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2024-09-09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精选12篇)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1

一、我国政府会计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作为政府进行计量记录、确认、反映的信息系统, 是辅助政府履行其工共职责的重要手段, 也是进行政府资源配置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渠道。它是适应财政。为财政资金预算和分配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 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如实反映政府资金的真实情况, 在方面资产负债管理不到位, 不利于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二是不能客观反映政府公共管理成本, 以致对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如实反映出来。三是对政府预算收支情况反映不全面, 致使财政预算执行没有全面、完整可比的信息依据。四是相互之间核算标准不统一, 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缺乏规范统一, 不能政府财务报告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

(一) 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不全面

我国的政府预算决算核算的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 而忽视运营绩效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算, 不利于政府审计发展需要, 势必影响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和监督作用。影响审计的标准和质量, 不能建立一个有约束、高效率、的政府会计体系。预算是权利结构规范与控制政府会计收支行为的重要手段, 健全的预算会计系统有利于加强政府预算控制, 我国预算会计存在财政总预算与单位核算环节缺乏对应, 不完整等缺点。与如上所述, 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只能提供较为简单、无法真实反映政府及所承担债务情况, 难以提供科学综合的预算信息, 政府要实行科学化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功能, 就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制度。政府要增加自身的透明度, 以便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政府财务状况的知情权。也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和政府报告制度, 以满足社会监督发展需要。

(二) 收付制会计统计方法存在缺陷

我国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无法全面核算和反映政府资产。一是脱离了对固定资产的监督。财政对固定资产发生支出后, 并没有对固定资产入账后的后续的核算固定资产的信息仅作为补充信息予以反映。, 而这一方面也可能就是政府的负债活动, 这部分可能刚刚好反映了政府的未来财务风险, 所以现行的政府实现的收付制不利于政府进行财政风险的防范。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 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金融业出现了许多隐形式的资产, 如经融业的衍生产品, , 期股, 等等, 这些是现有会计制度无法准确统计的, 这就说明现有的会计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 需要加以改革来完成。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

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就是, 构建三位一体的政府会计体系即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 编制以政府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具体而言:第一, 要拓展政府会计目标, 即预算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成本控制目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第二, 要完善会计规范模式, 原有的会计规范制度具有强制性, 而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开放性, 可以针对情况不同, 建立准则加制度的模式。预算执行情况仍是监督结构、主管部门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我国财政总预算, 行政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整合优化, 以实现对预算的全部流程进行控制与反映。随着公众参政议政意识增强, 对政府的财务状况, 运营资本与绩效信息将是信息使用者关心的问题。有必要对政府财务新息进行披露。政府从收付制实现到权责制的转变是发展的要求, , 但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应分阶段, 分项目, 分步进行主化问题。

三、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法律法规的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会计准则更要到位。实施政府会计改革, 离不开我国法律法规强制保护。《会计法》、《预算法》的修订要加快, 使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在编制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下, 综合财务报告工作就有法可依, 制定政府财务会计具体准则要在会计基本准则下制定, 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才得以规范;对政府所属部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形成规范, 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主要中心地位才真正建立。

二是在总结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经验基础上, 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地方政府债务报告进行编制, 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关系, 对政府债务的信息来源目标一致, 依靠政府会计准则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 加强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管理。

三是推行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建立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构建以决算报告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 加强建设会计信息系统, 完善财政预算会计制度, 实现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财务会计准则的有效衔接。

四、新形势下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路径

(一) 推进会计理论研究走向深入

西方国家在完善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体系, 在这项改革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环境下进行改革的, 对于增强政府透明度, 防范政府财政风险, 评估政府绩效起到了积极作用。权责发生制一直被国外所重视, , 它需要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政府会计准则内容涉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准则具体准则及其他方面, 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也使经济学家重新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各国要尽快建立以权责发生制和政府财务状况信息为主的政府会计系统。研究国际会计改革理论对于我国会计具有借鉴意义。

(二) 拓宽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

国际在政府会计改革首先走在前面, 积累了不少经验, 值得我国政府研究学习。开展政府会计理论改革经验等国际交流, 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改革方面的对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及美国, 进行社会实践进行研究, 尤其在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做法进行探讨。, 为了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储备了技术和人才力量, 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 提高业务知识, 提高业务知识, 直接计准则制定, 运筹帷幄,

(三) 推行地方政府会计改革试点

财政部积极推行了以海南省为试点的改革工作, 海南省在大量理论研究基础上, 于2009年, 针对本省实际情况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探索, 。渐行渐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海南省试点经验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借鉴, 积累了经验, 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五、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路径的制度设计保障

(一) 顶层战略的规划

每一项改革都需要从长规划, 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性。。在设计政府会计改革大框架上, 我们正在进行规划和筹备, 首先, 要从上面做好组织工作, 成立相关的改革委员会, 同时需要成立专家调研和跟踪工作组, 尤其要做好审计方面的实际工作, 按照统一部署, 分步展开, 稳中求进的方法, 目前财政部为完善政府会计改革作出相关规划和方案, 同时, 根据部领导指示将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 启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相关具体准则的制定的改革工作, 集中力量协调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二) 改革中要统筹协调。

政府会计改革涉及的范围较大,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 财政、税务、工商, 等等, 范围之大, 必有利益关系, 在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 要按照统筹协调, 内外结合, 上下联动的思路。政府部门采纳了解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 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会计改革。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事权事务关系, 各级政府要以大局为重, 配合政府会计改革顺利有序的实施下去。

(三) 人才培养关系改革大局

我国在经济各项的人才还参差不齐, 加大经济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加大。为了适应经济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就需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投资力度, 造就大量的专业会计金融人才。为他们提供良性的环境, 完善人才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念, 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培养一支政府会计改革相适应的会计人才资源。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 有了人才就有了强大竞争力, 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发展的大计, 不容忽视。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不断提升, 国际环境不断变化及政府审计发展需要提出了现实要求, 政府会计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国际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理论和实践经验, 根据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发展的现状, 对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形势进行简单的探讨和论证, 为提高我国政府会计整管理水平, 促进我国财政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改革,权责发生制,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胡红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完善[J].国际商务会计, 2009 (3)

[2]邬励军, 吴昊华.政府会计改革——论权责发生制的引入[J].会计之友, 2013 (1)

[3]张界新.受托责任下部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完善[J].会计之友, 2011 (3)

[4]黄晓芝.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发展探讨——兼论国外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经验借鉴与应用[J].财会通讯, 2011 (1)

[5]孟祥峰.浅议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 2011 (31)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2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跟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在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应该取长补短,借鉴优秀经验,及时解决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中的问题,促进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

前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不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还为今后的艺术教学模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般的现代设计都是结合了多种元素进行发展,并且具有一定系统性,已经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传统的艺术设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了新的突破。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高校艺术设计必须迅速发展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在高校中纷纷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我国的艺术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很多高校开展这一专业,不仅是专门的艺术院校,包括很多的民办学校、综合性大学或者是一些独立的学院都纷纷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多学校也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不过随着专业的开展,很多时候也会存在问题,特别是扩大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范围之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要想促进艺术设计的长足发展,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规模过大

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类的招生达到了百万人以上,并且随着这一专业的发展,招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为高校增添了很多的生源,不过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计划,如果因为盲目的扩招,导致市场上艺术设计人才工作于求,就会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本专业的工作。高校扩大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范围,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效益,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比较昂贵,基本都是一万五千元一年,比其他专业的学费要高出很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校获取了经济来源,如果是这一原因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经济效益,还会采取降低录取标准的方式,这样就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的就业情况。同时盲目扩大招生也直接影响着师资力量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队伍发展滞后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因为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就成为了学校师资力量的挑战,如果学校的教师不具备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力,就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够认真负责或者是由于教师队伍发展滞后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包括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很多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率。再一个,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并且不注重创新,就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比较陈旧的,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是指引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所以要想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首先要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就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有目的进行规划。

三、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提高招生质量

招生的质量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因素,根据艺术设计固有的特点,本身就是比较综合性的科目,因此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必须注重招生的质量,尤其是要招纳一些具有艺术基础知识的学生,虽然目前很多的艺术院校招生的门槛比较低,特别是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一般文化课只要达到一个比较低的标准就可以参与艺术考试,因此对于艺术成绩的要求就是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不过大部分的艺术院校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考察范围不大,尤其是考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窄,这就直接造成了生源的素质不均衡,而且也无从考察学生的素质能力如何。因此在学校招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并且要注意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是基于一定的基础的,这就要求在招生的时候控制好招生的质量,为今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在学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主要是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因为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因为学生来说,除了必备的艺术设计基础,还应该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等,这些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利的。当学生做好基础的学习之后,就可以为今后的实践学习做好基础,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学校不断的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具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因素,这就导致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课程结构,并且要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学校也会安排一些选修课程,主要是辅助学生的进行一些文化或者是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就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

(三)优化学校办学层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艺术设计在社会的推广,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艺术设计的内涵以及具体的作用,这就导致学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目前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却非常多,尤其是需要一些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各行各业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为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办学层次,并且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艺术设计的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就接触一些实践活动,这样在就业的时候就会具有竞争力。学校还可以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并且要引入更多的优质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且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结论: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中,不仅是要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能力,还要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尽可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培养,将艺术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对于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更多专业的人进行研究,学生需要吸收的新鲜的养分,特别是促进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当学生学习的艺术设计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将来可以在艺术设计领域有更高的造诣。参考文献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3

摘 要: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一直受到西方设计思维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有徐悲鸿等人发起的艺术教育革命运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方式,走向了与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设计教育,又恢复到从前的轨道上,近些年,我们又开始大力提倡“现代设计教育”。我们暂且不论过去进行的设计教育改革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如何,至少说明,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从未停止过对我们设计教育的最重要思维影响?

关键词:包豪斯;设计思维;现代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J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57-02

20世纪以来,包豪斯几乎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代名词。包豪斯的实际影响,以及它所具有的广泛积极指导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那么是什么使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简而言之,就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WHITFORD)在《包豪斯》一书前言中写道:“在眼下的这个时代里,还是会有人不断地问起那些包豪斯当年曾经提出过的问题——进行艺术与工艺的教育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优秀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建筑对于生活在里面的人们会造成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这些问题象以往一样,迫切地需要得到解答。设计我们的生活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1包豪斯设计思维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MEYER)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OHE)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2 包豪斯设计思维综合分析

包豪斯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两大特点至今不能被人忘记:一是决心改革艺术教育,想要创造一种新型的社会团体;二是为了这个理想,不惜做出巨大的牺牲。包豪斯的创办者兼校长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亲自制定了《包豪斯宣言》和《魏玛包豪斯教学大纲》,明确了学校目标:一要挽救所有那些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艺术门类,训练未来的工匠、画家和雕塑家,让他们联合起来进行创造,他们的一切技艺将会在新作品的创造过程中结合在一起;二要提高工艺的地位,让它能与“美术”平起平坐。包豪斯声称,“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艺术家就是高级工匠……因此,让我们来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人行会,取消工匠与艺术家之间的等级差异,再也不要用它树起妄自尊大的藩篱”;三要把包豪斯与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产品与设计直接出售给大众和工业界。包豪斯声言,他们将“与工匠的带头人以及全国工业界建立起持久的联系”。

按照《宣言》和《大纲》,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是: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则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相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现代设计师。实用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包豪斯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技术”的设计风格,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包豪斯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使它成了二十世纪欧洲最激进的艺术流派的据点之一。

包豪斯的新思维还体现在包豪斯的宣言中:“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其矗立在云霄高处,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1953年被称为战后包豪斯的德国乌尔姆(ULM)艺术学院建立,地点就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的小城市乌尔姆,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马克斯·比尔(MAX·BILL)担任第一任校长。在他和教员的努力下,这个学院逐步成为德国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设计哲学的中心,虽然学院已经关闭多年,但是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设计观念直到现在,依然是德国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乌尔姆致力于设计理性主义研究,几乎全盘采用包豪斯的办学模式,它的最大贡献是完全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坚决地、完全地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

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所以,它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诸多方面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规范;发展了现代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包豪斯坚决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只承认设计必须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3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942年成立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一开始就引进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实用、技术、经济和现代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摇篮,开创了中国全面推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先河。它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培养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1951年,圣约翰大学解散,各系并入有关院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论在同济大学得到延续。后来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论被当成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遭到批判,包豪斯的设计与教育思想在中国逐渐被淡化。

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则反映在田自秉的《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田自秉在书中写道:“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

从上面两个例子看,中国的现代设计虽然起步很晚,但是也曾经受到包豪斯的影响。不过,中国在接受包豪斯的设计与教育理论的时候,比较注意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并没有完全照抄照搬。事实上,中国艺术设计很容易接受包豪斯的思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背景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即易学文化、老庄道家哲学思想和孔孟儒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譬如,格罗皮乌斯“把人作为尺度”,“平衡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约翰·伊顿把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直接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等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为贵”、“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生源,教师队伍结构,实习,地方特色

随着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工业设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 也引起了社会的思考:工业设计专业的高速创办, 学生规模的惊人扩大, 这对于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是喜还是忧?根据我国的教育特点, 工业化水平的发展状况, 笔者认为要使工业设计教育良性的发展,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选择生源, 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竞争也趋于白热化。不少学生为了能够实现大学梦, 在填报志愿时都愿意服从调剂, 而最终被录取的专业却并非真正的爱好所在。笔者大学本科阶段所读工业设计班中总共1 7人, 第一志愿填报该专业的仅4人, 其余1 3人均为调剂生, 而毕业后最终从事产品设计实践工作的一个都没有。因此在生源的选择上应具备针对性, 不能以数量代替专业发展的质量。要想做到在生源的选拔上具有针对性, 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主观方面就是加大对专业的宣传, 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客观方面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作出选择。

二、政府重视, 政策引导

工业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它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日本为例,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便提出“工业设计立国”的纲要, 把工业设计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 其结果是日本由二战后的满目疮痍迅速的崛起, 成为经济强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主体是企业, 但是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

三、严把教师水平关, 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 典型的工业设计专业有4位全职教师和8位兼职教师, 另外还有2位教辅人员, 担任秘书和实验室指导工作。而目前中国教师队伍的构建问题中却存在许多的问题, 从事于第一线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与工业设计实践脱节, 现在中国工业设计界真正有专项特长的人员不在学校, 大多数是在企业里, 负责教学的工业设计教师, 很少参与企业实践活动, 其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大多来源于传统的工艺设计教育。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国内外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但是真正从中受益的并非高校教师, 教师们课余所从事的工作多半与工业设计不相干, 备课的信息仅来源于书本或者网络, 东拼西凑, 疲于应付, 即已成书, 皆无领先可言, 教师掌握的知识几乎都是二手知识, 有责任的老师或许会教授学生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遇到不负责任的老师则是胡乱搪塞,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想象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中还有什么竞争力呢!

四、建立必要的实习场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包豪斯教育体系中第二阶段就是要求学生到工厂里手工实习, 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实习。“工科教育强调工厂实习, 医学教育更是注重临床经验。因此, 工学院设立附属工厂, 医学院设立附属医院, 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是, 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在半个世纪以来, 却只习惯于纸上谈兵。”目前高校实习仅仅是流于形式, 实习时就把学生带到一些工厂或者车间去参观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校也想让学生用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可是没有公司或者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有公司同意, 实习的职位也是屈指可数的。

正所谓“纸上谈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参加实习, 即使理论再扎实都是空谈。举个亲身感受的例子, 笔者带过的一些学生因为上装饰装潢课程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实习时就找装饰装潢的企业实习。进入企业后他们就发现在理论上的差距不是最为主要的, 最缺少的是经验, 包括设计的经验、绘图的经验、现场施工的经验、与人交往谈业务的经验等等, 而这些恰恰是企业特别需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 他们的水平明显比原来同一层次的同学提高很多, 做出来的设计方案不仅完整, 而且可实现性良好, 对材料及施工工艺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就很容易的找到了工作。由此可见, 开设工业设计的高校应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仅能保持知识更新的快捷与方便, 更重要的是要可以解决实习的问题。学生能通过实习学有所用、了解许多经验、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发现人才, 并且可以得到免费的充满工作激情的员工, 何乐而不为?

五、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

每个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 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也不一样, 但是好多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 大多参考著名院校的计划和方案, 而没有考虑办有自己特色的工业设计。就以湖北武汉为例, 它地处华中地区, 九省通衢, 人杰地灵, 经济高速发展, 不仅成为湖北的经济中心还是教育中心, 整个武汉就有大大小小的高校一百多所, 但是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始专门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基本上都是笼统的开设工业设计专业, 没有自己的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没有自己的强项, 处于社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笔者曾走访了京津走廊的廊坊, 没有什么大型的资源, 但是地理位置优越, 因此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家具生产集散地、河北省最大的展示展销基地、印刷基地、发达的房地产开发与设计等, 基于这种优势, 当地高校发展了有当地特色的专业, 在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家具设计的内容, 加大了原室内外设计与展示设计的课时量, 并且在广告课中加强了印刷与排版的内容等等, 所有的这些使学生们毕业后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并且由于符合地方经济特色, 与同类院校相比, 竞争力提高了, 就业压力变小了。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经过无数人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依然有许多问题存在。因此我们只有在探索中前进, 在不足中改进, 相信辛勤的努力, 肯定可以换来学科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工业设计必将走进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篇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本文从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内涵和指导意义,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对包装设计的要求、我国急需绿色包装设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使包装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尽量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这一战略高度来构架设计策略,以绿色包装设计促进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作 者:贺克 冯伟 作者单位:贺克(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湘潭,411104)

冯伟(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6

【关键字】直觉思维 设计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34-03

【Abstract】The goal of design education is learning to create, in order to resolve problems from traditional design teaching cours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intuitive thinking for cre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 of intuitive thinking, applying theory of intuitive thinking into design education aim to break those block and let design more freely and creatively.

【Key words】Intuitive Thinking Design Education Creation

一、我国高校设计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近年来对设计类教学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所突破,互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设计类教学中得到了较大范圍的尝试和应用,然而在取得某些领域或者某些阶段的成果和突破的同时,我们的设计人才质量和水平却没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的设计类教育教学改革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很多方面改革定位和目标都还不明确,再加上改革的方法有待验证,因此,在教学改革的问题上,大面积的展开还应扎实做好改革的基础工作,如要深入了解改革的对象、层次、内容等细节。

1.教学方法仍然不够开放

目前高校设计教育仍主要以“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而突出,虽然这几年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形成了很多以学生为主导、团队项目式教学等新的教学尝试,但这些方法仍处于尝试阶段,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对教学过程仍有较大的限制,使得改革不能完全的放开,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能动性。

2.课程设置不准确

设计类课程设置基本按照国家拟定的相关计划而进行编排的,大部分设计类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存在着面宽点宽、急功近利的问题。如在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建筑设计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和设计课程相关的“技术”和“能力”的课程设置时,学生们确实花了不少的精力去学习,然而学习效果一般、应用能力也“缩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在建筑学的“技术”课程中就包含了《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测量学》、《建筑设备》、《建筑物理》等专业技术课程,但有些课程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的很少或完全不再接触了;而有关“能力”培养的课程,如实习和实践课程,设计类的实习最长的时间也只有半年左右,这使很多同学在实习时很难完整的了解一个设计项目的全过程,有些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过程都无法了解。因此,很多设计类的学生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显得非常不适应,其原因还是所学的知识不能快速地进行转换,其根本原因还是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置目标不准确,课程泛而不精,两者没有形成契合很好的因果关系。

3.教学内容限制较大

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主干设计课程一般都以教师拟定设计题目为主要的设计教学内容,这种“预设式”的教学内容在我国传统的设计教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很多设计类教学也在尝试改革和突破,但在稳定教学秩序和规范等方面的限制下,这些改革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尝试,不能推动全面的变革,束缚学生设计思维创新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预设式”教学内容虽然对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有一定循序渐进的作用和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自由度,这对于设计类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遗憾的。设计本身就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太多的限制条件会影响设计成果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4.交流空间缺乏灵活性

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国内院校乃至国际院校学生交流中都明显缺乏主动性,在许多合作设计的项目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以外国学生为主的设计创作团队。该现象的出现不仅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关,还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实践实习课程)时间太短、我国设计类教学空间缺乏灵活性有着巨大的关系。目前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小班教学为主,这种小班教学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交流状态,班级与班级之间交流甚少,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很少,国内院校之间的交流更少。这是我们的学生在团队沟通能力上缺乏主动性,设计教学体系的社会适应性、市场适应性较差的直接原因。

二、直觉思维理论

设计是具有创新力的活动,这种创新活动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而直觉思维正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突然出现的事物和问题做出反应的思维方式,因此设计的直觉思维可以“黑白颠倒”、“天马行空”,甚至“异想天开”,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维模式。

1.心理机制

直觉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其他的心理现象同属于心理机制。研究学者发现,人的大脑中并存这两种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即有意识的活动与无意识的活动。无意识的活动是一种基于技能和经验的自发的活动,直觉思维正属于这种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力极强的心理机制,对创新力较强的设计专业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作 用

创造力是设计专业的核心力量,直觉思维对创造力也起到了直接促进的作用。在很多具有创造力的活动中,直觉思维不仅能为逻辑思维提示思路和指明方向,还能对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打好基础。在人类发明和创造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成果和发现都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苹果为何往地上落而不往天上飞”的直觉现象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著名的苯分子的环形结构理论也是来自于他的一次梦境,他梦见碳链条像一条条长蛇起舞,突然有一条蛇回首咬住自己的尾巴就成为他实验的直接灵感来源。由此可见,直觉思维是从事发明和创造重要的思维方式。

3.影响因素

对于设计类专业,影响直觉思维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包括认知基础、问题情境、思维能力、比较转换、动机强度等几个方面。

第一,认知基础。直觉思维是以过去的经验和理论为基础的,在进行创造和设计时原有的理论、概念、公式等对于直觉思维都是很有帮助的。但事物是发展的,时代也是在发展的,尤其在今天网络交流、信息发达的经济时代,各种设计理念、创新观念的周期缩短,交流、碰撞的频率加速。如果我们的设计师仍以过时的设计经验为基础进行创新,则有碍于新观念和新创意的构想。因此,直觉思维的认知基础也应适时的适应和更新,避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等观念对于设计创新的束缚。

第二,问题情境。问题意识是设计类学生创新的动力,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在激发和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中,设计问题情境是较有效的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的思考,探索新事物。同时,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不能脱离真实,才能使设计作品最终回归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就产生于他在洗澡时身体是感觉往上浮的,而不是往下沉的的生活场景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也与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如在没有任何背景提示的情况下,“一群人在天上飞”,成年人则认为不可思议,而孩子们则有多么神奇的感受。

第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对设计对象、元素、信息等的提炼、加工、重组、整合等处理,从而创造出新事物和新作品的能力。设计中的思维能力具有创新的特点,它主要包括思维力、感悟力、整合力和执行力四个方面,在设计教学中应注重这四个方面的培养。其中思维力又包括记忆力、逻辑力、发散力、想象力和直觉力,他们是设计创新的基础;感悟力是设计师对于设计课题的领悟和觉察的能力,也是反应能力和速度的体现;整合力是通过组织设计要素把设计创新发挥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也是将知识、经验、能力等要素进行转化和生成新事物和新作品的思维表现;执行力是将设计理念、设计意图转化为真实作品的关键,也是考验设计师沟通、协调、反复、操作等综合执行过程的能力。

第四,比较转换。比较和转换是直觉思维中的形成新作品的重要方法,是对已生成的设计作品进行相关联的比较,并从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的联系中推出或转换出新的作品,这也是一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如企业VI视觉识别设计系统中从企业整体形象到企业员工,再到企业产品等具有相互联系的标识和形象设计,都代表了它们是具有密切联系的设计,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再如很多的动漫电影,可以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游戏、书籍、玩偶等新产品,这也使得设计领域更加的广泛。

第五,动机强度。动机强度是影响知觉思维效率和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动机强度的大小与直觉思维的复杂程度有关,必须与直觉思维的良好契合才能够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否则,有可能对直觉思维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通过观察、定义问题、可能性的方案、推广等方面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的积极性,并在不同设计阶段应用相应的动机强度,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设计元素整合出具有创意和价值的设计成果。

三、利用直觉思维训练设计教学

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正在快速的进行着,这种改革将对我国设计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而直觉思维是提高设计教育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直觉思维训练应用到设计教学中,将对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直觉思维训练可以分为概念、建构、设计、反思、展望,这几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对突破传统设计教育方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概 念

概念是创新的中心,也是创新设计的指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受应试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設计思维受到严重的禁锢,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在很多设计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会受到教师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这对设计的创新性有较大的阻碍和影响。比如在交叉路口等红绿灯通行指示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直行绿灯亮时,我们可以直行通过,而对于没有经验的儿童或人们,他们在看到直行绿灯的第一反应是:直行绿灯的箭头是指向天上的,而不是指向前方的。正是这种经验和习惯,让我们形成了定向思维,而对于不受干扰的儿童和人们,他们的思维活动是非常直接的,也可以说明有很多已经存在的设计作品,还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在设计教学中,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授课交流环境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并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课本和教学模式,才能使设计思维自由的运行,最终产生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设计产品。

2.建 构

有了概念(概念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还需要将它们进行分解并建构。这个过程设计基础元素让学生自由选定,建构的形式和方法也不加以太多的限制性条件,才能使这些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的清晰和细化。比如搭积木就是具有创意的一种设计,基本元素由多种不同的基本形状的木块组成,但积木的数量和组砌方式非常灵活和自由,不需限定具体的组砌目标,如房子、轮船、火车等具体的形式,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创意作品。

3.设 计

通过不同概念的比较,在建构的过程中同时对设计进行推进,通过不同的建构方式和过程优化各种设计方案,并通过直觉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思路,从而形成优秀的设计作品。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定势,即我们应该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真实作品的,但其实这种思维模式是有阻碍于创新思维的发展的。很多的历史经验和著名的作品告诉我们,新的事物总是在不断摸索和失败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仅凭预设便能成功的。这些新事物形成的新概念或新理论又将作为我们新一轮设计的结构基础。学生在做设计时有了概念和设想后,应首先尝试模型建构,因为只有对真正动手做出的模型进行推敲,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促进设计的进一步调整和更新,从而使设计作品无限靠近我们最初的概念。

4.反 思

通过建构和设计相互调整与整合的过程,设计成果已逐渐清晰和明了化。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在各个阶段应形成“疑问”和“反思”的思维习惯,即每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多种解决方案,或联动的效果是否还能进一步拓展等。只有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才能使学生的设计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养成研究和创造的思维习惯,从而更好地将创意设计发挥到极致。

5.展 望

我国高校设计类课程大部分的设置都是相对独立的,即使是设计主干课,也存在着断层。应在我们每一次的设计课程结束后,给学生的设计作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每一次的设计成果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下一个设计主题的研究对象,并且有一个长期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主干课的前衔后续课程衔接上,让学生的设计是一个连续并延续的过程;同时,相关课程比如技术课程和能力课程等也应融入到设计课程中,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思维创意从发芽到成长、到枝叶繁茂,最终形成一棵健康优美的大树,得到良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要突破我国设计类教学存在的过多的“限定”与“预设”导致的设计类学生设计能力不高的问题,就必须对现代设计教学方法进行变革。设计类教学改革应更多注重于學生本身的自由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直觉思维的设计方式,同时辅以教师的引导,以实现更多可能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式,从而突破长期以来我国设计人员只能进行批量设计和重复设计的能力缺陷,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意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休·安德森.教育革命带来的英国建筑教育建筑设计转变[J].建筑学报,2011(6)

2 张彧、朱渊.“空间、建构与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坊设计实践——一种新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尝试[J].建筑学报,2011(6)

3 薛滨夏、周立军、于戈.从真实到概念“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J].建筑学报,2011(6)

4 陈进文、彭云.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

5 李晓丹、史芳、李倩.中国建筑学教育分析与改革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 赵思林、吴立宝.论影响直觉思维的因素[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7

教育游戏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出现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新方式。它以教育为目的, 以游戏为手段, 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专家[1]认为教育游戏是指在游戏化学习的思想和娱教技术思想的指导下, 将学习因素和电脑游戏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在国外, 教育游戏已经得到认可, 甚至已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但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的开发和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当前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开发的现状和误区

相对于国外教育游戏的成熟, 国内的教育游戏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市场上也有一些趣味性的学习软件或益智游戏, 但品种单一, 主题一般是英语、数学、写作、打字等等;内容贫乏, 不少是书本搬家, 互动性差, 以知识呈现为主要方式, 不支持合作学习。[2]通过分析, 个人认为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开发过程还存在以下误区和问题:

1、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一般都是各软件厂商负责, 由普通的程序设计人员进行研发, 他们缺乏教育意识, 不注重教育过程和方法, 开发过程往往注重了游戏性, 忽略了教育游戏的精髓。开发的目的就是赢利。

2、开发者各自为政, 相互竞争, 缺少沟通。这必然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且没有形成各自特色, 导致某些学科内容重复开发, 而某些科目却无人问津。

3、游戏厂商和教育及研究领域专家的合作程度不高。他们认为游戏与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导致教育工作者对游戏技术不了解, 教育界内部教育游戏开发的技术性人才匮乏;另外, 从事网络游戏的技术人员和教育联系也不深刻, 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做教育游戏产品。

4、开发者对教育游戏的具体使用对象定位不明, 难以充分考虑各年龄段使用者的认知差异等因素, 使开发出的产品缺乏针对性。

5、游戏产品的品种缺乏, 内容简单设计与教学脱节, 在将游戏与教育结合时显得生硬、牵强, 导致"教"有余而"乐"不足;界面单一, 缺少悬念, 互动性差, 导致学习者对教育游戏软件缺乏兴趣,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效果一般。

6、目前教育游戏的判断标准难以衡量, 教师很难对教育游戏进行选择, 家长也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游戏存在一些偏见, 认为玩游戏就是荒废学业。

7、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的变更, 目前评价学生的最高指挥棒还是考试, 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会被社会认可。而游戏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学习紧张出现了矛盾, 导致教育游戏难以发展和壮大。

三、我国教育游戏软件的有效设计与开发分析

教育游戏与一般的游戏软件不同, 它必须具备教育性。虽然它的教育目的是隐性的, 但却是明确存在的。所以一款好的教育游戏, 它应该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评价等;同时又具有足够的趣味性, 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 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1、教育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原则

(1) 游戏开发者应多方紧密联系, 共同开发教育游戏软件。

教育游戏要取游戏之长, 另辟教育蹊径, 其开发离不开教育专家的指导。所以在开发队伍的结构上, 游戏软件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科学领域专家、心理学家乃至学生、家长联手, 是打造高质量教育游戏的有效途径。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开始参与到教育游戏的领域中, 为开发更多更好的教育游戏软件并应用于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例如, 国内的教学游戏"K12play快乐教育世界"就是由"K12教育网"联合"三辰卡通企业集团"、"智冠电子"等技术单位, 在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下, 组织大批中小学特、高级教师共同开发的一款网络教学游戏。这为企业与学校、教师的合作带了个好头。

(2) 教育游戏开发者要关注游戏使用者群体的差异

应当综合使用对象的年龄、性别、年级、爱好等特征, 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教育游戏。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 对游戏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 男生大多喜爱历险、寻宝之类的游戏, 而女生却大都青睐有关购物、时尚等游戏, 要避免以往的游戏无视游戏使用者年龄、性别的差异, 都以清一色的打怪升级的形式出现, 以免就造成网络游戏得到大多数男生的青睐, 而女生却无人问津的状况。因此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首先就要按照对象 (主要指在校学生) 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和心理需求, 对类型和内容给予充分的考虑:[3]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知觉表象占优势, 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设计画面精美、情节简单的游戏, 例如一些小的flash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对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 他们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 因此我们制作的游戏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人物关系、情节复杂的RPG游戏应该是很好的选择;对于大学生, 他们通常喜欢角色扮演, 尤其是充当统帅或英雄人物, 喜欢战略性强、富含多重思维性的情节, 在开发上, 可以影射现实事物, 体现模拟情景, 使游戏者进行解谜及创造性运动。

(3) 注重游戏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结合

上海盛大公司开发的《学雷锋》, 可以算是我国首款教育网络游戏, 但市场反响却不大好。分析这款教育游戏, 我们发现, 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教育游戏所必须具备的游戏性, 过于生硬重复地强调其教育性。如果游戏使用者"玩"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又如何通过它来实现教化功能?因此教育游戏软件开发的关键之一就是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点如何考虑。

笔者认为要兼顾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娱乐性,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利用现有的、成熟的计算机游戏中吸引人的因素, 如让人沉浸的故事情节、多方面能力的应用、精美的界面、逼真的虚拟场景、深入的情感体验、完美的音效等, 渗入式地融入教学知识来开发教育游戏软件, 进行多次试验, 听取反馈结果, 直至达到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游戏开发工具越来越多、制作技术也日趋成熟、国外专家学者对于教育游戏还提出了许多设计开发模式和方法。这些都为我们进行准确判断并解决"教"与"乐"的平衡点, 设计出优质的教育游戏奠定了基础。

(4) 制定教育游戏标准, 以规范教育游戏软件开发

对于教育游戏这样一个争议性较强的新生事物, 应该有一个公开、权威、统一的规范来保证其健康发展。根据规范对这类游戏软件在技术性、娱乐性, 教育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与评价, 给出一个权威性意见, 这样可以保证进入教学领域的这类软件的质量, 笔者[4]在这里给出一个参考意见: (1) 教育游戏应当以教育为目的; (2) 教育游戏应当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 (3) 教育游戏的内容应当与教学有关; (4) 教育游戏应当具有娱乐性; (5) 教育游戏内容应当符合社会伦理规范; (6) 教育游戏应当符合学校的课程模式和规则; (7) 教育游戏需要通过教育当局审核; (8) 教育游戏应具有阶段性; (9) 教育游戏的开发应符合一般教育软件开发程序。

(5) 运用教育游戏的功能, 补充传统教育的不足

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很多种, 终身必备的最重要的知识技能在学校都以课程尤其是学科课程的形式开设。面对大量的学科知识, 班级讲授式教学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此教育游戏软件不能替代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的作用, 只是某种形式的补充。既然教育游戏仅仅是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 就没必要重复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的内容, 而应当补充其不足的部分。

譬如, 目前学校教育太重视学科知识, 而与社会生活联系很少, 学生眼界不开阔, 缺乏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 教育游戏就应侧重在百科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又譬如, 环境教育、性健康 (包括爱滋病防护) 、公民行为准则、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等都非常重要, 关乎学生的一生, 学校也开设这些课程或讲座, 但由于不属于学科考试内容, 并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 教育游戏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等等。

2、有效教育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 要开发出有效的教育游戏软件, 笔者认为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方法:

(1) 选题新颖有益智性。应该尽量选择比较新颖的游戏题材, 如果游戏题材比较老旧的话, 也应该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要让游戏者在不同的方面领略到新意。教育游戏创设的情景要尽可能地反映社会学习、生活的不同方面, 使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能掌握知识, 还能增加生活体验, 积累职业经验, 开阔视野,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多元智能。

(2) 循序渐进, 引人入胜。一方面从游戏本身来说, 上手要容易, 操作要简单;另一方面从知识内容设置来说, 应该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入手。这样游戏使用者可以比较容易的学会游戏的操作并且能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在游戏中取得成功, 从而激发兴趣, 为进一步参与游戏奠定了基础。

(3) 注重知识与技能、训练与巩固相结合。游戏使用者在熟悉游戏和对原有知识内容复习的基础上, 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游戏。此时, 要为游戏使用者设计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来完成, 在完成的过程中既需要游戏使用者对游戏的操作进一步的熟悉, 又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可以把相关知识的获取放在游戏的各个关卡之中, 这样游戏使用者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来获取各种信息与知识, 同时把获得的信息与知识应用于游戏过程中, 达到巩固与熟练的目的。

(4) 提倡积极互动, 竞争合作。当游戏使用者对游戏的熟悉程度和知识的理解情况, 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 就要为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使之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与其他的游戏使用者进行交流, 通过合作与竞争得到其他游戏使用者的认可。此时, 游戏使用者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其在现实中期望得到的荣誉与尊重, 这也是游戏过程中最高的一个境界。

(5) 建立科学而又有效的评估系统。[5]教育游戏的评价系统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一般游戏中的过关升级, 即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进入下一个任务, 或者获得一些有用的工具、宝贝, 或者得到能力的提升;二是一个任务完成后的反思总结, 这区别于一般游戏玩过了就不用再管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游戏中的感想记录下来, 采用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作为战略库、智囊团的形式存在于游戏任务中, 也可以作为日记本的形式放在游戏任务外, 记录下今天游戏的心得体会。这就类似于学习档案的建立, 通过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以及完成整个游戏后的反思总结, 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实现过程性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做出回应,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

(6) 建立导师或同伴帮助模块。游戏者在游戏中可以有向导师寻求帮助的部分。现在的网络游戏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 通过游戏平台游戏者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帮助, 而在教育游戏中我们也应该添加一个专家系统, 提供教师的专业指导。同时通过跟踪学生过关斩将的过程, 导师系统应该指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及继续学习的建议。

当然, 除了以上的设计方法思路外, 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游戏软件的需求, 适当的增加其系统模块, 如奖惩系统, 防作弊系统, 职业管理系统, 考验系统, 答疑系统等等。

四、结语

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刚刚起步, 现有的教育游戏软件开发与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者应该分析现有教育游戏软件的不足, 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 结合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加以改进, 设计出更好的更适合于学习者学习的教育游戏软件。我们相信游戏软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快乐教育和愉悦教育的思想的引导下, 教育游戏软件在教育过程中, 必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卫东.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策略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17-20.

[2].蔡进, 赵呈领.浅谈我国教育游戏的现状、问题及开发原则[J].教育信息化, 2005, (10) :21-23.

[3].刘巍, 徐鑫.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原则和方法[J].中小学电教, 2006, (8) :16-18

[4].蒋立兵.教育游戏应用绩效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 2008, (3) :71-74.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生源选拔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艺术设计的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融合哲学与美学、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的边缘性学科,是有着与哲学、艺术、科技、经济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完整体系的学科。因此,在生源选拔上面对考生的考核和评定无疑也应该是综合性的。

一、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生源选拔体制的弊端

在未来,优秀的设计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 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交流能力。

2. 良好的审美品味,扎实的专业素养。

3. 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然而,纵观中国现行的艺术设计科生源选拔体制使得学生只会盲目地疲于应付考试,从小就专注于素描、色彩、速写等必考科目的练习。再者,由于对于美术生的文化分数要求极低,学生不重视对文化课和其他知识的学习,导致艺术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普遍偏低,视野不宽广,这很不利于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深造和发展。很多考生选择就读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考不上其他专业。这样的生源选拔方式无疑存在片面和扭曲之处。在今天,这样的生源选拔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艺术设计学科本身对学生提出综合性的要求。我们甚至怀疑,这样的生源选拔方式能不能真正地挑选出有潜力的学生来加以培养,使之成为将来发展所需要的优秀设计精英。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必须在生源选拔体制上作出反思和改革,破除原有的与选拔美术生一样的专业考察方式以及过低的文化分数要求,综合评定和考察考生的入学资格,挑选出真正有潜力在将来成为优秀设计精英的学生入学。

二、新西兰理工学院的生源选拔方式

笔者曾经留学新西兰。新西兰理工学院( 以下简称UNITEC) 是当地一所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其设计、视觉艺术系尤为著名,曾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精英设计师。这些设计师至今仍活跃在新西兰和全世界的设计创意行业。这不得不得益于UNITEC设计、视觉艺术系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源选拔方式。正是这样的一套生源选拔方式帮助UNITEC挑选和发掘了一大批真正有潜力、有灵性的设计人才加以培养。笔者以为,UNITEC的生源选拔方式可以为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借鉴和学习。

申请就读UNITEC初级设计、视觉艺术系课程的学生除了被要求进行英文写作和数学的测试外,还需提供展示艺术设计作品的作品集。

UNITEC要求的这个作品集需包含以下内容:

1. 写生簿 / 草图

2. 创意本 / 创意演变过程

3. 最终的作品

4. 协同作业

5. 用不同媒介制作的作品

6. 展示你一系列能力的作品

7. 介绍你自己的一些作品

UNITEC不仅要求申请者在作品集中展示最终的创作作品,而且要求申请者提供创意的整个演变过程。也就是说,申请者需要把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创意碎片、创意草图、修改草图一并收集到作品集中。把最初的想法和每一步制作的程序放在最终的作品的旁边,一起展示出来。但是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来,而是有所选择性的。一般来说,作品集要求15 ~ 20页。申请者需要把作品集中的所有作品编上序号,像说故事一样陈列出来。这个顺序可以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可以根据创意发展过程排列。

如果申请者通过了初试,那么UNITEC就会邀请复试者带着自己的作品集来学校参加面试,向面试官全面地介绍讲述自己的这本作品集。申请者通常将会被要求指出哪个是他们最满意的作品,而哪个是最不满意的作品。同时UNITEC的面试官还会向申请者询问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要表达的主题、创作思路过程以及使用的方法技巧。

UNITEC向申请者说明为什么需要他们提供这样的作品集时,他们是这样说的: “这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机会让你炫耀你最好的作品,给我们了解你的与众不同之处。你批判的能力和你独特的作品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因为我们想看到你不断改进、不断精炼的每一个阶段的创意过程。这些创意的碎片和过程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些你的特质和你个人的兴趣爱好。我们也希望能从你的作品中看到你对大千世界的个人感受和理解。我们相信没有什么比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集更能让我们了解你是谁,你最擅长什么。我们可以确定的看到你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估计到你未来的潜力。我们要从你的作品集中看到你的能力、创造力、创意,当然也包括你是否有进一步进入到下一个更高课程的能力。我们希望在你的作品集中发现你对你所申请的专业所体现出来的热情和决心。如果我们看到你的动力、好奇心和想象力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拉。”

通过以上对UNITEC入学要求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UNITEC在选拔生源上,非常看重申请者的个性、特质,能力、潜力、创造力,同时也兼顾体察申请者的热情、决心、动力、好奇心、想象力。这些毫无疑问是决定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前面还提到UNITEC将会对申请者进行英语写作和数学的测试,笔者以为是申请者必须让学校看到有作学术研究、阅读相关材料、写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基本数学运算、逻辑思考的能力。因为艺术设计是文理交融的一门学科,不仅需要一定的阅读写作技巧来提高自己在艺术设计理论方面的修养,也需要一定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操作。

三、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生源选拔方式的思考和建议

对比我国大部分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和UNITEC的生源选拔方式,我们不难可以看出两者哪个更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潜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因为艺术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创新活动。好的美术基本功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却不是设计师的核心素质所在。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录取考试,充其量只能反映学生的美术功底。这样的考察方法实在太过于片面。

在借鉴UNTEC生源选拔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对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生源选拔体制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废除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制度,仅凭一次的考试成绩和考试作品根本不能全面考量一个学生的能力。应该从学生的个人作品集,以往成绩记录单,个人履历以及对其的面试交流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入学资格。以便学校发现、筛选出最适合和最具有潜力在艺术设计领域深造的学生入校学习。

2. 改变目前一刀切的生源选拔模式,加大各艺术设计高等院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利。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地区特色,制定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以便筛选出最适合自己学校办学模式和培养特色的优秀学生。

3. 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考察。除了中文、英文、数学这些基本科目外,笔者认为还应考察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通晓程度和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中国现在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所需要的设计精英必然是能够拥有非凡的品味和美感,并能够传承中国文化,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独特魅力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去的。与此同时,甚至还可以考察学生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便选拔出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中西贯通的、视野宽广的优秀人才。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9

“顶层设计”一词是在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审议和批准后而提出的。最初引起关注的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 把“顶层设计”运用的体育学领域, 尤其是体育舞蹈教学改革的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 李斌在其论文中对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构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这表示体育界开始逐渐关注“顶层设计”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对于什么是体育舞蹈教学“顶层设计”的内涵?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和自己对体育舞蹈教学改革理解, 把它初步定义为:坚持用系统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 审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部因素, 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要用重点、有关键的对体育舞蹈教学改革领域进行针对性研究, 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和谐的发展目的。也就是讲, 我们要改革和发展什么, 改革和发展的困境是什么, 以及我们怎么样去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2、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现实困境

2.1、教学改革共识的缺失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全国统一性的方针, 国家开展统一性课程教学模式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 在特殊时期, 这样的“顶层设计”也是符合当时国情的, 有利于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纵观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 基本上还是进行自上而下的统一性的模式, 虽然, 比以前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但是本质上还是进行国家下达的教学文件为准, 培养统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经济的发展, 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应随着经济进行配套的改革和发展, 但是自从体育舞蹈作为一门专业进入体育院校到现在发展也有十多个春秋, 期间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国家和学校下达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已经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了, 国家教学改革决策者、教学改革设计者 (专家) 、教学改革执行者 (地方、学校、教师) 在教学改革的问题上, 很难达成共识。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短时间改变这一现象, 也不切实际。

2.2、教学改革动力的不足

动力不足, 就会导致改革出现阻碍, 就会拖延改革的进程, 影响改革的总体规划。当前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 一是国家出台的相关课程教学标准不符合当前体育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是, 一线教师将最新的国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 进行盲目的“创新”教学, 并且有的还盲目的进行抵制和排斥国家颁发的相关文件。完全忽视国家的相关规定。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严重影响了体育舞蹈良性健康发展。一线教师是体育舞蹈教学的主体, 但却游离在设计层和决策层体制之外, 他们只能按照决策层和设计层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却不能表达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想。不能把自己最深刻的教学经验融入到国家相关决策层和设计层制定的政策里去,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教学热情不足, 动力减退, 影响改革进程。

2.3、到底是谁来进行“设计”改革方向、路线

“顶层设计”是一个科学决策, 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 不能由个别政府行政官员进行凭空乱想, 然后就开始盲目撰写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等相关代表国家权威的文件, 也不能用某个专家进行纸上谈兵, 忽略了实践经验和市场客观需要。决策者是行政者, 是颁发文件的部门, 专家是研究者, 是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者。但是光有一个设计者和行政者, 而没有实际操作者根据自身经验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客观反映, 那么设计出来的方向和路线就会出现偏差, 就会走弯路, 因此, 设计是一个多方面的合作, 是由实践者进行信息反馈, 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 决策者通过行政手段进行颁发权威文件的这么一个多合作、谋进步的设计过程。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3.1、寻求参与主体普遍认同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是一项集决策层、研究层、执行层为一体的艰巨任务, 它需要各个层次的参与者共同努力, 共同协作, 征得广泛认同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这就需要执行层自下而上的将实践经验和学生需求提交给研究层 (专家) , 专家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 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符合当前国情的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方案, 然后由决策层和研究层进行商讨, 最后做出“科学决策”。最后再有决策层进行权威发布, 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当然,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对全国执行统一的模式, 各别地区可以进行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

3.2、要基于我国体育舞蹈发展和市场的实际情况

我们经济要发展, 必须要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当然, 高校培养出的各个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社会的。因此, 我们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舞蹈人才时, 一定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培养出与其“配套”的体育舞蹈人才, 从而当学生毕业时直接进入社会创造自我价值, 创造社会价值。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培养的方案还是与其他体育学科的目标基本一样, 没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 据相关报道显示, 我国体育舞蹈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 进入体育舞蹈俱乐部, 或者高校, 以及进行自主创业是比较常见的择业目标, 但是比例显示大部分还是进行体育舞蹈培训机构 (俱乐部) , 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体育舞蹈人才的时候,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不能一味的注重技术和技能, 而忽略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这些与其毕业后直接要面对的问题, 在现在体育院校体育舞蹈课程中涉及的极少, 各个高校只注重学生的专项技能, 一味的注重金牌效应, 从而导致许多学生进入社会只会技术, 不懂教法。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欠缺是他们急需弥补的漏洞。但是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以及国家决策机构却把最重要的一点给忽视了, 培养目标和社会脱节, 从而导致了现在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体育舞蹈人才短缺的局面。基于此, 我们“顶层设计”在进行科学决策时要根据体育舞蹈发展和市场实际需要而进行综合决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体育文化协调、健康的发展。

3.3、明确我国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理念

在进行“顶层设计”时, 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我国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理念, 培养什么样的体育舞蹈人才理念, 直接决定了体育高校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体育舞蹈人才, 纵观当今社会, 我们培养的体育舞蹈人才应当是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但是, 当我们对国家制定的人才培养理念充满憧憬时, 却发现现实和理想是多么的不统一, 培养人才理念的过时、培养人才的无特色性、无创意性往往是导致失望产生。体育舞蹈是外来的体育舞蹈项目, 我们在培养人才理念时, 是不是可以参考国外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理念,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进行创新性分析, 从而制定出“科学决策”。其次, 是不是可以结合我国其他专业, 或者我国优秀文化的传统教学理念, 吸取传统教学文化的精华, 多方面、多学科、多因素进行研究, 为我国体育舞蹈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提够宝贵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王建民, 狄增如.“顶层设计”的内涵、逻辑与方法[J].改革, 2013, 08.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10

关键词:“西学东渐”,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 艺术设计可谓自古有之, 但作为一种专门的人才培养形式, 艺术设计教育却远远滞后于艺术设计。在中国封建社会“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社会很长时间内得不到官方的认可[1]29。到了近代社会, 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加上洋务运动中工业技术学堂的推动,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才开始为官方所接受, 并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提出了与艺术设计教育相关的科目, 近代艺术设计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之路。

一、传教士:引入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传教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角色, 而在我国近代社会的艺术设计教育方面, 传教士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是他们将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引入到了中国。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来看, 早在唐代和元代, 就有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记载。在诸多传教士中, 最早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的传教士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早在明清之际, 利玛窦就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与后来西方各国以坚船利炮的强硬征伐方式相比, 利玛窦在中国宣传基督教可谓是一种比较“温柔”的征战, 其欲以文化干预的方式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2]106。利玛窦来到中国, 也携带了自鸣钟、望远镜等大量西方工业品, 以及介绍西方美术工艺方面的书籍, 比如在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贡品中, 就有圣母像、万国图、自鸣钟等美术工艺品。这些蕴含西方科技与美术工艺文化的贡品深得万历皇帝的喜爱, 万历皇帝赏赐利玛窦住宅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以方便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利玛窦本人也精通西洋各国的机械工艺和美术工艺, 他来到中国不久, 看到中国建筑工艺与美术设计工艺的落后, 还亲自撰写了相关方面的著作。利玛窦在著作中提出, 中国美术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 这源于中国传统造物的思维方式中, 将美术工艺置于十分低下的地位, 整个社会不重视美术工艺人才的培养[3]30。虽然利玛窦没有直接指出当时中国美术文化落后是因为缺乏艺术设计教育, 但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西方艺术设计的理念。

自利玛窦之后, 西方传教士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与利玛窦一样, 他们都肩负着在中国传教的重任, 但他们所带来的西洋制器和建筑、美术工艺方面的书籍, 却直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工艺格局。清朝初年, 钟表和望远镜受到了皇亲贵族的热捧, 清朝宫廷还下令在宫廷内部专门设立生产望远镜镜片的工场, 以方便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制作望远镜。清廷还在宫内设立了造钟处, 专门用于欧洲传教士生产钟表, 钟表因技艺精湛, 深得宫廷欢迎。正所谓“上有所好, 下必所效”, 在宫廷的带动之下, 苏州、广州一带的钟表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以至于有了“苏钟”、“广钟表”之说。更为重要的是, 清政府为了支持传教士们的美术工艺创作, 专门设立了“如意馆”, 包括南怀仁、王至诚、蒋友仁在内的传教士都曾在“如意馆”内进行过美术和工艺创作。后来, 清廷内部的著名工匠和画家也加入了如意馆, 与传教士一起从事创作活动。至此, 西洋的艺术设计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西洋艺术设计的影响下, 清代的西式建筑和教堂逐渐增多了起来。这充分表明, 西学开始影响中国的造物活动, 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当时中国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育, 但是这些新的艺术设计和教育理念, 为中国后来的艺术设计教育活动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序幕

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之下, 在19世纪中期, 中国爆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这场洋务运动不仅仅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也开启了我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序幕。鸦片战争失败以后, 以林则徐、龚自珍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觉醒, 在上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 林则徐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倡议, 成为鸦片战争之后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随后不久, 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的撰写, 在该书中, 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魏源二人的思想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基础, 使得当时的国人不得不重新考量“重道轻艺”的传统观点, “一技一艺之流”开始得到洋务派和国人的重视[4]287。林则徐、魏源二人的见解和倡导很快得到了当时清政府当权派的重视, 于是以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领导这场声势浩大的近代教育运动, 以培养当时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洋务运动过程中, 需要大量培养各种洋务人才, 基于此, 清政府设立了工业技术学堂, 本着“变器不变道”的宗旨, 专门培养制器之人。在工业技术学堂,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虽然主要是电、声、化、光等反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内容, 但其中也有艺术工艺方面的内容, 比如建筑设计、造船设计等等, 这在无形中对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众多工业技术学堂中, 福州船政学堂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福州船政学堂于1866年成立, 并于1867年1月正式开学。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又称之为“法文学堂”, 注重法文学习, 以学习法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后学堂又称之为“英文学堂”, 注重英文学习, 以学习英国先进的航海技术。对于近代艺术设计教育而言, 影响较大的是法文学堂。法文学堂设有造船科、设计科、艺圃三个科目, 其中设计科主要任务是培养轮机设计人员, 课程主要包括画图设计、平面几何、数学运算、透视原理等等。1872年, 有30名学生进入设计专业学习, 一年以后, 有22名学生从该专业顺利毕业, 这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培养的第一批专业的工业艺术设计人才。除了设计科, 当时的艺圃科也承担了培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的任务。作为法文学堂三个科目中层次最低的科目, 艺圃科所招收的对象主要是有望成为领班的青年工人, 其课程与设计科基本一致, 在课程结束之时, 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一部发动机设计。由此可以看出, 在洋务派的积极倡议下, 清政府开始重视工业艺术设计教育, 着手培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 这犹如一颗楔子, 将西方艺术文化深深地植入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文化之中, 给沉寂了数千年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维新变法:奠定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科目基础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序幕, 为推动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 洋务派没有触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症结, 甲午中日战争一役, 中国的溃败, 使得刚刚萌芽的工业艺术设计教育受到沉重打击。当洋务派“变道不变器”的社会变革理想失败之后, 维新派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与洋务派只是学习“西艺”不同, 维新派却主张学习“西体”, 期望以学习西方政体的方式, 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改良。虽然这场在“西学东渐”影响之下的政治变革运动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 却给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带了新的理念和思想, 从而奠定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典型代表, 他们在教育领域的核心思想是“变科举, 兴学校”, 其主要目的在于否定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 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培养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5]90。与洋务运动相比, 此时期对于教育制度的变革更为直接和彻底。虽维新变法在短短百日之内夭折, 却直接促成了清末“新政”的出台, 促使清政府重视像艺术设计教育这样的“实利之学”。1903年, 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 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颁行的学制, 其中对工艺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 指出工艺教育的科目包括染织、土木、机器、漆工、造船、图稿绘画等等。虽然所列出的科目并非全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 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科目与艺术设计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当时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的状况下, 如此科目的细分却标志着当时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癸卯学制”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科目———图稿绘画, 这体现出清末时期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突破了传统行业的限制, 创造性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生产中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特征[6]74。虽然“癸卯学制”中的图稿绘画科并非指的就是严格意义的艺术性设计, 其中还包括了工业技术上的设计, 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科目的发展, 奠定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科目基础。

总体而言,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在“西学”不断涌入的文化背景下, 为适应国内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本质上来看, 在“西学东渐”思潮盛行的时代氛围里, 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初期的生成和发展, 既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这启示我们, 在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 要立足于本土, 着眼于世界, 积极借鉴、消化、吸收域外文化, 来提升本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3]姜丹书.我国五十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J].美术研究, 1959 (1) .

[4]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5]张惠芬, 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11

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在食品、工业、汽车、建材、服饰等行业刮起一股绿色风潮,“绿色食品”“绿色生活”“绿色包装”等新的观念不断涌现。有调查数据显示,包装废弃物的比重约占固定废弃物的三分之一,在体积上约占一半左右,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显而易见,包装设计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小觑。作为与环保紧密相关的现代包装设计,成为处理包装和环境关系的热点话题。1993年,“绿色包装”的概念引入我国,设计界随之兴起以绿色设计为主概念的包装设计思潮。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绿色包装在当代社会体现的其实是一种生态观念。这种设计观念之所以能在我国迅速传播,一是出于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思考;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觉醒。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大气污染、垃圾成山等社会问题愈演愈烈。尤其近年来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礼品注重外观设计,包装不记成本,造成过度浪费。这种现象让当代设计师在设计包装时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重视起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从而促进了“绿色包装”观念的形成。

绿色包装之选材

设计师在做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可再生或者可以快速生长的天然材料,如木头、竹子以及草本植物等材料。这些材料一是可再生,二是较易分解。目前,我国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将这些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出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结构上都非常好的包装。

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及材料用完后的归属,有学者将绿色包装材料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可回收再造的材料;二是可自然风化回归自然的材料;三是准绿色包装材料。

纸的成分主要是天然植物纤维,价格相对低廉,且原料多、生长快,还具有携带方便、可重新回收利用以及便于分解的优点。由于纸制品对地球环境来说污染程度相对较小,所以纸制品是被公认的绿色包装设计材料。可以说,纸制品更有可能是未来包装设计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绿色包装设计材料。在国际上有很多大的公司,都在使用回收的纸用于制作公司的宣传品或者信纸,以体现公司关注环境保护的宗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可再生材料是指包装回收了以后,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以使它可以循环使用。我们日常用于盛放酒、酱油、醋等液体大多采用玻璃瓶作为包装材料。而玻璃瓶是回收后可以进行重复利用的材料。绿色包装材料就是能耗少、成本低以及污染小的材料;同时,绿色包装材料容易加工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污染或者污染很小。在包装中应该大量采用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材料,这样可以增加材料的循环利用。节约资源是绿色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绿色包装之再利用

在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将包装设计成容易拆解的结构,这样可以方便使用过后的回收利用。全球最大的包装公司之一—索诺科公司(Sonoc),于1990年为了环保向社会承诺:我们既然制造了它就要收回它,所以回收了很多使用后的包装,防止了一部分包装污染环境的问题。荷兰有一家设计公司设计了一种座椅,这种座椅由回收的自行车零件重新组装而成。欧美的一些国家曾经把人们丢弃的碟片进行再设计使其成为类似于水果盘等形状的容器。可见,使用后的包装完全可以再设计再利用,这样就充分地体现了“绿色概念” 的设计思想。

绿色包装应该是一个“商品—用品—回收利用—自然降解”的绿色循环过程。当包装与产品剥离后,若还要具有被再利用的价值,就必须全面拓展包装的后续功能,延长包装使用的时间,延缓其废弃的时间,从而体现“绿色循环”这一概念。

绿色包装设计方兴未艾,明确表明人们在依从了生态规则以及审美的条件下,利用科学的手法使设计作品符合自然的人文特性。采用对人体以及环境没有污染的绿色环保材料来设计包装,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短时间的视觉满足,更重要的是久远的精神上的享受。

绿色包装之设计师的理念

社会的发展节奏促使同类产品的竞争性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信息了解有多少,设计师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产品的包装设计能直观地引导消费欲望,因此,包装设计师对商品的形象影响力和销售量担负起一部分责任。不仅如此,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元素之一,产品的包装设计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完美的包装设计能把企业的文化和消费的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愉悦消费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理念、品牌历史的认识。

在某些场合,人们喜欢通过消费来体现自我。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人们对环保的认知要求设计师要树立“绿色”的设计观念。设计不应只停留在准确地体现产品的特性上,设计师还必须为产品的长久发展进行包装设计。设计师要有开阔的设计思路,拥有以环保、节能为主旨的创意思维,用独特的设计手法,让包装在抬高产品价值的基本功能上更加绿色。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师自身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要善于观察,能听取、接受他人建议,配合团队;要充分了解产品内容,从而创作出既经济又环保、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精准地体现产品特性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阶段,将环境性能作为包装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力求包装设计对环境的影响降为最小,是每一个包装设计师必须慎对的问题。

如何正确运用产品的包装去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使产品功能与消费审美相协调,生产制作与生态环境能融洽共处,这要求设计师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作为一名包装设计师,要抛弃旧有的产品定位方法,结合当前产品的市场发展,在突破中寻求特色以适应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将产品信息转化为平面视觉时,要把此款产品包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2.始终秉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的环保理念,减少华丽装饰,简化繁复造型,缩减制作环节和生产工艺,用简洁的设计元素和经济实用的绿色包装材料制作出最生动的包装,做到在实现绿色环保的同时又能顺应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3.要注重使用可回收、可再加工的包装材料,避免使用一次性材料,造浪费,又污染环境。选择即可专属专用,又可适用于多种产品的包装材料,增强材料的使用价值。

4.产品包装不仅仅要涉及所选用材料的经济因素、环保因素,还要考虑到制作使用后是否能便捷地为产品售后的相关服务所利用,如维修、保养等。

5.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包装设计。数字化包装没有污染、可随时更新宣传内容。相对于平面包装,数字化包装更环保、更时尚。运用先进的技术去实现环保理念,消费者会对此产品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

市场的需求主导产品的发展,人们对展现产品信息的包装要求逐步提高,绿色包装已经成为评定包装设计优秀与否的一个标准。设计师须以绿色包装为出点,从材质到造型求新求异,用有限的材料资源达到最大功效的环保价值。设计的现代性已经面临着将绝对价值转变为实践的失败窘境,因而人们提出重视环境、伦理和艺术的新的设计价值诠释。

包装设计的不合理将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样就加大了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面对此种情形,设计师要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如何将绿色包装设计做好。明晰绿色包装是做设计的首要因素。從包装的设计、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入手,既要有优秀的创意,又要有环保的理念,做到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环保上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篇12

引言

设计艺术学已经将当今世界的艺术与当代的科技强有力地结合在了一起,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由于艺术设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需要不断跟随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此, 整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体系和设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里提出新教改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1]。因此“设计艺术的专业特色化发展方向”的探讨, 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中就显得相对重要了。“特色化发展”模式可以从特色专业方向、特色课程设置、特色教学形式和特色教师团队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特色专业方向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8号文件发布的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新增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 下设五个一级学科, 其中“设计学”由于跨学科边缘交叉缘故, 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2]。这是国家对艺术学、设计学专业发展又一次新的定位。设计艺术学作为应用性学科, 专业方向的设置一定要适合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逐步进入专业化、细致化, 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定位为高级专业性技术型人才。目前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极为广泛的大概念, 虽然下属视觉传达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和动画设计等几个方向, 但涵盖的专业面还是很广, 而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不可能将这些范围所涵盖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 最后导致毕业的学生到达工作岗位上不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 因此专业的细化成为特色专业方向的突破口。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分为: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插画设计、网页设计等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分为:展示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室外景观设计等设计方向;动画设计可以分为:二维动画设计和三维动画设计方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可以分为:轻工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等方向。

同时普通高校在艺术设计办学方向上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优势, 有所侧重办出特色。欧洲的设计教育值得借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设计教育非常普及, 五花八门的设计方向令人瞠目结舌, 有橱窗设计、玩具设计、玻璃制品设计、珠宝设计、陈列设计、文具设计、皮具设计等之分。一双意大利制的皮鞋要经过十几道设计绝不是传说。正是这种特色办学使得欧洲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水平[3]。

二、特色课程设置

现代科学研究的综合发展使许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构成边缘学科新的内容。艺术设计作为融艺术、美学、人文、科学技术和经济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其边缘学科的特征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纵横交叉而形成的体系中。从专业知识体系上来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印刷工业、包装技术、传播学、广告学等学科有着深度的交叉渗透关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学、装饰材料学、景观学、植物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产品造型与机械制造学、材料学、模型加工等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画设计与计算机技术、影视技术、文学剧本创作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学科的特点必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上有所体现。

同时艺术设计的公共课程和理论课程方面也应该进行调整, 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人文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应有选择地开设市场学、营销学、人际交往、应用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课程。除了学校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外, 还可通过外请专家的讲学和讲座、结合素质教育课程等多种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进行拓展, 为复合型设计人材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学校还可实行学分制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专业选修课程, 学生可有目的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课程, 有利于毕业后自主择业。实行完全学分制, 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分数, 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这种学分制教学计划弹性较大,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 允许随时改变或调整相关专业, 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应突出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 使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目标相统一。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 要对一些传统设计课程进行整合, 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相同的课程, 可以考虑合为一门课程, 既可取长补短避免资源浪费, 又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同时, 还应向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教育观念和方法学习, 结合目前我国市场实际情况开发出一些新的, 既有时代精神又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现在开设有:新概念素描、民间艺术研究、设计语言、设计方法论、文字艺术、图形创意等。中国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尝试开设视觉符号学、视觉心理学等新课程[3]。

三、特色教学形式

现代设计教育界逐步地形成了一种共识: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需要, 设计教育不仅要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结合, 还要关注设计对象与人的关系, 更要关注现实世界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发展动向, 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观念及方式的产品[4]。而在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方面更要加强, 而不仅是在追求产品的装饰性上面下功夫。也就是说现代设计教育不单纯是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教育, 应更专业化, 更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性, 更积极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将对美的理解更理性, 创造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设计。

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只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环节, 不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同时只有虚拟课题, 不重视实际设计开发等现象, 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脱节, 这与艺术设计学科高速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我们可以尝试新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主要形式是重视设计实践课题的确立, 尽量不采用虚拟课题, 让学生走出去联系课题或争取学校相关项目来进行设计, 还可根据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进行相关设计信息的查询。以设计征稿、设计交流或公益设计活动为课题进行实题的设计与开发。如果实在是没有实际设计课题, 就需要学生在制作虚拟课题前, 明确设计课题的需求、设计定位, 并对设计方向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最佳的设计思路再进行后期设计制作。

市场调研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企业实态和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让学生了解相关设计项目的情况与发展趋势, 从而对设计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较为详细的设计调研报告和设计定位报告。因此,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中去了解和掌握与市场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包装设计和型录设计课程中, 让学生到商品集中的超市和商场里进行调研与资料收集;展示设计课程中可以带学生到会展中心或展会现场进行观摩和考察、设计工程或设计工艺方面的实践课程可在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车间或工程施工的现场等地进行现场授课。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真正参与实际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 从中得到锻炼, 提高其设计实力和动手能力。

四、特色教师团队

缺乏高素质, 稳定的实践 (实验) 教学队伍是目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瓶颈[5]。我们可以学习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对于一些专业性或技术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可以外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学, 同时还可长期聘请社会上一直在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师来学校进行授课。这样的混合型特色教师团队, 可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专业技师技艺的高超, 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可了解专业技术中的操作细节与每个细节的技术、技巧, 也为以后进入实际工作起到一个桥梁和过渡的作用。

结束

现代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产物, 更是经济的产物、市场的产物[6]。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颁布的第一年里, 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观念面对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一些特色化的改革, 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能够真正为社会服务,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服务, 为我国产业体制改革服务, 最终达到与国际艺术设计教育接轨的目标。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2]中国设计在线.艺术学成为中国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EB/OL].http://dolcn.com/data/cns_1/news_21/school_213/sgen_2139/2011-03/1300475443.html

3[3]孙湘明.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装饰, 2002 (06) :16页

4[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5[5]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装饰, 2006 (12) :40页

上一篇:教学方法步骤下一篇:脂肪肝的诊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