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历史教学(共12篇)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1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是“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变知识灌输为能力的培养,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发现”的思辩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设计要素
综观已有的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案例,较多倾向于设置探究性课题或“课题——辩论赛”相结合等形式。笔者的探索实践更着重于“渗透”,即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把课堂教学、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教学整体,把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课前预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
2.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需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要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以及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3.课后作业:要打破对作业概念理解的思维定势,把作业概念扩充到预习、复习、自学、议论题、小论文、史料查询、史料判别等多个方面;完成作业的工具与手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听、看、读、写、书面笔答、网络查询、电脑存调、议论、辩论,等等;而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小组合作或是小组互助,等等。
4.阶段考核:考核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做相应变动,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小论文、读书笔记、史料收集等;笔试的内容也可以有所拓宽,如笔者曾以一段小故事为引子让学生撰写议论文的试题,学生既用不着死记硬背,又可锻炼多方面能力,极受学生欢迎。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实践案例
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人类历史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们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毋庸置疑,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产生或涌现,正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
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地增加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强烈愿望。如,以“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课文为例,我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为课堂导入,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期盼着故事的铺展。这时教师则稍作停顿,让学生回答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理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典故,待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了“穷奢极欲”、“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等后,教师又提出以讲述小故事的形式对这些成语予以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秦亡的必然,并分析与归纳农民起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一句成语,一个小故事,既是史实,又能让学生引发思考、分析、推证,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激发兴趣与好奇,只是推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先导、一种手段,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等因果关系的梳理、分析、思辩、评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查询、辨别、考证史料、史实的能力,并从中升华为人生哲理。
总之,课堂教学应向两端延伸。课前预习、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既应有历史典故资料的探寻挖源,历史人物的传略撰写,历史现象的剖析辩论……也可以是小组合作,使作业真正成为掌握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阶梯。
此外,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也是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读书笔记、历史人物传略、史料搜索与鉴别、历史现象的辩论,均可形成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还曾在考试试卷设计中增添了“根据历史材料写作文”一项,拓展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的关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模式,设计要素,案例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2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以讲读为中心,使学生呈现出一种“零思考”的状态。然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景气氛,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根据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条件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精心设计,用多种手段创设出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适合探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探寻研讨
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步增长,是探究式教学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假设、想象为基础,相对独立地动脑动手,收集历史资料,汇总各种信息,归纳分析研讨,以求解决问题,发现新的历史知识。本阶段可分为两步:
1.自学探究。问题提出后,学生由此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的是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结合,获取新知和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自行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集中突破。刚开始由学生,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老师不必过早解释,应当综合学生的疑问,提出重点和关键词,组织学生再次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使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探究,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得概念更清楚、结构更清晰、特点更鲜明、结果更准确。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
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探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形成历史新知识。同时,师生一起总结,分析错误之处,归纳正确内容。对于探究和交流总结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引申到课外探究,或放到下一轮的探究中进行。
开展历史探究性活动,给学生们创造了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互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们合作提供了舞台,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带来的乐趣。
关于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思考 篇3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存在。但是在探究性教学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2.互动性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但是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相互交流和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学生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还包括了情感体验、情境创设等互动。
3.灵活性强。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和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相比,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切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口头传授,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1.新课标的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如下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充分展示了新课标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视。
2.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实施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是认识主体使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史料为中介,不断追求达到历史存在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让学生像史学家那样收集历史资料,利用历史资料来认识历史,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认识历史的特点。
3.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于质疑,并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探究性教学所倡导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实践的途径
1.常规课堂。
在常规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活动任务;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
在历史活动课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为基本阵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3.课下的自主探究。
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有:通过读书、上网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历史问题;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实行探究式学习教育模式,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1.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反对接受性学习。历史学习不可避免地仍存在接受学习,因为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必须要教师进行讲解。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2.避免探究性学习向僵化的形式主义转变。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这4个阶段。但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按照上述4个步骤机械化的进行,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主义。
3.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同样重要,所以,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4
中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起来往往较困难。客观上,课时难以确定,教师难以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主观上,探究性课题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准备,又不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而教师本身负有较大的教育教学与考核压力,所以不愿开展。然而一切的尝试最终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身处一线教学阵地的教师应该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通途上努力探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突破。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在对探究性学习努力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所得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
实例策划:主题———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探究目标:通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对中东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知识能力:在进行探究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并培养各种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不同方式表达探究结果的能力,等等。
步骤一:围绕探究目标,分解主题,确立子课题,化子课题为问题形式。
将本次探究主题分解为四个子课题: (1) 领土与资源争端; (2) 宗教争端; (3) 民族矛盾; (4) 大国角逐。再将其转化为问题形式:(1)中东的地理位置、环境与人口构成、资源分布;(2)中东地区古代与现代宗教的演变;(3)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对中东地区战略地位的影响;(4)“冷战”期间,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外交表现;(5) 20世纪90年代后,中东地区巴以关系的发展历程。
步骤二:将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分组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依据所确定的子课题转化为问题的个数进行分组,使对某一问题有共同兴趣的学生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通过自荐或集体推荐一名小组成员担任组长,做好小组成员的工作分工,协调本组工作,与大家一起讨论探究结果的汇报等。
步骤三:指导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状态,即指导学生主动用多种方法手段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培养小组内外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并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及网站名称,并时刻关注各小组的工作进展,适时给以指导。
步骤四:探讨与总结阶段。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相对来讲收集资料比较容易,但在加工处理信息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在检查各小组进展时,要适时对学生的收集结果进行必要的信息归类与信息汇总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完成总结性汇报,锤炼出基于信息之上的子课题研究结果。并由小组组长或发言人阐述小组的最终研究结果。
步骤五:教师结题。所谓的教师结题实际上就是将每小组的研究性汇报加以融合,加以归类,将每小组所选问题的研讨结果再回化为子课题,即本次研究探讨的目标———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1) 领土与资源争端; (2) 宗教争端; (3) 民族矛盾; (4) 大国角逐。
步骤六:评价阶段。评价的方式采用教师点评与小组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所做的是对各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的进展和方式方法进行点评与建设性的建议。小组自身的点评,是由小组长对本次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所作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带有展望性的回顾,并对下次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更加细致而有效的策划。
二
在具体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打破时间限制
在具体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实际上,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所需的策划、部署、总结,是区区四十五分钟不够用的。一个探究性问题从它的立意到具体实施是要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而在具体的部署阶段,需要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自身的收集、整理、提炼大量的相关材料,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只是把探究性学习当作是一种课堂展示教师风采的手段,那么它就丧失了其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用。
(二)打破理论界限
初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已经开始发展,但还是处于稚嫩阶段,在他们看来,兴趣总是大于任务。因此,我们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特别注意主题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时效性是指与国际国内时事热点相呼应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可操纵性是指主题的选择时,应尽量避免纯理论的探究。对于初中生来讲,大道理、纯理论是他们最为头痛的东西,只有把大道理、纯理论分解为小立意、小思维,才能在探究结果中得到有所获的成就感,使他们勇于探究、乐于探究。
(三)打破评价等级制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方法,提高什么能力。“只要你参与,就会有收获”是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的评价与小组、个人的评价要相结合,而教师的评价只是起到通观全局的作用,小组及个人的自评才是评价的关键所在。自评的标准也应是师生共同协商的结果,只有把民主充分地带到活动中来才能调动学生的集体参与的积极性。
探究性教学方式之探究 篇5
探究性教学方式之探究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主渠道,也是人才培养和生命成长的基本场所.长期以来,人们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研究.从改革开放之初,重新确立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出“向一课时要质量”到“如何使教学有效、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再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质量何以生成、课堂教学如何生成新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而教学方式问题无疑是课堂教学生成新质的关键所在.本文拟对探究性教学方式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对深化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作 者:郝志军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100088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教师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浅析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问题意识 思维训练 激发 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获得认知和结论,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那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引导学生进入“已知—未知—求知”的境界。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提问。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礎上,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如讲“戊戌变法”一章时,可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参比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教训?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教师要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一种能力;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伸向未知领域的一种思维状态,因此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难。教学中,当学生不懂得提问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提问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疏通思路,引导学生提问;当学生开始提出问题时,不管问题显得多么幼稚可笑,不管正确与否,首先就应该表扬鼓励。
二、进行示例探究,分解或深化问题,强化思维训练
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起初,学生还是不得其法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强化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
首先,老师应该搜集一些探究性学习的事例材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探究性的历史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初步懂得探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与方法。例如选修课“梭伦改革”一章第8页插图是一副写实油画《改革前夕贵族间的大辩论》,教材没有作具体解释说明,学生在对这幅油画进行赏析同时,老师要展开质疑:参与辩论会的是哪些人?有无不同的政治派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辩论?辩论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这一探究,梭伦改革的急迫性和必然性便昭然若揭,最终成功也便理所当然。
其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进行分解或深化,协助学生发散思考,形成探究。如在学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章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为什么中国还要积极参与,这不是亲自送上门任人宰割吗?对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分析利弊,趋利避害,指导学生发散思考,重点应放在相关史料的收集阅读和分析讨论上。
三、建构开放性的课堂,呈现开放型的学习态势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难以适应开放性社会的需要。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特殊性,提倡每个学生都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需要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建构开放性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学习形式要开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通常的教学范例中,都有阅读式、辩论式、范例式、分组讨论式,或一人独学,或二人对学,或多人群学,不一而足。学生既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自学中发现新知,又可以在互帮互学的商议中释疑解难,还可以在唇枪舌斗的争辩中各抒己见。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其次,问题结论要开放,不要让学生只记住教师的结论或课本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得出结论。尤其对于一些灵活、开放性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得出结论。我们平常设计的“说明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如何评价?”“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就是一些扩散性的发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而进行探究性学习,效果自然很好,但当学生没有提出质疑问题时,是否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教师可以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进而引导、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2001年上海卷第37题是关于2000年北京老山发现的汉燕王夫人之墓的。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试题中附有复原后的照片),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问考生倾向于哪能一种说法?并简要说明理由。试题还进一步设问: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试题以当时最新考古成就为背景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不明确的内容来考查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用这类题目作为作业布置学生去完成,更能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提升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全体历史教师在新世纪里的必然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问题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民主性,不断进行探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历史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一》、《二》、《三》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卷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7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发现问题, 形成假设, 收集并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它的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 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它特定的条件, 那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是什么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是一种需要, 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 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它解决“想不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 激疑生趣,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实现自我发现。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
二、要有集中、新颖、有价值的问题, 即探究的主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孩子们来说, 历史的时间、地点是无须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 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 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 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 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所以教师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设计出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
在内容上,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教学和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 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 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 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
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和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 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否则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一位老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后, 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了1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 占总时间的25%, 效果也很明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时间, 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儿童深层次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 更需要合作交流。从理论上说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有学者认为儿童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协作交流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探究学习, 离不开合作学习这个载体。而且这种交流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8
一、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 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 并选择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项目, 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 延伸探索,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与组员分享学习经验, 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使自身的思考、创造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 将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历史课程中还应该具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要以教材为基础, 超越教材的基本内容, 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以此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 理论结合实践,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再次,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思考方式上给学生更好的引导,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历史课程的有效方法
1.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多, 容量大, 学术性强,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 要想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前导入新课程的历史问题尤其重要。在课程开始之前的预习中, 要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和思考方式, 设计系列由浅入深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在课堂上要把握教学节奏, 有意识的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前预习遗留的问题, 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并将有价值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对做的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激发其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课, 课前预习中就提出了如“希腊、罗马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是什么?”“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什么不同, 如何衡量利弊?”等问题, 这些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促使他们自觉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启发他们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以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整理好的预习结论进行交流、探讨, 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表达、写作等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与实践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 超越教材基本内容, 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发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 使历史教育的最核心功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落到实处。
比如, 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 老师可以先讲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文明和经济情况, 让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环境后, 发挥想象, 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之中, 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感受, 正视历史, 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3.开展思辨探究拓展思维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辨的平台, 在实践过程中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其实, 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一个历史事件都要考虑其所处的特殊环境, 分析角度不同, 结果也会不同。采用探究性应用模式教学, 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从而大幅提升综合能力。
比如, 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时, 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跨度大, 涉及范围广, 学习起来比较烦琐。在课前预习中将任务进行分块,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将所有的内容串联并展开专题讨论, 虽然探究中大家对历史事件的褒贬看法不一, 但是可以通过老师引导达到意见的统一, 并促使学生能够对教材之外的知识有所掌握, 一举多得。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9
近些年来, 探究性学习引起了中西方教育界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依据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指导程度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 分为引导探究, 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三种不同层次。
引导探究:教师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有参与, 教师是探究方向的设计者;是讨论的内容的安排者;是具体的过程和方式的参与者。教师在整个过程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合作探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合作的一种方式。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性, 学习任务, 探究方式, 探究材料都有学生的参与, 俗话说“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自主探究: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此方法大部分的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由学生提出问题, 再依据问题搜集研究材料, 确定研究方法。再由老师深度总结, 全面概括, 并做出评价。此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首先, 教师应该注重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授课模式, 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 疲惫不堪, 而学生在一堂45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全神贯注, 可能早在下面梦游神外, 这样不但费时费力, 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无法领会历史蕴含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物品格, 更何谈创新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 让学生能在中外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思想、品格、事迹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以史为镜, 可正衣冠, 能够更好地运用和记忆。
其次, 注重进行分组教学,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用。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分组合作, 选择一个或几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或相关事件, 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查阅相关资料,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再派代表发言, 再集体集中讨论。或是师生互动, 让学生做小记者, 给予充分的提问时间。或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 发挥智能网络的功效, 看一些名家评论历史短片以及电影, 《恰同学少年》, 《林则徐》, 《井冈山》, 《开国大典》, 《马关条约》等。利用这些影视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场景, 比如鸦片战争时闭关锁国的屈辱;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今天成立时全国人民的自豪与激动等。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格和民族自豪感。在轻松地氛围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余闲暇时分培养历史的兴趣, 为未来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夯实基础。
再次, 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质疑。韩愈曾有云, “师者,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疑惑”便是探究的发动机, 能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本相对来说内容有限, 较系统的概括了一些重大的事件, 只是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隅。历年的许多试题虽然来源于课本, 但只学课本上的内容, 难以满足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 结合历史教学包罗万象的特点, 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思考, 诱导学生追溯历史的源头, 精益求精并且节约时间。也可在课前提出一些问题,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鼓励新思路, 新角度, 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 提高课堂的气氛, 启发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 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问题, 抛却以往的浅尝辄止, 拓展自己的思维, 温故而知新。
最后, 注重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公平合理的评价, 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热情。评价重结果, 更应该注重过程, 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心理学有研究也指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了某种积极行为之后, 如果能够得到教师及时、公平的评价, 那么在学生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愉悦的心境, 从而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 进而促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一些鼓励性评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促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
总之, 探究性学习一改填鸭式教育的缺点, 摒弃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模式, 让学生由被动机械接受转变为积极的探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不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章, 还能接受不同思想的冲击, 既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积累, 又开拓了思路, 还有助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并且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搜索和总结获得答案, 就会更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些正是响应新课改的号召,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摘要:创新能力逐渐在人与人的竞争中占有决定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呈现诸多弊病, 已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实际,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高效亟待解决。历史作为高中重要科目, 通过学习它, 不仅能让学生通晓古今, 而且可以培养民族精神和自豪感。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 探究性学习在这一呼声中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探究性学习如何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出发, 找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历史,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士祥.历史研究能力的教学价值与开发——以南宋《市担婴戏图》教学拓展为例[J].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11 (06)
[2]廖明彩.浅论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09 (07)
[3]崔秀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张坪.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J].世纪桥, 2009 (12)
[5]丁润芝.浅论加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J].教育长廊, 2009.7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10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要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 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标准答案式的历史教学模式, 以适应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所以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教学方式上教师都应该敢于进行探索, 针对教学的内容结合社会课程进行探究。结合社会课程进行的探究性教学, 不仅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 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判断, 对于一些探究性很强的课题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到社会中进行实践。所以, 将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的意义非常重要。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的基本原则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都很大, 各个事件之间又很讲究逻辑性, 包含的内容也相当的丰富, 这样就会使历史教学选材的难度增大。为了将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很好的结合起来, 建立起一套立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就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拓展历史教学的广度, 降低对历史教学深度的挖掘, 以便形成多视角的思维方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障碍。第二、有的放矢的教学原则。历史教学的内容包含很广博的内容, 在有限的课题时间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历史事件对整个时期进行全面的回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能抓住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拓展, 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分析, 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历史思维和基本的价值观。第三、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减少直接的标准答案式教育, 将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变成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一个过程,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
三、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的基本方法
1、课前准备。
在进行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索结合之前, 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 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和阅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文献资料, 或者观看相关的历史影片, 收听历史评述、历史音乐。之后, 学生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 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汇总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例如, 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搜集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路线、长征的故事, 阅读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观看《长征》等影片, 同时在网络上搜索国外对长征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 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让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建立在学生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历史教学中和社会、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 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到社会中调查、体会, 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最为直接的认识。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索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指导, 学生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教学反馈。例如, 在讲授保护文明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自己家乡的文物信息,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示家乡的文物以及文物保护的现状。在学生展示后, 教师进行诱发性提问:当地的文物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文物与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直接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报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这种探究性教学尝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 然而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 坚持对学生的灌输性教学, 课堂内容设置过满, 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过于狭隘, 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的灌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的与社会课程探究相结合,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 主动的探究历史的真相,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历史精神,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伍美春:《<历史与社会>课程研究性学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王静:《托克托县初中古代史教学中乡土史料的开发利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年。
[3]苏敏:《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湖南师范大学, 2003年。
[4]郑丽霞:《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2003年。
[5]明成满:《以新课标理念促进中学乡土史教学》, 南京师范大学, 2004年。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理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71
一、探究思想与探究性学习理论
探究思想是一直存在的,直到近代教育学者才研究出比较完善的探究性学习理论,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育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历史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如今,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需要具有新思维的人才。探究性学习理论以材料、话题、任务等为中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资源进行分析,最终探索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开动脑筋、积极动手,探索出自己最高效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历史主干知识、史论分析、认知建构。探索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史实、材料、结论等方面的联系,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具体策略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思想
單纯学习知识而不思考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十分可怕的。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习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开展个人学习。探究性学习思想可以简单地归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探索思路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到发现事件间的联系结束。每个历史事件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学习,发出疑问,螺旋式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中国近代史第一章讲的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都可以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将这个时期的发展梳理清楚,弄明白历史事件(是什么),思考具体事件的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将相对独立的时期看作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这一阶级的材料,提供足够的思考线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并不断加深的原因。这样的引导是探究性学习理论应用的第一步,一方面可以满足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奠定基础。
2.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讨论、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从而将探究的问题扩大化、全面化、深入化。合作交流、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已经在高中课堂得到了认可和推广,但具体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师必须对活动课程进行仔细规划,合理调节整个课堂的气氛,确保学生积极活跃地参与到每个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洋务运动》一章的教学中,师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可以根据其中的细节展开讨论。传统教学将课堂时间和研究精力集中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中。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让学生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拓展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其他关联性事件以及事件代表人物的前后情况,让学生结合教学材料提出新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笔者教学中采用了欧美国家同时期发生的大事件、日本发生的事件以及中国其他阶级的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资料,为学生呈现了全面的世界发展片段,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足够的话题。
3.以古鉴今,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思辨能力,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到指导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道理。虽然高中历史内容繁多,但可以通过时间主线进行前后连接,找出不同时间背后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分析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当今时代也会成为历史,其发展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生应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分析探究当前发展的利弊。
例如我国的土地制度随着时代的不同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孙中山土地改革设想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制度。每种土地制度都与政治背景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土地制度进行专题讲解,提供视频、文字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展开研究和讨论,找出制度出现的原因、实行情况、影响等。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当前国家制度、改革措施、实际矛盾,以及同时期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土地制度,让学生为今后土地制度的改革献计献策。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历史知识并不是单调的,还可以作为解决现代问题的指南,减少决策失误,从而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探究性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和探索的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将历史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充分运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历史教学 篇12
1. 自主性
在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其更注重初中生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初中生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进行思考,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也需要初中生自主完成。初中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才能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与方法,才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1]初中人教版教材中每一节探究活动课的完成,都是建立在初中生大量的自主阅读、自主收集资料、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
2. 探究性
探究是历史与社会课的目的、途径和特性。[2]历史与社会课的这一特性要求初中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将学习的过程变为研究的过程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的参加,一切学习活动都将一无所获,历史与社会课更是如此。我们知道,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社会可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火器时代与文明时代。同时又有研究将人类文明的历史划分为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渔猎文明三个时代。为此,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紧紧抓住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特点,结合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践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用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统领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初中历史教育探究性的精神。
二、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策略
1. 准备阶段做到早准备
在教学准备阶段,开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的探究教学,老师与初中生需要收集资料、消化理解资料,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的认识。同时老师可在开始相关课程学习时,将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布置下去,从时间上为初中生提供能够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任务的保障。[3]如有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是“战争狂人”,没有他们,德国与意大利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那么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另外有学生马上反驳此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与社会背景中去考虑,比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与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生以及德意两国本身的民族特点,不管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是否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迟早要爆发。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会爆发。
2. 实施阶段做到勤过问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与主要评价者。为此老师在实施阶段要根据初中生制定的活动计划,及时了解初中生自主探究学习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进展情况,适时给予指导与评价,保证历史与社会课程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例如我们在学到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内容时,有些初中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用火烧。对此,我借助于初中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初中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初中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其用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3. 总结阶段做到细品味
同时,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品位阶段要细致。比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问题探究学习中,有部分男生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子是不对的,因为孔子的思想还是有部分普世价值与意义的;而一些女生则认为孔子学说把人们的思想控制得太紧,所以有必要彻底打倒孔子学说和它的代表。通过男女生对话的方式引出争议,以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激起初中生的争论,引起学习和探究历史深层次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初中生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6) :55-56.
[2]刘灿辉, 吴神兵.指导体验与自主性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 (1)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