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情境设计

2024-09-12

案例情境设计(共9篇)

案例情境设计 篇1

1 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实验平台开发的意义

“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软件生存周期要经过问题的定义, 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 总体设计, 详细设计, 编码, 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对于刚刚涉及软件开发或者仅仅有“小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来说, 使他们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有系统化的理解而且站在系统分析员的高度分析和研究问题, 让他们认识到编码只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只占软件开发全部工作量的很小一部分, 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境式案例的设计与开发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开发经验下快速理解相对晦涩的软件工程概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

2 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2.1 情境式案例设计与开发

在充分研究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抽取核心概念、核心原理、核心模型、核心图形, 利用flash动画等手段设计情境式软件工程教学案例。情境式案例分三种:单一知识点的案例;一种是多知识点的贯穿案例;最后一种是综合案例。如利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作《题西林壁》阐述模型的概念、利用顺序图阐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利用UML图阐述《三国演义》;以某学生入学为背景阐述“银行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2 情境式案例实验组织与实施设计

情境式案例实验主要采用“案例讲解+案例讨论+案例重构”, 通过案例引出实验内容,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分析案例, 提出应该解决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质疑, 发动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下寻求更多的相似案例或者完成案例提出的任务, 最后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实验成果。在整个实验环节中学生转变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教师扮演组织者、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3 情境式案例实验评价体系设计

情境式案例实验的评价分为多个环节加权形成。老师作为实验的组织者与辅助这仅仅对学生学习案例的过程给以评定, 但更重要的部分为学生呈现的学习效果, 学生演讲过程中, 同班同学各组之间给出一个成绩, 最后将学生的作品放在软件工程教学资源网站上, 由大众评分的方式给出最后的成绩。学生作品的公开展示会督促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情境式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3 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实验平台平台特色与总结

3.1 情境式案例设计属于原创性设计

用中国的古典诗句或者中外名言警句故事等阐述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等属于原创性设计。

3.2 以动画形式表达案例生动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

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等是软件开发长时间经验与教学积累形成的总结, 对于仅有开发经验有限的学生来说难于产生共鸣所以难于理解。情境式案例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

3.3 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从主观到客观

实验考核从原有的提交报告教师给分, 到学生作品的网络展现网上评分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强心理, 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丰富教师的案例库。

摘要:“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但是由于它的理论的宏观性和对软件行业知识要求的广泛性, 学生对于它的学习和理解一直是软件工程课程讲授的重点, 文章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案例来贯穿软件工程课程知识, 并由此开发一个软件工程情境式案例实验平台,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尝试。

关键词: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教学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曾明星, 周清平, 王晓波, 等.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8.

[2]韩丹丹, 郭红, 姚登举.基于CDIO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4, 3.

案例情境设计 篇2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出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反思]

一、只追求表面热闹,导致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只顺应做题需求,导致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县城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县城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县城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县城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县城?”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案例分析]:虽然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想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她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体

验生活。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课后反思]: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只为画面鲜亮、音乐悦耳,导致情境创设过分依赖CAI课件

课例3:《圆的周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堂数学公开课,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案例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上面的案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课后反思]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以上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情境教学的内涵,或者是说将情境教学的内涵片面化了。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不一定要完全依赖CAI课件,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利用实物、图片或挂图,也可以创设效果很好的环境。另外,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还有表演等,也可以创设情境。但过多、过杂的情境,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改进方法、形成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例4:《用字母表示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案例点评]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例5:《认识分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

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生:。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用表示呢?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生:是整块蛋糕的的。……[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化情境。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课例6:《循环小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生:好。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生:无数次。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案例点评]:这里,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可见,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引见以语,导以行”的作用。

2、生活化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课例7: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3、活动化情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

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例如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首先是从各自的座位开始,把每一列学生看成是一个小组,从左到右,按几排几列来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老师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挂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这样的活动化情境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案例情境设计 篇3

1 教学设计的思路

1.1 案例教学

案例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 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 笔者携手多位临床护理专家共同搜集并改编临床真实案例, 考虑学生为低年级, 临床经验缺乏, 因此多选择内、外科常见疾病, 并简化疾病的医学专业内容, 清楚呈现护理需求的要点以及人文关怀的内涵。案例的使用主要体现在采用案例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本次教学设计中, 笔者通过临床护理工作的观察见习, 利用护理实训中心的硬件资源, 创设了高仿真的护理工作情境, 如病区、手术室、急诊等常见区域, 并围绕教学目标编写了简单的角色要求, 请学生分别扮演护士与患者, 进行交互体验式的实践教学。

1.3 护理技术学情分析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 注射给药法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 其操作方法具有较高的技能要求。护理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需要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遵守严格的“三查七对”制度, 掌握娴熟准确的操作技术。因此, 注射给药护理是护理技术课程中的难点与重点项目, 要求护理学生运用综合性的技能解决各种问题, 它的教学需要施行一种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要、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教学方法, 以此来改变原先授课形式单一刻板、与临床发展脱节的教学现状。

本项目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与临床工作场景相对接的情景案例来进行教学, 提高护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训练护理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 并使护理学生体会到临床工作的真实感受, 从而提高护理学生的临床应对能力。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与临床工作需求, “注射给药护理”的教学内容包括5个单元: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静脉输液法。其中, 皮内注射法、肌内注射法与静脉输液法因为在临床应用广泛, 是护生临床实习前验收操作的必考项目,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对这3个单元进行试点授课。在注射给药法的教学过程中, 将涉及学生相互注射操作练习的环节, 因此要事先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同时以体验患者角色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

2 教学设计的试点应用

2.1 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为我校一年级护理专业班级的学生, 正值第二学期学习注射给药护理阶段, 符合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选择其中的一个10人组作为授课的试点。教学对象采用自愿参与的原则, 学生可自由调剂, 在试点教学前告知教学设计相关的要求与安排。

2.2 教学内容安排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有序地改编课本教学内容, 用临床真实案例作为导入, 让学生自行思考发现问题, 并以如何解决问题为“抓手”教授知识与技能。3个单元的设计均为6学时, 包含3次授课。

2.2.1 第一次授课

第1学时为案例导入式授课, 以临床真实案例提出护理工作的注射任务, 导入课程。在案例场景设计中, 布置病房环境, 并事先指导一名护理学生扮演患者, 表现出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让学生从护士的角度和教师一起分析任务、拆解任务, 通过搜寻、观看示教或视频、自我尝试、教师辅导, 学习并完成此项护理操作任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做到与临床实际工作接轨, 灌输整体护理理念及爱伤观念, 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心理需要, 学会沟通。第2学时为高仿真体验式操作练习, 请每位学生轮流扮演护士和患者, 在注射模型上进行该注射项目的基本操作。在进一步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 强调操作细节与护理关键, 消除注射操作者的紧张与恐惧。最后布置课后任务:观看视频演示, 熟记操作流程, 发放注射用物供课后模拟手法练习, 并发放下次实验操作课程案例。

2.2.2 第二次授课

安排全真模拟情景进行实训练习。在第一次授课的基础上, 学生已基本掌握该注射项目的操作步骤与要点, 并分别扮演角色。设计安排模拟门诊注射室、手术室、病区场景, 轮流派学生扮演注射护士与不同类型的患者。编排4组临床案例情景, 根据案例内容编制教学要点, 例如对于较胖者侧重注射的定位, 对于较瘦者侧重进针的深度, 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侧重注射后的观察护理, 对于年幼哭泣的患儿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考虑如何安置合适体位, 对于手术患者的紧张焦虑着重考虑妥善的告知与沟通协调, 请学生进行体验式全真实训, 互相进行注射操作练习。

2.2.3 第三次授课

安排全真案例情景技能考核。通过前两次授课与课后模拟练习, 学生已能独立进行该项注射, 可对其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并给予机会再次动手实操练习。每组编排4套案例情景, 当场请学生随机抽取, 并在操作中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案例的编制各有侧重点, 内容简洁, 分别有患者版与护士版两份。护士版为患者的基本信息与医嘱内容;患者版为患者的基本信息与角色扮演中的表演指示, 例如:听到打针即开始大哭拒绝;左腿行动障碍, 无法抬起;高热、头晕等。带教教师不仅要评价护士操作的情况, 也要同时记录患者扮演者的表现。考核结束后由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作为总结, 给予学生反馈。

2.3 教学实施条件

(1) 满足临床实际护理工作要求,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 必须经过临床护理工作的实地调研, 搜集编写可供教学的情境与案例, 并协同临床护理专家探讨案例的教学要点, 使教学内容更为实用与适用, 缩短学校与临床的距离。利用护理职教集团校企联合的协作关系, 聘请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与授课试点, 帮助学生了解临床工作的真实场景与要求, 缩短今后工作实习的临床适应期。

(2) 利用我校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完备的硬件资源条件, 高度仿真模型及模拟医院环境, 令学生体会置身于医院工作的感受。在场景布置上尽可能利用实物道具与背景墙贴, 参照医院布置成门急诊、病区、手术室等场景, 在生理盐水瓶上贴上标签, 精心制作模拟药液。

(3) 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与操作流程详解攻略,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电脑资源,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调整评价方式, 综合考量学生的操作技术与能力, 不仅考核学生操作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护理的理念, 是否对患者实施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护理, 通过实践演练提高应变能力与沟通技巧。重视反馈机制, 对于学生的操作表现分别进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 共享经验与教训。

3 效果与讨论

3.1 优势与特点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授, 轻理论而重实践。因此, 情境设计案例导入式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 有其较为突出的优势。

其一,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先讲解理论, 然后教学生操作, 其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重复练习使得实践技能学习显得乏味无趣,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情境设计案例导入式教学以故事情境为导入, 引出问题任务, 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教师从旁辅助, 提供知识、技能指导, 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获取合适的解决方法。

其二, 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学生不少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为了操作考核而盲目重复操作流程, 忽略了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服务对象的多变性和个性化需求。但情境设计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此种现象, 设置具体逼真的工作场景与案例, 让学生通过“独立当班”应付各种场面, 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 为临床提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其三, 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反馈评价。在教学试点授课中, 学生阅读案例后, 先要思考和学习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然后经过师生共同协作分析, 提出完整合理的护理方案, 再经过实操演练后付诸于行动, 并需要随时应变与接收各方反馈。这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不仅提供了大量师生互动的机会, 同样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 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拓展新的教学思路。

实施此次教学试点后, 学生、带教教师都给出了较好的效果评价。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兴趣, 课后练习积极主动, 都能做到提前预习案例, 并较好地达到角色扮演的要求。带教教师反馈, 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操作基本流程, 并对突发事件有所应对, 自评与互评时都能客观地评价并发现一些问题。

3.2 不足之处

通过试点授课过程, 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与困难。

其一, 教师投入巨大。授课教师为了设置情景及案例, 提前做了大量准备, 并且抽取业余时间事先培训试点组学生。在授课、实训开始前, 授课教师往往需要提前1小时左右亲自布置场地。

其二, 学生觉得辛苦。试点组学生虽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被选中, 但试点教学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听从授课教师安排, 加课培训, 布置场地与收拾场地等, 花费时间较长, 课间休息时间不够用。

其三, 课时有所延长。与其他组学生比较, 试点组学生实施注射练习耗时较长, 其他组2个学时可完成14~15人操作, 而试点组仅可完成10人。如果需要全班推广, 将会增加带教教师人数与教学辅助工作量。

4 经验与小结

4.1 符合临床, 贴近岗位

采用情境设计案例导入式教学, 体现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特色, 以学生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要求为导向。了解分析当前操作所涉及的案例及教学要求, 创设案例情境, 并融合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操作内容, 咨询临床护理专家, 团队协作讨论开发, 不断修改, 使之既符合临床实际又适用于教学。

4.2 吸引学生, 增强自信

授课示教的课件制作以故事情境为导入, 引出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角色扮演, 将情境教学贯穿于教学与考核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兴趣、向往临床。

4.3 符合教学, 适当推广

实践证明, 情境设计案例导入式教学能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中做”。它为学生提供了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的机会, 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今后工作会面临的场景, 有助于增强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自信心。它还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 变“被迫练习”为“主动尝试”,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因此, 推广的建议是: (1) 提倡情境设计案例导入式的授课方式,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尝试探索。 (2) 可在课余时间提供注射模型给学生课后练习, 并提高操作视频的使用率, 有条件的可进一步提供虚拟视频供学生练习互动。 (3) 在操作练习与考核时, 可适当减少情境与案例的数量, 待有更好资源条件时再加以扩充。 (4) 完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的机制, 充分做到师生互动与沟通反馈。

有效情境教学与案例研修总结 篇4

学习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学习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通过网络研修,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观念更新的重要,作为一个老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极为重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现将我个人网络研修的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这次网络研修使我进一步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进一步明白《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所讲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而做到进行有效情境教学,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充分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通过网络研修,我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学习中,我阅读了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做到学有所用。

三、研修过程中,我认真按照研修要求进行研修,研修提升了我的职业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认真聆听专题讲座,我进一步懂得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教什么?怎么教?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我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我在上课前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明确的过程来备课,同时加大学生预习的力度。课前由学生生成具体问题,然后和我的备课内容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教学设计,突出课实效性、针对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合作性。体现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每节课下来,我结合学生的表现,课堂的生成等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课后我还积极写出教学心得,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然后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结合课堂上的每一细节和同事们的交流,升华为经验理论。通过学习,获取经验,我已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使我懂得了怎样利用网络资源更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教学。

四、在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从而让学生进入求知欲;利用评价技巧去鼓励学生、不足之处要通过实列让他知道错了;善于去开拓学生思维,课内外结合,带着问题去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境教学的出现,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这样,学生的视野也不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一项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是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学习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从教学有效性维度来看,“无效情境”和“有效情境”之别: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也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但是,不难发现,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形式,轻目标。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学科渗透”,什么唱歌,画图,听音乐,看多媒体录象等,情境多样化,但偏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二是重形式,轻指导。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或小组合作探究,但缺少方法的指导,花了很多的时间,教学效果并不佳。三是重形式,轻训练。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诗情画意般的课文情景,却忽略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以上几类语文情境的创设只重在形式,是没有效果的,是不可取的。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教学情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目标设计是有效情境的基础

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要根据各年级段的课标要求;二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三要结合教材重难点;四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这样的课堂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心理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探究是有效情境的内核

1、质疑问难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

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

三、氛围营造是有效情境的手段

1、以情激情

教学情感性是关键。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景体验

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空间拓展是有效情境的境界

1、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

2、合作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交流的教学氛围。“新课标”下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通过阅读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地阅读思考,合作互动的讨论介绍,来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案例情境设计 篇5

关键词:情境式案例教学,会计学原理,教学设计

情境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 在高校等教育机构已得到逐步推广。 会计学原理是高等财经院校的基础专业课程,内容重要、实践操作要求强,其情境案例教学的角色分配、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设计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一、角色分配

结合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以笔者所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使用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可将八个授课章节内容编制八个情境教学案例,相关案例名称、知识点、主要情境以及角色需求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班级规模(以50 人班级为例),首先将全班同学进行任务内容分组,分为股东经理组、会计出纳组、采购组、生产组、销售组、办公组、外部组等7 组,每组7 人左右(组长1 人,组员6 人左右)。 其次,在每次情境式案例教学讨论课中,由组长根据课程案例角色需求,派出成员参与相应情境案例讨论。这种按工作性质分组与派员参加不同情境内容讨论的交叉设计可以达到双赢效果:既使得每个学生归属于不同的组别,便于管理,便于熟悉自己的基本岗位业务,又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增加讨论的不确定性与激烈程度,有效激发情境案例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施

尽管对各章内容、教学情境以及角色安排进行了初步设计,但具体教学实施仍是非常细致和关键的环节。 本文以情境式案例教学的第一部分内容为例阐述情境式案例教学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

(一)案例名称与内容。 如表1 所示,第一部分内容的案例题目为“优乐美公司成立了”,案例内容设计主要考虑以新成立的公司为例阐述讨论企业的基本知识、会计的本质与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等知识点。 具体设计内容时,主要考虑案例讨论性需求(多种观点,易引争辩),以会计目标和信息需求等为主要内容设计。

(二)情境设计与角色分配。 在情境与角色设计环节,本文主要设计 “总经理与财务副总谈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目标”和“银行经理看财务报表”两个案例情境。 通过“总经理与财务副总谈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目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关于企业组织结构、会计目标的学习与探讨。 通过“银行经理看财务报表”情境设计,引发学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学习与探索。

角色设计角度, 需要股东经理组派出2 名公司经理人员来进行公司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目标的讨论, 会计出纳组派出1 名科长、办公组派出1 名主任、外部组派出2 名银行经理来进行贷款标准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讨论。

(三)案例问题。 本文针对以上情境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实现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

问题1:中小企业需要设置什么样的会计机构?

预计观点1:中小企业可以不需要会计机构。 企业人员少,业务少,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可以不设置会计机构,委托记账代理机构完成即可。

预计观点2:中小企业可以设置简单的会计机构。 企业设置简单的会计机构,有几名会计出纳就行了,这样会计业务相对规范一些,也不会增加太多企业成本。

预计观点3:中小企业需要设置完备的会计机构。 完备的会计机构虽然人员多、成本高,但是更有效率,特别是企业业务较多、类型复杂的时候,完备的会计机构在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获取外部资源等角度存在较大优势。

问题2:企业会计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预计观点1: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为了加强控制。 企业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 可以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高效。

预计观点2: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为了加强管理。 企业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可以提供成本、销售、利润等方面的信息,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加强企业管理有重要作用。

预计观点3: 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为了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记录了企业的详细经济活动,可以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监管机构等,以供各方做出有用的经济决策。

问题3:银行经理发放贷款时关注哪些会计信息?

预计观点1:银行发放贷款只需要关注偿债能力信息。银行和企业签订借款合同, 主要关心的应该是企业能不能还本付息,其他方面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与银行没有关系。

预计观点2: 银行发放贷款不仅需要关注偿债能力信息,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周转能力、发展能力等信息也需要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不仅表现在目前的资产负债中,其盈利实现、资产周转、企业发展等信息对未来偿债能力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都要关注。

问题4: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哪个更重要?

预计观点1: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重要。 可靠性要求真实可靠,这是会计信息的基础,信息不可靠一切都白谈。

预计观点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重要。 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决策有用的效果, 如果没有相关性会计信息也就没有意义。

预计观点3: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需要权衡。 现实中,可靠与相关无法分离。 过度追求可靠或相关都不合理,应该是二者之间的权衡。

三、总结评价

在情境式案例教学中, 任课教师起到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对情境式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学生“表演”与讨论之后, 教师须对情境案例讨论结果和相关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并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案例参与学习的评分环节,从而完成整个情境式案例教学。

承上例, 教师对相关情境环节的讨论与知识点总结评价的要点在于:

关于问题1: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并不固定,每个企业有自身特点,因此如何设计会计机构不能一概而论,中小企业也是如此,也有规模大小之分、业务复杂简单之分。 会计机构设置应综合考虑企业规模、资金实力、人员构成、发展目标等因素最终确定。

关于问题2:企业会计目标到底是什么,在学术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关于会计目标的观点曾经有会计控制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等多种观点。目前国际主要会计组织支持的主要是信息系统论, 即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这也是本课程所采纳的观点。现行财务报告的充分披露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等都体现了这一观点。

关于问题3:一般而言,银行是债权人,主要关注偿债能力信息,企业能够偿还银行的借款,银行的资产就没有风险。但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表面上看取决于现有的资产与负债之间的结构组成,但企业的借款是需要偿还的,未来的偿债能力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周转能力、销售增长(发展)能力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银行经理发放贷款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周转、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关于问题4: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争辩,不仅在同学们之间会有,在学术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过度追求可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大大降低,过度追求相关性,不可靠的会计信息没有益处,甚至会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使其做出错误决策。因此,现实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无法分离的,二者需要权衡,需要在可以接受的可靠性基础上再去追求相关性。

最后, 由教师及学生结合参与情境案例讨论的学生表现,匿名对参加学生进行评分,完成整个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王芸.情境仿真模拟教学法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2,(2).

[2]唐国平.会计学原理(修订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案例情境设计 篇6

中职教育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育形式, 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 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情景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背景

本课时为中职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7 Sports的复习课, 学生对于本单元的词汇已达到四会要求, 重点句子学生能达到流利的读出来, 基础好的同学能背出来, 所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串联所学知识, 创设各种情境,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根据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多创造自我活动的空间, 创设语言情境, 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 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由于是复习课, 对学生而言, 新鲜感较少, 为避免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乏味无趣, 激励学生大胆发言,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创设的情境里, 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

Step1.Lead-in (图片教学, 呈现情境)

Look at a picture

T: Look at the picture.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 are Mao Lei Li Jiang

Ss: They are playing basketball.

T: I know most boys in our class like playing basketball.Do you think so?

Ss: Yes.

T: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Ss: My favorite sport is…

(Interview two girls.)

通过让同学们欣赏他们自己打篮球的生活照片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并通过采访了解学生所喜爱的运动导入本节课复习的主题。

Step 2.Review different kinds of sports (语言描述, 贴近情境)

Brainstorming

T: How many sports do you know? Can you list them?

(Invite some Ss to list the sports they know.)

T: All of you did a good job.

(The teacher leads Ss to remember the sports they’ve learned before.)

T: Read these words three times together.

通过头脑风暴和语言描述, 贴近生活情境, 让学生复习所学过的运动名称并牢记它们。

Step3.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 (实物直观, 演示情境)

Lead Ss to review how to 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

T: Look at the basketball.I am fond of playing basketball, because it can help me keep fit.Can you use these things to express your likes and dislikes?

Ss think over and list the sports they know.

通过实物展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印象, 学生能够灵活造句。

Step4.Practice (角色扮演, 体验情境)

T: Make up a short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according to these two situations.

Ss make up dialogues and act them out.

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进入角色, 进入状态, 体验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五、教学反思

中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的组织思维, 理解具体情景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 触景生情, 从而促进培养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 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深入研究教材, 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 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 锻炼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兰天.探析情境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 2013, 6 (8) :17-19.

[2]黎淑秀.新课改下中职英语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教师, 2012, 11 (4) :43-45.

[3]杨瑶.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东方青年, 2013, 5 (10) :36-38.

精选情境案例 凸显学生主体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走近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 问题情境是师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桥梁,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好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走近数学。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第一课时, 我创设问题情境:体育课上我班42人要进行拔河比赛, 我班可以分成几队?

生:老师, 几个人一队? (师故作恍然不知道) 另一学生又说:估计是6人一队。

师:那我班可分成几队呢? (生:7队)

师:同学们, 我有个比你们更快的办法分出队?不信, 我们来试试。你猜体育老师还可能把几个人分成一队, 我立刻能分出几队, 学生很惊奇地注视我并回答10人一队。

师:可分成4队, 还剩余2人。

学生马上比划分队验证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对, 学生惊喜地大叫。就当学生疑惑之际, 我适时引入教学: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一定会明白。此时, 学生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除法学习中。

二、鼓励动手操作, 课堂体验数学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抓住小学生好动性,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极体验, 亲身学习, 获取知识。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 我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 用两个相同的直尺重叠在一起, 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一个怎样的图形?

生:先将一个直尺水平放置, 再用另一个直尺垂直于上面, 就可以重叠出一个正方形。

师:若是两个直尺不垂直放置, 那又能重叠出怎样的图形?

生:一个直尺的两条长对边水平, 另一个直尺的两条长对条边斜放, 不是正方形。

师:讨论:类似这样形状的图形, 你们在哪些物体上见过?

生:饼干、楼梯扶手……

师:生活中, 类似这种形状的图形很多, 所以, 我们有必要仔细研究它。用手指比划一下边, 你发现重叠图形共有几条边?

生:一共4条边。

师:找一找:哪两条边是同一个直尺上的?直尺上的两条对边是什么关系?

生:平行关系, 相对的两条边是一直尺上。

师:一个直尺上的两条对边, 我们称为一组平行对边, 那重叠图形上共有几组平行对边?

生:一共2组平行对边。

师:具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图形, 我们起个名字就叫平行四边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并板书课题。接着教学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 用一张长方形纸张, 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只需要剪出一组平行对边, 另一组平行对边不垂直, 就可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剪掉长方形纸张的一个边得到一个三角形, 将这个三角形与剩余部分重新拼能否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可以, 将三角形中含有的长方形的一边与其平行对边重叠在一起, 就可以重新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可见, 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可以进行图形相互转化, 方便我们利用学习过的长方形知识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验证, 使学生亲身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体验动手操作学习带来的主体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实践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中巩固所学知识, 重要的是领悟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

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节练习课上, 我设计如下:我们格尔木市儿童公园中的人工湖要进行改造, 要在人工湖的周围岸边上增设座椅, 供市民或游客休息。工人师傅告诉我:人工湖的一周大约2000米, 一条座椅长2米, 湖岸边间隔相等距离总共要设置20个座椅, 你能帮工人师傅算一算每间隔几米设置一个座椅?

小组合作1:每间隔100米设置一个座椅, 因为人工湖一周设置座椅, 正是数学知识中的圆周排列, 容易知道座椅的个数等于间隔距离的段数, 共有20个座椅, 所以共有20段间距, 故2000÷20=100米。

小组合作2:我们认为, 人工湖一周安置座椅, 是圆周排列, 座椅的个数等于间隔距离的段数。但是座椅的长度要考虑, 正确的做法是:2000÷20=100米, 100-2=98米, 所以间隔距离是98米。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 让我明白了: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从数学书本走向生活, 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实际问题。

正弦定理情境教学案例简析 篇8

一、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

利用投影展示:一条河的两岸平行, 河宽d=1 km, 因上游突发洪水, 在洪峰到来之前, 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 km的码头C处.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1|=5 km/h, 水流速度|v2|=3 km/h.

2. 提出问题

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 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 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 (前后4人为一小组) 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 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 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5个问题: (1) 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 (2) 船从A开到B, 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 船从A到B, 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 船从A到B, C时的 (5) 船应向什么方向开, 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 C?

师:大家讨论一下, 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 (1) , 需要解决问题 (2) , 要解决问题 (2) , 需要先解决问题 (3) 和 (4) , 问题 (3) 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 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 (4) , 问题 (4) 与问题 (5) 是两个相关问题, 因此,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 (4) 和 (5) .

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 先在练习本上作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 明确已知什么, 要求什么, 怎样求解.

生:船从A开往B的情况,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v|及v1与v2的夹角θ.

生:船从A开往C的情况, |AD|=|v1|=5, |DE|=|AF|=|v2|=3, 易求得∠AED=∠EAF=45°, 还需求θ及v.我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 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题.

师:请大家想一下, 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在已知条件下, 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求出另一边的对角.

生: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 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 则第三边也可求出.

生:在已知条件下, 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

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 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 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 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 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 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 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请各小组研究“在Rt△ABC中, 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

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a=b=c.

sin Asin Bsin C

师:a=b=c在非Rt△ABC中是否成立?

sin Asin Bsin C

众学生:不一定, 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 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 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 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师:这是个好主意.请每个小组任意作出一个非Rt△ABC, 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 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 具体检验一下, 然后报告检验结果.

几分钟后, 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 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 得出否定的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此关系式在任意△ABC中都能成立, 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

生: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生: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 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

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 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 (1) 三角形的面积不变. (2) 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 (3) 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

师:据我所知, 从AC+CB=AB出发, 也能证得结论, 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要想办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还要想办法将有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

生: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 可考虑选一个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 (如向量AC) 垂直的向量与向量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数量积.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 请大家留意身边的事例, 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二、教学总结

基于生活情境的幼儿学习案例探讨 篇9

冬天的早晨, 天气寒冷, 大二班的小朋友正在操场上锻炼, 他们有的玩皮球, 有的跳绳, 有的转呼拉圈, 还有的跳皮筋……热闹的场面吸引了我们小班的小朋友。

大家议论开了, 牛牛说:“瞧, 有小朋友在转呼拉圈, 他们转得真好, 让我数数有几个小朋友转起来了, 1、2、3、4, 4位小朋友转起来了。”

亮亮说:“那你数数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转起来?”

得到同伴的支持, 牛牛立刻兴奋起来, 伸长着脖子, 跑来跑去数起来并快速地说:“有5位小朋友没有转起来。”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转呼拉圈?”

这时, 帅帅、天天几个小朋友也围拢过来。“5+4=9, 一共有9个小朋友在转呼拉圈。”

受到牛牛的启发, 淇淇也兴奋地发现:“有6位小朋友在拍球, 8位小朋友在跳皮筋。”

懿懿更来劲了:“你瞧, 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有3个男孩, 5个女孩。”

在小朋友们的议论声中, 我惊喜地发现, 这冬天经常看到的锻炼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 我把小朋友们聚集过来, 接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他们:操场上有几种运动器具?每种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和玩球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玩球的6位小朋友中有2位是女孩, 几位是男孩?找找个子最高的小朋友在哪里?最矮的又在哪里?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最前面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排在第3位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排在最后的又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位小朋友, 把他的样子画下来吧!……

在我的引导下, 孩子们特别投入, 他们观察探索, 交流分享, 沉醉其中, 在轻松的气氛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在充分的思维活动后, 我提议每个小朋友去找一位正在锻炼的小朋友做朋友, 和他们一起玩。小朋友们立刻兴奋地去找朋友, 就连平时很内向的露露也很快找到了玩伴, 亲密地和大家玩在了一起。

二、案例探讨

(一) 生活情境中幼儿学习的特质1.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针对现代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 他认为, 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 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 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 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 而且常常会自我发起学习, 自己选择、自己决定, 这种参与性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冬天里的煅炼”这一生活情境中, 幼儿积极观察, 敏锐思维, 大胆交流, 专注性和持久性表现十分突出, 效果远胜过教师平时用的其他方法, 就连平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小朋友也被吸引过来了, 主动地和同伴、教师互动。平时性格内向的小朋友, 也快速地找到了共同游戏的伙伴。他们在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下, 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有意义”的活动中, 在真实的学习背景中轻松地感悟了不同的运动器具及其数量关系, 不同的运动方式及其空间关系, 成功体验了和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自然理解了知识的实践效用, 主动地获取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

2.群体性的互动学习

情境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参与, 且认为学习是一种共同体内的实践, 学习者的参与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的, 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依赖于思维的社会基础, 认为问题的解决应在同伴之间进行。在“冬天里的煅炼”这一生活情境中, 教师、幼儿自身及同伴之间由于共同的需要, 自发地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话题的挑起者、深入探讨的拓展者, 是学习共同体形成的促进者。首先, 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幼儿的发展需要, 静静观察幼儿的问题指向———锻炼的同伴及其数量。其次, 教师通过一系列和幼儿探索问题相关的话题拓展幼儿的思维———运动的种类及其加减、空间方位, 运动个体的形态等。最后, 教师进一步支持幼儿的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参加游戏, 有效促进了幼儿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幼儿之间因为共同拥有的问题而自由集合———牛牛的发现, 先得到了亮亮的响应, 他们之间的交流又进一步得到了帅帅、天天、淇淇等越来越多同伴的支持, 他们积极地交流着、探索着, 和老师、同伴形成了一个“群体式”的学习氛围, 使学习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自由组合、自由交流、自由探索、自由获取, 轻松地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

3.整体性的多元学习

生活情境具有综合性及整体性的特点, 在生活情境中, 幼儿的思维、情感活动与具体形象和问题等结合起来。真实的形象世界,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 使之产生鲜明的情感体验, 进而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活动其中。从教育学的角度考察上述案例, 其中隐含了多元的教育价值, 如在科学方面, 有关于类、数量、空间方位、多种运动器具的不同特征、玩法等;在健康方面, 有同伴共同参与锻炼, 尝试多种不同的锻炼方法;在语言方面, 有描述运动个体的不同特征, 交流自己的发现;在社会方面, 有获得和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这不同的发展领域在生活情境中实现了耦合, 成为了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整体的、有机的、生动的、现实的经验体系。上述案例中, 幼儿自主地观察运动器具及其使用者, 描述运动中同伴的样子;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计算人数时有的可以用加减法, 有的可以用累计数的办法等;随时表现自己的疑问、困惑, 随时求助, 如亮亮向牛牛的主动发问“你数数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转起来?”等;自己选择交流、运动的合作同伴……通过感悟、操作、体验、陶冶, 幼儿的素质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二) 生活情境的课程化处理

“幼儿的生活就是学习”这已得到大家的共识, 幼儿的生活包括幼儿的个人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 它们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幼儿的个人生活充满了发展的契机, 而且具有个体性、生动性的特征, 有利于幼儿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规范, 它拓展了幼儿的视野, 并通过幼儿园生活, 得到了现实的反映。幼儿园生活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 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现实的生活, 也是一种与有意识的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生活, 这种生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价值, 我们应充分关注和珍视这种价值。上述“冬天里的煅炼”就是一种典型的幼儿园生活情境, 这种自然状态下真实的生活环境, 幼儿主动参与其中, 并自主建构对世界的体认, 蕴涵着教育的价值。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 教师对生活情境中的资源进行课程化处理, 在优选与进一步开发利用中, 可以使生活情境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

1.优选本真生活情境

教育家胡塞尔对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作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区分。在他看来, 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预先被给予的世界, 是一个直观的、奠基性的世界, 是富有意义、富有价值的本真存在的世界。因而他提出了教育“迈向生活世界”的口号。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一贯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 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 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一本真正的书, 是一本“活的书”。这些都表明本真的生活情境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 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知识与自然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了解知识的价值, 学会运用已有经验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亲身感受生活世界的种种意义, 积累现实生活经验, 使自身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多把幼儿带进真实的生活情境, 将幼儿的学习抛锚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使儿童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如, 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给植物浇水的实践活动, 学习照料植物;带领幼儿通过乘坐公共汽车的活动, 懂得乘车规则;组织幼儿通过去敬老院、孤儿院参观的活动, 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关爱他人;引导幼儿通过去超市购物的活动, 理解购物程序及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 等等。

2.整合多种教育因素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 处于学前阶段的儿童, 身心各成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发挥着整体功能。他们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和由此引起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过程, 也具有整体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进一步认为, 对幼儿来讲, 在熟悉的有意义的、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中活动, 特别是参与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的活动, 比采用玩具形素材、在活动区里做游戏, 更能够激发他们积极地利用各种智力的组合。作为蕴涵一定教育意图的生活情境, 教师应广泛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因素, 并且使教育资源的各个方面在生活情境中朝着有利于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实现互渗、融会和统合, 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颅脑损伤/治疗下一篇:国际贸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