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SWOT分析

2024-08-19

民间借贷SWOT分析(通用11篇)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1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 (合同) 关系, 是由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移转给另一方, 还款期限到期后, 由另一方返还借款本金并按照约定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1]。其中, 法人或其他组织限于非金融机构, 且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公民自然人。原则上, 企业之间的借贷仍为法律所禁止[2]。不过, 银监会最近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使民间借贷可以发生在企业之间, 其中一方的企业指小额贷款公司, 未来央行将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那其中一方的企业就是放贷人。对小额贷款公司这种非金融机构, 除特殊管制要求外, 因“本指导意见未尽事宜, 按照《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故仍可纳入民间借贷的范畴处理。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更显突出。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从银行借贷更难, 故民间借贷迅猛发展, 并呈频繁化多样化的特色。调查显示, 近年民间借贷总量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6%至7%的水平, 相当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额的4%至5%。在我国, 民营企业近80%的资金需求来源于自我积累和民间借贷。江浙、广东一带, 民间借贷普遍, 温州民间借贷则更盛, 所引发的诉讼纠纷也越来越多。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月息最高达一毛, 民间借贷的风险已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

但民间借贷已无法堵, 也不应堵, 而只能疏。当国家金融机构已无法承受企业借贷之重时, 应该将其从地下放归到阳光下的地面上。在货币紧缩的日子里, 中小企业的生存遭遇严峻挑战。因资金困难借贷无门, 有的企业甚至已削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生产规模, 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因为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往上调, 现在哪个行都一样, 银行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了。”银行贷款已不可能“我们这贷款指标已经没了。”某银行人士如是说。

但民间借贷如不加以理性的疏导, 则可能变为洪水猛兽。“我们直接贷款给你, 直接贷款给你利息是很高的, 假如你做生意拿去你是不合算的, 如果你周转一下是可以的, 周转十来天半个月是可以的, 你专门用我这个钱, 那你除非就是去贩毒, 能赚到这么多。”这是民间借贷人士的善意提醒。

本文拟在现有法治背景下, 就民间借贷将逐渐放开的价值判断下, 对其相关的几个重要法律问题做一分析, 期望对涉足其中的有关人士防范、规避或正视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及责任有所助益。

(一) 民间借贷主体

1. 贷款人

2. 自然人

如贷款人是自然人, 因不存在任何限制自然人贷款的规定, 故法律上, 贷款人考虑的是借款的合法性, 之所以如此, 是因借贷关系的合法性是担保合法的基础, 而合法的担保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现实情况下, 我国大部分民间借贷也要求担保。根据《担保法》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 主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无效。”考虑到我国《物权法》未采纳物权行为的概念, 更未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因此, 即使担保是物的担保, 借款的合法性也会直接关系到贷款人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如果明知或有理由知道借款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仍进行借贷, 那么这种民间借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非此, 即使借款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鉴于公法与私法的区分, 仍应肯定借贷合法成立, 即从属的担保亦有效成立, 借款人的违法行为则另案处理。简单说, 自然人作为贷款人所发生的民间借贷, 合法性有很强的法律保障。

自然人作为贷款人, 可能更需关注的是该自然人仅作为借款的过桥, 即规避企业之间禁止借贷的法律规定的行为, 贷款人形式上是自然人实质上是企业。这种民间借贷存在很大法律风险, 因其规避了《意见》或《条例》对金融的管制。

如该自然人的资金来源于其他自然人, 那么, 只要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该民间借贷应肯定为合法。

3. 企业

(1) 小额贷款公司或放贷人

依照《意见》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或《条例》成立的放贷人具有从事民间借贷的主体资格, 在其营业范围内所从事的民间借贷行为受法律保护。详细内容另见它文分析。

(2) 一般企业

一般企业不能向企业贷款, 原则上, 企业间借贷仍然为法律所禁止。因此, 法律留给民间借贷的合法性空间是狭窄的, 核心是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是否归类为借贷 (法律) 关系?如何评判?重形式还是重实质?例:甲企业急需资金100万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 其产品将以150万的价格卖给乙企业, 甲乙之间的法律关系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 甲借乙100万, 甲卖出产品后, 将100万还给乙;第二种, 甲与乙签订买卖合同, 乙预付甲100万, 甲向乙交货后, 乙再付50万给甲。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第一种不合法, 第二种合法。现在考虑该例第二种方式的三种实际可能情形:一是甲与乙协商解除双方之间的买卖合同, 甲将产品转卖给第三人丙, 从丙处取得货款后归还乙的预付款;另一情形乙将甲生产的产品转卖给第三人丙;第三种是甲与乙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真实的买卖关系, 买卖是形, 借贷是实。不具有真实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应认定为企业间借贷, 如实际存在的第三种情形;具有真实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不是借贷关系。当然, 仍应在法律上避免企业间借贷的形式, 否则, 将极有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

企业借款给自然人受法律保护, 除非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3]。如自然人仅是形式上的借款人, 而实质上的借款人是企业, 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 应认定为企业间借贷, 不能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但民间借贷, 由于法律并未规定贷款人审查借款人借款用途的义务, 因此, 中小规模借款的合法性在法律上是稳定的。

(4) 借款人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 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由于借款人先使用资金, 后归还本金和利息, 因此, 就借款本身, 借款人不存在法律风险。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 有经验的贷款人开始在借贷合同中引入金融机构的贷款控制技术。这些条款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应认定具有法律拘束力, 因此, 鉴于借款人在合同上的弱势地位, 借款人仍存在很大的合同风险, 应引起重视。

(二) 借款的本金与利息

1. 本金

民间借贷先扣利息的做法, 是不受我国法律保护的。《合同法》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 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当事人约定改变的无效。例如, 借款100万, 年利率20%, 预先扣除20万的利息, 实际借出80万, 1年到期还本100万, 是不能获得法律支持的。贷款人实际只应得到还款 (本金+利息) :96 (=80+80*20%) 万。

2. 利息及计算

与民间借贷不同, 银行借款属有息借款, 而民间借贷不必一定约定利息, 是否计息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约定。当然民间借贷不仅约定利息, 事实上往往是高额利息。不过当事人的约定自由, 要受《合同法》、《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调整。从法的适用讲, 合同法是最新颁布的法律, 并且属特别法, 应优先适用, 没有规定的, 再适用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释。

依《合同法》之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 视为不支付利息, 即无息借款。如双方约定了借款利息, 按约定支付利息, 如虽有约定但未明确具体的利息数目, 则应依最高法院关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1条“借款双方因利率发生争议, 如果约定不明, 又不能证明的, 可以比照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息。”按契约自由的原则, 企业与自然人的借款可类推适用。

民间借贷即使无息借款, “有约定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偿还, 或者未约定偿还期限, 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 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 应当准许。”[4]利息“可以比照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息。”

更值我们关注的民间借贷基本上都是有息的, 且往往是高息, 由借贷双方自由约定, 但约定的利息也并非毫无限制, 有合法与非法之分。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四倍的部分是不予保护的。《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 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这是对合法借款利率的保护, 也是对过高利率的限制。

过去, 司法实践的一贯做法是, 不支持自然人之间的借款计算复利, 如规定复利的, 则复利部分无效。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 法院已确立民间借贷适当保护复利的原则, 即“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 其利率超出同类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部分不予保护。”

(三) 证据与举证责任

民间借贷如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人的贷款, 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官司, 由法院来主张正义。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民间借贷往往不规范, 借款或还款事实因证据缺失而不清楚, 而证据攸关官司输赢, 当事人切身利益的保护。从举证责任角度, 掌握证据规则, 注重程序并最终从实体上保护民间借贷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有重大意义的。

1. 借贷事实

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 贷款人 (原告) 应当对所主张的借贷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司法实践中, 表现为贷款人首先应提供民间借贷的协议 (合同) 、借据或欠条等证据, 以主张借贷事实的成立。借款人 (被告) 要反驳贷款人的主张, 如主张借款已归还, 在贷款人提供上述证据后, 也负有提供相关证据的义务。

2. 证据的真实性 (1) 签名

多数情况下, 对贷款人提供的证据, 借款人会否认其真实性, 如借款人否认欠条上签名是本人亲笔签名, 这时需由双方共同选定或法院指定的具有资格的鉴定机关进行鉴定。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 借款人对自己的反驳意见负有举证义务, 不履行其义务将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借款人可申请字迹鉴定, 预交鉴定费, 并配合鉴定机关做好鉴定工作, 以便查明事实真相, 切不可错误理解这是贷款人的义务, 拒绝配合。

(2) 印章或公章

贷款人应拒绝借款人使用私人印章代替签名, 因私人印章很难证明属其所有, 并且即使是, 亦很难证明证据上所加盖的印章由其本人所为。如借款人是企业使用公章, 仍不能欠缺实际签约人的签名。审慎的贷款人还应掌握借款人的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机构代码等相应复印件材料, 必要时予以确认。

3. 作为借款人的自然人死亡

现实中民间借贷的借款人仍有许多是自然人, 而在借款人死亡时会引发借款人是企业时所没有的特别问题。继承人 (被告) 否认借款事实并否认证据的真实性, 如欠条上签名的真实性, 此时继承人负有举证责任, 可提供借款人生前所写字迹材料作第一次鉴定。如鉴定结论是欠条上的欠款人签名与继承人提供的鉴定材料非同一人所写, 即否定借款事实主张, 则贷款人如对该鉴定结论有异议, 可提供借款人生前书写的有关材料申请第二次鉴定。更经济的选择是, 两次鉴定并为一次进行, 由法院“一步到位”查清事实真相, 作出公正的判决。

摘要:当前, 我国不少地方民间借贷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所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对我国的民间借贷进行分析, 期望对有关人士防范、规避或正视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及责任有所助益。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分析,借贷主体,本金,利息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批复.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2

我国的民间借贷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跨越的时间已经非常久远了,但是直到现在我国的民间借贷市场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待开发的金矿。投融贷根据目前的市场可以看出来民间借贷对企业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但是如果政策不完善不去加以过滤就会出现很大的风险。在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民间借贷)平行发展,充分说明正式金融与民间借贷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表现在:在民间借贷中,由于交易主体常常是具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个人或企业,贷款人对借款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信誉和道德品质比较了解,长期沉淀下来的免费信息,使民间借贷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但随着交易金额或交易范围的扩大,民间借贷必然面临与正式金融机构同样的信息问题。在当前的广大农村地区,大量的融资需求具有一次性、短期性、分散性和低产出的特点,这些融资需求无法人正式金融关系中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具有方便快捷、借贷双方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发挥着正式金融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民间借贷与正式金融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并存的关系。

另外,当资金需求者无法从国家银行系统及原有的金融格局中得到有效满足时,民间借贷则有效缓解了资金的供需矛盾。民间信用的活跃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金融服务发达程度成反比。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既定的融资需求量,由正式金融与民间借贷共同完成。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决定了资金短缺是一种常态,也意味着正式金融无法满足所有的资金需求,正式金融不能满足的资金需求则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从中短期发展趋势看,紧缩的货币政策将直接作用于正式金融的发展,间接地对民间借贷产生影响。从利率看,目前中国对利率体系中重要的存款利率仍实行管制,政府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对贷款人进行政策扶持,相应的存款人的利益受损。因而在正式金融市场,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及资金使用偏好抑制了资金供给,助长了资金需求,两者的缺口为民间借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基于正式金融与民间借贷的互补与替代的关系,在抑制正式金融发展的同时,中国适度从紧的金融调控也促进了民间借贷的扩张,短期内民间借贷仍呈扩张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既然抑制其发展成为不能,我们更应理性对待日益的民间借贷市场,冷静分析民间借贷市场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促使其规范运作,努力将其对金融秩序的消极影响、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分析 篇3

一、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特点

1.案件数量和涉案标的额大幅度上升

近四年来,浙江省某法院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已占同期全县民商事案件总数的31.24%,相比2008年-2011年四年间该类案件占全县民商事案件总数的24%来说,其案件数量加快上升态势已经凸显。而今年该类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6.5%,其诉讼标的额74.8亿,占近四年案件总标的额的37.3%。

2.借贷主体涉及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

2008年到今年11月以来,中小企业发生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仅有779件,占全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17.3%。其中,案件所涉大部分企业都是债务方。此类案件中涉及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工、工艺品行业,且企业规模不大。

3.投资公司等民间机构发展旺盛

担保公司、投资公司、贷款公司等中介性质的小型金融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数量均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其在民间借贷案件中多以自然人名义出现,实际是经营着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过程中以自然人的身份作掩护发放小额贷款,这种已经带有职业放贷人性质的更具有隐蔽性。

二、民间借贷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1.民间借贷案件数量的急剧上升,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民间资本流动的单一性、短期性特点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包括我国在内都不容乐观,出口贸易经济低迷,对我县工艺品等主要的经济行业造成较大影响,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无处流动。特别是白银等贵金属价格的持续走低,对仙居传统白银行业造成严重打击。民间资本不再关注该领域,又对当地企业融资失去信心,这样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不再流向企业,反而更偏向短期的安全性较高的投资渠道,而纷纷向个人、担保公司、小额金融公司等处流动。

2.小额担保公司等兴盛造成纠纷不断

这类借款存在着利息高、借款合同格式化、借贷审查不严格的特点。高利性表现在借贷利息远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并且利息往往在借款时预先扣除,或以约定本金方式归还。借条则全部为格式化合同,金额、利息等则由当事人书写,容易引发纠纷。审判过程中,发现这类借款对用途审查极不严格,几乎是放任不管的状态。2015年浙江省某法院审理的多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多起案件中发现贷款人存在高额利息、放债还赌博款等嫌疑。

3.借款人缺乏法律知识以及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在有职业放贷人嫌疑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发现借款人普遍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借款过程中并不注意留下相关的票据、汇款凭证、证人证言等,以至于在贷款人向法院起诉追讨后,对自身已经归还的钱款没有相应证据予以证明等情况发生。甚至有借款人、担保人在向贷款人出具借条时,完全不审查借条内容就直接签名。导致纠纷发生无法解决而诉至法院。

4.诚信意识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消耗殆尽

从民间借贷案件的发生看,特别是自然人与自然人通过亲朋好友之间,基于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心理而发生的借贷行为,在整个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这类案件的发生,也是对个人诚信品质破坏作为严重的一部分。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将社会信用体系及时、全面地同步发展,导致人们在意识到毫无原则地追求经济利益,却不需要承担相应后果时,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逐渐被消耗。借款人在取得借款后,往往不再兑现承诺,导致出借人利益受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案件审判质量

通过诉讼文书送达、诉前调解、证据调取、开庭审理等各个环节,对案件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及时甄别发现是否存在高额利息、赌博放倒款、扣除利息做本金等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形,并对当事人特别是借款人做好关于举证、司法鉴定等诉讼权利义务的释明,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2.全面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运行

对小额担保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的运营,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其运营主体、运营资格、场地、经营条款等作出明确的限制和规范,对不符合规定的机构,及时予以清理关闭,形成良好的专业市场氛围,减少非法操作存在。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和全面实行

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分析 篇4

民间借贷是一种复杂的金融现象,对民间借贷的界定目前在理论界尚无统一的内容,一般认为,民间借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间借贷是指个人同个人和个人同集体之间的借贷活动,它包括个人之间的借贷和私人钱庄等地下金融组织的借贷活动。广义的民间借贷是指游离于经国家职能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集活动,广义的民间借贷又被称为民间金融或民间信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开的、非正规的金融,它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外,不在官方的统计报表中披露,也不受法律保护,它包括民间金融的各种形式和活动。

二、民间借贷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民间借贷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且呈现出一种规模扩大化的趋势,是一个客观事实。从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借贷的大规模存在是与其对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分不开的。民间借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该区别对待,扬长避短。

1、民间借贷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民间借贷缓解了资金供求失衡状况,实现了民间资金的优化配置。资金供给不足是地方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民间借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金融结构失衡等原因,我国的金融抑制还比较严重,广大的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缺少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只能转而依靠民间借贷寻求资金上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其中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成长前进中的桎梏。在银根缩紧、从银行主渠道很难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面临资金危机,于是,民间借贷方式就成为很多企业和个人融资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具备向银行申请贷款条件的企业。

第二,民间借贷利率形成机制对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民间借贷利率具有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用途而异、随行就市的特点。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利率水平较低,欠发达地区利率相对较高,同时,信用度较高的借贷主体其利率较低,获得贷款也相对容易。民间借贷利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间闲散资金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与市场真实利率水平接近,有利于市场均衡利率的形成。

第三,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助于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推动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民间借贷吸收了大量资金,分流了银行存款,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民间借贷同时也有效引入了金融竞争机制,有利于正规金融机构改善经营方式,调整服务手段,加大信贷营销力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民间借贷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参与者,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替代效应会加大金融机构改革的外在压力,迫使正规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进行体制创新,实现自身的重组与发展。

2、民间借贷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间借贷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我国民间借贷的存在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从正规金融体系中分流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一国的金融总量理论上应该等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和,因此资金配置在正规金融和民间借贷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借贷市场,必然会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巨大冲击,并影响到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从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造成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

第二,民间借贷会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冲击。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民间借贷的利率往往较高,这样就会诱导一部分居民个人的资金流向民间金融机构,从而直接减少了银行资金来源,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存款竞争,提高了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并且,民间借贷在特定条件下间接加剧了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风险。比如对于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在偿还贷款时一般会考虑先偿还后者,因为民间借贷利率较高,这就给正规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带来不确定性,这显然会对正规金融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削弱金融主渠道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第三,民间借贷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负担,并助长高利贷的存在。一般来说,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比银行同期利率高3—4倍,过高的利率水平,一方面会降低高息负债企业的利润空间,容易使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影响企业日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长期存在也助长了高利贷的存在,在社会上出现了部分食利阶层,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结束语

民间借贷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缺乏外部约束,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冲击,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但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间借贷的双刃性,以法律形式明确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本文以民间借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阐述民间借贷基本涵义的基础上,讨论了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认为民间借贷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间借贷的双刃性,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借贷,民间金融,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合理引导规范操作趋利避害——对江西省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4(4)

[2]、林声,民间借贷的发展动因、发展效应与有序引导──以莆田市为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3)

[3]、马中杰,杨得芳,李玉霖,我国当前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及发展建议[J],发展,2007(08)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5

摘要:作为传统的融资方式,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1年9月,温州的“跑路”事件却引发了学术界对民间借贷方式的思考。为此,本文以温州借贷危机为例,着重从借贷利率、人民币汇率、资金流向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导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温州“跑路”事件、民间借贷、中小企业

一、温州“跑路”事件引发民间借贷危机

随着2011年4月温州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正式拉开温州企业“跑路”的序幕。接着,媒体不断地曝光一系列温州企业主因资金链出现困境、企业互保出现问题相继跑路出走的负面新闻。9月22日,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欠款8亿跑路,顿时牵动了所有温州人的神经,让原本严峻跑路局势进一步升级。通过分析发现,在温州的“跑路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原因:温州民企的资金链断裂。

温州是一个民间借贷、民间资本市场十分活跃地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温州近90%的家庭和60%的企业都参与民间借贷市场。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7月21日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温州40万家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高度依赖民间借贷市场进行融资。民间借贷的发展,让融资难、筹资难的中小企业获得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促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民间资本市场体制的不健全,也给其融市场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引发了民间借贷的危机。

二、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1、高利率的民间借贷,严重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不少温州中小企业主表示因为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一般来说,我国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倾向于给那些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的大型企业或大型项目放贷,以减少放贷风险。而中小企业由于生产经营风险大、信用不高、内部管理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则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加之,中小企业由于在获取商业银行信贷时难以提供

充足、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使得银行在向中小私企放贷时因风险和收益不对称而缺乏积极性。因此,作为市场的自然选择结果,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温州,民间借贷在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下,国家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进一步紧缩,纷纷转向民间借贷。

随着温州中小企业对民间资金需求的增多,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下,利率也随之攀升。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发布《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水平为24.4%,折合月息超过2分,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个百分点。而民间的综合利率在2003-2010年间在13%到17%之间,24.4%的新数据说明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处于阶段性高位。高额的利息加剧了中小企业经营的负担。当企业投资项目出现困难时,企业的盈利水平往往低于利息水平,将很难偿还贷款。为了还贷,企业主往往又回到民间借贷机构贷款,以暂时偿还以前的欠款,资金链如此反复进行。一旦企业资不抵债出现困境,整个资金链就会发生断裂,企业将面临被追债的风险,出现上述的企业主“跑路”现象。

2、人民币汇率提升对温州模式的威胁以外向型民营经济为主的温州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民币升值必将给其经济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其进出口贸易。汇率作为影响进出商品的价格因素,对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汇率对进出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现的。理论上讲,汇率的变动可以影响该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使得进出口量发生变化,并影响到贸易收支差额。汇率的变化对贸易产生的影响一般表现为:本国货币升值会降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符合一定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条件下,进口增加,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内进口替代品产业的扩展;出口相应减少,从而出口商品的生产企业收到不利影响。

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为3.1%。2011年前4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幅已达1.9%,加速升值态势明显。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给我国出国贸易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发展外向型经济温州带来极大影响。温州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一直以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等产品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在市场缺乏竞争力,并且属于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提升产品价格

会大大降低产品的需求量。人民币升值,就相对提升产品出口价格,也就降低了企业产品出口量,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随着企业利润的降低,降低了企业还债的能力,加剧了借贷危机。

3、民间借贷资金链的脆弱据《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显示,当前温州民间借贷的资金中,用于生产经营的占35%;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的占20%,包括一些人以融资中介的名义或者多家融资中介联手,在社会上筹集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另外有20%由一般社会主体(个人为主)借给民间中介。国家出台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使得温州的民间借贷越加活跃,出现了许多纯粹炒作资金的中介组织。许多中介组织打着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的幌子,经营地下钱庄,高息吸收社会资金的同时,并以高利贷的形式对外放贷。

金融危机后,大量的民间资金聚集到楼市、煤炭市场。而炒房、炒煤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运用,许多民间借贷参与其中,在集资时许诺的利息已经很高,又以高息贷给最终的投资者。这种异化的资金链条,看似非常完整,一旦炒作失败,高额的利息负担就会压断资金链条。2011年下半年,楼市开始低迷,一、二线城市开发商为了收回资金不断降价促销,使得一向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新一轮“冬天”。楼市的低迷迅速波及整个炒房市场,造成炒房族前期投入的资金很难收回或者出现亏损。如果资金短缺的情况继续恶化、债务不断累积,炒房资金的紧张会迅速的波及借贷市场,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引发借贷的恐慌。总之,脆弱的资金链条,由于缺乏对借贷资金使用的监管,盲目投向风险较大房地产市场与矿产市场或参与下一轮的高利贷,一旦带来资金链问题,就容易引发民间金融危机。

三、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

金融监管当局需要采取“堵”、“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金融机构,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我国民间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风险。一味地禁止于事无补。政府可以考虑将民间借贷中介纳入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范围,让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民间借贷的桥梁和纽带;也可以通过引进已有投融资渠道的信托为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

搭建投融资平台。可以适当减免对小额贷款公司等的税收,真正建立一个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良性竞争的、能够为广大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金融体系。

2、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与疏导民间借贷资金由于缺乏政府监管,导致资金的使用偏离企业的核心业务。许多中小企业贷出资金后盲目进行房地产与矿产资源投资,同时高负债投机也导致民间借贷有了高利贷化倾向,影响了资金配置,推升了市场的利率。由于市场监管较弱,利率过高,投机过强,导致中小企业的负担过重和风险积聚,催生了借贷危机。因此,地方监管机构要加大引导企业科学的发展相关业务,建立民间借贷的日常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和反馈民间借贷的数据和信息,地方监管各机构要加强协作与配合,全方位监控民间借贷基础数据,并科学引导民间借贷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鼓励企业进入资金缺口较大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上,如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品开发、能源、物流等。政府应着手从法律法规途径规范民间集资、集股行为,使民间借贷走上规范化运作轨道。

3、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国家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已相继出台了“银十条”等政策,通过降低存贷比考核范围、减少贷款审批等方式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政策出台的背后,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此外,管理当局应放开对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特别是在市场准入、业务规范、金融监管等方面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积极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将民间贷款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

国外的经验和理论都表明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有很强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倾向。中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金融环境。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时,我们应按照市场化的准则设立和监管中小金融机构。同时,也应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市场化的兼并和重组成立新的机构,以避免因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危机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阶段性的“信贷挤压”。

4、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及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至关重要。信用体系可以通过大大降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成本,从而对中小企业信贷产生激励作用。在信用担保体系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中小企业信用工程,但目前提供的融资数额远未满足中小企业的现实需要。我们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必须有一个明确而合理的定位。也就是说,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民间金融组织在中小企业信贷中的作用,它作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中介,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甄别和监督来解决商业银行信贷中固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增加商业银行进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动机及信贷供给。在此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将因为其付出了监督成本以及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应对中小企业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

四、结语

从中小企业融资难到温州民间借贷的活跃,从炒房团、炒煤团到温州的跑路事件,温州的民间融资模式在促使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同时,由于缺乏金融监管与完善的金融体系,最终引发了民间借贷危机。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导致不少温州中小企业面临生存问题,同时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从借贷利率、人民币汇率、资金流向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导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合理疏导资金流向。政府应规范融资行为,不断完善民间借贷体制机制。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并建立相关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降低借贷风险。温州的融资模式在其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对探讨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辉,李俊平.对温州民间借贷情况的思考.青海金融[J],2011(10)

[2]胡凯航.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与管理.经济发展[J],2011(10)

[3]欧阳超,李宏辉.温州跑路事件的分析.财会导报[J],2011(9)

对湘西州民间借贷风险监测与分析 篇6

一、民间借贷风险监测概况

2008年,我们以民间借贷风险监测点为切入点,坚持“疏、堵”并举的监测模式,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监测分析,使民间借贷监测工作步入正常化轨道。

1.专人负责,提高监测工作实效性。由于民间借贷监测点多面广,工作难度大,我们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分组分点包 干到人,安排5名监测人员(每支行1名)对110个样本点进行全程跟踪和数据采集工作。同时,要求每次回访抽查10个样本点,看监测方法是否得当,监测数据是否可信。

2.点面结合,注重监测数据真实性。湘西州民间借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又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这就需要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来选点。一方面,我们按照“既有一定行业特点又要有一定代表性”的原则,从农业大县—龙山县和工业相对发达的保靖县各选取5户样本企业。同时,由所辖龙山、永顺、保靖、泸溪、凤凰等五个县支行委托农村信用联社选择100户城乡居民为个人样本点(每县20户),从“面”上掌握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我们派出专人参与州政府“处非办”日常工作,从“点”上了解民间借贷情况,从中获取动态信息。

3.疏堵并举,把握监测方法科学性。“疏”的方法是加强“窗口”指导,搞好金融宣传,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开发和创新,满足社会投资多元化需求。“堵”的手段是结合反洗钱工作,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地下钱庄、洗钱、赌博、高利贷等圈钱活动,不断完善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工商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民间借贷监管体系。同时,强化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严惩失信行为。

通过民间借贷风险点监测,基本情况是: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融资是主渠道。根据样本企业和个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州民间借贷总额为170271.59万元(以企业存款为基础测算数据),比年初增长64.5%,相当于同期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7.7 %、贷款余额的13.5%。从资金流向和流量看,个人借出资金90%流向企业,企业融资成为民间融资的主渠道。据县市“处非”工作组排查,全州面上有民间借贷活动的企业95家,计10.6亿元。

2.利率弹性空间增大,利率水平普遍偏高。据监测,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为70%,最低为20%,加权平均利率43.18%,为同期基准利率的5.78倍。

3.借贷期限有所缩短,投资结构比较单一。从监测情况看,民间借贷期限一般为3-6个月,占比75.97%,比上期增加45.51%,说明短期借贷有所增加,期限有所缩短。借出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业,占民间借贷总额的98.62%,而投资类占比只有1.19%。

4.借贷手续比较简便,操作风险逐步显现。据样本企业调查,大部分借贷手续欠完善,办理过程随意性大,有书面协议或文本合同的仅占15.58%,其中隐藏着巨大的操作风险。

5.信用借款占比偏高,信用风险逐步加大。从监测情况看,大部分民间借贷均未办理担保和抵押手续,采取信用借款形式,信用借款占比高达54.91%,比年初增加17.53%。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信用扩张,超过投资者对其风险的控制能力。当面临外部冲击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这类风险就显得益发敏感和脆弱,弄不好会诱发信用风险,危及社会稳定。

二、民间借贷主要特点

1.企业融资规模化。根据样本企业和个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州民间借贷总额为170271.59万元(以企业存款为基础测算数据),相当于同期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7.7 %、贷款余额的13.5 %。从资金流向和流量看,个人借出资金90%流向企业,民间接待规模扩张较快,成为企业和个人融资的主渠道。

2.民间借贷非法化。从监测情况看,大部分民间借贷均未办理担保和抵押手续,采取信用借款形式。据吉首市“10.2”专案组反映,吉首地区20家非法集资企业所吸纳的民间借贷资本达84.9亿元,相当于同期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的50.33%。

3.民间资本证券化。自2008年11月份以来,证券市场开始回暖,不少社会闲置资金从民间借贷市场退出,有的甚至提前收回资金转向购买股票、基金等,以赚取更高收益。同时,一些投机意识较强的居民也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融入证券市场。从样本点情况看,此类现象主要发生在城镇居民群体,农村极少。

4.融资方式多样化。从民间借贷模式看,居民借貸主要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模式为放款人-借款人,一般在村庄或社区以内。随着中介人和中介机构的出现,运作方式已经变成了放款人-中介人-借款人模式。从民间借贷方式看,民间借贷有信用借款、抵押借款或担保借款等。民间借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互熟悉程度和中介人在当地的影响力等。据调查,湘西州民间借贷日益活跃,借贷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如有的房地产商为了高息吸纳民间资金,将房产单元出售,同时约定返租,并在一定年限内回购,向投资者许诺高达银行存款利率5—8倍的固定投资收益率。

三、民间借贷“热”的主要成因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和市场化配置行为,近年来在湘西州愈演愈烈。

1.基因: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具有逐利性,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决定的。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土地、矿产等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州内出现了一批房地产、采矿等高利行业,民间资本随机而动,以求利润最大化。“利”高人胆大,高额利润总是吸引投资者追逐。

2.内因:三大矛盾。一是主导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矛盾,使得银行提高了对该行业的贷款门槛,民间资本趁虚而入。湘西州“两高一资”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0%。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与投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造成民间借贷市场异常活跃。三是中小企业融资冲动与贷款难的矛盾,使得他们转向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正迎合了他们的融资需求。

3.外因:机制缺失。一是监管机制缺失。国家没有出台与民间借贷有关的专项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未制定相应政策。二是引导机制缺失。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感到力不从心。

四、民间借贷监测中的主要问题

1.民间资本逐利化趋势明显。从民间借贷监测看,民间借贷中除了将自身资金用于民间放款之外,还有从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然后转手将资金高息放出,从中获取利差。今年上半年,民间借贷从金融机构和民间借入资金数量增长迅速,增幅分别为51%和48%,几乎是自有资金的2.5倍。

2.民间借贷资金投向单一。监测数据显示,民间借贷借出资金的用途主要是生产经营类活动,占80.06%,其中,投资开发房地产资金达到943万元,占借出资金总量的41.89%。民间借贷资金中有近一半投向房地产,与政府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的调控意图相违背,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借入银行贷款转投房地产,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游离于宏观调控之外,这既不利于正规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又影响了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3.利率过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民间借贷过高的利率造成融资者成本不断上升,反过来,又会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特别是一些融资者“空手套白狼”,孤注一掷,或者拆东墙补西墙,用新融资偿还旧融资,最后造成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如:泸溪英姿美容美发厅老板,向个人借资400多万元,由于利率过高,偿还不了贷款人的债务,还拖欠雇佣的服务员工资,无奈之下逃往外地,把风险最终转嫁到投资者身上,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4.借贷风险逐渐暴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借贷控制风险的能力主要以亲缘约束为主。民间借贷在放款前利用地缘、血缘等亲近关系对贷款人及其资金用途进行较为详细地了解,贷中和贷后缺乏持续动态跟踪,更难有效监督,从而对资金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难以控制。由于民间借贷一般采用口头协议、借条、便条等方式运作,极易引发债务纠纷。据统计,样本放款逾期金额550万元,比上季增长118%,比年初增长137%;10户样本企业中近60%的出现了借入资金无法偿还的情况,借贷风险逐渐加大。

五、民间借贷风险监测评估

1.民间借贷演化为非法集资而引发系统性风险。2008年10月,吉首市因民间借贷演变成非法集资,并最终因非法集资企业资金链断裂而连续引发群体性上访和围堵政府、拦截铁路、挤兑存款等重大事件,诱发系统性风险,危及社会稳定,并最终造成6.2万个家庭近50亿元的经济损失。湘西州的非法集资是由民间借贷逐步演变而来的。从隐蔽到公开,从萌芽到蔓延再到恶化,期间经历了十余年。在此过程中,大家都视为民间借贷。其实,民间借贷与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在内涵与外延上模糊不清,很难界定,就连地方政府都难以把握,基层人行也很难判断和识别。

2.民间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由于民间借贷双方信息极不对称,容易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投资者以让渡资金的使用权而换取对未来高额回报的要求权,而这种要求权不是建立在经营者的信用基础之上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或者信用丧失,就会引发道德风险。如,自2006年以来,龙某以湘西自治州凯莱螯合制多元复混肥有限公司的名义,向借款人承诺承包该公司的工程,以月利息6%及借款多少元奖励多少元等种种好处,向社会公众借资500余万元,现已携款潜逃。

3.与民事纠纷有关的民间借贷不能如期履约的信用风险。民间借贷有其自发性、松散性、隐蔽性和不可控性,有可能因借贷手续不规范而演化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据司法部门反映,湘西州每5起民事纠纷案件中就有1起因民间借贷纠纷而引发的案件。

4.民间借贷案件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而引发金融风险。一是通过特定的传导路径引发突发事件。如,2008年9月8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谣传“政府将冻结集资户存款帐户”而引发吉首市大规模挤兑存款事件,并迅速蔓延到永顺、凤凰等5县,时间之快、人数之多、影响之广是历史罕见的。二是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产生利益冲突和“挤出效应”,对金融机构存款带来较大影响。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状态下,2008今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少增11亿元。三是对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一定影响。民间借贷演化成非法集资,使不良贷款不降反升,信贷权限上收,上级行“用手投票”,从而使本地金融机构丧失贷款审批权限,很难获得新的信贷支持,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六、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的路径选择

1.在信贷市场上,构建与民间借贷良性互动的平台。从监测情况看,民间借贷不断发展壮大,在信贷市场上与正规金融竞争的格局已初露锋芒。为此建议:一是搭建项目平台。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积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通过开展项目融资,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为载体吸引民间资本,并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二是搭建中介平台。大力培育民间借贷中介,提供委托贷款、信贷担保等形式的融资,把民间借贷从无组织、私人性的直接借贷转向连续性、集中化和专业化的民营金融。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发布项目投资信息,优化投资环境,为民间投资提供优质的服務。

2.在组织体系上,坚持政策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随着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民间金融转化为合规金融成为现实,如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加快民间金融契约化、规范化进程,将其导入正规金融体系。 民间金融按照市场机制调节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有着其内在和永续的生命力,应任其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自我实施。如果过于强调民间借贷组织化,正规化,就会失去民间借贷固有的优势和灵活性。

3.在管理程序上,加强对民间借贷中介的监管。由于民间借贷中介从事资金融通业务,一旦信用风险积到一定阶段,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和管理十分必要。建议民间借贷中介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在监管机构备案。由监管部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民间借贷中介基本情况、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借款偿还情况等,切实打击高利贷以及洗钱等非法金融活动。

4.在监测方式上,实行网上公证替代定点监测。基于民间借贷的隐蔽性和参与者的众多性,建议开发网上公证程序,对民间借贷实行网上公证。网上公证程序可挂靠地方政府公众信息网,借贷双方以自愿为原则实行网上公证,公证内容包括借贷双方姓名、身份识别证件及号码、借贷金额、借贷期限、借贷利率等。公证采取借贷双方交互式登记,以居民身份证号码或企业机构代码为唯一识别进行注册并实行密码管理,其他人无法查看他人的民间借贷信息,确保登记双方信息的安全性和公正性。

七、政策建议

1.强化“社会性”信用建设,搭建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建议政府部门组织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对企业社会融资进行评估,按照“收益覆盖成本的原则”,由政府组建的监管机构,对企业融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测算,并对社会公布,然后按批准的额度进行融资,并实行封闭式管理,对融资全程监督。当企业项目完成,资金回流到专户后,由监管机构督促企业连本带息将资金退回借款人。

民间借贷若干法律问题分析 篇7

一、民间借贷的基本情况

民间借贷,又称为“灰色金融”,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也逐渐的活跃在金融市场中。民间借贷在我国出现的历史比较悠久,大概有四千多年的时间。起初的时候发展并不好,甚至在几十年间再无踪迹。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民间借贷又慢慢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壮大规模。民间借贷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是由于是法律所禁止的,所以在法律之外的夹缝中求生存,发展也是步履维艰。民间借贷主要有地下钱庄、中介、担保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具特色,发展是非常的快的。

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从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资金上得到的支持是非常少的,甚至是没有,所以中小型企业要想取得发展,最好的选择就是民间借贷,省去了向正规的银行贷款的程序。民间借贷是可以非常快的拿到钱的,因此也节省了中小企业的时间,以更好地抓住发展的机遇。

二、民间借贷值得注意的法律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规定

关于民间借贷法律是非常少的。在目前受理的关于借贷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按照非法集资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罪名来量刑。民间借贷是国家支持的非正式融资形式,但是由于民间借贷的基本特点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一样的,而法律对此也没有详细的界定,所以就导致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借贷的风险性是非常高的,进行借贷的双方都担心会出现纠纷。而仅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只是限制一些非法集资的行为,却并无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而且相关的法律条款对于民间借贷的规定是不统一的,有的法律是允许的,而有的法律是严令禁止的,所以在同一件借款事件中,依据不同的法律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审判后果。所以民间借贷的的形式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非常难以抉择的。

(二)民间借贷的成本太高

民间借贷是没有法律保证的,所以在交易的双方心中是没有一个准则的,因而双方就会在交易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借款的规则商定方面,这些时间的浪费对交易双方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于法律的缺失,制度是非常不完善的。因此在债务到期的时候,而借贷人却没有能力偿还的时候,法律不能保证放贷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当前我国因为诚信的缺失,更为民间借贷带来了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三)在经济法中存在的问题

1.打乱金融市场秩序

如果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民间借贷,就会影响国家一些的金融政策的推行,官方金融机构也就不能统计出相关的经济信息,国家也就很难全面的把握金融发展的趋势,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因为民间借贷的的快速发展,而管理制度又不完善,资金的使用没有合理的计划,所以会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紊乱,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2.过分拉升借贷利率

正规银行贷款利率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统一制定的,而民间借贷却是完全相反的,是由借贷双方自己商定的利率,一般是根据借款的时间长短、还款能力来定的,而且通常来说借贷的利率是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对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的。因为放高利贷获得的利润比较大,许多人会因为禁不住诱惑去进行一些非法集资活动,而且大多数群众对于民间借贷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可能会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参与到这种非法行为中去。就民间借贷来说,放贷人大多数是为了利益,所以最关心的是利息和本金能够收回来,对于借出去的钱用来干什么是完全不关心的。而不可避免的是有的人借钱是为了做一些违法的事情,不仅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民间借贷在刑法上出现的问题

(一)非法集资事件增多

进行非法集资的人大多数是抓住了一些人想要轻易获得利益的心理,编造故事,让他们相信可以赚钱;被骗的群众大多数都是对这种集资行为不了解的,不知道如何分辨是否为诈骗行为,盲目投钱进去,最后导致血本无归。

(二)为洗黑钱提供了方便

一些民间借贷的机构逐渐的变成了洗黑钱的专门机构,和黑社会组织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些来路不正的钱不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流入市场,只能放在民间借贷机构,通过一些运作手段把钱洗白。这些民间的借贷机构没有一些正规的法律条款的约束,所以在出现借贷纠纷的时候只能自行解决,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暴力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极易触犯刑法引发犯罪

非法集资的行为可能导致许多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因为债务的纠纷处理不妥善,许多的集资人纷纷逃跑。有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伤,触犯刑法。而且死亡的人数是在逐年的上升的。因此许多的民间借贷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

四、降低民间借贷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按照法规行事

对于民间借贷中出现的问题,最紧要的就是要制定明确的法规,对于借贷行为进行规范,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民间借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贷款为主业的专门从事放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另一种就是自然人之间产生的借贷行为。对于这两种借贷方式都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于专门从事放贷业务的人制定一些放贷的规范,以此来约束放贷机构的行为。单独立法,制定放贷的标准,从根本上杜绝民间借贷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采取补救措施。在制定相应的法规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发挥出法规的调控作用,对于一些非法集资的违法活动要严厉的打击,而对于正常的借贷行为要按照相应的规定有序进行。

(二)完善民间借贷法律

对现有的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要及时的进行完善,对于存在不足的地方要进行修订。为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制定一个行为标准。对于放贷人的资金来源要严格查证,保证资金都是来自于合法的渠道。由于按国家现行的借贷规定,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正规的银行中借贷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导致了这些企业只能从民间借贷机构来融资。为此,国家应该放宽借款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要有过多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经济有序发展。

(三)借贷主体市场退出机制尚且需要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有许多企业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因此,对于个人破产的一些相关法规还是需要完善的,一方面是保护放贷人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是对破产人的一些权利进行限制,防止他们故意的逃债而宣告破产。

(四)制定民间借贷利率标准

民间借贷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率高,比银行的利率高出几倍。这就导致了在借贷过程中的风险增加。因此国家应该对民间借贷利率规定一个标准,不能超出银行利率的太多,这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是有很大作用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五)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一些民间借贷行为,融资活动相关部门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对应尽的职责要尽力完成。国家银行和政府部门要相互配合对借贷利率进行调控。在打击一些非法的集资活动时,相关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把工作做到位,打击力度要大,减少非法集资活动的发生。只有对民间借贷信息进行及时的统计,国家才能够更准确掌握这些信息,从而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有更加正确的根据。

(六)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处理上要更加的谨慎

企业的发展是需要资金的,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少不了要进行民间借贷。这就会使民间借贷快速发展,金融风险性大大的增长。针对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约束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在产生的借贷纠纷问题处理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人民法院应该对于民间借贷行为进行引导,根据法律合情合理地处理纠纷。要提高借贷人的金融风险意识,促进民间借贷的稳定。其次是对于一些纠纷案件要重在调解,以化解矛盾。当然,在调解过程中要注意对实际情况的摸底调查,合情合理地进行调解。最后,就是要成立一个法律咨询中心,为民间借贷提供一些法律上的服务。对于一些不懂得民间借贷规定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一些法律服务,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减少违法借贷活动出现的概率。还可以定期下乡对群众进行民间借贷的法律知识的普及,让他们更加了解民间借贷,从而降低民间借贷出现纠纷的次数。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借贷是我国必然存在的一种金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由于民间借贷的特殊性,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推行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借着借贷的幌子实则是为谋取利益而进行的非法集资活动和诈骗行为屡见不鲜。但是即使有了一些前车之鉴,这些事件还是层出不穷。主要的原因是,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对民间借贷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国家应该针对民间借贷活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对于出现的借贷纠纷要进行妥善的处理,从而促进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稳定金融市场。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为了经济增长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和银行借贷利率的不断上调,以及民间借贷在经济领域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民间借贷,顾名思义是非正规金融形式,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款在借贷的过程中进行约束,很容易就产生一些诈骗事件,不仅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甚至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针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国家应该对民间借贷进行更加规范的引导,防止一些非法问题的滋生,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问题,分析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邓纲,杨娟.民间借贷利率规制法律问题探究——从国家干预的视角[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2):81-85.

[2]武英梅.在新经济形势下再谈民间借贷法律问题[J].理论界,2012,(5):48-49.

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问题分析 篇8

一、民间借贷在我国的现状

民间借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为中小企业解决金融危机产生了重要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等研究机构报告显示, 2013 年我国民间金融市场规模超过5 万亿元; 2014 年工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 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50% 以上的税收, 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完成了70% 以上的发明专利, 提供了80% 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占企业总数的99% 以上[2]。但是民间借贷也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我国在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规制存在较大疏忽, 随着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规制问题的存在加剧了民间借贷的矛盾与纠纷。

二、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一) 法律规制不完善

我国民事法律法规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认可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 并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率。但是,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一些有关民间借贷的规定还分散在《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1991 年和1999 年的两个司法解释中。因此, 在有关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法规中, 缺少针对性的法律规制且现存的法律地位也较低。另一方面, 民间借贷方面的相关法规也没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民间借贷发展做出合理调整和完善, 这就导致了民间借贷中权益保障措施的缺失。

( 二) 借贷双方缺乏法律意识

一方面, 贷款人缺乏诚信原则。有些企业在民间借贷后破产, 无力偿还借贷债务; 或者有些好逸恶劳的人利用空壳公司等形式, 以企业融资为由在民间到处借贷后潜逃。公安部数据显示, 2011 年1 月至9 月仅仅九个月的时间, 我国共立非法集资类案件1300 多起, 涉案金额高达133. 8 亿元[3]。另一方面, 放贷人缺乏风险意识。由于民间借贷基于人际关系基础, 大部分通过打欠条或口头约定与证明的形式进行, 手续简单, 有一定的缺陷, 当贷款人无力偿还款项或存在欺诈行为时, 放贷人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证据与资料, 导致自身权益无法得到维护。

( 三) 监管主体与范围不明确

我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 但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监管范围并没有把民间借贷包括在内, 对于民间借贷形式、手续的规制和监管主体没有规定。民间借贷缺乏监管的现象导致了民间借贷市场诚信缺失的泛滥, 又使得放贷人投诉无门。

三、有效完善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建议

( 一) 建立健全民间借贷法律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政策环境下, 为了保证民间借贷持续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建立健全民间借贷法律体系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要制定完善且有针对性的民间借贷法律,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民间借贷法律的地位。在补充法律规制缺失的同时, 保证该法律制度得到有效实施与关注。

( 二) 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

民间借贷的手续不正规、法律材料不充分是导致放贷人无法维护权益的直接原因, 而人们的风险意识机法律意识不足是根本原因。因此, 要全面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 使民间借贷的参与者知法、守法、懂法, 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

( 三) 明确规定监管主体

民间借贷法律制度强有力的执行离不开监管主体的参与, 因此, 应该严格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使民间借贷市场在严格、统一的监管下健康运行, 并使违反规制的参与者得到应得的惩罚, 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 也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明确的监管主体也可避免因界限模糊而导致各部门相互推卸。

四、结语

民间借贷在我国产生较早,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该借贷方式有效实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 为我国企业摆脱金融困境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动力。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借贷市场中诚信原则的缺失, 导致了民间借贷市场难以健康发展。完善民间借贷法律体系、明确规定监管主体等措施可保障民间借贷的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健康血液。

参考文献

[1]蔡宏伟.我国民间借贷规制法律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70-75.

[2]齐欣.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6) :69-70.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9

随着P2P网络借贷的迅速兴起, 大量的借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上线运营, 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尤为突出。众多平台面临行业竞争激烈、借款无抵押担保、借款人还款能力缺乏保障、平台资质审核漏洞、对借款人资质调查不善等因素, 多家平台破产下线甚至陷入刑事犯罪。笔者从P2P网络借贷与传统民间借贷的区别进行分析, 进而明确网络借贷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进而确保资金安全与信用安全。

一、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

P2P网络借贷可以分为多种模式, 并且每一类型在我国均有实务代表, 故区别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 有助于借款人最大限度防控风险, 也有助于网络贷款运营商厘清责任。截止至2014年年底, 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共有1575家 (1) , 相对于2013年的爆发式增长, 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以及运营不当等原因, 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增长速度有所减慢, 部分平台“关门歇业”, 其中优易贷、淘金贷、红岭创投、东方创投等多家平台爆出问题, 更有部分平台已被刑事追责。现将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

(一) 单纯中介式

我国采用这种模式的范例是“拍拍贷”, 在国外采取这个模式的典型是Prosper。在这种模式中, 网贷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信息交互, 通过平台将借款人和贷款人撮合在一起, 平台不对贷款人提供担保, 也无需借款人提供抵押, 平台无资金涉及借贷双方, 仅赚取双方给付的服务费作为报酬。借款人将借款数额、还款期限、借款用途等信息发布在借贷平台上, 贷款人通过“竞标”的方式出借款项, 所以一个借款人的借款项目会有多个债权人。这种模式下, 贷款人的风险较大, 故投资利润也最大。

(二) 复合中介型

我国采用这种模式的范例是宜信, 在国外采取这个模式的典型是英国的ZOPA。这种模式中, 网络借贷平台担当了银行的角色, 其要对借款人的线下信用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并评级。宜信先用自有资金向借款人出借款项, 再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将债权转让给贷款人, 所以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借款合同。该种模式也同样适用于线下交易。宜信还通过保证金制度来防控借款人未依约还本付息的风险, 这种模式的平台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但投资收益会相对降低。

(三) 中介担保型

在我国的实务类型是人人贷。这种平台或引入保险公司作为交易的担保, 或将自有资金向贷款人提供担保, 确保投资本息不受损失。但是, 大多数平台没有明确说明保证资金所建立风险备用基金的来源, 以及风险备用基金的使用情况和动态规模, 也没有说明承担风险的责任主体, 以及平台是否仅以风险备用金为提供保障资金。这种模式下, 网络借贷平台充当了担保和中介这两种角色, 故投资人的投资利润相对较低。 (2)

二、P2P网络借贷相对于传统民间借贷的特点

传统的民间借贷是指发生在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基于相互信任所产生的借贷, 而P2P网络借贷产生的初衷系服务于民间借贷, 但相对于传统民间借贷又“独具特色”。

(一) 借款双方信任基础薄弱, 多为纯信用借款

传统的民间借贷双方或系亲戚、朋友, 或有业务往来, 即使双方并不熟悉, 也有彼此熟识的中间人从中介绍, 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家庭收入、资产情况比较了解, 借款的发生基于双方信赖。而P2P网络借款的借贷双方并不认识, 借款人将借款的意思表示发布在借款平台, 有闲余资金的贷款方通过网络将资金借出, 双方的借款关系由平台促成, 贷款人仅通过平台上公布的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借款用途、信用度等信息决定是否出借款项, 而对平台公布的信息真伪无法核实, 贷款人的信任往往来自于对借款平台的信任。

(二) 借贷双方个体多样, 参与分散分布广泛

P2P网络借贷的双方具有点对点、散状分布的特点, 借款人多为缺少抵押担保能力, 资金周转期间短, 借款数额较小的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 借款用途、数额、期限、还款方式多种多样, 即使投资人拥有较少资金、资金占用期间有限制的, 也能从平台上找到合适的贷款人。据笔者浏览多家P2P借贷平台网站, 投资人可以分散自有资金, 将款项投给多个借款人来均摊风险, 而每一个借款人的借款项目也可能会得到多个投资人的“投注”, 显现出一个债务对多个债权人和一个投资人拥有多个债务人的情况。

(三) 借款合意产生于网络, 借贷行为依赖网络技术实现

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 而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数据统计技术也与网络借贷的发展密切相关。P2P网络借款平台是借贷双方发生借款行为的媒介, 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也非纸质合同, 而是通过网络实现, 一旦发生借款人未依约还款的行为而导致诉讼, 投资人将会举证困难, 面临败诉风险, 法院在借款关系的认定上也存在一定难度。且网络借贷中的放款、还款等过程均依赖于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现代支付手段, 调取证据的过程也更加复杂化。网络借款还有贷前审核网络化以及网络看空间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即时性的特点, 增加了可能产生的风险。

(四) P2P投资人的收益高、风险大

由于借款人缺乏抵押担保能力, 往往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是银行认定的“次级借款人”, 这类人愿意付出更多的融资成本以获得借款, 推高了借款利率;P2P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 也会以高收益为宣传噱头, 从中赚取利润。且网络平台不同于其他具有金融资质的机构, 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核过程过于复杂、成本过高, 导致众多平台的尽职调查不够完善, 加重了投资人资金的风险。

三、法律风险类型及监管趋势

随着P2P平台数量的逐步上升, 借款的种类也逐步多样化, 平台本身防控风险手段的不断丰富, 也在倒逼行业规范的出台。2014年4月21日, 中国银监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了《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表示网络借贷平台要明确的四条红线:一是要明确这个平台的中介性质, 二是要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 三是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 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四条界限的明确, 也明示了该行业中潜在的多种风险。

(一) 因平台监管不力而引发的风险

贷款人在借贷平台公布的信息, 是通过其个人上传身份、职业、家庭等信息确定的信用等级, 贷款人投标该借款项目是基于对平台信息审核的信任, 如平台未尽职调查并核实借款人信息的真伪, 则会给贷款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中介平台应当合理划分信用级别, 并公开明细化其信用评级制度 (3) , 通过收集借款人财产、收入、职业等信息, 进行权重分析, 并结合其他贷款人对其过往借款的信用评价, 确定具有借贷平台特色的征信系统, 各网络借贷平台可以信息共享。

(二) 因借款人未依约还款而引发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部分借款并不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或担保, 且借款人与贷款人并不认识, 故在借款人无法依约偿还借款时, 贷款人的权益难以保障, 甚至在诉讼中也面临举证难等情况。故借贷平台应当加强借款前的调查和借款后的跟踪管理, 在发现借款人有无力还款的情形时, 及时告知贷款人, 确保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或加速贷款提前到期, 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三) 因平台自身原因而引发的风险

目前成立一家网络借贷平台的门槛很低, 仅需要取得营业执照并备案即可, 且由于监管不到位, 导致平台准入门槛低、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 (4) 如部分借贷平台为吸引贷款人投资, 用其自身资产向贷款人进行担保, 但借贷平台应当有多少注册资本, 该资本是认缴还是实缴, 都应当是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如宜信模式中的借贷公司直接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 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转移给投资人, 即平台参与到了资金的流转, 在平台出现了“资金池”, “池”中资金的安全也需要监管和透明的公示。

(四) 因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引发的风险

由于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 P2P平台有可能以诈骗为目标建立, 虚构借款项目, 目的在于骗取贷款人的借款。另有一些借款平台突破资金不紧张的底线, 演变为非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 改变了平台的中介角色。也有部分平台的审核不力, 使平台成为洗钱者的工具, 成为犯罪的渠道。监管机构应当加强行业准入及监督管理。

从长期来看, 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但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化发展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除加强外部监管以外, 平台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方式, 营造健康的行业环境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将会使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服务小微方面释放巨大的能量。

摘要:P2P网络借贷因其自身便捷、灵活等特点, 在现代金融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服务小微借款人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了较高的回报。而当前我国在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方面几乎是空白, 也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 巨大的法律风险或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从P2P与传统民间借贷的角度入手, 分析其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进而提出防控风险的方式。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防控,民间借贷

参考文献

[1]林荣琴.论我国P2P线上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控制[D].中国政法大学, 2014.

[2]郭姗姗.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 2013.

[3]陈翔.我国P2P网贷款模式及法律风险[J].唯实 (现代管理) , 2014.

[4]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课题组.P2P网络借贷平台:天使还是魔鬼[EB/OL].财新网, 2013.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10

一、农村民间借贷的特征

农村民间借贷在不同时期, 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别, 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1.契约主体与资金来源的私人性质

由于农村民间借贷是分散的借贷交易, 具备市场行为所必须的一切要素, 因而具有典型的契约性。这在定价和预算约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民间金融的供给主体主要有:当地比较富裕的依靠土地收入的纯农户、那些家庭成员有在外地打工的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兼业户和非农户。民间借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居民依靠土地收入常年累月积攒的积蓄;外出打工家庭成员的打工收入;在当地从事兼业或者非农业而的来的收入。二是来源不明的资金, 主要是一些灰色或黑色收入, 多是那些专门放高利贷者。三是借入资金, 包括向银行借入和向亲戚朋友借入。在农村向外借出资金的农户有些是从亲戚朋友或者是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 既是借款户也是放款户, 总是交叉在一起的。在资金来源中, 自有资金占绝对比重, 借入资金占的比重很小。私人之间的借贷主要是在扣除生产、生活所得后的剩余资金。也有人从银行借入资金再转借。

2.农村民间借贷具有交易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农村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古老的融资方式, 在金融日益繁荣的今天, 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其中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 更受金融服务局限性的制约, 根源还在于现行的制度安排。农村民间借贷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相对于正规金融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直接的自发激励机制, 农村民间借贷的供给者更了解借款人的信用和收益状况, 从而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农村民间借贷由于其不受监管而被称为非正规金融, 在制度层次上, 农村民间借贷又体现出其突出的比较优势, 比如“关系贷款”下交易成本的降低 (无须审批、核准) 、借贷双方高度的信息对称性 (贷款人对借款人资金用途、风险状况的高度知情) 等。多数农户要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话, 要花费交通费、人情费、误工费等, 相对交易成本较高。

3.独特的约束机制

农村民间借贷对违规者而言是一种硬预算约束。违归者将因狼籍的名声、差劣的信用而遭到谴责甚至排斥, 同时也存在受到暴力伤害的威胁, 所以履行合约的可靠性高。中国农村发生的多数民间借贷交易, 往往直接在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朋邻里之间进行, 一般没有书面契约, 仅凭口头协议, 或者仅有简单的书面契约, 但绝大多数借贷关系的缔结和解除都很顺利, 较少发生借贷纠纷。因为这种交易建立在亲缘、地缘关系的基础上, 双方彼此拥有对方较充分的信息, 只需依靠一些非正式规则便可制约交易行为。这些非正式规则俗称为“老规矩”, 虽然大都表现为不成文的习俗或者惯例, 但大家都不愿意轻易违反它们。因为很多人从出生、成长到终老, 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很少能够跳出一个“本人——亲人——族人”有限的圈子, 一旦违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习俗或者惯例, 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失去这个圈子中的一些亲朋好友的支持 (包括资金、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 , 可见这些非正式规则对借贷双方当事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保证了农村民间借贷的顺利进行。

4.农村民间借贷具有跨时风险管理的特点

由于农村民间借贷是属于游离于官方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的金融行为, 而任何金融行为都是“跨时”交易, 即资金交易从支付到偿还具有时间间隔, 因而在不具备外部审计和相应外部风险分担机制的环境下, 农村民间借贷解决了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而言, 农村民间借贷多在亲戚朋友和熟人之间进行, 对借款人的“4C” (品德、能力、资本、经营) 状况有比较清楚的感性了解, 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使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放款者承担较大的借贷风险。在我们对四川省西昌市的调查中发现:一些放款者对借款者的境况如数家珍, 部分借贷者之间已形成长期的借贷关系, 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民间金融的风险管理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的特点。

5.农村民间借贷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

如果不守信用借钱不还, 就会导致吃掉一方的“零和博弈”。零和博弈之所以会出现是一方不诚信的结果,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做的是“一锤子买卖”, 即这种博弈只进行一次, 借贷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组织一次博弈、再做一次选择。反过来, 如果这种博弈是重复、连续进行的, 即借贷双方约定是长期合作关系, 那么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不会为了占一次便宜而牺牲掉继续合作、长期获利的机会。这样, 为了获得更长期、更稳定的利益, 双方都会理性地克制投机行为, 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与合作, 于是必然出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注文1】

农村民间借贷克服了其他借贷的缺点, 优势是建立在双方信用基础之上的, 首先借贷双方基本上是生活在一个区域范围之内的:一个村子或者一个部落, 也就是有一个“圈子”, 在较短的时间不可能离开这个圈子独立生活, 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圈子”的重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 使“双盲”博弈变成“透明”博弈, 提高合作的可能性。接待交易中, 为了提高“圈子”的效率和权威性, 人们建立了中介组织, 如互助会、合会、标会等等, 由中介组织代表“圈子”来影响博弈的结果。其二, 每个博弈都建立并公开自己的信用记录——一次失信留下的污点会被记录在案、保存下去, 影响今后一系列博弈的结果。农村民间借贷虽然没有形式上的诚信记录, 但是都记在每个借贷人心中。这样就使一次性博弈变成了长期的重复博弈中的一环, 一次借款直接影响到下一次借款, 农村民间借贷的生命力来源于其特殊的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

二、农村民间借贷的利率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利率是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价格体系, 其水平、趋势和结构特点可供银行利率市场化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由于民间借贷多是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的情况下发生的, 通常民间借贷都以官方利率为基准, 实行风险和交易费用加成定价法, 即根据借款的主体、借款的数额、借款的用途、借款的缓急程度、借款的时间长短而定, 大部分在国家规定的银行同期利率4倍以上, 在多数农村, 亲友之间的借贷绝大部分为无息。苏布拉塔、加塔克 (Subrata Ghatak) 等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乡村资金利率的决定过程。他们认为:乡村利率 (r) 基本上由四个因素所决定:r=α+β+γ+π, 其中α为管理费, β为风险费, γ为放款的机会成本, π为垄断利润。管理费是不会很高的, 机会成本也很低, 因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利率是比较低的。因此, 乡村利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费和垄断利润两个因素。

实证研究发现, 考虑到不同用途贷款的风险状况, 农村民间借贷自动实行了差别定价, 因而存在双利率——即白色借贷和灰黑借贷并存, 运用信息不对称和过滤理论分析了双利率并存的现象, 可以看出利率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具有“过滤功能”, 非正规金融部门比较稳定的高利率, 是对农村金融市场上关于还贷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分布的一种反应。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 利息的高低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利率水平与借款金额反相关。大额借贷的利率较低, 小额则相对较高, 这反映了民间借贷同样存在资金的批零差价和规模效应。 (2) 企业生产经营的借款利率一般低于个人消费借款利率。目前温州大部分的民间借贷是生产性的, 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个人的经营投资活动, 借出方一般都是个人。调查统计显示, 企业借款的平均市场利率低于个人, 生产性借款利率低于消费性借款。企业生产经营借款的单笔金额一般较大, 因此这与借款金额的利率结构是相一致的。 (3) 民间借贷中短期的利率较高, 长期或不定期相对较低, 说明民间借贷利率的风险敏感性较高而资金流动敏感性较低。 (4) 利率的区域差别反映了各地民间资金的供求关系。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分别对所调查的民间借贷进行分类比较, 各区域的平均利率存在差别。经济较落后、位置较偏远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较高, 主要原因是民间资金相对紧缺。银行可以通过信贷服务调节民间资金供求关系, 影响民间利率。 (5) 农村民间借贷按不同用途实行差别利率。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民间借贷竟然非常完美地实行了差别定价:归还赌资的利率最高为10%;而摊派、子女上学和自然灾害的利率最低, 为2%~3%。这并不能说明放款人的抑制赌博、同情灾害和鼓励就学的良心, 而是充分反映了其风险意识。由于赌徒的特性是不断想赢, 结果往往是血本无归, 因而风险偏高, 附带高利率是对风险的合理定价。而子女上学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 今后学成偿还的概率很高, 故利率偏低;灾害是不确定因素, 不可能总是发生, 临时借贷, 来年还款的概率也就不是很低, 并且为子女上学借钱较赌博还债借钱要容易的多。

三、农村民间借贷的变迁过程和路径依赖

农村民间借贷有多种类型, 按照资金使用方向, 农村民间借贷可以分为生活性借贷和生产性借贷;按照资金营运目的, 可以分为互助性借贷和盈利性借贷;按照是否存在金融中介组织, 可分为分散借贷和有组织借贷。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各种形式的农村民间借贷并存, 共同构成整个农村民间借贷的全部内容。但是, 在不同时期, 人们的收入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发育成熟的程度不同, 农村民间借贷就有其不同的侧重。农村改革以来, 随着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发育成熟程度的逐渐提高, 农村民间借贷的目的、特征、组织形式等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可以归纳为:从分散借贷向有组织借贷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 农村民间借贷的单项资金需求额度较小, 在此范围内, 由少数农户或者中小企业主之间达成的借贷协议, 就可以满足资金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 单项资金需求额逐渐增大, 有限的几个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直接交易渐渐不能满足融资需求, 金融中介应运而生。金融中介的产生, 往往由一些农户、中小企业主自发地组织起来, 每人出一点钱, 形成标会或抬会等组织。从互助性借贷向盈利性借贷发展, 最初的农村民间借贷绝大多数都具有互助性, 更多地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支持、帮助的美德。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 人们的金融意识逐渐提高, 互助性借贷开始向盈利性借贷转变、发展, 如标会、抬会等中介组织的资金最初只是提供给内部合伙人, 不对外放贷, 具有明显的互助性质。但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合伙人的经济实力大多增强了, 有了一定量的闲置资金, 并且在他们急需资金时也可以从正规金融组织取得支持, 标会或抬会等中介组织对他们已经作用不大, 但社会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需求, 于是, 这些农户、中小企业主将原先用于内部借贷的资金以较高的利率向外放贷, 以获取较高的利息。在利益的驱动下, 他们以各种形式吸收当地社会资金参与, 这样金融中介组织就可以从中赚取利差, 民间借贷的盈利性由此得到充分体现。分散借贷在有组织借贷的盈利性影响下, 收取利息的也越来越多。在分散的私人借贷中, 尽管无息借贷比例略有优势, 但付息借贷比例呈上升态势。付息借贷在农户家庭私人借贷中的比例由1993年的39.11%上升到2000年的47.77%, 上升了8.66个百分点。

农村民间借贷在农村普遍存在, 这充分体现了农民对农村民间借贷的路径依赖性。【注文2】具体而言:农村民间借贷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属于初级阶段类型的无组织民间借贷也就是分散借贷;二是属于高级阶段的有组织民间金融。无组织民间借贷:一是私人之间借贷。私人之间借贷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 普遍存在于各地, 私人间借贷具有灵活、方便、数额小、范围广、总体规模大、利率水平差别较大等特点。私人间借贷一部分是在亲友之间进行, 以救急为目的, 是非盈利的;还有一部分是在非亲友之间进行的, 以盈利为目的, 利息高于银行同档次利率的3~4倍。二是企业借贷。据调查, 企业间借贷也是一种比较活跃的民间借贷形式, 具有单笔借贷金额大、期限短、利率相对低等特点。企业间借贷的时间一般集中在生产旺季或客户需求旺季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时, 借贷对象主要是业务往来密切、相互比较信任的客户。三是集资。集资具有数额大、利率高、期限长的特点。民间金融是以金融机构形式进行的有组织金融交易, 只是这种组织没有经过监管当局的审批, 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 这种组织在沿海省份的农村地区存在较多。并且民间借贷变迁路径依赖区域经济发展程度, 两者存在U型的关系。农村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居民储蓄在存款中的比重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说来,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贷款需求满足程度越高、居民储蓄存款在存款中的比重越低, 民间借贷就比较萧条, 反之就比较活跃。广大城乡居民为巨大的资金寻找出路, 在趋利动机的驱动下, 巨大的民间资金构成了民间借贷的供给。随着经济的发展, 民间借贷用途开始转向, 由原来的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和购买生活资料向生产、经营性转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方面, 农村民间借贷也不例外, 它在满足农户资金需求的同时, 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农村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间的此消彼涨关系与替代效应, 也决定了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即对政府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补充。但无论如何, 它又是一种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市场行为, 若对之放任自流、任其自然进行, 又会对社会经济和金融秩序诱发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居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另一方面容易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 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紧紧勾结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死圈, 很难打破。

四、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趋势

农村民间借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说明其在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的某种必然性。与正规金融相比, 民间借贷具有交易双方交易信息对称, 机制灵活和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 在合理引导民间富余资金, 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金融压抑, 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发展而产生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为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都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实际利率比均衡利率要低, 导致农村的资金需求超过了农村的资金供给, 留下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为农村民间借贷留下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动员农户储蓄, 导致大量资金滞留在农户手中, 这些闲散资金变成了农村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手持现金量增加, 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低利率和农业银行从农村领域的退出以及农村信用社在农民心目中地位的下降等, 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动员农村资金的能力有限, 农村正规金融无力和无法充分动员农村的闲散资金, 使其成为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来源。三是农村正规金融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的银行不断出现, 老的银行不断进行改革, 但从利润的角度出发, 基本把提供金融服务的眼光投向了城市中优质客户, 面向农村和乡镇的只有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发行和邮政储蓄, 而且网点不断撤并。实际上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 商业银行普遍收缩农村营业网点, 上收信贷管理权限, 严格贷款条件, 基本上放弃了对民间的贷款业务。

2.农村民间借贷本身的比较优势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是农村民间借贷有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农民的很多贷款都具有临时性、数额小、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 与正规的商业化的金融有着天然的不对称, 若这种临时性的贷款要靠正规金融来满足的话, 其繁杂的手续和等待时间就有可能是当等到贷款时, 季节已经错过, 农民已经不需要这笔贷款了。农村民间借贷的快捷性刚好满足了农民贷款的这一特征要求, 因为民间借贷内生于农村经济内部, 与农民相互熟悉, 信息对称, 手续简便。二是农村民间借贷具有预算硬约束的优势。一般来讲, 民间借贷无父子, 一旦借贷关系建立, 父债子还, 其预算约束关系便自动生成。较之正规金融领域存在的裙带关系、关系贷款等要优越得多。同时, 农村民间借贷受乡土社会村规民约的制约和本土文化习俗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从而使具有道德风险倾向者却步, 使不具备还贷能力的人难以进入农村民间借贷市场, 因而使民间借贷的风险得以降低。

3.地方政府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导致了农村民间借贷的发生

当前一些乡镇基层机构膨胀和人员精简难到位, 其开支不断扩大, 地方基层组织遂以各种名义举债;迫使农民交纳各种税费, 有现金的单位和个人借机发放高利贷。也有一些乡村干部为了突出政绩, 为农民借款交纳各种税费, 或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 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但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农户的经济条件千差万别, 一些农户难以认可这种做法, 导致在村委会挂账, 到最后就分摊到每一位农民的头上, 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民间借贷。

4.正规金融制度与农村民间借贷的不兼容也造就了农村民间信用的存在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制度一直在保护正规金融的垄断地位, 如《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 不得经营金融业务;非金融机构也不得经营金融业务。”因此, 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 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却不能产生, 因而农村民间借贷借机产生, 但也只能以灰色的形式存在, 形成不和谐的金融二元格局。

5.在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民间借贷将逐步被正规金融机构服务所替代

首先,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由于村里年轻人生活环境以及教育背景, 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制度、社会期待对于他们的影响是薄弱的, 而选择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随着生活、工作网络的强度和流动范围的逐步扩大、关系网络的强度将弱化, 这种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也将减弱, 交易成本相应地提高。其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资金的需求也将提高, 从民间借得大额资金或者将借款时间延长比较困难, 这不符合灵活地瞬息万变的资金需求。第三, 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实现经营目标的一元化, 改变了融资方式落后的局面, 能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 民间借贷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 为人们解决了资金需求, 遵循着自己的制度,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究竟这个过渡时间将有多长, 还要看经济、社会、制度的发展状况而定, 在这个过程中, 对人们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渐渐地越来越小。

摘要:民间借贷的历史有几千年, 村民对于这个祖辈传下来的金融机制非常习惯, 充分体现了农户金融选择的倾向性。总体看来, 在有的地区民间借贷有不断减弱的趋势, 但是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农村民间借贷的运行机理。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11

关键词:民间借贷,无序发展,农村金融,实证分析

2010年以来, 由于国家收紧融资政策, 资金供应紧缩, 大量民营小微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充足的资金。而在农村地区, 民间借贷却为大量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及农户提供了有效的贷款渠道, 从而弥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的空缺, 可是同时其发展的无序性也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结合相关资料文献, 对民间借贷的无序发展进行的几个主要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1 农村金融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合作金融是主体, 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各司其职, 民间借贷作为补充。这也初步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利益分配不合理、金融功能不明确的混乱局面。本部分从农村金融的二元结构入手, 分析农村金融的现状。

1.1 农村正规金融的现状

1.1.1 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覆盖率较低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 农村地区基本成为了商业银行的盲点。2000年开始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使得为数不多的农村金融网点撤出或者合并, 中农工建也基本取消了对农业的放贷, 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匮乏的进一步加剧。根据银监会网站数据显示, 我国金融机构未覆盖乡镇已从2009年10月的2945个减少到2012年年初的1696个, 但全国仍然存在有4.6%的乡镇没有金融机构覆盖。在调研走访中也验证了这一情况:盐城市江苏银行的财务部总经理郭先生表示, 目前江苏银行在盐城只覆盖到县域一级, 基本没有在县域以下设立支行, 其他银行的情况也基本一致。

1.1.2 正规金融机构是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选择金融机构时的首选

在农村地区, 农户及广大小微企业在选择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服务时, 首先选择的仍然是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

数据来源:2012年8月对盐城市射阳县盐东镇、特庸镇农户及中小企业调研数据

图1与图2为项目组在盐城市射阳县盐东镇和特庸镇随机对137位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走访调研了当地14家小微企业主, 调查结果显示:近76%的农户及约78%%的农村小微企业主倾向于将正规金融机构作为获得贷款的首选途径。由于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加之平均收入较低, 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所以他们更愿意去选择商业银行等更加值得信赖的正规金融机构。

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

1.2.1 非正规金融风险和回报率都普遍高于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比有着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从银监局网站《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可知, 从2012年至2013年第一季度, 商业银行平均坏账率约为0.95%, 相对而言农村商业银行的平均坏账率则较高, 约为1.64%。在2012年8月的走访调研中, 接受采访的盐城地区的12家民间借贷机构都不愿意透露其具体的坏账率的数据, 但有11家民间借贷机构负责人表示其坏账率远高于农村商业银行的1.64%, 只有一家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贷款坏账率低于1%。而非正规金融的高回报率则是对其风险的补偿。

1.2.2 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度依赖于农村的亲缘地缘关系

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较低, 农户之间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地缘亲缘关系网络, 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网络, 使得民间借贷在农村的发展得到支撑。

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机构一般都由当地人组办, 对象基本定位于当地的农户和小微企业, 因此, 民间借贷行为在农村发生时, 往往不需要严格的担保或者抵押, 而只要以亲缘等关系网络组成非正规金融的信用基础, 这正是非正规金融的信用优势所在。

2 农村金融的灰色地带: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传统的直接融资方式, 一直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 尤其在诸如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近年来, 曾经有所缓和的民间借贷, 因为受到国家税费改革、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 又重新活跃起来, 从2010年开始, 民间借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发展热潮。

2.1 民间借贷的现状

2.1.1 民间借贷分布范围、规模的扩大

在地理位置上, 民间借贷分布在南至广东东莞, 北至内蒙古鄂尔多斯, 还有浙江温州, 江苏泗阳等遍布全国范围的大小城市。频频出现的老板“跑路”、“跳楼”事件表现出民间借贷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个别地区, 而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问题。民间借贷的巨大资金规模也把民间借贷推上了风口浪尖。人民银行针对民间借贷的摸底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等多方面资料都显示, 2011年年末中国民间借贷总规模约为4万亿元人民币, 约为同年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10%~20%。

2.1.2 参与主体数量的扩大

除了分布范围的扩大, 参与民间借贷的主体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在走访盐城市射阳县盐东镇与特庸镇的12家民间借贷机构, 所有项目组所调研采访的机构负责人都表示, 从2010年开始参与民间借贷的农户数量迅速增长, 到2012年7月为止, 两镇参与民间借贷的家庭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家庭总数的50%。随后, 调研组对两镇总计137位农户进行了问卷形式的调查, 结果显示, 有64.96%的农户将其部分或全部资金投入到民间借贷。

2.2 民间借贷的无序性及其原因

2.2.1“疯狂”的民间借贷利率

民间借贷的无序性在它“疯狂”的利率面前已经表露无遗。动态上, 这种“疯狂”表现在它自身急速攀升的利率。从2010年开始, 国家基本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这也使得正规金融机构放贷量减少, 因此大量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 再加上金融危机之后的通货膨胀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有增无减。正规金融渠道资金供给的减少与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产生的矛盾不断累积, 从而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把眼光转向非正规金融渠道, 促使了民间借贷需求不断增加, 并使得民间借贷利率迅速攀升。

这个动态变化趋势也在项目组对盐城地区的调研中得到了证实。图3为项目组所调研的盐城地区最大的民间借贷机构之一的放贷利率变化图。

数据来源:2012年8月盐城市射阳县盐东镇、特庸镇地区民间借贷机构的调研数据

我们在对盐城市射阳县盐东镇、特庸镇的调研走访中也得到下表的数据, 民间借贷贷款平均年化利率大约为银行同期贷款年利率的5.16倍之多, 远超过了国家法律保护的上限利率。

数据来源:对盐城市射阳县盐东镇、特庸镇民间借贷机构的调研数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2.2 大量民间借贷资金进入投机性行业

表2为盐城地区12家民间借贷机构的资金流向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8月针对盐城市射阳县盐东镇、特庸镇民间借贷机构的调研数据

民间借贷的投资者要求高回报率, 这也导致了民间借贷机构必须寻找稳定有效的投资渠道以获取高额的回报从而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业的投机现象正好为民间借贷资金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去处。然而正是因为大量民间借贷资金进入到投机性行业使得投资者的资金面临了巨大的风险, 也使得民间借贷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最初的轨道。

2.2.3 民间借贷的契约不规范

由于民间借贷发生的地区的特殊性, 使得它很好地利用了农村地区较好的亲缘、地缘关系网络, 因此在发生借贷行为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借款凭证, 基本没有正规的借款契约, 多数缺失一些诸如偿还期限、违约责任、担保责任等的重要条约, 从而使得民间借贷行为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项目组总共对137户农户进行了调研, 其中15.73%的农户在向民间借贷机构借款时只有口头协议, 64.04%的农户有文字借条作为存款凭证, 但是并不规范, 只有20.22%的农户有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的农户中, 没有农户表示合同规定了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因此一旦发生某一资金链的断裂时, 农户无法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2.4 民间借贷监管缺失

(1) 民间借贷机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管。民间借贷机构大多数是机构负责人以私人信用成立, 内部缺少科学的管理体系, 权力往往集中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人, 机构的决策也存在随意性。总体而言, 民间借贷机构内部缺乏科学的制度约束和规范的运营程序, 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管使得民间借贷的无序发展无法得到控制。

(2) 缺少相应的外部金融管制。民间借贷机构很难受到银监局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管。一方面, 因为民间借贷机构数量庞大, 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过大。在实地调研中, 李灶村的主要街区长约2000米, 而这条2000米的街道上就存在着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民间借贷机构57家;另一方面, 因为民间借贷机构缺乏规范、有效的财务或者运营记录, 所以监管难度也比较大。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 民间借贷机构很容易发展成为一些非法进行吸储放贷的组会、钱庄、台会等民间金融组织。

3 民间借贷无序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3.1 民间借贷无序发展对农户的影响

大量的农户为民间借贷高额的资本回报率所吸引, 纷纷注入其资金。然而, 由于民间借贷机构组织普遍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 辅之以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破灭, 大量借贷机构无法收回处于资金链下游的资本, 导致“跑路”现象频繁发生, 最终整个资金链断裂甚至崩溃, 位于资金链上游的农户便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3.2 民间借贷无序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2012年, 许多民营主因债务问题面临倒闭的风险。以温州为例, 房地产市场的日益下滑使近八成的企业受到影响, 其中约有10%企业倒闭, 200多家高负债、扩张快的企业老板跑路。

民间借贷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融资渠道, 解决其短期的财务困难, 使其正常运转并促进其发展。但是, 民间借贷的高额的利息使中小微企业承担着巨大的还款压力并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因此, 企业在选择贷款之前应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否能够承担民间借贷的还款压力。

3.3 民间借贷无序发展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

从温州银行界的抽样调查数据得知, 2008年年末至2011年年末, 企业部门民间融资占总资产的比例由11%迅速上升至27%, 银行融资的比例由48%降至31%, 由此得知, 民间借贷深深地影响着银行等金融机构。

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与正规金融是统一又矛盾的。它一方面为正规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冲击着正规金融。民间借贷机构非法吸收存款, 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部分银行的存款。而且一旦贷款企业出现问题, 整个资金链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受影响的上游或下游企业同时承担着银行贷款, 那最终银行也会受到牵连, 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

3.4 民间借贷无序发展对农村金融秩序的影响

首先, 民间借贷以地缘与亲缘为支撑, 缺少规范的内部组织与控制、审计稽核、财务管理等制度, 缺少风险防范意识, 存在着一系列不规范的操作流程, 不符合金融管理要求。其次, 众多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后, 并不会将其记入公司的财务报表中, 通过降低负债率进行再融资, 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财务信息的失真导致金融机构贷款信息的不准确性, 降低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恶化整体环境。最后, 通常高额的民间借贷利率会吸引一部分人进行投机与套利, 通过以较低利率借入的资金贷给较高的利率的民间借贷机构, 赚取高额利润, 产生个人非法办金融等现象。

4 民间借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金融体系改革

放宽金融市场, 加强市场建设, 使民间借贷多元化、多层次, 在当前现有的金融体系基础之上改善金融制度。在此基础之上,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防止资金外流, 进入非农领域。同时, 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统一协调, 合作共赢, 以达到资金的供求平衡。

4.2 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

首先, 严格监管银行以及中小金融机构, 主要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银行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增强信息披露, 提高透明度, 提升综合实力, 实现安全稳健的融资于中小企业。同时需要建立全方位的金融监管, 内外协调, 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贷款的审查和监控;把民间借贷纳入宏观调控内, 摆脱当前民间借贷混乱的局面。其次, 取缔非法民间借贷行为, 加强监管力度, 为民间借贷组织机构提供援助,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4.3 完善法律保证, 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需要在法律的规范下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多数国家都建立与自己本国金融环境相适应的法律。只有符合本国具体情况的法律才能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 为其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应全力构建包括民间借贷在内的法律体系, 明确民间借贷的合同参与双方、利率、契约与合同, 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此外, 正规金融机构要及时为民间借贷组织提供援助。民间借贷由于缺乏专业知识, 需要银行等正规金融的引导, 帮助其进一步实现“阳光化”。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 2008 (7) :42-45.

[2]陈柳钦.民间借贷:农村金融的“灰色地带”[J].中国农村科技, 2007 (6) :11.

[3]高和资本.2012年温州民间资本生态调研简报[R].天津:天津高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12.

[4]范建军.我国民间借贷市场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对策[N].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2.

[5]邢金翠, 杨晨泽.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金融在线, 2012:43-44.

[6]任启哲, 仪明金.我国民间借贷“阳光化”发展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2:102-106.

上一篇:科技与经济融合论文下一篇:技术承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