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27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1篇)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近日,定陶县农机局专门组织成立了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小组,明确调研任务、细化调研内容,深入基层、科学调研。

一、定陶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1、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情况。定陶县现有电动卷帘机486台,田园管理机械和微灌设备达4800台套。

2、设施农机主要发展形式。主要有中小拱棚、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三种形式。中小拱棚:指以塑料薄膜为全覆盖材料,以竹片为支架,两端直接插入地下,形成的小拱形简易保护设施。采用竹架结构,造价低,不受地形限制,不需要特殊的基础建设投入,一个一亩地的拱棚投资在2000至5000元不等。主要是南王店乡种植春西瓜的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指以塑料薄膜为全覆盖材料的拱形单体温室。每亩大棚投资在5000-10000元左右。主要用与种植芹菜、西红柿等。

日光温室:指前坡面以塑料膜为覆盖材料,并配有活动保温被,其它三面为围护墙体的温室。采用机械构建厚土墙体,竹木拱架结构。每亩温室造价在1-1.5万元。

3、设施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多,农民收益高

(1)设施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多。根据调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基层服务组织以及普通农户是目前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杜堂乡陆湾村400多户农户为了改变一家一户势单力薄的状况,自愿成立中远蔬菜合作社,拓宽销路,提高种植效益。该村农户杨立组织经营30个大棚,一年四季皆有产出,除自己在本地市场零星出售外,大部分蔬菜交由蔬菜合作社统一销售,销售顺畅,两年来未出现过销售不出去的情况。二是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销售。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必须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的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四是农户直接到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销售。

(2)设施农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亩均收益明显比常规农业高。杜堂陆湾村的设施蔬菜亩均年收益达到6万元左右,孟海镇许楼村设施蔬菜亩均年收益5万元以上,黄店镇草庙的西红柿亩均年收益2万余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县温室大棚生产凡能使用机械的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大棚墙体的建造使用挖掘机、草帘机代替了手工编织、草苫子的覆盖使用电动卷帘机。尤其是卷帘机械化发展迅速,在实施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带动下,菜农购买使用电动卷帘机积极性高涨。使用卷帘机械,省力、省时、增效明显,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据介绍,过去靠人工拉苫子,一揭一盖需要2个多小时,并且很难掌握时间,揭早盖晚影响保温,揭晚盖早影响光照;使用电动卷帘机,每次也就是5——10分钟时间,可延长光照2个多小时,既能减少病虫害又可使蔬菜增产15%——20%,还可省出时间加强田间管理,这样一年增收部分就可赚回机械投资。

三、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设施农业的投资不足。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优势产业,财政投入的扶持资金较小,发展设施农业的水、电、路以及温室、大棚等前期建造投资较大,农户的资金不足,负担过重,财政补贴的标准偏低,群众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设施农业何高层次发展。设施农业的技术及设施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综合服务方面财政投入也很少,与设施农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2、设施农业机械化科技含量低。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目前全县各类温室大棚,大部分棚室规模较小、结构简单,钢架结构大棚很少,抵御风险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仅仅是普及了电动卷帘机,管理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还是空白。

3、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能力不强。大棚蔬菜属于密集型生产,用工较多,生产独立性较强,形成规模化生产管理较难,造成各蔬菜基地菜农、生产管理、销售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组织、产品无品牌、无竞争力、交通运输麻烦大、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困难多,为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带来难度。部分镇街设施农业刚刚起步,还受到生产周期短,周转资金缺口大,技术跟不上,销售手段落后等因素影响,没形成种植规模,抵御市场能力还不强。城关镇有一农户去年经营12个疏菜大棚,上市时刚好遇到大雪天气,由于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无法及时出售,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设施农业承载的风险能力仍薄弱。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如去年11月中旬的大雪导致一部分蔬菜大棚被压塌等,而从重建资金的筹集渠道看,只有参加保险的可得到一定的保险赔偿金,大多需要自筹资金,给种植户带来一定损失。

5、指导服务难到位,本地农民抗风险信心不足。菜农绝大多数还是小规模种植,对设施种植许多是缺少技术,心中无数,担心投入失败,不敢冒风险。

6、综合管理难度大,优质高效无保障。菜农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给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以及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禁用农药控制、“放心菜”田头检测等各方面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将会造成随着种菜年限增加、成本上升、产品品质下降的后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设施蔬菜生产优质高效的持续性。

7、设施农业成本高,影响了发展速度。从目前情况看,建设一座钢架大棚需要资金3万多元,加之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购置,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当年难以收回投入,因此群众积极性不高。

四、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是农业高科技的产物,囊括了当今农业先进技术的主要内容,而我们现有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这就造成了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凭经验管理和经营。因此可以通过举办阳光工程设施农业专题培训班的形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2、农村土地流转,应优先照顾设施农业用地,并且要形成规模,集约经营,以推动全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由于设施农业与大宗农产品生产条件相比,对场地排灌系统和交通运输硬件配套要求较高,特别是有设施农业的地方,应完善和配套设施基地的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科技含量。建议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加大对农户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及时提供、引进适合农户设施种植的优良品种。

5、大力推广先进适应的小型农机具。选择适应大棚内作业的尤其是管理环节的农机具,加大推广力度。

6、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体系。对设施蔬菜基地设立专人管理和指导,使设施农业基地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禁用农药的使用,做到不经检测合格不得采收,确保农产品安全上市。

7、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种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把设施大棚建造、设施设备购置等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并提高补贴比例;应建立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基地。对设施

项目发展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强化服务等措施,引导鼓励设施农业向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发展,加快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邵珠山)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肇东市设施农业经过近两年的强力推进, 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1.05万亩,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9525亩, 瓜果面积520亩, 食用菌面积380亩, 花卉面积75亩;共有各类设施9120个, 其中连栋日光温室1858个, 塑料大棚7262个。全市现拥有500亩以上棚室群3个, 300亩以上棚室群3个, 200亩以上棚室群18个, 100亩以下50亩以上棚室群22个。肇东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中, 主要有以下好的经验和做法。

1.1 财政资金补贴机制。

肇东财政对当年新建达标的塑料大棚小区补贴2万元;对塑料大棚建设规模达到100个以上的小区补贴10万元;对当年新建达标的日光节能温室小区补贴3万元;对日光节能温室建设规模达到10个以上的小区补贴5万元。在积极进行配套投资的同时, 还以财政贴息方式为农户协调信用社小额贷款, 以少量财政资金调动金融机构大量信贷资金, 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力。截至目前, 肇东乡村累计投入补贴、奖励与贴息资金约0.1亿元, 带动农户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直接投资或间接融资累计约达1亿元。

1.2 典型示范带动机制。

肇东十分注重培养设施农业典型, 通过典型引路、大户带动, 提高农户积极性, 提升设施农业的种植水平和经营能力。肇东寿光食用菌园区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位于太平路东侧, 占地400亩, 总投资800万元。园区共26个单元, 每个单元建72平方米生产菌房一座, 450平方米、550平方米节能温室各一栋。农户共出资500万元建生产菌房26座, 节能温室52栋。镇、村两级出资近300万元, 为园区架电、绿化并修筑红砖路2100延长米, 彩色水泥围墙2000米, 为每个单元安装沼气池一座、深井一座。该园区于2008年4月初开始兴建, 并于当年9月末竣工, 现以投入生产。产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 年生产食用菌可达100万袋, 产食用菌300万斤, 纯收入可达125万元, 户均纯收入5万元左右。该园区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达成协议, 聘请寿光技术人员对园生产进行全程指导, 将该园区建成与寿光蔬菜市场紧密对接、一体销售、功能互补的食用菌批发市场, 从而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 提升发展质效。

1.3 产品质量控制机制。

肇东以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为平台, 全力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积极性,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强化广大农民的品种意识和品牌意识,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创效益的经营理念。近年来, 高度重视优质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共引进“美国红提”等新型优质果蔬品种50个, 有28个品种已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市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宣传并配合各产区做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 增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市取得绿色无公害果蔬认证的有15个品牌, 覆盖种植面积达13万亩, 为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1.4 市场流通渠道建设机制。

为保证设施农业产得出、销得畅、效益高, 肇东各基层政府积极搭建产销桥梁,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解决好生产与市场的衔接问题, 确保各个流通环节畅通无阻。通过引导扶持农村建立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强化农产品运销专业队伍, 培育乡村农民经纪人, 招商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公司等手段, 依托各类中介组织, 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平台, 从规划建设、农资调配到农产品加工、销售, 以及质量安全检测等进行全程服务, 为设施农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全市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0余个, 农民经纪人1000余人, 建有大型批发市场2处, 中型市场3处, 较好地保证了产品快速顺畅的市场流通, 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2 目前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短缺。

经过多年的引导和实践, 农民对日光温室的认知程度较高, 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较大的发展热情。但由于设施农业投资较大, 而肇东农业经济积累不足, 农民筹资能力弱, 政府补贴的范围和标准有限, 信用社贷款仍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资金问题依然是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2 土地流转难。

土地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性种植规模的有效扩大。在规划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种植区域过程中, 关于土地的权属和使用问题, 成为困扰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多个连片种植小区计划因部分农民不愿意把土地通过转包或出让使用权的形式进行流转, 而规划区外的农民虽有积极性, 却没有经营使用权, 导致计划搁浅。

2.3 基础设施落后。

肇东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账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在规划建设选址时, 往往受到原有地段有效灌溉面积少、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无法满足当地农民对发展设施农业的需求, 造成了规划布局往往在城郊区安排较多, 极大地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 技术服务滞后。

肇东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力量不足, 培训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 信息网络和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不能满足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技术服务在生产时间的跟踪上, 存在着重产前、产中服务, 轻产后服务的现象, 对农产品的储运、保鲜、包装、加工等各个后续环节, 缺乏应有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2.5 市场销售问题。

肇东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比较分散, 缺少具有足够市场竞争实力的大规模种植区域。尽管产出效益较好, 但由于配套的储运、加工、包装等环节受到产地规模的限制, 无法吸引足够的投资, 更谈不上产销同步发展。市场销售环节的缺位, 使设施农业效益大打折扣。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肇东市政府应聘请有关农业专家和农技工程师, 针对肇东市不同区域的自然特点和资源条件, 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规划, 立足实际, 分类指导, 强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区域。

3.2 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打造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应积极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 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 并进行实地指导, 重点抓好农业技术人员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设施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的技术知识培训。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 严格按照设施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实施, 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

3.3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建设农产品销售队伍。

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和行为准则, 在占据本地市场的同时, 把眼光放在外地市场的开拓上, 及时掌握各地农产品需求信息, 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开辟销售渠道, 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 在设施农业集中区, 建立农产品销售协会或中介服务组织。

3.4 建立质量安全体系, 增强品牌意识。

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 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针对肇东气候特征, 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 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 加快绿色食品认证, 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3.5 增加财政投入, 加大金融扶持。

建议将设施农业专项列入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 在资金上提供必要的保障。积极协调当地企业与从事设施农业的乡村进行结对帮扶, 加快全市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应转变方向, 向设施农业倾斜, 对于农民建设温室大棚可适当提高最低信贷额度, 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3.6 促进土地流转。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津市市设施农用地现状

津市市总人口26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土地面积83.24万亩,耕地面积32.44万亩,2011年全市农业实现产值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9%,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津市市各类畜禽养殖用地面积为753.21亩,占用耕地115.76亩,占用林地123亩。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27家,蛋鸡和肉鸡规模养殖24家,蛋鸡和蛋鸭规模养殖6家,兔、羊、鸽子、鹅、肉牛和鱼规模养殖各1家。

目前,津市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用地缺乏有效管理。据调查,全市7个乡镇设施农业用地,占用耕地115.76亩,占用林地123亩。目前,津市设施农用地的用地企业或个人一般都直接与村委协商,农业及其配套用地在土地承包流转中,与农户签订临时土地租赁合同,用地选址、用地面积都由转入方自行决定,并未对设施农用地进行立项管理,没有相关的法规文件约束,导致违规占用耕地、无限制扩大用地范围、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且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形式多为农户、企业主自主开发型,缺乏发展规划和管理,农用地零星分布、资金投入低、配套设施不完备。

其次,审批缺乏有序操作。目前,津市的农用地审批,只要用地申请者向当地政府提出用地申请,政府签字确认即可使用土地,而申请书中没有明确用地时间、用地面积等相关事宜,对于占用耕地的,更未要求其签订复垦协议。由于缺乏有序的审批程序,致使用地者随意占用耕地、扩大用地范围,造成土地甚至是优质耕地流失。

第三,部门缺乏有机配合。设施农用地的管理需要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但目前农业、环保、畜牧等部门以及乡镇政府未将津市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相应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不明确,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不能及时予以制止、责令限期纠正和整改,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第四,环境缺乏有力保障。调查发现,津市设施农用地多用于养殖畜禽,以小规模饲养为主,农民住房往往是前住人后养畜,卫生环境差。随着生猪和家禽养殖量的不断增多,一些养殖户将畜禽排泄物随意堆放,周围恶臭弥漫。这种人畜混居养殖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不利于畜禽品种改良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对策与建议

出台政策,加强规范管理。为切实加强津市设施农用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津市实际,征求农业、环保、林牧渔业、规划、水利等有关部门意见和深入乡镇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津市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一是明确设施农用地划分范围。明确设施农业的用地范围主要是生产设施用地(如畜禽舍、养殖池等)和附属设施用地(如生活管理用房、农村道路等),禁止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经营永久性餐饮、住宿、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用地,均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应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二是科学编制设施农用地规划。各乡镇应该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下编制好本辖区内设施农用地规划。该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等有关要求,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严禁设施农用地占用基本农田。三是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乡镇、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企业兴建农业设施应尽量利用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财政部门设立复耕资金专项账户,按规定缴纳复垦保证金。在建设过程中,附属设施占用的耕地,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的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并做到先补后占。没有条件补充耕地的,可以根据附属设施占用耕地面积,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明确职责,规范审批程序。根据《通知》精神,需制定一套既合法又便于操作的审批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设施农业项目大多时效性、季节性较强,对报送材料应该严格审查,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当面告知并说明理由。对一些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项目,还要取得林牧渔业和环保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同时,经审批同意实施的设施农业项目,政府应该委托市国土部门发放用地批准通知书,使设施农业用地审批项目进一步规范。

严格监管,建立规范机制。《通知》对具体的操作模式、实施步骤、文本格式等没有形成统一规范,也缺乏相应配套文件的有效支持。我局结合近年来的项目用地办理经验和国土部门工作特点,本着规范管理、资料完备、便于操作的原则,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管:一是强化基层管理职能,为管理把好关。乡镇国土所在设施农用地审批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在实地踏勘过程中,国土所应做好土地利用现状记录,并邀请农经部门、村委会代表等一起实地踏勘,以减少设施农用地项目报批和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同时国土所还要全程参与设施农用地项目的施工放点、综合验收、执法巡查等相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严格按批准条件使用土地,发现违法用地的须及时制止和报告。二是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完善报批材料。国土系统内部明确各自职能,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设施农用地的报批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对设施农用地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具示意图和审查意见,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报批;确保对设施农业项目土地权属无争议,确认附属设施等各类用地的地类和面积,设施农用地经市政府批准后,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台账登记;设施农用地上报后,定期执法巡查,做好后期的全程跟踪管理。三是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全程监督。设施农用地申请经市政府批准后,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管理,确保设施农业规范用地。履行施工放样和综合验收程序。项目建设前,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村委等部门进行施工放样标定界址点后,正式动工建设。整体工程竣工后,由农业生产经营者向农业和国土部门申请验收,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国土等部门对用地面积,建筑层次、用途进行综合验收,不符合设施农用地批准条件的,按违法用地查处。确保设施农业项目到期复垦。试用期满后,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续办用地的,在到期前一个月内提出续办申请,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条件的,自行组织复耕,并由市国土部门直至验收。

齐抓共管,助推生态建设。建立管理共同机制。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农业项目用地的巡查力度,发现经营者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破坏生态环境、违规占用林地、擅自改变设施农用地用途,设施农用地到期不复垦等不按规定使用土地的相关行为的,应加强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生产和破坏行为,并明确由乡(镇)政府负责拆除、复垦,形成设施农用地共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应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强化生态环保意识,依法合理用地。用地者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规范管理、综合利用的思路,充分考虑水源、交通、污染等环境因素,尽可能地使畜禽排泄物就地转化为能源或有机肥料,确保设施农用地建设达到清洁生产的标准。

临夏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各镇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切实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7年底全市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6200亩,其中高效日光节能温室面积1500亩,大小拱棚4700设施农业建设推动了蔬菜、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市蔬菜栽培面积13000亩,其中春种面积7200亩,复种面积5800亩。蔬菜共有8大类140多个品种。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主要种植食用菌、蕃瓜、黄瓜、番茄等蔬菜品种,冬季上市供应;大小拱棚主要种植菜花、水萝卜、莴笋、油白菜等,春夏季上市供应;露地面积主要种植甘兰、韭菜、油菜、菠菜等,夏秋季上市供应;复种主要种植大白菜、绿萝卜,秋冬季上市供应。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主要问题

1.1 设施农业建设土地集中程度低,规模化经营滞后。我市人均耕地少,设施农业规划区内土地流转整合牵扯农户多,规模发展协调难度大,土地利用率低,在资源配置上造成了较大的浪费,设施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土地流转整合的新机制。

1.2 群众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认识不够,参与意识不强。我市目前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大,大部分农民仍然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传统种植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仍停留在典型的“粮食型结构”模式上,不适应发展城郊型现代实施农业的需要。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设施农业生产者经营理念落后,习惯于旧的生产种植方式,制约着设施农业生产效益的全面发挥,影响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1.3 ?O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当前我市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虽有一定的规模,但生产分散,缺少主导产品,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市场体系建设虽有较快的发展,但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少,不能形成较强的引导带动作用。

1.4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资金制约因素大。设施农业特别是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建设高效日光温室需要资金数目大,而我市大部分群众财力有限,无力投入生产建设,加之银行贷款难,依靠群众自筹建设困难多,一定程度制约和影响着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今后促进设施农业大发展的思考

2.1 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在机制上求创新。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连片建造和发展“一村一品”。

2.2 加快建立农合经济组织,在经营上求发展。在各镇设施农业示范区,引导种植户和当地群众协商成立相关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农业部门服务指导,协会自主运作,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用地和资金筹措等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2.3 坚持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再突破。一是扩大种植规模促发展。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要求,着力培育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生产带,突出连片建设,力争重点建设好一个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发展4个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大规模生产,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二是依靠专业特色促发展。要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坚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引导,加强服务,立足乡镇现有的生产特色,确定骨干品种和发展目标、生产重点村社,集中扶持,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种植栽培结构。

2.4 坚持政策扶持,在投入上再加大。一是继续完善资金扶持机制。建议市上建立临夏市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资金信贷平台,为规模种植户及工商大户,提供资金贷款扶持。市财政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向农业的投入,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工作。对集中连片日光温室建设继续给予资金扶持,并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三是建立社会共帮机制。农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涉及到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基地的规范建造等,因此,农、林、水、电、科技、土地等相关部门要在设施、机械、技术、信息等方面共同协助,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促进农业更快发展。

2.5 坚持品牌战略,在质量上再提升。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增强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自觉性。二是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我市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步伐,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精品名牌为努力方向,实施蔬菜精品名牌战略。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在提高蔬菜、花卉生产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培育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和优势生产基地,以适应本地消费和外地市场的需求。

2.6 坚持管理和科技创新,在服务上再加强。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设施农业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档次和水平;积极示范推广新设施、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栽培效益的提高,提高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率。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按照市农机局的安排,XX县农机局高度重视,局主要负责人作了重要批示,抽调2人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鲁村、燕崖、悦庄等乡镇实地调研,与农户进行了交谈,并与县政府调研室、县蔬菜中心、果树中心、畜牧局、农业局有关人员进行了交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保证了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一、XX县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XX县地处鲁中山区,境内有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占全县人口的85.5 %。全县耕地仅24万亩,人均占有0.5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设施农业发展政策,使XX以蔬菜、林果、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5月,全县设施蔬菜业面积到达到了3.58万亩,设施林果业700余亩,设施养殖业达到了63万平方米,年产值达到了10.5亿元,纯收入达到了3.6亿元,并出现了悦庄韭菜、鲁村黄瓜、燕崖大樱桃等知名品牌。设施农业成为提升XX果品、蔬菜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设施农业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设施装备情况

(一)主要类型

从技术类别上来看,XX县的设施农业共应用了四种类型。日光温室。由于日光温室具备较高的保温性能,成为种植冬季蔬菜和矮棵水果(如大棚草莓)的首选。目前在鲁村、南麻、中庄、东里等乡镇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全县共有3020个,共计210万平方米。典型代表村鲁村镇王村一个村共有大棚700余个,面积达到了49万平方米。塑料大棚。主要用于春暖蔬菜的种植,在土门、南麻、悦庄等乡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全县共有塑料大棚8500个,计280.5万平方米。小拱棚。目前共有20.8万个,1334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悦庄镇,以种植韭菜等矮科蔬菜为主。塑料连栋温室。这已成为林果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代表区域是燕崖乡、中庄乡。主要以种植大棚樱桃、大棚油桃等水果为主。目前共有16个,2.3万平方米。由于投入成本大,发展数量较少。

从经营机制上看,设施农业目前全部由农户自主经营。主要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

(二)优缺点

设施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解决了“菜篮子”、“果盘子”问题。让广大人民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季还是在万物刚开始孕育的春天,都能吃到多样的蔬菜和珍稀的水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动植物对环境条件(光、热、水、肥等)的要求,实现反季节生产,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物以稀为贵,由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大都是时令中的稀缺品种,产品价格高,取得了高效益。以燕崖乡大棚樱桃为例,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500元/市斤,一般160元/市斤,最低价格25元/市斤,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设施农业的高附加值为农民提供了高收入。鲁村等蔬菜种植农户年平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燕崖乡林果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高收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设施农业的缺点,主要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例如日光温室,每平方米投入约34.3元,一个标准的温室(10米宽,50米长),需投入约1.8万元。投入较高的塑料连栋温室,每平方米投入约75元。一个6连栋温室(占地6亩),一次性投资需30万元。没有雄厚的资金,或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一般的农户很难建设起来。

(三)装备情况

目前,XX县的设施装备还处于低层次阶段。主要装备有CO2发生器、大棚卷帘机、灌溉和药物喷施设备。其中,全县共装备CO2发生器1560台,主要用于日光温室,配置率达到了50%;配备大棚卷帘机920台,平均每个日光温室0.3台;用于设施农业的灌溉设备13200余台套,药物喷施设备16000余台;地暖设备1套;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共有8个温室。

三、投入构成和经营状况

XX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全部由农户自筹。经营状况较好。按照设施农业发展种类不同,效益有所不同。设施蔬菜业。采用日光温室种植黄瓜、芹菜等蔬菜的,一个标准温室(10米宽,50米长)年收入约1.5万元,成本约3000元,纯收入约12

000元。主要销往博山、泰安、湖北、东北等地;采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间作佛手瓜,每棚(300m2)年纯收入约1万元;采用小拱棚的,主要种植韭菜,每亩年纯收入为11000-15000元。设施林果业。主要采用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等设施,种植大棚樱桃、油桃、草莓等林果作物。平均每棚(约600平方米)大樱桃收入约5万元,效益最高的收入为6.2万元。产品覆盖日本、东南亚、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棚(约600平方米)油桃收入约2万元,销往全国各地。设施园艺业。主要以种植花卉和盆景、名木为主。其中玫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重要集中在鲁村镇王村,共有玫瑰温室60多个。产品销往北京、东北、湖北、泰安、青岛等地。每个温室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虽然收入相较设施蔬菜业偏低,但由于具备易于管理、种植成本低、节约劳动力的优势(一个中年妇女即可管理),自2005年至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快了当地的劳动力转移。设施养殖业。主要以养殖大棚鸭、大棚鸡为主。平均每棚(400平方米)鸭年收入约1-1.2万元(2006年数字)。按2007年上半年销售价格计算,每个棚养鸭年纯收入将达到3万元以上。每个棚(300平方米)养鸡年纯收入约0.6-1.5万元。

四、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了设施农业发展品种,采取政府引导,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当地设施农业发展。如鲁村镇在发展大棚蔬菜之初,镇党委、政府每个中层干部建设了一个日光温室,引导农民发展。在市场成熟以后,又将日光温室全部出售给了农户,由农户自主经营,实现了政府引导发展设施农业的目的。

2、制定落实了设施农业发展政策。为了发展设施农业,XX县采取各类措施,抓好规范发展。燕崖乡申请列入了全国农业大樱桃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无公害大樱桃生产、销售、检测标准。鲁村、悦庄、南麻、中庄等乡镇的林果、蔬菜均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与设施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抓好设施农业的发展配套。对大棚卷帘机、水泵、药物喷施等机械进行了扶持,提高了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4、对发展设施农业给予了相应奖励。XX县自2004年开始实行了奖励制度。对每建成1个存养1500只以上的肉鸭大棚扶持300元,每建成一处50个连片大棚的肉鸭标准化生产基地,奖励5万元。对每建成一个标准化鸡舍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5万元,扶持贷款贴息1500元。另外各乡镇对发展设施蔬菜也实施了一系列奖励制度,提高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5.加大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组织举办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户的种植、养殖水平,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鼓励和扶持投资者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中介机构,培养形成蔬菜瓜果、营销、贮运、出口大户,促使其能够把本地的优势产品带出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品种引进来。共培育发展运行规范和具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各类协会和合作组织150个,带动农户2万户。

7.抓好销售市场和龙头企业建设。先后建成东里无公害和沂蒙山果蔬骨干市场2处,产地批发市场150多处。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新认定县级龙头企业18家,保证了所产农产品能够得到及时销售,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整个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处于低层次阶段,急需农机部门加大推广扶持力度,促进设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2、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小,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

3、农户技术水平低。原有的农业知识已不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对农户进行大规模的新技术培训,充电加油。

4、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的千家万户生产模式不利于有效监督,造成农残超标问题仍有发生,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

5.龙头加工、流通企业不够大,市场体系、运销组织不完善,带动力不强,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效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

6.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全县的设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农户的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自有资金量十分有限。

六、今后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1、加大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投资扶持力度。设立专用资金,扶持农户用于设施农业发展配套,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2、加强政府引导,根据区域实际建立特色型设施农业基地,实现产业规模化。

3、加大投资、管理力度,打造强势设施农产品品牌。继续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相应扶持。解决农户资金薄弱的问题,由政府部门出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行补贴。

4、抓好设施农业监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和残留超标,确保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

5.努力发挥现有销售市场的潜力,由政府部门改造、提升或新建专业性、规模化、高知名度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抓好推介、宣传,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引进外来客商,解决农民的销售关。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6.抓好对流通企业、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其做大做强。

7.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科学管理水平。

8.研究新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克服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技术水平低的不良因素,大力推行股份制农业、生产经营协会等形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销售。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6

长期以来,水月产业园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发展,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区发展。

一、现状

(一)规划情况

水月产业园区前身为xx年成立的xx区水月循环经济实验区,xx年9月经省经信委、市编办批复成立园区管委会,xx年xx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园区原定位为循环经济实验区,《产业发展规划》于xx年9月经省经信委批复实施,主要围绕水钢冶金主导产业发展装备制造、金属加工、化工、建材、矿产开发等循环配套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市场、食品加工等服务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园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经充分调查研究,依托交通、区位、市场潜力等优势,将园区功能重新定位为产城一体化的城市拓展区,规划范围为东至瑞安路,南邻贵昆铁路,西至汪水路,北抵月照机场,辖钟山区红岩街道办事处、荷城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和杨柳街道办事处大部分区域和月照乡全部,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物流商贸、空港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轻型工业、休闲旅游度假四个组团。目前,规划工作已进入细节论证阶段,拟于今年11月上旬报批。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Ⅱ级的金水路一期xx公里已建成通行,近期完成细沥层铺设。全长1.547公里、宽20米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于今年4月中旬动工,全长2.26公里、宽20米的南北路于今年xx月动工,两条路路现正进行基础填挖工程。全长2.3公里的金水路二期在首批建设BT投资方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续建停工后,今年10月重新动工建设,

(三)排污排洪方面

排洪排污沟渠修建3千米,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园区排洪排污需要。

(四)水电气配套方面

共完成供水管道安装13千米,铺设排水管道沟渠1.2千米。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新安装饮水管道3000米,新铺设排水管道xx米,新建22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现有水、电基本能满足现入驻企业、在建项目及居民用水用电需求,二期管道尚未进入实施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未定

已完成5.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与现发展思路不一致,在xx年xx月12日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上未获通过。现市规划局将水月纳入新一轮城市规划范围,市规划、发改部门正委托相关单位对建安组团、空港经济两片区进行控制性规划,与园区的控制性规划重叠。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xx大道作为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横穿园区核心区的主干道,已由水城县完成初步设计,但迟迟未动工建设,严重阻碍园区项目建设。园区内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金水路二期虽在轰轰烈烈建设中,但建成投入使用需要一定工期,近期难以通行。原有道路为实现细沥层铺设,且内环快线、机场快线及园区内项目工程运输车辆碾压造成破坏,运输条件差。

(三)排污排洪设施亟待改善

园区内地形地貌复杂,项目建设用地需大量挖填方后方能使土地平整,导致排污排洪压力增大,园区内原有排污排洪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

(四)配套设施不健全

现有水电只能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建设和居民生产、建设和生活需要,后续生产、建设和生活用水用电量大,且供气、通讯等设施不健全。

(五)小散乱污染企业清理难

园区起步标准低,开发程序不科学,导致企业分布混乱,尤其是园区内存在多个洗煤厂,呈现小、散、乱的状态,导致脏乱差根源难以消除,大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建设发展。虽园区已调查摸底,但清理工作已超出园区管理权限。

(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

园区内基础设施全部由管委会自筹经费建设,但园区起步晚、后劲弱,无固定资产,加之建设用地少等现实问题,导致园区没有融资抵押物,融资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

(一)强化规划衔接

为统筹园区同步、协调发展,市发改委、规划局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涉及园区规划的建安片区、月照机场周边一带范围,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由园区负责实施,其余范围由园区规划并实施。同时,尽快确定园区法定界线。

(二)完善路网规划和建设

将园区已规划并动工建设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拟规划的其他道路统筹纳入先期城市道路规划,由园区先行建设。把xx社区二三组道路、内环快线三块田互通至双坝社区小西湖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提高周边土地使用价值。另外,乌蒙大道园区段从月照乡政府前至水钢由园区自行规划建设,享受水城县建设乌蒙大道的.待遇。

(三)加快排污排洪设施建设进度

市中心城区人口规划将超过100万人,城市排污将超过100000m3/天,到园区工业污染将达121900m3/天,且水城河流经园区,建议在位于城市排污排水下游的乌蒙山水泥厂处建设日处理能力10—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尽快纳入议事日程,统一处理城市污水,把现污水处理厂区域土地置换给园区使用。

把水城河下游作为城市排洪通道统一立项,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统一改造。

(四)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

因园区属城市部分,到20,园区常驻、流动人口总数将达3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将达186500m3/天,建议把园区供水、供电、供气系统纳入城市统筹规划建设。当前,供水问题最为突出,亟待解决。

(五)加快污染根源治理

园区已对污染企业摸底调查并形成意见,提交方案后,由市研究、部署,安排具有执法权限的部门进行清理。因园区无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道路建设完毕后,移交城市管理部门管理。

(六)完善基建配套费收取使用机制

宝应县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及思考 篇7

宝应县的设施农业已初具规模, 已建成以泾河设施瓜菜园区、望直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柳堡仁里荡生态高效农业园区等为代表的十几个园区;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也正在建设中, 总面积达0.41万hm2。

1.1 特点

一是区域特色化。该县确立了一镇一业, 一村一品发展战略, 重点是泾河西瓜、安宜蔬菜、水泗荷藕、黄塍草莓等, 建立大面积设施化生产基地, 打造外销的拳头产品。

二是无公害、绿色、有机化。如泰基 (中宝德国) 有机农场在范水、安宜建成的万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所产的“泰基”大米成功打入北京等市场;“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获得全国十大名蟹, 有机藕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工程不断上马, 亮点不断出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 宝应设施农业越搞越多、越大、越好, 每年都要开工几个新的园区, 望直港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北郊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诸多亮点中的代表。

1.2 思路与办法

主要发展粮油、畜牧、蔬菜、水生蔬菜、林果、水产品生产的设施化;以大市场、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为指导思想;在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方面形成粮食物流、有机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批发四大配套产业板块, 以之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先导和保障;在地理空间上形成沿安大线、盐金线、泾安线等3条交通干线分布的三大沿线产业带。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园区新品推广率达95%, 新技术普及率达90%, 新模式应用85%。

园区建设实行“四挂”:一是领导挂帅指挥, 重点园区由镇班子领导, 部门负责人挂帅;二是实行部门挂钩联系。农口及涉农部门根据县级部门联系镇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 挂钩服务联系镇设施农园区建设;三是挂牌并建立机构, 各园区分别成立领导和技术工作班子;四是实行园区挂图推进, 明确建设规划、建设主体、建设时间、建设内容、建设规模。

2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建议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的农业, 各级财政应划定预算份额用于推进设施农业;应完善相关融资渠道, 民间集资、企业投资、银行货款等等, 政府当好中介或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等等;可以建立政府或是民间融资平台;还可以结合农业招商来搞。

土地是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出台政策促进相关土地流转与经营权的适当集中, 鼓励农民进行田亩转租、互换、参股, 以准备发展设施农业的土地资源。

设施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应对市场与生产格局进行调查, 对未来的发展要进行预测, 应由专业的人员与机构进行。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方针扶植设施农业企业, 推动企业的合作或合并, 引导其跨区域发展;就长远来看, 还可以向培植上市企业方向努力。

整合好国土、交通运输、水利、科技、农业开发等部门的项目资源, 依托项目来进行设计规划, 利用上级资金来发展本地的设施农业。

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大, 其生产周期长, 对市场反应不迅捷, 产品不利贮运, 因而风险较其它产业高, 设施农业也很大程度有这些问题, 故应完善相关保险机制, 完善融资担保机制, 如组建相关的担保公司;还可以引进期货机制, 进入期货市场。

设施农业一定要结合品牌战略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益, 不管是借牌子还是树牌子, 一定要进行品牌化经营, 有了牌子与口碑, 就能有更多的销路, 就能改变供求格局, 提升产品价格。

定陶县发展节水灌溉现状及对策 篇8

关键词:节水灌溉 现状 效益 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6-01

定陶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该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53.5~44 m之间。定陶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670.8 mm,且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降雨量的70%集中在7、8、9月,形成该县“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涝中有旱、旱中有涝、以旱为主”的自然特点,有“十年九旱”之说。据该县1990年水资源调查资源显示:由于平原地区工程拦蓄能力低,地表水可利用量多年平均379万 m3,地下水可利用量为7856万 m3,年引黄水量8000万 m3,累计水资源年可利用果16235万 m3。而以98年为例,全县农业需水量为16720万 m3,工业需水1596万 m3,居民生活及公共事业需水1114万 m3,年缺水量3200万 m3。根据频率分析,以2000年为水平年,该县枯水年(P=75%)将缺1600万 m3,特枯年(P=95%)将缺水6500万 m3。今后,随着黄河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中上游大中型灌区的建立及建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水资源更为重要。

1 推广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定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发展农业首先要解决用水问题。农业灌溉又是该县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县用水量的84%左右。因此,管理好农业水资源的节约灌溉,对全县的水资源矛盾,促进该县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该县一方面是干旱缺水;另一方面则由于农民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源现象又十分严重。目前,该县绝大部分采用大田漫灌,由于产生深层渗漏,蒸发及渠道渗漏有很大一部分水量被白白损失掉,真正被作物吸收利用的仅占灌溉水量的1/3左右。如采用节水灌溉,把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0.8,农业灌溉可比现在节约近一半的水资源,基本上缓解了该县缺水的矛盾。因此,要想解决定陶县农业灌溉缺水问题,除兴修必要的水利工程外,其根本出路在于采用节水灌溉。

2 节水灌溉技术的综合效益及其应用

节水灌溉特别是先进的喷灌、微灌、滴灌,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保土、保肥、提高地温,有利于作物生长,还可省去田间渠道及田埂、畦埂,提高土地利用率10%~20%。因此,能较大辐度地增产。单就节水灌溉本身而言,喷灌与大田漫灌相比节水50%,一般增产15%~20%,微灌和滴灌节水70%~75%,增产30%左右。这样的措施,在其他农业节水灌溉是少见的,而其他的灌溉技术都有不同的措施。

正是由于节水灌溉具有十分显著的综合效益,所以它已成为当代农业灌溉发展的趋势。近几年由于领导的重视和人民群众节水意识的提高,该县节水灌溉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为:首先加大了资金投资力度。1995年以来,省、地、县各级财政每年投入用于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同时,广大群众也都以以资折劳方式大力投入节水工程。其次是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发展地下管灌3万亩、大田喷灌5000亩、大棚滴灌300亩、地上防渗渠灌溉5万亩、地上小白龙灌溉25万亩。再次是加强对已建节水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每处工程建成后都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进行检修,实行有偿供水。结合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对部分节水工程进行拍买、租赁,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增加节水工程综合效益。

3 加大措施,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要大力宣传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广大群众有水短缺的忧患意识及节水灌溉意识。同时努力做好水利科技下乡活动,让广大农民了解水资源面临的紧缺情况,自觉投入到节水灌溉中去。

(2)因地制宜、选择和确定适合本地的节水灌溉方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当有多种节水灌溉技术形式同时适用时,应在技术经济比较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投资适中,技术先进实用,易于掌握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全面促进定陶县的节水灌溉,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节水发展的路子。

(3)狠抓质量管理。在工程质量上要做到规范的技术设计,正确的设备选型,严格的施工安装与合理的运行管理。在技术设计上,要符合各种设计规范要求;设备选型要选用国家正规厂家的设备材料;施工安装要有一支专业队伍来进行;工程投入运行后,必须坚持对工程设施进行维修养护,严格按制定的灌溉制度,否则,就不能正常发挥节水灌溉的效益。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节水灌溉是农业灌溉的一场革命,是解决我国干旱地区农业缺水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一定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水源保障,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定陶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定陶县水利志[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9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报告 篇10

英德市城泰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英德市东华镇华侨工业园精细化工基地扩充区内,占地面积20亩,2016年6月正式投产,目前主要生产环保型固化剂和涂料。以下为环境保护设施情况报告:

1、化粪池,生活污水排进化粪池,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基地管网;

2、甲类车间1建有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塔和水雾喷淋塔,布袋除尘器,运转正常,有运行台账在现场专人登记。生产车间中加料、搅拌、出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采用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水雾喷淋和活性炭集气罩收集后的废气经过活性炭吸附塔处理再经15米的排烟筒高空排放,颗粒则经过布袋除尘除去,集中回收利用;甲类车间2建有活性炭吸附塔和水雾喷淋塔集,运转正常,有运行台账在现场专人登记。生产车间中加料、搅拌、出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采用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水雾喷淋和活性炭集气罩收集后的废气经过活性炭吸附塔处理再经15米的排烟筒高空排放。

3、甲类仓库内建有危废房,所有危险废物均经过入库建立台账,签字,专人管理,暂时存放在危废房。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1

1主要问题

(1) 农机总量持续增长, 但农机化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机结构比例失调。长期以来, 农机发展呈现以农民自主购机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造成农机结构比例失调, 存在一般作业机械多, 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现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装备结构, 转变农机化增长方式, 加快发展大型高效、复式多功能和节能环保农业机械, 是今后定陶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二是缺乏宏观调控, 存在农机重复购置和闲置情况。据调查, 定陶县的拖拉机和农用车, 多数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2个月, 其余时间被闲置, 浪费惊人。如何更好地配置农机资源, 组织引导农机户进入市场和扩大经营规模, 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机共同利用, 是定陶县农机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一是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 但玉米生产, 尤其是玉米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目前玉米机播才刚刚起步。加快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 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 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定陶县农机化发展的重点。二是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有了较大进展, 但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已成为制约定陶县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 推进经济作物、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3) 农机科研开发、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定陶县花生、棉花和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面积较大, 对这些经济作物实行机械化作业还没有开始, 仍靠人工作业, 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畜牧业、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也非常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定陶县对经济作物所用机械的科研开发、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适用经济作物生产的作业机械研制、推广滞后。若引进外地经济作物作业机械, 与定陶县的农艺又不相配套, 不适宜在定陶县作业。尽管近几年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 农机化资金投入不断增长, 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

(4)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 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管理模式, 农机大户发展较快, 但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散乱, 普遍存在机具存放困难、作业无组织等问题。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 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组建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因此, 按照《农民合作社法》的标准和规定, 规范和发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大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是农机部门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2建议与对策

目前, 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 定陶县农机化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阶段, 迫切需要定陶县农机工作人员, 面对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 在农机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及发展模式等方面, 进一步加大理论探讨和实践力度, 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 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今后, 定陶县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兼顾, 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 调整发展布局, 创新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和市场引导作用, 进一步优化农业装备结构, 强化监督管理, 完善服务机制, 全面提升定陶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1) 落实科学发展观, 调整优化农机结构, 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目前, 定陶县农机化发展还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粮食生产还没有全部实现机械化, 经济作物机械化还没有起步。今后一个时期, 仍然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粮食收获机械, 适当增加小麦联合收割机数量, 主攻玉米收获机械。“十一五”期间, 在基本实现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 重点突破玉米生产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推广。同时, 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实现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新突破。到“十一五”末, 定陶县在耕播收机械化水平上, 粮食生产力争85%以上, 其他农作物力争70%以上。

(2) 落实国家购机补贴政策, 千方百计增加农机投入, 努力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调动引导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带动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 建立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后, 中央和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将逐年扩大, 农机部门的责任越来越大, 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切实做到政策宣传、机具落实、技术培训和监管服务跟踪“4到户”, 努力把中央支农惠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二是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农机化资金投入政策, 对农机作业及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和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 农村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全面开展玉米机械化生产、保护性耕作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机化重点技术推广活动, 以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为重点,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把玉米机收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结合起来一起抓, 大力推行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 实现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培育壮大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 促进农业机械化大发展。一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对已建立的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农机合作组织依法进行规范完善, 按要求注册登记。同时, 加大扶持力度, 依法规范管理, 强化服务指导, 推动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等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 全面建设乡镇级农机协会, 在定陶县构建起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骨干, 农机户为主体, 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努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促进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 按照因地制宜、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的思路, 把更多的农机户组织起来, 走合作经营的路子,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 引导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本地重点农时季节开展农机作业及运输、维修、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农机服务的同时, 不断开拓农机服务领域, 积极参与农机跨区作业“4大战役”, 进一步提高农机跨区作业收益。三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意愿, 在不改变生产责任制的情况下, 不断创新农机服务模式, 采取作物统一布局, 农机统一作业, 积极探索由农机合作社统一种植经营土地, 或实行代耕制农机作业服务新路子。

(4) 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机科研和推广经费的投入, 提升定陶县农机化科技水平。针对定陶县在农机, 特别是在经济作物生产所需机械的研发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议政府今后每年都列出专项资金, 用于研制开发和引进推广花生、棉花及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秸秆利用、畜牧、林业及养殖业等适用先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加大农机研发力度,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新机具的步伐。争取在“十一五”期间, 定陶县在花生、棉花铺膜覆盖播种及拔柴、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初加工和林牧渔业等方面的机械化水平有突破性进展。

(5) 完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 搞好适度农业规模化种植, 促进农业机械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生产责任制从联产承包、土地大包干到承包土地使用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生产责任制的双层经营体制始终没能很好得到落实, 双层变成了单层。农业生产的单层经营体制使种植分散、作业地块狭小, 再加上田间树木多, 道路狭窄, 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加大了农业机械生产成本。在国外, 全部实现机械化的农业生产, 作业需动力3 k W/hm2, 而定陶县却大于15 k W/hm2, 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中级后期水平, 农机成本大大提高, 也加大了农业成本。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大力完善生产责任制双层经营体制, 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 实行农机订单作业和代耕制,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逐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这样做, 从根本上把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养殖业、加工业中来, 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建议政府把建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建立农机服务合作社, 以农机服务合作社实行农机订单作业和土地代耕制,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

【定陶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设备主管半年个人总结报告下一篇:网课学习经验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