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2024-07-09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共8篇)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1

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 提高智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 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 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用事半功倍的方法让学生学好数学呢?

(1) 总结教训。我给同学们一个公式:少错=多对。如果做错了题目, 不管发现什么错误, 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错误, 都收录进来;我相信, 一旦你真的做起来, 你就会吃惊地发现, 你的错误并不是更正一次就可以改掉的, 相反, 有很多错误都是第二次、第三次犯了, 甚至于更多次!这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好地方, 更是一个提高成绩的好方法。

(2) 不盲目地看参考书。不要迷信参考书, 参考书不要很多, 有一本主要的就足够了。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现在市场上很多参考书卖得很好, 都挂着某某名校名师的牌子, 鼓吹的有多么多么好, 结果, 不少同学在眼花缭乱中拿了一本又一本。其实, 我们在学习、复习中时间很有限, 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更有限, 在这些有限的时间, 朝三暮四, 一会儿看这一本参考书, 一会儿看那一本参考书, 还不如不看。把课本的知识结构知识要点烂熟于心, 能够在很少的时间里把一科知识全部回顾一遍。能做到这点, 要比看一些所谓“金钥匙银钥匙”的参考书要重要得多。

(3) 知难而上。首先是要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如果不能解决, 也要弄明白自己不会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出在那里。决不奢望不遇到难题, 但是, 也决不允许自己不明白难题难在那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 就可以采取讨论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 最终解决那些难题;解决绝不是你原来不会做的通过别人的帮助会做了, 而是, 在会做之后, 回过头来比较一下原来不会的原因是什么, 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 否则, 就失去了一次提高的机会, 做题也失去了意义。

(4) 冲出重围。学生认为“物理难懂、化学难记、数学有做不完的题”。题目是数学的心脏, 不做题是万万不行的。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题目太多了, 好像永远也做不完。试试下面的方法, 第一, 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分析一下每道题目都是怎么考察的, 考察了什么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的考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第二, 继续做题时, 完全不必要每道题目都详细地解出来了, 只要看过之后, 可以归入我们上面分析过的题型, 知道解题思路就可以跳过去了!这样, 对每个知识点, 都能把握其考试方式, 这才是真正的提高。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 做一道题只是做了一道题, “就题论题”, 不能跳出题外, 看到本质, 遇到新的题目, 稍有一些不同就没有办法了, 还谈什么提高呢?又怎能摆脱让你烦恼的题海呢?

(5) 强化心理。首先, 让学生认清学习和考试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学或考的怎么样, 而是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 这也是超水平发挥的前提。其次, 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和考试策略, 做到“宠辱不惊”, 特别是, 遇到难题的时候, 不要紧张。考试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一旦遇到一个题目, 做了好长时间还无法解决, 就焦躁不安, 严重影响后面的作题, 进而也影响考试的成绩。

总之, 在学习中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 但不能只是一味埋头苦干, 要能善于钻研, 善于归纳。这样,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2

每天相同的开场白,无疑会让学生有思维上的单一惯性和疲劳,一个枯燥无味平淡如水的开头,可能很快失去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上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而学生回应不多,从而课堂效率低下,而一个鲜活的、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导入,则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多媒体数学课件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它所传递的信息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形象生动地显示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是一个好方法。例如:必修一的第3.1.2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引导学生复习完零点存在性定理后,我们备课组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李咏手上拿着一款手机,老师让学生猜测手机价格,“2500元”“高了”“1000元”“低了”“2000元”“高了”“1500元”“低了”……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情绪都上来了,末了,老师总结:刚才采用了“逐步逼近法”,再引入本节课课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此环节只用了2分钟,但学习的兴奋劲却持续了一节课,学生会带着好奇、比较的心理学习二分法。而本节课若用传统教学,也能叙述清二分法求近似解的原理,但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难有主动体验的感觉了.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形象地辨析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很抽象,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如果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趣味化,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结合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如:必修二的1.1.1节《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概念多,抽象。传统教学一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且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效果往往不理想,课后需补充大量习题才会产生清晰认识。所以我们备课组选用多媒体上本节课,除了利用教材上的实例图外,还加了摩天楼(棱柱型)图,绘制了动画。讲棱柱的每一个小概念时,画面上摩天楼的相应部分就闪动几下。在讲棱锥概念时选用金字塔图,讲棱台概念时设计了一架飞机从金字塔上飞过,带起了一个小金字塔,出现了棱台。这样学生在一片惊叹声中学完了这一节课,印象很深刻.而用传统教学,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师生互动空间

传统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是“是什么”“为什么”老师教学生“怎么办”,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体会怎么办(教材难度下调),要学生积极观察、想象、猜测、动手实验,从而必然就需要一定的师生互动。传统教学写知識点和抄习题要花大量时间,而多媒体教学省去了这些时间,就增加了师生互动空间。例:对必修一第3.2.2节《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的第二课时的两个例题,题目长、计算量大,用多媒体教学就不会花抄题和纯计算时间,而把时间花在师生互动分析题意上,花在寻找解题思路上,花在分析这两个例题放在此处的用意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效果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任务繁重的章节,例,必修二的第1.1.1节<<柱,锥,台,球的接构特征>>,也会遇到任务较轻的章节, 例,必修二的第3.2.1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半个小时内可轻松完成任务,这时很多老师自然会补充一两道题,若手抄题,就会费时费力,而用多媒体课件显现出来就方便多了,学生思考讨论时间也多了.课堂效率当然会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检测一个阶段的教学效果时,需要一套符合自己心意的试题,从而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手头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一题一题地选,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此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保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新课改有许多章节知识点多,知识点的传授又要求学生与老师协作讨论,让学生体验知识点的得到过程,学生又没有象老师一样的对课堂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而用多媒体教学,一堂课的教学题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课后小结都能一一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强学生对本堂知识的印象,有始有终、结构完整。传统教学难以有如此全面。例必修二的第2.3.1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有两个概念(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个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两个探究、两个思考,要求一课时完成。而启发学生探讨、探索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要时间,时间一长,趣味性上来了,课时任务完不成了,课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有点问题了。若采用多媒体课件,老师不用书写了,启发学生一起探讨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在与学生探讨完后,在最后两分钟的课后小结上再现一遍,就完整了。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3

(1) 帮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高中数学知识点繁多, 涉及范围较初中数学更广, 因此高中数学在学习过程中难度更大, 尤其是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本身比较抽象, 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手段能够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技术将这些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从而令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顺利, 克服了其学习上的障碍[1]。

(2)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过去,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而且学生的作业习题难度也较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知识点的反复记忆与练习, 而不是真正地理解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 课堂上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改革之后, 教学方式不断创新, 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的问答环节以便能让教师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且及时地给予解决。多媒体进行问答时, 能够充分地应用视频、图片等进行展示, 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不仅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思维、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二、多媒体手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 科学导入, 丰富内容。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 黑板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设备, 虽然偶尔可以通过图片来进行教学辅助, 但是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相当乏味无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能够适时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通过对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 将高中数学当中的各专题知识点巧妙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 将知识点通过PPT等进行展示, 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 丰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 在学习“平面向量”这一专题时, 教师能够在多媒体上以PPT形式展示向量运算的形成过程, 平面向量的内容十分复杂, 动态课件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看懂、理解掌握。除此之外, 教师能够在PPT演示过程中, 与学生进行互动, 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安排[2]。最后, 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全面的总结, 以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完善数学结构。由于各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促进多媒体手段和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融合, 教师应当有充足的教学资源, 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创新学生的学习模式。多元仿真学习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从而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数学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完善互动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提问, 增加互动环节, 有助于老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透彻理解各个知识点,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角函数”这一部分, 由于知识点较多、较为抽象, 所以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正弦、余弦等函数的图像, 将涉及的题型按照难易程度分阶段进行提问, 从易到难, 逐步加深问题的层次, 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问可以首先从定义开始, 然后是函数的诱导公式推算, 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函数的性质,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三角函数的应用, 完成学生从知识学习到实际能力提升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手段的具体作用阐述, 并对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做了分析。多媒体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广泛被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了数学教学整体课堂的效果,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加深印象。以多媒体手段为基础的教学课堂, 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多种技术的融合, 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成.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32) :167.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4

学生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个体学生来说,“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全优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更新理念,立足过程,发掘潜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此,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或者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我还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表扬,由此建立他们评价的信心,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以此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学会倾听,使学生勇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猜测教师所期待的答案,这时候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如果在这时候,我们以标准答案来做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并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一来,即使是课堂上有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时间,可学生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作为“参与者”做到少“讲”多“听”,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在争论中构建新知。

3.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注意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

独特性的认可,并给予积极评价。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地基不牢的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变“纠错”为“觅优”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可以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所以我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我则及时补充,让他体面地坐下,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评价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准确化,如“你说的完全正确,你都可以当我们的小老师了。”“你的解法妙极了,老师为你骄傲!”“你的进步真大,老师为你自豪!”等等,这样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还注意坚持对学生给予鼓励时因人而异,我注意做到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学困生。

2.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互帮互助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5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数学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人格的塑造者, 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 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那么, 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 要做到一视同仁, 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存在任何感情色彩。主动接近学习较落后生,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帮助他们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 并给出有效的建议, 多给他们鼓励, 培养他们对待数学的学习兴趣, 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数学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眼光独到、全面, 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因材施教, 发掘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 在课堂上给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施展才华,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良苦用心,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 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 满足学生内心对成功的需求。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改变教学风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假如一个教师的讲课态度很严谨, 教学方法老套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而一个言谈举止幽默的教师, 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 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 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 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教师在讲反比例函数的时候, 让两个数学教师, 教两个成绩不相上下的班级, 用时10分钟, 让学生记忆15个数学公式, 其中一个教师采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 创新的教学风格与学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个教师则运用中规中矩的传统教育方式, 教师在讲台上领读, 学生在一遍一遍地复读, 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背公式, 不做任何引导。下课后, 再过40分钟后, 发下卷子进行一次测验。结果采取幽默创新教学风格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基本上全部利用公式将出的20道数学题正确地做出来了。而另一个则平均做对不到一半的数学题。由此可见, 改变教学风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从生理的角度上观察, 兴趣能够激起大脑的兴奋因子,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佳内在动力,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灵活地应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数学的学习中。例如, 在讲空间中面面垂直的定义时, 就可以利用教室中的资源作比喻, 将门看成一个立体平面, 将地面看成一个立体平面, 提问学生:“为什么教室的门无论开多大角度都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这样从现实中给学生找到最直观的教学例子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动手实践

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特性。由于它的抽象性, 造成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知识, 因此,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畏缩不前, 认为数学是非常难的学科。为了消除这种“畏难”情绪,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公式记忆大比拼”活动, 教师给出50个学过的公式, 然后将学生按成绩的优、良中和分配, 然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开始记忆公式, 最后进行小组比拼, 看哪个小组默写出的公式总和最多, 学生为了集体荣誉都能够积极地投入游戏中,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由此可见, 我们广泛开展现实数学活动, 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主探索, 迅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强化动力机制,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数学教育的主要场所, 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风格、强化学习动机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05) .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6

一、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原因, 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 面对抽象的数学内容, 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但同时他们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超强的特点,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直观的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是我经常利用的。

二、游戏教学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孩子的天性决定了游戏在学生心目中位置是无法替代的。利用这个特点将学习与游戏进行有机融合,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日常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 也让教师从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经常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同时我也会依据需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 既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让孩子不再惧怕数学。

三、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巧妙利用启发式教学,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引发的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可以有效克服这一弱点,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多种教学方式共同作用以激发兴趣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良师益友. 数学学科,原本知识是枯燥抽象的,其严谨单调的推理归纳,总是让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我们不注意调节,不善于通过一些趣味性手段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会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难免陷入被动消极的状态. 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将学生置于鲜活真实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数学,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心强烈的需求,进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此外,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参与实践的机会,将教学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亲自实践中体会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从而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我先安排学生充分动手去画、去折、去比较,在画与折的过程中,在实际比较中逐渐领悟对称图形,体会知识的内涵与本质,学生学得很投入,既开心,更用心,真正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 我最后还将大家自己设计并剪出的轴对称图形张贴在班级,用以装点班级的文化,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兴趣.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将兴趣激发渗透在教学的点滴过程中,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

二、优化环节,凸显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学生要主动学习数学,必须要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甚至迷恋数学,而产生这样一种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离不开我们教师对数学课堂的精彩演绎. 试想,一个不注重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划,缺乏精心预设的教师怎能吸引学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通过强化自身素养,提升授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教学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让学生享受在数学课堂中,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感染着学生,牢牢吸引着学生,这样,他们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依赖感,从而对数学课堂流连忘返,钟爱有加,主动学习数学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铺垫,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条件

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点燃学生的疑的火苗.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思考,多发问,同时教师还要通过精心预设,为学生创造各种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生疑、质疑. 如我在教学有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知识时 ,并没有先急着写出已知、求证、证明等,而是先让每一名学生都画出三角形的任一条中位线,接着请学生用刻度尺量出中位线的长度,我来回答对应底边的长. 每一次回答几乎脱口而出, 学生在佩服与惊讶的同时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没有量就能快速地回答出? 从而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此时,为了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纵深,我将刚才我们一起合作的成果:学生所报的数量、老师回答出的相应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观察二者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 学生一目了然发现: 中位线长是对应底边长的一半. 此时教师相机提出: 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 我们能否通过所学知识去给以证明呢? 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很多学生都参与到证明活动中,有些学生甚至还思考出了更精彩的方法,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抽丝剥茧,逐层展开. 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致高昂,积极主动,主动探究的热情被极大地点燃.

四、引进竞争,注入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初中学生,他们好胜心强,不甘落后,适度健康的竞争,有益于激活学生内在的斗志, 激发他们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在数学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可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营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在良性的氛围中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激情,去克服困难,开启思维,大胆探究,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在竞争中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竞争,不仅比知识水平、技能技巧,更要比学习习惯,比意志力和学习方法,比一比谁的思维更敏捷、更严谨、更富有创新性,谁的语言表达更精练流利. 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运算”时,将我们淮安地区妇孺皆知的“快算24”引入课堂,让学生将随意抽出的4张牌,通过四则运算,得出24这个数. 这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学生早就熟悉,在数学课堂中大家一起来完成竞争,这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我对每一个参与竞赛的学生都给予积极评价,但对于其中富有创新的算法更给予了极高的褒扬. 学生在活动中,既训练了思维,活跃了课堂,更体会了不同思维过程虽然带来了相同的结果,但有的烦琐,有的简洁,不同运算方法凸显出的思维品质是大相径庭的,也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高中数学课的学习手段 篇8

关键词:激励;兴趣;中学数学;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03-01

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力至关重要。以下内容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教学过程常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 、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课堂精心设疑,一题多解及灵活多变的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积极扶植和培养榜样,宣传榜样,组织大家学习榜样。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适度的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上一篇:做好试验检测工作下一篇:金融会计企业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