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项目申请报告

2024-05-10

吕梁项目申请报告(共4篇)

吕梁项目申请报告 篇1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转型跨越 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吕梁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23日)

杜善学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吕梁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吕梁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实施“五三发展战略”,为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2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45.5亿元,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从60亿元增加到196.2亿元,年均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130元增加到15278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3元增加到3890元,年均增长14.5%。吕梁由贫困大市成为全省关注的经济发展新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煤炭资源整合取得重大成果,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煤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逐步壮大,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先后落户吕梁,一批转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循环化生产不断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高耗向集约节能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太中银铁路、太佳高速、汾平高速建成通车,吕梁飞机场、晋豫鲁出海大通道、太兴铁路、西纵高速开工建设,国、省道改造工程和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全面完工;柳电二期、横泉水库、引文入川等一批骨干工程相继建成,柏叶口水库和沿黄提水工程开工建设,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37.9%,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以环境卫生、街道装饰、交通秩序为重点的城乡“三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活动全面启动,城市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吕梁学院建成招生,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开工建设。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县乡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个全覆盖”全部完成,新的“五个全覆盖”全面铺开。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小康建设协调推进,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全部解决,新农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民主政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和谐融洽。“法治吕梁”建设成效明显,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平安吕梁”建设扎实推进,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市县两级书记、市(县)长公开电话开通运行,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建立,非正常上访明显下降。

——党的建设得到新的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县乡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明显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倡导“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良好作风,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具体化”工作理念,干部作风和精神状态明显转变。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乡包村活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融洽。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经受严峻考验、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是我市各项事业跨越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五年,最显著的成就是提高了生产力,吕梁发展速度加快、实力趋强;最突出的优势是提升了支撑力,吕梁产业基础形成、交通瓶颈突破;最鲜明的标志是扩大了影响力,吕梁从封闭保守向全面开放迈出重大一步。五年的巨变,为吕梁转型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的成绩,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努力工作、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二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地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以及所有为吕梁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奋斗,为我们今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上级精神与吕梁实际紧密结合,不断转变理念,创新思路,探索实践。特别是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五三发展战略”,描绘了“十二五”发展蓝图,使我们健步迈上了转型跨越发展之路。实践证明,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吕梁发展实践中,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对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压力,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投资、上项目、促转型,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发展最有说服力,发展最具凝聚力,发展最出战斗力。只要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转型跨越发展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胜利。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五年来,我们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扩大开放提升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一切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全面开放借助外力,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实践证明,实现人民利益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加快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五年来,我们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完成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保证。实践证明,办好吕梁的事情,关键在党。只要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一定能够不断焕发各级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创造吕梁美好明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吕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有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等、靠、怕、慢”思想严重,思维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内陆经济的束缚中,观念仍禁锢在依赖政府、依赖资源的模式中,小富即安、守成求稳的心态比较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初级化问题突出,新兴产业和资源转型项目储备不足;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低,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弱,严重制约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协调,低收入贫困人口多,连片贫困面积大,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低,稳定脱贫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欠帐多,提升速度慢,实现程度低,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发展软环境差,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式陈旧,行政效能不高;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事故防控的形势仍不稳定,社会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腐败现象在某些领域还比较突出,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综观全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抓住和用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我国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一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竞相发展大势已经形成。立足全省,省委提出的转型跨越发展总体思路,已经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各市在转型跨越发展中争先晋位,随着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推进,一个加快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奋力赶超局面已经出现。审视吕梁,我们既面临着资源型经济转型压力和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落后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重组、能源市场需求日趋旺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拥有矿产资源初始开发、交通瓶颈全面突破、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吕梁精神哺育我们团结奋斗的发展新优势。在这个机遇大于挑战,优势胜于困难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鼓足勇气,坚定信心,付出比先进地区更大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引领吕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加全面而辉煌的目标奋勇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总体部署,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机遇,全面实施“五三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着力提高资源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弘扬吕梁精神,培育吕梁英雄,打造吕梁速度,创新吕梁模式,展示吕梁形象,加快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子,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一个科学发展的新吕梁。基本工作思路是:全面实施“五三发展战略”,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吕梁。“五三发展战略”就是推进观念、经济、城镇、生态、管理“五个转型”,实现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三大跨越”。“五个转型”要求我们树立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率先发展意识,推进观念转型;加快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推进经济转型;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推进城镇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转型;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管理转型。“三大跨越”要求我们立足建设全省经济强市,实现经济总量大跨越;立足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大跨越;立足“富市”与“富民”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跨越。

“五三发展战略”是中央和省委精神与吕梁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五个转型”强调的是“好”的要求,“三大跨越”体现了“快”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转型跨越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吕梁基本市情和发展阶段特征,是对过去历届市委探索吕梁发展道路成果的创新和完善,是对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实施“五三发展战略”,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举全市之力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吕梁。建设新吕梁,必须大力弘扬“吕梁精神”。要把吕梁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凝结成的以“不屈不挠、开放包容、顾全大局、勇于创新”为核心的吕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转型跨越的伟大实践中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激励人民,奋发图强。建设新吕梁,必须大力培育“吕梁英雄”。要以吕梁大地曾经涌现出的贺昌、刘胡兰等革命英雄为榜样,培育一大批各条战线有新时代特征的吕梁英雄,用英雄的行为、英雄的业绩、英雄的精神,带动和激励群众积极投身转型跨越发展,谱写新的吕梁英雄传。建设新吕梁,必须大力打造“吕梁速度”。要充分发挥资源型经济后发优势,以资源换资本、换项目、换技术、换市场,牢牢抓住投资这个经济工作的龙头,把资源优势最大化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创造又好又快发展的吕梁速度。建设新吕梁,必须大力创新“吕梁模式”。要把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转型跨越发展主旋律,贯穿于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创造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资源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好转、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吕梁模式。建设新吕梁,必须大力展示“吕梁形象”。展示吕梁人民文明开放、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新形象,展示吕梁干部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新形象,展示吕梁城乡山青水秀、整洁有序、生机勃勃的新形象,展示吕梁企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诚信发展的新形象,展示吕梁社会繁荣富裕、政通人和、幸福和谐的新形象。

主要奋斗目标是:

——加快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今后五年,吕梁要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创新平台,以先行先试为工作导向,以推进“四化”为根本举措,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转型项目,基本建立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以转型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工业新型化方面,构建起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有率大幅提升,非煤产业经济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60%以上。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建成一批“一县一业”示范县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市域城镇化方面,“一市四区”和“两个城镇带”建设加快推进,县城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城镇集聚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乡生态化方面,初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绿化吕梁、气化吕梁、净化吕梁、健康吕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要求,加快建设进程。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基本解决,新“五个全覆盖”全面完成,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攻坚加快推进,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改善,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持续好转。文化教育全面进步。基础教育布局更加合理,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城镇学前三年教育全面覆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努力建成山西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资源环境有效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50%以上,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全面完成,林木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水系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顺应了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趋势,反映了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市各级党组织执政为民、执政兴市的根本要求。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扑下身子埋头干,一个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山川秀美、科学发展的新吕梁,必将崛起在三晋大地上。

三、全力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坚持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抓手,以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的“吕梁速度”和“吕梁模式”。

(一)以园区和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工业新型化。吕梁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要求,工业新型化的产业布局必须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来展开,工业新型化的路径必须围绕循环经济技术来选择,工业新型化的项目必须围绕可持续发展来设计,工业新型化的终端产品必须围绕新兴市场需求来打造。要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创新园区发展政策,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提升七大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在建九大工业园区进度,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工业园区。把园区机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使园区领导体制、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与工业新型化要求相适应。要着力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意落实到园区建设的各个领域,把循环经济的技术要求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传统产业的循环化生产改造。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要求,全面推进煤炭、冶金、电力、煤化工等产业循环发展,延长煤焦化、煤电铝、煤电材等工业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中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把循环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优先原则,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引导项目,重点抓好交城宏特煤化工石墨电极和碳纤维原料项目、文水金地煤焦电化建循环经济项目、孝义乐百利特LED照明灯具项目、汾阳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柳林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园区、临县锦源煤矿循环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使循环经济成为吕梁的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模式。要着力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巩固煤矿整合兼并重组成果,提高煤炭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走高端化发展的路子。推动煤炭产业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向资源深度加工转变,由单一线性发展向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把煤层气作为现代煤化工的战略资源深度开发,全面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深加工,促进以焦为主向以化为主转变。全市原煤增量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骨干煤企非煤产业达到50%以上,实现高碳经济低碳发展,黑色产业绿色发展,污染企业清洁发展。要着力提高新兴产业占有率。把新兴产业作为园区招商引资的着力点,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点,实现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工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的新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实现园区产业新型化、生产流程新型化、产品性能新型化、企业管理新型化。离石、孝义、汾阳、柳林、交城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使新兴产业成为吕梁产业多元化的战略性板块。

围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结合吕梁实际,建设综改试验区,我们要找准政策创新、先行先试的抓手,借鉴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试验区现代管理、产业发展的经验,在综合配套改革上下功夫。要以扩权强县为突破口,提升县域发展活力。以市权下放为核心,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县级在经济发展上的统筹能力。通过实施强县带动战略,使县一级有能力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实现强市强县与富民的统一。要以打破土地、资金瓶颈为突破口,促进转型项目落地上马。抓住国家把吕梁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市”的发展机遇,实施废弃工矿地整理等量置换,创新土地开发、整合、集中利用的体制机制。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积极引进商业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把吕梁资源型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产品买卖关系,提升为产业互动关系。在资源换资本、换项目、换技术、换市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实现新突破,在引进世界500强、港台大企业、中央与省大型企业和国内大型民营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在深化与驻市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技术合作、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当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突破口,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

(二)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园区化生产、市场化引领、龙头企业牵动。要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落实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用企业化思维经营农业,把满足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作为主攻方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引进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建设蔬菜瓜果、畜禽蛋奶、干果杂粮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以建设6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1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为目标,推动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培养一批标志性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重点扶持文水大象禽业、汾阳裕源土特产、孝义铭信禽业、方山祥农食品、岚县康农薯业和临县朝阳农牧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吕梁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要大力发展农民生产合作社,把农民生产合作社打造成农业资源优化组合的平台和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引入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化农村改革,落实惠农政策,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鼓励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大力发展粮食、林果、畜牧、蔬菜、劳务五大特色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率,增加农民劳务经济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要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设施农业,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种植业收入;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民通过出让财产使用权增加利息、租金等财产性收入。创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煤补农、以企帮村模式,大力推进“千企扶千村”行动,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是新吕梁建设的基础工程。要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机制和发展动力五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和新的“五个全覆盖”为抓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等惠民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百村行动计划”,力争用五年时间建成600个高标准、有特色、有带动力的新农村示范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吕梁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没有吕梁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吕梁的全面小康。按照以片规划、集中投入、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开发式扶贫。把扶贫工作的重点向培育主导产业、开拓市场、引进资金、培育人才方面转变。实施整村推进,加快移民搬迁步伐,重点做好搬迁户的居住、生产、就业、子女上学安排;实施产业扶贫,抓好核桃、红枣、马铃薯、设施农业、畜牧业、小杂粮、油松育苗产业发展,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施教育扶贫,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实施社会帮扶,抓好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下乡包村扶贫,推进机关干部下乡驻村扶贫、县际结对帮扶、企业帮扶,不断创新扶贫政策和工作模式,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三)以县城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市域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途径。今后五年,要把市域城镇化的重点放到县城新区建设上,力争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要全面实施“大县城、大集镇”战略,形成中小城市、中心集镇集约发展模式。把吕梁市区作为推进市域城镇化的战略突破口,着力推进离石、柳林、中阳、方山“一市四区”集群发展,形成太原都市圈西部区域中心和连接大西北的门户。围绕“两个城镇带”建设,以“一市四区”为龙头,积极推动临县、兴县、交口、石楼县城依托干线公路、铁路联动发展,建设主体功能完善的山区城镇带;以孝义市、汾阳市高端发展为龙头,推进文水、交城、岚县全面发展,打造服务功能完善的太原都市圈西部工业城镇带。要围绕“两个城镇带”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吕梁市区为中心,重点打造“一核两翼两带”物流产业新格局。依托生产园区和大型企业,积极推进综合物流园区、产业物流园区和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把传统的城镇物流运输和煤炭运输业提升为现代物流业,把主导产业的物流业拓展为全市范围的综合物流业,把吕梁建设成为承东启西的区域物流枢纽和商贸物流基地。要以县城新区建设为重点,形成统筹城镇发展的推进模式。13个县(市、区)都要依托老县城,规划建设一个以工业园区、教育园区、居民生活区等生产生活空间组成的县城新区。围绕县城新区建设,再延伸发展一批联动城乡的园区型复合镇、城郊型卫星镇、旅游景区特色镇、商贸物流中心镇,牵动传统农业地区和贫困山区迈向城镇化。加强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破解土地、户籍、社保、行政区划等制约的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吕梁民航机场、晋豫鲁铁路通道、吕临支线、太兴铁路、阳侯铁路、西纵高速、环城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以保障电力供应为重点,加快规划和在建的电源项目建设步伐。抓住“山西大水网”建设机遇,以打通三条提黄通道、延伸八条供水管网、建设十座蓄水工程为重点,全面实施西山百处沿黄灌溉工程,全力推进纵贯兴县、临县、柳林、离石、中阳、交口、石楼、汾阳、孝义等九县(市、区)的中部引黄工程建设,积极争取黄河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上马,不断提高全市供水保障能力。

(四)以生态先导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生态先导区对于推进城乡生态化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是走出吕梁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创新城乡生态建设模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相结合,加强以吕梁山为主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围绕关帝山林区,黑茶山、紫金山林区,上殿山、高庙山、石楼山林区规划建设生态先导区,坚决杜绝在先导区内新建污染企业,严格审核征用占用林地项目,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使生态先导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建设工程。全力推进六大林业建设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推进以汾河、三川河、湫水河、蔚汾河为重点的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还林还草成果。加快植树造林建设,围绕身边增绿,抓好环城、环镇、环村林带和通道林网建设。高标准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和县城。做好采煤塌陷区、废弃矿区的土地复垦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加强生态移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源头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力争单位GDP能耗下降50%以上。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两高一资”产业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环保型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坚决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吕梁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集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市”和“强军”的统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形成崇尚法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市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弘扬吕梁精神、推进转型跨越”主题实践活动,为建设新吕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围绕“展示吕梁形象”,坚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用五年时间创建山西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抓好舆论宣传工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建设市图书馆、新闻大厦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实现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吕梁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大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单位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吕梁黄河黄土风情文化、红色文化、汾酒文化、道教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品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亮点。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就业指导和援助力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和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尽快实现城镇三年学前教育全覆盖。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加快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实现高中教育全免费。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就业的功能。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支持吕梁学院提升质量、创优品牌,加快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普工作,完善科技体制。要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加大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级要加快规划建设吕梁大医院,围绕每县(市、区)建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目标,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人口和计生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事业,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成立市县两级社会工作部,有机整合人力物力资源,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社会管理工作。加大基层基础工作力度,发挥好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实现各类社会管理资源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加强信访稳定工作。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突出“事要解决”,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制度,强化部门联合接访职能,办好书记、市(县)长公开电话,完善集中研判化解信访积案做法,探索建立协调处理信访案件工作新机制,推动信访形势稳定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吕梁”创建活动,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和宗教的敏感问题。要加强源头治理和依法办事。源头治理是及时发现矛盾,主动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围绕源头治理,要搞好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稳定风险评估,把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向事前评估论证转移。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调整社会关系,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以煤矿安全生产为重点,全面抓好各类矿山、道路交通、食品药品、防火防汛等方面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覆盖所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两新”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五、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施“五三发展战略”,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以讲话精神为指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牢牢把握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思想上的统一是步调一致的保证。要着眼于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和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以思想观念大突破推动转型跨越大发展。大力破除守成求稳、墨守成规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创新理念;大力破除稍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争先创优、力争上游的进取理念;大力破除依赖资源、依靠政府的惰性思想,牢固树立市场导向、科技引领的开拓理念;大力破除封闭保守、自我循环的内陆思维,牢固树立借船出海、合作共赢的开放理念;大力破除县区、部门狭隘的利益观,牢固树立吕梁一盘棋的大局观。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三发展战略”上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吕梁上来,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着力提高领导班子谋划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着力提高班子成员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维护稳定的本领,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奋发有为、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胆选用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把那些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真才实学、有突出业绩、有胆识魄力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党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实现干部人事工作风气更优化。要科学考核评价干部,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以重大项目建设优选干部,以重点工作实绩考评干部,以人民群众满意度识别干部,把广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凝聚到转型跨越发展上。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不断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的各项事业中来。

(三)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的经常性工作,把学习吕梁英雄、争当吕梁英雄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批新时期的吕梁英雄。坚持以“三级联创”为统领,广泛开展“五好乡镇党委”和“五星级农村党支部”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扎实开展农村后进支部集中整顿,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积极适应城市社会发展新形势,大力实施“党建网联工程”,加强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建立健全基层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保障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互促共建活动,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党建工作格局。

(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不断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坚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各级党组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充分发展党内民主,认真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完善党内情况通报、重要情况反映、党员定期评议和党委新闻发言人等制度。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五)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要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群众各项权益。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开展干部下乡包村联户“六个一”活动,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继续弘扬“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工作作风,继续坚持“一切工作具体化”的工作理念,积极倡导“主要领导以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的工作方式,全面推广领导挂帅、一线工作、挂牌督导、现场办公、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工作方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典型示范、正面引导,不断加大刹风整纪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建立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廉政风险控制机制、权力运行阳光机制、社会有效参与机制、舆情研判处置机制、纠风治乱长效机制、绩效评估问责机制和惩治腐败查处机制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吕梁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示范、警示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逐步建立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形成凭制度用权、靠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格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坚持纠建并举、综合治理,不断引深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深入开展煤焦、工程建设、教育卫生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项治理,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依法依纪惩处腐败分子,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对吕梁美好前程充满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把历史的光荣化作现实的责任,把崇高的使命化作积极的行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团结奋进,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个科学发展的新吕梁而努力奋斗!

吕梁项目申请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今年全市向省农业厅申报一县一业基地县6个, 一村一品专业村457个, 省厅正式批复一县一业基地县4个, 一村一品专业村178个, 其中示范村89个。

1. 基本情况

(1) 基地县。全市批复实施的4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涉及汾阳小杂粮、孝义设施蔬菜、岚县马铃薯和文水蛋鸡, 除孝义设施蔬菜为新定县外, 其余3县在“十一五”期间为省定谷子、蛋鸡、马铃薯特色农产品基地县。除岚县属贫困县外, 其余3县市地处东部平川, 农业生产立地、水利、土壤肥力等条件优越。4个基地县市累计有耕地230余万亩, 农户32.28万户, 农村人口118.24万人, 农村劳动力56.85万人, 2010年4县市农业产值分别达文水6.9亿元、汾阳3.32亿元、孝义2.65亿元、岚县1.64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孝义7686元、汾阳6271元、文水4538元、岚县2212元。除岚县外, 其余3县市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90元。

(2) 专业村。全市13个县市区涉及乡镇 (街道办) 162个、行政村3121个。批复实施的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最多的临县36个村, 最少的石楼县有5个村。涉及畜牧类专业村28个, 粮油类46个, 蔬菜 (食用菌) 20个, 干果类76个, 水果类4个, 中药材类1个, 农产品加工类1个。178个专业村均是近年来开展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村, 村级班子健全,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农民人均收入在当地处于前例, 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据统计, 全市今年启动实施的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现累计有耕地43.8万亩,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788.7万亩的5.6%。

2. 产业现状

(1) 基地县产业现状。汾阳小杂粮基地县2010年种植面积9.49万亩, 涉及7个乡镇、从业农户3.2万户, 人口12.3万人, 小杂粮产值1亿元, 现有谷子、高粱专业合作社21个, 有龙头企业13个, 形成了汾州香小米、酿酒高粱两大品牌, 认证无公害谷子基地1万亩。岚县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5万亩, 从业农户3.4万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3.8万户的89.5%。年产马铃薯3.5亿斤, 去年产值达3亿元。建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68个, 康农薯业龙头企业1个, 认证无公害马铃薯10万亩。孝义设施蔬菜基地县, 到去年设施蔬菜面积达8900亩, 建成批发市场2个, 千亩以上园区2个, 100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8个。认证有机绿色蔬菜基地3个, 无公害基地12个。建成蔬菜育苗中心4个。特别是威尔仓储企业, 形成育苗、储藏、加工、运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文水县蛋鸡基地涉及规模养户156户, 建成集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

(2) 专业村产业现状。全市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除蔬菜专业村相对规模小外, 其余产业所定专业村都有很好有产业基础, 从业农户均在全村总户数的50%左右, 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是产业特色明显。各村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交城县基本形成了红枣、蔬菜、畜牧三大特色农业产业, 该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全省秸秆养牛示范县, 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6个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之一, 并成为北京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文水县围绕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 突出畜牧业基地县、优质晚熟葡萄基地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县的建设, 初步形成了现代高效农业经营体系, 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汾阳市是驰名中外的汾酒之乡、核桃之乡和小米之乡, 基本形成了核桃、小米、三樱椒、长山药为主的精品蔬菜和瘦肉型畜产品六大特色农业生产点。

二是特色基地扩大。在“一村一品”战略的推动下, 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建成经济林500余万亩, 其中红枣栽植面积达到200余万亩, 常年产量2.1亿千克, 占到全省总产量的50%, 占全国的13.4%, 其中临县红枣面积达到80万亩, 年产量1亿千克, 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县。全市核桃面积达到250余万亩, 常年产量2250万千克。东部边山形成了100余公里的核桃林带, 汾州核桃享誉全国。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300多万亩, 年产量2.5亿千克, 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畜牧养殖总量达到1500万头 (只) , 肉蛋奶总产28万吨, 其中文水县是全省规模健康养殖重点县。以反季节为主的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0余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和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余万亩。以地道药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 主要集中在岚县、方山、离石、交口、石楼五县区, 占到全市的70%以上。

三是龙头带动增强。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 帮助一个或几个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 培育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全市以仙塔、特达、裕源等核桃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形成核桃基地90万亩。以天渊、天骄、天立红枣企业为龙头, 带动形成了沿黄135万亩红枣基地。以大象禽业公司为龙头, 带动文水县形成450万只养鸡基地。以汾阳绿原、孝义金绿禾为龙头, 带动全市谷子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文水鑫源、交城希望面业和汾阳市国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 带动平川四县市形成25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以伦达、贤美、胡兰肉类加工为龙头, 带动全市形成了23万头肉牛育肥基地。以汾阳市大河酒业、吕梁山淀粉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全市玉米面积150余万亩。以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龙头, 带动全市马铃薯面积突破100万亩, 葵花80万亩, 红芸豆10万亩。通过龙头组织带动, 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果菜畜高效农业产业区、中部粮果产业区和南北干果杂粮区的三大农业区域产业体系框架。

四是科技作用突出。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 各地十分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 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 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特别是近年来, 吕梁市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展示工程, 三年累计建立示范展示点168多个、面积2.1万亩, 引进新技术120项、新品种512个。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组织科技公关,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临县天渊红枣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和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 推出了无糖型枣圣, 并攻克了枣皮软化技术, 开发出具有保健功能又有时尚引导作用的健康食品———牛奶伴侣, 获国家高科技产品专利。汾阳市裕源土特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与西安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了核桃乳酸菌, 并获得了专利权。孝义市金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制的燕麦提取β-葡聚糖, 获省科技成果奖, 填补了国内空白,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万元。

五是市场辐射拓宽。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 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形式, 逐步建立起了由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农村商品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38个, 其中, 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6个, 年交易量达50万吨, 交易额85180万元, 净利润3409万元, 上缴税金989万元。全市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395个, 农民经纪人队伍2.6万人。

二、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

1. 抓产业规划, 促进高效农业集群发展

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科学制订“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培育主导产业, 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为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坚持做到三点:一是有市场。拟发展的项目、产品一定要有销售订单和稳定可靠的市场需求, 一定要与农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工商企业挂上钩, 建立诚信的合作关系。二是效益好。拟发展的项目、产品一定要有特色、有比较优势、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一定要保证农民有钱赚。三是区域化。在确定主导产业、产品时, 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 引导、扶持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做大做强, 做出品牌。

2. 抓典型引导, 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全市已涌现了一批“一村一品”的亮点, 各地要不断总结经验, 以典型引路, 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特别是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和传帮带作用。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工商企业到农村创办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各级农业部门要转变工作职能, 创新为农服务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信息、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等体系,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

3. 抓龙头带动, 提升产业化水平

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扶持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新型民营企业, 做大做强一批成长型、特色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形成以国家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 上规模、上档次、强带动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通过龙头带动, 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建立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 做大做强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高层次的农业招商、会展活动, 为宣传、推介农产品品牌搭建平台。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扩大规模效益。

4. 抓专业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农民纪经人组建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 培育壮大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 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推进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 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5. 抓科技培训,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 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 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一村一品”优秀当家人和技术骨干。组织乡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 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 支持和鼓励农业院校科研人员、各类农技人员以科技入户、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 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结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为推进“一村一品”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

6. 抓措施配套,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要对“一村一品”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与村相互合作, 投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完善现有各项支农政策、整合农业各类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重点扶持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引进与集成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新产品开发与品牌创建等,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对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农业企业, 水、电费按规定优惠核收。同时, 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条件下, 经依法审批和市场方式配置, 农业园区内可配套适当比例的土地, 用于建造生产管理和经营服务性用房。

吕梁市“一村一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一是资金问题。从调查情况分析,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一村一品”建设, 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产品粗放生产, 加工能力低,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不注重质量的提高, 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 精深加工很少,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竞争力较弱。此外, 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合同不规范, 订单履约率较低。三是劳动力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 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 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三、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全市计划重点培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省级基地县6个, 专业村1000个。市农委要做好牵头协调组织工作, 并负责做好粮食、蔬菜、水果、观光农业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以及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村培育的技术指导、项目扶持和推进落实;市林业局要负责做好干果经济林、苗木花卉、生态庄园的专业乡 (镇) 、专业村培育的技术指导、项目扶持和推进落实;市畜牧局要负责做好畜牧养殖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培育的指导、扶持和落实工作;市发改、财政、水利、科技、农机、扶贫、气象、供销社等相关部门都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 搞好配合和服务工作。各县 (区、市) 要把任务具体落实到职能部门、乡镇和村, 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一要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和主要抓手,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有效途径。全市上下一定要站在建设全国著名特色农产品基地的高度,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以高度负责的精神, 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加强工作协调, 采取有力措施, 扎实做好“十二五”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推进工作, 为建设全省现代农业大市起好步、奠好基。

二要强化科技, 打造品牌。在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和整村、整乡推进的前提下, 要把增加科技含量、抓好“三品”认证, 提高标准化水平作为提升专业县、专业村建设质量的突破口;开展市级科技人员联系专业乡县、县级科技人员联系专业村活动, 做到定点帮扶、定点指导。同时要按照创建要求, 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市场品牌, 提高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基地县、专业村主导产业的综合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三要项目支撑, 整体提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业村、专业基地县培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 项目建设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议进一步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扶贫、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 集中投向基地县和专业村建设, 形成项目支撑合力, 整体提升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进度, 提高综合效益。

四要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要把创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机制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加快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建立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利益共享机制, 开展村企互动, 推进土地规范流转, 加快集体林权和小型水利制度改革, 健全农业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基地县、专业村发展环境, 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建设特色农业区域经济板块。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报告 篇3

晋升为吕梁学院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5a70d0100fdwf.html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进贫困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增强高等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我校从全省及吕梁市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臵工作的意见》精神,对照《高等教育法》、《普通本科学校设臵暂行规定》的有关标准,经过审慎研究论证和长期准备,特申请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本科层次的吕梁学院。

一、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吕梁学院的必要性

(一)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吕梁学院是山西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地区性差异。在中部地区,我省高校数占六省高校数的12.58%,在校生数仅占9.47%;特别是本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中部六省共有本科院校164所,山西只有17所本科院校,仅占到中部六省的10.36%;山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3所,而本科院校只有17所,所占比例为27%,远远低于39.12%的全国平均水平;国家每年的招生计划都增长5%,我省的高考录取率却连续两年为负增长。2007年我省高考录取率只达到上海的一半。2008年,我省高考录取率为41.9%,低于全国15.1个百分点,排在中部6省的最后一位,与东部地区差距更大。同时,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布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17所本科院校中,有9所在省城太原,15所在太原中轴线上。位于山西中部西侧的吕梁市,半径200公里区域内没有设臵本科院校,形成了吕梁地域上的“本科院校缺失孤岛”。这种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与吕梁市承东启西的战略枢纽地位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极不相称。这既不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难以满足大批高级中学毕业生就近接受本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也不利于我省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吕梁学院,加大地方发展本科教育力度,不仅能优化我省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有效发挥吕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影响辐射力,也将增强我省高等教育的实力,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我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思路,符合教育部“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臵工作的基本原则,也符合科教兴晋和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战略需要。

(二)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吕梁学院是吕梁市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吕梁市是一个新兴的资源城市,2003年撤区设市以来,吕梁市委政府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双百双千”(200个项目,2000亿投资)项目大会战,全力推进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步伐。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煤、焦、铁、化工、建材、铝土、酿造和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以及小杂粮、干鲜果、食草畜、中草药和反季节蔬菜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吕梁具有承东起西的战略地位,青岛至银川高等级公路、青岛至银川通信光缆和2011年即将开通的太原到宁夏中卫高速铁路都通过吕梁,吕梁机场建设已经奠基开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吕梁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发建设高潮,届时吕梁将增加两条东出西进的黄金通道,成为名符其实的联结东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信息走廊。吕梁这块红色热土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由贫困弱市向发展强市、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由封闭山区向交通要冲的“四大新跨越”。近几年,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08年达到629.6亿元,2010年力争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08年达到165亿,跃居全省第二,2010年力争突破200亿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吕梁市从事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专门人才明显短缺,急需的工科类高等专门人才十分匮乏。全市人才总量约为97000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4%,低于全省2.97%的平均水平0.2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3.8%的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者只有3841人,其中取得学士学位的仅有2832人;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从1996年到2001年,全国各类高校在吕梁录取全日制本科生11499人,而回市就业的仅有1241人,仅占10%左右。人才尤其是高等人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到2015年,吕梁市人才总量将达到176560人,年均增长10.5%。其中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2万人,年均增长8.7%;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67万人,年均增长10.2%;高技能人才达到2.4万人,年均增长19.5%;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9万人,年均增长12%。人才在吕梁市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显著扩大,每万人中人才占有率达到210人以上。围绕吕梁延伸四大产业链,培育八大支柱产业,打造三新吕梁,实现五大奋斗目标,每年就缺本科以上的人才1792人以上。实现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尽快增设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集中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地方自给,形成当地的人才凹地、科研高地,尽快缓解经济建设中人才不足的突出矛盾。带有社区性质的地市本科院校是当地“产学研”开发的最好场所。

从目前吕梁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看,中小学教师教育供求关系正在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教师教育也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在“十二五”期间,吕梁市将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初中教师本科化。目前,吕梁市初中专任教师13997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5577人,占39.8%,按现有人数计算,将有 8420名教师学历需要提高到本科程度。现有普通中学(含高中、初中)专任教师18867人,按3%自然减员率计算,“十二五”期间高中教师自然减员730人,初中教师自然减员 2100人,高中教师缺口2000人,初中教师缺口10520人,“十二五”期间共需补充本科以上学历教师12520多人。解决吕梁市普通中学教师缺口较大、学历层次较低的矛盾,仅靠区外高校难以满足要求。改建一所多科性的吕梁学院,提高办学层次,可为吕梁提供和培训中学急需的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有利于整体提高吕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吕梁中等以上教育资源配臵来看,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落后,仅有我校唯一一所省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另有一所独立学院,一所成人高校,一所电视大学分校,高等院校数量少、规模小,办学层次低、质量次。同时,吕梁市十二所中等专业学校也面临着资源整合和办学层次提升的任务,迫切需要一所本科院校作为“龙头”来引领和示范。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现有中等以上教育资源,组建本科层次的吕梁学院和专科层次的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和吕梁师范专科学校的构想,为吕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因此,我校晋升本科院校,既是吕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吕梁教育资源整合,调整结构布局的需要。

(三)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吕梁学院,能够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关心和支持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是著名的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革命圣地延安东部的屏障、红军东征的主战场。1937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吕梁,壮大革命队伍,建立革命组织。周恩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革命战争年代,7.6万名吕梁儿女踊跃参军,近百万民兵、自卫队员配合部队开展敌后斗争。吕梁人民养兵10万,3万多英雄儿女血染沙场,有名有姓记载下来的革命烈士就达1万余人,涌现出贺昌、张叔平、刘胡兰等革命烈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吕梁英雄传》是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吕梁山与沂蒙山、井冈山、百色、延安等一样,是中国革命老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到1945年,晋绥边区人民共缴纳公粮1686.4万公斤;晋绥根据地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政的50%-60%,1943年上解中央的经费甚至占到吕梁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1946年到1948年,晋绥边区先后供给中央和西北财政共计76172.9亿元边币,折合人民币7.6亿余元,占到边区财政总支出的73.7%。吕梁作为晋绥边区的腹心地区,承担了供给中央和西北财政、物资的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吕梁既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又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山区,全市13个县(市)区中,现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省定贫困县3个。截至目前,吕梁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仍然是一个相对贫困的欠发达城市,到目前全市357.6万人口中,我市农村贫困人口还有86.22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9.53 %,高出全省平均数18个百分点。吕梁人民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牺牲贡献,却没能更加充分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所以发展老区经济,满足老区人民举办本科教育的愿望是党和政府的首要职责。

中国共产党从未淡忘过这广袤而沉重的红色土地,从未忘记用鲜血养育过自己的革命摇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胡锦涛、温家宝、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亲临视察,江泽民同志题词“艰苦奋斗,振兴吕梁”。中部崛起和我省“两区”开发的实施为蓄势待发的吕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吕梁作为革命老区,十三县(市、区)中有十一个县(区)比照西部大开发享受优惠的倾斜政策。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吕梁学院,是一项造福一方、泽被千秋的民心工程、希望工程、战略工程。吕梁社会各界对筹建吕梁学院纷纷表示关切和支持,饱受文化科技落后之苦的吕梁人民对尽快改变生活状况的愿望非常迫切,对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吕梁学院寄予着浓厚的情感和极大的期许,他们对该校晋升的呼声也愈发强烈。因此,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本科层次的吕梁学院,既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增添新的动力,又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革命老区的关怀和支持。

(四)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吕梁学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积累,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办学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办学质量和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经达到了本科学校的设臵标准。多年来,我校准确把握教师教育发展脉搏,努力推进师范教育发展的同时,坚持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向当地支柱产业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培育师范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学科专业设臵不断完善。目前,我校设有30个专业,已经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6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重,文、理、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地域的局限,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学校的发展动力不足,现在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提高办学层次,谋求跨越发展,已经成为我校更好挖掘办学潜力,发挥自身作用,服务地方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吕梁学院,有利于我校在保持师范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科专业领域,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提高我校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加快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更大的平台;有利于学校吸收优质生源,提高办学水平,发挥存量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学科专业特色;有利于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吕梁学院是促进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吕梁学院的可行性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和筹建中的吕梁理工专科学校于1989年6月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建校于1978年,吕梁理工专科学校筹建于1986年。经过三十年的不懈追求,学校现已建设发展成为吕梁市内唯一一所综合型地方普通高校。从2003年以来,我校自觉比照举办本科高校标准,开始筹建吕梁学院。2006年6月,占地1039.71亩的新校区奠基开工建设。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各项指标已经达标。

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臵暂行规定》的有关条款,我校已经具备了晋升为吕梁学院的条件。

(一)办学规模

2008年年底,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有5769名,学生主要来自山西省各市县,此外在内蒙、陕西、河南、河北等省区招生,有稳定的生源。晋升为吕梁学院后,学校将坚持质量优先、稳定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并逐步增加本科生比例,2015年在校生达到8500人。

(二)学科与专业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现已形成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和工学等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设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法律文秘、煤炭开采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30个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5个,非师范类专业15个。学校与太原师范学院、大同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成人本科学历教育,积累了设臵本科高校学科与专业的经验。

经过慎重研究和科学论证,晋升为吕梁学院后,首批拟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6个专业招收本科生,此后根据社会需求与办学条件,通过正常申报与审批程序逐步增设本科专业,确保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师资队伍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9人,另有兼任教师369人。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为1:15。学校制定了多项师资引进、培养和培训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截止2009年7月底,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的15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4%,另外学校还出资培养的在读博士6人,在读硕士49人。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65人,其中教授 20人,副高级14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2%。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或2人以上;各门专业必修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或1人以上;主要学科各专业已配备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人或1人以上。晋升为吕梁学院后,首批招生的专业有师资方面的保证。学校有相当数量的专任教师担任过本科教学任务,为学校举办本科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与科研

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特别是涌现出了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获得者、“教坛保尔”李立忠老师,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教师中有教授20名,博士8名,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获得者1人、三等奖获得者2人。有山西省教学名师2名,省级“双师型”教师1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7名,校级教学名师12名。

建校30年来,学校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吕梁精神,培养了2.2万名毕业生,大多数成为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为山西省、特别是吕梁市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其他领域建功立业。2003年以来,学校有1314名毕业生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北大学等院校深造,专升本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近十年来,学校代表队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队(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0.10%、80.16%、和81.02%。2008年,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优秀”成绩。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承担教改科研课题3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31项;教改科研成果获奖63(部、篇),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53项。出版教材47部,出版著作33部;发表论文474篇,其中SCI、EI、人大复印资料收录62篇,核心刊物收录54篇。创刊于1984年的《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经出刊 90余期,1999年获全国高校学报“质量进步奖”一等奖,并在吕梁地方文化研究方面逐渐形成特色。

(五)基础设施

2003年以来,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开展新校区建设。目前,学校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52112.1156平方米(折合978.266亩),生均113平方米

学校加强教学、行政、科研和师生生活用房的建设。目前,学校总建筑面积241970.07平方米,生均41.9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50619.11平方米,生均26.1平方米

学校不断购臵教学仪器设备,先后获得世界银行“贫1”项目贷款70万美元、省政府配套款1000万元人民币,教学仪器设备得到充实和更新。目前学校仪器设备总值4500万元,生均7800元。其中单价大于或等于1万元的仪器设备总值万元,生均元。

学校通过购买、接收捐赠等方式逐步增加图书馆适用图书。目前学校有纸质适用图书72万册,生均126册。学校建立了现代电子图书系统,有阅览座位1952个,有电子图书30.62万册。

学校建有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开展接入国际互联网、网上教学、办公和管理等服务。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附属高级中学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也是吕梁市最有影响力的中学之一。学校换确定了离石一中、二中、三中等固定实习学校36所,在大土和煤焦集团、天脊集团等36个单位建立了实训基地。

(六)办学经费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属于国家举办的高等院校,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2007、2008、2009年,省财政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拨付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699、4482和

万元,生均分别是4740、7766和

元,呈逐渐增长态势,且以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领导班子

学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具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任职的条件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群众基础扎实,熟悉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目前党政领导共有8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职称3人,在读博士3人,7人具有硕士学位。学校有一支求实创新的中层干部队伍,教学单位正职中有教授

人,副教授

人。配备了适应本科教育需要的专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建校30年来,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立足偏远贫困地区,秉承“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吕梁精神,保持“艰苦创业、踏实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三实一强”(基础厚实、作风朴实、技能扎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始终不渝地为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蓄积了较强的办学优势,具备了举办本科学院的条件。

三、山西省和吕梁市的全力支持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吕梁学院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山西省的支持。

山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吕梁学院工作,省委书记张宝顺2008年在吕梁调研时,专门听取了学校升本工作的汇报,并指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王君省长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工作力度,增加高等学校数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省政府张平副省长多次深入学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并积极协调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予以支持。在2008、2009年省财政分别拨付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基础上,再追加拨付专款3000万元,支持学校升本工作。2007、2008、2009连续三年,省政府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建设列入省级重点工程,在计划、立项、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吕梁学院后,省政府将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本科院校的建设工作。

(二)吕梁市的支持。

吕梁市委、市政府对吕梁晋升吕梁学院工作极为重视。早在2001年,市政府就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有关工作。2003年以来,吕梁市委、政府积极推进工作进程,成立了新校区建设协调领导组,进一步加强了对升本工作的领导。吕梁市委、市政府还把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晋升吕梁学院工作作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写进《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连续三年把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列为吕梁市重点工程,重点关心、重点推进。市委、政府领导多次到吕梁高等专科学校调研或现场办公,专题研究或解决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臵、发展规划、基建立项等方面工作予以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并拨款2亿元,资助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建设。

吕梁精神 篇4

在全市的多次会议上市委书记杜善学同志反复强调要弘扬“吕梁精神”。今年的市委宣传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改莲同志提出:要组织好“吕梁精神”的研究工作,并要提炼“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杜书记和吕部长的这些要求,抓住了我市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的要害,提出了全市理论研究的实质性课题。今年以来,市委成立了“吕梁精神”课题组,专门负责研究提炼“吕梁精神”。6月21日,省、市领导与专家召开论证会探讨“吕梁精神”。那么,究竟什么是吕梁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吕梁精神”有何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想就回答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赐教。

一、什么是 “吕梁精神”

我们吕梁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在旧社会大部分处在一个封闭落后、山高崖险、十年九旱、生活困难的极其艰苦地区。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吕梁人民辛勤劳作,艰苦奋斗,战天斗地,顽强拼搏,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表现出了勤劳纯朴、不屈不挠的人文气质。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党中央的大后方,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省吃俭用、支援前线,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建立了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战八年,内战三年,养兵10万,牺牲1万。配合我党我军完成了红军东征、中央领导机关东渡黄河、参加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重要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我国的革命解放事业,取得了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其中,吕梁人民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遭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发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了像贺昌、刘胡兰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形成了保证我们革命和解放事业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吕梁精神”。这种精神概况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纯朴,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我觉得这就是“吕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的精神是那个时期个人品德和气质的社会表现,而一个地方的精神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并得以逐步完善的。“吕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了它特有的气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吕梁人民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给“吕梁精神”补充了新的内涵。他们不甘贫穷,不甘落后,不怕吃苦,敢闯敢干,在发展经济、注重民生、保护生态等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敢闯敢干,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团结务实、顾全大局的优秀干部、优秀企业家和普通群众。是他们使吕梁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是他们使“吕梁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以他们为代表的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敢闯敢干,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团结务实、顾全大局的创业精神,正是新时期“吕梁精神”的集中体现。

以“不屈不挠、勤劳淳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为具体内容的“吕梁精神”,是我们吕梁人文气质的时代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是永葆我们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吕梁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各种困难,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新时期继承和弘扬 “吕梁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吕梁精神”,并不是我们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史和现实的满足,而是由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新时期吕梁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1、吕梁精神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也确定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我们吕梁现在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党领导我们全市人民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我们吕梁人民提倡不屈不挠、勤劳淳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这里面既包含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涵盖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弘扬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才能使我们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才能永葆我们党的纯洁性,也才能使我们党更好地带领全市人民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目标。

2、吕梁精神是吕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吕梁的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又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新要求。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吕梁今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五三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加快吕梁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力争到2020年底建成全面意义上的富裕、文明、和谐、小康新吕梁,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需要付出的努力还很大,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伟大的事业需要依靠伟大的党来领导,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实践证明,我们吕梁精神集中体现了吕梁人民不屈不挠、勤劳淳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人文气质,是我们吕梁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幸福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我们坚持这种精神,坚持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工作作风,我们在全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吕梁的征途中,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3、吕梁精神是我们从容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战胜各种激烈竞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今年的市委二届七次全会上,市委明确提出了全市今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五三发展战略”,要如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既要做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同时还得从容应对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从我市的周边来看,各地都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障民生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最近几年,我们的周边省、市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还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都走在了我市的前头。比如,内蒙古自治区,过去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一直排在我们山西之后,可是去年却超过了我们。再比如,我们相邻的陕西省榆林市,五年以前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还是社会各项事业都不如我们好,但是,现在却超过了我们,这都给我们形成了发展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从省内来说,我市的经济发展总量仍然没有排在全省的最前列,经济发展质量,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处于“两高三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循环、低产能)的水平。我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历史欠账较多,目前在全省仍处于中下等的水平,连一个独立的图书馆、艺术馆和科技馆都没有。我市周边的榆林市神木县早两年就实现了就医、上学等三免费,我市的所有13个县(市、区)没有一家能达到这个水平。加之,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扬不屈不挠、勤劳淳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实践证明,“吕梁精神”是我们应对挑战,战胜竞争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只有继续弘扬“吕梁精神”,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确保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新吕梁目标的顺利实现。

上一篇:行政程序违法研究论文下一篇:瞌睡虫找朋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