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

2024-09-06

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精选7篇)

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 篇1

小课题

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界定、理论依据、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

1、关键词界定:

“农村”是指中心小学一年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朗读能力是指通过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得入格(正确、流利);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得入情;强化语文思想内容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读得。

2、课题界定:

“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研究”是指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现状与原因,通过强化语音、发音训练,强化朗读技巧指导,强化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读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轼也曾经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4、研究现状:

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朗诵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以及农村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农村很多学校很重视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5、意义和价值: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二、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研究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使农村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并提出了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2、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3、不但让学生能听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出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来,并说得清楚、明白,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4、让学生在无形中积淀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积累词汇,进而提高习作能力。

5、通过研究,掌握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形成可行性的研究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各种教学、训练方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使得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达到提高农村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语感的目标。具体对培养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研究。

2、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研究。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的研究。

4、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假设

1、朗读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则是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一方面。

2、农村小学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展开有效地朗读指导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本课题在研究中注重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引入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及“朗读能力的有效评估”等环节。

(四)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只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其朗读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挖掘,朗读水平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较少见。此外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是采用单一的指导朗读训练,而是由“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到“具体朗读训练”再到“朗读效果的有效性评估”等层层深入地形式,使得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不再是空谈。

三、研究思路、方法、步骤

(一)研究对象:四(2)班,并以同年级的四(1)班为参照对象。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10月——2009.11月)

(1)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等研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2)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探讨和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12月——2010.5月)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的研究(2009.12—2010.1月)

通过教师示范,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向学生讲述优秀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研究(2010.2月—2010.4月)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去掉烦琐的分析,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等朗读技巧的传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变换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的朗读方法形式多样。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的研究(2010.5月—2010.6月)

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竞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竞赛又有个人朗读竞赛,通过朗读竞赛,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策略研究。

学生朗读水平的检测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朗读教学的开展。为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了《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

3、总结阶段(2010.7月)u 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和写出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报告和其它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追踪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做出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法,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家庭、语言环境等因素。

3、行动研究法:通过有效地教学实践,并展开积极地朗读训练研究,使得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切实可行的教学实际。

4、个案研究法:在本研究班级寻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训练并总结成果。

5、经验总结法: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

四、研究人员背景

黄英:任汾口镇龙川小学四(2)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对于开展朗读研究具有较好的条件。此外,本人语言交流、朗读能力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朗读范例。

五、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人文环境:我校展开了有效地推普活动,学校具有浓浓的“普通话气息”,这为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3、经费的充足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市教委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洪洙.阅读指导词典[Z].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2] 陈静,吴忠豪.会自己读 [M].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3]杨伟.小学语文教学[J].2007年版 第9期,2008年版 第5期、第7期 [4] 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J].2007年版 第2期

《怎样指导小学生朗读》

研究背景:作为农村小学,本校语文课堂上还常听见有老师说“请同学们把这段话有感情的读一遍。”还有老师

感 叹“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究竟感情朗读一要怎样,二要怎样,三要怎样嘛。”

研究目的:

1、明确什么是感情朗读。

2、感情朗读要领有哪些。

研究措施:

1、调查。

2、查阅资料。

3、专题讲座。

4、活动对比检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阶段

1、作为农村小学,本校语文课堂上还常听见有老师说“请同学们把这段话有感情的读一遍。”还有老师在教研时感 叹“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究竟感情朗读一要怎样,二要怎样,三要怎样嘛。” 2、2010年11月30日,本校举行了一次朗读语文课文比赛,全校12个班,注意了感情、停顿,读出了节奏的有6个班,只读出了停顿的有3个班,全文一个调子的还有3个班。第二阶段;搜集阅读指导资料阶段(途径:网上查阅和向同行请教)

(一)网上查阅资料摘要

感情朗读就是要能读出抑扬顿挫。所谓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近义词

轻重缓急、有声有色、顿挫抑扬

反义词

平铺直叙、平平淡淡

在朗读中抑扬顿挫指的就是语言表达中,语句在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等因素对语言表情达意效果的修饰,以达到应有的作用。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它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语法停顿,即能满足讲话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所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更加自然清楚。

特殊停顿,是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而采用的停顿。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的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然停顿72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语速

快速: 叙述事情的急剧变化 质问斥责,雄辩表态;刻画人物机智、活泼、热情的性格。欢快、紧急命令,行动迅速,热烈争执 急促,紧张,激动,惊惧,愤恨,欢畅,兴奋 不太重要的句段 排比,反问,反语,叠声

中速 :一般性说明 叙述感情变化不大,感情平静平静,客观 一般句段 一般陈述

慢速 :抒情,议论,叙述平静,庄重的事 幽默,庄重 安闲,宁静,沉重,沮丧,悲痛,哀悼 重要句段 比喻,引语,双关,对偶,拈连。

(二)、向同行请教摘要。

停顿:小学生在语法停顿中应明白,不同的标点符号停顿有所不同,一般可以逗号停顿1拍,句号、问号停顿2拍,层与层之间停顿3拍,段与段之间停顿4拍,顿号和句中换气停顿比逗号稍短。

语速: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体会重点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掌握哪些情况要快读,哪些情况要慢读。

另外,老师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的是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

第三阶段:专题讲座阶段

将调查结果、网上查阅资料、向同行请教所得成文,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全校老师宣讲。

第四阶段:实践检验阶段

2011年3月,向全校师生宣布:2011年5月末,再举行读语文课文比赛。比赛后再统计朗读要领掌握情况,与研究初作对比分析。

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 篇2

专题研究类小课题,推进阅读深度

对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我们可以以某一个专题作为研究对象,如故事情节、人物品评等。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人物专题研究:

在研读中,学生切入的角度不同,有孤独的鲁滨孙、强者鲁滨孙、博学的鲁滨孙等。各个小组努力从课文中寻找佐证片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勾画出了每个学生心中不同的“鲁滨孙”。

品评鉴赏类小课题,提升阅读高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展开研究,如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叙述方法、表达方式、蕴含情感等,让学生经历一场品评鉴赏的发现之旅。

如林海音的《冬日·童年·骆驼队》一文,作者的感情多融在纯朴的语言中。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课题的形式体味文章的语言,从而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沟通了自我视野与文本视野,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意蕴的高度敏感,在思维交锋中,在智慧碰撞中,一步步地走向作者所描绘的精彩世界。

互文阅读类小课题,拓宽阅读广度

让学生展开互文阅读式小课题研究,使不同文本之间形成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张力,对话时既立足于当下文本,又着眼于该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建立起一种跨文本的文化解读与对话,使文本解读获得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当然这种阅读可以是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互文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互文比较,也可以是改写版与原著的互文比较等等。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以“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主题让学生写一写小课题,可以是自己的不同观点,可以是与自身生活的对比等等。

学生们兴趣很高,组建小组,分工合作,找资料、筛选整理资料,动笔写文章。一星期后,学生们的努力有了回报:有论文形式的汇报《小女孩的生活悲惨在哪里?》《小女孩其实是幸福的》,有图文结合式的展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有根据课文改编的剧本表演《小女孩对奶奶的述说》等。

矛盾辩证类小课题,开放阅读角度

有些观点比较鲜明的课文,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炼出富有辩证意味的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寻找答案,进行论证。在教学《乌塔》时,我并没有满足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学完课文后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对课文的主人公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行为是赞同还是反对?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文中、生活中、课外资料中寻找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写一写小课题。”

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 篇3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具有应用性、群众性、广泛性的特点。

应用性。相对于理论性的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在研究的性质上属应用性的课题研究。理论性的课题研究通常是一种大课题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而作为应用性研究的小课题研究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者说它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践。它是一个教中研、研中用的过程,教、研、用三者是一体化的。某位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尽管对其他教师也具有启发性,但由于受教育教学情境的限制,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主要是研究者个体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或者说它的运用是主要在纵向维度上进行的。与专职的教科人员相比,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体现为自己是教育教学实践躬亲者,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时,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应用性的微观课题或小课题进行研究。

群众性。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小课题研究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大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学校一部分教师,其主持人经常是少数几个人;与大课题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课题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课题主持人。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强、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课题的研究。只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

广泛性。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涉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尽管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的,但它不仅包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学工作以外的涉及学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直接和间接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是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小课题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它是立足于学校整个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而展开、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而不仅仅是“立足教学实践,为教学而展开,在教学中进行”的。这是因为任何教师教育实践或行动的目的都是整体性的,任何教师行动的目的不仅应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应促进学生智能、思想品德、个性的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所有教师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所有教师关注、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不能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只是教学中的问题。目前一部分学校将小课题的选题局限于学科教学范围的做法是片面的。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开展小课题研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时间、精力,学校应有必要的图书资料的储备,并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除此之外,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些也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1.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对于小课题研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学校最高管理层或学校教科室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动员、布置等是必要的。但如果学校只是依靠行政指令的方式来推动小课题研究,那么,其成效将大打折扣。因为单纯用行政手段去推动小课题研究,易于使教师感到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从而易于使小课题研究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而教师的被动应付行为、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化将大大地贬损研究的效果,这正是任何课题研究、包括小课题研究之大忌。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少用行政性指令去推动小课题研究,而应更多地从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人手去推动小课题研究。对教师开展的小课题研究,不作统一时间、统一步调的规定,以及教师研究什么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以什么形式结题,让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是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学校应从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出发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如可对自觉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卓有成效者进行表彰,以调动其他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般而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是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则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越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高,同时也对教师的挑战越大,而当教师对这种挑战和对挑战的反应进行反思时,越可能产生认知冲突,所以越有可能发现需研究的小课题。但时下在学校较为普遍存在的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片面发展,而且阻抑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由于倾心于提高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已严重弱化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已使教师无心、无力于开展教科研活动。可以说,目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考分、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已成为抑制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最大障碍。很难想象,一所一心一意、目不旁视、心无旁鹜、全力应试的学校,教师会开展怎样的教科研活动?!学校背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企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包括小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真可谓是南辕北辙!而只有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才会强化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

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 篇4

小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王东子

参加了小课题研究培训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是我知道了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还包括:

1、“活动记录”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教育笔记”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从一个或多个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写作教育案例对教师有以下好处:①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②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③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学专业水平;④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4、“专题反思”是个体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美国学者布鲁菲尔德认为:“反思性实践过程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

来观察我们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 教育反思的类型很多,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等。

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 篇5

课题关键词及整体界定

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是汉字的构字原理,简说为字理。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字理析词是依据字理,析解词语理解词义。根据词语中汉字的偏旁部件组构原理寻索词义的一种理解词语,从本源上了解该词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字理教学主要是在教学时渗透字理析解让学生感悟汉字文化的内涵,学以致用,适当迁移,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识字。从而自觉地喜爱汉字,提高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有奠基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是何等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识字教学的研究是个永恒的话题,识字是基础,作为低年级的学生,最怕的莫过于识字,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缺乏情趣,训练枯燥乏味,学生容易机械地记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要激起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识字要以感知觉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而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因此、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佟乐泉语)。

识字教学流派达二十多家,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创造了许多好的方法,虽然各种字理教学方法各有优势,但也有自己的不足,有些教学法虽然强调汉字规律,但是似乎对汉字构形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注意不够。在当今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下,如何集各识字教学流派之大成,把汉字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呼声。相当长的时期,教师的文字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学生字时多为数笔画和讲结构,无法灵活依据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由于教学简单,学生只能机械识记,结果是多学多忘,错字连篇,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地提高。而“字理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抓住了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这对

主要矛盾,能有效解决汉字初学繁难问题,利于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落到实处,同时,字理教学还能通过字理析词帮助理解词义,通过字理写词帮助学生在习作时减少错别字,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因此,对“字理教学”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其新著《语文课程新探》一书中亦指出:“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可以说,根据学生心理和汉字字理进行教学是最合理的教学。当代许多优秀教师的识字教学实践亦证明,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才能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本书中青年教师刘霞的《品字形结构汉字的教学》和虞明丰《形声字教学》的教例就较好的体现了字理识字的特色。依据字理不仅用于识字,还可以用之于析解词语,平时我们所进行的词语解释,多为查字典找义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换近义词比较等。但是利用这些常规的训练方法,孩子们的理解往往是停留字面上,理解得不到位。字理析词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是一个根本的办法。它通过分解语素、部件,经过“溯源――对照”利用字理去解析各部分的含义,然后重新组合去解义。

早在2002年,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黄亢美就有《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一书出版。字理教学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的学法。它主要采用“溯源”的方式,也就是简明扼要地阐述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通过形象感知、加深意义识记的印象。因为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较高,所以并未普及。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字理教学已经由最初的字理识字---字理析词---字理教学---字理教育。字理识字已被较多老师认同或接受,但是由于字理识字首先需要老师学习掌握字理,这又难住了不少想运用字理的老师,因此字理教学仍没有进入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其实字理教学就好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先是辛苦地耕种,然后才有喜悦的收获,最后才能品尝甜蜜的果实。字理识字阶段就如同农民在耕种,这时候是要付出汗水的。这时候老师先要学习字理,然后才能教学生认识字理、掌握字理。学生掌握字理以后,就能够运用字理理解词语意思,这时候就是字理析词。字理析解就如同农民在收获、品尝果实。一个不愿意付出时间学习字理的老师是不可能有喜悦的收获,是不可能品尝到甜蜜的果实的。

1、利用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是遵循已知到未知的规律

儿童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能力,即已经会说很多完整的话语。他们通过口头语言已经积累的相当数量的口头词汇和生活用语,为汉字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比如有一个老师教《识字

(一)口耳目》(人教版

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汉字虽然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但主要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方法构成的,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

(2)识字教学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总结出了“识字教学规律”:⑴识字要音、形、义相结合;⑵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⑶识字与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⑷识字要与写字相结合。

识字教学规律符合汉字构字规律、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儿童认知规律

儿童识字认知的心理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感知字形);二是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分析字形);三是把编码的信息与对该字特定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线索(声旁、形旁等),从“心理词典”(对初入学儿童来说主要是口语经验积累)中提取相对应的义项,从而建立形、音、义的联系。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6岁左右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我国儿童6岁入学,已经进入这一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抓住时机,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为儿童尽早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这是儿童思维的秘密,是记忆的保鲜剂。“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都强调直观性和身临其境之感。字理识字符合儿童记忆的特点,是识析词的基础和根本。

字理识字可以形象地将课本中的固化知识还原成鲜活的、直观的画面,符合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学生记忆深刻持久。字理识字还可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识字的兴趣,可谓独辟识字教学新途径。

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找义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就是从本源上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字理析词是字理识字的发展,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深刻性深受教师的喜爱,也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悟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色的时期,我们对字理析词这一最能体现母语规律的教学方法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字的形与义的关系来分析、理解词义, 趣味性强,诠释到位,在学生深刻地理解词语,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所蕴涵的深刻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的最终目的,给阅读教学以帮助。

1字理析词让识字写字形象易懂,记忆深刻

以往的识字一般是机械地读、记、看、背,枯燥无味,学生没兴趣,记不牢,易写错。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就能让学生轻松识字写字,且形象易懂,记忆深刻,大大减少错别字。激发兴趣

“字理识字”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把握汉字字形与义、音的关系,达到识字目的,它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的识字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象生动地进行字理教学,利用低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字理教学,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课内爱玩东西、开小差引向学习汉字上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儿童的学习兴趣对识字效果起着支配作用,所以在挖掘汉字固有的因素上,还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再造想象,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进取探究的热情,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由此,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势在必行。在这

2、字理识字有助于培养再现表象能力

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篇6

三十四团中学小学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姚子淑

一、课题研究背景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

二、研究对象

一年级的全体学生。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与重点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感情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研究纠正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策略。

3、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到位的能力。

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针对这一要求,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低年级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如: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对低年级朗读的要求并不明确。

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不够明确,表现在对“读正确”概念不清,教材中出现的轻声、儿化和变调落实不好,朗读的层次性不强,看不到训练的过程。

4、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五、在课题研究方法上更为有效

如何落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呢?我认为朗读方法上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2、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听《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要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通、读熟、读懂的过程。就年级要求来说,一年级朗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下,能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天书。二年级学生则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好长句间的停顿,不读破句,读好句间、自然段间的停顿。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朗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具体到一课书的朗读,也应体现出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其次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读流利;最后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课堂上要看出学生朗读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看出学生的发展。

六、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课堂上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1、范读

范读是指导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快捷的方法。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制约,朗读的文章少,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教师必要的范读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指导学生怎样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四到”。即耳朵听到,眼睛看到,心里想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评读

重视朗读后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享受朗读的乐趣,体验朗读成功的喜悦之情。课堂上,教师请一名学生读书时,要求其他孩子用心看书,认真听同学读书,读后评一评,说说哪里读的好,哪里有丢字、漏字、读错字现象,评完后,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读书认真、会听、会评价的的学生进行表扬,持之以恒,促进学生用心读书、认真倾听良好习惯的形成。

3、教读

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教读。这样,老师既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同时选“小老师”这个做法也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4、自读

自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有利于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这种方法在初读课文和练习用自己的体会读课文时经常用到。学生自读时,教师可以巡视指导,表扬读书认真专注、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适时帮助、指导读书有困难的同学。

5、分角色读

分角色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低段课文文字兼美,有的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指名试读----师生评议---练读---指生分角色读,最后还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人人参与,提高课堂效率,朗读水平逐步提高。

6、表演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

7、齐读

齐读训练面大,读起来比较有气势,适合短小精悍的课文,但齐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不唱读,学生不能有口无心的读,不能只用口,不用眼。总之,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精心地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我在课堂上要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朗读,同时要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如此持之以恒,定能卓有成效。

七、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有序展开:

第一阶段(2013年9月-10月)

通过观察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生字掌握的情况,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把握当前关于“均衡性”、“差异性”研究的理论动态,确定试验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根据课题实验预案实施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各阶段的具体目标有的放矢,确保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为实现课题实验总目标奠定基础。

2.强化课题实验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管理的规范和引领功能,促进教师在实践、交流、合作、反思中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增进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阶段(2014年1月)

在第二阶段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汇总、整理课题实验资料,审察、聚合课题实践经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完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

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使用观察法、调查法等。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八、实验研究人员:

语文小课题的界定e 篇7

由于语文先天的社会性、群体性,决定了它的性质是以人文性(研究“善”)为主,工具性(研究“真”)为辅。语文中的“真”是手段与方法,“善”是目的。其实,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议没有实在意义,它们有共通之处,那就是语文的美感,研究语文的当务之急是要研究语文的审美规律与内涵,建设语文美学学科,指导实用语文和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必然实现他们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因为人类是群居高级动物,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交际活动的存在,而人为了达到交际的和谐圆满,必须使自己的交际活动更显活力,更具有美感,让受话人感觉更舒服,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意图,人们往往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合情合理,更加尽善尽美。所以语文从它诞生那一刻开始,它就有了审美的特质了。古人说: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古风古韵时代,人们的思维技巧、思维方式较现代人来说,都有很多的限制,但是,《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贬”,并形成独特的文风,细细玩味,字字珠玑,其意无穷,人之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人之六欲:色欲、形貌、威仪、言语、细滑、人相,尽藏其间。人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一生忙碌,周游列国,最终无处施展才华,才著书立说写《春秋》,可以说《春秋》是孔子政治活动,政治交际的延续,《春秋》尽显语文的社会性,交往性,功利性,但比其现实性而言,它的审美性比功利性更胜一筹。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这样概括美的基本特征:“美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自由的形式。”“美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物的社会属性。美是社会生活中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现实的存在。自然美只是这种存在的特殊形式。”美是“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依据这个原理,作为日常生活中交际语言和作为文明传承的工具书面语,语文肯定是“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现象”,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语文从诞生开始,就具有它的社会属性,交际功能,而要完美地实现这两项功能,它必须有自身的审美愉悦功能。美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无处不在而又丰富多彩,就算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学中对称平衡、数学中的黄金分割)也存在美学因素,近年来兴起的人体美学、教学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文艺美学等,可以说,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美学,作为人们的交往工具语言和文字(即语文)较之其它学科更具有美学价值。语文的美学价值至少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语言的技术层面,如字词句篇章形式美,语法修辞结构对称匀称整齐划一美;其次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内容美,即人们常说的文学美。因而,语文是具备美学特征的,换言之,语文美学不是一个生造的术语,它的诞生是它先天的性质使然,我无意去粘合两种理论而杜撰一个概念,语文美学是一门学科,自古有之,外国有之,梳理、挖掘和充实其中的内涵,是对一个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挑战。

学术界对语文美学的探讨由来以久,大致可以分为“语美”和“文美”两类研究,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将“语”“文”二者统一结合起来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我之所以将“语”和“文”结合起来考察研究,主要是出于语文这门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考虑。人们从出生下来开始就接触语文,成人后更要运用语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群居生活即社会性的需要,就必须将语文这个工具运用得好、运用得美,就要懂得一些语文美学方面的道理。语文美学概念的提出,正好可以弥补前人对“语美”和“文美”分开进行孤立研究之不足。语文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运用西方的语言美学思想来解决中国语言美学研究之匮乏。众所周知,中国不乏美学文论研究,早在南朝时刘勰就写出了《文心雕龙》这样的鸿篇巨文,中国古代的诗歌美学研究成果更是璀璨夺目,后人难以企及。但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研究廖若晨星,对于语言美学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直到南朝齐梁之际,沈约等人在文学创作中正式使用“四声八病”规则,文人学士翕然宗之,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延绵久远的格律诗。到了近代,有些学者开始借鉴西方语言的语法体系对汉语进行技术层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叶圣陶、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人在汉语研究方面收获颇丰,但对语言美学的贡献非钱钟书莫属了。钱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篇》对汉语修辞之美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相对于中国诗论(文美)而言,中国的语言美(语美)学现在简直还算是起步阶段,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研究,当前还是研究的空白。语文美学研究是该提上日程了。

中国语文界纠结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很长时间了,而且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对“语美”和“文美” 在语文中的地位的认识不足,往往出现偏差,坚持语文工具性的学者认为“语美”优于“文美”,而坚守语文人文性的学者恪守“文美”优于“语美”。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往往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完美,教授屈原《离骚》时,老师的语言可以悲天怆地,讲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欣喜若狂,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会因为“文美”“语美”分离的现象。鉴于中国语文理论界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原因应该归咎于语文理论脱离于语文教学实践,并且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过分强调,人为地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语”与“文”划开了鸿沟,给语文教学增加了困难。一线语文教师往往感叹语文难教,关键是他们也在困惑这个一个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文美”重要还是培养学生的“语美”重要?我的回答是:不能将“语”和“文”分开研究,应把“文美”和“语美”统一起来,取名“语文美学”。语文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文美”与“语美”的研究,不能再次顾此失彼了,“文美”与“语美”可以做到真正的融合,语文课堂上,“文美”会因语文教师的“语美”而生情,“语美”也会因文本字字珠玑而形成共鸣。而且从文学史上看,“文美”是“语美”的直接现实,没有熠熠生辉的先民们集体创作的楚风汉韵,哪来的后代文人们灿若星河的唐诗宋词?

世界各国都开展本国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读书识字的国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中国古代对学生的教育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从哲学上说,即忽视方法论的培养,只重视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因为,“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是满足将来官场上做官的需要,这种功利化的教学直接导致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富余,语言表达技术性的残缺,更谈不上语言美了,“之乎者也,子曰诗云”,语言美不美没关系,只要通过科举考试能混进官场就算读书功成名就了,当然,科举制度历史下也出现了《滕王阁序》、《赤壁赋》这样的美文。较之中国古代科举时代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再来分析西方国家语文教育模式: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混合模式。无论是古典模式、现代模式,还是东西混合模式,它们都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培养,注重语文美学素质的提升,具体来说,以西欧为例,语文教育经历着传统的绅士教育和中产阶级语文教育两个阶段,绅士教育发展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传统语文教学旨在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政治家、文职人员、行政干部和律师)作好思想、道德、情感诸方面的准备。正如19世纪英国的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曾尖锐批评的那样,语文教育是一种非实用型教育,那些装饰性的知识被放在第一位,“所考虑的不是什么知识最有真正的价值,而是什么能获得最多的称赞、荣誉和尊敬,什么最能取得社会地位和影响,怎样表现得最神气。”这种绅士语文教育类似于中国大学扩招前的精英教育,功利气息太浓厚,它不是实用人才的教育。随着中国大学大规模的扩招,中国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比例大幅度的提高,精英教育理应下降为平民教育,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不再是时代精英,而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中国的汉语语文教育也应该像英语语文教育那样进行“平民化”的改革。

从面向贵族到面向中产阶段,西欧的语文教育经历着由文学中心论到语言实用论的转移。欧洲贵族习气没落之后,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相应地语文教育由“文美”过渡到“语美”。“语美”重要还是“文美”重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每一个国家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经历的过程曲曲折折。以英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以前,英国的语文教学曾经是“语言”,尤其是语法的一统天下。到了40年代,由于拉丁式语法被人们摒弃,再加上新批评主义提出重视文学欣赏,强调作品的风格、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艺术结构、象征或讽喻等文学表现手法,其语文教育逐渐倾向文学性。6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又认识到文学中心论之不足,他们主张扩大阅读范围,从阅读的种类看,有书籍、报刊、信件、文牍、律令、广告、说明书等;从内容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科技、哲学、文学、历史等许多方面,开始关注语文的实践与运用。例如,前法国教育部中学总学监皮埃尔·克拉腊克在《法国语文教学》一书中说: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成为文人学者,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天才的作家。法国语文界那种以为法语教学仅仅在于传播古典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观点是不全面的,而法国语文教学应该添加大量练习说写的材料。英国前教育大巨约瑟夫在谈到课程改革时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与现实相联系,文学课程的大纲应该接近生活。联邦德国于70年代否定了文学课统治阅读教学的做法,并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如同鹦鹉学舌,讲究斯文,但他们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由此可见,西欧国家,语文教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重视文学熏陶和语法教学(文美),而逐步走向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美)。

美国文化虽然导源于欧洲,但它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的限制,美国教育有其与西欧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美国的母语教学可分为“阅读”和“语言”两科。美国语文教学注重实用性,语文教学反映了现代语言学的成果,语文课本以“时代”题材为主,重视培养发展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教育。这种语文教育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实用哲学思想的直接实践。又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民族形成的要素来看,美国需要倡导以美国价值观为主的思想融会,自独立以来,要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美国化,英语乃是学校课程中主要的必修科,而其他包括数、理、化、生在内的理科类学科则可以是选修科,语文教学的重要在美国由此可见一斑。美国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历史融合、时代需要的战略高度,与西欧不同,美国的语文教学经历着由重视“语美”到重视“文美”的过程。起初美国的语文教学资料来源于报纸、杂志、各种单行本,乃至目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等也成为了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强调培养实际有用的读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平时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层进式语文能力纵向训练,以一定的生活需要为横截面进行“单元学习”。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实用哲学影响了美国语文教学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震惊了美国朝野,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50年代末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回过头来才发现,以往实用主义教学法使得美国人的文化水平大幅度下降,重体验轻知识,学生普遍缺乏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据1983年的教育报告称,根据阅读、书写和理解测试结果分析,约有2300万美国人是半文盲。少数民族青年中的半文盲者甚至高达40%。有人测算美国海军的新兵中四分之一人的阅读水平不到九年级。至此,美国历届政府包括布什和克林顿政府都批准通过了“美国教育法”,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语文教学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应用、写作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英语教学在基础课程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严格地说美国最初的“实用”语文教学并非我们所说的重视“语美”教学,“实用”尚未达到“语美”的程度,只能达到“语用”的程度,“实用”侧重于培养学生语文用于生活的交际生活能力,能识文断字,但“语美”是更高一层的艺术化的语言能力,是学生对语言运用审美化的体现。语文实用主义教学法被精英主义教学法取代后,文学教育成为美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美国语文界更加重视文学能力的培养,他们普遍认识到学习英语既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即学习作为基本的交际手段的语言应用,也包括在对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的欣赏。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身临其境般地阅读身边的人和事,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美感和情趣,开拓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判断能力。

日本的语文教学做法与美国类似,二战后的日本在教育观念上步美国后尘,观念乃至做法都仿效美国,移植美国经验主义实用教学观念,强调务实和有用;强调手段和方法,而不重视教学内容,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中心”模式,注意语言经验的积累,但致命弱点是忽视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和系统语文知识的学习,结果和美国相同,日本学生国语水平下降。80年代,日本教育界掀起了大规模的语文教学改革,热爱国语、尊重国语、关心国语观念成为语文教育主流思想。具体内容是改变以前轻视教材的做法,将有关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推行“语美”和“文美”并重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正确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想象和语感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日本的国语教育前后经历着“以生活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探求为中心”,直到目前实行的“以生存为中心”四个不同的阶段,“以生存为中心”旨在要求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展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文化形势某些地方类似于日本,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竞争异常激烈,现在学校培养学生不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而且下嫁为“平民教育”,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以期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以生存为中心”的语文教育对中国语文教育界也提出了挑战,如果推行“语美”和“文美”并重的教学法,用语文美学指导语文课堂,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文美”转化为自己的“语美”,内在的语文思维与外在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学生将来肯定在社会上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生存之地。另一方面,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除了加强汉字教学,还有意识地吸收汉字整体象形,以形符、意符的会意组成方块字的特点,展示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作品语言的深层含义。在处理“语美”与“文美”的关系问题上,日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法不同于西方古典模式和西方现代模式那样的偏颇,它既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在阅读内容上突出对文学性文章的理解,“语美”与“文美”并重的教育理念得以充分认识。

在语文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语文美学研究势必提上日程。因为语文美学研究合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国家总督学柳斌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引导他们把读书的思考融入到生活过程中。”[2]他认为,学生写作要本着“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的原则。他希望,真语文大讨论推动中小学语文形成求真务实的风尚,从而把语文教真,把语文教实,把语文教好。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是语文美学研究的初衷,也是对语文教师理论水平,教育能力的提升,真语文包含真、善、美三个因素。其中,真是前提,善和美是真的具体呈现。“真”是要从语文学科的真正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善”是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灵和真实感受;“美”是要引领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美的表达,以美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真的语文,教善的语文,教美的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回归,也是教师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真”有三层含义:一是真实;二是真诚;三是真理。把这三层含义归纳到语文上来,可以说真语文就是要教真的语文、教善的语文、教美的语文。换句话说,真语文要包含真、善、美三个因素。其中,真是前提,语文教学如果失真,善和美都无从谈起;善和美则是真的具体呈现。

首先是回归语文教学之真。真语文不仅需要感性的体验,还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深思:关于传统,关于语文,关于教育,关于教研,关于未来的路要怎样走,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辩证的扬弃,也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实事求是”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与核心。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语文学科的真正特点出发,从学情出发,从执教老师的情况出发,从祖国的未来出发,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探究母语教育的规律。

其次是回归语文教学之善。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非其本意。语文教育的情感价值体现在文本自身,要以真为前提的,不能脱离了语文而去刻意制造情感。在这里我们会遇上一个逻辑上的矛盾:真就等于不假吗?有一位老师在真语文系列活动上展示了《母亲的鼓励》一课,《母亲的鼓励》的原文题目是《母亲的谎言》,谎言就是假的,怎么是真的呢?那为什么又会令人感动呢?人类的精神世界除了理性、逻辑、因果和必然性,也包含着情感、直觉、灵感和潜意识。文中“母亲”的话不是真的,但其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真的,是善的。真语文的善是直指心灵的。语文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感受。

最后是回归语文教学之美。现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过度使用,遏制了老师的教学创造力,表面上丰富了教学形式(运用得当也确有作用),实际上(过度使用)往往破坏了语文真正的美。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应该是简单质朴、没有花哨的课堂,不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从何而来?除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美感。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生动形象、情文并茂,每一篇都蕴含着美。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在课堂上挖掘出这些蕴含在文本深处的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鉴赏。

当前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走向求真求实、健康清新之路?柳斌给出的答案就是:“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马克思说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有三个方式: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宗教的,一个是艺术的。这也就是真善美的意思——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宗教的真谛在于向善,艺术的真谛在于审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把握住语文的真善美,教真的语文,教善的语文,教美的语文,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求真、向善、审美,经由真善美的语文,成全真善美的人生。

注释:

[1]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第77页。

[2]柳斌: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上的讲话,北京:语言文字报,2013年5月27日。

上一篇:学年度第一学期高校生活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倡导节约粮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