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概念范畴化差异对形容词用法的影响(精选3篇)
英汉概念范畴化差异对形容词用法的影响 篇1
英汉语体范畴语法化探析
本文采用转喻机制解释英汉语动词的进行体语法化问题.通过对英汉中短暂动词进行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中短暂动词的进行体都表达完成体的意义.本文将从语法化理论的角度运用转喻的域包孕理论来阐释短暂动词的进l 行体可以表示完成体意义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体范畴也存在着与形态句法规律相同的语法化现象.本文的讨论突破了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对语法化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王茹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转喻机制 进行体 短暂动词
英汉概念范畴化差异对形容词用法的影响 篇2
一、国内外对于颜色词的研究
据Brown和Lenneberg研究发现,人的眼睛最多能区分出不少于75,000,000种仅有细微差别的色彩。以前认为, 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数目的颜色词不过是对色谱随意切分的结果。Berlin和Kay对颜色词的跨语言研究发现了其内在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基本颜色词,如果一种语言只有两个颜色词,那很可能是“黑”和“白”。继他们之后, 国外有关颜色词汇的研究陡然增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国内对于颜色词的相关研究的转折点。之前,尽管汉语中许多的颜色词的相关表达,但是相关研究却几乎是空白的。随着Berlin和Kay的基本颜色词理论的引入,国内的专家、学者就汉语里的基本颜色词的划分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这一问题意见不一,但是红、黄、绿、蓝、紫、褐、黑、白、灰,这九种基本颜色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由于时间所限,国内外对于颜色词隐喻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成熟,但是一些学者在颜色词隐喻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二、“黑”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性用法差异
Collins词典对于“black”的定义为:是没有一丝光亮的夜空的颜色,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黑”的释义为火熏之色也。在日常使用时,人们常把黑色作为原域的一个或是部分特征通过概念隐喻来映射到了诸多目标域中的词汇或是语句上,此时该词汇或语句就产生了隐喻义。由于黑色常给人一种看不到光明的压抑之感,因此这种颜色常常通过映射被作用到一些表示不幸、邪恶或是愤怒的一些词汇上。鉴于这种感官体验是普遍的,因此含有上述词义的一些词汇也普遍存在与英语和汉语中。例如:“a black day”和“黑暗的一天”,“black market”和“黑市”,“black with rage”和 “黑着脸”等。但是概念隐喻源于人们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官体验,因此外部环境、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使用“黑”色来描述不同的感官体验。接下来,本文将详细的分别列举英汉语中独有的“黑”色的隐喻性表达。
1.DPRESSION IS BLACK。黑色,作为所有颜色中最深的一种,这种黑暗的感官体验常使人产生压抑的心里联想。 鉴于人们这种感官体验,“black”由颜色域映射到表示伤心、沮丧的一种情绪的目标域。例如:a.The black dog is over him.其中,“black dog”喻为伤心的人,“black despair”意为完全绝望。除了这两个词语外,英语中还有一些其它的表达能够印证这一概念隐喻的存在。例如“black humor”,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种写作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二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战争的创伤引发美国人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质疑,这种饱受命运捉弄而无法摆脱的绝望被反映到文学作品里,后来“black humor”被引入到国内并译为“黑色幽默”。
2.SURPLUS IS BLACK。在经济领域,会计师们常用黑色和红色的笔来记账,用黑笔通常记录收入而用红笔记录支出。后来,这种习惯为大家所接受并因此产生了黑色即利润、盈余的相关隐喻性用法。例如:The couple of deals wrapped up three months ago make him in the black again.其中,“in the black”喻为银行账户中的存款。此类概念隐喻还具体体现在许多英语表达中,就像“black figure nation”以及“interest in the black”,前者指代在国际贸易中能够获得盈余的国家,后者至意为利息。这种从源颜色域—“black” 到目标经济域—“利润、盈余”的映射只存在于英语中,而汉语中是没有这类概念隐喻的表达的。
三、汉语中的一些黑色的隐喻性表达法
1.REACTION IS BLACK。文化大革命,这场历经了十年的浩劫,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这场政治运动原本的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巩固社会主义,扫除资本主义。而在对伟大的革命领袖的个人崇拜下,所有的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被与“黑”联系了起来。“黑”的没有光亮,不被人所喜欢的特点映射作用到对立的人士及其主张上,因而出现了“黑爪牙”、“黑纲领” 还有“黑五类”等词语,陈源在其出版的著作《语言与社会生活》中对此类词语加以总结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由于这个独特的历史原因,此类从颜色域到政治域的映射为汉语所独有。
2.THE UNLICENSED IS BLACK。因为建国以后中国为了控制人口发展而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制度,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每个人都要登记其户籍所在地, 即为“上户口”,因此而冉生出许多特殊的表达,例如: “黑户”,指代那些因父母违反生育政策而生下多个小孩而致使没有户口登记的小孩子。除了这个因特殊政策而产生的特殊表达,黑色被映射作用到其他一些表示“没有许可的”或“没有登记的”词汇上。例如:“黑车”,“黑店”等。
3.DIGNITY IS BLACK。“黑”作为源域,其目标域通常是含有消极含义的“不幸”、“邪恶”或是“违法”。但是,事情并没有绝对的。黑色给人的沉重、庄严、肃穆之感使其映射到一些表示积极肯定的一些隐喻性表达上,例如: “黑领” “黑脸”。相较于在公司或是企业部门工作的“白领”,“黑领”是个新生词汇,指代那些在政府部门或是国有企业工作的因而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群。而“黑脸”与之前的例词“黑着脸”意义完全不同,这个词源于京剧, 因其角色的黑色脸谱而得名。黑脸的代表人物有包拯、张飞等,因为角色性格多为耿直、忠义,而恰与黑色赋予人的庄严、肃穆的感官体验一致。现在,这种京剧角色被应用到日常表达里,具有同种性格的人都可以被喻为“黑脸”。因为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其相关“黑”的隐喻也只有在汉语里才能为人所接受。
4.SUDDENNESS AND VIOLENCE IS BLACK。目标域为“突然”“剧烈”的“黑”色隐喻通常应用在文学作品里,具体可以从两个词中体现出来,即“黑风” 和“黑浪”,两者分别代指骤风和巨浪。
5.SURPRISE IS BLACK。近些年,“黑马”常常出现在各种各种中文报刊杂志上。这一词汇来源于英语“dark horse”,最早出现在19世纪时期,被用于指代那些开始不被人看好但是最后却意外获胜的赛马。后期词义逐步扩大演变为出人意料赢得比赛的人或是突然获得成功的人或事物。 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该词被国人引入并译为“黑马”。黑马的使用从最开始的赛马到其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扩展,即“黑”被映射作用到情感域,表示“出人意料” 的可具体体现在:选举中的“黑马”,娱乐圈“黑马”,股票市场中的“黑马”等。此类概念隐喻的特殊性在于英语中存在其相对应的表达,但是却与“black”无关,因此,本文在最后给这类隐喻单独予以解释说明。
英汉语言差异对笔译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语言差异 笔译 影响 策略
笔译是指笔头的文字翻译,其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手段。笔译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一方面是充分的表达;另一方面是正确的理解。但是在笔译的过程中,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英汉语言差异对笔译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一、汉英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一)汉语语言特点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分析性的语言,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从笔译的角度来看,汉语重意合。意合句是指句子的结构借助句子或者是词语本身所含有的逻辑关系,从而实现句子中各个部分或者是分句间的连接,而不是通过从属连词或者并列连词来实现。
(二)英语语言特点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综合性语言,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就笔译的角度而言,英语重形合。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的手段来实现句子或者词语的连接,具体而言,就是英语语言在衔接手段上通常借助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和分词、动名词等来表明相互关系。
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一段话:“有时候他颇想把祥子撵出去;看看女儿,他不敢这么办。”
英语笔译为:“At times he thought of throwing Xiangzi out, but when he looked at his daughter he didn't dare.”
后一个but转折意味很浓,汉语中没出现相应的关系词语,仅以分号的形式来表示话语内部的层次性;而英语笔译中却不可以省却这种关系词语。
二、汉语语言内部规律与英语的差异
汉语语言内部规律与英语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同,在排列顺序有明显差别,例如时间排列时,汉语为年、月、日,而西方则为日、月、年;地名排列时汉语一般是由大到小进行表述,西方国家则是由小到大排列。在笔译时就需要我们合理调整。
两种语言内部规律的差异还体现在思维差异化。对于思维方式不同,最有效的翻译方法是不要直译,而采用意境相通翻译手段。
例如:“It was all I could do not to laugh.”若译为:“我不能笑。”就是错误的,基于英语中常见的逆向思维方式,应译为:“我差点儿笑了。”
三、汉语语言在句子结构上与英语的差异
(一)两种语言语序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语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汉语是先表态,后评论,英语是先评论后表态。英语强调篇章句式结构的严谨,喜欢一开头就点题,然后再把其他要说明的一一补充,因此英语句式多是前重心。
英语通常通过主从句、修饰语、时态等手段来处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主要信息通常放在主句,用于与现在时间相关的时态,次要信息通常放在从句、修饰语或用于与过去时间相关的时态。因此英语一般不注重语序。而汉语则不同,汉语通常是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事情,先发生的事情先叙述,后发生的事情后叙述,因此汉语要更注重语序。
(二)英语省略多,汉语补充多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这种文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英语有形态变化,句界分明,句子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形态上自足。
例如:An Englishman thinks seated;a Frenchman standing; an American pacing; an Irishman afterward.
例句中各类分词形态分明,含意精确。但在翻译时,我们不得不加许多词语。
汉语翻译为:“英国人坐着思考;法国人站着思考;美国人边走边思考;爱尔兰人则是干完了才思考。”
(三)英语抽象多,汉语具体多
在英语中抽象表达法用得非常普遍, 而汉语缺乏抽象表达手段,词语没有形态变化。而英语常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
比如翻译:For those who have enough psychological imagi-nation 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person having different bias.
英语中imagination的释义是“想象,想象力”,与psychological搭配起来以后,在句中就不是表示“心理上的想象”而是“心理想象力”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因此可以译为“有些人的心理想象力比较丰富”。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英美人和汉民族在思维的差别。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是每一个笔译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译者还要通晓两种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静.翻译活动中须注意的英汉语言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03) .
[2]王明明.思维差异折射下的英汉语言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10) .
【英汉概念范畴化差异对形容词用法的影响】推荐阅读:
英汉词汇概念化10-23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06-30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09-14
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09-25
英汉存现句的差异11-18
英汉习语的差异11-27
英汉翻译的文化差异12-28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研究08-30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08-03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