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2024-10-01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共8篇)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篇1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2·词义辨析。(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3.学习第2自然段。(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 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 从大处到小处, 做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 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又得到美的享受, 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 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裨益。

教学理念:

1.改变“串讲”的教学模式, 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文,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 掌握其音、义, 并用词造句;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 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目标: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 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 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明其作用。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学习课文之前, 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站, 走进图书馆, 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 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充分预习, 探究课后习题。

二、情景导入

1.让学生说说都知道哪些名胜古迹, 并介绍一个最熟悉的。

2.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苏州拙政园。学生以导游的口吻, 根据图画, 运用简洁的语言, 做介绍。教师补充完善, 评价鼓励, 并巧妙过渡到课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文的对象, 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理清说明的顺序, 找出说明的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文, 应该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 做到以下几点:

(1)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圈画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或全班交流) ;

(2) 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上课伊始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去探究、发现, 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 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 让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 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 (学生回答, 相互补充, 共有10个句子。)

2.要求学生为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 并简要小结。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 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 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 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 从总到分, 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1) 联系上下文, 看看这些局部和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 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2) 作者反复用图画作比, 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由此, 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

3.以优美的古筝独奏曲为背景音乐, 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 然后回答, 教师随机点拨。

4.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在合作解读课文的过程中, 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点拨深化, 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获得知识。)

五、探究式拓展课文

1.文章的结尾好不好?简要说明理由。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继续写的话, 会再写些什么呢?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而后在班级交流发言。

2.让学生自由质疑, 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说, 教师不作具体答复。

3.想象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 要求从房屋、桥梁、花树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选一个方面来表现, 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 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想象力, 让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 还要补充课文里没有的知识。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好处。)

课后反思:

上完了《苏州园林》, 走出教室, 心里感到特别轻松。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 在教学中得以实践。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 我打破传统的“串讲”模式。采用了先创设情景导入, 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然后仔细阅读课文, 从2至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 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 但这有一定的难度, 对学生来说是否过难, 我心里没有底。但结果出乎我意料, 有部分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 分组讨论, 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 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 赏佳音、品美文, 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篇3

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以课文为“原点”进行“辐射”,通过网络和生活的典型图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由此引发鉴赏园林风格的兴趣,进而能对中国园林风格做简单的理性鉴赏。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通过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描述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四、课型安排

阅读指导课。

五、课时安排

上机准备预习一课时;课文导读一课时。

(一)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网络查询中国名园景色图片,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美图做点评。

课前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梳理并整理文章主要内容,抄写表达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2.网上搜索。

(1)园林的定义。

(2)查找中国四大名园以及有关图片。

(3)选取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根据课文分析图片体现出怎样的园林风格,制作图文卡片发至老师的QQ邮箱。

(4)利用网络解释文中古诗文的意思。

(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成果展示交流(分组研讨)。

(1)解释文中古诗文的意思。

(2)诗文理解质疑,解疑。教师指导帮助。

(3)个人展示图片,朗读相对应的文字;小组内展开研讨,选出图文分析最到位的作品。教师现场制作PPT,展示各组优秀作品;学生再读课文,朗读描写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2.图文品评。

欣赏美图,作者自己朗诵鉴赏文字,其他同学做评价,修改或者补充,教师点拨。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以动观为主,景观为辅。或静中生趣,或移步换景。

(2)富有诗情画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一山一石,耐人寻味——含蓄。

(4)俯仰有别,曲直相对。

(5)应时借景,以少胜多。

(6)艳而不俗,淡而有味——讲究意境。

3.教师总结提升。

借助网络,我们了解了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名园的部分美景,并且利用课文内容对这些园林风格做了具有“专业眼光”的鉴赏,学生发现美与欣赏美的能力超出我的预期!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课文里面的一些经典语句,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解决课后练习)

分组讨论课后三个练习题,(引导学生谈谈想象与联想)

知识拓展:我们县城里的龙泉公园虽然小了一点,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风格,试用你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对龙泉公园的这些景点做一简单的赏析。(教师PPT播放龙泉公园摄影作品,学生讨论发言)

布置作业,抄写文中能够体现中国园林风格的优美语句并背下来。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一 学习本文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从几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二 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三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教学设想:一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难点,反复引导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讲解围绕中心,有条不紊的写作特点,使内容讲析和写作知识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二 本文的语言很出色,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求理解、掌握下列词语:雷同、嶙峋、阅历、重峦叠嶂、败笔、工细、因地制宜、斟酌、琢磨、自出心裁、别具匠心。三 有条件的,可以出示苏州园林图片,以增加感性材料,帮助理解课文。四 布置预习:读课文两遍,借助字典弄懂生字新词。五 安排两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正音正字、解释词义;通读课文,分段;讲课读文第1—6节。教学步骤:一 检查课前预习,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苏州园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作者叶圣陶。提问:在一年级我们学过他什么文章?是什么文体?你们能简要回忆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明确:学习《蚕和蚂蚁》,主要讲蚂蚁劝蚕工作的故事。是篇童话。教师追问:叶圣陶老先生是哪里人?在明确是苏州人以后,指出他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苏州园林》一文便是介绍苏州园林特点的,是说明文。然后要求学生把不懂的问题,不识的字,不懂的词提出来。二 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正音:镂,从“钅”,从“娄”,不读(缕)。嶂,不读(章)。(对)称,不读(称,动词)。轩榭。斟酌。三 补充注释(出示小黑板):①鉴赏: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②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③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④池沼:比较大的水坑。⑤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⑥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⑦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⑧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⑨层峦叠嶂: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层层叠叠,山连着山。四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段;明确:第一段(第1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段(第2节),概括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第三段(第3—10节),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五 指导学习第一段(第1节)。指名学生朗读。提问:苏州园林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总的印象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要求学生用线划出)这种印象的得来是靠两个“经过”。词义辨析:(1)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矿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作者选用“标本”一词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影响和作用。(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见《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作者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六 讲读第二段(第2节)。先由学生默读,然后提问:苏州园林有什么共同点?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要求学生朗读作答,并用线划出。明确共同点以后,板书:“完美的图画”。明确具体表现后也板书(见附表,下略)。四个“讲究”构成一组动宾式排句。用词很恰当。“布局”指整体,“配合”、“映衬”指部分,“层次”指次序。这些词语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建造时很重视整体上的安排,局部上景物的分工配合,远、近景色的次序这些问题,赞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教师领读:“可是„„有个共同点”。学生齐读:“似乎设计者„„欠美伤美的败笔。”这一段是本文的说明中心,底下一段用对比作具体说明。本段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七 指导学习第三段第一层(第3—6节)。第三段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可以分为两层:第3—6节是第一层,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第7—9节,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前者从大处讲,后者从细部谈,说明这里的一切构成了“完美的图画”。底下,我们先学习第一层:(1)先启发学生思考;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亭台轩榭布局的?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叫学生默读第3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不讲究对称,而求自然之趣。运用比较和比喻的方法加以说明。(2)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的?叫学生默读第四节,然后分假山和池沼两种景色加以说明。教师追问:为什么游览者攀登假山时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两个词恰切地解说了原因。艺术,指能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苏州园林假山堆叠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决不是机械的堆叠。教师追问: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讲究各种景物的配合的?让学生朗读课文作答。(3)先要求学生思考苏州园林怎样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让学生朗读第5节。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分析:作者先作正面解说,一个“俯仰生姿”,道出了各种树木的美丽姿态,两个“相间”,说明这里鲜花不败春常在。接着又从反面说明。(4)要求学生思考: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让学生朗读第6节作答。八 布置课外作业:1.抄写本课文生字新词并能作解释。2.给带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①鉴赏(照,仔细看)②对称(适合)③雕镂(刻)④琢磨(雕刻玉石,使它成为器物)⑤匠心(巧妙的心思)⑥叠嶂(层层的峭壁)3.“思考和练习”一。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篇5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时间:11月 日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理请文章思路。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的思路。

教学重点:理请文章思路

一.走进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脚步集》,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二.知识积累

1. 给加点字注音。

相间( ) 池沼( ) 镂空( )

鉴赏( ) 阑干( ) 丘壑(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yong 俗( ) 嶙 xun ( ) zhen 酌 ( )

3.文学常识填空。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顺序、顺序。

(2)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 、、、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等。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2.阅读第1自然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一总体印象的?

3.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介绍苏州园林的?

4本文采用什么顺序有层次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5.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说明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局部说明的?

四.学后练习

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

五.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时间:11月日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具有分寸感,准确性且优美的语言。

一.研读品析

1.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并写出实例体会其作用。

2.课文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主要是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适当的还用到( )和( )的表达方式。请在文中找出并勾画。

3. 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

4.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怎样理解这一句话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5.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2)水面假如成了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3)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二.我出你猜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哪些景色?

1.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2. 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三.内容小结:本文由( )到( )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 )和( )之情。

园林与民居-教学教案 篇6

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

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提问、欣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要素:

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中国园林三大要素:

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

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 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 篇7

1. 文化底蕴浓厚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特色。

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国园林之最”, 归根到底是由于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 而苏州城的文化底蕴也成就了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特色, 即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苏州这座古城, 最早建成于公元前514年, 整个城池坐落于历史的核心地理位置, 历史上关于苏州的文字记载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开始为吴属之地, 又称之为姑苏。明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一带, 据明朝苏州城史料的记载, 明代时期的苏州可以说是一个经济文化繁华的城市, 是明朝时期的第一大城。除此以外, 苏州城巷中的每一个小巷中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最有名的有专诸巷。在明朝时期的拙政园中, 人们不难发现文化的韵味, 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谓是相当大的[1]。从明代看拙政园的文化底蕴, 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建筑形式, 而是升级为了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升华, 而这种升华就体现在绘画、山水、花草树木以及诗文集合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所汇聚的艺术形式, 将中华民族的时代气息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也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最大特色。

2. 别具一格的设计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风格。

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在整个园林中占据着最大的建筑面积, 是苏州园林内最为典型的代表。据记载, 拙政园建成于明朝正德年间, 明代时期的拙政园主要是以水为主, 景色尤其美丽, 当时的建筑数量虽然不多, 但它的看点却不仅在数量还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明代的拙政园简单而不俗, 素雅而不失美, 园中茅亭、竹子篱笆、自然山水相交融合, 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作。在拙政园中, 最吸引人的还要数园中的花草树木, 在这些自然景色中, 有近80%的景观是以山水植物为题材, 每一个景观栩栩如生, 给人以美的遐想。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风格在明代时期是独具一格的, 它摆脱了传统的粉饰性装扮, 充分以园中的优势进行设计, 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据《王氏拙政园记》中记载, 文征明综合利用拙政园天然的优越性, 将这一带的地质松软、积水过多、湿气厚重转化为优势, 因地制宜, 最终规划设计出了拙政园的各个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天然韵味与气息, 将意境完美地与自然相结合, 打造出极具观赏价值的苏州园林[2]。在拙政园中, 山水、花鸟、竹亭作为其简单的构成元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拙政园正是由于这些简单的元素才组成了具有意境的设计风格, 而这种设计风格也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风格。

3. 意境的营造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标。

明代时期的苏州园林极具“诗情画意”, 而这种意境主要归根于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古代的园林一直都是在探索一种意境的表达, 而从苏州园林的整体建设设计不难发现, 它的意境表达是颇具心思的。关于园林的建设设计, 不仅包括布局的设计, 最重要的是一种格调的设计, 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 拙政园作为私家园林的代表, 应突出高雅自然的意境。明朝时期, 从拙政园的意境中不难发现, 它十分注重高雅的意境设计, 整个园林以园林的本色色调为基本色调, 通过楹取、书雕刻、装饰等作为载体, 以大片粉墙为主, 再加上栗壳色的梁柱, 黑灰相称的瓦顶, 以白墙和水磨砖所制的灰色窗框, 勾画出一幅山水画, 也营造出了一种自然高雅的意境。同时, 对于每一个景点的名字也进行了仔细的命名, 如松风水阁、与谁同坐轩、雪香云蔚亭等, 给人以浮想联翩的意境体验, 具有极强的文化韵味[3]。园林中文人书画的亲笔所作也是一大亮点, 苏轼的《赤壁赋》、董其昌所书曹植的《洛神赋》等, 给人以文人骚客的韵味体验。

二、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原因

1. 文人画家的参。

明朝时期, 经济的繁荣发展为苏州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苏州作为第一大城, 诞生了不少文人画家。在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中, 最优影响力的就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徵明, 他作为明代园林设计的代表人物, 对拙政园乃至苏州园林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徵明, 主要擅长的是诗文书画, 他的文学是从师于吴宽, 书法艺术从师于李应祯, 画作则从师于沈周, 他是“吴中四才子”中的一位, 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明朝年间, 他受命参与拙政园的建设设计。在文徵明对拙政园进行设计之前, 他综合考察了拙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 认为劣势资源可以通过设计进行改造, 通过对拙政园的松软地质以及潮湿地气进行微观设计, 最终绘制出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这幅著作每开画拙政园内一个景点就对页题诗, 并且每首诗词之前都要作上一首用正草隶篆书写的小序, 园中的山水花草全部采用自然制造。可以说, 在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 具有极强的美术价值与园林研究价值。中国的山水画最早可以追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时候的书画艺术主要呈现出阳刚气息, 没有柔和的一面, 经过几代的发展与创新, 到了宋朝时期开始有了意境的特点, 到了明朝时期, 这种意境的表达更具创新性。

2. 美术艺术的熏。

明代时期, 美术艺术繁荣发展, 文人画派出现了演变, 随着明朝时期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发展, 近似于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 人们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 市民文化开始崛起, 这直接导致了美术艺术的演变。同时, 随着外来传教士文化的传播, 西方古典主义的美术作品开始萌芽, 中国美术开始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朝时期的美术主要可以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但主流还是分为宫廷绘画与浙江为主题的浙派。明朝时期, 在皇帝内宫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画院, 但是到了洪武年间, 皇宫内便开始从浙江一带招聘一些画工, 随之而发展起来。明朝时期, 代表人物主要有吴伟和戴进, 他们都注重构图的剪裁与意境的营造, 尤其是山水的意境描写。同时, 花鸟画也开始风靡起来, 大多是继承了宋代的特点, 描写精细, 擅长大幅制作, 生动逼真, 将花鸟与特定环境相结合, 给人以美感。明朝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吴门派, 其门派下擅长竹林题材的弟子也非常多, 在吴门派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沈周, 他出身于诗画家族, 自身对绘画非常感兴趣, 擅长山水诗画, 以水墨淡着色著称, 表达出无限的意境。到了明朝晚期, 随着吴门派的衰落, 松江画派逐渐兴起,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董其昌, 他是继文徵明之后的书法家, 在水墨山水画方面也颇具造诣。通过研究拙政园的绘画艺术可以发现, 明朝时期美术艺术的影响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重要原因。

3. 造园文化的影。

造园文化源远流长, 明朝时期, 随着园林景观的崛起发展, 造园文化体系也逐渐形成。以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例, 这部著作的绘制为以后园景观的建设设计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明代时期拙政园的建成与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绘制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为有了这本绘制图本, 很多建筑设计者便找到了设计的方向, 根据其中的内涵进行创新研究, 从而发展适合自己的园林设计方案。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设计方案, 它包含了各个景点的每一处细节, 对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仔细的勾勒, 这也是拙政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4]。《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以系统性的视野对整个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研究, 书画相得益彰, 园林内一水、一木、一池都刻录着自然的印记, 给人以无限的憧憬。这种意境的提炼也正是造园文化所需要的内涵, 可以说, 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已经成为了造园文化的一部分。

三、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意义

1. 提高了苏州园林的社会影响。

拙政园的建造是数百年精神文化的沉淀, 为苏州园林增添了几分韵味, 而苏州园林也正是因为有拙政园的存在而大放异彩。拙政园中的桃花片, 营造出沿岸种植开花, 花开盛若红霞的唯美意境;竹林间, 高拔挺直。还有那季节性的美景, 春日的山茶, 夏日的荷花, 秋日的芙蓉, 冬日的梅花, 竞相开放。在拙政园间, 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植物景观, 以山茶花、荷花以及杜鹃花著称的三大花卉, 可以说, 园中80%以上是植物景观, 以荷风四面亭的荷花、玲珑馆的竹林以及听雨轩的芭蕉著称, 营造出淡雅唯美的意境。通过拙政园的这些园林设计, 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价值, 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典型代表。

2. 促进了园艺艺术的繁荣发展。

明朝时期拙政园的园林建设设计是一项令人赞口不绝的艺术精品, 它是艺术与内涵的结合, 对中国园艺艺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园林中的雅趣画面是园林设计的一种境界, 对园中的设计与格局的布置达到了极致, 这主要得益于明朝时期发达的造园艺术。同时, 园中的虚静画面唯美, 主要是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槐雨亭》为代表。拙政园是一部真正追求艺术价值的园林精品, 它在艺术构思、设计格调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思考, 是在园林艺术的美学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们所看的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景, 更应是一种内在的设计理念, 对其设计的动静、雅趣以及趣味进行观赏。在中国园林史上, 明朝时期所诞生的拙政园可以说是一部佳作, 它不仅集聚了多种文化的内涵, 而且创新了更多的设计理念, 为后来的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奠定了基础, 同时, 从明代的拙政园看苏州园林艺术也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历史意义。

摘要:本文在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特点的基础上, 探究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原因, 从而探讨出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繁荣发展的意义, 提升了明代美术艺术的研究价值, 促进了园艺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拙政园,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

参考文献

[1]卜荔娜.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设计特点[J].兰台世界, 2012 (22) .

[2]曹林娣.中华文化名人与苏州园林建筑装饰[J].苏州大学学报, 2009 (4) .

[3]曹林娣.明代苏州文人园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 2006 (3) .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篇8

宛自天开--古典园林艺术》教案设计

《 2006-12-13 22:23:00 大连教育学院   12月12日“大连市高中美术教学鉴赏活动”在大连108中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有两节课鉴赏课向全市老师展示,分别是:108中学的李冬冬老师讲授的《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102中学的王小月老师讲授的《“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现在展示的是这两位老师两节课的教案设计,敬请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宛自天开--古典园林艺术》教案设计:大连108中学 李冬冬 指导及推荐人: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相毅敏 课题:《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授课地点:大连市一0八中学 授课人:李冬冬 授课班级:高一.13班  课时: 1课时 新授 教材分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涉及美术门类中的几乎所有领域,具有及高的鉴赏与教育价值。其中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学生分析: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应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和时间,创始个性化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高中学生,美术是非高考科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时加入本章的美术专业知识,非常重要。 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及代表作品。 能力目标: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掌握古代园林的造园方法和基本特征,提高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及对西方园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掌握经典园林建筑,中国园林艺术的构成因素、基本特征。 难点:学习掌握古典园林是一综合性艺术。 关键:联系文化情境,总结思想内涵。 教学分析: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视觉艺术教育功能,以典型的具体的建筑说明共同的精神内涵,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育教育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盆景) 里面都有什么?(假山、水池、凉亭、花草树木)做得很逼真,仿佛身临其境,让人想像在紧张、繁杂的工作生活之余,还有这样一个清静秀美之地,去体会一下画中游。 这和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形式很像,大家说说是什么?(园林建筑)它们都是人们崇尚自然,妙造自然的结果。 这幅是中国古典的园林,和盆景相比,虽然都是以小见大,园林却可以真的置身其中,可游可居。是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代计成著有《园冶》一书,把这叫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板书) 。 园林艺术的构成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二是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三是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四是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园林艺术是如何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 三、讲授新课 (一)发展概况 ①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②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③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④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明清两代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峰时期 (二)古人是如何造园的 1、中国哲学思想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哲学的主要特点。 儒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寄情于景。 禅宗:自然在人心中,天人浑然一体。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根据其功用,中国园林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 1)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 2)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 3)寺观园林; 4)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 (三)经典园林建筑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1、皇家园林: (1)圆明园--园林建筑艺术杰作。既有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又有壮丽的西洋式石建筑,两者配置得十分和谐,毫无生硬之感,总共有一百多处景点。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疯狂抢掠了这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林巨构。 《圆明园“方壶胜境”图》 (2)北海--金、元、明、清各代的皇家园林,有八百多年历史。是按照神话传说的仙山楼阁营造的。 五龙亭、九龙壁、白塔 3)颐和园--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凝练生动。 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万寿山东部的东宫门、仁寿殿等所组成的朝廷和居住供应部分。第二部分是万寿山的前山部分(排云殿、佛香阁)。第三部分是万寿山的后山和后湖。第四部分是昆明湖的南湖和西湖(龙王庙岛、十七孔桥) 玉带桥、《夕佳楼》、《谐趣园》、《乐寿堂》“青芝岫”、 颐和园的总体布局,模仿杭州西湖,许多重要景点也以江南名园为蓝本,例如,西堤仿杭州苏堤,景明楼仿湖南岳阳楼,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但其博大的山体水域环境、严禁的整体布局、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凌厉豪强的皇家气派所形成的大气象,则又非江南私家园林所比拟。(颐和园长廊、拙政园《柳荫路曲》) 2、私家园林 记得我们高一课本里有一篇《苏州园林》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请同学读一下,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苏州园林为什么这样有名?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文荟萃,经济发达,助成诗文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高度成就,也成为造园艺术发展的文化环境背景。园林主人多为退归林下的官吏或富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在依傍家宅建造的园林中,享受“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乐趣,追求清雅、幽静、闲云野鹤般的乐趣。 1)拙政园--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 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宋-沧浪亭、元-狮子林、明-拙政园、清-留园) 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人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景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处于1992年建成苏州园林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亦是中国首家园林专题馆。 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飞虹、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莫过于“匾”和“联”了。这是中国园林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凡重要的建筑物上一般都有匾额和联对。它们以文字而点出景观的精萃所在,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起他们的浮想联翩。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与谁同坐轩”轩名取自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词意。“小飞虹”取南北朝宋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清弦”而命名。 2)网师园 月到风来亭--园与住宅通联,中央辟小池、亭阁、回廊结构精致,石岸大体大面,错落有致,清澈的池水映出的亭阁倒影,益觉轻盈、空透。 冷泉亭---小亭倚墙而建,内置峭壁石,亭南有泉眼涌出一池清泉。 (“峭壁石”指靠墙布置的山石。好像是以壁面为纸,而以山石作为图画,其表现效果犹如雕塑中的“塑壁”。) (3)留园冠云峰 (4)环碧山庄假山 (四)提问:1、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有哪些? 一是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二是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三是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四是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2、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中国园林艺术基本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追求诗画意境。 (五)动手实践 (六)课题拓展: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1670-1671年间,法皇路易十四令人在凡尔赛宫里建造了一座中国风格的瓷塔,风气由此传开。但它只是在一座欧洲半古典式建筑,只是涂抹上了中国瓷器的青白釉彩。是“色彩方面”而不是“建筑本身”属于中国风格。 波茨坦附近的斯腾有17建造的一座凉亭,从其伸出的檐牙,亦可看出效仿中国的某种建筑款式。即将中国人使用木料建筑的某些款式,推广运用于欧洲人的石料建筑。 科仑主教区的中国乡村别墅,是科仑大主教奥古斯特鼎力促成的。 卡塞尔的领主于1781年建中国村,命名木兰,今天还尚存有宝塔和魔桥。 18世纪英国有人就布朗宁园林如何设计请教园林家约翰范布勒爵士,爵士说:“请一位山水画家来商量。” 四、联系身边的园林建筑,谈对他们的评价。 五、小结 如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来创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游憩活动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园林,就再不必也不可能对旧园林作形式上的刻意摹仿了。而中国风景式园林历经长时期的发展所形成的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却应该也有可能加以继承和借鉴,把祖国源远流长的园林艺术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

上一篇:教师教学日志下一篇:项目工程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