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基础》

2024-12-10

《现代经济学基础》(精选12篇)

《现代经济学基础》 篇1

在当今虚拟经济处于危机的情况下, 实体经济亦受牵连, 但这更突显了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而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 它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减少资源的消耗为目标, 利用先进物流技术, 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之间建立绿色通道, 是沟通买卖双方的桥梁。对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绿色物流。

一、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认知价值论

众所周知, 第一利润源来源于资源领域, 其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对象, 第二利润源来源于人力领域, 其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 第三个利润源来源于物流, 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 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 因而更具有全面性。绿色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 不仅为制造商降低物流成本, 创造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 使之及时有效地转移给用户, 而且在用户的心目中创造了认知价值。认知价值是企业让渡给顾客, 且能让顾客感受到的实际价值。认知价值是绿色物流企业建立顾客关系的基石。良好的认知价值会对绿色物流企业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 带给顾客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 使顾客需要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 是绿色物流企业创造价值的综合反映。更为重要的是:绿色物流创造的价值不只是从物流企业本身降低费用, 提高服务水平的角度考虑, 而是从用户认知价值的角度考虑。随着用户环保意识的增强, 政府调控力度的加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用户认知价值将会不断提高, 这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也是绿色物流企业制订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当然, 绿色物流企业在提高用户认知价值时应以能够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主要原则。

二、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二——外部不经济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是20世纪初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 随后由他的学生、英国经济学家A.C.Pigon丰富和发展。外部不经济性是经济外部性中的一种, 它指一种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效益, 而这些成本和效益不能在决定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经济外部性的存在是因为当A对B提供劳务时, 往往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 可是A并未从受益人那里取得报酬, 也不必向受损者支付任何补偿。经济外部性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外部经济性, 即某项活动对周围事物造成良好影响, 并使周围人获益, 但行为人并未从周围人额外获益。其二是外部不经济性。即某项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而行为人并未为此而付出任何补偿费。外部不经济理论反映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主要是外部不经济性, 如物流企业运输配送加剧了城市拥堵, 空气污染等。表面看来, 外部不经济性是某一种物品或活动对周围事物产生的不良影响。但若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外部不经济性实质上是私人成本的社会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把自身赢利建立在他人受损的基础上, 这显然不公平。同时, 社会成本一般而言应大于私人成本, 所以我们应使私人成本内部化, 以使社会成本减少甚至消除。这样外部不经济性内化, 就全社会而言, 可以以较少的投入来减少较大的损失, 这在经济上亦有利可图。目前, 外部不经济性的理论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 人们纷纷寻求使外部的经济性内部化的办法。其中最有益的办法是进行回收利用, 而回收利用正是绿色物流的一种基本功能。

三、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三——效益统一理论

企业的基本属性就是获取经济效益, 如果没有经济效益, 连简单的维持生产都不能进行。但经济效益必须和环境效益进行统一。现实中尽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其对立和矛盾的一面, 也有其统一的一面, 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再生产与环境系统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通过索取环境资源和把废弃物排入环境而把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联成一个整体。其二是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局部企业和部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差的生态效益可导致全面、整体的经济效益的降低。其三是经济效益本身的内涵就包括环境效益的提高。提高经济效益包括自然资源供给量的增加、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及废弃物的结合利用, 而这些皆有利于提高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源泉, 而前者是后者的经济表现形式, 二者是统一的。而强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的都是为了社会效益, 为了使社会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改善, 例如运输工具的零污染排放、物流园区的合理规划等等。总之, 要使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过一种较高环境品质的生活。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在环保方面, 三者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必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正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的统一。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部不经济理论和三效益理论均为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中国流通经济[J].2004 (3) 12~14

[3]李培俊:绿色营销的风险分析与防范.中国流通经济[J].2004 (2) 53~56

《现代经济学基础》 篇2

1.2 我国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案例分析 香港成为世界市场物流枢纽的八大优势 第2章 物流系统 2.1 物流系统概述 2.2 如何推进物流系统化

案例分析 香港机场货运中心 第3章 物流功能要素

3.1 运输 3.2 仓储 3.3 装卸搬运 3.4 包装 3.5 流通加工 案例分析 联华便利物流中心装卸搬运系统 第4章 企业物流

4.1 企业物流概述

4.2 供应物流

4.3 生产物流 4.4 销售物流 4.5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 案例分析 蔡氏物流:让制造业赚物流的钱

第5章 第三方物流

5.1 第三方物流概述

5.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类 5.3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4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选择和实施 案例分析 冠生园的物流外包 第6章 配送与配送中心

6.1 配送 6.2 配送中心

案例分析 沃尔玛利用物流配送节约成本

第7章 国际物流

7.1 国际物流概述

7.2 国际物流系统

7.3 国际物流的运输方式 7.4 国际物流结点 7.5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

案例分析 中远:物流“旗舰”之七种“舞步” 第8章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8.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8.2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模式 8.3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8.4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案例分析 戴尔的供应链之迷 第9章 绿色物流

9.1 绿色物流的概念和内涵

9.2 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 9.3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案例分析 夏普的绿色物流 第10章 电子商务与物流

10.1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0.2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10.3 电子商务下物流系统的特性与要求 10.4 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案例分析 “戴尔”的物流电子商务化

参考文献

1.1 物流的概念 1.1.1 物流概念的起源 1.1.2 物流的定义

在物流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组织和学者都给予其不同的定义。“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商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

本书采用的是中国国标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客户要求的过程。1.1.3 物流的分类(1)按照作用分类

1)供应物流 2)销售物流 3)生产物流 4)回收物流 5)废弃物物流(2)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1)地区物流 2)国内物流 3)国际物流(3)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1)社会物流 2)行业物流 3)企业物流 1.2 我国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2.1 我国物流的现状

(1)现代物流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2)一些工商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

(3)一批运输、仓储及货代企业逐步向物流企业发展(4)国外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

(5)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物流服务质量管理(6)为电子商务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有了发展(7)物流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8)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已在物流业务中应用 1.2.2 我国物流的发展阶段

(1)初级发展阶段(2)停滞阶段(1966—1977)(3)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0)(4)高速发展阶段

1.2.3 我国物流发展前景 1.2.4 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

(1)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

【本章目的和任务】

【本章要点】 2.1 物流系统概述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环节所组成,它们也称为物流的子系统。2.1.1 物流系统的定义和构成(1)物流系统的定义2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移动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图2.1 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6)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 2.1.3 物流系统的功能

(1)输入

(2)输出

(3)处理(或转化)

(4)限制、干扰

(5)反馈 2.1.4 物流系统的目标

(1)服务性

(2)快捷性

(3)有效利用面积和空间

(4)规模适当化(5)库存控制

2.2 如何推进物流系统化 2.2.1 物流系统化的原则

(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2.2 物流系统化的方法

(1)大量化(2)共同化(3)短路化(4)计划化(5)专业化(6)省力化(7)信息化

2.2.3 物流系统中的效益背反关系(1)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

(2)构成物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效益背反关系(3)各子系统的费用之间存在效益背反关系(4)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图 2.4 商品库存量与缺货率的关系

【本章目的和任务】

【本章要点】 3.1 运 输

3.1.1 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指物品在物流据点之间的移动。

3.1.2 运输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①运费——高低。②运输时间——到货时间长短。3 ③频度——可以运配送的次数。④运输能力——运量大小。⑤货物的安全性——运输途中的破损及污染。

⑥时间的准确性——到货时间的准确性。⑦适用性——是否适合大型货物运输。⑧伸缩性——是否适合多种运输需要。

⑨网络性——和其他运输机具的衔接。3.1.3 运输方式及特点

(1)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分为车皮运输和集装箱运输。1)车皮运输 2)集装箱运输

铁路运输的优点有:

①不受天气影响,稳定、安全。②具有定时性。③中长距离运货,运费低廉。④可以大批量运输。⑤可以高速运输。⑥可以按计划运行。⑦网络遍布全国,可以运往各地。⑧节能。

铁路运输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包括 ①短距离货运,运费昂贵。②货车编组,转轨需要时间。③运费没有伸缩性。④不能采取门对门服务。⑤车站固定,不能随处停车。⑥货物滞留时间长。⑦不适宜紧急运输。(2)公路运输

它是最普及的一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所使用的设施包括公路、公路车站和行使在公路上的车辆。

1)公路运输的优点

①可以直接把货物从发货处送到收货处,实行门对门服务。②适于近距离运输,而且近距离运输费用较低。③容易装车。④适应性强。2)公路运输的不足之处

①不适宜大批量运输。②长距离运输,运费相对昂贵。③易污染环境,发生事故。④消耗能量多。(3)水上运输

水上运输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运输方式,其设施主要包括天然水道(或经过改良的水道)、港口和船舶。

1)水上运输的优点 ①长距离运输,运费低廉。②原材料可以散装上船。③适用于重货物和大批量运输。④节能。2)水上运输的不足之处

①运输速度比较慢。

②港口设施需要高额费用。

③搬运费用偏高。④运输时间难以保证准确。⑤易受天气影响。(4)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的设施主要包括航空港、飞行器和航空设施。1)航空运输的优点

①运送速度快。②服务质量高、安全可靠。③受地形条件限制小。④包装简单。

2)航空运输的不足之处

①运费偏高。②受重量限制。③地区不能离机场太远。④受天气影响较大。

(5)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一种随着石油的生产和运输而发展起来的特殊货运方式,其设施包括管道线路和管道两端的气泵站,货物凭借高压气泵的压力在管道内移动,到达目的地。1)管道运输的主要优点 2)管道运输的不足之处

③管道建设的初期固定投资成本大。

④管道运输特征鲜明,适用范围极为有限,但是也发展到粉粒体的近距离输送。3.1.4 运输合理化

(1)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3)提高运送效率(4)推进共同运输 3.2 仓储

3.2.1 仓储的概念和功能

(1)储存和保管的功能(2)调节供需的功能(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3.2.2 仓库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

1)自有仓库 自有仓库是指各企业为了保管本公司的物品(原料、半成品、产成品)而建设的仓库。

2)营业仓库 按照仓库管理条例取得营业许可,保管他人物品的仓库称营业仓库。3)公共仓库 国家或公共团体为了公共利益而建设的仓库称公共仓库,即为公共事业配套服务的仓库。

4)保税仓库及保税堆货场 根据有关法律和进出口贸易的规定取得许可,专门保管国外进口而暂未纳税的进出口货物的仓库,称保税仓库。(2)按结构和构造分类

1)平房仓库平房仓库是指仓库建筑物是平房,结构很简单,有效高度一般不超过5~6 m的仓库。

2)多层仓库

多层仓库为两层以上的建筑物,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仓库。3)高层货架仓库(或立体仓库)建筑物本身虽是平房结构,但高层的棚顶很高,内部设施层数很多,具有可以保管10层以上的托盘的仓库棚。4)散装仓库 散装仓库是指专门保管散粒或粉状物资的容器式仓库,如谷物、饲料、水泥等颗粒状、粉状货物。

5)罐式仓库 以各种罐体为储存库的大型容器型仓库,如球罐库、柱罐库等。(3)按技术处理方式及保管方式分类

1)普通仓库 普通仓库一般是指具有常温保管、自然通风、无特殊功能的仓库。2)冷藏仓库 冷藏仓库是指有制冷设备,并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以保持较低温度的仓库,是专门用来储存冷冻物资的仓库。3)恒温仓库

恒温仓库是指具有保持一定温度和保湿功能的仓库。4)危险品仓库

保管危险品并能对危险品起一定防护作用的仓库,称危险品仓库。(4)按仓库功能分类 1)生产仓库

生产仓库是指为企业生产或经营储存原材料、燃料及产品的仓库,也有的称为原料仓库或成品仓库。2)储备仓库

储备仓库是专门长期存放各种储备,以保证完成各项任务的仓库,如战略物资储备、季节物资储备、备荒物资储备、流通调节储备等。3)集配型仓库

集配型仓库是以组织物资集货配送为主要目的的仓库。4)中转分货型仓库

中转分货型仓库以中转储备为主要目的,其中转作用类似配送型仓库中的单品种、大批量型仓库,其储备作用又类似于储备型仓库。5)加工型仓库

以流通加工为主要目的的仓库称为加工型仓库。一般的加工型仓库是集加工厂和仓库的两种职能,将商品的加工业务和仓储业务结合在一起。6)流通仓库(类似配送中心)专门从事中转、代存等流通业务的仓库,称为流通仓库。(5)按仓库选址分类

1)港口仓库 港口仓库是为了保管进出口货物在海港、空港附近建立的仓库。

2)内陆仓库 与港口仓库相对应,在内陆部分地区建造的仓库称为内陆仓库。3)枢纽站仓库 为了发展现代化运输,把货运枢纽站和仓库集中在一起,在流通业务集散地建造的仓库称为枢纽站仓库。广义的枢纽站仓库包括港口仓库。3.2.3 仓储合理化

(1)实行ABC管理(2)应用预测技术(3)科学的库存管理控制 3.3 装卸搬运

3.3.1 装卸搬运的概念及构成(1)装卸搬运的概念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具体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活动。(2)装卸搬运的构成

①装卸:指货物装上或卸下运输工具。②搬运:指货物在短距离移动的作业。③堆码:将物品或包装货物进行码放、堆垛等作业。④取出:从保管场所将物品取出。⑤分类:将物品按品种、发货方向、顾客要求等进行分类。⑥集货:将物品备齐,以便随时装货。

3.3.2 搬运装卸作业合理化的原则

(1)消除无效搬运(2)提高搬运活性(3)减少人体的上下运动,利用重力的影响和作用(4)合理利用机械(5)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

(6)集装单元化原则(7)提高综合效果 3.4 包装

3.4.1 包装的概念

包装是指物品在运输、保管、交易、使用时,为保持物品的价值、性状,使用适当的材料、容器进行保管的技术和保护的状态。(1)单个包装

单个包装也称为小包装,是物品到达使用者手中的最小单位。(2)内包装

内包装是将单个包装的物品归并为1~2个以上的较大单位,放进中间容器里的状态和技术,包括为保护里边的物品在容器里放入其他材料的状态和技术。(3)外包装

从运输作业的角度考虑,为了加以保护并搬运方便,将物品放入箱子、袋子等容器里的状态和技术。

3.4.2 包装的功能

(1)保护功能(2)定量功能(3)便利功能(4)效率功能(5)商品功能(6)促销功能 3.4.3 包装材料

(1)纸和纸板制品(2)塑料制品(3)木制容器(4)金属容器

(5)包装用辅助材料 1)粘合剂 2)黏合带 3)捆扎材料

3.4.4 包装的合理化 3.5 流通加工

3.5.1 流通加工的概念及功能

(1)流通加工的概念 在流通过程中辅助性的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2)流通加工的目的

①适应多样化的顾客的需求。②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食品的保存机能。③提高商品的附加值。④可以规避风险,推进物流系统化。

(3)流通加工的功能 1)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2)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 3)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3.5.2 流通加工的内容(1)食品的流通加工

①鱼和肉类的冷冻。②生奶酪的冷藏。③将冷冻的鱼肉磨碎以及蛋品加工。④生鲜食品的原包装。

⑤大米的自动包装。⑥上市牛奶的灭菌和摇匀。

(2)消费资料的流通加工 ①衣料品的标识和印记商标。

②粘贴标价。③安装做广告用的幕墙。

④家具等的组装。⑤地毯剪接。(3)生产资料的流通加工 ①钢板的切割。

②使用矫直机将薄板卷材展平。③纵向切割薄板卷,使之成为窄幅(钢管用卷材)。④用气割厚板。⑤切断成型钢材。【本章目的和任务】 【本章要点】 4.1 企业物流概述 物流包括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两方面。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大领域,研究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这是从企业角度研究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领域。4 4.1.1 生产企业物流 生产企业物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产成品销售,以及伴随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1)供应物流突出的企业图4.1 企业物流(2)生产物流突出的企业

(3)销售物流突出的企业(4)废弃物物流突出的企业

4.1.2 流通企业物流(1)批发企业物流(2)零售企业物流(3)仓储企业物流(4)配送中心的物流(5)“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

4.2 供应物流 4.2.1 供应物流概述

(1)供应物流的概念 供应物流是指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它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料运输。

(2)供应物流的地位与作用(3)供应物流系统 1)采购 2)供应 3)库存管理 4)仓储管理 4.2.2 合理组织供应物流的基本要求(1)准确预测需求(2)合理控制库存(3)科学采购 1)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

2)慎重选择供货商 3)制订正确的采购策略

4)科学地进行采购决策(4)强化供应保障 4.3 生产物流 4.3.1 生产物流概述(1)生产物流的概念 生产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购件在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该点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2)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 1)生产的类型 2)生产规模 3)企业的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4.3.2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1)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2)物流过程的平行性(3)物流过程的节奏性

(4)物流过程的比例性(5)物流过程的适应性

4.3.3 生产物流类型与工序类型(1)生产物流类型 1)生产类型 2)生产物流类型(2)工序类型 1)多道连续工序 2)多道合流工序 3)多道分支工序 4)多道复合工序

4.3.4 各生产类型的物流特征分析(1)项目型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 1)项目型生产的特点 2)项目型生产的物流特征(2)单件小批量型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 1)单件小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点 2)单件小批量型生产的物流特征(3)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

1)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点 2)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的物流特征(4)单一品种大批量型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 1)单一品种大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点 2)单一品种大批量型生产的物流特征(5)多品种大批量型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 1)多品种大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点 2)多品种大批量型生产的物流特征

4.4 销售物流 4.4.1 销售物流系统的功能

(1)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2)开拓市场和制订销售产品的方针和策略(3)编制销售计划(4)组织、管理订货合同

(5)组织产品推销(6)组织对用户的服务工作

(7)成本分析 4.4.2 销售物流合理化(1)产品包装(2)产成品储存(3)销售渠道(4)产成品的发送(5)信息处理 4.5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 4.5.1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概述(1)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的产生 1)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排泄物 2)流通过程产生的排放物

3)消费后产生的排泄物(2)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的意义 1)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的资源价值意义 2)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合理化的经济意义 3)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合理化的社会意义 4.5.2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技术

(1)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技术的特点 1)小型化、专用化的装运设备 2)简易的储存、包装要求 3)多样化的流通加工 4)低成本的要求(2)回收物流技术分类 1)原厂复用技术流程 2)通用回收复用技术流程

3)外厂代用复用技术流程 4)加工改制复用技术流程

5)综合利用技术流程 6)回炉复用技术流程

【本章目的和任务】 【本章要点】 5.1 第三方物流概述 5.1.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和特征

(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1)从物流服务的提供者角度界定 2)从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范围界定5 3)从物流服务的提供者与客户达成物流服务交易的形式界定 4)中国国家标准GB/T 18354—200《物流术语》中的定义(2)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1)外部联盟 2)长期契约 3)系统管理 4)个性化服务 5)信息化、科技化 5.1.2 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原因(1)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第三方物流 1)竞争的压力要求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2)市场变化要求物流从功能分散走向系统管理(2)企业形态的变化使物流外包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 1)规模巨大的企业面对全球市场,物流管理的成本剧增 2)电子商务型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构建配送网络

(3)技术手段的变化使物流外包成为可能 5.1.3 第三方物流的功能(1)为客户提供仓储和运输等基础服务(2)为客户提供仓储和货运管理等增值服务(3)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5.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类 5.2.1 按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源构成分类(1)传统仓储、运输、货代等企业转型的第三方物流(2)工商企业原有物流服务职能剥离(3)不同企业、部门间物流资源互补式联营 1)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联营设立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2)能够资源互补的不同部门联手进军物流领域

(4)新创办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5.2.2 按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本归属分类(1)中外合资物流企业(2)民营物流企业(3)国有物流企业 5.2.3 按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某项功能为主要特征分类(1)运输型物流企业(2)仓储型物流企业(3)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 5.2.4 按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占有为标准分类(1)资产基础第三方物流(2)非资产基础第三方物流

5.3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3.1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分析

(1)国有大型企业(2)新兴中小型制造企业(3)中小型服务企业及电子商务企业(4)外资参股、独资企业 5.3.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存问题(1)以传统型为主,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陈旧(2)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3)缺乏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物流技术有待提高(4)服务质量不高(5)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5.3.3 加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措施(1)加强政府部门的规划和指导(2)加大宣传,树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理念(3)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

(4)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5)发展综合物流代理业务

(6)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5.4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选择和实施 5.4.1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层次(1)基本业务

1)仓储

2)装卸 3)运输、配送(2)附加值业务 1)订单处理 2)货物验收 3)仓库再包装/加工 4)代理货物保险 5)送货代收款 6)货物回收/替换(3)高级物流服务 1)库存分析报告 2)库存控制 3)建立分销中心 4)设计供应链

5.4.2 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考虑因素 【本章目的和任务】 【本章要点】 6.1 配送 6.1.1 配送的概念、特征与作用(1)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6(2)配送的特征

1)配送是以终端用户为目的地 2)配送是末端运输 3)配送时效性强 4)配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 5)配送是各种业务的有机结合体 6)配送追求综合的合理效用

(3)配送的作用及意义 1)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 2)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 3)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4)简化手续、方便用户 5)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 6)配送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物资的库存水平6.1.2 配送的分类

(1)按实施配送的主体不同分类 1)配送中心配送 2)仓库配送 3)商店配送 4)生产企业配送

(2)按配送商品种类及数量不同分类 1)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

2)多品种、小批量配送 3)配套成套配送

(3)按配送的时间及数量分类 1)定时配送 ①日配(当日配送)。②准时——看板方式。③快递式。2)定量配送 3)定时定量配送 4)定时定路线配送 5)即时配送(4)按经营形式不同的分类 1)销售配送 2)供应配送 3)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 4)代存代供配送(5)按加工程度不同的分类 1)加工配送 2)集疏配送(6)按配送企业专业化程度分类

1)综合配送 2)专业配送(7)共同配送 6.1.3 配送的合理化(1)实现共同配送(2)实现区域配送(3)推行准时配送(4)推行即时配送(5)实行产地直接配送(6)实现配送的信息化(7)实现配送的自动化(8)实现配送的条码化、数字化以及组合化(9)提倡多种配送方式的最优组合 6.2 配送中心 6.2.1 配送中心的概念及作用

(1)配送中心的概念 配送中心是指作为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接受生产厂家等供货商多品种大量的货物,按照多家需求者的订货要求,迅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地将商品配送到需求场所的物流结点设施。(2)配送中心的作用 1)可降低物流成本 2)实现供销方库存集约化和需方零库存 3)实现物流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4)通过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品销售 5)有利于把握销售信息 6)减少交易中间环节 7)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6.2.2 配送中心的分类

(1)按配送中心的设立者分类 1)制造商型配送中心

2)批发商型配送中心 3)零售商型配送中心

4)专业物流配送中心(2)按服务范围分类 1)城市配送中心 2)区域配送中心(3)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类 1)储存型配送中心 2)流通型配送中心(1)流通行销的功能(2)仓储保管功能(3)分拣配送功能(4)流通加工功能(5)信息提供功能 6.2.4 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1)进货作业

1)搬运

2)储存 3)盘点(2)出货作业 1)时效性 2)可靠性 3)沟通性 4)便利性 5)经济性

6.2.5 配送中心现代化物流技术(1)自动分拣系统(2)自动化立体仓库(3)计算机智能化技术 【本章目的和任务】 【本章要点】 7.1 国际物流概述 7.1.1 国际物流的概念 所谓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简称IL),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7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7.1.2 国际物流的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2)物流渠道长、物流环节多(3)国际物流中的标准化要求较高(4)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5)国际物流中的多种运输方式组合(6)国际物流中的风险性 7.1.3 国际物流的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的50年代至80年代初)(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的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3)一体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7.1.4 国际物流的种类(1)根据货物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向分类(2)根据货物流动的关税区域分类

(3)根据运送货物的特征分类 7.1.5 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比较(1)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经营环境不同(2)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中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不同(3)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作业完成周期的长短不同(4)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作业复杂程度不同

1)语言方面 2)产品数目方面 3)单证数量方面 4)存货的物权和地点方面 5)运输复杂性方面 6)系统一体化方面 7)联盟方面(5)国际物流比国内物流面临的危险大(6)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信息沟通方式不同

(7)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高于国内物流 7.2 国际物流系统

7.2.1 国际物流系统构成(1)国际货物运输子系统

1)出口货物的国内运输段 2)国际货物运输段(2)仓储子系统(3)商品检验子系统(4)商品包装子系统(5)通关子系统

(6)进出口商品装卸与搬运子系统(7)信息子系统

7.3.3 国际公路货物运输 7.3.4 国际航空货物运输

7.3.5 国际集装箱运输 7.3.6 国际多式联运

7.4 国际物流结点 7.4.1 国际物流结点概述

(1)国际物流结点的概念 物流结点(Nodes)是物流网络中物流线路的连结点或端点,又称物流据点。有两种基本形态,即枢纽型结点和普通结点。(2)国际物流结点的功能 1)衔接功能 2)信息功能 3)管理功能(3)国际物流结点的类型 1)转运型结点 2)储存型结点 3)流通型结点 4)综合型结点 7.4.2 几种主要的国际物流节点

(1)口岸(2)港口(3)自由贸易区(自由港)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条件吸引大量商品、物品聚集 2)多功能的综合物流结点为投资者提供各种经营选择(4)保税仓库与保税区 1)保税仓库 2)保税区(5)出口加工区 7.5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

7.5.1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简介 7.5.2 国际货运代理的业务范围 7.5.3 国际货运代理的服务对象(1)为发货人服务(2)为海关服务(3)为承运人服务(4)为航空公司服务(5)为班轮公司服务(6)提供拼箱服务(7)提供多式联运服务 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状结构。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最终产品生产与交付的一切努力。简单地说,供应链包含了那些与转移货物从原材料阶段直到最终用户的相关联的所有活动,它包括供应来源与采办、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处理、订货处理、存货管理、运输、仓储和顾客服务、信息系统等,如图8.1所示。

2)动态性 3)面向用户 4)交叉性 8.1.2 供应链管理概述(1)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2)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3)供应链的战略内涵(4)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

1)信息资源共享 2)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需求

3)实现双赢 8.2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模式 8.2.1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8.2.2 供应链管理的模式(1)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3)供应链管理关键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的简单连接 4)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高水平的服务,而不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2)供应链管理的三种模式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如图8.4所示)2)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如图8.5所示)3)以3PL(集成物流供应商)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如图8.6所示)8.3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图8.6 以3PL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 8.3.1 生产计划和控制(1)生产计划(2)生产控制 1)进度控制 2)生产节奏控制 3)提前期管理

4)成品、半成品、在制品控制 8.3.2 库存控制

(1)多级库存优化和控制(2)VMI管理系统(3)联合库存管理 8.3.3 绩效评价机制

(1)对企业供应链中业务流程的评价(2)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的评价(3)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4)供应链的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 8.3.4 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1)EDI数据交换模式

(2)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 8.4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8.4.2 供应链管理联盟化(1)横向联盟化(2)纵向联盟化(3)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联盟化

8.4.3 供应链管理全球化(1)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选择适宜的物流网络 2)同步全球化

3)国际运输企业之间的联盟(2)全球化供应链的类型

1)国际配送系统 2)国际供应商 3)离岸加工 4)全球性供应链(3)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1)产品开发

2)采购

3)生产 4)需求管理 5)订单履行(4)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作业 1)语言差别 2)产品量差别 3)单证数量差别 4)存货量难以确定 5)运输的复杂性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是连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也可称为环保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

9.1.2 绿色物流的内涵(1)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2)绿色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3)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

9.1.3 绿色物流的概念体系(1)绿色交通运输 1)交通源规制 2)限制交通量 3)控制交通流(2)绿色仓储与保管(3)绿色装卸搬运 ①消除无效搬运。②提高搬运活性。

③注意货物集散场地的污染防护工作。(4)绿色包装 1)符合人类工程学 2)有害物质的低排出 3)保护生态环境 4)节约能源资源(5)绿色流通加工(6)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7)绿色标志(8)物流业绿色指标体系(9)企业绿色物流管理(10)绿色物流政策 9.2 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 9.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生态持续(2)经济持续(3)社会持续 9.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所谓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指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循环、能量循环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9.2.3 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是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根据生态学提示的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9.3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9.3.1 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1)绿色物流是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3)绿色物流还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4)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5)绿色物流是适应国家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9.3.2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1)观念上的差距(2)政策性的差距(3)技术上的差距 9.3.3 实施绿色物流的策略(1)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2)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3)积极推行ISO 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4)推行绿色物流经营 1)选择绿色运输 2)提倡绿色包装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 4)搜集和管理绿色信息

(5)大力推行绿色采购(6)实行绿色营销策略

(7)开发绿色物流技术(8)制定绿色物流法规(9)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本章目的和任务】 【本章要点】 10.1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0.1.1 电子商务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 10.1.2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1)物流对电子商务的作用10 1)现代物流——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2)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的重要内容 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2)电子商务引导现代物流的发展(3)电子商务促进物流技术的进步(4)电子商务提供现代物流发展的信息处理平台和技术

10.2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10.2.1 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1)物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2)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1)供应链短路化 2)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3)第三方物流成为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1)跨区域物流 2)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重组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10.2.2 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1)采购(2)配送 1)配送业地位强化 2)配送中心成为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汇集中心 10.2.3 电子商务对物流各功能环节的影响(1)物流网络的变化 1)物流网络信息化 2)实体物流网络的变化(2)运输的变化 1)运输分为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 2)多式联运大发展 3)物流信息的变化 10.3 电子商务下物流系统的特性与要求 10.3.1 电子商务下物流系统的定义

10.3.2 电子商务下物流系统的特性(1)物流系统具有开放性

(2)物流节点实行信息化管理(3)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引导和整合作用(4)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10.3.3 电子商务下物流系统的要求(1)物流的运作方式要信息化、网络化(2)要提高物流运作水平的标准化、信息化

(3)要提高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4)要提高物流动态调配能力,提供个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服务(5)要改变物流的经营区域态势,实现物流经营的社会化和全球化 10.4 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10.4.1 电子商务下物流网络的建设

(1)电子商务下物流企业的发展原则 1)准确性和正确性是物流企业健康运行的首要前提 2)坚持物流作业的时效性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篇3

用现在比较时兴的说法,斯金纳这本书研究的是“早期现代”。近年来随着思想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回到“早期现代”重新检讨当今社会诸般现象的源流已然蔚成风气,因很多过往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是到了二十世纪才逐次展开,人们由此提供的线索,在重新审视和思考历史时就会对前人的视角有所不满。在政治思想史的领域,这种努力的结果便是“现代”与“前现代”之间的界线与关系,要么变得更加模糊,要么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也使过去的很多成见为之而发生动摇,当初被人们否定或忽略的思想,或因社会巨变而一度被淡忘的人物,随着历史场景更充分的展开,会重新彰显其价值,一些曾几何时轰轰烈烈的“新事物”,反而变得不再那么新鲜。

在这种风气之下,斯金纳在《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中把现代的起点推前到十二世纪的南欧,也就不必奇怪。此一时间观念的变化。其实早已出现在伯尔曼等法学史家的研究之中。他在这本书里并不想引导读者去了解各种“成熟的”理论,而是要讲述这些理论的早期话语背景与观念的来龙去脉。这也正是剑桥学派的优势所在,即所谓的“语境主义”。斯金纳曾在《观念史研究的意义和认识》一文中将这一点说得很明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更应看重偶然性而非必然性,揭示观念在特定时代的具体面貌,而非它在后世的效果;每一部经典文献的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特性,而不是它在理论体系中的共性。在这种研究取向之下,斯金纳的著述特点一向在于发掘政治生活场景中的各种思想的具体表述或“修辞”,而不是哪个大思想家的学说或“思想体系”。所以,回答所谓“哲学的永恒问题”不但无益,而且是“完全没有指望的事情”,因为“任何陈述都必定是在特定场合、从解决特定问题发出,必定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意图,因而有特定的情境,超出这个情境去认识就只能是幼稚的”。这样的言论,埋首于历史文本的思想史学家最易于说出,但把文本整理为条理分明的叙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涉及的时间范围是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全书并未严格按时间顺序布局,而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为上、下两卷的标题,把这两场充满内在紧张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理解推动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力量的主轴。相应地,从书的各章节中,我们也几乎看不到以哪个思想家作为标题,而几乎完全以某些观念为核心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气氛的描述。当然,读者仍可能看到彼得拉克、但丁、马基雅维里、路德、加尔文和博丹等这些显赫的大人物,但还有更多的篇幅却留给了佛罗伦萨早期的人文学者萨卢塔蒂、布鲁尼、布拉乔利尼,以及后来的苏亚德斯、比代、维多利亚、德索托、热尔松等这些不太为后人所知的思想家。在这种叙述模式中,众多出现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的思想素材相互交错,构成一个斑斓的织体,读者只能从原始文本的分析中透视思想演变的细节。这大概也是它不像一般宣示和讲述理论教义的著作那样易于得到普及的原因。研究思想史的人大概也都能体认,这种治史方式最不易讨好读者,但也最吃功力。

对于“现代政治世界”肇始于何时这个问题,斯金纳选取“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作为标准,应是一个方便而安全的选择。他以十二世纪“自由理想”在意大利商业化城邦如佛罗伦萨、米兰和帕多瓦等地的出现作为起点,分析那里的人文主义者如何在反对“帝国主义”和罗马教廷的斗争中,重新回头去挖掘古典城邦的共和理论和公民意识。但是这里的“自由”一词的所指,并非那种后来得到大力强调的个人的“天赋权利”,而更多的是指一种个人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或者从国际公法意义上说,是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城市所享有的独立和自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现代的自由观仍有很大距离,然而它却孕育出了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雏形。

就像任何重大思想运动的初期一样,这些早期人文主义者的努力由于缺少成功的政治经验带来的方向感,因此并不易取得成功。他们有关公民素质和自由的论述过于世俗化、过于超前了(或者有人更乐意说,过于古老了)。由彼得拉克最先树立的这种共和主义自由理想,虽然一时蔚然成风,但它并没有在意大利结出政治上的硕果。而只能成为“残存的共和价值”。马基雅维里充满信心要去战胜的“命运”,最终是以圭恰迪尼对这项事业的彻底绝望而收场的。他们在文艺复兴的世俗化大潮中构想的那种现代国家观,必须重新返回受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唾弃的教会传统之中,通过教会会议至上主义的立宪思想、罗马法框架内对君权与人民的关系的梳理,以及伊拉斯谟等“北方人文主义者”对美德和教养概念的再加工,才能最后完成于博丹的现代专制主义。另一方面,清教徒将共和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团契精神重新整合在一起,才使其在北欧地区重新焕发生机。同样,像人民主权论、契约论或“自然状态”学说,这些后来成为现代政治理论基石的东西,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未能成为主流话语,但它们同样是萌发于教会内部的思想家,例如十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者已经对它们做过相当细致的论证。正是这些观念的涓涓细流,后来逐渐汇集成思想的巨浪,对现代政治世界的塑造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民商法基础 篇4

关键词:经济法,民商法,价值,变迁,整合

一、民商法的发展与缺陷

商品经济刚刚发展时, 民法, 以意思自治为基本理念, 逐渐成为社会的基础法, 商法正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种在历史中逐渐演变而成的秩序规则, 它的形成是以约定俗成的惯例为基础的, 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法以群体性利益为主要向导, 这就说明商法是可以由人来设计的, 但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商法固有的局限性, 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化大生产和垄断的出现激化了市场经济的各种矛盾。宏观运行的盲目性、市场竞争的无序性, 导致了市场经济的恶性循环, 当市场已经不能起到调控作用时, 民商法不得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自己。它通过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的原则对私法自治进行限制, 逐渐使私法向公法转变。这种私法的公法化现象说明, 商法有他本身的一大优势和特点, 就是它的更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达到了其他法律不能赶超的程度, 这种优势和特点使整个私法秩序得到了丰富和拓展。然而一个法律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 商法的本性是私法, 是靠个人的利益得失来指导方向的。这就决定了一点:即使它的应变能力很强, 但是始终不可能突破罗马私法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 人们无法在民商法既有的框架内搜寻出彻底解决市场缺陷问题的途径。因为这种缺陷是商法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伴生物, 是商法与生俱来的缺陷。

二、现代经济法的出现

众所周知, 社会关系不仅是法律产生、法律体系扩张的原因, 同时对法的调整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现在的经济法概念已从逻辑上的虚拟念演变成一种真实, 且普遍被人们接受和使用。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商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现代经济法也诞生于美国。在现代经济法领域中, 认可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但是并不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为市场主体有时服从于战争的需要, 有时则要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可见法律并非总是作为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结果, 而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外,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 人们发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比如, 市场的惟利性、市场调节机制的被动性及滞后性和竞争秩序的问题。人们认为国家应对经济的发展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职责。所以, 为了消除市场竞争的障碍, 阻止组织的扩大, 由此出现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新型法律。当然这方面政府的管理受制于市场的规律, 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当市场调控已经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便需要一种代表社会利益的外力来调控, 那么现代意义经济法便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 正是商法, 这一推动了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法律, 酝酿出了经济法。不得不说, 商法是经济法之母, 没有商法的高度发达就没有经济法产生的重要前提。经济法的产生, 补充法了民商法, 同时保护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三、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互补性

价值是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目前不同的价值形式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广泛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法的根本目的, 其实是指社会正义的实现, 当然民商法和经济法也同样如此。虽然正义就是商法和经济法的价值, 然而, 正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部门法所能达到的只是一定层面上的正义。

民商法把重点放在个人权利的实现上, 可见其对个体私利的关怀;但是经济法则以社会的利益为基础, 对社会整体经济有着终极关怀。形式公平正是民商法所体现和追求的, 他使所有主体拥有均等的机会, 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各取所求;经济法的侧重点则在于, 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承担一定的义务。

如果说民商法和经济法分别是两个单个部门法, 那么他们的价值只有配合其他部门法的价值, 与其他法律共同融入整个法律价值体系中才有意义。民商法与经济法从诸多方面体现了他们的亲缘性, 因为两者均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 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法律体系。两者价值体系的结合, 正是所谓的“二元互补体系”, 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需要为共同指向。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 民法, 在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 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社会经济生活的演进在民法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 民法价值体系的这种自我完善是以承认个人利益最大化需要, 并优先满足这一点为前提的有限自足。然而, 从经济法社会本位的性质, 以及它对个人利益的关注程度来看, 它只能以服从社会基本需要为前提, 经济法所固有的精神, 决定了经济法并不能充分的满足个人需要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第二, 民法与经济法存在着法律价值定位上的差异, 所以二者具有各自较为明显的价值取向。换言之, 二者在法律理念上存在差异。也是由于这种差异, 使经济法和民法之间的存在构成一种互补规律: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经济秩序”, 民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经济自由”, 二者共同完成人们对经济生活领域的法律需要。正是由于这两个独立的法律在价值体系方面的这种“二元互补结构”能够最终形成, 使得人类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调整最终理想化。

四、经济法与民商法在制度变迁中的整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法制建设从无到有的过程, 正是法律制度长期以来随着社会发展, 经济腾飞, 以及人们思想和认识的变化而变迁的结果。例如民商法和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整合与重构即是经济法律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国家, 民商法与经济法的法律制度变迁, 是调整范围从小到大的变迁。因为民商法的出现要早于经济法, 那么经济法出现的意义就是为了补充民商法中存在的法律空白。而在我国, 民商法与经济法产生时间相近, 是在完善民商法的同时, 对经济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定位。我国的经济法与西方国家的不同, 他所填补的并不是民商法的法律空白, 而是新生空白或分配空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计划和商品经济相结合,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日渐清晰, 发挥作用的同时, 逐渐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还原了经济法的本来面目。由于我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市场道路, 所以与西方国家不同, 我国在建设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本着与时俱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发现政府推进型模式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 如果由于一些特有的因素 (经济发展、集团分化、利益冲突、价值观转变、民众参与期望提高等) 导致社会制度的承受能力崩溃, 就会造成社会的紊乱。另外, 民商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导向性和事后性的特点, 原因在于市场秩序和商法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发现这些法则是便利的、符合自己需要的, 所以做了这样的选择, 它是人们按照个别意志自发行动的结果。这就要求经济法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 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如果等到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市场无法调控的地步时再去纠正, 将会是徒劳无功的, 经济法应主动出击、与民商法积极响应, 互相配合, 两者同步发展, 这样经济法才能随时补充民商法的缺陷, 发挥他本身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经济法与民商法, 既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又有着一定的渊源。经济法是民商法必要的补充, 两者在法律体系当中构成互补的有机的市场经济体系。本文通过以上论述, 逐步理清了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还其本来面目, 希望能够对法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国情, 市场经济相对不发达, 本土资源中相对缺少法治和控权观念, 民商法与经济法相结合, 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马拉车一样, 民法鼓励马儿自由奔跑, 而经济法为马儿指引了方向。最终的目的则是使人类经济发展的马车飞奔起来。作为以补充商法缺陷为目的的经济法, 为了促进市场主体的独立, 应给予市场机制以更多的机会, 更大的空间。只有市场主体独立了, 才有能力去推动制度变迁, 才能使我国的制度变迁从政府推进型向自然演进型转变。这一点仍然是我国经济法的关注点。

参考文献

[1]陈云良.经济法的模糊性研究[J].法学家, 1998 (4) .

[2]史际春, 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131.

[3]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满达人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25.

[4]邓峰.试论民法的商法化及其与经济法的关系[J].法学家, 1997 (3) .

[5]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409.

[6]叶慧霖.经济法平衡理念的若干思考[A].法治研究 (1999年卷) [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7]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221.

现代物流基础判断题 篇5

1.供应链包括的范围比物流小。

2.供应链就是价值链。

3.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4.供应链管理最主要的两个研究领域及成果是:供应商选择和供应商评价。

5.供应链是一个循环过程。

6.物流(Logistics)一词产生于日本,指的是“物的流动”。

7.物流的各个运动环节是相互独立的过程,所以物流活动应当追求局部效益的最大化。

8.生产系统中不存在物流活动。

9.企业物流是在企业范围内所进行的相关物流活动的总称,所以企业物流不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环节。

10.在物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子系统的相关活动处于同一个系统中,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而不存在互相至于的情况。

11.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被称为一个系统。都可以被看作是物流系统的子系统

12.拉引式控制原理的代表方法是JIT准时制生产

13.物流服务的增加与服务的增长成正比。

14.物流费用由于统计时的口径不一样,往往缺乏可比性。

15.计量工作室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16.物流服务的核心是运输服务。

17.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为600mm×400mm。

18.IC卡与ATM卡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两者分别通过磁条和嵌入式储存信息。

19.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物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

20.霍尔三维结构是系统工程的的方法论。

21.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是整体优化的思想。

22.物流系统评价因素成本、收益和利润容易量化。

23.系统仿真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求解问题的技术。

24.预测过程中对预测成败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建立预测模型。

什么是现代种业管理的基础 篇6

一、加强种子行业统计及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种子管理的范围增加,种子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统计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统计和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也是由统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种业发展的类型不一,绝大多数种子公司是小型企业,种业市场价格和物流变化是非常快的,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统计和财务信息,必然会导致企业进销价格及物流的混乱以致增加企业成本,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致使大量的种子积压和种子资源的浪费。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信息网络把各种种业信息发布出去,那么无疑会给供种商、用种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因特网的应用,为种业统计和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为降低种子生产成本、缩短繁育交易周期和公平竞争带来了保证。扶持和建立我们规范的种子商务企业,规范交易行为是推进种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谁能积极掌握和利用网络推进种业的发展,谁就能领导种业的发展方向。

种子行业统计和财务管理是种子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反映种业发展情况的晴雨表。现代化的种子经营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准确、翔实的统计和会计数据,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快捷、开放的现代化信息传递手段,要达到全行业的高效管理水平也是难以实现。因此,种子行业统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搞好的问题。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种子行业统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种子行业统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种子市场的放开,种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种子产业正向着多元化格局发展,国有种子公司将受到更大的冲击。再加上个体、民营、其它行业的介入,使原国有种子公司逐渐失去了主渠道的作用,種子行业多元化的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为此,再沿用旧的模式来管理现阶段多元化的种子行业,已不能满足行业管理的要求。

随着国有种子企业改革的深入,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种子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打破了原有封闭的行业统计和财务管理格局,市场主体出现多元化,统计和财务管理的主体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急需改革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拿出开拓创新的管理办法,以避免削弱和淡化行业统计和财务管理的职能。

2、国外种子企业不断进入中国种子市场。目前的行业统计及财务管理方式不利于区域性经济协作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不能顺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3、现有的统计、财会队伍建设和统计、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有效地进行统计和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汇总和传输,不能提供有效的预测、决策依据。因此急需提高统计和财会人员素质,改变统计和财会人员的工作方式,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三、解决的办法及建议

1、要增加投资,加快种业信息网络建设。要多方面争取投入,把种子统计和财务管理作为种业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单位内部实现统计和会计的电算化管理,提高数据处理水平;在种子系统,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微机联网、资料上网、信息共享、网上办公、电子商务等要求,最终实现种子全行业的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管理规范化,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种子财务与专业统计是行业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建设上应考虑与种植业司组织开发的《中国种业信息网应用系统》的统一,在系统体系方案上尽可能采用目前先进的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系统的易维护性,同时使行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也得到了保障。在系统方案选型上也可以考虑选择专业易用的统计系统(比如《中国种业信息网应用系统》中的统计系统),这样便于我们加快掌握使用和地方推广的进程。

《现代经济学基础》 篇7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经济学,教学内容模块化,《现代经济学基础》

大学本科教育的任务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专业课之外开设公共选修课让全校学生灵活选择是一个基本做法。但公共选修课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性, 以及学生的基础不同、选课目的不同, 造成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往往难以取舍。本文提出了公选课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以及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法, 应用于《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门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 综合考虑学科要求、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 也就是要兼顾三个基本原则。

(一) 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 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关键知识点, 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 也就是“学科体系有什么就教什么”。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结晶高效传授给学生, 这是教育存在之根本原因, 也是传统教育所采用的主要原则。

二是针对性原则, 即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去安排教学内容, 也就是“学生要什么就教什么”, 这是一种拉动型教学。这条原则考虑到教育要满足的是学生的需求, 这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实效性原则, 即考虑到社会的需求, 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 教学中就重点传授哪些内容, 这也是一种拉动型教学。这条原则考虑到教育的最终服务对象也就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使得培育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

不同性质的课程遵循的选择原则的优先级是不同的。专业课必须首先考虑到基础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搭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公共选修课则更应该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现代经济学基础》内容选择的具体原则

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发端是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现代经济学蓬勃发展, 现已成为一门规模庞大、分支众多、体系严谨的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现代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内容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基础性原则, 《现代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新古典经济学。虽然经济学门派林立, 但新古典经济学是主流, 具有主宰和服务其他各经济学分支的基础性地位。新古典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核心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天赋自由和“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保罗·萨谬尔森提出的均衡分析和最大化分析是最主要的分析工具。

基于针对性原则, 《现代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学习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课间随谈来获得。问卷调查在第一堂概论课课后进行, 概论课讲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框架, 在课后对全体选修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分析, 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的目的、感兴趣的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基于实效性原则, 《现代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上, 要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热点, 主要体现为所讲授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解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借用了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计算机科学中模块化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 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各模块自成体系, 能够解释或者解决一类特定问题, 另一方面各模块之间有一定接口, 能够根据需要灵活组合。

(一)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各模块的划分要以基础性原则为首要原则, 反映学科清晰的结构和完整的理论框架。教师要整理出一个主线, 揭示出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每个模块的具体构成则要综合考虑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个基本原则。每个模块自成体系, 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 有始有终, 从描述现象, 到提出概念, 到通过归纳或者演绎得出方法, 目的在于能够解释或者解决这类问题, 最后还要能够将概念和方法应用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每个模块涵盖三部分:导入部分, 核心部分和拓展部分。导入部分以故事或者时事创设出一种学习情境, 核心部分包括关键概念和基本方法, 拓展部分包括引申概念、新闻时事和典型案例。

(二) 《现代经济学基础》的具体模块划分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现代经济学基础》公选课计20学时, 7次课。遵循基础性原则, 把握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8个模块:模块一是自利、合作、协调制度;模块二是分工、交换、市场经济;模块三是消费者、生产者、价格理论;模块四是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市场均衡;模块五是现实中的市场;模块六是经济增长、投资、货币;模块七是经济衰退、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模块八是国际贸易、汇率、开放经济。其中, 前5个模块关注微观经济学方面的内容, 后3个模块关注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三、基于模块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一种在保持学科体系完整性下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来组合教学内容, 同时, 教师也可以基于模块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

(一) 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

课程的总体把握方面,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动态组合教学内容。

首先是各个模块的课时比例可以随机调整, 教学中是以微观经济学部分为主还是以宏观经济学为主, 是以基本理论为重还是以实践应用为重, 教师要根据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做出选择。例如, 在某一学期, 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希望探讨一些现实中的价格问题, 比如房价过高问题, 汽油价格调节问题, 那么, 课时可以更多放在模块三“消费者、生产者、价格理论”和模块五“现实中的市场”。

其次是每个模块的内容深度可以相机调整, 教学中只是涉及该模块的基本内容部分, 还是深入到该模块的拓展内容部分, 教师要根据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做出选择。例如, 在2010年年末, 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了新的变化, 各国采取了一些新的干预措施, 比如我国加息, 美国却执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为什么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此不同?这一则令人感兴趣的时事, 涉及模块七“经济衰退、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 教学课程中可以增加该模块的内容, 较深入地探讨货币政策的传统手段以及新手段。

(二) 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首要任务, 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往往起着关键作用。根据模块的不同特点, 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导入方式。

偏重理论的模块, 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法。故事应该言简意赅, 能够形象描述出一种问题情境, 从而诱发学生思考。例如, 在模块二“分工、交换、市场经济”中, 设想一个孤绝的荒山上, 两个人拥有不同数量的食品和水, 一个水多食品少, 另一个水少食品多, 都不能得到满足, 若存在一个中间人帮助他们实现交换, 每个人的际遇都得到改善, 以这样一个小故事导入关于交换、交易成本、商业中介的有关内容。

偏重应用的模块, 可以采用时事导入法。时事应该是当前热点问题, 或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 学生有深入探究的意愿。例如, 2008年金融危机中, 美国政府拟出台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却有100多位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国会反对该计划, 在模块七“经济衰退、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中以这则时事为引子导入宏观经济学非凯恩斯主义的各个流派的观点。

(三) 教学内容的合理展开

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 是意义的建构者, 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围绕每个模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采用以故事或者时事为引子、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法来合理展开教学内容。首先是该模块的导入部分, 先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本模块的主题内容编制故事或者选择时事,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 再聚焦问题, 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 问题要具有情境性、真实性、开放性。然后进入该模块的核心部分, 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生作为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 通过材料阅读和课堂讨论, 共同寻求对于问题解答, 归纳出本模块的关键概念和重要原理。最后是该模块的拓展部分, 一般结合生活经验和热点事件, 以学生为主导来解释或者解决问题, 并且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相互讨论深化学习。

基于这样一个过程, 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的不断思考过程中, 如同剥笋一样层层展开, 最后展露出其核心。通过每一个模块的学习, 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 还习得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四) 多样化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通过课程的学习, 我们希望学生掌握关键的概念和理论, 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偏重于理论的模块, 我们强调学生对于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考核方式是两次随堂测验。偏重于应用的模块, 我们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是课程小论文。最终成绩由随堂测验 (20%) 和课程小论文 (80%) 构成。另外, 为了鼓励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程考核还考虑到一些辅助方式, 例如公开发表论文或者主动申请上台主讲某一热点问题的学生的可直接评定课程成绩。

总之, 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的关键在于模块的合理划分和每个模块的问题导向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又能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灵活组织内容, 真正兼顾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原则。同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每一个模块的学习都能使他掌握解释一类现象或者处理一类问题的概念和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作者简介:龚新湘,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编号:G090502) 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周鹏责任校对:云蒙

Theoretical Frontier理论前沿

P15国家调控政策下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历史变迁 (上)

教育部直接管理高等院校, 既是“国立大学”历史沿革的产物, 又是重点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 使其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发展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并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全局发展的需要。文章以历史的视角追溯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展的轨迹, 分析其发展的总体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探讨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就总体特征而言, 有以下几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量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 其发展与重点高校建设政策密切相关;教育部直属高校绝对数量有所增加, 但占全国高校的比例逐渐下降;构成从综合、理工大学为主发展到涵盖不同类型大学。

P20论高校的学院发展战略及制定

制定学校内部的学院发展战略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是学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学院发展战略与高校发展战略相比具有五个方面的不同点:主题相对集中、常常受到所在高校发展战略的制约、所选择参照系的单位层次不同、其重点与特色可以与高校发展战略的重点和特色没有关联等。制定学院发展战略一般要经过自觉、调研、草案、咨询、决策等五个阶段。

关键词:高校;学院;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 (2011) 09-0020-06

P26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

——以《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

高校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公选课面对的学生多样性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困惑。文章以《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为例, 提出了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基础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介绍了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方法和基于模块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经济学;教学内容模块化;《现代经济学基础》

夯实蚕种基础服务现代蚕业 篇8

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蚕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发展现代蚕业是我们新时期蚕业工作者的己任。

蚕种生产则是蚕桑生产的基础。蚕种对于现代蚕业来说, 犹如万丈高楼的地基。蚕种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直接关系到现代蚕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 笔者认为, 要发展现代蚕业, 必须首先夯实蚕种基础。

1 近年来我市蚕种产业的状况

在我市蚕桑生产最辉煌的1994年, 全市有蚕种场34个, 生产原原种95090蛾, 生产原种91026张, 生产普种216.5万盒。而到2008年, 我市取得蚕种生产和冷藏许可证的单位分别有19个和6个, 核定生产能量为原种8万张, 一代杂交种160余万盒, 冷藏能量为210万盒, 实际生产单位有17个。全年生产原原种2万蛾, 原种3.5万张, 生产一代杂交种74.6万盒。

我市近年来蚕种的生产和检验检疫的变化情况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近年来我市蚕种生产单位逐渐减少, 生产规模逐步萎缩, 蚕种质量虽然有一定的提高, 但质量不是很稳定。微粒子病带毒面相当大, 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尤其是个别蚕种生产单位质量堪忧, 不合格种率居高不下, 损失相当惨重。

2 我市蚕种业存在的问题

2.1 蚕种场区域布局不尽合理

我市现有19个蚕种生产单位分布在14个养蚕区县。有的一个区县有2~3个蚕种生产单位, 而有的区县 (包括有些养蚕基地区县和蚕桑最有发展潜力的渝东南区县) 一个蚕种场也没有。总体来讲是渝西地区多, 渝东南蚕区少。一些无蚕种场的区县 (包括一些把蚕桑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基地区县) 完全依靠外地供应, 蚕种在这里拿点那里拿点, 怎么能保证生产稳产高产?在目前全国蚕种供大于求的时候, 蚕种的数量还基本可以保证, 如果蚕种供应市场变为基本平衡或供小于求时, 我们又怎么来保证蚕种的供应?

2.2 种场规模普遍偏小

我市现有蚕种生产单位除少数几个种场有一定的规模外, 其余规模普遍偏小, 有的一年只生产几千盒, 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较弱。

2.3 机制体制运转不活包袱沉重

我市现有一定规模的蚕种生产单位几乎都为国有事业单位, 普遍包袱较重, 而运转机制不够灵活。

2.4 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

我市现有蚕种场大部分均属于国有老场。近年来由于生产萎缩, 生产量较小, 资金运行困难, 基本无力投入资金改造种场设施设备, 种场设施设备老化严重。

2.5 原蚕基地建设无保障

我市现有蚕种场只有少数有自有桑园, 大部分种场靠原蚕队养蚕制种。而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原蚕基地建设, 蚕种场只能对所养原蚕那一季有管理指导权, 对其它养蚕季无权管理。这无法保证在原蚕区饲养逐张镜检无毒蚕种, 威胁蚕种安全, 不利于蚕种场长期对原蚕基地的建设。许多蚕种场的原蚕基地到处打游击, 原普混养, 微粒子病隐患严重。

3 进一步夯实蚕种基础的几点建议

蚕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产资料, 它用途单一, 可调节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多了只有烧毁, 少了几乎无法调节, 计划性很强。当前, 面对城乡统筹加速的新形势,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 重新定位, 重新规划, 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夯实我市蚕种基础。

3.1 提高对蚕种良繁工作的认识

各级蚕桑行政、业务主管部门都必须高度重视蚕种良繁工作, 充分认识建设蚕种繁育基地的重要性。尤其是蚕茧基地区 (县) 一定要立足于蚕种供应基本自给自足 (或与现有蚕种生产单位建立紧密的、长期的蚕种供应合作关系) , 适当的余缺调节,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必须重视蚕种的计划性, 以保证生产的需要及用种的安全。

3.2 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原蚕基地的建设

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 鼓励蚕种生产单位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通过土地流转、返租倒包等形式建立稳定的原蚕区域, 积极建设稳定、安全的原蚕基地, 坚决杜绝原普混养, 保证原蚕基地内发放逐张镜检无毒蚕种, 避免因蚕种带毒污染环境。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原蚕基地的稳定和安全。改变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做法。

3.3 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目前蚕种生产单位除少数单位已转制外, 大多数单位仍是国有事业单位, 普遍人员多、包袱重。必须在享受良种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为生产发展注入活力。

3.4 加强对蚕种生产和流通的监管

《重庆市蚕种管理条例》是重庆直辖初期参照原《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修订而成, 事隔十几年, 情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目前, 依据《重庆市蚕种管理条例》对蚕种生产和流通的监管有很大的工作难度, 建议尽快修订《重庆市蚕种管理条例》, 建立健全蚕种执法监管体系, 加强对蚕种生产和流通的监管, 维护蚕种生产和流通的秩序。

3.5 加强新蚕品种的选育、引进和试验工作

再优良的农业种子, 随着环境和时间的推移, 都有可能退化。而优良的种子对农业生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 新蚕品种的选育、引进和试验工作应有长远的规划和稳定的资金投入, 建立蚕品种的储备库, 及时满足生产的需要。

3.6 建立蚕种储备制度

蚕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产资料, 它用途单一, 可调节的时间非常短。往往不多就少, 计划性很强, 建立蚕种储备制度非常紧迫和必要。2007年3月浙江省农业厅、财政厅印发了《浙江省蚕种储备管理办法》, 为我们行业做了表帅,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7 加大对蚕种业的投入

现代医院计算机机房基础装修 篇9

机房工程是一个技术涉及面广、多学科、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 包括建筑结构、装饰装修、供配电等等。我院在吸取了省内多家医院计算机机房的设计、施工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同时根据我院建筑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机房建设需求, 对影响计算机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各种因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设计依据

●GB/T 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68-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JGJ 73-9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 50462-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79-85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规范

●SJ/T10796-01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

●SJ/T 11236-01防静电贴面板通用规范

设计原则

为了将我院中心机房建设成为符合省级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地位要求的、一流的现代化智能化的信息数据处理中心, 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在设计中充分分析系统可能遇到的威胁和风险, 在布局设计中, 必须充分考虑大厦的建筑安全, 提出消除威胁和规避风险的方案和措施, 在保证机房中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能够相互协调, 安全有效地运行。

2实用性原则

考虑到机房内部环境不同, 设计中要尽量保证机房各个功能区域布局合理、适用。

3先进性原则

为了延长机房的使用寿命, 适应快速发展的趋势, 在方案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成熟的现代技术, 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先进性。

4经济性原则

在机房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用户单位的实际需求, 合理提出机房设备配置规模、数量和等级。

总体要求

中心机房的设计应严格按照国家关于计算机机房有关标准设计、文件图纸规范齐全, 系统的设计在满足现有要求的条件下, 在空间、容量等方面有充分的扩展余地;系统的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质量标准、施工规范的要求;

设计、施工、材料选用主要考虑:

1、为保证机房的洁净度, 装潢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的饰面材料;

2、应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及保障电脑系统信息安全, 要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满足机房内抗无线电干扰场强要求和抗磁场干扰场强要求;

3、为满足机房防火要求, 装潢材料应选用不燃、难燃材料。

区间划分

按照计算机机房系统的一般功能要求, 并结合我院机房的实际情况, 中心机房的平面布局设计的总体思路如下:

1、整个中心机房区域由计算机设备间、电源间组成。

2、电源间与计算机设备间之间采用砖墙隔断, 这样可以满足消防系统防火分区的要求。

3、由于电源间安装了UPS主机、电池柜、等重量较大的设备, 因此在此部分对地面进行加固处理。

空间装修设计

1、吊顶设计

机房吊顶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布置通风管道及新风机、排风机等设备

●安装固定照明灯具及走线

●安装各类门禁、监控、通讯线路

●安装固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

●安装固定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管道

●增强计算机房内的保温效果

●增强计算机房内的洁净度要求, 防止灰尘下落

●也有许多情况利用天花内空间作为回风用

2、地面设计

在中心机房的工程技术设施中, 活动地板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活动地板铺设在计算机机房的建筑地面上, 活动地板上安装着计算机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 而在活动地板与建筑地面之间的空间内可以敷设连接设备的各种管线。活动地板具有可拆卸的特点, 对管线的连接及检修更换都很方便。

另:为保证地面的洁净度, 地坪应作平整清洁处理, 并且需要刷防尘漆多遍。

3、墙面、柱面设计

机房内墙面装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室内环境使用条件, 创造一个舒适、美观而整洁的环境。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 通常设计采用了以下方案:

主机房主要房间的墙柱面采用聚胺脂采钢板饰面, 其特点是表面平整、气密性好、易清洁、不起尘、不变形。一般为鸭蛋青或是奶白色, 不仅具有防静电、防磁的功能, 而且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中心机房墙面采用聚胺脂钢板饰面, 板后作接地处理, 能实现墙面、吊顶、地板间的电气整体连接, 让这些物体上堆聚的静电有良好的泄放通路, 达到屏蔽和防静电的效果。

4、门窗处理

中心机房出入口均采用钢质防火门。其中, 机房设备进出通道采用双开门, 操作间出入门采用单开门, 操作间与设备间出入门采用防火玻璃门。

5、保温处理

为防止因建筑物温差造成的冷凝水, 整个机房地面、墙面, 采用阻燃橡塑板进行保温处理。

6、机房承重处理

在医院中心机房电源间内, 需要安装UPS设备等重量较大的设备, 因此必须对此部分地面进行承重处理。

对此部分结构进行加固, 主要采用在UPS及配电设备机柜下加装承重支架的方式来处理。

现代水墨山水画之写生基础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于越来越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我们当代的山水画家们对于写生形式选择各有不同。有些画家坚持着传统的方法与技巧以求从中找到新路, ;还有些画家把西方的对景写生运用到了山水画的表现中;有的画家还将写生本身当做创作本身来对待, 面对自然客体一味遵循物理形态地模仿自然, 并把对景抒发的情绪升华为心灵之风景。这两类画家把写生作为收集新的素材和创造新艺术语言的重要途径, 无意之间把东西方绘画写生的实践活动统一在一起。有很多画家认为, 山水写生是由山水临摹到山水创作的重要转折。一方面能使画家从古代山水和经典作品的临摹中得来基本的笔墨语言和技法在面对自然山水时得到印证和慢慢消化;另一方面, 自然景观也为画家写生时提供新的感受, 促使画家写生时不断观察和思考, 进而又会发现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当代许多山水画家对传统意义上的写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习惯, 也就是说写生可以让传统学习得到深化和发展并且能找到个性化语言, 从而形成了个人绘画风格。临摹基础上的写生很容易使画家陷入被动的境地, 难以完成真正意义上写生的心与物的交流。

清末以来, 中国画水墨画中陈陈相因、空洞无物的积弊, 已经受到“五四”运动以来诸多的启蒙。大家如康有为、陈独秀、鲁迅的尖锐批评。对此, 中国画界的应对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继承中国画的笔墨系统并回归自然:一条是引入西方学院化的写实教育直接面对真实。前者以黄宾虹、潘天寿执纛, 后者由林风眠、徐悲鸿举帜。在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史上, 无论是坚持以传统为基础创新还是以西画为模式改革, 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写生”的概念。但中国古代的“师造化”与西方现代学院教育中的“写生”是有着不同的意趣的, 原因还在于中西自然观的不同, 所以写生观也不同。石涛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观, 成为中国水墨画创新求变的一条新径。20世纪中国画的几位大师, 都有过青壮年时出门远游, 或写生积稿, 或默识在心, 晚年精心创作, 渐成大器的经历。无论如何, 在“内法心源”的基础上, 黄宾虹强调“外师造化”, 把写生作为中国绘画的最求变化新的探索, 这是中国水墨画理论在20世纪中期的一个重要转变。

古人云:“师古人, 不如师造化。”“师古人”的重要手段是临摹, 临摹除了学习古人的山水画技法外, 还要师古人之心。“师造化”的重要手段是写生, 是到生活中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大自然所呈现的景物是无比丰富的, 历代山水画家都十分重视对山水的写生, 写生成为艺术创作的关键一步。李可染在论山水写生时说:“写生应当同生活紧密结合, 从生活中提炼本质的美。”身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的崔晓东, 遵循前人的教诲, 不仅在教学中强调一个山水画家的自然观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自己也曾经多次进入山村野岭, 去体味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李可染是通过长期的写生实践, 以其特有的写生风格使中国绘画有了新的生气。开创了古代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度的先例。李可染先生在山水画方面的创新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也是美术史上的重要一页。

西方现代美术即艺术给我们现代水墨山水画在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启发和灵感。但现代水墨画家要探讨艺术语言的自主性, 也就是其绘画语言如何通过表达的方式同现实发生关联?如何建立抽象与现实之间的深层文化联系?中国艺术的独特性在于“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的深厚意蕴。

山水画早于西方独立风景画千余年, 有人认为欧洲的独立风景画18世纪才形成, 总之在“文艺复兴”之前, 风景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西方一直以人物为绘画主题, 而在中国, 人体美则不能被尽情的表现。即使是后来的仕女画也并非士人的绘画和主要欣赏对象。由于古代士人们崇尚道家理论, 道家提倡的儒风使山水画深入的体现了他们的理念即观点。从而使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徐悲鸿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又说:“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这对李可染也产生了很大影响。80年代, 李可染的山水画趋于成熟。他的山水画在笔墨、境界上更加丰富, 更加震撼人心。在画面中, 光感更强, 他很早就借鉴西方油画中表现光的特点, 70年代到80年代初, 他把欧洲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贴在画室中, 认真研究参考。他曾说:“我喜爱伦勃朗的油画, 伦勃朗的油画喜欢在一大片黑调子中突出一道光亮, 十分奇特。我的黑山黑水中夹有一道白光, 正是从伦勃朗的油画中得到启示;不过, 我有我们传统的笔墨表现出来了。”他借鉴了清代龚贤和现代黄宾虹的积墨法, 墨积得又厚又润, 而且更加浑然一体, 由于他的观察方法不同于前人, 所以, 他的积墨法随借鉴了龚、黄, 但最终并不同于龚、黄。李可染所用的素描方法, 也完全化入笔墨之中。愈到晚年, 他的笔墨愈纯熟, 已达到神功迹画、妙造自然的境界。

“李家山水”所表现的新水墨的特色之一就是按照客观的具体表现对象, 其最大的要因之一是“对西洋的消化”, 这消化是以悠久历史中磨锐的真心和同样磨光出来的精神性为基础的。用这基础把客观和以素描为代表的西洋美术的一部分 (客观, 素描, 立体感, 光影, 色彩等) 巧妙的结合起来, 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应该注意的一点是, 对西洋美术的引进, 绝不是照搬它的东西, 施行所谓的“西洋化”, 而是把各种各样西洋化的要素在构成。在完全消化理解之后第一次把西方绘画的要素运用在性质不同的画面之中, 与水墨相调和以水墨画要素为主体, 与西方绘画要素相互取得以水墨画为主体的平衡, 使之成为水墨画独具的特色, 表现出来。

由此诞生的水墨山水画, 不会被主观, 概念化所束缚, 获得了自由。而且在以蕴含着与主观取得平衡的要因的强大传统作为发展的母体方面, 取得了很大成功。再用独立的客观性表现山水画成为可能之后, 山水画的对象范围更加扩大了。对象范围的扩大, 使得山水画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了。

山水画在吸收西方绘画的重要因素以后, 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山水画又恢复了生气。扩大了的表现力与西方美术相结合, 不断继续这一新的发展和追求。

1979年, 《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受到国内美术界的极大关注, 李可染、张仃这些力倡写生的艺术大家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张仃在《文艺研究》撰文, 称吴冠中的油画, 是“民族化”的油画, 吴冠中的中国画, 是“现代化”了的中国画。张仃敏锐地注意到吴冠中的中国画经过了认真的油画写生, 对于表现对象已经十分熟悉, “成竹在胸”, 而后用中国工具表现而已。可以说, 张仃比较早地从吴冠中的创作中注意到了中国画的“现代化”问题。

但是对吴冠中来说, 写生只是手段, 对景写生只是运用其真实的客体景物来做创作的素材, 通过这些长时间的观察体悟与搜集, 他经常把看到的各种景物以主观情感拼凑在一起, 或变换不同角度和时间来观察表现并孕育于心间, 这与李可染的“借景法”是相似的, 从而与胸中感悟相结合, 重在体现心中内在情感和自然的体现。给人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绘画能打动观者的情感的原因。

评论家刘骁纯将吴冠中与林风眠的艺术探索称之为“林吴系统”, 这是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获得的美术史视角, 即论画者当先辨画之源流, 未知画之南北, 不可论画。

林风眠与吴冠中的水墨画都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在表现形式上与徐悲鸿的古典写实和赵无极的现代抽象不同, 而是重在“写意”。这里的“写意”与不只是古代文人画的写意, 也表现了有别于传统的意识形态。他们将造型艺术与神韵精神相结合和, 巧妙运用了西方绘画的点、线、面机体积、光色等形式来构造画面。并为当代艺术家创造了新的表现情怀的艺术手法与形式。

刘骁纯认为:“在众多穿行于油彩和水墨之间的艺术家中, 吴冠中是唯一的一位使二者相生相依、相克相成、冲撞亲合、化为一体的艺术家。正因如此.他才在两种文化背景的艺术对撞中发现了突破的难点。”

“借洋兴中, 以中化洋。”在林风眠开辟的道路上, 吴冠中以其开阔的视野继续着前辈融合中西艺术的艰难历程, 从而“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 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

在将物象表现在画面之前, 要对物象进行归纳整理, 也是对对象的概括。一个对象之中, 必然会有他的可爱之处, 也自然会有不需要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择其可爱之处而表现。概括是绘画中一向不可缺少的工作。山水画的概括, 是在对对象认真观察、认识之后, 以“心”与“感情”为基础进行的。这种概括, 不但是对对象单纯地强调与取舍, 而是在感情基础上, 自由地运用远近法、构图、透视法等表现画面。比如说, 为了强调画面重点, 可以讲远的、小的东西扩大化, 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将大自然充分的表现在画面上, 就要打破常规、概念的壁垒。这就是山水画的“概括”, 它是山水画的特性之一。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山, 大物也, 其形欲耸拔, 欲偃蹇, 欲轩豁, 欲箕距, 欲盘礴, 欲浑厚, 欲雄豪, 欲精神, 欲严重, 欲顾盼, 欲朝揖, 欲上有盖, 欲下有乘…...”所以, 若将山水作自然描写, 则谓之“所取不精粹, 郭熙又说:“千里之山, 不能尽奇, 万里之水, 岂能尽秀, ......一概画之, 版图何异?”如何把丰富变化繁杂的自然景物合理融入到画面中, 使之整体统一、主次分明那?郭熙还提出了“大象”和“大意”。他说“画见其大象, 而不为刻画之迹”。这一规律就使得画面有了主体与副体、虚与实的表现空间。

其《画决》中又说:“山水先理会大小, 名为主峰。主峰已定, 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 故曰主峰, 如君臣之上下也。”“林石先理会一大松, 名为宗老。宗老既定, 方作以次杂窠、小卉、女萝、碎石, 以其一山表之于此, 故曰宗老, 如君子小人也。”

郭熙又把山水比作了人体:“山以水为血脉, 以草木为毛发, 以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 以亭榭为眉目, 以鱼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 得亭榭而明快, 得鱼钓而旷落, 此山水之布置也。”这真是把山水作为有生命体来看待了。古人把生命中的寓意和哲理融入到绘画之中, 使画面显现出了生机。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变化也是山水画的一个规律。它随着自然的规律发生。简单的说, 就是“不同”。自然界中不存在相同的两片树叶, 山水画的画面中也没有相同的要素。变化与规律、复杂与虚实等许多山水画的特征, 紧密相联, 是山水画最基本的规律之一。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画面中不存在同等大小、形状、形态的空间、留白、山和树等等。说的严格一点, 连树叶间交叉的小空白、房子的方向、窗户、人物形资也都不尽相同, 千变万化。用心在每一个细微的地方。使它们不拘泥于同一形式, 使观众看到用墨来表现黑白中的深浅变化。实际上, 在山水画的表现当中, 即使是大的画面中细小的树叶、树枝、也都各不相同, 富于变化。

在变化的规律之中, 又有“疏与密”之分。在充满变化的表现中, 这实际基本有重要的东西。一片树之复杂交错, 树叶重重叠叠的树枝, 一眼看上去似乎大致相同, 仔细观察却未必一样。一个整体中既有“密”的地方, 也有“疏”的所在, 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仔细观察、认识其中的规律, 使画面更加丰富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疏密”的变化。当然, 绘画艺术中要强调“疏密”, 也是自然的。“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因为它遵循自然, 所以如果想当强调这疏密的关系也很少会丧失自然性。反过来, 因为强调规律更加明确, 作品就更加自然。所以说“变化”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绘画的基础和原则。

光与影经常作为山水画的特征广泛使用。从结论得出, 山水画中一定存在光与影。既有日光、月光的区别, 也有四季、天气的变化。从山水画诞生的时候起就是这样。的确在文人画全盛的时代, 山水画作品脱离了现实, 光影运用得很少, 画面缺乏深刻感。但是即使这样, 光也从没在作品中完全消失。在文人画全胜的明、清时代, 同样不乏很好地运用了光与影的作品。特别是李可染的“在重视客观性”理论诞生以后, 光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被更好的描写出来。明确地强调光影, 描写更加深刻, 立体感强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连很难用光影表现出来的人物画, 也终于在本世纪30年代产生了其代表作。

山水画被认为有平面性的最大原因, 不是光影的有无, 而是三远法的构图与构成, 这种构图一眼看去的感觉, 并不是透到画的深处, 多数都是引导者的试点向纵深发展。但是, 仔细观察以后就会发现, 所有的前后的区别是高光影的关系来表现。从整体上表现空间的透视, 只不过是以山水画特有的视点, 一感情为基础的远近法和构成的同时运用, 使远处的景物也变得清晰可见, 近处的物体与后面的背景融为一体, 是前后复杂的位置关系, 看起来接近平面。

我们观察细微的地方, 会发现画出来的对象把光影与“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 用两条轮廓线来表达一棵树, 这两条线时而浓, 时而淡, 时而动, 时而静。复杂的“变化”当然与光影有着很大关系。

观察李可染的作品, 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很好地运用了强烈的逆光。由强烈的逆光巧妙地运用了黑白强烈的对比, 画出一片感情的空间。光影不仅使对象更加富有实在感, 还在表现作家感情, 心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光影”是使对象更加自然, 生动地表现出来的重要因素, 也是画面空间的深化, 构成的成立, 感性的传达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水墨山水就是一个黑白的世界, 因为在基本的“凸的白”与“凹的黑”的构成的存在方式中, 光影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黑与白的表现, 它几乎可以说是水墨表现法的全部内容。在山水画中, 画的表现越深刻, 丰富, 其黑白的关系就越复杂。所以, 把握好黑白的关系和规律, 是画好黑白作品的必要条件。

水墨山水画的基础是黑与白组成的世界, 黑与白互相协调影响, 创出一个空间。所以, 要画出一个形象风景, 简单地运用黑白来表现光影, 前后关系, 是无法做到的。一副画的黑白是要包括对象的形态, 立体感, 质感, 色彩和前后关系, 光影, 而且还要表现作者的感情。所以这黑白的关系是会非常复杂的。如果作者不能控制着复杂的黑白关系, 画面就会混乱, 无法画出一个稳定的空间。所以说掌握黑白的基本规律是画好山水画, 尤其是水墨山水画的重要条件。

黑白规律的把握, 其实并不是非常困难。因为“黑白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这是创作的大原则。

自然是复杂的, 同时又是丰富的风景, 数不清的树木, 无数的枝叶, 凸凹不平的山谷, 光与影, 天气的变化等等, 自然是无限的复杂的交汇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全的”风景。前后关系、光与影、远景和近景的关系都是和谐的, 是自然的存在。这也是自然的规律。这个自然规律通过对黑白的把握, 理解和解释, 成为山水画的关键。另外, 这种把握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 它基本的素描是相同的。所以知道这个自然规律就会比较容易地了解山水画黑白的复杂关系。如果一幅画让人感觉心情舒畅的话, 那么这件作品的黑白关系也就协调好了。前文提到的“变化”也是完全遵循了自然的规律。所以树枝的黑与白的关系, 拥有了自然规律变化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自然、丰富, 成了画中的“枝”。树的两条轮廓线的黑白关系也是一样的。只要把握“变化”这个自然规律, 其他所有的对象中黑白规律也就不难掌握了。其他的例子, 比如在自然当中存在着调和黑与白的“中间色”和与“变化性”相关的“复杂性”, 以及光照射物体的自然规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事, 细致地观察并认识对象, 有利于把握这些规律, 由此, 控制画面中的黑白关系, 使之即复杂又安定, 就比较容易了。然而, 如前所述原原本本画出眼前的风景, 并不能成为一幅画。因为以山水画独特的视点, 观察为基础的概括, 形成与实际风景不同的构成是很必要的。当然黑白的构成, 应该按照山水画独特的画面构成方式去协调合作和组合。变成了实际自然中没有的, 表现山水画中的风景的黑白关系。这就是说的山水画中对自然规律艺术化的应用, 升华。与应用相适应的黑白关系, 表现中必须有特别的东西。为表现特殊空间的需要, 扩大的云, 雾所形成的空白, 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与为了表现空间的需要, 扩大的云, 雾所形成的空间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与为了表现画面中的精神性和神秘性的余韵而留的空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这些余韵的有“虚与实”等, 这些都是实际所没有的。不能把握自然的一般规律, 就没办法使黑白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黑白的关系, 在山水画中另外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黑白构成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感情。黑白的构成和对比并不是目的。当然, 作为过程这些美也被重视起来。对构成和对比的追求最终也是一作家对对象的感情为基础的, 最求更加艺术性的“风景”的一个手段和方法。今天的山水画中, 追求“构成性表现”的作品很多, 但是不求形象, 精神只追求美丽的视觉效果, 遇有感情的形象相比, 在艺术感染力方面显得很苍白缺乏生命力。作为绘画, 其表现力和魅力是不够的看一看现代世界美术的历史, 就更明显了。

自然规律就基本上是黑白的规律。把握它, 时而有效的练习是素描。客观的正确形象反映, 促进了对自然与黑白的理解和表现, 与以对象的绘画表现为目的的概括紧密相连。另外, 素描中的观察, 认识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素描是美术的基础, 同时要求有很高。从结合规律和表现的意义上讲, “素描”会弱化各种绘画的区别。李可染从前说过“艺术家是自然规律的探索者”, 在这个意义上讲, 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各个艺术门类很大的共同点。

从古至今山水画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山水画不论是在各种观点上还是在各种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演变, 逐渐成为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形式。现代山水画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模式, 即先通过临摹来学习了解前人的绘画, 并掌握传统的画法和笔墨技巧, 再到自然山水中去写生, 收集素材, 感悟传统笔墨与观念当中哪些应该汲取, 哪些应该舍去。

《现代经济学基础》 篇11

【关键词】教学 情境 学生 兴趣

【中图分类号】T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1-01

一、创造情境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改变原有的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同时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如挂图、实物、电子模型、实物投影、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我常用该机构的模型导入,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然后边演示边讲解。随着机构的演示,学生的各种感观被调动起来参与教学,让学生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接受信息。这种方式能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呕心沥血,但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尤其《机械基础》是一门枯燥、繁杂且不系统的课程,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怎能使的职校生“乐在其中”呢?为唤起并始终保持学生适度的学习兴趣,必须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根据职校生活跃、好动、爱讲的特点,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 我们知道《机械基础》的教材中有很多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如果单纯性地用注入式教学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和记忆。有些概念虽然能一时记住,但缺乏感受性认识,时间一久容易遗忘。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创造情境,将基本概念生动化、形象化,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视复习课教学,学会总结比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视复习课教学,学会总结比较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学科的又一个途径。复习应遵从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建立知识之间本质上的联系,形成较严格的知识体系。新课教学一般都把知识分门别类,编为一个个单元,从而使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重点愈加突出,以利于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这是必要和应该的,但是知识毕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学完全部教材之后教师必须善于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上复习课必须要完成的课题。

《机械基础》复习课的效果取决于复习的内容和方法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复习课的困难在于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学过的,处理不好就往往“乏味”。为此在进行复习之前,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要作调查研究,只有了解情况,确定复习的知识体系才能有的放矢。虽然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和重点应符合大纲和课本的要求,但是复习教学内容的系统可以重新组合,不必受教材体系的约束,所以教师要以新的体系来组织复习教材,引导学生在较大范围把知识贯穿起来,概括知识的轮廓和全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系统地概括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教會学生复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每一堂课结束,要总结一下这堂课的重点;一章结束后要归纳这一章所包括的内容,各机构元件的工作原理有何异同,适用的场合,有何重要特性,重点为应掌握什么等等;一篇结束应总结一下这篇内容主要包括了哪些传动、哪些机构,各种传动的区别与应用特性等,对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应用特性等作阶段性的小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样通过复习课的归纳总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有许多由于缺少系统认识而造成似懂非懂的问题,在复习总结课上都会迎刃而解,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创设学习环境,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专业意识是学生建立专业兴趣的基础,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本动力,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利用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跟学生介绍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特性要求学生多接触一些实用的机器与设备,使学生对这些常用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传动过程有较强感性认识,明确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到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置于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之中,对学好《机械基础》的作用不可低估。

作为一位专业课教师要能把握职业走向,把握就业趋势,若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更不用说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课堂教学言之有物、教之有方,以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教师教学语言的直观流畅,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旁征博引,使学生听起来浅显易懂,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这样既能展现自身的水准和形象,又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多看一些机械类的杂志书刊,及时了解机械行业的科技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比较新颖实用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

总之,如果教师能创造情境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复习课教学,学会总结比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 创造学习环境,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对本专业驾轻就熟。这样学生一定会学好《机械基础》这门学科。如何因材施教把握好《机械基础》教学方法很多,上文只是个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和看法,与同行共同切磋。

参考文献:

构成作为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研究 篇12

“构成”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新思想、新潮流使得欧洲艺术由单一模式转向多样化。现代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思潮下的艺术内容与形式, 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探索和发展为“构成”的系统化、理论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构成课程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改革。包豪斯教员伊顿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在这个课程中, 伊顿对原来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传统艺术教学予以否定, 开创了以认知、体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新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实验, 使学生对设计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全面了解和体验。

Art: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活动。

Bauhaus:

包豪斯 (1919年4月—1933年7月) 1919年, 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创建。包豪斯一直被称作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艺术院校, 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 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这所学院在1933年4月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了, 但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却是巨大和难以估量的。

Constitute:

构成是一种组合。在视觉艺术范围内, 构成是一种造型观念, 是现代设计的专业用语是按照美的形式法则, 把造型的视觉元素重新组合, 将抽象的、知觉式的转化为美学形式, 创造出新的形态。所以, 构成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体现了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体现出内容精神内涵的能力。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 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动能。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人类视觉现象关系的研究, 再结合空间色彩的视因素, 用深究造型设计的原理, 来指导艺术设计的实践。

Design:

设计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 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 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但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 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 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 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 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 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 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

四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艺术是树根、构成是树茎、树干, 而设计就是树叶和果实。设计是创造, 而构成则是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尽人皆知, 作为创造性的基本训练, 只有放松物质功能、社会性等等的约束, 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创造出无数出乎意料的新形态。反过来这些新形态、新现象、新形象会直接改善设计的面貌。

二、设计中构成其形态、色彩、材料的运用

构成的形态可以划分为:概念形态与现实形态, 概念形态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 通过相关词语、形象的提示、联想去意会、感受的形态。现实形态包括自然与人为两种组成形式, 自然的现实形态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生长成的形态, 由于它的生成与人的行为无关, 不存在主观创作和刻意的材料选择。人为形态属于另一类现实形态, 是追求使用功能的形态造型, 人为形态强烈地反映出形态设计的时代性美感特征, 民族、地域风情和文化技术层次等内涵。

色彩是构成艺术的点缀手段, 它具有奇迹般的添补、塑造甚至挽救构成艺术作品的魅力。

构成的媒介主要是材料, 不同的构成形式涉及的材料必然有一定的区别。各种材料特有的质地、肌理、性能, 以及加工、组合特性等, 都可以产生出它们各自特有的视觉效果, 突出材质美感是掌握材料要素的基本要求, 恰当运用好不同视觉的各类材质是具备构成要素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艺术设计理论、实践学习、启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蒙课程。

三、构成训练的目标

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 揭示事物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 认识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造型规律。它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十多年来, 构成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的体现价值:

1. 基础性。

培养学生审美的、构造的、设计的直观判断能力。所以构成内容广泛, 实用性强, 着眼于艺术设计专业, 也符合于其他视觉艺术专业的要求。

2. 科学性。

研究构成要素及组合, 发展有计划的独创力。注重训练有序思维, 使学生养成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 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 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构成教学的主要方式。学习构成规律, 熟悉设计要素, 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养成各种熟练的设计表现技巧, 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教学中, 需要根据设计的规律和法则, 以实践为主,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使之与技法工艺巧妙统一。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 树立严谨的造型观念。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 最终创造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

参考文献

[1]辛华泉.论构成[J].装饰, 1983年丛刊第6期.

[2]王丽媛.新形势下构成学教学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3]陈心懋.材料与媒介[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体育电视栏目论文下一篇:用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