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动结构的界定

2024-06-24

中动结构的界定(通用5篇)

中动结构的界定 篇1

中动结构的中英语言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中动结构有着跨语言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分析了中动结构中语言的`特征,解释了中动结构主语的主动、积极、及物性,又能符合其主语不充当施事的事实,解释了翻译中英汉不对等的原因.

作 者:石小亚 SHI Xiao-ya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长江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4(3)分类号:H314.3关键词:中动结构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 及物性

中动结构的界定 篇2

关键词:中动结构,认知,图形,背景,突显

Keyser和Roeper (1984) 认为若句子语义有隐含的施事论元, 这些句子就是中动结构。例如: (1) This book sells well; (2)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3) The car drives fast.那么, 何为中动结构?其句法、语义有什么特征?中动结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何文忠 (2005) 指出, 中动结构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被动参与者充当主语, 谓语的动词为主动态形式;其二:被动参与者发挥积极作用。过去对中动结构的研究主要基于生成语法理论框架, 涉及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征, 及其生成机制。但是, 对于中动结构的理论基础, 其语法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合理的阐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们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 不同的句子结构反映不同的认知方式。中动结构作为一种句子结构, 也反映了人们某方面的认知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寻找中动结构的认知机制。

1 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研究的新范式。它基于经验哲学, 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是一种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方式。“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是研究句法的认知视角。当我们观察一个对象时, 总是先看到最突出的部分。也就是说, 我们习惯于把观察到的事物处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事物的突出部分;“背景”是衬托图形的部分。但“图形”和“背景”的选择并非任意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家通过花瓶和头像的视觉实验, 显示了“图形”和“背景”倒换的效果 (Ungerer&H.J.Schmid, 2008) 。那么什么样的事物倾向于图形, 什么样的事物倾向于背景呢?陈忠认为影响图形和背景的要素很多, 有事物自身的因素, 有知觉的因素, 也有经验的因素 (陈忠, 2006, 267) 。同样的一个事物、一种情景,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理解的方式就不同。这一不同的理解方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句法结构。这说明图形背景理论在句子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句法结构上的图形和背景的对立是指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对立, 揭示了句法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要取决于突显的需要。

2 图形/背景理论在中动结构中的应用及分析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中动结构, 其深层原因是英汉中动句的认知机制一致。认知语法认为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解释句法现象, 突显的部分不同, 语义也不同。句法图形和背景着眼于主语、宾语之间的句法关系。在一个句子中, 图形是句法上突显的部分, 放在句首做主语。背景是句法上衬托图形的部分, 做宾语。动词表示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对立本质上体现了句子结构分工的差异。

中动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动词的施事通常不出现, 受事不但出现, 而且在句首作表层结构的主语 (曹宏, 2005) 。这样, 在某些句式的转换当中, 受事也可以充当句法图形。何文忠认为构成中动句式要满足被动参与者的认知显要性的条件, 才有可能构成中动结构 (何文忠, 2007) 。所谓被动参与者的认知显要性条件是指事件的被动参与者由于某种特性而被突显, 充当句法图形的成分。例如:

(1) Somebody sells the book. (2) The book sells well. (3) The book is sold well.

上述三句的意思一样, 但由于认知方式不同, 表达式也不一样。 (1) 句是一个主动句, 以book为背景, 突显主语somebody; (2) 句是一个中动结构, 由于书的内在特性销售十分好, 因此以book这一受事为主语, 作为图形。中动结构强调事物属性对中动状态起主导作用, 施事的使役动作发挥次要作用。例 (2) 中, 由于书的特性, 不管谁来卖书, 都卖得好。

2.1 受事图形化, 施事背景化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中动结构, 我们发现其和受事的突显有密切关系。在认知和表述某一事件时, 我们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所有方面, 而是选择某种角度来观察和表达某方面 (余潇, 2009) 。中动结构突显受事, 在句法主语位置上, 目的是突显某中内在特性, 这种特性不随动作施事的改变而改变。如 (2) 句中, 对于卖书这件事而言, 施事者肯定是人, 受事者为书;然而该句中, 书是图形化的对象, 放在了主语位置;人是隐含的施事, 是背景化的对象, 放在了动词之后, 充当宾语。徐盛桓 (2002) 也认为, 施事是一个隐含谓元, 它是一个任指的人。从图形的角度分析, 就是隐含施事者, 突显受事者。

2.2 图形相同, 角色不同

例 (2) 和例 (3) 的主语都是“the book”, 充当句法图形的角色, 突显程度最强。那么, 这两句在句法上有什么不同呢?Klainan认为中动结构的主语既是事件中动作的控制者, 又是动作影响的客体, 行使双重角色 (转引自杜娟, 2006) 。因而例 (2) 中的主语“the book”既是“sell”这一动作的控制者, 又是“sell”的客体。而例 (3) 中的主语“the book”只是这一事件中的受事者。

2.3 背景不同, 突显程度也不同

从表面上看, 例 (2) 和例 (3) 只有图形, 没有背景, 其实不然。例 (2) 实际上就是”the book sells itself well”, “itself”是句中隐含的背景, 其突显程度虽弱于图形“the book”, 但其本身即“the book”,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图形的突显程度。例 (3) 是被动语态, 隐藏了施事者, 因而例 (3) 可被当作the book is sold wel by someone, 即书被某人卖出。这里的“someone”是“sell”这一动作的控制者, 即隐含的背景, 其突显程度较弱, 且不会对图形“the book”的突显程度有任何影响。可见通过隐含背景的比较, 可知这两种结构的背景不仅不同, 而且对图形的突显程度也不同。

3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 句法结构基于人们对世界的体验, 与认知有密切的关系。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决定语言表达的方式。图形背景理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认知理论。一般情况下, 作为图形的主语比作为背景的宾语突显。中动结构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 其突显的是动作的受事者, 即受事图形化;隐藏的是动作的施事者, 即施事背景化。

参考文献

[1]Keyser S J, Roeper T.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 1984 (15) :381-416.

[2]Ungerer, 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 2005 (3) .

[4]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5]杜娟.图形—背景理论解读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基础[J].宜春学院学报, 2006 (5) .

[6]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 2005 (4) :9-14.

[7]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34 (6) .

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初探 篇3

关键词:中动结构 语义特征 句法结构

一、引言

中动结构是英汉语共有的现象。关于中动结构,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它具有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这一特征,是一种介于主动和被动语态之间的特殊语法现象。何文忠(2005)在“中动结构的界定”一文中指出,中动结构或中间结构,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被动参与者充当主语而谓语动词为主动态形式,其二是被动参与者在事件发生过程发挥积极作用,事件似乎是由该被动参与者引发。对于中动结构的生成,语言学界有“词汇生成说”和“句法生成说”两种观点。但它们都存在缺陷和无法解释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说明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笔者认为中动结构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的基本语义特征是相同的,其句法表现形式因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文着重比较中动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句法结构上的不同,试图从语义方面探究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

二、英语中动结构及其句法结构

英语中动结构的句式结构为“NP+V+ADJ”。在表层结构中,主语是受事而不是施事,谓语为主动形式,副词修饰语ADV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如:

(1)a.The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b.The floor waxes easily.

c.The book translates easily.

d.The chickens kill easily.

通过上述例子不难发现,中动结构的谓语动词具有两栖性的特点。所谓兩栖性是指一个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在中动结构中,谓语是两栖动词的不及物用法。中动结构中的动词我们称之为中动词。中动词在深层结构中是及物的,有两个论元;而在表层结构中是不及物的,只有受事论元,施事论元是隐含的。同时,中动结构在英语中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第一,中动词后常跟副词修饰语,如例(2)a或与否定连用,如例(2)b、(2)c、(2)d。

(2)a.This car drives fast.

b.This meat doesn’t cut.

c.The house doesn’t let.

d.The horse doesn’t sell.

在特定的语境中,也会出现“光杆”中动句,如例(3)a,不合格的否定中动句,如例(3)b。

(3)a.(I thought we were out of gas,but)the car drives.

b.﹡Washington's letters don’t read.

例(3)a中为出现了副词修饰语,但它却是符合语法的,(3)b的谓语虽为否定但却是不可接受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仅从语法来解释,似乎是不可能的。这要从语用和语义方面解释。

第二,句子的表层不能出现施事。

(4)a.﹡Bureaucrats bribes easily by managers.

b.﹡Limestone crushes easily by children.

c.﹡The book reads easily by John.

例(4)中的三个句子因为分别加上了施事,致使句子不合格。这是因为在中动结构中,施事是隐含的,句中所表示的事件适用于任何人。我们来看例(5)的两个句子:

(5)a.The door closes easily; you just have to press down.

b.The door closes easily,it only takes a gust of air.

例(5)a中的施事是任指的一个人,不确定。而例(5)b的施事则是“air”。因此例(5)a划归中动结构,而例(5)b则为作格结构。中动结构和作格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动词具有两栖性,作不及物时的主语是作及物时的宾语等,如例(6)。

(6)a.The potatoes are cooking.

b.The book is printing.

c.The paper is photographing.

d.Their headquarters moved to Brookly.

e.The vase broke into pieces.

在句法方面,中动结构和作格结构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前者句中不能出现施事,而后者则未必。

三、汉语中动结构及其句法结构

汉语中动结构的句式结构为“NP+ADV+V”或“NP+V+Resultative”及其两个结构相对应的否定形式。汉语的中动结构要比英语的复杂些。

(7)a.这支笔 好 写。

P(atient) A(djunct)V(erb)

This pen well write

This pen writes well.

b.这支笔 不好 写。

P NEGA V

This pen NEG well write

This pen doesn’t write well.

c.﹡这支笔 不 写。

P NEG V

This pen NEG write

This pen doesn’t write.

d.這支笔 不 能 写。

P NEG MOD V

This pen NEG MOD write

This pen can not write.

(8)a.这 本 书 好 卖。

This CL book well sell

This book sells well.

b.这 本 书 不 好 卖。

This CL book NEG well sell

This book does not sell well.

c.这 本 书 不 卖。

This CL book NEG sell

This book does not sell.

d.书 不 卖。

Book NEG sell

﹡Books don’t sell.

(9)a.书 不 好 读。

Book NEG well read

It’s not easy to read books.

b.书 难 读。

Book hard read

Books are hard to read.

例(7)、(8)、(9)反映了汉语句式“NP+ADV+V”的各种变化形式。很明显,例(7)c和例(8)c在句法结构上一样,但例(7)c不符合语法,而例(8)c却符合语法。这如何解释呢?例(7)c中,作主语的“笔”并不是谓语动词的所表达动作的真正受事,只是起工具的作用,故例(7)c不可接受。而例(8)c则是真正的受事作句子主语,变为否定时,故仍和语法。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例(7)c的英文句子结构和例(3)b的句子结构相似,而例(7)c符合语法而例(3)b却不合语法。这对英文句子和例(7)c与例(8)c的汉语句子恰好相反。这说明英语的中动结构变为否定时,工具作主语是合语法的,而受事作主语却不合语法。这一点与汉语恰好相反。此外,英汉语在表达同一意义时,汉语的句子表达结构要多于英语。例如汉语句子例(8)d和例(9)b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的中动结构。汉语中谓语前的“光杆”名词一般都有明确的所指。而在英语中主语如果没有明确所指,则是不合语法的,如例(8)d。例(9)b的句子可以接受,是因为对谓语的的语义限制。具体讲,例(9)b中的谓语动词“read”着重其所标示事件的动作,而例(8)d中的谓语动词“sell”强调其所表述事件的结果。影响英汉中动结构的因素还很多。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例(8)d的汉语句子时是正确的,但它却已不是汉语的中动结构。该句通过主语的主题化与隐含的信息形成对比,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们不卖书,但是卖其他的东西。”例(8)d中的英语句子是错误的,将从语义理据的角度解释。

和英语一样,汉语的中动结构也类似于其作格结构。汉语的作格结构有自己的特点。作主语的受事可以出现在作格动词的右边,如例(10)、(11)和例(12)。

(10)a.人 来 了。

person come ASP

The person has come.

b.来 人 了。

come person ASP

Here comes somebody.

(11)下 雨 了。

drop rain ASP

It is raining.

(12)刮 风 了。

blow wind ASP

A wind is blowing.

例(10)a的句法结构为“NP+V+了”,主语人虽为“光杆”名词,但它却有明确的所指。例(10)b的句法结构为“V+NP+了”,谓语动词后面NP的所指不明确。由此说明汉语的语法跟语序有很大的联系。

四、从语义方面探究中动结构的生成

王文斌(2009)认为,同一语义类型的动词往往具有相同的句法行为,动词的语义类型会影响句子的结构。因此,笔者将从语义方面来说明中动结构生成的理据。

徐盛桓(2002)从语义方面解释了英语中动结构的生成原因。首先,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强度,它蕴含着对受事的重大影响,或使受事发生变化。其次,中动结构最基本的语义特征是表述事件的状态。当受事主语是泛指的复数客体,句子总是用现在时,表示针对这一客体所发生的事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常态或其特征,而非单一事件。当受事主语是定指的客体,句子可用不同的时和体,如例(13),它仍表示这一客体在这个事件中的状态,因为此时动词后的状语已将事件“状态化”了。

(13)a.The book sells well.

b.The book sold well.

c.The book is selling well.

d.The book does not sell.

e.The book will sell well in the run-up Christmas.

中动结构中,谓语动词之所以能从表动作到表状态,是因为谓语动词和其后状语的语义数量特征不相容销蚀了动词的动作性。这一点可以从中动结构和TOUGH句进行转换得到印证。因为TOUGH句的陈述是围绕事件的状态而不是动作展开的。如:

(14)a.This Salami slices easily.

b.This Salami is easy to slice.

c.It’s easy to slice this Salami.

我们将中动结构的进行时的句子例(13)c与作格结构的进行时的句子例(6)进行比较。例(13)c的结构为SV(+ing)A,例(6)的结构为SV(+ing)。这一点印证了徐盛桓(2002)所提出的中动结构中表状态的状语使动词的语义数量特征失去时间性,蜕变为非动作化。同理,石毓智(2000)在《語法的认知语义基础》一书中提出,动词的及物性是由动词和其后的状语共同决定。这就意味着受事作主语是谓语动词和其后状语的语义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汉语中的动结式:

(15)一只鞋子跑丢了。

(16)肚子吃圆了。

如果将“丢”和“圆”去掉,句子就会不合语法。这说明表示结果的状语在汉语里与谓语是不可分的。这与英语中的“NP+V+ADV”结构一样。同样,这一点也适用于汉语中动结构“NP+ADV+V”,即“ADV”和“V”不可分,否则句子就不合语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徐盛桓(2002)所提出的英语中动结构句法构成的语义解释同样也适用于汉语的中动结构。

五、结语

中动结构在英汉语中的基本语义特征都是表示事件的状态,但在句法结构上有很大不同。英汉中动结构的典型句式分别为:

NP+V+ADJ(英语)

NP+ADV+V或NP+V+Resultative(汉语)

徐盛桓(2002)从语义方面解释了中动结构表述动作状态的生成原因:谓语动词和副词修饰语的语义数量特征不相容销蚀了动词的动作性,使句子弱化为对状态的表述。正因为如此,中动结构中的谓语动词和其副词修饰语往往被看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这一整体的作用下,动词的受事作主语,而施事则隐含,不在句中出现。英汉中动结构的句法结构的差异,归根到底是英汉中动结构语法化的差异所致。

参考文献:

[1]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4).

[2]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

[3]王文斌等.英汉作格动词语义、句法及其界面比较[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9,(3).

[4]Zhang Da-qiu,Xu Ke-luo.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Middle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2004,(5).

[5]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6]余潇.英汉中动结构对比与认知阐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9,(S2).

[7]蓝红军.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7,(2).

中动结构的界定 篇4

31团中学 李海霞

学生是生性好动的,课堂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我觉得如果英语课中能利用好他们活泼,灵活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些“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天性,有时,还真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想不到的效

一.唱一唱

A good beginning is the half of success.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尤其是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在注重课堂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时,又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句话就更为显的更为重要了。因此,我一般在开始上课前总要想办法设计一个活动,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教At a Music lesson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先唱一首本单元的歌曲,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就进入上课的状态了,学生不觉得枯燥,跟我互动特别热烈,学生们在唱唱做做的活动中,有时,在教句型时,我还让孩子们用Let’s chant来代替单调的对话练习,这些都能够很好的创造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做一做

同学由于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差异,有时同学善于表达、踊跃积极,有的同学天生害羞、学习被动。为了让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面,我通常采取个“做一做”的活动。比如在学习动词swim,run,skate等时,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说边做动作,达到训练与巩固的作用。教唱“Apples”这首歌,让学生边唱边配动作,学生做得生动形象,在整个活动中,除了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外,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尽量做以人人在动,人人在说,气氛特活跃。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参与实践、获得成功、体验快乐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后进生进行激励性评价Good! Great! Super! Cool!等,学生必然得到成功体验进而焕发学习热情。

三、画一画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为训练学生动手,我让他们“画一画”。

当学family这个单元时,我请同学们画他们自己的家庭成员,然后再介绍给全班同学,当一个学生在介绍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这种方法我同样用在教我的教室,我的房间,我的朋友等内容上,收效明显。这样既使学生动了手又动了脑,还培养了他们的绘画与综合思维能力等。在教简单的食物、水果、饮料、动物、颜色等知识时,我通常都会设计个表格调查采访这一拓展性训练活动,我选了两个可爱的笑脸和哭脸的头像来帮助。它们分别表示“喜欢”与不“喜欢”,学生在边说边谈中画下笑脸及哭脸,这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画画能力,在简单而有趣的动手实践中巩固了知识,潜意识的锻炼了英语口语。

英汉附加语中动结构对比分析 篇5

这种结构的动词为主动语态的及物动词, 时态为一般现在时。主语位置的NP为受事, 生成于动词内论元位置, 在表层移位成为主语, 施事主语因某种原因被抑制, 无法投射到句法层, 所以句中存在一个隐含的施事, 这个隐含施事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此外, 句中还有一个修饰性成分的AP。AP大多数情况下是副词, 没有副词的情况下也会通过否定、强调、量化的主语、对比重音等形式体现出来, 如:Bureaucrats BRIBE.Chickens do kill.Chickens won’t kill.

该结构用主动形式的动词表达被动的含义并且具有泛指性和非事件性, 即句中的隐含施事是任意的, 且整个结构不用来表达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事件, 只表示一般性状况。

汉语较早研究中动结构的是宋国明。他指出“汉语里有一种跟中动句语义相仿的结构, 包含了一个词素‘起来’”, 并称其为“中动‘起来’句”。之后曹宏提出汉语有三种中动结构:NP+V-起来+AP、NP+V-上去+AP、NP+VP+V-着+AP。她的后两种结构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 现在汉语中公认的是NP+V-起来+AP结构。宋国明没有指出究竟哪种“起来”句是中动句。“起来”句概括起来有三种: (1) 她跑起来像只梅花鹿, 轻松优美。 (2) 这么大的屋子收拾起来很辛苦。 (3) 这台机器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以上句子在语义上有很大区别。 (1) 中的AP语义指向主语, VP去掉, 句子变成“她像只梅花鹿, 轻松优美”, 仍然成立。AP指向主语时, 句子不能通过主动动————————————————————————词表达被动的含义, 也就不能构成中动句。 (2) 中的AP指向隐含的施事。许多研究发现中动结构对副词或形容词具有选择限制。何文忠认为出现在中动句中的“形容词或副词所描述的状态不能是可由施事控制的, 即不能具有自主性语义特征”。纪晓凌也指出“汉语的中间结构不允许指向施事的副词性表达”。AP指向隐含施事时, 无法表示由于主语的内在特点使得它在被实施动词表示的动作时表现出AP的特点, 所以也不是中动句。 (3) 中的AP指向动词, 表示由于“这台机器”自身的特点, 使得“操作”时呈现AP所表示的状态, 符合中动句表达的语义, 所以AP语义指向动词的“起来”句才是中动句。

以上是中英文典型中动句的特点。在典型结构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典型的中动结构, 即附加语中动结构。此结构具有典型中动结构的特点, 也有独特之处, 对此学界研究较少。本文尝试对中英文的附加语中动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附加语中动结构释义

Ernst把附加语和论元作为一对对应的术语来定义。论元是某些谓词在语义上所需要的、必须与其结合的短语。附加语则被定义为非论元, 它不是谓词的必要成分。附加语用来表示地点、方式、工具、时间、对象等的成分, 一般由外围论元充当。下列例子中的画线部分都是附加语, 用来表示工具:I wrote with the pen.我用这把刀切菜。

下列句子由附加语中的名词短语充当主语, 所以称为附加语中动结构: (1) The pen writes well. (2) 这把刀切起来很顺手。

这两句都是由工具论元充当主语, 此外还有处所、材料等论元充当主语的。英汉附加语中动结构都具有典型中动结构的语义, 表示由于主语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使得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在发生时呈现出修饰语所表达的状态。它们都不用于描述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 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如 (1) 表示“笔”本身制作精良使得书写很好; (2) 表示由于主语“刀”本身的质量做工等很好, 于是在切东西时表现出来“顺手”的特点。它们的隐含施事也都是任指的, 可以指任何人。

二英汉附加语中动结构对比

1. 数量和种类

英语中附加语中动结构数量较少, 而汉语比较多。何文忠认为“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附加语中动结构, 而且比英语或德语甚至比荷兰语都要能产”。英语附加语中动句的主语多数为工具、材料、处所, 其中最多见的为工具主语。邓云华和尹灿对比了英汉语中动句, 发现英语中动句主语的语法等级为:受事主语>工具主语>处所主语>方式主语。也就是说除去典型中动句的受事主语外, 较常见的就是工具主语了。如:The key opens well. (工具) The truck loads easily. (处所) Cotton irons beautifully. (材料)

汉语的附加语中动句主语类型比较丰富, 数量很多, 在口语中用得很多, 很随便。如:大碗喝起来很畅快 (工具) 。食堂吃起来很方便 (处所) 。他觉得天津人很大方、幽默, 交往起来很舒服 (对象) 。公款吃起来很“惬意” (来源) 。这种石料刻起来比较费劲儿 (材料) 。烧烤吃起来挺浪漫的 (方式) 。

这些例子显示出了汉语附加语中动句主语论元的多样性, 因为能充当主语的论元多, 汉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也就比较多了。

汉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之所以多产和汉语本身特殊的句法结构是分不开的。汉语中有一些外围论元既可以充当介词宾语, 也可以充当动词宾语。如: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外围论元用法很灵活, 同样的论元在前一句中充当附加语, 在后一句中就可以充当宾语。汉语中这种灵活的动宾关系使得附加语中动句可以像典型中动句一样通过宾语内论元移位到主语而形成。所以汉语中的附加语中动句比较多。但是英文中的附加语位置是固定的, 它在句法结构中只能由介词引出, 因此无法便捷地移动到主语位置而构成附加语中动句, 因此附加语中动句比较少。

2. 中动词

在典型中动结构中, 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但是附加语中动结构的动词有些是不及物的, 汉语也是如此。英语附加语中动句可以概括为NP+Vt./Vi.+ (O) +AP。NP为主语, 动词包括及物和不及物两种, O为宾语, AP为修饰语。如: (1) The new knife cuts (veal) easily. (2) This wood carves beautiful toys. (1) 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 可以选择带宾语或不带宾语。 (2) 比较特殊, 动词也是及物的, 必须带宾语且通过宾语前的形容词表达修饰语要表达的含义。

汉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也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动词, 其结构可以概括为NP+Vt./Vi.+起+ (O) +来+AP。汉语的宾语插在粘着词素“起来”之间, 这是和英文有所区别的地方。如:这把刀切起 (菜) 来很顺手;高速路开起 (车) 来很畅快。

这两句动词是及物的, 带不带宾语都可接受。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动词, 有时选择带宾语有时不带宾语呢?何文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为“不带宾语是因为宾语这一动作参与者没有进入说话人的透视域”。本文也认为这是说话人的表达视角决定的。

附加语中动结构还会出现不及物动词, 这时就不会有宾语了, 如Dixon的例子:That pogo stick jumps well.句中jump是不及物动词, 相应的非中动结构可以说He jumps with a pogo stick.动词是不及物的, 也就不会有带不带宾语的选择了。汉语也一样, 如:这种人相处起来不容易。“相处”是不及物动词, 相应的非中动结构可以是“我和这种人相处起来不容易”。

以上附加语中动句动词的论元变化印证了Dxion的观点。Dxion认为中动结构的动词不改变其及物性, 如果宾语以外的NP被提升到主语位置, 宾语则会留在原来位置。附加语中动句动词若为及物, 可以带宾语, 因为附加语中动句中移位的是附加语, 宾语还可以在原位出现。典型中动句中移位的正是宾语, 所以不会再有宾语。若中动词为不及物当然不会有宾语了。

3. 修饰语

英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带有和典型中动句一样的修饰语, 没有修饰语时, 也和典型中动句一样通过情态动词、否定、对比重音等形式来表达。如: (1) Glass recycles. (2) My socks won’t scrub easily.

这类附加语中动结构往往表达由于主语内在的特性而使得动作能否发生。 (1) 通过重读recycles表示出glass的能够回收利用的特点。 (2) 通过否定的情态动词表达不容易刷洗的特点。

英语附加语中动结构有时可以出现NP+Vt+A.+NP的结构, 如例This wood carves beautiful toys.原来的修饰语部分通过修饰宾语的形容词表达出来了。

汉语也有不带修饰语的情况。汉语中有一种NP+Aux.+VP的结构, 该结构没有“起来”, 其中的Aux.一般为情态动词“能”, 用来表示主语内在的特性使得动作能否发生。何文忠认为这种没有“起来”的句子也属于中动句, 如: (1) 这把椅子还能坐; (2) 这张光盘还能放。

三结束语

英汉附加语中动结构具都有典型中动句的语义, 他们的动词都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但是汉语由于其本身灵活的动宾关系使得多种外围论元可以充当主语, 因而产生了大量的附加语中动结构。此外两种语言还各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来替代修饰语。本文比较了英语和汉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 希望对加深两种语言的理解和汉语教学及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摘要:附加语中动结构是附加语中外围论元做主语的一种中动结构, 在多种语言中广泛存在。英语和汉语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同中有异, 表现了本族语的特点。他们都表达典型中动句的语义, 动词都包含及物和不及物两种, 但是汉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数量和种类多于英语, 两种语言都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替代修饰语。

关键词:英语,汉语,附加语中动结构,共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 2004 (1) :11~28

[3]何文忠.中动构句选择限制的认知阐释[J].外语研究, 2007 (1) :6~11

[4]纪小凌.再论汉语的中间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23~130

[5]何文忠.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的附加语中间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 :21~25

[6]邓云华、尹灿.英汉中动句主语语法等级的比较研究[J].外国语, 2014 (3) :83~91

[7]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3) :10~22

上一篇:乌拉特后旗医院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下一篇:陈堡中心小学2011—2012学年度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