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模式(精选12篇)
情境式教学模式 篇1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各年级英语教学的写的技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写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写作的平台,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我们常常在教学中采用强化写作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这样做有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导致学生对英语写作失去兴趣,视写作为畏途等。不过,笔者在进行中山市小学英语精品课程的研磨中,则是通过趣味性、激励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书面表达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趣味谜语%巧妙引导
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全部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成功的导入又如同桥梁,衔接旧课和新课。如同戏剧的序幕,预示戏剧后的高潮和结局。导入设计得巧妙合理,导入得成功能使教师从一开始就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为此,本人在写作课的导入环节中,运用了猜谜语,复习单词。在上课时,我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一边听谜语一边写出已学的单词。Riddles如:(1).Usually there is a TV and a long sofa in it.We can watch TV on the sofa.What is it? (Key:living room) (2).It's in the bedroom.Every night we have a good sleep on it.It's a%%%.(Key:bed) (3).It's in the sitting-room.It has two arms(扶手)and it's very soft(软).It's a.(Key:sofa) (4).There are some bedrooms, bathrooms, a kitchen, a study, a sitting-room and a dining-room in it.We live in it.(Key:apartment) (5).I have got a room.It is big and nice.There is a pillow in it.What is it? (Key:bedroom) (6).I have got a room.It is clean.There are 4 tooth brushes in it.What is it? (Key:bathroom) (7).There is a big table and some chairs in it.We can eat dinner around the table.What is it? (Key:dining room)……猜一猜,写单词的趣味热身活动,避免了传统听写活动的枯燥,较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意句子%写得有趣
一个善于引导的教师,应重视写作教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即运用各种手段,恰如其分地把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再呈现给学生,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在成功地趣味热身导入之后,我们就要进入为写作教学作铺垫的句子操练环节———看谁写得多、写得有趣的活动。老师投影了一些材料,让学生仿照所给的句型进行写句活动,规定时间内看谁写得多,写得有趣。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
(1)看谁写得多活动。
老师让学生运用投影呈现的一些材料和例句There will be a telephone in a bathroom.句型There will be……写出新的句子。投影材料如下:
(2)看谁写得有趣活动。
老师让学生运用投影呈现的一些材料以及一个例句:My English teacher will watch TV in the kitchen.鼓励学生写出新的富有创意的句子。投影材料如下:
在词的基础上,再进行连线写句的有趣活动,帮助学生熟练使用句型There will be……Sb.will do sth.等句型来描述未来场所的情景。写句是在已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基本上是一种复现活动,难度较小,且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很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强化对词语的记忆,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另外,已学的相关语言知识在大脑的多次重现,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培养其运用语言的习惯和能力。
三、小组合作%描绘精彩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小组合作写作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写完句子后,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图画《未来的……》,如《未来的家》,《未来的学校》,《未来的狗窝》,开始了小组合作写作活动。老师事先告诉学生写好短文之后,每个小组要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佳设计(共设三个奖项:最佳绘画,最佳作文,综合最佳)。这时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写作的热情高涨。以下是向大家展示学生的一些作文:
The house of the Future
This is my house of the future.In the living room, therewill be a big TV and a long sofa.I will watch TV and play there.In the bedrooms there will be big beds and wardrobe.I will sleep and hand up my clothes.There will be a lot of books and CDs in the study.I will read books and listen to music there.I like reading very much.The kitchen will be big and nice.I will cook and eat there.The school of the future.This is our school of the future.In the classrooms, there will be long tables and long chairs.Everyone will have a computer.We will study and play computer games there..In the playground, there will be a swimming pool.It will be a big.We will swim in summer画图作文活动,既让部分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又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画图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的介入,增添了语言学习的乐趣,还起到了强化巩固学习效果的作用
四、赏析学习%借鉴提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教学有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他人的写作作品,也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写作课堂快要下课了,我开始布置作业:“今天大家再读一读其他同学写的短文,然后选一篇自己最喜爱的,并写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注意模仿和运用他人优秀的句、段或篇章,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例如:I like the house of the future because there will be a CD player in the study.He/she will listen to music there.That will happy.又如:I like the school of the future because there will be a swimming pool in the playground.We can swim after school in summer.It will be fun.老师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让评价在课外延伸。老师采用了综合评价中的同伴互评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改变了教师评价时“居高临下”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再次得到了良好的书面表达训练。
综观以上所述,教师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运用语言,在情境中重复练习重点词、句等,以此对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技能。教师所设计的循序渐进的写作“阶梯”,允许学生从比较基础的能力层级开始,一步一步地提高。在学生“攀登”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增加期间的趣味性,努力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度,保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写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强化写作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写作失去兴趣, 视写作为畏途等。因此, 笔者在写作教学实践中, 采用“问题情境+解决方法”的模式, 让学生由词到句, 由句到段, 由段成文, 循序渐进地练习, 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扎实。
关键词:情境式,写作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岳蔚.小学英语教学精彩片断和课例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 (小学英语卷) [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情境式教学模式 篇2
设计者
边春明 孙玉环 宋秀云
【问题的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指的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单调乏味的。因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的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的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前后照应法” „„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的天性,套上固定的枷锁,让我们看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的稚嫩的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件事、人物、事物、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实施策略】
(一)以“阅读生活”为本真,丰富习作内涵
梅子涵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劝人为善,喜欢读童话的孩子通常不会变坏,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与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有很大不同。”阅读无疑是最直接、最便利诱发体验的方式了,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此时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梁。
“续”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一篇童话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让我们满心欢喜;有的故事催人泪下,甚至不愿接受。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乘着童话的文字继续飞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如看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觉得小姑娘太可怜,学生就开始续写。
“新”写,使故事中有“我”的创造。如在阅读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改写成导游词,尽量用上文中优美的语言,将文本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曾祥芹先生提出一个“表达性阅读”的概念,即要关注阅读吸收后的倾吐——以文表心,也就是将习作与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读写协调发展。
“后”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情感。往往在读完一个故事,一篇小说,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在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时,写下的感触、读后感。在看完《爱的教育》中《痊愈》这个故事时,学生写道:“有过生与死的较量,才懂得珍惜和可贵。幸好,《痊愈》这篇日记让我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旅行,使我深深地明白:珍惜生命,珍惜我们健康生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吧!”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树立人生价值。
将习作融入孩子的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使孩子对文学作品有了对话,有了内化,又升华了感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势必激起他们言说的欲望,此时安排“写”恰到好处。
(二)以“生活世界”为本原,拓宽习作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案例1】 《秋天的雨》
开学前几天,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的,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望着窗外,微风拂面,夹杂着雨丝,独自享受着雨带来的清凉。望着望着,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们淋一淋雨呢?于是就布置了“淋雨”、“写雨”的回家作业。
淋一淋“雨”
(1)可以走到窗边,阳台上,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雨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2)如果雨小了,可以走进雨中,用手和身体与雨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
写一写“雨”
让雨也在我们的稿纸上“下一下”吧,比比谁的雨下得更美,更大,更欢!
附学生片断:
学生甲:我又将手伸出窗外,雨滴在我的手上,轻轻的,凉丝丝的。我静静地听着雨声,这声音让我感到喜悦,刚刚无精打采的我,现在像听到命令似的,马上振作起来。我闭上眼睛,细细地听,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这就是一首欢快的曲子,那轻快的旋律真像音乐家在演奏„„
学生乙:我昂起头,仔细看着小雨点儿,它有着苗条的身材,穿着一件透明的衣裳,是那么轻盈,是那么飘逸。雨儿如同银丝般飘下来,密密的,斜斜的,朦朦胧胧的一片„„
学生丙:这几天,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一直轻轻地吹着,没有夏天的狂暴,没有冬天的寒冷。雨还是下着。我跑到楼下,张开双臂,雨点儿落在我的手臂上,凉凉的,冰冰的,十分舒服。调皮的雨点儿一会儿躲在头发里,一会儿坐在手臂上,一会儿躺在手心里„„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富于个性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怎不令人欢喜?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案例2】《陀螺大战》
上学期,陀螺成为孩子们最时尚的玩具,风靡一时。课间有围在一起聊陀螺的,什么“银爪白虎S”、什么“旋翼飞凤”、什么“震山狮神”、什么“怒江灵豚”„„说得头头是道;回到家,有赛陀螺的,三个一群,五个一撮地围在一起,随处可见。陀螺占据了他们的思想,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全部。与其这么发展下去,不如来个陀螺大战,一比高下。
陀螺知识大比拼
向同学们介绍陀螺,说说自己的陀螺的零件,以及这些配件的功能。
别开生面的陀螺大战
陀螺大赛分四局,第一局预演赛,参赛选手在指定地点先热热身;第二局预赛,共分为6轮,每轮6位选手,坚持旋转到最后的陀螺获胜;第三局复活赛,在第二局中表现不错的陀螺还可以进入复活赛;最后一局是总决赛,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陀螺大赛的筹备工作:
1)战场的布置:5名男生。用小方凳围成四四方方的战场。
2)摄影1名、裁判4名和通讯员1名。
“陀螺”飞进了作文本
比赛结束了,大家仍沉醉在比赛的火热气氛中,连平时不爱玩陀螺的女生,平时样样不出众的学困生也获得了第二名,大家为之高兴和兴奋。教师趁热打铁,将写作的活动引入正题。经过交流和指导,学生愉快地写作,不多时,一篇篇佳作“新鲜出炉”。
附陀螺大赛活动照片:
刘铁芳博士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残缺的,缺少幸福体验的童年是暗淡的。”一堂好的作文课应当与学生游戏一起发生,只要孩子心中有游戏的诉求,作文课就可以拉开“序幕”,搭好“舞台”,让孩子们的言语自由“舞蹈”。
【案例3】《点鼻子》
小游戏
为了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我决定在语文课上玩个小游戏。看到我在语文课上又发白纸,又滴墨水,学生一脸疑惑,带着好奇又是看,又是问,谁也猜不出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准备工作就绪,我终于发话了:“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耶!”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的游戏开始了:要求同学们跟着我的指令做。左手拿纸,右手食指蘸墨水,点鼻子。真点鼻子?学生开始矛盾,真点!无奈,学生跟着我点了鼻子。
结果出来了:墨水印全在同学们的鼻子上安了家,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得人仰马翻。突然有同学发现我同样点了鼻子,但鼻子上没有墨水印。经过一番争论后,同学们终于明白。“老师用食指蘸墨水,中指点鼻子,我们缺少了观察!”,“都是不仔细观察惹得祸,害得鼻子受苦受累!”,“原来老师这般“狡猾”!”„„
后记
事后,一篇篇文章《点出了道理》、《“狡猾”的老师》、《“小”鼻子中的“大”秘密》、《与众不同的语文课》、《那一刻》„„跃然纸上,看得我欣喜若狂,不禁为学生的精彩而喝彩。不需要传统的说教,不需要作前的指导,那灵动的语言,那深刻的道理,都在那一次迸发,这都缘于“体验”!
(四)以“创设情境”为手段,唤醒习作冲动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 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案例4】《找试题》
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时,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就是用大300字,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
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还一边无何奈何地摇头,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篇3
一、拓宽体验渠道
初中生在进行写作时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千篇一律的“记流水账式”的作文层出不穷,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须要开展“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开展“情景体验式作文教学”首要策略便是拓宽体验渠道,而体验的渠道分为两项,分别是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精密”而“诚实”的好文章来源于生活,直接体验就是体验最真实的生活。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例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都是作者浪迹天涯的体验结晶,可见,这些文章的作者在成为作家之前,都经历过了长时间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除了进行日常授课外,还应当结合教材单元主题,积极开展活动。例如,在教授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单元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自然,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作者进行景物描写时的情感,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及精神世界。
阅读不仅可以直接体验生活,还可以间接体验生活,将自身独特的灵感融入在作文当中,教师在开展体验式阅读时应当鼓励学生多阅读作品,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作品中重新认识自己,亲身感受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培养体验意识
自觉捕捉生活中的材料就是体验意识,体验意识对于学生构思体验式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热爱自然,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一旦心里泛起涟漪,都可以将它作为写作的灵感来源。
从古至今,日记一直都是人类抒发情感的普遍方式,无论今天去到哪里、也无论今天收获(或失去)了什么,只要是来自生活的、亲身经历的、有感而发的,日记都以文字形式完全保留下来,既没有文体拘束,又不受形式限制。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积累生活体验,或者在没有灵感的时候让学生写读书笔记。例如,在教授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光阴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写一写学完教材后的感受,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悟性。只有让学生通过体验日常生活,记下生活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组织体验教学
组织体验教学分为4项内容,分别是设计情境、把握命题、注重改评与全程策略。
设计情境就是创设生活情境,而生活情境就是写作的导航标,可以提升学生的情绪感受,让学生写作时朝着心意发挥。在写作教学中设计情境的常见方法就是制造事件,在写作课前或者写作课时为学生特意制造情境,如在教授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单元须要指导学生写心灵感悟类文章时,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舒缓的、慢节奏的音乐,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其在舒适的身心环境中进行创作。
把握命题是指教师在布置习作练习时,尽量出一些新颖的作文主题,再指导学生几条写作方向,以唤醒学生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在命题体验式作文时,要依照三项原则,即开放(不限制学生的体验角度)、体贴(体现情感的重要性)与诱发(诱发语言、情景、情感等)。注重改评的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文章作品,无论质量高低,均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成功创作的喜悦、寻找到创作的技巧、得到持久创作的动力、体验到写作带来的快乐。
全程策略,顾名思义,注重的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全局,实际上,写作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写作的过程体验问题,每次都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出题、布置学生写作任务,批改学生作品这个过程,没有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些都不是体验式教学所希望的。体验式作文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有很多,例如,在作文的反馈阶段,教师必须让学生得到关乎其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可以来源于学生自身、周围同学或者任课教师,让学生了解其自身写作上的优势与劣势,促使其思考来自各个方向的意见,从不足中得到进步。
“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表达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重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身心的茁壮成长。
数学情境式教学分析 篇4
1.1 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思想的产生源远流长, 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史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的著名论断, 以及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都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西方的教育史上, 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现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领域。情境式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发展, 也是改变课本面貌的一个结构要素。
从概念上来讲, 所谓情境式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 又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 利用其中的生动场景与教育因素综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教育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情境式教学法突破了以往原始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的框框, 将“情”与“境”融为一体, 驻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 让学生产生学习、求知的欲望, 主动去探讨, 去学, 使学生听其言, 入其境, 动其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技能拓展开辟新的途径。
1.2 情境式教学与原始教学模式的比较
情境式教学与原始教学方法都被用来作为引入数学概念和理解数学方法的基础, 在概念基础与例题模式上又有共同之处。
区别在于:原始的数学教学不大重视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经历、技能与一定的关联知识, 在学习=做题=考试这种直线式教学结构中, 体验、探究性的知识技能一般派不上用场。学生只要注重课本提供的数学题目的刻板计算和解答, 很少去考虑它们的本质意义。逐渐使教育片面化, 知识片面化, 学生的思维结构片面化, 逐渐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进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而情境式教学的优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直观生动的数学情境, 包含了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 以及学生一些来自自己生活的数学体验, 包数学问题巧妙的融合在了丰富的现实情景之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假设各种解决方案, 积极思考与实验,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学已不再是机械式的训练, 而是生命力的探索,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智能与思维结构。
2 情境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设方法与应用
2.1 情境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学习活动真正落实。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统一, 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 以实际发展的观点去解决问题, 建构知识本质的拓展技能。同时, 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 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 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 激发学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初中数学情境式教学的应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这就是说在情境实践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 知识技能都有了一定的拓展与迁移, 所以不同的情境, 所产生的解决方案、教学效果都是又所不同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结构, 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材料 (数学典故、谜语等) 、多媒体动画、生活录像等将学生吸引到“数学世界”中, 从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与合作讨论。
2.2.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探索新知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在课堂上思想的集中时间比较短,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由疑激思, 以疑求知,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 在讲菱形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帮学生回顾复习之前的课时所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矩形的性质, 之后由菱形的判定定理: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设计讨论问题: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较于O。
(1) 图中的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2)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又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
在此问题的设置中, 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主动探索、实践。菱形的性质是由学生自主实验, 讨论总结得到, 而并非如传统教育般, 图由老师画, 性质再由老师指着图直接给出, 这样的教学模式讲几何的动手性完全局限了。积极给予他们探索与总结归纳的机会,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更能为今后几何证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2.2 创设生活型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当创设的情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时, 数学是活的,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一架梯子, 靠在墙上, 问题;“陡”或“不陡”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 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引入三角形勾股定理的知识。梯子的情境是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情景, 研究三角形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要好。首先, 它让学生产生熟悉感, 又接近与平常生活, 所以没有紧张感, 比较感兴趣, 易接受, 更能形象直观的理解。
2.2.3 创设探究型情境
探究式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摒弃刻板的公式化记忆, 适时的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设置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 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的更加具有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因式分解时,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85-84*84, 54*54-46*46, 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一时无法完成计算任务。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 抢答中, 主持人语音刚落, 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 速度很快。当看到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 就会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激发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 尅是猜测、讨论,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这样, 教师由设计这一问题,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很自然的将精神集中到课堂上。同时,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学生知道了速算其中的奥妙。在此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在“挖掘”速算“妙法”时, 已经将思维积极的运行到了新知的探索与基础应用上。所以, 探究型情境的创设, 既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2.2.4 创设活动实验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 教学“展开与折叠”, 上课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 在活动中, 认识棱柱的一些特征, 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感, 让学生初步建立根据展开图联想立体模型的思想。教学的进行设置在活动实验的情境中, 学生人人都有动手, 动脑的机会, 合作参与, 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学会合作交流,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时, 通过动手操作, 课堂气氛活跃, 也使刚接触抽象数学的初中学生易于接受, 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与学习兴趣。
2.2.5 创设趣味性、数学典故性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趣味性或是数学典故性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能大大的调动他们的课堂集中力, 学习兴趣度, 以及积极的求知欲望。
例如,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对于一直接触的都是比较直观的算术方法, 亦或只是一元问题的初中生来说, 刻板传统的引入新课, 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排斥心理, 会觉得二元的问题繁琐, 未知量又多, 容易产生理解障碍。这时, 教师可以创设为同学们都熟知, 而又感到趣味性的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上课开始时, 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放映鸡兔同笼问题的动画制作: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又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教师通过对初中生学情与年龄特征的合理安排与应对, 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 诱导学生对于新知的兴趣, 使学生克服了对于新型知识结构的排斥感,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与趣味性, 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思考, 消除心里的压抑与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及对知识认知的自信。这正像赞可夫所说的:“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 初中数学情境式教学的感悟与反思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 又自我的思想情绪与思维结构。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共性与差异性。初中阶段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高潮期, 对于新的学习环境, 新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各自都又一定的心理构建上的变化。
此外初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又了明显提高, 具有较大的潜力与能力自觉、独立地完成观察或一些探究型的数学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想象力与创造力也逐步增加 , 能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单性的符合逻辑的判断、推理与论证。但同时, 初中生的自我情绪较强烈, 极喜欢独立与自我表现, 但又缺乏知识的缜密性与丰富性, 所以在这样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性下, 情境式教学的设置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数学教育主要是采取“知识灌输式”, 对于知识的应用与探究方面缺乏灵动性, 而机械式的记忆数学概念、理论、公式等, 初中生也消磨了小学时的“自觉性”。现代教育提倡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对于采用情境式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是灵活的学习主体, 又一定的自我表现性。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同时, 教师运用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良好的拓展和延伸, 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并且, 对于情绪波动强烈的初中生来说, 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激发与利用学生的情感, 以此推动认知活动的进行, 所以, 初中数学的情境式教育, 对于学生智能, 学习注意力, 学习兴趣度, 认知自信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
[2]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情境式教学模式 篇5
摘要:情境式教学具有形象逼真、情深意长,知、情、意、行融成一体的特点,巧妙的将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创建相互协作、协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此,主要是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重点演绎了“宣传海报”模块,围绕情境式教学法,介绍高职信息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定位
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广州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其中关于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举措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因此,在高职IT教育体系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情境式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基于岗位工作情境、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上岗考核竞争这四种途径来实现的。
1课程定位及情境式设计来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必要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从而具有应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一般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作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2情境式教学设计
2.1整体设计
这门课程教学实训条件优越,建立了机房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一批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基地,并建有一批条件优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力的保障了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根据课程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根据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教学中灵活采用,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实际情境引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同时,针对学习情况及学生能力差距均较大的现实,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分组项目教学法。此外,我们还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看能听,将课内课外结合,增进学习的激情,整体设计模块。
2.2情境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展开,通过项目形式贯穿整个教学,通过建立一个项目,教一个项目,学一个项目,做一个项目的形式完成知识模块的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选取了六个实际项目,工作岗位需求,划分成九个情境,其中七个情境供教学使用同时还供课下学生练习使用,以下是教学情境的具体划分。
3情境式教学实现
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热情、应对能力及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应用角色扮演、项目驱动、分组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展开。
3.1角色扮演
整个学期的教学中,利用学院现有行政职能划分,配合教学情境要求,实际模拟。如:帮助网络中心为新生配置电脑,就业办简历制作,学工处成绩输出登记,为学院完成活动策划宣传等。在项目分解中,带领学生参观相关部门,明确部门工作要点和职能范围及工作要求,提出要求。教师或职能部门先后扮演:客户—人事处招聘工作者—项目经理—教师—老板。学生先后扮演:装机工程师—就业者—职员—市场策划。企业兼职教师(学院项目需求者):项目经理——技术部领导——验收人员。
3.2项目驱动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以情境4—宣传海报为例:学院每年5月初就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每个系部展现自己的才艺,电子信息工程系将于5月6日到6月6日收集创意海报设计大赛稿件,要求设计者制作一个宣传海报。案例的大意是5个人一组,共八组人员,明确客户的需求:设计主题、活动时间、报名方式、比赛规则、评分规则。每组分工角色是美工、文字编辑、信息收集员、打印员。每个角色通过已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海报,这些小组认真分享了他们应对任务的全过程。几位男同学的表现各不相同,想象大胆,而女同学对色彩要求高,在排版上表现更胜一筹。由此来看,情境式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能够适当激活学生的状态和潜力。
3.3分组实践
在同一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中,各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求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按照一样的进度去学习统一的内容,不能照顾学生中本来存在的差别,根据人数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工作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每天按照工作强度和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4结语
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在认识、职业技能、动手能力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缺少系统的分析和论证。通过以上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行、意、行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王泽荣,吴全全,等.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
[2]王驰.高职院校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社科纵横,2012(2).
[3]李海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情境导写”式作文教学初探 篇6
一、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自然或生活的某个场景之中,用感官去捕捉写作内容。这是利用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迅速捕捉瞬间的灵感和内心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强烈的感受。学生浸染在特定的情境中,鲜明的形象和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贮存在大脑里的词语就会外显化,从而写出富有特色的生动的文章。如我曾带领学生参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在活动中,我注意启发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捕捉零散的信息,记录瞬间的感受。因为有了活动前的铺垫,学生发现:晨练的人们摧残小树,青青草坪被人随意践踏,汽车尾气乌烟瘴气,美丽的涧河漂浮着各色垃圾,形形色色的塑料袋在狂风的推动下装饰着枯萎的枝干,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被残忍地端上了餐桌……正是这些立体景物触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笔大声疾呼,写出了《拯救母亲》、《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小草的呻吟》等一篇篇生动而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
二、美文浸染法
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然而当今学生一方面课业繁重,另一方面阅历浅、经验少,所以不能保证文思源源不断。这时若想让学生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就不得不依靠间接经验,教师可为学生挖掘情境搜集素材,依据美文再造情境。如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结合“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节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坟墓中埋葬操劳一生的母亲,坟外肃立的是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的儿子。并由此安排作文訓练:请揣摩儿子此时心情,用100字写出中年时期与母亲生死之别的痛苦。可以以“母亲,我来迟了”或“母亲,儿回来了……”开头。这个训练将学生带入了儿子因与母亲阴阳两隔而产生的悲痛欲绝的情境中,他们通过借鉴题目中的提示,调动生活中的积累,展开丰富的想像,写出了一篇篇动情之作。例如有位学生写道:“落叶飘零的黄昏,一方漂浮着荒草的坟墓前,伫立着颤栗的我。那冰冷的坟墓永远阻隔了我和您——我操劳一生的母亲。曾经,您那温柔的眼神、斑白的双鬓、伛偻的背影,是我生活中的幸福,而今,这些只有在梦中才依稀可见。苦涩阵阵涌上心头。母亲,儿来迟了,未能与您见最后一面,儿深感愧疚。但我锁不住痛苦,锁不住对您的思念。母亲,您听到了吗?若有个声音扣着您的房门,那是儿子梦中为您留下的泪滴入了黄泉;母亲,您看到了吗?那缤纷的落叶是儿子用心编织的寒衣。我为自己那迟来的告白,贴上一枚小小的邮票,寄出我的思念。我那滴着血的心盼望着、等待着您天堂的回信……”。
三、模拟情境法
教师和学生通过活动,模拟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学生在教师有意为之创设的情境中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描绘世界和表达思想。如我在五月十九日母亲节这天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是这样的:今天是母亲节,我们一定都有很多心里话要和妈妈说。学生写作兴趣顿时高涨起来,文思如涌泉,被学生用充满灵性的笔重塑起来。同学们所写的故事生动曲折,感情朴实自然,语言形象逼真。钱钟书先生曾说:“我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善于想像而已。”这种新鲜灵活的情境导写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诱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之情境篇 篇7
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及其重要。从根本上说, 语言主要不是通过课堂的教和学而获得的, 而是儿童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中发展而来的。因此, 幼儿英语教育是否可行, 还取决于儿童周围是否存在自然地语言环境。反之, 如果没有或脱离这种语言环境, 再聪明的孩子也不会讲话。由此不难得知, 幼儿英语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始于1997年的中国-加拿大教育合作项目, 幼儿在幼儿园的全部或一部分时间里, 像被“浸泡”在英语中, 教师全英语的面对幼儿, 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这种模式里, 英语既是学习对象, 也是学习工具。在幼儿英语浸入式的教学中, “情境化”是其一贯坚持和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与其他的幼儿英语教学模式相比较, 幼儿英语浸入式真正做到了在情境中进行教学。
生活中的情境化浸入式教学实验案例一: (T是教师, C是儿童)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Rainy?Cloudy?
C1:Rainy cloudy.C2:Cloudy.
T:Today is cloudy, how do you feel?It is very cold, right?How is your feeling today?
C5:My feeling is happy, because Susan is here, David is here.T:David is happy, right?
Mary.What about you?C6:Today is very happy.I love Susan.Susan is my good friend.
T:So your feeling is very happy.David, What about you?What do you feel?
C:Unhappy, I cannot go to play.T:Oh, it is not so warm, so you cannot go to play.
以上案例是教师以讨论天气与儿童的情绪状态为主题开展的对话。从中可以发现, 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直接原动力, 儿童有一种强烈的学习说话的积极性, 儿童模仿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 完全自发的且随时随地的。浸入式教师就要像一个妈妈一样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的说, 这种说给儿童了提供足够的模仿原型, 课堂教学称之为示范。然后在儿童出现正确的言语行为时给予鼓励和强化, 根据儿童语言的掌握情况, 对现有语言进行适时的相关扩展, 使儿童的语言不断丰富.
背景主题情境化浸入式教学实验案例二
T:Why tortoise is winner?C:Because rabbit have a rest and sleep down.T:So proud, right?
C:Yes, rabbit says, can you run?Ha, ha, tortoise says I can run, .I am winner, I can run quickly.Rabbit says you are so slowly, let me have a rest.T:And when rabbit get up…
C:When rabbit get up, tortoise says I am the winner.And elephant give tortoise a…
T:Give tortoise a medal, right?C:Give tortoise a medal and flower.
案例二是教师对“龟兔赛跑”这一主题展开的讨论和回忆。师生间的对话, 是在这一耳熟能详的背景下进行的, 这个特定的情境能够帮助儿童理解他人的语言, 同时也能激发自己输出语言, 发展语用能力。语言运用离不开一定的情景, 情景是对语言理解起着巨大作用的背景知识。
角色扮演的情境化浸入式教学实验案例三
Wind:Good morning!I am the Wind!Blow!Trees and flowers are shaking!Ha, !I am the best!
Sun:Good morning!I am the sun!Bright sunshine!They are all smiling!I am the best!
Wind:I am strong!Then let`s make a bet!Can you see the man over there?Let`s take off hisjacket!I`ll try first!Man:Oh, it`s windy!I`m so cold.Sun:No use!It`s my turn now!Let me show you.Wind:I can`t believe this!What did you do to him?Sun:Ha, ha, I just made him hot.
Wind:Sun, you are strong!Sun:Oh, come on!That`s not important!let`s be good friends!
以上是在幼儿英语浸入式的课堂中, 一个易于操作成功的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案例。太阳和风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 于是展开一番较量。故事情节相对简单, 角色不多。句型重复出现率高, 幼儿易于发挥。表演之前, 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等。知识准备如提前学习相关词汇、短语、句子的表达;物质准备如布置背景, 提供合适的服装、道具、配乐等。整个过程教师都在引导幼儿投入角色之中, 并不明确的讲解词组、短语、句子等, 而是以情境化教学为载体,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 对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角色扮演的情境还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 幼儿通过共同合作, 相互配合, 培养良好的竞争与团结意识。
故事情境化与多媒体情境化浸入式教学实验案例四
Queen:Now you are all grown up.Go work outside!Listen guys!Always be careful!Take care!Maya:Now I`m free How wonderful!Huh?Where`s everybody?Beetle:Help!Somebody, help me!I can`t get up.Maya:Grab this!Beetle Oh!Thank you!Maya:No big deal.
Wasp:Our queen likes to eat honeybees.You look yummy!Maya:Let me go!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Destroy us?Oh no!Queen:Attack!Honeybees:Take this!Take that!Wasps Run away!Maya:Wow!We made it!Queen:You saved us Maya!All:Hooray!Hooray!
这个案例是浸入式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给幼儿的一个小蜜蜂玛雅有趣的故事。动画生动展示了玛雅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如何救助一只甲壳虫, 又被马蜂关进牢笼, 当它得知马蜂要袭击自己的蜂群时, 又不顾一切的冲出牢笼赶去报信。本案例成功之处在于故事选取贴近儿童生活, 强烈吸引幼儿。教师不要过度强化, 孩子就能轻松掌握所涉及到的Honeybee, beetle, mask, spider等动物名称。对一些句型We made it.Let me help you.也模仿运用自如。故事情境化与多媒体情境的结合使用促进了幼儿的二语习得。
情境化教学用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远不止以上所述的生活化情境教学, 故事情境化教学, 角色扮演的情境化教学。常用的还有游戏情境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情境化教学, 直观情境化教学, 情感情境化教学以及问题情境化教学等。
结语
情境化教学是有效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策略,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丰富了对情境化教学的传统认识。实际操作中, 浸入式情境化教学多种策略通常结合使用。教师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情境化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摘要: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是幼儿英语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试从幼儿英语浸入式情境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可行性与必要性, 探究幼儿英语浸入式情境化教学的创设策略, 并结合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实际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以期丰富幼儿英语浸入式的理论研究成果, 为幼儿英语浸入式情境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推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语言环境,情境化,教学实验案例
参考文献
[1].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
[2].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小学体育情境式教学的育人策略 篇8
一、“红色情境”设计,育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生思想单纯,天真活泼,有的学生对于爱国主义这种话题缺乏兴趣,也缺乏理解与消化的认知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有意识地将“红色元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创设“红色情境”,如利用爱国名言、爱国榜样渲染教学气氛,利用爱国事例设计游戏情境等,活化体育教学内容。
在六年级的体育课中,我特意插入了少年武术———少年拳的学习,首先,利用体育欣赏课时间,创设红色情境,引导学生们欣赏录像《少年长拳》,带领学生们一起探讨中国武术的奥秘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其次,在体育活动课中,我引导学生们根据上节课所欣赏的《少年长拳》,结合背景音乐《少年强》,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武术动作,并融入自己对武术的独特理解。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们深受鼓舞,激情满怀,表情认真而严肃,动作有力而到位,不少同学还在练拳的过程中,加入诵读环节,铿锵满怀地诵读起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的名言,气势浩大。
二、“应用情境”设计,育学生自主协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他们的身体发育水平,取材生活,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应用情境”,营造自主、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在有益的操练与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学小学六年级体育“跳绳:跳过去钻过来”一课时,我考虑到,跳绳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是他们非常喜爱、非常熟悉的一项课外体育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如果郑重其事地把跳绳当成一项教学任务去讲解,反倒会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跳绳有什么好学”的这种消极心态。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首先设计了一个“单脚跳大赛”的热身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脚来回跳的小组竞赛,导入“跳”这个教学主题,引发学生们对“跳”的注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随后,我设计了一个“花样跳绳”的任务情境,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将单人跳、双人跳、交叉跳、小组跳钻等多种跳绳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跳绳的连贯性与美感。在这个任务式应用情境中,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弹跳力,锻炼了学生身体的平衡感,促进了他们小组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安全情境”设计,育学生自我保护
安全无小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活动更加开放,它的教学内容更加灵活,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性质,安全问题就尤为凸显。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教师要把安全摆在不可动摇的地位,并有意识地将安全元素渗透到教学情境的设计中。
教学小学五年级体育“蹲踞式跳远”这一课时,我在备课时考虑到,蹲踞式跳远这项体育运动难度并不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动作应协调,蹬跳要有力。值得注意的是,蹲踞式跳远的难点在腰的力度的把握,教师应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在跳的过程中,腰板要挺直,双手要挺住腰部,注意保护腰的安全。为了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这一连贯动作的技巧,我设计了一个“慢动作”的安全情境,通过示范,将整个完整的动作分解成连续的慢动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慢动作进行模仿,小组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的动作进行诊断性纠正。在最后的演示环节,小组成员站成一排,分别呈现一个慢动作镜头,将完整的动作呈现出来。
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情境的构建 篇9
一、以人为本, 平等对话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 这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与自己一样, 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 要用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再适时加以鼓励引导, 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心境, 让学生在这种实践中品味作品。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 有的学生觉得文章中祥林嫂的一些行为很搞笑、很傻, 比如“捐门槛”“到阴曹地府会被锯成两半, 分给两个丈夫”。作为老师, 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 也不要觉得鲁迅的作品在学生看来晦涩难懂, 就一股脑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时候, 不要把自己与作品割裂开来, 要把自己想象成祥林嫂, 走进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世界。让学生试着想象, 一个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劳动妇女, 一个脑子里装满“三从四德”的妇人, 在生活突遭变故的时候她心里想的会是什么, 又会选择如何去做呢?
二、师生对话, 问得恰当
“问答式”教学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常见形式, 西方的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有比较典型的问答式师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不能流于表面的形式, 而要重视内在的交流沟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只有形式而没有价值的师生对话, 这种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问:“《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如果换成“课文写了几幅秋景图, 请同学们找出来, 并试着起个小标题。”这就明确很多, 学生也知道从哪里去找寻答案, 解开疑惑。
三、生生对话, 合作学习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 古人早已有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新教材投入使用后, 发现我们的语文课本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其中一个口语交际———协商的教学中, 我带领学生梳理完知识要点后, 便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讨论课后习题“你路过一个报刊亭, 想买一份《晚报》, 但你身上没有零钱, 报刊亭也没零钱, 你如何通过协商的办法得到晚报?”每组在20分钟内写一个协商过程。批阅时发现有两组比较好的协商过程:一组设计“我”的身份是一个学营销的学生, 他提出帮老板卖报纸, 条件是老板送一份报纸和杂志;另一组是以20元换取价值19.5元杂志和晚报一份。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 一切问题在生生对话中解决, 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重要知识点也在对话中被凸显, 学生学习效果颇佳。
浅谈高中政治课情境式教学 篇10
一、政治课堂上的情境式教学
政治课堂上的情境式教学就是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通过创设学生比较了解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最终形成对抽象理论的初步认识, 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将情境展示得更加具体、生动, 达到更佳的情境创设效果。
二、情境式教学的优点
(一) 情境式教学融趣味性与针对性于一体, 能调动学生主动性
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 需要强化理解, 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难有实效。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 把生活经验引入课堂,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 并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感觉, 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 我在讲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 开课前先出示一张人民币, 再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吗?”由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纸币入手, 引起学生对货币产生这一问题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演示货币的产生过程, 其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二) 情境式教学能增强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和现实有密切的联系, 这就要求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应更加具有时事性, 体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 阐明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 从思想意识上强化其对时事的关注程度。如我在进行《民主选举》教学时, 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自己所在地区的选举情况, 了解我国相关选举政策,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 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正确运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教师往往都是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甚至会对政治学科产生厌倦或畏惧的情绪。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提出相应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例如, 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时, 教师创设了一个购买商品的情境, 先让几个学生演示, 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购买的同一商品价格是否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 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查看教材, 从中找出理论依据: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材料,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菜价上涨的原因。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基本思路, 由材料中得出结论, 再把理论运用到材料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政治课堂的情境式教学如何开展
(一) 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
1.问题式情境。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题目, 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如在讲授几种消费心理时,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现实生活的消费中, 有无此种心理?你如何看待这种消费心理?为什么?”2.材料式情境。材料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 没有材料的理论只能说是空中楼阁。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但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 我在进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时, 搜集了很多与政府相关的教学资料, 既包括正面的, 也包括反面的, 但为了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反面材料我只选择了安徽“阜阳白宫”的例子, 而正面材料则选择了很多。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政府的认识, 我又从实际出发, 搜集了湄洲岛管委会2014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大事 (其中就包括我校的初中楼改建工程) 的材料,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政府的责任。3.动手操作式情境。我们常说“光听光看, 不如动手做做”。这正体现了动手参与式学习的优越性。因此,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学生亲手参与实践的情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进行《新时代劳动者》教学时, 通过让学生模拟民工讨薪维权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 加深学生的体会。
(二) 政治课堂情境教学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 积极参与, 通过亲身实践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变。2.开放性原则。开放式教学要求政治教师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材料, 而是要旁征博引, 适当扩展, 需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合理情境,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适时性与适量性原则。在材料选取和情境的创设上, 一定要坚持运用有效的时事材料, 要摒弃已经过时和无用的材料, 杜绝出现材料重量不重质、过量而不精的现象。
综上所述, 在进行政治课教学时, 设置教学情境, 可以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爱学政治、愿学政治。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其主动性。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协调者, 其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政治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重点分析高中政治课堂上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分析其特点, 并对其操作方法、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高中政治,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苏娅.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J].新课程研究, 2009.
[2]李士学.高中政治情境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学, 2001.
小学语文的情境导入式教学探究 篇11
一、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年纪小,好奇心强。这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影響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采用情景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洽洽能够满足这一点。小学生的人生经历较为匮乏,多媒体一类的电子信息产品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善用这一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当学生见到荧幕上有图像闪烁时,注意力几乎全被其吸引,这样一来,教师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笔者在三年级上学期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导入中,就用到了多媒体。首先,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小兴安岭是我国东北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众多瑰丽的景色,先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趁热打铁,在多媒体上播放有关小兴安岭的科教片,充分展示了小兴安岭的美景。随着多媒体传来的鸟语和泉水叮咚声,几乎所有学生都沉浸在了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在科教片结束时,很多学生仍旧意犹未尽,笔者引导道:“每个人眼中的小兴安岭都有一种特别的美,我们走进课本,看看作者心中的小兴安岭是何种景色。”如此一来,就将课堂导入和课文教学紧密地衔接在了一起,学生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学效果有着不小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同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生活圈子较小,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这既保证了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不足,一旦教师脱离了学生周围的生活,谈到社会或者其他方面,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用意,影响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陌生感,这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走神,或者其他情况。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创设相关情景。
比如在《槐乡的孩子》一课中,笔者就没有直接带着学生学习文章,而是从笔者当地的一种特产入手,请一些学生来谈谈自己对这种特产的感受。然后又让一些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其他地区的特产。让笔者高兴的是很多学生踊跃发言,谈到了电视上山东烟台苹果收获时的情景,还有东北粮仓丰收时的景象。在学生发言后,笔者对他们进行了总结,然后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吃过槐花?或者槐花做的食物?”有些学生来自乡村,踊跃发言,说出槐花在他们心中的味道。笔者道:“有一个叫作槐乡的地方,每当槐花开放的季节,那里的孩子都会品尝到他们独有的快乐。”这种情境导入和学生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能够消除学生和课文间的陌生感,对于后续教学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
三、化抽象为具体,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包罗万象,有很多抽象的东西在学生理解时成了大麻烦。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尽力将抽象化为具体,创设相关情景,给学生的理解提供便利。诸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类的写景文章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呈现给学生,当然也能用换一种更具趣味性的方式。比如在《珍珠泉》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亲眼见到“喷泉”,笔者特地去请教高中化学教师,请他用烧瓶等器材,利用化学原理制造了一个“人造喷泉”。当笔者在课堂上将其展现出来时,学生们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了过来,有些学生甚至惊呼起来,课堂氛围极其活跃。笔者继续引导道:“这只是一个小型的喷泉,而真正的喷泉要比这个壮观的多,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珍珠泉。”如此一来,课堂氛围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也积极了很多。
情境导入式教学对小学语文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课文上来,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浅谈幼儿英语浸入式情境化教学 篇12
浸入式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省开始了法语浸入式实验, 到70年代末法语浸入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成果, 引起了加拿大国内的巨大轰动并向加拿大全国推广。加拿大的成功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 浸入式教学模式成为典范。这给了我国幼儿英语教育以巨大的启迪。1997年具有中国本土化特点的早期英语半浸入式教学实验在西安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八所幼儿园开始。十几年来的实验结果已经充分表明:英语浸入式教学在没有影响幼儿母语的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的前提下, 使幼儿以较快的速度轻松愉快地发展了第二语言, 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英语浸入式教学强调不刻意地教英语, 而是让幼儿用类似母语习得的方法掌握英语, 用全英语面对幼儿, 用英语教英语并进行学科教学, 英语浸入的信息量大时间长, 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十几年的教学实验, 研究者们凭着科学的理念和执著的态度构建了符合幼儿教育特点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 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师, 并根据浸入式教学原理以及幼儿教育的特点将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的目标定位于:1.培养儿童对英语浸入式教学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动机;2.培养儿童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明形式;3.在全英语的环境中萌发幼儿的英语直接思维和直接交流的能力;4.在保证幼儿母语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初步习得英语, 获得全面发展。
为了达到课程目标, 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课题组专家和老师们坚持每周下园观摩4~5个教学活动, 共同研讨总结了一套英语浸入式教学原则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丰富着早期浸入式英语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其中最被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所利用, 被专家们所倡导的就是情境化教学。笔者在跟随导师每周下园看课的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情境化教学的魅力, 每次看课时都会被孩子们丰富完整的语言所震撼, 被老师们亲切活泼的教学形象所感动, 被有趣的情境创设以及形形色色的教具所吸引。实践已经证明, 情境化教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提高了幼儿学习英语的效果, 能最终达到浸入式整合课程的目标,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策略。
二、情境化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一) 情境化教学
情境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前期的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直觉性、形象性和情境性, 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以及表达思想的欲望, 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 把所学的语言自然地运用到真实的情景中, 萌发幼儿的英语直接思维和直接交流的能力, 使儿童敢说、想说、要说, 从而提高儿童学习英语的效果。
(二) 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 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关注儿童的学习潜能及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为涉及到学习者个体因素 (包括情感与理智) 的学习才最持久、深刻。而情境化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性, 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 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但这一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文化情景即一定的情境。情境化教学倡导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 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 从而在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三、情境化教学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是符号、表征, 本身也兼具一定的文化气息。因此, 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 尤其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对幼儿来说, 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 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是引发他们学习的直接原因, 情境化教学善于利用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模拟的场景, 满足了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 提高了幼儿英语浸入式课堂中的教学效果。情境化教学在浸入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主要有:
(一) 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以其媒体的集成性、信息的多维性为特点, 它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教学信息集中于一体, 为幼儿提供直观、形象、色彩丰富的情境, 与幼儿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调节教育活动的气氛, 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如在小班浸入式活动“Christmas Tree”一课中, 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圣诞树呈现在大屏幕上, 让孩子们注意观察屏幕上的变化, 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然后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拍手, 每拍三下手, 教师就会向孩子们提问:“what's this?”这时屏幕中的圣诞树上随之会出现闪亮的星星、多彩的铃铛……这形象生动的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也唤起了他们的语言热情。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This is star”“This is bell”“The star is shinning”等。幼儿的语言不断地往外涌,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利用好听的音乐渲染情境, 提高活动的愉悦性
美国幼教协会创始人希尔提出音乐是很好的促进孩子自由表达的手段。音乐的语言是美妙的, 它能够启发灵感, 启迪智慧。优美的音乐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 将幼儿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去, 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喜欢用音乐将孩子们带到课堂上来, 这样活动一开始就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能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或者在活动进行中放一些符合当时情境的音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如“在蚂蚁的嗅觉”活动中, 因为蚂蚁身上喷了香水回不了家需要洗澡, 在老师带孩子们一起表演洗澡的时候就放了一段非常符合当时情境的音乐,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接下来的活动也进行得很顺利。
(三) 制作生动直观化的道具模拟情境, 促进活动的可理解性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要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积累对外部直接的初步观念,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学前期的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 这时期的儿童认知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多用生动的实物、图片以及制作直观化的道具使幼儿身临其境, 激发孩子们更多的语言。如在“水果宝宝的聚会”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很多水果实物, 让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描述, 幼儿看到水果都很兴奋, 在老师的示范下纷纷描述自己手里拿的水果, “I like apple.The apple is red.The apple is round…”其中有一个孩子拿到橘子后说道“Orange is nice.”这种自发的生成性的语言正是在这种直观实物的刺激下脱口而出的。不仅如此, 老师还会准备一些生动的图片, 形象的道具模拟各种各样的情境, 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 反应积极, 从而不断地生成了许多语言, 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 通过组织幼儿进行生活化的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增加活动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在提到英语浸入式教学中情境化怎么做的问题中, 课题组有关专家就特别指出:“好的情境化教学可以用故事引出来, 再加上更多绘声绘色的表演。”在观摩课的过程中, “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个很精彩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语言丰富, 自信大胆。老师幽默诙谐, 表现力很强。活动中老师和幼儿共同表演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故事里许多问题都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如老师问“Where is spring”, 幼儿纷纷回答“Spring is in the park.Spring is in the supermarket…”当老师再问“Why spring is in the park”, 幼儿便开始自发地说“Bcause in the park I see beautiful flowers”等等。因为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 所以幼儿的回答都很积极踊跃。此外, 老师将在课前进行的准备工作搬到了课堂中, 和幼儿一起创设表演的环境, 用英语一起商讨表演中需要什么道具, 进行哪些步骤等, 极大地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调动了幼儿的情感、丰富了幼儿的语言, 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情境化教学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情境化教学在浸入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提高了幼儿学习英语的效果, 也使儿童的身心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笔者在跟随导师每周进行观摩研讨课的过程中也看到了情境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值得我们重视和改进。
(一) 情境创设太生硬, 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
有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没有能够以课程目标为指导或者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地制作教具, 创设情境。如在“My Body”的活动中, 老师扮演的机器人虽然极大地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但是机器人不好操作, 没能很好发挥道具的作用。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 既然创设了情境, 制作了教具, 就一定要把情境做足做亮, 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在活动的过程中, 多设置一点悬念, 多给幼儿一些空间, 不要为了情境而设情境, 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发展幼儿的语言。
(二) 活动设计被安排得太复杂, 师幼互动脱节
有些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入, 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么拘泥于教材不知道适当拓展, 要么拓展得太多, 安排得太满。如在“在农场”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先是用多媒体向幼儿呈现了一个农场大背景, 展示不同动物的生活状态, 然后又用手偶表演的形式扮演了农场中的动物, 继而又在课堂中摆放了“小鸡的家”让幼儿来扮演小鸡的一家三口。整个设计被安排得很满, 教师又处于高控制的状态, 和幼儿缺少互动, 导致效果相对较差, 幼儿的语言没有说出来。在教学中我们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 既不能太简单, 简单的情境不容易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也不能太复杂, 情境复杂或太过多样化只会让幼儿觉得繁琐, 从而失去参与游戏的信心, 导致孩子的语言不能被激发出来。
此外, 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可以不只在课堂中进行, 可以把课堂搬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 让情境教学深入到幼儿的真实生活里, 这样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更高, 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
五、小结
总之, 实践已经证明情境化教学策略在幼儿早期浸入式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不仅使幼儿第二语言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而且使幼儿的行为、态度、情感乃至个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对幼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浸入式课题组的专家们也打出了“将情境化进行到底”的口号, 充分肯定了情境化教学的作用。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目前对情境化教学的研究还不深入, 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薄弱, 需要进一步被丰富和充实, 从而给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以及情境化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指出了情境化教学策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提高了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英语浸入式,情境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琳.我国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7) .
[2]赵琳, 裴淼, 刘华, Linda Siegel.中国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新课程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7) .
[3]陈帼眉, 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金玲.多媒体辅助幼儿英语教学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冯侠.英语浸入式教学中激发儿童语言的环境创设[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情境式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情境式英语教学论文09-12
高中政治课情境式教学08-13
英语主题式情境教学法10-06
英语五步式情境教学法07-17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06-29
教学情境模式08-20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07-29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09-28
生活情境教学07-16
问题教学情境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