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2024-06-28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精选12篇)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1

摘要:二元经济结构已经严重影响着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并逐步演变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之一。彻底清除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巨大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繁荣农村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繁荣。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二元经济结构”是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即乡村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和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并存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状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国家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赶超式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脱离了传统乡村的发展现实。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以“剪刀差”的形式将大量的农村资源抽取到城市,确保城市工业化的稳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使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的严重缺乏资金和外汇储备,为了实现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政府部门推行了粮食统购统销,以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此外,我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划分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两部分居民不能享受同等经济和社会待遇。如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会政策并没有跟上经济政策,使得各种社会问题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解决,反而使得有些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市场经济的力量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会将一小部分的资金用于购买农产品,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相对而言,这些消费品主要出自于工业部门,而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且其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这也导致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然而城镇居民的大部分支出集中在汽车、电器、旅游、住房等,这些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却没有太大关系,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这种只取不予的单向流动,进一步恶化了二元结构的矛盾。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特征

一般地,发展经济学家将二元经济定义为包括农村的传统经济和城市的现代经济两部门的整体经济结构,但是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和转型二元经济两方面,其基本的现状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城乡工业化的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推行的计划经济制度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的,这就形成了城乡径渭分明的城乡二元化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后,城乡隔离制度有所松动,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乡镇工业、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工业化格局。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工业化在加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工业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对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制约,城乡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及产品的同质性,导致了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形成了城乡之间的无序竞争。

2. 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二元结构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表现出了典型的“二元四级”特征,整个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二元,即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而每一元又分为两层,城市劳动力市场分为正规部门(一级市场)和非正规部门(二级市场),其中非正规部门是指被现代工业部门认为是无利可图的市场空缺,其运作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易变性,可以提供许多就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市场分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四级市场)和非农产业部门(三级市场)的劳动力市场。在这四级劳动力市场中,二级市场充当了一级市场的蓄水池,吸纳了从一级市场上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淘汰下来的劳动力,同时也吸纳了由四级市场进人城市的农民工,减少了对一级市场的压力。作为三级市场不仅吸纳了四级市场中的过剩劳动力,而且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加快了农业的工业化进程。

3. 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结构

从全国的统一市场结构来看,主要包括城市和农村市场两个板块,由于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使得城乡市场的分割和城乡市场体系不对称。在农村市场体系中,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都不健全,不能与城市市场形成对接;在城市市场体系中,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活资料市场、文化与服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商品交换发达,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也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经济转型的任务不相同。

4. 区域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

所谓区域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同时并存着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二元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二元性日益扩大。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经济体制转型,并开始向高级化阶段迈进,进入全面的扩张时期;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育迟缓。这些市场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财富的差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性影响

1. 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长期的城乡分隔政策拉大了贫富差距,对农村的投资比重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和农村日益分化,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城市享有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更为明显,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相对地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影响了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2. 不利于社会稳定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低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作,同时国家在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上较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城乡差距的悬殊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是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其模式

(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加快城市户口管理,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尽管户籍制度在上世纪50年代保障社会的安定、防止农村劳动力流失等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管理在活跃的市场体制中显得僵化,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需求,抑制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此外,这种管理体制使得大多数进城农民没有安身之地,不能安居乐业,同时还时常引发歧视、排挤农民等社会问题。因此,应尽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这一道人为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取消对农民进城的不合理限制,逐步恢复城乡居民的自由迁徙和职业的双向选择权利。

(二)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繁荣农村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经济结构与现代化农业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首先,应对农村土地进行彻底的改革,让农村土地恢复活力,农民对土地投入产生热情;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使农业投入水平能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产品结构多元化,全面提升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搭建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组织,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线管理,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第四,坚持科技兴农,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武装农业和非农产业,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第五,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更新农民观念,逐步改变农村社会封闭落后的面貌,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要协调城乡经济关系,应该加强城乡之间合作和商品交换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完善城乡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重点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加快农村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进入门槛,促进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对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育的基础条件。要加大投资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小城镇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联结点,提高小城镇的积聚效应和经济功能。同时,应该制定一整套的城乡结合点发展制度规范,优先发展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系的产业,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丽燕.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与协调发展[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2):33-36

[2]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3-9

[3]李守远.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6

[4]王香兰.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负面影响的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6):101

[5]周颖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模型及制度创新研究[J].调研世界,2009(6):25-27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2

地勘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文章对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内容及其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作 者:陈国栋 CHEN Guo-dong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 刊 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 年,卷(期): 13(8) 分类号:F407.1 关键词:经济发展   结构   优化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纺织经济;发展阶段;结构调整

纺织产业覆盖众多领域、包含不同环节,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近些年,纺织业市场日趋白热化,由于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存在不足,进而无法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外加过度依赖外界环境,十分容易因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受到波动,市场竞争力薄弱,行业利润不固定,亟待依照纺织经济发展阶段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一、纺织业简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纺织业在总体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加剧了市场竞争形势,我国纺织业仍然表现持续增长态势,然而,其增长速度却大幅放缓,行业利润增长有所回落。探究根源发现,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增长等是引发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纺织产业步入高成本时期,凭借廉价劳动力创造的高成本不复存在,纺织业也慢慢丧失了这一优势。

二、纺织经济发展阶段剖析

纺织代表着工业经济,它也是大部分国家顺利渡过工业化初期的重要支柱。虽然每一个国家在起点与发展进程中存在差异,但其纺织业发展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呈现出近似等同的产业发展轨迹。

1.萌芽期

在这一时期,以手工作坊为主,供给国内需要,重视原料出口,但进口量和出口量均不高,呈现出低速发展态势。

2.初级加工出口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为来料来样加工模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内需求一般定位在低档产品中。

3.服饰生产阶段

经由前两阶段的发展,资本有所增加,经济得到积累,此时,已具备进行大规模生产,在原材料和产品质量中均有所改进,形成化纤工业,并且某些产品能够使用企业独立生产的面料,打破来料来样加工,有资质进军国际市场。在这一阶段,出口量显著增加。同时,纺织行业规模呈现集中化、丰富化与国际化。采用合作经营,鼓励外商投资。另外,政府还颁布了部分政策,以此来促进产业增长,强化出口。

4.黄金阶段

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贸易量迅速增长,存在明显的贸易出超。纵观纺织行业,整体质量和综合产量均有所提升,且上游供应商可独立为下游企业提供生产材料,摆脱了对外商的依赖,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同时向国外企业投资。

5.成熟期

纺织业产量持续走高,然而就业人数有所下降,其中在服饰加工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产业呈现集约化,其中化纤工业以及现代纺织部门独占鳌头。产业通过资本与生产技术投入代替劳力投入,以此来填补劳力成本的空白。

6.下降期

纺织企业逐渐减少,就业人数有所下降。不管是在本土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纺织企业均不不再具有竞争力。在这一时期,产业定位在高档市场,开始转型至贸易、零售行业,纺织业呈现下降态势。

三、结构调整策略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纺织业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关乎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逐步增加其市场化程度,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适应社会发展,从容应对市场发展,以此来提升综合竞争力,获取更多效益。

1.改进企业管理模式

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发展规划,以此来改善产品质量。面向棉花主种植区实施引进来、送出去这一方针政策,大力吸引优秀人才,重视人才培养,让我国纺织业朝着专业化、统一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增加综合效益。

2.促进行业整合

对棉纺产业链而言,纺织产业发挥着过渡性作用,涵盖纺纱与织布等不同环节。然而,我国棉纺织业却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需求背离实际产出。国家针对纺织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指明了前进方向,完善了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纺织业开始尝试凭借自主创新实现升级转型,进而摆脱粗放型模式。

3.强化国际市场开发

近些年,国际交流日益增加,我国纺织业若想实现长远发展,则一定要强化国际市场开发,只有和国外构建稳定的协作关系,才能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另外,国际市场开发也将是一种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纺织发展呈现多元化走向,纺织企业应切实提升国内市场占有,刺激国人消费,以此来促进纺织产品创新。

4.逐步加大管理力度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纺织业面临更多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为此,一定要逐步加大管理力度,使纺织业朝着标准化、现代化、综合化与信息化发展,进而抢占国际市场、引领国内市场,创设稳定、优良的发展环境,增强综合国力。

四、结语

综合来说,当前我国纺织业陷入了瓶颈期,为冲破瓶颈期,一定要依照经济发展阶段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法律法规,重视行业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娄美珍,周娜.烟台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15,16(1):80-84.

[2]何武,林桂军,程健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14,(6):12-14.

[3]朱玫.调研报告——江苏太湖流域纺织印染行业结构调整的走向[J].环境经济,2015,(4):51-54.

作者简介:

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发展之路 篇4

中国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至今32年发展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32年间年均经济增长9.9%, 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1979年, 中国人均收入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 而到2011年止, 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美元, 2012年预计将超过6000元。这段时间的对外贸易增长是史无前例的, 每年平均增长17%, 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 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过程中, 中国确实成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恢复成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 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 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已经超过基尼系数的0.45 (一般来讲0.45是一个国家安全的警戒线) 。其次, 环境也在不断恶化。第三, 市场化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第四,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尤其是从2011年年初至今, 每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不断下滑, 2012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7.9%, 跌破了8%。很多人担心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到中低速增长的时期。过去的经济发展的快速势头不能持续。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话, 社会上存在的经济问题可能会集中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 研究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低收入陷阱。但是中国是做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收入变成现在的中等收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最明显的是拉丁美洲国家。如图1所示, 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初时有不少高收入国家, 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变成中等收入国家。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绝大多数还是在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上, 大约只占美国的20~30%。通过分析1950-2008年的最新数据, 还可以看到,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只有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个百分点或者更多。这28个经济体中绝大多数是欧洲国家, 如果再剔除石油和钻石生产国, 只剩下12个经济体, 这意味着, 从二战到现在, 世界上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中等收入陷阱, 真正打破这个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是非常少的。

当然, 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的命运。如图2所示, 欧洲的爱尔兰、西班牙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已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 还可以继续发展, 达到高收入的水平。

三、新结构经济学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视角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 怎样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笔者认为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研讨必须同时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何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中国改革前发展不成功, 而仅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功;二是为何绝大多数转型中国家失败, 而中国改革后发展快速, 但也出现一系列类似问题。只有能同时解释上述谜题, 才能指明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 以保持持续发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进入到发达国家行列。

来源:Maddison

来源:Maddison

(一) 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新经构经济学

要讨论一个国家是否能持续发展, 必须要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内容。新结构经济学恰恰是对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与原因的研究。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全世界来说, 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新现象。如图3所示, 工业革命以前, 即使像欧洲这些现代发达国家, 他们长期的经济增长也是非常缓慢的。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 西欧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前, 每年的平均人均收入增长只有0.05%, 需要1400年, 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而从18世纪中叶以后,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工业革命以后, 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产业的不断升级。在原有产业上的基础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同时, 产业的升级代表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部门向农业部门、制造业部门、现代服务业部门转移。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技术、产业、软硬基础设置结构的不断变革以提高生产力水平, 降低交易费用。这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 并且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拉开收入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来源:Maddison注:1.国际美元, 也叫Geary-Khamis美元, 一种在美国和给定时间点同美元具有同等购买力的假定货币, 简称国际元。通常把1990年作为用于今后比较的基准年。2.相对于欧洲, 西方衍生国 (Western Offshoots) 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由于不能进入现代的经济增长, 就陷入到低收入水平的陷阱。或者是达到中等收入以后, 不能持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升级, 不能进入新的产业结构, 这是他们经济发展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 中等和低收入陷阱是由于不能有持续的结构变迁而造成的。

(二) 成功的追赶经济体的共同特征

前文提及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的。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据研究,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全世界总共有13个经济体, 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7%或者更高, 而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

根据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的研究, 这13个经济发展成功的追赶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的特征:第一, 都是开放经济, 并利用世界上已有的知识来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 即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利用了世界上已有的知识来进行创新;第二, 都维持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三, 这些经济体都是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第四, 均是市场经济体, 坚持以市场体系来配置资源;第五, 都有一个高效、积极的政府,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关于这五点, 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的主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认为, “这是一个国家成功经济发展的要素”。但他认为要取得的成功并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秘方。

(三) 新结构经济学提供的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就是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 因此, 这个国家的经济需要快速发展, 就必须改变要素禀赋结构。所谓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要增加劳动力可用资本的拥有量。

资本是怎么来的?是来自于剩余和剩余的积累。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经济会具有竞争力, 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 可以积累的资源就越多。同时, 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投资的回报率会最高, 储蓄和投资的意愿也会最高。即是说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速度越快, 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也会越快。这是新结构经济学所认为的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源泉, 也是经济增长的秘方。

1. 遵循比较优势的制度前提:市场经济与因势利导型政府

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家才听得懂的语言, 而对企业来讲就是追求的利润) , 如何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 技术和产业选择会主动根据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呢?前提是必须有一个价格信号体系, 该体系能够相当准确地反映要素禀赋当中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如果有这样一个价格信号体系, 企业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就会按照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选择。这样的价格信号只有在完善竞争的市场体系当中才能够获得。也就是前文提及世界银行增长报告中所涉及的第四点, 市场经济体系。

如前文所述, 如果一个国家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 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会相当快。当要素禀赋升级的时, 产业和技术就要升级。产业和技术要升级就会存在外部性和协调的问题。如果政府因势利导地发挥积极地作用, 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就不见得会发生。如果发达国家没有专利制度的话, 很多企业就不会进行技术创新。这是国家发挥因势利导作用的一种方式。这是增长报告里涉及的第五点, 即政府必须发挥因势利导的积极作用。

2. 遵循比较优势的结果:开放经济和后发优势、宏观经济稳定、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它当然是开放经济, 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出口到国外去, 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贸易体系。同时, 一个发展中国家, 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多数的产业和技术是在世界产业和技术链内部。因此, 它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就具有后发优势, 可以利用国际上已经存在的技术和产业的知识作为创新的源泉。这是增长报告里涉及的第一个要素, 即开放经济与后发优势。

第二, 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经济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因此, 国内自身产生的内部危机会比较少。同时, 在面临国际危机冲击的时候, 由于内部经济素质好, 缓周期的能力强, 具有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 宏观经济会比其他的更稳定。这是增长报告里涉及的第二点, 即宏观经济稳定。

第三, 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可以创造最大的剩余, 有高储蓄和积累来源, 投资回报率会最高。反映出这些国家愿意放弃当前消费以追求未来更高的收入.原因在于他们具有创造巨大经济盈余与高额投资回报的实力, 从而为储蓄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因此, 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最高。这是增长报告所讲的第三点, 即高储蓄与高投资率。

从这种角度来看, 经济发展并非如麦克尔.斯宾塞所说, 只有要素, 没有秘方。其实, 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秘方就是该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改革失败与中国双轨制成功的原因分析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为什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功?

(一) 第一波发展思潮:结构主义为何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和经济的独立, 追求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他们的发展道路是受到当时主流结构主义思潮模式的影响:以进口替代优先发展违反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企业缺乏自生能力, 依靠政府的动员来投资, 依靠保护、补贴来生存, 这样导致了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结构主义模式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 拉丁美洲国家、南亚国家都受到了影响。结构主义建议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的重工业, 而这些国家当时的条件是资本相当短缺, 以农业经济为主。因此, 在资本短缺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现代化的产业当然是违背比较优势的。在这种状况下, 优先发展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 投资靠政府动员, 继续生产经营靠政府的保护补贴。这些保护补贴创造了许多扭曲, 创造了很多租金, 产生了资源错配、寻租、腐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失败是因为遵循了这一发展思路。

(二) 第二波发展思潮:华盛顿共识为何失败?

1980年代以后,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和转型。这些转型中国家一般都有许多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 “华盛顿共识”忽视了这种原来存在的扭曲的内生性, 按照休克疗法把这些保护补贴一下都取消掉, 导致大量破产、失业、社会政治不稳定。同时, “华盛顿共识”强调政府失败就让市场来经营, 也不能让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帮助企业推动开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活动。因此,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结果, 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绩效比六七十年代按照结构主义时的绩效还低。绝大多数转型中国家因为遵循了这一转型思潮而失败。

(三) 中国的双轨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和付出的代价

中国走的是双轨制道路, 事实证明取得了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一方面继续给予原来优先发展部门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暂时性的保护补贴, 以维持稳定。第二, 放开原来受抑制部门的准入, 并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原来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开放, 允许三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进入。

但是, 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即双轨制保留了不少扭曲, 保护原来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这些扭曲主要体现在:金融结构的扭曲 (金融行业的大银行, 只能给大企业和富人提供服务) 、资源税费的扭曲 (主要体现为资源价格非常低) 和服务业 (如电信、交通部门) 的垄断导致分配不均, 收入向富人和大企业倾斜;富人和大企业消费倾向低, 导致消费和储蓄不均衡;储蓄和投资货币高, 国内的消费比重低, 导致国际贸易的不均衡。这种情况就造成收入分配向大企业和富人集中, 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富人和大企业的消费倾向都比较低, 财富向这两个方向集中就会造成储蓄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 消费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 或者是投资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 消费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如果投资比较多, 国内消费能力又比较低, 其间的缺口就成为出口, 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贸易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在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双轨制的改革不到位造成的。

四、新结构经济对中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

新结构经济对中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改革完成向市场体制的转型, 以釜底抽薪, 消除收入分配不均、储蓄消费不均衡和内外不平衡。二是政府应该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一) 深化改革完成向市场体制的转型

深化改革使双轨制向市场单轨过渡。双轨制的实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当时我国资金非常稀缺, 1979年的人均收入不到非洲国家的平均收入的1/3;国有部门、大企业的资本密集, 不符合比较优势;如果不给予保护补贴, 他们将无法生存。但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400美元, 是上中等收入国家, 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现在符合比较优势了, 即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是可以盈利的。因此, 没有继续保护补贴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该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扭曲“扳正”。

第一, 治理金融过度集中的问题, 应该发展能够给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中小银行或地区中小金融机构。

第二, 提供资源税费水平。原来的资源基本是白给的, 现在应该将资源的费率提高到国际的合理水平, 让山西煤老板的故事不再发生。

第三, 放开民营企业向电信、交通等垄断性行业的准入和竞争。原来的电信交通等垄断行业, 由于过去资本很密集, 靠国有企业的经营, 赋予其垄断地位来克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问题。现在他们都是盈利的、具有竞争力的行业, 可以允许民营经济的进入与其竞争, 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二) 政府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政府还要发挥因势利导的积极作用。怎么发挥这个作用?笔者认为视产业的状况分为两方面。一是对位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 按“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框架所倡导的“两轨六部法”来利用后发优势。二是对接近或已位于世界产业链前沿的产业, 按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 按以下方式支持:专利保护、支持基础科研、政府采购与行政指令。

如果这个产业位于世界产业链、技术链的前沿, 应该利用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 发挥后发优势。怎样发挥后发优势?新结构经济学讲究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作为中等收入国家, 因为发达国家退出了一些产业, 我国已经处于世界产业的最前沿, 或者一些产业已经非常接近世界产业的前沿。这些产业要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不能靠引进, 要靠自己的研发。这种情况下政府怎么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本都在世界最前沿, 我们应该采取与之相同的方式发挥因势利导的方式。

一是建立比较好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创新;

二是必须支持基础科研。基础科研对商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支撑作用, 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 像发达国家一样, 对一些新产品用政府采购的方式, 让这些新产品很快达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四, 可以用行政命令。比如美国为了支持生物能源, 规定到2020年, 美国的生物能源比重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这是行政命令。发达国家并不是不采用行政命令。发达国家发展新产品, 也会采用行政命令, 只是采用的尺度与涉及的范围各有不同。

在谈及政府作用的时候, 一些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应全部依靠市场, 政府不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 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不发挥积极作用就等于是自废武功, 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用欧洲的爱尔兰和拉丁美洲的智利发展之对比来说明该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中, 智利一直努力克服政府失灵, 完善市场, 成为“华盛顿共识”的模范生。但改革后至今, 智利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新的产业, 结构变迁基本停滞, 创造就业相当困难, 收入分配不断恶化。其经济增长依赖出售资源 (如铜矿) 。还有一些当时靠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产业, 如三文鱼、酿酒、猕猴桃等都是以前发展起来的。90年代, 英特尔为了实现分散化, 计划到拉丁美洲设厂建基地, 一开始就与智利政府洽谈。英特尔提出自己有几十亿美元的投资, 要求政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并且为配套生产提供人力资本与相应的劳动力。而智利政府却认为, 这是市场的事, 政府不应干预, 予以拒绝。英特尔因此与哥斯达黎加政府达成了合作。结果, 哥斯达黎加改变了曾经90%的出口产品都是农产品的落后情形, 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收入增长。

与智利相反, 爱尔兰政府通过积极调整产业政策, 因势利导, 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爱尔兰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产业政策。当时产业政策是, 只要证明投资是为了出口, 政府就给予优惠。1987年以后, 政府对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实行只针对信息、电子、化工和制药这四个产业的有选择性的产业政策。政府还积极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引进来, 很快就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且非常具有竞争力, 其经济就此发展起来。

摘要:针对中国经济放缓而产生的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必然的命运, 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是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比较优势的制度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因势利导型政府, 比较优势的结果是开放经济和后发优势、宏观稳定、高储蓄和高投资。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失败与中国双轨制成功的原因分析,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提出对中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一是深化改革完成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二是政府应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双轨制向市场单一制转变,政府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M].任晓鹰, 许宪春, 叶燕斐, 施发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张建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5

康平县域经济发展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县域的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经历了由计划指导到市场选择的多次调整。暑假,我通过对康平县的农村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实地调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能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关键词:区域经济 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 优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县域的经济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巨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也经历了由计划指导到市场选择的多次调整,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总量不足到丰产自给有余的深刻转变。

一、康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康平县委、县政府紧紧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按照市委“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的战略部署,以“三增”为目标,以项目为统领,以调整为主线,以开放促发展,以“环境年”活动为保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预计到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亿元,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亿元,增长75%;财政收入实现6000万元,增长30%;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000元,比去年增加1100多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亿元,增长30%;工业总产值实现25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35%。

(一)、坚持工业强县思想不动摇

康平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但拥有丰富的煤炭、土地、人力等资源。围绕这些资源,康平县要实现由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发展,必须把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从康平的县情和近几年的实践出发,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增收为核心,用工业化的手段谋划农业发展,通过引进、改造、合作等形式,组建和新建一批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坚持放心、放手、放胆、放开、放活的原则,扶持现有的,引进没有的,改革国有的,催生新有的,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

1、狠抓了林、农、牧三元经济,优化了农业结构。

近两年,康平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共完成造林18万亩,落实了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工程等7个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重点实施了防汛工程、水源工程、黑土地治理工程、防氟改水项目等建设。省里把-1-

我县列为10个黑土地治理试点县之一,计划利用3年时间,总投资600万元,治理15条小流域,治理面积24万平方公里。

3、加强市场设施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重点建设小杂粮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花生交易市场和辽北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这四大专业及综合市场,其中,小杂粮市场已投入使用,其他市场正在建设之中,年末将投入使用。

4、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以县职教中心为基地,开展了劳务输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目前已培训1580人,预计到年末共输出劳动力4.5万人,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50元左右。

(三)、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发挥城建扶持资金作用,改善城区环境。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构筑全县大交通格局。加强村屯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积极优化了教育结构,加快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全县文化和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在全县修建了13处文化广场,农民群众有组织的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科普宣传等活动都在各个广场进行,真正做到了群众高兴、社会认可的实际效果。

二、康平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康平县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沈阳市其它兄弟县区比,特别是与南方区县经济发展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为了实现康平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应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县乡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发展特色资源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走农业县份工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靠二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促进全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对于如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和提高,如何面对目前买方市场出现的新形式,如何真正从质的层面上对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农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2、建立健全我区的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我们的农业至今没有摆脱单一的生产环节的束缚,在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所以推进调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行的产业体系。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规律。政府部门要自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指导生产,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自主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做好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路人。

3、以科技为先导,坚持在品种,质量上下工夫。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加速更新品种,提高优质品率;二要大力的推广模式化栽培,节水农业,高效饲料和无公害农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分级处理技术,实现加工增值;四要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五要大力发展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4、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造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下降是农产品卖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发展我区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造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梅小安.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7): 23-26.[2]何培香.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6): 36-38.[3]杨景祥,等.产业协同“三力”强省[J].经济论坛,2008(13):9-11.[4]徐平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产业政策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5): 56-6

[5]李克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1-13.[6]马其芳,黄贤金,张丽君,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J].南京农业大学学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十二五”期间,上海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创新转型向纵深发展的当下,全面总结和深入剖析上海各区县面临的问题,是进一步加速上海率先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一、郊区深化创新转型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依然存在。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美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海外投资意愿大幅降低,使上海郊区各区县具有引领性和标杆性的大项目储备严重不足。

(二)土地资源瓶颈难以化解。经过多年的发展,郊区各区县可用开发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首先,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虽然土地利用的效率经历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放到集约的调整,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土地利用水平较高的市中心城区和我国其它地区如深圳以及新加坡等国家的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产业项目落地空间不足。在嘉定区,受郊区新城、大型居住区和京沪高铁等社会事业项目的挤压,使得嘉定原有的产业区块从80平方公里减少到只有65平方公里左右,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等指标数量远低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

(三)增长动力转换乏力。近年来上海郊区各区县相继加大了对传统低端产业的淘汰力度,然而取而代之的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投入产出尚需时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经历一个培育壮大的阶段。在产业结构由传统低端向现代高端升级转换的过程中,如何压缩“转型真空”期,顺利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是当前郊区必须面对和着力化解的挑战之一。

(四)人才短板现象严重。在经济转型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相关政策、发展环境、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升级等条件的制约,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储存依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第一,引进人才的生活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从而出现人才引进难,引进人才留住难的尴尬现象,人才流动性过大问题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的短板。第二,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随着产业转型的深入推进,一般制造业逐步退出,高端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一些跨多个学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第三,优秀人才缺乏必要的创业平台。对于有没有创业的平台环境和事业发展的空间以施展自己的报负,是人才关注的首要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以住房、资金等奖励的办法抢人才,忽视对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孵化和培育。

(五)社会发展重任的牵制。上海郊区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生态环境及社会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居高不下,挤占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如嘉定区外来人口多年来持续保持高位,社会管理成本不断攀升。在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也可能随之下降的情况下,刚性支出压力不断加大。

此外,上海郊区如嘉定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新型城市功能(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培育需要较长时间、产业发展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结构调整成本快速上涨以及产业发展服务配套能力尚不完善等挑战。

二、嘉定区深化创新转型战略的新思路

针对目前经济转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上海郊区以嘉定区为例,他们立足区情实际,按照创新转型的基本要求,以结构转型为突破口,实施“高点定位,多点支撑,重点带动”战略,形成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新“三驾马车”。

(一)高点定位。即以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目标,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大对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低产出为特征的“三高一低”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战略方向必然是向高端化发展。目前,嘉定区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善,产业层次也较为丰富,几乎囊括了从传统到高端的所有层次,但与构建现代化新型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产业链和价值链大多处于中低端,产业高端化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1.实行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战略,以高端技术、高端项目和高新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2.实行加快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以及营销、信息两端拓展战略,即加快发展“两头在沪,中间在外”型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文化与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3.实行有选择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多点支撑。即以进一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培育多个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方式,通过产业链的纵横延伸与积聚,能有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积聚,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嘉定区,汽车产业已形成了整车及零部件上下游配套相互关联和支撑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嘉定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对全区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仅仅依靠汽车这一家特强产业,还不能起到经济稳定器作用,弊端不可避免,其一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其二是在转型中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难以提升。“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若要在转型过程中确保顺利实现提升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嘉定区须摒弃“一枝独秀”思维,实行“多业并举”战略,培育发展多个特色产业集群,以增强抗风险波动能力。

(三)重点带动。即实行以强化对结构转型的引领作用为目标,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1.立足当前,全力加快现有存量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高星级酒店等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推动这些项目早日开工投产,力争尽早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注入强大动力。

2.着眼长远,建立滚动发展的中长期项目储备机制,加快引进具有较强行业带动性和规模效益的重大优质项目,把握项目建设的主动权,形成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和实施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必须贯彻的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全方位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成效取决于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的合力,实现战略转型必须贯彻如下原则:

(一)在准确把握深刻内涵前提下促进创新转型。创新转型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概括而言,主要为四个“统一”:

1.坚持结构、空间、功能、效益的统一。当前上海郊区产业转型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现有的产业布局历史沉淀厚重,虽然上海郊区各区县产业现状各不相同,但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都必须处理好结构转型与产业空间转型、产业功能转型及产业效能转型的关系,坚持以结构转型为突破口,以空间转型为重要载体,以功能转型为核心,以效益转型为目的,统筹转型发展全局,形成各方面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各方面转型互相促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2.坚持传统产业淘汰与升级的统一。淘汰劣势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重点工作,然而谋求产业新生,并非是对传统产业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做新兴产业,而是坚持对传统劣势产能的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从实践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出效益需要一定的周期,如果在新兴产业尚未成熟之前就过早地放弃传统产业,势必造成产业发展上的“真空”,给整个产业体系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加快传统产业的存量改造和升级,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进行改造升级,着力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形成一批占据产业发展前沿阵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技术和高端产品,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同时,努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增量涌现与创新,大力发展以文化与信息、总部经济、股权基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转型发展的后劲。

3.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转型发展的目的所在,但是并不意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才是创新转型的最终目的。对传统“三高一低”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淘汰,是转型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可以给未来发展腾出空间,积蓄力量。对于流动人口压力巨大的郊区,淘汰落后企业可以控制人口的规模,提升人口的结构和素质,降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成本。因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评估经济效益的优劣,更要综合评估转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收益,真正做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4.坚持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统一。转型发展的艰巨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过程,不仅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着眼未来,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既要从一点一滴的效益积累做起,为创新转型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撑,同时切实摒弃粗放型、外延式扩张,坚持集约型和内涵式的增长方式。

(二)依靠干部群众能力素质的提高推动创新转型。必须着力提升干部群众在贯彻创新转型战略过程中的三种能力:

1.提升学习能力。学习既是提升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能力强弱的表现。为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广大干部群众需要加强对创新转型新知识新本领的学习,加强学习研究,探索化解阻碍转型发展的瓶颈的新办法新途径。

2.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更是当前经济发展战略性调整的动力源。创新需要对现有模式和机制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用创新的办法形成新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顺应现实和发展趋势,善于应用新思维和新方法,不断开创工作的新流程。

3.提升执行能力。执行是方针政策决策贯彻实施的必经环节,没有执行,没有坚强的执行决心和执行能力,再好的部署也会落空,再好的目标也难实现。提高执行能力就是要求在创新转型过程中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实践,将转型战略落到实处,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用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推动创新转型。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保持开拓进取和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是转型发展攻坚阶段取得关键性突破的重要动力。

1.弘扬敢于率先的精神状态。领先优势来自率先实践,当前上海郊区各区县相继进入深化创新转型的关键期,各区县在推动创新转型中既有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有利一面,同时在相近领域和相关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张力,迫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保持敢于率先争先的精神状态。

2.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在创新过程中,敢于担当,就是要直面创新难题,勇挑重担,敢负责任。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要挺身而出,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完成的事要跨前一步。

3.弘扬敢于超越的精神状态。实现超越首先要敢于否定,勇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通过否定来寻求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同时,还要善于寻找差距,挖掘自身潜力,力求在创新转型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和超越。

(四)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创新转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因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必须贯彻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需求的导向。产业的转型必然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再合理的发展战略也很难执行下去,特别是在淘汰传统产业,规划新型产业体系工作中,征地、动迁和产业业态调整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必然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创新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所在。

2.坚持依靠群众的路径。创新转型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生活、工作在一线的人民群众,对创新转型往往具有最直接的理解和要求,能够反映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能够提供许多极具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坚持走群众路线,创新转型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7

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优化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是指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 是各产业部门之间具有的质的内在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 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1]。本文拟从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以期弥补在对兰白都市经济圈实证研究的不足, 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一、兰白都市经济圈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1.兰白都市经济圈概况。2003年, 在《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3—2020年) 》中首次提出建设“兰州都市圈”的构想。2005年, 在甘肃省“十一五“规划制定过程中, 正式提出了《兰州都市圈专项规划》。2007年8月, 《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 成为继《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完成后的第二个甘肃省重点规划项目。2009年10月, 在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 甘肃省委、省政府依据区域发展实际, 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 “中心带动”的中心, 是指兰州市和白银市, 要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兰白都市经济圈为增长极, 支持其率先发展, 拉动和辐射甘肃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自然条件、地理特征等因素,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范围包括:兰州市的5区3县, 白银市两区3县, 定西市1区1县, 临夏州1市7县, 武威市天祝县, 总面积为55 825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2.3%, 人口818.53万 (2008) , 占全省人口 (2008) 的31.15%[2]。

2.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产业发展现状。由于近年来兰州市、白银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形成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互补、经济相联的一些重要特征。而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定西市的安定区和临洮县、武威市的天祝县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发达, 所以接下来主要选取兰州市和白银市, 作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主要城市进行研究。对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G1) 、第二产业 (G2) 、第三产业 (G3) ) 和甘肃省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以及兰白都市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第一产业占比 (GR1) 、第二产业占比 (GR2) 、第三产业占比 (GR3) ) 进行分析, 从下页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呈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 从总体上看,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及甘肃省地区GDP都有大幅的增长, 绝对数额有了较大提高。具体来说:1990—2008年甘肃省的GDP由242.8亿元增加到3 176.11亿元, 增加了2 933.31亿元, 增长了12.08倍, 年均增长达到15.35%;第一产业的GDP由7.73亿元增加到58.4亿元, 增加了50.67亿元, 年均增长达11.89%;第二产业的GDP由60.3亿元增加到536.02亿元, 年均增幅达12.9%;第三产业的GDP由18.65亿元增加到496.15亿元, 增加了477.5亿元, 年均增幅达20.01%。尤其是自2003年以后, 各指标的增幅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表明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对甘肃地区的经济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其次, 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第三产业的比重呈快速增长, 第二产业占比在2005年以前呈下降趋势, 2007年以后呈上升的态势。具体来说:1990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分别为52.57亿元和10.92亿元, 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却扩大为477.62亿元和438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1990年差距较大, 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逐年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的逐年上升, 到2005年几乎就没有多大差距,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41%和48.54%, 而在2007年以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 第二产业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一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 第三产业比重降幅较大, 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远高于第一产业, 这表明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 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二、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设定

基于以上的分析及结合相关的理论成果, 为了更好的分析兰白都市经济圈三次产业对甘肃省经济的影响, 我们分别用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的GDP作为解释变量, 把甘肃省的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考虑到异方差的存在, 对上述变量分别取对数, 从而建立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 随即项μt假设为白噪声误差过程。ln GDP:表示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 G1:表示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一产业GDP的对数值;ln G2:表示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二产业GDP的对数值;ln G3:表示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三产业GDP的对数值 (其中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分别用兰州市三次产业的GDP加上白银市三次产业的GDP) 。

(二) 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

计量分析采用Eviews5.0软件, 为了确定变量的平稳性, 先对单个变量运用标准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最佳滞后阶数由SC准则确定。结果显示, 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一种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方法———Johansen检验法或者称为JJ检验法, 协整检验表明在1990—2008年的样本区间内, ln GDP、ln G1、ln G2和ln G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回归分析。

从以上的检验可知, ln GDP、ln G1、ln G2和ln G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下面本文就使用Eviews5.0, 运用OLS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从上面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具体地, 甘肃经济对兰白都市经济圈三次产业的弹性分别为0.173、0.691和0.136, 这表明兰白都市经济圈中第二产业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较大, 第二产业的波动必然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波动。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仍不能忽视, 此外应当重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可以描述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和动态变化。其中一个以Δln GDPt为解释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为:

模型中为误差修正项, 反映变量间的误差修正关系, 所有作为解释变量的差分项的系数反映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对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从上面的结果看, 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变量的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的符号一致, 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甘肃经济除了受到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影响, 还受到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当甘肃经济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系统将以-0.059的调整力度向均衡状态恢复。

三、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 兰白都市经济圈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而言, 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 第一产业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 第三产业的影响有上升的趋势。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将对甘肃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应采取以下对策, 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现包容性增长。兰州与白银相距不足70公里, 虽然空间距离短, 从行政区划上讲却属于两个地区。因此, 打造兰白都市经济圈需要建立相应的、有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的利用出发, “各自为政”, 这严重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导致了资源配置扭曲等问题[3]。因此, 要实现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 就要真正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 从兰白都市经济圈或从西北的整体利益出发, 营造“包容性增长”的新格局。

2.建立产业互补、分工协作的跨区域市场体系, 实现错位发展。打破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 强化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 使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兰白都市经济圈内各地的区位经济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产业优势, 从而使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兰州的优势在于物流、金融、商贸、服务、旅游等方面, 要发展总部经济、省会经济的作用;白银以兰州的科技资源为依托, 在承接兰州市部分转移产业的同时,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等新兴产业;定西市以马铃薯、中草药, 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临夏市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 发展以民族旅游和清真食品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 同时借助其商贸业本身的优势, 发展成为兰州与藏区间商品流通的大市场[4]。

摘要:利用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就兰白都市经济圈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而言, 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 第一产业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 第三产业的影响有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9-170.

[2]聂华林, 唐志静.兰白都市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 2010, (2) :139-142.

[3]杨明洪, 孙继琼, 等“.成渝经济区”:中国经济增长第五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33-36.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8

港口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全面的物流系统, 发展经济。但是港口规模绝不能过多超过市场的需求, 否则就显得“过热”。港口的现代化发展是港口规模与港口物流经济的协调发展, 而协调发展的概念不易于用具体数学关系‘量化’, 因此, 选择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为模型基础, 来对港口规模与港口物流系统的关系进行描述。

1 模型的建立

1.1 指标选取

港口的规模由通过该港口的人流、货流所决定, 港口要想发展壮大, 就必须具备足够的运输中转能力, 也就是指具有足够大的货物吞吐量。因此, 选用货物吞吐量作为表示港口发展规模水平的衡量指标, 记为T1。

港口结构在此主要指港口的功能结构, 港口的具体功能作用主要由其转运的货物种类决定。因此, 选用主要货物种类的吞吐量占总货物吞吐量的比值作为衡量港口功能结构的主要指标, 记为T2。

除了吞吐量和货物种类的影响, 市场预期对港口规模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合理的市场预期可以在保证现有港口吞吐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港口规模的发展预期, 不会导致过热的或者失良的市场供需关系, 得到更好的生产效益。通常, 港口的现有的生产经营效率会为港口未来的市场预期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 选取能港口利用率作为衡量港口效率的指标, 记为T3。

1.2 模型改进

协调模型指的是系统要素之间所占比重的和谐状态。协调发展状况的区间判断法, 要设立一个取值[0,1]闭区间上的协调系数 (实数) 反映系统隶属于模糊集“协调”程度的指标。

2 实证分析

2.1 采集数据

以日照港为例, 采集其1996-2005年的数据。

2.2 回归拟合

以T2, T1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列表。通过初步的观察, 决定试用指数函数模型和高次函数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并绘制出关系散点图。结果表明, 指数方程拟合效果最好, 最佳拟合结果为:

2.3 计算协调系数矩阵

2.4 计算港口发展协调度

2.5 港口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分析

由GDP, 工业总产值和港口协调度作为三个变量来确定回归方程, 并以此方程反映港口协调度对GDP的支持作用。

通过关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日照港的协调发展对于该区域及港口腹地的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不良的港口发展方案还会造成腹地区域经济的负增长。

3 结论

港口规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是支持港口物流经济的源动力。模型实验结果证明, 港口规模, 国民生产总值与协调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 所以需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地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实与预期期望, 合理安排港口规模的建设目标。遵循绿色经济的发展原则, 以提高科技水平、装卸工艺和管理调度水平作为提升港口经济效益和影响力的主导因素, 以增建码头、港区和其他硬件设施作为辅助发展措施。时刻牢记港口规模与物流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切实做到港口地区与港口腹地经济效益协调的科学发展。

摘要:港口规模的增长是港口经济影响地位提高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根据模糊数学理论, 建立港口规模、结构和效率协调性测度模型, 并把该模型应用到具体港口的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港口展协调性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关联分析。

关键词:港口规模结构,协调发展,港口物流经济

参考文献

[1]赵珍.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水运杂志, 2008 (4)

[2]武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9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结构失衡现状

过度投资、消费低迷和出口依赖是当前我国动力结构的主要特征, 是典型的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

(一) 投资过度膨胀

近几年, 我国的投资率始终处在40%以上的高位,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达到了近年来的高点46.8%, 远高于发达国家, 如美国的投资率一直低于20%, 即使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高速增长的重化工业阶段也只有32%。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投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2006年以后, 单纯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已不是很明显, 部分原因在于投资结构的失衡使投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投资对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樊纲就认为, 我国的消费比例过低, 投资比例过高, 不是因为消费增长下降了, 而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 导致总需求的结构失衡, 这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 (樊纲, 2010) 。当然, 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还是必要的, 目前我国还不存在全面的投资过度, 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结构:从区位上看, 大量投资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经济开发区、改革试验区, 中西部地区还处在投资不足状态;从行业来看, 投资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金融、铁路等高利润高垄断性行业, 很多行业, 如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投入还不足;从城乡结构来看, 大量投资集中在城市地区, 广大农村投资还很少, 一些地区基本水利建设投资严重匮乏;从所有制结构来看, 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在软预算约束的机制下, 有强烈的投资冲动, 而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却因融资困难而缺乏投资动力。

(二) 消费动力不足

近年来,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上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3年的5251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48076亿元。虽然我国消费总量增长较快, 但是从消费率来看, 却呈现在波动中持续下降的趋势 (见图2) 。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 2009年降至48.6%。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消费率一般为70%~80%左右。1978~2008年我国的年均消费率和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0.5%和46.1%, 而同期全球年均消费率和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76.6%和60.6%, 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年均消费率分别为77.0%和74.4% (刘东皇, 沈坤荣, 2010) 。

客观上讲, 我国的消费增长还是很快的, 问题在于消费增长相对GDP增速偏慢, 这种相对差距日积月累, 消费不足的问题就逐渐演变为大的经济结构问题。

(三) 外贸依存度过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 出口需求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了66.2%, 远高于发达国家, 也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国外需求萎缩, 外贸依存度急剧下降, 2009年降至44.2%, (见图3) 。从表面上看国际金融危机是对我国出口的挑战, 实质上是对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由于缺乏自主创新, 出口产品中大部分处在价值链的低端, 实际上并没有制造这些商品, 而是将进口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产品是Made in China而非Made by China。这种出口的粗放型高速增长加剧了资源的短缺, 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二、动力结构失衡的制度因素分析

从深层次看, 动力结构的失衡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深入分析动力结构失衡的制度根源。

(一) 导致投资膨胀的制度因素

投资膨胀的最重要的动因是逆向的激励制度。第一, 在预算软约束的机制下, 企业盲目追求投资规模, 投资效率、投资结构被忽视, 使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资源的要素价格扭曲, 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投资效率低下;第二, 单一的经济绩效考评机制也使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盲目投资动机, 以追求投资规模为目标, 造成产业过剩和产业同构现象突出, 投资结构失衡, 投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 (TFP) 偏离度加大;第三, 重化工业战略也是投资膨胀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推动经济增长, 重工业的投资激励政策不断出台, 结果投资一直快速增长且保持在高位, 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一度被忽视, 第三产业发展也严重滞后;最后, 以间接税为主的财税体制也是投资膨胀的动因之一。由于我国实行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税体制, 地方税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 其预算内财政收入规模偏小, 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地方经济增长、社会福利以及地方政府的正常行政开支等。这样, 在扩大建设规模过程中, 地方政府就采用了通过土地批租获取出让金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其投资扩张的冲动实属必然。

(二) 导致消费不足的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早期, 消费曾是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世纪80年代, 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平均超过60%。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分配结构开始失衡, 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缺乏购买力, 城乡居民的整体消费倾向下降, 消费拉动经济的动力严重不足。当前,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8, 城乡的收入差已由改革初期的2:1上升为2009年的3.36:1, 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差距 (文贯中, 2010) 。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包括财政、社保、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等公共资金的漏失, 权力寻租、土地收益产生的大量灰色收入, 以及大量地下经济产生的黑色收入等, 也是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消费不足还与劳动报酬下降有一定的关系。1996~2008年, 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从53.39%下降到38.75%, 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 (周扬波, 2010) , 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 严重挤占了居民的收入。

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原因十分复杂, 其中制度因素最为关键。首先, 收入分配原则没有及时调整。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 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降低了, 经济活力大大增强, 但是对效率的高度重视, 不可避免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 既得利益者阻碍制度创新。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逐渐呈现刚性化特征, 其原因在于改革主要是通过减少过高收入阶层的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等措施对利益群体重新进行利益分配, 这就必然会减少既得利益者的收入水平。于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 各利益集团会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 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制度变革;第三, 个人税收体制还不健全。目前我国个税设置不合理, 高收入阶层负税比重低, 弱化了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功能。据人民网报道, 我国的富人约占总人口的20%, 但上缴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个人所得税收入的10%, 而这个比例美国正好相反, 将近50%的工薪阶层只承担了联邦所得税的5%, 10%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个人所得税的60%, 1%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30%, 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倒金字塔型税负负担结构 (崔建华, 2010) 。

另外, 政府公共品供给机制的不健全也是阻碍消费增长的因素。公共品供给的增加可以对居民消费产生替代效应和挤入效应:如果公共品的供给不足, 居民势必增加这方面的支出, 消费必然受到抑制;增加公共品还可以派生出许多额外的消费需求, 促进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当前, 我国公共品供给尽管在交通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在廉租房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仍显不足, 尤其是高企的房价, 严重削弱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另一个问题是, 在现行公共品供给体制下, 大量公共资源被投入城市, 部分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品成本却转嫁给农民, 使得农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严重压抑。

(三) 导致出口依赖的制度因素

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 与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密切相关。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结果是, 经济运行受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大, 而且容易导致贸易摩擦, 受制于人。其制度激励主要是汇率制度和出口退税机制:由于汇率水平较低, 人民币长期被低估, 强化了出口导向模式;对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也过于优惠, 不利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均衡机制

(一) 建立投资结构优化的长效机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目前而言, 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是必要的, 重点调整的应是投资结构。首先, 要硬化投资者的预算软约束, 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制度, 使投资决策者真正承担起投资的风险;二是注重投资结构和规模的协调性, 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治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投资的过快增长, 避免投资过剩。在保持投资规模稳中有升的同时, 提高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 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投资权限。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制度建设, 健全投资监管体制, 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二)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首先要调整分配原则。在分配原则上,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以化解社会矛盾, 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特别是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是加强个人税收制度改革, 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机制, 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 开征遗产税、房产税等, 缩小财富分配差距。对个税起征点实现动态化管理, 争取将个税起征点与CPI涨幅等经济指标挂钩;再次是合理处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约束”。改革在本质上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 必须排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中阻碍体制创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又要适当照顾他们的利益, 避免改革阻力过大。

(三)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 建立内生性外贸发展机制, 降低外贸依存度, 减少国际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逐步取消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的优惠, 保证内资企业所应享有的公平竞争环境。对外资投资方向加强引导, 使之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服务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战略目标。实行双向对外开放模式, 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陈佳贵, 李扬等.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樊纲.大幅提高国民消费尚属奢望[J].新华文摘, 2007, 4.

[3]刘东皇, 沈坤荣.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科学, 2010, 4.

[4]文贯中.结构性失衡、内需不振、过时的土地制度和走出困局之路[J].南开经济研究, 2010, 2.

[5]周扬波.利益分配失衡框架下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经纬, 2010, 6.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10

1 休闲产业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1.1 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软化”

城市产业结构软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由工业时代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关联的“硬”产业结构向以技术、知识生产为关联的“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它一方面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另一方面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

1.2 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轻化”

近几年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注重发展工业,使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过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小。发展休闲产业中的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业等,有助于形成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2 休闲产业发展对城市就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2.1 休闲产业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第三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部门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休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增长点,是吸纳劳动力的最大入口。据美国休闲研究的权威专家杰弗瑞·戈比预测,在未来的经济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就业人员的80%~85%。发展休闲产业可以开发和创造更多非正规的灵活就业岗位,促进非正规就业工程的实施。

2.2 休闲产业产品的非标准化程度高

由于休闲产业所满足的精神需求具有无形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其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差异性远远大于同一性。例如,美容美发业中不同的理发师尽管使用同样的材料和设备,却可以设计出各不相同的形象,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偏好、不同审美观点的顾客的需求。可见,休闲产业强调劳动者技能、技巧多样化,而对标准化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吸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上对就业者需求较宽、能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的新兴产业。

2.3 产业关联度较大、就业系数高、就业门槛不高

休闲产业会对其他产业形成需求,从而引发其他产业扩大吸收劳动力。以旅游业为例,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必然会刺激和带动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宾馆饭店业、照相机销售、胶卷销售和冲印业、餐饮业、旅游商品业、娱乐业等,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据世界旅游组织(WTO/OMT)专家的测算,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为社会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休闲产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

3 休闲产业发展对城市消费结构调整的推动

3.1 可以活跃整个市场,启动各方面的消费

1994年5月1日,我国开始尝试实行5天半工作制;从1995年5月开始,我国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黄金周”休假制度。就此,我国职工的法定休息日每年达到了114 d;2008年1月开始实行两个“黄金周”和传统节日休假制度,法定休息日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1 d,休闲时间的增加为休闲消费提供了时间保证。

3.2 休闲产业发展能够刺激生产发展

因为许多消费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用于娱乐,例如汽车、体育器械、家用电器、摄影照相器械、旅游基础设施等等。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又由于产业间的连带关系作用,休闲经济几乎会波及所有产业,为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所以,从大城市角度讲,发展休闲产业会刺激社会生产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3.3 休闲行为意味着休闲消费、商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由于休闲和消费是人们必然的生存需要,作为一个城市的政府,围绕“休闲”和“消费”这两个主题来指导城市消费和发展城市经济,引导居民理性地选择休闲消费种类,既能实现城乡的生产与消费平衡,又能带动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方便居民生活。

4 休闲产业发展对城市投资结构调整的推动

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投资总量中所含各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投资来源构成及其使用的方向,因而是经济结构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4.1 区域休闲环境吸引投资

建设区域休闲环境可以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将大量资金投入这方面的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南京在公共绿地、广场、公园、体育、娱乐场所、自然环境状况、艺术场馆等与休闲产业有关的城市环境的投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南京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被世界公认为最佳的投资城市之一;西安市规划建设大雁塔广场、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秦岭风景名胜区、华清池兵马俑历史文化游览区以及唐皇城复兴,依托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特点,将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建设休闲旅游设施和城市环境。

4.2休闲产业是投资的热点领域

国内外休闲产业发展的实际表明,休闲产业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且收益期长的部门,是非常值得投资的热点领域。目前,社会上和国际上有大量的游资正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精神享受的需求将超过对物质享受的需求,市场需求量的上升空间巨大。国家已针对个人投资领域颁布了《个人投资企业法》,对我国民间投资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从而充分地调动了民间大量闲散资金集中到产业资上来,对拉动内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发展休闲产业具有提升城市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休闲经济发展来保障,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4.

[2]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3]夏雨生.试论休闲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16-17.

[4]曹王争,李捷.休闲消费——社会进步的驱动器[J].消费经济,2003(4):93.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篇11

张津梁书记说,目前,天水市正在全力推动项目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在积极做好“ 工 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发展方略的指导下,以经济调整为主线,把项目 建设融入到整个经济调整的主线当中。

调整产业结构。利用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合理调整和发展。如规模较大的秦 城区双孢菇的生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了比较成熟、规范的产业生产链。 如苹果生产、甘谷的辣椒生产、武山的胡萝卜生产都初步形成了产业链。目前,全市基本上 形成了“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格局。

天水是老工业基地,加工工业门类齐全,优势明显,充分发挥制造加工业的龙头作用, 开发基础原材料的中下游产品,振兴天水装备制造业。

天水旅游业正在加大开发建设力度,逐步由单一的文化旅游向生态旅游、自然景观旅游 、娱乐性旅游等综合性旅游发展,充分利用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 个品牌,把天水旅游业做大做强。

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过去搬迁的三线企业比较多,国有经济比重达60%至70%, 因此,在做好产权置换和身份置换的同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在项目建设上要做到各类所 有制经济相结合,由原来的政府统办项目转向全社会抓项目、办项目。

调整投资结构,盘活现有资产。比如高速公路,天水的秦城区到北道区的路,我們计划 向外出售,再用卖路资金建设城市。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只要有利于天水市项目建设的技术 和人才我们都要引进来,用来发展项目。近年来,天水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以及连续 14年举办“伏羲文化节”等办法,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效果。

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 篇12

一、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概述

(一) 产业结构优化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其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因此需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产业结构优化指的是各个产业之间经过协调与科学合理的配置, 使与产业技术经济具有相关联系, 并且得到合理的协调发展,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而得到不断的升级与进步, 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产业结构能够更具合理化和高级化。

(二)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也存在相应的变化。同时,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促进下,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结果, 对产业结构的改革和优化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 当区域的生产力得到科学合理的提高之后, 会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技术作用下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此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而对于某些区域来说,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进和吸收高新技术与有效资源, 无法避免地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被迫优化, 此产业结构具有被动性, 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 而主动的产业结构优化能够确保区域经济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由此可见,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 长吉图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发展, 长吉图区域近年来已经逐渐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产业体系, 其中包括了石化、汽车、医药等为主体地位的具有独立性的产业体系。长吉图区域所处的位置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较大规模的农产品输出, 并且在农用装备上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产业结构上, 经济发展增长水平较快的为第三产业, 其次为第二产业, 最低为第一产业。这主要是受到了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而促进了长吉图经济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展, 使农博会、汽博会等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的现状

(一) 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内部结构

由于长吉图经济区域位于东北区域的老工业基地, 受到当地区域的历史与相关体制的限制, 在产业结构分配上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 轻工业的比例比重工业低。另外在产业结构中又以农产品、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业为主, 在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综合性差、格局布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等问题, 严重地制约了长吉图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 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产业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 具有收益高、风险高、投入高等特点, 导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 产业结构层次与产业间的关联度偏低

在长吉图区域内的重工业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轻工业的发展重要性无法给予一定的关注度, 不但无法推动轻工业快速有效地发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链短缺, 使产业结构层次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偏低。另外, 由于目前在长吉图区域产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产业链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够完善, 尤其是以汽车、石油化工等为主体的主导产业无法对长吉图区域的整个产业结构产生有效的关联作用, 从而无法对其他产业产生相关的联系与促进作用。

三、促进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 加强和合理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为了能够使长吉图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则需要对长吉图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 采取相适应的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通过构建具有科学合理性的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产业体系, 使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确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得到有效的互动和协调。

由于长吉图区域其所处的位置具有发达的交通和齐全的基础设施, 因此在区域竞争中具有较强较高的核心竞争力。在合理调整长吉图区域的产业内部结构的时候, 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相关内容的资金投入, 引导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在加强第二产业的时候, 需要在已有的第二产业基础上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 使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优先快速发展。另外, 对第一产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及时改造, 使第一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 积极拓展产业结构发展资金来源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因此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投入, 无法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由此可见, 需要在国家和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之后, 根据长吉图区域的实际具体需要和情况, 积极地拓展产业结构的发展资金来源, 使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融资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 制度一套科学合理、能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政策, 为长吉图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的经济环境和氛围, 从而促进长吉图区域和其他经济区域的合作发展。

(三) 健全和完善相关支撑政策制度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 尤其是长吉图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 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对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有效快速发展, 则需要有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制度对其进行支撑。在受到长吉图区域的历史和所处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制度, 并且进行实时的创新, 确保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拥有科学合理性, 预防在各产业在竞争过程中存在恶劣影响。另外, 在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制度之下, 政府除了要充分地发挥其政府职能之外, 还需要创新管理制度, 在管理中引进和吸收新的竞争体制和激励体制, 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分配, 使产业结构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和配置,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得到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圈的主要组成部分的长吉图区域, 其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其他的经济区域来说落后较多, 尤其是其产业结构的组成和构成缺乏科学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对长吉图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而促进长吉图区域产业结构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长吉图产业结构作为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存在缺乏科学合理分配的问题。而长吉图区域经济作为东北亚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采取相适应的措施, 针对长吉图区域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 进一步促进长吉图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 使长吉图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得到更深层的优化和发展。

关键词: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其图.联动与承接:兴安盟与“长吉图”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13 (08) .

[2]徐德斌.浅析长吉图战略下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4 (06) .

[3]王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布局与政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4]王金霞, 何丹.生态经济引领长吉图区域可持续发展[J].新长征, 2013 (09) .

上一篇:人工阴道成形术下一篇:排序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