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范畴(精选12篇)
设计范畴 篇1
个人形象设计的本质一言以蔽之, 是为平凡的、自然状态下的人寻找到一种最贴合本色的美态与艺术态。它不仅包括表层身体的审美化设计, 还包括心灵深度的审美化设计。 (心灵美的构建恰恰成为不断实现外表美的基础) 表层审美化设计实现“美”, 心性审美化设计实现“善”, 它们共同构成个人形象设计中两大基本范畴。
表层审美化设计实现“美”的形象的关键在哪里呢?其核心就在于人物气质定位的意象生成。气质定位是设计师心中对一个人全新形象的想象, 以方案的方式向被设计者提出。被设计者常常会在形象还未被实现出时便已为方案感动或鼓舞 (这代表着气质定位的成功) 。感动他们的正是气质定位幻化出的卓越意象。这个意象中不仅带有美的魅力, 而且兼具品格涵养, 使被设计者在美与品格造就的新形象中预见了最好的自己。
优秀的形象设计师善于体悟人。他们如同敏锐的艺术家, 善于了解人的成长经历、现实愿望与内心梦想, 洞察人的整体气质与独特特质, 并能以设身处地的真诚、努力实现被设计者的需要。其对被设计者服装、配饰、发型的转变以及精神上的观照都是实现被设计者气质定位意象的运用手段, 意象的生成始终是“美”的核心:设计师会在一个居家带孩子的妇女身上见出“温情有爱的时尚辣妈”;在一个以金融为职业的投资人身上见到“贵妇与金融奇葩”;将想用衣服表达性感的女子调整出“深藏不露的性感”并伴“生命的舞蹈者”。“爱”是美善兼备的形象设计成功的动机。
一、美是光晕——外在形象审美化设计
每个人生下来都各有恩赐。有的拥有黄金比例的高度、和谐的超模般身材, 但黄金比例与和谐只是美的一种条件与形式。在人的生命中, 美并非身高、体重的数字化, 它是一种发生中的状态。
当全球的时装店都以“S”、“M”、“L”、“XL”的数字为小码大码衣服标码时, 在形象设计师的眼中, 它们就是“纤”、“婷”、“端”、“盈”的指代符码。
“纤”为瘦削者营造出仙美轻盈的意象, 这个形象重在以智取胜。“婷”为身材适中者营造出典雅秀丽的意象。“端”则替“L”码宣告它是一个“超出平凡、超越平庸的国际化形象”。“盈”则喜悦地告诉不介意“XL”身材的女士, “喜乐与温柔搭配你的体型才是你形象的关键!身心的丰盛是你形象的重点!”形象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而不是完美外表。每一种形体、每一个颜色都可以通过重新创造找出自己独特的意象, 实现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所以真正的形象设计师会说:“我不会把人分成四种、八种、十二种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个人形象设计的价值不仅是帮人找到自我风格,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我风格的认知将人自身调整、建设得更加完善。衣橱管理就在其中显示了它的指导作用。
“衣”并非身外之物, 而是身体形象的延伸。我们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里通过“衣着”诠释了自己的形象。服装成为个人形象设计的重头戏, 衣橱整理就是好戏上演前的序曲。
衣橱整理的价值从表面看是处理掉不适合新形象的旧衣服, 其深处蕴含着“更新”与“净化”的意义。它通过形象设计师的手淘汰掉“所有关于愉快记忆或不愉快记忆的衣服”、“所有已经无损的衣服”、“所有不适合现在年龄、身份的衣服”[1]来宣告新生活新秩序的开始。很多被设计者对旧衣物恋恋不舍, 但当新衣橱新形象建立起来, 几乎没人再愿意回到过去。衣橱整理宣告了新的生命阶段的重新开始。一个功能强大又美丽有序的衣橱为什么要由“国际化经典款”为衣橱主干呢?
服装中的经典款如jacket (夹克) 、风衣、铅笔裙、衬衣纷纷诞生于近代西方步入工业化进程的时代。现实要求令这些款式便捷于现代社会, 更适于工作。时代几经审美起伏, 经典款却不断提纯:精洁有力的线条、与时代并行的气度, 成为现今时尚界“复古”的资本。世界电影、广告等传媒业也令时尚影像深入到地球每个角落。伴随奥黛丽·赫本、格蕾丝·凯丽、杰奎琳·肯尼迪以高雅典丽的着装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人心, “优雅时代”令高级的、经典的形象成为每个人记忆中封存的时尚基因。当经典款作为衣橱主干被重新设计到衣橱中时, 被设计者在设计师的影响下, 充分调动其美感经验, 意识到高雅着装的品位与益处, 美的感受即刻生成在心中。衣服也在此成为一个媒介, 影响主体的行为价值:要像其服装一样优雅至美。
二、善是活泉——内在心性审美化设计
外在形象设计带来的最高价值便是人对心性美善的深度追求。
心性上的审美化设计是一种对精神与灵魂的追求;外在形象“美”的实现会渐渐地塑造与改变人的意识、精神、思想乃至灵魂上的最终超越。海德格尔说“美是真理的发生”, 探求美背后的真理便成为追求的必然。在流逝的时间里, 美好的外在形象不断持守的秘诀往往要以内心对善与智慧的颖悟为基石, 而心灵深处对善与智慧的发见, 常常是借外在的爱美之心来启迪。
心性追求的美正是少数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寻求的所谓的“审美的生活”。高尔基宣称“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约瑟夫·博伊斯宣称“美学=人”;福柯将古希腊伦理视为“生存美学”;理查·罗蒂主张“审美化的私人完善伦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则以自己的生活和著作迫求一种“审美的生活”。彻悟美之学问大师不再满足仅将美学或艺术摆在学理书案之上, “直接活出来”成为少数精英分子实践于生活的原则。走向深度审美建构亦成为个人形象设计之中最为关注的基本范畴。美感经验的积累就是引导心性审美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心性审美化设计作为一种主动的、创建性的建构, 其成功与否和形象设计师自身在艺术与道德上的修养、见解密切相关。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门类最大化地直接提供审美经验, 但我们需切记只有第一流的艺术作品才同时具备艺术的价值与道德的影响。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安慰情感、启发性灵, 或是涤荡心胸, 表现出对人生深广的观照。设计师在甄选作品时需同时考虑到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与道德影响力。只有欣赏过这样的作品, 建立较高的趣味, 人才会在思想气质上逐渐被美善更新。
一流的文艺如何能影响心性美善的建构呢?第一, 人天生就有求知与爱美的追求, 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嗜美的满足同求真向善一样是人性自由伸展的一个需要, 生命愈是能自由充分地发展, 愈是有意义。没有在艺术世界里陶冶过的生命, 无论在真、善、美任何一方面都是一种欠缺与人性上的不完整。所以美自具一种伦理上的价值。人在现实生存中受环境的制约不能充分发展其天赋, 而在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中却可以自由驰骋, 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以至于古希腊思想家在谈到“最高的善”时, 认为它是“无所为而为的观赏”。这样, 美不仅是一种善, 而且是“最高的善”了。
第二, 从文艺欣赏对心灵版图的扩展上说, 人不仅可以穿越时间与古人神交, 还可以跨越空间与异域文明相视。在艺术领域, 艺术家“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去看”。古希腊雕塑家让我们在作为人体意象的雕像中领略“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巴赫与莫扎特用圣洁的音符令我们的灵魂直抵神性的圣殿,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用他们笔下的万千山水涤荡我们胸中的尘俗。在莫奈以前, 欧洲人没有见过光与色的交织会令平凡的草木圣洁发光;在勒·柯布西埃、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以前, 世界并不知道什么叫现代优雅的国际风格;没有陶潜、李白、王维一班诗人, 我们何曾知道飘逸与空灵的妙境?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一班小说家, 我们何曾体会崇高心灵能达到的地步?艺术是带给你颠峰体验的“飞行毯”,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它指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美感经验的积淀不仅来源于艺术领域, 还得诸于自然、社会、技术与科学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都有一个审美的层面可供人们珍视。“冬”与“夏”、“晨”与“暮”、“苍穹”与“大漠”、“流云”与“涟漪”, 自然界无时无刻的运动变换, 已经向我们展露出其本身的审美深度和广度, 这种深厚的原始特质便是“自然美”。
社会美表现为日常生活的美。英式下午茶文化、巴黎咖啡馆沙龙、纽约街头艺卖都在日常氛围的营造中饱含了历史的精神与文化的芳香。这种芳香, 无需改头换面以求高雅, 单凭本色就值得欣赏。它们皆是日常生活中流露的情趣。在一杯下午茶里、在一次日式料理中我们跨越时空体验异域文化之美。
对“设计”的鉴赏亦应该成为美感经验的一部分, 因为我们已生活在大审美经济时代, 对每一件物品的选择会造就我们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我们的品位。没有比在一流的百货公司商区进行设计美育更方便的途径了, 因为身在其中不仅能留心现代建筑的环艺与装饰风格, 还能欣赏汇聚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作品。从家居装饰到餐桌布置, 设计商品充分调动人的多感官联动作用, 让你既体验美又考虑实用, 还要与生活中的整体格调有机结合。你会不断地从设计产品中体会出什么叫做有意境的功能美。欣赏世界上各类充满时代美感的设计品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眼界与不过时的精神气质, 没有比心灵的广度更能涵盖一切的了。所以在商品面前, 物化的占有欲只能使我们拥有的更少。
最后要提一句美学。朱自清先生说:“美学是‘美育’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它为那些喜欢领略“美”之余还好奇地念着“这是怎么回事”的人提供一个更加深度的旅程。既然这种寻根究底的追问已入理智境界, 就等着那些先愿意实践审美化生存的人自己去冒险吧。
的确, 审美经验的积累能令人关注他人、了解世界、热爱生命。它扩充想象, 增加人对人情物理的真确认识与深切感受。这一切都是真正道德的基础。爱美到极致便不会再容忍丑恶, 自会去寻求美的根由。善与爱就在美的寻找中显现。寻找美善的人必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因为“寻求的必寻见”。
参考文献
[1]黑玛亚.成就最美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设计范畴 篇2
作 者:喻云涛 张丽娃 作者单位:喻云涛(云南师范大学马列部,云南,昆明,650092)
张丽娃(云南曲靖教育学院,云南,曲靖,655000)
设计范畴 篇3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责编 张景贤)
摘要:目前,在韩国和中国的学术界对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研究不是特别多。本文采用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本着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原则,对韩汉两种语言的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未来时态等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进行分别对比和分析,寻找出异同点。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责编 张景贤)
摘要:目前,在韩国和中国的学术界对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研究不是特别多。本文采用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本着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原则,对韩汉两种语言的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未来时态等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进行分别对比和分析,寻找出异同点。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设计范畴 篇4
一、会计学理论范畴的界定
会计学理论范畴是指由各种会计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相互联系形成的内容完整、体系完善的理论框架。在会计学理论范畴的界定上,会计学界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但都认为会计学理论范畴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的内容。所以,可将会计学理论范畴划分为会计学基础理论和会计学应用理论。此外,现代会计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据此也可以将会计学理论范畴划分为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
(一)会计学基础理论
会计学基础理论是会计学科中最核心、最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包括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信息质量特征等具体理论问题。在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中,会计目标决定着会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学科范畴,因此明确会计目标是解决其他会计学基础理论问题的关键。但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于会计目标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如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等。
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所以会计目标应该是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所追求的目标呢?决策有用观所提出的“决策有用信息”显然属于会计的目标,但这是否为会计唯一的目标?将决策有用信息作为会计基本目标能否涵盖会计目标的全部内涵?会计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会计目标要求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然而,什么是有用的信息?或者说会计信息用到何处才算有用?会计信息仅仅是用于决策才有用吗?
从会计学的内涵、本质和范畴来看,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不仅仅是决策有用性。根据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仍然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但在此目标下,相关性概念还应包括与经济学中资源配置、使用决策的相关性,以及与管理学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相关性。因此,会计的基本目标至少可表述为:提供经济决策有用性与管理控制有用性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学应用理论
会计学应用理论源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它是利用会计学基础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发展的理论范畴,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以及会计行为主体等理论。随着会计学学科定位的拓展以及会计学基础理论范畴研究的深入,会计学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创新。例如,宏观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对会计学应用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总之,会计学基础理论和会计学应用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会计学理论范畴。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以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程序与方法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反映宏观与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推动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经营、资本市场的稳定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是基于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虽然都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但由于报告目的和披露方式等不同,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在会计具体目标、假设、方法、报告框架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正因为如此,会计学理论范畴可分为基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理论和基于对内报告的管理会计理论。
二、会计学应用范畴的界定
(一)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依据会计主体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将会计学应用范畴划分为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营利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它拥有独立的财产,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营利组织最基本的形式是企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企业与营利组织(第二部门)共同构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
1. 营利组织会计。
由于营利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企业,因此营利组织会计主要指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组织类型和所属行业等方面的特殊性,可将企业会计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行业划分的会计,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服务业会计、金融业会计等;(2)按组织类型划分的会计,如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股份制企业会计、合资企业会计、中小企业会计等;(3)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会计,如国有企业会计、民营企业会计等。
2.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由于政府自身的非营利性,通常人们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归为一个类别。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并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也称为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宗教组织会计等则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及人力资源会计
依据会计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关系,会计学应用范畴衍生出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及人力资源会计等交叉性学科。
1. 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会计分支,税务会计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向相关主体提供有助于其税务决策、实现其涉税利益最大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盖地,2015)。由于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与缴纳,因此税务会计除了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还要以我国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这也决定了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层面,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集中体现在“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几个科目的核算上。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化以及财务会计范畴的延伸,税务会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尽管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与新税制的要求并非完全吻合。随着企业税收事务复杂化,现阶段我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税务会计核算过程不规范、专职税务会计人员缺乏等问题都是税务会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2. 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是“从法律的角度对经济纠纷案件中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舞弊或误导性陈述导致的重大错报、会计政策的运用是否合适、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等问题出具书面结论,以便法庭依据该结论和其他证据作出判断,为处理法律事项提供专业的会计服务”(杨红梅,2006)。法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公检法、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企业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法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政府部门是法务会计信息最主要的需求者,其所需要的法务会计信息包括国有资产经营和转让的合法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贪污受贿和职务犯罪情况等;公检法在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和做出判决的过程中,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需要法务会计配合收集证据并协助对证据进行司法鉴定;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则需要法务会计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同时控制企业的诉讼风险。
3.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同环境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从社会利益角度对特定会计主体社会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主要职能是对外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环境会计的学科研究一直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比如: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有待深入研究,环境会计概念框架有待整合;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缺乏科学的环境要素定价方法以及可行的环境会计指标体系,使得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的计量缺乏可操作性;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至今仍未颁布一份具有导向作用的环境会计指南(尤艳馨等,2011)。
4.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是采用会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对政府及企业行为引起的社会结果和经济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与传统会计的有机结合,是会计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各国观点不尽相同:法国政府要求编报的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的附注内容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工作条件、职员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福利等;美国企业社会绩效委员会发表的一篇专题研究报告中将社会绩效分为社会关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贡献等几个方面;我国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源、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对自然环境的贡献以及对所在地区的贡献等。
5. 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组织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理论和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产生的会计学分支。它追求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完整地反映给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供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的预测(刘树成,2005)。人力资源会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探索了如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核算,以便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重点研究了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能力的估值问题。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而言,采用历史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固然稳健,但会导致人力资源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差异悬殊,而采用重置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则面临重置标准的选择问题;二是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而言,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不能单纯地使用未来预期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人力资源的估值模型在理论上仍然是一个难题(李航,2007)。此外,人力资源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三)微观会计与宏观会计
根据核算范围的不同,会计学应用范畴分为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前者核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后者核算国民经济中的资金运动。
1. 微观会计。
微观会计是指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为主体,并以其经济活动为对象的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微观会计是微观主体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为目的,提供与微观主体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微观会计信息需求者包括公司治理层、股东、政府及债权人等。
2. 宏观会计。
宏观会计又名社会会计,是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和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其主要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林万祥,2000)。目前,学术界对于宏观会计存在与否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会计只存在于微观领域,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宏观会计并不存在;二是承认宏观会计的存在,但对它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复式记账”出发,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视为各种“交易活动”,认为宏观会计是围绕这些“交易活动”开展的核算工作;第二种观点认为,统计是围绕国民经济运行开展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类汇总,而宏观会计是对国民经济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以便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第三种观点更直接地认为宏观会计是按照会计学的方法,将国民经济运行的各种存量信息和流量信息按照财务报表形式进行编制和披露。
三、会计学影响范畴的界定
会计学影响范畴是在会计学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会计学产生影响的领域。按照产生影响的不同层次,会计学影响范畴可以分为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企业行为是企业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企业的管理行为和业务行为两大类。在企业内部,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因此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企业的管理行为。
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包括筹资、投资、运营、分配等具体行为,每一项财务管理行为都需要会计信息来确保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随着公允价值在企业金融资产计价上的广泛使用,在牛市时管理者的投资行为会更加激进,其利用投资机会,扩大公允价值带来的利润或净资产增量;在熊市时管理者会表现得非常谨慎,以防止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关于会计对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在不少问题上都取得了共识。比如,Zeff(1978)认为会计报告不仅仅是对财务决策结果的反映,也能够影响财务决策的效率和效果,这意味着会计具有很强的经济效果。Hunton等(2006)指出,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能够有效降低管理者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Jackson(2008)研究发现,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相较于加速折旧法,直线法会导致企业投资于一些价值非最大化项目。周守华、张敬峰(2006)研究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会从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
除财务管理行为之外,会计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的其他管理行为上,如:企业的供产销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管理等。Scott(2000)指出,会计准则变迁会影响企业的各项契约关系,进而影响到经理人的利益和企业价值。因此,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经理人会向准则制定机构施加压力;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经理人也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包括财务管理策略和其他管理策略)。比如,在存货成本核算方面,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当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价值时,一旦原材料价格下降,企业会缩短生产周期,加快生产周转,尽可能让原材料价格下降与产品成本下降同步,保证企业在产品销售中的成本优势,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会计对企业存货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的影响。在研发支出处理方面,会计准则允许在研发阶段将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会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体现了会计对技术管理的影响。在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上,会计准则将股票期权费用化,这会影响到企业对股票期权的使用,进而弱化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体现了会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可见,会计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对企业的其他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行为决定企业业务行为,会计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最终也必然引起企业业务行为的改变。
(二)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会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本市场既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也是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之间的中介。而资本市场中的主要信息是由会计提供,会计是资本市场中的主要商业语言,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中相关主体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为例,黄世忠(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这种顺周期效应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监管、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反应三个途径产生作用,在金融环境动荡的情况下,这种顺周期效应会放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会计还会影响到企业战略、企业价值理念、企业行为,从而影响到资本市场,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除了通过资本市场影响宏观经济,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存在其他路径。早在1912年,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曾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构成,实施这些创新活动的组织是企业,担负起创新活动职能的人是企业家。”在熊彼特眼中,经济发展无关资本市场,却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将此观点与会计影响企业行为的结论结合起来可知,会计对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必然也会延伸至宏观经济的发展。其他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过论述。朱元午(2001)认为我国会计变迁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服务。Suzuki(2007)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会计制度在日本经济复苏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由于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工作的数据口径,因此会计工作生成的数据经过归类汇总后能够直接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这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信息支撑。杨丹等(2009)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会计变革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会计改革,而会计的每一次变革也是为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服务。盖地、杜静然(2010)则论证了会计准则变迁内嵌于经济社会的演进之中,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三)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是社会要素向前运动的过程,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生态保护等,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上文论证了会计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会计也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论述过会计的重要作用。《孟子·万章篇》记载:“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美国著名的史专家詹姆斯·W.汤普逊对欧洲中世纪晚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研究。他认为,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带来的经济革命是欧洲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引发这场经济革命的是“信用”、“合伙”、“公司”等组织形式和交易手段的出现。这些新兴事物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在这些新兴事物产生的过程中,“簿记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两权分离的背景下,“簿记制度”为厘清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财产关系、评价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了保证(杨雄胜,2002)。纵观世界会计发展史,会计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上升。
除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生态保护、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等也都会产生影响。比如,环境会计概念让企业更加重视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推动企业的经营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效统一转变。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势必会对各国的语言、逻辑、文化、思维方式甚至是政治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Suzuki,2007)。新会计准则对于研发支出部分资本化的规定,也是为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行业乃至社会的科技进步,这些都是会计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郭道扬在《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中写道:“回首20世纪,会计控制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展望21世纪,会计控制也必将会在人类处理‘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事务中以及‘教育——科技——经济——和平’的系统建设工程中发挥其能动作用,将会计控制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摘要:会计学范畴可划分为理论范畴、应用范畴和影响范畴。从这三个方面分别界定和明确不同会计学范畴的内涵与边界,有利于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会计准则体系与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还有利于拓展会计视野、提升会计学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会计学,理论范畴,应用范畴,影响范畴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C.诺思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盖地.税务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李航.对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系统探究[J].财政研究,2007(7).
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
陈信元,何贤杰,田野.新会计准则研究:分析框架与综述[J].中国会计评论,2011(2).
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1).
葛家澍.会计·信息·文化[J].会计研究,2012(8).
郭道扬.会计制度全球性变革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3(6).
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公司文员工作范畴 篇5
具体一些如下:
办公室文员(会议、文书、印信、档案、接待、宣传栏、文件报纸收发)工作职责:
1.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
2.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3.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清洁卫生。
4.做好会议纪要。
5.负责公司公文、信件、邮件、报刊杂志的分送。
6.负责传真件的收发工作。
7.负责办公室仓库的保管工作,做好物品出入库的登记。
8.管理好员工人事档案材料, 建立、完善员工人事档案的管理,严格借档手续。社会保险的投保、申领。统计每月考勤并交财务做帐,留底。管理办公各种财产,合理使用并提高财产的使用效率,提倡节俭。
12.接受其他临时工作.直属部门:店内各部门
直属上级:各部门经理或主管
适用范围:店内各部门文员、一般工作人员
工作职责:
1. 打字处理工作
2. 信息的上传下达
3. 文件归档、保管
4. 工作记录
5. 来访客人通报及接待
6. 本工作区域清洁
主要工作:
1. 完成公司、部门交办的事项,追踪结果及时汇报
2. 完成日常的正常管辖范围内的工作
3. 接听电话做留言记录、讯息处理
4. 工作资料的保存、分类、归档、保管
辅助工作:
1. 顾客服务:解答顾客咨询,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带顾客到其要求的地点。对顾客询问不知的内容,主动帮助咨询相关的其它工作人员,直到问题解决
2. 节假日协助销售服务
3. 协助库存盘点工作
年夜饭的幸福范畴 篇6
明清以来除夕的食俗,南方和北方有了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在南方,年夜饭则更加丰富。年夜饭是一种殷殷亲情累积凝注的仪式,因其累积的凝注,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鉴于年夜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寻一处合适的地点,在味蕾的饕餮和优美的环境中完成这一重要仪式。比如,济南贵和皇冠假日酒店。
这里是一处“任性”所在。寸土寸金的泉城路,她却造出华丽通透的中庭,巨大晶莹的玻璃与四合院式庭院设计相映成趣。而在四合院里贴春联、守岁、包饺子、玩棋牌、看春晚,则是贵和皇冠假日酒店独家提供的“年味”。
在这里享受家宴,有一种奢华的亲切感,年夜饭的热闹是自家人的热闹,是有所保留、私密的热闹,最好能够在幽静环境中体会团圆的高妙,而不受其他人影响。同时,所感受到的服务应该是周到且如沐春风的。无疑,这些要求在济南贵和皇冠假日酒店都能得到满足。
贵和皇冠假日酒店的厨师团队不吝气力为您奉上精致的菜肴。行政总厨崔振从事餐饮二十余年,曾先后与各流派名师学习、共事,他曾近距离接触过谭家菜传人,也跟锦江饭店的三位大师领略过川菜精髓。跟随绍兴饭店大厨学艺,做得最好的就包括那道被邓公褒奖的梅干菜扣肉。引用《一代宗师》的台词来讲,“见识过高山”的崔振博众家所长,将多年记忆融入一顿年夜饭,席间满是除夕的恋恋风尘,以及好彩头。
一道“金鸡贺喜手撕鸡”诉说着“大吉大利”意识流。据贵和皇冠假日酒店行政总厨崔振介绍,菜品采用南部山区放养土鸡,一年内公鸡,市场上的肉食鸡肉质松无嚼劲,但这些一年内公鸡在放养中在营养丰富的谷物饲料添加2-3种香料,因此鸡肉无腥味,透着一股清香,肉质筋道却不失肥嫩。用八角、小茴香、白芷、党参等26-28种香料将土鸡腌制三天,风干三天,上锅蒸制1.5小时,其后撕条装盘。这道金鸡贺喜色泽红亮,味道香浓,既是佳肴,也是酒肴,最适合在大年夜与家人把酒言欢时佐餐。
“大吉大利”之后必定“连年有余”,一道“红红火火麻椒鱼”引入了川湘元素,精选深海龙利鱼为原料,龙利鱼味道鲜美,口感爽滑,鱼肉久煮而不老,无腥味和异味。作为优质海洋鱼类,龙利鱼的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之功效,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颇有益处。这么品学兼优的原料如果只单纯用麻辣味道修饰可就有些浪费了。
这道麻椒鱼中的汤为高汤,由猪肘、鸡鸭、金华火腿等十余种原料熬制八小时而成,以高汤煨鱼,其后加入鲜花椒、四川二荆条干辣椒加工,成品在视觉上就能引得你食指大动,绿色的花椒、红色的辣椒,白色的底汤和鱼肉,入口兼具麻辣咸鲜,富有味觉层次感,不似川菜之油腻,也不若湖北菜之浓辣,别具风味。
据了解,贵和皇冠假日酒店推出的传统年夜饭以本帮鲁菜为主,如养生海参汤等传统意义上的主菜,但都秉承食不厌精的原则,以清汤炖制,养生开胃。崔振致力于打造技术性厨房,加强团队的专业素养,他要求本帮菜制作讲究刀工精细,技法全面,火候严谨。同时,200元/位的单价让人感慨性价比之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年夜饭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贵和皇冠假日酒店六楼一品茗苑适时推出素斋特色年夜饭,由技术精湛的名厨掌勺,掺合现代烹饪中的炒、熘、炸、烹、爆、烘、扒、焖等菜肴的制作技艺,精良制作色香味形上乘、酸甜咸辣多样的现代素斋系列菜肴。
《红楼梦》中一道茄鲞曾令人惊叹中国人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农家意味的茄子到了崔振及其团队手中,则演绎出另一番脱胎换骨的宴飨传奇“金菇酿素鸭”。先将茄子表面花刀做鸭羽状,掏空备用,将发制好的干黄花菜加入葱姜耗油等煨制30分钟,待其软烂入味,空汁,酿入茄子,上蒸屉蒸制15分钟,取出摆盘做鸭状,打芡浇头,以胡萝卜等雕刻鸭头。
野菜生煎包选用南部山区特种豆腐和野生荠菜为馅料。这种豆腐以南山泉水制作,豆香浓厚,口感韧滑,同时与荠菜组成经典搭配,生煎包底部金黄口感脆香,馅料则清淡爽口。对比之下,更令人口颊生香。养生荞麦面,寓意好事连连,既有好彩头,还能获得胃的熨帖。
在崔振看来,朴实才是真华丽,人们在年夜饭中应该不断被撩拨起味蕾的记忆,让有关故乡和情感的元素不断发酵,继而沉淀出年夜饭的真谛:这顿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它代表着幸福憧憬、中国人最内核的向心力、人与人之间的温馨。
经典范畴理论VS原型范畴理论 篇7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范畴是抽象的,范畴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动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摘要:经典范畴理论是以充分必要条件和二元互斥论来界定范畴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对比论证了经典范畴理论的超拔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荒谬。
关键词:范畴,本质,原型,相似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1959a.《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亚里士多德1959b.《范畴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力”范畴梳理 篇8
“张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为归纳优秀诗歌的共同特性而创造的,是新批评派的学者说明文本语义的结构特征的一个理论术语,是衡量“好诗”的重要审美标准。1938年,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提出张力 (tension) 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 (extension) 和“内涵” (intension) 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 (1) 退特的这段话是理解“张力”范畴的基础。
“张力”范畴的构成要素包括词语的外延和内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是指适合某词的一切对象;内涵是指反映此词所包含对象属性的总和。退特受到逻辑学的启发,认为诗歌语言也具有外延和内涵两重意义。诗歌语言的外延是指一个词语的字面意义,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一个词语的暗示意义,即联想意义和比喻意义,或者附属于该词上的感情色彩。退特在对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将extension (外延) 和intension (内涵) 两个词的前缀ex-和in-去掉,而将其词干tension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张力,用来描述诗歌语言内涵与外延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张力存在于诗歌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即字面指称意义与内在暗示意义两个平行意义层面之间。在诗歌中,语言一方面用来描摹和陈述客观对象,这是语言的外延意义,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确定的含义;另一方面,语言更主要地是用来抒发、咏叹诗人的感情,即使用语言的内涵意义,这是诗人自己赋予词语的个人化的意义,是一种审美追求。在这两种意义层面里,外延意义是内涵意义的基础,内涵意义依附于外延意义存在,又通过外延意义寄寓诗歌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感情。诗歌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形态存在,同时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存在,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它所传递的意义也具有双重特性。而诗歌语言的这种双重特性就为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张力是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协调。文学既要有内涵,又要有外延,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明确的概念意义。诗歌应当是意义的统一体,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联想、暗示与明晰、概念的结合体,是内涵的极致与外延的极致的结合,是其中所有意义的统一体。忽视内涵将导致诗歌语言内容贫乏或感情空洞,而忽视外延又将导致诗歌语言晦涩难懂,外延和内涵缺少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产生张力,也就不能表现诗歌的深远意境和深厚感情。在一首诗里,语言的张力是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筋脉。诗中的意象、句子、章节乃至情感和多层次的意蕴等等表面上是依据词语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都是依靠诗歌语言内在的张力来联结的。张力促使诗歌形成内在的立体结构,使诗歌的内蕴得以扩展和丰富,从而形成艺术的整体感。
例如庞德的著名诗歌《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诗人把“面孔”和“花瓣”对应起来,两者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交织在一起,展示出美丽的人性在地下隧道汹涌的人群中颤栗的觉醒。诗歌仅仅两行,却极富张力,从而实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又例如这样一个句子“这里的阳光很希腊”。希腊本来只是一个地名,但是这个爱琴海畔的神秘国度一直带给人很多愉快的遐想,比如浪漫的海滩、美丽的风光等等。在这个简单的句子里,当“阳光”和“希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决不仅仅停留在阳光很灿烂美丽这样的意义上了,而是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一方面想象着希腊特色的耀眼炙热的阳光,一方面又不断加入许多个人化的希腊印象,于是这里的“阳光”就增加了几分别样的色彩。语言的张力就在这种个性的超越的组合之间显示出来。
艾伦·退特认为富有张力是优秀诗歌的一种重要属性。他曾经说,“我们一般认为是好诗的很多诗歌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另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在意的诗歌。为了更好的理解它们,让我们给这种特性创造一个名称。我要把这种特性称为‘张力’。” (1) “诗歌里还有没有某个中心成就,我提出的对那一成就的描述,其术语是张力。” (2) 在退特看来,好的诗歌虽然有其他品质,但是张力是最突出的性质,而考察和评价诗歌的张力正是批评家的主要任务。而且,退特以张力为审美标准,发现英国玄学派诗歌逻辑次序明显,前后连贯,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相得益彰,是最具张力的好诗,从而为玄学派诗人翻案。
同时,退特还特别强调构成诗歌“张力”的“一切意义”之间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退特认为,诗歌语言所能发现的全部意义之间,不是互不相关、互相损害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19世纪的很多抒情诗,例如詹姆斯·汤姆森的《葡萄树》之所以被新批评理论家认为是很差的诗,就是因为“它们在是字面上或是模糊意义或是暗示方面,都没有表达连贯的意义。” (3) 而在真正的好诗中,思维转换的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而且诗的所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都归结为一个中心的意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诗歌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在这一方面,退特继承了英美新批评奠基者T.·S.艾略特等人的“有机整体观”。
“张力”是新批评派评价诗歌的审美标准。有没有张力,在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眼中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支柱。T·S艾略特曾说,诗歌如果没有张力,就像“一些只有简单音节的鬼魂,躺在阴影背后,甚至在最自由的诗中,东摇西摆;当我们打瞌睡了,它却前来想吓吓人;当我们醒来,它却悄然无踪。” (4) 也就是说,诗歌没有张力就没有真正的诗味,不能打动读者的心。文艺理论家约翰杜威也指出,“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将流于直述铺陈,一泻无遗,没有所谓发展生长与完成。抗力(张力)的存在,在主体的创造中,阐示了智境之所在。” (5) 可见,张力越大的诗歌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和审美意义越多,也就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更加优秀的诗歌。
英美新批评理论家通过“张力”范畴的提出,为诗歌语言的创造和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张力”范畴,他们把“内在批评”进一步具体化,将文学的内在构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张力”范畴的提出与运用也体现出新批评派以文学作品为本体,倡导细读文本,关注语言的鲜明特色。因此,张力论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作品内在构成因素的最高总结。
参考文献
[1].陈鸣树:《文艺学方法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2] .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4]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5] .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6年。
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篇9
随着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当中, 但是研究过程中发现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在国外, 许多语言学家对其持保留态度。例如Posner (1986:58) 表明:“虽然Rosch的研究很有分量, 但我对Rosch与Aristotle之战却很难有多大兴趣。”Wierzhick (1996:167) 则提出:“还不能说Rosch的研究对语义描写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认为必须从语义描写而不是从语义理论来证实原型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样在国内, 对于原型范畴理论, 赵彦春教授曾做出了经典又准确的批判, 该文主要讲述原型范畴理论在应用中的一些缺陷:
1 中心成员的确定问题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 某一范畴内地位最高的就是原型, 即中心成员。如何确定中心成员无疑是展开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心成员处于整个范畴的核心位置, 但是中心成员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整个范畴的意义。在选择方面, 不同的人, 环境, 地区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 导致中心成员有变化。比如, 在“鱼类”这个范畴中, 要分析特征和意义, 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成员, 中国北方的大部分人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无疑是鲤鱼, 以鲤鱼的性状, 外形等特点为中心, 来分析其他成员与其相似的地方, 和鲤鱼相似处多的成员则地位高, 反之则地位低;如果是美国人来分析, 他们平时吃金枪鱼较多, 大多数人会以金枪鱼作为中心成员, 金枪鱼和鲤鱼的性状, 外形等大相径庭, 那往下再分析, 其他成员和中心成员的相似性就不同了, 可见, 同一个范畴内, 由于地区差异确定了不同的中心成员, 使整个分析混沌不堪。另外, 还有可能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范畴, 它们的中心成员却相同, 但这些范畴却是不同的类型, 那就不能区分不同范畴了。例如, 宠物这个范畴, 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狗, 所以狗可以当做中心成员, 而在哺乳动物这个范畴中, 狗仍然是典型, 仍然可以当做中心成员, 但是宠物和哺乳动物两个范畴的差别很大, 根据中心成员是无法区分的。
2 家族相似性的不足
家族相似性首先由维特根斯坦提出, 后来Rosch将其用于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此范畴的原型有相似性而被归入此范畴, 但是由于各个成员与原型的相似性有差异, 各个成员的地位则不同, 与原型的相似性越高, 此成员的地位则越高, 反之则地位低。首先是如何判断“相似性”的问题, 在判断相似性的过程中, 原型范畴理论通过实验, 观察来确定相似性, 这确实是一个掺杂了太多主观因素的过程, 这就导致在评判相似性的时候不确定因素太多, 不同的人, 心态, 或者环境都会导致相似性的判断不同。其次, 凭借相似性就真的能判断某成员的范畴了吗?这种以表象为依据的判断方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例如, 人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 基因决定了性状。一对相对性状是由基因的显性或者隐性决定的, 如:双眼皮基因, 其显性基因为A, 隐性基因为a, 当A出现时, 性状表现为双眼皮, 没有A时表现为单眼皮, 由于是成对基因, 就导致在产生后代时发生变化, 比如一对都为双眼皮的夫妇, 其基因都为杂合体Aa, 虽然性状都表现为双眼皮, 但本质上夫妇俩都是单眼皮基因的携带者, 所以二者所生的孩子的此基因就有三种情况:AA, Aa, aa。aa就是单眼皮了, 也就是说一对双眼皮的夫妇有可能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那么如果根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 这个单眼皮的孩子一定不会是这对夫妇的孩子, 可见, 家族相似性是存在重大漏洞的。本质是固定的, 特有的, 表征可能受到外界等一系列条件的影响, 如果仅仅根据主观判断的表征来确定相似性, 从而确定范畴, 那研究将陷入怎样的混乱。
根据家族相似性, 某一范畴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中心成员比边缘成员的地位高, 因为它有着与原型更高的相似性。Rosch曾在1975年做过一实验, 通过研究和对比表明, 在鸟类这个范畴中, 最典型的成员是知更鸟, 因为它具有鸟类的所有特征。麻雀、金丝雀、鸽子等属于地位比较高的成员, 因为相比起其它鸟, 它们和知更鸟之间的相似性较多。企鹅、鸵鸟等则地位较低, 处于鸟类范畴内的边缘位置, 因为它们和知更鸟的相似性很少。但是知更鸟中心成员地位的确立是人为的, 主观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其次, 为什么和知更鸟相似度高的鸟地位就高呢, 难道说在鸟的世界里, 知更鸟比其他鸟更是鸟吗?比如哺乳动物, 最典型的首先想到是狗, 但是鲸鱼同属于哺乳动物, 和狗的相似性非常低, 若根据此理论, 鲸鱼地位最低, 那难道狗比鲸鱼更是哺乳动物?二者都符合哺乳动物的判定标准, 为什么狗的地位就高呢?这又有什么客观标准可言呢, 可见, 成员之间地位高低不同是存在问题的。
3 范畴间边界的模糊问题
Langacker (1987) 认为:一个事物在该范畴的范围内可以偏离原型的距离, 没有固定的限制, 只要实施范畴化的人足够的灵敏和灵活, 就能够找到该成员和原型成员的共同点其观点究其本质而言否认了边界的存在。Langacker (1987, 25) 曾明确否认词法与句法之间的对立, 指出:“明确区分句法和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这样做的人根本没有全面考察过词库本身, 这样的讨论建立在某种值得怀疑的假设之上, 只是为了构建必要的句法特征”。Ungerer和Schmid (2001) 引用Labov关于杯子状物体实验讨论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认为模糊的边界是“毗邻范畴之间的边缘点带。这些观点后来慢慢也受到了质疑, 下面来论述其缺陷:是非是分明的, 二元永远互斥, 是非之间有清晰的, 明确的界限。例如马和驴之间虽然有相似性, 但是马永远是马, 驴也永远属于驴的范畴。有人会说骡是介于马和驴之间的, 所以马和驴的界限不明晰。这个问题其实是忽略了范畴的层级性, 骡子既不是马也不是驴, 它属于另一个范畴, 骡本身就是一个范畴, 不能把其归入马的范畴或者是驴的范畴, 也就是说, 骡的范畴, 马的范畴, 驴的范畴这三个范畴都从属于动物这个大的范畴, 三者在动物这个范畴内是平等的成员关系, 并且两两相互排斥, 界限分明, 所以范畴之间的界限还是分明的, 二元互斥的, 离散的。有人会争论在语言中二元互斥并非绝对, 至少在语义范围内不是完全互斥的, 因为有一词多意的现象。例如:英文中“right”一词既可以解释为“右边的”, 也解释为“正确的”。听话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right的意义, 即使听话者不明确说话者所指的意义, 说话者自己还是明白的, 并可以通过进一步阐释来让听话者明白其意思。对词语含义理解的模糊并不能否认语义本身的明晰性,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会造成语义的变化或者衍生, 新形成的语义与原来的语义在范畴中仍然具有边界清晰性, 也就是说, “right”一词是“右边的”和“正确的”两个意义合用了同一个形式, 两个意义是异质同构, 但二者之间的界线仍是明晰的, 并不模糊, 当“right”指“右边的”这一意义的时候, 就不能同时指“正确的”这一意义。
由于原型范畴理论坚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导致原型范畴理论没有明确的层级, 点出一个中心点, 以辐射的形式形成网状关系, 网状结构交互错杂, 所有节点都是联系起来的, 而任何一个点一旦变化, 整个辐射状的网状结构就全部变化了, 整个平面的研究就是一片大混乱了, 况且从源头开始时若不同个体找的中心点不同, 这个研究体系必然不同, 是不是都可自成一派了?还有和客观根据可言?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4 结束语
本文从中心成员的确定、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种种缺陷, 旨在说明任何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根基的学科, 其基础、出发点就是有固有缺陷的, 当一个学科其基础就有明显漏洞缺陷时, 那么整个学科的理论无疑是空中楼阁, 海市蜃楼, 毫无说服力。呼吁各位学者回归经典范畴理论, 坚持二元互斥, 边界清晰, 结构层级明确, 各成员地位平等的重要理论基础。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其实存在很多缺陷, 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1) 中心成员确定方面的缺陷; (2) 家族相似性的不足; (3) 边界间模糊性的缺陷。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中心成员,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
参考文献
[1]Rosch E H Human.Communications;Theoretical Explorations[M].New York;Halsted Press, 1974.
[2]Wierzbicka A Semantics.Primes and Universal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Ungerer F, 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 篇10
在进行任何一项对比研究之前, 首先要弄清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这里, 我们对时态所下的定义是:时态表示一个事件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域中的变化, 即时间的不同状态。一般来说, 可以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
二、在韩国语中表示时态的方式
韩国语的时态基本上可以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三种时态, 可以通过“语法形式”和“词汇形式”表现出来。
1.语法形式
(1) 现在时:表示说话的瞬间动作正在进行。韩国语中没有表示现在时的时制词尾, 它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谓语不另加时制词尾时则表示现在时。
例句: (哲洙现在正在图书馆里学习。 )
(现在千颂伊正在家里吃饭。 )
过去时:表示说话的瞬间行动、状态已经发生。这主要通过来表现。用在以元音为结尾的谓词词干之后;用于以其他元音为结尾的谓词词干之后;用于以为结尾的谓词词干之后。
例句: (我昨天在操场打篮球了。 )
(3) 将来时:表示行动和状态在说话的瞬间以后产生。这主要通过“●”来表现。 (注:在主语是第一人称的陈述句和主语是第二人称的疑问句中, 表示意愿、打算, 在主语是第三人称的陈述句、疑问句中, 表示推测、可能, 相当于汉语的“要”、“将要”、“打算”、“可能”, 等等。 )
例句: (先生, 你打算做什么? )
2.词汇形式
这主要通过附加在词干后的冠型词形词尾来表现, 即等。
例句: (哲洙明天到达北京。 )
三、在汉语中表示时态的方式
1.语法形式
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的时态可以用时态助词来表现, 时态助词也叫做动态助词或实体助词, 主要有“着、了、过、来着”。
(1) “着”用在动词后, 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持续。
例句:桌子上放着一盆花。他拿着红旗走在最前面。椅子上放着一个书包。
(2) “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表示动作或性质的完成状态。
例句:张三受到了表扬。水位已经低了三十多米。上个周末, 我跟高中同学去熊猫基地玩了大半天。
(3) “过”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的经历状态。
例句:桃花已经开过了。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我曾经吃过火锅。
(4) “来着”主要用在句尾, 表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
例句: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你忘记上学时老师是怎么教导咱们来着? 昨天你去哪来着?
2.词汇形式
汉语中用词汇形式表现时态, 主要体现在时间副词上。
这类时间副词主要有:立刻、正在、在、马上、常常、经常、渐渐、刚、刚刚、曾经、已经、永远、忽然、突然、顿时、从来、仍然、暂且、仍旧、依然、才、终于、一直、一向、始终、早已、向来、从来、往往、每每、就, 等等。
例句:小王现在正在飞机上。他向来不善言辞。上个星期我不太忙。 (过去时间词+句子)
通过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时态范畴在语言的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使用者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 正确地了解、使用不同的时态, 才能达到预期的交流效果。
摘要:“时态范畴”不仅在语言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 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地运用各类时态, 才能避免歧义, 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义。本文通过举例、对比的研究方法, 概括论述了韩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各类时态范畴, 希望给研究相关领域的同仁带来帮助。
关键词:韩国语,时态,研究,语义,歧义
参考文献
[1]#12
[2]崔允甲.韩国语语法精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9.
[3]崔羲秀.韩国语基础语法 (修订本)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9.
[4]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
[6]王婉静.试论韩国语时态习得的突破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5) .
[7]胡培安.呈现与指称:语言中的两种时间表现及其语言学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论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 篇11
关键词:考核范畴;教育本质;心理评估
考核是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环节中的一个枢纽,它既是教育方式的结果,也是形成教育方式的原因。考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针对学生有目的的考核和检测手段,它通过问题的提出、回答以及对答案的判定,达到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判断。考核有多种功能,第一是评判学生知识掌握的功能;第二是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通过考核,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第三是具有反馈功能,通过考核,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第四是具有引导教学模式改变的功能,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进一步变革教学方式。
一、原有教学、考核模式状况及其弊端
目前,在我国的大专院校中,传统教育模式仍旧占有优势,一言堂现象仍比较严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旧占有较大比例,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热情,上课迟到早退现象频频出现,甚至旷课、逃课现象日渐突出,究其原因,与考核模式不无关系。
1.考核模式单一。在诸多的院校中,在诸多的科目中,均以期末的笔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模式,这样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上课,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课堂纪律混乱,把玩手机、交头接耳、精神不集中的比比皆是,当问及是否担心这一门功课能否通过时,多数学生都不会介意,常常在考前熬几个通宵,只需要把要考的知识点背下来,就能顺利通过这一门功课。而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门课程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考核模式,对学生掌握知识,并没有达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2.考核重结果,轻过程。在多数院校中,目前考核模式多以期末笔试考核成绩来确定学生对这一门课的掌握程度,而没有通过全过程来评定。笔试考试有其静态性的一面,对某些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多数知识来说,要掌握一门知识,必须是动态的过程,都需要经历“接触——认识——内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了这个过程,才能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而我们目前的考核模式,导致学生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只要考核时通过,能拿到毕业证就达到目的的心态的学生大量存在,而并没有想到真正需要掌握这一门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改进的趋势
教学改革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多年,提出了很多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近几年教学改革推进后,考核模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主要的改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增加了动手能力的考核。很多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率先提出了动手能力的考核,不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考核模式,比如机械类的课程,根据教学项目改革的深入,设计了项目考核模式,这相对于以前的考核模式,有了较大的提高,也从传统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变到了注重操作的掌握。这从某方面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收获。
2.增加了考核模式。有的部分院校,目前除了上述考核模式外,还有的设置了机考、论文考核等模式,力求通过综合考核,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有的师范院校结合培养的学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点,结合教师这个职业须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建议考核增加演讲考核、实践能力考核等内容,从多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考核模式中,有的还在探讨研究之中,还没有形成定式。
三、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的探讨
从上述考核模式演变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考核模式仍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为核心的,不论是以往的单纯的理论考核,还是现行的包括动手能力的考核模式,都是以知识的掌握为依据的。
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才,在倡导多元化、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今天,教育本质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实质。
教育的本质既然是培养学生成才,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学生成才的教育,应让学生在构建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走出校门后能健康、快乐生活的目的。
人的能力有多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一个是潜在的能力。在目前强调的各种教育模式中,突出地强调了实际能力的掌握,比如在高职院校中,强调培养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做到与工作实际的“零距离”。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使教育不脱离目前现有实际,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相应地目前所有的提出的考核模式的更改,也是针对提高实际能力这一目标来做的。无可非议,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对学生“成为人”的培养。大学教育,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应该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格高尚、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合作性强的社会性的人,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
反观目前在校的学生,很多存在心理问题,每年的大学生中跳楼的人屡见不鲜,“马家爵式”的人物也屡有发生,不能承受压力、不能承受困难,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选择逃避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还会走极端的道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任何事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不能调整自己,当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无所适从。有的因为缺乏生活目标,缺乏生活的动力,事业上无所追求,导致工作缺乏热情,生活一生而一事无成。
那么在校期间,如何达到培养学生成才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只有重新构建考核模式,把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更好的成才。
把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有利于促进教学重点的转移。通过上述分析,教学的本质是教育学生成才,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有利于促进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使过去只注重对知识的掌握逐渐转变到注重学生成才的培养。
把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可以把考核作为一个杠杆,用它撬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我国的教育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人的发展。
把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有利于及时发现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有利于防范严重后果的发生。
把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重点在学生进步的一面,采用多赞扬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在不断得到认可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断调适心理,完善人格,最终成为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综上所述,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评估纳入考核范畴是必要的,也是达到教育终极目标必要、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易东初,徐达宇.高职教育皮革专业课程考试(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西部皮革,2009,(6):25-28.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
[3]韩志刚,张良军.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多样化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0-81.
[4]王虹波.高校考核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是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关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108-110.
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 篇12
方式范畴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在介词的引导下作状语, 是语义论元范畴, 同时部分连动结构如“跑步锻炼身体”“开车回老家”中的V1表示V2的方式;还有数量重叠形式的方式状语, 如“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课文”, 另外还出现了“电话拜年”“短信通知”等NV结构, 其中“N”表示“V”的方式。论文从“动作的方式”这一语义范畴入手, 把表现方式的多种语法形式统一起来, 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突破:
第一,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发现方式范畴是原型范畴, 方式范畴内部存在着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差别, 方式范畴典型成员在典型性上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别。
第二, 建立了方式范畴的语义类。根据方式成分跟VP的关系, 把方式范畴分为致使类方式和非致使类方式两个大类, 致使类方式又分为有意致使和无意致使两个次类。根据动作的主体对方式成分控制度的不同, 把方式范畴分为可控方式和非可控方式, 可控方式又分为自主方式和非自主方式。
第三, 研究了方式宾语, 发现能作方式宾语的名词不能是基本范畴词汇, 而是基本范畴词汇的下位词。制约方式格述题化和话题化的条件是方式格的语义类, 规约型方式可以述题化和话题化, 偶发型方式不可以。
第四, 研究了表示方式义的介词, 发现表示方式的介词有使用义、依据义、凭借义、表现义四个语义次类。
另外, 本文对方式范畴的重要句法位置——方式状语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 研究了名词性的方式状语、动词性的方式状语、形容词性的方式状语、数量结构方式状语和拟声词方式状语, 这是方式范畴的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