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模式案例

2024-06-08

情境教学模式案例(通用9篇)

情境教学模式案例 篇1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梁柳清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问题情境创设我同意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2.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4.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6.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现把我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展示:在我们河池各地,人们都热情好客,家里来个客人,买鱼买肉,美酒招待,席间必有猜拳助兴,同学们想一下,喊哪个码猜中的可能性最大?大家一下来了兴致,有人说0,5,10,……然后在黑板上分析一算:把两人出码的数值组合用(a,b)的形式表示。先分析基本事件个数,每人有0—5六种出法,则共有36种情况。0中的情况(0,0)其概率为,1中的情况(0,1)(1,0)其概率为 ,2中的情况为(0,2)(2,0)(1,1)其概率为,3中的情况为(0,3)(3,0)(1,2)(2,1)其概率为,4中的情况为(0,4)(4,0)(2,2)(3,1)(1,3)其概率为,5中的情况为(0,5)(5,0)(2,3)(3,2)(1,4)(4,1)其概率为,依此法让学生一一算出其余五个码的概率,学生不但发现5的概率是最大的,而且发现0与10,1与9,2与8,3与7,4与6的概率同,他们感觉非常惊奇。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了他们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模式案例 篇2

一、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

利用投影展示:一条河的两岸平行, 河宽d=1 km, 因上游突发洪水, 在洪峰到来之前, 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 km的码头C处.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1|=5 km/h, 水流速度|v2|=3 km/h.

2. 提出问题

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 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 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 (前后4人为一小组) 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 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 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5个问题: (1) 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 (2) 船从A开到B, 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 船从A到B, 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 船从A到B, C时的 (5) 船应向什么方向开, 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 C?

师:大家讨论一下, 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 (1) , 需要解决问题 (2) , 要解决问题 (2) , 需要先解决问题 (3) 和 (4) , 问题 (3) 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 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 (4) , 问题 (4) 与问题 (5) 是两个相关问题, 因此,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 (4) 和 (5) .

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 先在练习本上作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 明确已知什么, 要求什么, 怎样求解.

生:船从A开往B的情况,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v|及v1与v2的夹角θ.

生:船从A开往C的情况, |AD|=|v1|=5, |DE|=|AF|=|v2|=3, 易求得∠AED=∠EAF=45°, 还需求θ及v.我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 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题.

师:请大家想一下, 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在已知条件下, 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求出另一边的对角.

生: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 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 则第三边也可求出.

生:在已知条件下, 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

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 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 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 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 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 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 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请各小组研究“在Rt△ABC中, 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

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a=b=c.

sin Asin Bsin C

师:a=b=c在非Rt△ABC中是否成立?

sin Asin Bsin C

众学生:不一定, 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 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 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 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师:这是个好主意.请每个小组任意作出一个非Rt△ABC, 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 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 具体检验一下, 然后报告检验结果.

几分钟后, 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 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 得出否定的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此关系式在任意△ABC中都能成立, 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

生: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生: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 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

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 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 (1) 三角形的面积不变. (2) 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 (3) 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

师:据我所知, 从AC+CB=AB出发, 也能证得结论, 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要想办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还要想办法将有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

生: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 可考虑选一个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 (如向量AC) 垂直的向量与向量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数量积.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 请大家留意身边的事例, 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二、教学总结

一个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 篇3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怎样上好一节课,是广大同行的共同追求.精心创设各种适当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有幸在某个活动中听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在这里与老师们共享.

1 案例分析

案例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老师创设了互动游戏作为课堂引入.

课堂展示实物:一只布老鼠和一只小仓库.一只老鼠想进一仓库偷食物,仓库有2个洞口,若用纸板挡住观察视线,学生就不知道老鼠是从哪个洞口进去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但是老师说:“如果是同学们操作我来猜,我能知道”.学生觉得很惊讶,老师请了二位同学帮助做实验,请一位同学可以任选洞口让布老鼠进去,另一位同学观察老师的判断是否与事实吻合,然后自己就转过身去,背对实验装置.经过几轮猜测,老师问这两位同学,我猜对了没有,学生佩服的说:“对了”.于是他问全班同学:“你知道,为什么我能这么准确无误的猜对呢?”同学对此作出了很多的议论和猜想,老师解释说:“原来,仓库里边有一个线圈,布老鼠的内部安装了一块磁铁,,线圈通过导线与一个放在远处的电流表相连,老鼠进出洞时,磁铁使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同时感应电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方向,我就是利用放在黑板上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来确定的.”学生欣喜而又疑惑的表现出了强大的学习兴趣,老师趁势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感应电流方向有哪些规律.

这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如下几个特点:

这是一个有“真”的情境,真意味着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是真实,不是虚构的,体现了问题研究的价值.

这是一个有“关”的情境,有关是指创设的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曾听一位老师说过一个案例,有一位教师为了在公开课上营造气氛,一上课就给全班同学唱了一首歌,还是一首流行歌曲,学生听了非常高兴,掌声如雷,在场的老师也深受感染,但是,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学内容与这首歌完全没有关系,这让听课教师哭笑不得,这种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创设的一种典型的无关情境.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境,有“趣”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提升 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魅力

这是一个有“疑”的情境,创设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有“疑”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 如何创设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

(1)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镜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是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具体的,形象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情,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景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4)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溶入情感.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现在的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都在为寻找知识的原形而绞尽脑汁,在一些教学中自然就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发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但也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要非用情境不可.教学情境不在华丽的外表,而在于是否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考.好的教学情境应该“短、平、快”,直奔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情境与教学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创设情境与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案例 篇4

榆中县天池峡小学 金萍

一、案例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小学英语教学的首位。但是,从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我认为,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却减弱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英语教学缺少语言环境,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方法死板,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老师没能很好的组织和利用教材,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在英语课堂上坚持采用情景教学法,能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熏陶,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情景教学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景中,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的一些尝试。

二、教学对象:天池峡小学五年级学生。男生:9人;女生:3人。

三、执教内容: pep 五年级上册Unit4第三课时,主题是“ What can you do? I can…”。

基于教材提供的这一主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山羊妈妈生病了,小动物们帮助她做家务而展开的对话。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我编排了一堂课堂剧,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并且能在表演中感受学英语,讲英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感悟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四、具体措施

以平时英语学习能力为基础,优中差搭配,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明确角色,以保证在课堂上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先和优秀生示范一遍,然后各小组展开活动。最后,各小组在同学面前表演,大家选出优胜组和表现最佳的学生给以奖励。

五、案例详述

Unit 4 What can you do?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及要求:

1.听懂、会说“Mother Goat is ill.We can help her.OK, just do it!”等句型。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巩固四会句子“What can you do? I can ….”; 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会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ook the meals.I can water the flowers,并能在情景中自然的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正确拼写主要句型。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英文单词卡片。2.学生准备笤帚,洒水壶,等家务劳动卫生工具。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设计: 1.Warm-up(热身)(1)Let’s do

① 教师出示有关家务劳动的相关短语卡片,学生做动作。教师动作扮演,学生猜内容。

② Let’s play “最佳拍档”: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猜内容。在游戏中训练学生的听说,培养他们快速反应的能力。(2)Let’s talk 学生以推火车的模式复习:What can you do? I can…。2.Presentation(新课呈现)(1)Read and write 学生以推火车的模式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单词。(2)Study new words: ill, just do it.(3)Read and translate Mother Goat is ill.山羊妈妈生病了。OK, just do it.好吧,就开始干吧。

3.Let’s make a role play(趣味操练)(1)T---S 老师和优秀生给同学们师范,角色扮演课文对话内容。精炼教材,提炼内容,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记忆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英语,用英语。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落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

(2)Group work 按照我们分好的小组,进行课文角色扮演。每组有我们的小组长负责。教师观看并给学生给与指导。

由于我们的学生从小受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做事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在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担心自己会说错,会遭人耻笑,所以羞于说英语。这些不说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一门语言,如果不开口说,那一定不能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将课文内容改为一个小小剧本,让学生通过组内表演,很轻松的熟悉和掌握教材内

容,掌握了情态动词“can”的用法。情境表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练一练

(1)让学生做本单元A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2)将今天的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

板书设计

Unit 4 What can you do?

Mother Goat is ill.We can help her.I can … OK, just do it!

六、教学效果

教师方面: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教材为基础,编排了一节课堂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重现教材内容,当堂背诵该部分对话。三位优秀生还能在此基础上将教材加以拓展和延伸。总之,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目标要求。

学生方面: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样的活动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内容,并能很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故事中的“事”好象自己做的,故事中的“话”好象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实,越生动就越感到亲切,愉快,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培养自信,树立信心。

七、教学反思

1.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和提高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共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任务性的教学途径下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在教学模式上,注重体验和实践。我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我设计了适合我们学生的情境,把学英语与用英语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在课堂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贯穿了课堂始终,起到了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学生表现出色,老师会给予及时的表扬,如:Very 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等。整节课以积分的方式,最后评出优秀生和优胜组。激励全班同学。,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就的幸福感。

4.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创设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接触英语和学习完整的语言。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英语课程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

5.课堂上还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首先,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态

度,整节课老师脸带笑容,态度和谐、亲切,充分利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活动、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将英语教学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相互渗透。学习课文内容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只要我们乐于助人,就会有很多朋友,以及让学生说说朋友相处之道,最后进行总结,那就是:互助、友爱、宽容。

八、自我评价

情境教学模式案例 篇5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限,简述即可。

2.提示:学习回顾提交后即可得分,本项考核分数为5

分。

3.注意:学习回顾提交后,即可看到本班其他学员提交的内容,并可对其进行回复评论。看了张翊菁老师这节二年级下册《统计》的课例,我感受颇深

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雪糕、冰激凌和可乐的环节,让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通过学生的反馈与交流,完成了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随之,老师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这样在同一个主题情境下设计出联系自然的练习,学生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不仅使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重要性,也密切联系了现实生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境教学模式案例 篇6

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2011年3月开始准备并认真做好了实验的开题工作。学习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2、认真学习收集有关研究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专著,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全体学生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并了解现状。摸清楚了他们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寻找有关理论专著进行分析和学习,为进行英语教学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3、广泛收集他人对英语课堂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的优秀成果。教师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寻找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秀课程进行学习。并分析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根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成果

1、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英语故事、趣味英语及英语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使用多媒体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通过办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通过了解文章故事情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英语课题的境界,也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

2、同学们形成了不同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口语和笔头(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加强,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感。

情境教学模式案例 篇7

一﹑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与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

传统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会计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其在会计双语教学中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情境感知案例教学则能更好地规避传统案例教学的缺陷, 在提升会计课堂趣味性的同时, 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一) 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通常具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教师的引导, 掌握案例讨论的基本方向;二是以实际知识的运用作为立足点, 使学生实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三是主要实施方式为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或若干案例, 进行不同层次地讨论和剖析, 以求对知识点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有着较深刻的理解。传统案例教学主要特色是立足某个具体知识点,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侧重于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或解决实际问题, 图1给出了其具体案例构建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情况下, 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分析乃至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程序, 因而在当前教学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

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流行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 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案例教学的核心, 通常着眼于某些不甚关联的知识点或解决某些具体习题;其具体的教学形式, 一般是在讲授完相关基础知识后, 再辅以案例介绍的方式连结相关知识点介绍, 这导致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往往不具备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传统案例教学通常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案例生成上, 对同类型知识点之间的异质性缺乏应有的重视, 这往往导致学生对相近知识点缺乏有效的辨析, 不利于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二)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当前几乎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简言之,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达到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切身体验的目标, 而有目的地导入或生成某些场景, 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或感知预设的知识点。这种从感性认识入手的教学方法, 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这显然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理解教材知识点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 恰当地运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法, 将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具体而言,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法优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首先, 在深入把握人类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础上, 将晦涩抽象的数学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影像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其次, 有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如适应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 形象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运用得法的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式,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甚至激发创新观点;最后, 通过营造“此情此景”,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甚至角色扮演, 全面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同时亦提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情境营造优势在会计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 即使是非专业的成年人, 对会计也难以产生兴趣, 更不要说未进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会计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便是案例教学, 也多是以教师教授为主,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也缺乏参与意识。而组织得当的情境感知案例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英文进行信息交换, 无疑提升了会计教学本身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重要的是,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对学生使用英文进行交流沟通的国际商务能力亦是很好的培养方式。

二﹑情境感知案例遴选的基本要求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是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新发展, 且其侧重点在于营造或生成若干生动具体的情境,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课程特点、学时情况、知识点覆盖面、难易程度等因素, 都是遴选情境感知案例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 一个优秀的情境感知教学案例, 应满足以下四方面要求:

(一) 案例内容富有直观性

对财会专业而言, 教师直接借用发生在真实企业的既成会计案例进行情境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 作业成本核算法较之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法的优势, 主要在于其计量间接费用的准确性。但如果在课堂上仅仅是这样讲述将相当抽象。为了直观地显现作业成本核算法的优势, 教师可以举长江三峡水电站为例。三峡水电站主要产品是电力, 其行业特点和成本构成都颇具特色。首先, 不同于一般产品, 其原材料不是采购自市场的原料, 而是奔流不息的江水;其次, 除了电力设施的监控和维护需要少量人工成本, 其它地方基本上不产生人工费用;水力发电主要成本是间接费用、机器设备及其维修保养等。显然, 三峡水电站若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分配间接费用, 将会导致严重的信息扭曲, 不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在结束课堂学习后, 可以与现实世界进行直接比较, 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与业内专家之间, 在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方面的差距。最终有的放矢, 完善对知识的把握并提升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 为了增强直观性, 可以考虑采用高清的影像资料予以展示。

(二) 案例应具有足够代表性或典型性

所选的情境感知教学案例应以教学大纲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线, 尽可能地照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以当前中国三甲以上的大型医院为例, 目前基本上都拥有CT等造价昂贵的先进仪器。在计算CT等医疗检查费用成本时, 由于进行检查的主要成本是CT机等昂贵医疗器材的折旧和维护费用, 操作人员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时, 若院方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式进行间接费用分摊时, 同样无助于真实地反映医疗检查成本。同时, 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中的表现, 发现其中的突出问题, 如学生对成本核算基本原理的把握不够全面、解决现实能力有待提升等。

(三) 案例涵盖的知识点应具有关联性

剖析与情境感知案例相关的其他关键知识点, 设法构建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厘清其中的关键区别之处, 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 在应用情景感知案例教学讲授作业成本核算时, 应先引导学生回顾传统会计成本核算的概念和内涵, 借助形象生动的案例, 使学生自发得出结论:在高科技环境下, 由于制造费用高, 传统会计成本核算的不适应性已日益凸显。

(四) 案例应难易适中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 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 经过课堂知识讲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辅导后, 掌握认知事物的基本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技能。教师应把握案例难易程度的权衡。难度太大、门槛过高, 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任何难度, 也会因缺乏挑战性, 学生不愿意参与。

在遴选会计双语情境感知教学案例时, 还应注意发挥英语的作用, 以及控制英语运用的难度和复杂度。首先, 进行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除了感受“原汁原味”的会计教学, 更重要目标是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显然, 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 是这类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必备能力。特别是开课伊始, 可以考虑选择一些交互环节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做成情境感知案例。如在举三峡水电站案例时, 可以使用英国BBC制作的三峡节目片段。毕竟, 对大多数英语不是母语的学生, 使用英语就专业内容进行沟通, 是个不小的挑战。万事开头难, 同时也不应让学生过早遭遇难题, 挫伤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情境创设

所谓情境感知案例教学, 顾名思义, 其关键在于如何设置“境”。因此如何巧妙地创设“境”, 通过“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情”, 直接影响到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考虑到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入手, 有针对性地营造相关情境。

(一) 充分利用多媒体

一切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由“输入”向“输出”转变的过程, 高质量的输出一般都建立在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包含音频、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教学法, 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 也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成为可能。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往往是PPT教学的代名词, 其表现形式也仅仅局限于展示图片、文字和表格。而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中, PPT不过是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的一种, 后者还包括但不局限于声音和影像。例如对企业财务总监的访谈, 在车间对生产现场的全景3D摄影等。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教学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不再抽象和枯燥, 使学习本身成为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探索活动。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大范围使用, 使今天的学生愈发依赖感官体验, 对理性的思辨产生了本能疏远和排斥。针对这种现实情况, 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展示企业产品价值形成过程, 成本会计人员如何测算成本和费用、编制相关报表, 对人力成本如何计量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和手段控制成本, 相关会计人员如何对其进行成本核算。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仅仅靠阅读教材和演练课后习题, 很难理解和掌握上述企业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手段。众所周知, 作为一门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成本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都离不了企业的实际操作。而在现实世界中, 即使有足够多的企业供学生参观实习, 其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非常可观。透过精心营造的会计核算情境,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学生实地考察, 从而节约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成本。

(二) 角色转换, 融入情境

围绕之前确定的情境主题, 分配角色模拟现实工作过程, 如成本费用归集与传递、成本人员分工、产品成本计算等。具体而言, 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或若干组, 每组选出若干学生扮演现实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人员, 如材料验收员、财务会计核算员、半成品车间主任等。按照实际产品价值计量流程, 材料验收员、车间主任等分别将原材料出库单、半成品领用量、原材料领用量、人工费等会计信息传递给财务会计人员, 由后者进行分类汇总, 然后传递至成本会计人员, 最后在月末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不同角色间转换, 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最终成本核算。设置贴近现实的情境, 让学生尝试角色扮演, 使学生直观经历成本核算的程序、步骤与方法, 在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知识的同时, 切身感受会计人员的任务和职责。这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 显然会助其更快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三) 积极创设英语视听沟通环境

在进行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情境设置时, 教师应因地制宜, 创设有利传授会计知识, 便于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英语环境。如, 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成本核算过程时, 可以选用工作语言为英语的世界500强企业。这样在强化语言视听的同时, 也增进学生对先进企业的了解。在英语环境下演示企业生产的实际运行过程, 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 通过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从而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和掌握基本技能, 有效地提升英语听说能力。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 也应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英语传递会计信息, 使用英文进行会计信息计量, 多维度地提升学生国际商务活动参与能力。

总之, 以多媒体展示为基础的情境感知会计案例双语教学, 若运用得当, 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形成学习的“正反馈”。

四、会计双语课程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以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CGA) 项目成本会计 (MA1) 课程中的作业成本核算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知识点为例构建一个情境感知案例。作业成本核算法的实施具体包含五个步骤, 分别是:确认耗用资源的作业及成本库并筛选成本动因 (Define activities, activity cost pools and activity measures) 、将制造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库中 (Assign overhead costs to activity cost pools) 、计算作业成本率 (Calculate activity rates) 、使用作业成本率和成本动因分配制造成本到具体成本对象中 (Assign overhead costs to cost objects using the activity rates and activity measures) 、编制管理层报告书 (Prepare management reports) 。

在应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法伊始, 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题就是: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作业成本核算法五个步骤内容及其关联性;无法理解作业成本核算法和其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例如, 当前正在学习的作业成本核算法, 与之前学过的传统成本核算法相比, 其异同点有哪些, 其优势何在。为了清晰地解决上述问题, 可分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其一, 以MA1双语课程为试验对象, 研究如何整理出以案例为核心的知识感知点, 该知识感知点包含了相应的子知识点、应用步骤和其它关联知识点。以此构建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将投入成本分配至各作业中心成本库、将各作业中心成本分配至最终产品或劳务上等情境感知化的信息, 将其添加到知识感知点中, 如图2所示的情境感知式案例的知识感知点结构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二, 研究如何构建以情境感知式案例中知识感知点为核心的新课件和教学大纲, 尤其是要突出会计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色。

增加情境化的描述, 是情境感知式案例设计的最关键环节, 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步骤。一个优秀情境的创设, 其涵盖的内容应让学生有“此身此地”的感觉, 提升学生吸收、消化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作业成本核算法知识点为例, 情境感知化的描述主要包括:案例要求解决的问题, 即理解作业成本核算法的优势以及掌握其计算步骤;案例的指导思想, 即通过直观、生动的情境化描述,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作业成本核算法;案例之外的相关知识点, 如之前学过的传统成本核算法等。

五﹑结论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师生互动, 致力于将角色、教学内容与工作场景高度融合。情境感知案例教学虽然发轫于传统案例教学, 但与后者相比, 具有鲜明的特色。总体而言,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是对常规案例教学的反思与创新。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是对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整合, 突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努力发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具体而言, 针对常规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弊端, 通过创设生动现象的场景, 激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热情;同时加强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若应用得当, 将在相当程度上培育和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使用专业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通过创设“仿真”国际化生产场景, 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使用英语作为会计信息计量的语言, 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总之,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法在会计双语教学中, 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短期而言, 它有助于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显著地改进课堂教学质量;长期应用后, 学生可形成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娴熟的外语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外向的表达能力, 从而实现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美英、刘秀萍:《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10期。

[2]沙仙霞:《情境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年第6期。

[3]李吉林:《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 《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5]司林波:《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评论》2011年第4期。

[6]程鸣、马梅芝:《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 《财会通讯》 (综合·中) 2013年第5期。

情境教学模式案例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引发思考;行之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然而并非所有创设的教学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一个现实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一张课本上的主题图。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课本提供了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一位教师是这样运用这个情境的:

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全都描述了一遍,甚至有些学生提出了“我发现地上有小草”、“我看到天上有气球”等与数学无关的信息,教师都不假思索地一一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八分鐘过去了,学生的答案还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此时,由于学生的回答始终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教师虽然还“面带微笑”,却笑得越来越勉强,甚至额头上已冒出了汗珠。这样的紧张和不安又是谁造成的呢?

反思:教学情境要处理好问题广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本案例中,教师只是原原本本地把主题图拿到课堂上,由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目的性,又没有适时引导,导致学生漫无边际地侃着。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思维很活跃,实际上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的局面,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优势。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情境的运用中不能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处理好教学情境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情境教学

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我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了圆纸片的周长而得意时,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面盆的周长?”经过同学们的仔细研究,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面盆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面盆的周长。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没法儿围,怎么办呢?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跟着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而这节课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松树,谁知道这棵松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测量呢?”有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最后得出:用线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3、创设真实、自然、生活化的有效教学情境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学《认识分数》,先播放西西过生日的情境:共有4位小朋友,西西先将蛋糕分成4份,可是又来了4个小朋友,变成了8个人,西西灵机一动,将每分再分成2份,正好每人1份,可是又进来了1个小朋友,又再分下去……

此情此境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的情境真实而自然。学生在轻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真切地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 篇9

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好处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 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入了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健康成长。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情境”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在情境化的故事中得以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魄,情境的设置是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载体。它的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② 符合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注意力,再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低年级立定跳远中,设计小兔子秋游的情境,让小兔子(学生)在秋游中学习各种跳跃本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③ 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境教学法是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学生在角色中要完成各种学习内容,以达到教师在课前为此预设的目标。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子,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④ 符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改变以往呆板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乐趣。

2、有利于中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 中低年级学生在意识水平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境”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他们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角色,使学生沉浸在欢乐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完成各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3、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其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如:在教授立定跳远时,设计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先让学生模仿青蛙跳:双脚用力登地,向上跃起(重点);后在观察中注意落地的感觉:轻巧落地(难点)。以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练习。

4、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法把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游玩、锻炼中养成各种品质,形成道德规范。

创设合理,有效地探究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品生品社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环境,在课堂实践中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在思品课的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计情境,如:在《和爸爸妈妈谈心》一课中,通过小品表演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一男生一女生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男生很不高兴的样子。女孩跑上去关心地问:“什么事不开心?”男生边走边沮丧地答:“今天早上妈妈不给我签字”。“为什么?”“她说我作业做得太慢”。“那你怎么做的?”“我就赌气跑出来了”。(两人边谈边走向座位)女生向全班同学求援:“这个问题请大家帮帮忙吧。”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活动的形式,就可以为思品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品生品社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珍视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两专栏中,就通过两个典型的事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新同学建立友谊、与新朋友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自立自强》一课,举出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与雄辩家德尔摩尼的故事以及霍金在学习上有恒心、有毅力,最后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中业绩斐然,再举出教学案例中我们身旁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够好的同学,就是否有恒心和毅力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我深信情境教学定会绽放光彩。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珍视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两专栏中,就通过两个典型的事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新同学建立友谊、与新朋友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上一篇:父亲的歌词下一篇:农村旧式买卖房屋契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