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2024-08-27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精选11篇)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1

《语文经典篇目解读》读书心得

八年级 张传俊

精彩的课堂总是能够让人回味无穷,为了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绞尽脑汁。于永正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

语文教材的课文教学目标中都有一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有一些经典篇目还要求背诵。这对教师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必然要达到教材要求的目标,因此,在课堂中关注朗读才是真正关注根本的任务。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范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就能入情入境。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示范性的读是关键,学生要能够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并且要能够确保人人做到。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和学生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就是课堂亮点的所在。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一是建立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二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了两层的朗读帮助,学生的朗读必然能够入情入境,如何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掌握语言文字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处理,在情境中帮助学生进行品味、笑话、积累与运用,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堂中,对于学生写字的指导也尤其重要,语文教学强调字词句段篇,首先字是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知道学生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先读帖再描红然后临帖,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纠正,让学生自己在书写的过

程中发现不足并进行评价,由此掌握字的结构及书写方法。

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汉语言的重要载体,教师有责任合理运用这些媒介,让学生不仅看到纸面的文字,更要看到汉语言背后深沉的内涵。

《语文经典篇目解读》读书心得

作者: 杨兆剑

单位:魏桥实验学校

日期:2014年11月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2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经典作品的诵读, 首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时期, 这个时期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语言能力, 同时, 这个阶段的教学也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学生的价值体系与独立人格的构建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学任务并不是普通的文本教学能够得以实现的, 需要教师在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做出教学的拓宽与延伸。对于经典的诵读就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 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传达给学生明确的价值标准, 也是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与深化, 这些都非常直观地体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所在。

经典文化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 也是十分多样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有针对性地给学生选取适宜的读物。例如, 《大学》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爱国情怀, 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平天下, 先治国, 要治国, 先齐家, 要齐家, 先修身。这是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家懂得爱国要从自身做起, 做到身心发展。接下来又有:要正心, 先诚意, 要诚意, 先致知……这些都是一连串且自成体系的, 其中具有很丰富的内涵, 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诵读, 不仅难度要适宜, 让学生易于理解, 同时, 其中也应当具备很丰富的内涵, 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起到教育与引导的作用。经典诵读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也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

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经典诵读还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根基更为了解与熟悉。很多典籍都是我们的文化根基所在。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作品, 对其中的文化理念也并不了解。教师在启蒙教育阶段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文化的认知, 要让大家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内涵能够不断得到丰富。这不仅是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的基础所在, 这也是对实际课堂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

孩子的语言能力需要靠平时的积累才能够不断得到丰富, 如果平时不读书, 他们的语言就可能会十分贫乏, 语文素养也难以得到构建。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渐尝试接触一些有代表性的典籍, 这其中不仅有着大量经典的语言素材, 这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此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把经典诵读引入课堂, 与语文教学结伴而行, 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很广阔的,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 跳出语言文字的局限, 拓展自己的视野。比如说《老子》、《论语》这些古代典籍里就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有些语段也非常简短, 理解上并不是太难, 但其中却包含着哲理、事理、情理, 有大智慧, 文约而义丰。对于这些经典的学习, 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自身的语言积累, 这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的提升提供帮助。

三、辅助课堂教学的展开

随着学生接触的典籍慢慢增多, 大家对于经典诵读慢慢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会发现对于经典的诵读能够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在文本教学上学生对许多文章在理解上会更为顺畅, 也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语言训练上学生无论是在口头表达上还是书面写作的训练中都能时不时冒出一些自己熟读或者熟记的经典语句, 这些都是经典诵读的价值所在, 也是对实际教学的非常好的辅助。

例如, 有远道而来的客人来我们学校参观时, 他们能在作文中写出“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精妙语句, 在经过一个寒假的假期后, 同学们见面能说出“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来表达自己对同学及老师的想念之情。这些语言都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 运用得十分自然贴切, 这说明平时的经典训练起到了效果。这些非常好的经典的运用, 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没有学过经典, 那将会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不难看出, 学生在诵读中国文化经典作品后不仅很好的积累与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慢慢得以构建, 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在一点点得以提升。此外,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着一些古诗词与古文的内容, 学生如果能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不断透过经典作品的诵读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 对于这些内容在理解与接受上也会更为容易。这些都充分显现了经典诵读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作用。

四、结语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研究

引言:“经典诵读”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据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文本根据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践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观点,并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严重缺失“经典诵读”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1]。

1.1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被溺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小学生身上存在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少,而我国经典著作所传扬精神的皆是仁、义、礼、智、信,小学生对道德情操的修养以及素质的培养逐渐减少,个人主义过于强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

1.2经典诵读内容过于陈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经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对课本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教师处于比较茫然、模糊的状态。然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经典著作的阅读,可适量在教科书以外进行延伸。语文教师作为文学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设。

1.3教学形式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讲解,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各自做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象而非学生。学生缺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并对这种“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形似产生反感,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经典著作更提不起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典诵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1以校领导为龙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学校领导为龙头,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及教师对“经典诵读”实验的认知,并知其重要性,从而在“经典诵读”实践上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责任、任务,监督项目研究进度,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脉络,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发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课题组QQ群、飞信群,确保成员之间能不受时空的制约保持双向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讨论,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

2.3提高教师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论水平

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师的培养相结合[3]。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两次,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的研讨活动,学习经典诵读新思想、新理念,讨论在“经典诵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好的思路,观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同时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使“经典诵读”培训正规化、常态化。

2.4开展针对性的前期调查

谈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成长经验,以此掌握学生的特性。问卷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接触经典诵读途径、“经典诵读”选取、家庭有无“经典诵读”教育、家庭藏书、经典诵读内容来源、经典诵读兴趣、经典诵读内容取向、每周经典诵读时间和量等方面。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特性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了解程度,从而因材施教,设立不同的“经典诵读”实践计划。

2.5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经典诵读”实践能正常进行,同时将“经典诵读”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教师效益考核挂钩,并制定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典诵读”实践教学。

2.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

首先,坚持“走出去”的学习策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各种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培训活动、研讨会、报告会等,聆听著名学者对“经典诵读”的见解,学习他们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课题组对“经典诵读”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结语

“经典诵读”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范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11.

[2]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6-03.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4

所谓“高效语文课堂”?在我看来,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2014年4月25日——2014年4月26日,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学会组织各区语文教师参加了小学语文经典创新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学习,我对高效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下面针对这次学习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需要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保证了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的书旁,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班内大展示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引导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让学生充分体会人间的和谐美,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读中欣赏到自然与社会风情。老师作为从旁协助者,适当的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作为一门理解性高的课程,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解重点之处时,学生有时谈得比较肤浅,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而不是一带而过。对于感情比较丰富的文章,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朗读和理解,身历其境的吸收文章的精华和中心。老师虽然是教授者,但是,学生的学习掌握在自己手中时,学到的知识相对会深刻些,所以,一个高效的课堂,老师要把握好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及位置。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 篇5

李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学经典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鉴于此,我们六年级组的语文教师积极申报《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研究内容:(1)精选与小学语文教材相辅,适合不同年段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2)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3)国学经典诵读课外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不同年段小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国学经典诵读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3.原有基础上布置教室环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前期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2 月)

1.在班级开展的基础上,开展校级古代贤人贤事演讲(讲故事)活动。2.对全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问卷调查)4.教师加强自学,通读《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通译》等经典书籍。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中期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1、积极开展多项活动 全力保证诵读效果。

对于要求学生们必背的国学内容,我们紧抓“三个一”,确保诵读效果:“一日一诵”,每天安排早读课或晨会课10至15分钟进行诵读;各班级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在全校铺开。活动采用说、读、演、唱、画等个人或集体形式来进行表演比赛。经过学生自背,班级检查,学校比赛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先后开展了“《三字经》诵读表演”比赛、“国学经典演讲(讲故事)”比赛、“国学经典手抄报”评比活动、“做有根的中国人--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活动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也加深了学生对勤奋刻苦、文明礼仪、谦虚好学、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2.建设校园背景音乐,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每天早读利用教室电子白板播放一些古典乐曲,特别是《国乐启蒙》系列乐曲:《春江花月夜》、《鱼舟唱晚》、《高山流水》等。学唱《三字经》《弟子规》歌曲,借用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

第四阶段:实验研究的后期阶段(2015年6月至7月)

1.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写好阶段性的诵读分析。

2、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探索诵读方法。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利用地方课开展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弟子规时》时,我们采用“经典课堂五步法”:第一步:放声读;第二步:读而悟;第三步:明大意;第四步:我乐背;第五步:故事屋。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2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诵读内容。

在抓好经典诗文诵读的基础上,课题组还重视做好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

国学经典语文的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组成员都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一定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五、课题成果介绍 自实施课题研究实验以来,让我们感到欣慰,国学经典已经犹如一条河流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第一,有声诵读法。首先形成一种氛围,每天指定一些内容,在科代表的带领下,有声诵读,直到熟读成诵。然后听其言观其行。

第二,尝试回忆法。如识记春天的诗文中,回忆写春之景有哪些句子?在冬天的记忆中有哪些是描写冬景的句子等,通过回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有效提示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力也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要形式。指导老师如果常在学生背诵经典名句遇困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致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交际运用法。运用是最积极的记忆,但运用往往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此法更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在班会课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通过交际比赛运用经典语言,让经典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提高经典的活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弟子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走进神木县矿区一小的校园,处处洋溢着“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师生在学习环境中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写作文也能够引经据典。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课题研究成效明显,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经典诵读研究,学生在大量的诵读的实践中提高了朗诵水平,逐步掌握了吟诵、唱诵、说唱等语言表现方面的技巧,在集体诵读和个体诵读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提升。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6

心得体会

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李琰刘纪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下午好!3月19日---20日,我荣幸的受中心学校选派,赴兰州参加了“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研讨会”。两天的研讨会共听了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刘延革,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教学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师,宋燕晖,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武维民,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数学教师孙贵合等带来的八节精彩数学展示课及三场教育理论讲座。两天时间虽短,但与全国知名的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所以收获也颇多,现在我就班门弄斧,将我浅薄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学习点教育理论,让自己有高度。这次的观摩研讨活动中,来的老师大多是教学一线的老师,上课水平尚且不论,上完课的之后的说课及讲座所表现出的理论水平让人佩服。课上完的说课环节中,他们将课堂过程结合大量理论剖析给我们,就连课堂上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也是引经据典。同是小学教师,他们给我们感觉就是不一样,感觉就是有高度。虽然说理论水平高不一定就是好老师,但是不可否认,一个好老师肯定是理论水平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而在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也包括我,不看理论不学理论更不研

究理论,觉得理论是虚的,没有什么用,因而不愿看、不屑看,或者

说没有时间看,觉得不学习理论照样也能应付日常的教学,还不如把

时间花在研究试题上多改点作业更直接更合算。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想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思想。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就必须要在教学的理性上下功夫,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我们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不能只学名师的教学方法,光学方法我们是学

不像的,只有学习名师的教育理论,把精髓学到了,加以变通运用,我们才可能学名师学得像。

关于学习教育理论这一点,我引用了教育家魏书生的两句话与大

家共勉,“我的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把学

与教的规律搞清楚了,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种方法把学生教好。”“教

书育人涉及一系列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方面的问题,越

思考越觉得自己所面对的未知领域极其广阔、新奇,这更激励我潜心

于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中探求教书育人的真知。”

二.数学课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同时以数学课教学为载体变

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本次研讨会上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去总

结,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亮点,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捕

捉生活及课堂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总结出问题情境所反映的数学规

律,建立起数学模型。刘延革老师上的《推理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她不断鼓励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大胆推理,并及时为回答错误的学

生解围,善于捕捉学生的疑难为学生解惑„„ 这节课由开始的鸦雀

无声渐渐变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我们沉浸在课堂气氛之中,融入

在问题探讨之中,领悟着发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促使学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使得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生固然是

印像深刻。这次回来之后,学生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没有搞清楚,相

关题目不会做,我试着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总结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最后经过汇总比较及我的加工,学生将正比例关系的特点总结为:同

增同减,比值固定,反比例关系的特点总结为:一增一减,乘积固定,这样由学生总结抓住了正反比例关系的主要特点,情况一下好了许

多。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们的数学学科特点使得我们贯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这一宗旨更具有操

作性。数学课上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这件事做好

了,就能推而广之,映射到其它学科上,整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终身受益。

三.抓住学生的起点。

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市

学科带头人刘延革在《推理解决问题》一课结束后说课时这样说到。

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所以往往老师讲得很多,生怕学生听不懂,把课堂弄的很枯燥。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同时挖掘教材内

容中的隐性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

入点。总之,学习起点准确与否,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探索热情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实起点,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四.反思落到实处,勇于接受学生的评价。

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刘延革在讲座中说的一名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不反思只能是一种经历,只有反思才能成为经验”。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的反思,我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反思,回想以往的教学真可谓是经历,能叫的上经验的少之又少。今后,我们应该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后,对本节课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再思考,再创造,为下一节次教学作准备,通过在反思中找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我们教师不但要反思,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或教训,俗语说人不可同时几次踏时每一条河。反思一道题目胜过做数十道题,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导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

所听几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环节,那就是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及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一个学生给我们印像深刻,当老师说评价一

下这堂课老师上得怎么样时,那个学生站起来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刘老师也”,让再场的人又惊又喜,教师继续问为什么这样说时,那学生说:“这节课上老师让我回答了问题,还鼓励了我,这节课我上得很轻松很高兴”。这时我才相信这个学生的话不是刻意准备的,而是油然而生的。让学生评价教师,可以拉近我们的师生关系,促进合谐,同时还可以改进们的教学。我想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评价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老师个人的品格、处事方法乃至穿着等。当然有时可能学生的话可能比较直接,也可能说的不到位,不够中听,但我们都应该虚心接受或坦然处之。

五、做老师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工作写下来,说出来。这次来上课的老师很多都是教学一线的,他们为什么能够出名,我想不外乎就是他们把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来来,写下来,说出来,我们没有出名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我的工作写下来,说出来,说的调子再高些,我们要做研究型的教师。

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型教师?从现实或是个人自私的角度讲,是为了有应对竞争的能力。我们在座的可能大部分人都要终生以教师为职业,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考虑面对竞争压力的问题。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尤其要考虑到这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稳定的时候多一点学习、多一点研究,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将来在竞争中就会多一份获胜的可能性。从更自私些的角度来讲,教学成绩高只是一时的,就算成绩年年都高,也只在我们大满镇出名,而我们要想走出去,走得远,走得高,就得通过论文、课题等这个桥梁。

我们学校,中老年老师占大多数,都有十几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每一个老师肯定都形成了独到的有个人特色的东西,这是一个很丰富的资源矿,不开发,或者不充分开发大家会觉得遗憾。我们敬爱可亲的老教师们,请你们把你们宝贵的财富毫不吝啬的传一点给我们年轻人吧。

说远一点,将来我们肯定要离开讲台,那么我们以教师为业一辈子,能留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要只留下可摞的教案、笔记,如果愿意,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当我们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时候,我想那时的我们就会因为文字而使我们的工作和生命延续。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的不够,当然有老师们惰性的因素,但也有大环境的因素。老师们工作量大,压力大,时间就不够用,同时我们学校也没有一个官方的支持或是相关的制度,搭建一个平台,起到激励、规范的作用。所以请领导能否在这方面做相关调研,形成一个相关的制度,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如时间及经费等方面。一名老师要想成为名师,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包装。

这仅仅只是我个人之见,如果老师们不同意,你就把我看做是痴人说梦吧。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7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有误

一些教师目光短浅, 认为经典诵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把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教学混为一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背诵诗文, 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来解释古诗文的背景以及含义, 殊不知经典诵读真正的目的在于利用小学生良好的记忆力背诵大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让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探索这些经典的含义。这样的差别表明了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有误, 导致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浪费。另外, 也会有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少, 理解能力差, 所以在经典作品的选择过程中, 应尽量选择一些较容易、篇幅较短、内容好理解的作品, 这样的错误观点会把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排除在外, 无法为学生提供内容多样、价值高的学习材料, 不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传统经典文化。

2. 学生理解经典文化有障碍

小学生毕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 知识储备少, 对传统经典文化不了解, 这样的话导致了小学生对经典文化理解有障碍。大多数的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 却缺乏耐性, 讨厌无聊的东西。对于小学生而言, 经典文化既深奥难懂, 又枯燥无味, 而且整个背诵过程困难, 时间长, 背过后又很容易忘记, 这些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积极性, 对经典诵读教学产生厌恶、抵触的情感。

3. 学校对语文经典诵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校对语文经典诵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表现在评价内容单一, 无法对教师教学成效进行全面的了解, 评价方式不灵活, 不能将教学评价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例如, 学校经常以抽查一些学生的背诵情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 这样虽说可以减少大量的时间, 但是这种方式却很死板,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积极性, 也不能为语文经典诵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改进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措施

1. 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教师的指导对于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而教师的素质是课程顺利开展的保证。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培训。由于经典诵读的内容丰富且文化含量高, 教学的方式不固定, 这样的话教师的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爱上经典诵读”是教师教学最大的问题。教师要利用个人的高素质, 将教学的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够自然的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也能给学生讲一些背后的故事, 在课下还要主动与学生交流, 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教师喜爱, 这样的话, 会让语文诵读教育开展更加顺利。

2. 将诵读的途径多元化

将诵读的途径多元化不仅能使学生增加对经典作品的喜爱程度, 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经典诵读。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其他文学艺术结合起来, 增加诵读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与美术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描述自然风光的作品用画笔展现在纸上,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可帮助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含义, 帮助其记忆。另外, 教师还能多举办一些班级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授时, 可以将班级内划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小组展开“哪个小组记忆得又快又准”的竞赛,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比赛中, 体验诵读经典的乐趣。

3. 学校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要逐步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督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接受到经典作品的熏陶。可以在校园内大力宣传经典诵读, 出一些校园板报,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激励学生学习经典作品。还可以举行一些以班级为个体的背诵比赛或者举办一些经典诵读的文艺节目, 不仅可以考察学生背诵状况与教师的教学效果, 也可以培养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加热爱经典文化, 让经典文化深深地注入到学生的血液里。

小结

本文就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展开了一番阐述, 提出了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中存在的三点不足, 分别是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有误;学生理解经典文化有障碍;学校对语文经典诵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并提出了三点改进语文经典诵读教育的措施, 分别是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将诵读的途径多元化, 活跃课堂的气氛;学校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增加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黄桂梅.诵读经典古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 2010, (14) .

[2]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吕晓敏.浅谈古诗教学的几点做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1) .

[4]周凤梅.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价值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5]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3) .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经典诵读

中华文化经典是指在文化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经过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文明结晶。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诵读中华经典,理解其思想内涵,吸取其人文精神,培养良好品德,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则被忽视和冷落。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亲近经典,并汲取经典营养,从而促使学生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实实在在

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小学教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在7至11岁这段时间,大脑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如果教师忘记应该关心一个人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大脑皮层细胞的增强,那么学习只能导致孩子变得迟钝”由此可见经典教育要趁早进行,让学生趁着大好时光从小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必将受益终生。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及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1.开发潜能。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在跟随圣人的思维遨游中如同聆听圣人的教诲,必然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精度与质量。2.积累知识。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思想和情感,大量诵读不仅可以积淀人文知识底蕴,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探究能力,还可以给予学生美的熏陶及人格的砥砺,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功能。3.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华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可以启迪智慧、熏陶情操、陶冶情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4.传承文化。诵读经典并持之以恒,使孩子们植根于中华优良文化沃土,读圣贤书、做有德人、立君子品,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重振人文建设。

二、小学语文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创建富于人文气息的校园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所散发出的艺术情境、文化气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质。因此,我们要利用教室、走廊、公共橱窗、广播站、校园网等,创建充满诗意与韵味的校园,让校园内每一个景点益智,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中华经典文化的熏染中散发出浓浓的书香,为中华经典诵读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徜徉,在听觉与视觉的反复刺激中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从而不知不觉间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二)加强教师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识

语文教师是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中坚力量,教师对中华经典诵读的本质目的及意义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地引领学生有效学习,最终实现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的展开中华经典诵读,学校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教师理清什么是经典诵读,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强化教师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经典诵读教学观。讲座学习后可以组织教师交流中华经典诵读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相关问题,促进教师总结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教法的特点,逐步完善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方案,保证其价值的实现。

(三)加强中华经典背诵指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背诵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经典本身具有的难度,使得小学生基本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只是为了背而背,即纯粹的背诵。如果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必然兴趣不高,也难持久。因此应该不断翻新背诵的花样,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从而乐于诵读,乐于背诵。

1.做游戏,玩中学

经典背诵,学生背起来大多觉得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比如背诵《弟子规》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六人(其中第一段六人一起背),每人一段,以接龙的形式一个一个背,老师和其他同学则监督是否有人背错,最后评出优胜组。以这样的活动形式背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不仅记得牢,玩得尽兴,还记得轻松有趣。

2.创设背诵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精心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帮助学生进入“诗境”,感知经典。例如,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播放与之相应的古典名曲,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欢快的诗文就配欢快的曲子;伤春悲秋,离愁别绪的诗文则配低沉哀婉的古曲;田园风光,隐居仙境类的诗文可以配上歌唱自然、大海的音乐。总之,尽可能创设出与背诵的诗文相匹配的意境,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

3.熟读成诵法

这是经典诵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声情并茂的出声背诵,也可以默读成诵,还可以切磋背诵,学生在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培养语感,不同的文章,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背诵方式,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

总之,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发及利用是摆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对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探索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最佳方案,不断追求更完善的经典诵读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语文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琰,《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3]王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3

参加市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之心得 篇9

张亮

2013年3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赤壁市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活动,成为了赤壁市小语青研中心的一员。整个活动下来,很受感动。感动市教育局周青、江清秀两位教研员对小语工作的执着与孜孜不倦,感动课题组长们对小语工作的艰辛付出,感动小语工作者们的敬业精神与无私奉献。通过学习,使我对我们的语文课题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对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活动中,江老师的精彩主持,两位老师的片段教学,三位组长有针对性的课题阶段性总结,以及其他教师代表发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题研究中肯定可以提高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课题研究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制定出来的,它需要科学理论做依据,有实践经验做支撑,这就迫使我们教师自己认真地去学习,研究。听了几位课题组长的总结发言,我知道了:在课题研究前期,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通过听讲座,了解模式的框架;然后在教研组活动上,学习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案例。还要查阅斯霞、崔峦等专家的学术著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参与者的知识量,提高了自身素质。随着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

二、课题的研究氛围很好。

三个多小时的参与,学习,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直到结束了还

意犹未尽。我庆幸,能成为课题组研究成员之一,能参与到这支高素质的团队伍中来。就拿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与方法”来说,对于一篇课文课时划分的研究,需要我们课题组通过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反复地进行讨论、分析。在阶段汇报会上,听取课题组成员的意见,认真修改才提炼出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课时划分。在这里,我想要感谢市教研员周青老师和江清秀老师对青语会成员的耐心指导。听组长邱辉说:每当她遇到困惑时,两位教研员就会亲自对她进行指导,给她指点迷津,使我她如沐春风,增强工作的信心,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不断地产生碰撞与求索,研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会让我成为思考者。

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会向组内成员学习,针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认真进行反思。把在青研中心学到的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方法等推广给其他老师,总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待改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我想:通过自己不断反思和实践获得的经验,一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加入了小语青研会,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留意课堂教学中的小小细节,从日常教育教学点滴事情做起,及时反思,及时改进,真正把新课程理念的种子播撒到教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之中,做到细微深处见真情。我相信,在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同仁们一定会共同成长。就让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真正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提高自己,服务学生。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10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小学 刘建和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的“乐”能有如此之高地位并不难理解,因为要做好一件事情,有兴趣做向导是尤为重要的。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着语文的教学质量,涉及到多学科的吸纳。

“愉快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愉快、和悦、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成功的快乐,在愉快中求得发展。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愉快教学”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酝酿和谐气氛,让学生步入愉悦情境。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原动力。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处于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学习兴趣大为降低,智力活动将被削弱,从而破坏了学习的原动力,自然,就影响了学习效率。“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的教学,本身就是知识和情感的统一体,教学教程也就是情感传递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挖掘。从而,在课堂上酝酿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快感。

教学教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这个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代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大环境,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对知识不再是被动地屈从,而是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和反应力,大有“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过程”之势。(权威语)

教师要善待学生,特别是不要歧视学生,要善于观察、倾听,给学生以鼓励,哪怕是细微的进步,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有疑难时,给他们以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设疑点拨,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狐狸摘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酸。当知识的果子高挂在树上,我们的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的时候,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架“梯”铺“垫”,指点他们攀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尝到“果子”的鲜美。

巧设铺垫,适时点拨,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成功。“果子”如果挂得不高,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只有把“果子”挂在站着够不着,跳起来摸得着的地方,让学生处在“山重水尽疑无路”之时,教师适时铺垫,指点迷津,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让学生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

四、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优化教学教程。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让“教”与“学”和谐统一,以“教”引“学”,以“学”促 “教”,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美。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美的设计。

1、教师要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期的大脑最容易疲劳。要学生45分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并积极思维这不大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各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动静结合、张驰相济,创造高效低耗的教学效应。

2、美的课堂设计也离不开美的板书设计。简约、美观有序的板书设计,是课文思路、都是教路、学生学路的三者结合体。

3、美的课堂设计还需教师的“身态语言”、多种教学媒体和谐配合。手势、眼神、语调、投影仪、录音机等等。它们可以让学生的各种器官调动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中得到成功的愉悦。

语文经典课题研究心得 篇11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方式

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学习国学也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国学内涵博大精深,经过历史的筛选,糟粕被遗弃,留下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小学阶段是重要的教育阶段,而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担负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当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形音译的结合体,从汉字中可以窥探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国学经典,首先应该从识字教学的环节做起。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该安排10分钟的课堂写字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写字。教师在课堂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汉字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学经典[1]。

比如,在识读“门”这个字时,教师可以渗透国学的内容。汉字的演变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在甲骨文阶段,“门”依据其形状规定了书写方式,用两扇门代表建筑物的出口和入口,或指建筑物出入口的开关。因此,甲骨文的字形能很好地表现文字的含义。经历了甲骨文阶段之后,汉字又从小篆、隶书发展到楷书等等。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也可以将汉字的一部分字形列举出来,呈现给学生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白板上展示汉字的发展历史,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领悟国学经典,学习传统文化。

2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中华诗词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更是童蒙读物,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事实上,中华诗词和国学都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着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讲解诗词蕴含的深意。比如汉乐府的《长歌行》中有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告诫学生要从小开始努力,不要等到年老之后才后悔。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孝悌观念,比如《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一句,就说明了孝悌的重要作用。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现了爱国志士的一腔赤诚。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长大之后回报社会。比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句,表现了少年和祖国发展的密切关系。

3在绘画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在绘画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同样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古诗挑出来,让学生进行配图。在挑选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古诗词的作者、诗词类型和主题进行分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也可以采用手抄小报的形式,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绘画。学生通过自己对绘画的了解,描摹诗文的场景,可以在描摹过程中添入自己的联想,培养艺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在经典故事中渗透国学经典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讲一些经典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包含了成语的内容,成语是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它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学习成语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化知识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许多成语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闻鸡起舞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作为传播国学经典的材料,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课外材料,为学生进行成语故事的讲解[2]。

比如,在课堂开始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说刘备为了求得贤才,帮助自己一统天下,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以表自己对人才的珍视。后来多用这个成语表现重视一件事情,因此到访多次。教师在讲完成语故事后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兴趣未尽,教师可以讲一部分《三国演义》的内容,让学生更好把握国学经典。

5结论

国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承担起责任,在课堂上渗透国学经典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国学经典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J].好家长,2014,51:98-99.

上一篇:公司禁毒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村民政优秀共产党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