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浅见

2024-09-30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浅见(精选10篇)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浅见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必要性,误区,对策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 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 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 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

2. 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 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 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 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 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 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 2001, (11) .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 2001, (1) .

[3]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 2002, (9)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见 篇2

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对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

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从自身心理健康做起

教师的工作是雕塑学生心灵的工作。雕塑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最佳的影响。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3、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课堂上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气氛,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情绪情感的正确表达方式,增强人际了解和联系,适当运用自我暗示疏导宣泄等方法来排解不良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调试与训练,及时排除心理垃圾,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4、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学科教学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如: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可以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像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及抽象思维,通过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学中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

5、加强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浅见 篇3

留心周边国家, 不难发现, 某些国家已将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例如韩国, 相关教育政策明文要求, 学校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日本公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也被要求平均六年流动一次。 他们认为, 实行教师流动制度能保证各校之间的师资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较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结合江苏省海安县城区小学教师流动、 试点乡镇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情况, 以及笔者所了解的其他城市教师流动试点的经验, 谈谈关于教师流动的设想。

一、构建学区化的管理模式

将区域内的学校联合成一个整体, 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 由校长、书记牵头, 学区内有几个学校, 就设立几个学区校长, 每个学区校长负责一个学区的工作, 由这几人组建一级管理层, 其职能是对本学区里的整体发展进行决策和规划, 并对学区内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 各校区另设一名副校长, 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本校区的具体事务, 落实一级管理层面的决策、规划, 并将校区内的管理情况及时反馈至学区校长, 此为二级管理。 各校区根据年级、学科再设大年级组, 一级管理层人员要直接在年级组蹲点, 配合校区部门横向进行管理, 此为三级管理。 各学区之间教师的调配可以由学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在这样的学区管理机制当中, 整个学区的管理就将相当于原先一个校的管理机制, 只是范围扩大化了, 但这种扩大却能有效地推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二、实行联盟办学体制

在县教育局主管下, 以县内知名学校为牵头, 将名校与弱校、名校与新校、城市与农村等通过结对方式联系在一起, 形成办学共同体联盟, 共同开发课程, 实现特定学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农村教师到联盟内的城镇名校进行见习培训, 名师、名校长可以实行“客座”教学, 定期到薄弱学校开设讲座, 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交流。 这样的联盟组织, 有效地整合优质资源, 充分发挥县内名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辐射示范作用, 实现联盟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县局统一调度管理

教师归县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教师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校, 由学校聘任, 实行 “县管校聘”, 从而推动县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 当然, 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逐年逐区域实现。 比如第一批, 实现乡镇内教师流动, 流动人员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50%;第二批, 乡镇内流动教师不低于90%, 县区域间专任教师交流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第三批, 县区域间流动教师人数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0%, 其中骨干教师力争全员流动。 每一批流动时间4至6年。

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 合理的轮岗的确能焕发教育的活力, 给学校带来新的生机。 但当政策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其弊端就显现出来。 首先, 不在一个学校长留, 教师很难产生学校荣誉感, 从而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心态。 其次, 由于教学环境产生变化, 许多教师无所适从, 过几年适应下来, 却又面临新的交流, 长此以往, 会令教师产生职业焦虑感和倦怠感。 再次, 教师从各学校融入, 随之带来的还有各种教学风格, 学校短期内很难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在师资的培养上, 因与教师之间从属关系不牢固, 而显得可有可无, 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

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实现教师交流适应期的平稳过渡呢?

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与分配制度、 绩效工资及职称、评优评先制度改革有机结合, 通过奖励机制或优先政策调动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吸引教师主动报名。 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教师的工资待遇, 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倾斜, 对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 加大倾斜力度。 教师流动期间可按照任教质量与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对参加交流轮岗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在有关评先评优活动中优先考虑。

幼儿教育浅见 篇4

一、明确常规教育的重要性,抓好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生活规则的教育,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的整个阶段。因为幼儿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受教育、获知识的多少。良好的常规不仅反映在课堂上,学生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喝水、吃饭、洗手、洗脸、刷牙、入厕等方面养成有次序的生活习惯;课间与伙伴游戏、玩耍时养成团结和睦,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看书时轻轻翻阅,不撕破图书,不在书本上乱写乱画等。在教学中还应对幼儿进行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等方面的培养。如果幼儿不受任何纪律的约束,想干啥就干啥,随心所欲,这样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养成一种不良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及时的给予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逐步对学习产生兴趣,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二、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配合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做好家长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配合一致就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步调不一致,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差距太大,幼儿就会感到无从适应,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家长的配合教育不仅能巩固幼儿在幼儿园所学到的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而且还会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同时由于家长的参与、合作,会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组识的各项活动中。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把幼儿在家的言行表现与教师的教育相对照,深化已习得的好品行、好习惯,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纠正,使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给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抓住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进行正面诱导,鼓励,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都是乖孩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浅见 篇5

一、激发参与兴趣,引导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 能点燃这‘火药’。”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激发学生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 1) 演一演。充分利用学生喜爱自我表现的心理,鼓励学生把教材上的内容表演出来,把课堂变成求知乐园。如教学《西门豹》时,请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西门豹的形象高大起来,让百姓的愚昧凸现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

( 2) 画一画。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望天门山》时,在学生理解了全诗后,请他们自己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并把它画下来,学生画完后,我把他们的画贴在教室里,并给予表扬。

( 3) 议一议。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也能较好地培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我让学生就“到底还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一问题展开 辩论。俗话说 “理越辩越明”,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对这一课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了。

此外,我还利用自己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赋予抽象的教学内容以生动的故事情节; 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手段、游戏性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提供参与机会,重视合作共享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而新一轮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使小组间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那么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呢?

( 1) 合理分组,规范操作。1分组原则。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编排小组。异质分组就是将学生按照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这样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2明确分工。确保每个成员有“官”做,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主持小组活动的小组长、两名副组长,负责小组的日常检查、辅导作业工作; 再选两个 “噪音控制员”,负责本组的纪律,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就感。3巧妙指点。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讨论方法。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使讨论波澜迭起,让学生茅塞顿开。

( 2) 整合资源,共享成果。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甚至争论,检查学生小组讨论后的成果与质疑情况,呈现问题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出三个问题:蔺相如手捧和氏璧撞柱子是真是假? 蔺相如与秦王拼命是真是假? 蔺相如怕廉颇是真是假? 然后请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激烈讨论后,依次得出了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人,这样整合了资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本文的人 物分析。“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的立体式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三、提高参与质量,鼓励探究发展

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推进,为提高参与质量创造条件。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讨论完小女孩擦燃五次火柴看到的幻象后,我问学生: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位学生问道: “如果小女孩的奶奶没去世,小女孩的命运会这么悲惨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正是探究旧社会穷人悲惨命运的课堂生成啊!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依然是小女孩无法摆脱悲惨命运。

四、结语

数学教育方法浅见 篇6

教学过程包括从学生的起点状态到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的全过程, 其中的许多环节都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透彻了解讲授对象是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和正确地选择讲授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讲授的内容一般由教学大纲决定, 而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增删取舍教材, 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 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也是课堂讲授获得成功的秘诀.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实习过程中有过如此感悟:

一、课题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带引他们去发现数学、捕捉数学.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采用各种方法, 如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述有趣的故事、演示形象的直观材料、指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重要价值, 使学生注意力从课间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好的课堂引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 食堂饭卡中的数学问题, 商品打折销售问题, 银行存款问题, 登高望远问题, 揭开亏本的秘密, 大甩卖的骗局等;中外数学家们是如何用数学知识造福于人类的, 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哪些收益.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自由发言, 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了课堂的活跃性.

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会的, 老师决不代替;学生不会的, 给予启发,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也不能把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得过于能干, 过于理想化.如, 学习有理数的减法中, 18-20= () , 我的引导设计就是:一个小数减一个大数我们不知道, 但是一个大数减去一个小数我们知道, 20-18= () , 学生们都一起回答是2.让学生们观察18-20和20-18有什么关系, 有人就说18-20=- (20-18) , 我很大声地说:很好.那么, 18-20=- (20-18) , 20-18大家都知道等于2, 所以括号里面等于2, 那这个题的答案等于多少?学生们齐声回答:-2.我接下来让学生计算18+ (-20) , 有理数的加法刚学过, 学生都计算出来等于-2, 再让学生观察18-20和18+ (-20) 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 就有学生得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适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 给数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 创设情景, 激发情趣,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静为动,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两根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 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在学习几何时, 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好的几何模型.比如, 可以在多媒体上制作一个房屋的模型, 用虚线和实线表示出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让学生们很直观生动的了解各种几何模型.

四、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治学严谨认真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 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 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 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总之, 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 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等多种形式,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求知欲, 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 不能费时过多, 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 应该立即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新课程中学数学应该重视课堂引入.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 .

提高高校档案教育功能浅见 篇7

关键词:高校档案,教育功能,新思路

由于高校档案对于高等学校自身具有强大指导作用, 因此, 我们应提高高校档案的实用率, 让高校档案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日后的日常教育工作。但是, 就当前状况来看, 我国高校档案在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使高校档案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

一、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现状

当前,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 学校档案的工作水平仍然不够高, 编研工作仍处在一个很一般、很简单的层面上。甚至有的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就很敷衍。有的高校由于没有重视到学校档案编研的重要性, 导致档案工作在高校中地位较低, 所以对从事学校档案工作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疏于管理和审查, 也就间接导致了档案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严谨性不够, 意识不到所在工作岗位对于学校做出教学、发展等方面决策的重要指导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的档案工作并不受重视, 所以导致了高校档案整理不完全, 高校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功能十分普通, 并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 我们必须从学校、学校档案整理工作者等多方角度出发, 转变学校对于这项工作的普遍观念, 给予档案工作者外出学习的机会,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让高校档案真正为学校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二、高校档案教育的功能

高校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文件材料是高校档案的主要来源, 它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成长过程。因此, 高校档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直接而密切。它既有立竿见影的教育宣传功能, 又有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作用, 它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首先, 高校档案具有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涵盖了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 高校无论大小, 历史长短, 学校的发展以及德育的情况,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会记录在案, 因此, 高校档案中包括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很多并且十分广泛,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当中,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 热爱祖国的教育。其次, 高校档案在知识传播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育原本就以知识的传播为最终目标, 因此, 高校的档案必然充分地、系统地、大规模地记载着高校教职工以及高校学生在知识的传播、管理以及接受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等最原始的信息, 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依据, 因此, 高校档案来源于实践, 也服务于实践。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领域涉及面,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档案则为他们提供着强有力的参考, 便于他们研究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了解高校历史与现状, 吸取经验教训, 总结并提出能够推动高校教学管理, 科研发展的政策的有效办法, 达到其工作目的。最后, 是高校档案教育成果与经验也在不断地进步与翻新,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科学技术以及研究价值很高, 对于高校以外而言, 档案中的经验以及科学技术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使高校科研与教育成果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三、影响高校档案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 对高校档案教育重视程度低, 档案意识薄弱。

高校领导利用档案进行决策的机会少,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时, 以前的档案资料很大程度上是被忽略的, 这也导致了新的规章制度与原有的制度间出现缺口, 制度和政策难以连续, 这体现出高校领导对档案的教育的功能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长期以来, 高校档案受重视程度较低, 档案往往被用来贮藏, 导致档案的合理利用被限制, 教育功能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同时, 无论是教职工还是高校学生, 档案意识薄弱的现象比较普遍, 师生平时远离档案, 对档案有神秘感, 很少去档案馆查询, 档案馆里存放的大量档案资源往往也只在做论文研究或是职称评定等必须使用到档案的时候才会被利用, 平时甚至难以想到档案, 这自然制约了档案教育功能的发挥, 形成教育资源浪费的状况。

(二) 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

档案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会影响高校档案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不密切, 部门之间失去连贯性, 档案管理员本身对档案的意识薄弱, 服务的意识也比较低, 工作中甚至对档案的职能和功能不了解, 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没有系统地规范, 难以形成体制, 应当归入档案的文件材料没有归入档案, 致使部分档案丢失, 或者查阅困难。

(三) 档案查阅知识不普及。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在档案查阅的方面, 也是一个瓶颈, 可能由于校方对档案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也忽略了对档案查阅知识的普及,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应当如何查阅档案, 想查阅的档案不知道在何处查阅, 网络档案库的网址如何, 怎样进行检索以及下载等, 这种不便直接阻碍了他们对档案查阅的积极性, 阻碍了档案教育的推广。

(四) 高校自身对档案开放性的限制。

在高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高校为了防止档案的损坏或者丢失, 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对档案的查阅次数、方式等进行限制, 有些部分甚至贴上禁止查阅的标签, 这样做虽有一定的道理, 但在无形中也制约了档案教育的知识范围。

(五) 档案年限太旧, 更新不及时。

档案的整编原本就是学校教学历史以及科研成果的手段, 有诸多年代久远的档案也实为高校的典藏与精华, 但是有些高校在档案录入与更新方面实属缓慢, 近期的档案资料迟迟无法查到, 而老旧的科学研究档案又难以跟上时代和政策的发展, 可用性不强。

四、提高高校档案教育的新思路

(一) 打造档案馆的对外形象, 加强宣传教育。

自我形象的设计在如今变得尤为重要, 高校的档案馆也是如此, 形象的建设有利于档案文化, 以及档案教育的推广, 档案馆首先要设置在醒目的位置, 让教职工以及学生很容易地就能够找到档案馆, 要让全校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校史展览这个固定渠道, 加深对档案馆的认识, 引起普遍关注, 并能给予必要的支持。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地方。在高校档案部门内设立校史展览室, 同时, 档案馆的建设一定要注重文化品味, 营造文化氛围。

定期地、免费地开放学校的档案馆或者阅览室, 加强做好学校档案的宣传工作, 让高校档案室成为广大校友寻根觅宗的精神家园, 对全校师生, 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校史展览室的公众效应必将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及档案教育的推广, 同时促使其树立起良好的对外形象。高校档案部门要以长期举办校史展览为契机, 扩大宣传力度。可借助电视、电影、报刊、橱窗、广播、网络等播发消息, 刊登相关文章, 还可在校内外做公益性广告。利用声像档案制作专题片, 是发挥高校档案教育功能的最好途径。

传统高校本科学生对学校档案及档案工作缺乏了解, 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学校档案宣传忽略了这一利用群体,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科生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因此, 各高校的档案部门必须把本科生纳入其用户群体, 通过感化宣传, 刺激本科生在求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档案资源, 使其成为自己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二) 建立并完善校园档案馆网站, 重视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其档案教育功能。

利用网络技术传输档案信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教育功能, 就必须利用网络传媒技术, 增强档案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播范围。建立档案工作网页, 或者充分利用校园网档案信息页来发挥其教育功能。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 将部分档案资源网络化, 将大量档案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使部分档案资源信息化, 真正达到档案管理规范、信息共享的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让广大师生员工便利地通过网络计算机直接浏览档案信息、调用相关档案, 利用档案资料, 由此来拓宽学校档案教育的时空界限, 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

(三) 深化档案整理与编研。

深化档案的整编和开发, 是发挥高校档案教育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内容丰富, 但信息原始状态的分散性导致利用的困难, 要使高职院校档案的教育功能获得有效的发挥, 应积极开展档案的编研, 注意档案信息的深加工。如进行基础数据的整理, 科研成果教育研究等专题汇编等。信息的整编是从学校档案中提炼出来的, 能使师生对学校的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 从而有利于他们对学校的历史产生自豪感和为学校未来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 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 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①刘珏.实现高校档案教育功能的途径[J].兰台世界, 2008, 07.

②付云金.论高校档案教育服务功能的拓展[A].现代企业文化, 2009, 12.

③李艳玲.高校档案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功能[J].档案管理, 2010, 02.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浅见 篇8

一、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育人意识

(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夯实基础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做为教师应及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多项素质。

(二) 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把文化科学知识做为最基础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知识, 必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育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同时,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地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原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通过实践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要让学生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到的知识, 掌握必要的技能, 使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综合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建立德育网络平台

其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 师生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 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抵御搓折、困难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其二,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很多技巧, 巧妙地将思想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人。

其三, 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 优化教学结构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学生, 从媒体、家庭、社会获取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 变单一的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渠道整合一致,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 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 形成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正向合力。同时要重视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建立校报 (刊) 、宣传橱窗以及学校联系卡等措施以及组织家长到校参加会议和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多维育人、立体管理, 丰富德育内涵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三有”, 即有主题、有层次、有实效;突出“四性”, 即思想性、适应性、生动性、全员性。德育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 既减轻师生负担, 又要受到师生欢迎。一是寓德育于“教学”。学科本身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 同时也蕴含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只要老师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渗透教育内容, 就可以达到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二是寓德育于“管理”。严格的管理是教育成功的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规章, 健全常规制度, 建立学生教育评比制度,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和环保、卫生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三是寓德育于“活动”。要建立完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利用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美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四是寓德育于“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对学校环境绿化、美化, 建立体育设施和做到班班有国旗、条幅、一日课堂常规、图书角;校有展评栏、图书馆、设闭路电视和广播宣传阵地及开辟大型德育墙等, 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 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 发掘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 只有努力使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按照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认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才能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毛建华, 简宪安·中国城市经济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经济版社, 2006, 8

语文教育改革之浅见 篇9

一、让语文课堂拥有“学习活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综合性强,人文性重。如果单单的由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课程,会限制学生的语文思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该主要以引导为主,科学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分析,总结提高。

一堂课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应该要有的放矢,讲求简洁有用,并且适当的留出部分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改变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活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扩展一些和课堂相关的知识,构建有“学习活力”的语文课堂。留足给学生去领悟、提升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在领悟和思考中学到更多。只有让学生去主动思考,沉浸在快乐的学习中,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本质,自觉的去掌握和运用语文这门工具学科。

二、运用反思性教学

所谓反思性教学,即由教学主题通过研究和分析自我教学目的等方面的问题,融合“教学”和“学习”两方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知识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依赖于教学经验的累積,教学的重复。但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通过理性分析以及批判性态度对过往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将实际问题反复总结并努力解决,提高教学的效果。

反思性的教师和传统的教师区别在于是否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教师应当对于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质疑,并将个人的教学和集体相结合,记录教学日志和学习档案,进行分析和诊断,检验教学的效果,有效地进行反思,将教学更加的科学化、行为化。

笔者认为反思性实践是一个包括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四个阶段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从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反思性教学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首先要提炼出相应问题,并对此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努力寻找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在批判性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概念的重构,从而使反思性教学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螺旋式前进的过程。而对于广义的反思性教学而言,除了前述的“在行动中反思”之外,“对行动的反思”也是不可或缺的,理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语文教育需要弘扬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母语教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中华民族通过代代相传,口述和文字记录,发展和延续了汉语教育的优良传统。

最近教育部对于语文新课标的修订,重点突出了写字教学方面,这对于继承和弘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迈开了可喜的步伐。书法艺术是我国国粹之一,与武术、中医、京剧被我国称之为四大国粹。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优良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多年前,国内的科学家就通过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科学结论:通过书写毛笔字,可以进行人体的光电作用,有效开发人类的智慧,尤其能够极大地陶冶人的心灵,提高民族素质。因此,写字教学的回归,是非常令人值得称赞和高兴的,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进步。

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既有新的,也有老的。老的是古代语文教育所积累。自从中国成立设立语文这一学科以来,在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应用。因此,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已经升华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类传统更加珍贵和具有特色性,需要继承与弘扬。

四、语文教育呼唤打造优秀师资力量

《学记》中就已经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韩愈也在《师说》中谈论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通过历朝历代的演绎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得到提高。

“名师出高徒”,一个具有成就的人在人生路上一定少不了名师的教育、培养、指点和帮助。这一举世公认的名言相比是不需论证的。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名师。纵观我国语文发展的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质量的成败。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师的队伍情况可谓人尽皆知,不止大部分中学教师逃离,大学教师的日子也异常艰难。工作负担过重,培养的机会太少,待遇偏低。因此在这样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还要确保高水平的语文教育,确实是无法实现。为此,加快建设优秀的语文教师队伍,打造优秀的语文名师迫在眉睫;同时,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以稳定教师队伍也势在必行。

以上四点,是我对探索我国语文教育出路做出的一些思考。其实,我们只需要真实诚恳,踏踏实实的落实这些基本方法和途径,持之以恒,相信假以时日,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能够有一个好的希望。

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浅见 篇10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阶段继续教育的要求

以集中面授形式为主的传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要求会计人员在特定的时间、集中到某一培训地点进行听课,其授课主要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由于这种教学形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教学时间、地点、内容都必须事先安排好,培训工作往往较为仓促,难以进行系统、深入的教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一)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难以缓解工学矛盾,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限

很多会计人员因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没能在特定时间赶到现场听课,而集中面授形式要求会计人员要想听课必须服从安排,错过学习时间就没法进行补课,这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不仅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使会计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

(二)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教学内容难以突出重点,缺乏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

在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下,每一期会计继续教育学习只能讲授一个内容,很难满足众多会计人员对学习的不同需求。而且在培训过程中,不管是刚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还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不管是企业单位会计人员,还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也无论是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往往安排在一起按同一个内容进行学习,没有考虑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职责的不同,因而会使一部分会计人员难以听懂培训内容,相反,另一部分会计人员觉得培训内容过于简单。

(三)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难以提高师资力量

由于各地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严重匮乏,良莠不齐,有的偏远地区严重缺乏师资,这些都制约着当地教育水平向高层次迈进。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网络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具有自主学习、远程辅导、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因而在当前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实施网络远程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一)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使学习更具灵活性

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要,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选择任意课程、从任意章节开始进行学习。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熟悉的内容可以选择少学或者不学,难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多学,直到听懂为止。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缓解了众多会计人员工作、学习、生活三方面的矛盾,使自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同时也避免了上面授辅导班来回路途的奔波之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从而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使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针对性

采取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后,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量体裁衣,同时开设多门课程,对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员和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各个会计人员的具体需要和不同能力,使会计人员在学习过程中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如广西2009年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将会计人员具体区分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进行培训,在内部控制培训内容上,行政事业单位培训内容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企业单位培训内容为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三)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促使学习资源具有共享性

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资源共享,只要有计算机,只要能上网,各个地区的会计人员就可以在办公室或者家里通过互联网听到高水平的老师讲课,获得最新、最全的学习资料。除此之外,网络远程教育还给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提供了网络交流的平台,对不懂的学习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QQ等交流工具随时提问或进行讨论,大大激发了会计人员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促使会计人员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学习

采用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会使用计算机、熟悉常规的网络知识,如办公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的编辑、收发,常用网址及相关信息的搜寻和检索,相关文件的上传与下载等。然而,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虽然熟悉会计业务,但由于缺乏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实施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使这些会计人员感到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是不行的,促使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虚心向同行请教,从而创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五)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使学习和考试具有高效性、科学性

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规定学习满24个小时,方可进行考试,考试的形式为闭卷式的无纸化机考,电脑随机出题、即时评卷。这避免了会计人员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直接在领回的考试试卷上抄写答案,敷衍考试的行为。采取闭卷的无纸化机考,不但有时间限制,而且还有考试的次数限制,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按规定学满相应的课时,然后再做相应的练习,才能保证在闭卷考试中取得合格的成绩。从学习到考试,会计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对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多听多学,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三、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

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其刚刚推广实行,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传统继续教育模式和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关系,对做好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做好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处理,必须借助高速的网络平台来实现,虽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带宽也不再是限制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但在我国一些边远山区,学习和工作条件落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未成熟,根本没法上网,更无法开展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工作。因此,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必须

(二)做好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培训教师的要求也将大大提高,要求培训教师不但是一位培训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熟练的计算机工作者。培训教师不但能够将所要教授的内容传到网上,而且必须学会通过网络去引导和教授学生如何学习,能够在网上对不同的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引导学员正确开展网络学习,使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由于存在设备的限制,交互性远不如面授教育,因而不适应实验环节比较多的专业教学,但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正在以比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更快的速度发展。可以说,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将成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韦文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创新思考》,《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进程展望下一篇:冠心病支架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