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2024-11-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精选8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篇1

与_同行已六年有余,在感叹青春易逝的同时,又忍不住感叹__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_精神和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无论何时,我们_人始终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那就是用真实可信的数字,记录百姓生活,聚焦时代变迁,尊重社会生产力,真实记录中国梦的实现。正是千千万万的_人拥有坚定的“_梦”,才构筑了无坚不摧的“中国梦”。拥有梦想才能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开花结果,才会最终实现个人梦。

_工作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只要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坚持梦想,成功的道路就在你的脚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顾了170多年来中国人民所历经的抗争和奋斗,审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和前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自信心,让人思索,给人期待,催人奋进。

实现个人梦想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确保_数据的准确无误需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为了保证每个月_报表能准确及时地上报,挑灯夜战、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更是家常便饭,只有热爱,才能静下心真诚地对待工作,才能无怨无悔。为了保证_数据的严谨性,我们每年都要定期参加省局的各项业务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培训县区和企业的_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才能做得明白、说得清楚。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辛苦,但凭借着对事业的追求、对_工作的热爱,我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近代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充分表明,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前进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先进力量。站在民族危机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民族价值目标结合起来,确定了通过“革命化”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目标实现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路。虽然探索的历程充满曲折,但20多年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还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描写宏伟蓝图的“中国梦”响彻大江南北,并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每个公民的梦,承载着13亿人民的热切期望和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篇2

一、党的建设——保障支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成功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保障, 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党建工作的强弱决定着我党能否完成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因此, 在加强党建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的经济振兴;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的政治振兴;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地发展,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

二、社会主义道路——定向支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话的内涵十分丰富, 不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关系, 而且从领导力量、现实基础、基本路线、具体路径、总体布局、奋斗目标等方面, 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 就在于一直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开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的伟大道路, 是在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

三、爱国主义——精神支点

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造就了这样一个优秀而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这个民族一直有这个一种精神, 吸引着百姓为之努力, 那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这种“中国精神”, 就是爱国主义, 就是中国公民的共性。中国从革命战争时期到建国初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 这种精神一直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但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人们似乎忘记了这种精神, 金钱似乎成了“万能的主”, 于是我们在担忧:这个的民族精神的丧失对于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和遗憾。但是, 就在2008年, 我们又欣喜的看到, 中国精神并没有消失:年初的雪灾, 让多少人不能回家, 但全中国的人们都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和那些离家在外的人一同过年;512的汶川地震, 给多少人带来不幸, 但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硬是用爱心和实力重新缔造了一个新的汶川, 也抒写了一个伟大的神话;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 那无与伦比的赞誉让我们赢得了更多的尊重;2010年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美丽的玉树地震所体现出的相互团结与帮助, 这一切的一切又让所有的中国人有了这样一种感受:是中国人的精神和凝聚力让一切都变得不是逆境的无奈, 而是成功的喜悦, 让所有的中国人有了这样一种感动:中国精神真好。这种精神在以后都是激励我们的源泉和财富。所以, 用中国精神来时刻激励中国公民, 用中国精神告诉中国公民: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国家是多少光荣和自豪的事情。人一旦有了这种荣耀感, 就会认同这种政治领导方式, 就会更有信心的努力工作, 努力奉献。

四、现代化——动力支点

当中国政府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将工作重心重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以后, 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就不再是一种理想, 而是全民族一致行动的宏伟工程。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前景, 成为举世瞩目的关注点。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国道路, 才能把中国引向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 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看, 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必胜的信心。

因为, 现代化理想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现代化里程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卷和主线;百余年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是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 走向民族的复兴。中国现代化历经几番起落, 痴心不改。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相继表达过他们的救国救民主张,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都不可能找到真正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为实现现代化理想而奋斗了大半个世纪, 终于变成中华民族正在完成的跨世纪伟大工程。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国道路, 才能使中国走向民族解放、走向国富民强、走向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确立, 伴随着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的深化, 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连接在一起,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两岸统一—目标支点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中, 有统一也有分裂的时期, 但是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占主流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 实现祖国统一, 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华民族历尽沧桑, 饱经磨难, 现在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实现全面振兴的时候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全面振兴的时候, 必然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海峡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为此, 江泽民指出“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 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以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 造福整个中华民族。”同时, 为了促进两岸的统一进程, 他强调“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坚持按“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两岸统一。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支点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把握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切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党。从科学真理的形成到特色道路的选择, 再到历史巨变的发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 这是符合中国各民族人民意愿的,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导引了正确的航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总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为了加快发展步伐, 单纯追求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多次出现过, 试图仅仅通过思想领域的“革命”推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尝试也有过, 但都没有成功。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 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这种科学的发展观, 从宏观上讲, 就是坚持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 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当前的实践要求来看,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统筹兼顾,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现实的道路。

七、法治建设——价值支点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看, 在重视法制建设的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能够顺利发展, 而忽视法制建设的结果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受挫折。法律最具稳定性、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实行依法治国,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和人民根本的长远利益, 有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阶段。依法治国强调人民主权, 反对个人专制;主张人民利益至上, 反对个人权力至上;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反对特权横行。依法治国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类型。依法治国要求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 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 这是融权利与义务于一体、强制执行与自觉遵守于一体的新的社会秩序类型。

另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数量、质量的竞争。人才, 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人才建设的问题上, 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科教兴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因此, 要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要注意德才兼备。为此, 必须号召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求实创新, 拼搏奉献,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所以说, 人才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支点, 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

总之, 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1997.[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1997.

[2]孔德生.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总体评价[J].理论学刊, 2000 (2) .[2]孔德生.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总体评价[J].理论学刊, 2000 (2) .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1.

[4]郑德荣.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本质[J].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版) , 2001 (3) .[4]郑德荣.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本质[J].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版) , 2001 (3) .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2007.[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2007.

[6]李忠杰.迎接中华民族真正复兴[J].瞭望新闻周刊, 2008 (4) .[6]李忠杰.迎接中华民族真正复兴[J].瞭望新闻周刊, 2008 (4)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谈到“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偉大的梦想。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接近的时段,我们具备了最好的条件。这种空前大好的时代背景,显然也应该是中国画大发展的迎来中国画伟大复兴的最好契机。

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一枝独秀,使得中国经济对中国文化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以中国画为例,从2010年开始,中国画有多幅名作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接连过亿元,到2011年、2012年,齐白石作品的最高价格已经突破4亿元,张大千的画作已经接近2亿元,徐悲鸿的画作也是2亿元多接近3亿元。这正如几十年前日本经济复苏并在世界强势发展的时期,对日本画本身的支持使日本画在日本国内和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前中国画大师作品的平均价格一般低于油画价格,现在有些国画大师作品的价格远远超过了油画,甚至数倍地超过了西方炒作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这显然是对中国画发展的巨大支持,也构成中国画发展的强大的经济背景。所以我们的中国画界,包括评论家、美术史论家、画家都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迎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把我们的中国画创作也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无论齐白石、张大千还是徐悲鸿等人,都是前辈的大家;在这么好的经济背景下,当前的中国画界却面临着难出精品、难出大家的现状。

二、造成中国画难出精品的原因

(一)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批判、打压、破坏与崇洋倾向

上面说到中华民族复兴,但中华民族却不是人种学上的概念,而是社会学与文化学概念。构成民族的基本条件,是构成民族中的人对共同文化的共识、认知和向心力;所以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无从谈起。但是自20世纪以来,我们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特别严重,而且在最近100多年的时间内,崇洋倾向占主导,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批判、打压、破坏甚至成为了主流倾向。早在20世纪“五四”时期起,就有这样的倾向;到“文革”时期的六七十年代,这种倾向达到顶峰。而对中国画而言情况就更严重:20世纪初有中国画衰落论,到20世纪50年代起连中国画的称谓都被取消了,中国画似乎连存在的资格都没有了。再说崇洋:国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崇尚法国美术,50年代崇尚苏俄美术;80年代以后是欧洲和美国的美术在主导我们中国的美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受到严重冲击,到80年代中期还有“中国画穷途末路”论。这种情况持续了100多年,这就是造成我们中国画出不了精品的社会背景。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否定、批判、打压、破坏造成的结果就是画家们对传统大都不够了解。比如前段时间我发表过一篇文章《工笔画的问题与出路》。现在对于什么是工笔画这个问题,我们都没考虑清楚。我在研究古代工笔画时发现,古代根本就没有“工笔画”说法,当时的绘画是工笔和写意合在一起的。有时偏工有时偏意,有时兼工带写。有标准的工笔画吗?那就是院体画,宋徽宗算是院体画的标准了,但他的很多画里既有工笔,又有写意,至少是小写意。此类例子很多。我发现在古代,就没有特别严格的写意画和工笔画区别。如果我们的画家能意识到这点,今天的工笔画不要把界限搞得那么分明,那么严,工中带写,写中带工何尝不可呢;来点水墨,来点色彩也可以。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工笔和写意的界限打破了,打破以后新的面貌就可能出现。但问题是大家根本就不了解我们中国画传统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又谈何继承与创新?

(二)浮躁的心态

现在我们的艺术家太浮躁。今天在画坛出名的人中间有一部分是通过媒体炒作出名的,大家很少见到真正靠艺术自身而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名家,至于大师级的人物目前则还难以看到。

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商品社会,画画能卖钱了,名画家们的生活大都过得不错。但同时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浮躁。浮躁到我们根本无法安静下来研究中国画的实际问题,如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中国画有什么体系?这个体系是怎么构成的?体系里的核心是什么?整个构成结构是什么?这些都没有人认真地去研究;即使有个别人在研究,人数太少,影响也太小,还没有形成风气。我由此想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曾经有一个国学复兴的阶段,那时大家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系统的问题,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本质问题,我们的美术界也就是中国画界也在研究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画的体系是什么?中国画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画与西方美术比较,自身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画的形式、内涵有什么特点?当时研究得非常深入。如果今天我们的美术界能够像当时美术界那样,潜下心来做这些学术性研究,可能才是中国画能够发展的基础;可惜的是今天很少有人想到这点,更少有人做这方面深入的研究。

在20世纪的画家中,最近我在研究张大千,发现他是聪明人,什么东西都吸收,什么都画——山水、人物、仕女、花鸟、鞍马,宗教艺术、民间艺术……因为他对传统研究太多了,视野就比我们一般画家开阔很多。如果我们能有张大千的心态,对整个中国美术传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今天中国画可能是另一种样子。出精品的基本条件是:每个人都能沉下心来,如张大千到敦煌一去将近3年,吃多大苦,担多大风险,有时还有生命的危险。今天还有哪个人有张大千这种精神?几乎不可能了。大家养尊处优,手上的画都能卖钱,乘着中国经济发展东风,日子过得太好了,也就缺乏上进心了。

三、用生命燃烧精品

目前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万事是什么?物质条件、经济条件都具备了,欠的东风就是我们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传统,研究我们的时代,把我们的传统艺术朝今天、现代、当代做一个全方位的发展,精品在这种思潮中自然会出现。但今天美术界的人太浮躁,我们理论界也很浮躁。理论家们天天都在会场上,还能有什么时间去研究学问?如果一辈子拿不出什么有学术份量的大部头出来,研究的成果在哪里?但诱惑又太大,画家要卖钱,理论家有出场费,而且出场费越给越高,挡得住诱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非得有相当定力才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安静下来做学问,进行创作的人就不多,顶得住经济的诱惑确实太难。每个时代的大师都是一些有定力的人,真正爱艺术的人不是只爱钱的人,大师就有可能在这其中出现。张大千就是出精品的人,如《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真是让人感动。他一生中最后画的就是《庐山图》,此图长10.8米,宽1.8米,一幅画画了一两年;为画这幅大画,大师甚至把家都改建了,经常画得站都站不稳,到85岁高龄还没画完就去世了。齐白石最后一幅画是《鸡冠花》,像燃烧的火炬一样,显示出齐白石94岁高龄的老人顽强的对生命的渴望。

经典就是这样出世的。一个人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燃烧成精品,不把生命搭进去是出不来精品的。

从历史发展来看,精品的出现都有强大的创作背景。今天出现的齐白石、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等一批人,实际上都是在20世纪国学复兴大思潮里出来的。20世纪国学复兴思潮是从20年代开始到三四十年代达到一个发展高峰,中国画和国学复兴的过程中,上述各位国画大家都是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这些人构成了整个20世纪中国画大师的队伍。如果没有大家一致努力的时代氛围,这么多大师也出不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那种民族虚无的时代氛围和时代背景下出大师、出精品相对而言要困难些。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是全民性地对西方艺术的崇拜思潮,从现代思潮到后现代、当代思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民族美术受到的打压是非常严重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10来年,我们的民族美术又出现一个复兴的势头。如黄宾虹热、笔墨热等等,这是中国画复兴的契机,这个契机刚刚开始,势头还旺。但由于浮躁原因,势头有些表面化。如果能够比较实质性地、学理性地、实践性地进行研究、探索,估计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批重量级的画家和作品,一批真正在历史上、学术上站得住的画家和作品,世人应该是能够看得到的。

联系实际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4

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近代的中国在屡遭欺侮的同时,一切有志之士也开始了寻求一条救国的的道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或者叫稳固的共同体。费孝通先生把它称之为“多元一体”。这个看法已被学者认可。从中国的地形图来看:中国的土地自然地形成同周围相区隔的相对完整的单位。它的北面是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滩;西面和南面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崇山峻岭;东面是大海。在它的中间,却有一片广阔的空间。青藏高原的青海地区是三江之源。黄河、长江两大河流源于青海,横贯中国大陆的东西奔流入海;雅鲁藏布江沿西藏南部顺流而下。长江黄河都有无数支流。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的“人间正道”。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已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实践,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3]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伟大创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到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中国的革命道路可谓是曲折而艰难,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最终才取得了成功。

历经风雨沧桑,世事变迁。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惨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21世纪的头二十年,虽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1]

解析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05月09日 10:2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10)

【字体:↑大 ↓小】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这一判断。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得出了这一结论。

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历史方位,为我们确立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方略步骤提供了客观依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增强机遇期意识。

所谓机遇期意识,就是对机遇期的理解、认识和把握。具体说来,就是要弄清楚机遇期是怎么来的、意味着什么、应当如何把握,从而为抓住和用好机遇期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对于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分析。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偶然来的,而是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从国际看,冷战结束以后,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形势总体稳定。从国内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外部环境有利,内部条件具备,重要战略机遇期便“应运而生”。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的形成有外因更有内因,包含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关系我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契机。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机遇与困难都是常有的,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机遇,但其数量、性质却可能很不一样,有时机遇会多一些,有时则会少一些;有的机遇是一般性的,有的则是特殊性的。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出现大量机遇,就构成了机遇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的机遇期,就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而,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系我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增强机遇期意识,就是要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创新思路,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倍加珍惜。机遇珍贵如金,不能等闲视之。重要战略机遇期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我国近代以来错失发展机遇的教训,必须深刻记取。应当看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天下并不太平。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的局部冲突,就是例证。我们一定要始终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同时,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紧紧抓住。机遇稍纵即逝,不能轻慢对之。重要战略机遇期带有“普惠性”,会给每一个地区、部门、单位乃至每一个人带来机遇。只有大家都重视抓机遇,我们才能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带来的机遇并不是均衡性的,所以要抢抓、敢抓、善抓。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抓机遇的能力。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因此,应创造条件抓机遇,不能守株待兔;应雷厉风行抓机遇,不能犹豫不决。

努力用好。机遇蕴涵挑战,不能敷衍待之。重要战略机遇期绵延20年,其中有一个战略布局和战略展开的问题。这就需要树立战略眼光,进行战略谋划。如果说抢抓机遇是起点,那么,用好机遇就是过程,推进发展才是目的。推进发展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以对人民、对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好每一个机遇,不断取得发展的新成效,才算真正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郑剑)

“中国梦”就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凝聚人心的伟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是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实现“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气质、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是中华民族的“人间正道”。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新范式,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有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简单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中国要和平实现中国梦,永远不称霸,不侵略别国,那种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言论是没有根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份额尽量扩大,因此不仅仅是复兴历史盛世,更要超越历史盛世。

着辉煌灿烂的前景,但又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科学路径,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继续“中国梦”的“圆梦”之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青年一代理应以天下为己任

1.实现中国梦,是一项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承载着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付出艰辛的努力,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2.希望在今朝,未来在青年。我们青年一代,理应以天下为己任,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拼搏、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这样的青春才会更加绚丽多彩,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璀璨多姿!

我们经历了苦难的辉煌

3.懂得历史才能尊重历史、珍惜今天。我们要深刻体会我们党历经的艰辛苦难,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我们脚下的这片红土地,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也见证着革命先烈的苦难斗争历程。对那一段历史,对那些英雄和他们的壮举,我们应永远铭记在心,始终保持敬仰。

4.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我们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这决不是简单的理论概括,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用智慧与担当,进行不懈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5.设身处地、深入其中去感悟和思考,历史就会更加真实、生动、鲜活,我们就能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就能保持对革命历史、对为民族解放付出生命与鲜血的无数先烈的敬畏,并将其视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熔铸在国家与民族的血脉中!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时代 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强大的历史洪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作为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我们有这份底气!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而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

我们肩负着光荣的使命

1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代代相继、接续奋斗、生生不息,才形成了丰富而灿烂的历史进程。我们的光荣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青年当自强。自强是自立的基础,唯有自强才能肩负起担子,履行好责任,完成好使命。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离开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任何人的理想和追求都显得干涸和渺小。作为有志青年,需要设计个人前途,但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像鲁迅、钱学森等一样拥有大写的人生。

14.作为青年大学生,定位理想要务实理性。要对客观实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真正做到立可为之志、尽所能之力。

15.大学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精力最充沛、时间最宽裕、思维最活跃,最有条件也最应当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你们拥有美好时光,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梦想从学习开始,勤奋学习是青春远航的动力。

16.群众最智慧,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不管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群众面前都是小学生。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讨教,从群众中捕捉闪光思想,萃取创造元素,汲取丰厚养分。

17.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道德的圣地。希望同学们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提升知识素养与塑造道德人格统一起来,修养品行、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18.为人以正,就是要立正位、行大道,公道正派,襟怀坦荡,不走歪门邪道。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崇敬的资格。我们的内心才会更加明亮透彻,多一份从容自如,我们的人生才会走得更加顺畅。

19.伟大时代催人奋进,青春时光无限美好。希望大家倍加珍惜大好年华,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厚望,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刻苦学习,矢志奋斗,不懈进取,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其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高度的时事洞察力,对国家的时事政治保持相当的敏感度。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中华民族置身于这样一个局面中,需要在与多方建立联系的同时,保持足够高的警惕心,即应该具备忧患意识。这也正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具备的。在资源相对贫乏的条件下,要对关系民族发展的情况具有足够的认知,我们就需要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途径,攫取更多的信息量,并从所获取的大量信息中有选择的思考与交流,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一种高素质的鉴别与分析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自身的奋斗方向,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旅行自己的使命。

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下简称“复兴”)。因此,“复兴”成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

“复兴”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它并不是回归中国昔日辉煌,而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重新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它不仅是某些经济发展指标的简单放大,而且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和国防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意义上的全面繁荣和进步;它是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重新开始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而不是对任何别的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威胁;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离。它是以超过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的人为主体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运动,对21世纪人类世界的影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将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辉煌古国在一度衰败之后复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人类文明史中,曾出现过许多古老的文明国家,如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在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产生的古老文明,无不发生过重大的历史断裂甚至消亡,其文化共同体的延继均为外力所中断而没能直接留存下来,而只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从未被外来力量所中断而一直生存并绵延发展至今。

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在渡尽劫难之后保持历史文化传统不中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复兴,这一历史现象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充分显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不断培育和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而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复兴”才必定得到实现,同时反转过来“复兴”的不断向前推进直至最终实现又必定会促使中华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复兴的中国必将重新恢复古代中国的开放传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充实、改进和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内涵,经过综合创新,真正建设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文化。中华文明将创下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旷古奇迹。

“复兴”无疑是对现存不合理世界文化格局的有力冲击和修正,从而改变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意识不断膨胀所造成的文化结构失衡或曰文化生态失调,它将使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明摆脱长期以来受鄙视、受压抑的地位,使古老中华文明的传统和价值再次得到肯定,这种自信心的恢复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出现,从而开创世界各国文化真正平等交流、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共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纪元。

“站起来”是一个历史使命,也是对世界的承诺

“复兴”将从根本上改变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的命运,并将使中华民族能够像他们的先人那样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国多灾多难。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时曾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主要还是指政治上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获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现在看来,这个“站起来”的任务并没有最后完成,而只有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复兴”,中华民族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综合国力的世界较量中完全“站起来”。

中国是一个大国,应当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这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多次表达过的一个愿望,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心声,也可以说是对全世界、对全人类的一个郑重承诺。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复兴”从根本上改变了十多亿人的面貌和命运,这本身即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此外,“复兴”还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开辟了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代表了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新趋向、新突破和新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如何选择自己道路的方法性借鉴;它使中国有能力在诸如参与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援助受灾害打击的国家和地区、防止核子扩散、对付国际恐怖活动和国际贩毒活动等全球责任方面承担起更多的义务,并在诸如海洋、太空、大气层和南极洲等全球共同问题上分担更多的责任;它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动机和火车头,带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它还必将造就出一大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和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和巨星,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之,“复兴”的历史价值绝不仅仅只是表现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创业兴邦,而且更表现在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上。

中华复兴不仅是民族之福,而且是全人类之幸

“复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并必将有力地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许多西方分析家都认为,中国的兴起会改变既存的世界秩序,甚至有的认为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其实,这种观点或疑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中国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我们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发展机会。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前途光明,但问题也不少,为了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太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了。中国的复兴不是靠掠夺殖民地,不是靠贩卖黑奴,不是靠剥削第三世界国家,更无意去和“列强”瓜分或争夺什么“势力范围”。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国都不会去谋求地区和世界的霸权。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秩序搞乱了,对中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和民族秉性完全相悖,更不符合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既定的外交政策。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秩序也不能例外。现有的世界秩序既非从来如此,当然也不会永远这样下去。不变只是相对的,发展和变化才是绝对的、必然的,问题是朝着好的方向还是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变化而已。中国的复兴,不仅是中华民族之福,而且肯定也是全人类之幸。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摆脱贫穷、愚昧和落后,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人类将变得更加有希望。中国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符合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复兴,不但不是对世界的威胁,反而是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正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一个人口达到13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在2020年接近美国四分之一的繁荣国家,肯定会比一个贫穷而动荡的有13亿人口的国家对全世界更有利。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成长将为西方提供机会。”

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极,复兴的中国将以其日益雄厚的国力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大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和昌盛的新世界。

中华民族复兴关系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既是社会主义在全球凯歌高奏的世纪,也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世纪。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人们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邓小平同志曾经满怀信心地预言:到21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就不同了,“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由此可见,“复兴”不仅仅只是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情,它还关系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必将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走向复兴。

三、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面对诸多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二十一世纪振兴中华使命的群体,应如何克服上述困难,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层次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中国当代大学生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他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这把保护伞下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荣辱兴衰与他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当之无愧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动向,向着国际上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从而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

(二)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

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生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三)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固步自封就会导致逡巡不前,只有不断的改革,着眼于历史的高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不断保持年轻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篇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闭幕以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了第一次集体学习,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在如此重要的第一次集体学习选在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为的是让大家回顾中华民族的艰难昨日,来突出今日的取得的成绩,通过复兴之路展望大中华的明天,给人一个教育和启示的作用,倡导大家携起手来奋勇前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参观过程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用了三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来我们所历经的艰难关卡、漫漫长路,就像是一道道沉重的铁制枷锁,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当代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经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而中华民族的明天,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预示了中华民族在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一定会凭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乘长风破万里浪,加速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中国梦”。这是站在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回顾过去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抗争和奋斗。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审视,展望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和前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信心,发人深思,给人信念,催人向前。曾几何时,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不单单依靠其独步全球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还和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美国梦”息息相关,这个“美国梦”让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所以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仅仅要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上,还要依靠一个能被全体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文化认同——“中国梦”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机勃勃的中国广袤土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国民万众一心,立足于本职岗位,用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来创造出光荣的劳动果实。中国还有一句古语: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去世前,在病榻上告诫自己的儿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世间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会真正地寻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幸福。只有当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统一时,“中国梦”才真正会有感召力和鼓舞力,才能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篇6

主讲内容:

第一讲:“中国梦”——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周天勇 第二讲:“中国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周天勇 第三讲: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主讲人: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明福第四讲:实干兴邦——“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主讲人: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明福第五讲:凝心聚力——“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

主讲人: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邹广文第六讲:共筑中国梦——“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 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 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 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动深刻变革的过程。”[2]。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 更不等同于西化和欧化, 是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全面变革。作为后进的赶超型现代化国家, 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支撑, 中国现代化道路定然行之不远, 甚至如昙花一现, 难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 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高速发展的力量。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时期的报刊杂志频频讨论“西化”和“欧化”, 表达摆脱中国落后的命运向往西方独立富强的渴求, 是对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和理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走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绝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的福祉为目的, 根本区别于以资本的增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感召, 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扬时代精神,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 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 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演变过程, 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和根本标志是民主化和高效化。马克思晚年用大量精力研究东方社会, 提出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与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国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和角度, 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独特, 政治发展轨迹也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 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特别是多党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道路, 中国民主模式选择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沃格尔 (Vogel) 分析日本现代化成功原因时指出, 成功在于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 中央政府的计划, 政府与企业家的紧密合作。日本和中国同为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 是政府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担负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向。

现代化 (Modernization) 形容词形式modern一词最早使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著作, 在尊崇古典文化的旗帜下, 西方现代化拉开了序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3]中华文化的兴盛不是发思古之幽情, 重弹回归传统的老调, 重开孔家店, 也不是照搬西方文化, 任其在中华大地上恣意蔓延, 挤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中华文化的兴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 以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 构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的和谐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 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技术文化交往影响中国人民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国家运行方式, 妄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后, 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精华的同时资本主义消极的意识形态也夹杂而来, 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不断冲击侵蚀中华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向,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文化发展道路, 构建了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最深刻的批判, 从哲学文化层面撼动资本主义根基, 中华文化现代转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点,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成为抵制西方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的坚固防线。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中华儿女近百年来的共同理想, 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庄严历史使命。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 两岸认同出现高度断裂。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50年间, 大力推行殖民教育和“皇民化运动”, 清洗中华传统文化, 影响至今挥之不去, 台独的势力和起源与日本的文化侵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民党在台统治期间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宣传后果仍在持续。陈水扁当局在任期内将“台独”诉求发挥到极致, 民进党有计划、有步骤的“正名”、“去中国化”等“台湾版的文化大革命”扰乱了台湾原有的核心价值, 致使台湾核心价值的迷失, 导致种种社会政治问题。台湾和大陆文化同宗同源, 两岸价值取向、思想精髓和行为规范高度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两岸中华儿女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根基。

(一) 两岸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

马英九在就职演讲中提到台湾核心价值是民主自由, 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障碍。其实, 两岸价值观障碍是伪命题, 两岸不存在对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普遍追求, 也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 马克思恩格斯将未来社会描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实现民主是社会主义始终不渝的目标。“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 意为“人民的政权”, 即人民当家作主。欧美的民主模式属于代议制民主, 古希腊理想的民主模式, 即人民的统治从未在西方实现过, 中国追求的民主模式是超越西方代议制民主的真正的民主, 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人民民主。倍受追捧的协商民主理论试图寻求有普遍代表性的民主, 是以西方民主模式否定中国人民民主无异于舍本求末。两岸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有深厚的共同利益, 金融危机促使两岸携手应对困难, 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经济合作深化的障碍主要来自政治层面的障碍, 刻意制造两岸的价值观障碍只会导致台湾核心价值迷失, 对两岸人民毫无益处, 两岸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应以人为本, 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依归。

(二) 两岸存在共同的民族精神。

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 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 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的结晶,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两岸同胞拥有共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式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侮, 维护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中华儿女百年来的共同理想, 复兴理想的实现有赖两岸同胞的共同奋斗。历史已经证明, 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空。二战后, 美日同盟利用两岸矛盾尽收渔人之利, 日本频频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耻辱和心痛。两岸同胞有共同的爱国情怀和复兴梦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 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 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4]

(三) 两岸存在共同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规范人们的行为,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和艰苦奋斗等行为规范, 马英九团队在竞选时就强调寻找台湾核心价值, 经过长期的酝酿总结, 归纳出包括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和包容在内的六大核心价值, 其中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大陆不谋而合。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底色和历史积淀, 两岸同胞对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意向大致相同,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道德准则、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高度相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

(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 伴随着中华民族和平崛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以和平方式崛起的保证。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认为, 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 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 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世界, 即使成为一个大国, 也不是可持续的。一个国家的内部力量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更是其核心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世界历史的进程看, 大国崛起和战争如影随形, 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受到种种质疑。近年来西方媒体捕风捉影、杯弓蛇影, 将“中国威胁论”炒的沸沸扬扬, “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升级出不同版本, 如文化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环境威胁论和能源威胁论等等。追本溯源,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以西方的思维和价值取向衡量中国的崛起, 欧美国家古希腊就有尚武传统, 战争和贸易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和谋求国家强盛的两条途径, 国家和国家之间是弱肉强食的零和博弈。源自西方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蕴含着战争基因, 大国崛起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也是照搬德国模式、全盘西化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的文化积淀和核心价值观与大国迥然不同, 决定了中国必将以和平方式崛起。

(二) 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以中华文化为底蕴。

“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纵观历史,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感召力, 崇尚以德服人, 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 明王朝虽然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但是并没有像欧洲国家发展海上霸权。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面对西方国家集团对华制裁的严峻形势, 中国坚持推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 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迥然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基础, 是消除“中国威胁论”的灵丹妙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尚未形成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 文明的冲突成为当代国家和民族冲突的重要表征。构建世界新文化有赖于广泛采撷人类文明成果, 本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吸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粹, 形成普遍认同的和谐文化。唯以和谐文化才能真正摆脱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质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 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

柏林墙倒塌后, 仍有西方国家延续冷战思维, 以意识形态划线, 对中国推行价值观外交, 制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不是洪水猛兽, 社会主义的发源地在西方, 马克思就是德国人, 社会主义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 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美好设想的不懈追求。苏联解体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恰恰相反, 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为全世界宣布资本主义最后胜利的福音时,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一下子列举了资本主义的“十大罪状”, 以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向马克思表示致敬。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向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表明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仍然存在, 而且倾向于总爆发。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一枝独秀, 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 中国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令世界刮目相看。社会主义是世界发展的未来,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才能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的竞争思维, 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双赢和多赢, 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大国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62~163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序言第3页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N].人民日报, 2007-10-16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篇8

胡锦涛同志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我们国家现阶段和今后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全面阐述后,解决了理论困境,防止和克服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的总纲里,就在这一理论引领下,揭示了经济发展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同时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既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十八大对党章的最新修改赋予了该理论以更显著的地位,确立了党的行动指南,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和稳定性。

发展是硬道理。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要抓好科学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是我国20多年建设的实践经验,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但社会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八大提出,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举目在望了。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全世界的庄严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

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十八大报告通篇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报告中的“人民”二字出现145次之多。党要求党员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观念,这就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十八大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路。大会首次诠释“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

我作为一个新四军老战士,一个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伤残幸存者,有幸看到十八大报告这样的创新宏论和掾笔雄文,深感十八大报告是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报告凝结了全党意志,反映了人民心愿,符合历史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应反复学习,深刻领悟。

一批优秀干部,选进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我们党后继有人,令我十分欣慰;为了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继往开来,许多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十分敬佩。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总书记的平实讲话表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魅力、有能力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看到国家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这几年,我们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明显提高,充分享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要知恩图报,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余热。

上一篇:三号线一期短路试验工作总结下一篇: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