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

2024-09-23

我国职业教育(共12篇)

我国职业教育 篇1

我国历史上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在西方,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 前缀“e”有“出”的意思, 意为“引出”或“导出”, 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 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 自内而外引发出来, 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的教育主要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分别对应人生不同的阶段。今天主要谈成人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进一步让人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和特征, 深度了解事物的教育阶段。这两个阶段在人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使人能够更好的生存。生存的前提离不开衣食住行。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 人生存所以来的全部方面基本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来获得。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不同的生存生活需要就诞生了各行各业。随之而来的也衍生出了职业教育。如果一个人要盖房子, 基础教育只是教会你认识什么是砖瓦, 什么是横梁, 什么是东南西北房屋朝向。但你了解了这些并不能盖起一个房子。高等教育是让你知道房屋的结构该如何设计, 大小、面积、位置和朝向该如何规划, 但仍然无法将房子盖起来。职业教育才能让你知道该如何按照规划的图纸, 如何调配泥和水的比例, 如何码放砖石, 如何架起横梁, 如何安防门窗等等, 最终盖起一座漂亮的房子。而且在整个社会上, 真正设计房子规划房子的人是少数, 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建房子的基础劳动者。所以, 如何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基础劳动者能够更好的生存和生活, 这就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目的和意义。

以上的篇幅主要介绍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下面分析下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2015年1月20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 2014年16~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 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绝对数量下降。

与之前提到的我国就业人口下降相反的是2014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727万人, 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但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报告》显示, 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 较2013年度减少了7.3%。所以目前高等教育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本科应届毕业生数量巨大, 但就业率却很不理想, 很多人抱怨没有工作岗位, 与之相对的却是很多大型企业缺乏专业的技工类人才, 比如电焊、检测、工艺技师等岗位。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促使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形式却仍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观念影响

从古至今, 传统教育观念始终影响着国人, 普遍认为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往往忽略了现代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高度需求。而以培养技术类人才为目标的各类职业教育却一向受到鄙视。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以及社会对于学历的高消费, 也无形中助推了此类思想的蔓延, 使得多数人对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的教育, 存在轻视的心态, 家长往往不太鼓励学生报考职业院校, 而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又助长了这种心态的发展, 观念的改变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 需要长久的努力, 才能逐渐体现出效果。这对于亟待发展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素。

二、生源质量

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职业教育水平也不高, 而且我国学历主义盛行, 文凭在职业领域发挥较大作用, 不但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还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地位、职位升迁等关联, 这就诱导社会成员普遍愿意接受高层次教育, 相比之下, 职业教育学历贬值, 职业教育往往成为次要选择--不能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较差的学生的无奈选择, 这和国外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学生升本名额限定比例较低,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结果造成了招生难和生源质量差恶性循环, 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质量差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导致职业技能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换代。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实践出发, 以就业为导向, 真正培养具备熟练岗位技能、有发展前景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的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大部分依照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思维来进行, 着重强调理论, 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生产一线的需要。

所以, 笔者建议从以下两方面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 合理规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分配。实践证明, 自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2002年专科毕业生、2003年本科毕业生猛增, 平均增长比例达到22.3%, 平均每年增加64.8万人, 持续的扩招, 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时, 也给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使我国制造业和很多第三产业严重缺乏合适的岗位职业者。所以建议国家限制未来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 合理分流部分生源到各类职业教育学校, 已完成专门的职业教育, 填补目前我国技术类工种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也能够大幅降低就业压力, 缓解社会矛盾。

其次, 加大职业教育基础投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迫切需要加大对于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师生实践的资源投入, 使职业教育者本身能够赶上职业技能发展的进度, 进而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人才。

摘要:目前我国高效应届毕业生规模庞大, 就业形势严峻。同时技术性工种却严重匮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就业环境严峻和职业教育落后的现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投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3]每日经济新闻.2014年我国就业人口分布.

我国职业教育 篇2

王迎新 黄日强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抚州 344000)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但由于经费短缺导致的“春旱”依然严重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具体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经费短缺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短缺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费短缺;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等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这个国家所提供的职业教育投入密切相关。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办学、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教学的管理、教育设施的建立和运转、师资的培养运用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同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作为一种有效地教育宏观调控与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影响和控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可以有效的控制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质量等。然而,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在我国的已经确立,经费短缺依然严重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表现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表现分析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前提。只有科学地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具体表现,才能真正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严重性和解决经费短缺的紧迫性。从而为深入分析原因,解决经费短缺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表现,作具体分析如下:

1、近年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但仍然落后于在校生规模的扩张。

一般来说, 国家每年对职业教育总投入的增长速度至少应与当年在职校在校生规模保持同步增长,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则教育拨款的增长应略高于当年职校在校生规模的增长,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我国近年职业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落后于在校生规模的扩张。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2004至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分别是1409.24 万人、1600.05 万人、1809.89万人。其中2005年、2006年分别增长13.54%、13.11%、2006年比2004年增长28.43%。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以下经费投入数据单位:千元)2004年为25 2481 64,2005年为27 112197,比上年增长7.38%。2006年达到30 265 801,比2005年增长11.63%但预算内经费投入2006年比2004年增加5 017 637,增长率19.87%明显落后于中职在校生规模的扩张。

2、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政府实际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符。

衡量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是否得以落实,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职业教育经费的增长量。

[1]

[2]2005-2006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幅度(下表)来看全国教育经费增长幅度为16.59%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24.22%而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只增长21.85%小于全国数据24.22%;除高职、高专外中等职业学校无论从经费增长还是预算内经费增长均小于全国增长率。同时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全国预算内经费比例还出现了0.15%的下降。这与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极不适应。

[3]

再从职普教生均经费比较来看:世界银行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教育要高153%。我国国内有关研究也证实,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预算内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预算内生均成本的4.77倍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以2005年各类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例,普通高等学校是5940.77元,高职高专类学校是2959.08元,中等专业学校2859.24元,技工学校2064.10元,普通高中2114.22元,职业中学2095.91元。普通高等学校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是高职高专的近两倍,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高于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见下表)

[5][4]

3、经费短缺导致学费偏高,学费成为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由于职业教育投入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学费成为筹集经费的重要渠道。所以学费收入成为我国职业学校经费筹集的主要来源。2004—2006年学费投入占职业教育年度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35.11%、32.23%、31、94%。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学费收入已占教育总经费的近30%,高职院校的学费收入已占教育总经费的近50%,都远远高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费比例。而西方国家,德国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1998年澳大利亚用

[7]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经费总额为83.45亿澳元而个人投入9.19亿澳元只占到10、5%。再看日本,据日本文部省统计,1990年,日本全国教育经费总额为258225.99亿日元,学生交纳的学费41307.10亿日元,占16%。

4、职业学校的高额负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于经费短缺,负债经营成为我国职业学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一些职业学校完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认识决定贷款,对自身的还贷能力以及潜在的风险考虑不够,普遍存在学校贷款政府“买单”的思想,缺乏还贷意识,导致出现了高额负债甚至资不抵债的现象。中

[8][6]

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发布的蓝皮书显示,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额为1500亿~2000亿元,全国高职院校贷款数额估计在900亿元以上,许多高职院校负债数亿元。负债经营突破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不可避免地牺牲了教职工的待遇并将削弱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解决急剧扩张后学校的基本建设问题,各学校都通过银行贷款征地建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武汉、十堰4所高职院校中,负债额最高达到1.15亿,最低的有1200万元。可以说高职教育已经进入负债运行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已超过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5、由于经费短缺导致职业学校师资和实验实习场地、实习设施严重缺乏。

有资料显示,2004~2005年,我国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6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教育专家在对6省53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在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中教学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经费三项二级指标中,分别有3.77%、3.77%、1.89%的院校尚未达到合格水平。这表明我国高职教育的硬件条件和投入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办学条件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缺乏办学所必备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实验实习设备陈旧、简陋,缺少稳定配套的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中所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实施,教学组织过程只能沿袭传统的学科式理论灌输模式,出现媒体报道的“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这样的办学难以维持职业院校的正常发展。

再看中等职业教育:根据《2007中职办学条件分析》2007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650.2万人,比2006年增加31.2万人,增长1.9%。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持续增长,为810.0万人,比上年增加62.2万人,增长8.3%,招生规模已接近普通高中。但由于经费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导致2007年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2.5平方米,比2006年减少0.3平方米,比2003年减少3.4平方米。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省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下降,其中海南、青海和宁夏下降了2平方米以上。安徽、贵州、西藏、青海和宁夏5个中西部省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2007年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1879元,比2006年的1844元略有增加,但比2003年减少1055元,总体水平依然偏低从而造成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低水平徘徊,提升办学水平后继乏力。[11]

[10][9]

二、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原因的分析是解决经费短缺的基础,只有从经济发展与我国教育的财政投入的关系;认识水平不高导致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作为职业教育最大受益者的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以及现有教育资源和经费使用的科学性等方面才能找出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深层次原因,为最终解决经费短缺奠定基础。

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政府投入不足是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

政府财政投入是我国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是财政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例如:世界各国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发达国家为47.6%,发展中国家不足31.7%,中国为11.5%。世界各国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发达国家为31.4%,发展中国家为24.7%,中国仅为7.72%。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小和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致使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些年来一直徘徊在2%-3%之间。在11.5%和7.72%的财政收入比例下教育投入短期内不可能达到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0年为2.87%, 2001年为3.19%, 2002年为3.41%, 2003年为3.28%, 2004年为2.79%, 2005年为2.82%,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在教育总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费投入又向普通教育倾斜更加加剧了职业教育经费的短缺。

2、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导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1)、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会带来行动和政策上的失误,从而影响事物的正常运作和发展。首先,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恩格斯说:“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

从历史上讲我国“重道轻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思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想根深蒂固,致使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至今不能摆脱对劳动的偏见。其次,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带来人们所预期的收益。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较中,感到无论是目前成本还是未来收益,职业教育都处于比较劣势。也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较低评价。认识水平低导致降低了对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对比较低的重视程度。经费保障完善与否与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经费保障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投入不足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差,从而人们会更加不重视职业教育,经费更无保障,如此恶性循环。(2)、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具体表现。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经费立法有待建立和完善;经费方面的法律执行机构、执行标准有待具体化;执法监督方面,基本没有相应的违法处罚措施等。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政策有其固有的缺陷需进一步完善。从经费来源上看,政策中对“财”和“税”有所规定,但缺少费、产、社、基等方面规定;政策中未按照来源渠道的主次顺序,明确各来源渠道经费所占总经费的合理比例, 逐年增长的幅度。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的内容多,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学费、杂费的内容少。从经费分配政策上看,职业教育的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的分配以及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分配都未规范;不能明确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的分配标准、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分配标准以及经费具体使用方向。从经费的使用和监督管理上看,使用和管理政策没有具体规定由什么人或机构来负责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以及怎样管理和使用等。

从制度上看,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财政制度上存在的经费的划拨、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职业教育经费的流失和使用效率的降低,加剧了经费的短缺。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制度、政策本应是职业教育获得经费的有力保障,但由于本身的缺陷从而降低了其保障效力,成为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重要原因。

3、我国企业没有成为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

企业的性质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决定了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企业投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例如: 1998年澳大利亚用在职业教

[12]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总额为83.45亿澳元工商企业界投资38.86亿澳元占投资总额的45.5% 1980年德国各级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为19.7亿马克,劳动部门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为46亿马克,而企业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达155亿马克。企业的支付额是各级政府的7倍多,是劳动部门的近3.4倍,居各提供者之首。1992年法国,国家出资为46%,企业出资为达到41%。而我国由于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例如2005年、2006年职业教育总投入分别为93925153、114085450(单位:千元)而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分别1244726、1265677(单位:千元)占比

1.44%、1.09%可见,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的企业不能成为职业教育主要投资者是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4、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经费使用的不科学性加剧了经费的短缺。[15]

[14]

[13]从宏观上,主要表现在我国职业教育整体规划与布局不合理导致重复建设;不能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办学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存在不适应等都导致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较低;从微观上看,事业性经费的比重较大,基础建设经费比重较小;个人经费所占比重较大,公用经费比重较小,影响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致使职业学校发展后继乏力。(见下表)

表3 2005—2006年各类职业教育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基建支出项目所占比重

[16]

三、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解决方法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解决要在准确分析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各种措施。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完善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他国经验使企业投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合理规划和科学使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

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投入比例和职教、普教经费投入比例。

纵观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是任何国家的重要职能,所以财政投入便成为各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国也不例外。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尽快实现GDP的4%教育投入目标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投入比例及增长比例;要根据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基本目标合理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经费分摊比例。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基础。

2、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和民众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从根本上摆脱那种“重道轻器”和“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给职业教育公平公正的评价。我认为要在频繁报道企业用工荒的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功能的宣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职业教育的现实功用的展示是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有效方法。为此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一批办学水平高、学生素质高、能够让学生较高的工资待遇就业的学校,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给人民以现实的说服力。相信只要让人民通过职业教育得到实惠,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3、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1)、法律保障。要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机制。要适时制定《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教育经费法》甚至《职业教育经费法》等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在执法过程中根据经费投入的具体标准和执行机构严格执法。这是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的生效的关键;法律生效的保障在于法律的执行和对违法的监督与处罚。执法的严格性非常重要,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困难,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执行。有法可依是基础,有法必依是关键,违法处罚是法律生效的保障。因此,制订了相关实施标准后,要严格执行,对违法者要根据相关内容严格处罚。从而使职业教育经费方面的法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内容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是整个高职教育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教育经费来源政策要具体规定教育经费究竟来源于哪些渠道, 各来源渠道经费所占总经费的合理比例,在这些渠道中,究竟采取何种政策,才能得到充足的教育经费;政策中不仅对“财”和“税”有所规定,而且有费、产、社、基等方面规定;为保障财政投入的主渠道,要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整个职业教育经费的合理比例和逐年增长的幅度;分配政策首先在宏观上规定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方面的合理分配比例,以及这些经费在各区域的合理分配比例,其次有必要在微观上要规范职业教育经费中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之间的合理分配比例;只有从各方面加以完善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在分配方面得以科学合理分配,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在使用和管理政策方面,将经费使用方向、金额及经费有效管理具体措施表述明晰。使用和管理政策应规定由什么人或机构来负责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以及怎样管理和使用等。

(3)、制度保障。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财政制度,从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各方面加以完善;要鼓励和吸引、督促企业、行业、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的制度。例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劳动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保障制度以及有偿用人制度调动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平与绩效相结合的拨款和经费使用制度,提高使用效率。

4、借鉴他国经验切实提高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我认为目前以要仿效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充实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别是它的贯彻落实的严格性,并且建立相应的违规处罚措施。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特别是中级职业证书)的不严格性已经严重伤害到企业对这一制度的信任。使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效用。但是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否是能否建立有偿用人机制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使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

(2)、要仿效西方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偿用人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费的投入。根据“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人才的使用者应当付出相应的费用。而我国恰恰没有建立相应的有偿使用人才的机制。同时又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裕、人才无偿、自由流动使企业在比较容易得到和使用人才,促使企业可以不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费用。因而,企业缺乏投入职业教育的义务感和积极性。同时,制定劳动准入制度促使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仿效德国“双元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制度是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学习和培训场所以及不同的教育承担者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由于培训或实习占到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这些基本上在企业当中进行。不仅解决了师资、实习等问题而且使企业承担了大部分职业教育经费。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应当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17]。

(4)、要真正制定严格落实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或行业投入职业教育关键在于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投入。不仅仅降低或不设门槛而且要提供足以吸引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对企业投资要给以税收扣除,甚至给以适当补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通过法律或政策的方式给企业优厚的条件吸引企业投入职业教育,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不仅解决了经费而且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5,合理规划和科学使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

职业教育经费的短缺其实质是职业教育资源的短缺或获取困难。因此,要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要科学处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走内涵发展之路,从而达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要正确处理事业性经费与基础建设经费、公用经费与个人经费的关系,同时要防止浪费和流失以利于职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2005、2006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发展公报[EB]http://

huangriqiang30@sohu.com 通讯地址:江西省抚州市羊城路:东华理工大学(北区)黄日强老师收(邮编:344000)王迎新(1978--),男,山东齐河人,东华理工大学2008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电话:***

E—mail:wangyinxin78@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专

日本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篇3

关键词:日本 职业教育

日本在二战之后进入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日本制定和推行了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制度,发展形成了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两个系列,分别由文部省和厚生劳动省经办。但根据《教育法》,所有学校的业务都服从教育部管理。日本的职业教育机构统称为专修学校,专修学校主要负责培养职业需要或者生活必需技能。包括专门学校(高职)和高等专修学校(中职)。

日本职业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但所有102均可通过培训项目从政府拿到经费。公立学校无论当年招生数量多少,每年从政府拿到固定办学经费。私立学校则看接到国家公共培训计划的大小获得相应的经费。学校的规模都不大,一般为几百人,最大也不过几千人。专修学校全国在校生数79万,是各类大学在校生数260万的三分之一。

高等专门学校。对于高等专门学校,日本教育法指出:"以深入教授专门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为目标,主要进行工学系专业教育的5年制教育机构,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以初中毕业生为对象,开设一般科目和专业科目,逐年不断增加专业课程。文部科学省和高等专业学校协会曾主张将从高中阶段到大学工学部所需的7年课程在5年内完成,毕业生被称为"准学士"。由于是宣称"完成教育"的教育机构,5年制的毕业生多半选择就职。就业率远远超过大学,达到100%。①短期大学。文部省于1964年在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中正式使短期大学成为大学范畴内的永久性机构。这意味着短期大学和大学一样在内部管理上也有高度自治权,能自己任命学术和行政人员,能自行决定如何开展科研和教学。短期大学把终生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教育对象不仅有年青人,还有工人、家庭主妇、老年人等等,有多种多样的课程供学生自己选择,特别是在短期大学内部建立终身学习中心,较好地回应当地社区的需要。

二、日本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原因

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公民受教育程度非常高的国家,日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制定了诸如《实业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工业学校规程》、《部分职业训练法》等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推进职业教育规范化,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职业教育与国际化的有效接轨。根据国际经济发展与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政策,积极培养国际型职业技术人才。比如:强化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的教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还很重视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②第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本的职业学校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校都建立了校际交流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等各种方式,取长补短,切实提高了本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三)企业内部拥有职业教育模式。日本除了有完善的学校职业教育之外,还有发达的企业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弥补学校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紧密结合起来,企业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地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训。而这种培训学习,贯穿了员工从进入公司到退休的整个阶段,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员工潜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③

三、日本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统一的管理机构与切实的法律保障

日本的职业教育由其教育管理机构--文部省负责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宏观层面的规范,职业训练由厚生劳动省负责,而具体的实践操作则由学校自己来完成,学校有比较大的自主性和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日本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既注重引导性和规范性,也注重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明确日本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职责和操作规范。④日本《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深入教授专门的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需的能力"。近期,日本在明确培养高职学生成为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我认识和自我支配能力、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使學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软件设计、信息处理、情报检索、计算机控制与学习等全面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使学生具有通过外国语言了解外国社会经济、生活习惯、商务常规、价值观念的能力,进而培养将本国同样的知识传达给外国人的能力。 而纵观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法律层面的具体明确的保障还不够,没有自上而下统一有效的管理和重视,在具体教育方面,也是课堂上念书本的知识教育为主体,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对很多用人企业来说,在引进这些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资源浪费很大。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师资力量方面,许多学校的老师本身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也不是很高,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学习日本的理论系统的对专业老师的提高培养是当务之急。其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固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够,需要不断提高与学习,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应当要实行终身学习的制度,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不被历史的车轮淘汰。

(三)、大力支持民办学校

在日本,民办学校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政府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无论是学校法人、财团法人、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均可开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旨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办学。政府的理念是:企业都是私立的,为私立企业培养人,应该以私人办学为主,政府只是加以支持。但私立学校承担公共培训计划将会得到政府资助。而民办的职业学校跟公立学校相比最大的优势是:较为灵活,就业培训更有指导性与针对性。

(四)、国家调控与市场化有机结合

日本的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国家调控与市场化的完美配合,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引领、指导、控制和补充的作用,而由市场来调控其发展,使得职业教育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明确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架构、十二大重点任务、九大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以及保障其实施的方案,规划提出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立交桥……这一系列措施,打破了以往职校学生向上流动的"天花板"和左右衔接的"隔离墙",职校对青年学子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随着大量优秀职校毕业生不断涌现,职业教育的"二流"地位将随之终结。

这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出路、提供了新希望与新支持,当然我们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借鉴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为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姜扬,《论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评论》2014年第9期

②李文英,《日本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开发》1999年第2期

③姜扬,《论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评论》2014年第9期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篇4

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 其职业教育体系都是上下衔接、前后贯穿、相对独立而又完善、灵活的运行体系。

澳大利亚将他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同本国国情结合, 创造出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这一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TAFE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承担者, 它设置了六个等级的证书和文凭, 获得文凭和高级文凭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各个大学都承认TAFE学历并对获得文凭和高级文凭的学生按照所学专业情况免修部分课程, 并折算一定的学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获取1—4级职业证书为目的的教育, 主要是学习实用知识技能;第二层次是以获取职业文凭为目的的教育;第三层次是以获取高级职业文凭为目的的教育, 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三个层次的TAFE是相通的, 学生可以从第一层次一直升入第三层次。

德国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德国的职业教育, 包括职业预备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各个教育阶段。建立在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基础上的学校职业教育可分为初级 (徒工培训) 、中级 (职业进修培训) 和高级 (以工程师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性继续教育) 三个主要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在这个教育体系中, 职业学校层次较多, 有为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 也有为在业人员进修提高的学校, 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 形成了一个初、中、高比例结构合理, 职前与职后教育结合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新加坡已形成完整的“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加坡中学后教育分大学预科、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大学预科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 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 直接从高中招生或选拔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 属专科层次;第三层次是大学本科教育。在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学生同样可以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 再上升到第三层次, 这种上下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不断深造的道路。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四个部分, 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类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但是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的原因, 这个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双向沟通, 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 而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职业教育毕业生再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的几率很小。此外,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也不畅。目前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只进行了形式上的衔接, 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包括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两部分,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的, 这就造成中高职教育的脱节。

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就应该是一个能为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一个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并且完善、灵活、开放的系统。

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完备化是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突出特征。纵观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 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深深受益于职业教育法律的规范与完善。早在1862年, 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以认可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1917年又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育法《史密斯———休士法》。1963年制定了《职业教育法》, 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范围。其后又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0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和《伯金斯职业教育法》。为了进一步推动美国职业教育改革, 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 这些法律使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举世闻名, 与其完善的法律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1968年, 德国通过《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大学的协定》, 使高职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 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有关教育法规, 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 等等。

日本政府在二战后恢复初期也非常重视职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1947年颁布《技能者培训规程》和《职业安定法》之后, 1951年6月国会又通过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这是战后日本颁布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教育立法。1963年的《失业紧急对策法》和1966年的《雇用对策法》也适应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978年5月公布了《部分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法律》对日本以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在战略上作了调整。

从以上可以看出, 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其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各类法律的种类、规格都能做到齐全、配套、可操作。相比之下, 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就显得比较薄弱。虽然在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 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但仅有这样一部基本法而没有一系列与其相配套的地方法、行业法、部门法和单行法, 《职业教育法》的精神很难在具体的职业教育活动中得到贯彻执行。例如《职业教育法》中仅有诸如“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 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实施职业教育”这样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而企业究竟应当如何开展职业教育并对此享有哪些权利、负有什么责任和义务、违者将受到怎样的处罚等, 在基本法中没有做出详细规定。因此, 要尽快制定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规章, 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让职业教育在法治的道路上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他们不仅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具有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还特别强调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有实践经验。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大学以上学历, 要先取得技术员证书, 完成一定教学期限, 通过国家级第一次考试, 合格者方可到职业技术学校实习1~2年, 再接受国家级第二次考试, 通过者才能获得正式教师证书。兼职教师除少部分来自大学外, 绝大多数来自企业。主要由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组成, 所以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学历方面的高要求, 还重视工作经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要求更高:第一, 应在他所教领域取得学士学位, 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第二, 负责安排和监督执行教育计划的人, 必须有硕士学位或接受其它高等教育训练, 并有相应领域的工作经验。第三, 教师要有工商业方面的最新经验, 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此外, 还要求应聘者学过教育学课程, 否则就必须在聘用期限内修完规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等六门课程。

澳大利亚TAFE学院具有严格的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TAFE学院明确规定: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 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 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这主要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来实现, 招聘原则之一是任教者必须经过师资培训, 并取得培训行业的四级证书。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技能型教师短缺等问题。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 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缺乏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另外, 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还有少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学生, 但一方面其数量太小, 另一方面该类院校现行的培养体系使得刚毕业的本科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还难以直接指导职业院校的学生。

面对我国职教事业迅猛崛起的局面,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 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的职教师资队伍。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 首先, 要实行教师准入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创建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严格执行教师进修制度, 改变目前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引进职教师资的局面;其次, 要制定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质量管理指标和体系,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 加强对职业院校师资建设工作的监控;再次, 各地要分等级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心, 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 或按特殊要求进行强化, 以期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四、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 保障充足的经费

充足的经费是职业教育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各国政府不仅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还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筹集职教经费。

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充足经费的保障, 其中主要来源是政府投资。1997年职业教育投入额达到73亿澳元, 1998年增加到84.45亿澳元。除政府投资外, 行业、企业和个人投资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渠道。例如, 1998年工商界和个人分别向职业教育投入约39亿澳元和9亿澳元, 占到当年总投入的45.5%和10.8%。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分担。其中, 企业培训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费用。据统计, 1980年德国企业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达155亿马克。企业的支付额是各级政府的7倍多, 是劳动部门的近3.4倍, 居各提供者之首。

1976年, 韩国政府规定企业所有者必须以给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或交纳基金的方式, 承担起社会成员培训所需资金的义务。另外, 为确保韩国职业教育长期发展, 1976年12月, 韩国政府决定征收税金建立职业培训基金,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职业教育除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外, 社会各界的捐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比尔·盖茨经常慷慨解囊捐助国家的职业教育, IBM公司每年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花费就高达6亿美元之多。

在我国, 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 由此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各级政府承担。近几年, 我国一直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财政的职教专款规模逐年增加, 从2002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5亿元, 200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0亿元。另外,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 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例如, 从2008年起, 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经费的投入, 使职业教育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落后, 政府所能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十分有限, 加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较大, 人均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单靠政府开支, 职业教育是难以得到迅速发展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 我们还应积极采取各种方式,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鼓励企业、行业和个人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 多渠道地筹集职教经费, 促进职业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春生, 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张春玲, 王照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4]高峰.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5]吴剑丽.德澳职业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探析论文 篇5

一、职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人才体系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等产学研结合模式,推动了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等,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高职院校就业率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满意度也显著上升,说明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实践带来了诸多有益影响。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未完全对接当前社会人才缺口,高级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教学知识技能与岗位对接不够紧密,教学方法与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知识,中高职教学衔接不畅通,学生创新和探索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这些无疑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是职业教育领域内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

对接当前社会需求,做好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积极推进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设定了多元化人才培养、高级技工培养、创新培养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传承知识与技能、促进就业与创业为两大指导原则,提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中庞大的人才缺口。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诸多难题,职业教育要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推动专业课程设计与设置及社会人才需求缺口相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良好的课程衔接体系,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人才质量,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发展需求,职业教育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衔接课程体系与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等途径可实现的目标。

(一)人才创新模式

推进人才创新模式。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味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劳动者,满足社会与市场人才缺口。人才模式创新中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指导方针,适应国家政策改变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原则和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就业与创业、技术与品德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要加大学生实践比例,创新岗位学习考核方式,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原则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尤其要与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实践相配合,做到与时俱进,推动企业、工厂积极参与到人才的对口培养的环节中来。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学业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贯彻实施,从专业技能培养、知识掌握、职业资格认证等多个角度完成学生求学期间对口专业一条龙发展服务。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教育要强化教学实践活动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印证实践,做到理论认知、感性认知、理性实践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职业活动内容、活动环境和活动过程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比如:职业课程中可根据某专业实际应用的设备、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情况,发挥学校优势,与企业开展定向课题研究,针对技术、工艺、设备等特点,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教育探索活动,使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有关专业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水平,在后续实践中践行工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把握自身知识与技能水准,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重点,要做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学目标与任务内容对接、考核标准与评价内容对接等,将教学实践方便学习锻炼计划的制定。与技术推广开发、社会服务、生产实践等高度联合,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在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影响力拉近学生和真实就业、真实岗位之间距离,建立校际、校企交流平台,推进教学实践改革。

(二)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健全课程衔接体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为了扭转以往135低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专业化水平的劳动者,课程体系设置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能力,科学合理构建教学课程。一是要推动行业发展与教育课程相衔接,让学生掌握产业当前发展现状与实际,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新需求,配合新课程体系、全面评价教学结果。二是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教学课程、要与人才培养规划衔接,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评价、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入手,确保中高职形成特色鲜明、对接紧密的动态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和谐统一发展。三是全程贯穿素质教育理念,以全面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挖掘内在潜力,树立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进步发展需求,为未来就业提供知识、技术和情感三方面保障。职业课程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首先要做到专业课程设计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相衔接,在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模式下,推动行业组织及时发布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依据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有关教学信息,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结合;其次是形成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衔接紧密的专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需求,形成国家职业标准,在教学内容中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办法,在稳步实践中形成规范化制度,强化落实人才培养规范。再次是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要符合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需求,满足人才培养升级模式下各规范与原则的变更,从学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多个角度解决深造途径不畅、深造环境不佳等问题,解决以往衔接中存在的脱节、断层与重复等问题,形成实时动态更新职业教育体系。最后是素质教育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三)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当前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也要从提升信息化水平入手,顺应当前发展潮流,应用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教学中,一是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优质资源全面服务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造传统教学弊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学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水平,三是要从教师入手全面提升其专业素养,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考核的重要依据,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要首先从建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入手,利用国家、政府、校企联合、校际联合、社会支持等优势建立优质共享教学基础资源,配合地方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展开教学,并以国家、政府、行业牵头打造配套课程仿真训练系统,推进数字化和信息化资源的扩散与应用,切实为培养人才提供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始终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为准则,从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入手,以技术支持革新。另外,还可积极在国际、国内、地方筹办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交流有益教学经验,改变教师思维与教学手法,带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服务职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让师生均获益。

三、结语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现状与建议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职业教育;民族政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达到1亿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汉族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6%。①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选择。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改革基本思路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示,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通过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首先,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公民的素质,使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却未能真正满足民族地区民众的教育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结构与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结构脱节,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能更好的解决民族地区的这一问题。第三,职业教育将对民族的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影响。③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一)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近几年来,鲜有关于民族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出台。就已经出台的法规来看,也多是原则性和宏观性的政策指导,缺乏可操作性。落实到各个省份也出现配套政策太过笼统,不利于实际操作的情况。而且,由于对宏观政策的理解不同,各省、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同的配套政策,导致执行困难。

(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中,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中等民族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高等民族职业院校(专科层次或者本科层次)做衔接,导致很多民族职业院校成了“断头教育”。不仅没有相应数量的专科层次民族职业教育做衔接,更是鲜有本科层次或者更高层次的教育做衔接。这样的办学模式不利于民族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

由于民族职业教育教育层次、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自身因素,导致民族职业教育和当地的普通高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差距。教学方式传统,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和民族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四)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从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来看,老师队伍存在学历不高、专业技术不过关,知识和技术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师资队伍的建设时搞好民族职业教育的关键,但是现实情况是在该领域,鲜有学历层次高或者学位高又有精湛技术的老师,这给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瓶颈。

二、结合上述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按照我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将已有政策制度化,更好的贯彻国务院有关民族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已有的各项国务院决定、意见等政策具体化,明确对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政策,以及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哪些职业教育政策、民族教育政策可以在民族职业教育领域适用。各级政府也应汲取民族职业教育多年来积累的成熟做法,将之上升为法律解释。贯彻各项政策,在严格遵守国务院及各部位规章制度规定的情况下,依据《宪法》的精神和基本规定,从实际出发,妥善制定好各项配套制度,并且加强各级监督,以确保现有法律和政策的实施。

(二)大力发展和改革民族职业教育,实现民族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化。

依据国务院和各部位的相关规定,我们应该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大战更高层次的民族职业教育。现在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创办“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加强民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第一,要对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行认真梳理,逐步和现代办学理念接轨。第二,也要解决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的现状。第三,要加快高层次民族职业院校的建设,让民族职业教育能得到高层次、长时期的有效发展。

(三)实现民族职业教育从“低效教育”到“高效教育”的转变。

第一,从教育本身来看,要加大向学生传授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条件艰苦、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现在的民族职业教育不被关注,主要是因为接受民族职业教育后,不能达到有效就业的目的。但是,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应当说,大多数家长不是反对民族职业教育,而是反对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的低效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教师队伍。从长远来看,为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还要努力培养一批民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这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坚持职业学校教师的定期岗位培训制度,促进已有的民族职业院校老师提高自身学历,同时进修本专业、本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工艺,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应该分期分批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本行业的技师或高级工程师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从而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甚合理的状况,是保证民族职业教育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对策。(作者单位:1. 西北民族大学;2. 兰州市公安局)

注解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提到。

②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0月1日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提到。

③常永才.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5]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6]姜大源. 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7]常永才.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7

想要研究职业教育课程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 也就是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概念。对于职业教育的概念, 国内外说法众多, 由于历史背景不同, 国家不同对职业教育的名称及概念也不尽相同。就我国而言, 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也展开了就“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这三个名称哪个更合适的激烈辩论, 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 将其统一为职业教育为止。当然不同的名称其含义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名称, 那么职业教育的定义呢?职业教育是种特殊类型的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普通教育中的职业入门教育、准备从事各项职业的职业准备教育和之后进一步提高的职业继续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则专指后两种教育。

二、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不过仅有近几十年的时间。那么从出现到发展也是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建立阶段。从1900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 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在各种教育改革运动中发展的。随着鸦片战争后, 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法来改变国家的衰落面貌。由于我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及儒家思想的统治的根深蒂固, 想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完全改革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体西用”职业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就应运而生了。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动摇了我国传统的封建教育。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与1914到1915年间对国内外的教育考察及研究后发现, 我国的教育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主张在我国建立职业教育并且创办了中华职教社和《教育与职业》杂志。在1918年, 黄炎培先生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第二阶段则是发展阶段,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从最初的照抄照搬外国职业教育模式, 逐步探索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三、如何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等诸多原因, 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我们不能急于一时。要深入问题, 从基础方面着手研究, 走出一条属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之路。那么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是教育内部差异程度低, 二是职业教育的标准化程度低, 三是职业教育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

首先, 就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说, 我国目前只有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而这些学校大部分重视普通文化课的教育, 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了, 职业教育学校的学校所学的知识量少, 就业面狭窄。可以提供继续学习的学校少、不能继续更高层次的教育,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选择积极性。正式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内部的特色不明显, 使得大多数企业认为招收文化基础更好的高中毕业生也是可以的。

其次, 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标准化程度低, 使得我们不能很好的监督、监管职业院校的教育问题目前尚未设置统一的职业资格证标准, 使得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参差不齐, 企业在挑选专业人才时也耗费更多的时间及物质, 倒不如自己培训普通高中毕业生来, 直接培训企业所需的人才, 对号入座更节省时间及物质问题。结果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无工作可做, 最终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 职业教育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这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最大弱点。如上所述, 从课程的角度看,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非常强调普通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知识性课程, 而这些内容往往离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较远, 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选择面, 专业口径也普遍设置得比较宽, 这进一步降低了职业教育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程度。

最后, 当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上也存在问题, 如关于职业教育的法规不全、管理体制不一, 这就使得职业教育在教育规划、手段、经费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向导从而陷入被动。还有, 我国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枯燥, 而工资少, 升值机会少等问题也影响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总结

总体上来说,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正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摒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建立统一的职业标准、设置更加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无论是政策上或是经济上的投入。加之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人员的增加, 相信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从基础出发、从职业教育课程方面入手将会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更加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 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使我的职业教育更加全面, 更加系统。这些无疑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主编, 唐林伟副主编:《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3卷)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朱德全张家琼:《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76

[5]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8]李春林:《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6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与思考 篇8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1. 在校生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分析了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的100.9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006.6万人。需要注意的是,从2000年到2009年期间,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数量呈线性增长趋势。从2009年到2014年期间,在校生人数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图1)。2006—2010年,正值我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在校生人数稳步增加。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2015年统计结果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从1600万(2005年)增加到2238.5万人(2010年)(图2)。

在校生规模的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受到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长期处于第四或者第五层次上。其生源多为本科线以下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综合素质相对于本科高校而言较低。而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更加会降低教学效果。随着近年来“三本”的出现,又有一批学生涌入高等学校,这使得高职(专科)院校的生源质量降低了很多。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2. 专任教师数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表的数据,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为8.7万人,2014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为43.8万人,呈线性上升。然而,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增幅较小。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近几年专任教师从2000年的46.3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53.5万人(图3)。师资力量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增幅大小上,同时,我国职业(专科)院校的师资也出现“五多五少”的现状。一是理论、教学型的老师多,技能、操作型的老师少;二是理论、文化课老师多,专业课老师少;三是教学课时多,教师数量少;四是硕士研究生以下学历多(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老师少;五是中低职称老师多,高级职称老师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工作强度也增大很多,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学生规模扩张导致了生师比较大。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从2005年的21.34∶1增长到2010年的25.69∶1(图4)。其中主要原因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从1600万增加到2238.5万人,学生基数增幅较大。从2010年到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从25.69∶1下降到21.34∶1。其中有两方面因素。第一,在2010年到2014年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逐年下降(2238.5万人下降到1755.3万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增加。这种结果固然可喜,然而,和高等学校生师比相比较,仍然高居不下(2014年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68∶1)。

3. 专业设置

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特点。根据国家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2014年度全国高职(专科)院校中综合类大学为312所,理工院校543所,师范类院校仅4所(图5)。可以看出,其中理工类院校占所有高职(专科)院校的40.9%,综合类大学占23.5%,其他类高校共占35.6%,而普通高等学校则相对平衡很多(图6)。这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设置的专业在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实际吸引力。同时也导致了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数量较少。缺乏长远专业、品牌专业,反而注重于投资少、见效快、层次低的专业,对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有较为负面的影响。

二、解决措施与建议

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较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重新定位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我国劳动用人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劳动者的第一次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要为该学生以后的转岗、创业、继续学习做好充足准备。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不仅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需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不仅需要使学生获得第一技能,同时也要使其获得继续创新、继续学习的能力。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国家2015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够、生师比过高、师资水平不高。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需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职业院校要想长远发展,教师的素质要求也需要不断提高。在提高师资力量上,很多职业院校注重表面。比如,盲目攀比引进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视高学历人员多即为师资雄厚。然而,这些教师的引进,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而是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3. 多样化办学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握好内涵与外延,必须走多样化办学的道路。内涵发展讲究质量、规模和效益发展的同时,坚持内涵发展,必须创造出自身特色、优势。外延发展则需增加新的职业教育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在实际操作上,是走多样化办学的道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需求、行业的导向和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让职业教育走出去、看得见、走回来,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三、职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经济发展需要靠人才,人才培养需要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专业培训的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职业教育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装备转化成生产力的途径,是各类教育中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直接的教育。

只有提高广大劳动技术大军的综合素质,才能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扎实的基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和对待,将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键儿.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思索[J].科学教育论坛,2005,(21):211.

[2]张海英,白玲,宋淑贞.浅析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51—53.

[3]方芳.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及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381—382,384.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9—11.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篇9

1.1 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1.1.1 国家投入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框架, 在实践中引导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已建成20 000公里的DWDM/SDH高速传输网, 覆盖我国近30个主要城市, 主干网总容量可达40Gbps, 传输速率达到2.5Gpbs。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覆盖率和播出、传输节目的数量, 并且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 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2002年, 教育部建成并开通了“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50%的省份建成省级职业教育网站;一大批企业开通面向内部职工或社会公众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站。2001年以来, 国家投入专项经费, 实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 开发了130多个职业教育流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库, 覆盖职业教育的18个专业门类;职业学校和有关机构累计开发多媒体职业教育课程8.3万多个, 资源容量超过820G, 内容涉及10多个行业/专业。逐步建成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互补、动态开放和高度共享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目前, 全国职业学校装备的计算机多于65万台, 60%以上的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场所;6 000多所职业学校初步建成了不同技术方案的校园网。

1.1.2 阶段划分的分析要素

根据以上事实, 需要判断与大多数国家相比,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 以便提出可靠的政策建议。为研究远程职业教育的阶段划分, 借鉴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 以应用为导向, 采取三阶段划分法——试点、普及和提高, 并以阶段特征、重点任务、技术角色、专家关注、政府作用、学校工作、主要问题为分析要素, 提出三阶段7要素的二维分析模型。试点阶段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普及阶段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并重的发展阶段。提高阶段是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品质提高阶段。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比较研究, 结合教育部对学校信息建设的统计数据, 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总体已经开始进入普及阶段。也就是说, 已经开始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 普及的同时兼顾应用。当然, 从全国来讲, 地区间、不同办学层次间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部分学校信息化水平开始进入提高阶段, 而另一些则还停留在试点阶段。同时, 由于中国地域大、经济情况差别大, 估计从试点阶段到普及阶段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从2004年OECT的报告中可以分析出, 这个时间整个世界都已经进入了更加重视教学过程或者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阶段, 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当快, 处于前列。从发展阶段看,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开始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

1.2 美国现代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美国高中后远程教育主要由传统大学组织实施, 这些传统院校既进行校园面授教育, 又开展开放与远程教育, 因此被称为双重院校模式。目前美国的远程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分布在以下三类教育机构中, 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1.2.1 以社区学院为主的高中后学校教育机构

当前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正向高中后阶段转移, 以社区学院为首的高中后学校教育机构正逐渐成为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 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在近几年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 社区学院的远程教育出现了由提供单科课程到提供完整的学位或证书课程的转变。

1.2.2 以专业集团公司为主的私营企业机构

专业提供远程教育的企业机构在美国远程职业技术教育中, 占有很大的比重, 汤姆森公司click2leam和smart公司等都是这些机构的典型代表。他们为中学、高中后和大学层次的学生、教师以及各种学习机构提供包括学位教育、证书教育等在内的各种教育服务, 同时也为专业辅助人员、培训中心和其他学习者提供成人教育和证书教育。为专业技术人员、首席信息官及工人提供团体培训。这些机构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提供的教育和培训, 已经涵盖了美国很多大型企业。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许多甚至是非常小的企业也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远程教育的重要提供者, 这种类型远程教育的范围还在扩大。

1.2.3 以国防部等部门为主的其他政府机构

1997年, 美国国防部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共同实施了高级分布式学习网络工程, 其主要目标是大规模开发动态的, 成本效益高的软件及有效的市场以满足21世纪国家对于军人和劳动力教育以及培训的需要。它与地方大学合作并联合各相关组织, 共同制定综合先进、范围广泛的远程教育技术规范, 目前已得到了政府、商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接受和参与。Adl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联合各大学共同建立Adl合作实验室, 旨在创造一个开放的学院式环境, 以检测评估远程职业教育的技术和经验, 示范Adl认可的成果, 并与各相关机构共享数据信息和课程。目前美国军队中这种类似的机构有很多, 他们与大学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组成联合体, 所开发的课程绝大部分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其成果已经引起了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普遍关注, 并成为美国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发展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策略

2.1 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要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对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态势, 特别是对各类劳动力数量、结构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潜在劳动力的基本特征以及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关切和认可程度,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 针对客观需要再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式, 应用何种教学手段, 发展多大规模, 即远程教育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远程教育服务于职业技术教育。

2.2 以应用为导向, 加快远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在以“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下, 逐步提高到以“用”为本的原则上来, 推行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职业学校要注重应用策略研究, 发挥已有设施的效益。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和培训的整合, 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加强适应性个性化教学。强调用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 强调主动学习、在务实环境下学习、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做中学。

2.2.1 混合学习

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二者均有独特的优势和不足, 例如学生实践技能和行为的培养, 就是远程职业技术教育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远程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学习, 也就是说,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2.2 高级分布式学习

它既是一种远程教育的新观念, 又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工程。Adl作为一个整体战略, 其目的是满足对高质量学习内容的要求, 如内容的可重复利用性、易获得性、持久性和交互性。促进基于技术的学习, 并为提高投资效益提供可靠的保障。Adl是一种远程教育的新概念、新方式。它强调在标准化的基础上, 合作开发模块化、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内容、网络和学习管理系统。

2.3 整体规划, 加强服务

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协调能力, 充分利用社会服务促进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局面。加强与信息化相匹配的管理、教学/培训的流程与组织改造, 提倡职业学校与权威的职业教育服务机构合作, 引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服务, 促进机构组织的变化和教师/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教学业务流程重组, 从而整体提高信息化效益。

2.4 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政策保障、推行行业标准

远程职业技术教育, 既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制约, 又受远程教育发展的制约, 带有很强的特殊性。无论是办学机构和组织形式, 还是教学内容和对象, 都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形式复杂得多。从国家宏观层次来看, 首先, 应该确立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 明确各级部门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及权限分工, 其次, 要明确财政管理体制, 并在办学资格、课程标准、学历认证、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出统一的要求, 同时, 要尽可能地提供政策上的倾斜, 为目前尚不成熟的远程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办学机构角度来看, 在生源组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课程传输、考核评价、教师管理等方面也都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制定完整规范的行为标准是使整个远程教育系统达到内部统一, 以及与外部各相关系统达到统一, 以此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大效益的基础, 实现标准化已经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2.5 促进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讲求规模效益

从美国远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机构的构成情况来看, 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政府部门和专业电子产业公司, 他们致力于开发提供以满足世界级标准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 在融资、合作和市场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另一类是学院、学校等教育机构, 往往更多地集中于满足当地标准和提供学区内服务。在课程设计制作、教学管理和服务方面拥有更强的实力。当前, 这两种类型的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走向联合, 形成更大规模的合作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 远程教育的经济效益是以学生规模足够大为前提条件的, 因为它的前期投入非常大, 向学习者收取较高的学费既不符合教育本身的要求, 也会丧失相当规模的教育市场。因此, 必须形成大规模的合作, 既避免重复投资, 减少成本, 又能发挥各自优势, 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扩大办学规模, 实现规模效益。因此,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 都要树立大合作的观念, 以最低的成本, 服务最多的学生, 获得最大化的规模效益, 为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长期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飞.优先发展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 2005-03-14 (2版) .

[2]李小华.实施远程教育工程, 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

[3]汪光华.利用教育信息化实现高职教育模式重构[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4]刘培俊.我国职成教育信息化取得显著成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1) .

[5]Marc.Rosenberg.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Digital Age[M].美国:McGraw-Hill, 2001.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t, 2005 (7) .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考察 篇10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为了实施与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教育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对授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为其提供能满足经济发展, 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远程职业教育为此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符合我国国情, 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育模式, 它缓解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校园环境匮乏, 设备条件供不应求的矛盾, 缩小了我国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最初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进入了网络教育阶段。

远程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远程职业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到了传统教育模式, 是新时期重要的教育手段。

本文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 并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确定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框架, 使远程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共享信息资源, 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利用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优势, 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 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各地区教育观念滞后, 课程资源缺乏, 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普及。

二、远程职业教育共享和优秀教育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现实实体教育中存在着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这在远程教育中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再不会因为优秀的教育资源与自己无关而懊恼, 只要自身有信心, 有求知欲优秀的老师也会与你面对面, 而且对你的提问, 网络会将全国各地的朋友的最优秀的答案呈现在你的面前, 真正做到人与人的直接对话。

三、远程职业教育的开放特性, 使更多的学习者受益。职业教育的特性在于学习者要学习实用性更强的知识, 教育的发展证明,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风向标, 不断促使学习者职业上有更大的进步。这些都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以学校教育为场所, 进行集中学习, 追求学历文凭的单一模式。新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势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就显得更加突出, 它面向更多的学习者, 适应更多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远程职业教育以网络技术的优势, 席卷全球, 踏实学习这门没有了学校围墙的限制, 不再为追求学历, 不再为学习而学习。远程职业教育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传输到祖国各地, 传输到每个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身边。

四、远程职业教育促进了自主学习, 推动了国家积极倡导的全民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变以往学校教育的被动学习为在远程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学习者们对职业教育的信息资源需求千差万别。不同的学习者, 学习目的,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知识技能对学习的组织者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远程职业教育的核心特性在于教师和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 巩固和掌握知识提供了开放和互动的学习平台。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随意性, 使学习者终身学习成为可能。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将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传输给更广泛、更多学习有迫切需求的人, 全民教育得到更广泛地开展, 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五、远程职业教育科学性地、综合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 在实践中推动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即:政府指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 分类推进。政府的教育部门对全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负责制定全国远程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素质的决定》中指出, “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 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和播放网点的建设, 基本建成全国电化教育网络, 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将整合的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优秀的教师, 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学习者。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各个学校各自为政, 闭门造车, 把自身的优质资源只传授给本校的学习者, 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中, 各个学校都在搜集、整理知识, 通过通信网络将学校内部的优质教学资源传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 年龄迥异、民族不同, 却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习者们。“知识就是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完善, 我国各级政府及各界有识之士, 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及各级社会组织,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 积极参与研发, 共建共享, 共同发展。

远程职业教育是浩大的知识工程体系, 虽然建设成本高, 技术要求严格, 但社会需求量极大。相信在国家政府、企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 远程职业教育的总体框架会建设得更加完善, 远程职业教育必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 实时教学系统、在线答疑等系统工程的开发, 使远程职业教育的交互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交互学习中, 智能化的学习工具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效。智能化的课件工具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想法、感兴趣的内容等都能够及时地进行记录, 并能够进行错题归类, 错题详讲, 同类知识举一反三, 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远程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使远程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问题得到缓解, 群策群力完善技术开发, 解决了组织管理等现实问题, 使教学质量越发完备。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经历了萌芽, 发展和腾飞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课程表现形式以文本形式为主。处于萌芽阶段的远程职业教育对于大多数人还十分陌生。到了2004年,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 课程的表现形式从简单的文本形式, 进化到“音频+文本”, “音视频+文本”, 再到三分屏形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互联网的功能提升, 使得宽带, 光纤进入了千家万户, 学习者可以自由下载学习课程, 随时随地学习。数百万的考生, 如会计, 医学, 建筑, 法律, 人事类等领域的考试, 通过远程职业教育进行温课和备考。

《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出了到2020年,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社会的发展, 强国梦想的实现, 需要创新人才、信息人才, 有各类专业知识的、不同领域的人才。教育终身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高课程的种类和丰富的教学空间, 是教育机构和资金来源多样化。

联合办学模式, 使各级研发者、组织者、实施者互相吸取经验, 取长补短, 丰富学习资源, 更好地提高和完善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

开放的教育网络, 构建成终身学习体系,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各地的经济及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远程职业教育正在平稳有序地在各地实施。

本文通过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的考察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 国家公共网络教育平台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提高教育化、信息化水平, 促使教育的资源共享, 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地接受职业教育, 不断完善自身的从业水准。使学习新知识, 新技能, 更加快捷、便利。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在电脑、手机普及的情况下, 越发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是形式相对单一, 如何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化, 内容更加新颖化是我们应当探索的,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双师素质;校企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這种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有着职业针对性、大众性、产业性、社会性这四大特征,应当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与背景

1.主要成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基本经验。总结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有以下基本经验:

①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成绩,正是因其主动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②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定位,明晰培养规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3.存在问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②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三、主要任务

1.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深化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先导。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做更新教育理念的表率,努力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风格的教育家;省级以上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师要带头转变观念,带动广大教师投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成一支理念先进、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培养学生树立“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凝聚全社会理解、关注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造就一大批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者和企业家。

2.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坚持改革力度与发展速度的统一,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与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相当,加强对社会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培训规模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的人才规模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优化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布局,基本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新机制。

3.建立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院校新模式。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决策议事制度,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4.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5.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主要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6.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4).

[2]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01-10-1.

[3]于景臣.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6(14)

[4]韦日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J].成人教育,200(69).

[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2-09-25.

[6]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与需求 篇12

目前,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的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 而这些人中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培训的还不到5%。

近五十年来, 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但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专门的研究领域, 至于“三农”问题, 相关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规范和权威的界定。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政府的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二、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开展的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三、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 这类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农民特点来实施教学任务, 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宽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施教范畴。

2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 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 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广泛, 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 以直接得到效益, 短期内可以回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为主导, 少数农民开始对投入时间长, 获得利益大, 同时伴随较大风险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认识到, 农民学习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转化成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 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 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型, 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大量涌入城镇的农民必不可少, 他们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实用技能。

3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显性需求少, 隐性需求多, 需求局限性大等。显性需求主要是有农民通过语言表达, 对技能获得的价值和利益的表述, 但是由于农民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 很难表达出来, 所以显性需求较少;隐性需求是体现在农民的生产劳作中, 不易于被农民发现和总结, 必须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者观察农民的生产过程, 从典型的案例、具体的生产细节和生产困难中总结出来, 从而得到农民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活环境和农民目前拥有的条件造成农民需求的局限性大, 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部门的引导来打破, 引导的方式有参观、考察等。

4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特点

一是办学层次丰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的特点, 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 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依次为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

二是教学形式灵活。为了更加贴合各地农村特点, 满足农业劳动者的需求, 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 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卓有成效。农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产学习或者业余学习, 另外充分考虑农时情况的季节性学习班因时间灵活, 也受到农民的欢迎。

三是办学途径多样。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正朝向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这一目标迈进。特别是各地各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与其他教学机构的合作作为办学的一大主线, 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密切合作, 共同办学。

四是培训学科涵盖面广。考虑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大范围, 农民职业教育也相应的设立了极其广泛的学科教育, 从农学、园艺学、林学到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业, 从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到农村基层建设, 还有农业类的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产业等非农类学科, 由这近百个专业可衍生出上千门的培训课程, 从而覆盖整个大农业和城乡就业需求。

五是参与办学部门多样。由于农民职业教育非单一的技术性培训, 而是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素质等方方面面, 因此就要求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 承担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顺应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而诞生的专门机构, 因而教育部、组织部、农垦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学会等20个单位均鼎力支持, 并成为了联合办学单位。目前, 联合办学单位发展到18个, 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

六是教育服务对象范围大。总体上, 农民职业教育将教育、培训、推广三者合而为一, 有效扩大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 除了普通务农人员、乡村干部、农村服务体系人员、还包括一些科技示范户, 种田大户、骨干农民, 以及一些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三后生”。

5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主体

上一篇:600MW煤粉锅炉下一篇:发展策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