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2024-09-18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精选9篇)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篇1

探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和体系论文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经济学(EconomicsofInformation,InformationEconomic^作为反映信息社会中信息主体所产生的经济行为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结构及其长期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改写了传统经济学,而且多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垂青。继1994年约翰?纳什JohnNashJr)、约翰・海萨尼JohnHarsany)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Selter)分早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因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相关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奖。信息经济学在经济、商业以及社会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外相关学者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和体系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讨。随着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拓展。

1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信息经济学是针对“信息”这一对象分析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交叉科学,融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信息科学于一体。当前信息经济学的体系构建主要依照两种研究思路来进行。

思路一:信息经济学的“二分法”。它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按照市场不确定性原理,将产生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放到一起来分析;宏观信息经济学则由信息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各种经济理论组成,以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的各种经济影响和福利效果。按照这一思路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交叉性。在微观部分强调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使得价格的搜寻需要付出成本,买卖双方的私人信息会影响决策,个体有限理性。价格不再是唯一的市场调节手段,运用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约束手段与机制不可或缺。而宏观部分能够较好地体现信息产业对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思路二:信息经济学的“三分法”。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3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中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重点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中观信息经济学,即产业信息经济学,着眼于对信息产业的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基础与结构、信息产业国际化、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内容。宏观信息经济学则从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层面出发,论证信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研究信息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国际信息经济与本国信息经济的关系等。按照3个层面的划分,使得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保持一致和良好衔接,因此信息经济学又称为西方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信息产业经济学和信息工业经济学。

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尽管不同学者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整体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6个方面:

(1)经济信息。研究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信息对于行为人的影响,探讨某种信息条件下行为人相互作用的经济问题,如非对称信息下分析模型、委托一代理理论、不利选择与道德风险、广告模型、市场信号模型、不完全信息分析模型、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等。

(2)信息商品。信息商品的特质属性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共享性。信息商品即使在消费后,也不会消失,而且通过加工提炼,会形成新的信息。二是时效性。时间会使得信息价值消失。三是不对称性。所谓的委托一代理和逆向选择。四是知识性。同样的信息,使用者不同,信息商品的价值不同。五是独创性。如知识产权保护、着作权保护等都是信息独创性的表现。六是效用动态性。信息商品通过传播被更多人认可,可能效用会增大;如果被恶意扩散则效用可能降低。七是相对性。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商品的价值认识不同。

(3)信息社会。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社会,也称为后工业社会,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贸易全球化成为主流;由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管理结构向网络形的组织管理结构转变;信息和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正在形成;信息化对抗衍生出了信息化的新战争形态。

(4)信息经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出现了新形式的劳动对象、劳动关系和经济结构。有人称搜索引擎为互联网经济的车轮,预测搜索引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Web2.0这种创新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理念,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了网络经济环境下新的商业活动交易和办公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

(5)信息产业。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建立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设备的基础之上。“世界是平的”信息产业发展与全球化和一体化,加强了全球分工。信息产业催生新兴行业,引发了全球“物联网”和“数字地球”的研发,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3信息经济学的新发展

(1)新组织信息经济学。IT技术的发展,使得组织的体系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需要研究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新组织的信息机制设计和信息效率分析,IT作用下新组织的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约束机制,虚拟企业和战略联盟中的信息不对称等。

(2)网络信息经济学。网络信息的外部性更大,网络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更加强烈,由此,网络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如网络信息传送与交流、网络信息价值评价、网络经济政策和网络经济法规的制定等,其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为建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实现各种有价值的交流互换、共享而改变行为方式促进“协同交易”。

(3)国际信息经济学。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要扩展到国际领域,讨论世界信息经济的生产效率、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国际信息政策对比、评判与预测研究,各国信息经济依赖程度与跨国信息经济比较等内容。

(4)交叉地带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涉及通信、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各学科都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特点,分析信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探讨各学科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4结语

信息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同时它也是―门与时俱进的理论,其研究范围广泛并不断扩展深入。

通过大量查阅和系统归纳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的经典论着,评述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相关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地涵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又体现出信息经济学的新发展。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篇2

1.1 平衡协调

发展目标、发展时机、发展手段、发展顺序等方面的协调是平衡协调发展中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还包括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协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看, 如果没有注重平衡协调, 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果。因此, 只有确保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平衡协调, 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综合发展。由此可见, 在经济法理念当中, 平衡协调是重要的标志性要素。

1.2 社会责任本位

社会责任通常可分为两个角度, 其一是积极责任, 例如法律关系主体需要履行的法律赋予的义务。其二是消极责任, 例如, 当法律关系主体没能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 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评价。在经济法当中, 积极和消极的责任共同构成了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也就是经济法当中的社会责任。在社会责任本位之下, 能够看出经济法、民法、行政法之间的差异。其特点更为鲜明, 对于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协调来说, 能够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符合经济法以人为本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法理念当中, 社会责任本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 能够对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进行良好的协调, 从而实现社会责任本位。人类社会的进步能够据此体现, 同时有助于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经济。经济法社会责任中的核心内容是对消费者负责。在西方国家当中, 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因此在人们消费和购物的时候, 就会关注更多方面的问题, 除了价格、质量以外, 还会考虑到责任、环保等多方面的内容。

1.3 以消费者为本

在法治社会当中, 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基础。所谓以人为本, 就是要从人们的利益角度出发。根据经济法的相关内容, 应当基于消费者的利益, 以消费者为本使经济法的本质价值。所以在经济法理念的核心要素当中, 以消费者为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经济法主要是基于市场缺陷和市场失调产生的。优胜劣汰是当前主要的市场规则, 这会造成两极分化的情况, 也正是因此, 出现了经济法。因此, 在经济法诞生之初, 就已经具备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经济法的主要作用是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

经济法的存在, 能够对市场失调问题进行调节和弥补, 从而使经济秩序得以保障。在经济法当中, 对消费原则和生产原则进行了规定, 从而使消费者利益得到确保。对于市场经济运行, 能够宏观的进行调控, 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利益。在设计经济法制度的过程中, 基于以人为本, 符合国家法治理念的要求。经济法制度设计的核心就是消费者, 在产品质量确保、市场秩序规范、价格合理保证等方面, 都与消费者的权益密切相关。因此, 在设计经济法制度方面, 除了国家利益以外, 还承担着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任务。

总的来说, 从经济法理论的角度来看, 强制力是社会责任本位得以真正落实和贯彻的重要保障[2]。如果没有适当的强制力, 社会尽责、消费者保护、消费者尊重等目标都难以有效的实现, 这将会导致社会责任的形式化。对于法律来说, 实际上是理和力的有机结合, 这在经济法当中, 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实施社会责任需要强制手段的作用, 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2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在经济法当中, 需要对其进行准确、充分的认识。如果没能够正确地认识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在实际应用当中, 可能会对其作用和功能产生错误认识或忽略。因此, 只有对经济法进行准确的认识, 在实际应用中, 才能够进行更加充分、合理的应用, 同时将经济法与其它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处理, 确保经济法价值的真正实现。

2.1 基本价值

从主客体的角度来看, 由于人和经济法分别具有主客体的关系, 因此客体正确引导主体行为, 是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在当前社会中, 经济法对于人们来说, 具有十分巨大、丰富的价值。具体来说, 就是能够实现人们的目标、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人们有利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经过确定之后, 将会形成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在理想的状态下, 应当具有和谐的社会状态。因此, 在经济法的价值范畴当中, 应当囊括这一内容, 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经济法的价值体系当中, 主要包含了目的价值、形式价值等。其中, 目的价值能够体现出经济法的本质和社会目的, 在经济法价值体系中, 是重要的基础。而形式价值则主要包括了社会和谐, 是经济法当中的基本价值。因此, 在经济法的实际应用中, 应当充分的发挥出其中介、协调、促进保障公平分配、保障等方面的作用。

政府部门是执行维护社会公平职能的主体, 通过经济法的作用, 能够法律化这种职能, 从而使政府部门能够对公平分配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法律保障作用, 也就是政府部门在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 经济法为其提供的保障和依据。在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财富的时候, 一旦缺乏了经济法的保障作用, 所谓的公平化措施、规范化手段等, 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社会分层、贫富差距等仍然十分明显。因此, 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对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进行确保[3]。

2.2 经济秩序价值

秩序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对于社会秩序, 可以解释为有条理、不混乱的社会状态。基于经济法中提到的经济秩序价值, 基本价值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和作用。经济法当中的经济秩序, 对于人们创造有序、和谐、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来说, 具有很大的帮助。在经济领域当中, 如果缺乏对生产经营者的规范化管理, 同时确认规定的肢体指责, 经济秩序将会发生严重的失控和混乱的情况。因此, 对于市场秩序, 如果没能够从经济的角度上进行维护, 缺乏了产品质量法、生产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管理和约束, 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 将会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对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言, 能够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 对于经济的发展, 能够发挥出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也能够造成阻碍和干扰。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规, 一旦失去了竞争法的保护, 将会造成无序竞争的问题出现。着对于自由竞争的开展、社会和谐的维护等, 都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最为一种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宏观调控能够对各个经济部门的比例进行有效的调节, 从而对经济互动进行有序、健康的引导。这样, 在整个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下, 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手段, 能够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更为有效的维护。

2.3 公平和效率价值

无论是在何种法律当中, 公平价值、效率价值等, 都包含在基本价值当中。对于经济法来说, 公平价值、效率价值也是其中的重要价值内容, 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和实现。在经济法当中, 公平价值要优先于效率价值。具体来说, 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 能够良好的确保社会的公平性。政府部门合理的配置资源, 从而确保社会分配的公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预算制度、贴息贷款、财政转移支付、价格补贴制度等, 加以实现。通过这些制度, 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采取相关的措施和规范, 对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加以确保。同时对过去财政分配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从而尽量使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实现社会秩序的公平。

经济法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价值的和谐, 因此, 经济法为经济关系的调整、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条件。由于中国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十分明显。因此, 对于经济法来说, 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一问题, 确保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同时, 由于在价值分配当中, 经济法具有中介作用, 所以, 经济法能够在公平分配当中发挥重要的价值。通过资源配置功能, 经济法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公平分配的作用, 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实现,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结语

在当前社会当中, 经济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内容, 对于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经济法的实际应用当中, 要想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果, 首先就应当正确地认识其理念和价值范畴。这对于经济法的深入研究、原则和本质的明确、科学系统理论体系的形成等, 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 能够反映出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 也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规范和标准。

摘要:分析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 正确认识其核心, 对于经济法的深入研究、原则和本质的明确、科学系统理论体系的形成等, 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经济法,理念,价值范畴

参考文献

[1]徐孟洲.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探讨[J].社会科学, 2011 (1) :96-102.

[2]吴萌琼.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0) :193.

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范畴探讨 篇3

关键词:经济法;理念与价值范畴;研究与探讨

一、分析经济法理念范畴

1.经济法理念当中包含的特性分析

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当中的理念即具备主观性,同时也具备客观性。从主观性方面来看,因为每个人社会经历以及知识水平的直接影响,在相同的经济、文化以历史背景下,既使是同一理念不同的人也会存在各种不同认知与看法,因此,其主观性表现主要是具备年代性、地域性以及个体差异性。从客观性来看,由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情况的不同,在理解和定义理念方面不同的人也会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把理念所具备的客观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根据上文分析来看,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决定的,面对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情况,必须对经济法理念适时地进行调整。

2.分析我经济法理念的具备范畴

(1)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经济法要素。在经济法当中,社会责任本位属于强制性的一种要素。经济法的核心是将广大的消费者作为根本,那么對于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来说,也就形成了较强的义务与责任。经济民主是我国经济法当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明确了经营者的自由以及广大消费者的权利,还要求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者给予经济主体自主权足够的尊重。经济法管理手段也要逐步发展为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弹性化的模式,而我国经济法包含的法定义务以及各种社会责任,都需要在强制性的规定下落到实处。

(2)坚持以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为本。我国经济法理念的核心在于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作为根本要素。社会经济之所以会蓬勃发展,关键在于广大消费者的支持,而经济法制定的原因在于服务于广大消费者,推动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可以这样说,经济法就是因为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才诞生的。经济法制度的设计与构建,就是本着将消费者作为核心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恰恰契合了我国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经济的民主是我国经济法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对于经济纠纷的解决以及相互间共识的达成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还要更加尊重的是个人的社会需求以及个性的发展。

(3)坚持平衡协调的经济发展原则。对于经济法理念来说,平衡协调是其标志性的要素。有学者指出,法律存在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使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能够有效地结合。也有学者指出,消费者为本是经济法的核心,这就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和人的发展形成有效地协调,贯彻科学发展观,逐渐使我国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历史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实现平衡协调发展。

二、分析当前我国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1.我国经济法价值包含的要素分析

价值,是指主体需求在客体的帮助下获得满足的可用性,其中包含的要素主要是主体、客体和需求。从辩证统一的视角分析经济法价值,其包含了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等因素的辩证统一。

2.我国经济法当中的价值范畴分析

第一,公平与效率价值。公平的关键在于我国社会整体上的公平,在经济法当中的公平价值较效率价值来说是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不同于效率价值,要想保障社会公平在于政府给予的关注度,而市场关心的则是效率。经济法要想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任务,必须全面实施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避免不公的社会财富分配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并要积极缩小公民收入上的差距,使公平分配价值得以实现,充分地体现出经济法的中介价值,从而使我国社会可以更加和谐地发展。

第二,在我国的经济法为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中包含了一般价值与基本价值。经济法之所以会立法主要为了社会公平分配,只有社会成员公平合理地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才能真正使社会和谐地发展。我国的经济法又具备了协调的重要作用,可以对社会多元利益进行协调,通过协调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的利益,对较强势力利益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压制,扶持并保护弱势群体与个体,使各种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得到缓解,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法,规范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逐渐缩小了社会各个成员间财富的差距,同时,在经济法价值中介作用下,通过对国家的各种制度进行综合性的调整使合理分配最终能够得以实现,我国公民都可以真正地享受合法合法应有的财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

第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价值。这一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上述各种价值基础之上的,在对经济秩序进行有效规范的前提下,经济法当中的价值才可以实现。在经济法制度的约束下,能够对经济主体及管理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当前我国的经济法中,为了使市场经济主体保持良好的秩序,主体市场准入和退出都有明确的规定,也确定了各经济主体与的权益、法律地位和义务,还可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并帮助国家进行市场的宏观调控。由于当前的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不良经济主体为了获取优势,甚至动手非法手段,而在经济法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法可以维护市场的自由和公平竞争,压制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对市场生产、交换等经营秩序进行维护,并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法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正常、合法运行的重要法典。判定经济法理念与价值范畴,始终都是相关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实际运用经济法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以经济法为依据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解读。因此,探讨经济法理念与价值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经济法理论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笔者在下文当中,探讨了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范畴。

参考文献:

[1]马艺菲. 基于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研究[J]. 法制博览,2016,07:258.

[2]黄洪强,彭学. 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分析[J]. 福建质量管理,2015,11:80.

作者简介:

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研究 篇4

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研究

致使概念是指致使者通过致使力的传递作用于致使对象使之产生变化的概念.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出发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原型和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转化的过程中人类所运用的认知机制.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并深入地掌握语法层面的.各种致使结构的生成及其所表达的涵义的差异.

作 者:程明霞 CHENG Ming-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29(1)分类号:H0-09关键词:原型 力动能 致使者 致使对象

生物圈的范畴 篇5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处,包括大气圈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全部。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相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显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产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篇6

一、奇特的思想之树

《经济范畴及其理性批判》的成书, 看得出,这不是先生突发奇想的偶兴之作,而是先生灵魂深处良久酝酿的结晶, 是先生在经济哲学领域这座富矿里开掘出来的又一块重金。也可说是他长期以来,超乎寻常的、奇特思维的产物。即将自然的理性之种,撒播于他那经济心灵的土壤之中,而生化出来的又一棵哲学灵感之苗。然后,再慢慢培育出了这棵经济哲学的思想之树。为何如此说呢?读读先生的这部巨著,你就会有同感。

从其立意构思的角度来看,先生是在熟读中西方经济学和哲学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引入自然的时间和空间,并运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四组十二个哲学范畴,对自然经济要素,社会经济行为,人为经济结果进行的范式研究。这样,先生就为传统而僵化的经济学理论, 注入了哲学的智慧,注入了鲜活的灵魂。

从其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该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先生都是以自然时间与空间作为背景和条件的,然后又是以经济的自然数量、质量、关系和模态作为范畴的。在此基础上,先生再行全面的范式研究。第一部分为经济认识论。即对自然人口、资源、环境和价值这四个基本经济要素,进行理性的确证;第二部分为经济方法论。即对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种基本经济行为,进行理性的论证;第三部分为经济目的论。 即对人类社会、国家、家庭和个人这四项经济结果,进行理性的实证。这一研究方法,可以说,先生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前进,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自然经济要素比作人类的经济之根,那么,我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就如吸取其根系养料,并供给枝叶营养的树干。当然,人类的经济生活实际现状,也就如其枝枝叶叶了。根深则干壮,干壮则叶茂。这一道理见之于经济哲学理论。显然,《经济范畴及其理性批判》就是钟光荣先生在这片荒野上栽下的一棵树。不仅如此,我认为它还是一棵既完整,又符合自然道德理性,更合于自然法则和自然目的的充满经济哲学思想的一棵参天大树。

二、奇妙的理论之花

细读钟光荣先生的 《经济范畴及其理性批判》,会深受启发和开悟。因为,在他的经济哲学理论园地里,可以看到,他所撒播的自然博爱情怀,犹如晨曦中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耀着沾满朝露的繁花绿树,光芒闪耀;也如晚间一轮清澈无瑕的明月,辉映着湛蓝夜空中的满天繁星,熠熠发光。可谓美不胜收,能让人激活智慧,明辨方向。

他在“经济认识论”中写道:“自然经济要素,是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自然经济要素搞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非常好理解了”(见《经济范畴及其理性批判》 第11页)。他认为,传统经济学的真正问题在于:对于社会人口符合自然生态比例的数量和方法,人口生存环境基本要素的指数和保障,资源利用和存量适应多少人口的数量和时间,财富分配最大公平与正义的依据和措施,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弄清楚,都没有找到答案。因此,对传统经济学加以理性批判,也就非常自然, 非常必要了。

他在“经济方法论”中写道:“人和其他物质一样,其需求与满足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人在这个始终之间,突现了分配与交换两个环节”(同上,第185页)。因此,他又认为,等价交换,一方面只有在人人都能平等使用生产资料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只有在生活资料之间直接交换时才有可能。然而,当它一旦扩展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与生活资料进行交换时,也就必然会产生剥削和剥夺。因为,市场自由分配是“零和博弈”。等价交换无钱可赚,赚钱就是剥削或剥夺。所以,在不能实现生产资料人人平等使用的条件下,政府征收资本家的部分资源收益,再分配给资源丧失者,或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这既不是资本家的施舍,也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天赋人权”的自然平等返还。并且,这还要看是否做到了公平与正义的返还。

他在“经济目的论”中写道:“自然创造的经济结果,是一个最大的经济目的; 自然创造的万事万物的经济目的,也是顺其自然的随机目的。但人类的经济目的,则是在聪明与智慧灵动下的刻意目的”(同上,第321页)。由此,他认为,作为社会经济动机,则是达到经济全面繁荣目的;作为国家经济动机,则是达到国民财富共同增进目的;作为家庭经济动机,则是达到家庭收入最大增加目的;作为个人经济动机,则是达到个人消费最大满足目的。因此,经济目的的全部落脚点,始终都是在经济个人身上。所以,他认为,经济理性批判的全部意义、作用和目的,就在于将感性经济人,转变为理性经济人。

这就可以看出,钟光荣先生的全部经济理论,始终都是以自然经济事实与真理为根据,进而所做的科学探索。并且,他用自然公平与正义的道德理性来检验,而不以自利与偏私的功利意识来观照。所以,这才会使他产生神奇的灵感,在这棵奇特的经济哲学思想之树上, 绽放出奇妙的理论之花。这也正如他经常所说的:“真理不在主观个体里,而在客观全体中”。

三、奇异的智慧之果

钟光荣先生通过对自然经济要素, 社会经济行为,人的经济结果进行理性的批判,获得了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紧密结合的两个重大理论成果:一个是以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协调发展的模态与逻辑” 图式;另一个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原则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产物”的结论。

他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协调发展的模态与逻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符合自然道德理性的真理认识论。即从感性认识到知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终见之于实践真理;二是符合自然法则理性的科学方法论。即从民主政治到自由经济,再到法制社会,最终见之于行为科学;三是符合自然结果理性的和谐目的论。即从环境友好到资源节约,再到公正分配,最终见之于自然和谐。显然,他的这一高度哲学化的经济社会模态与逻辑,不仅是放之普遍而皆准的理性模式, 而且也是普遍用之有效的理性方式。无疑,这是先生对经济与社会持续与和谐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

光荣先生在本书附录中所认知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原则,就是马克思充分肯定商品价值的自然属性,只不过他将其交给历史学和商品学去研究而已。他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并不是笼统的“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人文精神,则是他对广大无产者的人文关怀。在全面把握和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先生则认为劳动价值学说的本质,是肯定劳动本身有价值,劳动可以获取价值,但劳动并不创造价值。这样,先生也就把劳动自身存在价值、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获取自然价值,自然创造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然而,后世的经济学并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误将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错误看成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十分可悲的。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篇7

【关键词】虚拟运动 “声音”范畴 识解方式

引言

用动态的句式描述客观上静止场景的语言现象,在英语语言中比比皆是,如在例句中:

(1)The highway runs through the mountains. (Talmy, 2000)

highway实际是静止不动的,却被描述为奔跑着的。有趣的是,这一描述虽然违背了客观事实,却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理解。这种现象是由认知语言学家Talmy最早指出,并命名为“虚拟运动”。 他认为,语言系统和感知系统密切联系,虚拟现象是感知系统中的“交叠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的特殊体现。“交叠系统”是指对人们同一个体进行感知时产生两种真实性存在差异的、相互矛盾的认知表现,其中真实性较低的就被定义为“虚拟”的。

人类感知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和嗅觉等。Talmy (2000)主要研究了视觉感知系统和语言系统中的虚拟运动表达,本文以Talmy(2000)的虚拟运动理论为框架,依托真实语料,研究“声音”范畴中的虚拟运动及其特征,旨在揭示听觉感知系统和语言中的虚拟运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们对“声音”的运动的识解方式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1已有的虚拟运动研究

Talmy(2000)根据不同的运动路径将虚拟运动划分为六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投射型虚拟运动、型式路径、相对框架运动、出现路径、达至路径和同延路径。其中同延路径的受关注度最高,不少学者都曾对其进行过分析和命名,如“抽象运动”(Langacker,1987)、“主观运动” (Matsumoto,1996)和“模拟运动”( Matlock, 2004)等。相比之下,投射型虚拟运动的受关注度较低,因此Talmy(2000)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类。

投射型虚拟运动即某不可见的事物从始源发出后所做的一种运动,该事物本身是不可见的,因而对其运动的描述是虚拟的。如例句(2)中:

(2)The light is shinning (from the sun) onto the back wall of the cave.

light从始源(the sun)出发到达末端物体(the back wall),人类肉眼无法看到light的运动,因此句中描述的运动(shinning)其实是虚拟的投射运动。Talmy还进一步将投射型虚拟运动划分为方向路径、散射路径、影子路径和感知路径四种类型。

前人的研究多是对虚拟运动的体验基础和认知理据进行理论分析,以语言本体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语料库)中筛选“声音”范畴的典型成员“sound”的虚拟运动表达256例,通过对表达“sound”的虚拟运动的动词的研究,发现声音虚拟运动的特点。

2语料分析

本文所采用语料全部来自COCA。我们首先检索出与“sound”搭配的所有动词,随后筛选出表达“sound”虚拟运动的动词作为进一步分析对象,如句子“It's a little like how sound bounces off a wall”中的“bounce”一词。而表示声音一般运动的动词,如come, stop或become等不在我们的分析范围之内。在COCA语料库中,“声音”的虚拟运动表达式共256例,表达“声音”虚拟运动的动词共24个。

2.1 声音的虚拟运动

物理学认为,声源振动发出声音, 这一声音凭借某一介质传播出去,最终到达接收者。通过对所选取的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声音的虚拟运动无一不是对其从声源到接受者的过程的描述,如下列例句所示:

(3)A small sound escaped her lips, perhaps a sob, perhaps a sigh of contentment.

(4)A thunderous sound echoed from the bell.

(5)The sound filtered into our room from the hallway.

“sound”都是由辐射源her lips∕the bell∕the hallway发出,到被辐射物——听者(的耳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Talmy(2000)把一种辐射从辐射源头到被辐射物的路径命名为虚拟运动散射路径。这种辐射可以是光,也可以是声音。辐射事件包含三个实体:辐射源,辐射,以及被辐射物。声音的散射事件正符合虚拟运动散射路径的这一特征。

2.2 “声音”虚拟运动的识解方式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声音或者声音的运动,只能用耳朵来听声音。在对“声音”虚拟运动表达式的分析中发现,虽然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声音,却可以借用其他事物的运动来说明声音的运动,根据声音虚拟运动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将人们对声音运动的识解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声音—实体、声音—流体和声音—生命体。

2.2.1 声音—实体。用表示实体运动的动词来表达声音的运动的现象,在COCA中共出现98次。这类动词主要有:fill(填满),bounce(跳动),build(建筑), break(打破),pierce(刺破),edge(缓缓移动)和rend(撕破)。如下列例句所示:

(6)a. Fifty people filled the hall——pastors, parents, children, mentors...endprint

b. A loud crashing sound fills the house.

声音原本是无形的,并不占据任何物理空间,然而说话者会根据声音音量的大小或从自身想象和感受出发,将声音描述为实在的物体,例句(6b)中巨大的响声就像某种有形物体(6a中的people)一样,占据并填满(fill)了整栋房子。此外,声音也可以跳动(例7中“bounce”),可以叠加(例8中“build”),还可以破坏声音接受者的状态(例9中的“broke”)。

(7)The sound bounces around like a jackrabbit on a trampoline.

(8)The sound builds into a wall of bass, Streisand's voice soars, and the whole sky explodes.

(9)A sudden sound broke the usual silence of the Alysian night.

2.2.2声音—流体。将声音比作流体(液体和气体)在声音的虚拟运动表达中最为常见,因为声音和流体都是由源头出发,经过一定的路径,最终到达目的地。基于这一共同点,人们倾向于在语言表达中借用他们能看得见的流体的运动来描述看不见的声音的运动,如:

(10)No light shone in any window, no sound drifted up the hill.

(11)A rush of sound pouring in denotes an open gate.

(12)He'll let the sound spill out later when he's with Cara again.

(13)Gradually all sound drain away. We hear only Algren's steady breathing.

上述例句中的动词drift(漂流),pour(倾泻),spill(溢出)和drain(流出)都是表示流体运动的动词,语言使用者将流体的流动方式投射到声音范畴中,使得人们即使无法看到声音的运动也可以对其进行动态的描述。其他体现这一隐喻的动词还有flood(涌出)、shower(洒落)、flow(流动)、float(漂浮)、seep(渗出)和filter(过滤)等。

2.2.3 声音—生命体。还有一类虚拟运动表达把“声音”理解为生命体,赋予了声音生命和情感,如:

(14)After perhaps an hour the sound died down...

(15)The guttural sound lingered, echoing in the ravine of a nearby mountain.

只有有生命的个体,如人或动物,才会死亡,而例句(14)把声音比作生命体,将声音的消失描述为声音的“死亡”(die)。动词“linger”本身表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例句(15)借以表达声音的萦绕不绝好像一个人对某地流连忘返、迟迟不肯离去。

3声音虚拟运动的认知理据

国内外多名学者都曾对虚拟运动的认知理据做出解释。Langacker(1987)用心理扫描(scanning)来解释虚拟运动现象,认为概念化主体用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的方式观察一个静止的事物或情景时会赋予该事物或情景动态性,从而产生虚拟运动的语言现象。高原和宋龙梅(2010)认为虚拟运动背后的认知机制是隐喻,隐喻将原本不动的事物表述为运动的,体现了从运动域向其他域的投射。李秋杨(2012)则认为视线的真实移动向认知经验上的投射是生成虚拟运动现象的内在机制。

Talmy(2000)提出了与虚拟运动有关的认知功能参数,并根据认知客体的可感知度,将其由高到低划分为四个层次:具体层次、半具体层次、半抽象层次和抽象层次。处于具体层次的事物是客观实在的,是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处于半抽象层次的事物则是无形的,是人们无法用眼睛看见、只能“感觉”的事物。由此可知,声音属于抽象层次,而实体、流体和生命体都属于具体层次。

据此,本文认为:(1)“声音”范畴中虚拟运动现象中存在从具体域向(半)抽象域的投射;(2)人们通过具体层次的事物来帮助理解(半)抽象层次的事物;(3)对真实运动的经验是感知虚拟运动的基础。

4结语

语言中的虚拟运动现象是感知系统中的交叠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的体现。本文结合语料分析得出,除语言表达和视觉感知系统外,虚拟运动还广泛存在于听觉感知中;“声音”范畴的虚拟运动属于散射路径虚拟运动,其识解方式主要是通过从具体域(实体、流体和生命体)向半抽象域的投射。证明人们通过具体层次的事物来帮助理解半抽象层次的事物,虚拟运动的体验基础是人们对真实运动的经验。本研究深化了具体的“声音”范畴的虚拟运动的解读,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虚拟运动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Matlock, Teenie. Fictive motion as cognitive simulation [J]. Memory& Cognition, 2004, 32: 1389-1400.

[3]Matsumoto Yoshihiro. Subjective motion and English and Japanese verb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6, 7(2): 183-226.

[4]Talmy,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M]. Vol I: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0.

[5]高原,宋龙梅. 虚构运动的修辞效果 [J].语文学刊, 2010(20):7-8.

麻醉科医师工作的范畴 篇8

为了做好临床麻醉工作,必须掌握麻醉基础理论和熟练地应用各种麻醉技术操作,还要熟悉各种病情手术的特点。在施行每一例麻醉时,必须进行以下具体工作。a、麻醉前准备工作

主要是了解病情,作出正确估计,结合病情确定麻醉方案,选择最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充分估计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预防措施,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处理的方案。b、麻醉期间工作

按麻醉操作规程作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使病人在无痛、安静、无记忆、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同时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尽量满足某 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如肌肉松弛、低温、低血压等)。做好手术麻醉过程的监测工作,包括循环、呼吸、水电解质、体温等功能的连续监测,并写好麻醉记录。根据 麻醉过程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处理,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进行呼吸管理等。c、麻醉后工作

麻醉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做好交接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做好麻醉后的各种处理,包括对病人的连续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意外,协助临床科对并发症进行治疗,使病人早日痊愈。做好麻醉后随访和总结的记录。2、麻醉恢复室和加强监测治疗室工作

随着危重疑难病人施行复杂麻醉和手术的增加,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 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麻醉后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由于麻醉事业的发展,监测技术的进步,麻醉手术后的病人仍需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 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对于全身麻醉病人,应使神志完全恢复清醒,各种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局部感觉运动功能应完全恢复正常,病人循环、呼吸、肝、肾等重要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并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已发生麻醉并发症的病人应积极进行治疗。因此,麻醉恢复室和加强监测治疗室对麻醉病人的恢复,危重病人 的监护,麻醉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麻醉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与否,是衡量现代化医院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3、急救复苏

麻醉工作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包括应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理论知识,气管内插管、人工通气方法、维护循环功能、恢复心 脏活动的各种措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低温疗法,以及对心、肺、肝、肾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监测技术与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在急救复苏中发挥重要的作 用。因而,急救与复苏已成为现代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醉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4、疼痛治疗

对于各种疾病和创伤所致急慢性疼痛,运用麻醉专业所掌握的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等技术,设置疼痛治疗门诊或病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诊断 和治疗某些以末梢血管障碍为主征的血管疾病和神经麻痹或痉挛性疾病等,在术后镇痛、无痛分娩和晚期癌痛的治疗方面,亦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在麻醉临床工作中 逐步开展应用。

麻醉科医师在现代医学的角色

大多数人认为麻醉科医生是通过药物治疗解除疼痛、并使病人失去知觉的医生。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今天的麻醉科医生在手术室内的任务除保证病人的舒适之 外,更重要的是在手术期间和麻醉恢复期对由多种因素(麻醉、手术等、原发疾病)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变化进行监测、诊断,并由此进行治疗,保证围术期病人 的安全。麻醉科医生需有广泛的知识才能胜任着一工作,需具备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麻醉科医生要解除病人的疼痛,要管理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心脏、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麻醉科医生对围术期(手术中和术前、术后的一段时间)病人出现的医疗问题进行治疗。麻醉科医生术前对病情进行判断,依据病人的身体情况,考虑个体差 异,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案,在术中利用先进仪器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麻醉科医生必须依靠各种复杂、精密的仪器对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维持病人的生命,有些已 经是很脆弱的生命。

手术结束时,病人将被送到恢复室或重症监护(ICU)病房,到从麻醉中恢复后,送回病房。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范围除手术室,还有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麻醉科医生的工作是什么?

麻醉科医生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不但熟练各种麻醉操作技术,确保病人手术无痛、手术顺利进行,而且利用先进的仪器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如发现由于手术、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产生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就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维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稳定,保证病人的安全。

一般而言临床麻醉科医生负责:

1、与患者的主管医生共同决定患者是否能承受手术麻醉;

2、决定采用那种麻醉及监测措施;

3、对患者施行麻醉;

4、在手术全过程尽力保证患者的安全;

5、在手术结束后使患者安全平稳地恢复;

6、术后疼痛治疗;

7、慢性疼痛的治疗。

手术中麻醉科医师究竟在干什么?

麻醉科医师的工作如同飞机驾驶员的工作。飞机起飞和着陆就相当于麻醉诱导和恢复,飞行时用的自动驾驶仪则相当于麻醉药、肌肉松驰药和机械呼吸。手术 过程中,麻醉科医师必须持续观察病人、通过眼、耳、手所得到的信息不断地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某些细致而复杂的判断结果后,进 行药物(包括麻醉药、肌松剂、液体及止血药等)作一些调整,以尽可能维持手术患者生理功能平稳,并在紧急情况下施行急救复苏处理。

手:一个手指放在脉搏跳动处相当于几个监测仪。它可以提供脉率以及有无心律失常。有助于维持麻醉科医师和病人之间的接触。对病人皮肤的感觉是重要 的:干而温暖的皮肤表示临床情况良好;冷而潮湿的皮肤则表示手术中休克。通过压迫或按摩皮肤,注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可以了解组织灌注是否适当。

眼睛:可作下述几方面的观察。

(1)皮肤:紫绀或粉红色表示呼吸不当或其他原因;苍白和出汗则提示出血或休克。

(2)头颈部:眼球运动表示浅麻醉;瞳孔扩大(用阿托品后虽有所扩大)提示深麻醉、神经节阻滞药的作用、急性缺氧和/或呼吸循环衰竭。

(3)胸部:胸部运动表示空气进入肺内,双侧膨胀是否对称?如果病人是自主呼吸的话,呼吸节律的变化伴有呼吸深度的改变。气管牵拉表示肌松药的作用还未完全消失;下胸部肋间肌回缩,则提示呼吸道阻塞。

(4)腹部:在剖腹术中,观察手术操作,判断肌肉松弛是否适当?病人精神是否紧张?有无大量出血?吸引瓶内的血量有多少?腹腔污染的程度如何?(这与术后休克有关)

(5)器械:转子流速计是否显示有适当气流?量筒的容量是否适当?挥发器的装置是否正确?挥发器内有无麻醉药?呼吸活瓣是否需要调整?呼吸囊充气是 否适当?如用钠石灰的话,钠石灰是什么颜色?钠石灰是否失效了?检查呼吸机的装置:充气压、充气速率、有无负压。呼吸机能否扩张胸部?衔接是否适当?气流 速率是否适当?检查静脉输液的量和速度;如果输血,则应核对血瓶号码和病人的号码,确保所输血液对病人是正确的。

(6)生理学方面的监测:测量脉搏、血压,每5分钟记录一次; 如果用心脏监测仪的话,也可以取监测仪上的读数或脉搏监测仪上闪光显示的数值。整个手术期间,必须记录手术失血的情况。

(7)手术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或是有所改变?外科医师遇到什么意外的困难?失血是否大量?如果用止血带的话,压力是否适当?

耳: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师们几乎无意识的在用他们的耳朵听呼出活瓣呼出气体的声音,甚至于细小的变化都能很快的听出来;呼吸机的噪音和节律发生 变化,也可以立即觉察。飞机的驾驶员即使在谈话时,也能同样熟练而迅速地注意到发动机的音调及其节律的变化。麻醉中经常使用听诊器,心前区置放听诊器监测 儿童的呼吸和心率是必要的,也可用听诊器测量血压并记录之。自发呼吸的性质可以提供信息,喉痉挛提示浅麻醉;呼气后停止呼吸表示浅麻醉,而吸气后停止呼吸 则表示深麻醉,且伴有腹肌松弛。心脏脉搏监测仪能够发出音响信号,但是这种监测仪可受温度或其他电子仪器的干扰,如果被某人绊掉了电线或导线,则可突然中 断信号。

耳朵也必须能够耐受噪音和不相干的谈话。这些噪音可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并引起激动。麻醉科医师有权要求安静,甚至要工作人员停止活动。某些外科医师喜欢吹口哨,当麻醉室内进行麻醉诱导时,决不许吹口哨。

安岷-供应商管理的六大范畴 篇9

安岷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学会开发、评选供应商; ●知道工位器具设计的四大原则; ●正确考核、教育并奖惩供应商; ●达到科学管理供应商的目的。

供应商管理的六大范畴

一、开发供应商

所谓开发供应商,就是广泛选择供应商并将其信息记录到公司的采购手册,然后把收集到的供应商信息进行现场调研考察的活动。

公司开发供应商时,重点考察的是现场管理水平,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员工士气。即供应商内部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员工积极性是否高涨。第二,品质保证水平。即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是否有一套质量保障体系,是否能够满足需要。第三,生产效率。这能够反映出供应商的工作效率。第四,交货期。即供应商采用什么手段确保交货期。

第五,成本管理能力。即供应商的成本管理意识、进行成本管理的制度和方法,能够决定采购产品的价格。

第六,安全管理水平。

二、评选供应商

开发、考察完供应商之后,企业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起来进行评估,通过评选得出初步结论后,进行价格问询和审议。问询是供应商报价,不是双方谈判,无需讨价还价。

从供应商的报价中可以得到很多关于该企业的相关信息,然后对公司的调查情况进行评估,并整理成厂商的资料,最后决定合作伙伴。

三、管理供应商

与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之后,公司要对其进行管理。对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包括物料管理、设备管理、工程管理与订单管理、质量管理、批量管理与交期管理、标准管理等。

1.物料管理 物料管理体现了供应商的基本素质。订购方视察供应商物料管理水平的方法有两个:是否符合物料管理5S原则和账、物是否相符。

是否符合物料管理的5S原则

5S原则中的重要内容是物料的分类存放,就是要求物料符合先进先出、取用快捷的原则,能够清晰盘点物料。如果与物料管理水平低下的供应商合作,将存在很多风险。所以,要对物料进行分类管理,而且工位器具要符合物料的特性。

所谓工位器具,就是在工地或仓库中用以存放生产对象或工具的各种装置,比如箱、筐、架等。

工位器具的设计要符合四大原则:

防倾倒。很多企业的产品像托盘一样堆放在一起,搬运时很容易倾倒,这样会严重损害产品的质量。所以,工位器具的设计第一个原则是要防倾倒。

便于计数。工位器具的设计要便于计数,能够尽快计算出数目,这样的设计才是科学的。防磕碰。产品是不能磕碰的,特别是机械零部件等产品,否则就失去了价值。

便于搬运。便于搬运是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客户在现场看其搬运效率即可知晓企业效率的高低。

比如,超市的鸡蛋是放在盒子这个工位器具里。试想,如果把鸡蛋直接放在盒子里,不但会因磕碰易损毁,而且不容易计数。所以,在整个盒子里又做了蛋托。蛋托根据鸡蛋特性,一个个凹下去,每一个凹下放一个蛋,这样不仅防磕碰,而且便于计数,同时,这样的工位器具设计也便于搬运。所以,企业视察供应商的物料管理水平时,要到仓库、车间,查看物料的堆放是否符合5S原则。

要点提示

工位器具设计的四大原则: ①防倾倒; ②便于计数; ③防磕碰; ④便于搬运。账、物是否相符

账、物相符是物料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如果账物不符,没有及时反映库存情况,就会造成库存积压或者短缺。所以,要到供应商企业视察,检查账目并抽检产品,看其是否相符。

2.设备管理

评判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能看表面文章,要深入企业现场,检查设备的洁净程度。如果企业的设备充满油污,看不到原色,说明该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很差。真正优秀的企业,其设备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尘不染的。检查设备管理时,不仅要看供应商的主设备,也要看其附件,这才能全面体现企业的设备管理能力。

如果企业推行了TPM全面生产维护,生产部同样可以保持干净整洁,这样的设备才能随时经得起检查。

此外,设备管理检查还包括设备管理台账的检查,就是检查设备的维修、故障记录。3.工程管理与订单管理

订单管理的重要原则是进行客户分类。

企业可以将客户分成ABC类,A类客户是重要客户,要重点保证A类客户的利益和交货期。

此外,企业要对订单进行评审,并非所有的订单都接。评审的内容包括客户等级、交货日期、生产能力,进行评估以后才能对客户做出承诺。企业不应该为了争取客户而随便承诺交货日期,真正优秀的供应商不会对客户轻率表态。

4.质量管理

检查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可以查看其ISO等质量评比标准,但最重要的是看企业的作业指导书以及出现问题时的专题分析。

作业指导书

操作流程跟作业指导书是有区别的,企业要想保证产品质量,每道生产工序都应该有作业指导书,并且要检查供应商的作业指导书是否合乎要求,是否理解得全面、准确。

专题分析

检查供应商出了质量问题以后,是否有专题分析,分析以后是否有处理意见、QC活动、品管圈等。这些记录是衡量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的重要因素。

5.批量管理与交期管理

批量管理与生产周期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批量越大,生产周期越长;批量越小,生产周期越短。在客户都有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批量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就是交期管理。供应商要通过交期管理确保客户的交货期。

6.标准管理

标准管理就是企业的一切工作是否有标准可循。企业可以将制定的各种标准挂在墙上,做到目视化管理,使员工随时看到,随时提醒员工。

四、考核供应商

考核供应商有两个重要指标,即交货期和质量。

一般来讲,质量指标就是一次检查的合格率;交货期主要考核供应商延误交货的天数。然后对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估,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要坚决淘汰。另外,还要考核供应商的采购节约率和设备效率等。

五、教育供应商

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竞争对手关系。公司一旦选定供应商,如果没有很大问题就要长期相处下去,所以要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包括现场改善活动、内部培训、现场巡视等。

目前,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培训师,这些培训师不仅对本厂员工干部进行培训,而且对其供应商进行培训,帮助供应商与公司一起成长,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供应商并共同成长,是现代供应商管理与传统供应商管理最明显的区别。

六、奖惩供应商

公司应该每年至少开一次供应商大会,对优秀供应商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供应商要坚决淘汰,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

上一篇:六年级植树节作文600字 植树节的作文素材下一篇:论长征精神的内涵 党建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