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知识概要

2024-06-20

政府经济学知识概要(精选6篇)

政府经济学知识概要 篇1

XXX人民政府副乡长政绩概要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五年来本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勇于争先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分管工作及驻村工作,实现了农业、农村大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事业稳步推进,主要表现有:

一、分管工作

1、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抓好粮食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按照党委、政府五年工作目标,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重引导农民发展科技含量较高、产值效益比较好的特色瓜果蔬菜、烟叶等产业。经面对面的宣传,组织一些培训,积极的引导,产业政策的扶持,五年来全乡实现瓜果种植600多亩,新增产值600多万元。蔬果实现新增200多亩、烟叶产业逐渐成规模发展之势,瓜果产业出现了良性发展态势,2011年特色产业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2、林业工作,“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省委提高 “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以来全乡完成造林绿化9200亩,打造了一批如乌石下、亚车坑、新屋家、芒冬坑等高标准村庄绿化点,种植风景树,房前屋后果树24000多株;完成了圩镇出口、孕龙、罗田公路乡村公路绿化,实现了圩镇的绿化、美化、亮化。通过示范引导,全乡新增油茶林种植800多亩。为建设生态绿色小密,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完成323国道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6公里。

3、果业生产喜获丰收。全乡实现脐橙面积15000多亩,产量达3万吨,2010年打造了罗田万亩蜜柑基地建设,现已初具规模,通过基地示范作用,改变了一些群众产业观念,罗田已有相当部分群众计划发展蜜柑。果业服务优质、优效,组建了4个新经济组织,拓展了浙江、山东果品销售市场。

4、扶贫移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乡有深山库区移民300多户1500多人,多年来,在上级扶贫和移民部门的帮扶下,在扶贫和移民干部的努力下,通过政策的宣传,解决了移民户的思想枷锁。目前已实现集中、分散安置移民户140多户750多人。同时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5、公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2006年底全乡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组公路建设提前进入政府规划,五年实现通水泥公路里程28.5公里,通沙石公路14公里,基本结束了群众靠肩挑,无路通的历史。

二、驻村工作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一名乡镇干部最基本的要素。在驻村工作中团结、协调好乡村干部、凝心聚力、切实履职,经常深入农户了解民情、民意,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认真抓好了村级党组织建设、经常参加村级“三会一课”,扎实党务殷实农村工作基础,五年来所驻村党支部一直被上级党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支部。

五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回顾过去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离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要在今后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政府经济学知识概要 篇2

自2009年3月以来, 广州知识城经历了广东省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省市政府战略规划以及如今正稳步推进的开发建设, 一些乐观人士甚至认为, 广州知识城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事实上,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广州知识城相关建设情况, 大量查阅省市区三级政府有关文件、政策以及理论界关于广州知识城方面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 尽管世界上已经有发达国家很多成功知识经济开发的先例做参照, 尽管我们的相关管理者和开发者也已先后去了多个知识城市做实地考察, 但确切地来说, 目前广州知识城建设依然是在摸索中前进, 边探索、边建设、边修正, 我们其实是没有现成的“渠道”, 时不我待, 我们必须在水到之前, 修好“渠道”, 比如创新知识城的管理制度和政府职能等。本文在论证广州知识城开发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下知识城市建设的政府职能。

一、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概论

(一) 知识城市的概念

知识城市 (knowledge city) 是20世纪九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城市转型、复兴中诞生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论, 是西方社会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一种历史反思, 其宗旨是要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 实施以“知识为基础发展”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 KBD) 的战略, 加速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型, 以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市参与全球循环的核心竞争力。[1]

(二) 硅谷只是半导体知识经济

提起知识城市, 我们首先会想到美国的“硅谷”, 因为这是第一个体现知识经济力量的地方, “硅谷经济”实质上只是“晶体管半导体知识经济”、是专项型知识经济, 不是通用型知识经济[2], 虽然在“硅谷经济”中已包含了“知识经济”的大量核心内容和原理, 但它不具有通用型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制度环境、培育环境和孵化环境, 所以, 硅谷经济依然不是“通用型知识经济”这是由“知识经济”本身独特的诞生与发展条件决定的。

(三) 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内涵

通用型知识经济一定是一种既以“知识为原料或生产资料”, 又以“知识为生产力”的经济, 因此, 通用型知识经济制度起源的构成基础和制度原理就必定主要是以大量“制度型知识”为核心而构造的。这意味着, 知识经济的首要环境是“制度型知识环境”, 因为只有在“制度型知识环境”中, 才有可能激励和培育出“专业型异化知识”的创新与裂变。具体而言, “硅谷”成功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通用型知识经济一定是从思想和创新起源的微小状态开始的, 而不是从大企业和大品牌开始的。

当前, 全球如伦敦、东京、慕尼黑以及巴塞罗那等多个现代知识城市各有特色,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如知识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文化资源作为创新引擎, 知识经济为主导, 强调社会公平与包容, 知识资本、环境资本、技术资本、文化资本、民主资本和金融资本发挥重要作用等, 这些也可以概括为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共性或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基本模型。

二、广州知识城选择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的理由分析

(一) 可能性理由分析

对于可能性的分析就相当于对于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只要具备了事物发展前提条件的绝大部分, 那么, 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外乎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 是否具有知识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比如制度条件和发展氛围以及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 第二, 是否具有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 比如:知识储备条件等。

外部条件方面, 首先, 由于广东多年来引领中国经济建设, 具有了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在我们看来, 广东创建“通用型知识经济”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推动“知识经济”的核心动力首先是制度条件, 其次才是产生“原创思想”所必须依赖的“知识储备条件”。尽管, 与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中关村背靠中国顶尖大学集中地以及爱尔兰国家软件园、芬兰软件同等相比, “广州知识城”并不占据明显的“知识储备优势”, 但是,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具有先行创办“经济特区”的全球独特优势——这已经成为广东省在全球范围内最具特色的行政优势和管理价值之所在。“广州知识城”的项目在以汪洋为核心的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又有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是其他城市不一定具有的优势, 更何况, 从根本上讲, 只要人类仍然需要经济增长, 那么建立在农业和IT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边际效用递减型增长方式, 就不可能确保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 全球走向“知识经济”已经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历史必然选择, 广州选择通用型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较之其他城市更加具有可能性。其次, 广东这些年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这也为知识城的大量基础建设得以顺利、快速进行奠定了又一个基础。再次, 新加坡政府的合作也为广州知识城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内部条件方面, 是关于知识城市建设的知识储备方面。以前, 广州乃至广东省, 相对于内陆省份, 文化并不发达, 但近二十年来, 这个差距不但缩小, 而且已经反超了。第一, 广州目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在全国已经处于靠前位置, 这里有全国知名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大批高校, 同为珠三角的更有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创新型科研教育机构, 且广州大学城就有三十多万高级知识人才;第二, 广州知识城毗邻广州科学城, 同为广州经济开发区的两个知识发展高地, 整体互补效应非常明显;第三, 广州这些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使得广州能够吸引更多高尖端人才在这里积聚, 这也是广州知识城发展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另一个内在保障。

(二) 必要性理由分析

必要性是相对于选择性而言的一种事物倾向。显然, 在这里更适合回答为什么广州知识城要选择通用型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必须要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高科技与知识经济的区别。更准确地说, 任何知识如果被认定为是“高新科技”, 那么, 它一定是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得来的, 而不再是原创性的知识。不言而喻, “高新科技知识经济”是跟随型和模仿型的知识经济。它不可能从深层次上带动人类经济生活的实质性进步。典型的案例就是, “互联网经济”是最典型的“原创知识经济效应”。显然, 所有依附于互联网的“线上经济”都是由“互联网原创思想认识爆发”所带动的“专项优势知识经济连锁效应”。因此, 互联网经济是一项“知识栋梁经济”。

广州非常必要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在萝岗区范围规划一个知识城, 就是因为, 科学城与知识城并不是完全可以相互代替, 它们不是职能的重复, 前者追求的是知识的原创、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消费, 后者更多的是知识的复制和传播。纵观历史上的工业革命, 机械化、电气化, 到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 再到目前热门的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 也无一不是如此。其实, 新知识的作用, 又何止于新兴工业。农业、文教、医疗卫生、商业服务, 乃至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何尝不是被新知识所左右?作为一个城市, 这些方面的新知识必然都存在。所以, 广州要再次获得知识原创的巨大动力, 必须在大学城、科学城之后, 科学规划和大力发展广州中新知识城, 这是珠三角产业升级的需要, 是实施珠三角发展纲要的需要。

三、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乃至现在, 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广州知识城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服务, 以下将就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 转变和提升知识城政府的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是政府的核心职能, 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在知识城市管理上,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宏观上的战略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营的灵魂, 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立足城市以及国际区域的资源特点, 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 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要对城市资源进行必要的深入考察分析, 摸清底数, 并对城市创新发展阶段性特征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 研究制定全面的创新战略和行动纲要。

在这方面的具体策略可以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世界成功知识城市的经验, 也可以通过将一些专门的机构和专家学者请进来, 共同进行科学地规划。总之, 广州知识城就是要利用后发的优势, 高起点、高规划, 把广州建成在中国南方乃至亚洲和国际上有影响的知识城市。

2、中观上的制度规范

规划是方向, 制度是保障。制度建设和规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能。因此, 城市的立法机构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结合城市发展蓝图, 制定和颁布一些有利于知识成长的法律法规, 从制度上、体制上为知识城市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围绕蓝图着重制定可行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做好组织者、协调者和知识终端消费者利益的代理人, 切忌大包大揽, 应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城市所有主体的积极性, 使每个主体都成为建设者、参与者或受益者。

美国硅谷所处的城市群落各政府部门, 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 吸引高科技企业到他们的城市落户, 整个群落城市的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超过三万部地方性法规, 为高科技的成长与发展扫清了障碍[4]。

3、微观上的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中新知识城是广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高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结构不断升级,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强化知识城市政府政治职能的重要议程中,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 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创新活动, 还有利于培育城市集群环境, 加强产学研究及中介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 为城市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加速知识培育和创新、知识共享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就要求:

第一, 政府应当规划而不是包办建设。也就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职能要减少和调整, 从投资者、经营者转向规划者。

第二, 政府应做好整体把握, 加强对城市基础建设的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前景, 总体布局规划出中长期计划, 防止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

第三, 政府应加强对知识产业等领域的投资, 完善知识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加强信息网络、共享数据库、图书馆、咖啡厅、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

(二) 完善和创新知识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 从社会生活总体的角度,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 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协调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6]。

1、知识经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不仅要对知识经济的问题进行调控, 而且要更多地面对世界经济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并实施相应的调控和引导。知识城市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首先是长期的经济计划, 包括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其次是较近期的项目规划, 具体涉及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用地政策、用地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7]。

2、知识经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市场监管是政府为控制市场失灵, 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知识经济市场监管可从两个路径入手: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知识经济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提高知识经济市场监管的反应能力和效能。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 为市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证。应根据建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需要, 协调有关地方性法律规章, 特别是要加快制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有关法律规章和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制度规定, 以保证多主体市场监管的严肃性和有效性[8]。

3、知识经济政府基础建设职能

知识基础设施是知识城市成功的根基。知识基础设施是一个将科研、高校、企业等知识机构与广大知识工作者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网络, 通过在这个网络中的协同和互动, 知识得以生产、传播和应用,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应用所需要的知识。这个社会网络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 载体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 (2) 知识机构。它是知识生产、扩散和运用的主体, 包括企业、学校、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 (3) 建立渠道。就是以知识网络的方式来改变教育和知识的传播, 影响偏远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使更多的人参与知识网络学习, 促进各方面知识和信息的转移; (4) 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电视、广播、通信等容易使大众参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设施。

实践证明, 凡是国际上成功的知识城市, 均是政府在这些基础建设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 挖掘和凸显知识城市政府的文化职能

政府的文化职能是指促进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等不断进步和提高的政府行为[9]。

1、健全知识城市意象建设的参与机制

城市意象建设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的几个景观, 而且包括打造城市素质、城市结构、城市管理水平、市民行为以及城市发展目标等一系列内容, 具体如政府形象建设、政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市容市貌建设、市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以及城市可利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因此, 广州中新知识城市意象建设必须由城市政府统一领导, 专家、学者等精英群体积极参与, 动员所有市民力量, 共同参与, 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范例, 使之尽可能完美。

2、打造个性化城市建设的品牌形象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鲜明的城市个性, 因此, 政府在城市意象的规划上必须追求个性化差异, 让城市具有独特的魅力, 让人们记住并喜欢。建设个性化的城市意象, 对内可以提升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市民优秀的文化素养与气质, 巩固城市的居住价值和就业价值;对外可以强化城市的形象推广, 提高城市知名度,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更高的产业凝聚力, 从而为城市价值和品牌的提升获取更多的机会, 使城市规划获得源源不断的价值回报, 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10]。

3、加速城市文化资本的财富积累

文化资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本需求, 文化资本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上, 包括各类文物古迹、城市精神、文化传统等。知识城市政府应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开发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精神文化财富, 丰富知识城市的文化底蕴。伦敦就是一座拥有众多文物古迹, 世界一流博物馆、美术馆和著名建筑的城市, 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了伦敦“以知识为基础”产业的发展。

(四) 健全和深化知识城市政府的社会职能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 知识城市政府还应承担社会职能。社会职能, 是政府通过兴办公共事业, 具有社会公共性, 直接造福国民的职能, 这类职能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 是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11]。

1、建立知识城市的公共政策网络

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后, 公共政策的内容、制定和执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知识城市, 公共政策不再停留在传统的项目和处理方式上, 它已经突破特定的区域界限, 形成统一的网络, 如欧盟委员会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整合各国资源, 并提议建立大学和研究中心的网络、电子办公网络、远程学习网络、道路和航空管制网络、医疗卫生网络和泛欧公共管理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让那些出台的公共政策更能反映民意, 彰显城市民主资本的活力。

2、建立知识城市的公共保障体系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强者生存, 弱者淘汰。因此, 知识城市政府在积极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是责无旁贷的。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如果竞争所达到的状态具有帕累托效率, 则资源配置已经达到最优, 市场的运行是最有效的。但是, 社会经济稳定和公平也很重要。帕累托效率不能保证竞争过程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与社会公众广为接受的公平概念相一致, 尽管公平的标准是高度主观性的[12]。

3、做好知识城市的生态产业规划

21世纪, 随着人们开始痛惜人类原来美好的环境被钢铁、水泥、砖瓦、沥青和塑料所毁掉, 人们会愈来愈看重田园生活般的村落化的人居环境, 并向广阔的农村和海边发展。因此, 广州知识城的生态环境规划, 至少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生态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二是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三是自然保护 (或重点保护对象) 规划;四是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具体落实, 比如;知识城建设不再完全追求高楼大夏, 而是更加重视园林式建筑, 园区配套建设生命深度维护产业, 通过合理的规划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广州中新知识城是广东省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共同开发的项目,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2009年3月以来, 通过对世界成功知识城市模式的考察、研究, 基本认定, 广州知识城更适合通用型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广州知识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全面论述了知识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职能。

关键词:知识城市,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志章.范式与特点:全球知识城市案例分析[J].城市观察, 2010, (01) .

[2]马国书.对“广州知识城”创建成“知识经济特区”的建议[J].城市观察, 2010, (01) .

[3]季琳, 我国知识城市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2 (4) .

[4]袁勇.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7.

[5]李晖.城市意象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新余城市建设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6]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视野下城市知识资本运营的战略性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59—66.

[7]刘志生.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02) :85—86.

[8]王志章.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8:378.

[9]汪杰贵.政府文化职能概念新论[J].社会科学论坛, 2006, (01) :98.

[10]王立.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124—127.

[11]BARRIE A, HUGGINGS IL Towards a Post-nationalPolicy:The Emergenc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in Eu—rope[M]//SMITH D, WRIGHT S.Whose Europe?The Turn TowardsDemocracy.New Jersey:Wiley-Blackwell, 2000:192—193.

政府经济学知识概要 篇3

关于发布2010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 鲁政字〔2010〕89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 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使企业工资分配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协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职工工资状况,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核,现发布2010年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10年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

以2009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898元为基数,确定2010年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为:

(一 企业职工货币工资增长基准线:15%。(二 企业职工货币工资增长上线(预警线 :23%。(三 企业职工货币工资增长下线:6.5%。

二、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基本要求

(一 各类企业应依据工资指导线,在分析本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利润、利税、职工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等指标基础上,兼顾企业的承受能力、发展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

(二 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应围绕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安排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生产经营较正常、经济效益一般的企业,可在基准线和下线之间

安排工资增长。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上年亏损且当年可能出现亏损的企业可按下线安排工资增长,亦可暂不增加工资。企业支付

提供正常劳动职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 竞争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相对控股企业,下同,本职工工资增长不得突破工资指导线的上线(预警线。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低于2009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898元 的,在效益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按照上线增长职工工资。

垄断企业及国家财政补贴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得突破基准线。上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职工工资增长应在基准线以下安排;上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3倍且经济效益下降幅度较大或亏损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不得高于下线。

职工工资水平相对偏低的企业(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或低于当年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且连续2年实现利润增长并赢利,预计2010年经济效益有一定增长的,职工工资增长不应低于基准线。(四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合理确定经营管理人员与企业普通职工(除企业中层及中层以上职工 工资增长的比例关系。职工平均工资不增长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资亦不能增长;企业工资增长达不到工资指导线要求的,要同比例扣减企业负责人收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本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负责人收入增幅不得高于本企业职工工资增幅;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水平不得低于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工资指导线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的一项重要制度。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既有利于劳动者共享

发展改革成果、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也有利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一 按照《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省政府令第18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意见》(鲁政发〔2007〕52号 要求,各类企业应当在企业工资指导线发布后30日内,通过集体协商方式制定贯彻落实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实施方案由企业向全体职工公示后实施。企业按照经备案审核后的实施方案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 可据实在成本中列支。

(二 各市要加强对企业落实工资指导线的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协同、企业落实”的原则,引导企业依据工资指导线和相关法规政策,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制订并落实职工工资增长目标,合理确定工资分配制度。各市要研究制定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考核指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将企业落实工资指导线情况,作为评选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的必备条件。

(三 各市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时,可按照企业效益每增长1%,职工工资增长0.2%-0.5%的比例,确定并发布本地区企业工资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最低增长比例或系数。对当年经济效益增长但职工工资未达到最低增长比例或系数的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向其发出警示信息。对

近2年职工工资水平过高、增长过快和不按规定执行工资指导线政策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要列入工资内外收入重点检查范围。

(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做好企业工资指导线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指导督促企业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基础上,合理安排工资增长。要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动态监控,依法及时处理违反企业工资法律法规政策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

各市应根据本通知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

政府经济学知识概要 篇4

(总第201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10年9月14日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债、预算不列赤字。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规避法规约束,多头举借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规模膨胀迅速,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融资的现实需求,也有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等体制性因素,还有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导向偏差引发的地方官员非理性投资冲动,以及统筹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等管理因素。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情况及债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要予以高度的关注,客观分析和看待其形成的原因,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从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角度,研究和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建议。

一、分类施治,疏堵结合,完善风险管理,建立控制体系

(一)清查存量债务,积极化解风险。

根据先清理后规范的要求,应该把妥善处理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作为当前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1.摸清债务总量,分清类别结构。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全面摸清各地债务规模底数,并在与各地财力比较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债务总体风险大小;同时分清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掌握各种类型债务的特点及成因,以确认偿债风险,划分层次、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相应化解措施。

2.区分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

对政府部门、机构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债务,以及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因提供公共服务产生且无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承担直接偿债责任;对各类融资平台公司因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建设而产生,且有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督促其按计划、合同的要求严格履行还款义务,尽量避免其向政府直接债务转化;对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应本着“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由举债主体自行偿还,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3.保障还款来源,全力化解风险。

在分清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的基础上,要及时制定偿还计划,科学筹措偿债资金,按时履行偿债义务。其中:

对承担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债务规模和期限,及时安排偿债资金;对承担兜底责任的债务,如高校、医院、交通等单位因公益性项目举借的又具有收入的项目债务,主要通过项目收入逐步化解,不能满足偿债需求时地方财政要适度给予补助,将其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不承担兜底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应督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营管理,提高自身持续经营能力,通过自身收益来逐步偿还,也可引进民间资本,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偿债能力。4.关注敏感类型,分类评估风险。

对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应积极关注举债主体的偿债能力,分析“还旧”中本金和利息的比重,并合理测算其未来收入,以评估其风险;对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控、准确评估和跟踪提示该类债务风险,同时严格土地出让金管理,以保障还款资金来源;对举债建设的在建项目,应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牵头,及时统计清理,在督促地方政府理顺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保证其后续融资来源,防止因信贷政策变动造成“半拉子工程”。

(二)规范新增债务,实现有序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不可避免。从长远来看,应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体系,实现债务增长适度,管理规范。

1.允许地方政府适度举债。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内含地方适度举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国际上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家普遍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基于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地方政府现实的融资需要,在划分政府间事权的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包括举债权在内的应有财权,是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根本出路。中央政府应给地方政府留下一定的融资空间,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行地方债券,使得地方政府除了贷款之外有了更多的举债途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依赖银行融资,分散风险,能够推动隐性债务显性化;另一方面,由于发行债券的审批条件严格,可以促进地方政府改善治理,提高政务的规范性和财政的透明度,规范债务管理。同时,由于债券发行是市场行为,通过公众购买的选择取向,可以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性。

在地方债发行初期,建议发债权限定在省级人民政府,市县政府如有发债需要,须在省级安排发行额度中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建议先期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定经济发展较快、偿债能力较强的省份进行试点,根据试点结果确定进一步推行的深度和广度。

2.科学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从各国情况看,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手段是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中央政府要统筹控制地方举债的总体规模,在协调

国债与地方债务规模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功能定位、财政收入状况、偿债能力以及历史债务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地方债务省际平衡比例,科学确定举债计划。鉴于东、中、西部的实际情况不同,如中央转移支付在财政收入中所占地位差异悬殊,在确定债务规模时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根据偿债能力,各地债务规模应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定比例范围内(以±20%为宜)。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控制债务的规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需要综合考量各类债务风险指标,如主要选取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和偿债准备金等四个关键指标进行风险控制。由于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成熟,更缺乏实践检验,因此应先将其作为内部掌握的观察指标来评判适用性,待条件成熟后再作为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控制的公开依据。同时为增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责任的约束,提高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其资金来源于债券发行溢价、投资项目收益等。借鉴国际经验,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快速成长期的承受能力较强,可以确定当年债务还本付息总额的一定比例如80%~100%作为偿债准备金。

3.严格执行举债审批程序。

地方各级政府在债务警戒线和中央核定的债务限额内,应按照预算确定债务举借规模、方式与举债资金使用方向、偿债安排(包括偿债准备金)以及旧债还本付息情

况,报上级政府审核后编制债务预算,然后报经同级人大审核批准。同时,地方政府发债需要完善审批制度, 遵循审慎性原则和必要性原则, 严格审批,不得随意举债, 对举债的必要性要进行充分论证, 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举债筹措的资金用途、投向必须明确, 符合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举债的用途应集中于解决公益事业和民生问题。根据国际上通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举债资金除短期债务外,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只能用于与公共事业相关的资本性支出。具体包括:一是非经营性公益事业,二是当前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三是当前必须解决、又没有收入来源的公共建设项目。政府需要明确哪些是其能够承受和控制的风险,然后决定以承担或有债务的方式对哪些项目提供支持,最后还需要建立风险分担及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机制。除了源自不可控的外部风险,政府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是项目选择和设计,良好的设计能够减少项目的潜在财政风险。1

4.明确管理机构,归口统一管理。

从国际上来看,在债务管理部门的确定上,除个别国家外,绝大部分国家都由财政部直接承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职能。鉴于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债务的直接担保者和最终偿还者,而且政府债务的规模和效益与各级财政状况等紧密相关,因此,应明确财政部门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管理部门,强 1白海娜《政府或有负债:影响财政稳定的潜在风险》见《财政风险管理:新理念与国际经验》Hana Polackova Brixi 马骏主编 梅鸿译/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69页。

化集中、统一管理力度,全面负责地方债务的统计分析、举债审查、登记备案、规模控制、偿债资金筹措、债务资金使用监控、风险预警等工作。同时,将清理规范后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划归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严格限定和强化管理其融资行为。

5.纳入预算管理,改革预算会计制度。

西方国家的债务管理实践表明,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是增强债务透明度的有效举措。地方政府应建立起债务预算编制体系,对债务进行确认、记录、报告,不仅反映债务数量金额的变动,而且反映债务对其资产负债状况及风险的影响,并据此统筹财力状况与举债规模、债务结构。对直接债务,应纳入债务专项预算管理;对或有负债中的显性负债,应在预算附表中显示, 并应对各类担保的数额、结构和基本运行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改革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最终建立起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据实反映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情况、或有负债情况、债务项目的建设及绩效情况,强化债务借、用、还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6.强化风险预警,健全监管体系。

由于财政风险来源广泛,其监控和管理涉及到许多部门,因此,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

首先,财政部门应建立债务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哥伦比亚、美国等国债务管理实践证明,完备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对防范债务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应牵头尽快研究建

立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控制体系,以保证地方债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指标体系可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水平、负债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预期借款需求占政府收入的比例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风险控制线,对越线的地方政府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并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提高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

具体测算,负债率即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地方GDP的比。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一般将负债率控制在45%左右的水平,但是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一般都在30%—40%之间,远高于我国,我国负债率指标拟设定为25%—35%。债务率即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但大多在100%左右,我国拟设定为80%—100%。偿债率即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国际上一般为20%,我国拟设定为16%—20%。另外,设立偿债准备,并将其限定在债务还本付息总额的80%—100%。其次,各级人大和社会公众应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情况及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以有效制约地方政府举债权的滥用。日本的地方债制度表明,地方债券使用效率高低的关键在于债券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因此,增加地方债券使用的透明度、公开性,有助于提高地方债券使用效率。

其三,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向地方政府放贷的监管,督促金融机构建立起以项目风险、融资平台公司自身风

险和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为一体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式,严格审查新增贷款,并对既有贷款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完备手续。

二、着眼长远,促进发展,推动完善体制,健全法律法规

(一)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明确的事权划分是配置财权、确保财政供给能力与财政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前提和基础。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时,在界定政府事权划分时依照国际惯例,中央承担了诸如国防、法律、秩序等重大国家事务的供应责任,但在支出责任划分、支出结构上没有明确,特别是省以下各级政府在事权划分、支出结构调整上没有突破性动作。事权与财权划分不清晰、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和事权与财权划分缺乏法律规范等问题困扰各级政府,造成了财政资金规模效益较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财权,促进二者匹配。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在财政支出中大幅压缩转移支付比重的前提下,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并压缩其比重。也可借鉴德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尝试横向转移支付。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的举债投资冲动,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应合理界定和划分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准

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要求,改变目前我国政府活动范围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其次,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和担保行为, 实行严格的债务投资决策机制,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的行为,加强对违规决策投资和担保的责任追究。

(三)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债务法治化管理。以法律确认地方政府举债权,是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制度约束的最有效举措。为此,我国应尽快修改预算法,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赋予地方政府法定的举债权。同时,预算法要

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务要纳入预算编制,地方政府要严格编制债务预算、决算、向人大报告和向社会公众披露,以增强举债全过程的透明度。

修改担保法,强化地方政府担保的法律责任,允许地方政府除了为外国政府转贷担保外,还可有条件地为政府债务进行担保,并对担保条件、原则、程序、方式等加以严格限定;同时,在《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加大对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的处罚力度,在司法实践中增加对地方政府违规担保行为造成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的追究力度等。

(四)确立政府中期财政预测制度。

为了推动财政的可持续性,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中长期风险评估,引入一套中期财政预测(如三年预测)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中应包括:将债务风险在内的财政风险纳入财政分析和决策中;根据国家的风险融资和风险管理能力采 取措施;考虑预算外和预算内项目的中期财政成本及运作效率。政府应该将中期财政预测纳入每年向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这一机制可以使得政府对短期政策的长期后果作出定量的估算,为人大对这些后果进行评估提供可能性。这将从体制上有效地限制政府发生过度直接负债或隐性负债。只有将或有和其他财政风险都考虑到的情况下,中期财政预测、预算本身、政府融资和借款计划才会比较贴近现实。2

三、加强审计,强化问责,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债务管理

(一)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掌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结构。

虽然近几年来不同的部门如财政部、银监会等都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过不同方式的统计和调查,但由于动机、视角和信息透明度的不同,并未能完全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也就不可能深入地揭示其中隐含的风险。仅就审计署2010年对18个省70个市本级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的专项审计调查来看,如果不及时理清债务规模、结构,对债务风险的防范就无从谈起,因此,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专项审计调查,以便及时掌握规模、控制风险。

(二)强化审计问责机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为了改变因缺乏问责机制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无视举债规模、存在风险的现状,应强化在领导干部经济责 2白海娜《政府或有负债:影响财政稳定的潜在风险》见《财政风险管理:新理念与国际经验》Hana Polackova Brixi(白海娜)马骏主编 梅鸿译/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3页以下。

任审计中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评价力度,将地方债务的相关指标、风险状况、化解旧债情况等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内长期的财政绩效评估机制,避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三)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将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是国际上通行且比较成功的做法,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推动预算的公开、透明。现阶段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缺乏也使得预算执行审计 的内容不能完整反映政府财政运行的真实状况。因此,通过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将债务审计纳入预算执行审计的法定范围,是加强对地方举债约束、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债务管理、推进预算公开、透明的重要举措。

(四)改进审计组织方式,保证债务审计的力度和深度。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涉及面广、点多、量大。而现阶段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组织方式,在纵向上说,往往仅局限于一级审计机关,未能形成上下沟通;从横向上说,也大多是局部审计,不能涵盖全部。这样的方式既不能使上下级审计机关信息充分交流,也不能对债务全面掌握,无法满足及时提示债务风险、为国家财政、经济运行决策提供政策依据的目标。因此,在未来对债务的审计中,应该在审计署的统一指导下,协调中央、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的力量,通过组织不同级次、不同领域的债务审计或审计调查,同时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和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力量整合、上下联动,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不断深入和推广。

该课题为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0年立项研究课题 作者:南京特派办课题组

课题统筹:李 玲 课题负责人:刘 利 课题组成员:丁德明 胡正禄 钱夫中 王小霞 王景东 赵 青 郑海峰

卢红柱韩华溢郭珊珊 刘素合 牟 遥 黄敏杰 宋秀辉刘洪洁 吴继光 主题词:防范 化解 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 建议 报:署领导。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审计厅(局)及科研 所,南京审计学院,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概要 篇5

一、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第一单元

《种子》让我们知道:;冰心老人在《》中引用了两句诗:,相信,“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使出浑身解数。”《钓鱼》中的父亲让我们知道了:;《》中强强的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是:“。” 第二单元

《古诗三首》我们最熟悉了,《》作者是,《》作者是,《》作者是,人们都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呀。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秀哇,像,像,;桂林的山真险哪,,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第三单元

《》给我们介绍了、、、、等几种卫星。认识了法国微生物学的创始人,他经过五年的研究,终于研制出疫苗,战胜,是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告诉我们,调查报告有、、、。

第四单元

读《》知道地图上五颜六色都是。金色的是,深褐色的是,的湖泊,的平原,的沼泽,是海湾。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创办了福建第一所大学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名称叫“”,会徽上半部分是一个,上面刻的是一个、的图案;下部分是用毛笔书写的“”的字样和标志。《》中的陈小龙把当成妈妈,教育我们要。

第五单元教会我们写人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个好的题目。在《》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好祖母,她对荷花下的让人吃惊,河泥是,种藕是,小莲叶冒尖时,她,她是一位的好祖母。我们认识了当代作家袁鹰笔下的《》中的,他引领着同学们,是一位 的好老师。《1989年发生在是:“!”这是一位的父亲。

第六单元

我与父亲一起去《》,沿着山路行走,父亲对我说:“”,在爬山途中,他告诉我说:“”,下山途中,告诉我:“”。《语言的魅力》中有一位的老人,故事发生在,是让老人有了收获,因为:春天是美好的,那,那,那,那,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对于一位的人来说,只是。这是多么呀!两则语言分别是《》《》,你还有语言故事吗?、、、。最后,我们还认识一位的书法家,读了他的故事,我们知道了。

第七单元

《》,我们好像来到了一个鸟的世界,那儿有的大榕树,有的鸟儿,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意思是,后一个“鸟的天堂”的意思是。

认识了鲸鱼,它是动物,因为文章从、、、来介绍给我们。麋鹿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生长在,它具有、、、。

第八单元

我们认识了了我国古代的教育家,读了他的故事,学习他的精神。我们还会背诵他的名言、、、。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时期国的诗人。认识一位为民除害的好官。国的小说家给我们讲了探险的故事,还知道他是一个孩子。

二、按要求写词语

1、AABB的词语:

2、千山万水:千万千万千万千万

3、甘甜好歹

4、积累带动物的词语

5、鸟兽虫鱼

三、句子

1、用不同的说法表达一种意思

教室里真安静,教室里真安静,教室里真安静,2、仿造例句,写句子

大海波浪翻滚。大海狂怒起来。

校园里杨树叶子哗哗的响。

3、造句

既…又 …

4、改句子

妈妈在市场上买来了苹果、茄子、香蕉等蔬菜。

我在笔直的小道上骑着自行车。

我们要制止和维护违法行为。

5、给句子加标点

电灯留声机都是爱迪生发明的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他小时候记性很好不到三岁就能背诵杜甫的绝句人们称赞说这小孩多可爱呀

6、体会加点词的意思

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鞋,可结实了。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7、反问句

难道这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树?

我们不能不热爱我们的父母。

三、默写:

1、四时田园杂兴

2、渔歌子

3、凉州词

4、别董大

5、画眉鸟

6、芙蓉楼送辛渐

7、科学名言:

问号是任何一门科学的。(苏联)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美国)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得来。(意大利)

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而不是。(法国)对搞科学的人来说。(中国)

8、友谊格言:

树直用处多,骑快马的,感觉不到路远。

政府经济学知识概要 篇6

第十章 人-计算机交互作用

1.与计算机有关的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界面设计两大类课题。

2.软件的一系列可用性的标准:易学性、有效性、易于记忆、低错误率、用户满意感等。易学性是指一个新的用户能学会使用系统的速度。易学性实际上就是可用性的代名词。有效性是指在用户熟悉系统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用户的工作绩效。易记性是非常重要的,相对来讲较易测量。错误率通常是低可用性的主要标识;满意感是一个主观性较强但同样也很重要的指标。

3.诺曼提出的“活动的七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不管是什么任务,用户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的,这些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步骤或阶段:①提出目标;②形成一个意向;③确定活动顺序;④执行该活动;⑤觉察系统状态;⑥解释这种状态;⑦根据目标和意向评价这种系统状态。

4.GOMS模型:目标(Goals)、操作(Operators)、方法(Methods)、选择性原则(Selection rules)模型,简称GOMS模型。该模型假设通过方法和选择性规则,形成一些目标和子目标。

5.提高软件可用性原则有哪些?可用性是指一个系统易学、易用、有效、较少出错、容许修复错误。提高软件可用性有八大原则:①将系统和现实世界进行匹配大家都很熟悉;②使界面保持一致,包括与系统内部和任何现存的外部标准保持一致;③系统状态的可视性也是大家较为熟悉的;④用户控制和容错性的原则;⑤错误和错误的修复;⑥记忆;⑦灵活性和使用的高效性;⑧简洁性和一致性的设计目标。

6.软件界面采用的基本的对话方式包括:①菜单;②填空;③问答;④命令语言;⑤功能键;⑥直接操作;⑦有限的自然语言。

7.用户支持系统包括下列辅助机制:①软件手册;②在线帮助;③标准的自学程序;④在线的或内容敏感的自学程序;⑤派人帮助。

8.有许多关于软件界面设计的模型和规定,大部分都包括一些相同的步骤。软件界面设计模式:

阶段1:确定范围。⑴作出一个有范围和日程表的项目计划;⑵对用户的情况进行描述,给出用户的特征;⑶确定软件和硬件平台,列出这些平台支持的界面技术。

阶段2:确定功能。⑷进行任务分析;⑸设置用户的界面目标,它应包括可接受的最低的操作水平;⑹定义训练方法和各种所需文件。

阶段3:设计。⑺虚构一个用户界用。⑻开发方式指导。⑼进行详细的用户界面设计。⑽开发界面原型。⑾撰写标准的用户界面检测计划。⑿进行标准的用户界面测试,然后作改设计,再测试。

阶段4:开发。⒀进行训练和文本撰写。⒁对用户界面测试计划进行评估。

阶段5:检测/完善。⒂用户界面测试。⒃对最终的用户界面进行评价。

在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有用户的积极参与。

上一篇:银行与学校共建银行领导发言稿下一篇:高校教师培训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