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

2024-07-03

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通用11篇)

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 篇1

经济学是通过研究社会寻找最佳资源配置, 以及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有机整体。其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以最佳的配置和对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来使得人类的需求达到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与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到优化决策问题, 这样的优化不仅需要有理论上的定性研究分析作为基础, 更要满足实践中数据统计的量化分析的客观支持。统计学方法的严密、客观真实的优点正好吻合了数据处理分析的需求。于是, 将统计学方法运用于经济学研究, 以模型化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指导经济学问题的解决, 可以让经济学原理被更好地表达。另一层面当经济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统计模型时, 对于该经济问题的分析将会显得更加详细化, 从而将初步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 最终促使经济学发展精确化、严密化、正确化走向。因此, 整个统计方法已近成为了满足经济科学化与客观化要求的重要经济学研究方法, 在现代经济学中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 并且一直起到很多其它丰富的作用。

一、统计方法的在社会科学中运用的历史回顾

自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问世以来, 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 统计学已近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统计学大范围的应用与长足的发展, 前后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到了20世纪后半叶, 统计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联系越来越紧密, 两者融合度也越来越高。日渐融入各学科中去的统计学不断与旧有的学科碰撞协调, 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诸如人口统计学、历史统计学等等新交叉学科, 通过将统计与人文社科相融合, 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向前发展。原有的学科的模式和思路一一被打破, 各学科在新的思维下, 分别以不同的目标向着目标功能方向改革发展。概括起来, 人文社科的快速发展脱离不了统计学的推动。反之, 人文社科的发展又促进统计学的升华。总之, 统计学对人文社科的促进是人文社科发展中的潮流, 同时也是深入发展的动力支柱。21世纪的作用下促进发展的趋势得到更加充分反映, 如今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 信息经济的独特优势是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 以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功能具体化。但是从其本质来分析, 信息经济不仅仅依靠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 更重要的是能保证信息采集、处理的精确, 这一切必须借助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因此, 在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统计方法的支撑作用依旧是最为重要, 不容忽视的。

二、统计方法对于现代经济学发展中的影响

1. 统计方法促进现在经济学的科学发展

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视角来看的话, 实质上大部分的经济模型都可以归成数理统计模型的变种。而这种借助数理统计模型或者类似的数学统计图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是统计方法与经济研究进一步融合下对经济研究方法的深层次发展, 凭借着统计方法, 经济学推理、分析越来越严谨。经济学在统计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了科学的概念定义和统一的研究平台, 其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也发展的更加科学与深化, 这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中可略见一斑。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统计方法, 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证分析, 系统的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量化的地检验假设理论, 可以有效减少经验分析表面性与偶然性的出现几率, 这中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 可以从定量角度极大的推动继续研究对于经济现象及其本质的发掘。在这种背景下, 在现在经济学中统计学方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 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背景下的现代数学的发展, 促进了当代科学技术数学化的趋势, “科学数学统计化”的要求日益强烈;而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出现又会促进统计研究的方法与数据分析的手段的推广。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其发展它离不开以数学工具为支撑的统计学方法的运用, 如何更好的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好数学统计的方法, 使经济学的发展日趋完善, 这是现在社会对于统计方法与经济学融合提出的最新挑战。

2. 统计方法导致经济学研究数学化倾向严重

经济学与统计学在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大范围的运用, 导致经济学的研究数学化倾向的浓厚。从300年前“威廉·配第”将算术方法运用到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 到后来数学统计工具促进下的经济学二次繁荣, 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经济学研究对于统计工具也越发的依赖。但是在这种形势下, 数理统计化的倾向在经济学研究中日益浓厚严重, 甚至错误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学问题的现象在经济学学术界的研究中已近到了严重泛滥化的程度。可以说, 这种滥用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倾向, 已经使得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相关规律现象的学科, 逐步的开始远离了客观经济实际, 变成了一种数据堆砌下的空想。因此, 在在某种程度上, 研究统计学方法如何在经济学中运用, 其应当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至关重要。

三、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1. 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分析

由于经济学研究的客观需要, 以及统计学这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的学科特色, 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学习统计学理论、统计分析等统计学课程, 而在一些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中, 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其就更加依赖统计了。经济学实证研究, 必须以开展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基础。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主要以两种作用奠定了其基础工具的地位:一是在工具性上的精确与严密性, 二是在其思想性方面的严谨性。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 导致其研究中存在许多变化的因素, 而数理统计其用处就在于为繁杂的因素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简洁而明了的解释, 为其提供了统计模型从而使经济研究变得条理性与逻辑性并重。

2. 统计方法在日常经济生活运用中的地位分析

统计方法被大量运用于金融业的日常统计应用, 统计方法被运用研究金融风险的防控, 以及金融风险监测系统的建立。这样有统计基础的风险预防与决策体系, 能对投资个人和机构实施风险控制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也是必不可上, 我国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 ISO9000认证, 逐渐发展形成了保障供方的能力水平在国际交易中获得口碑的标志。统计技术也渗透到ISO9000标准中的方方面面, 如紧密结合某企业的生产过程等等。此外, “十五”期间, 统计学在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也被凸显出来。该门类统计指标体系主要以旅客流量、宾馆入住率等具体的旅游指标的统计分析与预测研究, 通过这些来研究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娱乐计划的规律, 有针对性的制定战略, 在此基础上开拓发展市场。

四、统计方法在现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1. 统计方法有助于疑难经济学问题处理的简单化

统计方法的最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分析过程的严谨精密, 分析结果的清晰准确, 而经济学的相关问题, 正是需要这样的一种严密的推倒, 使之精确、客观、科学。时至今日, 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 衍生出了统计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产权经济学等数门专业化理论, 经济学中的数学统计方法已经无处不在。一些疑难经济问题的研究处理,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变得简单。一般其处理流程为“经济—统计—经济”的模式, 即解决经济难题需要从现实问题入手, 通过建立数学统计模型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求得数学结果, 再结合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原理对结果进行评估, 得出结论, 用于指导经济活动的进行。这将大幅压缩经济问题的解决周期, 简化其处理流程。

2. 统计学方法可以作用于经济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统计方法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从最早的代数运用, 再到数理经济学中, 最后到统计经济学, 各种深奥的数理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的规模逐步扩大。从现代统计经济学中, 繁杂数据指标的得出, 再到现代统计理论与现代经济理论相结合, 产生的特有的专门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统计学因其严谨、客观的优势, 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可行性提高。又因为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数学模型的模式就可以提高经济理论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统计的客观与真实, 使经济学的结论具有明确性, 与普适性。近年来, 人们开始大量尝试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关系与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分析上, 这既进行质的判定, 又进行量的确定。可以看出, 经济学已经不能脱离统计学方法而单独存在, 没有了统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学问题的解决就没有了渠道与途径。

3. 统计学方法为现代企业经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大量运用, 使人们对经济活动评估的要求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而在现代企业经行经营决策时, 很大程度上都会选择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精确的分析其做出决策可能的损益比较, 以及该决策对于企业发展的效能。统计方法在现代企业经济决策中的运用, 是为了提高经济决策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避免企业财力、物力的损失, 通过统计方法对决策执行后的结果进行预测, 使企业的发展的风险处于一个可以控制的情况。一个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就可以将经济决策中的各项因子之间的关系简单的明了的表现出来, 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能一目了然, 经济决策的制定的可靠性也因此得以保证。

4. 统计方法可以有助于经济理论适用性的提升

事物的发展一般都会符合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论内涵, 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对于经济事物的分析也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类型, 量变引起质变, 而质变又会影响量变, 因此, 经济事物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统计方法可以通过数量关系来表述各个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得出分析报告, 结合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 提高了经济理论的适用性。同样, 数学统计方法的逻辑严谨性与运算精密性能保证经济学结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为经济决策的制定可以参考的依据。

5. 统计方法的精确性有利于交流、积累和传播的发展

如果统计数据的精确度比较高, 那么就可以减少经济学内部分工所需要的花费, 有利于经济学交流和发展, 最终促进经济学研究的水平整体提高。借助于数学运算的手段构建相关模型, 用时不断联系着各学科, 从而使得统计学方法具有严密的结构化和逻辑性。因此这种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的精确分析与推倒下所形成的数学组织思想, 经过不同人无限次重复的阐述, 发展, 其本身的理论内核也不会变形走样, 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传播与交流。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经济学被加以运用的领域也日益变的更加广博, 相关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数学统计方法, 更是在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地位的作用。统计方法现代经济学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 离开了对于统计数量的分析, 经济哲学将会替代经济学现有可能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必须深入的研究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其享有的地位, 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来解决经济学的问题问题, 使得经济理论被更加科学地解释, 同时在经济预测与企业发展指导上也起到一定的效能。

关键词:经济学,统计方法,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庄.浅谈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引进与咨询, 2006 (9) .

[2]刘汉良主编.《统计学教程》 (修订本) [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3]兰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看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 2003 (6) .

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 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概述

在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中,为了实现经济管理工作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所具有的效率以及质量,就一定要进行建设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来使得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制度以及发展战略的达成。在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之中,一定要与现如今的时代发展进行匹配,并且还需要在最大的程度上运用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从而来确保经济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可行性的原则。而且,在现代企业组织机构关键竞争水平的增加过程之中,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非常关键的关联。

二、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1.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在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做成之中,全部的管理项目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涵盖资金的运用以及分配,也就是企业组织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之中都需要以资金的活动作为长久的发展策略来展开的。在企业组织机构所进行的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一定会涵盖了企业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以及所有的部门单位,因此,只有在企业组织机构自身的内部构建出优秀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制度,才可以确保各个管理项目的实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且可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率。

2.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之中,企业组织机构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是非常关键的,从而使得最终形成的月度、季度以及年度的财务报表指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呈现了企业组织机构自身生产与经营管理的情况。在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制度的构建以及目标的确定的时候,企业组织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能够按照有关的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针对企业组织机构经营与管理的活动、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生产工艺的完善,在确保自身实力增强的时候,还保证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价值的方式作为直接的基础,针对企业组织机构自身的生产以及经营与管理的活动进行管理。在价格因素的观念作用之下,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能够把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过程,还有就是有关的物质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以及控制,从而来实现促进企业组织机构经济效益增加的关键目的。通过这些我们能够发现,经济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并且还是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在现如今的背景之下所需要重点进行管理的项目之中的一个。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1.企业经濟管理组织落后

大部分的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操作过程之中,因为并不具备科学、合理、可行的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并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可行的管理,在制约着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的时候,还制约着企业组织机构在未来的发展以及在所处行业市场之中的竞争水平。呈现着这样的情况关键涵盖了下面几点原因:一是企业组织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通常把管理的重点注重到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效益之中,对于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的工作并没有进行很深刻的认识,从而就使得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得不到重视。二是基于现代化市场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如今并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工作的操作之中没有科学、有效、可行的标准进行。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观念落后

因为,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历程,在相当的情况下是基于政府部门的指导所形成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大多数的企业组织机构针对经济管理并不是非常的重视,缺少经济管理的理念。然而,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基于早先的计划型经济转变成为了市场型经济时期,在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组织机构在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之中的竞争变得非常的激烈,假若企业组织机构之中的各个部门还只是对于自身的利益进行维护,从而导致不和其他的部门进行合作,那么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企业组织机构整体的效益低下。

3.管理创新意识缺乏

经济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大多数的企业组织机构针对经济管理的关注还是非常的不足,并没有创新的观点,通常就是金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投资来促进企业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提升,然而针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模式以及理念等却并没有进行非常的注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模式落后,很难存在着新的生机,制约了企业组织机构在未来时间里的发展。

四、解决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方法

1.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策略

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是现如今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关键性的经济组织,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在进行经济管理体系以及策略的创新之中,不单单需要在整体上来完善企业组织机构组织问题,还需要给企业组织机构的生存以及发展进行创新。在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的体系构建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基于全面、整体的研究与分析,综合性的思考的标准,结合企业组织机构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行为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可行的调整管理的体系,从而来提升管理体系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以及管理的水平。而且还需要在最大的程度上清晰地界定经济管理体系之中的有关权利以及义务,一定要注重奖罚体系的实施情况,对于在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工作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的制度进行处罚,并且在工作之中突出的部门或者是个人进行嘉奖。基于标准化的奖罚体系,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管理体系的实施,并且也促进了工作人员自身参与到管理之中来。

2.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

管理的理念是实现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知道管理工作的关键理念。所以,在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中,高层管理的理念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从早先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与转变,构建最新的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组织机构的自身内部进行传播进行经济管理的关键程度,而且,还需要引进危机管理观念以及战略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方面以及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思想与整体的理念。

3.增强管理创新意识

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员工并未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新型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探究和学习的精神,欠缺管理创新意识,这样就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鉴于这样的状况,应该加强对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对企业的职工进行讲座、培训、交流等方式的知识普及、思想深化,使其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有如此,才能使员工的思想更好地和实际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正常运行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注重管理理念、模式、方式的创新和实践,而且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型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国内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以实现国内企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雯欣.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6(08)

[2]梁生生.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论.2016(12)

[3]李德裕.探究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4]白红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8)

作者简介: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内容及方法 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内容,方法

0 引言

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的运转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还是经济管理体制创新的较量。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以科学管理的原则为指导,将企业内部需求和外部竞争环境需求相结合,变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笔者就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进行论述,并提出创新的方法。

1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1 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经济活动所进行组织、计划、指挥、协调、监督等活动。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项目工程。经济管理与企业中的其他管理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经济管理是以价值原理为基础,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对企业的经济事务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经济管理的成效对企业的总体生产力的发挥起到制约作用。生产力并不只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技术和管理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管理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高的效能。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

1.2 企业通过经济管理活动,可以将企业在采购、生产、营销、售后等经济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状况进行计算、总结归纳,并以数据、表格、财务报告等各种形式体现出来,供企业高层进行决策时进行参考,从而帮助决策者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确保决策有理有据,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采用的管理模式和设定的目标应与国内外经济趋势变化发展要求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的发展优势,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1.3 企业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企业从出生、发展直至衰亡的整个发展历程。经济管理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从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到售后服务,经济管理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企业管理过程中,经济管理工作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凡是涉及到资金的经营活动都属于经济管理工作的范畴之内。总而言之,经济管理活动贯穿了整个企业发展的始终,企业的运转离不开经济管理活动。

2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

2.1 生产技术创新

生产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发新产品或者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创新从研究到投入实际生产并推广至市场中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这些技术创新都属于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

2.2 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引入或改良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人员效率的提高和利润的增加。新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激励员工的行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变革。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突破固有的管理弊端,创造自我主导发展的环境,使组织结构的设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使运行机制更加合理,员工满意度更高,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生产力。管理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管理制度的创新不止是修剪原有制度的细枝末节,而是根本性变革,针对影响企业全局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以及组织结构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对企业发展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制度变革。

2.3 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创新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而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其更适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组织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管理目标,组织创新可以将企业的现有资源(人员、物料、设备、资金等)进行重新组合或者配置,采用新的管理办法,建立新的组织结构,从而使企业现有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往往会出现将组织创新和技术创先混淆的现象。事实上,技术创新必然会对组织活动有一定的要求,而组织活动也会促进技术创新,两者相互影响,但两者的内容和职能还是有所区别的。组织创新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不改变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前提下进行改良式创新;另一种是彻底改变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创新。归根结底,两种创新形式都能有效地通过改变组织中的员工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的最终目标。在组织创新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改变人员的态度、优化组织结构、变更激励制度以及改善工作环境等活动来改变员工的行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 经济管理创新的方法要科学化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由创新主导发展的时代。微软、苹果两巨头就是凭借创新取得了业绩的节节攀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成为企业致胜的法宝。因此,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应致力于创新,实现经济管理向科学化管理方向转变。企业通过科学化的经济管理创新,将新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转中,可以使企业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利润。为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3.1 结合自身条件通过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最好的经济管理体制,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应将自身的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状况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参照国家、地方的政策指导,结合外部竞争环境的需求。只有将这三者的关系综合考虑,制定出来的经济管理制度才是科学的、适合企业发展的。

3.2 改变传统企业管理观念

思想解放是创新的第一步。企业管理者必须从传统的管理思想中走出来,要有变革落后的管理体制的决心和觉悟,认清当前形势对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的主导者,由管理者对企业全体人员传达创新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彻底转变了观念,才能推动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3.3 建立高效的监督、调控组织网络

政府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中心。企业要建立高效的监督、调控组织系统,确保国家能够对企业实行监督和调控。企业的各项工作(如经营策略、经营产品、员工考核、奖励政策等)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步骤和标准执行。建立高效的监督和调控组织网络有利于企业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不违法国家相关规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通过上述论断,我们认识到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也要随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企业的目标是最求利润最大化,而经济管理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终极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在经济管理创新的方法上不懈努力,找到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总体生产力,增加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如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J].现代商业, 2010, (09) :89.

[2]霍骁勇.论现代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电子商务, 2010, (11) :54.

现代物流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各大院校适应社会的潮流开设物流专业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物流人才,物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物流课程的系统教学,但目前物流教学与物流发展的实践有些脱节,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物流教学方法,提高物流教学质量。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现代物流教学方法创新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我国现代物流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物流人才。

关键词:现代物流 教学方法 创新

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物流人才,目前各大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学校提供的物流人才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在质量上却无法满足物流行业的需要。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总体专业素质偏低,理论知识欠缺,动手操作能力更差,这种现状的存在与物流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不无关系。因此,物流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笔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认为可以将下面几种教学方法运用到物流教学实践中去,以提高物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

目前,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教育界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物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完成一个项目,教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传授学生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像单纯的课堂传授知识那样枯燥无味,它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便于理解物流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性。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性较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习热情;又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积极加强自身学习,以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增加自己在课堂上和项目中的权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要求物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被动的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项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模仿岗位环境,将物流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要根据项目计划进行操作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共同完成项目产品,并在项目结束后按组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及使用的方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仍然存在的疑惑之处,物流教师要根据各项目小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解惑,同时向学生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这样就完成了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将物流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直观检验,而且可以提高物流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物流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物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穿插进来,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案例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两大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将实践的案例引入教学领域,让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这些案例可以容纳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提出解决方案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这种方法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最关键的就是案例的选择,现有的教材中的案例多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有些脱节,因此,物流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提前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案例资料,并进行归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多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以积累实践材料,或者到企业进行调查走访以获得适用的案例资料。在课堂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不能只是泛泛地讲解案例,并适时地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是学校物流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物流教师实施实践教学法要根据就业方向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积极开发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物流教师也要积极开发多种实践教学手段,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如角色扮演实践教学、形象展示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参加竞赛实践教学等等方式。

总之,现代物流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流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积极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并加以灵活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研究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管理模式 规范化

1 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 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等手段实现企业的盈利的经济行为总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的职能也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职能由过去的单一生产管理转变为现代的综合型管理。

1.2 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2.1 关联性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着企业的经济战略目的为进行;其次企业的经济活动都会涉及到经济管理。

1.2.2 指导性强。经济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企业的财务情况是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管理者通过财务目标规划与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可见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2.3 综合性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管理的目的,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依靠某个生产环节而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体把控企业,合理优化企业的资源等,因此企业经济管理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环节,并协调企业各个方面因素的。

2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为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因素,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影响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因此基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该是在遵循企业发展目标与方针的前提下,在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内,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核心,结合内外环境、战术与战略、树立权变管理思想的经济管理方法。企业的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企业经济管理的中心就是对企业资金运行进行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3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企业的经济运行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系统,因为只有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与形成科学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会更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导者与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建立经济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让他们熟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分配制度,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且建立监督机制,形成动态化的监督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进。

3.2 出台经济管理的相关文件。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依据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办法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出台经济管理的相关文件是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管理文件的内容应该包括: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划书、经济管理的目的与方针、经济管理活动的记录手册、经济管理的执行手册等。

3.3 实现企业经济资源的有效管理。作为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资源的有效管理是规范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方面,因此对经济资源的管理需要从企业管理人员着手,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一是要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以及管理经验等合理分配工作岗位;二是企业要组织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管理人员通过参与培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三是企业制定良好的激励制度,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3.4 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合理的经济管理目标有助于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因为只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正确,因此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目标时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充分地调研,并且积极收集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资料,并且规划企業经济管理目标的进程;其次要对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规划的制定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持经济管理目标规划的制定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后经济管理目标规划编制完成后,要对经济管理目标的科学性、实效性等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以此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符合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4 结束语

企业要想实现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要从经济管理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经济管理系统、组织结构、出台经济管理文件、优化经济资源、制定经济管理目的等规范经济管理模式,进而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小议如何规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中国外资,2013(4).

[2]王逸初.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3).

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 篇6

1.1 运输速度非常快

交通运输作为陆地上的主要运输形式,速度快、效率高是其主要特点,在进行运输时能够将货物送至家中,同时不需要在运输途中更换包装,能够将旅客和货物一次性直接运至目的地。交通运输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旅客或货物的运送,它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符合。

1.2 能够达到“上门”运输

交通运输能够使货物直达目的地,实现门对门运输,相比于海运、空运等其他方式,交通运输自身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对货物进行运输过程中,任何目的地都能够到达,且运输过程不需要转换地点和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有些运输任务有特殊的要求,这种直达的运输方式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1.3 具有较低的投入成本

车辆为交通运输过程中固定的交通工具,能够很容易的获得。运输的过程相对简单,没有繁琐的手续,与其他运输形式相比,交通运输具有较小的投入成本,进行交通运输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即可。这就导致了人们经常将交通运输作为最佳的运输方式,满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1.4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不管是在货物的装运还是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交通运输方式的灵活性都比较强,同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运输过程中适当的进行调整,能够比较容易的转载运输货物,操作相对简单,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使其质量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在运输过程中,装卸作业、仓储作业、运输作业等环节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衔接,运输成本由此得到大幅降低,同时还能够顺利实现运输预期经济效益,意义重大。交通运输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很快适应各种不一样的运输任务环境,在运输过程中,针对特殊任务其优势较大,能够将运输任务很好的完成。

2 现代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运输经济受区域发展的直接影响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在当前一个时期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依然未能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完全改变,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而言,经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优先推动一些工业产业的提前发展,进而使周围产业的发展被产业经济的发展所带动,就我国目前的体制来说,很难将这种经济模式进行改变。在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会按照此模式进行发展,因此相关交通部门要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物资行业运输过程中,主要方式就是交通运输,要想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得到保障,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使运输行业的成本投资有所降低,同时使运输行业的发展逐渐趋于专业化,从而不断提升和发展我国经济,并且能够有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及时改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2.2 交通运输经济受运输效率和组织水平的直接影响

当前一个时期,在我国一些落后的地区,仍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这些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相邻区域互相封锁,最终造成道路交通的空驶率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严重的浪费了我国道路交通资源,对交通运输良好环境的创建造成一定的影响和阻碍,不利于道路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2.3 交通运输经济受资金投入的直接影响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由于某些区域道路崎岖难走,导致运输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交通部门想要使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和,必须展开多条线路,而交通线路的持续增加,就导致交通部门资金投入的持续加大。所以,资金的投入也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交通线路建设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价格随着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而持续增加,因而就持续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不断增加了各个方面的成本。所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交通运输经济过程中,就大幅增加了其成本,造成资金相对紧张。另外我国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区域之间的差异存在于我国交通运输经济中,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交通运输经济长期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

2.4 交通运输经济受安全管理工作的直接影响

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具有较差的职业素质和安全观念;另外,违章操作、疲劳驾驶等因素普遍存在于客运以及货运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在客运或货运过程中,交通运输单位往往过于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超载以及超速现象的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人员没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工作中不注重安全管理,造成了交通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加强重视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问题,确保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现代交通运输经济问题的应对方法

3.1 将内部控制和管理扎实做好

加强交通运输内部管理是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基础保障,需要及时整合内部管理制度,对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想要完善和优化内部管理,首先要及时建立和完善运输企业市场反应机制。通过相应的机制对市场进行调研,从而有效预测和开发市场。具体实施的过程就是对货源以及客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随机抽选调查样本,有效分析当前交通运输的市场情况,能够对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及时有效的预测,从而给企业提供参考依据,以便下一阶段经营计划的制定。

3.2 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所谓的预算全面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预算的方式分配、考核以及控制内部的各个单位的财务和非财务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考核或者协调完成企业的各项运营和生产活动。为了有效提升运输企业的资金收益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能够全面的认识,才能够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用其中。作为预算控制工作的核心,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现金流。只有对现金流进行高效、合理的控制,才可以保障及时收回项目资金,使费用的支出具有科学性。只有将企业财务结算的作用全面发挥,严格遵循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才能够集中并合理的应用资金,从而使财务风险得到有效降低,使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目标不断提高。

3.3 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同步发展

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能够通过农村发展计划的制定,使农村的规模不断扩大,使乡镇的聚集效应有所提高,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推动,使城乡之间区际的空间与城际的范围不断缩短,杜绝农村出现“断头路”,优化配置城市与乡村资源;在城乡交通运输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推广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及时解决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城乡之间能够及时的交流,互相的帮助,各地区也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更新,对“规模效应”有充分的认识,即落后城市的经济的缓慢发展,不但会对较高经济水平的城市发展造成阻碍,而且会降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整体协调发展无法得到实现。如果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但能够对农村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3.4 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

交通运输经济也具备消费属性,消费者希望相应等值的服务能够出现在购买行为时。所以交通运输经济需要将服务水平进行不断提升,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优质舒适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过在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程度进行分析以后能够看出,个性化的服务需要适度进行开展,如果过多的投入人力和物力,会对运输设施的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在现代运输行业中,交通运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为了使公路网络体系得到完善,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到快速推动,交通部门必须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加强重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经济方法在现代科学管理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经济方法,科学管理,经济手段

现代科学管理的经济方法主要是指运用经济手段,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来从事讲究社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具体地说, 是通过运用诸如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奖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制、经济合同等这样一些经济手段为杠杆, 组织、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的活动,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经济方法的实质及必要性

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和条件, 经济管理方法采用的具体手段和具体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不能简单划一地规定, 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但是, 任何管理的经济方法, 其实质是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从物质利益上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从而有效地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去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这是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最基本的一个不同点。运用经济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不断调整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 把个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 既不损害国家利益, 又能保证并根据情况不断提高集体和个人的收益, 从而使集体和个人对完成国家的整体目标, 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要运用经济方法来进行管理, 归根到底是由于现在还存在单位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差别。列宁在总结苏维埃政权最初年代的经验教训时, 坚持认为社会主义管理不能单凭政治热情和行政命令, 还必须采用经济方法。他特别强调“不是直接依靠热情, 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 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建国初期我们比较注意经济方法, 工作效率、经济效益都较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逐步形成一种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以后尽管多次进行改革, 条条块块基本上未能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方法进行管理的做法。“文化大革命”期间, 硬是把采用经济方法管理诬之为“物质刺激”, “利润挂帅”。承认按劳分配, 不承认全民所有制单位间存在的利益差别, 不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全是一个样, 严重挫伤了单位、企业、干部、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提出要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改革各种管理体制, 纠正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做法, 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 逐步采用经济管理方法, 多年来收到了显著效果。实践经验证明, 运用经济方法, 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级管理机构、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可以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管理活动的效果。

二、经济方法在现代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 用经济方法可以使经营水平好的企业的劳动耗资得到补偿, 并且得到相应的物质利益, 以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 用经济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计划任务的完成。无论是实行指令性计划, 还是实行指导性计划, 都必须运用经济杠杆。指导性计划, 主要应依靠经济杠杆等经济手段来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实现, 也离不开经济杠杆的力量, 因为指令性计划虽然有约束力, 可以用强制的行政措施, 但不运用经济杠杆, 违背了经济规律的要求, 计划任务的实现会受到影响。

第三, 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联系错综复杂, 不能把企业、部门、地区的经济活动定得具体, 要给他们一定的权力, 把经济搞活。但不能强调搞活经济就盲目生产, 重复建设, 影响经济按比例发展。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在计划允许的范围内, 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以保证这些任务的实现。

第四, 运用经济方法进行管理, 可以有计划地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实现经济的高速度按比例发展。在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 从宏观领域看, 主要表现在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管理。比如通过价格杠杆保持生产的产需平衡, 调节某些产品的供求关系, 调整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督促企业加强经济核算, 改善经营管理;通过税收杠杆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新产品的生产, 调节一部分企业的利润和各种经济成分及个人的收入;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 灵活地调节生产和流通, 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加速资金的周转与合理的使用, 提高经济效益等等。价格、税收、信贷等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强大经济杠杆。要发挥它们的作用, 必须让它们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使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结合起来, 使企业的经营成果与企业本身及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实践已经证明, 企业的经营成果无法与企业自身及职工个人利益相联系时, 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就立即丧失, 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规律。

在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 还必须特别注意微观领域通常采用的几种手段, 即工资、福利、奖金与罚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 当然也是劳动力消耗的一种补偿。工资要能真正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首先必须与劳动责任制考核联系起来, 同时必须注意工资收入与劳动者实际生活水平的关系。不以劳动考核做依据的工资, 起不到管理手段的作用;收入没变 (或略有上升) 而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工资, 同样起不了管理手段的实际作用。福利亦是如此, 奖惩必须分明, 等级差距应大。奖, 一定要在劳动者除完成本职岗位责任外, 另有贡献时才能授予。罚 (包括扣发部分工资) , 针对破坏纪律, 影响工作的人, 在劳动者未完成本职岗位责任时, 立即进行。“仅完成职责者不当奖, 不完成职责者即当罚”, 严格奖惩, 这是真正发挥奖惩管理作用的一条原则。在现实的奖惩方法的运用上常常倒过来, 奖泛而罚乏, 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个负数。事实上, 工资、奖罚等等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管理作用, 但彼此是相互领先和相互补充的。在管理活动中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手段, 使管理工作活跃起来, 将造成一种强大的机制, 提高管理水平。

三、经济方法应该与行政方法相结合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 虽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但它们不是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就行政方法来说, 它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克服其可能带来的一些弊症, 就需要经济方法的配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对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必须有严格的集中统一计划, 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性, 有权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 如合理利用自己的条件, 扬长避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社会与经济的活动日益复杂。在整个网络中, 千千万万个单位、项目、任务、人员等的特点和要求各不相同, 条件、情况复杂多样, 想要一切都由上级行政组织详细规定, 完全用行政方法来进行管理是根本不可能的。科学的方法只能在统一计划指导下, 确定相应的政策, 激励各组成部分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自身的经济利益与计划的整体目标, 与社会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选择各自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去做好工作, 保证统一计划的实现。这个极其复杂的管理过程, 要靠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完成。经济方法是有局限性的, 它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单纯用经济方法, 不能有效地保证产需平衡, 不能将比例失调防患于未然, 甚至也不能立即制止比例失调的继续发展, 导致“矫枉过正”, 由一种不平衡走向另一种不平衡。运用经济办法管理, 必须有统一的方针、政策和计划作指导。需要大量复杂的组织协调工作, 才能真正把各级、各层、各方面的积极性互相衔接, 而不是互相抵消地发挥出来。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新进展 篇8

一、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分期

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和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期间, 学术界重新把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7—1978年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 1979年以后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有制经济结构呈现市场经济加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加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加计划经济, 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快———慢——快。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二、1949~1956的经济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对旧中国的经济遗产进行批判与继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体制, 使我国经济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世界为之瞩目。当时的中国实施的体制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以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 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另外, 当时中国除了独立自主发展以外, 以平等互利、等价交换为前提, 接到了苏联的“无私援助”。低利贷款解决了中国发展的资金问题, 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自1978年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之后打开了研究的禁区, 朱佳木、薛汉伟、王文章等人认为,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 它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 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赶超战略的实施对这一加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1957~1978的经济

自1957年10月中苏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 苏联撤回了所有在中国帮助的苏联专家, 从而造成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之后中国开始完全自主发展, 由于对历史和国情的错误分析, 中国自“一五”以后, 进行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运动脱离了中国实际政策使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较大代价。由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的大跃进运动以及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造成了三年困难时期, 经济发展单一缓慢。此外, 自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停滞。此段时间的停滞造成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倒退。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分析, 各家观点不一, 也存在许多争论。张涛认为大跃进运动有合理内核:将群众运动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要摆脱对苏联的依附, 最大限度地调动本国内部资源。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重视人力资本, 强调利用本国资源有其理论价值。而胡绳提出:当农业生产力没有任何显著提高, 国家工业化正在发展的时候, 认为从人民公社就能够进入共产主义, 这种思想实质上属于民粹主义的范畴。

四、1979年以后的经济

自文化大革命之后, 中国开始反思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起点与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朱佳木认为, 经济需要搞活, 而搞活不能没有秩序。就像一只小鸟, 我们不能把它捏在手里, 否则它就死了, 这好比计划经济, 政府不能管的太紧, 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拉起红灯。而应该把它放在一个大笼子里, 让它可以在制度的范围内尽情的飞。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搞活经济。

市场是最灵活测试器, 它可以实现自我调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逐步变为市场经济加计划经济。经济开始步入市场化趋势。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例,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 使农民在经济上成为平等的主体, 促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关于农村改革, 武力认为, 自1992年以后, 市场经济使农业规模经营承担风险能力、市场谈判实力可以发挥作用;集体经济有了经营自主权和外部市场等。所以在20世界末期, 出现了南街村和华西村这样高速发展的集体经济农村。

随着对新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深入研究,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要努力在世界经济理论研究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学者涉足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中, 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提高经济学的知识, 弥补专业研究薄弱环节。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已取得也将继续取得更好的进展。

摘要:自跨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继续贴近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开展研究工作。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突破, 各项专著、文章不断问世。本文站在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前辈的观点基础上, 对中国现代经济史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现代,新进展

参考文献

[1]王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五十年[N].工人日报, 1999-05.

现代航运服务业经济贡献研究 篇9

水运是最古老也是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对于早期的港口而言,运输是其最基本的功能。随着传统的运输型、中转型港口向新一代的综合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港口的工业功能和服务功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大陆的上海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青岛港排在全球前十位,占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的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06.9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6.3%,首次超越新加坡港,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排名第一的双料“冠军”。但与国外港口相比,我国港口在软环境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从而促进港口发展转型,提升港口的软实力。

从服务流程来看,现代航运服务业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上游产业及部分中部产业的服务功能通常表现为港口的口岸政策和经营环境,也时常被称为港口的软环境;而其另一部分中游产业和大部分下游产业往往是以港口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为依托的,通常被称为港口的硬环境。按构成要素划分,可将现代航运服务业划分成核心层、辅助层和支持层三个层面,其中核心层包括船舶运输业和港口服务业。

二、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综合经济贡献分析

经济贡献通常指因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GDP、就业人数、劳动者报酬、政府税收和产业结构的贡献或影响,一般存在着静态的贡献和动态的贡献。就现代航运服务业而言,在某一时期现代航运服务业自身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贡献(包括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波及经济贡献)就是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静态经济贡献;因现代航运服务业自身发展和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经济贡献就是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动态经济贡献。除此之外,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产生的运输便利(广义运输成本下降)往往能够引发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对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产生不断扩大的贡献(影响)。本研究把此种经济贡献称为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战略经济贡献。在本研究中,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动态经济贡献和战略经济贡献统称为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综合经济贡献(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静态和动态经济贡献。

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静态经济贡献包括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波及经济贡献。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产业链(包括下游、中游和上游产业)因航运活动而引发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港口城市或区域GDP、就业人数、劳动者报酬、政府税收和产业结构的贡献或影响;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活动因生产经营而购买其他部门的产品或服务而引起的经济贡献,它反映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而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波及经济贡献是指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劳动者用其工资消费而对城市或区域国民经济循环多次产生的后续经济贡献。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静态经济贡献一般可以通过对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的调查和城市或区域投入产出表进行估算。但是,随着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区域经济对外贸易不断加强,海上运输需求不断增大,引发港口建设、航运业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集聚和发展,从而使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导致现代航运服务业经济贡献的动态变化。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动态经济贡献也就是现代航运服务业在不同时期的静态经济贡献。

2、战略经济贡献。

空间经济学理论(也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或新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要素虽可自由移动,但需要支付运输等费用;同时,生产区位在空间上的聚集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因此,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引起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增长。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报酬递增、空间聚集和路径依赖三个方面。因此,对发展中地区而言,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经济贡献不仅在于运输功能所产生的静态经济贡献,更在于因广义运输成本下降而吸引工业和服务业集聚所产生的对城市或区域经济的战略经济贡献。

三、现代航运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1、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一般可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引起的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随着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因港口不断的深水化和专业化、装卸机械的大型化和现代化、挂靠船舶的密集化和大型化、以及水陆空集疏运体系的快捷化等发展因素产生的规模效应和效率提高,能够不断减少单位货物的实际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下游产业链的成长和规模扩张,对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上游产业链的服务需求也不断扩大,航运金融、航运信息、海事法律、航运教育等专业化服务分工加深、规模扩大,同时因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的政府口岸部门服务效率的提高等发展因素,能够提高航运服务活动的竞争力和减少航运活动的交易成本。

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导致其竞争力加强,引发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主要是高端航运服务)向周边地区输出(辐射),从而促进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至某一地点从事商业活动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较决定了它的区位潜能,它显示了某地对周边地区区位要素的吸引力。因此,港口城市及其附近区域因广义运输成本下降能够吸引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因货主及其代理人在选择运输路径(包括转运港)时需权衡其外贸商品产销两地货价差所致的营业收入与需求运输服务所承担的全程综合成本,包括货币支出、时间耗用和风险承担等因素(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边际营业收入与边际综合成本(广义运输成本)相等的均衡状态确定了港口腹地的范围。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因广义运输成本降低而扩大港口腹地的范围,从而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航运服务业反作用。

城市和区域贸易量增加,导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提高了对现代航运服务的需求,引发港口的进一步建设和航线密度增加,从而促进航运业的集聚和发展。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下游产业链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上游产业链的发育和发展。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导致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四、结论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现代航运服务业不仅可提高港口竞争力,而且可通过降低广义运输成本吸引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现代航运服务业不仅具有静态和动态经济贡献,而且具有战略经济贡献,现代航运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

本文对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经济贡献进行了探讨,构建了现代航运服务业综合经济贡献的理论框架。未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对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经济贡献进行分析和验证,对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在研究的视角上,可将我国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特点与国外港口进行比较,从而构建新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Krugman P.Complex landscapes in economic geograph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2):412-416.

[2]陈继红,真虹,宗蓓华.上海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策[J].水运管理,2008,(12):26-27.

[3]马硕.航运业对中国经济卅年高速发展的贡献[J].中国航海,2009,(1):82-86.

[4]邵文武,张国良.水运对中国经济贡献率测算研究[J].水运工程,2007,(8):1-5.

[5]宋炳良.港口腹地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8,(4):61-65.

[6]吴国付,程蓉.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30(3):535-538.

现代企业的统计方法研究 篇10

摘要: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关键词:新经济现代企业统计分析

0 引言

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1 现代企业的统计理念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1 统计服务对象 当前,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1.2 企业统计内容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1.3 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3.1 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手段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1.3.2 企业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1.3.3 统计整理的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2 现代企业的统计制度和管理体制分析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2.1 企业统计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

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2 企业统计管理体制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现代林业与生态旅游经济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旅游,经济研究

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越来越显现其缺点的时候开始出现的。传统旅游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增加进入旅游区的游客人数, 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景区的经济收入, 在此观念上带来的后果是景区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被破坏和损毁。很多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景区, 经过度开发后, 只留下“一片狼藉”, 不仅没有带给当地人民所期望的经济收入, 甚至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而生态旅游的宗旨是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的发展, 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处的发展不是单指经济发展, 而是包含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模式上发展的新型模式, 并在近些年蓬勃发展起来。生态旅游是个外来概念, 要在中国落地生根, 自然应该适应中国国情, 我们必须在尊重生态旅游概念本义和国际上已有共识的前提下, 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 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发展模式上寻求创新, 而不是忽视、否认, 甚至颠覆其基本的理念, 否则生态旅游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同时, 我们也要放宽视野, 广泛借鉴别国的经验, 这样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目前, 生态旅游主要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4个功能, 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扶贫功能、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功能。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 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 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 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保护环境并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 地表有暂时或永久性的浅层积水, 植被以水生植物为主的区域, 包括浅水湖泊、沼泽、湿生草原、河口三角洲、滨海滩涂、内陆低地等。湿地是地球之肾, 保护好湿地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 湿地所在地区的人们对湿地习以为常, 甚至认为湿地妨碍了生产和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 围湖造田、填水造陆的事情常有发生。实际上, 湿地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 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 可以较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 显著改善生态环境

开展生态旅游首先保证了旅游区生态的稳定, 生态旅游区多为山野、森林地区, 这些地区多为河流发源地带, 生态环境如遭破坏, 不仅危害当地生态环境, 而且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生态旅游区基本免除了“三废”污染, 不仅可以保护旅游区自身这块净土, 而且对于保护周围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助益。另外, 还有利于保护物种, 以自然生态旅游为对象的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系统内物种的保护, 包括森林树木等植物, 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各类动物种群等。在生态旅游中, 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 因而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2.2 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发展森林旅游, 使林区由原来单一的生产木材和经济林产品的林业经济结构, 变为向广大游人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社会经济结构, 从而增加林区经济收入, 并带动发展旅游所必需的相关行业的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森林旅游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社会创造出高于本身就业人数数倍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可以很好地保护各种自然景观的完美性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使自然景观持续地供游人观赏。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游人有效地放松身心, 有益健康, 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活动主流的21世纪, 谁的生态旅游搞得好, 就能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威望和竞争力。

2.3 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的内容, 包括利用各种有趣和灵活多样的形式, 向游人宣传生态知识和物种保护的意义。导游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生态环境, 使游人不仅在生态旅游中得到乐趣, 还能获得生态方面的知识, 所以, 开展生态旅游也是一种向游人开展生态教育的形式, 对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2.4 增进科技和文化交流

森林旅游对林区社会的开放有直接促进作用, 从而强化客源区与旅游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增加人们之间的友谊。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 引发了对新科技的需求, 旅游是科技研究、传播、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林业科技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开展森林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还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改革开放。

2.5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铁笼下一篇:大师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