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形象论文

2024-08-09

政府形象论文(精选12篇)

政府形象论文 篇1

一、政府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提升与改善

政府微博,即政府部门主要用于倾听人民心声、诉求,排解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事件,从而进行网上知晓、网下解决问题的相关微博。它在社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导向、倾听民众心声、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提升了微博问政的水平。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论断提示人们不可忽视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微博这一传播途径在政府化解社会冲突,提升政府形象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1、有利于树立亲民形象,拉近与公众距离

微博是一个平等发声的平台,在进入这个角色后,即应当遵循平等、公开的原则,即使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政府微博也不例外,在语言的使用上,政府微博也应更加亲民。

曾经名声躁动的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发布的内容除了政府文件节选就是网络和报纸报道的部分内容,把传统媒体和政府文件的“官腔式”表达带到了微博上,导致了该政府微博与民众的互动越来越少,关注度也越来越低。如果政府不重视与民众交流的语言方式,就会丧失与民众近距离沟通的机会。微博传播受到公众亲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化和亲和力,政府微博要想赢得网络公众的目光,就必须去“官腔化”,走亲民路线,以一种朋友的身份提醒我们注意身边的小事,让公众感觉到关心和温暖。

2、有利于处理危机和突发性事件,做好公共服务

微博使普通民众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网民由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新闻评论的响应者。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微博的反应速度往往比其它媒体更快。“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公众感受到潜在的危机,他们总是迫于从媒体上获取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因此客观、真实、及时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保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又是政府微博的责任。

3、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信力

政府微博作为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一个平台,其作用越来越大且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

2011年6月微博用户“郭美美baby”炫富事件所引起的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2011年7月全国社会捐款降幅约为51%,从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的捐款来看,红十字会仍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因此,在政府微博中做好信息公开和群众舆论工作至关重要。对于人民群众需要知晓的信息,要及时公开。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二、政府微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微“薄”的互动沟通

政府开微博目的是为了解决公众生活中棘手的问题,有求必回是对公众关注的一种尊重。能否有效解决各类紧急事件是对政府形象构建的重要考验。人们过去对网络问政的认识还仅限于表面,一些反馈问题仍然无法到达政府部门的手中,对于这种“薄弱”的回馈机制,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起来,建立一个线上提问和线下实际生活问题解决的有效网络,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政府微博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如果公众反应的问题总是石沉大海,长此以往,政府微博就失去了公民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其开通微博的初衷。对于公众的一些负面批评,政府微博的首要原则是真诚,以真诚谦逊的态度回复公民的评论。

2、“空壳”微博的存在

对社会公众来说,通过政府微博既可以获取信息、实现知情权,了解政府的职能部门、掌握政府新政策的动向,还能表达意愿或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当下,许多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个人开通微博“赶时髦”,但思想没有足够重视,或根本不会使用,它们既不回应网友的问题,也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有的干脆把一条新闻拆成5段在微博上粘贴,有的仅在开博时发过一条微博之后就再无更新。这些微博没有被注销,网民依然可以搜索到这些“空壳”微博。也有一些政府部门开微博,不是为了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和意见,给老百姓解决问题,而是拿它用来攀比政绩,更有的地方用政府微博粉丝数量来衡量这个地方的舆情监督情况,这就使得微博彻底沦为了“花架子”。

3、“把关人”的新闻责任意识淡薄

对于政府微博来说,“把关人”即是政府部门专门管理政府微博的工作人员。在微博有限的文字表述中,所发布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对于微博网友评论和反馈的问题能不能及时到达领导面前,也是把关人所掌控的。官方微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转发”功能造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政府微博的发言应当更加谨慎,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用户,政府必须要抱着对粉丝负责任的态度去发布每一条博文,并保证信息畅通共享,促进政府微博健康发展。

三、政府微博改善政府形象策略分析

1、树立服务意识,切实为公众服务

政府应承担起社会服务者的角色,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型,把精力转移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层面上,建立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政府。通过政府微博加强与公众交流和沟通、体察民情,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公众生活中棘手的问题。从对公众负责任的方面做起,解答公众的疑惑。正确运用好微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

2、注重与公众的沟通互动

政府微博是政府形象构建的一条新渠道,是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政府微博对于政府形象构建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一个平台去保障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因此政府微博要有效地运用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与公众进行真诚、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政府微博通过了解民意,发动群众力量,便于获取来自基层的声音,与公民沟通互动。

3、加强新闻责任意识

政府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意味着权利与责任的并重。增强责任意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切不可推脱逃避责任与义务。政府的职能部门必须在政府微博中着重体现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管理微博的信息,以优质、快速、准确的态度去发布新闻。对于虚假信息的辨认和筛选,政府微博新闻发布责任人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够体现政府微博的宗旨,才能够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好评与赞誉。

要更好地运作政府微博,必须重视政府微博的正规化建设,提高政府微博的信誉,提升政府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强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处理能力,破除“粉丝崇拜”,摒弃作秀心理。通过政府微博听取民意、为民办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政府微博不能仅仅“做出姿态”,还要在语言和形式上下工夫,更要切实改进作风,积极解决群众困难,真正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意识,切实运用好民众赋予的权力,为广大公众谋取福利。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博用户的增多,政府机构认识到微博话语表达和围观形成的巨大舆论力量,也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获取反馈等。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微博管理机制与利用微博提升政府形象是本文所要的问题。

关键词:微博客,政府微博,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周洋.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J].今传媒,2010(12):159-160.

[2]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现代传播,2010(02):56-57.

政府形象论文 篇2

越来越多的政府单位选择中央电视台这个权威平台来

推广自己的品牌,打造城市形象名片,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央视广告计划应该怎么做,选择什么样的广告投放方案及选择什么样的央视广告代理公司,央视广告片应该选择5秒长度、10秒长度还是15秒长度,这一系列问题就摆在在了负责人的面前。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政府城市形象广告最重要的是要选对央视广告代理公司。

在制定预算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做央视广告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同的政府单位做央视广告的目的不同,有的是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有的是为了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和扩大项目招商引资,打造城市名片。

明确了央视广告投放的目的后,广告预算就好确定了,如果政府确实想通过央视广告的宣传来提升城市形象,那就来做个规划,确定把宣传预算的百分之多少的份额用于央视广告投放就行了,有了这部分明确的预算,再与央视广告代理公司沟通应该选央视的哪些频道哪些栏目及时段投放广告,最终选择出适合的央视广告投放方案。

中央电视台广告的平台绝对是打造品牌的摇篮,政府形象或旅游产品都具有唯一性,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点,所以政府更应该有信心通过央视广告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招牌旅游景点。如果央视广告投放的预算较多,就可以选择长年在央视投放,越是持久的投放,越能快速地打造出品牌,品牌传播速度快,回报也就越快。如果央视广告的预算有限,也可以使一些巧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地政府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宣传点,只在一个时期内宣传,比如: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节庆、交易会、招商会、招商会、大型展览,在这些活动开始前一到三个月进行央视广告宣传造势,以点盖面,突出重点和与其它城市的差异化,达到事半功倍的央视广告投放效果。

作者张磊

(从事央视媒体行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服务过众多政府单位和企业。欢迎来电咨询)

2012年8月8日

论政府形象的树立与塑造 篇3

一、政府形象的树立与塑造

1.政府形象树立与塑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任何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树立与塑造组织形象都是为了提高组织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对政府来说,本身就拥有较高的认知度。政府树立与塑造形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的美誉度,即树立“民主、法制、创新、务实、高效、廉洁、亲民”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以便更好地治理社会,创造和谐社会。为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应该多做实事,造福于民;廉洁自清,勤政为民;政务公开,取信于民。竭尽所能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既能提高政府的美誉度,也能使政府形象的树立与塑造做得扎实到位。在公众心目中,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形象的具体表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政府的声誉,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勤政廉洁,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好坏。政府机关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和信息传播渠道将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决定和其他活动安排告知社会各界,让公众监督政府工作,这样才既能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又能增强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

2.政府形象树立与塑造的途径

政府形象就其形象的本质而言,在于政府的实际表现和业绩;就其形象的认识评价来说,是公众的主观感觉。政府形象的树立与塑造和政府对公众的沟通工作有关。如果沟通不畅,公众就不容易获得正确的信息,就可能导致评价失真。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政府进行的活动是有益于公众的,但如果这些活动不为大多数人知晓或其重要性不为公众所知,就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时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政府要通过传播向社会告知、宣传、解释自己的行为,这是政府提高美誉度的重要方面。

传播是政府形象树立与塑造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以达到接收理解的过程。政府各部门可以依靠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协调公众行为,提高自身的形象。其中大众传媒在政府形象树立与塑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包括图书、杂志、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政府可以利用以上各种媒介宣传自己的政策、法规,报道政府的作为与政绩,增强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了解,从而树立和塑造政府形象。政府在提高美誉度的过程中要运用各大媒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因为社会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大部分公众普遍的心理反映,体现着某种民意。政府要利用各大传媒来“制造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和兴趣,以提高自身的美誉度。

二、目前政府在树立与塑造形象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树立与塑造政府形象,但由于社会上仍然存在贪污腐化,奢侈浪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给政府形象的树立与塑造带来了重重阻碍。

首先,政府部门对大众媒体及公众缺乏透明度,不能及时主动地进行重要的新闻发布,有时不能及时地对大众传媒提供积极性的材料,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释。又因为在我国,政府自身掌握着传播工具,因此,政府对很多重大问题特别是有损政府形象的事件不进行报道,使得公众不得而知。只有当事件影响范围严重扩大时,迫不得以才进行表面的报道。所以媒体对政府的报道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其次,政府公务人员缺乏维护政府形象的意识。政府工作人员往往被看作是政府形象的具体体现。而某些工作人员在服务中态度恶劣,行为粗暴,破坏了政府形象。某些政府工作人员或政府官员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常常显得拘谨,表现呆板、紧张,表情不自然,表达不清楚。还有一些公务人员、政府高官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再次,政府缺乏树立与塑造自身形象的意识。公款吃喝现象严重,有些地方乱收费现象,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办事作风松垮、疲塌,效率低,程序繁杂,决策不民主,不公开,“暗箱”操作等时有发生。

三、政府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树立与塑造政府形象的方法

1.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对树立与塑造政府形象有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机构要实施政府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令、计划、方案等,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向公众进行宣传、解释,并将公众的反应、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反馈回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政府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办事程序的透明化,减少“暗箱操作”,增多“阳光工程”。特别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政府网站,实施电子政务,公开政府信息,接受公众与媒体的监督。政府应该向媒体公布更多的信息,媒体也应该对政府的政绩多进行宣传,且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对过失不掩盖、不隐藏,给公众一个真实的政府形象,这样才有益于政府形象的提升。

2.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政府勤政廉政建设

政府是公众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要全心全意地为公众服务,而且态度要热情,办事要迅速、果断。因为政府公务人员的形象与行为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公务人员勤政廉政是公众对政府形象的期望,也是政府对公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政府应该公布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所享有的经济待遇、福利标准,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政府公务人员直接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勤政廉政是政府提高形象的关键因素。

3.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努力树立与塑造政府形象

所谓公关意识,核心就是塑造形象的意识。政府工作人员在面对公众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风度、举止和修养,在公众面前建立一种良好的形象,要培养一种维护政府形象的自觉性,只有具备了这种公关意识,才能达到树立与塑造政府形象的目的。

政府推动国家形象传播 篇4

《国际公关》:去年1月17日, 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 《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此事件一度成为2011年公关传播热点话题, 你们如何看待形象片的播放?

孙维佳:纽约时报广场播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政府真正把国家形象提上日程, 并且有所作为的举动。这说明政府意识到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并且主动、积极地推进此事。如今, 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已逐渐成为一项国家工程。

徐英:在时报广场播放形象片, 中国是后来者。胡主席访美之际打出此片, 总体效果是好的。不少国际友人有同感, 认为可以起到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的作用。人物片之后, 还会有后续的片子, 意在全面反映中国的发展进步。现在的世界,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媒体社会, 而且我们开始进入全媒体时代。时报广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且效费比也不错。

《国际公关》:国家形象内涵是丰富的, 你们认为国家形象的概念是什么?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取决于什么?

孙维佳:我理解的传播国家形象, 是最终被公众感知的形象。安赫尔特·捷孚凯·罗伯形象指数调查机构, 曾在2011年对50个国家的全球形象做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 中国国家形象从2008年的第26名提高到第22名。这说明, 由于奥运效应和强劲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在几年的推广活动后, 国家形象有所提升。

此问卷的国家形象测评标准分6大板块:出口、政府职能管理、文化、国民素质、旅游以及移民、投资环境。中国的出口指数排名为第11位, 而中国在文化遗产板块名列第三, 是6大评分板块中得分最高的。可以看出, 软实力对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徐英:中国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 似可概括为“一个正在, 三个缺乏”, 即正在起步, 但缺乏顶层设计, 缺乏民间基础, 缺乏协同动作。中国正处转型期, 矛盾多, 问题多。国家形象的塑造, 国际公关由内而外的道理和逻辑不能被忽视。政府正努力恢复和打造公信力, 并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认真思考如何帮助、推动全民来做此事。

此外, 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国民素质, 对随地吐痰、随处吸烟等陋习不应无动于衷, 对肆无忌惮燃放烟花爆竹导致严重伤亡、造成重大损失等不能麻木不仁。总之, 政府需要做很多功课, 全社会也要做很多功课, 否则, 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形象会严重受损。

《国际公关》:国家形象与国际重大事件营销密不可分, 如何看待重大事件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推动作用?

孙维佳:在国家一系列重大事件中, 我亲身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我在奥组委成立不久, 被调任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 并创建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我认为, 奥运会的举办开始真正把塑造国家形象提上日程。从内部环境讲, 中国也希望奥运会可以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契机, 并借助奥运会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外部环境讲, 国外希望通过奥运会提升中国社会进步。二者并不矛盾且一拍即合, 所以奥运会的举办也是水到渠成。

奥运会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实力, 也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在对50个国家的形象测评报告中显示:“北京奥运会为世界展示了现代化的中国、富有活力的中国城市、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建筑以及开放热情的中国民众, 这一切都使得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正面和积极。现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讲到的中国红, 就是从奥运会时的中国印的形象和色彩中引申出来的。事实上, 随着奥运会这一非政治的体育事件, 丰富了后来国家在形象传播中的很多内容。

徐英:中国正处于急剧的、历史性的大变革时期。伴随国力的增强, 中国的国际活动也大增。因此, 配合重大事件塑造国家形象是可以想见的。事实上, 不少这类活动, 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 再如“感知中国”、“四海同春”等, 效果显著。但还应看到, 国家形象的塑造应该细水长流、润物无声, 也应注意从细微之处着手。需要强调的是, 现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从本质上说, 除了国力强盛、国民精进之外, 应该依托于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关于核武器的使用原则、三个世界的理论、和谐世界这样的宏大思想和道德高地。也就是说, 在一系列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 我们要有完整、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及其实践和表达。传播力建设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现在比的是全球政治影响力。

《国际公关》:怎样的整合传播手段才能发挥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化效果?

孙维佳:在提升国家形象中, 媒体渠道很重要, 也分很多层面。需要注意的是, 地方政府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比如传播北京形象, 也间接地传播了国家形象。目前国内最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本地的媒体, 比如在《北京日报》上做宣传, 来传播政府形象。而更高的境界应该是利用外国媒体, 通过主流外媒来影响目标人群。

徐英:至于如何整合传播手段, 我想总的方向是全媒体运作加跨行业协作。新媒体发展到现在, 盈利模式仍是个问题。传统媒体在我国虽整体上处于上升期, 但其向新媒体、全媒体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应当尽快实行全媒体整合和跨行业协作, 尽快开发出适当的盈利模式。在这方面, 某些地方和媒体已有一定的经验。要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展开这方面的工作。媒体国际合作方面也有很大空间, 同样需要我们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需要我们求真务实,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国际公关》: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中褒贬不一, 应如何引导国际舆论?有哪些举措打造国家形象?

徐英:褒贬不一是客观存在。重要的是, 我们须有自己的追求, 并有与此追求相适应的精神指针、道德力量和资源配置。我们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希望改善民生。我们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说当年是亚非拉的穷兄弟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这些都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是我们中国软实力的支撑。这些事情做好了, 我们就主动, 做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关键是自己要有主心骨。我们也不是听不得批评意见, 我们的人民本身就有许多批评意见。只要对国家发展进步有好处, 对国际和平事业有好处, 对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好处, 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好处, 我们就努力去做。发展进步靠的是发展进步本身。发展是硬道理, 是第一性的, 媒体报道和传播只是第二性的。

从左至右依次是:趋势中国总裁郭磊、中国外文局客座教授徐英、伟达副总裁孙玉红、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孙维佳

我们要坚持外宣三贴近,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传播是有技巧的, 中国的新闻观和西方世界的新闻观也不一样, 我们要努力求同存异。当然, 我们要讲出道理来, 不能默不作声, 也不能无的放矢。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西方人用刀叉, 孰优孰劣是不能妄言的, 更不能要求万国同一。民主如面粉, 在西方做成了面包, 在中国做成了馒头, 都是要天天吃的。总之, 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不要一味地左顾右盼, 唯恐吃面包的人说我们吃馒头不好。当然, 对于喜欢吃面包的人, 我们也要有雅量。

此外, 要练好内功, 在此基础上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地跟国际社会打交道。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改善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能把八股文唱遍全世界。还有外文翻译问题, 有些翻译文章笑话叠出, 语焉不详, 我们要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质的提高。我们还缺乏国际交流、交际技能。在国际传播中, 不仅仅要传达信息, 还要去引导和说服受众。专业技能、知识、态度与经验加起来才能保证成功。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要客观、冷静、科学、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力量和弱点。

至关重要的是, 要让民众参与。如公共外交, 政府可以做, 但更多情况下应由非政府组织做。公共外交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而属于每一个人。可以说, 民间不参与, 企业不参与, 知识界不参与, 就绝对办不好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也不是宣传竞赛, 而是关系竞赛。现在的传播, 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 脱离了有效的人际关系, 传播是注定没有结果的。

《国际公关》:在国家形象传播中如何练好内功和外功,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孙维佳:国家形象的提升要练好内功和外功。国家要增强自己的实力, 比如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制度建设、政府管理人员能力等, 这是内功。只有内部自我塑造完善, 才能传达一个良好的形象。近年来, 中国政府在内功方面做得很好, 比如利比亚撤侨、汶川大地震, 在这些事件中, 中国政府表现出对人的尊重, 对传播良好国家形象来说是值得称赞的做法。在对外方面, 中国政府也有一系列举措, 比如通过在很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传播国家形象。这种做法国外也在做, 比如设立歌德学院。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内在现实和外在形象不应有太大偏差。传播的形象要实实在在, 不要有选择性地让外界知道, 要让外界全面地认识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家丑不可外扬”、“报喜不报忧”, 这影响了国际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纳程度。因此, 我们在坚持正面报道时, 也要尊重受众群体的心理习惯。

《国际公关》:国际公关公司在服务国家和政府形象传播中具有哪些优势?

孙玉红:伟达参与了很多重大事件以及城市形象传播活动, 比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伦敦奥运, 以及香港、纽约、新西兰等城市的形象传播。我理解的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的区别是, 国家形象包括国家政策外交, 城市形象则不涉及这方面。除此之外, 国家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的支撑。这些事情做好了, 我们就主动, 做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关键是自己要有主心骨。我们也不是听不得批评意见, 我们的人民本身就有许多批评意见。只要对国家发展进步有好处, 对国际和平事业有好处, 对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好处, 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好处, 我们就努力去做。发展进步靠的是发展进步本身。发展是硬道理, 是第一性的, 媒体报道和传播只是第二性的。

从长期讲, 3方面缺一不可。比如专业性, 奥巴马去非洲要靠公关公司帮助宣传, 美国骆家辉来中国也是如此, 这就像企业品牌传播一样, 需要当作专业事件来传播。那么什么叫专业性?比如我们做国家形象传播, 一定要从调研开始, 知道目标受众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如何。不能去一个城市传播形象, 只是搞武术, 搞杂技, 根本不考虑对方需不需要。用公关公司的好处就是, 我们在各地很容易就了解到当地人的想法。因为目标不同, 做法就不一样。比如城市传播有4个目标:拉会展、拉游客、拉常住商务酒店、拉商务总部。

第二是持续性。这方面印度做得很好。10年前, 印度制定了国家形象的传播方案:对外活动的口号都是以“I”打头, 即“Incredible India (不可思议的印度) ”。直到今天这一方案还在执行。今年在达沃斯论坛上, 印度仍以“I”打头, 用的是“Ingenious India (有创造力的印度) ”。我认为, 营销做得好不好, 要放在整体传播战略中看, 不能看具体产品。

最后是可检测可评估。政府和企业一样都是客户, 公关公司要提交结果和报告, 服务才能持续。

《国际公关》:在服务国家以及政府形象传播中, 国际公关公司具有很大优势。那么本土公关公司在这个大潮中是否具有机会?

郭磊:首先, 近10多年来, 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公关公司, 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道路。我认为, 政府要塑造形象, 首先面对的是国内的老百姓。刚才孙维佳主任和徐英教授讲到, 国家形象塑造中正存在“一个正在, 三个缺乏”, 其中之一就是缺乏顶层设计。缺乏顶层设计是中国的特色, 邓小平讲过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各地方政府, 不光是省级, 也包括地市级, 都在对外宣传形象。我认为国内公关公司在这里可以找到发展空间。

前年, 山东德州召开了世界太阳能大会。在全程招标、评标等一系列流程后, 他们选定趋势中国来服务。德州把国际上的会议与本地产业相结合, 努力打造太阳能的优势。在策划德州形象中, 我们帮助它们在欧洲、美国、日本做了很多推广活动, 包括在国际主流媒体上传播。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 目前地级市在打造形象上有很大需求, 在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 本土公关公司可以找到机会。

另外, 我认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 要重视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比如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吸烟等, 这些行为会让国家形象大打折扣。事实上, 现在社会化媒体对中国人影响很大, 如果微博上提倡不要随地吐痰, 这或许对很多人能起到促进作用。很多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中的细节表现, 实际上与本地形象息息相关。比如台湾, 公交车上老孕病残的座位即使是空着, 站着的人也不会去坐。可见, 如果人们在平时注意细微之处的行为, 会让国家形象得到间接提升。

浅析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管理 篇5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但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不断发生的公共危机,因此在公共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能否积极有效地应对危机使政府形象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的现状,提出政府及其官员应该增强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权力意识,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增强行政能力,培育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危机治理理念等来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化解危机的能力。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形象,公共利益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政府在管理中的客观实在与公众主观认识相结合所反映出来的对政府的综合评价和印象,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政府形象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政府形象直接反映出政府的行政理念、风范和执政能力,是政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各类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维护并更好地建设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

政府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组织系统作为有内在结构功能与行为活动的体系在运行中所产生出来的客观的总体效应;另一方面是政府所服务的社会公众在对政府组织系统的客观总体效应进行评价时所产生出来的综合印象。因此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的塑造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社会矛盾尖锐,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造成不和谐的音符,也是引起公共危机的重要原因,这要求我们的政府能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缓解和化解危机,将社会由无序引向有序正常运转的轨道上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公共危机的出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2、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维护政府形象的必要条件

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不仅给公众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使政府的形象损害。公共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威胁着公共利益的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正确处理公共危机赢得了民心和威信,甚至可以依托公共危机的解决为契机获得在其它领域中有利的地位。作为应对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预防和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从而真正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是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公共危机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更是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国作为处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转轨国家必然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公共危机的侵袭。因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在全球化视野的下,加强国际合作,在合作中管理公共危机。

二、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在数十年的公共危机处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塑造政府形象上取得了一些成效。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如SARS事件、禽流感流行、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都在考验着政府,而事实证明,我国政府在这些危机中,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在预防公共危机发生、减轻公共危机损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提高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建立了一定的政府公信力,使得其方针、政策不但能得到国内公众的支持与帮助,而且在国际上也能树立良好的权威,赢得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在许多方面有着不足和缺点。

1、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各级政府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却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所以当危机发生时,存在组织机构不到位、控制行为不规范、分工责任不清楚等问题,是危机进一步延伸。

2、信息披露透明度缺乏

公共危机蔓延速度很快,要求政府快速反应,有效动员社会资源,而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我国信息机制不健全,公开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导致的信息不畅大大加剧了危机的危害性。另外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所以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官员出于各种考虑,采取封锁消息等手段,增大了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难度。

3、缺乏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

由于我国政府危机意识淡薄,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方面做的不是很完善,导致在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主要是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的机构,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或机构,也没有培养专业的人员,缺乏专门的体系和应急运作机制。

4、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的缺失

很多情况下,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的划分不够清晰,许多事项管理的权力、责任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封锁现象。在这种制度下,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困难。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更是难以明确,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我国社会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还不能有机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造成公共危机应对效率低下。

5、法律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比较傲短暂,还没有很好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公共危机方面的经验,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方面还相对滞后,政府在处理危机时仍然习惯于运用人治方式,相对忽视了法治方式。我国缺乏法律的统一规范,以致导致了我国采取的大部分紧急对抗措施一般都无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不只是政府自发性的反应,同时又是法律规范和授权的结果。

三、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提升的策略

树立政府形象,维护和建设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是我国政府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我国在处理公共危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时间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以及协同性原则。为了有效的应付危机,提高对危机事态的控制能力,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公务员自身素质建设。公务员是政府行使行政权的主体,因此在提高公务员行政能力的同时每个公务员还应该增强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权力意识,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掌握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向和人民利益的政策,确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另外公务员要培育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危机治理理念,公务员要意识到自己首先是公民中的成员,公共利益和行政活动中实现的公平与自身密切相关。应该把公共利益当做自己立身做事的出发点,特别是在危机情况下,更应该如此。

2、建立敏感的信息系统

(1)、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将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不仅对政府形象建设而且对于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媒体及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2)、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专门的信息处理机构,培养一些专门的信息人员,另外政府还可以建立专家信息咨询机制,吸纳专业人士参与。这样可以使责任落实到人,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政府,公众与媒体之间的联系,畅通政府和大众媒体以及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可以在处理公共危机时统一战线。

(3)、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

政府应大力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进行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向民众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传播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公众对危机的警惕性,增强公众在危机中的反应能力,还要提高公众处理危机的技能,以采取自己的行动,配合政府处理危机事件。

3、强化危机处理的组织建设

(1)、加强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建设

政府首先要树立危机预防的意识,实施有效的预警,进行问题处理。建立预警系统有利于政府进行快速的反应,减少危机监测成本和提高危机监测效果,为政府危机管理提供信息,有利于政府采取有效而及时的措施,另外也可以防患于未然。

(2)、成立专门的政府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机构

政府成立专门的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机构可以避免在公共危机的处理时比较盲目,混乱和效率不高的现象。还可以为内部和外部公众提供信息,为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可以有效地控制谣言的传播,稳定社会秩序。

4、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布与协调

政府要精简组织结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同时又不能分裂各部门的存在,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任务明确,团结统一,使政府能够更有效的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另外也可以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可以督促政府官员更有效的行使权力,更好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

5、健全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

我国是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治国政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体现。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使危机管理具有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使政府在第一时间运用法律手段减少和防止危机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各级政府要切实实施政府官员责任问责制,对重大危机事件的隐瞒、谎报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6、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不断在推进,世界各国政府也应该要加强合作的理念。我国政府要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加强在信息方面的沟通,总结国内外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系统。

总之,在公共危机中政府要做到责任到位、运行有序、精干高效,认真贯彻和落实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危机变为转机,从而提升政府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诸云茂

《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 上海大学出版社

[2]詹姆斯•科尔曼

《社会理论结构》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龚维宾

《公共危机管理》

[4]曹随,陆奇

《政府机关形象设计与形象管理》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平川

政府形象论文 篇6

然而,在地方政府营建媒介形象的过程中,却经常会走入种种误区,或是过度自尊、缺乏包容,或是过度炒作、弄巧成拙,或是被动应付、频现尴尬,等等。如何合理营建一个健康、良性、稳态的媒介形象,确实是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新课题。

“形象重建”本身是个伪命题

一谈到地方政府的媒介形象营建问题,很多人都喜欢提出“形象重建”的概念,总是认为外界对于当地存在太多的误解,总是认为外界的舆论、报道“戴着有色眼镜”,凡事喜欢“灭别人的志气,长自己的威风”,动不动就号称“被妖魔化了”。

在笔者看来,“形象重建”本身是个伪命题,撇开“重建”这一概念潜意识里自信不足的因素不说,其实质是对政府责任定位的模糊与偏离。作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无疑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恰当运用人民赋予的职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打造一个高效、廉洁、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政府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人民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换句话说,一个成熟的地方政府应该能够宽容而理性地接受新闻媒体、民间舆论的“有色眼镜”,而不是动不动就鸣冤叫屈,甚至动用行政的力量否定甚至弹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2001年,一些河南人掀起了反对“妖魔化河南人”的潮流,通过书籍、声明等,强烈反击社会上歧视河南人的现象,连河南省政府也出面宣称:“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并号称要“重塑形象工程”。然而,这些反击的言行并没有缓解外界对于河南的负面认识,甚至有些愈演愈烈。

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说到“妖魔化河南人”,就不能不提到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新闻事件:棉花掺假、原阳毒大米、洛阳大火、艾滋病、贪官形象印入教科书、克扣民工工资、拐卖甚至走私妇女等等,其中最受外界诟病的便是洛阳大火事件和艾滋病事件。从客观上说,这些负面报道的大量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河南的“坏印象”。

但是,这都是媒体的过错吗?一场洛阳大火烧死了300多人,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干扰,当地媒体上出现的报道,从原本应该批评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力变成了表扬当地各级政府官员的“积极指挥”;河南出现艾滋病病例后,地方政府矢口否认,并压制各种媒体的相关报道。纸里终究包不住火,这些事件后来被外地媒体逐一披露,致使外界对河南的印象愈加恶劣。

冷静分析一下,除了极个别的媒体确实存在有意或无意的失实新闻外,大多数问题的真正根源其实出在当地政府本身,先是履行政府监管职能不到位,造成恶性事故、重大案件频频发生;继而采取行政的力量武断“护短”,使地方政府的媒体印象分跌入低谷。这是“重塑形象工程”中多少正面报道、积极宣传都难以挽回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近几年逐渐认识到媒体形象营建的重要性:一方面,逐渐强化自身监管职能,不断提升政府效能,重点关注民生疾苦;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各种社会矛盾,敢于开放各种民生信息,善于与媒体进行良性沟通。2007年7月29日,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煤矿因山洪暴发而引起透水事故,69名矿工受困,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迅速赶赴现场督导指挥,并向新闻媒体公开了整个救援过程,而他亲自到矿井口迎接被救矿工的场面,更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热点聚焦”。

这是地方政府媒体形象营建的一个经典案例。作为地方政府,倘若能够忠实履行自身职能,善于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真正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不用过多去关注“妖魔化”的问题。谣言,总是会不攻自破的。

监督报道未必就是坏东西

众所周知,《焦点访谈》节目兴盛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门口曾长期排着两支长龙般的队伍,一支是普通百姓来投诉的,一支是地方政府来“公关”的。这种独特的“焦点访谈现象”一度引发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在西方的新闻理念中,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之一。美国CNN的创建人特纳甚至明确说过:“传媒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坏消息。”在西方人看来,涉及到重大的民众安全因素的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俄罗斯的别斯兰事件等,当然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点新闻,不能因此就指责新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更不能随意采取行政弹压或政府公关之类的方式去干扰新闻报道。

其实,监督报道未必就是坏东西,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出现一些偏差甚至失误是难免的。这些偏差甚至失误被媒体关注到后,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或缓解,实际上反而是推动了政府工作的开展,或可为地方政府赢得更多的媒体形象分或者民众印象分。

很多时候,消极变为积极,只有一步之遥。今年4月,安徽一家地方媒体以“滁州行政服务中心‘黄牛’成群”为题,对当地的政府效能建设进行监督。新任市委书记韩先聪不仅没有片面“护短”,反而对这篇报道作出长达千余字的批示,要求“在全市开展一场讨论”,“通过坚决有力的整治,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取信于民”。半个月后,他只身暗访当地行政服务中心,督促问题的彻底解决,并诚恳邀请媒体记者继续关注,适时监督。这在当地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相比而言,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却死守着“官本位”的思想,一被媒体监督,最先想到的总是“帽子”的问题,因此动不动就“挥动大棒”或者“告御状”,而不愿意去着手于工作偏差甚至失误的解决。久而久之,甚至会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误区,致使地方政府的媒体形象越变越差。

总而言之,在面对监督报道时,地方政府的最佳策略是:主动配合,积极行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是赢得媒体形象分的切实途径。

主动出击总胜于被动应付

主动出击总胜于被动应付,这是地方政府媒介营建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当然,主动出击要建立于“胜于雄辩的事实”基础之上,而不是有意拔高、过度炒作甚至无中生有。这一点,在陕西“周老虎事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并向“拍虎功臣”周正龙颁发奖金2万元。当天,网络上即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虎照是伪造的。此时,陕西省地方政府特别是林业部门本有义务和责任组织第二次鉴定,但他们不仅没有从善如流,反而冲到台前与“打虎派”辩论。到了后来,由于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难以阻挡,在国家林业局的要求下,陕西省相关部门才被迫启动第二次虎照鉴定。2008年6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华南虎照片”确系周正龙伪造。然而,地方政府的媒体形象却早已受到巨大损伤。

“周老虎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一起简单的照片造假事件,其背后潜藏着的却是地方政府对于功利目标的贪婪追求以及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脆弱。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虎照后立即启动华南虎国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而镇坪县则干脆在县城黄金地带打出了“品镇坪腊肉,闻华南虎啸”的大幅形象广告宣传牌。而一旦质疑声超过了预期,却不愿直面事实,反而“咬定虚假不放松”,以为这种“信誓旦旦的假话”可以帮助自身过关。

这其实也是政府媒介形象中常见的一个误区:只要我不开口,你就不可能知道真相!然而,持有这种观念的地方政府明显低估了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的智慧,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反而将自身的媒介形象弄得更为糟糕。

值得一提的是,“非典之后”,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逐渐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政府媒介形象营建的一个制度化进程,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却“耍起了小聪明”,以新闻发言人为借口,一旦遇到危机事件,要求其他人员拒绝随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同时却授意新闻发言人或藏而不见或不着正题,人为制造“新闻封锁”,错失危机事件处理的最佳新闻出口。

如何在危机事件出现后积极主动地应对媒体的质疑和追问,如何在强化执政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媒介形象营建水平,是一个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的新命题。

很多时候,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机遇。■

政府转变作风树立新形象 篇7

你听说过“让一岁小孩儿开无犯罪证明”么?不要不相信, 这是李克强总理亲口讲述的真实事件。与之类似的还有, 应聘工作要开“单身证明”, 创业要开“不扰民”证明, 去派出所开“无犯罪记录证明”, 还要提供“需要无罪证明的证明”。集体吐槽表明群众在无可奈何之余, 已经对一些基层服务窗口的服务意识产生了不满。为此, 政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转变作风, 倾听民意, 有效地塑造了政府服务为民的形象。

转变作风, 服务为民

据报道, 政府简政放权实施两年以来, 陆续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已经超过500项,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当好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的时候, 却遇到了较大的阻碍。公民在办理户口、出生、结婚等正当手续时, 不断面临着“跑断腿”不如“有张嘴”的现象。

典型例子之一就是“你妈是你妈”事件。今年4月份, 一位陈先生出国旅游时需要填“紧急联系人”, 他填写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却被要求提供能够证明“你妈是你妈”的相关材料。而已落户北京的陈先生, 在江西老家的父母户口上早已没有了他的信息。一想到不过是出国旅游, 还要跑到千里之外的老家派出所开个证明, 陈先生就头疼不已。最终他因为没法出具相关证明, 只得向旅行社交了60元才算过关。由此可见, 这类证明并不是以保护公民为目的, 而是通过要求提交各种文件手续, 获得不合理收入。此事件一经报道, 便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大家发现, 类似要求提供的证明还真不少, 比如“你爸是你爸”、“引产证明”、“人狗关系证明”、“买汽油证明”等等, 真是闻所未闻。网民吐槽的背后无疑隐藏着对一些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意识的不满, 也使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

为此, 《国际公关》记者采访了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蒋楠教授。她指出, 我党历来主张,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做“人民公仆”。党的机关与政府部门应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做服务型政府, 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政府可亲、可信的良好声誉。但是。这些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 政府自我定位没有及时调整, 工作思路、工作机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权力寻租和官僚作风, 未能与时俱进地为公众创造方便, 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蒋楠教授分析认为:“此事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反映了政府工作作风转变之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李克强总理并不回避问题, 而是勇于承认现行行政审批制度需要完善, 因此必须加大力度, 转变工作作风。他曾以全国劳模报送材料需要盖8个公章, 跑遍多方未果, 经省领导特批才解决为例, 向党员干部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咋就那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借此批评基层行政单位的繁文缛节给人民带来的诸多不便, 希望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 将人民当作自己的家人。有一次, 他还曾向省部长发问:“你们离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去试试看, 或者说你们的家属、亲人办事看难不难?”李克强总理的发问掷地有声, 给所有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

接下来, 政府深入分析原因, 力图打破权力、利益过度集中的怪圈, 坚决反对将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演化成利益链条, 抵制并严惩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为人民币服务”的行为, 杜绝逃避责任的相互推诿使得人民投诉无门, 维权无路的现象。李克强总理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人民政府的天职。”

政府在发现问题的同时, 还制定了配套的解决办法。李克强总理主张政府要创新服务方式, 有些事项争取网上办理或上门服务, 若群众亲自去, 也要争取一两次就解决。为贴近百姓, 陆续已有20多个县直机关院落拆掉高墙大院, 停车泊位向百姓免费提供, 增加绿化, 努力为人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这种做法也使得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更为亲近, 办事和上访群众在入口处不再有压力, 也不会再遇到保安的拦阻。当然, 这只是物质上的拆除, 党员干部要想真正做到“零距离”, 还要从根本上“拆掉思维里的墙”, 每一个人民公仆的“微笑服务”, 都影响着政府简政放权的效果, 与群众跨越党群关系心连心, 才是真正的转变作风, 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努力倾听民意, 赢得社会好评

前段时间, 一封题为《做企业这么多年, 我太憋屈了》的公开信获得了较大的关注, 作者是桔子水晶酒店的Ceo吴海, 在信中他从做企业多年的经历出发, 痛陈许多政府部门的“慵政、懒政、政策滥用”等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因其情真意切, 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量转发和评论, 令吴海没有想到的是, 多部委积极回应此公开信, 并向他征询简政放权的相关意见。整个过程中, 显示了政府对民意的高度尊重, 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从此次事件来看, 政府并不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力度, 李克强总理曾几次痛批部分基层单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这些看起来只是生活中的小事, 却关系到政府以人为本的形象。近日在网上比较受关注的“流量改革”事件, 也是源于一直以来群众吐槽“流量收费过高, 网速过慢”等问题, 李克强总理通过各方媒介得知, 便予以反馈, 成功推动了5月中旬三大运营商的集体改革。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智利时曾抽空上网, 称赞那里的网速较快, 希望双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 被网民笑评“总理为网速操碎了心”, “运营商, 你跑不掉了”, 网民纷纷为“总理还在关注网速流量费”的贴心服务点赞。

其实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 它表明政府正在借助互联网等多种媒介, 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 鼓励百姓表达自己的诉求, 并将百姓的意见融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想百姓所想, 解百姓所忧, 这种开明和贴心服务, 无疑会形成一个极大的利好刺激, 使老百姓更加关注政府的决策。与此同时, 百姓也可以提出多种合理性意见和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小议政府网络形象建立策略 篇8

关键词:政府形象,网络

从森严的朱红围墙到林立的铁杆栅栏, 从威武树立的石狮子到凭证出入的哨岗, 从石破天惊一声响的惊堂木到人群簇拥的领导队伍, “衙门”这个在中国高深莫测的词语, 已经随着网络逐渐流入民间, 而政府这一任何网虫都能挂在嘴边的词语更是从高高的楼台上走到受众中间。在网络媒体中如何构建崭新的亲民可信的政府形象?本文从以下三点小议政府网络形象建立之道。

堵与疏

2013年7月17日上午, 临武县南强镇莲塘村村民邓正加在与临武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执法过程中发生争执, 突然倒地身亡。有目击者称, 死者倒地前曾遭城管持秤砣重击头部;临武官方通报称, 争执起因系瓜农夫妇辱骂城管;通报称, 邓正加夫妇在县城解放南路原建设局路段违规摆摊卖西瓜;媒体称, 邓正加死亡地点属合法摆摊区;根据新京报记者报道, 湖南当地媒体记者李海涛与雷凯在采访中, 被五六名警察用粗木棍殴打, 两名记者头部、肩部和背部不同程度受伤, 采访车和两部手机被砸, 其中一部手机不知去向。

事发之后, 经过湖南当地媒体的报道, 迅速引起了报社、电视台、网络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从7月17日到7月19日, 短短的两天内连续上演警方与家属抢尸、赔偿方案纠纷、领导家属谈话等, 邓家人也由最开始的强烈愤怒不妥协迅速转变态度。20日, 6名涉事城管工作人员被实施刑事拘留, 县城管局2名负责人被免职。当天下午, 临武县委召开常委会, 决定免去临武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胡郴、党组副书记邹红卫职务。

从事发到结束整个过程不到三天, 却在网上引起了巨大关注。城管和小贩向来是一对说不清道不明的冤家, 在整件事情中, 临武县城管的嚣张气焰、临武县政府处理问题的方式遭到网民们一片热议, 其中不乏对城管的气愤和对瓜农的悲悯。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7月22日15点26分, 《东方今报》、映象网刊发了《郑州城管买西瓜送环卫工》的新闻报道, 文中还提及:“郑州城管不打人!欢迎全国瓜农来郑州卖瓜!”

放眼任何搜索, 只要输入“城管”、“瓜”两个关键词, 出现的新闻网页全部都是临武县城管打死瓜农的新闻报道或贴吧热帖或评论, 而《东方今报》、映象网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候却反其道而行, 大力表彰赞誉城管送瓜给环卫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硬生生地要把郑州市城管和临武县城管绑定在一起。从新闻策划的角度来看, 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临武城管打人, 郑州城管不打人, 可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难道真的就是“临武城管+瓜=坏”、“郑州城管+瓜=好”么?摈除国人思维中“官官相护”的思想观念不说, 从传播学角度看, 热点词语的记忆和关注的互通性自然就把事件中的“城管”联系在一起。

临武城管打死瓜农的事情性质恶劣, 民间反应巨大, 此时, 郑州城管掺和进来, 能在此树立良好的城管形象么?城管工作难度大, 工作情况复杂, 但是坊间城管形象确实是诟病不少, 由武汉大学以沈阳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小组在2011年5月18日完成的《中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中说道, 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行为失当, 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 这一形象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在这种固定趋势下, 又在这样风口浪尖的时刻, 《东方今报》的报道可以说是“不疏反堵”, 硬是把郑州城管“堵”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事情上, 不但没有树立起郑州城管的良好形象, 反而让受众更加反感, 并且会进一步质疑城管和媒体背后是否政府虚伪的公关策略。

攻与守

在网络下的政府形象, 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 放任媒体和网民说话, 相当于坐以待毙, 这种方式是万万不可的。以政府宣传部门为代表的政府发言部门需要时刻和各种媒体保持良好关系, 无论是什么样的信息, 都需要及时公正公开地和媒体交流。在我国传统观念中, 党字头媒体一向所向披靡, 在任何政府宣传部门组织的发布会中往往被尊为老大, 这样的传播背景也渐渐养成对党媒重视、对部分媒体轻视、对个别媒体忽视的习惯。然而, 所有的媒体都是面向大众传播的, 即使传播力度不一样, 但是发出的报道通过互联网的转载会像一个巨型的大网一样迎面扑来。并且从报道立场和政治倾向上来看, 坊间则更容易买小媒体的账, 大媒体的公信力反而不及小媒体。因此, 政府宣传部门需要摆正姿态,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媒体。

同时, 作为一个服务型的宣传部门也非常关键。香港政府新闻处在处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上做了一个良好的榜样。1959年就成立的政府新闻处全权担任港府的公共关系顾问, 负责政府出版、宣传及新闻工作, 是政府与传媒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在香港记者的眼里, 政府的公关人员简直就是一个“后勤大妈”的角色。这样服务型的政府宣传部门勤快主动热情地联系媒体, 向外发出温和的声音, 这样如吹面杨柳风般的态度和进攻模式, 会无形中增进政府和媒体的感情, 美化政府在传媒眼中的形象, 通过传媒的传播, 增加受众对政府的好感。

与攻相对应的则是守, 面对突发状况时, 如何才能守住舆论阵地, 不损失受众眼中的政府形象, 是政府和媒介都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尤其是遇到问题、遭遇误会时, 政府更要做好危机公关, 守住每一寸舆论领土。政府可以先发新闻通稿, 然后召开新闻吹风会或新闻通气会, 最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 显然, 这样比一开始就召开显示事态严重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的冲击力要缓和一些。并且在危机中, 靠政府单打独斗是不可能顺利渡过危机的, 必须发动民众。要想赢得公众的支持, 就必须向公众说明真相, 不能“隐而不报”, “报喜不报忧”, 更不能虚报、假报, 这样只能招致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一旦真相大白, 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将一落千丈, 其民间形象也将大打折扣, 可谓得不偿失。

明与暗

在网络传媒时代, 往往政府处在明处, 而众多网友的爆料处在暗处, 这样的方式公平地来讲, 政府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 并且政府人员混杂, 机构众多, 往往一个部门的一个人的一件小事都会直接波整个大的层面——政府形象。

纵观近年有关政府的负面报道, 绝大多数的新闻来源都是网络爆料, 而出于对知情人员的保护, 爆料的网友基本无人去探究, 群众的眼球都被猛料所吸引。无论爆出的“料”是否真实, 又或真实性有多少, 大众已经无暇顾及。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给网友们无数的机会来爆料, 一则无人查考信息的真实性, 二则无人追溯爆料的后果, 三则随着时间流逝大众忘记信源, 四则爆出来的信息又不一定能火。同时, 网络也变相成为群众申冤的一种方式, 种种原因下, 让无数暗流在网络上澎湃激荡。

处在明处的政府部门确实需要跟处在暗处的无数网友斗智斗勇, 既要了解民意, 又要引导舆论走向。当然, 在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来自政府的写手, 可是为什么这些写手远远斗不过一些居心叵测的网络推手呢?

美国学者卡尔·霍夫兰根据二战后对士兵的实验, 提出传播学领域中一个著名的学说:两面提示。两面提示认为, 一面提示在说服低智商和低教育程度者时更有效, “两面提示”对高文化水平的群体有更良好的说服效果。此外, “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 能增强人们对于反面宣传的“抵抗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在第七届世界互联网项目年会上表示, 目前中国本科生及研究生以上的群体上网情况已经基本普及, 他认为, 文化程度在主导整个网民结构曲线向上波动。因此, 在事情的是非面前, 绝大多数网友还是具有较为清晰的辨别力, 来自政府的网络写手没必要严格剔除所有的消极言论。相反, 在某件事情引起部分网民注意时, 网络写手可以进行“两面提示”的传播手法, 提前给网民打预防针, 以避免躲在暗处的灰色新闻井喷而无法救场。

同样对暗藏于民间的政府写手来说, 站在民间网络的大本营中可以更早发觉群众注目的焦点, 更详细了解群众的心理需求, 更确切知道矛盾的焦点。当一个问题浮出水面时, 可以第一时间展开调查, 同样以爆料的形式附在话题争议之后, 只要一看到这个话题就可以看见写手的资料,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阻拦受众思维极端的倾向, 不温不火地避开争锋, 有效地引导舆论, 把一些不实的信息扼杀在摇篮里, 把一些片面的信息具体化分析, 把一些个案信息巧妙地交与党媒处理, 不动声色、正确正当地维护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史丽琴, 耿步健.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知识, 2012 (4) .

[2]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J].国际新闻界, 2003 (6) .

[3]程中兴.谣言、流言研究[D].上海大学, 2009.

[4]申艳妮.网络谣言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 2008 (12) .

基于文化视角的政府形象研究 篇9

关键词:文化,政府形象,政府服务文化

在政府的诸多资源中, 政府形象作为政府的无形资源, 其有效利用的问题应当得到系统的研究。构建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其实现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然而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形象的构建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构建与现代政府形象相适应的新型政府服务文化成为政府改革的关键性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关系到政府的行政绩效, 还关系到政府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一、文化与政府形象之间的关系

政府形象的塑造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文化是影响政府形象塑造最深刻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政府形象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下, 文化环境的不同必然衍生出不同的政府形象。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历史时期, 但一经形成便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具有两千年多年封建史的中国, 其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更是严重, 尤其在行政领域。文化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行政文化就是文化在行政领域里的表现形态。所谓行政文化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信念、行政态度等的总和。作为行政人员的思想内核,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 于政府形象的塑造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正是在企业组织形象管理运动的推动下, 现代政府部门开始越来越重视政府形象的研究, 政府形象的理论研究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政府形象是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威机构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施政业绩等客观实在, 作用于公众的思想感情而获得的一种主观认知和评价。政府形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由诸多的子系统构成, 主要包括:政府理念子系统, 即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基本行政理念、行政文化、行政价值观;政府行为子系统, 即政府对公民的服务表现及对内部公务员的管理约束;政府外观视觉子系统, 即政府的对外统一视觉标识, 如某些职能部门的统一标志、服装等, 政府形象系统可分为理念系统、视觉系统和行为系统三个部分。其中, 理念系统是核心, 主要包括政府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发展定位、管理哲学、法律意识、道德观念、文化认同、审美理念等等, 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价值理念, 是驱动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力量。理念系统决定了其他的两个要素, 而理念系统的确立正是构建政府组织文化的过程。可见, 在政府形象塑造中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形象的构建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构建与现代政府形象相适应的新型政府服务文化成为政府改革的关键性环节, 新型的政府服务文化要树立公众至上意识, 以公众为导向。

二、树立新型的政府服务文化的意义

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政府的威信和美誉度, 提高其感召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好感, 树立政府的良好信心。政府通过公关塑造自己的形象要确立公众至上意识, 塑造公众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文化。

政府服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它是指一个政府组织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服务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政府服务文化具有重要的协调统一效用、凝聚效用和激励效用, 通过政府服务文化塑建, 可以协调统一组织成员的心态与行为, 形成统一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支柱, 靠内在精神的驱动政府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政府服务文化的建立, 可以使政府公务员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融入到为公众谋福利的组织价值整体的追求之中, 可以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价值的实现达到和谐统一。

政府服务文化塑建的关键在于确立“公众至上”意识, 服务人民, 公众利益至上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根本宗旨。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接受着政府提供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政府一系列公共服务的质量高低已成为公众认识政府形象的一扇重要的窗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政府与公众的相互关系得以重塑, 也孕育着公众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 这使公众开始注意按照自己的价值准则对政府提出种种希望和要求, 期望得到政府的尊重, 能自主选择并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因此, 确立“公众至上”意识, 突出公共行政服务职能, 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必然要求政府积极加强内部公关, 协调、统一思想和价值观念, 树立“公众至上”意识, 塑建新型的政府服务文化。

三、构建与政府形象转型相适应的新型政府服务文化的工作重点

1.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众至上”意识, 应以公众为导向, 尊重公众的选择, 加强政务公开。加强政务公开意识, 实行政务公开, 体现了政府“公众至上”意识和真心真意为公众服务的态度。政务公开, 才能使公众对政府的办事态度、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的监督落实到实处, 防止官僚主义。遏制腐败蔓延。政务公开是政府与公众实行双向沟通的一种必要形式。双向沟通加深了政府与公众相互间的了解, 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有利于密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在推行政务公开方面, 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并建立相应的政务公开制度, 如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和咨询制度、公开信息发布制度等, 增加政府法规和决定的透明度、公开度, 树立“阳光政府”形象。

2.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众至上”意识, 政府应抓好行政职能的履行, 提高办事效率。政府的办事效率直接地体现了政府的形象, 政府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信息化、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方面, 并且抓好行政职能的履行, 提高办事效率。

在信息化方面, 政府也应该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除了将OA (办公系统自动化) 尽快由政府办试行推广到整个区政府机关外, 还要利用电脑网络平台公开政府管理信息,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行政成本, 树立高效政府形象。

在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原来由政府包办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 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事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自我管理等等, 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也可以通过竞争招标方式, 进行市场化运作, 实现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合同业务化。政府则可以集中力量管秩序、管公平, 优化经济环境, 规范经济秩序, 搞好经济调节, 提供公共服务, 树立充满活力的政府形象。

3.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众至上”意识, 政府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 帮助领导干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政府形象, 首要任务是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特别是领导者的素质, 领导者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 政府要加强理论教育, 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通过学习, 增强分清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能力, 从政治上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同时要加强公务员培训, 建设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政府具体的工作要依靠政府内部的每个个体去完成, 因此政府的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由公务员整体素质所体现。但过去单纯依靠道德对个体实施约束, 无法克服官僚政治内部固有的各种惯性;缺乏自发性约束机制成为整合政府内部机制的主要障碍。引进竞争机制, 完善政府内部用人制度, 将有利于改变政府的个体的诸多陋习, 为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创造内部条件。换言之, 变道德软约束为制度硬约束, 抓好公务员的岗位培训, 是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4.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众至上”意识, 应加强政策宣传, 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交流沟通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保障, 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的宣传, 政府要积极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政府的行为和绩效, 并通过深入地宣传政策绩效获得公众的支持。大众传媒可以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加强和公众的沟通, 提高政府的美誉度;政府通过大众传播的监测, 可以收集大众舆论对自身形象的反映, 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完善政府形象。

总之, 政府的形象塑造是事关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 必须把它纳入整个政府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切实抓紧抓好, 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

[2]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

[3]李志强.论我国行政文化的演变[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 (6) .

[4]申永丰, 鄢洪涛.寻找行政与文化的合理契合点[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4) .

关于国内政府形象的研究综述 篇10

一、国内关于政府形象的著作

一方面, 部分学者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政府形象的基础理论和塑造途径, 如:胡宁生 (1) 的《中国政府形象战略》可以说是研究政府形象的代表性著作。通过政府形象的本质、构成、政府形象的研究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政府形象的内容, 论述了现代政府形象体系的构建, 并从政府能力、政府决策、领导者、廉政建设等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政府形象;颜如春 (2) 在《现代政府形象管理》一书中回答了现代政府形象管理的基本问题, 包括了政府的总体形象设计、政策形象、政府公务员等方面的形象管理, 构建了现代政府形象管理的基本框架。唐钧 (3) 在《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中对政府的安全形象、管理形象、服务形象、官员形象开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另一方面, 也有学者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政府形象的塑造, 例如:彭伟步在《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一书论述了政府形象与大众传媒、媒介的关系, 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对政府形象的挑战以及政府形象传媒的公关战略;刘小燕在《中国政府形象传播》中论述了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和系统结构解析、政府形象传播的现状考察、战略目标及实现途径。

二、国内关于政府形象的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方面,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 将搜索路径设定为“篇名”, 匹配度为“精确”, 篇名中包含“政府形象”, 共搜索到512篇期刊文献 (其中核心期刊129篇) 。其中1990年到2000年共73篇, 而2000至今有439篇, 基本呈逐年上涨趋势。不难看出关于“政府形象”的研究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纵观这些文献, 可以大致归为以下几个大类:

1. 对政府形象的概念、内涵等进行界定

在关于政府形象的基本概念范畴、内涵、要素及分类上, 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界定。最早的是袁曙宏提出政府形象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在作为行政客休的公民头脑中的有机反映”, 由政府、公民、认识过程三个要素构成, 具有形象性、阶级性、动态性的特征。黎祖交认为“政府内外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并且根据不同标准对政府形象进行了分类;赵宇峰从新界定了政府形象的内涵出发, 提出构建政府形象的几个方面, 以及完善政府形象的政治意义。

2. 对政府形象的定位进行探讨

对于塑造怎样的政府形象, 也有很多学者或政府公职人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孙文盛认为政府形象应该定位于“公仆、务实、廉洁、高效、改革、自强”;陈敏仁认为基层政府形象是一个系统、有机的工程, 主张建立精干、高效政府的行政主体形象;科学、民主决策的行政行为形象;依法行政、治县的法制形象;廉政、勤政、务实、创新的公仆形象, 并最后提出了有益的尝试和途径。于潇认为我国需建立起一个节约与效率并存、控制政府规模、制度与法治化的“廉价政府”。

3. 对良好政府形象管理途径的探索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法。甄沃南认为要从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出发, 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同时不能忽视勤政廉政的内在要求, 而本质要求就是依法行政。颜如春从政府总体形象设计、政府工作质量、政府政策形象、公务员形象等七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索了政府形象的塑造和管理。赵宇峰提出了构建政府形象的三个方面:转变各级公务员相关意识、加强改善与民关系;加强公众舆论的研究。夏洪胜, 陈小钢尝试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入了政府形象管理中, 从政府主题、行政行为、行政法制和公仆形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政府形象设计。

4. 结合某一问题或角度对政府形象进行探讨

除了以上几类较为单一地对政府形象进行研究以外, 也有不少学者结合某一问题或角度, 对政府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探讨, 最近十年来尤为居多。

(1) 结合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来研究政府形象。蒋文武认为信息化条件为政府形象构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创造了新的途径;李钰文, 张磊, 郭晴提出要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 明确政府形象的目标、突破弱点, 提升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和技巧, 形成应对机制;胡杰建议从规范行政行为、保证政务公开、关注舆情动态、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等几个方面展开政府形象的塑造。

(2) 结合传媒、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政府形象。刘小燕、丁学梅对政府形象传播进行了分类, 还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政府形象传播的不同运作和把握;方延明从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或互动入手, 就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打造良好政府形象提出了相应建议;李学军认为要强化“软传播”新理念, 从“官方化”走向“民间化”传播, 构建政府和媒体的合作伙伴关系, 完善政民沟通互动机制;曹劲松认为要把握好处置原则, 在表态、澄清、纠错和改善四个环节上优化处置策略。

(3) 结合心理学来研究政府形象。还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陈相雨从本土社会心理学分析视角出发, 提出政府形象传播的畸变要靠修正政府“面子”观, 正确选择、运用面子技术或策略;刘云静从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出发, 分析其对政府形象传播的消极影响, 并提出利用好媒体这把双刃剑、打造共同的命运和利益、培育健康成熟的公民社会。

(4) 结合公共危机管理来研究政府形象。在非常态下的政府形象管理的研究是自2003非典危机后才开始出现, 并且随着近几年公共危机事件的数量和危害的扩大开始呈增长趋势。

对于公共危机事件与政府形象的关系, 周晓丽认为良好政府形象可以带来公信力、凝聚力以及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对于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嘉瑞, 董原认为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实现有效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政府应对危机的公关能力也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大部分学者都提出了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管理的路径:丁猛猛, 董文升重点要从公关意识、管理机制、新闻发布、政府与公众互动四个方面进行危机中政府形象维护;徐国源, 周南探讨了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对话误区和政府形象的传播原则, 进而提出政府形象塑型传播和矫形传播的策略。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某种的公共危机事件类型或具体案例下的政府形象管理问题。例如:李华君就探讨了网络舆论危机下政府形象管理或传播的困境及化解;还有一些学者从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来研究政府形象的塑造问题。

总体而言, 我国关于政府形象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和公众关注度, 也对政府提高其形象带来一定的借鉴。但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研究的时间上来看, 国内关于政府形象的研究起步虽晚, 但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较为迅速。从研究的方法来看, 较多偏向于理论研究, 而实证研究较少;定性研究多, 定量研究少, 研究方法总体偏于单一。从研究视角上来看, 九十年代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多为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视角, 最近十年来开始涉及各个相关学科, 如心理学、传播学等。从研究的效果来看, 所得出的结论很多理论上可行, 实际效果和可操作性有待考证或还需进一步具体化。因此, 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 如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或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 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和规范化的政府形象的管理和提升方法, 是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

摘要:政府形象作为政府重要的无形资源, 和政府公信力、政策执行效率等息息相关。研究政府形象对于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我国的政府形象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并呈现出逐年增多之势, 近几年来, 结合实际某一问题或从某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政府形象成为发展趋势。

关键词:政府形象,政府,综述

注释

1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浅析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篇11

[关键词]危机;政府形象;诚信;责任:服务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97-01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客观实在的感受、印象和评价,是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形成印象的总和。它既是公众的主观感觉,也是政府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声誉与公众实现交流和互动的客观过程。

1危机时代已经来临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政治参与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与发展之中,政府形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一些领域和范围内,矛盾和冲突不断表面化、公开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异常复杂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国威胁”与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以及非典、矿难、两极分化社会等问题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暗藏着危机,涉及社会各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必然引起一些领域的公共危机的发生。所以,危机时代已经来临。

2危机应对中的政府形象

政府在防范并化解社会危机方面处在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是事关危机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风险社会里,政府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抵抗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由于危机本身同时也意味着机遇与危险,政府如能抓住这一时机,就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在危机应对中,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尤为重要。

(1)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爆炸时代尤其是在危机时代来临时,由于危机不确定性影响已大大超乎事件的本身,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的分析,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发生的主要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人们有权利要求获得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公开实情并采取有效行动,是政府的基本义务。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时解释和公开相关的准确信息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公众在了解真相后会更多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对危机的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危机的聚焦性。危机的发生必然牵动很多人的生活,非典危机、恐怖主义让全世界都为之紧张。而日益发达的全球网络化,为危机的聚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次重大交通事故,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传遍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很便捷的获得信息。这种聚焦性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聚焦性,不管是良好的还是丑化的政府形象都可以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由于聚焦性,关注的人很多。就更加要求政府注意细节,做到事无巨细,万无一失。(3)危机的不确定性。所谓危机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可以事前控制,危机也就不会发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对政府形象的要求要就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政府在应对危机的过程由于失误等原因而造成危机进一步的不可控或者在危机的善后处理中不能圆满解决问题,都会损害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危机的不确定性要求政府具有更高的应对能力,而这种应对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后勤保障、善后处理等等,当整个国家机器都开始运转的时候,任何—个小的纰漏都可能导致整体不协调,而危机的聚焦性则会迅速的放大并传播这种不协调,从而给整个应对过程带来致命的打击。

3危机应对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新时期政府形象的重要性 篇12

一、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

这是政府开展一切行政活动的基础, 是政府建立与其公众各种关系的基础。政府形象好首先意味着政府的信誉好, 责任能力强, 为人民是政府的核心价值观, 是政府执政理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政府才能不断发展。讲求政府作为是一种社会责任, 因此, 政府应该是寓管理于服务, 树立公众的精神信仰, 使政府工作能够获得公众的长久支持。民众的支持和信赖, 是政府权力的来源, 民众的支持和信赖, 使政府更加有能力去履行职责, 更好地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反之, 民众对政府不信任, 政府的行为将受到民众的质疑, 政府的工作将难以开展, 政府与民众矛盾将会扩大, 从而进入到一个恶性的循环。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于政府有益, 与民众有益, 与国家有益。

二、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 提高综合效益

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政府工作的理解执行, 这使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较高效率地完成公共基础管理。能够积聚大量资本, 转变管理理念, 促使社会转型, 提高社会综合效益。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包括政府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人才, 吸纳有能力的人员进入政府的执政队伍, 提高政府人员的整体素质, 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完善政府的服务, 赢得民心。政府人员是管理社会的主题, 政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综合效益。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容易招揽人心, 政府的良好形象尤为重要, 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使政府在社会转型期间, 更好的发挥其行政主导作用, 解决阶层矛盾、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提高综合效益。

三、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

政府形象所倡导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是政府的灵魂, 是政府管理的最高准则和工作人员共同的精神信仰, 政府形象培育着政府工作人员的团队精神, 在政府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广受重视。良好的政府形象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自豪感、荣誉感, 使他们热爱工作, 献身工作, 自觉地把自身的言行和政府的形象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就像一针强心剂, 增强政府团队的凝聚力。政府为人民, 人民爱政府,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最有战斗力, 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才能做事情, 才能做好事情。可见政府的凝聚力不仅仅关乎政府的形象, 更能影响政府执政, 更能影响民众对政府形象的改善。

四、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增强政府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森林经营策略下一篇:规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