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形象定位

2024-07-17

教师形象定位(通用7篇)

教师形象定位 篇1

21世纪是区域发展和区域竞争的世纪, 区域形象可以影响目标市场消费者在该区域的投资、办厂、移民、旅游、就业以及对该区域产品的购买态度和行为, 它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争取外国直接投资、产品出口乃至区域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目标的达成。区域形象是对这一区域的认知和评估, 区域形象是否良好和发展是否健康, 主要评价依据是公众的认可程度。要树立区域形象, 首先需要进行形象定位。

一、定位理论

定位是消费者关于某品牌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较, 形成的相同的或近似的心理位置。定位理论的创始人阿尔·里斯在《跨位》一书中指出定位是强调“请注意消费者”。区域形象的树立依托于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定位, 是指从城市的现状与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 充分发掘城市形象资源优势, 着眼于城市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遵循城市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 对今后城市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二、宁夏区域形象发展现状

区域形象 (place image) 是公众对一个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是人们对有关该地区的联想和信息的缩影。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 是中国土地面积较小的一个省区, 在全国的省市自治区中, 宁夏是回族伊斯兰文化浓郁的少数民族集聚区, 也是革命老区的一部分, 在财政上也是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和补贴型财政省区, 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部分。宁夏人认为宁夏安宁、朴素、神秘, 适合没有功利心的人生活。他们认为宁夏人率真、淳朴、朴素、诚实、好客、热情;气候四季分明, 即使在夏季, 也很少需要空调、风扇, 因为早晚温差大, 夏天的早晚都比较凉快。美景也是彩色的。在宁夏能看到高山、黄河、沙漠、长城和绿洲汇聚一地所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因为是回族聚居地, 手抓羊肉、清蒸羊羔肉、酸菜羊肉、盖碗茶等都让人不禁留口水。宁夏大米也是全国最好吃的。张贤亮对宁夏有一句名言:出卖荒凉。有些人的宁夏印象就是一片沙漠, 土地龟裂或者放羊的娃一群什么的……南方的人大多不知道宁夏, 不知道宁夏在哪里, 说银川还有人知道一点, 那是因为在天气预报中听过银川。人们觉得宁夏似乎是在天边一个荒凉的地方, 远的难以想象, 野蛮、遥远、荒凉、贫穷、神秘。但到过宁夏的人, 对宁夏的看法又大不同。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演唱的《宁夏》这首歌:“宁静的夏天, 天空中繁星点点, 心里头有些思念, 思念着你的脸……”淳朴而温暖的旋律感动了无数人, 也是到过宁夏的外部公众对宁夏的普遍认识。

宁夏在现阶段发展中, 已经开始关注本区的区域形象, 初步地开始打造本区的区域形象, 并试图使区域形象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从总体看, 宁夏还缺乏统一、准确、鲜明的区域形象定位。精神提炼还比较凌乱, 不够简练和醒目, 旅游形象中的“回族之乡、西夏古都”等, 还缺乏生态、资源、产品、特色、区域名人、居民、社区、历史、文化、技术、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等方面的实际支撑。

三、宁夏区域形象的比较优势

区域形象资源是区域所有有形和无形之物的内容总称, 例如地理、气候、生态、产品、特产、产业、区域名人、居民、社区、历史、文化、技术、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等, 几乎涉及可以品牌化的所有对象。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 古为塞外苦寒之地, 属于异域异邦,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宁夏历史中,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党项族存在了198年的西夏王朝。煤炭资源是宁夏的第一大优势资源, 煤炭储量居全国第六位, 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宁夏无烟煤品质尤佳。从自然条件看, 宁夏远离海洋,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农作物产量高, 质量好, 是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水产品、果菜生产基地。沿黄经济区素有“塞上江南”誉。宁夏大米、中卫硒砂瓜、盐池滩羊等43个特色农产品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宁夏是中国四大自流灌区、七大商品粮基地和十大牧区之一。宁夏枸杞全国有名, 酿酒葡萄含糖量19%~23%, 可与法国波尔多媲美;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了世界上70%的羊绒资源。据乾隆二十年 (1755年) 《银川小志》记载:“宁夏各地俱产羊皮羊肉, 盐州 (今盐池) 特佳”。滩羊羊皮又叫二毛皮, 长约八厘米许, 薄如厚纸, 不仅质地坚韧, 柔软丰匀, 而且非常轻便, 向以“轻裘”著称, 古称千金裘。永宁、青铜峡的二毛皮制作工艺2007年进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贺兰砚产于宁夏蓝宝贺兰石, 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宁夏境内沙漠化面积占宁夏土地总面积的24.3%的自然特点, 又给宁夏带来了大漠落日圆的雄浑风光。清真寺建筑是宁夏地域性建筑的典型代表和宝贵遗产。全区现有清真寺3 300多处, 阿訇4 000多人, 满拉6 000多人, 伊斯兰教协会13个。还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观教堂200处, 各类宗教职业人员5 000余人。据史书记载, 明代就有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现存较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银川南关清真寺 (原寺始建于1915年) 、永宁纳家户清真寺 (始建于1524年) 、同心清真大寺 (始建于1573年, 后曾三次重修) 。贺兰山岩画被称为“无言的史书”, 沙坡头、沙湖都是国家5A级景区, 还有水洞沟遗址、明长城、六盘山等。宁夏历来是边陲之地, 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争夺、碰撞、交汇、融合之地。以农业为主, 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因回族人口全国最多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作为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 生活习惯上, 回族的民族地域特色是省内、周边乃至全国所公认的。2010年开始的中阿经贸论坛, 因为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 永久会址设在了宁夏首府银川。

四、宁夏区域形象定位的几点思考

1. 定位理由。

无论是西夏古国, 还是现在的回族之乡, 宁夏一直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而人口以回族居多。从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认可程度, 以及宁夏未来要致力于搭建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合作平台的发展方向, 宁夏的建筑特色、人文风貌都共同指向回族特色。如果能在全世界17亿穆斯林人口中推广宁夏“清真正宗、饮食安全”形象, 通过回族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群众信仰相同、生活习俗相近、文化认同度高的人文优势, 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2. 理念体系。

宁夏定位是“中国的穆斯林省”, 省歌是梁静茹唱的《宁夏》, 既出自宁夏, 又能传递宁夏人质朴、率真的本色, 宁夏景色天然、原生态的特点。花儿可以作为回族特色民俗表演艺术形式。喜爱绿色是穆斯林的民族传统之一;黄色是木材的本色, 代表农耕文明。在标志的选择上, 宁夏省的图形标志 (见图1) 可以整体沿用宁夏电视台图标形状, 只是在颜色上建议上面的一撇为绿色, 既是回族的吉祥色, 也代表宁夏绿色农产品丰富;下面仍沿用黄色, 代表了九曲黄河, 代表了穆斯林农耕文明的勤劳, 也是沙漠的黄色。而且黄色和绿色都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颜色, 代表宁夏社会“安宁、平静、和谐”之意。宣传口号是“西夏古国沙如雪, 回族之乡宁夏红”, 突出西夏历史、回乡风情、优质农产品和沙漠旅游特色。代表树种是沙枣树 (见图2) , 宁夏乡土树种, 和宁夏人一样, 坚韧、不服输, 只要有一点养分就能活下来,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 也能飘香百里。

3. 建设途径。

2010年, 宁夏就提出了“小宁夏, 大银川”的口号, 具体表述为:把整个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 以条件优越的沿黄经济区为主平台统筹城乡、山川发展。以银川为核心区, 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市为次中心区的城市群功能区理念来经营宁夏, 发展宁夏。推动城际一体化、一小时经济圈建设, 未来五年目标是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

在中阿经贸论坛永久会址的背景下, 普及《古兰经》教育, 强化穆斯林的五大功课宣传, 挖掘宁夏本地回族名人, 塑造回族风俗鲜明的社区, 进行服饰、小吃、节庆、娱乐项目开发, 四季不重样, 季季都有新花样。以竞赛形式推动清真牛羊肉等特色回族食品的开发, 营造回族建筑集中区、旅游景点, 突出吴忠清真食品领头羊地位, 打造中卫中宁枸杞、硒砂瓜之乡产业链, 惠农绿色有机蔬菜、陆港经济区功能, 灵武精羊绒产业园、长枣之乡, 贺兰永宁特色果品之乡形象, 以五宝为基础, 形成特色农业带, 加强物流功能建设, 保证回族特色蔬菜、饰品、食品、服饰等产品能造出来, 能运出去。

摘要: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 由于定位模糊, 国内外公众认为是一个野蛮、遥远、荒凉、贫穷、神秘的地方。要改变这种现状, 在分析宁夏的历史渊源、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建筑风情、政府投入等要素后, 提出宁夏的区域形象定位, 并归纳几点定位宣传的建议。

关键词:西夏,定位,区域形象

参考文献

[1]蒋廉雄, 朱辉煌, 卢泰宏.区域形象的概念分析及其营销框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11-116.

[2]王学军.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1) :4-7.

[3]宁夏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M].宁夏:黄河出版集团,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12.

[4]张践.公共关系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朝良.宁夏区域经济[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10.

教师形象定位 篇2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形象广告定位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找到位置并占据某一特殊的位置,以促使消费者在思想行为(特别是消费思想与行为)上产生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倾向性。

看到海尔,看到海尔“真诚到永远”的广告说辞,我们就想到海尔的优质服务。就增强了对海尔的好感。这就是海尔(海尔广告)留给我们的印象和促使我们产生的行为倾向。

企业形象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大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小到员工的衣食住行。企业形象广告定位的作用就是通过广告宣传把企业中的些些许许,以广告的形式集中的表现出来。并且把它传达给消费者。宝洁的形象是通过对中国洗发水行业从无到有的培育过程不断积累而成的。它与宝洁长期大规模的广告投入是密不可分的。

开封城市形象定位之构想 篇3

一、开封在形象定位应把握的几点建议

1.城市的静态定位——就是利用城市优势定位。一千年前北宋王朝在此建树了发达的封建经济和文化,曾是人口过百万,为当时世界最大、最富有的国际大都会。把开封形象定位成“宋城”是顺理成章的举措。

2.城市的自身定位——就是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显示自身特色。开封历经数代,屡遭战乱与水患,虽文化丰厚文物众多,但与北京、西安等文化名城相比,地下文物多,地上文物少,无形文化多,有形文化少。针对北京看砖头(长城)、西安看坟头(秦王陵)的心理,把开封定位成开封看风情(宋都)以北宋文化为主题,用地方风情的熏陶和侵染来强化对开封城市形象的认同,从而在众多古都中树立开封宋代风情城的独特风姿。

3.城市的组合定位——就是城市以集群形态出现,利用城市间的相同和地理上的相近,相互组合、借助合力向外辐射。开封可利用地上悬河,展开以“黄河文明”为主题的形象策划,以“黄河风情游”为纽带,把开封、洛阳、三门峡、西安、安阳等城市连接起来,向外推出一个组合统一的形象“华夏寻根梦”,将古都景观形象、自然景观形象、传统街区形象有机结合,以“古、人、文、河、湖、花”不同物质载体表现开封地域特色,使开封成为宋文化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开封形象定位方案构想

1.古都景观形象

⑴古都传统空间格局的继承。开封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要注重古都传统格局的保护和继承:开封要突出“宋”特色,有计划地开发北宋遗址,采用“宋代营造法式”和现代建筑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遵循“貌和、神和、势和”的建筑原则,营造出与宋文化景观统一的仿宋建筑群,再现北宋都城风貌。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实现开封城市规划“一条景观轴线,两片郊外景区,三环绿化‘项链’,四套展示体系,五个风景分区”的构想。

⑵古城墙和北宋遗址的修复。开封最早的城墙建于战国。现存城墙是1841年后修建的,是全国第二大古城垣。据对宋内城墙探测,探明了“城下城”的叠压关系是:地下城墙向下依次是明周王府萧墙、金皇宫城墙、宋内城墙、唐汴州城墙。近年在大梁门城墙下发现的完整古马道,为研究“城摞城”现象和开发古城墙提供了实物依据。开发成集墙、林、路三位一体的环城风景区,串接开封老城与新城之间的时空过渡,成为开封古都一道亮丽的绿色长廊。

2.自然景观形象

开封地势低洼,其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主要体现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载体形式上。开封其独特的北方城市水系遗迹资源具有巨大潜在开发价值。

⑴北方水城:沟通水系,完善市区水域景观。开封市区水面面积之大、功能之完备、景色之秀美,在我国以干旱地带为主的北方城市中极为罕见,是中原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有“北方水城”之盛名。

古城开封历史上与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繁荣来源于水。古代文人墨客赞扬开封的“汴京八景”中, 五景均与水相关。全面系统地开发开封古代水系资源,科学地建设好开封旅游水系,并且办出特色、推出精品,让游客产生一种“不坐船游,就不算是到过开封”的强烈愿望。开封城区水系资源的开发,就是要塑造一种具有北方水城特色的旅游文化,营造古城开封秀丽的“水色”旅游氛围。加大开封作为北方水城文化特色建设的宣传力度,树立“以水兴市,以水兴游”的观念,把开封旅游水系建成开封的形象工程。

⑵地上悬河:开通高空索道、黄河风景游览。黄河位于开封城市以北9km,因其位于近郊,故将其列入城市水域资源。黄河“地上悬河、游移性河床”,使这个城市河段已逐步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悬河它摧毁了一代人的家园,也凝固了一代人的历史;它予人造物的恐惧,也予人造化的神奇。“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这是在开封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

⑶黄河湿地:开发黄河湿地游览区。距开封城区以北10km的柳园口省级湿地保护区,这里生长着20 余种野生灌木,栖息着50多种珍稀鸟类。黄河湿地作为我国湿地的重要类型之一,是珍稀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途中理想的停歇地,是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理想场所。

黄河湿地生态游览区开发,首先要确定合理的生态容量,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将旅游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此外可以利用黄河湿地开展收养珍禽、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殖等一系列活动,开发有限度的珍禽挂名认养、零距离接触保护动物等活动形式,增加游客的认知感和亲和性。以上这些系统工程的开发,可以为开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促进就业、建设主题旅游经济带、带动临水地带物业升值等。

3.传统街区形象

开封作为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遗留较为完整的历史传统风貌和极具特色的传统街区形象。“三山不显,五门不照。”老开封人都知道这样的说法。开封人喜欢把街道小巷叫作“胡同”,开封素有“七十二胡同”之说,实际情况因经常变化,数目并不稳定。惟有城古,才多小巷,那蛛网般纵横交错的街巷构成了开封城的神经。巷子老,自然演绎着不少故事和传说,小巷承载了古城的历史,也浓缩了古城的百态俗世。有人说,走在开封的街巷,每走一步便踏在一个故事之上,这并不算过分。

⑴内城、外城的方形布局。开封城内的街道基本是东西和南北走向的,构成棋盘形状的城市格局。它们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以明清之际形成并命名的街道居多,有民国以来更换了名称的,也有宋代街道的踪迹。本着“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突出宋代、古今结合”的原则,以“一条景观轴线,两片郊外景区,三环绿化‘项链’,四套展示体系,五个风景分区”的城市规划构想为主导。抓好以中山路两侧众多的文物古迹、宽阔水面、地下遗址等构成的历史文化景观轴线;保护好双龙巷民居保护区、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刘青霞故居刘家胡同保护区;建设好马道街、书店街、徐府街三条传统街区,把开封建成驰名中外、独具特色的“宋都”。

⑵传统民居、特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古城开封有着深厚的胡同文化,其胡同的主要特征是胡同交错,居民以胡同而处,街道、胡同的名称记载了不同阶段的历史,幸存下来的古老街名尤具意义。开封的许多历史真迹或随黄河之水没于河底或伴着硝烟毁于战火,我们正是依赖着这些街名的存在来追忆起远去的历史,这些街道和胡同为我们提供了活化、复原的符号遗存。它们本身便是厚重和无价的历史遗产,其中蕴涵的不同文化内容,将会适合不同的人群的需要。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慎重考虑古城的身份,实施选择性保护传统民居和特色建筑的措施。如:双龙巷和刘家宅院是河南民居的典型代表。传统民居与特色建筑的维护和整理开发,将成为世界了解开封民居民俗的新切入点。

⑶商业街的市坊分离。古城开封的商业自北宋以来,一直保留着店面面街而肆的遗风。为了突现宋都特色,在老城商业区的空间规划上,应沿用宋以来的市坊分离的区域划分方案,进行综合的统筹与规划,使老城区真正形成以旅游、休闲、购物、饮食为主的大市场,注意街区的空间视觉建设,两旁建筑物宜做仿古街景设计,饰以具有宋文化特色的匾额和楹联,其间点缀表现北宋风情的雕塑;店铺装潢、员工服饰等仿照宋代风格,充分展示开封古城的历史特色与商业风貌。在经营形式上,以特色的经营销售与传统的娱乐活动相结合,定期的进行民俗娱乐的节目来增加游客的参与意识,体味民风的同时传承文化精神,推动旅游品消费。

开封这座具有三四千年历史的历史古城,在勤劳智慧的开封民众的共同保护、完善、建设下,未来的开封,必将更具魅力,必将是一座古意氤氲,整洁雅致,城在景中,人在画中,令人梦回牵绕、流连忘返、独具个性的美丽古城。

抚州旅游形象定位分析 篇4

关键词:抚州,旅游形象,定位,建议

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在大众心目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区别于任何其它旅游地的较稳定持久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良好的旅游形象通过适当的传播,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客源市场。抚州市位于江西东部,有近1800年历史,下辖1区10县,中心城区面积为42平方公里,分为主城区、上顿渡、抚北、温泉四个片区。2009年抚州委托了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抚州市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此规划还在编制当中,中心城区旅游形象尚未确定。本文正是着眼于抚州中心城区,通过了解抚州目前旅游发展现状,结合对游客的调查资料,对其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注:以下所说抚州均指抚州中心城区。)

1抚州旅游业发展概况

1.1旅游资源

抚州的旅游资源囊括才子、宗教、温泉、山水、园林等方面,现有的旅游景点有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墓、梦湖、金木尼园、玉隆万寿宫、抚州文化园、汝水公园、洗墨池、临川温泉、天主教堂等。其中汤显祖纪念馆是国家2A景点,临川温泉目前正按5A级标准扩建,还有部分景点由政府投资进行了重建和改造。抚州当地以才子文化为骄傲,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抚州都是名人辈出,在《中国名人辞典》中,出自抚州的有100多人。两宋词人867人,抚州为44人。唐宋八大家,抚州占二位———曾巩和王安石。汤显祖彪炳中国文坛的“临川四梦”也是诞生在抚州。黄禄祥、饶毓泰、舒同、李井泉、盛中国等也是抚州人氏。抚州的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拥有全国领先的高中教育水平,历年高考成绩卓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1.2旅游客源市场

游客主要来自抚州市、江西省及周边省市,国外游客非常少,只占1%的比例。抚州经济不发达,且外来人口少,抚州人游抚州是主要的形式。市内由于有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分校等几所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开学期间学生及其家长是重要的客源市场。除此之外,还有因公务、商务及探亲访友而顺便旅游的游客。

1.3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

2000年以来抚州全市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见表一,这一方面说明抚州各地的旅游发展态势稳定,旅游业对抚州经济有一定贡献,占抚州GDP比重由2000的4.22%增长到2008年的5.07%。另一方面,抚州旅游业的发展在江西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旅游收入在江西的比重维持在4%左右。

注:以上资料根据江西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2 游客感知调查

旅游形象的定位,应以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偏好为基础,从游客的角度去透视和设计旅游整体形象,才能定位准确取得效果。笔者于2009年9月至10月在抚州汽车站、汤显祖纪念馆、梦湖、东华理工大学等地对游客进行了访问调查,访问对象选择的是非抚州人士,问题涉及游客个人情况、旅游信息获知途径、游览情况、对景点的评价等。通过资料整理,得到结论如下:

2.1 游客特征

受访对象中江西省内人占72%,省外人占28%,其中还有来自新疆、内蒙、青海等偏远地区的游客。游客年龄多集中在18至45岁之间,而且学生人数比例很高。究其原因,访问时间正是从开学到国庆黄金周,学生及其家长占游客人数的比例最高。他们都是以散客的方式出游,极少参加旅行社。

2.2 旅游信息获知途径

游客主要是通过网络和亲友介绍获知旅游信息,这说明在网络上关于景点的推介做的比较好,亲友是重要的口碑途径;但同时也说明对其他宣传途径没有很好的利用,尤其是像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致使游客获知旅游信息的面比较窄,不利于旅游的推广和宣传。另外,江西省内游客都知道抚州,比较清楚抚州的旅游资源,且他们印象最深的是才子文化、临川文化。而省外的游客对抚州了解甚少,他们对抚州的印象集中于东华理工的情况及亲朋介绍的信息。

2.3 游客旅游情况

在所有旅游景点中,汤显祖纪念馆、梦湖、王安石纪念馆、临川温泉、抚州文化园是去的最多的几个景点,而去过万寿宫、洗墨池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和景点的知名度有关,也和景点的规划和管理相关。象王右军洗墨池,一度“养在深闺无人知”,虽经重修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也不知道王右军就是王羲之,至今还门庭冷落,内部杂草丛生,路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旅游景点。这说明,抚州真正能吸引游客的景点并不多,景点的规划和管理存在问题,游客的选择性小,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造成影响。

2.4 游客评价

调查时涉及的评价指标有游览环境、景观特色、交通条件、食宿条件、购物条件这几方面,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最高分5分,代表很满意,最低分1分,代表很不满意。综合游客的评价结果,各指标平均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游览环境(3.42分)、交通条件(3.35分)、食宿条件(3.17分)、景观特色(3.04分)、购物条件(2.87分)。总体来看,游客对此次旅游的满意度介于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之间,尤其是景观特色和购物条件评价较低,反映出来的情况是旅游资源没有体现它应有的独特性,观赏价值不高,旅游购物商店少,难以买到合适的纪念品及地方特产。

2.5 游客重游意愿

所有被访者当中,愿意再来抚州旅游的占39%,不愿意再来的占61%,愿意将旅游景点推荐给他人的占33%,不愿意者占67%。可以看出,游客在抚州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对旅游景点的意见有多方面,例如汤显祖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等地,游客起初对它有很大的兴趣,但游览之后和自己的想象差距较大,只是看到一些字画和人造景观,相对汤显祖、王安石等在世人心中的影响力来说,这些纪念馆显得过于一般和肤浅。另外,游客觉得抚州文化园、梦湖等开放式景点很有现代气息,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只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有待加强,梦湖边小商小贩乱摆摊点、汽车乱停乱放、找不到公共洗手间等现象令游客不便。

2.6 对抚州总体印象

基于求学目的而来的游客,印象更多的来源于对学校的感觉,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很好,宿舍楼教学楼比较新,但食堂很拥挤,校外的餐馆虽然多但卫生条件不好。临川一中和二中外地学生慕名而来,感觉学校学习氛围非常浓,对抚州年年的高考佳绩感到惊讶。有的游客提到抚州空气质量好,水干净,交通顺畅,但商业和娱乐不发达,旅馆比较难找且设施有待完善,在汽车站有黑的及宰客行为。当问及游客是否觉得城市有特别之处及能否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大多数游客认为抚州的城市面貌和其他中小城市差不多,没有特别之处。

综上所述,才子文化、名人文化资源对游客来说具备吸引力,但抚州在宣传和体现才子文化方面有所欠缺,致使游客满意度不高,所形成的局面是有意要了解抚州文化的游客感到遗憾,而不了解抚州的游客也没能感受到抚州这一引以为豪的独特之处。

3 抚州旅游形象定位

综合抚州的旅游特色和对游客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才子文化资源是抚州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且对游客能构成吸引,以才子文化为中心进行旅游形象定位应该是准确的,另外抚州已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畴,要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因此,建议抚州的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为“圣贤故里,生态抚州”,其内涵包括:一是名人、才子、状元,强调由古至今抚州的人才鼎盛。二是生态、环保、绿色,强调抚州生态环境的优良。另外,在宣传口号的设计上,对省内外游客应该区别对待,江西省内游客比较了解抚州的文化特点,因此不需要再刻意强调这点,可突出绿色、生态的一面。省外游客对抚州了解很少,因此应该将抚州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示出去,其对外的宣传口号可设计为“古才子之乡,今状元之家”,以扩大影响力。

4 旅游形象塑造的建议

旅游形象定位后,还需多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塑造抚州良好的旅游形象。

4.1 景点建设方面

景点的建设既要能体现其内在的资源价值,又能让游客印象深刻,感到满意。以汤显祖纪念馆为例,可摆放汤翁生平用具、著作真迹,展示汤翁旧居,并通过视频播放、现场表演、解说等方式让游客了解汤翁历史,也可设计如剧情角色扮演、题字留名等项目让游客参与体验,这样一方面游客能从中感受到景点的文化内涵,又避免了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汤显祖纪念馆内的游乐场喧嚣嘈杂,建议将其移至别处,以免与汤馆气氛格格不入。

4.2 旅游基础设施方面

抚州没有旅游公交车,一般的公交车难以妥善的输送游客,建议开通旅游公交车,路线的设置应根据景点分布状况,同时还要考虑景点间的联动效应,这样既方便散客出行,又能使较冷清的景点热闹起来。在景区完善公共厕所、休息室、停车位等设施,并进行有效管理。在各大超市及重要景区营业点增设地方特产专柜,或开设几家大规模的特产专卖店,方便游客购物,同时促进临川贡酒、临川菜梗及县城特产的销售。制作旅游小册子,标示出大大小小旅店、饭店的具体位置,以解决游客难以找到食宿地的问题。

4.3 旅游宣传方面

在宣传途径上,继续加强在网络上的信息公布,可以增加游客信息反馈栏目,使更多人对景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针对省内居民在江西卫视、江西日报投放广告,对省外居民可以在省外地方台,条件允许的可以在央视做广告,使游客获知抚州旅游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宽。

4.4 城市建设方面

抚州近几年的城市面貌已经有很大改变,城市框架被拉大,道路进行了延伸,新的行政区及工业园区趋于形成,但总体来说无法让人真实感觉到文化生态城市的特点。建议当局考虑引进CIS识别系统,围绕建设文化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从理念、视觉、行为三方面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独特的、统一的形象,使游客能从市容市貌、景区、服务人员及居民等各方面感受到城市的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1).

[2]胡婷婷.对发展抚州文化旅游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12).

[3]张宪玉等.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3).

[4]刘国旭.南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

品牌形象定位 篇5

一个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能建立起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情感需求的关系,如满足欲望、被爱、被接受、被尊重、被肯定、自我实现、无拘无束等等,让消费者觉得品牌形象与他自己的自我认知相吻合,适合自己的风格与期望,进而产生认同与偏好。不过必须认识到,建立和塑造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各种广告媒介长期的努力宣传,还要持之以恒,才能累积出鲜明、一致的品牌形象。在此,大卫・奥格威有一句名言:“所谓广告,就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

产品的品牌既然和人一样,它就必须具有独特的、明确的个性,这样才能令人印象深刻,才能在一片激烈竞争的海洋中脱颖而出。正是借由产品个性形象,产品才得以与消费者建立某种关系,顺利地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并在其心目中树立某种印象和地位,使得品牌本身变成一个有意义的个体。

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不能凭空想象的,它必须是在研究了商品的特性,消费者的利益,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和消费者角度等多方面因素之后通过广告手段加以实现的。品牌的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而非企业对品牌的看法。品牌形象是消费者选择商品、辨别商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的广告就必须保持一贯的形象,以影响和强化消费者的印象。

边疆高校网络形象的定位与塑造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边疆高校;网络形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2014上半年,网民对各项网络应用的使用程度更为深入。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了解外界事物的首选途径,互联网在影响和塑造高校形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一、高校网络形象是高校形象在网络上的反映

人在交往中形成了互相之间的感受和评价或者说印象,当然也可能通过间接的途径形成印象,这种印象直接影响着以后交往的频率和效果。高校形象也是如此,是社会大众在与高校的交往中形成的印象,也就是指高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风格在社会大众心目的看法和评价。这种印象和评价相对固定,形成过程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诸如社会上流传的“某某学校是工程师的摇篮”“北有协和 南有湘雅”的说法就是高校形象的突出表现。正如企业形象一样,良好的高校形象是高校的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能使高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而拓宽自身发展空间,实现良性、科学发展。

二、边疆高校网络形象的定位需重特色

高校网络形象是高校形象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在网络使用者中形成的一种印象,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一种口碑因素。在网络时代,社会公众大多数时间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个高校的相关信息,然后作出一些相关的决定,比如是否应聘或者报考等。良好的网络形象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师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而且对当地政府和居民也能带来幸福感和自豪感,从而有利于聚集资金、技术、人才,形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边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是高校网络形象定的基础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仅在于她的校门豪华、面积够大、专业够全,更在于她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对新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当地甚至更广范围的文化引领作用。这是大学的“魂”,也应是所有高校(大学)的办学理念。而对于边疆地方高校,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是在边疆、民族、偏僻地区,处处烙着落后的符号,面对后发局面,边疆地方高校应在大学最高理念的指导下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是民族特色,边疆高校大多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也决定着边疆高校研究、傳承、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天然使命。这些高校接触和掌握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此类高校里的教师本身很多就是少数民族,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实用性与学术性相结合,边疆地区经济落后,急需实用性人才,对外引进虽说是捷径但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培养本土人才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而从传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来看,则需要培养淡泊名利,致力于阳春白雪的人文学科学术性人才;三是跨文化传播特色,边疆,顾名思义处于国家疆域之边缘,同时也是与其他国家接壤和最近的区域,是接受外来文化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天然纽带,边疆高校理应担负起此重任,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重要载体,要加强跨文化传播的思想意识,自觉树立跨文化传播的角色意识,大力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不断更新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内容,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三、边疆高校网络形象的塑造在于传播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正在逐步而深入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网络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随时都可能传播到城市、国家甚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高校包括边疆高校在网络传播中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不仅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客观、准确、全面地认识高校,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促使高校清醒认识自身形象进而改善自身形象有积极意义。

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速度快、互动性高、影响面广,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完美融合。相对于高校形象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而言网络传播中的受众不在单向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实时反馈信息,成为传播过程中一部分;社会公众的积极性也更高,他们会通过自己的需要主动去搜索获取信息,甚至会成为主动传播者,影响其他人对高校形象的认识;网络传播的载体形式多样化,如校园论坛、QQ 等即时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微信都为社会公众自由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提供了便利。

基于网络传播的特点,边疆高校应主动寻求并借力网络媒介的优势,发布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信息,主动塑造形象。首先要建立学校官方网站,合理设计网页版面,及时维护,保持权威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二是重视社会公众对学校形象的反馈,在官方网站建立留言栏、信箱等互动平台,及时回复提问与质疑,塑造负责任的高校形象;三是积极参与非官方网络社区、QQ群、贴吧中的讨论,网络传播中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既有图片、文字,还有音频和视频。网络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整合,更具有视听效果,也更能引起受众关注。同时,网络的海量信息中鱼龙混杂,难辨真伪。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积极参与非官方领域讨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塑造积极正面的高校形象。

参考文献:

[1]孙彦彬.形象塑造[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2]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21日

作者简介:孙晓川 (1978 — ),男,山东枣庄人,文学硕士,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助教,研究方向:文学与艺术传播。

教师形象定位 篇7

[关键词] 旅游形象 旅游产品 定位 开发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引进CIS理论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并且很快引起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受国内企业形象设计异常活跃的影响,部分学者开始将企业形象设计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区域研究和旅游研究。随后出现了有关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探索,陆续有浙江省金华市、广东省花都市、广东省兴宁市、四川省成都市等等纷纷尝试形象设计,并作为区域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旅游形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探讨旅游形象策划和设计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我国对旅游形象的研究内容,较为偏重于实证研究,更为关注旅游形象的策划和设计。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理论探索,基本上直接来源于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实践,或者直接为实践服务。关于特定城市(宁夏、大连、成都、武汉、香港、上海、深圳等)旅游形象的探讨较多。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是旅游形象塑造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关于旅游地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的研究成果都很多;但是,对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的研究是分割的。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形象塑造的核心。关于旅游地形象定位的研究成果很多,这些成果基本上集中于选取某个城市,分析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定位口号设计以及定位方法等,缺乏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形象的载体和直接体现者,是旅游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旅游产品的定义、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或是针对某一城市进行旅游产品的更新与提升。近两年来,有学者从旅游产品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旅游产品处于不良状况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一些具体措施。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造成我国旅游产品不良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不够。目前,将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建设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未发现,有个别学者已经注意到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建设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出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先创造概念,再以产品支撑”。但是并没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现有的理论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旅游产品的构建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事实上,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

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是旅游形象塑造的两项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旅游地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形象策划的核心。旅游形象定位确定后,旅游形象塑造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旅游形象定位展开,旅游产品的建设也必须体现和围绕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对象,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物质载体。

1.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灵魂和统帅

(1)旅游地形象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旅游产品的开发,往往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和依托。在我国,只有少数旅游地拥有垄断性的、高品味的自然旅游资源或人文旅游资源。大多数旅游地都拥有相类似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环境。因此,如何将相类似的旅游资源加工成独特鲜明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旅游形象定位就是“为了使旅游产品能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和造就某一与众不同或突出的地位”。“旅游地形象定位,实际上都是指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旅游形象定位确定以后,旅游地产品的开发就有了明确的主题和方向。譬如,北京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和东方古都,提出的口号是“东方古都、长城之邦”。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决定了北京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是观光旅游,重点是开发以长城、故宫、天安门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

(2)旅游地形象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体系的项目内容

旅游产品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体系,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三个大类。在三个大类下面又可以细分出几个亚类型。比如,观光旅游产品又可分为自然风光观光和人文景观观光两类。在亚类下面还可以继续划分类别。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开发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一个旅游地只有有了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才能围绕旅游形象定位,对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构建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内容。譬如,深圳的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决定其旅游产品开发的项目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和体现“窗口”。深圳市主要通过开发人造微缩景观观光旅游来体现这一定位。针对中国人看世界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世界之窗”;针对外国人看中国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中华民俗村”、“锦锈中华”等。

(3)旅游地形象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特色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才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旅游地形象定位是在充分挖掘旅游地的文脉、深入调查客源市场需求和分析竞争替代性的基础之上,依据其地方特色、资源特色,结合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综合定位。旅游地形象定位确定以后,旅游产品的开发紧紧围绕旅游地形象定位展开。这样,旅游产品的主题与特色就非常突出。譬如,青岛被定位为海滨城市,海是其地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围绕海山风光、海洋文化和海滨花园式城市展开,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海滨观光、海洋休闲娱乐、购物和海鲜美食旅游,等等。

2.旅游产品是旅游形象定位的物质载体和支撑

旅游产品是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必须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作为支撑。旅游产品应该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文化、意念、功能的体现。有的旅游地形象看起来空泛,实际上有大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在支撑着它。如巴黎被定位为“花都”,艺术、服饰、浪漫的都市文化是“花都”形象的重要表现内容;泰国被定位为“远东旅游天堂”,美丽的海滨度假地、东方佛国等内容在支撑着这个定位。抽象的旅游形象定位只有物化为具体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者的消费对象,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才能体现定位的价值。因为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旅游产品,而不是感受形象。旅游形象定位就是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旅游地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旅游者来到旅游地以后,直接消费的对象是旅游产品。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会密切关注旅游产品是否体现了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即旅游地着力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的旅游地形象是否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作为支撑。如果旅游产品体现了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地形象相符合,旅游者对旅游地则感到满意;相反,如果旅游地旅游产品与旅游地形象定位不相符,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就会感到失望,并且会质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因此,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应该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文化、意念、功能的体现。譬如,香港在回归大陆以前,提出的旅游形象口号是“万象之都”,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购物与美食天堂。

二、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旅游地形象是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地的象征,是召唤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旅游的旗帜”,良好的旅游形象对外可以有效地进行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对内可以指导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旅游目的地,基本上都拥有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并且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作为支撑。在这些目的地,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建设,经由广告、口碑、文艺作品或新闻传媒的宣传,或者经由潮水般涌入的游客的旅游活动本身的传播,使得旅游地的形象已经扎根于旅游者心中。一提起海滨沙滩,人们便会想起地中海、夏威夷、北戴河;一提起文明古国,人们便会想起希腊和中国;一提起人类奇迹,人们便会想起金字塔和长城;一提起主题公园,人们便会想起迪斯尼……这些都是国内外知名、形象鲜明的旅游点。

以新加坡为例。城市国家新加坡是个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只有很少的自然景点和娱乐度假地。但是,新加坡也有众多吸引旅游者的因素。新加坡位于赤道地带,气候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终年花果不断。国土面积小,易于管理,治安状况良好。环境优美洁净。新加坡人待人礼貌。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新加坡成为世界性的旅游胜地之一。新加坡旅游业的成功离不开对地方文脉的充分挖掘和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准确定位。根据其资源状况,新加坡人创造性地将旅游形象定位为“花园城市”和“文明礼貌国度”。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旅游形象定位进行城市建设和环境美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也紧紧围绕“花园城市”和“文明礼貌国度”展开,构建了体现新加坡旅游地形象的城市风貌、自然生态等观光类和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体系。

再以深圳为例。深圳本来是一个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城市。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离不开对城市形象的准确定位以及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深圳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下,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因此,人们创造性地将城市形象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在对城市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之后,旅游形象塑造的各项工作都围绕形象定位展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在旅游形象定位的统帅下进行。深圳的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决定其旅游产品开发的项目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和体现“窗口”。深圳市主要通过开发人造微缩景观观光旅游来体现这一定位。针对中国人看世界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世界之窗”;针对外国人看中国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中华民俗村”、“锦锈中华”等。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深圳旅游产品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同时,在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导下构建的旅游产品,是深圳旅游形象定位文化、意念、功能的体现。

首先,“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体现了深圳的旅游形象定位是追求文化差异性。“世界之窗”反映和体现了中国人通过深圳这个窗口了解世界文化的愿望;“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则为来华的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快捷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其次,深圳旅游形象定位的意念是在众多的旅游地中树立“窗口”形象。“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意念。“世界之窗”几乎将全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有代表性的建筑浓缩、荟萃于一地,让中国旅游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了解世界;“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则将中国56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民俗风情集中,可以使来华的旅游者在短时间了解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最后,深圳的旅游产品也体现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功能。“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主要是满足旅游者观光旅游的功能。

从以上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地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对旅游地进行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并且围绕旅游形象定位构建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厉新建:旅游开发十点思考——兼议香格里拉德钦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8(15)6

[2]杨振之:旅游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5,29,33,33,5

上一篇:多媒体激活语文教学下一篇:施工中桥头跳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