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管理论文

2024-09-05

政府经济管理论文(共12篇)

政府经济管理论文 篇1

摘要: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进行经济管理, 通过各种手段对市场失灵进行纠正。在这一过程当中, 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政策制定和实施障碍以及政府机构自身的一些问题, 会导致政府失灵。文章总结了在经济管理过程当中政府失灵的表现, 分析了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认为构建职能有限的政府、规则导向的政府以及负责任的政府是纠正政府失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经济管理,政府失灵,现代政府

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两个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 政府和市场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由于市场自身存在失灵, 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进行调整, 但是政府并不是万能的, 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的过程当中, 也会产生政府失灵。因此, 如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管理中政府失灵的表现

(一) 政府管制自身的缺陷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垄断, 生产者通过限制产量, 提高价格对消费者进行剥削, 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为此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制。政府作为管制者手中具有大量的权力, 这种权力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容易产生寻租现象。企业通过寻租来确保高额的利润, 同时权力寻租所产生的高额费用也会通过进一步提高商品价格, 从而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二)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低下

政府在履行公共职能的过程当中, 并没有有效的估算方法和考核标准, 因此很难对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量进行合理的估算, 只能由政府根据自身的计划进行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公共物品的供给由政府垄断, 这就导致对不同领域的投资规模不均衡, 一些地方投资过剩, 而另一些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不论政府投资过剩还是不足, 都是效率低下的表现, 严重的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

(三) 维护公平的再次分配

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当中收入和财富的分配逐渐朝着两级化的方向发展。财富的两极分化势必会导致其它机会的不平等。为了确保社会稳定, 将两极分化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政府采用再次分配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 另一方面, 通过社会福利, 对困难者进行帮助。在二次分配的过程当中, 政府需要产生成本, 这样就导致一部分钱没有办法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 这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平而产生的效率损失。

二、经济管理中政府失灵的成因

(一) 政府机构的内在性问题

随着文官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世界上大多数的政府在组织结构上都是采用科层制。在政府里面科层组织有着自身的组织利益。政府机构及其官员在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当中受到的约束往往不足, 因此, 他们有可能忽视公共利益, 转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政府机构的内在性是导致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当中产生政府失灵的基本因素之一。政府在干预市场失灵的过程当中, 不断扩张机构以及人数, 从而造成预算最大化。

随着预算不断增加, 机构不断扩大, 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行为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结果政府在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但不能有效的纠正市场失灵, 反而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二) 政府决策受到的制约

政府公共决策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市场决策。政府在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的决策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 从而导致很难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

首先, 决策者的理性限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政府决策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存在很多片面性, 而决策者在这些不完整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存在失误就成为可能。

其次, 政府决策体制的缺陷。当前多数国家为了确保政府决策过程的民主, 大多采用少数服从多少的原则, 但是在很多时候, 少数服从多数并不一定是最科学的决策方式, 有可能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 而且效率底下。

最后, 政策实施过程当中的障碍。现代政府有着从上到下很多层次, 一个政策从制定到层层传达, 最终到达执行部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决策层层传递的过程当中, 市场的形式可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而导致原有的决策严重滞后于实际情况。

三、纠正政府失灵的路径选择

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的政府失灵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因此, 构建一个职能有限、规则导向、负责任的现代政府是十分必要的。

(一) 构建有限政府

构建有限的政府是当前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现代民主政治认为, 人们要获得自由离不开政府的保护, 但是一旦政府的职能范围超出了一定的限度, 就会威胁人们的自由生活。因此人们一方面离不开政府, 另一方面, 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政府的权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在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职能空前扩张, 行政管理的触手延伸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自由, 并且极大的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构建有限政府就是将政府职能限制在市场失灵和社会不能发生时, 政府才能出现对经济进行调整。

(二) 构建依法行政政府

依法行政的政府, 其核心是对政府权力行使的规范与限制。我国传统政府职能实现方式以权力为导向, 其在社会管理方面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微观的、权力无限式的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政管理方式应当由权力导向型向规则导向型转变。

政府依一系列可预见的规则行政。这不仅意味着有规则, 更重要的是规则要内化为行政主体的行为, 成为行政过程中普遍信守的原则。它抛弃了传统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 避免了任性专断和感情用事, 进而使人治条件下各种弊端得以最大限度地克服。

(三) 构建责任政府

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制约和促进, 共同规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但在行政管理体制中, 政府是责任缺失政府, 政府权力与责任脱钩, 有权无责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某些方面行政带有明显的趋利特征。

在现代法治社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只有权责一致才能更好地规范政府的行为, 使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协调发展、均衡推进, 从而提高整个新体制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延平.我国转型期的"政府失灵"及其防治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 2003.

[2]白列湖, 潘开灵.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4.

[3]周俊.试论公共治理中的政府失灵及其规避[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政府经济管理论文 篇2

一、总体思路

2009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项活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和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完善、落实);狠抓三项重点(个私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四项建设(农村基层组织、镇区建设、新农村和三个文明建设)。

二、奋斗目标

欧洲需要一个经济政府 篇3

救助希腊的决议通过的时候为时已晚,因而同样影响到了其他欧洲国家。如果最初能对希腊债务问题作出迅速反应,那么这次危机则会更容易应对,损失也会降低。

当前,欧盟做出的决定是朝着正确方向采取的步骤。当前实施的财政协议、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及欧洲稳定机制推出的救助计划,以及欧洲央行采取的流动性措施,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一旦实现更高层面的金融政策协调,必须同时发行欧元债券。我们既需要财政稳定,又需要经济增长。

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清理国家预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形势表明,货币危机不是仅仅依靠货币紧缩政策就能解决的。严格紧缩措施会不同程度地遏制国家经济增长,这样的风险确实存在。希腊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德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人建议,欧盟最好实施经济增长计划,借此软化这些国家严厉的紧缩措施。

结构改革也会催生经济增长,这是德国总结出的经验。在推行2010年议程方案之时,德国比其他欧洲国家更早对社会制度实行改革。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退休年龄提高至67岁,调整社会人口保障体系,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投入额外资源。短短几年内,德国就从“欧洲病夫”变为了“欧洲战将”。现在德国已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国,只有纷纷效仿的份儿。

政府经济管理论文 篇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各国经济下滑,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在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激励下, 地方政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融资运动, 政府债务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按《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地方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 所以中国此前并没有对地方政府建立一套全面的债务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 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政府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尚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约束。这一度使政府债务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之外, 加之职能部门分散决策、缺乏统一管理及不规范行政, 致使政府债务风险日渐凸显。不能否认, 地方政府举债资金大多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拆迁补偿、工业园区建设等, 这些投资对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培植财源起积极作用, 但正如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权威教授马文明斯基所说, “稳定中含有不稳定因素”。政府债务作为一种公共风险, 过度举债如饮鸩止渴。政府债务不断积累, 会扩大政府财政运行的不确定性, 影响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甚至这种危险会进一步演化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地方政府债务自产生以来就一直缺乏明确的规则, 这就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打下伏笔。目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

如今全国各地、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 尚缺乏准确数据。但从总量上估算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数以万亿元计, 已达财政收入的三倍, 并可能随时间推移而继续放大。

2010年6月23日,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 审计署公布了该署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财政数据。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 上述地方各级融资平台公司307家, 其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 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71%和78%。这些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近2.8万亿元。

(二)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 潜在风险很大

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 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最终也要由政府来承担。在地方政府债务中,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 如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农村合作基金、金融风险转嫁、粮食采购和流通中的积累亏损、地方政府担保等, 都属于或有债务风险。虽然其目前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 不需要地方政府现期偿还, 但它是很大的潜在债务风险。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而在一般的财政预算、债务统计中, 几乎都不包括这部分债务, 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也不考虑这些债务, 但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不容忽视。

(三) 地方政府债务的运行效率风险

从目前我国债务使用和管理水平来看, 效率风险很大。这一方面是指由于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可能使偿债资金不能从债务资金的投资项目中有效获得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债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不高可能造成的不利于债务资金有效使用的风险。

(四) 债务偿债风险

任何债务都需要偿还, 从对某些地区的典型调查来看, 一方面,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较大, 有的甚至已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由于债务规模过大而可能导致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支付的风险。今年到2013年期间, 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 政府债务风险将会进一步积聚。另一方面, 政府投入的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不能形成直接收益, 而大多数政府偿债资金来源都集中在土地收益上, 这种政府债务是建立在土地不断升值的基础上的, 若土地出让不能达到预期增值收益, 债务到期无法偿还, 也会形成债务清偿风险。

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途径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必须从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入手。

(一) 建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举债、偿债程序

目前按《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地方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 所以此前并没有对地方政府建立一套全面的债务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 适时制定包括政府融资投资决策条例、偿还条例和投融资决策失误问责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 对政府融资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目前财政部正与全国人大预算工委组织起草《预算法》的修改稿, 试图解决政府负债的约束监督问题。参与《预算法》修订的人士透露, 政府债务管理没有科学统一的口径和标准, 许多债务都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之中, 政府举债缺乏约束和控制, 多数没有建立偿债机制。新法案将在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做出一定突破, 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鉴于财政在政府债务工作中的职能, 应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政府债务的归口管理, 实行举债批准制度, 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举债行为, 达到切实有效约束和控制相关政府部门的举债行为, 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债务, 明确其职责、权限, 赋予相应的职能, 发挥管理、监控、预警的作用, 统一负责地方政府债务工作。

(二) 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积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通过政府债务预算, 掌握政府债务总体规模, 摸清政府债务底数, 划分债务责任, 明确偿债主体, 规范举债行为, 防范和预警政府债务风险, 以政府预算管理机制来约束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举债和偿债行为, 有利于相关监督机制的完善, 有利于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的明确划分, 有利于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有利于有效防范和遏制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由于上级部门对政府债务数据口径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 目前各部门向其他机构上报债务数据相差较多, 报送口径各异, 比较混乱, 影响了统计数据一致性、真实性和可比性。2010年6月, 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管理的通知》, 明确提出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逐步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统一按照权责发生原则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后, 政府及其部门所负担的全部债务事项, 只要偿债责任应该由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承担的, 都应纳入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范围。在权责发生制下, 预算会计应反映当期发生的债务行为对以后年度的财务责任和影响。这样可对预算会计主体所担负的债务风险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 以防范和化解现实的和未来的偿债风险。要贯彻谨慎性原则。对地方财政来讲, 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 以充分估计各种财政风险和损失。

(三)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1. 构建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强化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部门内部预算编制及其执行的监督。由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 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力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债务运行动态, 要相应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监督信息披露机制。搭建一个媒体和公众监督平台, 建立预算支出、监督信息披露系统, 定时发布信息公告, 让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

2. 建立政府债务档案。

建立政府债务档案是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完善财政部门对政府债务管理职能的内在要求。对政府举借债务个案进行备案登记, 包括项目借款合同及相关抵质押合同, 贷款 (或转、分贷款) 协议, 担保函和配套资金承诺函, 还款承诺协议和还款计划, 以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审批文件等。债务档案的建立弥补了债务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 真正做到举债有规、还债有源, 系统掌握政府债务运行情况。根据债务档案编制政府债务统计软件, 动态把握政府债务运行情况, 按最终债务人、政府债务类别、项目资金用途等实现检索、统计、分析、预警。

3. 建立最终债务人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报告 (季报) 制度。

以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预算执行报告为手段, 改变债务举借、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局面, 逐步建立科学举债、及时偿债, 逐步消化旧债, 科学透明、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4. 研究应用债务软件, 通过可以量化的指标, 对地方政府负债进行长效约束。

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大量可以量化的指标, 以减少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内经济增速而大规模举债、且轻视还款的弊病。具体指标包括国际通行的负债率 (债务余额/当地G D P总量) 、债务率 (债务余额/年度财政总收入) 、债务依存度 (债务收入/财政支出) 、偿债准备金率 (偿债准备金余额/债务余额) 等。不要一味参照国际标准, 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 如:发达国家规定政府债务负担率的最高警戒线为45%, 而在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或者地方可用财力占G D P比重仅为20%以下, 所以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应根据国情将警戒线控制在20%为宜。将地方债务纳入统一的国家债务监测体系, 制定包括直接显性、直接隐性、或有显性和或有隐性债务在内的完整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指标体系, 并结合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定期汇总、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状况、构成, 新债务产生的原因、趋势, 对可能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采取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瑞典政府将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保持预算平衡和财政状况稳定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求每年必须有一定的预算盈余, 将保持预算收支平衡和盈余作为债务控制和管理的现实目标和手段, 另一方面采用资产负债方法对政府债务规模与政府资产以及政府未来可能获取的税收收入 (即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 的匹配状况进行分析, 以评估债务风险。如果两者之间不匹配, 则风险增大, 此时则应联系公共财政状况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四) 建立科学高效的举债偿还机制

政府经济学 篇5

1.请结合你对中国政府经济功能的理解和思考,谈谈分税制改革对于中国财政税收体制乃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鼓励有自己的思考,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答: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还要从下面主要方面着手:

1、明确权责

2、规范收入划分:增值税的归属问题、企业所得税的归属问题、个人所得税的归属问题

3、合理划分税权:中央需保持相当的税权集中,高度分权的模式行不通、摒弃传统的税权过度集中模式,走适度分权的道路、在适度分权的同时,必须整顿规范地方的收费权。我们应该以战略的目光,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世界经济及税制发展趋向,超前制度我国税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2.在公共收入中,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厘定是由哪些要素所决定的?请作出简要回答。

答:

1、一国的经济体制

2、一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

3、国有资产的结构

4、企业税负的大小

5、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3.分税制改革作为当代中国财政制度领域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试述这一改革的的主要内容。

答:当代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中央补助、地方上级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4.概念比较: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

答:直接规制:指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直接实施的干预,也被称为狭义的政府规制。

间接规制:指由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干预,它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效能的行为,并努力建立完善的、能够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效能的制度。5.名词解释:转移支付制度

答: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体制中,转移支付是作为各级政府间责权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协调机构而存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6.简述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答: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

1、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必须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员优化起促进作用,即税源的分布、税率的构成及税收额都应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际上,税收效率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税收应尽可能地保持“中性”,对市场经济和竞争主体不发生干预作用。所以通常把效率原则作为建立“中性”税制的前提之一。

2、税收的公平原则:一是横向公平原则,它要求税收引起私人产出减少而形成的负担在社会不同成员间公平分配,使税前具有相同福利水准的不同纳税者,在课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利水准;二是纵向公平原则,它要求具有不同福利水准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以作出同等的效用牺牲

3、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是指税收的设计应使税收能自动调节经济或是使国家能主动运用税收来宏观调控经济,以减少经济波动进而达到经济稳定增长。7.试述公共支出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公共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2、公共支出对生产的影响;3、公共支出对物价的影响;4、公共支出对社会分配的影响;5、公共支出对消费的影响。

8.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思想理念上有怎样的影响作用。

答:1、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假设;2、把政治看作相互交易的市场;3、政府失败及其纠治;4、对官僚政府的分析。

9.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府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请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理论前提。答:公共选择学派的三大前提:

1、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在经济活动中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是也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也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

2、交易政治学——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换,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10.外部性是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时的失灵表现,对于外部性的矫正可以从诸多方面着手,请结合教材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对政府途径和非政府途径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思考。

答:政府途径:

1、由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因此构成了政府干预的原因。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措施对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

2、对产生负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正的税收,同样,对于产生正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负的税收——实行价格补贴,就会消除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使资源配置重新回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可交易许可证,这一制度可以激励公司和个人改善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的费用,并最终达到逐渐降低污染程度。

非政府途径:

1、产权界定;

2、组织设计;

3、社会道德教育和舆论监督; 11.运用公共产品理论,请分析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搭便车行为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它的存在总体上说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即公共产品自己本身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主观原因,即人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自身的利已性的表现。

影响: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市场对公共产品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换句话说市场无能力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我们知道,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依据,它是指经济不可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别人(至少是一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12.名词解释:外部性 《现代经济词典》对外部性的解释是“在私人费用和社会费用或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不一致”。简单地说,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且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效应。13.名词解释: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14.政府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请试述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方式,并对斯蒂格利茨认为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展开分析。

答: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政策的偏差与失效;

2、政府部门的膨胀;

3、低效率;

4、寻租行为 在斯蒂格里茨看来,政府失灵主要有7个来源:

1、政府的受委托责任给就业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

2、这种受委托责任尤其对关注公平的支出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

3、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问题作为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在公共部门里是普遍存在的;

4、和政府的强制力紧密相关的可能的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而且还会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

5、现今政府带给未来政府的有效合同的局限性(无论对于公共部门里的产权让渡规定和民主进程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局限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费用;

6、公共部门里产权让渡的其他缺陷对于有效的激励结构的构建会造成进一步的限制;

7、公共部门里竞争的缺乏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它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普遍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特征。

刍议政府环境管理 篇6

一、我国环境现状分析

(一)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因素。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5年,我国七大水系四类以上水质占59%,其中有27%为劣五类水质,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近岸海域超四类海水水质占34.5%,超标污染物质主要为氮和磷。湖泊水体富氧化严重,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氧化。

(二)大气污染严重

来自《2006年中国环境报》表明,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2005年增长1.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28.2万吨,比2005年增长1.0%。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2006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地级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以下同)322个,县级城市237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4个(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325个(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159个(占28.5%0、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1个(占9.1%),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全国酸雨的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

(三)土地沙漠化严重

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沙化面积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以上数据只是描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些方面,但沉甸甸的数字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所面临的危机。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自然状况复杂,加上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

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必然选择。

二、政府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尽管“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渐入人心,但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的节能状况和节约意识仍令人担忧。一组调查数据表明,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了23倍,而同期的人均GDP仅增长了14.6倍。我国普遍存在只求速度、不问质量的行为倾向,甚至出现大量“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造成了许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公众环境知识、行为相对滞后

来自《环境教育》杂志的一项调查(满分为6分):调查对象环境健康知识平均得分4.14分,提示调查对象环境健康知识水平较低;环境健康行为平均得分4.05分,提示居民在环境健康行为上表现不够积极。由此可见,公众在环境健康知识、行为上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况。

(三)政绩评估忽视环境指标

传统的政府在考核各级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的政绩时,主要以经济效益指标为标准,尤其是以地方GDP的增长数量为标准,政绩评估的指标设置只停留在对各种经济指标的细分量化的层面上,缺乏对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指标的必要设置。

三、政府环境管理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强化政府环境管理的法制手段

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是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管理资源环境的基本依据。加之环境问题具有跨地域、跨流域的性质,尤其在市场经济主体资源意识尚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各企业自律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应善于利用法律手段调解经济,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为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护。

(二)加强公民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保护不仅要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更需要民众的有效参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水平仍然较低。部分公民甚至政府官员还没有认清环境保护究竟是指什么,将环保视为环卫,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保护的迫切性的认识十分有限,如果公民没有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危机感,又何来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因此,政府要发挥舆论宣传优势,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在了解危机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和主体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同,增强人们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主动性。

(三)将生态指标纳入政绩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倡导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建设,关键在于努力打造一个“廉价”政府、“绿色”政府,这就应当在降低行政成本上下功夫,将生态指标与政绩挂钩。具体说来,就是把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防治水土污染面积、单位GDP资源节约率、居民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等社会类指标,作为衡量地方政府的主要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这些指标的权重。

(四)构建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需要发展和掌握科学技术,更需要监督体系的形成。通过有效监督,使政府在“阳光”下更好地管理环境,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备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2]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国家环境保护总局,5-11.

[3]郑易生.中国环境与发展综论:从部门模式走向综合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莫光财、张东豫.缺失与斧正——从行政生态到生态行政[J].公开行政,2008.(7).

构建服务型政府与政府管理创新 篇7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何谓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 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 并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公正执法为标志, 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现实必然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必须转向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的核心职能应当而且只能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个民主的、法治的、有能力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 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二、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差距

目前我国政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管理理念落后

在现代社会新形势下, 整个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然而政府的管理理念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路狭窄, 服务观念淡薄, 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办事习惯于“一刀切”, 甚至一定上存在着管理就是收费、就是罚款的错误观念。

2.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滞后, 政府职能界定尚需进一步厘清。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 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 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

3. 政府服务效率较低

现在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严峻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极度复杂化, 且变化迅速、时限性增强, 要求政府比过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能对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环境做出快速、及时有效的反应。

4. 政府服务意识淡化

由于长久的封建专制统治, 以及建国后又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以致“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 他们服务意识淡化, 对工作倦怠, 责任心不强, 办事拖拉, 对于群众的询问, 不能给予耐心解答, 态度不够和善, 对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欠妥当,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欠缺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政府管理法制化不健全

我国人治式管理传统十分深厚, 法治化民主制度严重匮乏,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 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水平还不高。

三、通过政府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 是政府从管理理念到管理职能、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创新。

1. 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褚添有认为,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即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观念向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二是从过去的经济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

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各地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 都把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徐州市行政学院吴根平认为, 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 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目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四个分开”:一是推进政企分开;二是推进政资分开;三是推进政事分开;四是推进政社分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司的仲崇东认为,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推进, 职能转变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 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在如何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上, 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点出发:首先, 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其次,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一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明确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情况、可持续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控制行政成本、勤政廉政等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三是健全政府责任体系, 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4. 推进行政技术创新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改进行政质量, 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创新政府管理技术上, 我们应重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 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 提高服务效率, 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

摘要:在改革开放日益发展的今天, 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政府运行机制与服务效率都难以满足公众的这种需求, 这就要求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能强有力地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一定差距, 本文着重探讨了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的问题, 并对如何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龚维玲.论建设服务型政府.

[2]刘天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行政管理创新.

政府经济管理论文 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 我国政府的职能将不断地转变, 最终将彻底退出市场调节更有效率的私人品领域以及一些准公共品领域, 国家财政的公共性、公益性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情为民所系和利为民所谋民生工程的推进都是公共财政实施的必然要求, 其实施无不依赖于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与效果。从矛盾转化的角度而言, 改革初期和中期,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所占有的营利性国有资产的效率问题是改革的难点之所在, 因为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机制转换不好, 市场作为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手段就会断臂, 从而无法很好地发挥调节功能。今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营利性国有资产的效率也逐步提升, 随着这些主要矛盾的缓解, 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人民大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政府资产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亟待提高, 而提高政府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须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用力、发力。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配置好政府资产的增量, 即在政府资产的配置环节要注重把事做正确。具体地讲, 在编制预算时, 要遵循零基预算的理念与思想, 根据财政资金保障能力, 分轻重缓急将不合理、不紧张的项目取消;在确定项目时, 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以保运转、保民生和促发展为原则确定财政资金的重点投资方向, 尽量减少对应由市场调节的私人品领域的投入, 减少低效多余的干预,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做好有为。

政府经济管理论文 篇9

1.根据本文提出的问题, 我们将就政府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经济形式展开论述, 即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其中前一问题涉及到公共层面, 包括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要, 国家的职能与需要等方面阐述了当代政府在市场经济整个发展过程的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一般的角度, 企业经济代理以及政府层面的行政代理等角度阐述了实施政府经济监督的必然性与意义所在。当然监督是需要成本的, 在文中我们从产权角度涉及到的外部监督以及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

2.对于国有资产, 即后一问题, 文章主要通过与国外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 对国有企业经济监督问题进行了现实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政府经济制度的安排与改善的方法。国外的国有企业要远比我国的国有企业历史长, 实践经验上要比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丰富的多。其中俄罗斯是继承了前苏联的模式, 前苏联的国有企业应该是全世界的前身与样板, 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组建受前苏联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法国, 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薄弱链条国家,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国家某些特征的国家, 法国的国有企业也是做的最大胆, 最开放的一个国家, 法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政府经济一直都是持支持的态度。我们通过对国外的国有企业的考察与学习, 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与企业改革提供好一点的方案与战略。

二、政府经济中政府涉及的领域以及政府的角色

一直以来, “双重经济”这个名次都是我们谈及政府经济时候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对于政府经济的监督, 本文就是放在“双重经济”这个大框架里展开的。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在经济市场里一般都会涉及到这几个领域:第一个就是行政代理, 这个是非市场的, 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权力介入的。与第一个对应的就是市场下的, 即市场中的经济代理。这个与第一个领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但也有着区别, 比如与第一个相比, 市场下的经济代理是政府通过经济程序, 对国有企业以及经济市场进行管理, 并且形成了相关委托管理部门。公共产权, 我们会在文章中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这个名词详细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政府以及政府所管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与地位。文章研究国有企业以及政府经济的目地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通过“双重分析”, 提出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改革的安排, 对于政府经济中会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又更好的应对。本文对政府经济的研究目地也是很明确的, 提高政府经济, 即文章尤为看重的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 增加市场竞争力, 稳固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三、对政府经济相关领域里做详细的探索与研究后得出的一些理论

1.政府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

公共产品享受的无差异性和非排他性, 即政府经济具有一种公共的特性。从古至今, 公共产品都是一直存在的, 从秦汉时期的驰道, 唐宋的大运河, 到今天的高速公路, 城市公园, 以及动物保护区这些都是公共产品。这些东西是不会因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社会形态越发先进, 公共产品就越发的重要。这些公共产品直接提供的一方就是政府, 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经济, 国有企业。中国宇航航天事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公共产品, 但是私人是不可能承建的,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国家出面, 通过大型投资, 来兴办宇航事业并通过国有企业的形式来运行这样一种公共产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公共产品是社会必须的, 政府经济, 有企业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既然存在是合理的, 那么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2.政府经济组织效率不高, 缺乏动力以及创新性

政府经济要履行好公共产品的受托责任, 就离不开公众, 上级, 国家等多方面的监督。一个国家的政府是这个国家的形象与代言, 我们国家的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 是国家大小事务的代言人, 处理国家社会发展上的大小问题, 代表人民行驶公共权力, 代表人民执行社会事务, 为广大人民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 人民要向政府交纳税,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委托的关系, 政府实际上就是人民委托来管理国家的代理人。根据西方启蒙思想的观点, 这就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

3.这种委托代理的特点很明晰

财产拥有者将个人的财产交给委托者管理, 即人民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国家政府来处理, 当然, 政府不是仅仅把这些财产收藏起来, 那样财产会随着时间而贬值的, 所以政府就会委托下一个级别的机构对收纳的财产进行处理, 也就是将这些财产再次融入到社会中去, 即投资, 盈利。这个下一级代理机构其实就是政府机构下的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拥有来自政府的大量资金, 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不缺钱, 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企业就缺乏忧患意识, 很大程度上缺乏积极性, 缺乏活力, 从而违背了经营的初衷。加上委托者即政府与代理者之间权责不统一, 信息不够畅通, 代理者即国有企业会出现损害委托者利益, 谋取个人利益, 背弃契约的事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 能够严格执行的监督机制。这个是对于外部, 对于政府和人民而言。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就要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从内部和外部这两个方面一起努力, 有效的提高共有企业的积极性, 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

可以这样说, 内部的作用是企业自身应该探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这个课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委托者和被委托者之间的契约以及代理关系, 内部的机制改革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益一致的目的, 让国有企业自己认识到自己才是企业的主人, 将企业的发展好坏与企业经营者挂钩。外部的机制则体现了政府经济的特点, 虽然说人民才是真正的委托者, 但是单个的人的威望是微乎其微的, 通过政府, 人民的权力就得到了集中, 然后政府通过这种权力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操控, 达到更大的利益。当然, 这个之所以说的是外部监督, 是因为政府是不能代替代理者进行内部激励, 原因我就做一些简要分析。政府是一个国家管理者, 政府的管理成果是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的, 或者说是根本不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 也就是说, 在这个大环境下, 我们是不能用调节薪金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还有就是, 从时代特征看, 政权分离是这个时代永不衰落的口号, 政府不应该直接或者过多的插手企业内部的机制改革与调整。所以, 从内部而言, 政府是不应该介入的, 政府的作用侧重于外部, 即监督上。

四、政府经济改革与体制完善的困难所在

1.政府经济的改革之所以有很大的难度, 是因为政府经济具有双重性, 具体解释就是, 政府一方面要让国有企业发展的很好, 就是要管理起国有企业, 而在另一方面又不能直接的介入国有企业, 这就制造了很大的难度。使政府经济最大的载体国有企业的监督整治显得异常复杂。当然政府经济是具有多重性的, 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级别, 国有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政府作为一个外部的监督人, 要对国有企业的进程做及时的考评与评价, 基于此, 国有企业要贯彻政府的一些积极的政策, 可以说, 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经济形的政府。

2.实际上, 不仅仅行政上会出现一些贿赂以及腐败, 国有企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国有企业与政府机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增加了政府经济改革的复杂性与难度。这种难度与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政府所委托的代理者身上以及道德风险。还值得补充的就是一旦机制改革不合理, 当政府经济运行不景气时, 政府委托的代理者就会竭力维护自己的财产, 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会背弃政府与人民之间签订隐形契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制造了很大的矛盾。

五、结语

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困难重重, 但是这丝毫不会成为政府经济体制完善的借口, 政府经济的不足会永远存在, 也会被永远的研究与改革。

摘要:从经济发展放眼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市场, 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仍然是两个强劲的对手, 政府经济从未因为某些原因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可以说,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政府经济也是一个不能被淘汰的市场模式, 尽管政府经济存在着生产效率低, 资源浪费, 竞争力不高的问题。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 怎样才能提高社会的资源配置, 怎样才能让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当然, 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完全被解决掉的, 因为政府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也在全世界长久并且大范围的存在, 只能够被改善, 而不能彻底的被杜绝。本文就认为政府经济就存在着监督以及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 下文就所叙述的问题做一些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政府经济,监督理论,监督机制,国有企业,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2]杨瑞龙, 周业安.论国有经济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J].管理世界, 1997, (1) :106-115.

[3]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政府经济管理论文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原经济区,政府作用,政府失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GDP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国内经济三十余年的发展中,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 设置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 政府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仍将是将来一段时期的重要途径, 政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恶性竞争、资源过度消耗等也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因此, 根据既有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政府失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政府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对于政府的作用, 斯蒂格利茨 (1998) 认为, 政府在两个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第一, 政府是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 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米尔顿·弗里德曼 (1999) 认为, 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既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在其钻石理论模型中, 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他的观点还有“地方法团主义”、“地方政府即厂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村镇政府即公司”和“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等。但总体来说, 学者对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尚不多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职能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

(一) 作为发动者, 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空间规划和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是发动者和组织者, 它要从总体上对经济发展方向、结构和过程进行规划, 并制定政策体系。通过政府的经济规划, 确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顺序。区域空间规划是对区域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及农业空间的统筹性安排, 其目的是创造一种人地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空间秩序。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制定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 例如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实践证明, 政府实施的相关战略和政策是有效的, 尤其是形成了许多经济增长极, 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二) 作为组织者, 进行必要的直接干预和协调

一方面, 政府干预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有其必要性, 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问题区域、问题领域, 或者由于自然条件差, 或者由于长期过度开发, 或者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满足经济的需要, 或者由于地区间差距过大、恶性竞争, 地方政府必须进行直接的干预和协调, 这是对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公有制经济和掌握的土地、资源, 甚至必要时候的行政资源, 进行干预或协调, 即具备可行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可以凭借其不断增加的公共财政能力、长期以来对公共产品部门的经营垄断权, 以政府直接投资或成立国有或集体投资公司的形式, 建设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虽然说这种方式容易滋生垄断、造成腐败、重复建设, 并且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不能否认快速的城市规模扩张及城市设施的建设、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和贸易量的增长, 都体现了政府投资的效应。

(三) 作为管理者, 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很重。地方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区域合作的必要性。目前还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行为, 严重阻碍了商品、资源、资金、劳务等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地方政府要在共同获益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例如, 地方政府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 保障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逐渐形成地方政府的定期协商机制, 建立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补偿机制, 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人力资源开发、旅游等领域的区域合作。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失灵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尤其是在经济起步阶段, 强力、高效的政府可以通过区域经济规划和主导产业政策, 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 迅速实现赶超战略。但政府不是万能的, 也存在“政府失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政府失灵的突出表现主要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体现在政府超越自身应该行使的职能范围, 插手了一些不该由政府管或管不好的事情, 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 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 从而出现政府失灵现象。“任何利用权力对经济的过分介入和干预都会导致诸多问题, 也极易滋生权钱交易。”具体表现为政府与企业不分, 政府经营的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造成效率低下, 并容易滋生腐败;在招商引资上越俎代庖, 政府直接出面谈项目、拉投资, 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但应该加强监管或由企业主导、政府监管;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 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

政府职能的缺位, 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 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例如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 竞争规则不完备, 信用体系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 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上问题都会恶化当地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从而严重削弱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政府职能的错位, 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 即你干我的事, 我越你的权, 互相打乱仗。在纵向上, 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职能越位, 也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职能越位。在横向上, 主要是不同区域地方政府之间, 对进入本地市场设置种种壁垒, 在打击假冒产品、司法执行等方面实行地方保护, 在吸引外资方面进行政策竞争等。

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 都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此引起的当前产业结构趋同、资源过度开采、环境严重污染、地区间恶性竞争等现象, 已经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认识到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是万能的, 也需要转变职能、合理定位。

三、结论及对中原经济区的启示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规划者、组织者、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管理者, 其作用是无法代替的。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的重要作用。市场仍然要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起到刺激生产、调节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 这也是政府无法替代的。因此, 政府不应是反市场的, 而应是亲市场的, 市场也不应该一味地拒绝政府。最优的契合点应该是强力政府与高效市场的有机耦合。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 其地方政府的职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换言之, 政策制定者无须倡导政府职能的某一种固定模式, 而贬低另一种模式, 更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盲目地制定政府的各项职能方向。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很好的基础, 应该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的重点应该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弥补市场缺陷;中西部地区市场基础相对薄弱, 短期内仍然需要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并主导推进, 但应注意避免出现政府失灵, 并且不断培育市场、保护市场、引导市场, 最终达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较早地获得国家区域政策的支持, 发展迅速, 中部地区长期以来已形成经济洼地。国家及时启动中部崛起战略, 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对于中部省份尤其是河南省来说是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中部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同时可以借鉴东部地区甚至西部地区政府的经验, 例如在制定规划、政策和措施方面的经验, 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另一方面, 也应该避免照搬照抄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 因为即使东部地区也存在浙江模式、苏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政府职能类型。中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滞后, 人们的市场意识尚在培育之中, 市场秩序脆弱, 如果政府不能够加强对经济的推动和有效监管, 必然存在经济增长缓慢和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样一个后发地区, 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 结合中部地区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体系, 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真正起到在经济起步阶段的“助推器”作用。其次, 要加强对市场的引导、保护和培育,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打击恶性竞争, 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动力。最后, 要逐渐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 政府应适时退出相关领域, 由主导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应该制定一个绝对的时间表, 而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不断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又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家勇“.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 2005, (8) .

[2]杨上广, 吴柏均, 沈耀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基于长三角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发展, 2011, (7) .

[3]罗卫东, 许彬.区域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一个总结[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 (1) .

[4]郭鸿懋.区域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契合点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9, (1) .

[5]王金胜, 赵英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 2010, (10) .

[6]李俊利.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过程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09, (24) .

日本政府头疼“地下经济” 篇11

索尼、丰田、任天堂、三得利、资生堂、明治、东芝、日历、松下、吉野家、7-ELEVEn、格力高……在这些著名品牌身后,其实还有一大堆庞大的输出品牌,其中包括中国人熟知的苍井空、从入住登记到退房结账全程自动化的情人旅馆,等等。而这些输出品牌的背后,是一张张从未进入国家正规统计范畴的地下经济之网。

也许,我们已从香港电影里获得了很多关于日本暴力团和山口组的形象——不是身穿日本和服,就是一身的黑西装,脸上带着刀疤,与正面人物真刀真枪地打来打去……山口组的确存在,其中很多黑老大的形象的确不敢恭维。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山口组在日本属于合法组织呢?山口组的很多“业务”,早就经过漂白,笃悠悠地游走在灰色地带甚至白色地带。

论政府管理创新 篇12

关键词:政府,创新,目标模式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城市政府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及由此形成新的竞争规律和态势, 就必须不断改革和调整原有的政府体制和公共治理模式, 以积极应对和快速回应来自国际和国内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挑战。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 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力分散化倾向日益凸显, 发达城市的分散化治理结构开始迅速发展;另一种力量是一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对发达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超级跨国企业落户在发达城市等。

一、政府管理创新的层次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创新, 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 等等。这些创新之间相互联系, 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从不同处着手, 会有很大不同的效果, 或者事半功倍, 或者事倍功半, 甚至劳而无功, 做负功。所以说, 政府管理创新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体系, 第一层次涉及管理人员和方法。这里的管理人员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一般公务员和代表民意参政议政的代表;第二层次是运行机制;第三层次是组织机构;第四层次是行政体制;第五层次是政治体制, 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利和公共社会的关系;二是公共权利系统的内部关系。

二、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看, 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 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1、公共政策能力。

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 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 缺乏操作性, 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 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 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 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 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

2、资源管理能力。

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拥有四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除此之外, 还应拥有必要的软性资源, 包括信息、制度以及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等。总的来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但仍然有待提升。

3、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指将战略规划具体执行的能力, 是将理想的目标转化为可见的现实的能力, 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 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项目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处于起步的原始阶段, 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十分低下, 在项目的实施中, 政府部门对于时间、成本、收益、风险的关注甚少, 项目管理极其不规范。

三、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模式

1、针对市政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需要, 将事关全市的决策、执行、监督监管和市民整体权益的事务从城市公共事务中分离出来, 建立统一的城市治理 (公共管理、服务和监管) 平台。

2、针对人口结构的特点, 逐步打破市民身份制度, 根据市民、新市民和准市民的实际需要, 综合配置公共资源, 安排制度供给, 逐步建立社会公平机制。

3、针对空间资源特点, 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全面导入差异成长或有机成长理论方法, 并针对不同区域 (建制区、历史遗留区、新增区) 的特点建立差异规划治理模式。

4、针对区划结构的特点, 在城区内应将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功能区划、空间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行政区、功能区和经济区, 探讨跨行政区的综合行政和资源配置方式, 探索适应全方位区划理念和结构的公共治理模式。

5、针对治理结构的特点, 加大市政体制、治理模式创新的力度, 探索适应本市未来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合作治理和社会治理 (自治) 模式以及相关过渡环节。

6、针对社会结构的特点, 把社会结构因素作为治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 并把它作为基本要素渗透到行政体制、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中去。

7、在公共治理的具体模式问题上, 大概有以下几种选择: (1) 政府管制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官僚化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2) 政府主导以绩效合同和代理委托 (执行机构) 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 (3) 政府与企业、社会合作治理的、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 (4) 自治模式。

四、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上一篇:网络金融犯罪下一篇:软性化管理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