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共4篇)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篇1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2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2、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3、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4、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5、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氐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其次,有些民间文学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第三,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四,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科学价值
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科学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答: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答: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答: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4、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思考题
1、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26 答:原因: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解除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第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自然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2、简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四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 显著地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它们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两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5、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
2、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关键概念
1、乐府民歌P56 答:乐府机构收集上来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或“汉乐府”。
2、歌谣学运动
答:1918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主持成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他们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并在《新青年》及各地报纸转载,开始了在全过范围内征集歌谣的活动。
3、三套集成
答: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大普查、大采集,并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4、全面搜集81 答:全面搜集是采录民间文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1、在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不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次品或糟粕而舍弃它们。
2、在作品的“版本”上,要注意收集同一种作品的不同异文,并兼顾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作品。
3、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都应收集。
其次,全面搜集的含义还在于,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5、忠实记录85 答: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记录稿与整理稿是性质不同的资料,记录稿要求照本来的面目记录,即使有混乱、错误等也要照原样记录,因为这些不足之处也是真实情况的组成部分,调查者不必做任何修改、调整。
首先,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其次,配备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工具并掌握相关使用技术,配合耳机手机。
第三,第一次采录都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答: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观”,即采集、研究民间风俗包括民间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改良风俗以及出于改善上层社会的礼仪、娱乐的需要等;另外,对民间文学的局部问题也有一些精当的论述,较著名的论断如出于《毛传》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南宋朱熹对赋比兴等民歌表达手法的阐述、明代冯梦龙所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等。而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则有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主脉。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2、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答: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2)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 3)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 4)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选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3、如何做好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86 答:所谓整理,就是将原始记录稿加以适当的调整、梳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作品。慎重整理,就是指在整理时,要严格遵守忠实原作的原则,除了若干必要的修订,不随意变动原作。
整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料性整理,一种是普及性整理。
第三章 神话
神话
答: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或者说,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这种定义,是着眼于神话的文学特质。如果将神话作为一种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文化现象来全面地看待,那么神话还是上古初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神话的创作和讲述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试图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或民俗生活。
1、自然崇拜
答: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2、万物有灵观
答: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3、自然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可分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4、社会生活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神话。其内容很广泛,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类: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开辟神话104 答: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5、洪水再生神话
答: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将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6、文化发明神话120 答: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10、部落战争神话121 讲述原始社会中后期,各部落之间抢夺物品和地盘,相互之间争斗和厮杀的故事。
11、民族族源神话123 答: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而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思考题
1、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科学而精辟,从跟本上阐明了神话的起源、内容实质、艺术特征等问题。据此,可将神话的本质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第二,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第三,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2、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者对神话创作的作用是怎样的?96 答:神话之所以具有这种“不自觉“的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由于神话的创作和传播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思想基础。
3、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97 答:
一、隐喻学派
色诺芬尼,他认为神话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意而编造的故事。
二、历史学派
攸痕麦拉斯,他将神话历史化,认为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三、语言学派
格林兄弟,他们认为,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一切民间文化都源自神话;要深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该从该民族的神话入手。
缪勒,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他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完善也不稳定的,或者笨拙啰嗦而形象化,或者存在过多的一词多义和多词同意现象,开始语义所指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变化,人们不了解一些说法的原意,就根据这些说法的表面意思来推测原来的意思,对古代语言发生误解,这就是语言得了疾病,再加上一些注释,就创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神话。
四、人类学派
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呈阶梯式发展的;各民族文化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不管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何古朴和特异,都可以按一定原理从其精神、习俗适应客观生存需要的方式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其深层心理、信仰机制都有共同性;现存各民族在开化程度上参差不齐,分别处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可用未开化民族的文化状态来构拟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古代文化状况。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弗雷泽。
五、心理学派,有成精神分析学派101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
六、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他提出文化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一种文化规定都有其社会功能。
七、结构学派102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把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
4、神话有哪些种类?103 答:第一,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可分为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等。茅盾在1928年所著《中国神话ABC》中将中国神话分为三种:(1)北方神话,以《山海经》为代表;(2)中部楚地神话,以楚辞为代表;(3)南部岭南神话,以盘古神话为代表。第二,按文体形式不同,可分为韵文神话、散文神话、韵散兼行体神话。第三,按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5、什么是洪水再生神话?试分析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内涵。
答: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神话中发大水的原因,一般是人触怒了天神遭到报复,这反映了初民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移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
6、举例说明神话的主要思想内容。69 答: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征服自然地愿望与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7、举例说明神话的艺术特征。127 答:
庄严而虔诚的虚构。
奇丽荒诞的幻想。
8、神话的主要文化价值有哪些?
答:作为人类童年时期极其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永久性经典的文学体裁,神话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是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量。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第四章 传说
关键概念
1、传说143 答: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叙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
2、人物传说148 答:人物传说的特征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人物传说主要有六种类型:神仙传说,文人传说,巧匠名医传说,帝王将相传说,起义英雄传说,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3、史事传说152 答: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种传说以传奇性故事讲述历史性事件,广泛刻画各个阶层、各方面的人物动态,反映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表现人心的向归。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4、地方风物传说152 答: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
5、山川名胜传说153 答: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
6、物产传说153 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7、动植物传说156 答: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8、习俗传说156 答: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
9、传奇性163 答: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是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10、箭垛式人物165 答:由于情节缺少个性,一些典型的情节常被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上,或者用以解释不同地方的风物。这样就造就了许多箭垛式的人物。“箭垛式”,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思考题152
1、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的联系: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而历史记载,虽然一般讲究记录史实,但是有时其褒贬态度、评价等受当时执政者的影响,也会出现偏差或违背历史真实的记载。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历史事件传说的情节也大都以真实的历史大事为背景。
二者的区别: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第二,历史观不同。
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2、传说与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联系主要有三点: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
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的超现实因素。
区别:第一,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以神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其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其超现实因素的内容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信,而且幻想的内容都与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古迹、风俗相联系。
3、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哪些类型?
仅根据传说内容或题材的不同,将传说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
4、论述传说的艺术特征。
答:传说主要由五个基本特征:⑴表达方式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⑵故事情节的传奇性;⑶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 艺术构想;⑷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⑸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5、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166 答:从总体上看,传说的来源有多种,其主要的产生途径有以下四种:
⑴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⑵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使神话转化为传说; ⑶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⑷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物上。
6、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167 答: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艺术借鉴价值。
7、简述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175
8、孟姜女传说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176
9、简析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及其特点。174 答: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可分为三部分:
1、人物形象;
2、自然物形象;
3、人工物形象
特点:人物形象四大传说形象系列的中心和主干。可以看出,每个传说的中心人物都是女性,她们是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主动者,而且构成其性格的主要因素都集中表现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叛逆精神。辅助人物有两种:一种是她们恋爱对象;另一种是恶势力的代表。
其他形象在故事情节中也不是被动的道具,而是作为神话色彩的角色超出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各以其魔幻性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10、试述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181 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进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4、白蛇传:法海变蟹。
11、简述四大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182 答: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
1、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2、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3、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4、白蛇传与端午节。
第五章
民间故事 关键概念
1、民间故事208 答:故事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2、AT分类法211 答:1910年,芬兰的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将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他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故事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3、童话217 答: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4、魔法故事217 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升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
5、动物故事217
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
6、接触巫术?
:即对某人身体的一部分或与身体有关的东西施加影响,就能对该人本身产生实际作用。
7、生活故事227
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
8、巧媳妇故事227
:主要塑造宗族文化背景下具有机智、手巧、善辩、勇于抗争等人格特征的已婚妇女形象。
9、呆女婿故事170是讲述男人作为丈夫由于蠢笨而在妻子或岳父母面前露丑的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媳妇教女婿怎样说话做事,女婿试图照做,却连闹笑话。②学话成功的故事。③到丈人家祝寿的故事。④呆女婿结婚时不懂房事而受别人作弄。思考题
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208 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⑴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得主角是神;
⑵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⑶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都是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210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3、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211 答:类型、异文、母题是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术语。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4、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217 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㈠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㈡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故事等。
5、魔法故事里的动物形象与动物故事里的动物形象有什么区别?
魔法故事是现实内容与魔幻内容的结合是以现实内容为基调,动物形象也只是魔幻内容的一部分,故事的环境是在人间,动物是点缀和故事元素。
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表现人间的人间生活的情理。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
6、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第五章
思考题
1、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268 答:从民歌的思想内容角度,可将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民歌有什么功能?290 ⑴抒情娱乐功能
⑵教育规范功
⑶实用功能
⑷文化资料功能
2、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288 答: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3、什么是仪式歌?简述仪式歌的主要形式。272 答: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种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他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2、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是什么?P324 不同:在产生时期上,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前者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高级阶段,后者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正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军事民主制时代即英雄时代;在内容上创世史诗以创世过程为主体,再加上民族的起源、迁徙等内容,英雄史诗则以英雄率领部族民众抗击侵略,完成统一为主体,前者的神话因素更多,后者的历史性更强;在结构上,创世史诗大都没有完整具体的事件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由一个或几个有密切联系的英雄人物贯穿始终。
3、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格萨尔》基本情况P325 《格萨尔》又称作《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描写了英雄格萨尔大王率领岭国人抗击侵略,征服岭国,降
民间歌谣 魔除暴、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过程。它共有100多部,50余万行,世界最长的史诗,现已出版藏文版70余部。它在蒙古族中也广泛流传,蒙古族的异文译作《格斯尔传》,属“同源分流”,故事框架相近,情节有所变化。该史诗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中也有流传。《格萨尔》的影响大的名篇有30多部,其中《霍岭战争》最为精彩。《格萨尔》在中国民间相传已有千年,它主要以原始的“口耳相传”方式存活在民间艺人的讲唱中。中国现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大约140多位,其中多为藏族艺人,另有几十位蒙古族艺人和少量土族艺人
4、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玛纳斯》P326
《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法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据史载,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屡受异族的侵略与奴役,契丹、蒙古等族都曾劫掠,征服过该部族,史诗中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就是历史上该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反映。在《玛纳斯》的众多异文中,以新疆阿合奇县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最为优秀,该版本有23万行,共八部,每部的篇名均为采用玛纳斯家族各辈英雄的名字命名。《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指八部的总和,狭义则仅指第一部。在八部史诗中,第一部《玛纳斯》最长,共五万多行,也最为成熟,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
3、简述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情况P327 《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该史诗最初产生于蒙古卫拉特部族,经过了400多年的流传演变。《江格尔》由70余部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各部由江格尔为首的英雄担任主角,可串联为统一的故事。
第八章 民间长诗
1.《阿诗玛》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1.什么是民间叙事长诗?它有哪些主要类型?P374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者古诗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形成时期晚于史诗。它的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致力于刻画人物想象,这使它与抒情诗区分开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爱情婚姻叙事诗,通过爱情婚姻故事特别是悲情故事的讲唱,反映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通过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如意婚姻的追求,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汉族的《孔雀东南飞》)第二类是社会斗争叙事诗,反映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引发的斗争与反抗(《鈡九闹漕》)
2.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一般民歌的区别是什么?P377 它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前者注重感情的抒发,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而后者相反。当然抒发情感不可能与具体事情毫无关系,而是指其着重点和基本格调是抒情,抒情过程中的叙事成分较少,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3.举例说明中国民间叙事长诗的演进过程。P375 1.先秦时期的雏形阶段:如《诗经》中的《谷风》、《静女》、《氓》等已有简单情节的叙述,他们可说是叙事诗的雏形。2.汉代以后趋向成熟时期。汉乐府时期流传下来的叙事诗已初具叙事诗的规模,并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叙事诗趋于成熟的时期,其标志是产生于建安年间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3.明清至现在的繁荣时期。明清以来,各民族叙事诗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汉族有湖北地区的《崇阳双合莲》、《鈡九闹漕》、和“四游八传”。所谓“四游”,指的是《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分别讲唱王母、观音,唐僧和真武到远方取经的故事;所谓“八传”,指的《黑暗传》、《封神传》、《双凤奇缘传》、《火龙传》、《飞龙传》、《精忠传》和《英烈传》。4.举例说明民间抒情长诗的主要内容。P377 第一种,配合和赞颂劳动的长诗。如《盖房调》。第二种,用于礼俗活动的长诗。如《哭嫁歌》;第三种,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得长诗。指婚嫁仪式以外的场合所唱的表达爱情感受的诗,这些诗一般都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游悲》。5.简述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基本情况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该诗的具体内容,自行了解)
第九章 谚语,谜语,歇后语
关键概念 1.谚语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2.谜语P412 谜语死由谜面与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思考题
1.什么是谚语?谚语与其他俗语形式怎么区分?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谚语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它与歇后语的区别也是很明显,后者是可以分称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个部分。2.举例说明谚语有哪些基本类型?P406 三大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言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此题分类方式众多,详见书本)3.怎样完整理解谚语的内涵与功能?P409 谚语数量庞大,涉及民间生活和民众精神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微之处,其文化内涵无疑是博大精深。完整地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谚语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4.举例说明谜语有哪些主要类型?P414
分三类:1.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体,都有可能成为谜语的描绘对象。这类谜语是数量最多的。2.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这类谜语描述民众的各种活动以及人们见到人们见到自然界的各种动态的现象。3.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制作可以从字的偏旁,笔画,读音,字义等多方面入手。字谜一般为单字,也有多字,5.谜语有什么艺术特色?P415
主要特色:1.谜面与谜底结合奇巧。谜语要选择一个别致的角度,采用巧妙地辞令,是谜面与谜底有某种联系,既不过于隐晦难解,又不至于一目了然,要有高超的技巧,绕着弯子说话,将人引入迷途,但又不离谜底的某种特征,“词预显而隐”。2.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段。在谜语这种文体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极频繁,这是造成谜语构思的奇巧性和描述的生动性的重要因素。3.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谜语是一种口头韵文作品,富于韵律美,易于传诵。6.歇后语的内容在取材上有什么特点?P420
歇后语的措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五花八门、无所拘束。在歇后语里可以见到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自然物、人工物,各种社会活动和事件。这些内容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也有历史掌故,也有长期传承的文学故事中的内容,也有大量的随意想像和编造的情况。
7.简要说明歇后语中常见的人物形象。P 在歇后语出现的人物可以分二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愚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8、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乖讹式幽默?P428
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
9、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情感释放型幽默?P430
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干涉型幽默方式?P428
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 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如:猫儿见了鱼——求婚(荤)。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原理与方式P425
一般而言,幽默的构成原理有三种主要类型: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构成方式有四种:1.岔断型幽默。歇后语的两分式结构与间歇式表达具有使人心理期待突然扑空的效果,造成岔断式幽默。2.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3.乖讹式幽默。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4.情感释放型幽默。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1、怎么看待哪些格调“粗俗”的歇后语?P432
这些歇后语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们在适当的场合出现,并无伤大雅,其数量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冲破了在许多场合下的禁忌,往往有很强的幽默效果,但使用这一类歇后语一定要慎重,注意它们所使用的特定场合,在很多关系、活动和场所中是不宜运用这类歇后语。
民间说唱
1、袍打书446
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寇的金戈铁马类的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等。
2、短打书446:
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雷、拜山供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
3、神魔书446 :或称“灵怪书”,讲述以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如《聊斋》、《西游记》、《济公传》等。
4、世情书446: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如《啼笑因缘》等。
5、墨刻儿447
又称“墨书”,先有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口头形式的评述。
6、道儿活447
:又称“路子书”、“条书”,指纯靠艺人口传或依据艺人留下的底本来说书。
7、快书、快板450
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辙押韵、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8、山东快书450
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曲目名为《武松转》,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松江为止,共12个段子。
9、数来宝451
数来宝流行于北方,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拍打作为节奏,内容以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见长,常见句式是“
三、三”六字句和“
四、三”七字句,隔句押韵,可两句、四句或六句换韵。
10、相声452 :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言语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11、“一头沉”454
指相声的对话一逗哏的角色为主,以捧哏的为辅,内容和表演的分量偏重于逗哏方。
12、“子母哏”454
指甲乙双方以争辩的方式展开内容,角色的分量也偏重于逗哏方,但角色双方的差距不很显著。
13、相声的“包袱”455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14、“肉里噱”: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是相声的骨架。
15、“外插花”455 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它在相声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是必不可少的,丰富了相声的思想内容,是相声的骨肉。思考题
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442 答: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一些人将自然的说话加以提升和艺术化时,就出现了说话艺术。一些以说唱为能事的人的口头表演就是最早的说唱作品雏形。
殷商时期就有了以滑稽、歌舞、竞技、音乐娱乐人的“奢侈奴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半职业的说唱艺人,称为俳优,为帝王、诸侯、富贵人家所豢养,其言语一般以机智巧辩见长,其言语可称为俳优说唱文学。
直到唐代,开始有了完整的教程规模的说唱文学的记载。
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勾栏瓦肆等场所的说话艺术盛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文学也丰富,故两宋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型、兴旺时期。元代的说唱文学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并出现了弹词、鼓词等形式。明清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熟期和繁荣期。
民国以后,说唱文学继续发展,并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文艺形式,其品种与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情况而不断调整和演变。
1、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443 答: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
第二,说唱艺术是在宋朝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
第三,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
2、简述民间说唱艺术的主要品种。444 答: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
根据表达形式是说还是唱,将说唱艺术分为三大类:说故事类(北方的评书、相声,南方的评话等);唱故事类(大鼓、坠子、琴书等);韵诵类(北京数宝来、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
3、评书内容要做到入情入理,简要说明其含义、意义与要求。447 答:评书内容入情入理,指评书艺人将故事讲得不仅在实质上合于情理,而且还要书情书理通达透彻,听众在现场就能明白其中情理,不存抑或困顿。(含义)
要做到说书的入情入理,艺人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要边说边评,不断对故事加以理解和评说,这样不仅使故事“通情达理”,而且加强了艺人与听众的交流和沟通。入情,则动人心;入理,则使人信。(意义)
说书艺人很注意书情书理的通达,强调“说透人情,论透书理”。对情理通达的重视主要是由评书的现场性决定的。艺人不但交代基本情节,而且已讲述人的身份加以穿插和说表,在许多地方都要特意说明人物为何这样说、这样做,或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也对人物和故事加以合乎人情事理的评判,这些评判往往与听众的观点打成一片。(要求)
4、简要说明评书的语言表现力。449 答:语言生动多姿
评书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其语言表现力极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⑴评书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口语化的,并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口头语汇,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⑵评书的表述常使用浅显而及形象化得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⑶评书艺人擅长拟声的表达技巧。
⑷在以散文为主的叙述中,不时穿插韵文以作渲染和调节,如人物出场时常用“赞”来描写人物的相貌、穿戴等。⑸评书语言往往庄谐并出。
5、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452 答:快书、快板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表述紧凑,叙事精炼。
情节紧张,冲突激烈。
张弛有致,庄谐并出。
6、简要说明相声技艺四要素。454 答:相声技艺四要素指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也是相声的四种表达方式。
“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的,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越的口头表达才能;二是艺人所指的狭义的“说”,指相声里穿插的各种引人发笑或富于趣味的“小段子”或言语游戏。相声的说也不同于评书或一般的说话,要“诨”说,有逗,有“包袱”,才是相声。
“学”就是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声响,人的放音叫卖声等。
“逗”,就是抓哏、逗乐、取笑,是构成相声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
“唱”,包括两种:一是本属于相声艺术里的唱工,称“太平歌词”;二是学唱各种戏剧、歌曲等。
相声技艺的四要素在相声里是密切配合、水乳交融的,特定段子不一定各种形式都具备,而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艺为主。在四要素中,说与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7、怎样制造和组织相声的“包袱”?455 答:“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构成“包袱”的手段多种多样,有运用夸张、谐音、双关、曲解、绕口令等语言手段构成的“包袱”,有靠情节的巧合、意外等构成的“包袱”,有靠人物性格的滑稽可笑构成的“包袱”,有靠演员滑稽的表演、动作、模拟、学唱构成的包袱,有靠对话的机智巧辩构成的“包袱”,等等。
“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456
8、举例说明相声讽刺艺术的特点。459 答:相声的讽刺是尖锐的、不留情面的,并且常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社会的黑暗面、不正之风或人的弱点、不良习气极端放大,是人们对黑暗、错误或不良现象认识得非常清楚,从而受到有力鞭挞、批判、批评、奉劝的效果。但相声讽刺并非直露、简单的揭批和谩骂,而是一种艺术的形象的表达,其尖锐性和含蓄性是统一的。相声的讽刺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形象表现的,是以丰厚的生活功底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为基础的。讽刺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它靠“形象”而不靠“现象”说话。有些讽刺性相声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如《买猴儿》中的马大哈,《不正之风》中的万能胶,《教训》中的坐地泡等。
9、评书故事情节的主要特点?448:情节曲折连贯。故事的曲折性是评书的显著特征,在评书内容的五种特色“理、味、细、趣、奇”中,“奇”是一个必要因素。曲折性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一是丰富的悬念;二是巧合。三是意外情节。
思考题
1、民间小戏与地方大戏的区别于联系?472 答:小戏与大戏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大戏与小戏形成的鲜明对比:①大戏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和市民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篇幅长,结构也较复杂;
②大戏的角色较多,行当分工细致,有生、旦、净、末、丑等; ③大戏的语言常用文言韵白,唱曲多用宫调连曲、成套板腔。
二者的联系:①从根源上讲,大戏也是由小戏发展而来,并且仍在不断从民间小戏汲取养料,借鉴消息的素材、剧目、唱腔、曲调、语言等;
②小戏也常受到大戏的影响,汲取大戏的长处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水准,有些小戏进入城市后转化为大戏。
2、简要说明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473 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小戏不只源于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多种渠道发展而成。概而言之,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沿着两种途径:一是由歌舞形式发展为以歌舞为主的小戏,二是由叙事体的民间说唱演进为代言体的故事表演。
①民间小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原始歌舞。
②春秋战国时期俳优的滑稽言谈及模仿行为也与戏曲的产生有一定关系。这些形式在后来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着,都为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真正的戏曲形式。
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出现了萌芽形式,隋末出现了两个人物歌唱和表演的小歌舞剧《踏摇娘》,它有歌、有舞、有对白、有故事,而且是代言体的表演,具备了戏曲的各要素,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初步形成。唐代有两个角色表演的以滑稽对白为主的小型喜剧——参军戏,随着后来加入歌唱和音乐伴奏,这是也可以看成戏曲形式了。
③民间小戏的成熟与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并出现了戏曲史上第一批剧种,如温州杂剧,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等。④明末清初时期则是民间小戏的大崛起时期,这时形成了大量的小戏剧种,出现了民间小戏的繁荣局面。
⑤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是古代小戏繁荣期的后期,又出现了一批剧种,如华东一带的一些小剧种,和稍后出现的花鼓戏、采茶戏、道情戏等。
3、民间小戏有哪些常见的内容?474 答:民间小戏是民众自编自演自赏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四)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故事
(五)反映民众的爱情生活
(六)表现社会矛盾与冲突
4、民间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475 答:
(一)、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二)、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三)、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四)、使用口语化、生活化得乡音土语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篇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
题型:
一、填空(1分*15=15分)
二、名词解释(3分*5=15分)
三、简答题(5分*4=20分)
四、论述题(15分*2=30分)
五、评论(20分)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P4)
1949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P4-8)(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P9)
(1)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2)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3)积极评价: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和冲出禁区,大胆探索 的精神。
重视人情和人性,回归人的文学,宗璞的《红豆》;钱谷荣的《论“文学和人学” 》
(4)是否落实: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该方针起到了积极影响,反右斗争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
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5.“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
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1.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P17)2.三红一创(P17)(1)《红岩》作者:杨益言、罗广斌;主要人物:江姐等。(2)《红旗谱》作者:梁斌;主要人物:朱老忠等。(3)《红日》作者:吴强;以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为中心。(4)《创业史》作者:柳青;主要人物:梁生宝等。《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青春之歌》通过叙写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展示了30年代前期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面貌,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寓个体于集体,寓人生于革命的生活道路。(P27)4.茹志鹃,代表作品《百合花》艺术特色(P32)(1)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2)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3)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5.王蒙意识流代表作品《春之声》、《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新诗、戏剧
1.以《王贵与李香香》闻名的李季,在短暂的探索后,1952年举家迁入油田落户,致力于歌颂建设者的英雄主义,长篇叙事诗《杨高传》是其代表作。(P38)2.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创作,根据作家,作品,风格以论述题形式准备。请大家参照教材完善。(P39)
(1)郭小川:“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致大海》
主要特色:他事事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从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在自觉探索诗艺术的时期,郭小川总是试图探索人生真谛。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与革新。
(2)贺敬之:代表作品《回延安》 《十年颂歌》 《三门峡歌》
艺术特色:抒情短诗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在艺术形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楼梯式”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种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不足:贺敬之作为一代政治抒情诗人,自有这一代人的成就;当然,也免不了这一代诗人的局限,这显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气候的影响。
(3)闻捷:闻捷的代表作品是《天山牧歌》是其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复仇的火 焰》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
不足:诗人试图以诗来来写“小说”,结果则造成了作品在整体上诗意的不足。
3.老舍的和田汉的《关汉卿》的主要内容,艺术创作,艺术特色,以简答题准备。请大家参照教材认真阅读。(P51-59)《茶馆》的艺术特色:(1)使用“反描法”(P51-54)(2)使用“侧面透露发”
(3)采用“人像展览式”(4)采用“坐标式结构”
(5)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 《关汉卿》的主题:“为民请命”可谓该剧的政治主题,而“铜豌豆”为关汉卿的性格主题。《关汉卿》的艺术特色:(1)在情节结构中,戏中戏是一大特色;(2)“话剧加唱”是一大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结尾处理是悲剧结局。
第四章:五六十年代散文
1.杨朔,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P63-70)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1)杨朔力图选用各种题材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的风貌;
(2)他不满于豪言颂语式的颂歌,也不满于当时空洞、说教的文风,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 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3)杨朔散文讲究艺术构思;(4)杨朔散文注重创造诗的意境;(5)杨朔散文讲究艺术结构;(6)杨朔散文是瑕瑜互见的。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1)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创作主张;(2)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3)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4)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第五章:1976-1989文学思潮
1.新时期文学(P72)
(1)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我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习惯于把1976年10月以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2)艺术特色:
①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对一系列有关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的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③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3)历史价值
①政治批判与文化批判的双重渗透; ②人性写真与悲剧精神的创作理念; ③苦难意识与炼狱情节的复调叙事; ④自然写实与自由写作的现代观念。2.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P76)
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后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它几乎贯穿于80年代前期的文学发展里程之中。3.文学“向内转”的倾向,以及“主体性的讨论”请参照教材。(P82)
第六章:80年代小说
1.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意义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P84)见笔记。
(1)起步标志:茹志娟于1979年2月在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2)作家及代表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 古华 《芙蓉镇》 路遥 《人生》 谌容 《人到中年》
张贤亮 《灵与肉》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2.韩少功的作品《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是“大墙文学”的代表。(P83)3.史铁生的小说创作特征?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参见教材。(P84)创作特征:
(1)用残疾的亲身体验使他的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叹,上升为普通生存现象的关切;
(2)对人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其小说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有着亲历的体验,有贯穿着一种温情,又有对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4.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评价。(P83)
(1)代表作家及作品: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韩少功的《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2)意义及评价(P84)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的道路;
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4.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评价。(P85)(1)代表作家及作品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李顺大造屋》 贾平凹《腊月·正月》(2)评价: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3)美学内容的体现:
一是高晓声、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做出了发人深醒的描绘。二是“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做出了多方位的思考。
三是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做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5.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评价。(P87)(1)代表作家及作品:
韩少功 《归去来》 《爸爸爸》 《女女女》
张承志《黑骏马》 《北方的河》 《心灵史》是一部以文学形式所写的民族史。贾平凹《古堡》 《远山野情》(2)寻根小说的显著特点: 以现代意识对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品题材和反思文化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6.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特点。(P133)(1)概述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2)代表作家及作品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代表作家主要有:
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3)先锋小说的特点:
①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②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A.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
B.另一方面放弃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③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7.谌容的代表作品《人到中年》(P105)
1980年谌容因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的发表蜚声文坛,从此也开始了她“社会问题”小说的创作历程。
8.张贤亮的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P118)9.评析贾平凹(P119)(见简答题)
10.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的特点及评价(P134)
①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的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③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11.以马原为例阐释80年代的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转型。(P135)(此题需要自己结合作品总结)
(1)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确立,出现很多新的思想观念;
(2)外部条件为文学转向提供契机,表现在社会变动中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存在状态成为先锋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3)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探索主体自我的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交,但主题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使先锋作家陷入了创作中的困境;
(4)80年代小说在90年代以后的转型源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感受发生的变化,所以,新的调整是必然的,转型即是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即是迎合大众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12.余华的创作特色(P13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冷漠叙述”(2)“主题性颠覆”(3)“文类性颠覆”
第七章:80年代的新诗
1.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作品。(P139)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艾青《归来的歌》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2.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P 140)3.艾青《归来的歌》归来诗人群的名号。他们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P141)4.杨炼,北岛诗歌的创作特色。(P146)杨炼诗歌的创作特色:(北岛见简答题)(1)他的诗显露出一种史诗意识;
(2)他总是从历史发展和民族斗争角度审视和重新体认现实,并进而以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族历史。这种抒情方式和感知角度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描述、概括民族苦难和斗争历史的宏阔基调,显示出一种沉郁悲怆的英雄气质以及厚重的历史感。(3)其诗以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和“人”的主体重建对酒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拨。(4)以繁复密集的意象和意象群演绎理念,以若干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单元建立组诗系统,从而构造多重空间结构。
第八章:80年代的散文
1.巴金的《随想录》(P163)《随想录》的价值
《随想录》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历过的文化心态。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第九章:90年代小说
1.新写实小说(P173)名词解释或简答。
“新写实”思潮是在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在90年代的初期引起文坛普遍关注。它特指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人的创作以及具有共同审美特性的作品。2.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的差异。(P176)
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以后,理论界有所谓“后新时期”之说,虽然至今“后新时期”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但其所标示的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差异是明显的。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其次,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社会的读者已越来越不耐烦文字阅读而情愿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己,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变得模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P178)
(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涵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4.女性小说的创作主题及代表作品,风格。(P180)
(1)主题: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2)代表作品:王安忆《黄山之恋》《小鲍庄》等
(3)风格:①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②二是以徐坤、斯妤等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③以张欣、毕淑敏等女作家为代表对于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女性遭受进行迅急的扑捉,通过对于女性沦落、扭曲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与理智、欲望与灵魂困惑茅盾的透视,达到对于现实、历史和女性命运的多重反思与批判。
第十章:90年代散文
1.后新潮诗(后朦胧诗)作家(P200)
2.学者散文(P204)以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 3.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秋雨散文》等。其“文化散文” 引起广泛影响。(P204)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1)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出现被确定为指导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2)内容要点:A.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
B.必须要注意在文学当中表现出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本质,展现了
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
2.改革文学:(P85)
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3.后新潮诗(后朦胧诗):(P200)同时准备“后新诗潮”
后朦胧诗人们写的是在自由中长大的青年自由的诗。新生代诗人更多的体验到的是经济大潮和思想解放的新旧交替的转型力量的的猛烈冲击,标新立异的反叛精神和开放骄纵的超越意识,引导他们不断对审美传统进行大规模的偏离和解构,洋溢着不可磨灭的欲望与激情,孤独与失落的时代情绪。
4.政治抒情诗:(P39)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重要诗体样式,诗人从阶级和人民代言人的身份,表达对当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时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治观念叙说的结合,采用大量排比句加以铺陈,代表人郭小川,贺敬之。
5.人道主义论争:(P76)
名词解释: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后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它几乎贯穿于80年代前期的文学发展里程之中。它基于过去对政治运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人的践踏情形,反思中人们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
6.香花、毒草:
(1)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
(2)“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
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他们还将《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等影片,以及田汉改编的京剧《谢瑶环》等打成“大毒草”;对《海瑞罢官》进行围剿,制造了株连甚广的冤案。
7.双百方针:(P10)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8.反思文学:(P84)
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从一般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相结合,致力于人物命运与历史灾难之间的联系,深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9.学者散文:(P204)
学者散文在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如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
10.新时期文学:(P71)
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我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习惯于把1976年10月以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11.百花时代:
百花时代: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2.文学向内转:(P82)
1987年爆发的文学“向内转”论争,源自1986年10月18日鲁枢元发表在《文艺报》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以《文艺报》为阵地进行讨论,内对抽象的大写的“人” 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主张文学回归自身。
鲁枢元在80年代初期,发表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影响极其深远,标志着文学批评与方法论,所谓的向内转,就是研究人的主体性,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因为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把焦点放在人的内心与人性上,随着这样文学思潮的出现。13.两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新民革和大跃进中,毛主席提出诗歌在内容中应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后来经郭沫若等人的阐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运而生,适应对政治文学的需要。
简答和论述
1.《林海雪原》(P17)(1)《林海雪原》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这成为英雄传奇的先在的合法性。(2)在情节上: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线索,情节惊险,神奇多变。(3)在形象上:小说塑造了杨子荣这一个孤单的英雄形象,具有侠义性。
2.贾平凹90年代散文创作
(1)1992年,著名的散文家贾平凹发表文章《提倡“大散文”概念》《方韵》、《说打扮》。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走向大散文”的主张。(2)贾平凹散文特色:
①具有哲理性;
②具有名族性,地域性;
③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追寻美的独特特性。
3.余华的创作(P136)
余华自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初登文坛。其中,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月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于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
中篇小说《现实一种》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余华小说的基本特点。《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与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
4.朦胧诗,北岛、顾城、舒婷(P138)
(1)朦胧诗含义: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2)代表作家:北岛、顾城《星星》、舒婷《致橡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北岛诗歌特色:
①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义上的结合; ②具有高度概括力悖论式警句; ③冷峻而非温婉。
5.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6.反思文学(P84)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7.十七年的历史剧,田汉(P55)(1)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共创作了三部历史剧,他们是《关汉卿》、《文成公主》和《谢瑶环》。此外,还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他的历史剧为当代戏剧作出了杰出贡献。《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2)《关汉卿》的主题:
“为民请命”可谓该剧的政治主题,而“铜豌豆”为关汉卿的性格主题。(3)《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①在情节结构中,戏中戏是一大特色; ②“话剧加唱”是一大特色; ③结尾处理是悲剧结局。(4)不足:
《关汉卿》的美中不足是把关汉卿过分政治化、革命化了,而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喜剧班头”的一面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5)《文成公主》
1960年,田汉还写了另外一部历史剧《文成公主》。这个戏的创作意图是为了宣传民族团结的伟大意义并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心故事是文成公主入藏远嫁,主要矛盾冲突是和亲与反和亲。不足:
《关汉卿》里燃烧着作者的生命,《文成公主》只表现作者的才华。两者都有“情”但前者是内在的,深层的,唯我独有的;后者是外部的、表层的非我独有的。
8.巴金的七八十年代散文(P163-166)
(80年代散文有自身的特色与价值:①首先表现为在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本精神。②还显现于主体对散文文本意识的直觉上。)【可省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随想录》是巴金的晚年之作,从1978年12月起,巴金开始了“随想录”的系列写作。至1986年9月完成,共150篇,42万字。
《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难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和人生作出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随想录》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本意义,成为新时期,乃至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
《随想录》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突出地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随想录》最撼人心魄的,还在于作者那种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随想录》具有文本价值,散文一体,崇尚真实,作品中找回了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
其中优秀作品:《小狗包弟》、《怀念萧珊》等。
9.茹志鹃十七年的小说(P31)
茹志鹃:生卒年为(1925—1998),生于上海。两岁时丧母失父,随祖母撰于上海、杭州。祖母死后曾一度入孤儿院,40年代初随兄参加新四军。长期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1957年从南京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刊》编辑,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最早以《百合花》的“清新、俊逸”风格受到茅盾的称赞。进入新时期,茹志鹃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等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对于“大跃进”有所反思,在写法上引入了现代小说的某些技巧,一度引起文坛的关注。
茹志娟作品艺术特色(P32)(1)茹志娟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2)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3)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10.八十年代初期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P76)
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后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它几乎贯穿于80年代前期的文学发展里程之中。文学创作中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表现:(1)、借助于人物之口,甚至于通过作者的议论直接提出人性与人道主义概念,像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文革”后,第一个大胆提出了人性、人道主义的命题,并在《后记》中直接表明了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对人性的领悟和呼吁。(2)、描述人生的现实处境,反映和思考人在理想和现实间的选择两难,使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真正显现出独立、清醒的探索精神。像铁凝的《哦,香雪》对美丽宁静的山村景色、纯洁热烈的向往,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中能保留多久的严肃思考;张洁的《方舟》对理想爱情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的的思索等。
(3)、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的意义: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感悟与呼应,是对以往的人性观念的不断突破,是对文学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不断逼近,是文学通往多元化状态的必由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1.先锋小说,问题,变化(全部都要看)(P133)7.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特点。(1)概述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2)代表作家及作品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代表作家主要有:
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3)先锋小说的特点:
①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识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②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A.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
B.另一方面放弃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③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4)先锋小说的价值:
①价值观念上的先锋性(质疑历史)②文学观念上的先锋性(远离政治话语)
③论事风格的先锋性(结构碎,时间交错,语言破碎)
12.张承志,史铁生的知青小说创作
张承志,1968年到内蒙古草原插队,他的小说中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北方的河》就是以几条北方的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抒写一代人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过程。(P125)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P84)
13.新写实小说(P178)
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4.关于80年代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5.90年代女性小说(P180)
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主题: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代表作品:王安忆《黄山之恋》《小鲍庄》等
风格:①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
②二是以徐坤、等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第一阶段:她们以两性关系为重心,揭示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存在价值,有了初步的女性意识(张洁、张羊欣)比如像张洁的《方舟》表现了对女性现实处境的清醒认识,与无可奈何的矛盾和心态。张羊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感情困境,表明实际生活中男性与女性并不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这一阶段的女性小说还没完全的女性意识,始终没有摆脱男权的制约,但是他们触及了女性的社会价值等问题。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小说创作,吸引了西方文学的女性理论,她们深入梦幻潜意识空间展开叙述,充分展示女性的意识,颠覆男性中心主义,通过展示个人生存,体验来表达集体生存体验,从而使女性小说创作进入真心的个人化女性话语时期。
16.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17.对90年代小说创作的思考(P176)
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以后,理论界有所谓“后新时期”之说,虽然至今“后新时期”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但其所标示的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差异是明显的。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其次,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代社会的读者已越来越不耐烦文字阅读而情愿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己,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变得模糊。
※ 评论写作。范围:17年的经典诗作,80年代朦胧诗,舒婷,顾城。请阅读教材和作品选。
※ 本复习材料有个人和网络观点,答案仅供参考,考试还要自己动脑思考。
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
税收概论复习提纲 篇3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2、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3、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亦称起税点。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4、公需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税收来提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5、义务说: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就应有征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6、牺牲说: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10、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11、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2、能力原则:是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3、税收弹性:在财政需要增加支出或是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税收应当能基于法律增加或自动增收。
14、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变化率之间的比率,反应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灵敏度。用公式表示:Er=(T/T)/(Y/Y)
15、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应。
16、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7、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纳税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8、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通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
19、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价格)为课税依据的一类税。
20、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重量、面积、体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的一类税。
二、简答题
1、怎样认识税收价格?
税收价格是指税收是个人为支付由政府通过集体筹资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我们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作为纳税人支付了税收,公共产品才能得以提供。所以,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或称“税收价格”。
2、税收与行政性收费的关系怎样?
答: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为居民个人和单位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而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税收是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政府收费则是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
2、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何在?
答:(1)公债是一种公的信用,因此必须遵循信用关系的原则;而税收的课征,是强制性的。
(2)公债认购者与发行者—国家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认购者作为债权人是以到期收回本息为条件,发行者作为债务人是筹借以偿还为条件的借款;而税收是无偿征收,征税人进行的是无代价、不付报酬的课征,纳税人履行的是纯义务的缴纳。
(3)公债既是自愿的、有偿的,当然不可能规定借债数额。而税收的课征则是预先规定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纳税人不得讨价还价。
(4)税收与公债的作用不同。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则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3、简述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答: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只有社会上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能产生,因此可以说税收是国家政权和私有财产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4、简述课税的理论依据。
答:(1)政府课税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
(2)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
(3)政府课税是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
(4)政府课税是弥补市场失效的需要。
5、什么是税收财政原则?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税收的财政原则主要内容:一是充分的原则;二是适度的原则;三世弹性的原则。
6、什么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如何提高税收效率?
答:税收行政效率是指以最小的费用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税收收入筹集,通常以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税收收入的对比来衡量。亚当斯密的“确实”、“便利”、“节省”原则,实质上就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提高税收效率,第一、确实。第二、便利。第三、简化。第四、节省税务行政开支。
7、税收有哪些职能?研究税收职能意义何在?
答:税收的职能有:税收的财政职能、税收的调节职能、税收的监督职能。
研究税收职能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税收自身固有的职责和功能,以便制定良好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税收职能的认识,使我们知道税收对市场经济是有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并不能认为税收是万能的,不能认为税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万应灵药。
10、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水平。
(2)国家职能范围。
(3)税收制度及其征管能力。
除上述之外,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还有:政府收入对税收依存度的大小、财政收支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等等。
11、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1)前转。前转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中,通过提价的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后转。后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
(3)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指在一项资产出售时,买主会将课预见的未来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商品的资本价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商品交易发生后,名义上由买。
12、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不易转嫁。
(3)流转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较难转嫁。
(4)课征范围广的较易转嫁,课征范围窄的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较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较难转嫁。
13、目前世界各国的税收结构类型有哪些?
答:
一、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通常在这种税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被普遍征收并占据主导地位,法人所得税也是重要税种,通过所得税组织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主要部分,对社会调节作用也主要通过所得税来实现,同时辅之以选择性流转税、财产税等,以起到弥补所得税功能不足的作用。
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结构中,通常是以增值税、销售税、货物税、消费税和一般营业税等税种为主,国家税收收入主要是靠这些流转税来筹集,其税额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较大,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主要调节作用,而所得税、财产税以及其他税种则作为辅助税种起弥补流转税功能欠缺的作用。
此外,还有人认为,有双主体税收结构和税收模式,即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结构。
14、税收政策机制和手段。
答:
1、相机抉择稳定机制。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与增长。
2、自动稳定机制。是指通过税收制度的安排,对经济发挥某种“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它是一种非人为的自动调节,是依靠税收制度的内在机制,对经济自行发挥稳定的功能。
15、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答:
一、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1、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税收的三性特征,使得税收的调节具有权威性,从而使其具有重要二独特的调控功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税收政策服从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虽然在财政分配中具有特殊地位,但它必须服从于财政政策并受其制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税收调控,往往需要财政支出政策协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税收的收入特点决定了税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这制约了税收发挥调控作用的空间。
二、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通过直接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除了利用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外,基本上通过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或伸缩来发挥作用的。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及时相互不可替代的,又是需要相互密切配合的。在实际应用中,二者既可做同向配合,又可做异向配合。当二者同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趋于一致;当它们异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相互交叉。
说明:
1、该提纲仅供复习参考,不作为试题范围。
2、文中答案仅仅是答题思路或要点。考试时应按照答题规范答题。
考试题型说明:
1、名词解释
4个
2、单选
10个
3、多选
5个
4、判断
5个
5、简答
4个
6、论述
1个
最终题型分布可能会有微调。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篇4
第一章 ;绪 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记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事件:
1978年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学科的看法。
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领导机构: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汉语教学机构的建设:(1)海外孔子学院建设(Confucius Institute),(2)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这一传统提法。
元末明初供朝鲜人学汉语的有名的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
2、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教学大纲如何分类?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3、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是什么?具体内容要记住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是什么(名称及适用阶段)
汉语言专业教育
性质:兼有专业教育和第二语言教学两种属性。 教学内容:
言语技能教学和研究交际技能教学 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言理论知识教学 中国人文知识和相关专业方向知识的教学 体育、中文信息处理 第二外语的教学
汉语进修教学
非学历教育类型
面向长期来华进修的汉语的学习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多等级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期限一般为半年、一年或者更长时间。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学习的阶段性矛盾。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测定学习者入学时的汉语水平。
汉语短期教学
属于非学历教育类型。
教学具有单一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最显著的特点是短时特性、整体应变性和强化性。一般设定在10周之内。美国一些第二语言教学机构设定为7周或9周,我国设定为4周或8周。
5、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p58)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课
2、专项技能课
3、专项目标课
4、语言知识课
5、翻译课
6、其他课程。(参考刘本P300)
6、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概述
总体来看,人们提到的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这五门学科。
7、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和范围: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并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所说的“学科理论基础”都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他们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指导和支撑起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74)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性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功能等语言现象本身的科学,第二语言教学是研究教授和学习语言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P77)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P77、78)文化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P78)
8、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区别于母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有别于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做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9、对外汉语总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3、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
教学法及流派(教学法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涵盖填空选择论述题型)
10、了解几种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一)、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二)、直接法相关内容(direct method)三)、听说法
• 听说放在首位 先用耳听 后用口说(audio-oral)
反复口头操练
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
• 听说法又被称为口语法、结构法、语言学法、句型法、耳口法等。四)视听法的主要特征(1)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2)重视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是教学的基础。
•(3)重视句型教学,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使学生掌握在一定场合常用的成套生活用语。
•(4)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
•(5)排除母语和文字作为中介,直接用外语进行释义和练习。
运用视听法的教材《新概念英语》 五)交际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1、汉语语音教学法分为哪两种?
• 总体上可分为两种:
• 音系教学:是从汉语语音体系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从汉语单音教学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声韵调和拼音等各单项的专门练习,直到掌握汉语语音系统。• 优势:重视语音,发音标准,学生有一定听辨纠音能力,对后续学习比较有利。但趣味性较低,枯燥,忽视语调,听说习惯不好,口语不流利。
• 语流教学:是从汉语实际语言运用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把语音教学融入会话中,从会话入手,从会话中分解语音要素,把语音练习和会话练习结合起来,最终再回归到会话。
• 优点:学生学习有成就感,较快入门。但听辨纠音能力较弱,单字调发音不清。
12、语音教学的具体方法(要求能举例子)
模仿练习对比法 引导法 夸张法 直观教学 拖音法 • 以旧带新法
1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个阶段及主旨
• 1)初级阶段只须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 • 2)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
3)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 •
14、语法教学三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1)归纳法 •(2)演绎法 •(3)句型法
• 引导性的发现法或综合法: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类推,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并进行操练。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15、跨文化交际 要求掌握:
1、定义
2、两种形式
3、大文化小文化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概述、20世纪50—70年代的教材编写概况
1958年 邓懿 《汉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以语法结构为主;
• 二、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初的教材编写情况
《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外文出版社,1980)《实用汉语课本》(刘珣 商务印书馆 1981)• 《初级汉语课本》(鲁健冀 北京语言学院/华语出版社 1986)以其为主干的配套教材是我国最早编写的系列教材
90年代 北语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
• 从课程角度考虑对外汉语教材的分类(能辨析教材的归属)
1、语言技能类教材:包括综合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语言知识类教材
3、文化知识类教材
4、特殊用途语言教材(商贸、旅游、外交等)
18、第二语言习得部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所you内容都是重点,包括对小知识点和大知识点的掌握
18、所谓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 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 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 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 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对比分析强硬派与温和派的观点是什么?
19、对比分析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进入到语言教学领域是从美国结构主义学者拉多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的语言学》开始的。
20、(二)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各种语言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第二,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都是可以描述的;第三,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迁移的根源。
21、对比分析的相关概念
迁移 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 比如主谓宾句子。负迁移(语际干扰)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我去了学校昨天 王二结婚了玉兰”、“今天总理握手我”
22、(三)对比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1.描写 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写 2.选择 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 3.对比 找出两种语言关系中的特殊点
4.预测 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形成预测
23、偏误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967 年 ,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P.Corder)将语言错误分成了失误(mistake)• • • 和偏误(error)两种
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 , 是成系统的、多发的和有规律的。偏误是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能力所造成的错误。特点是:出现频率高,生成者不能自纠。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 包括偏误的类型 , 偏误产生的原因 , 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三)偏误分析的分类
从语言要素角度: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篇章 数学模式 偏误产生原因
偏误产生原因的分类:
语际偏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语内偏误:第 二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偏误。这类偏误一般在其母语中找不到根源,而且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也会出现同样的偏误。比如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单独做谓语,要么前面加程度状语要么后面有程度补语,但是如果形容词做谓语表示变化时,就不能再受“很”等表示程度的副词的修饰,而学习者常常会在学了第一条规则之后就套用在所有句式中,造出“我今天起得很晚了”之类的错误句子。训练偏误: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相连的两个数词表示概数。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24、什么是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 ,指外语学习者的 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了的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 ,还是会在 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
25、什么是中介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在语音、词汇、文化、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是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6、第七章语言测试部分要求掌握语言测试的分类及包括的典型考试类别。知道常见的题型属于哪个类别即可
27、语言测试的作用是什么?
28、汉语等级考试的等级及层次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09-05
简明中国史复习提纲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内容部分简答论述提纲08-31
中国现代史1-10课复习提纲10-17
2011下半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8-19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05-22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07-01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08-02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范文06-27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