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现代特征

2024-12-20

经济法现代特征(精选8篇)

经济法现代特征 篇1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使市场呈现全球化, 新的经济形势对企业文化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结合新经济时代发展的特征与要求, 分析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文化的特征与现代企业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企业员工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抽象精神, 以及这些企业精神指导下的规章制度、环境设施、产品服务等外在表现。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 规范员工行为, 凝聚员工力量, 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 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管理实践的精神积淀, 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时地演化着自己的形态。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发展动力, 也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经济时代对现代企业文化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出信息化、知识化、人本化、全球化、持续化等特征,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在这样一种以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为显著特征的新型经济模式下, 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还是在具体的企业行为, 都需要不断去适应现代经济模式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新型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 高效与柔性

现代经济社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客户对服务的高效性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企业的适应变化能力的速度与柔性就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机航母诺基亚的败落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没能够适应手机市场的快速变化。由此可见企业只有能够及时地随势而变, 不断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严酷的竞争中追求生存发展, 进而谋取安身立命之地。

高效的企业文化以生产的高效优质、员工的快速创新能力为标志。这些反过来又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 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从理论上讲, 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努力地去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 以追求上述那些有益的结果。但是, 企业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承担着确保企业战略和财务目标取得成功的任务是企业的员工, 企业文化只有和员工相融合, 才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2. 创新与学习

乔布斯有句经典名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创新。近年来苹果公司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完全可以归功于其卓越的创新能力。过去的10年, 苹果获得了1300项专利, 相当于微软的一半, 相当于戴尔的1.5倍。企业要发展, 必须能够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进行不断创新。

有效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应该是能够从战略决策、产品与技术、营销方案、商业模式到服务体系等环节的整体全局与每一个细节中都能“全面开花”;而且从上至企业掌舵人、下到一线普通员工的每一层都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不能“一枝独秀”。这就要求企业组织建立起一种能够激发、培育和提升成员技术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和学习体系, 首先要塑造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企业文化, 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 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其次要构建一套学习、吸收、转化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体系, 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再次, 要制定一套针对知识学习创新与应用的、完善的激励、评估体系, 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 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 不断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企业所有成员的创新能力, 才能使企业很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爆炸式增长的知识挑战。

3. 多元与包容

新经济时代还有一个相当鲜明的特征, 那就是开放与多元,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而来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趋势以及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与融合。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企业文化也必然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首先, 企业员工的民族文化背景越来越复杂多样;其次, 企业员工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与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再次, 现代人越来越追求民主、自由与个性化发展, 作为个体的员工个人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个体差异。这就使得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冲突性并存。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兼容并蓄的多元的企业文化, 使企业可以对多种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统一, 避免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与摩擦, 使企业保持和谐、有序、稳定、持续的发展。

4. 注重社会责任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文化与环境的主要责任体。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997年10月, 社会责任国际组织联合部分跨国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发起并制定了全球第一个有关道德规范国际标准的社会责任SA8000标准, 从而揭开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序幕。2000年, 联合国正式启动“全球契约”, 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 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时, 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尤其是要保证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培育上狠下功夫, 使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内容的一部分。

三、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自从20世纪90年代,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被引进我国企业管理中。自此, 企业文化管理热潮便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开起来, 有不少企业获得了成功, 但大多数的企业却是没有收到任何成效的。根据对多家企业的走访、调查, 我们发现众多企业文化培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理解过于片面和粗浅, 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仅仅流于形式

虽然企业文化管理在我国已被各类企业所认同并追捧, 但是大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有的认为现代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标语口号, 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增强员工对企业管理行为的认同感;有些企业则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等同起来,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环境建设、标语口号、统一服装、举止规范等内容。显然, 这种过于浅显或偏颇的认识使得许多企业甚至是一些优秀企业的文化培育工作流于形式, 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或制度层面上, 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内在核心观念与意识的培育。

真正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循和信奉的重要价值体系, 包括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等。它的使命在于引导企业全体成员工作与行为的一致性、规范性、整体性与向心性, 使企业能够上下齐心形成合力, 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更加顺畅, 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加强大, 也使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同感更加明显。如果只注意表层形式建设而忽略内在价值和理念的培育, 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 难以持续的, 不能形成文化的推动力和凝聚力, 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 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

2. 急功近利, 企业文化培育仍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运营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沉淀的, 是企业经营者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与传承的结果, 它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建设, 只能进行长期的引导、培育与传承。但是目前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理论领域, 却普遍流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说法与做法, 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至少是多数人人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没有足够的理解, 对企业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这使得一些企业认为并期望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大量的投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而忽略了对于企业文化培育体系与机制的建立。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任何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想法与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企业唯有在战略、管理、执行, 以及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文化培育组织与体系, 并对企业文化进行长期的宣传、调整、改进、完善, 才能培养良好的、富有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3. 企业员工流动率过高, 加大企业文化培育难度

调查显示, 合理的员工流动率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好处, 正所谓“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随着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企业对员工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断产生变化,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调整员工的知识技能结构, 以满足战略发展的需要。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 最直接、快速的方法似乎就是淘汰落后员工, 聘用新员工。于是保持较高的员工流动率, 就成为企业不断更新战略技能、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人力资源蓝皮书》指出, 根据怡安翰威特调查结果, 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 在全球处于高位。然而, 大多数企业却没有意识到频繁的员工流动却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产生难以预见的障碍。因为, 每一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适应与趋同都需要经过理解、认识、接受、吸收并进一步传播的过程, 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即便是企业的老员工, 对企业的文化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与趋同, 更不用说新员工。因此, 过高的员工流动率势必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与稳定, 甚至成为企业文化培育工程的障碍因素。

4. 企业着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对企业文化培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产品快速的更新换代, 企业充分意识到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和爆炸式的知识增长与科技创新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与核心业务上, 才能在目标领域取得突破,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即核心竞争力。对于非核心业务则外包给合作伙伴来完成。但却找不到企业文化培育的良好渠道与承接者。企业不得不集中精力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与知识技术的更新, 所以很多企业即便深知企业文化培育的重要性, 却也无暇分心顾及, 从而影响了本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上述对于新经济的特点与现代企业文化培育问题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培育需要转变思路, 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开.浅论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4) .

[2]肖智润.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的新特征[J].企业导报, 2009, (10) .

[3]黄义.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14, (3) .

[4]王胜洲, 都娟.解密企业文化培育的黑洞[J].企业活力, 2008, (2) .

[5]陶涛.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企业业务外包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5) .

经济法现代特征 篇2

而漆画本身是物态的,是直接的表现,如表现金色可以用金箔;白色可以用蛋壳、银色、银箔;透明色可以在银浆上着色从而得到利用金属质地的直接光线反射的颜色等等。漆画表现美学感受的直接性与意志结合得更紧密,所谓意志指的是自然的意志,比如花的香味,这与人工仿造的香精的香味是截然不同的。相对于其它画种而言,漆画本身语言的物的直接到场更具说服力,更深刻。可见漆画是借物料的本体性,而不借助其他人工的拟物性。漆画的精彩正基于此。

漆画创造的画面是透气的,整个气息是由内到外的,犹如自然本体的内在价值展现。漆画的优势在于回到物性上,更尊重物性本身的美。在历史的积淀中,现代漆画发展的任务确实艰巨。在当下“大美”的引领下,质料应该在现代漆画中扮演配角,为纯粹的绘画情境服务,即是现代漆画表现中艺术精神的全面自由自在。我们更要尊重材料的物性特征,不仅因为物性是最古老、最原始、最新进的价值和生发可能的价值,更因为这些硬质材料与漆画内在绘画性相结合能碰撞出更炫目多彩的火花。漆画独特的材质技法作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它呈现着艺术独特的风貌和特征,这种独特性为艺术的存在确立了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为艺术的终极目标——即物我两忘的艺术表现、艺术精神的彰显。

现代漆画的偶发性是掌控画面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偶发性因素会对画面整体产生作用,所以,要在宏观的意境基本得到预期实现的同时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随处都隐藏着偶发的美学价值,天人合一的状态是漆画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蛋壳可以砸出偶然的弦外之音,研磨时可以磨出言外之意。尊重偶然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作品来言无疑是上天最好的赏赐。比如说:打磨时磨多磨少、研磨部位不同,最终所产生的画面效果绝非一样。漆画创作需要更高的美学能力指引,这与国画的写意和水彩画有些相似,现代漆画的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漆画是人工和天工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给漆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的同时,也让创作者难以捉摸漆画的特性与最终完成效果。从开始漆画的制作一直到完成都是在很高的美学能力的指引下边走边看,依据每一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判断的幸福感、疑虑感、担忧感等复杂的心态伴随着创作的全过程,但也正是这不可预见性使得漆画有着独特的魅力。

经济法现代特征 篇3

现代社会经济特征下的企业财务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他专职审计人员, 在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审查、评价的过程, 以此确保企业遵守财经纪律, 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有利于降低企业各项经济损失。通过对企业资金、风险、效益等相关经营业务活动开展审计工作, 不仅能够保障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还能够确保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减少合同纠纷的发生几率, 维护企业合法经济权益;其二,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审计, 能够掌握资金的使用效率, 判断资金使用是否合理, 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 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客观评价, 全面反映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济管理状况, 从而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指明路径;其三, 有利于完善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各部门日常工作流程以及管理薄弱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进而分析产生管理漏洞的原因,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工作, 强化管理成效。

二、现代社会经济特征下强化企业财务审计的策略

(一) 树立全新的审计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财务审计观念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对财务审计观念进行革新。首先, 提高无形资产审计的重视程度, 由于信息、知识、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致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升, 所以企业会计核算的重心必将向无形资产核算转变, 这就要求财务审计也必须从重视有形资产审计向无形资产审计转变;其次, 树立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并重的审计观念。企业要将财务审计视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将企业整体效益放置于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 对企业效益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再次, 树立审计国际化的观念。在审计准则国际化、审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必须树立国际化观念, 使审计报告获得国际社会公众的信任。

(二) 拓宽财务审计范围

为了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效, 必须进一步拓宽财务审计领域, 使审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这一方面。首先, 将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 运用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法, 对企业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力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其次, 将单一的财务审计拓展至管理审计范畴,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 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审计各项经济业务, 并监督其是否实现达到了预期目标;再次, 将分散式财务审计工作向集中化管理方向转变,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职能。

(三) 创新审计技术手段

首先, 应当不断加大新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开发力度。为了适应当前无书面记录的各类经济业务, 审计工作的重心也随之向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转移, 换言之, 未来的财务审计将会变成对数据库的审计, 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集中到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等环节上, 这就要求审计程序必须具有实时、多元以及开放性的特征, 对无形资产、社会责任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审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其次, 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审计手段进行革新。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各类经济交易和资本决策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想要适应这一发展, 就必须对审计处理手段进行革新, 应逐步摆脱手工操作, 向电算化和信息化审计模式发展;再次, 完善内控制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打破了传统的会计岗位责任, 内控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此, 应当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 并积极开发更为科学的测试内控制度的技术。

(四) 提高财务审计队伍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审计工作者除了要有审计和会计职称外, 还应当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同时, 扎实的审计专业基础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 各类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审计工作者应当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立足点, 积极学习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及前沿的高新知识, 并且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开阔视野, 做到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以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 并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来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 这样能够使审计工作的效率更高、准确性更强。企业的内审人员则可以为本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国家审计人员则能够进一步掌握企业的经常状况, 从而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准确、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书仁.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J].财经界 (学术) .2010 (23)

[2]赵永彬.如何对企业加强财务审计工作[J].财经界 (学术) .2010 (5)

简述现代美术早期特征 篇4

1 艺术思潮的变革逐渐与传统决裂

文艺复兴时期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的建立和完善, 使模仿客观对象确立为绘画不可动摇的基础, 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它是西方工业社会到来之前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统艺术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照相术的发明对写实的艺术构成了强烈的冲击, 画家感到震撼和危机, 纷纷寻找新的出路;印象主义的探索就处在这一时期。1874年, 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在巴黎展出, 批评家用“印象派”这一名称潮讽这批画家, 印象派由此而得名。印象主义的探索得益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的问世, 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 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印象派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了这个世界, 任何具体的物象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印象派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 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这种审美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 进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因此, 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 它的产生打破了自古希腊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形成的艺术传统, 给西方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

进入20世纪以后, 在一系列的现代绘画探索中, 俄国画家马列维奇尝试消除作为具象艺术根基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对立, 以及孤立“纯粹”的符号。马列维奇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形式, 不断探索着形体、色彩与空间的关系, 最终创立“至上主义”画派。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描述性成份, 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呈现。代表作品《黑色正方形》成为了绝对抽象的油画作品, 是马列维奇自己视为艺术中纯粹创造的第一步, 这是一幅对客观世界进行否定的作品, 标志着传统绘画时代的终结。

2 美术的探索由写实的再现转变为抽象

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写实传统的反叛, 共同的特征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现代抽象艺术运动又分别朝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发展;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 青年画家布拉克和毕加索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 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 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 促成了立体主义的形成。构成主义以反艺术的立场, 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 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 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者抽象化, 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 变成组构和结合, 透过结合不同的元素以构筑新的现实。最纯粹的抽象运动是荷兰的风格派, 它在观念意识上最强调精神, 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 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避免用曲线和斜线, 仅用垂直线和水平线, 从而使立体主义风格迈向抽象, 蒙德里安则是把客观的抽象艺术理论发展到极至的画家。代表作《百老汇的爵士乐》, 画面布满了水平、垂直的线条和跳跃闪烁的小色块, 没有一点具象的图形, 已完全摆脱了客观物象形体对画家创作思维的束缚。因此, 人们将这种探索称为几何抽象或冷抽象。

野兽派绘画则以高更的艺术实践为出发点, 把欧洲从传统的色彩概念中解放了出来。随后, 后印象主义大师凡高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表现主义社团的康定斯基, 被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 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作品, 此画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开端, 标志着抽象绘画的诞生。在这幅画中, 我们看不到可以辨认的具体物象, 所表现的完全是纯抽象符号的确立与变奏, 画家摒弃了绘画中一切描绘性的因素, 纯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 被后人称为抒情抽象或热的抽象。

3 绘画由自然主义发展为主观的表现

印象派努力探索外光和色彩的结合, 目的就是对光与色的表现。新印象主义在作品中诠释了现代光学的色彩与理论, 强化科学的表现因素。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所探究的是形态在有限的空间中重新构建。从后印象派开始, 画家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 凡高则是一个完全表现主观情感的大师, 他在画面中毫无保留的精神渲泄被后人称为“表现主义之父”。

19世纪末, 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 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和挪威人蒙克, 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 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 表现内在世界, 用“表现”取代“再现”。到了20世纪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起源于德国的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 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着重情感、主观表现的特点, 提出艺术“不是现实, 而是精神”、“是表现, 不是再现”的口号。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表现主义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表现主义由于强调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在造型上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 因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表现主义反对印象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 要求表现比日常生活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出现, 他们或者着力于表现强烈的自我心灵感受, 或者强调于潜意识的客观描绘, 充分表明了现代艺术表现心灵真实的特征。

4 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运动的启迪

俄国十月革命后萌发的构成主义, 提出“所有的艺术家都该到工厂里去, 在工厂里才可能造就真实的生命个体”。构成主义者希望建立新的社会与政治秩序, 将艺术家与大量生产、工业联系起来。艺术被置于“服务、构成”的一个新社会位置, 构成主义者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 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 这个立场成为世界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包豪斯的建立与发展、各国专职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等, 表明现代主义设计形态已趋成熟。

荷兰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 通过建筑、家具、产品、企图创造一个新的秩序和新的世界, 而这个新世界的形式是与“风格派”的平面设计与绘画紧密相连, 甚至是从平面中发展出来的。风格派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 并对包豪斯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风格派的艺术实践是多方面的。除蒙德里安在绘画领域取得的无以伦比的成就外, 里特维尔德在建筑方面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他所设计的席勒住宅展示了风格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一战结束后, 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设计运动席卷欧美, 包豪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 提倡科学的理性设计并创立了新时代的设计美学“机械美学”。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风格。格罗皮乌斯对美学风格的看法作过极具哲理性的阐述:“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 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科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的创立者, 他赞赏飞机、汽车、轮船的设计, 因为这些设计没有受到任何传统的束缚, 完全是按照功能与技术的要求设计的。他主张设计应表现简洁、秩序、逻辑的理性美, 应表现出对象本身的直线、比例、空间、体量的美。密斯则强调时代风格, 主张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赖特注重功能, 认为建筑设计应考虑其与环境的和谐、对建筑空间的有机安排与调度、自然材料与工业材料的不同表现力及两者的协调性等。现代美术的探索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对推动世界的现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 现代文化思潮的变革促使了西方现代艺术不断地被创新、不断地被超越。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 成为现代艺术创造的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 从此艺术的目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是表现艺术家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 这种表现, 体现在从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了艺术的内部和艺术本体, 艺术家也毫无顾忌地在探索和尝试着多种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语言和造型语汇。所谓“新”的崇拜也就成了现代艺术的主体, 而探索实验性的艺术就成了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流。早期的现代艺术在探索表现的方面尤为强烈, 画家们尝试用自己的画笔触及到生命的各个领域, 一切在尝试中进行, 一切又都在进行中实验。没有任何审美的法则;没有终极目标;有的只是不断的创新和实验。因此, 实验性也就成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总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崔庆忠.现代派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现代林业的内涵及特征 篇5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平衡,生态发展

目前,加快我国林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脚步,既是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手段,也为促进我国农林业经济进入崭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在全面了解“现代林业”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以可持续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林业经济新结构,能够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更多开放、绿色的新思路,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现代特色林业的转型与升级,对提升现代林业管理与治理能力也有积极帮助。

1“现代林业”的内涵

现代林业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各方资源积极投入到农林生产与运营当中,旨在实现林业产业的最大化效益,以真正满足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和谐发展成为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主旋律,当生态关系与社会关系能够和谐相处时,现代林业就真正走向了文明时代,可以从3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林业的内涵: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森林是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要搞好林业经济,就必须要充分调动林业从业者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提升现代化森林质量,以宝贵的森林资源为契机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现代林业建设中要不断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现代林业是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系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林业生产来说,主要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保林农在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出现一些功力化的负面问题;人林和谐,这也是现代林业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尊重林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确保生态平衡,通过打造现代生态林业,以确保子孙能共享现代林业盛果,这成为加速我国林业科学化发展的毕经之路。

2“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

2.1 现代林业的生态特征

林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建设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主动力,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并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营现代林业经济的根本原则,这需要根据各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林业生产规模与种类,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节奏。

2.2 现代林业的经济特征

经济是林业生产的功能3大功能之一,现代林业应为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林业生产的经济功能所决定的,只有林农能获取丰富的经济收益,才能更好的推动林业向更强更大目标前进,这也是现代林业最为显著的特点。

2.3 现代林业的文化特征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的突出表现,也是构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特征是现代林业的显著标志。因此,客观认识林业发展规律,有效利用森林资源,是人类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体现,以森林文化为出发点,减少各种冲突的发生,有助于人类走向更为和谐、健康的未来。

3 加速“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为了更好的迎接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改变我国各个林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就需要从林业发展全局谋划入手,坚持经济收益与生态平衡相结合,开拓一条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高层次之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科技创新为构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体系提供有力工具,推进我国林业生产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准,需要做好林业资源与产品的科技研发,让更多的林业科技发挥其自身强大作用,为现代林业管理与生产体系的树立更为广阔的科技远景,从而能够真正满足科技兴林的需求;促进现代林业的社会化发展进程。通过推动我国林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的进程,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与个人参与到我国林业产业的规划与建设当中,对林业发展有更为清晰的定位,从而可以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这是做好现代林业的重要一步;实现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发展。林业经济要实现绿色增长,就要兼顾林业经济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才是现代林业的真正内涵意义,这就需要加快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建设,以区域为中心着重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立林,真正发挥出生态林业的示范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林业生产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走一条特色化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生产在规模和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只要能够坚定不移的推动林业产业化与生态化进程,赋予林业生产更多的科技感,就能够全面实现现代林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现代高校档案建设趋向特征分析 篇6

一、科学的档案制度化特征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成熟的过程, 也是整个社会活动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实现高校档案制度化管理是高校档案建设的重要方面, 主要包括高校档案收集制度、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档案收集制度是建立高校档案的首要环节, 制定档案收集的相关程序制度是实现收集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的重要保证, 必须严格把关, 确保档案收集的全面系统。在管理制度方面, 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 建立档案管理机构组织, 建立档案管理网络, 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有机体。此外, 高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档案辅助机制, 如档案运作机制、教育机制、评估机制、奖惩机制、承诺机制等。

二、全面的档案信息化特征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处理、传输、应用档案资源,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发掘和整合档案资源, 向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因此, 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首先, 要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提高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意识。其次, 要加强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快数据库建设进程, 丰富档案数据资源储备, 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做好后台数据库支持, 并为政务信息化大型基础数据提供核心资源, 逐步实现高校馆藏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和利用在线化。第三, 网络安全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为了防止档案信息的损毁和遗失, 必须减少操作失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防止病毒感染与黑客攻击等。对于涉密信息, 要制定合理严格的档案信息化安全保密制度, 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 引入科学实用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使用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等多种安全防范手段, 并注意做好纸质档案的保存和重要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

三、多渠道的档案管理模式特征

首先, 高校馆藏模式需要由传统单一的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化, 这一转变不仅能真正实现海量存储, 还能使文件传输、处理、归档保存更加快速、长期、有效。其次, 高校档案管理重点需要从档案实体管理向档案信息化管理转变, 使得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向多渠道、多途径拓展。然而, “重收集轻开发”、“重保管轻利用”、“闭架借阅”、“你查我调”等传统做法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只有多形式加强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四、多形式的档案服务意识特征

要提高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必须树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档案利用服务观念。一是全面服务观念, 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与方法满足学校内、外用户的利用需求。二是主动服务观念, 摒弃被动的传统服务观念, 主动寻找用户。三是及时服务观念, 在第一时间内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四是优质服务观念, 在准确把握用户利用需求基础上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帮助用户获得资料。

五、周期性的档案评估机制特征

周期性的高校档案评估是对高校档案管理条件、档案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考核, 是提高高校档案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声誉的重大举措, 对于增强高校办学实力、拓展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周期性评估, 有利于促进档案工作的整顿、改革和建设, 提高档案管理效能, 从而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 以此为档案管理日常运行机制提供质量上的监控与保证。同时, 通过周期性评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 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校档案工作, 促进各高等学校自觉按照档案管理要求不断明确档案管理指导思想、改善档案管理条件、加强档案业务建设、强化档案管理要求、深化档案管理改革、全面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效益,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以人为本”的档案服务模式特征

倡导“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理论。“以人为本”中的“人”, 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主体的档案工作者和作为客体的档案用户。档案工作的三要素为: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和档案利用者。其中作为主体的档案工作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是联系档案实体与档案利用者的桥梁。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养、创新意识、敬业精神越强, 则高校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越高。因此, 高校档案工作要“以人为本”, 首先要以档案工作人员为本。此外, 高校档案管理的“以人为本”, 还体现在服务工作中, 即以用户为本, 服务至上。档案用户一般分为两大块:单位用户和个人用户。当前, 部分高校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仍存在着重部门、轻个人的现象, 即只重视为校内各单位、各部门提供利用服务, 而忽略了对个体档案用户进行服务, 这是导致当前档案利用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在档案服务工作中, 应当以“用户”为本, 从用户的需求、动机等因素出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用户群的利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关曼苓.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档案, 2009.5

[2].张晖.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6

[3].江梅.乔颖.网络环境下档案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陕西档案, 2007.4

论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特征 篇7

1 研究方法多元化

法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方法学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由此可见, 研究方法是制约各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命脉。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摆脱几千年来对哲学的附庸而进入科学的殿堂, 主要归功于研究方法的突破——实验法。此外, 运动心理学的第一项研究也采用的是实验法, 即特普利特 (1897) 对观众在场对运动技能表现的影响的研究。

一个多世纪以来, 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 心理学蓬勃发展的态势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密不可分。例如, 心理统计学与测量学的发展, 为研究者测量一些抽象心理学构念提供了理论依据;质性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能够将通过访谈法获得的文字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作为分支学科,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必然收到心理学发展态势的影响。林炜鹏 (2009) 对1998-2007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运动心理学实证研究论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后发现,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法) 、测量法 (自制量表与现成量表) [1]。另有研究者对近5届运动心理学大会论文选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后, 实证研究分为两类, 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 分别占25%和36.88%[2]。由此可见, 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已进入到了多元化的时代。

受主流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 的影响,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乃至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备受推崇的研究方法。然而, 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只有适合研究目的需要的方法, 没有最优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 需要解决什么层次的问题, 选择什么层次的研究方法。比如, 在足球罚球中, 研究者关心左脚选手还是右脚选手命中的概率高。又或者, 研究者想知道在足球罚球中, 守门员往哪个方向扑球更有利。此类问题可以采用观察法, 具体而言是录像分析法。国际顶尖期刊《NATURE》在2005年登载了一篇关于红色队服对运动成绩影响的论文, 该论文主要是通过对比赛视频进行分析, 得出身穿红色队服的运动员胜率高于身穿其他颜色队服的运动员[3]。这表明, 即便是采用观察法 (录像分析) 也可以做成一项重大研究。

2 研究技术高新化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研究者逐渐开始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 如Eprime、Presentation以及Inquisit心理软件研发。这些心理软件的研发为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刺激呈现提供了可视化平台。此外, 根据研究目的, 研究者自发研制各类运动认知心理测试软件或系统。我国研究者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征, 在认知决策、注意或思维领域独立开发了一系列测试软件[4,5,6,7,8]。

除了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场情境技术对运动员的思维、决策、注意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外,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从微观层面探测优秀运动员的心理与行为机制提供了可能。目前, 运动心理学领域中主要涉及新技术包括眼动技术、神经科学技术 (EEG、ERP、功能核磁共振) 以及虚拟现实。眼动技术的出现可以为运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带来诸多便利, 特别是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优秀运动员在进行认知决策前后其瞳孔变化、眼跳特征以及视觉搜索特征等, 这些指标的获取对于深入分析优秀运动员认知、注意以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便携式眼动仪的出现, 眼动研究从最初在实验室中采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图片或视频研究逐渐转换到在真实运动情境中完成某一技术动作时对视觉搜索特征的追踪, 这一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效度。目前, 眼动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 涉及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冰球、足球、网球、体操、乒乓球、自行车、台球、象棋等项目[9]。除了眼动技术之外, 脑电 (EEG和ERP) 与功能核磁共振 (f MRI) 能够从时间与空间上对运动员运动决策时大脑皮层的活动进行定位, 从而揭示运动表现与大脑皮层活动的关系。随着认知神经心理学技术的普及与成熟,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者逐渐考试重视利用脑电等技术研究运动过程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脑电图 (EEG) 、脑波超慢涨落技术、脑象图等技术的应用[10]。

生态学效度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关心的要素, 也是最为头疼的一个因素。虚拟现实的出现为提高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提供了可能。虚拟现实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的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 给被试提供一个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 使被试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国研究者已开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 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 杨勇涛等 (2013) 探讨了积极与消极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 虚拟环境能够诱发大学生不同的情绪状态[11]。显然, 虚拟现实因其模拟运动情境的客观性、自然性以及逼真性等优势, 在未来运动心理学研究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3 研究主题多样化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狭义的运动心理学主要指竞技运动心理学, 而广义的运动心理学包括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针对参与这些领域的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的群体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 即教师与学生。此外, 也包括学校的体育管理者。锻炼心理学研究中涉及的主要群体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一般大众。相对于前两者而言, 竞技运动心理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竞技运动心理学为例,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运动员进行, 如对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然而, 目前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不在局限于对运动员的研究, 研究对象已扩展至教练员, 如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 (包括不同性别、种族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 、教练员的领导方式、教练员心理疲劳/耗竭、教练员的决策行为等;又如裁判员, 对裁判员的研究主要以裁判员决策为主。例如, 《NATURE》上曾登载了一篇关于足球竞赛中的越位判罚研究, 该研究讨论了足球竞赛中助理裁判对越位判罚存在错误的机制及可能性[12]。此外, 在其他项目当中, 研究者对裁判员的判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发现竞技运动中裁判员存在的各类判罚偏好 (偏差) , 如刻板印象、主场效应、观众效应、补偿效应以及顺序效应等。竞技运动不仅是正常人群之间的对抗, 特殊人群也参与其中。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大化, 对残疾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对残疾运动员的研究主要涉及残疾运动员心理训练、情绪状态 (心境与焦虑) 以及心理健康[13]。此外, 国际运动心理学还特别关注另一类特殊人群, 如少数民族运动员、高危险性项目运动员、药物滥用运动员等[14]。除了上述研究主题外, 目前, 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个有别于传统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主题——运动心理学特殊问题。该领域涵盖5个方面的问题, 即文化问题、性别问题、残疾人问题、药物控制以及饮食失调[15]。

4 研究范式整合化

心理学研究以两种范式为主, 即量化与质性研究范式。虽然两者都要求研究者深入开展研究, 都很注重研究方案的设计, 且各自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与操作技术, 但两者遵循的理论范式不一样。量化研究遵循的是实证主义路线, 运用调查、实验、测量以及统计等方法与手段来收集与分析资料。研究者一般事先具有理论假设, 通过上述方法与手段来验证理论假设, 更为关注的现状、相关与因果关系。而质性研究遵循的是解释主义路线, 一般不使用实验法, 也很少应用统计测量, 其结果往往是以文字或图表等方式来表达。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受主流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 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研究以量化研究范式为主。然而, 量化研究由于其本身的缺陷, 在一些问题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 有关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 最早源于Baumester (1984) 的研究。几十年过去了, 国内外研究者针对该现象进行了大量的量化研究, 以确定其理论机制与干预方法。然而, 在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们对“Choking”现象的抽象与操作定义一直存在一些争议, 直到近期Hill等人通过运动员、运动心理学家进行的一系列质性研究才确定其内涵与外延[16,17,18]。心理坚韧性也是通过质性研究的范式才确定其的结构特征 (Jones, 2002) 。又如, 我国学者采用质性研究范式探讨运动员与教练员眼中的心理疲劳[19]。在质性研究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后, 研究者不再仅局限于采用某种单一研究范式 (质性或量化) 进行研究, 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如何将质性与量化两种研究范式整合起来应用于研究之中。质性与量化研究的整合首先被应用于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中, 被称为第三研究范式。两种范式的整合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均整合了量化与质性研究范式, 根据数据收集的时间划分, 可以分为并行式整合范式 (两种范式同时搜集数据) 和顺序式整合范式 (一前以后使用不同的范式) 。目前,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者逐渐意识整合两种研究范式的重要性, 并付诸于研究[20,21]。

5 研究模式本土化

众所周知, 心理学是西方的产物, 运动心理学也是如此。正是缘于此, 国内心理学从研究之初, 就开始引进、借鉴和移植西方心理学理论、技术以及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缩小了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差距。然而,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其必受到地区、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等的影响。同时, 作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 首先是社会的人, 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必然会受到地区、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的影响。不仅如此, 完全借鉴或套用国外理论与方法, 可能存在文化的不适应。张力为教授就曾指出我国学者在借用外国自陈量表所存在的文化适应问题[22]。鉴于照搬与模仿西方心理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误区, 华人地区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倡导本土心理学。

在本土化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热潮后, 因此, 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值得欣慰的是,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已逐渐认识到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有不少学者就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进行了论述, 如颜军的《论运动心理学本土化》[23], 王树民等人的《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24], 姒刚彦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与跨文化研究》[25]。此外, 在研究成果方面主要体现在测量工具的本土化。如张力为主编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二版[26], 该书中收录了中国学者编制的35个量表, 内容涉及了动机、意志、情绪、人格、态度、自信自尊、心理技能、训练状态和认知能力等9个领域。如洪晓彬的《体育运动领域中注意的研究综述》[27]中列举了中国学者编制9个注意测验和测试软件。除了在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开展本土化研究之外, 在对运动员的心理咨询与服务上, 我国学者也开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下运动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张凯 (2011) 从人生境界、知行合一、自然之道、身心控制以及术以载道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契合[28]。李四化 (2011) 从以射击项目为例, 探讨了中国文学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在竞技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中的应用[29]。姒刚彦 (2011) 从中国社会文化脉络出发, 探讨了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中自我解脱与人际关系两大心理课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探讨了几种重要文化内涵中的心理学意义[30]。无论是从理论层面的运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还是操作层面的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者都已充分认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在未来, 中国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应当涉及更多的领域。任重道远, 我们期待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产生更多本土性的研究成果。

6 小结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其发展特征必然受到母学科的影响。然而, 相对于母学科而言, 运动心理学在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但在总体发展特征与趋势上与母学科大致趋同。同样, 与国际运动心理学发展状况相比,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建构、方法创新、技术整合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这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对于促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相信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将继续缩小并逐步跟进国际运动心理学前沿动态, 同时, 在我国社会背景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运动心理学研究。

摘要: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其发展既受到心理学与体育学母学科的影响, 也具有不同于母学科的自身发展特点。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态势进行分析, 认为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具备以下特征: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技术高新化、研究主题多样化、研究范式整合化、研究模式本土化。

现代中国画审美特征分析 篇8

一、现代中国画的界定

中国画,又被称作国画,是当前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绘画所给出的泛称,其主要目标是和西方画进行区分,主要通过使用毛笔、墨以及颜料在绢或是宣纸上进行作画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彩墨画、水墨画、工笔重彩画等等。

而所谓现代中国画,指的是和传统的中国画相比而来的。本文中认为,由于在明清之前,不管是在技法上来看,还是从内容上来看,中国画所呈现的都是传统的一些特征,所以被叫做传统中国画。而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以后,不管是从中国画的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中国画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后现代主义以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使得中国画中融进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因此本文认为,现代中国画指的是借鉴西方现代元素、从传统中国画继承发展而来,但又和传统中国画相区别的。

二、现代中国画的审美追求

1、现代中国画的内在审美特征

(1)追求意象言语的表达

受到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现代中国画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成了写意、抽象以及写实等方式的自由组合,其目的在于追求意象语言的表达,这种追求不但在中国画的整体意形同构系统当中通过“写”的特征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在在对象以及各种图式要素之间所构成的内在抽象一致性方面体现出来,同时更蕴含在中国化的笔墨样式以及境界当中。作为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意境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过改变。比如,李可染,作为中国画的大师,其所创作的作品当中就把其所具有的想象力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完美的表达了对画面意境的追求。然而因为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已然变成了对悠远环境进行塑造,朝着生命激情表现的方向变化,而同时广大观众在中国画的审美需求上也越发的具有时代感。

(2)现代中国画的审美取向

每种艺术的发展,都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样,现代中国画也是时代精神发展的产物,具有非常显著的时代印记,其主要是人们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反映。随着中国画和西方艺术之间的融合,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接轨越来越密切,而因为西方绘画艺术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都借鉴西方绘画技术,这同样也是中国画发展的趋势。形式多样的现代中国画,使得中国画的创作途径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创作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是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与此同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取向也朝着全球和现代化发展。

2、现代中国画的外在审美特征

(1)独特的绘画材料拓展了审美的空间

作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媒介,绘画材料不但可以杀跌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和观念得以体现,同时在绘画的审美形态呈现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让自己创造的作品独居个人的艺术风格,现代中国画家们常常会挑选独特的绘画材料。比如,现代画家、教育家潘天寿先生,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会使用自制的显浆纸,对于所创作的作品也回进行特殊的机理效果;艺术大师傅抱石对牛皮纸则特别的喜欢,追求的是在牛皮纸边缘笔道毛状痕迹的渗化效果。另外,还有些画家选用布、铜版纸等特殊的材料;有的画家选用冰冻的墨块,追求的是冰块自然融化后所形成的图案;还有的艺术家舍弃了传统的毛笔,使用油漆刷来创作。这些所使用的独特绘画材料,不单单体现的是画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的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空间得以拓展。

(2)现代中国画继承了传统的笔、墨形式

在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当中,笔、墨是其中需要的重要物质构成材料。不管是在构图上,还是在勾勒,亦或是渲染等方面,中国画的基本技法都无法脱离笔墨。笔墨在画家创作的过程中对物象感受进行了神化,同样画中的意境也是笔墨神化的意境,是对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的体现。而现代中国画家同样对于笔墨的应用也非常的讲究,把笔墨技术应用的淋漓尽致,比如当代中国画家石鲁先生的作品《南泥湾道中》中就体现出了其所具有的深厚的笔力。而随着中国画的发展,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笔墨都不单单是笔墨,而已经成了观众对中国画进行审美的一种习惯。

(3)赋予作品画面的空白

在中国画当中,空白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即我们所说的“无画处”。中国画家通常在对主体内容创作完之后,不会再额外增添背景,而是独留空白,使其赋予作品空白处以特殊的意义,有的让空白代表天空,有的则使其代表大海,从而使其为所描绘的主体进行衬托。作为一种审美符号,空白同样是中国画中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哲学意义上来看,空白正是禅宗空灵境界以及道家虚无的体现。不管是传统的中国画,亦或是现代中国画,在中国画艺术中空白都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还是中国画审美当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1、现代中国画要具有民族特色

通过几千年的文化以及历史浸润,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现,彰显的是独特的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即使是同一民族的审美追求以及审美理想也会发生着改变,从而使其在每个时代中都具有差异。从绘画艺术来看,中国历代所体现出的绘画艺术之美也不是完全的相同,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审美也会发生改变。但是审美是具有民族性的,在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以及影响下,会形成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通过几千年的文化以及历史浸润,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观点、美学体系以及美学范畴。不论是从审美的理想来看,还是从艺术追求,亦或是工具材料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和西方绘画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是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为纸、绢、笔、墨。以笔,为例,指的是毛笔,不论是从其所具有的功能属性,还是从形式特征上来看,都和西方国家的刷子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毛笔十分的柔软,同时也富有弹性,笔端尖且非常的锋利,非常有助于对线进行勾描,同时还能够对多种笔法进行发挥。可以说,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它用线条来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例如中国画用的纸绢同样具有很好的韵墨功能让使墨汁在纸绢上不断的晕透渗化,从而通过浓淡不同的层次的构建来对不同的画面效果进行表达。

2、现代中国画要具有时代精神

尽管不论是从艺术思想,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西方绘画艺术给中国的水墨画和思想对现代中国水墨画的影响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但是对此,我们还是应该有选择的对待,不能完全的全盘接受,也不能对其全部否定,而是要对其精华进行吸收,对其中的糟粕进行兵器,使其有助于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结合中国水墨的自身特性和发展趋势,其不但具有民则特色,同时还应具有时代精神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又兼顾中国特色的现代水墨艺术。

参考文献

[1]杜静芬.中西绘画艺术融合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

上一篇:连续冷却下一篇:会阴Ⅲ度裂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