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合法化倒计时

2024-08-18

民间借贷合法化倒计时(精选4篇)

民间借贷合法化倒计时 篇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我认为, 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民间投资的主体是民营企业, 所以这一政策对推进民企转型、拓展民企发展空间、规范民间借贷都有着积极意义。同时, 要实现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金融机构的帮助, 更需要的是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和市场经济体制。

以往中国的民营企业, 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和较为低端的服务业, 在金融、交通、医疗、教育以及许多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很难涉足, 政府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不仅有利于突破经济体制瓶颈, 更能激活民间投资的能量。从长远来看, 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参与新兴产业建设, 促使民营经济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靠近, 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以往民间资本投向科技领域的, 大多是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的。只有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向新兴科技领域发展, 进入企业自主创新环节, 这样才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希望政府要特别鼓励扩大民间资本向金融业流动, 特别是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 合理引导民间融资。去年以来, 江浙两地的民间借贷暴露出来的问题, 也是民间投资方面衍生出来的问题。正是由于民间投资道路不畅, 原有的民间流动资本只能流向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宜疏不宜堵。有关“国家基准利率”的倍率政策应当严格执行, 而且要执行到位。同时还要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 扩大民间投资向金融业的发展, 让民间借贷合法化。

民间借贷合法化倒计时 篇2

【关键词】民间借贷;民商区分

民间借贷在中国语境下是指在金融机构缺位情况下,社会主体间的借贷行为,本文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民间借贷”一词,国内研究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该词。根据深圳市银监局发布的首期中小企业运营即金融服务指数显示,约13%的企业融资难度很大,57%的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难题。[1]另据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仅有大约10%来自银行,而国际的.这一平均值是20%。[2]民间借贷事实上的大量存在与我国整体的行政管控,特别是金融领域严厉的行政监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一、民间借贷困境的法律原由

民间借贷其实是个中性的概念,不能笼统的谈合法与非法,如私人间的友情互助性的借贷为合法,地下钱庄的高利贷则非法,关键是如何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划一条分界线。但是在呼吁民间借贷“合法化”的面纱之下,根源于民间借贷“非法化”的现实存在。

我国现行法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制时,主体区分模式作为规制的基本方法论已经深入司法与实践运作。从主体上分,我国民间借贷可以分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企业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借贷被否定,而个人之间的借贷被肯定,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一般认为是有效的。因此,民间借贷问题产生的原由简单来说是企业间借贷的“非法化”现实,这种非法化现实与“合法化”现实需要的矛盾是此问题成为法律热点的根源。

二、规制方法

(一)主观规制与客观规制

在探求我国企业借贷法律困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国为了达到“非法化”企业借贷的目标,采取的是主体区分模式,此模式是为了否定民间借贷这个目的的有效方法,并且主体区分法正是在方法论上导致现状的根源。然而,从反对这种人为“非法化”并且提倡合法化的角度考虑,主体区分法不足以作为评价民间借贷是否合法的标准。

民间借贷合法化倒计时 篇3

解放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民间借贷打入冷宫,民间借贷一度被视为非法,农村居民需要借贷,只能去找农村信用社;城市居民需要借贷,只能去找城市信用社。然而,不管是农村信用社还是城市信用社,借贷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不是所有需要借贷的人都能拿到钱。在供需矛盾无法调解的情况下,不少城乡居民只好找亲朋好友借钱解决融资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民间借贷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化经济的发展,民间融资不动声色地悄悄在“地下”进行。在个体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民间借贷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的通过民间借贷,实现了资源的效益性合理流动和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的投资理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由于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民间借贷呈快速发展之势,据测算,目前我国民间的借贷额已达数千亿元。从这一数字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间借贷的发展,民间借贷的不断攀升,显示出我国经济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了更好地扶持民营、私营、个体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使多年处于“地下”状态的民间借贷业务浮出水面,成为合法化、规范化的融资行为。

这种由个人委托人提供资金、银行作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回收的贷款,能否受到人们的青睐呢?

这种贷款由于是建立在双方协商自愿的基础上,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信任程度高,因而手续往往比较简单,深受借贷人的欢迎。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资金供应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办法,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依然困扰着他们的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充。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很难得到各家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实行个人委托贷款以后,每一个有钱的自然人都可以将自己的钱通过银行合规合法的渠道,贷给自己想贷给的任何人,并以此获得比银行存款更大的收益率。可以说,这种个人委托贷款,为有钱人开辟了一条高收益的投资渠道;为民营、私营、个体法人和自然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贷款门槛,较容易地得到急需的发展资金,他们是开办此项业务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作为中介人的银行也从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可以说,开办此项业务是一举三得,实现三赢。

然而,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收益大往往预示着风险大。看起来个人委托贷款要比银行储蓄收益大得多,但由于借贷人决策失误、经营失败、故意逃债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会给放款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投资风险。如果说最后需要法院裁决,还会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造成委托人受偿困难。

银行对于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也不是全方位的,也是有条件限制的,比如委托贷款额度、最低手续费限制等。也就是说,银行开办此项业务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只有大额的委托才有较大的收益,小额的委托是不受欢迎或不受理的。

目前,我国民间借贷的额度还不是很大,这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有关。在农村,几千、几万元的民间借贷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应付短期急需,都有一定的预期还款来源,他们已习惯传统的民间借贷方式,不喜欢再去银行办理什么个人委托。因为,去银行办委托,既要支付一定数额的手续费,又增加了麻烦。在城市,由于经商、办企业、买房等原因借贷数额相对要大些,但有时,由于借贷双方是朋友或是由朋友介绍,都不喜欢经过银行委托,一方面放款人怕暴露有钱,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不一定符合双方人的“口味”,有的嫌低,有的嫌高。因为个人委托贷款利率规定,上浮最高不能超过正常利率的30%,最低向下浮动不能超过10%,有违双方借、贷人的意愿;此外,有时,还因借、贷双方委托的时间长、数额大,支付的手续费多也制约了向银行开展委托贷款的积极性。

民间借贷合法化倒计时 篇4

一、民间借贷困境的法律原由

民间借贷其实是个中性的概念, 不能笼统的谈合法与非法, 如私人间的友情互助性的借贷为合法, 地下钱庄的高利贷则非法, 关键是如何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划一条分界线。但是在呼吁民间借贷“合法化”的面纱之下, 根源于民间借贷“非法化”的现实存在。

我国现行法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制时, 主体区分模式作为规制的基本方法论已经深入司法与实践运作。从主体上分, 我国民间借贷可以分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企业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借贷被否定, 而个人之间的借贷被肯定, 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一般认为是有效的。因此, 民间借贷问题产生的原由简单来说是企业间借贷的“非法化”现实, 这种非法化现实与“合法化”现实需要的矛盾是此问题成为法律热点的根源。

二、规制方法

(一) 主观规制与客观规制

在探求我国企业借贷法律困境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我国为了达到“非法化”企业借贷的目标, 采取的是主体区分模式, 此模式是为了否定民间借贷这个目的的有效方法, 并且主体区分法正是在方法论上导致现状的根源。然而, 从反对这种人为“非法化”并且提倡合法化的角度考虑, 主体区分法不足以作为评价民间借贷是否合法的标准。

另外,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企业间的借贷行为无效, 而针对个人与企业、个人与个人间借贷, 若所约定利息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部分无效。因此, 从非法导致无效这一点来说, 我国对民间借贷是有逻辑一贯性的, 其制度机理相同, 都是民间借贷的责任后果混合了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 国家在此实行的一方面是作为民事违法利益的追缴者, 另一方面是行使行政职权对借款人进行罚款。

对个人间、个人和企业间借贷的规制, 从规制方法上看可归结为客观主义的规制方法, 特征是针对利息进行规定, 通过设置法定利率, 简单明了的在合法的个人间、个人和企业间借贷中再划出一部分非法内容。客观主义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标准明确, 适用简单的特征。对有体物之交易作出判断时, 客观主义显示出标准明确的特征, 但并不一定适用方便, 因为作为计算基础的公平价格的获取与确认绝非易事;而作为货币交易的借贷, 其公平价格却不求自明, 不过随着现代国家与银行的产生, 中央银行公布基准贷款利率成为惯例。[3]所以, 客观主义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主观主义注重合同形成过程, 而合同的形成与合同主体的身份密不可分, 这是主观规制的特点及优势。

(二) 区分主义

客观主义虽然具有简单明确的特点, 但是它在某些程度上显得有些僵硬死板。相应的法律对现实生活缺乏调控弹性, 这种弊端在刻意忽略民商分离的我国尤为明显。应当注意的是, 这种弊端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规制方法共有的, 只要存在划分标准的单一、不灵活就会出现僵硬化的缺陷。

客观主义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干涉为其本质特征, 也是该种立法例值得探讨之处, 虽然主观主义规制方法仍避免不了僵化的理解当事人意思的批评, 但是至少它关注了不同类型的主体需求的不一致。笔者认为, 在民间借贷问题上, 有必要在客观主义的基础上区分为民事借贷与商事借贷, 这种区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助于增加规制的灵活性, 以适应纷繁的民间借贷的需求。

在民商分立的国家, 民事借贷与商事借贷多为区分的法律关系。从发生频率上看, 民事借贷发生频率低, 商事借贷发生频率高;从偿还途径看, 前者主要用将来收入来偿还, 后者用利润偿还;从用途上分, 民事借贷主要集中于消费, 商事借贷集中于投资、流转;从法律保护来看, 前者为债权人特别保护, 后者为债务人严格责任。

因此, 从两者的保护重点不同推导出整体性的制度差异:对民事借贷保护重心在于借款人, 消费借贷者是现代社会的弱者, 应保护其生活不受借贷影响;商事借贷保护重心在于双方利益的平衡, 从而借款人要承受较重的利息约定和追偿责任。

以上是以区分的必要性方面进行论述, 另外我国还有区分的条件, 我国法律将民间借贷主体区分为企业与个人, 即主观规制方法, 这表明我国已经具有在民间借贷问题上运用民商分立思维的条件。

总的来说, 经专业的商事主体参与合同缔结时, 应接受更为宽松的客观主义, 也就是享有更多的意志自由空间。

具体应用上笔者认为, 在区分标准上, 法律应更为务实地采用商主体标准, 并以商行为标准作为排除规则。商的本质属性是营利, 这也是商行为主义的标准。但以营利作为区分标准最大的问题就是进入了行为的主观目的区域, 而这难以证实, 缺明晰性, 不利于国家对民间借贷的管制和引导。所以我国应将民间借贷区分为生活性借贷与生产营性借贷, 用这两种概念来区分民事借贷与商事借贷。

三、结语

民间借贷这种经济现象在法律上讲属于私法范畴, 应当以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 国家只应该从宏观上控制, 如制定一些强制性法律法规、监管条例等, 这是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对国家的要求, 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下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方法包括主观规制、客观规制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 再采用民商分立的区分主义的途径来透视民间借贷及其规制, 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月金.高利贷:被扭曲的货币流通[N].中国经济时报, 2011 (07.26) .

[2]杨婷婷.加速中国民间资本的规范化[N].环球时报, 2011 (11.11) .

上一篇:门诊的护理安全下一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