案例设计与反思

2024-09-16

案例设计与反思(精选12篇)

案例设计与反思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教育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育形式, 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 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情景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背景

本课时为中职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7 Sports的复习课, 学生对于本单元的词汇已达到四会要求, 重点句子学生能达到流利的读出来, 基础好的同学能背出来, 所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串联所学知识, 创设各种情境,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根据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多创造自我活动的空间, 创设语言情境, 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 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由于是复习课, 对学生而言, 新鲜感较少, 为避免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乏味无趣, 激励学生大胆发言,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创设的情境里, 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

Step1.Lead-in (图片教学, 呈现情境)

Look at a picture

T: Look at the picture.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 are Mao Lei Li Jiang

Ss: They are playing basketball.

T: I know most boys in our class like playing basketball.Do you think so?

Ss: Yes.

T: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Ss: My favorite sport is…

(Interview two girls.)

通过让同学们欣赏他们自己打篮球的生活照片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并通过采访了解学生所喜爱的运动导入本节课复习的主题。

Step 2.Review different kinds of sports (语言描述, 贴近情境)

Brainstorming

T: How many sports do you know? Can you list them?

(Invite some Ss to list the sports they know.)

T: All of you did a good job.

(The teacher leads Ss to remember the sports they’ve learned before.)

T: Read these words three times together.

通过头脑风暴和语言描述, 贴近生活情境, 让学生复习所学过的运动名称并牢记它们。

Step3.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 (实物直观, 演示情境)

Lead Ss to review how to 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

T: Look at the basketball.I am fond of playing basketball, because it can help me keep fit.Can you use these things to express your likes and dislikes?

Ss think over and list the sports they know.

通过实物展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印象, 学生能够灵活造句。

Step4.Practice (角色扮演, 体验情境)

T: Make up a short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according to these two situations.

Ss make up dialogues and act them out.

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进入角色, 进入状态, 体验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五、教学反思

中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的组织思维, 理解具体情景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 触景生情, 从而促进培养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 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深入研究教材, 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 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 锻炼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兰天.探析情境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 2013, 6 (8) :17-19.

[2]黎淑秀.新课改下中职英语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教师, 2012, 11 (4) :43-45.

[3]杨瑶.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东方青年, 2013, 5 (10) :36-38.

[4]朱丽.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境设立[J].成才之路, 2010, 11.

案例设计与反思 篇2

1、我在收集学前儿童教案的时候,无论是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能力、亲社会、社会认知、归属感、人际交往能力的时候,发现大多是语言教育方面的,很少有体育,艺术方面去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的。所以在选择教案时,我对从体育、舞蹈、美术方面比较上心。同时,我也在思考:是不是语言教案比那些体育、艺术是不是好组织,效果是不是更好?

2、这篇教案不仅仅从传统的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出发,还有活动准备,活动准备特别细致,包括物质准备,环境准备,经验准备。这是这个教案的亮点。

3、这篇教案对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特别突出,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发展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从活动前的观看、幼儿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后的经验交流都有体现。

4、这个教案的选材也特别好。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小班美工活动《服装设计大赛》案例与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美工课上,我让宝贝们折纸,折着折着,这帮小家伙就把自己的作品贴粘在衣服上,一会儿说我的衣服是这个颜色,一会儿说我要是设计衣服我就设计什么样什么款式的,结果啊,美工课就改成“服装设计大赛”和“模特大赛”了。于是我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中缺少主语,给人不清楚的感觉)

1.让幼儿学习简单的裁剪方法,为自己和同伴设计制作服装,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丰富幼儿对服装的相关知识,培养自信心、观察力、想象力和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变废为宝,增添生活的乐趣。

4.让幼儿能够与同伴互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交往能力,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加:幼儿能够安全的使用活动中的工具,保证幼儿的安全。

重点:正确使用剪刀剪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难点: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变废为宝,增添生活的乐趣。加:让幼儿学会发现废旧材料的用途,与同伴交流废旧材料的其他用途。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裁好的纸样及成品。

(2)人手一把剪刀、双面胶、透明胶,各类装饰性材料(皱纹纸、蜡光纸、瓦楞纸、玻璃纸、报纸等,以及幼儿收集的已进行消毒安全处理的各类废旧碟片、纸盒、纽扣、易拉罐、碎布料等)。

环境准备:

(1)在认知区展示各种服装款式图片,布置“豆豆服装店”,便于幼儿随时观察。

(2)场地宽敞,便于材料的摆放。

经验准备:

加:在此之前,让幼儿有正确使用剪刀等各种工具的初步经验。

(1)提前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的VCD。

(2)参观服装厂,了解布料的由来及裁剪。

(3)对服装的制作步骤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制作服装所需的辅料。

活动过程

一、通过参观服装店激发幼儿兴趣(运用了参观法,让幼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获得自己的经验,并渗透了讨论法,时刻以活动目标为主)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豆豆服装店”。

让幼儿带着问题参观:

(1)服装是什么质地的?

(2)服装是什么款式的?

(3)服装上的图案怎样?

2.幼儿自由参观,观察了解服装,并小声讨论.互相交流。

3.小结观察结果:

(1)服装的质地有:纱、棉、棉绸、丝绸、麻、毛及各种纸制质的。

(2)款式:外套、裤、裙子、背心、短裤、风衣。

(3)图案: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一个图案的、多个图案的;对称的、不对称的。

二、出示服装设计图样.幼儿任意选择服装款式和材料进行制作和装饰

1.教师出示服装设计图样,让幼儿观察它们款式的不同。

2.介绍各种制作材料,如饮料瓶、酸奶盒、废旧碟片、纸盒、报纸、皱纹纸、玻璃纸、蜡光纸、即时贴等。

3.提出制作和装饰的要求:

(1)将装饰物粘贴牢固。

(2)节约材料,不浪费。

(3)制作时有自己的想法,不盲目模仿别人。

(4)将一件衣服坚持做完,不半途而废。

(5)装饰出色彩丰富、协调的图案。

4.幼儿操作活动:(这是行为练习法,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与合作制造衣服,进一步体现了活动目标)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能讲述自己创作意图并设计制作与老师不同的独特款式。

(2)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制作,支持幼儿根据需要选厢多种材料制作。

(3)鼓励幼儿在制作时能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三、评价总结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服装.说说创作意图和选用材料并给服装命名。

2.教师积极肯定幼儿作品,增强幼儿自信心,体验成就感。

3.幼儿进行服装表演.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充分展示自己制作的服装。

活动延伸

《尊严》教学片段案例与反思 篇3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说明了人要自食其力,要自爱、自强、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对于这样一篇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语言世界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验,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这个人名字叫哈默。我们知道,他曾经是一无所有的逃难者,可后来却成为石油大王,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我认为哈默刚开始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后来是个腰缠万贯的石油大亨。

生2:我发现哈默即使在饿得踉踉倒的情况下也坚持通过劳动换取相应的食物,这叫不劳动不得食。

生3:通过读书,我又有了新的见识。原来,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叫有尊严的表现。

师:哈默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同学们,有声的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印象呢?

(学生默读)

[反思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巧妙地用“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要求,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他们从多角度感知课文,捕捉信息,相互补充,话题辐射全文的相关内容。

[片段二]

师:通过读书,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对年轻人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现的。作者把对哈默的描写置于逃难的人群中,通过对比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哈默的与众不同的人格。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开始吧!

(生大声读书)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已找出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一下。不动笔不读书!快拿笔作上记号,并读熟练。

(生用笔在书上作上记号)

师:咱们先来谈一谈相同之处,请通过读书来告诉大家。

生1:第一段中“面呈菜色……”

生2:吃食物时都是狼吞虎咽。(开始读)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找得真准确,谁愿意读读这句子呢?(生读)你们在读到这些相同之处时有什么感想吗?

生1:逃难的人非常地饿。

生2:逃难的人好久都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生3:他们总算吃到像样的食物了。

师:是啊,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们体会了这么多的知识。那么,你们能否读出逃难人“非常饿” “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终于吃顿饱饭了”这些体味呢?试试吧!

(生读)

师:现在逃难的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生:缺少食物、水、休息……

师:他们为了食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连最起码的道谢都顾不上说了。此时的哈默是什么样的呢?

生: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师: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逃难的年轻人,他此时最需要的是( )

生:食物、水、休息……

他选择了什么?(干活)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文中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中看出。

师:课文中的第二、三、四段中,对年轻人哈默的三次语言描写,同学们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从第1次语言描写中,我体会出了哈默是真诚地请求杰克逊大叔给他活干。

生2:从第2次语言描写中,我认为哈默不想不劳而获,坚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生3:从第3次语言描写中,我发现哈默的态度十分坚定,绝不是装模作样。

师:是啊,这3次语言描写将一个有骨气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这个年轻人的高贵尊严。

[反思二]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散见于课文中,学生不一定能够找得全面,理解的透彻。此时,通过小组内部、班级同学以及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些句子,突破课文的重点。同时,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逃难的人此时最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去领悟年轻的哈默即使在当时饥寒交迫、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还是不肯接受施舍,突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活”,是有尊严的表现。

[片段三]师:逃难中的哈默如此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后,在美国的石油界,哈默更是赫赫有名。然而,有关哈默的情况你了解多少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查找的资料。

(生相互交流)

师:其实,当年收留哈默的杰克逊大叔早就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课件出示这句话)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精思,必知其义”。要想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如果体会到了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这里的“富翁”不是指金钱富有者,而是指精神富有者。他拥有“尊严”这种精神财富。

生2:我觉得这里的“富翁”也不是指巨大财富的拥有者,因为哈默当时一无所有。所以这里的“富翁”百分之百指的是人的精神,在这里指“尊严”这种人格。

生3:当年的哈默什么也没有,可他并不因为贫穷而乞哀告怜,不因为穷困而潦倒自悲,而是凭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以挣得应得的报酬,这就是有骨气、有尊严的表现。有了这样的骨气与尊严,何愁创造不出财富呢?所以杰克逊大叔真有远见。

生4: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是一种尊严。在杰克逊大叔的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百分之百是富翁。

生5:我想列出一个等式:高贵的尊严等于巨大的财富!所以我完全同意杰克逊大叔的话!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尊严是无价之宝!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这句话的体会吗?(生读)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有尊严的人又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反思三]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本色”的,有没有“语文味儿”,“味儿”浓不浓,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上述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

案例设计与反思 篇4

关键词:空间设计,课程内容结构,案例,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新老师, 在2010至2011学年的第一学期, 我被安排任教08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空间设计》这门课程。针对在备课、教学过程和课后的反馈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 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反思。

一、谨慎而“跨界”的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对课程整体内容结构的安排, 我是沿着“课程专业内容——优秀空间设计案例的品评——作业设计:作业方案辅导、陈述讲解及评析”这条主线展开。1在连续五周总共六十五学时的课时分配上, 我将2/5的总课时用在课程专业内容和优秀空间设计案例的品评两部分的内容上, 而将3/5的总课时量用在作业设计部分。这样的安排, 一方面, 是想在专业内容的讲授完成之后, 通过优秀案例的品评, 引导学生学习别人是如何进行空间设计, 再过渡到学生自己的作业设计上;这是一个是从抽象的理论到具象的实操 (即进行课程作业设计) 的过程。另一方面, 将前面刚学过的课程专业内容, 运用于作业设计辅导阶段, 起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这门课程, 作为专业课程之一, 是在学生学完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后, 所进行的室内设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这之后, 学生接下来学习的是几门景观类的专业课程。2此外, 学生大四的毕业设计选题, 包含三个专业大方向——室内、建筑和景观。为顾及上述课程安排和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备课的过程中, 对本课程专业内容的安排, 我不再囿于室内空间专业方向, 而是进行了小范围的“跨界”, 授课内容贯穿室内、建筑与景观空间的设计。备课过程中, 重点安排室内空间设计的内容之外, 同时顾及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的一些内容。在突出单一的室内空间设计的课程要求的同时, 兼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的空间设计范畴。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接下来学习的几门课程暗藏伏笔。

课程内容结构的“跨界”势必引起内容知识量的增多,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需对某些内容知识进行取舍与合并, 以便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对于空间内装饰部分的内容, 我将其归在“界面的‘润色’与整体气氛的营造”这一内容下面。在当时的教学中, 界面的“润色”这一内容, 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例按不同功能空间的不同重点部位举例教学, 以此引导学生学习。现在看来, 当时这一内容的教学份量略显不足。

二、失策的案例搜索与品评研读

依据“基本内容的讲授——优秀设计案例的品评——学生作业的评析探讨”这一教学主线, 在开始上这门课之前, 要求学生先自行搜索查找“长城脚下的公社”、“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或称艾青公园) ”和“鄂尔多斯100”三个建筑事件所包含的每一个设计案例资料。让他们仔细品读每一个方案的构思与表达、建成后的效果等。在课程进行到案例品评环节时, 安排学生在课堂中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进行讲解和同学间的研讨。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专业内容后, 对优秀案例的品评重点是, 从概念构思、空间与界面的处理、流线安排、材料的运用和场地环境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解析。如此安排教学, 既可起到对前一环节课程专业内容的复习巩固, 又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自己的课程作业上, 起过度作用。

这一环节, 备课时的设想是, 基本内容的教授为学生提供一定可使用的知识后, 再由学生自己来建构、理解空间设计的内容知识。学生搜索出所需的一系列案例, 自个进行品评与研读, 并自己归纳、总结出隐藏在这些案例中的一些空间设计方法和处理手法等,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学习要学习的内容知识, 这类似于“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多思考、主动回答和上台讲述案例等,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沟通能力, 让学生毕业后善于进行设计沟通;同时,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逐步学会依靠推导来进行设计构思推演。但是, 从当时的课程教学情况看, 学生在查找上述三个建筑事件案例时, 只顾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查找资料, 而忽略了从相关出版物书籍上查找资料;此外, 对同一案例资料不同观点或不同解读的归纳与综合处理, 还显得不够。这反映出一方面, 学生搜索、查找资料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培养;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我, 在以后的教学中, 对学生布置任务时, 要协调好所布置作业任务的明确、具体的目的与学生的自主发挥的关系。

在当时的教学中, 我的失策是, 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所有的“搜索查找资料”的任务。我认为, 让每一位学生去查找资料时, 他们也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些案例资料。实际上, 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因为资料相对繁多, 在学生搜索、查找资料的能力明显不够的情况下, 他们对资料内容的精度与深度的发掘, 还远远不够, 更谈不上仔细而深入的研读与品析了。当时如果能将这些资料先分解, 分任务到人进行查找, 然后集中品析研读, 效果会更好, 既保证能全面搜索查找资料, 又能有效发掘资料内容的精、深度。而由于所搜索查找的资料的深度、广度的不够, 在进入案例品评与研读的环节时, 大多数学生一般只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案例, 导致这一课程环节达不到预先设想的目的。

三、“实题虚做”的作业设计——项目教学法的尝试

在课程作业设计的环节, 我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作业以“沙梨迳19”为项目, 分小组, 以“实题虚做”的形式, 在给定的场地空间内设计一幢小型的建筑室内空间。3项目要求空间功能性质自定;设计构思过程中, 对所设计的空间注重如下分析处理:1.空间之间的过渡与联系;2.入口空间的处理过渡;3.开口与光;4.空间流线的安排;5.界面的处理, 界面应呼应环境及室内的功能;6.将所设计的建筑室内空间置于所给的场地环境之中, 注意处理好所设计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7.室内空间功能安排合理, 各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适当;8.最终作业形式以JPG文件格式、安排在A1规格版面内, 版面内须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1) 总平面图; (2) 各层平面图 (含内部各空间的布置) ; (3) 整体空间处理巧妙之处的部面图; (4) 设计构思过程图 (推导分析过程图) ; (5) 外观效果图 (若干张) 及室内主要空间效果图 (若干张) ; (6) 必要的文字说明。在让学生明确这些要求后, 首先让学生从地形图纸领悟场地;然后带领学生现场考察。 (图1) 让学生对场地及其环境有透彻的理解, 把握场地的感觉, 把握场地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全面领会场地的状况。接下来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作业设计项目的教学。一是方案的构思与推导 (含平面的生成、功能与流线的安排、空间的处理等) ;二是设计效果图表达 (含平、立、剖面, 空间设计效果图等) ;三是排版及总评。每一阶段的最后, 学生在课堂上对本组所设计的方案进行阐释, 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及老师的小结, 最后是老师的总结。这个环节的教学特点是, 教师先指导, 然后学生去寻找途径, 并最终得到结果。学习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设计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

这一环节的教学, 从学生的整体表现看, 大部分同学能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和探索创新;极个别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态度消极。从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探讨及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看, 学生对室内、外空间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空间的理解与想象和处理的能力、从平面到立面再到空间的整体构思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设计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虽然他们的作品有不成熟的一面, 比如有些作品对场地环境的突破或忽略了, 但这是他们大胆想象与创新的结果。 (图2、图3) 总体上, 这一环节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案例设计与反思 篇5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出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反思]

一、只追求表面热闹,导致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只顺应做题需求,导致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县城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县城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县城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县城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县城?”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案例分析]:虽然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想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她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体

验生活。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课后反思]: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只为画面鲜亮、音乐悦耳,导致情境创设过分依赖CAI课件

课例3:《圆的周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堂数学公开课,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案例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上面的案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课后反思]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以上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情境教学的内涵,或者是说将情境教学的内涵片面化了。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不一定要完全依赖CAI课件,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利用实物、图片或挂图,也可以创设效果很好的环境。另外,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还有表演等,也可以创设情境。但过多、过杂的情境,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改进方法、形成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例4:《用字母表示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案例点评]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例5:《认识分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

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生:。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用表示呢?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生:是整块蛋糕的的。……[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化情境。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课例6:《循环小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生:好。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生:无数次。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案例点评]:这里,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可见,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引见以语,导以行”的作用。

2、生活化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课例7: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3、活动化情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

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例如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首先是从各自的座位开始,把每一列学生看成是一个小组,从左到右,按几排几列来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老师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挂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这样的活动化情境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案例设计与反思 篇6

本课的主题是 “At a farm”,要求学生能区分农场上常见的蔬菜tomato,potato,cucumber,onion,carrot等,语言功能是能够运用句型:I like…. What are these/those?Are these/those…?询问蔬菜的名称。本课时主要以会话的形式谈论农场上的蔬菜,目标语言句型为:What are these/those?Are these/those…?并能作出正确回答。

【教学情景】

1、Greeting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Good morning, Mis Xu.

T:Nice to meet you. Ss:Nice to meet you, too.

Enjoy a song. An Apple a day takes a doctor away.

2、Presentation

(1)Review about vegetables

(2)Learn tomato,potato,cucumber,onion,carrot.

(3)Free talk. Talk about vegetables. Ask the reasons.

(4)Sentences talking.

What are these? Ss:They are oranges.

(学习句型What are these? Ss:They are oranges.)

(PPT呈现苹果)引导学生问答What are these? Ss:They are apples.

(PPT呈现西红柿)T:Are they apples? Ss:No.

T:What are these? Ss:They are tomatoes.

学习 tomato ——tomatoes.

(PPT呈现西红柿近景和土豆远景图片)T:Look at this picture, These are tomatoes. What are those?(让学生猜一猜)

T:Please watch carefully.(播放土豆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potatoes.学习potato —— potatoes.

T:These are tomatoes. Those are potatoes. These are desks. Those are windows. These are pears. Those are bananas. We know the meaning of “these”, what’s the meaning of “those”.

依次学习carrot, cucumber and onion.

3、Practice

(1)lead-in:

T:These things are on the farm. Sarah、John and Mike are at a farm, too.

A:Look, Sarah and Mike are talking with the farmer.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Let’s watch and choose.(看课文第一段的视频回答Sarah、Mike正在干什么)

a. Watch and choose. b. Check并学习新词“carrot”.

B:看文本剩余的部分的视频并回答。

What are John and Mike talking about?

A.Potatoes B.Cucumbers C.Onions.

(2)Guess words 已达到巩固新单词的作用。

(3)Let’s guess 认识植株。

T:You know the fruits, but do you know their plants?

PPT呈现西红柿的幼苗,引导学生用Are these/those……猜一猜

播放西红柿成长结果的过程认识西红柿的幼苗。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认识其他几种蔬菜的植株。

(4)Ss read and circle.

B:Check.(在本环节的处理时,要注意学生圈出问句后结合课文插图进行问题的反馈。)

(5)Read in groups.

4、Production

(1)Let’s chant.

T:You are good at reading. I have a chant for you. Now let’s chant.

(2)Let’s make friends.(果实植株找朋友)

5、Progress. Try to learn “Let’s talk” by themselves.

6、Summary. I like…. They are….

7、Homework.

【教学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本着在课堂上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人人发展这一目标,在备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拓展了教材的内容。

本课时Let’s learn部分主要是通过儿歌让学生学习单词,并让学生理解chant的內容进行学习,借此达到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些内容,充分利用这组词问答引出新单词。最后通过Group work的活动让学生能在情境中运用所学内容进行交际。通过交谈中的老师问颜色、外形、长短,学生回答,让学生能通过外形来猜出相应的蔬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呈现操练阶段,教师还是延续了复习阶段以颜色为主线。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5个新授蔬菜词汇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在看、闻、尝中学会单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在每个词汇后的小chant,既是一个对词汇教学加深记忆的良方,避免了机械又无趣的操练,又是为下一部分的chant教学埋下了伏笔,降低了下一教学环节的难度。因此在学说书本内容的chant时,学生能脱离书本根据黑板上留下的图片和单词说出整个的chant,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巩固阶段设计较为平实,但是却让学生在平实中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来了个扎扎实实的反馈,让学生在师生交谈和生生交谈中运用了所学知识,也体现了英语教学中所提倡的真实交际原则。老师后来的小结,也是对整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也是整堂课所提倡思想的升华。

在本堂课中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英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体现它的交际功能,我一贯认为小学生会运用英语是关键。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内容自编儿歌。这样学生可以活学活用英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才能。

案例设计与反思 篇7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湖北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新申办的一个专业, 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 目前我院已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单纯的应用型转向适应性较强的实用型、复合型, 培养服务于形象造型艺术适应行业、企业与市场三方面发展需要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及如何去培养。教师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 对于自身的教学成长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共识:成长=经验+反思。而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能够进一步充实自己, 提高教学水平。

一、看清问题, 找准反思切入点

教学反思既可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也可反思不足之处。我们首先指导教师选择一个特定的问题作为一个时期的反思对象, 并将这一问题以小课题的形式确定下来。例如:对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 由于学习专业性、实践性强,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以《服饰形象设计》课程来说, 在初期教学中, 教师一味强调不同职业的服饰要求、服饰穿着的要素、服饰搭配的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逐渐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 本专业的老师针对该专业特色进行了教改, 从绘制服饰形象效果图到搭配服饰、改造服饰, 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领悟理论要素及原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突出工学结合, 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 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

二、有效学习, 拓展反思深化点

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 将有计划、有步骤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由本专业“楚天技能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教和实践技能训练, 提高他们的化妆造型与形体设计整体能力, 使其能获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通过示范、指导, 促进承担相同教学任务的教师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 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协助教师课题申报工作。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快速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总结经验, 提高反思的创新点

通过教学反思我提出了新的高职教育理念里强调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提倡工学结合, 而创新课外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 其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初步探索, 以“主题性设计”与“模拟会议”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高兴趣、感受快乐;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严谨细腻, 理论课实践课结合紧密, 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在创新方面, 我们提出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形象校园“梦工坊”, 由专业教师牵头做顾问, 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宣传与策划, 真正成为实体营业的校内店, 使学生在校期间, 能真正有效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教师个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在于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工作的思维。校园“梦工坊”的建立, 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 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拉近学校与社会、课程与专业,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杠杆》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杠杆,教学案例,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时间,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下面结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杠杆》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新知, 兴趣先行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说,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 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充满好奇, 总想弄个究竟。而对于教师来说, 学生的这一年龄阶段特征恰恰是我们最宝贵的教学基础。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就必须注重结合学生实际,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营造情境, 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多种方法来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这节课, 我选择班内力量悬殊较大的男、女两位学生进行“搬动老师”比赛, 令人大跌眼镜的比赛结果 ( 号称“大力士”的男生不能搬动老师, 而文弱的女生却轻而易举实现了) , 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提出质疑———为什么力气大的男同学搬不动老师, 而力气小的女同学却轻而易举把老师搬动了, 杠杆到底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新知, 方法需指导

新课标指出: 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 又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小学科学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所进行的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 学习、应用探究方法的各种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是探究的主体, 但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 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 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自己作为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开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 也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与评价, 一是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 二是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给学生以激励; 三是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与适切度、价值性; 四是进行问题筛选, 为下一步科学探究作好定项。

根据我刚才导入新课的情景, 我提出: 这节课你想研究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及时板书在黑板一侧。

生1: 为什么力气大的男同学搬不动老师, 而力气小的女同学却玩轻而易举把老师搬动了?

生2: 为什么使用杠杆会省力?

生3: 杠杆粗的好还是细的好? 长的好还是短的好?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从中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开发、总结, 如此长期,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验证。猜测和验证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环节。提出问题后, 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合理的假设与猜测, 设计简单的验证方案,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制作、实验等方法, 利用个体探究或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进行具体验证。

如探究完“杠杆省力、费力”这一问题时, 我让学生大胆猜测杠杆会不会既不省力, 也不费力。教室里立刻忙碌了起来, 学生或个体探究或两人讨论或四人合作, 在为自己的猜测设计方案进行验证, 通过教师巡视、参与, 可以发现, 大多数学生都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结论, 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学生进一步明白光猜测不行, 还得亲自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3.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质疑与评价。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 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 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 对自己的猜测进行合理解释, 并得出结论, 这既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 在学生个体总结的基础上, 进行全班的交流与评价, 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 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了其他同学总结问题的方法, 从中取长补短, 获得更完整、科学、系统的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评价、分析与整合能力。

在探究剪刀的刀口省力还是刀尖省力时, 有一个小组的三位同学分别列举了因重点的位置不同, 同一把剪刀会出现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情况。我没有想到课堂上会出现这么精彩的回答, 同时深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三、探究新知, 独立钻研是关键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 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 独立选择探究主题, 独立制定研究计划, 独立确立方法, 独立选择研究材料和工具, 独立进行研究, 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信。

在《杠杆》这一课中, 我把学生分成6组, 每一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 利用我课前改装的跷跷板, 学生们自己动手, 给学生插上了自主探究的翅膀。通过不断改变支点、重点、力点, 亲身经历、自主探究杠杆省力、费力的秘密。尽管学生们探究的方法可以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探究的结果却是九九归一, 汇集出本节课的知识核心点。

四、探究新知, 生活经验是基础

科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学习将身边的所见所闻与课本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杠杆》一课学生们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工具, 学以致用。探究了用夹子晾晒衣服的原理; 非常轻松地用钳子截断铁丝, 见识到钳子的威力; 尝试用锤头, 现场修理了板凳, 感受到用杠杆省力的乐趣; 体验到用镊子夹取物体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科学问题与知识, 从而形成敏锐的科学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杠杆》这节课即将结束时, 我从阿基米德能撬动地球的“大话”, 到他设计的杠杆滑轮系统, 把一艘巨轮轻松从岸上推到水中。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 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或省力、或方便、或节省空间等好处。这样使科学探究课前与课后, 课堂与课外相互结合, 进一步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探究新知, 方式要多样

虽然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 在科学学习中,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都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当前的素质教育, 好像教师一直接讲授, 就大逆不道, 就违背了素质教育。

在让学生认识杠杆的支点、重点、力点的概念时, 我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采取直接讲授的教学方法, 告知学生支点、重点、力点的定义。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 我认为直接讲授效果会更好。

《辽阔的疆域》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9

一、背景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要认识和了解中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我国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辽阔的国土,使我国的地形、气候乃至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形成各地区自然、经济上的区域差异。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辽阔的疆域,是掌握我国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节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形成对我国位置、疆域等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概念,养成用图、读图、分析图的地理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习中国地理的兴趣;通过对比评价“位置优越和国土辽阔”,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认识我国有辽阔的疆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位置、疆域空间想象能力。

二、案例呈现

片段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情景创设:同学们,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学生畅所欲言: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

教师归纳: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她感到自豪。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地建设她。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评价点拨: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昂地进入中国地理的学习。

片段二:明确位置,感受优越性。

1. 位置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打一地理事物现象。学生猜测(中国的地理位置)。

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加以描述?

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

师:从谜语中你能得到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哪些信息?

生: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面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学生在图上找到中国。)

评价点拨: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2.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对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地球仪,根据教材第2页文字内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独立思考,填写下列表格:

评价点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3. 合作交流:

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表格,小组内交流答案。

小组一: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上。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

小组二:在教材“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看中国所处的半球位置。

小组三:在“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到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看中国的纬度位置。

小组四: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地图上提取有关的地理信息,明确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应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以及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四方面去分析。进一步体会到地图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评价点拨: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时要做到认真仔细,把学生引到位,帮助学生克服不习惯使用地图时产生的困难,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地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位置的认识。

(过渡)我国所处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 互动探究:

教师为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内互动探究,探究出结果后,以丰富的形式进行展示。

活动一:出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图:比较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说说我国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总结:俄罗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纬度较高,而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纬度较低,由于它们所处的温度带单一,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地区在中纬度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这种地理位置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为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二:屏幕展示蒙古、日本图: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

蒙古:是一个内陆国,有许多陆上邻国与其进行交往,陆上交通发达。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陆地面积广大,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开发海洋资源,同时海上交通便利,便于近海和远洋航行,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活动三:通过以上分析,补充下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评价点拨:设计3个活动,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通过读图对比,提升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片段三:国土辽阔,加强爱国情感。

教师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识记,然后设计了下面的3个活动来体会疆域“之大”,加强爱国情感。

(1)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相当于欧洲的面积。陆上国界线长达20 000多千米。

(2)中国濒临广大的海疆,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还有台湾岛濒临的太平洋等海域。

(3)大陆海岸线长18 000多千米,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

活动一:我当测量家。首先在“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到我国的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然后读出四至点所在的经度(或纬度):最东端135°E,最西端73°E,最北端53°N,最南端4°N,计算出我国东西跨62个经度,南北跨近50个纬度,纬度相差1度,距离相差110千米,计算出我国领土南北距离约为5 500千米。

在“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测得我国领土东西端的图上距离约为7.9厘米,根据该图比例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33千米,计算出东西端距离约为5 000千米;测得南北端的图上距离约为8.7厘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南北端的实际距离约为5 500千米。

通过计算和测量,第一组普遍体会到祖国疆域之大,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深深为之骄傲和自豪。

评价点拨:教师及时鼓励和评价,然后对四至点内容归纳成歌诀帮助学生速记:“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活动二:我当探险家。探险小组将组员分为红队和蓝队,两只探险队都从朝鲜出发,红队沿陆上国界线按照逆时针方向探险,找到并说出沿途经过的陆上邻国;蓝队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大陆海岸线,说出濒临的海洋,以及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两个大岛的名称。

红队展示探险成果:陆上邻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4个国家。

蓝队展示探险成果:濒临的海洋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共6个,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

两队共同的体会是:我国疆界长、邻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合作,海洋面积广阔,海上交通便利,海洋资源丰富,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评价点拨:教师归纳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十四邻国陆上环,俄国蒙古和朝鲜;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加深对我国之“大”的印象。

活动三:我当小法官。展示“我国领土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我国领土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图片,判断“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时,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和“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面已经洒落着阳光”是真是假。

刚才测量家已经量算出我国最北端53°N,最南端4°N,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我们还知道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造成了我国南北气候具有很大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所以会出现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时,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我国最东端135°E,最西端73°E,东西相差约62个经度,相差4个小时,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早,所以会出现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面已经洒落着阳光的景象。

评价点拨:把国土辽阔这一知识点以多种方式展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联系平时已有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展开活动,进一步深刻体验中国疆域之大。

三、片段反思

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以问题引路,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重点突出一个“活”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对学生学法的渗透培养;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创建开放性地理课堂,使地理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并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了对课程的解读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体现新的教材观、课程观和教学观。

但是本节课也发现了许多不足,比如,由于学生掌握的材料较少,课前未进行相应的材料收集与辅导,学生的回答大多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复述。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案例与反思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阅读,和谐互动,反思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助结对, 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 最终实现师徒 (师友) 共同和谐并进, 实现学生之间的双赢。该模式体现了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 便于教师操作,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观看了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王磊丽老师《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 感觉在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 教学过程扎实有效。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范例, 它按照“高效课堂”的“交流预习”、“研读共品”、“互助释疑”、“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五个步骤进行层层预设、逐步推进, 既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字、词、句和修辞方法的一般知识, 又很好地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方面教育了学生, 感染了大家。其教学的主要结构为:

一、在默读互助中解决文章的字、词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交流预习”中。该环节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师友联手解决文中的一些容易读错的字, 容易误读的词。在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在各对师友之间观察、答疑、询问, 然后让师友上台共同概括出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语句, 并说说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经过这样的默读通读课文, 使学生不仅自主掌握了字、词, 而且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二、在研读互助中品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大声地读、慢慢地读、快速地读、抑扬顿挫地读、相互交流地读, 整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起来。当学生读熟课文后, 教师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让学生在师友互助精读中读出“鼓中情”———“安塞腰鼓”的美, 美在哪里?“文中美”———《安塞腰鼓》的美, 美在哪里?两个“安塞腰鼓”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 充分展示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书方法, 也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文中“重点读”的语句和段落。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朗读的技巧, 教师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 大而不喊;慢, 慢而有情;快, 快而不乱;稳, 稳而有度”。这时, 师友各自朗读、思考、互助纠错, 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 徒弟不会时师傅给徒弟讲, 徒弟会了再讲给师傅听, 师徒都不会的时候, 师傅向其他师傅请教后再给徒弟讲, 教师进行点拨。通过以上不同形式的朗读, 最后师友走上讲台尽情展示朗读的成果, 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在师友互助重点读中深化文章主题

在第三个环节“互助释疑”的教学中,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齐读, 师友互助 (反复读) 读重点的语句和段落, 在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深意, 同时教师提出“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这一反问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推向了一个更深、更高的层次。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用意完全理解和掌握后, 教师则水到渠成地以精炼的板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四、在激情朗读中学以致用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和第五个环节“总结提高”时,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式上女兵方队飒爽英姿的视频, 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 师友进行现场即兴解说,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师友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 教师让学生以击打课桌节拍 (模仿安塞腰鼓的鼓点) , 来鼓励学生做人生路上的敲鼓者, 从而在高潮中结束全文的学习。

王磊丽老师讲解《安塞腰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 最成功的一点也是“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 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 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 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 使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 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 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节课教师的讲解、点拨、评价不足5分钟, 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在读书, 在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 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 (不限于语文) ,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 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地‘讲’,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 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 就少有功夫做了, 应该做的不做, 对不起学生, 也对不起自己。”

选读选评课案例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选读选评;创造性思维;主动阅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命力极强,许多短小精悍的佳作佳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让读者爱不释手。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加入了“选读选评课”,定期把一些优秀的美文读给学生们听,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精品文章的妙处所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天的这篇《蔷薇的启示》。

一次课上我给学生读了两则《蔷薇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不,应当说刺中有花。”

同学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

教师问:“如果是你看到路边带刺的蔷薇花,你会怎样?”

生a:我会看不到刺,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看的花呀!”

生b:“我会上前仔细观察,看这些蔷薇花长得什么样子。”

生c:“我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去摘花。”

师: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三个步行者面对的都是蔷薇,却有人麻木,有人悲观,有人乐观,这不同都在于他们的心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充满憧憬,不能向第一个人那样对美丽的鲜花视而不见,也不能像第二个人那样对生活缺乏信心,畏头畏尾。

反思:第一个故事讲完后,学生的回答表明他们没有一个像第一个人那样麻木。无论是“赞美”,是“观察”,还是“去摘”,都体现出孩子们对花的喜爱。儿童的心是易感的,看来孩子们的心中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靠嘴和粉笔,它需要你用心去浇灌。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学生这种潜在的情感认识,教育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学会感受充满美的生活。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用自己的心灵之斧去开辟一片美的天空。在这样的一节课中,他们以自然为师,和书籍为友,与艺术为伴,时时处处浸润在美的氛围中。

看着学生们脸上沉思的神情,我微笑着点头,接着讲另一个故事。

路邊的蔷薇热烈地开着,三个人走了过来,入迷地看着。

第一个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结果被刺得鲜血淋漓。

第二个见此情景,赶紧缩回了正想摘花的手。

第三个则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将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下来。

当晚,三个都做了个梦:第一个被梦中的刺吓得大喊救命;第二个对着梦中的蔷薇无奈地叹着气;第三个则被花簇拥着,在梦中,他听到了蔷薇的笑。

师:同学们,我的故事讲完了。在这两个故事当中,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a:是蔷薇花可怕的刺!

生b:是美丽的蔷薇花!

生c:第二个人见花中有刺,就不敢去摘了,太胆小了!

生d:我想,我们应该培育出一种不长刺的蔷薇,这样人们就不会怕被刺了。

d学生回答完后,同学们哄堂一笑。“异想天开!”有一位同学脱口而出。

我忙给予鼓励:“你的想法真好!我想不久的将来你一定能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

得到老师肯定的d学生顿时露出一丝骄傲的神色。

反思:学生d由带刺的蔷薇想到了培育无刺的蔷薇,这让我看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正是喜欢“异想天开”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最具发展前途的人。但面对其他学生的不理解时,他需要的是一份肯定、一种认同,所以我适时地给予了鼓励。我给了孩子一次发挥想象力的机会,给了孩子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这样使他们逐渐敢想敢说,勇于创新。我的表扬不仅仅是针对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同学长大以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发明家。我相信这堂课对他是有意义的。

在这节课后,学生们都写了一篇听后感。有的学生从蔷薇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想到了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想到了怎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这样的选读选评课使学生拓宽了知识范围,能诱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好文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所以,每节课我和孩子们都乐此不疲地去书堆中淘来各种体裁的好文章,与大家分享。

《语文园地》的开篇美文《失败小语》让我备受鼓舞,读后我立即把它传诵给同学们,其中有句“失败了,承认它是一种清醒,犹如亡羊补牢;失败是沙,成功是金,生活就是沙里淘金;为了成功,你必须要坦然地哲理地面对失败……”当时正值一次测试之后,学生们欣赏后,大有感触,有的学生挥笔写下《经得起失败》之类的文章。如果没有这类美文佳作的诱导,学生的作文也不会挥洒自如。

读书可以使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书中再现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使每个读懂它的人,都享受到一种美的愉悦。与此同时,孩子们从书中吸收精华,又不断地积累、沉淀、升华。看来,多让学生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是作文教学的有力途径。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发生了很多鲜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明白: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孩子们那质朴的心灵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更是蕴含着人性美的精典艺术。

【参考文献】

[1]庄晓燕.亲近文学阅读优秀——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困惑[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11).

[2]康玉清.以评促读,追求实效——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争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7).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2

一、回忆旧知, 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

笔算:19×15=?[板书:先算5个19, 再算10个19, 所以19×15=19× (10+5) =19×10+19×5]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 列式说理

出示题:陈老师准备为班上表演的学生购买5件红衬衫和3件白衬衫, 每件衬衫45元。一共要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呢?

2. 意义建模

(1) 根据图意, 说算式意义。

师:你能根据图说说为什么这两种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吗?

生:5×45表示5个45元, 3×45表示3个45元, 合起来一共是8个45元, 所以 (5+3) ×45=5×45+3×45。

(2) 在下面的式子里填上>、<、=, 说一说为什么?

(8+7) ×5○8×5+7×5, 生1:15个5等于8个5加7个5。

(10+6) ×8○12×8+6×8, 生2:16个8小于12个8加6个8。

3. 由扶到放, 丰富实例

刚才在笔算19×15时, 我们发现19×15=19× (10+5) =19×10+19×5, 你还能照样子再写一个19×15相等的式子吗?

生1:19×15= (10+9) ×15=10×15+9×15。

生2:19×15= (20-1) ×15=20×15-1×15。

三、反思

如何促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构成实质理解, 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呢?

上一篇:旋流加强下一篇:私有云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