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的背景

2024-06-27

民间借贷的背景(精选10篇)

民间借贷的背景 篇1

P2P网贷脱胎于民间借贷,在之前,P2P还是草根们的狂欢,仅仅有平安陆金所、开鑫贷等寥寥几家“正规军”。但是纵观这半年的P2P队伍,越来越多具有豪门背景的P2P平台开始入场,使得P2P转身变成了“高大上”。

豪门盛宴:几家具有代表性的P2P平台

1、 银行系: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

招商银行是国内首家涉水P2P领域的商业银行。其投融资平台“小企业e家”曾在9-10月短暂试运行,今年2月份以全新姿态面世。平台目前收益率在6%左右,比传统的P2P平台收益率低,但是一个几百万的项目,在上线十分钟内就会被抢光,可见其在投资者中的欢迎程度。

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商业信用是其做P2P的天然优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临近,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银行,将更重视中间业务,P2P恰巧是绕开存贷比,把表内业务转化到表外的方法,这种模式银行不会轻易放弃。

在招行之后,中信集团旗下的类P2P公司“中腾信”成立,包商银行也上线了独立研发的理财平台“小马Bank”。

2、 国资系:陕西金融控股集团“金开贷”

5月26日,陕西金融控股集团独资的陕西金开贷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正式上线。这是我国首个国有独资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金开贷是由陕西金控和国开行陕西分行共同发起成立,国开行曾在底与江苏江苏金农公司共同投资P2P平台“开鑫贷”,但在此次“金开贷”的工商信息中,国开行陕西分行并没有成为出资人,而是由陕西金控独资。

金开贷的定位是居间人角色,撮合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中小微企业的借款需求。由合作融资担保机构全额担保,并经过金开贷三级风控审核的可靠借款项目发布到平台进行借款。

国资背景P2P平台的亮相,更多的是给行业带来信心层面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之前观望的各路资本也开始大量涌入。

3、 上市公司系:浙报传媒“前海理想金融”

3月25日,凯恩股份、大连控股、中捷股份联合发布公告,将与包括两家具有国企背景的公司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浙江古越龙山文化传播在内的9家企业共同设立深圳前海理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9家股东里有科技企业,也有传媒、金融,大连控股董事长代威表示,这样的架构布局重点在于科技和金融,进入网贷领域对公司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能在粤港澳一体化进程中抓住互联网金融的机遇,拓展公司新业务发展渠道,增厚业绩。

拥有资金和信誉优势的上市公司的“涌入”,或成P2P行业未来井喷信号,而上市公司作为“外行”,能否将P2P行业带入规范化,以及上市公司争投P2P的意图,均值得考量。

内部洗牌及政策监管会加速P2P的去草根化

P2P平台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其过于草根化是原因之一。伴随着几波跑路潮,P2P行业内的风控措施也越来越完善,这也是一个内部洗牌的过程。

另外,监管的脚步业也越来越紧。监管的思路会是什么?准入门槛的限定应该是首要的,例如看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公司的成立年限、现有规模等。这些标准会拦住一大批想靠P2P发财、却不具备金融服务能力的创业者。

P2P毕竟是类金融的公司,服务的群体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借款人都可以是草根,但是金融对风险的评估、对人才的需求、对公司商誉的建设都必须有金融基础。P2P豪门的入场,必然会使草创的P2P公司从业内主流退居二线,甚至被淘汰,而传统金融机构树立起的行业标杆必然去除草根化。(新金融:www.xjr365.cn)

[民间借贷的背景]

民间借贷的背景 篇2

所谓金融, 即货币的借贷、资金的融通, 金融的本质在于价值的流通。离开了价值流通, 金融将成为“一潭死水”, 价值就无法转换, 经济亦无从运转。金融一般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种方式, 所谓直接金融, 是没有金融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形式, 民间借贷即属此类。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和必要补充, 在客观上了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我国当前投融资体系中, 民间借贷融资形式表现较为活跃, 这一方面缓解了经济高速发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局部供给缺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之民间借贷自身的不规范、逐利、无序等特性, 导致因债务不能及时清偿的纠纷案件大幅上升, 使得民间借贷纠纷急剧恶化, 所涉标的急剧增加, 又因为我国目前缺乏一整套关于规范和解决民间借贷问题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导致实践中对民间借贷纠纷的解决差强人意, 法律实效难以全部实现。

二、民间借贷产生的经济背景分析

(一)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经济环境

民间借贷是较早出现的信用形式之一, 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但其本质上所反映的却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社会传统。在这种生产模式下, 个体生产规模较小, 而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资本的需求数量却逐渐加大, 但这些相对较小的资金需求往往被那些追求规模效益的正规金融机构所忽略。因此, 企业无法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满足其资金需求, 便将融资的触角延伸向民间资本领域, 通过民间信用来满足求需求, 这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同时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 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家族血缘意识, 加上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了解, 交易成本低, 从而为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 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 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发展仍呈生生不息之势。

(二) 资金链供需失衡

资金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之一, 而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资金供给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而且我国资金资源的配置方式较为落后、手段较为单一, 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 导致资金链供需失衡, 资金分配不科学、效率低。这一方面表现为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效率低, 构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表现为正规金融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或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造成资金的供不应求、供需紧张。银行企业从盈利和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 往往把提供金融服务的重心定位于城市优质客户或大型国有企业, 因此农村农业经济、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正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实惠。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难这种严重的资金供需不平衡, 加剧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和扩展。

(三)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的影响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多种因素影响, 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利差逐渐增大, 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增长现象, 进而造成了一方面有不少资金在银行沉淀, 另一方面急需用钱的农民、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 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农户、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足, 由于对后者贷款风险较大, 因此放贷审查需慎之又慎,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审查门槛较高, 贷款程序复杂, 发放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贷款人资信调查、担保 (抵押、质押) 、审批等多个环节, 所需时间较长, 不能及时满足农户和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而民间借贷双方多为亲朋好友, 彼此相互了解和信任, 借贷行为发生时, 只需贷款人出具借条, 即可即时取得资金, 手续简单快捷, 时效性强, 与当前银行等金融结构信贷管理体制下严格规范操作、手续审查复杂、审批环节繁琐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 高额利息驱动

民间借贷者大多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而不得不通过民间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有资料显示, 当前民间借贷除少数地区参照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外, 大多数年利率在10%到15%之间, 个别地方甚至能达到20%。另外, 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虽一般不会约定还款利息, 但作为“人情债”, 借贷者仍会通过其他方式回报资金利益, 如以“实物”等方式偿还, 这在事实上亦高于正常的贷款利息。由于民间借贷整体利率较高, 社会上现已出现专门从事民间借贷为营业目标的“理财公司”等群体, 依靠高额利息牟取暴利, 这使得本来就无“法”可规范的社会经济秩序更加混乱, 加重民间借贷者债务负担的同时, 也积累和加剧了涉及民间借贷问题暴力犯罪的风险, 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三、结语

民间借贷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民间借贷的发达和规模不断扩大, 究其原因是我国日益增长、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 尤其是民营经济与当前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资金借贷失衡之间的矛盾。要化解民间借贷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必须着眼于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分析, 并加以因势利导, 通过法治实现对民间借贷市场的长效调控。

参考文献

[1]陈斌.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安排的理性分析[J].调研世界, 2005.4

民间借贷的背景 篇3

在农村,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的、灵活的融资形式.与银行信用相比,这些民间借贷不规范,但作为银行信用的补充,它为农村经济发展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有必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当前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

作 者:赵付玲 冯中校  作者单位:赵付玲(中国人民银行许昌市中心支行,河南,许昌,461000)

冯中校(中国人民银行鄢陵县支行,河南,鄢陵,461200)

民间借贷的重要性 篇4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称:民间借贷合法。也就是说,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在对媒体的表态中,央行负责人说,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正规金融尚不能百分之百满足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此话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自人类商品社会开始建立,借钱于人,就已是商品社会组织架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民间借贷古来有之,从没有断绝,在没有正规金融的时候,民间借贷就已经存在,并生长繁茂。

翻开中国改革开放民营企业的成长史,没有几家企业不是从向亲朋好友借钱“举事”开始的。自己赚到了钱,向借钱者还本时,多付些利息表示感谢,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以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民营经济最繁荣的浙江温台地区为例,民间借贷,本就是这些地方民营企业得以诞生、发展、壮大的基础所在。

当然,“民间借贷”亦有发展的层次问题,央行这位负责人所说的“民间借贷”,显然是特指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状态。在金融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金融脱媒”,即指资金供给绕开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直接输送到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在银行这类市场媒介体系外循环。在脱媒化比较严重的美国金融市场,银行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结构里,已经是少数派地位。

对于一件一直存在的事情,央行主管官员突然要站出来重申和明确,一方面,是因为“民间借贷”与当前经济形势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借贷”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监测。

长期以来,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的主要对象,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甚至微小型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融资非常困难。在市场上,一些大型企业利用其信贷资质,从商业银行低息贷出资金,再转手高息贷给其他中小企业的现象,并不罕见。

在现阶段,随着以紧缩银根为基调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进,中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而此时,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原本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低价劳动力建立的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创新冲动最强烈的中小、微小型企业,却屡屡为资金所困,生存艰难。

要想让大型商业银行放下身段,加大中小、微小型企业贷款,在现阶段还比较困难。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喊出了服务中小企业的口号,但出于贷款成本与风险的考量,还难以很快转化为来自市场自发的冲动。

央行相关负责人强调“民间借贷”的意义,便相当顺理成章了。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相比,民间金融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如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手续便捷、方式灵活、交易成本低,灵活的贷款催收方式和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等。

可以说,当主管政府机构愿意主动将“民间借贷”视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时,是正规金融已经难于解决政府面对市场而来的沉重压力。而市场和民间的力量,显然也愿意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比如,金融脱媒的显性表现是居民存款搬家,2011年以来,央行统计居民存款流出量正在不断加快。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举证要点 篇5

一、证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其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由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登记清单、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3、当事人名称在诉争的法律关系发生后曾有变更的,应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二、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

借款协议、借条、欠条、借款合同、还款承诺书等(至少一种)。

三、证明已偿还借款的证据

收条或各次还本付息的付款凭证。

四、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依据

民间借贷的法律分析 篇6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更显突出。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从银行借贷更难, 故民间借贷迅猛发展, 并呈频繁化多样化的特色。调查显示, 近年民间借贷总量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6%至7%的水平, 相当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额的4%至5%。在我国, 民营企业近80%的资金需求来源于自我积累和民间借贷。江浙、广东一带, 民间借贷普遍, 温州民间借贷则更盛, 所引发的诉讼纠纷也越来越多。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月息最高达一毛, 民间借贷的风险已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

但民间借贷已无法堵, 也不应堵, 而只能疏。当国家金融机构已无法承受企业借贷之重时, 应该将其从地下放归到阳光下的地面上。在货币紧缩的日子里, 中小企业的生存遭遇严峻挑战。因资金困难借贷无门, 有的企业甚至已削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生产规模, 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因为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往上调, 现在哪个行都一样, 银行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了。”银行贷款已不可能“我们这贷款指标已经没了。”某银行人士如是说。

但民间借贷如不加以理性的疏导, 则可能变为洪水猛兽。“我们直接贷款给你, 直接贷款给你利息是很高的, 假如你做生意拿去你是不合算的, 如果你周转一下是可以的, 周转十来天半个月是可以的, 你专门用我这个钱, 那你除非就是去贩毒, 能赚到这么多。”这是民间借贷人士的善意提醒。

本文拟在现有法治背景下, 就民间借贷将逐渐放开的价值判断下, 对其相关的几个重要法律问题做一分析, 期望对涉足其中的有关人士防范、规避或正视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及责任有所助益。

(一) 民间借贷主体

1. 贷款人

2. 自然人

如贷款人是自然人, 因不存在任何限制自然人贷款的规定, 故法律上, 贷款人考虑的是借款的合法性, 之所以如此, 是因借贷关系的合法性是担保合法的基础, 而合法的担保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现实情况下, 我国大部分民间借贷也要求担保。根据《担保法》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 主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无效。”考虑到我国《物权法》未采纳物权行为的概念, 更未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因此, 即使担保是物的担保, 借款的合法性也会直接关系到贷款人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如果明知或有理由知道借款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仍进行借贷, 那么这种民间借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非此, 即使借款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鉴于公法与私法的区分, 仍应肯定借贷合法成立, 即从属的担保亦有效成立, 借款人的违法行为则另案处理。简单说, 自然人作为贷款人所发生的民间借贷, 合法性有很强的法律保障。

自然人作为贷款人, 可能更需关注的是该自然人仅作为借款的过桥, 即规避企业之间禁止借贷的法律规定的行为, 贷款人形式上是自然人实质上是企业。这种民间借贷存在很大法律风险, 因其规避了《意见》或《条例》对金融的管制。

如该自然人的资金来源于其他自然人, 那么, 只要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该民间借贷应肯定为合法。

3. 企业

(1) 小额贷款公司或放贷人

依照《意见》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或《条例》成立的放贷人具有从事民间借贷的主体资格, 在其营业范围内所从事的民间借贷行为受法律保护。详细内容另见它文分析。

(2) 一般企业

一般企业不能向企业贷款, 原则上, 企业间借贷仍然为法律所禁止。因此, 法律留给民间借贷的合法性空间是狭窄的, 核心是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是否归类为借贷 (法律) 关系?如何评判?重形式还是重实质?例:甲企业急需资金100万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 其产品将以150万的价格卖给乙企业, 甲乙之间的法律关系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 甲借乙100万, 甲卖出产品后, 将100万还给乙;第二种, 甲与乙签订买卖合同, 乙预付甲100万, 甲向乙交货后, 乙再付50万给甲。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第一种不合法, 第二种合法。现在考虑该例第二种方式的三种实际可能情形:一是甲与乙协商解除双方之间的买卖合同, 甲将产品转卖给第三人丙, 从丙处取得货款后归还乙的预付款;另一情形乙将甲生产的产品转卖给第三人丙;第三种是甲与乙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真实的买卖关系, 买卖是形, 借贷是实。不具有真实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应认定为企业间借贷, 如实际存在的第三种情形;具有真实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不是借贷关系。当然, 仍应在法律上避免企业间借贷的形式, 否则, 将极有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

企业借款给自然人受法律保护, 除非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3]。如自然人仅是形式上的借款人, 而实质上的借款人是企业, 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 应认定为企业间借贷, 不能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但民间借贷, 由于法律并未规定贷款人审查借款人借款用途的义务, 因此, 中小规模借款的合法性在法律上是稳定的。

(4) 借款人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 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由于借款人先使用资金, 后归还本金和利息, 因此, 就借款本身, 借款人不存在法律风险。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 有经验的贷款人开始在借贷合同中引入金融机构的贷款控制技术。这些条款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应认定具有法律拘束力, 因此, 鉴于借款人在合同上的弱势地位, 借款人仍存在很大的合同风险, 应引起重视。

(二) 借款的本金与利息

1. 本金

民间借贷先扣利息的做法, 是不受我国法律保护的。《合同法》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 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当事人约定改变的无效。例如, 借款100万, 年利率20%, 预先扣除20万的利息, 实际借出80万, 1年到期还本100万, 是不能获得法律支持的。贷款人实际只应得到还款 (本金+利息) :96 (=80+80*20%) 万。

2. 利息及计算

与民间借贷不同, 银行借款属有息借款, 而民间借贷不必一定约定利息, 是否计息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约定。当然民间借贷不仅约定利息, 事实上往往是高额利息。不过当事人的约定自由, 要受《合同法》、《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调整。从法的适用讲, 合同法是最新颁布的法律, 并且属特别法, 应优先适用, 没有规定的, 再适用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释。

依《合同法》之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 视为不支付利息, 即无息借款。如双方约定了借款利息, 按约定支付利息, 如虽有约定但未明确具体的利息数目, 则应依最高法院关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1条“借款双方因利率发生争议, 如果约定不明, 又不能证明的, 可以比照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息。”按契约自由的原则, 企业与自然人的借款可类推适用。

民间借贷即使无息借款, “有约定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偿还, 或者未约定偿还期限, 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 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 应当准许。”[4]利息“可以比照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息。”

更值我们关注的民间借贷基本上都是有息的, 且往往是高息, 由借贷双方自由约定, 但约定的利息也并非毫无限制, 有合法与非法之分。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四倍的部分是不予保护的。《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 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这是对合法借款利率的保护, 也是对过高利率的限制。

过去, 司法实践的一贯做法是, 不支持自然人之间的借款计算复利, 如规定复利的, 则复利部分无效。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 法院已确立民间借贷适当保护复利的原则, 即“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 其利率超出同类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部分不予保护。”

(三) 证据与举证责任

民间借贷如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人的贷款, 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官司, 由法院来主张正义。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民间借贷往往不规范, 借款或还款事实因证据缺失而不清楚, 而证据攸关官司输赢, 当事人切身利益的保护。从举证责任角度, 掌握证据规则, 注重程序并最终从实体上保护民间借贷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有重大意义的。

1. 借贷事实

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 贷款人 (原告) 应当对所主张的借贷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司法实践中, 表现为贷款人首先应提供民间借贷的协议 (合同) 、借据或欠条等证据, 以主张借贷事实的成立。借款人 (被告) 要反驳贷款人的主张, 如主张借款已归还, 在贷款人提供上述证据后, 也负有提供相关证据的义务。

2. 证据的真实性 (1) 签名

多数情况下, 对贷款人提供的证据, 借款人会否认其真实性, 如借款人否认欠条上签名是本人亲笔签名, 这时需由双方共同选定或法院指定的具有资格的鉴定机关进行鉴定。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 借款人对自己的反驳意见负有举证义务, 不履行其义务将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借款人可申请字迹鉴定, 预交鉴定费, 并配合鉴定机关做好鉴定工作, 以便查明事实真相, 切不可错误理解这是贷款人的义务, 拒绝配合。

(2) 印章或公章

贷款人应拒绝借款人使用私人印章代替签名, 因私人印章很难证明属其所有, 并且即使是, 亦很难证明证据上所加盖的印章由其本人所为。如借款人是企业使用公章, 仍不能欠缺实际签约人的签名。审慎的贷款人还应掌握借款人的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机构代码等相应复印件材料, 必要时予以确认。

3. 作为借款人的自然人死亡

现实中民间借贷的借款人仍有许多是自然人, 而在借款人死亡时会引发借款人是企业时所没有的特别问题。继承人 (被告) 否认借款事实并否认证据的真实性, 如欠条上签名的真实性, 此时继承人负有举证责任, 可提供借款人生前所写字迹材料作第一次鉴定。如鉴定结论是欠条上的欠款人签名与继承人提供的鉴定材料非同一人所写, 即否定借款事实主张, 则贷款人如对该鉴定结论有异议, 可提供借款人生前书写的有关材料申请第二次鉴定。更经济的选择是, 两次鉴定并为一次进行, 由法院“一步到位”查清事实真相, 作出公正的判决。

摘要:当前, 我国不少地方民间借贷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所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对我国的民间借贷进行分析, 期望对有关人士防范、规避或正视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及责任有所助益。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分析,借贷主体,本金,利息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批复.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两会”对民间借贷的新政策 篇7

今年“两会”上,台盟中央向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的提案。台盟中央认为,民间借贷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对于活跃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逐利性的特点,其大部分资金都流向门槛低、短期内能看到收益的行业,当民间借贷的资金配置与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相抵触时,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就难以落到实处。同时,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体制之外,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缺乏外部约束,存在很大风险性,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等事故,往往会引发不良连锁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为了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台盟中央呼吁破除限制其发展的法律障碍、监管障碍、经营障碍、信用体制障碍等,并提出四点建议:

一、促进民间借贷公开化和合法化。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在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鉴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中,罪与非罪的界限比较模糊,难以界定,且对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适当的抑制作用,建议取消《刑法》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对于民间借贷中的触犯刑律行为,可以适用《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诈骗罪等相关条款来定罪处罚。

二、对民间借贷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服务于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另一方面对于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民间借贷组织,尤其是带有黑社会和高利贷性质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和打击。与此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执法透明度。

三、构建行之有效的民间借贷监管体制。包括:确定民间借贷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设置民间借贷机构的准入标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立风险预警、转移和危机处理机制。

民间借贷法理分析 篇8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概念

在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又称“民间信用”或“个人信用”,主要指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让渡及本息付。

二、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

(一)法律环境

1.在我国的法律中涉及到民间借贷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2.司法解释中涉及到民间借贷的有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批复》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

3.部门规章中涉及到民间借贷的有1992年的《司法部关于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的意见》、2003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二)资金来源

在传统的民间借贷行为中,资金来源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等。目前,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已发生明显变化,自然人、企业法人、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公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都参与其中,其中被公众诟病最多的是上市公司和商业银行。(三)借贷规模

1.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估算,2003年全国民间借贷总规模可达7405亿~8164亿元。2.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全国民间融资规模达9500亿元。

3.2011年,民间借贷规模继续扩张。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民间借贷市场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约为

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10%~20%。在最为活跃的温州,民间借贷一直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鄂尔多斯则因房地产和煤炭业的繁荣而后来居上,民间借贷的规模更超前者。4.2011年以来,受银行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中国民间借贷市场供需两旺,借贷利率一路走高,平均年利率

超过20%,部分地区曝出的最高利率令人瞠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检测数据,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利率一般在月息3%,最高可达4%~5%。

5.据统计,2011年全国法院受理民间借贷案件已突破60万件,涉案标的额超过1100亿余元,同比增长38.27%;

2012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达37.6万件,同比上升24.78%。(四)借贷形式

我国民间借贷的放贷形式花样繁多,社会融资中介、专业放债人和中介人等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融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及网络借贷平台(如“人人贷公司”)等,这些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参与民间借贷。(五)借贷资金用途

这些借贷资金并非全部流向制造业,而是大量转向房地产、煤炭等高利润行业以及投机性领域。

三、民间借贷的法理分析

民间借贷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法律现象。下文将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主要从民间借贷的主体、民间借贷的客体及民间借贷的标的来进行民间借贷法理分析。(一)民间借贷的主体——借贷人

在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是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借贷而言的,是指自然人之间、非金融企业之间或者相互之间的借贷行为,而有别于商业贷款。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8月13日下发了《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意见》整个内容来看,尽管其中个别条款同样可以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借贷纠纷,但所有条款都充满了一种专门针对民间借贷而为的精神。《意见》认为,第一,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总是自然人,民间借贷不可能离开自然人一方面而存在;第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纠纷、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来处理。

后来,鉴于实践中自然人与企业的借贷行为的效力认定混乱,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制定了相关的批复,即《关于符合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的效力问题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该批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从而将自然人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化。根据该批复民间借贷可以理解为自然人之间及自然人与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

该《答复》还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无效: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二)民间借贷的客体——借贷合同

民间借贷是一种法律行为。借贷双方通过签订书面借贷协议或达成口头协议形成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借贷双方是否形成借贷关系以及借贷数额、借贷标的、借贷期限、借贷利率等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书面或口头协议。只要协议内容合法,都是允许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借贷大多数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由于这些人平时关系比较密切,出于信任或者碍于情面,民间借贷关系往往是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订立,无任何书面证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一方予以否认,对方就会因为

拿不出证据而陷入“空口无凭”的境地,即使诉至法院,出借人也会因无法举证而败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证据;无书面证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证据。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起诉,裁定不予受理。由此可见,出、借双方订立书面协议是大有必要的。出、借双方订立书面协议时,协议上应写有: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姓名(以户口本或者居民身份证为准);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大小写一致);币种(人民币还是外币);借款时间和还款时间(标明某年某月某日);还款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如果是有利息的借款,协议上必须写清利率。为了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出借人必须注意妥善保存书面协议等证据,以便日后发生纠纷时有所凭据。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有关民间借贷的规定还分散在《合同法》中和《民法通则》。

在《合同法》中,借款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合同被集中地归入在第12章中。其中,第1条规定:“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自贷款人提供贷款时生效。”第211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利率的规定。”很明显,《合同法》对民间借贷合同是采取区别对待的,主要表现在借款主体和无息推定原则上。《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公平、自愿、合法是民法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任何民事活动都要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于他人提出的借款要求,出借人务必首先考虑对方的信用程度和偿还能力,同时,要问明对方的借款用途,决定当借不当借。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赌博、走私、诈骗、买卖毒品或贩卖枪支等非法活动而仍借款的,则属于违法借 贷,其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出借人不但得不到债权,而且还要依据有关法律予以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必须是出于自愿,根据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三)民间借贷的标的——借贷资金

借贷双方间是否形成借贷关系,除对借款标的、数额、偿还期限等内容意思表示一致外,还要求出借人将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交付给借款人,并且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的财产,这样借贷关系才算正式成立。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由此可见,不同于金融性借款合同的诺成性,民间借贷属于实践性合同,款项的实际交付系此类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条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在发生纠纷时,贷款人欲主张自己的权利,除证明双方的借款合意之外,尚需证明该款项已经实际交付的事实,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借款债权。

虽然民间借贷需实际交付所借款项才生效,但现实中,双方一般只签署一张借条,借款人并不会对收到款项向贷款人另行再出具收条。因此,借条便同时承担着证明双方借款合意以及借款人收到款项的作用。如果没有相反证据,那么一般可以认为贷款人完成了自己的举证责任,其对于借款债权的主张应予支持。

此外,我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意见》中都明确地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

四、民间借贷的问题

本文综合上述我国民间借贷现状的描述及涉及我国民间借贷法律的分析,再综观我国近几年来众多民间借贷纠纷事件,总结了民间借贷中存在的主要几个问题:

一是哪些民间借贷行为应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即法律规制民间借贷的边界如何确定; 二是应当由哪些法律规制民间借贷,以及是否应当制定统一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文本。

五、规制建议——分类规制(一)民间借贷行为的界定

恰当区分民间借贷的种类和性质,再根据民间借贷的不同种类及特点选择相应的立法策略和规制路径。从法理上讲,民间借贷是放贷人让渡一定时间的资金使用权,到期后借款人还本付息的行为。本文认为应该把民间借贷行为分为两类:

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或无偿转让资金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民事行为,一般公众在生活中发生的民间借贷多属民事行为;

二是以收取利息为目的的货币流通则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此行为应当认定为商事行为。在区别民事性民间借贷与商事性民间借贷时还应当注意,有偿与营利是两个既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不能仅因有偿而认定为营利性行为,后者需具备连续性和职业性特征。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一般民事主体偶尔从事营利活动,不属于商事行为。如果某一自然人、法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因有专门法律规定不在此讨论)或非法人组织将发放贷款作为一种经营活动时,则具有营利性和反复性,应属商事行为。民间借贷行为性质的这种多重性不仅决定了相关立法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而且也成为选择规制路径的基本依据。(二)民间借贷法律规制

对于具有商事性质的民间借贷,如果没有经法定机关核准并登记,则归入非法金融行为(如《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4条规定的非法金融业务)。由此观之,我国现行法律排斥和压制的是未经批准的商事性民间借贷。无论放贷主体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其它组织,只有取得法定机关的批准才能获得商事性民间借贷的合法主体资格。所以本文认为,对于以营利为目的并专门从事借贷业务的机构和个人的借贷行为,不宜采用由一部法律进行全面规制的模式,而应当区别不同情况采用分类规制的立法安排。以下四种民间借贷因具有特殊的法律性质,由相关主体法进行规范更为适当,专门的民间借贷立法不宜规定这些主体的借贷行为:

(1)对于私募基金,因其与一般直接融资不同,主要投资领域为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和债券,而不是直接投向实体经济或解决人们的生活所需,故应将其纳入资本市场法制体系加以规制;

(2)对于间接融资中具有合作金融性质的合作基金会与金融服务社等,其性质和功能定位于民间的互助,应通过制定专门的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如银监会制定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随着城乡统筹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推进,有关合作金融的立法应当扩大调整范围;(3)对地下银行(私人钱庄),因其脱离了法律的控制可能会积累很高的风险,故应设定合理的准入条件,将其纳入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实施正式和有效的监管。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大致就是这样的路径;

(4)对于专门从事贷款业务而不吸纳存款的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贷款公司等,应根据其性质不同,由专门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如银监会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

综上,按照分类规制的方式,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体系应包括三个部分:(1)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普通民事法律,规范非专门性的私人借贷行为;(2)相关主体法,规范特殊的民间借贷机构的借贷行为;

试析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 篇9

1 民间借贷的立法现状

当前, 我国虽未对民间借贷形成专门立法, 但是从一些部门法中对民间借贷进行了规范, 提供了一定制度保障,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部分法律承认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

我国《宪法》、《物权法》中明确指出市场主体具有运用自有资产进行借贷交易获取利益的权利;《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承认具备真实意思表示的民间借贷具有法律效力, 明确了合法的民间借贷受到法律保护;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的有关文件规定, 汽车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企业均可作为民间借贷的主体。

1.2 部分法律规范了民间借贷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 限制了高利贷行为;我国《刑法》对于违反《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非法集资行为设立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罪名。《公司法》则限制公司向其高管人员借款。《外汇管理条例》严禁国际热钱擅自改变结汇资金用途, 进人民间借贷领域。

1.3 部分法律严格限制了民间借贷行为

如《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对包括非法发放贷款行为在内的非法金融业务活动要予以取缔, 这成为认定民间借贷行为非法的最主要依据。《贷款通则》第61条也明令禁止非金融企业从事借贷行为。

2 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

我国民间借贷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源自私法和公法两个层面。

2.1 私法层面

首先, 对民间借贷的判断标准不一致。自治原则是民间借贷合法存在的基础, 就私法层面而言, 法律无需对民间借贷进行限制。但是, 由于法律与法律之间欠缺必要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致使其对同一行为极有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构, 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国家机关对同一案件选用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 所以导致处理结果大相径庭;其次, 基于诚信原则的民间借贷行为的纠纷颇多。民间借贷面临着诚信缺失的重大风险。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于民间借贷不按照正规法律程序进行, 所以双方极易就还款利率、期限等事项产生纠纷, 另一方面民间借款的出借方未对贷款方的经济状况、借款用途进行详细审查, 同时借方会存在高利率放贷行为, 导致因违背诚信原则的民间借贷纠纷频频发生;其三, 借贷双方的法律意识淡薄, 借贷合同不规范。现阶段, 民间借贷仍以简便订约、口头约定等形式为主, 这样易导致在发生违约状况时, 债权人面临举证困难的窘境;其四, 法院对企业间的民间借贷行为持否定态度。

2.2 公法层面

就公法层面而言, 民间借贷不但会因其自身存在的不规范性而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而且还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产生。首先, 民间借贷可能滋生集资诈骗行为。由于集资诈骗与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有高度的相似之处, 所以在实践中出借方难以正确辨别借贷方是否存在集资诈骗行为;再次, 民间借贷行为面临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风险。当前, 一部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属于民间借贷行为, 由于公众融资具有普遍性, 导致民间借贷双方难以正确判断该行为是否属于正当、合法民间融资行为。

3 防范民间借贷法律风险的应对之策

3.1 建立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 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

我国应当采取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单独立法例, 废止《贷款通则》, 制定单独的《放贷人条例》, 作为规范民间借贷的基础法律。建立“金融机构+贷款零售商”模式, 将达到一定规模的民间借贷纳入金融监管范畴, 进行管理、监测、引导和规范。另外, 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修改完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推进和规范我国信贷供给市场体系的建设。

3.2 明确非金融企业问借贷行为的合法效力

明确非金融企业间借贷的法律效力, 是消减民间借贷法律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从实践来看, 目前大力培植的小额贷款公司和已经存在多时的典当行业事实上所从事的就是企业间的借贷, 《贷款通则》已名存实亡。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应当废止《贷款通则》, 清理有关司法解释, 扩大民间借贷主体范围, 承认非金融企业之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效力。

3.3 制定正当民间借贷与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分标准

既要保护引导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又要对可能与之伴随而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打击。区分正当的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行为, 应明确如下判断标准:首先, 两者目的不同。民间借贷目的是明确的, 一般是为了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急需资金, 而非法集资只是借用民间借贷的形式, 非法集资者的目的多为非法获利, 往往最终演变为非法占有;其次, 两种行为的对象不同。民间借贷的对象有特定范围, 如亲戚朋友、熟人之间、业务伙伴等等, 涉及面一般不超出本地范围;而非法集资是针对不特定公众进行的借贷行为, 涉及面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划;再次, 两者的资金来源不同, 合法的民间借贷以放贷人的自有资金从事借贷活动, 非法的借贷资金往往来源于同外热钱或者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

3.4 完善民间借贷配套管理制度

首先, 加快民间借贷征信体系建设。将民间借贷纳入征信系统, 将民间借贷机构视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纳入征信系统, 设立放贷人子系统.向其开放登记、数据报送、查询等功能, 对其数据报送、查询使用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其次, 加大监测力度。应探索将民间借贷纳入金融统计监测范围, 以减弱民间借贷对宏观金融调控效果的冲击。

摘要:当前,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 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尚未得到完善, 许多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 甚至某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从而加大了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 严重影响到民间借贷以及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民间借贷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民间借贷法律风险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立先.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及防范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09 (1) .

[2]臧博, 何永新.民间借贷融资担保风险之法律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3]张立先.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问题研究[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2009 (2) .

[4]李有星, 张传业.民间融资的含义、类型及其法律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3) .

民间借贷案例解 篇10

本案争执的焦点是陈某与吴某之间借款合同是否生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虽然被告吴某向原告陈某出具借条,但民间借贷合同系实践性合同,合同的生效,不仅要有合同双方的合意,还要有交付钱款的事实。因此,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中,首先要看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即借据是否真实有效。在该前提下,还应审查履行情况。对于小额借款,出借人具有支付借款的能力,如果当事人主张现金交付,除了借条又没有其他证据的,按照交易习惯,出借人提供借条的,一般可视为其完成了举证责任,可以认定交付借款事实存在。本案中,陈某主张的借款金额为52万元,属于大额借款,陈某主张是现金交付,但在诉讼中陈某除提供借条外,未能提供借款来源依据及给付吴某52万元的其他证据,仅凭借条并不能证明其交付钱款的事实。

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对于债权人依据借条起诉债务人还款的,对借条的审查不仅要形式审理更主要进行实质审查,特别是对大额借款,涉及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金额,当事人主张是现金交付的,除了借据没有其他相关证据的,则还需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综合判断当事人的主张能否成立,单凭一张借据是难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综上,陈某要求吴某归还借款52万元及利息证据不足,陈某主张不能得到支持

2、受胁迫的民事行为无效

第二种意见认为,朱志杰不应当給付张晓萍欠款伍万元,因为欠款并未实际发生,并且欠款是在胁迫情形下所写,违背朱志杰的真实意思表示。

陈剑峰律师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具体分析如下:

一、张与朱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的借贷关系 2006年3月,双方在人民法院主持调解下离婚,调解书中明确规定,“双方财产已分清,无其他争执。”由此可见,朱与张在2001年3月离婚时,双方之间财产已经分清,朱不欠张任何债务。2007年7月10日,朱給张打下一张5万元的欠条,其实,双方之间根本没有实际发生过借贷关系,在本案开庭时,张也向法庭陈述了朱没有向张实际借过5万元的事实。

二、朱向张打下5万元欠条是在受张威胁、胁迫的情况下所为,违背了朱的真实意思表示,该欠条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2007年7月9日晚,张无理取闹,竟然跑到朱工作单位闹,并威胁朱说,“我跟你没完”,“我明天到你单位脱光衣服寒碜你”以及“我要自杀”,在这种情况之下,朱无奈只好被迫写下5万元的欠条。朱是在张威胁、胁迫的情况下,是在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之下,完全按原告之意写下5万元的欠条这一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三、人格损失费并无法律依据

公民的人格是指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以外的人身权,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权利,它属于一种精神利益。朱打下5万元欠条上说明“人格损失费”是按张的意思所写的,然而,在法律上并没有“人格损失费”这一法律概念,在事实上张也没有人格损失。朱既无侮辱、诽谤过张,也没有公然丑化张人格,更没有宣扬过张的个人隐私,所以张的人格在事实上并没有受到朱的任何侵害,所谓“人格损失费”完全是张威胁朱写下5万元欠条的巧立名目,借以披上所谓合法化的外衣以达到其讹诈被告的财产罢了。

因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张向朱追讨5万元欠条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3、优势证明规则的运用

笔者赞同第一种意见。根据民事案件的证据规则,当事人不需要对案件待证事实达到百分之百的证明程度,本案中,依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原告需要对借贷法律关系的存在负证明责任,根据优势证明标准,原告提供的证据以及根据庭审陈述,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更大。原告提供的证据虽然没有达到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也提供了一定的证明借贷法律关系不存在,但根据优势证明标准,法官运用自由心证制度,可以得出该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盖然性更大。

从证据的证明力上讲,书证的证明力大于当事人的陈述。因此,被告辩称的理由不成立;第三,在借款时,虽然被告未向原告出具借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告欲证明借贷关系事实的证据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根据民法理论的盖然性原则以及双方提供的证据之证明力来判断,应认定借贷关系存在这一法律事实,更令人信服。综上分析,可推定原、被告之间的借贷关系存在的法律事实

4、利息能否重复计算? 原文作者认为,被告因房地产经营缺乏资金于2008年向原告借款100000元并出具借条,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其债权债务关系成立。原、被告在借款时并未约定具体还款时间,只是约定利息半年支付一次,在原告主张还款而被告无力还款时,原告在原有本金基础上复算利息作为第二年本金,虽然被告又向原告出具借条,但实际原、被告只是履行了一个领款、借款条据手续,并没有实际的还款、借款事实行为。原告的行为违反了“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的法律规定,且被告对将利息计入本金的计算方法存有异议,故对原告主张本金184960元不予支持。依据《银行利率网案例分析。原告既然以特定的“借款”作为事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被告关于“空打”欠条的辩称下作了重大事实陈述的变更,且解释得那么详细,由原告负担为此举证的义务自然应当。欠条在此成了待证的证据,是待证的对象,而非已认证的事实。本案在原告不能举证说明,无法完成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的情况下,法庭应以“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认定借款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存在,原、被告之间欠款的债权债务关系难以认定”等为由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也就是说,应由原告来承担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6、高利贷不予保护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高利贷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法〈民〉发〔1991〕21号)(以下简称为《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根据这一司法解释精神,可以界定出民间借贷的合法利息范围与高利率之间的分别,即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利息在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含利率本数)以内,视为合法利息,应受法律的保护;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以上的利息,视为高利率,超出四倍限度以上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我国《合同法》第211条第二款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利率的规定”,这一规定是对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公民之间借款问题司法解释在立法上的确认。在《合同法》颁布施行之前,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有关民间借贷纠纷时,基本上是按照以上司法解释的规定,对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合法利息均予保护,而对于约定过高的利息是不予保护的。这点,在我国司法界大家几乎是认同的。《合同法》生效施行后,乃至当前,我国法律或行政法规尚无关于限制民间借贷利率新的具体规定,且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尚未废止,因此,在审理此类纠纷案件时,仍应当按照《若干意见》的规定予以认定与处理。本案中,按照当年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计算,原告褚某最高放款年利率不得超过22.32%,但是依据双方约定,褚某实际放款年利率达到60%,超出37.68%,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应受法律保护。

7、违约金过高能否得到保护?

上一篇:资质简单换证申请报告下一篇:和名著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