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

2024-06-20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 篇1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是一种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 是一种情绪的激发状态。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 才能产生大脑皮层兴奋点, 集中精力与注意力, 思维活跃且敏捷, 记忆力、感知力、理解力等处于最佳的状态。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各种教学情境中,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浅谈如下几种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惑中生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 学生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 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生基本学情,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紧扣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分析、验证、比较、推理、总结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既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而且利于学生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 其中这个角和其中一条边是固定的, 问学生能否画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现在只有一个角和一条边, 究竟能否画出这个三角形呢?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然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解决心中的疑难。

二、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做中生趣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初中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同时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要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思考、推理、验证等来主动获取知识, 再现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又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同时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总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契机,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情境, 让学生在做中主动学习, 享受做的乐趣, 学的情趣。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节内容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 将各种尺子按在纸上画下图形, 然后再将纸上所画的图形剪下来, 让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画、剪、比中认真观察、主动思考, 从而使学生对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更透彻、更明了。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让学生新中生趣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 以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以新奇感。多媒体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给予学生多感官刺激, 使学生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盛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 可以缓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的矛盾, 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知识。如在学习做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 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与动态效果为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如一些剪纸、艺术作品、生活实物等。多媒体所创设的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学情境比静止的语言讲述更具吸引力, 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熟中生趣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以教材为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们要在数学与生活间找准最佳结合,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增强数学教学的亲切感与熟悉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更好地学习数学, 并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钟表指针、电风扇叶片、风车、车轮等的转动,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 避免直接讲述的单调呆板与枯燥无味, 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艺术性与趣味性, 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 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强有力的教学手段。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 篇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课堂练习起着温故而知新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传统联系单调、枯燥、刻版、机械的.弊病,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表述型演习、表演型演习和表作型演习三类新颖练习方法,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感情、个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作 者:张所珍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张郭南桥小学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CATION HERALD年,卷(期):“”(9)分类号:H09关键词:演习表述 表演 表作

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篇3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几年中,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之中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中,笔者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有有效依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实际,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置教学问题,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思维、积极思考,这也是我们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手段,更是教师在师生之间架起思维桥梁的纽带,更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不仅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同时更是教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外现。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知识问题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之中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这种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必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亢奋的求知情绪。例如,我们在进行平面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在正式引出这一节学习内容中所学习的公理和推理之前,可以先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生活问题,拉近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知识的学习可以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与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时效性。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质是学生通过特定的教学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而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有效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是全面培养学生数学适应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课堂教学问题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要注重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教学问题的解决全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的每一次提问都要具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价值。如在提问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形形色色的问题类型。如多答案型:在三角形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问BC的长是多少?促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地考虑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要做到问题分析严密,解决问题的结论表达用语严谨。使学生思维活跃,就数学问题的具体特征和问题之间所隐含的各种知识关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广泛而科学的联想,最后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多解法型:給你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你将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四边形,并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这样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主动积极地从多方向、多角度研究问题。

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设计 篇4

一、词汇教学情境设计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但是词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较为头疼的问题。死记硬背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没有好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词汇情境教学:1.图片教学。每次教的新词可以找到相应的图片或照片, 在图片上写出单词, 然后贴在教室里的规定的墙上, 鼓励学生也可以贴在宿舍或者家里的墙上, 学生每看一眼就会在脑海中加深印象, 记忆深刻, 记得某个学校还搞了楼梯文化, 若是在楼梯上涂上词汇, 学生每次上下楼梯就能很自然地记忆词汇,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也造就校园文化一景。2.游戏教学。黑板上写出若干词汇, 写出要求, 如词性变换、同义词、反义词等, 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词替代这些目标词汇, 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 每组每个学生都要积极思考进行抢答, 每答对一个, 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 接着又让学生在大小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这些目标词汇, 最后获胜组有奖励。另外还可以开展单词接龙如funeral→labour→race→envy→yout h→homeland→distant→thus→separation→no→officer等游戏活动。三、模拟情境教学。词汇也可以分类学习, 以食品方面的词汇为例, 可以设计一个菜场, 实物和视频都可以, 让学生分别扮演卖菜和买菜的人, 说出想买的菜名, 演绎整个买菜过程, 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 也轻易地掌握了食品的词汇。

二、听说课情境教学设计

听说能力的锻炼更需要情境为载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设计:1.情景对话演练。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相关的对话环境与要求, 让学生自然演绎, 利用道具可增加其真实性。如, 在学习shopping时, 事先准备好orange, banana, bread和各种饮料, 上课时陈列出来, 变讲台为柜台, 先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店员和顾客进行句型操练, 再由学生分别扮演店员和顾客。这种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听、说和直接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很受学生欢迎。2.参加英语角等活动。有外教参加的一些校园甚至社会上的英语角沙龙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如圣诞节, 学校外交老师会邀请学生参加他们的party, 在party中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和外交老师们对话, 在交谈中不仅增加了师生感情, 也锻炼了口语能力以及胆量。3.观看英文原版片。电影的情节取材于生活, 其背景画面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真实的生活, 这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英语环境。正如刘思凝教授所说:“学英语一定要有语言环境, 不能干巴巴地学, 利用电影能解决一个灵活学习和运用的问题, 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在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 才能真正“学活”“活用”, 达到理解和表达, 交流和沟通的目的。练习英语口语的电影:如《光辉岁月 “Remember the Titans”》, 《机器管家 “Bicentennial Man”》等。学生在观看定影中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听力能力, 习惯用英语思维。

三、阅读课教学情境设计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以及信息的输入输出能力, 即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能够完成一些问答题或是谈谈看法、发表评论及心得体会。 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设计教学:1.悬疑教学。放一段视频, 调学生的胃口, 然后在悬疑处终止视频, 再给他们发放文字材料, 阅读全文, 了解情节的发展, 解开疑团。2.复述故事。先让学生阅读故事性文章, 然后上台复述故事, 并可以对所述故事发表适当的评论。 3.剧本表演。把综合技能和阅读两部分连起来上, 事先让几位学习积极性较强的同学课前认真熟读课文, 把内容改成剧本, 然后把全班分成几个演出小组, 分别担任导演, 道具, 旁白, 和各个角色, 再从旁指导学生进行排练, 纠正不规范的语言, 设计合适人物个性的动作。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 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欣赏、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许多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Let me try!”争先恐后要扮演角色。

四、写作课教学情境设计

写作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实际, 所以提供恰当的情境可以提供写作的源泉, 激发学生的灵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设计:1.根据图片写作。提供一张图片, 比如景物图, 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人物图, 可以让学生进行肖像描写。2.根据视频写作。提供一段视频, 让学生观看, 然后把所见内容写出来。或是对视频里发生的内容发表看法。3.根据活动写作。课堂上先组织学生搞一些活动, 或者是根据校园里搞的活动, 比如万圣节活动, 让学生把活动过程描述出来。另外, 鼓励学生把写作作品进行交流展示, 促进相互学习。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 篇5

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生命是充满趣味而生动多彩的,相应地,研究生命的课堂也应当充满着探究的热情的氛围,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生物课堂上往往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探究,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仅让课堂氛围显得压抑枯燥,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以创新的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设计,积极设置多样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生命课题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一、以科学实验设计情境

常言道:读万遍不如做一遍,很多事情在亲自动手做了一次后,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获得很多之前没有的体会,发现很多问题。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一直都十分强调实践,而在生物学科中,课堂上最常见的实践活动就是生物实验。通过做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直观立体的知识情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和探究有关的知识。因此,以科学的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到“种子的萌发”这部分的内容时,在讲课之前,笔者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了两个培养皿,其中一个装着已经发芽的种子,另一个则装着没有发芽的种子,让学生自己观察两个培养皿,让他们比较一下两个培养皿有什么不同,然后根据观察来总结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比起直接给学生罗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这种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和归纳,最终获得结论的实验情境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还能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知识背后形成的原理,也就说我们常说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会更有效果。

二、以恰当的问题设计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上一两个恰当问题的抛出,可以瞬间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觉积极的投入到探索思考的活动之中。因此,在生物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的技巧。例如,笔者在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为了增加实验的思维性,激活课堂的思考氛围,就在做实验的间隙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对植物进行遮光?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先将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的作用是什么?你们知道哪些鉴定种子内储存淀粉的方法?这样几个问题在实验的间隙提出来,一下子就把学生原本平静的思维状态打破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之间开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学生不但清楚地了解了本次实验中各个环节的目的,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三、以生活实例设计教学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中,且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生物体,因此,生物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实例比比皆是。这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常见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个优势,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度会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讲到“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这部分的内容时,就结合实例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将你认为对于生命来说最重要的六种东西列出来,然后再从你列出的最重要的六种东西中,把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东西逐一去掉,直到你认为不能再去为止,最后再请几位学生来说明一下自己这样去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并将它们同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的.连接,也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课本上理论知识。

四、以认知矛盾设计教学情境

根据心理学理论我们知道,人们对于出乎自己意料的事物和观念往往会存有巨大的兴趣,并且会形成深刻的印象。鉴于这个心理特征,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容易与学生常规认知出现矛盾的问题作为情境素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情境对学生心理的冲击,提高情境的有效性。例如,茎作为植物的营养器官,为什么却被有些植物用于繁殖呢?这个现象显然与学生常规认知相冲突,这个问题一提出,势必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又比如,在讲到消化和吸收时,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腐蚀性极强的胃液没有将胃本身消化掉?这些违反学生常规思维的问题立刻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一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然会表现的更加积极投入。总之,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为出发点,努力设计出最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功能,促进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创设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1期

[2]薛仕刚.情境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05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篇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书先生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千年之久,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可否认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如今中国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的影响虽然已经减弱,但在教育领域内起的消极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现在的教育中还存在着“教师教是为了应考,学生学也是为了应考”的观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类现象。本来充满感情内涵的小学语文课,被一些枯燥的词语解释、句子理解、机械地背诵取代,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显得呆板、烦琐、枯燥,而且效率不高,由此也压抑了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最早的创设情境以提高教学质量,使情境教育成为教育学上的概念,始于杜威的思维教学。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经验的情境。杜威提出了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教学五步”法,其中明确提及“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使儿童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可见在很早以前,情境教学的概念就存在了。杜威提到了情境必须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情境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随着改革的大潮的到来,我国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而在语文课程方面也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情境教学对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情境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教育专家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渗透着教育者意图”,“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乐趣的生活空间”。在她看来,“情境”是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创设的“有情之境”,是一种人为优化的典型环境。所以运用到教学中的情境就是在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各种教学技术、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一个过程。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使儿童身心愉快,情感丰富,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认知能力,语文基本功扎实,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

心理学中认为情境是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学术界对情境教学作了多种定义:教育专家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即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感情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生活参与认知活动,以期待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还有研究者把情境教学定义为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和联系需要,创设以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还有学者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可以作如下定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形象或者其它手段,来创设氛围,将教学内容和情景相融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智能水平和学习效果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情境设计是情境教学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情境设计着眼于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进入角色,更好地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情境设计是实现情境教学的必要途径,情境教学得以进行情境设计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设计的教学原理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眼前。” 夸美纽斯的这个教学原则,是符合认识从表至里、由简到繁的规律的,对于儿童尤其重要。认知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代表皮亚杰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指出: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还体现了直观性原则,把抽象概括的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启发学生眼睛看,嘴巴读,大脑想,调动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的积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情境。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到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可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相联系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设计,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创设情境可以把一些抽象概括的东西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掌握那些抽象概括的知识文化,因此情境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华,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学好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以说在小学阶段,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一个基础。而它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有着特殊作用。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走“以情为中心”的道路,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了解语文,应用语文。语文教学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教学,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情境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抽象的语言文字知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教师一味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座位上懵懂地听着那些抽象的概念,手里记着教师嘴里说出来的枯燥而难以理解的笔记。整个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扮演着听众的角色,没有真正地融入课堂,没有发散他们的思维,所以他们所学到的只是教师机械地灌输给他们的知识,从他们自身来讲未必有真正的收获。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等个性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情境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迁移知识并开发多种智能,促进全面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的理论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之门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以语言、数字和图画这些符号系统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符号教学显得单一、枯燥,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普遍感到乏味,知识传授显得死板。而且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可能并没有真正掌握技能。小学语文课程中,课程目标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个维度,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要求知识和能力的并重。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寻找思维关键点,创设丰富多元的情境,打破旧模式的界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并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提高多角度思考的水平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课堂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应该是他们实际所熟悉的,所接触的东西。学习应当和生活相联系,否则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懂得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书本、课堂、考试中的问题。很少会关注语文知识所联系到的实际生活的经验。而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把语文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或者经验相结合。我们知道真实的情景与单一的教材是不一样的,它是复杂的、多元的、丰富的。这样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认识,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三)有利于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只有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吸收、内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一般不能完全集中,特别在传统的课堂上,语文教学只是教师一味地传授,小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处于被动状态,此时的学生就显得反应消极、呆板,甚至有的学生的思维会完全脱离课堂内容。但是如果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学生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情境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置身于鲜活的情景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求知识的热情,解决问题的愿望,以及相应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学生可以主动地搜集、筛选、分析、评价和吸收甚至开发信息。这种学习过程极大地张扬和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并促成了教学的良性循环,学生更愿意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论著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A].李吉林文集(卷一)[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郭亨杰.论情境教学的心理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1998,(05).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中,笔者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有有效依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实际,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置教学问题,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思维、积极思考,这也是我们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手段,更是教师在师生之间架起思维桥梁的纽带,更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不仅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同时更是教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外现。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知识问题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之中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这种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必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亢奋的求知情绪。例如,我们在进行平面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在正式引出这一节学习内容中所学习的公理和推理之前,可以先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生活问题,拉近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知识的学习可以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与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时效性。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质是学生通过特定的教学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而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有效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是全面培养学生数学适应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课堂教学问题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要注重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教学问题的解决全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的每一次提问都要具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价值。如在提问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形形色色的问题类型。如多答案型:在三角形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问BC的长是多少?促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地考虑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要做到问题分析严密,解决问题的结论表达用语严谨。使学生思维活跃,就数学问题的具体特征和问题之间所隐含的各种知识关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广泛而科学的联想,最后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多解法型:给你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你将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四边形,并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这样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主动积极地从多方向、多角度研究问题。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一、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利用课本材料。

初中的数学教材, 突出了在文字阐述中穿插展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图文资料。这些图文资料不但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凭据。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使用图文资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生活中可以亲身经历的事情, 如课外活动、在图书室借书、郊游乘车、到商场购物等, 充满了浓厚的现代气息, 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有趣的活动场景, 学生参与学习的劲头十足。

2. 动手实践操作。

初中的数学实践操作, 学生在实践中思考, 哪些是自己知道的, 哪些是自己还不知道, 对不知道的内容又该如何与原有的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通过老师的一步一步地引导, 学生走向深入, 走向成功。同时,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考验, 获得的不同的感受。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布置课前作业:请学生剪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 使它的两边分别3cm, 5cm, 一角为60°, 并把数据表示在三角形相应的位置上。这个问题的设计, 能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 但成功的强度不一样,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3. 对比新旧知识。

数学教材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新知识往往都和旧知识紧密联系, 如果对已有的知识掌握不牢, 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现在的教材编排大多是从问题情境引入, 不像过去从“复习”开始, 会给部分学习后进的学生造成新的困难。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沟通, 合理利用差异进行教学。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连接,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 结合生活实例, 引入新知识点等这些的必要性, 帮助学生理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含义及其适用的范围。如“有理数”里, 通过设置问题串, 复习小学的数, 了解数是由实际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也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新问题, 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的引入, 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4. 建立“数学建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学生以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 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我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 安排学生对本年段的学生的鞋码的统计, 让学生利用八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做了相关的统计调查和浅显的统计分析以及学生的自身得到的结论。学生也从活动中反复的应用了数学知识, 形成了自己的数学经验。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 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真实性,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圆”中“圆于圆的位置关系”中, 将一个圆不动, 另一个圆移动, 慢慢向不动的圆靠近, 制作成动画的效果, 而这个动画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 动画和视频就更直观更形象。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条件中去认识, 分析问题, 对学生加深记忆, 增强知识点本身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问题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内容相适应。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课堂的呈现, 在学生的记忆中升华, 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

2. 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 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曾庆可.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冯永美.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化设计的实践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篇9

一数学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1.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 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 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想品质。数学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 那么它就需要一定的情境。

2. 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 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 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 与他们数学学习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二数学情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对学习具有以下显著倾向: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掌握主动权的知识更感兴趣;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要特别注意这三点, 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 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 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 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数学教学情境的类型

1. 数学问题情境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欲求, 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一节中, 可设计如下情境:某班举行知识竞赛,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队, 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 答错一题扣10分, 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是0分。四个队答题情况列表如下:

提问: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与同伴交流。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 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因此他们急切地想给每个队打分, 但是有的队答对的题比答错的题还要多, 他们得多少分?应如何表示?学生们陷入了认知冲突, 这时负数的引入教学便水到渠成。

2. 数学故事 (或数学历史) 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发生过许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 教师可充分地挖掘数学史料, 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使他们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如果在宇宙中, 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 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 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 接受到“勾股定理”这个信息, 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到这里, 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这就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3. 数学实验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 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 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 把数学知识内化,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讲“圆周角”一节中, 教师可设计以下实验情境让学生进行操作: (1) 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2) 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应的圆心角; (3) 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 (4) 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 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结论。

通过以上动手实验, 学生已能总结出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 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证明了, 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4. 数学活动情境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 构建数学情境, 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的情趣。例如, 在学习完“有理数的运算”一节后, 如何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如果做大量枯燥的计算题, 会让学生感到厌烦, 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24点”的游戏, 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有理数的运算, 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总之, 数学教学情境的例子很多, 如果教师能创设出一个好的数学情境的话, 可以说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多思考, 细心总结, 不断积累, 逐渐优化, 为学生的成功学习数学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初中卷)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篇10

一、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问题情境的第一个构成要素即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会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了解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智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上成功之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般要坚持以下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弥补知识缺陷。

2. 诱发性原则

问题应能使学生产生“悬念”,打造一种“愤、悱”的情境。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3. 层次性原则

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激发解疑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启发、点拨、架桥、铺路或作必要的提示,以使学生顺利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化难为易。

4. 适时性原则

教师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间创设“问题情境”,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的认知高潮;在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适时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时刻时设疑并作适当的启发诱导,使学生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 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能形成对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两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两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教师可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2. 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苯酚的分子结构。

3. 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学生依靠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我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能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放出大量气体,并生成了蓝色深沉。“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产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有利于课堂教学。

4. 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例如燃烧、金属锈蚀、物质溶解、微粒运动,以及酸、碱、盐、化肥等一些物质的应用。其中有很多现象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许多化学问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得到解决。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参加过野炊?”然后,我请学生讲述他们是如何点燃柴的;在燃烧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保持火焰不灭甚至越烧越旺的;野炊结束后,又是如何灭火的。学生讲出了各种各样的做法,紧接着我启发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通过我引导和学生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师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化学,更加能易于学生接受化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5. 运用化学史实创设情景

论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原则 篇11

关键词:问题情境;设计;知识经验

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清晰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为了能在教学中创设最佳的问题情景,笔者总结了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明确问题情境设计的目的。问题情景的设计,要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明确以上两项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素材,为教学过程铺路,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渴望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

第二,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设计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恰当的教學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脑海中的知识框

架。既然学习这一认知过程中学生是主角,那么教师为学生准备的问题情境就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如:在引入空气这一课时,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多种多样,但笔者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发问是: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能立即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为空气本是他们熟知的物质,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很容易说明空气的存在。现归纳学生的回答如下:

1.将一个塑料袋在空中抖动两下,然后扎紧袋口,发现塑料袋是鼓胀的,说明塑料袋中有物质,证明是空气。

2.将一个水杯倒扣入水中,用力下压水杯,发现水始终不能完全充满水杯,从而证明水杯中原有物质存在,就是空气。

这一问题的设计首先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也初步认识到空气会产生压力,同时将学生引入

新课。

第三,依据不同学习者的智能特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习效率。问题情境设计应该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同时也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通过情境探究教学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如在讲述灭火的原理时,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情境: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你能想到用哪些方法来熄灭这支蜡烛?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成功之处在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的用嘴吹灭,有的用水浇灭,有的用水杯罩住蜡烛,还有的用剪刀剪掉烛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答案也不同,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说出你熄灭蜡烛的原理是什么?这时,学生马上可以根据刚才学到的燃烧的原理来解释,学以致用,教师也能顺势帮助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基本原理。

第四,问题情境的素材要新颖、生动,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富有启发性。新颖,即要求问题情境能超越课本已有的文字信息的制约,别开生面,以独特的角度和新奇的形式呈现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步骤:

1.将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小人”(“小人”身上的衣服分为袖子、上衣和裤子三个部分),两袖分别滴加稀醋酸。现象:袖子变红。

2.裤子上滴水。现象:裤子不变色。

3.将“小人”放入盛干燥的CO2集气瓶中。现象:上衣不变色,裤子变红。

4.将“小人”取出,用热宝加热。现象:裤子由红色变成紫色。

教师可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一边提问,步骤2中“小人”的裤子不变色说明了什么?步骤3中上衣不变色而裤子变红又说明了什么?步骤4中裤子又由红色变成紫色说明了什么?在这一系列独特而新颖的问题情境中一步步探究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性质。

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既要把握好问题情境设计的目的,即明确教学目标,也要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来构建新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学习,了解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能从中提炼出与化学教学相关的内容,来丰富教学过程。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个,设计出真实、新颖、有趣、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才有助于学生自己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篇12

一、利用科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紧扣教学主题的科学探索故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学习《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家的探究”时,讲述“天花和牛痘”的故事:天花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18世纪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每当天花流行,就有大量患者丧生,即使有人幸存,也会在脸上留下难看的疤痕。10世纪时,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安全,有时会导致人死亡。后来英国医生琴纳找到了预防天花的更有效、更安全的方法。针对这个故事,开始讲述天花的危害,接着只说结果,这样就形成了悬念,学生听到这里,会急着想知道:1.当时中国是怎样预防天花的?2.英国医生琴纳找到预防天花的方法又是怎样的?这时,教师可组织以下讨论活动。

教师:在寻找预防天花的方法时,针对发现的现象,琴纳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养牛场的挤奶女工没有人得天花。

教师:琴纳根据事实提出了怎样的假设?

学生:得过一次天花而没有死的人,可能不会再得天花。

教师:琴纳收集到了什么证据?

学生:1.琴纳发现得过一次天花而没有死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2.挤奶工第一次被牛痘感染时,也会产生小脓包,但痊愈后,不再被天花感染。3.琴纳的实验。

教师:琴纳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学生:得过一次天花而没有死的人,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出发,遵循科学探究步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演示实验会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而引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而展开积极探究。

上学期末,温州市科学教研室举行“精品百课”示范课活动,一位教师上“大气压强”复习课时,拿出五个乒乓球和一条内径稍大于乒乓球直径的塑料软管,然后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让乒乓球从塑料软管的一端进去,从另一端出来?有学生提出先把乒乓球从一端塞进去,再用棒子顶进去,乒乓球就从另一端出来。也有的学生说把乒乓球从一端塞进,然后用嘴向里吹气,乒乓球就会从另一端出来。该教师让这位学生上来实验,可由于管子较长,又有褶皱,没有成功。这时该教师抓起塑料软管甩动,使一端绕圆运动,另一端对准乒乓球,让学生惊呆的一幕发生了:乒乓球竟然一个个被吸进去,并从另一端飞出。所有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教师问:你能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吗?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了。经过思考和讨论,一位学生解释道:甩动的塑料软管一端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于另一端的空气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乒乓球就从一端进来,从另一端飞出。

好的实验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利用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与自然联系紧密,自然现象中处处涉及科学,从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入手来创设问题情境,既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对于“东虹日头西虹雨”这种自然现象,可分两步引导学生:(1)虹是怎样形成的?生:虹是由于太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发生折射与反射形成的。当大气十分干燥或者大气层里只有微小的水滴时,虹是不会出现的。只有大气层里有较大的水滴时,才会有虹出现。所以天空里有虹出现,就表明大气里有较大的水滴存在。(2)为什么是“东虹日头西虹雨”?生:因我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大气运动的规律是自西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下;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往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未来无雨。

生活中学生常遇到这样的自然现象,他们有兴趣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了探究能力。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手脑并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摘要:问题情境是科学探究性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应依据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完成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下一篇:微波合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