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监管

2024-09-20

民间借贷监管(精选10篇)

民间借贷监管 篇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鄂尔多斯地区经济社会快速提升且发展势头迅猛。在经济总量增大的同时, 鄂尔多斯地区民间资本急速累积, 与此相应, 居民持有资本“逐利”的愿望逐渐增强, 大量民间资本流向利润更高的民间借贷行业。据鄂尔多斯当地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 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资金总规模应该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处于“法”与“非法”边缘的如此大规模的民间借贷, 势必蕴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事实上, 2011年在我国部分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民间借贷泡沫破灭的事件, 民间借贷该何去何从, 如何规范、引导和监管民间借贷行为, 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已成为摆在我们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特点

1.1 参与借贷的机构和个人广泛, 数量庞大

据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鄂尔多斯中心支行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的民间借贷状况调查分析, 当地约有近2/3的人参与过民间借贷活动或有过民间借贷行为, 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 当地的民间借贷资金的使用方向正在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消费型借贷为主逐渐朝着消费型借贷与投资型借贷并重的方向转变。据鄂尔多斯市金融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的介绍, 实际从事民间借贷业务活动但并未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的各类地下机构及个人, 数量无法准确统计, 合规的民间借贷中介在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半隐蔽金融中仅仅是一小部分, 又由于存在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割问题, 对于数量众多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要实施有效的监管非常困难。而且, 这些民间借贷中介吸收放贷资金和发放贷款一般都是在熟人之间私底下隐蔽进行, 各级各类监管部门难以核查和落实其借贷行为事实, 更无法对其实施监管。

1.2 借贷总量逐年增长, 规模庞大, 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据统计分析推断, 2009年全年鄂尔多斯地区全部各类投资金额大约5000多亿元人民币, 其中来自于民间借贷的资金约占60%。鄂尔多斯市统计局的经济普查数据资料显示, 2010年的1月到10月间, 当地民间资本约完成了1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 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1/5, 民间投资的范围涉足统计行业分类中的19个大行业, 58个小行业。另据经济学家马光远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 鄂尔多斯市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 其建设资金约有80%来源于当地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 而非源于银行信贷。从借贷资金流向的行业分布来看, 鄂尔多斯的企业民间借贷资金的大部分集中在了电力行业、房地产项目开发、煤矿开采以及工业制造等行业, 截至2010年6月底, 在当地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 超过2/3的投资资金来源于当地的民间借贷市场。

1.3 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总体呈现偏高态势, 且短期化现象明显

在鄂尔多斯, 不断有普通民众将闲置富余资金投入到当地的民间借贷市场, 这些资金融入到民间借贷的链条之后, 资金的利息收益较高, 与同期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6.56%相比, 最高时相当于其10倍多。从鄂尔多斯市统计局数据来看, 鄂尔多斯市民间借贷利率高, 且呈持续上扬的趋势, 月贷款利率在20‰-40‰之间的占69%, 最高的甚至能达到月利率50‰以上, 在民间借贷利率确定标准上, 一般根据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借贷对象的信用程度、贷款区域、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期限长短、数量大小、关系亲疏远近等情况而定, 没有固定标准。在借款期限上, 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以短期为主, 期限在一年期以下的民间借贷占地区全部民间借贷的90%以上。

1.4 资金链堆积的风险值得关注, 违规借贷现象严重

早年间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借贷关系是维系在“亲缘、血缘、地缘”的基础上, 而近些年, 随着大量各类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的不断涌现, 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借贷逐渐脱离了“三缘”的关系基础, 如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典当寄卖商行等也参与民间借贷, 还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地下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因此借贷资金的敏感度升高, 如果资金链条一旦出现异常, 后果会非常严重。随着全市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准许从事融资服务的近千家各类民间借贷融资中介机构的出现与运营, 打破了原有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的关系基础纽带, 资金链条延长导致了民间借贷主体的资信度逐级、逐渐降低, 机构违规从事高息融资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中介机构向公众承诺较高利率吸收资金, 再高利转贷, 部分民间借贷行为已经超出了传统借贷行为的范畴, 违规从事资金短期拆借活动, 一旦资金无法回收发生风险, 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波及融资参与者和各类实体经济, 扰乱金融及经济秩序, 冲击金融信用安全体系。

1.5 民间借贷地区性差异性明显, 借贷主体较单一

从地区看,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牧区旗县, 民间借贷形式较为原始单一, 主要形式为自由借贷和民间集资, 与此相反, 在依托当地资源等优势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旗县区, 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普遍较为旺盛强烈, 与之相适应, 其民间借贷形式则向着多样化、有组织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据调查资料推算,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胜区、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等区县的煤炭开采业以及房地产开发业中, 有近70%的民间资本集中于此。从融资借贷主体看, 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 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本短缺, 当地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 从而转向民间借贷融资。这种情形从鄂尔多斯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同样得到了证实, 2011年中小企业对鄂尔多斯地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超过了1/3, 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正规金融机构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却明显与资金需求不相匹配, 在此期间曾获得过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却不足16%, 其余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则主要通过各类的民间借贷渠道获取。

2. 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的成因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后我们发现, 鄂尔多斯地区存在的民间借贷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甚至后来众多普通民众也纷纷涌入, 逐渐在当地演变为一场“全民借贷”游戏, 满打满算不足十年的时间。分析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市场的形成原因, 既有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市场演变所普遍存在的因素, 也有不同于我国江浙地区民间借贷形成发展的特殊经济因素。

2.1 特殊的地区经济背景因素

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 鄂尔多斯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矿产储藏优势, 走以资源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路子, 着力推动“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主干产业发展, 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以煤炭业为例, 煤炭年产销量由2000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59671万吨, 比2010年增加38%, 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销量占到全国的1/6以上;以煤化工为重点, 构建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 2010年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就地转化率达到了90%以上。围绕和依托本地区的羊绒加工、煤炭深加工和化学工业等优势主导产业, 走科技创新之路, 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催生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迅速扩张。

2.2 煤炭采掘矿业因素

随着鄂尔多斯地区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一批高耗煤企业纷纷上马并快速发展, 从2003年开始, 国内煤价在短期内持续走高, 以及煤矿开采当地住户拆迁等造就的一部分当地人一夜“暴富”而成为有钱的富人, 先富起来的“煤老板”一时手握巨资, 其正常消费后的闲置富余资金, 基于获利目的与动机, 纷纷涌入了民间借贷市场, 这部分资金重新又进入到社会资金循环的链条中。另外, 政府出于安全生产的考虑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鄂尔多斯市政府在2006年全部关闭了年产量在十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原小煤矿矿主应对政府的调控政策, 或者提高开采技术含量, 实施正规化、机械化开采, 扩大规模, 或者合并重组, 形成符合要求的规模较大的煤矿。事实的情况是,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民间借贷即成为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2.3 房地产建筑与开发因素

在国家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 2002年以来的随着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社会稳步推进, 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当地的房地产建筑开发也在飞速发展, 房地产建筑开发业目前已成为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运行的集中体现。煤炭开采、房屋拆迁给居民带来的滚滚财富, 又以高利贷形式参与房地产开发投资, 卖房、炒房带来超额回报。据当地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介绍, 鄂尔多斯当地的房地产建筑行业约有2/3以上的投入资金来源于当地的“地下钱庄”。另据高和投资调查认为, 支撑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系统正常运转的, 正是当地繁荣发达的民间借贷体系。

2.4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个人财富积累迅速

据调查, 2007年鄂尔多斯地区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9辆, 2011年达到了54辆。2012上半年, 鄂尔多斯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6444元, 比2011年增长了13.6%。加之新城区改造带来的拆迁款, 当地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并迅速聚集, 据高和投资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组成的调研组在2010年对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资本展开深入调研, 并发布了《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调研报告》, 该报告称, 鄂尔多斯地区资产过亿元的富豪人数保守估计超过7000人。此外, 据高和资本调查显示, 与山西、温州等省市不同, 鄂尔多斯人在获得财富后, 更愿意将财富投入到当地房地产以及能源、煤矿、民间借贷等高回报系统。

2.5 地区中小企业扩张加快, 企业融资量需求强盛

鄂尔多斯是较为典型的资源投资型城市, 地方经济一段时期内高速持续增长, 导致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旺盛, 然而鄂尔多斯地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供给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随着本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在企业发展快速提升的同时,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却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初步匡算, 相对于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每年15亿元的流动资金需求总额来说, 当地正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总额不足其1/10, 还有60%-70%的企业因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 银行无法提供贷款。加上国家在2005-2006年期间金融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大量国有基层金融服务网点被撤并, 放贷权限上收, 当地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更是难上加难。正因为如此, 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借贷市场发挥着资金供给主力军的功能。

3. 规范民间借贷的对策与建议

民间借贷在我国存在的价值和积极意义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但是, 民间借贷的内生性缺陷不容忽视, 如果任其自由发展, 风险堆积并爆发, 势必会威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和经济崩溃。这客观上要求政府的干预和引导, 使其规范化健康发展, 切实可行的方针是“疏”、“堵”结合, 以“疏”为主。从国际经验来看, 逐步走向规范化是民间借贷发展的最终趋势。

3.1 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民间借贷活动存在已久, 并普遍被视为特定经济发展时期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但民间借贷内生于乡土社会网络, 其不稳定性严重制约了其正常发展并极易诱发各种金融风险。为了给民间信贷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国家层面针对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的制定和出台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修改和完善以前限制其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迫在眉睫。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民间借贷法》、《放贷人条例》、《私募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赋予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平等竞争权, 严格规范民间借贷市场资金的借贷利率, 实行民间借贷备案制度, 严格界定民间借贷关系行为主体, 使民间借贷阳光化和规范化。

3.2 完善民间借贷的跟踪监测体系, 强化教育与监管

为了防止过度投机行为风险扩散和各种借贷违法违规行为, 要加强民间借贷监测与预警。一是建立民间借贷动态实时监测信息系统, 与目前央行的“人民币大额交易数据报告系统”和“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相结合, 全面、及时、准确把握民间借贷相关信息的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 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二是建立民间借贷监督管理制度, 对可能发生的民间借贷风险要有前瞻性, 做到预防在前, 惩戒在后;三是高度关注民间借贷发展过程中与金融风险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变化, 加强动态监测与预测, 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分散和化解风险, 防止民间借贷风险恶化和扩散;四是广泛开展投资风险预防教育和宣传, 普及相关金融与法律知识和投资的风险意识, 提升投资者素养与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民众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理性投资意识;五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监管机构的构建, 防止监管缺位, 对影响面大、涉及人员广泛的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案件及时处理并予以公布, 以作警示。

3.3 加速推进金融体制配套改革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应加速推进金融体制配套改革, 以正规金融服务体系的重构为切入点和抓手, 不断创新和完善正规金融的服务体系, 以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需求为出发点, 转变经营思想与服务理念, 合理规避风险的前提下, 简化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手续, 提高服务水平;在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条件下, 要合理布局正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有分工有协作, 各有侧重, 合理分配信贷资金;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依托网点优势将个人委托业务纳入到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中来, 成为民间借贷双方的中间人;不断深化西部农村牧区的金融改革, 积极探索研究适合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合作联盟组织模式, 可借鉴采用股份制形式运作的优势, 培育良性竞争的农村牧区金融市场, 条件成熟时, 逐步开放农牧区的金融市场, 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适时推进发达地区民间借贷规范化试点改革, 建立起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3.4 优化民间借贷发展的外部环境

优化我国民间借贷外部环境, 可以考虑以信用服务为切入点, 培育成熟完善的信用服务市场, 构建高效信用服务保障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对民间借贷的主体加强教育和引导, 规范民间借贷交易机制, 降低民间借贷中的信用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民间融资的效率, 适时引入信用服务, 减少民间借贷活动的主观随意性以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完善的资金借贷交易信用服务平台, 一方面规范了借贷双方的融资行为, 拓展了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 提供了金融服务质量, 分散了银行信贷风险, 另一方面, 使金融资金的配置资源得以优化, 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又提高民间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 提高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和比重, 对合规的民间借贷机构实施税收优惠或税收减免, 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法规, 开发建设投融资服务信息平台, 降低金融信贷成本和金融风险, 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促其健康发展。

3.5 推进金融业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1年发生在江浙、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 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金融压抑造成的, 金融深化是解除金融压抑的根本路径。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彻底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 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使利率的浮动与变化完全由资本市场决定, 从消除二元金融结构入手, 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内开放程度, 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 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逐渐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应该将民间借贷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让民间借贷资金规范化、阳光化, 大力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 逐渐放松金融管制, 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渐形成良性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与格局。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中小银行探索地方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 摸索出一条切实适合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地区性特色金融服务体系, 强化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推动地区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阳光化。

3.6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发展路径选择之一:组建民营银行

首先, 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政策性文件出台,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 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态势基本明朗, 为鄂尔多斯民营银行的创办提供了政策与制度基础。

其次, 鄂尔多斯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民营银行提供了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虽然目前鄂尔多斯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鄂尔多斯城市商业银行、招行、交行、浦发行、包商行等股份制银行, 但是大银行“大一统”经营服务战略已不能满足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 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快捷的民营信贷机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第三, 鄂尔多斯充裕的民间资本可以为民营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与支持。据中国人民银行鄂尔多斯市中心支行2010年的推算, 鄂尔多斯全市民间借贷规模约为540亿元。而且随着鄂尔多斯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已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地方政府之一, 每年的税收在400亿元以上, 2010年税收收入达538.2亿元, 人均GDP在全国名列第一。此外, “阳光化”运作的民营银行在引导资金规范安全流动、降低金融风险更具优势, 也更便于有效监管。

摘要: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在近年来发展速度与规模非常快, 对地区经济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 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游离于监管体制外的大量民间资金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对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在分析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性提出了推动鄂尔多斯金融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鄂尔多斯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研究报告[J].华北金融, 2008增刊:43-48

[2]陈俊岭.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危机与救赎[J].上海证券报, 2012.2.22第A08版

[3]蔡晓阳.对我国民间借贷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 2012 (1) :35-39

[4]李晓晔.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勇敢者的游戏[J].第一财经日报, 2011.8.4A11版

[5]高和资本.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调查[J].中国建设报, 2011.10.26第002版

[6]张君.对促进鄂尔多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2 (3) :38-39

[7]王海霞, 杨菲.鄂尔多斯民间资金出路:创办民营银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2 (3) :36-37

民间借贷求解 篇2

针对近期以温州为代表的民间借贷危机,温家宝指示当地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经济及金融局面”。另外,他还为民间借贷指出了一个方向,即阳光化和规范化。为推出解决措施规定了一个时限,他要求随行的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在“一个月内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

从2010年底开始,持续收紧的货币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了更高的融资成本。在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维持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得把主要融资渠道,转向利率越来越高的民间借贷。年利60%、100%甚至200%这样离谱的高息也被曝出,老板“跑路”“跳楼”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一时间,民间借贷危机四伏,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控制和扭转,金融稳定亦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针对性措施或出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尽管扶持政策频出,但大都停留在文件层面,实际操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门槛,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在政府紧缩货币政策的当下,许多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就越发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寻求支持。

温家宝总理的此次温州调研,被普遍认为是一次寻求解决问题之行。后续将会出台怎样的政策,来完成总理提出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四点要求,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和“规范化”发展,则成了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家马津龙分析指出,相信总理视察之后,会有一些拯救中小企业的措施推出。

不过,未来的货币政策转向全面放松的可能性较小。温家宝在温州调研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宏观调控特别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这也许意味着,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风险,将会通过出台针对性的措施的方法完成。

中金公司近期的一份名为《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研究报告也指出,民间借贷利率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央行的信贷额度管制和银监会的表外业务监管。但是,监管机构并不一定会松动货币政策,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

“针对性的措施或者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中金公司分析师朱博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银监会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比如将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降至75%、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提高至5%等等。另外,银监会还正在考虑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或允许银行发行金融债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

如何在政策层面给民间资本以正确的疏导,让契合市场需求的民间资本得以“见光”,使需要资金的企业能够获得融资;同时,对民间资本进行专门的立法和监管,使贷款利率保持在一个健康合理的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都是后续将要出台的相关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些得以妥善解决,对于整顿金融秩序和完善金融体系,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彻底解决民间借贷危机,这些政策恐怕还不足够。

货币政策骤松骤紧

民间借贷之所以面临目前的困局,除了民间借贷的资金过多流向投资性理财产品,和国有银行与民间借贷的息差而导致资金过多流向民间借贷公司之外,与货币政策调控幅度过大,开始过于宽松,后来骤然由松变紧,渐至完全刚性,货币供应与需求之间出现不匹配,也存在一定关系。

为应对自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央行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截至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已经将近43万亿元。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当这些过多的货币呈现出通货膨胀的结果时,会有12个月到2年的滞后期。2008年以来一直到2010年10月份近两年的宽松政策,到了今年初期开始,CPI不断高企,终在今年7月达到6.5%历史高位。也就是从今年起,货币政策又开始过快过猛地转向。

自2010年10月以来,央行5度加息、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另外,在8月26日,央行还下发通知,将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这一调整,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的效果”。

而此时,过少的货币追逐过多的商品,国有银行的利率又不进行调整,则民间信贷必然以高息的方式去满足这种对货币的饥渴需求,甚至,很多国有银行的钱通过各种方式变相成为民间信贷的资金来源。

与加息这种让每个用钱的主体都承担同样货币成本的手段比起来,紧缩贷款的货币数量控制方法,不但刚性极强,而且很容易形成差别化对待:原来那些还能贷到一些国有企业剩余零星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很容易成为第一批的牺牲品,从而贷不到款。

以国有体制为主的银行,信贷资金一般都是首先投向大型企业。虽然在近些年来,也加大了中小企业服务力度,但在目前的货币政策从紧、信贷紧张的局面下,有限的贷款额度更多地被用来确保国有单位和大企业的贷款。

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过高,中小民企平时就很难达到标准,何况在紧缩时期。在存款准备金率一再提高的情况下,银行放贷能力下降,自然会抓大放小,针对重点大客户发放贷款,以降低风险获得稳定收益,中小企业贷款因此更加困难。

当原本的民间信贷“合理补充”,变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使得民间资本能够“待价而沽”,原本还算健康、还在可控利率范围内的贷款成了如今越来越疯狂的“高利贷”。中小企业又不得不“饮鸩止渴”,当利率越来越高的高利贷还不起的时候,资金链断裂,跑路、跳楼便就纷纷出现,危机终于爆发。

经济的润滑剂

“民间借贷之所以阻挡不住,主因还是民营企业有需求,而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温家宝在温州调研时的一句讲话,概括了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和现状。

民间借贷的优点在于,它的资金会流向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企业。在经济学的层面,民间借贷资金效率是最高的。

作为一直存在的一种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为大量急需资金而贷款无门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资金融通,填补了社会资金缺口,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民间资本也曾做出过巨大贡献。

在温州这样的城市,民间借贷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一直存在和发展着。今年以来,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中小企业几乎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融资,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却是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资金缺口,为民间借贷的兴起腾出了市场空间。

一方面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两者一拍即合。

温家宝在温州调研还表示:“民间借贷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其目的是使它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需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就不让它发展。”

事实上,对于民间资本,在政策层面,近年来中国一直持温和态度。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36条”。

同样在2010年,由央行和银监会共同负责的《贷款通则》的修订工作中,也将“银行信贷”改为了“合法信贷”,将银行体系外的广义借贷吸纳进了合法范畴。

“国家陆续出台多个扶持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文件,应该说中央的力度不断加大,态度日益鲜明,但执行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也正是因为民间资本目前无法正常化和合法化,而只能在灰色地带运行,其相对风险成本自然比金融机构要高,加之需求加大,这也间接导致了民间资本利率普遍高企。而民间借贷的利率与国有银行之间利率的差异,就是市场提供的一个“租”。

民间借贷监管 篇3

一、东莞民间借贷发展状况

与江浙地区类似,广东也被认为是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从民间借贷规模看,截至2011年6月末,据广东省金融办测算,全省民间融资总体规模为1.19万亿元,占同期银行业贷款余额的21.4%,达到全国同期民间借贷余额3.8万亿元的近1/3。其中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总额约5 407亿元,个人民间融资总额约6 526亿元。而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则进一步测算出,截至2011年5月末东莞市民间借贷的总规模约为381.83亿元。其中15.01亿元来自小额贷款公司,1.51亿元来自典当行,85.52亿元来自其他融资性中介机构,另外279.79亿元来自一般社会主体(个人和企业)。从整个借贷规模的结构来看,其他融资性中介机构和一般社会主体这两类非正规渠道的借贷规模所占比例高达95.67%。

从民间借贷利率上来看,民间借贷月利率主要集中在2%以下和2%~5%两个区间,两者的户数和金额占比都在30%~40%。但在调查的企业中,有15.13%的企业融资月利率达5%~10%,金额占总融资额的14.04%;还有8.34%的企业融资月利率高达10%以上,金额占总融资额的10.09%。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在东莞辖内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其他融资性中介、一般社会主体这四种民间借贷主体的年化利率分别为16.09%、14.5%、41.51%和23.59%,由此计算出的加权利率水平为27.27%。这一利率水平超过银行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3%)的4倍,是东莞市银行机构5月份实际执行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7.29%的3.74倍。

从民间借贷期限上看,由于借款人从民间融资主要用于满足企业和个人资金周转等短期资金需求,而资金供给方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也偏向于提供短期贷款,因此民间借贷大多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期限主要集中在6个月内。从融资性中介机构的借贷数据看,像“1~10天”、“10~20天”和“20~30天”等一个月内的超短期“过桥型”借贷数目很多。

二、东莞民间借贷参与主体及运作机制

1.民间借贷的类型划分、参与主体和借贷方式。

从调查的情况看,民间借贷根据借款用途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生产经营型、过桥周转型、投机型。大部分中小企业参与的民间借贷都属于生产经营型(约占到借贷总额的70%),满足企业购买原材料、支付货款等短期资金需求。过桥型民间借贷主要用于银行贷款的借新还旧,即先从民间借贷获得资金,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几天后新申请的贷款到账时,再归还民间借贷。2010年以来,随着银行贷款审批和放款周期变长,过桥型民间借贷所占比重较以前有所上升(约占借贷总额的18%)。投机型民间借贷主要是指将所获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及其他投机领域(如个别自然人从地下钱庄借钱用于赌博、博彩等违法行为),所占比重不大(不到10%),且与前两种民间借贷市场基本处于分割状态。总体来看,东莞民间融资规模较大、发展较快,但总体风险可控。从调查结果看,民间融资违约率在1%以下,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5%的水平,并没有如同温州、鄂尔多斯那样发生大面积的“跑路潮”。

民间借贷贷款方式仍以信用和保证为主,借贷双方一般有亲缘、业缘或地缘关系,因而民间借贷一般无需提供抵押,且对信贷投放的行业限制较少,因此相对于商业银行授信方式和严格的贷款程序而言,民间借贷对借款人的准入门槛较低,手续便捷。

2.民间借贷的利率决定机制。

民间借贷是由资金需求引致的资金供给,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就融资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商谈,民间借贷的利率决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影响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的因素及各因素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1)货币政策松紧度、社会资金松紧度是影响民间借贷资金供给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具有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当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比较宽松时,整个市场资金充裕,民间借贷的需求就会减弱,利率就会下行;反之,利率会随之上行。

(2)民间借贷关系的构成既有求本逐利的经济因素,又有互相帮助的情感因素。一般而言,关系越近,借贷利率越低;最典型的是家族成员之间的借贷经常是互助性质的,并不收取利息。

(3)影响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的风险因素主要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因素很可能不仅会导致风险溢价提高,还可能直接决定借贷是否发生。信用风险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借款用途不同决定资金风险等级,从而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生产经营型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较为理性。过桥型民间借贷的资金利率相对较高,一般几天内的利率已达1%~2%。投机型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但这部分规模很小,属于司法打击对象。二是借入者自身实力及信用记录影响民间借贷利率。

另外,凭借“熟人关系”为基础的借贷具有严格的地域性,这导致了不同地域的民间借贷在同一时间内的利率可能会差异很大。同时,法律对超出银行同期限贷款利息4倍的部分不予以保护,而民间借贷特别是过桥型的民间借贷利息一般都会超过这个标准,这个“违法”的机会成本也必然会推高民间借贷的利率。

三、东莞民间借贷的发展特点

1.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同向波动,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波动幅度更大。

从统计图表看(见下图),1年期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走向基本一致,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资金面日趋紧缩,自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逐渐拉开距离,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民间借贷利率从16.2%上升至27.2%,涨幅67.9%,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涨幅的1.85倍。这与上文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决定因素分析是一致的,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有替代作用,因此利率变动具有同步同向性,然而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影响的因素更多,故而其波动幅度也更甚。

2.民间借贷利率呈现与期限负相关的现象。

一般高风险意味着高预期收益,所以往往期限越长的金融产品预期收益率越高。但从人民银行监测数据分析(见下表),民间借贷利率和借贷期限却存在负相关关系。期限短的“搭桥”资金年化利率较高,而期限长的生产经营资金年化利率较低。以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作为融资中介主体的隐蔽借贷市场主要进行超短期融资,其借款用途多为“搭桥”贷款。如银行贷款到期但资金却还差一周或几天才能回笼,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就需要从民间借贷渠道进行短期拆借,以偿还银行贷款。这一现象也与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变动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一致。

3.民间借贷规模和利率有维持高位运行的趋势。

以东莞为例,目前其民间借贷规模约为381.83亿元,约占同期辖区内银行总贷款规模的10%。随着银行存贷规模的增长,占一定比例的民间借贷资金规模也会相应增加。在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偏紧的情况下,近年来国家存贷款利率走入加息通道(2010年来我国5次加息并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已达21.5%的历史高位),民间借贷利率随之逐渐上涨,2011年第二季度创下了2008年来的新高,如果货币政策维持不变,预计民间利率将保持高位运行。

四、关于民间借贷现状的思考

1.民间借贷的活跃有其必然性,是民间资本不能进入主流金融体系,形成金融二元隔离的必然结果。

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35万亿元,加上手持现金、股票、债券、保险以及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仅山西、温州、鄂尔多斯三地民间资本量就分别达到约1万亿元、5 200亿元、2 200亿元。但是,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主流金融体系。

首先,我国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都实行严格的管制,虽然银监会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入股商业银行,如2010年9月出台相关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组高风险农信社,但却明确要求单个企业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这导致数以十万亿的民间资本只能游离在监管系统之外,以非正规金融方式运营。其次,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匮乏,没有释放通道。由于各种原因,对很多预期利润率较高和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如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的投资等,民间资金不能或难以进入,民间资本的投融资领域被严重压缩。存款利率较低的同时,还要缴纳20%的利息所得税,存款资金的实际收益减少,加之股市震荡、楼市新政,使得民间资金投资渠道越发狭窄,将闲置资金投向民间借贷领域成为这些资金仅剩不多的高收益投资渠道之一。

2010年以来,央行收紧银根的系列宏观调控举措和国际形势的恶化,使银行普遍感到资金紧而惜贷。据测算,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0.5个百分点,将冻结银行资金2 000亿~3 000亿元;贷款基准利率每提高0.25个百分点,增加利息费用支出120亿元,使企业和项目建设再度遭遇融资难。而据广东省经信委调查显示,全省79.6%的中小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且因缺乏抵押物向银行贷款难,而纷纷转向民间借贷。在央行应对通货膨胀、执行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下,民间借贷的需求更加旺盛,2010年和2011年两年,民间借贷规模增长率都在30%以上。目前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满足率不到40%,通过民间融资方式筹资的企业高达77.3%,占企业融资规模的50%左右。民间借贷逐步演变成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缓解资金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民间借贷通过“熟人关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借方和贷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且其具有抵押门槛低甚至不需要抵押,借贷合约(协议)期限灵活、手续简便等特点,具有很多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

2.个别地区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凸显了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紧迫性,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民间借贷。

随着民间借贷规模的急剧扩张,监管步伐跟不上,2011年以来局部地区酿成了借贷危机,其典型代表一是温州,二是鄂尔多斯。

温州的民间借贷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形成了一批专业从事放贷的“中介人”或者起类似作用的“担保公司”。这些“掮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间借贷借方和贷方直接面对面洽谈、签订借款合同(协议)的方式,一方面“掮客”出面以隐蔽的方式向亲朋好友集资,聚沙成塔,大大提高了单笔借贷的可达到的资金额度,同时又通过自身较广的人脉关系扩展了有效的贷款范围;另一方面,中介的介入逐步加长了民间借贷的借贷链条,信息不对称风险越积越大,同时借贷链条延伸过长而又缺乏足够的监管和风险控制,一旦中间某一个环节出现断裂,即可能像“次贷”危机那样引发连锁反应,一损俱损。

而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问题在于借贷资金大量涌入非实体经济内,过度投机。由于该市独特的资源优势,民间资本积累呈爆发式增长,迅速聚集了数以千亿元的资金。由于民间投资缺乏专业的人才管理,极易出现追逐热点领域的投机行为,恰逢2010年房地产投资热潮,仅一年该市房地产投入就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35%,且80%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于民间借贷。在开发商和民间借贷的共同导演下,鄂尔多斯楼市经历了长达五六年的狂奔。2010年全市商品住宅均价达到4 479.6元/平米,同比增长超过9%。2011年起,风云骤变,宏观调控史无前例地收紧,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调控房价,致使鄂尔多斯的房地产生意迅速冷却,房价骤跌,房地产资金断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民间借贷危机。

此外,温州与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当地的黑恶势力和部分官员也介入其中,加剧了借贷危机的演变。由于种种原因,民间借贷的利率很高,年化利率一般都会超过法律规定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特别是短期拆解的“过桥型”借贷,年化利率更是惊人,往往具有“高利贷”的性质。而为了保证民间借贷“无限责任”的实施,高利贷常常与黑社会关系纠葛,暴力收贷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11年9月27日跳楼自杀的温州正得利鞋业有限公司老板沈奎在跳楼前三天每天被民间借贷的债权人跟踪追债并遭遇恐吓,精神几近崩溃。除了黑恶势力,一些腐败官员经不住利益诱惑,也参与到民间借贷之中。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经指出,一些中小企业家就是不选择破产保护,而是执意要“跳楼”、“跑路”,就是因为民间借贷当中出现了官商勾结。

民间借贷中介的发展乱象及借贷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大肆投机是民间借贷由活跃演变成危机的重要原因,黑恶势力及官商勾结则是借贷危机恶化的重要因素,反观东莞乃至广东目前的民间借贷情况,资金主要流向中小企业实体经济,总体风险可控,只要规范发展,民间借贷能发挥应有作用。

五、推动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

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针对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如我国香港地区有《放债人条例》,南非有《高利贷豁免法》。据悉,我国目前紧锣密鼓研究制定的《贷款通则》(修订送审稿)和《放贷人条例》(送审稿),最大看点就是民间借贷阳光化。最近国家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正是体现了这样的长远意图。加快立法步伐,修订相关法律,使民间借贷合法化、阳光化。一方面,保护和引导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乘人之危、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则予以坚决打击,以有效维护社会安定和金融秩序。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将小额贷款公司定性为一般工商企业,而非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享受不到金融机构在融资和运营中的优惠待遇。税负重、回报率低导致投资者所需缴纳的税项包括25%的企业所得税和5.56%的营业税及附加税,合计利息收入的30%就要用来缴税,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民间资本开办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因此,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资金补充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试点是接下来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迫在眉睫之处。

2. 政府应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规范引导。

政府部门应对民间借贷予以正确引导,堵疏结合。对正常的民间融资,在民间借贷活跃的地区,如东莞,可先行设立相应管理机构,为借贷双方当事人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对因借贷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增强政府对民间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可控度,对民间借贷资金的贷出流向和数额进行统计和监控,有利于政府行业政策的贯彻,防控民间借贷资金流向非法领域。对于以诈取他人钱财为目的的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则加以严格禁止和查处。

3. 鼓励银行机构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口,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首先,形成全新的信贷管理理念,重视扶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贷款方式,扩大授信范围。其次,针对当前贷款担保方式单一、以房地产抵押为主的问题,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放宽抵押资产范围,探索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商业汇票、应收账款、项目本身和在建工程等多种抵押方式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问题。力争在各类权利质押、票据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担保方式上取得突破。最后,加快中间业务品种的开发,充分发挥银行信贷中介职能,加快信用证、委托贷款、票据、保函、保证金、代理业务等产品的延伸,为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提供信用支持。

4.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多种所有制信用担保机构,不仅有政府出资筹建的,还有民营以及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使得信用担保机构能有效地为民间融资服务。要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明确的担保监管机制,督导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引导其规范发展。对规模较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鼓励其在担保业绩、服务水平、管理制度、风险控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同时要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一是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完善土地、房屋、设备等物权作为抵押担保品的制度体系。二是鼓励使用发明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品。此外,要积极探索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收账款、仓单订单等纳入抵押品范畴。要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此外,还要完善我国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将企业各种财务和运作信息统一管理,使企业信息透明化,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另外,应加强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渠道融资。加强金融知识和舆论宣传教育,对民间融资的潜在风险进行必要提示。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的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间借贷中介的发展乱象, 认为借贷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大肆投机是民间借贷由活跃演变成危机的重要原因。为促进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 政府应在立法执法、金融创新、完善担保、舆论宣传等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民间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借贷规范化,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慧兰.关于完善我国民间借贷法律体系的思考.金融发展评论, 2010;4

[2].梁亚, 赵存耀.“民间借贷”的法律边界——以温州“跑路潮”为背景.南方金融, 2012;1

[3].孙亮, 李炎军.当前民间借贷的状况和对策研究.新金融, 2012;1

拷问民间借贷 篇4

去年以来,民间借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

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民间借贷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根据现有的一些解释,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特别是缓解了一些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层次信贷市场。

2011年年底,央行有关负责人表态称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有自由借贷的权利。

一个极具现实性的背景是,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引发专家呼吁放开民间金融,将民间借贷合法化。有人认为,此次央行的表态,明确了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不过其中有一个插曲:央行在确认民间借贷合法性的同时,重申了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规定,对于这个规定,多位经济学家称找不到任何理论和事实依据。

中国民间借贷将走向何方?从地下走到地上,民间借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死背后的谋变

新年伊始,坊间关于吴英案件的消息便呈铺天盖地之势。这个浙江女商人近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如果说吴英案或将成为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标枰性事件,那么其背后依靠互相拆借资金衍生出的民间借贷问题也就不能被回避。关于这个女商人的一切,已然被坊间大肆炒作,吴英俨然一个悲情人物,在当下的多事之秋,被中国司法乃至全社会重新打量。而构成这一切的核心事件,却也正面临着一场隐然的大局,没有人知道,这个局,将走向何方。

吴英将用她的死,来推动一场关于民间借贷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代价,似乎正成为中国的现实。

去岁,央行负责人就“民间借贷”这一焦点话题接受官媒采访时,力挺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合法性”。央行还借此公开表态称,“应该将这类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

这令坊间相信,中国监管当局将相继出台放宽民间借贷经营限制的新政,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允许隐于民间的巨量资本“转正”,从而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如果这个推断被现实证实,那么,吴英或将后无来者。

当然,一个备受争议的插曲是,当时央行强调,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这个所谓的规定,令相关人士广为疑惑。

其实,所谓的利率规定仅仅是表面的争议,而关于中国民间借贷这一滩浊水,从来就没有被认认真真地厘清过。

2012年初,因涉民间借贷纠纷,温州立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顺生被刑拘,并进入刑事立案程序。

吴英与董顺生并不是温州民间借贷的全部,但他们绝对可以代表中国民间借贷者的大部分境况。当资本市场与权力发生交集时,他们最终的结局或许只能由交集变为并集——当然,民间资本只能作为子集而存在。

随着相关产业的持续低迷,银行信贷亦不断收紧,又不能让企业倒闭,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并进一步引发了高利贷。

民间借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中间人”,一种是通过担保公司。而即便是再有信誉的担保人,也有力不能支的那一天,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局面前,不断有企业主成为民间借贷链条上的牺牲者。

个人财富增加,为民间融资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由于资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导致民间融资旺盛。同时,金融服务的缺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较高,银行存款利率低,也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金融学者李建军称:作为一种正常的融资体系,基本上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衍生的民间借贷,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在美国、日本等金融体系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一直存在。

生死之中的困局

在学者王春字的研究中,建国初期的农村,政府曾鼓励自由借贷和整顿高利贷。195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人民银行区行行长会议关于几个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提倡恢复与发展农村私人借贷关系,利息数不要限制,债权应予保障。”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整顿清理民间私营金融业。经过整顿清理后,民间私营金融业出现大幅萎缩。而政府推手下的私营金融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

在这一时期,政府还制定了诸多措施限制民间私营金融业发展。

经过轰轰烈烈地改造后,民间借贷几近消失。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政府对于民间金融活动呈打压态势。

不过,经过长期隐秘发展,地下钱庄的业务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货币经营,开始涉足银行中间业务领域。打压最终反而促成了这个产业的逆向成长。

于此同时,其他形态的民间借贷,也开展了起来。

相较于银行业信贷规模,民间借贷规模其实相对较小,并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地区。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表示“应该看到,急需资金救命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合法的主流金融体系获得资金,很多小企业就只能通过高利贷等苟延残喘。”

时至今天,在信贷紧缩、楼市调控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同时,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民间借贷空间迅速扩大。

在中国,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央行2002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合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则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相当多的机构与研究者认为,民间借贷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影响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无论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巨大的偿还压力,使民间借贷往往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更重要的是,在监管空白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出实体经济,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民间借贷市场将出现雪崩式的金融风暴,进而引发难以预测的金融风险,威胁国家金融安全。

生死之上的拷问

到底该如何看待民间借贷?

有声音认为(例如茅于轼),民间借贷并不等同于高利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于目前的民间借贷热潮,应当客观认识其“是”与“非”,在有效防范潜在风险的前提下,发挥民间借贷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客观来看,面对急剧增长的中小企

nlc202309010659

业融资需求,正规金融服务不能及时、充分供给,给了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空间。同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更加灵活、简便、快速,收益也更高。民间借贷为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面让一些富余资金实现了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填补金融服务缺失。

从近几年情况看,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主要进入了房地产、矿产等领域,同时,这些资金进一步通过市场流转,在相关环节中以高利贷的形式流出。

但高利贷部分毕竟占据少数。

高企的借贷利率远超出一般企业的承受能力,处在监管的真空地带,央行和银监会构成的正规监管体系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监管。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高利贷现象催生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由于民间借贷催生的商业流通格局,都不能全面代表民间借贷的格局。

不可否认的是,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效率高,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偿还率高。但另外一个方面,利率高、法律约束力差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在监管晦暗不明、法律空白下游走的民间借贷犹如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在融资难、贷款难的当下,“民间借贷”已然进入风险高发期。

在研究地下金融的学者李建军看来,从民法的角度、从合同法的角度来说,民间借贷本身是合法的。

而关于央行的相关利率规定,李建军亦不认为有何不妥。在李建军的观察中,日本民间借贷提高利息法,其中就有“28%”的利率限额规定,“那你说人家是怎么处理的?”

生死之下的出路

民间借贷是否面临死路一条?或者说,是否有着一定的出路?

银行业研究学者郭田勇此前曾表示,民间借贷“天生而言就具有理论上的合法性”。他认为,当前应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将金融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如何让民间借贷在有效监管下合法化、正规化、阳光化,如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同时,中国在早已对外资银行业开放的前提下,却对民间资本仍有颇多限制,民间资本也呼唤待遇“国民化”。

至于此前的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规定,则早已在2004年央行确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的规定面前失去了实际意义。

民间借贷之所以长期盛行,就在于社会有需求、有供给,就这个意义来看,它是符合经济学上的供求规律的。

当下中国相关金融机构网点逐步萎缩,城乡信贷出现断层,金融产品数量减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下降,审贷标准提高。比起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可以更便捷地使供求双方达到需求。

故此,监管者应当承认民间借贷的身份,使民间借贷最终可合法为中小企业融资。只有放松金融管制,降低银行业进入壁垒、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消除负利率,才能真正对高利贷这种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形式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同时,在保护借贷人与债权人利益前提下,建立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发布机制。亦可通过相关法制轨道,将民间金融机构适当纳入监管范围。

李建军亦称,出于种种顾虑,民间资本并不期待利率公开化,“除非将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机构的运作,使民间借贷逐步进入到相关机制中。”此外,在金融法规、金融政策制订的过程中也可以试探性邀请民间金融机构参与,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民间借贷忧思 篇5

一、危墙之下

网络上对于民间借贷的微词比比皆是,很随意的搜索便可见一斑,例如在网上作者为“佚名”的一篇文章《必看:2015年十大投资陷阱》说:2015 年将是中国民间借贷风险集中爆发的一年,此前安阳、邯郸、神木等地民间借贷风险已经陆续被引爆。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民间借贷就是当前最大的金融“危墙”。类似的分析、判断、宣传,并非危言耸听。当下沉淀的许多金融问题,已经超出金融本身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会管理、法律秩序、公平正义等诸多重大社会问题。窥一斑而见全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人,应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民间借贷诉讼实践的视角,穿越当前民间借贷的雾霭,归纳挖掘同类问题,提出立法司法建议,为我国金融法治、交易安全、稳定经济而提出呼吁。民间借贷诉讼纠纷案件之外———这种在我国城市、农村、企业、家庭各种空间条件下的民间融资活动,一直以来,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司法难点、重点、焦点,尤其是近年来乱象丛生的民间借贷问题,更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重大课题。

二、纠纷凸显

民间借贷反映出民间融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民间性、传统性、普遍性问题。自古以来,民间借贷便在民间活跃,特别是在当下,民间借贷纠纷凸显,成为国家金融、民间金融问题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在司法审判中,属于民商事审判的特定案由,研究民间借贷问题,既有其特殊性,亦有其普遍性,可以从中探测到我国民间融资问题的深层次缘由。

例如,某件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过程。诉讼双方当事人因借贷纠纷诉至法院,经法院裁判之后,检察院经当事人申请,依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被告经商向原告借款若干万元逾期不还而导致的诉讼,该诉讼横跨实体法与诉讼法(本金、利息约定与认定、抵押效力与偿还责任分配;借条认定与举证责任)。自2011 年5 月一审判决至2014 年9 月终审判决止,历经一审、检察院抗诉、上级法院指令再审、原审法院再审、上级法院裁定发回重审、原审法院再重审、二审法院再终审,两级审判机关、一级检察机关近20 名法官、检察官历时三年多时间,对原告1 人及1 名委托代理人、被告父母子3人共计5 名诉讼参与人启动7 次诉讼程序(一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二审程序),最终实现了程序意义上的案结事了[1]。上述案例说明:民间借贷纠纷,扰乱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动社会秩序的敏感底线,检验着社会管理的诸多系统,成为底层民众、法律群体既司空见惯又挥之不去的纠结。

三、实务困顿

在司法实务界关于民间借贷的调研中,应当说最高法院罗东川、杜万华等法官所形成的论述以及最高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报告最具权威性[2]。杜万华等法官认为,民间借贷已成为企业、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获得资金来源的重要借贷渠道。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相对不健全,民间借贷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加上法律漏洞和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叠加显现,民间借贷纠纷日益突出,呈现出汹涌喷发的猛烈态势,并呈现出以下几种境况:借贷规模空前,参与主体多元;约定利率畸高,借贷方法隐蔽;虚假诉讼蔓延,黑恶势力滋生。民间借贷潜在着诸多社会风险:扰乱市场秩序的风险;引发企业经营的风险;威胁金融安全的风险;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由于民间借贷的许多放贷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忽视对贷款人信用、资金用途和偿还能力的考察,增加了借贷的风险。民间借贷的温床上滋生的黑恶势力严重扰乱社会治安,使借贷纠纷民刑交叉现象严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事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矛盾和社会问题。我国对待民间借贷一直表现出极强的政策导向,但政策的原则性和随意性决定了难以为民间借贷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持,导致了民间借贷发展的混乱与无序。法律规范过于原则,甚至相互冲突,缺乏统一的指向性,已不足以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很好的引导和规制,以致民间借贷活动中违法行为猖獗,给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严重损害:一是立法可协调性差,不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互相冲突。二是立法可操作性差,民间借贷合法性判断标准模糊。缘于“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很多隐患性问题缺乏指导性规范,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融资行为的界限,导致民间借贷存在制度性风险。三是立法可指引性差,制约民间借贷良性发展。健全的征信制度欠缺,加大了民间借贷风险的不确定性;缺少民间借贷专门性立法,不能满足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活动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缺少个人破产法律制度,无法解决借贷主体的市场退出问题,无法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法律规范滞后对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存在案件定性难、事实认定难、法律适用难、送达调解难等问题。

四、适法矛盾

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适用问题,应当说,我国各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已有很多规定,例如,从基本法律上,有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规范;从行政法规上,有《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司法解释上,有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从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上,有《贷款通则》《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并且,在刑法、物权法、企业破产法、公司法、担保法、证券法之中,对民间借贷的主体、资金来源、利率、担保等相关事项都分别加以明确规范。由于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原则与抽象、随意与无序、含混与模糊等问题交叉并冲突,导致民间借贷因缺乏稳定的政策、制度支持而纠纷频发,难以息诉。例如,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通常围绕着借贷关系、借贷担保、虚假诉讼、夫妻共同债务、借款主体、债务偿还、利息与违约金、债权转让、债务承担、举证责任分配、证据效力、诉讼时效等诸多问题的认定。然而,当事人的行为永远不会按照法律法规设定的那样规范地发生,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层层迷雾。在法庭上,他们的陈述互相矛盾,提供的证人证言完全相反,物证书证零散杂乱……当事人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趋利避害,希望法官更加相信自己。这些事情常常让法官感到匪夷所思,如何理出头绪,从哪儿入手,从哪儿着眼,从哪儿下判?

五、信用失灵

在法律概念上,“信用”是指对民事主体履行义务、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社会信赖和评价。在民法中,规定有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利益。由于这一原则概括抽象,含义宽泛,法官可根据该原则做出司法解释,填补法律的缺漏,故被称为“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中所称的信用,其义重在强调对诺言的信守和对义务的自觉履行。从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诉讼中可以看到:许多当事人缺乏控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不了解对方当事人的信用状况,盲目做出交易的决定和选择。从诉讼程序中更多地反映出:大量争讼不息的民间借贷纠纷,常常是由于在每一交易过程,都缺少当事人履约的信用证据。整个民间借贷活动的过程,由于缺乏当事人间的信用和交易的互动而断裂,使这种交易提高了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风险,降低了经济效益。一个社会良好的信用关系和信用意识及其成熟的信用管理体系,构成其经济健康稳健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民间借贷活动中存在的欺诈背信反证了社会信用低下、信用体系脆弱。

六、止讼对策

我国民间借贷反映了民间融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的一系列缺陷、无序、冲突。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会对我国的金融乃至国民经济和政治生态产生极大的危害和冲击。

有效地防止民间借贷中的诸多问题,使民间借贷纠纷止于诉讼之前,在于破除既有的思维模式,从不同层面上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形成环环紧扣的约束、引导机制。在制度的设立上,从法律关系产生的初始阶段,从一开始便创设相对简单、明晰的“程序外壳”,以节省使法官以及各方当事人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大量投入的辨识精力,从而更加集中于争讼标的。临界表明未来既暗藏着无限的可能,又预示着不可知的危险。临界状态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组织形态。当一个系统处于临界状态,其内部的各种因子正在僵持,趋势有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整个系统在敏感的边缘上蓄势待发。此时,各种因子的力量形成合力,最终,力量最强的因子占据优势,系统突破临界形态。我们认为,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和解决我国民间借贷的诸多问题,应当尽快解决如下问题,包括:

一是规范全国统一的《民间借贷合同范本》。为了提高对民间借贷案件裁判中对证据的真实性或可靠性,应当警示当事人如果不能提出可靠或真实证据,要付出不被审判所考虑的代价或承担败诉的风险。对此,在民间借贷中规范借款合同应当成为首选。出借人把一定数量的货币交付借用人所有,借用人在约定期限内负责归还同等数量的货币的合同。借款合同为非要式合同,不以履行一定方式为必要:但为了避免发生争议,有些国家也采取防止纠纷的措施,例如《俄罗斯联邦民法典》规定,金额超过50 卢布的借款合同,应以书面形式签订。借款合同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但只有法律或合同规定须付利息或其他报酬,借用人才负偿付的义务。

二是出台司法解释。我国从法源系统上,就有民法、合同法、担保法以及政府法规、部门规章等基本法律和法规;从立法层级上,有全国人大、地方、部门等立法机构,可谓法网密布,机关叠嶂,但是,却没有一部法律、法规能够单独适用和调整民间借贷纠纷的,不具备锁链功能,不能接地气。近年来,最高法院针对全国审判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民间借贷诉讼纠纷案件先后发布了指导性文件,但是,这种文件政治性凸显,政策性明显,而技术性弱,缺乏可操作性。民间借贷诉讼纠纷中的司法困境不是重视程度的问题,而是“量”的重力承受和“质”的能力承担的问题。民间借贷案件如此复杂,亟待通过司法解释来释明实体法中各相关部门法的衔接,厘清程序法中各相关规则的运用,划清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地方立法、民俗习惯之间的关系,等等。课题组从三千判例的研究过程中体会到:尽管民间借贷诉讼案件表现出法域宽泛、法益多元、法条交叉、法锁失灵等特点,但是,由于最高法院拥有全部诉讼案件的数据资源,凭借全国法院系统内众多的研究机构和能量,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仍然可以采取类型化等方法加以汇集、聚焦、整合,为科学审理民间借贷诉讼纠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

摘要:民间借贷已成为我国民间融资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会管理、法律秩序、公平正义等诸多重大社会问题。尤其在司法审判中,民间借贷纠纷更是凸显了法律、法规与政策的交叉与冲突,导致民间借贷因缺乏稳定的政策、制度支持而纠纷频发,难以息诉。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当事人间的信用和交易的互动而断裂,提高了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风险,降低了经济效益。为有效防止民间借贷中的诸多问题,使民间借贷纠纷止于诉讼之前,当务之急应当首先规范全国统一的《民间借贷合同范本》,如此,既能厘清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又能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负担,使民间借贷在初始阶段便有规范的约束。与此同时,亟待通过司法解释来阐明实体法中各相关部门法的衔接,厘清程序法中各相关规则的运用,划清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地方立法、民俗习惯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具备接地气的锁链功能。

关键词:民间借贷,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北大法宝→司法案例→案例与裁判文书[EB/OL].北大法律信息网.

民间借贷刍议 篇6

从民间借贷市场的基本情况来看, 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融资方式, 民间借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也因此使得当前的民间借贷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依靠的是地区经济的进步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一些优越性。

(一) 借贷数量大、范围广

近年来民间借贷市场运营的情况是, 民间借贷数量大、范围广,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时, 由于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因此相关的数据统计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数据曾显示, 就某地区调查的100家企业和个人来看, 70%—80%的企业或个人都承认自己曾经发生过民间借贷的行为, 同时就他们的借贷数据来看, 借贷金额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总借贷金额达到4400万余元。

(二) 借贷利率高

民间借贷利率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需要决定, 特别是地区资金供求的状况, 当地区经济发展平稳或者处于经济疲惫期时, 民间借贷利率就会相应较高。另一方面, 民间借贷市场的运营, 也同样要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总体趋势也会随着国家对信贷政策的调整而变化, 当信贷政策处于收紧期时, 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就会随之提高, 反之, 情况则相反。就目前民间借贷市场的状况而言,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要高于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 存在高利贷的现象。

(三) 借贷手续简化

相对于正规的金融机构而言, 民间借贷确实存在着自身的优势。民间借贷相比较银行借贷来说手续简单, 大大缩短了资金周转的时间, 民间借贷的这一特点, 刚好适应了民间资本运营的需要。然而借贷程序简化之后, 相应地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借贷协议和担保协议的缺失势必会引发纠纷。

二、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制度不完善

1. 法律标准缺失

民间借贷法律门槛过低, 针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还不健全, 即使存在相关法律, 在规范力度上过于宽松, 立法技术也存在欠缺,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 存在漏洞等等。民间借贷没有明确的立法标准, 对于民间借贷的判断标准上存在模糊性, 民间借贷行为者之间的利益标准不明确, 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差。

2. 相关制度缺失

由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设定还不健全, 其后果导致的就是相关的制度也难以确立。比如主体退出机制、个人破产制度等等, 制度的缺失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 法律监管不到位

1. 存在无序发展的问题

民间借贷的资金部分流向国家限制的领域,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导致资金分配不均, 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布局, 造成社会利益方向的偏离。另外, 民间借贷的无序发展, 容易加剧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 原因在于民间借贷过度吸收了社会资金, 银行资金减少, 势必会引发存款竞争,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2. 存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的问题

由于民间借贷在法律制度方面还不健全, 导致其规范力度不够, 这就是使得借贷双方无法做到一个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特别是就资金的所有者而言, 无法掌握自己的资金流向, 容易发生借款人无法偿还的行为, 借贷人将无能为力。

(三) 法律秩序不规范

1. 冲击正规金融机构

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产生的诱导, 引发了一些借贷风险危机, 一些投机者选择铤而走险, 挪用正规机构的资金偿还民间借贷, 以次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过投机者的转投, 正规金融机构难以确定资金的流向, 导致信贷资产质量的降低, 最终影响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

2. 诱使大量非法资金流入

由于民间借贷法律制度存在缺失, 就为非法资金的流入提供了机会, 也为不法分子开展洗钱、非法融资等提供了环境。民间借贷不同于正规的金融机构, 从运营机制到管理机制都不完善, 因此就增加了查处不法行为的难度。因此, 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就成为了规范融资秩序的重中之重。

三、针对民间借贷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当前, 我国尚没有在民间借贷领域完善合理的法律, 使得一些非法的民间借贷有机可乘, 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民间借贷, 并能够保障民间借贷的合法运营。以放贷人的资历、业务领域、资金来源、可控利率范围作为规范民间借贷的主要内容, 并以提高法律的权威性以及财务制度的完善性为手段, 合理认筹民间借贷的微观方面, 区分非法金融和民间借贷, 明确何为合理的, 何为明令禁止的, 由此改变民间借贷如今的法律环境, 保证民间借贷的正规运营。

(二) 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

首先, 健全监管制度。民间借贷的另一个特点是多样性,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可能会延伸至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和各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 民间借贷领域势必是产生动荡, 甚至会牵连到其他金融领域。各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民间借贷领域的有序化运营。

其次, 对民间借贷进行备案登记。对民间借贷进行备案登记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登记簿”, 让有“户口”、合法的民间借贷组织享有更稳定的保障。不仅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团体, 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法行为。

最后, 创新对民间借贷的监管方式。由于民间借贷与其他金融活动有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监管方式上应有所不同。

(三) 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解决民间融资的问题不仅要依靠民间借贷, 也应开发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 灵活地应对中小型企业在信贷方面不同的需要。只有将这些方面协调配合, 积极引导我国的信贷市场, 规范信贷制度, 保持信贷环境“干净”, 方能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保障信贷市场的安全和规范。

参考文献

[1]李英民.民间借贷:博弈分析与路径选择[J].济南金融, 2005 (9)

民间借贷规范研究 篇7

一、民间借贷的特点

(一) 民间借贷利率仍偏高但趋于理性

国家紧缩银根使大量民间资本流入借贷市场, 资本逐利性特点加上企业急需资金周转的现状使民间借贷市场的利率一度飙升, 在2007年和2008年“中国民间借贷网”挂牌的借贷信息中, 个别贷款年利率甚至达到40%-60%。但随着国家降息周期的开始、贷款利率的下调, 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出现回落现象, 央行调查显示, 民间借贷实际加权平均年利率在14%左右。

考虑到风险和垄断利润的因素, 利率呈现出中短期高于长期或不定期利率, 企业生产经营的借款利率低于个人消费借款利率, 经济较落后、位置较偏远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较高, 不同用途实行差别利率等特点。

(二) 民间借贷以解决生产经营中临时资金周转不足为主

过去的民间借贷活动通常分布在广大农村和城市居民当中, 多用于生活消费, 如婚丧嫁娶、子女上学、求医治病和建房等等。当前我国民间借贷的借款用途已逐步从生活消费转向生产消费, 解决临时性的资金急需。借入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企业、个体工商户、各种农村专业户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等问题, 借贷的金额也从单笔千元跃至万元, 甚至十几、几十万元、上千万元, 期限集中在一个月到一年间, 几乎渗透到经济的各个生产流通领域。

根据“中国民间借贷网”的资料进行统计, 2007年发布的资金供求信息中, 借贷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占35%, 期限为1-6个月的占52%, 期限为6-12个月的占13%。民间借贷资金来源也很广泛性, 不但包括城市农村居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富余资金, 还有私募基金、信贷资金、海外热钱等也出现在民间借贷领域。

(三) 民间借贷方式灵活

民间借贷为了缩短资金到位的时间,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多以现金交易为主, 交易方式灵活, 一般没有抵押物, 有的是口头协定, 有的是打借条, 近年来企业单位通过民间融资手段来满足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行为逐步正规化, 大部分借贷双方订立书面借款协议, 且协议内容较为完备, 如借贷双方姓名、金额、利率、期限等, 有担保的还会签订担保协议, 但与正规借贷相比, 其手续仍很简便。

二、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间借贷市场的活跃表象下掩盖了许多隐患, 法律纠纷呈大幅上升趋势, 以上海某区人民法院2004至2008年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为例, 2004年收案172件, 2008年收案213件, 同比增长了23.87%;诉讼标的额从2004年的1316万余元到2008年的5254万余元, 5年时间上升了4倍多。

(一) 借贷双方存在道德缺失

1. 借款人信用缺失。

信用缺失是民间借贷最常出现的问题。其一是当事人在借款之前就已经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 但为了解决眼前急需, 不得不借款;其二是当事人没有按照双方在借款时的约定使用借款, 其借款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借得的钱以更高的利率在转借给他人, 从而牟取中间的利息差额;其三是当事人不从自己的实际偿还能力出发, 为了骗取出借人的借款, 订立自己无法按期履行归还义务的还款期限。这些人在借款后或以种种理由推托, 不主动偿还, 或没有偿还能力, 根本不打算偿还, 使以诚信为基础的民间借贷市场秩序混乱。

2. 贷款人盲目追求高额利润。

高额利息是贷款人出借资金的主要动因, 而贷款人只考虑以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方式来收取高额利润, 没有考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 违反了国家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不能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的规定, 因而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这就导致贷款人本金及利息的收回存在问题, 有时不得不需要法律仲裁, 甚至采取暴力手段讨要本息, 引起社会治安问题。

3. 借款合同不规范。

有的贷款人出于朋友、亲戚关系或碍于面子、听信花言巧语, 或接受小恩小惠等而不要求借款人写明借据, 出具担保人、担保财产或与借款相当的抵押, 这就使得相应的借款没有了保证, 还款没有了约束力;有的是借据、收据不规范, 如利息约定不明确、借贷双方名字书写不规范、还款期限含糊等, 一旦借贷双方出现争执, 就只能对簿公堂。

(二) 法律条例不健全

民间借贷尚处于灰色金融地带, 相关法律主要针对正规金融, 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只是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没有关于民间借贷合法参与主体的界定、利率的规范等方面的明确法律出台, 借贷双方的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 而且还致使监管当局在监管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标准参照, 工作很难展开。监管当局在执行监管时感到无所适从, 只好采取坐观其变的态度, 更甚者采取取缔或“严打”的态度, 这些都不利于民间借贷朝着正规金融方向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完善和经济的有效运转。

(三) 监管制度不到位

我国没有关于民间借贷的市场准入法规, 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规定民间借贷的合法参与主体, 审批条件, 程序及相关法律责任。目前, 虽然也有农村资金互助社, 村镇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等一些特定的金融机构让民间资本得以合法进入, 更多的私人钱庄及其他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仍不能合法进入金融市场。在退出机制上, 我国缺乏相应的规范市场退出的规定, 没有一个事前的完备的援助、退出、清算程序, 这非常不利于民间借贷市场的稳定。

三、规范民间借贷的建议

民间借贷是一种复杂的金融现象, 国家关于民间借贷的管理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不能简单的用同样的办法应对各种民间借贷行为, 应视具体情况来采取办法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一) 建立和完善针对民间借贷的相关法规

政府应当正视和重视民间借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抓紧立法或颁布政令条例, 确立民间借贷的合法性, 保护正当的民间放贷行为,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正常的民间借贷范围, 对民间借贷的主体、对象、方式、利率、期限、资金用途等做出指导性规定, 为正常的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由于民间借贷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 其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因此, 与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应该包括不同方面, 例如即将要颁布的放贷人条例, 以及其他一些如合作金融法、互助金融条例、小额贷款公司条例、民间借贷利率管理条例等, 都应当纳入我国民间金融法制建设的视野。

(二) 构建规范的民间借贷监管机制

民间借贷合法化是必然趋势, 但合法化以后, 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活动迅速发展的态势, 既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 又有潜在的危机。一是要完善监管的宏观体制。既要明确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监管分工, 也要在各监管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二是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日常监管。应该建立监测系统, 对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变动情况等进行定期监测, 及时做出风险预警和提示;三是要改进监管方式, 完善监管手段。民间借贷的固有特点使得其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必然与大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很大区别, 因此, 监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形式的民间借贷采取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 实行更加多样化的监管手段, 并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保护。

(三) 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贷款服务组织, 对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规范民间融资, 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开创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道路。首先要加强信贷产品创新, 积极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如符合农村特点、适合农民需求的联保贷款、小额授信贷款等以及不同期限、不同付息方式的信贷产品;其次要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 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有序运行, 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营,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第三要创新融资渠道, 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后续资金问题。

(四)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民间借贷活跃现象与银行存款利率偏低不无关系, 而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引导社会资源配置, 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 缩小不合理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成长, 特别是民间借贷的大规模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通过利率的变化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 合理调节资金在正规金融与民间借贷市场的分布, 科学控制民间借贷的规模。

(五)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第一, 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降低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在投资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 维持和保护公众支持正规金融的信心, 控制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第二, 根据投资者需要量身打造金融产品。针对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设计多种投融资金融产品, 特别是储蓄替代型的低风险金融产品。第三, 不断完善弱势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对于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更加灵活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 切实保证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

摘要: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一种有效补充,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民间借贷尚不规范, 在发展的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法律条例不健全, 监管制度不到位, 借贷双方存在道德缺失等方面。政府应从建立和完善针对民间借贷的相关法规, 构建规范的民间借贷监管机制,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着重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从而使民间借贷朝正规化、阳光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法律规范,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黄月冬.当前民间借贷的特点、风险及对策[J].金融观察, 2008, (3) .

民间借贷问题研究 篇8

近期, 由于民间借贷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如“吴英案”、浙江温州私营企业老板跑路事件、内蒙古鄂尔多斯系列事件等等。引发人们对民间借贷问题的关注。民间借贷是一种传统的借贷方式, 主要指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家庭、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间进行的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让渡及本息支付, 通常游离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金融机构之外, 以盈利为目的的资金筹集活动。我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 客观上必然积聚大量民间金融资本, 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繁荣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极大地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能力。

传统的民间借贷行为中, 资金主要来源于私营业主流动资产和居民家庭闲置的金融资产。目前, 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已出现重大变化, 自然人、企业法人、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公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都参与其中。民间借贷的突出特点在于直接融资性, 获取资金程序简单、快捷, 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活动,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导向, 有利于弥补正规金融机构运行中的不足。

但民间借贷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 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 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35%。相当部分的借贷资金被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以及放高利贷、其他投机活动中。民间借贷的逐利性非常突出, 同时。由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以及民间借贷纠纷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对相当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二、民间借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民间借贷行为及其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民间借贷行为往往具有投机性, 具有追求高额利润的潜在动机, 借贷过程简单, 甚至仅以口头约定的方式进行, 违约风险较大。此外, 民间借贷的法制、服务等外部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合同签署、担保措施、操作程序和法律效力等方面都不规范, 不利于法律保护。相当多的民间借贷没有物权担保, 主要以个人信用为保证, 造成民间借贷的还贷风险极大。其约定的高额利息也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 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当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通常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范的相关条款来处理。如《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到法律保护”、《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 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这些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条款内容过于原则、形式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体系, 操作性差。这样容易导致法院在处理民间借贷案件时不统一, 对类似案件不同的法院会做出差异性很大的裁决。为了正确审理民间借贷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几条司法解释, 这些解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 但是仅是从民法的角度出发的, 作为民事纠纷而做的解释, 并没有从专业法规的角度进行规制。在当前民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下, 已不能满足审判案件的需要。此外, 在法律理论界, 对民事性的民间借贷和刑事性的非法集资、诈骗、洗钱等犯罪的区分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使法官在适用法律审判案件时, 常感到无所适从, 难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二) 国家对民间借贷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民间借贷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 我国金融当局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却几乎是空白。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体制外金融市场, 它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机构难以准确掌握其资金规模、价格、流向等实际运行情况, 因而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一方面, 由于民间借贷具有隐蔽性、随意性和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的特点, 民间借贷都属于私人行为, 具有一定的隐私性, 资金借入者基于各种因素考虑通常不愿意对外透露借贷信息, 而债权人也基于“财不外露”的思想, 不愿向外透露借贷信息, 从而难以对监管对象进行选择, 信息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 我国金融监管主体多元化, 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是地方政府, 对典当行、拍卖行的监管是在地方工商局, 对大型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是在银监部门, 各金融监管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政府往往也难以进行长期、有效的协调, 毕竟对民间借贷监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常态化的监管体系, 临时性的协调机制难以保证对民间借贷风险掌控。

(三) 民间借贷资本流通渠道不畅, 大量流入非实体经济中, 具有投机性

但近几年来, 为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及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国家实施了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民间资本流动渠道不畅, 出现了四方面问题:一是高回报冲动, 从传统制造业抽身转向炒地产、炒矿、炒股、炒贵重商品、炒农产品等, 使实业产业不断“空心化”, 以温州、山西、鄂尔多斯三地民间资本最为典型。二是逐利性激发, 导致跨区域、跨世界流动加剧, 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力空前提高, 但盲目性引发的风险加剧, 出现民间资本折戟现象。三是资金滚动诱惑, 从各类炒作“游击战”转移民间借贷“阵地战”, 使民间融资风生水起, 在全国不少地方掀起全民放贷高潮, 民间资本隐患不断显现。四是体制性钳制, 民间资本投资途径狭窄。

国务院于2005年2月和2010年5月先后两次颁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 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 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壁垒和身份歧视难以在短期发生改变, 民资进入国有垄断行业仍步履维艰。从最近相关媒介发布中国企业500强, 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 庞大的民间资本若找不到适合的投资出路、势必形成经济上的“堰塞湖”, 一旦决堤, 对宏观经济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

三、化解民间借贷问题的对策

(一) 制定并完善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鉴于当前我国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过于零散、过于原则性, 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为了增加民间金融供给, 打破现有金融垄断, 提高金融整体效率, 引导经济良性发展, 尽快制定适应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赋予民间借贷主体及相关行为应有的法律地位, 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法制环境。

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 解决的是其合法性问题, 在当前民间借贷专业性法规缺失的情况下, 可以先参照相关民事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 并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投资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借贷法》。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 应注意公民私人信息保护和借贷信息公开的平衡, 特别是出资人隐私的的保护, 同时, 对借贷资金的流向应公开, 出资人有知情权和异议权。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和程序, 规定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等。注意与刑事法律相衔接, 以用于借贷的资金来源不同为基点, 在民事法律规范和刑事法律规范中做出正确选择。借贷的资金大体上有三种来源:自有储蓄;非法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吸收资金, 并许诺支付一定利息;用于借贷赚取利差贷款资金。对后两种来源的借贷资金, 侧重于通过刑事法律加以规制。

(二) 完善民间借贷金融监管体制

民间借贷金融监管是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既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 并也要注意发挥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作用。

监管主体和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完善借贷备案与信息登记制度, 建立监测样本点信息采集体系以及包括民间借贷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借款偿还情况等在内的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 建立对放债大户的跟踪监测调查制度和民间借贷群发性异常变动情况调查制度, 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动态变化。加强担保中介机构监管, 要求民间借贷中介按期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用途、运用效益等情况, 对借贷人违反合同规定, 随意改变借款用途的或逾期归还贷款的, 应披露其不良信用记录并重新评估其信用等级。建立民间借贷利率定价机制。相比于实体经济正常的利润空间而言, 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较高。过高的民间借贷利率不仅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极易造成借贷资金链断裂, 贷款人承担高风险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建立民间借贷利率定价机制, 有助于遏止民间借贷中的“高息”投机行为, 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关注金融突发事件, 加强对社会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 及时掌握社会金融活动及风险状况。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控与管理。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民间借贷发展的服务环境。鼓励公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开展民间借贷合同公证、民事纠纷法律咨询、代拟民间借贷合同等业务, 为民间借贷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

(三) 拓宽民间借贷资本流通渠道, 引导民间借贷资本流向实体经济

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提高民间资本在城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 (合作银行) 股本比例;有条件的允许民间资本直接收购农村信用社 (合作银行) 、城市中小商业银行;规范引导当前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资本, 整合成为合法的民间金融组织, 使地下金融活动公开化、透明化;鼓励并大力推广村镇银行、农村和社区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 构建多种所有制结构相结合、良性互动的金融组织体系, 使全社会金融活动始终处在国家宏观调控范围, 确保金融持续平稳运行。

鼓励民间借贷资本向农村转移。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但发展潜力很大, 突出问题是缺乏资金投入。政府应在加大农村土地、林权等方面流转改革力度, 扩大土地流转范围, 延长土地转让与承包期限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农村, 发展农村经济, 投资兴办各类特殊农业产业区, 发展高效优质种、养殖业, 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推动农村升级与调整,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现状。

各级政府设立各类市县级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 以信息化为纽带, 创建投融资对接平台,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确定并及时发布民间投资产业目录, 发挥桥梁作用, 将民间资本引入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中, 避免实体经济空心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各项社会事业改革, 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体制改革,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同时,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幼儿教育, 利用民间资本,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各级政府在审批、税收、用地等方面应给予优惠政策。此外, 鼓励民间借贷资本进入城市批发、零售、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的商贸服务领域;允许民资进入自来水、燃气、公共交通、道路改造等市政建设领域, 民间借贷资本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根本上说, 民间借贷资本的出路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退民进”的过程。国家要有向民让利的勇气和魄力, 促进民营经济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 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摘要:我国由于民间借贷问题引发的大量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把握民间借贷问题的实质, 化解民间借贷问题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 加强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 提高监管水平, 拓宽民间借贷资本流通渠道, 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民间借贷,监管,对策

参考文献

[1]朱振球.民间借贷趋势分析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 2009, (10) .

[2]陈康康.民间借贷的现状及其风险防范[J].商品与质量, 2011, (11) .

民间借贷潮涌河南 篇9

2002年年底,河南省第一家担保公司成立,而后,不到十年时间,河南担保公司数量膨胀到近200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2009年7月10日,河南首家小贷公司挂牌,正式投入运营。其后,小贷公司数量飞速增加,截至2011年6月,达到152家,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民间金融的正规军,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只是民间资本在河南泛滥的缩影。其他如典当行、地下钱庄等民间借贷也以各种形式潮涌河南。

行走在郑州市区,一栋栋气派的高楼上挂着“XX投资集团”、“XX投资担保公司”的大招牌——这些大多是资金实力强大公司设立的公司,与这些财大气粗的公司相比,注册资金量更小、门槛更低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更是遍布街头巷尾。

在主流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河南大量的中小企业、商户以及个人,正是借助这些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民间借贷机构,筹措到急需的资金。这些地下涌动的巨额资金,如同流动的血液,融入了当地人的经济生活中。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有不少闲余资金,投资实业利润微薄,就想转做担保,但担保公司限制条件过多,且政府监管较严,就把这些资金用作熟人间的放贷,约定利率及还款期限,安全放心,收益还有保证。这位人士说,他身边有很多人都在这样做。

记者了解到,不少有闲余资金的人,都不愿意将钱放到银行吃微薄的利息,也不愿投资萎靡不振的股市,而是将钱投入到担保、小贷、典当等资金收益高的行业。一些实力强大的地产商、矿业公司老板、银行内部人士,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放贷,另一方面也吸收民间资金,并集合这些资金,发放高息贷款。

由于民间借贷具有相当的隐蔽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数字来统计借贷的数额。不过民间借贷资金的增速却非常惊人,以小贷公司为例,今年上半年河南小贷公司贷款余额为48.52亿元,而去年全年仅为31.79亿元。另据央行公布,目前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如果再算上民间自有的几十万亿元资金量,则民间借贷的规模惊人,足以与银行信贷分庭抗礼。

河南金融学会秘书长张树忠认为,传统的金融渠道不能满足社会的资金需求,在金融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民间金融的补充就十分必要。另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意愿非常强,政策开一个小口子,民间资金就会立即介入。而在市场存在巨大需求的时候,国务院出台了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的新36条,河南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促使民间金融风生水起。

业内人士认为,民间借贷火爆的背后是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及借贷的高昂利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现状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当下小企业“缺钱”成为普遍难题,仅有15%中小企能从银行借到钱,超过半数的则依赖民间借贷。而有融资需求的小企业中,50%的小企业通过亲友借款和民间借贷融资。

另外,很多人视民间借贷为高利贷,是暴利行业。根据规定,担保公司与小贷公司贷款的利率不能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在实际中,这一规定形同虚设。据记者调查,民间借贷的利率差别很大,各个公司的利率也不尽相同,从月息1.8%到6%不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担保公司的贷款利率都很高,月息低于4分就不借。”正是超高的利率,担保公司被一些银行人士称为“提款机”。也正是如此高昂的借款利率,让民间借贷背负了高利贷的名声。

客观而言,民间金融的发展对于舒缓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拓宽民间的理财渠道等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监管层鼓励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发展的初衷就是收编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然而,民间资本的高利率也让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背负了极高的成本,成为它们不能忍受的重负。业内人士称民间融资等同于饮鸩止渴,企业不融资会立即死掉,如果高息借款后,也会被高息毒酒毒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社说,没有企业能够承受如此高昂的借款成本,短期的、少量的补充性借贷还可以,大量的长期借款足以压垮企业。

此外,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多资本铤而走险,跨越监管红线,违规发放高利贷,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这让民间借贷累积了巨大的风险。

2011年3月,作为一家典型的具有“郑州模式”的担保公司——河南诚泰投资担保公司409名放款人共计1.2亿元的投资资金神秘“蒸发”。

同样在今年,河南某担保公司老总由于巨额资金被骗,追讨无门,欲跳楼自杀,结果摔断双腿,让业界叹息。

就全国来看,曾经有名的“宝马村”江苏泗洪因民间借贷链条断裂,众多放贷人血本无归;厦门某担保公司出事后,37亿元资金受损;当前,温州也传出民间金融借贷链条断裂的消息,牵涉面极广,损失者众多。

无数的事例引起了政府的警惕,作为担保业领军省份的河南,对于担保行业自兴起以来的最大规模的行业大“洗牌”也从去年年底开始拉开帷幕,而其核心就是从备案制到许可制转变。

业内人士透露,河南现在已经向260多家担保机构颁发了经营许可证,每一家每一个经营许可证都要经过严格论证,非常严谨,整顿工作可能要到今年10月下旬。

担保业的整顿让担保公司处于风口浪尖,很多担保公司担心自己得不到经营许可证,但一些担保公司对行业整顿表示欢迎。“政府主要是整治一些不按法规办事的担保公司,对守法经营的公司不会为难的。”一位担保公司负责人说。

然而,专家也对担保业的整顿表示担心,担心政府会以此为借口,打压担保业,打压民间金融。

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张化桥说:“大谈风险控制是一个很时髦和很酷的事情,但是,风险控制不应该成为无知的借口,不应该成为政府部门‘管卡压’的借口。”

“政府整治担保业就像抓麻雀,抓紧了就死了,抓松了就飞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鸿昌说。他认为,政府应合理监管,但要把握度,不能借规范的名义将担保业打死。

担保业只是一个缩影,担保业之后,我们或许能看到政府对小贷公司、典当行的整顿。

民间借贷风险暗存 篇10

要贷款先扣息

“去年12月份就提交了贷款申请, 但现在也没有批下来。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跑银行, 我们甚至接受利率上浮的条件, 但还是难贷到款。”为了贷款, 马女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银行的钱贷不来, 民间的钱贷不起, 而流动资金又紧张, 怎么办呢?”马女士告诉记者, 两天前她打电话给一家民间贷款机构欲借10万元, 但对方开出的利息让她很吃惊, 月息3%, 年息10%, 而且如果要贷款, 要先扣除3%的月息, 之后每月再另交3%的月息。马女士又问了其他几家民间贷款机构, 利息都在3%以上, 而且多是短期贷款, 不超过3个月。3个月之后, 利息还得重新算。虽然利息很高, 但考虑到从银行贷款的困难和急需用钱, 马女士还是和一家民间贷款机构签了借款合同。

央行今年以来实行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各商业银行对新增信贷也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控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银行更愿意将有限的资源向大型企业倾斜。“就算是给小企业放款, 利率也普遍要比基准利率上浮20%~30%。”

月息水涨船高

银行贷款难, 迫使部分急需流动资金的企业或个人, 不得不将眼光瞄准民间借贷市场, 记者以借款者的身份咨询了多家民间借贷公司, 发现民间借贷月息普遍在3%, 有的借贷公司甚至已高达5%。“提供担保的利息低, 不提供担保的利息高。”一家借贷公司的李先生说。当记者提出利息太高时, 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银行利息上涨, 我们肯定也要上涨, 而且现在需要贷款的人多, 我们生意很好。”

从采访情况来看, 多数民间借贷机构的利息都是按月计算, 大多月息在3%。有的民间贷款机构打出“无抵押、无担保、无户籍限制、信用贷款”的诱惑, 但月息较高, 在5%左右。

上一篇:有效的美术课堂下一篇:厦门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