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

2024-10-13

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共9篇)

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 篇1

《苏州园林》的园林与文化

——感受古典园林仙境之美的情境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的意图

1、通过学生课前收集的说明文文体的基本知识以及与苏州园林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既初步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又能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美景,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本文的认知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通过观看3分钟的苏州园林的简介的视频营造情境,再现园林的美景,让学生感知园林的整体布局及其图画美。结合视频与文本,让学生梳理出园林中的景物,并任选几个景物进行自由组合,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它们可能构成的图画美,从而得出文中总说的句子:一切景物都为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园林是一幅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

3、通过语言描述园林美景营造情境,园林中的景物应有尽有,它实际上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但它更像是仙境的一个缩影,同时让学生自己找出依据:山是假的,桥梁只是形式,河道也只是一个池沼等。通过播放西游记里展现仙境的短片让学生具体感受园林的仙境美。

4、通赤埃及金字塔与园林亭台楼阁建筑的图片对比,探讨中国古典建材选择石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古今建筑图片对比,探讨古典建筑屋角起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5、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去鉴赏园林,感受园林的仙境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同时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分辨并熟练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二.情境素材

(一)信息素材:

1、苏州园林3分钟的简介视频(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精致的自然之景以及深远的意境。)

2、《西游记》中表现仙境环境的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与课文语言,能够较直观地感受苏州园林所营造的仙境之美。)

3、学生收集的说明文文体、苏州园林相关的资料

4、古今建筑图片(图片对比能让学生很快发现古今建筑的不同特点,古典建筑以木为建材,屋角起翘,给人也活泼、飞翔、羽化登仙的感觉。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感觉古典建筑之美,从而便于学生探究古典建筑的文化内涵。)

5、《苏州园林》PPT(苏州园林风景图、背景音乐《姑苏行》、《春江花月夜》等)

(二)教学素材: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方法: 美术画:不讲究对称,只讲究意境美、自然美的画。它代表着一个人当 时的心情以及做画人的性情。

图案画:讲究对称和美感的画,主要表现的是有规律的纹样和图饰。三.问题组

【问题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此看出苏州能和“天堂”媲美。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被看作是江南第一美景,那它倒底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问题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根据大家课下找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说明文?

【问题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写本文是想向读者说明什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问题4】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但们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问题5】那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问题6】什么是美术画,什么又是图案画? 【问题7】结合刚才看的视频与文本,说说园林都有哪些景物?请你选择部分景物进行自由组合,营造一种你喜欢的美景,在音乐中用诗意的语言把你的画描述出来。【问题8】这几张图片是老师从你们找出的景物中选择出来的,对比埃及金字塔与中国亭台楼阁在建筑材料上的不同之处,请试着说明古代建筑建材选择木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问题9】对比古代的亭台楼阁与现代的建筑,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说明古代建筑屋角起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问题10】通过刚刚才的景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园林里面有山有水,有草木虫鱼,亭台楼阁屋角起翘等,试想设计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11】设计者的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营造一种仙境,我们可以从《西游记》中的仙境来体验园林营造的仙境美。这体现了他们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问题12】刚才我们已经鉴赏了文中给我们说明的园林美景,这是一篇说明文,请找出文中每一段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 篇2

1 情境教学法内涵与运用现状

我国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1]。情境教学因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内容或晦涩难懂的原理、法则等变得具体、形象而生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自产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改革中运用较多,因为此类学校的教学科目相对较少且固定,便于利用他人成果并逐渐验证提高。目前,在大学的一些专业如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会计学等也有所运用,但不同专业课程差异较大,因而目前运用并不广泛。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与良好师生关系模式对大学教育行之有效,情境教学过程巧妙地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教和学、指导与非指导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与整合[2],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由传统的“权威”转换为“顾问”或“同伴”。

2 情境教学运用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意义

2.1 情境教学法特点适宜于风景园林专业

情境教学自身的特点使其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或理论枯燥难懂的课程教学效果尤为突出。而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风景园林设计及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而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营造更多地贴近实践场景的氛围。另外,工程力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等课程理论或抽象深奥或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气氛。著名的教育家凯洛夫曾经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使用情景教学,能模拟场景,制造特定 气氛,创设恰当的“此时此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风景园林专业许多课程中都具有较好的运用价值。

2.2 情境教学法能与其它教学法形成良好的互 补关系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各自都要有着独特的方式,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提炼规则[3],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常在高年级的相关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因一个项目涉及的课程较多,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除了毕业设计 (论文)之外,其它课程很难实施。实践教学法需学生通过参加实际的规划设计或施工实践,但因条件限制,目前涉及的专业课程和学生的人数都非常有限。而情境教学法能通过多种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和实物等媒介或通过动作演示和角色体验营造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因而对学生来说更直观,高、低年级学生都能适应。且营造情境的方式方法多样,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操作。所以情境教学法与其它的教学方法各有优势,能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3 风景园林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情境教学法的表现方法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语言描述、动作扮演和设问等来表达,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风景园林的专业特点,从三方面来讨论情境教学法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具体运用。

3.1 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

使用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创造出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去思索、去探究。角色模拟的方式多样,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岗位、某一类人或某一操作程序等。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模拟业主,体会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普通使用者,体会设计中的功能是否“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传递了设计者的爱好。总之, 模拟角色不仅让学生收获体验的快乐,还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并能较快地融入社会。

如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专题模块,有广场设计、庭园设计和公园设计等。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设计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对设计具体内容一般不做规定,这样便于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但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还存在着甲方(项目给出方),而作为乙方(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需与甲方沟通,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满足甲方的要求。所以可以在几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来进行角色模拟,创设体验情境。如在庭园设计作业中设计别墅的屋顶花园。在做设计之前,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别墅的主人, 并每人写一份项目委托书,将自己的要求与希望达到的效果写在任务书中。然后将全班同学的任务书打乱,再进行抽签,对抽到的任务书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期待其他同学将“自己”的花园做成怎样的效果,时常去看“乙方”的方案并与“乙方”交流;反之,作为设计者的“乙方”,同学们也能体会“甲方”的心情并乐意与“甲方”交流。任务书五花八门,设计方案多姿多彩。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构思的表达,还需要合作与沟通。

3.2 利 用 实 物、图 片 或 视 频 等 媒 介,创 设 形 象 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的形象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的大学课堂,各式各样的图片和视频已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因而,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教学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实物、图片或视频的罗列。对资料要进行精心地选取、剪裁与制作,甚至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对一些大尺度或抽象 的场景具 像化,以期获得 最佳的教 学效果。

如在园林工程中园路工程教学时,学生们对园路施工的全过程不甚了解。因为人们时常见到的都是修好的路,即使将学生们带到施工现场,看到的也只是施工的部分程序。因为园路的各层如路基、基层、结合层及面层的铺设并不是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的,甚至有些层铺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铺设上一层,而学生们去现场跟踪施工全过程的概率又非常之低。那么可以将工人每一层的施工过程拍成视频,通过拼接,配上解说。而土方工程则可以制作动画演示把一座山头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土方是如何转移的。

另外,实物对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可言喻的亲切感,除了视觉以外,还能带给人触觉和嗅觉等不一样的体验。如在教授建筑材料时,火山岩、花岗岩和大理石等通过图片也能辨认,但通过触摸实物则对重量和质感等有更直接的认识。

3.3 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激起学生们对“未知”的好奇,让学生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设置问题的优劣是取得教学效果好坏的关 键,对于大学生来说,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要避免“过犹不及”,太难的问题会带给学生以挫败感而失去学习兴趣。恰当地问题应当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4],学生们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如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结合一个项目的施工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预算表,因计算程序繁琐,各种材料价目表冗长,若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疲于应付甚至相互抄袭。通过巧设问题:“甲方因资金方面等原因,需要在已有500万元预算的基础上,通过置换部分名贵树林、大苗木或高档铺装材料(基本不改变园林观赏效果的基础上)将预算造价控制在420万~450万元,并做出新的预算书。”因解决问题的方式灵活多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学情境,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积极去探究哪些名贵树木可置换成观赏效果相当的普通树种,哪部分高档铺装材料可以用物廉价美的乡土材料代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学会预算的程序与方法,还对材料的价格和特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另外与相关其它课程也自然的联系了起来。

4 情境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4.1 资料库的建立

相对于其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适应面较广,操作程序也相对简单。但要取得良好的情境教学效果,仍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必不可少。实物、图片要经过精心挑选并具代表性;视频的制作要能清晰地表述问题又有一定的艺术美感;设置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能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直至解决问题。不同的课程要设置与其对应的资料库,并注意适时更新。

4.2 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在情境教学时,除了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外,对教师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设置的情境要激起学生的“情”,引导学生入“境”,并通过学生的想像、探究、分析、解决及归纳等过程,最终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教师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能预测情境教学过程中的转折点,适时给学生以点拨; 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透视学生理解情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作为组织者外,还应是“点拨者”“顾问”甚至“同伴”。

参考文献

[1]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45-48.

[2]祝辉.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3]申益春,许先升.园林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4):393-397.

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岭南传统园林;园林史;社会情境;研究视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1-0000-00

收稿日期:2015-01-09

修回日期:2015-02-02

*课题来源:国家青年基金项目(51308229)资助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res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ituation, discus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on western landscape histor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Lingnan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new ideas, new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history research, discussed idea of social situation research. Aimed at explor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crossover study for Lingnan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s.

Key words: Linnan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s; Landscape history; Social situation; Research thoughts

随着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不断引入国内,园林史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从整体理解到以特点时段、特定地域出发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对园林史学领域的渗透,使之向多视角、跨学科发展。经过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岭南传统园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基本仍旧沿袭着传统研究范式,在研究视角、研究深度上较为局限。本文试图结合当代西方园林史研究中的新视角,探讨基于社会情境的研究思路在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上的应用。

1 “社会情境”与园林史研究范式变革

1.1 “社会情境”概念解析

“社会情境”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对社会情境的定义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是人们观念和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始终把社会情境看作一个动力系统,一个格式塔,强调整体的特性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指出情境不只包括环境也包括人的活动,因此他创造了“生活空间”这个新名词,用以指可能对个体发生影响的所有既存因素[1]。综上所述,社会情境就是指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即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

1.2 基于社会情境的园林史研究转向

目前关于园林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园林通史研究、风格史(形态史)研究以及基于“社会情境”的园林史研究三种类型。其中基于“社会情境”的园林史研究是当前西方主流研究趋势,它将园林放入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更广阔的视野中,反对仅仅从美学和风格角度研究园林[2]。

近年来从社会情境视角对园林史进行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园林与景观研究已自成一派,对世界范围内的园林史研究都有重大影响。该中心于1999年出版的学术论文集“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oquium”被认为是当代园林史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论著之一。该书收集的文章大多从社会情境角度对各国园林史进行深入探讨。其中M.Leslie以英国园林史为研究对象,将其与社会史结合探讨,关注政治、园林、园林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园林并非只是有钱人享受的奢侈品,同时还反映着经营集团之间的争斗,为研究者们展示了其新的研究取向。M.Conan 以瑞典的一些乡土园林研究为例,呼吁开展一种园林的社会人类学研究。Benes在文章中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当代研究范式的转变,建议从经济和农业的背景出发,将景观的欣赏和园林的设计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3]。另外该中心意大利园林史研究学者Mirka Benes 和法国园林研究学者Dianne Harris 共著的“Villas and Gardens in Early Morden Italy and France”一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近现代的意大利和法国园林和别墅的研究置于欧洲思想史、社会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情境中,着重研究了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别墅园林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景观、庭院文化及权利政治间的关系;土地和园林;园林与大地景观;性别和园林;园林建设的社会历史等问题[4]。从以上研究来看,基于社会情境分析的园林史研究已从全面而笼统的描述性史学转向更有深度的解释性史学演化。跨学科研究是其最重要的方法,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及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其研究又可以细分为:社会文化视角、社会人类学视角、政治视角、新马克思主义批判视角、社会地理学等多个视角[5]。这些研究视角和方法改变了传统线性的、单向度的和封闭的史学观念和叙事方式,推动了园林史研究范式的变革。

nlc202309011132

2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华南理工大学夏昌世、莫伯治为代表的岭南学派把庭园布局、庭园建筑、建筑装修、水石景、花草等五个部分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6],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构建了初步框架。近年来,来自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岭南传统园林做了大量研究,并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及著作。其中肖毅强、陆琪、周琳洁、杨宏烈、邹伟初等学者由岭南总体范围及至以广府地区为核心展开园林史研究,分析了岭南园林的发展过程和各时期岭南园林特色[7-11]。此外,更多研究则以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角度各异,主要可分为地理论、艺术论、审美论、文化论等。

2.2.1地理论

地理论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等探讨影响岭南传统园林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刘庭风的《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谭刚毅的《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周海星的《明清时期江南与岭南私家园林风格差异探源》等文都按地理学意义上的岭南区划介绍了园林特点与地理环境及文化的关系,分析使得岭南传统私家园林呈现出临水而建、建筑疏朗以通风、地面和柱础抬高以防潮和连房广厦以遮荫等特征的缘由[12-14]。

2.2.2艺术论

主要从造园手法、园林要素的布置及工艺上进行探讨,以形成对园林风格的整体把握。如陆琦的《岭南传统庭院布局与空间特色》、屈寒飞的《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析》、应晨舟的《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梁明捷的《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等文从选址、布局及组成要素等方面总结出岭南私家园林艺术特征[15-18]。此外,李敏、谢芳、高刘涛、卢应斌等学者还分别对粤中园林个案进行造园艺术分析,总结出各园的独特性[19-22]。

2.2.3审美论

审美论主要研究造园思想的产生、演变及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过程和哲学思维方法等。主要的论著有陆琦的《岭南造园与审美》、唐孝祥的《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王爱敏的《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美学特征的比较》等,这些论著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与分析。其中陆琦认为岭南造园一方面受“原天地之美”的老庄思想的影响,选址重自然环境的交融,另一方在建筑装饰上受“文之以礼乐”的重装饰的儒家及屈原楚骚美学思想的影响[23-25]。

2.2.4社会及文化论

“社会及文化论”关注地域社会及文化对园林的影响,分析传统园林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及其承担的多种社会功能。如张文英的《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孟宪军的《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等文总结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所表现出的开放、兼容、自由、随意、务实、进取的特性[26-27]。还有高刘涛的《行商园林里的涉外活动》一文研究了行商园林里的涉外活动,证实了园林的文化、科技、商务交流的功能[28]。

从以上文献来看,从造园艺术与审美角度展开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的占绝大比重,与西方将园林放入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视野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园林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主流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过多关注风格问题,缺少对园林主体“人”的关注;大多将园林空间作为物理空间、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没能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樊篱,缺少从社会情境角度对空间形成深层机制进行挖掘。

3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新思路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中外文化及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当今的学术语境使中国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面临着重要的转向。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规范化专题论坛上,各参会学者一致认为风景园林的研究不能仅停留于诗情画意,必须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道路。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较多体现为将园林区与居住生活区相融合的布局特征,将园林生活化、世俗化。相对江南传统私家园林,不能笼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园林语境下文人士大夫实现“隐逸”和“出世”理想载体的理解,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入情、入世、入俗的务实品格[29]。基于“社会情境”视角的西方园林史研究范式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切实可行的研究视角。在具体研究中,可以借鉴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福柯关于 “微观权力”的观点,其突破了以往把权力仅仅等同于国家机构、法律制度这些自上而下的宏观政治权力的局限,注意到权力在微小的、隐秘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作用,强调权力是关系、是网络、是弥散的,且随环境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微观权力的运行中,空间至关重要,它是权力意志得以落实和调整的载体[30]。由此,可将社会情境进一步划分,通过文献考究和实证考察深入分析在各种社会情境下隐藏在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空间背后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

一是宏观社会情境。在此社会情境下主要将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视作一种群体认同及身份表征的空间,由此可展开在明清科举制度及商业经济发展下,岭南传统私家园林如何成为文人及商人群体认同及身份表征空间的动因的研究。如岭南特定社会背景下兴盛起来的行商群体,为满足日常生活、商业政治应酬等需求,大量兴建私宅园林,追求奢侈的文化消费,其中被誉为清代“岭南第一名园”的晚清巨商潘仕成所建的海山仙馆,占地面积达12hm2,规模宏大,装饰豪华,并收藏大量珍贵的文人墨客诗词书画。这不仅是该时期商人群体一种附庸风雅的时髦行为,更是掩饰内心极度不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他们通过主动与士人交往,以习儒者之气,以期最终摆脱“贱商”处境,来提高或改变政治地位。

二是中观社会情境。主要涉及乡村、族群层面与个人的社会关系,可将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视作家族政治空间。相关的研究可涉及园林土地的获得,住宅、园林、祠堂的布局与家族地位之间的关系等。如宗族是明清岭南地区异常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祠堂建筑作为宗族活动的主要载体,透过族人的功名、仕途地位以及张扬的仪式活动彰显宗族地位。岭南私家园林常与祠堂相伴,例如番禺余荫山房就是因园主人邬彬于清朝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族人将建造善言邬公祠所剩的土地赏给他建园。园主建园初衷是显示自己家族的荣耀,希望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先祖的余荫,反映为余荫山房建筑在空间处理上打破常规,将重要的坐北朝南的主体建筑——深柳堂屋顶正坡面跟随善言邬公祠建筑的东西朝向,突出宗祠建筑的尊贵,不致喧宾夺主。而处于园中一隅的来薰亭则以半圆亭的独特样式倚靠善言邬公祠第一进右路建筑外墙而立,犹如祖辈荫护子孙,意味深远。

nlc202309011132

三是微观社会情境。主要涉及家庭内部层面,可以从性别及等级差异空间来解读,研究涉及园林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主仆关系、子女文化规训等。园林空间为女性日常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因受传统封建礼制影响,其为家中女性服务的同时也制约了她们的行为,如顺德清晖园及番禺余荫山房瑜园中二层小姐楼就明显体现出园林空间性别差异,其中清晖园小姐楼只设一处通往女仆居住的配楼的入口,而通往余荫山房瑜园二楼的入口虽有两处,但一处狭窄而隐蔽,另一处主要通道则在楼道转角处设一仆人房,相比园中男性活动空间,这些女性空间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更有监视与行为规训作用。

以上三个层面的研究不仅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也将为风景园林学科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4 结 语

在目前中国纷繁快速的风景园林实践进程中,针对行业热点的应用型研究受到热捧,而关于园林历史与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因其非实用性,甚至被归入为小众研究范畴。随着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园林历史理论也成为其二级学科之一,学科的日益规范为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带了新的机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研究,一方面不能止步于就园林论园林的形态史学范畴,西方学者基于社会情境对园林跨学科进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对西方的理论术语及方法又须谨慎辨识,盲目运用可能导致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中最根本的文化内涵被忽视或曲解。

从社会情境视角展开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这是将研究转向关注曾在此生活的人,将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家来看待的有益尝试。希望能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并唤起设计者在当今更为复杂的社会情境下对社会、空间与人们行为意识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

参考文献

[1] 汤素娥.基于社会情境因素的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学,2013:10.

[2] 陶楠.西方园林史研究视角综述[D].上海:同济大学, 2013.

[3] E.B.MacDougall, D.R.Coffin, M.Benes, J.D.Hunt, M.Leslie, J.L.Weseoat Jr., K.HelPhand, J.Wolsehke-Bulmahn, M.Conan, Stanislans Fung.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 D.C. :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 Collection, 1999.

[4] Mirka Benes, Dianne Harris. Villas and Gardens in Early Morden Italy and France (Cambridge Studies in New Art History and Criticism)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陶楠,金云峰.欧美研究园林史方法论探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101-102.

[6] 夏昌世,莫伯治,曾昭奋整理.岭南庭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肖毅强.岭南园林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1.

[8] 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 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 杨宏烈.广州园林发展史略[J].规划师,2002(5):25-28.

[11] 邹伟初.广东古代造园史概述[J].广东史志,2003(3):12-17.

[12] 刘庭风. 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J].园林,2003(1):15.

[13] 谭刚毅,陆琦.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J].中国园林,2003(4):23-26.

[14] 周海星.明清时期江南与岭南私家园林风格差异探源[J].南方建筑,2004(2):32-33.

[15] 陆琦.岭南传统庭院布局与空间特色[J].新建筑,2005(5):78-81.

[16] 屈寒飞.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析——以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为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118-121.

[17] 应晨舟.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J].现代园艺,2012(16):48.

[18] 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332-335.

[19] 李敏.岭南园林艺术与粤晖园的营造[J].规划师,2003(4):44-46.

[20] 谢芳.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J].浙江建筑,2010(12):5-8.

[21] 高刘涛.海山仙馆的园林建筑艺术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报,2013(3):42-46.

[22] 卢应斌.清晖园的园林艺术文化探究[J].广东园林,2012(2):20-23.

[23] 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4] 唐孝祥.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7(2):49-52.

[25] 王爱敏.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美学特征的比较[J]艺术与设计,2009(10):44-46.

[26] 张文英.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27] 孟宪军.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D].广州:暨南大学,2001.

[28] 高刘涛.行商园林里的涉外活动[J].广东园林,2012(5):24-27.

[29] 刘太雷.岭南古典园林建筑布局和装饰的市井化取向[J].装饰,2007(2):96-97.

[30] 薛彦波,仇宁.微观权力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3(10):53-56.

作者简介:

汤辉/1980年生/男/湖南长沙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历史与理论及园林规划设计研究/E-mail:46683868@qq.com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 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 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结合图片,导入课文《苏州园林》并板书课题.二、简介作家作品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另著有小 说《隔 膜》、《线 下》、,散 文 集 《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 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2、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3、探究文章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

四、大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池沼()相间()着眼(2解释下列词语 ⑴鉴赏: ⑵因地制宜: ⑶映衬: ⑷重峦叠嶂 ⑸阅历: ⑹雷同: ⑺景致: ⑻别具匠心: ⑼斟酌:

五、自主学习

以导游的口吻读课文,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主旨句、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完成以下问题: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六、合作解疑

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七、展示点评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亭台轩榭的布局(3)假山池沼的配合(4)花草树木的映衬(5)近景远景的层次(6)角落的布置(7)门窗的琢磨(8)油漆的调配(9)3.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

高度评价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9段)

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总-分)第三部分:(10段)尾声,回味无穷。

八、拓展运用

1、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2、对联诗词话园林:请同学们自拟一副对联或几句诗句来分别描述3—9节的内容,尤其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例:上联:重峦叠嶂艺术美,下联:池沼宽畅生态妙。

九、课文小结: 1.学科组长总结

2.教师点评: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十、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十一、板书设计

亭台轩榭的布局(3)

假山池沼的配合(4)3到6是主要方面 花草树木的映衬(5)近景远景的层次(6)角落的布置(7)

门窗的琢磨(8)7到9是细微方面 油漆的调配(9)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5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合理的结构方法;

2、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揣摩,让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总分结构方式和对本文语言的揣摩。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选用:

析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步完成: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能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加以概括)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苏州园林》。

(1)导语

(2)关于作者

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 1

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2、学生通读课文,标示段序,扫清字词障碍。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按以下句式说话(说出一点即可)第段写的是苏州园林。

教师引导示范:第。

学生说话:(可能出现的)

(1)第2段写的是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第3段写的是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3)第4段写的是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4)第5段写的是苏州园林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5)第6段写的是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6)第7段写的是苏州园林讲究角落的图画美。

(7)第8段写的是苏州园林讲究门窗的图案美。

(8)第9段写的是苏州园林讲究色彩的搭配。

„„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在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从课文结构、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语言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1、从课文结构上分析(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教师引导分析:课文是用总分结构写的。第1、2段为总写,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点。第3——6段为分写(整体),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7——9段也属于分写(局部或细部),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说明方法上分析

教师示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学生说话:(略)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突出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3段)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苏州园林的艺术风采。(5段)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5段)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从语言上分析(表达方式、用词、修辞等)

(1)表达方式:

教师示范:

①如第1段中的议论,第7段中的描写等,既增强课文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学生说话:

②如第5段:第1 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式描写,描写了俯下的搞树和仰起的低树相映成趣的情态,富于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式议论,阐明了这种栽种的理由及艺术效果;第5句式描写,描写了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萝,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2)词语:

教师示范:“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用“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学生说话: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用词讲究分寸,不因其“多”或“少”二或略例外,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修辞:

教师示范: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

学生说话: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在说明中运用了形象地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才使我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油然而生“眷念”之情。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样写有说明好处,为以后写作说明文打基础,准备用讨论法)

让学生读课文,说说各段的写法有说明好处。

教师示范:第1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说出了苏州园林的影响。写出其地位,道出了写作目的,使读者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轮廓。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

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字词并用新词造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6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总特点

2.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3.领略我国园林建筑美的风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总特点

教学难点

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现在,就让老师就和大家来一起来观赏苏州园林的美景吧!

二、苏州园林简介和欣赏

1.苏州园林简介

据地方志记载o苏州城却笮≡傲纸近200处o为全国之冠。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p狮子林p拙政园p留园分e代表着宋p元p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苏州著名的园林还有s

退思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艺园。

2.苏州园林欣赏(视频展示)

欣赏完影片后,让学生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三p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浏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很熟悉,本文是他为一本有关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粗体字字音

轩榭(xuānxiè)丘壑(hè)镂空(lòu)

嶙峋(línxún)重峦叠嶂(zhà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六、合作探究

1、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2.作者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以上内容的?

(四个"讲究"重点写了,三个"注意"略写了,四个"讲究"是从大处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三个"注意"是从细处表现苏州园林"图画美",这样就围绕并充分说明了第二段中提到的--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说明的.由此可知第2段和3.4.5.6.7.8.9段之间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说明的。

以上内容板书(多媒体显示)

完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美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的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大处讲究主

图讲究近景远景的层美(6段)

画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2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细处注意次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总说)(分说)

七、课堂作业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试说说其作用。

(先复习并展示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1.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

讲究对称的。

明确:作比较和打比方。生动形象地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不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明确:举例子。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明确:作比较,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八、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本文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紧紧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地介绍。苏州园林说我国园林的典范,而这篇文章也是我们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典范。

九、课后作业

我来做导游

假如你是苏州园林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苏州园林的景观?可以选择介绍苏州园林概况,也可以选择一处景物来介绍,如假山、池沼、廊子等。

根据上面要求写一段话,要求写出景物特点,字数在200字以内。

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 篇7

1.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情境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2]。现代教学理论的“体验”是在实践层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生命体验不仅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成为课堂生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体验又指人与自然环境及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状态,也是个体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一种状态[3]。在张志勇主编的《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一书中,作者李秀伟提出了情境体验教学理论。该理论整合了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思想,致力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情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主动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将注重情感场的“情境”和“体验”两个教学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凸显学生主体生命性的关注,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这种教学范式从建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为组织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感悟。

2.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强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本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创设融入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精神价值的提升,使生命成长的体验更加精致、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2.1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有限性。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高中学生不善于抓紧有限的时间主动参与学习,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浪费青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案例1:细胞的寿命

教师: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细胞的寿命都一样吗?

教师出示细胞寿命的数据表:

学生:细胞的寿命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寿命的结束意味着什么?

学生:生物个体的死亡。

教师: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构成一些重要器官的细胞大量凋亡将导致个体寿命的结束。不同种生物个体的寿命也是不同的。

学生: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

教师:我们对生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我们应该珍视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个体的出生、成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经受生存环境的考验和选择。认识并体味生命的有限性,学生就会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生命。

2.2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超越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怯懦软弱,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锻炼他们的毅力,锤炼他们的意志。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为学生的躯体注入一种精神气质,实现学生的精神超越,不断追求新我,使学生整体生命的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案例2:生命的进化历程

教师:地球上一开始就有生命吗?

学生:生命的出现是在地球形成之后。

教师: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而生命是在30多亿年前形成的。

教师演示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学生观察。

教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

学生甲: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学生乙:从水生到陆生。

学生丙:从低等到高等。

……

教师:生命从诞生之后,自身也经历着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与环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限制,这是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无限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和自身的无限超越和适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有了深刻认识,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空和环境中勇于面对挫折,不断地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光彩。

2.3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平等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骄横高傲、目空一切的性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生命平等的教学情境,对这些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细胞的结构

教师: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教师演示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细胞器?

学生: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等。

教师: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的结构大体相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在组成或结构上的相似性,从而领悟到生命具有共同的久远的祖先,生而平等,尊重其它生命个体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4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自卑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低下、技不如人。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他们处处表现平庸、毫无个性,往往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对他们进行生命的独特性教育。

案例4:DNA指纹

教师: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几乎没有指纹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指纹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每个人的DNA也不完全相同,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通过DNA分析,也可以用来鉴别身份。

教师演示人DNA指纹图。

教师: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通过DNA分析来鉴别身份的技术,叫DNA指纹技术。DNA指纹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多态性,即每个人的DNA都是独特的。这种具有个体特异性的遗传物质,对每个人具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使每个人表现出各自的个体特点,如天赋、兴趣、爱好……并与各人独特的个性相关。

教师:个人DNA指纹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优厚馈赠,从这点出发,我们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应该感到自信和自豪。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人类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质。而对生命和人的独特性在生物学上的认识、认同、体验和欣赏,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2.5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和谐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到长辈的不当呵护,甚至溺爱娇纵,表现为自私冷漠、心胸狭隘、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不善于与他人共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改变这种状况。

案例5:互利共生

教师演示豆科植物的根瘤结构图。

教师: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教师: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即互利共生。这种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关爱,互惠双赢,活出精彩美好人生。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味生命的有序与和谐,理解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使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共处,体现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以获得生存手段,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需要,完善人的生命性。教师通过高中生物情境体验教学的开展,积极创设关注生命意识体验的情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 通过一些的教学片段, 从生物学角度切入,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层面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从而形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键词:情境体验教学理论,高中生物,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2]余文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丛书——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5.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 篇8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 篇9

二、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

采用比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电影、看画片、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影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老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上一篇:科技信息检索报告下一篇:社区干部入党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