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案债务转移时利息之确定

2024-09-21

民间借贷案债务转移时利息之确定(精选3篇)

民间借贷案债务转移时利息之确定 篇1

民间借贷案债务转移时利息之确定

裁判要旨

民间借贷案件涉及债权债务转让时,除非新债权债务人另有约定,利息随本金一并转移,并以原始借据的约定为依据。

【案情】

1996年3月11日,重庆奉节柏树煤矿(于次年被吊销营业执照,姚树海系该矿负责人)向唐素辉借款8万元,给唐出具的收款收据载明:收到唐素辉存款8万元,月利率30%。,按季度付息。该收款收据加盖有柏树煤矿财务专用章,并有姚树海的签名及个人印章。1996年9月3日,奉节兴发公司(姚树海时任该公司经理)向余月桂借款2万元,该公司给余出具的收款收据载明:收到余月桂存款2万元,月息3%,按季度结算。该收据上加盖有兴发公司的业务专用章,并加盖有姚树海和该公司出纳黄金云的印章。兴发公司于1996年9月18日、10月10日、10月11日又分别向梁关清借款1.1万元、向罗开明借款1万元、向王远模借款0.6万元,并分别给三人出具加盖有公司公章及姚树海和公司出纳黄金云的印章的收款收据,均约定月息3%。

1998年7月15日,姚树海给唐素辉出具便函一份,姚在便函中表示:唐素辉帮公司向余月桂、梁关清、王远模、罗开明借的4.7万元以及向唐素辉借的8万元,其一定想办法将本息还清。之后唐素辉偿还了余、梁、王、罗四人的借款,余月桂等四人将自己所持有的收据交给了唐素辉。唐素辉据此向姚树海催款,姚于2003年8月8日给唐素辉出具《保证条》一份,载明:“姚欠唐素辉的借款在2003年付五万元,2004年全部付清,总额本13万元”。2005年5月28日,姚树海向唐素辉出具《限条》一份,载明:“原欠唐素辉的借款在2005年8月至12月先付5万,其他的后两年还清,如果再不兑现今年还款的承诺,从2006年1月份起柏树煤厂的一半股份由唐素辉所有。”2007年11月28日,柏树煤矿的另一股份所有人张栋财在该《限条》上写明:“原柏树村办煤矿另50%属姚树海所有,与我无关,他要转给谁我没意见。”

因姚树海没按约还款,唐素辉于2008年3月19日向奉节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姚树海将其所有的柏树煤矿的股份归其所有,并给付所余借款本金7.7万元和利息24.3万元。

【审判】

奉节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

一、本案中,姚树海于1998年7月15日写给唐素辉的便函中已明确约定柏树煤矿所欠唐素辉的8万元和兴发公司所欠余月桂等四人的4.7万元由其偿还,再结合姚于2003年8月18日写给唐素辉的《保证条》所载明的“姚欠唐素辉的借款在2003年付5万,2004年全部付清,总额本13万”的内容,已说明柏树煤矿所欠唐的债务和兴发公司所欠余等四人的债务合计12.7万,已经转让给了姚树海,对此唐素辉予以认可。虽12.7万与13万本

金数额略有出入,但姚树海并未抗辩也未举证证明他与唐素辉之间还存在其他债权债务关系,据

此,柏树煤矿和兴发公司所欠债务已经转让给了姚树海的事实成立。

二、从本案查明的事实看,余等四人将其债权凭证交付给了唐素辉主张债权,表明唐已接受了四人的债权。姚于2003年8

月18日给唐素辉出具的《保证条》载明“总额本13万”当然包括了余等四人转让给唐素辉的4.7万元债权。所以,本案债权转移合法有效。

三、唐素辉请求将姚树海所有的柏树煤矿的股份

归其所有,本院认为,此属姚用自己在煤矿的股权为其偿还债务提供抵押担保,但由于该担保违

背了担保法与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应属无效,其可向姚树海主张履行12.7万元还本付息之义务。奉节县人民法院遂判决:

一、被告姚树海于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向原告唐素辉偿还借款本金12.7

万元及其资金利息(利息均为3%的月利率按8万元、2万元、1.1万元、1万元、0.6万元的本金

分别自1996年3月11日、9月11日、9月18日、10月10日、10月11日起计付至偿清之日止);

二、驳回原告唐素辉的其他诉讼请求。

被告姚树海不服一审判决,向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重庆二中院经开庭审理认为:本案-审认定的债权债务转让过程清楚,姚知晓并认可该转让,且出具保证条承担债务,故其上诉理由不成立,但由于姚在2003年8月18日所出具的保证条上

未对利息情况予以说明,应视为双方此时未约定利息。2005年5月28日,唐素辉又向姚树海催

收欠款时,姚给唐出具了限条一张,该限条上明确载明了“其他的本息后两年还清”,视为双方

对借款合同重新进行了约定并约定了利息,由于双方此时对利率未予以明确,应按中国人民银行

同期同类的贷款利率予以计算。遂判决:

一、维持奉节县人民法院(2008)奉法民初字第331号民

事判决第二项。

二、撤销奉节县人民法院331号民事判决第一项。

三、上诉人姚树海在本判决生

效后十日内偿还被上诉人唐素辉借款本金12.7万元及资金利息(资金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同类

贷款利率从2005年5月28日起计算至还清欠款时止)。

唐素辉不服二审判决,以二审判决确认的利率标准及借款利息的起算时间均属错误,债权债

务转让当然包含本金及利息,向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请求撤销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判

决。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经过再审,认为:从姚树海先后写给唐素辉的函及《保证条》和限条明

确表示其将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内容看,借贷合同的义务已经全部转移,即姚树海作为新债务

人取代原债务人承担全部债务。所谓新债务人对原债务人全部债务的承担,不是消灭原债务成立

新债务,而是新债务人替代原债务人的地位,新旧债务之间在内容上是相同的。因此,在新债务

人与债权人未另行作出约定的情况下,本案转让的债务理应包括本金及原约定的利息。况且,姚

树海在前述字据中明确表示偿还本息,这里的“息”亦是指原借款时约定之利息。故二审判决部

分事实认定错误,应予纠正。重庆高院遂于2009年12月25日判决:

一、撤销重庆市第二中级

人民法院(2008)渝二中法民终字第1313号民事判决;

二、维持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2008)奉法

民初字第331号民事判决。

签借贷合同注意“七要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公民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多,民间借贷纠纷也随之而来,怎样才能在民间借贷中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份合理、合法的借款合同应该如何书写,一旦出现借贷纠纷,怎样的证

据更容易获得法庭支持,对此,本市击水律师事务所范培红律师提示市民,在进行借贷行为时,要注意“七要素”。应看清借据、谨慎签名

借款合同可以由借贷双方的任何一方书写,但双方一定要看清合同内容,凡涉及借款时间、用途、数额、期限等重要条款一定要认真查看,最后由合同双方亲笔签名。如果有担保人的,还需要担保人签名,最好由几名当事人按下清晰的指印。当事人的签名和指印将具备法律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民间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于是有些出借人会碍于情面不要求对方书写借款合同,而仅仅是口头约定,这样的民间借贷一旦发生纠纷,出借人无法向法庭提供证据,便会“有理说不清”。范律师介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没有证据的请求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所以,借款时打借条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借款用途、保证还款合法性

尽管有些借款人在借款时存在着诸多原因或不愿示人的个人隐私,但出借人仍旧应该在签署借款合同时了解对方借款的用途,最好能将借款用途写进合同。

若借款人将款项用于非法用途,出借人的债权也将不受法律保护,借贷双方的违法借贷行为还将依照有关法律予以制裁。因此,借款用途的合法性,保证了将来还款的合法性。双方应约定合理利息

很多时候,民间借贷双方可能会处于情面上的考虑不明确约定借款利息,双方发生纠纷后,就会给法院的审理带来麻烦,因此,如果借贷双方确实不约定借款利息,可在借款合同中写明,若约定利息,则要依照相关法律约定合理的利息及利息期限。

《合同法》中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约定支付利息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这里所说的利率规定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借款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设立担保,可让出借人更放心

在《合同法》中规定的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等5种担保方式中,民间借贷关系主要使用其中的保证和抵押。在数额相对较大的民间借贷中,出借人可要求借款人提供财产抵押或由他人担任担保人。当到达还款期限而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债权人可以依法变卖抵押物优先受偿,或由担保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抵押和担保都需要签订书面协议,借贷双方对还款期限、还款利率等借贷合同内容进行重新约定时,需要经过担保人的同意。设立担保,可以让出借人出借款项更放心。纠纷发生后,有力证据最重要

纠纷发生后,法庭审理最重证据,因此,拥有有力证据的一方更容易获得法院支持。因此,在借贷合同签订后,借贷双方都要保存好借据,为将来还款和维权保留证据。而在借贷合同签订过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保存完整的录音、录像资料,也可持借贷合同到公证处公正。完整翔实的影音资料可成为提交给法庭的重要证据,而经过国家公证机关公证的借款合同作为证据将很难被推翻。催要借款,两年是个坎儿

根据《民法通则》中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起计算。也就是说,借款到期后的两年内,债权人不向债务人要求归还的,超过两年则不受法律保护。因此,提醒借贷关系中的款项出借人不要碍于面子一再拖延催款时间,从而导致超过诉讼时效,丧失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借款、还款时,都写下“收据”最保险

在借贷关系中,借款人收到所借款项后出示的收据同样重要,它可以证明借款人收到款项及出借人借

出款项的事实。而在借款期限到达后,借款人向出借人归还借款,出借人也要出具收款凭证,证明借款人已经还款、债权债务关系终止。

完整的借款合同这样写

一份完整、有法律效力的借款合同应该写明出借人及借款人的姓名(以身份证上的姓名为准)、借款时间、借款数额、还款期限或还款日期、借款利率、借款原因、出借和还款方式(现金、转账、分期)、保证条款、违约责任、借贷双方及担保人签名。

民间借贷案债务转移时利息之确定 篇2

民间借贷案件中已经支付的 过高部分利息如何处理

孙银亮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普遍存在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过高的情形。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那么对于在民间借贷过程中,借款人向出借人支付的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该如何处理呢?

借款人向出借人支付的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借款人已经向出借人偿还所有本金,但是支付的利息超过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另一种情形是借款人尚未完全向出借人偿还全部本金,但是向出借人支付的利息超过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在第一种情形中,双方当事人间债权债务已经履行完毕,故对于该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借款人要求出借人返还,法院是不予支持的。但是在第二种情形中,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借款人支付的过高部分的利息,在处理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应当折抵本金,另一种意见认为当事人自愿支付过高利息既不损害国家,也不损害他人利益,法院不应干预。本文通过一则案例及结合部分地方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对第二种情形的处理做出分析。

案例:2010年6月,被告王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原告朱某借款10000元,并出具了借条,约定月息5%,借款3个月。被告王某于同年7月向原告朱某支付1个月利息共计500元。之后,被告王某未向原告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故原告诉讼至法院,庭审中,被告对已支付的超四倍利息未提出异议,法院对此如何处理?

一种处理意见认为超出的利息属不当得利,应折抵本金,因为本案原、被告约定的利率已违反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属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为无效,按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四倍进行调整,多支付的利息属不当得利,应折抵被告本金。部分地方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中持上述观点,如温州市中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借贷行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以下简称四倍利率)的,对超出部分不予保护。债务尚未履行完毕,可以依职权审查借款人已支付的利息是否超过四倍利率标准;若借款人已支付的利息超过四倍利率标准的,超出部分应当冲抵借款本金。持此种观点的法院认为,只要借款人支付的利息超过银行贷款利率四倍,不论对方是否提出要求折抵本金,法院都应按照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将多余的利息折抵本金,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合同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有悖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另一种处理意见认为应当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已给付的超四倍利息不予处理。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法院持此种观点,如浙江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二十条规定:约定的利率超过借贷行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以下简称四倍利率),超过部分的利息,法院一般不予保护。但借款人自愿给付出借人四倍利率以上利息,且不损害国家、社会共同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可不予干预。重庆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一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约支付完毕借款本金的,在审理过程中请求将已经支付的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冲抵本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江苏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会议纪要》第四条第四项规定:借款人尚未按约偿还借款本息,在审理过程中请求将已经支付的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部分冲抵本息的,应予支持。重庆高院与江苏高院规定只有在借款人提出请求将已经支付的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部分冲抵本息的,法院才予以支持,反之,如果借款人没有提出,则法院不予干涉。

笔者认为虽然原、被告约定的利率违反了最高法院的规定,其超过限度的利率不予保护,但是已给付的利息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符合合同法的精神,法院不宜加以干预,即使被告庭审时提出异议,亦不能折抵本金或者收缴。最高院规定中的“不予保护”对原告来说应是对未获得的超过四倍的利息不予支持,况且最高法院关于利率四倍的规定不是强制性规范,不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关于合同无效的情形,且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民间借贷案债务转移时利息之确定 篇3

在执业过程中,常遇到只有借条、没有或者没有明确约定给付货币履行地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在此种情形下,若原、被告在同一县级行政辖区内,诉讼管辖法院直接采“原告就被告原则”予以确定,这很简单;但若原、被告不在同一县级行政辖区内,为诉讼便捷计,原告通常会选择合同履行地法院为诉讼管辖法院。于是在办理立案手续过程中关于民间借贷合同履行地之确定的疑难问题随之而来:立案受理承办法官认为:此类纠纷案件,若对履行地没有约定,即便原告住所地在其诉讼管辖辖区内,其也无诉讼管辖权,故不予受理;而原告则认为:即便没有约定履行地,依据民诉法、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确定,只要原告住所地在其诉讼管辖辖区内,其就有管辖权,就应依法予以受理。此类案件因履行地的确定问题继之而生的法院管辖权问题所导致的立案受理、管辖异议、管辖争议、因管辖问题而上诉的情况屡屡发生,带有普遍性。现特就本人在承办此类纠纷案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疑难争议问题概略如下:

问题一:民间借贷纠纷案,在只有借条而没有借款合同的场合,该纠纷案是否属于借款合同纠纷案、合同纠纷案?

针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借条不是合同,在只有借条的情况下,该纠纷不属于合同纠纷,而属于一般的民事纠纷;

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借条不是书面合同,但判断是否是合同法律关系并非一定得以书面合同为要件。虽然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借款合同,借条的存在至少在形式上能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合意,其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属于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当然属于合同法律关系。

笔者持赞同第二种观点,进一步的理由如下:

(1)民间借贷合同系非要式合同;

(2)借条本身虽然不是借款合同,但是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形式上存在的直接证据;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

十、合同纠纷可知:民间借贷纠纷属于借款合同纠纷,而借款合同纠纷属于合同纠纷。该规定明确将民间借贷纠纷纳入合同纠纷的范畴。因此,民间借贷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借款合同法律关系,进而当然属于合同法律关系。

对此一问题的分歧,直接导致在没有借款合同且对履行地没有约定之情形下,能不能适用合同法上关于合同履行地的确定规则问题,能否根据民诉法关于合同纠纷案件依合同履行地来确定管辖法院的问题。在办理立案手续的过程中,对此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关系到该法院有否诉讼管辖权,能否受理并立案的问题:如果肯定回答,只要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在法院所属辖区,则该院通常会受理;反之,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即便在法院所属辖区,该院也不会受理案件,只能就被告原则确定管辖法院。鉴于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之相关规定及民间借贷系合同法律关系,因此,合同法上、诉讼法上有关合同履行地的确定规则应当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案并可根据合同履行地之确定进而确定管辖法院。

问题二:民间借贷纠纷案,只有借条而没有借款合同,但有抵押合同,在还款履行地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场合主张返还借款本息的,能否依据诉讼法、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确定合同履行地进而确定诉讼管辖法院?

在此一问题上观点分歧表现在:

观点一:借条不是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不是借款合同;民间借贷若没有书面借款合同,对履行地自然就没有书面约定。既然对履行地没有书面约定,诉讼管辖法院的确定就依被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来确定。而不能依履行地来确定管辖法院。

观点二:民间借贷属于合同法律关系;民间借贷纠纷可依合同履行地来确定管辖法院;在对履行地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场合,可依法律规定来确定。而在实际提供了借款的场合下,接受货币一方的所在地有两个:在提供借款时,接受货币的一方就是借款人,因此,借款人的所在地就是合同履行地;在返还借款时,接受货币的一方就是出借人,因此出借人的所在地就是合同履行地。在返还借款本息之货币给付之诉中,出借人所在地法院有诉讼管辖权;出借人可选择其所在地之法院作为管辖法院。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由于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中所涉履行地在无书面合同约定的场合存在诸多分歧观点,在办理立案手续过程中,立案法官会以没有书面合同或者没有合同约定为由而不予受理,遂引发了诸多争议。

问题三:民间借贷纠纷案,只有借条却既没有书面借款合同也没有书面抵押合同,而且没有书面约定还款履行地,但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在该院所属辖区的场合,可否确定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合同履行地?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基层法院有否诉讼管辖权?

观点一:可以但不限于。因为法律明确规定是“所在地”。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当时在哪里,合同履行地就哪里。当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一致时,当然可以。但如果不一致,则以接受货币一方货币接受实际发生地确定之。

观点二:可以并宜限于。虽然法律规定的是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履行地。但不能作机械理解。法律在此所称“所在地”应理解为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宜。

笔者认为:显然,所在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居住地不一样。所在地是一个动态的连接点,而后者属静态连接点。如果根据法律关于“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字面意思,那么,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就无异等同于接受货币一方在接受货币时之发生地。如果这样理解并据此确定民间借贷合同履行地的话,有悖立法本意。民法通则、合同法上相关条文所规定的“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履行地”中的“所在地”,应狭义解释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更符合立法本意;同时有利于阻却人为制造管辖法院动态连接点所带来的流弊,并有利于诉讼管辖权的相对安定。

由于对接受货币一方之“所在地”问题的理解不同,结果也引发了管辖权的诸多纷争。在立案阶段,法院往往认为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即其接受货币之发生地。如果该发生地系在其诉讼管辖区,则予以受理;反之,则不予以受理。即便有的法院将接受货币一方之“所在地”理解为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且在法院诉讼管辖区内而受理了案件,被告方常会因接受货币一方接受货币实际发生地并不在原告之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而提出管辖异议甚至因管辖权问题而上诉。

问题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规定:“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确定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该批复规定能否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案对合同履行地的确定?

最高法院该批复仍然有效。在借款合同纠纷诉讼实践中,如果涉及到借款合同履行地的确定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依据。但问题是,该批复针对的并非是民间借贷而作出的规定。因此,一旦有人以该批复为据,要求法院办理受理、立案手续时,法院会以这个批复并非系针对民间借贷纠纷而作的规定为由而不予以受理。争议随之而来:该批复规定是否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

在有的地方法院认为:该批复规定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比如《浙江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浙高法【2009】297号)第三条作了明确的规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合同纠纷案件管辖的一般原则,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法复[1993]10号),出借人住所地为合同义务履行地,但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地另有约定的除外。借贷双方在不违反民事诉讼法有关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情况下对诉讼管辖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被告下落不明的,由被告原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有关企业涉及多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符合本院《关于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债务重大案件的集中管辖问题的通知》(浙高法[2008]289号)规定,相关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该通知申请集中管辖。

而在大多数地方法院对该批复的规定是否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案没有明确的指导性规定。结果导致在适用该批复问题上的不一致,做法不一,从而引发了许多争议。

笔者认为:该批复规定应当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理由如下:

(1)虽然该批复是针对金融机构的借款合同纠纷个案而作出的,但该批复之规定并没有排除对民间借贷纠纷的适用;且由于批复是司法解释的文种之一,一经依法作出,其就与法律具有等同效力,故该批复规定应一般的适用借款合同纠纷;而民间借贷纠纷属于借款合同纠纷,故该批复规定一般的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

(2)既然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直接规定民间借贷纠纷属于借款合同纠纷,那么,该批复之规定就当然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不能因该批复的出台背景及贷款方、借款方的措词而否定该批复对民间借贷纠纷的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直接用“民间借贷纠纷”,可见该合同纠纷基本当事人是贷方与借方即贷款方与借款方,俗称出借人与借款人。该批复所称贷款方并非特指具有贷款资质的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从中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合同当事人双方为“贷款人”与“借款人”。因此,即或单从字面概念上来看,该批复所称“贷款方”也不同于《银行通则》所称“贷款人”。以该批复规定的出台背景及措词来否定该批复规定对民间借贷纠纷案的适用,经不起推敲。

(3)司法实践中,有的地方法院,比如笔者所知的浙江法院系统,就直接规定该批复不但适用于民间借贷纠纷,而且以该批复为依据,进一步作了更加

明确的规定,从而避免了在解决民间借贷纠纷案过程中因合同履行地依法确定的场合下管辖法院之确定的一系列争议,这大大节约了诉讼成本。笔者认为,《浙江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前述相关规定于法有据、科学合理,应予以推广。

上一篇:英语即兴演讲范文下一篇:连长指导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