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英语教育综述

2024-10-15

幼儿家庭英语教育综述(共12篇)

幼儿家庭英语教育综述 篇1

关于我国幼儿的英语教育问题, 一直以来都极具争议性, 支持者有之, 反对者也不少。事实上, 根据幼儿大脑和思维的发展, 进行英语教育不但具有可行性, 而且具有必要性。并且幼儿的英语教育应最先在家庭中进行。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 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 即出生后的10~12年, 人的大脑中主管言语的区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其言语中枢尚未定位, 大脑的左右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言语习得的能力逐渐下降。[1]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学习宜早不宜晚, 12岁以前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对语音在学龄前期最为敏感, 其次是对语法的掌握。[2]幼儿时期是儿童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早在50多年前就提出, 人有先天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其体现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 (LAD) 。Chomsky认为, LAD中潜存着一整套普遍的语言规则, 这些规则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 就能构成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转换语法。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 如果我们同时对幼儿进行两种语言的教学, 即对幼儿的LAD装置进行两种语言的输入, LAD会同时将备用的转换语法与输入的结构进行比较和匹配, 不断调整直到吻合, 也就是说, 幼儿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会自动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不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负担。现有大量研究表明, 两种语言都很流利的儿童在分析推理、概念形成以及认知灵活性方面的测试中都比只会一种语言的同龄人做得好, 他们的元语言技巧得到了特别好的发展, 他们更意识到了词语只是随意的符号, 也更了解了语言结构和细节, 更擅长于注意到在口头的和书面的作文中语法和意思的错误——这些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阅读成绩。[3]

也有研究者担心, 同时学习母语和外语会使幼儿产生混乱, 减缓语言学习速度, 甚至无法区分两种语言, 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个相关的研究发现, 两种语言家庭的孩子获得两种语言的速度要比他们只学习一种语言的同伴慢得多, 然而这种落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消失了, 他们在两种语言上的精通最终会使他们达到自如地运用任何一种语言。有关儿童语言理解力的研究十分清晰地表明, 儿童可以区分不同语言发出的声音和音素。因此, 理解混乱或者不准确并不是一个问题。[4]也就是说, 幼儿可以用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替换另一种语言中的相同意义的词, 即反映了延伸原则。同时学习两种语言, 不会给儿童带来语言发展障碍, 反而会促进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二、家庭英语教育的原则

1. 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潜移默化

语言只是人类交际和认识世界的工具。全语言理论强调,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在家庭中, 家长没必要让幼儿进行有意记忆, 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实施自然的影响。家长在教幼儿说话时, 应注意创造真实的场景, 如教幼儿认识“apple”一词, 就应该将真实的苹果或者苹果图片摆在幼儿面前, 给幼儿以直观的印象, 在幼儿潜意识里也会认为这个词是有意义的, 值得记忆。

多数家长在教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时, 都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色彩, 一味要求幼儿记忆单词, 忽视语言的运用性。在家庭英语的教育中, 应着重在语言的意义运用上, 强调幼儿对第二语言的理解, 可以先不要求幼儿会说。比如, 家长可以用英语问幼儿一些简单的问题, 让幼儿用中文回答即可, 一段时间以后, 再引导幼儿用两种语言表达。

2. 遵循母语学习模式

幼儿是通过联想原则经过选择性强化而获得母语的。在这个过程中, 词语作为信号, 和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的联系, 以及语言本身各种成分之间建立的联系, 最终形成了幼儿头脑中稳定的语言体系。[5]在英语学习中, 家长应鼓励幼儿多看、多读、多说, 给幼儿全方位的英语刺激。在学习中, 应特别注意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的积累, 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随意中断幼儿的学习, 保证幼儿学习的连续性。

3. 重视“读写准备”

“读写准备”运用到幼儿身上, 就是父母把幼儿最喜欢的故事反复读给他们听, 幼儿会在短时间内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根据他们的理解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将一些特定的声音同特定的书面文字联系在一起, 阅读便开始了。在英语的学习中, 如果加强读写准备, 将很有效地促进幼儿对英语的认知, 儿童会轻松地将语音和单词以及词义联系, 并了解在什么情境中使用, 这比机械地记忆单词好得多。

4. 维持幼儿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 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 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对幼儿来说, 只有当他们的外语学习是有用的, 即能够用外语来沟通时, 这种学习才能对他们产生意义。[6]

大量的研究表明, 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完成大量的毫无意义的练习, 而进行英语教育的儿童忍受更多, 比如重复听写单词, 而该单词却并不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使用。无意义的教学本身没有内在的、本质的意义或目的, 不能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 把它们提供给儿童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某种技能进行练习。

如果说幼儿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中已经忍受了大量的无意义联系以至于快要磨光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那么在家庭中,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幼儿维持对学习的兴趣。家长应把学习英语的新鲜的刺激、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见识、愉快的感受等传递给幼儿, 不要让幼儿觉得学英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5. 进行家庭学习, 注重幼儿与家长的交流互动

“家庭学习”一词所传递的是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类型的家庭在一切可能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7]当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同学习时,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幼儿家庭英语教育中, 家长不仅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还应该扮演学习者的角色, 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并且, 经常进行家庭学习还能有利于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交流, 建立良好的情感, 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一定好处。

参考文献

[1]陈琴, 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5) :27-30.

[2]赵琳.儿童早期语言教育与其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11) :15-18.

[3][美]劳拉·E.贝克著, 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沐守宽, 曹子方.谈谈幼儿的双语学习[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 2008 (1) :17-18.

[5]刘华.习得理论指导下的家庭幼儿英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11) :47-48.

[6]傅灵.全语言理论与幼儿外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7) :82.

[7]弓立新.家庭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4) :76.

幼儿家庭英语教育综述 篇2

【摘要】 家庭与幼儿园是 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 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 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 的角度出发,论述家庭教育应该 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与幼儿园教 育的结合互补: 第一是家庭教育 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第 二是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 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第三 是家庭教育应该补充幼儿园教 育的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 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 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关键词】 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互补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 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对幼 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幼儿进 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 家庭教育可以放松甚至淡出幼 儿的生活,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 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 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 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 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 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 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 做出一些调整,以实现与幼儿园 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 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 展。目前家园合作的理念已经 被广大家庭与幼儿园所接受,越 来越多的家园合作方式也相继

2010 年第三期? 家长学 校

出现。但目前的家园合作普遍较 注重幼儿园的主动性,从而使家 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那么要 想使两者实现互补结合,家庭到 底应该做些什么呢?家庭教育至 少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为 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对 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行延伸和巩 固;第三是对幼儿园教育的某些 缺失进行必要的补充。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 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 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 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 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 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 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 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 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 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 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 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 更加愉快自信。家长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 内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涉及幼儿 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 兴趣;还可以多让幼儿与社区内 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耍,并 鼓励这些哥哥姐姐表演在幼儿园 学到的儿歌、舞蹈等,让幼儿产生 羡慕向往的情感;有条件的家长 可以抽时间带幼儿提前到幼儿园 参观一下环境,接触一下幼儿教 师,让幼儿对幼儿园多一些了解,减少入园时的陌生感。幼儿入园后会有正式的上课 环节,需要幼儿保持一定时间的 注意力,对此家长可以提前一段 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这方面的

能力。比如让幼儿安静画画,听 较长时间的故事等。另外入园后 幼儿需要记得自己的小杯子、小 毛巾,对此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 引导让幼儿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兴 趣,比如在幼儿的床头、小杯子、小碗上都贴上幼儿的名字,在幼 儿的小毛巾上缝上幼儿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可以对自己 的名字十分熟悉。平时家长可以 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取物品,比如把书放到书架,把杯 子放进橱柜等,这不仅可以培养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利于 促进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幼儿期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听在先,说在后,倾听是第一位 的,阅读是第二位的,对幼儿语言 训练可以遵循这条规律。[1] 比如 给幼儿讲睡前故事,幼儿十分喜 欢重复听一个故事,等幼儿慢慢 熟悉了故事可以试着让幼儿参与 其中,家长讲一半让幼儿补充。这 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也 有利于亲子关系的促进。如今随 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幼儿可能较 喜欢这种更形象具体、更具趣味 性的休闲方式,但电视、电脑毕竟 有其缺点,不可能替代讲故事的 作用。家长要注意控制幼儿看电 视的时间,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段 来看幼儿节目,不可图省事让幼 儿无限制地沉溺于电视、电脑。

二、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 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一)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 幼儿年龄特点 从物质环境来说,应该参考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幼儿的房间 装饰应该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

点,不可太过成人化。墙面色彩 柔和鲜明、多样化,多放置幼儿喜 欢的卡通图案、玩具等,给幼儿充 分的视觉和触觉刺激。幼儿的玩 具不一定非要是昂贵的,从商场 买来的东西,废旧的塑料瓶、包装 盒等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不错的 玩具。在房间的角落为幼儿设置 图书角和区域活动角来放置幼儿 的图书和玩具,并经常变换房间 布置,与幼儿一起创设一个自由 活动的 “小天地” [2]。

(二)在家庭作息时间安排、生活习惯、学习活动的要求上,尽 可能向幼儿园靠拢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乖巧懂 事、勤劳能干,但在家却像变了一 个人,蛮横任性、没有礼貌、衣来 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幼儿在幼 儿园饮食习惯很好,但在家却偏 食挑食,喜欢边吃边玩,吃饭过慢 [3] 等。这大多是家庭教育与幼儿 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有的家长觉得平时没有时间 陪伴孩子,所以当孩子有所要求 时,出于补偿心理会无条件地满 足和纵容孩子;有的家长因为过 分溺爱孩子,生活中大包大揽,不 舍得让孩子动手,生活中总怕孩 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 耍。而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 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 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 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 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 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 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 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 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 成。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 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适当 的规则要求对塑造幼儿的性格十 分必要。家庭教育也应该注意给 幼儿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幼儿明确 哪些是他应该遵守的。比如带

故事等。这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 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幼儿记忆 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及时巩固并延伸幼儿所学的 知识。总之幼儿园教育并不能代替 家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 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 最全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 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 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 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 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 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 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 实现健康成长。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 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周围世 “ 界的美感, 能陶冶学生情操, 使他 们变得高尚文雅, 富有同情心, 爱 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 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 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 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 作用。幼儿园教育大多以课堂讲 授和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家庭环 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幼儿 园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家长首先 要注意作为孩子行为的楷模,比 如看红绿灯过马路,乐于助人、待 人礼貌等,切不可在孩子面前言 行不一。孩子与家庭的特殊情感 关系使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 事物的态度观点和待人接物、为 人处事的原则都会给幼儿带来难 以磨灭的印象。比如孩子第一次

玩毛毛虫,如果家长看到后露出 惊恐的表情并呵斥幼儿,那么幼 儿很可能从此以后会害怕和排斥 毛毛虫;如果家长每次带幼儿坐 公车时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都会让 位,那么幼儿也会觉得给人让位 是理所应当的。

(二)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 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渗透 教育 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 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 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 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 离。比如教学中常常提到公园里 五颜六色的花朵、有客人在家时 的礼貌用语、各种动物的形象和习性等等,由于幼儿数量众多,安 全隐患等问题,幼儿园无法把幼 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 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幼儿最初的美感,就是从对 日常生活和周围事物的感知中获 得的。家长可以抽出时间来陪伴 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真的观察 花朵的颜色、树叶的形状; 仔细聆 听小鸟的歌唱、虫儿的鸣叫; 感受 四季的更替、天气的变幻„„家 长还可以引导幼儿数数花草的数 量,描述一个昆虫的模样等,幼儿 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不仅陶冶了 情操而且学习了数学、科学、语 言、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大自 然的美妙和社会环境的人文气息 是幼儿最好的教师。[5] 家长还有必要依托家庭的社 区环境来培育幼儿的理财能力。比如带孩子进动物园、展览馆时 让孩子注意观察购票的过程,买

孩子逛商场时要求幼儿有所取 舍,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答应他 们的无理要求,让他从内心体验 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 幼儿才会既守规则又有创新精 神。家长应该经常与幼儿教师沟 通,了解幼儿园在各种生活习惯 上的要求以及幼儿在园的表现。比如幼儿园要求幼儿不能挑食、偏食,吃饭时双脚并拢不乱动,不 能大声吵闹,吃饭后擦嘴巴等,家 长可以借鉴学习,巩固幼儿好的 生活习惯。在学习方面家长应该及时了 解幼儿园在近段时间内的计划安 排,从而配合和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比如幼儿园本周的主要内 容是对颜色的学习,家长就可以 在与幼儿的谈话或者游戏中多涉 及颜色的练习。

(三)抓住时机锻炼幼儿各方 面能力 每天离园后家长可围绕孩子 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 些符合他们语言特点的比较感兴 趣的话题,“你们今天做什么游 如: 戏了?开不开心?” “有没有听故 事 啊?” “今 天 上 课 讲 了 什 么 啊?” 等等,鼓励幼儿复述当天在 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复习学习的 知识,比如学到的儿歌和听到的

好票后让孩子把票递上去;带孩 子到银行去走一走,看一看,指导 孩子观察分析存款与取款的异 同,了解取款机的用途和执行程 序;到超市买东西时可站在旁边 让孩子付钱,并及时教导孩子父 母挣钱的不易,没有能力买所有 的东西,促进孩子养成合理消费 的习惯。如今幼儿所处的家庭很多是 扩大家庭,与核心家庭相比,家庭 人际关系更复杂,事实上如能处 理得当,扩大家庭对幼儿、特别是 独生子女的成长来讲还是利多弊 少的。[6] 家庭人际关系随着家庭 人口数量的增多,而变得复杂多 样起来,对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化进程的 加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家 庭教育中应该坚持教育的一致 性,并且坚持祖辈、孙辈互动的双 向性,祖辈宠爱孙辈,孙辈尊敬祖 辈,从而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家 庭关系。

(三)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 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 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 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 优化。幼儿园教育由于面对幼儿 众多,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孩 子,因此对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 特长可能掌握不周,这就需要家 长做个有心人,及时与幼儿教师 沟通,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 意观察孩子,不能一味地要求孩 子跟别人一样学会什么,而要在 准确了解幼儿的性格和情绪特 点、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结合孩

子自身优势进行教育。比如一个小班的幼儿对自己 的名字不太敏感,总是忘记哪个 是自己的杯子,但当老师告诉他 杯子是在第几排倒数第几个的时 候他却能很快地找到,可见这个 孩子对数字异常敏感。有的孩子 在周岁便能全神贯注地聆听乐 曲,并对音乐的情感有所感觉,就 表明这个孩子有音乐天赋;有的 孩子节奏感强、身体灵活,喜欢随 着音乐跳动,那么这个孩子很可 能有舞蹈的特长„„当孩子表现 出了某方面的天赋或者对某个领 域特别的喜爱,家长就要因势利 导,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发展平台,以便于孩子能在正确的领域取得 较大的成就。

(四)家庭教育中游戏的参与 十分必要 幼儿园教育比较重视游戏,但亲子游戏却是需要家庭教育来 完成。这就需要家长认识到游戏 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 主动的组织游戏,并给予幼儿正 确的指导和干预。幼儿园由于要考虑到环境的 整洁和孩子的安全,有时无法让 孩子玩尽兴。家庭教育中需要注 意让所有玩具物尽其用,允许孩 子自由存放。家长尽量成为孩子 游戏的玩伴,教给孩子玩具的正 确使用方法,并及时了解孩子的 想法,让孩子对玩具保持浓厚的 兴趣,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创新思 维,一件玩具想出多种玩法。与孩子一起游戏不仅可以促 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孩子丰富社会经 验,使孩子更加自信和快乐,在游 戏中家长可以洞察到孩子的内心 世界和感受,使父母更加了解孩 子。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 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 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了。家 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 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 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 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 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 科学、最长远的发展。参考文献: [1] 陈秀艳.家庭教育中如何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中国科 教创新导刊, 2008,24 [2] 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 “ 长教育的研究” 课题组.3~6 岁幼 儿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内容要点.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2008,1 [3] 秦君.家庭教育中的幼儿 行为习惯教育.文教资料,2005,2 [4] 王海凤.家庭中幼儿规则 教育的几种误区.教育导刊, 2008,1 [5] 蒋艺艺.如何开展家庭式 幼儿美术启蒙教育.文教资料, 2008,7 [6] 李生兰.利用家庭环境资 源促进幼儿能力发展——上海幼 儿家庭教育环境的调查与思考.山东教育, 2001,5本文由workcw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他对儿童教育的一大奉献。他的 学说实质是从儿童心理的范畴超 越到教育的范畴,这也是格塞尔学 说的社会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成 人对儿童的教导过于急功近利,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不 停地让儿童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以至于使孩子无暇享受童年这一 美好的人生阶段。当然,格塞尔的成熟论也较为 绝对化。在阐述心理与发展、遗传 与环境这样重大的问题时,他采用 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过于简单,认 为生理遗传(成熟)决定了儿童的 发展。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蓬勃发 展的今天,我们已知: 成熟只是影 响人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人的发 展。参考文献: [1]威廉.C.格莱因.儿童心理发 展的理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 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家庭教育该如何 与幼儿园教育 实现互补

【摘要】 家庭与幼儿园是 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 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 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 的角度出发,论述家庭教育应该 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与幼儿园教 育的结合互补: 第一是家庭教育 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第 二是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 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第三 是家庭教育应该补充幼儿园教 育的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 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 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关键词】 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互补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 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对幼 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幼儿进 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 家庭教育可以放松甚至淡出幼 儿的生活,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 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 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 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 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 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 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 做出一些调整,以实现与幼儿园 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 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 展。目前家园合作的理念已经 被广大家庭与幼儿园所接受,越 来越多的家园合作方式也相继

。但目前的家园合作普遍较 注重幼儿园的主动性,从而使家 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那么要 想使两者实现互补结合,家庭到 底应该做些什么呢?家庭教育至 少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为 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对 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行延伸和巩 固;第三是对幼儿园教育的某些 缺失进行必要的补充。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 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 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 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 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 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 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 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 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 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 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 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 更加愉快自信。家长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 内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涉及幼儿 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 兴趣;还可以多让幼儿与社区内 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耍,并 鼓励这些哥哥姐姐表演在幼儿园 学到的儿歌、舞蹈等,让幼儿产生 羡慕向往的情感;有条件的家长 可以抽时间带幼儿提前到幼儿园 参观一下环境,接触一下幼儿教 师,让幼儿对幼儿园多一些了解,减少入园时的陌生感。幼儿入园后会有正式的上课 环节,需要幼儿保持一定时间的 注意力,对此家长可以提前一段 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这方面的

能力。比如让幼儿安静画画,听 较长时间的故事等。另外入园后 幼儿需要记得自己的小杯子、小 毛巾,对此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 引导让幼儿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兴 趣,比如在幼儿的床头、小杯子、小碗上都贴上幼儿的名字,在幼 儿的小毛巾上缝上幼儿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可以对自己 的名字十分熟悉。平时家长可以 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取物品,比如把书放到书架,把杯 子放进橱柜等,这不仅可以培养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利于 促进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幼儿期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听在先,说在后,倾听是第一位 的,阅读是第二位的,对幼儿语言 训练可以遵循这条规律。[1] 比如 给幼儿讲睡前故事,幼儿十分喜 欢重复听一个故事,等幼儿慢慢 熟悉了故事可以试着让幼儿参与 其中,家长讲一半让幼儿补充。这 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也 有利于亲子关系的促进。如今随 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幼儿可能较 喜欢这种更形象具体、更具趣味 性的休闲方式,但电视、电脑毕竟 有其缺点,不可能替代讲故事的 作用。家长要注意控制幼儿看电 视的时间,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段 来看幼儿节目,不可图省事让幼 儿无限制地沉溺于电视、电脑。

二、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 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一)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 幼儿年龄特点 从物质环境来说,应该参考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幼儿的房间 装饰应该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

点,不可太过成人化。墙面色彩 柔和鲜明、多样化,多放置幼儿喜 欢的卡通图案、玩具等,给幼儿充 分的视觉和触觉刺激。幼儿的玩 具不一定非要是昂贵的,从商场 买来的东西,废旧的塑料瓶、包装 盒等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不错的 玩具。在房间的角落为幼儿设置 图书角和区域活动角来放置幼儿 的图书和玩具,并经常变换房间 布置,与幼儿一起创设一个自由 活动的 “小天地” [2]。

(二)在家庭作息时间安排、生活习惯、学习活动的要求上,尽 可能向幼儿园靠拢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乖巧懂 事、勤劳能干,但在家却像变了一 个人,蛮横任性、没有礼貌、衣来 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幼儿在幼 儿园饮食习惯很好,但在家却偏 食挑食,喜欢边吃边玩,吃饭过慢 [3] 等。这大多是家庭教育与幼儿 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有的家长觉得平时没有时间 陪伴孩子,所以当孩子有所要求 时,出于补偿心理会无条件地满 足和纵容孩子;有的家长因为过 分溺爱孩子,生活中大包大揽,不 舍得让孩子动手,生活中总怕孩 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 耍。而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 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 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 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 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 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 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 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 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 成。

DANGDAI XUEQIAN JIAOYU ?家长学校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 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适当 的规则要求对塑造幼儿的性格十 分必要。家庭教育也应该注意给 幼儿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幼儿明确 哪些是他应该遵守的。比如带 [4] 故事等。这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 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幼儿记忆 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及时巩固并延伸幼儿所学的 知识。总之幼儿园教育并不能代替 家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 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 最全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 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 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 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 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 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 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 实现健康成长。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 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周围世 “ 界的美感, 能陶冶学生情操, 使他 们变得高尚文雅, 富有同情心, 爱 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 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 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 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 作用。幼儿园教育大多以课堂讲 授和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家庭环 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幼儿 园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家长首先 要注意作为孩子行为的楷模,比 如看红绿灯过马路,乐于助人、待 人礼貌等,切不可在孩子面前言 行不一。孩子与家庭的特殊情感 关系使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 事物的态度观点和待人接物、为 人处事的原则都会给幼儿带来难 以磨灭的印象。比如孩子第一次

玩毛毛虫,如果家长看到后露出 惊恐的表情并呵斥幼儿,那么幼 儿很可能从此以后会害怕和排斥 毛毛虫;如果家长每次带幼儿坐 公车时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都会让 位,那么幼儿也会觉得给人让位 是理所应当的。

(二)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 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渗透 教育 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 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 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 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 离。比如教学中常常提到公园里 五颜六色的花朵、有客人在家时 的礼貌用语、各种动物的形象和习性等等,由于幼儿数量众多,安 全隐患等问题,幼儿园无法把幼 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 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幼儿最初的美感,就是从对 日常生活和周围事物的感知中获 得的。家长可以抽出时间来陪伴 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真的观察 花朵的颜色、树叶的形状; 仔细聆 听小鸟的歌唱、虫儿的鸣叫; 感受 四季的更替、天气的变幻„„家 长还可以引导幼儿数数花草的数 量,描述一个昆虫的模样等,幼儿 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不仅陶冶了 情操而且学习了数学、科学、语 言、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大自 然的美妙和社会环境的人文气息 是幼儿最好的教师。[5] 家长还有必要依托家庭的社 区环境来培育幼儿的理财能力。比如带孩子进动物园、展览馆时 让孩子注意观察购票的过程,买

孩子逛商场时要求幼儿有所取 舍,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答应他 们的无理要求,让他从内心体验 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 幼儿才会既守规则又有创新精 神。家长应该经常与幼儿教师沟 通,了解幼儿园在各种生活习惯 上的要求以及幼儿在园的表现。比如幼儿园要求幼儿不能挑食、偏食,吃饭时双脚并拢不乱动,不 能大声吵闹,吃饭后擦嘴巴等,家 长可以借鉴学习,巩固幼儿好的 生活习惯。在学习方面家长应该及时了 解幼儿园在近段时间内的计划安 排,从而配合和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比如幼儿园本周的主要内 容是对颜色的学习,家长就可以 在与幼儿的谈话或者游戏中多涉 及颜色的练习。

(三)抓住时机锻炼幼儿各方 面能力 每天离园后家长可围绕孩子 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 些符合他们语言特点的比较感兴 趣的话题,“你们今天做什么游 如: 戏了?开不开心?” “有没有听故 事 啊?” “今 天 上 课 讲 了 什 么 啊?” 等等,鼓励幼儿复述当天在 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复习学习的 知识,比如学到的儿歌和听到的

2010 年第三期? 家长学 校

好票后让孩子把票递上去;带孩 子到银行去走一走,看一看,指导 孩子观察分析存款与取款的异 同,了解取款机的用途和执行程 序;到超市买东西时可站在旁边 让孩子付钱,并及时教导孩子父 母挣钱的不易,没有能力买所有 的东西,促进孩子养成合理消费 的习惯。如今幼儿所处的家庭很多是 扩大家庭,与核心家庭相比,家庭 人际关系更复杂,事实上如能处 理得当,扩大家庭对幼儿、特别是 独生子女的成长来讲还是利多弊 少的。[6] 家庭人际关系随着家庭 人口数量的增多,而变得复杂多 样起来,对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化进程的 加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家 庭教育中应该坚持教育的一致 性,并且坚持祖辈、孙辈互动的双 向性,祖辈宠爱孙辈,孙辈尊敬祖 辈,从而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家 庭关系。

(三)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 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 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 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 优化。幼儿园教育由于面对幼儿 众多,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孩 子,因此对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 特长可能掌握不周,这就需要家 长做个有心人,及时与幼儿教师 沟通,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 意观察孩子,不能一味地要求孩 子跟别人一样学会什么,而要在 准确了解幼儿的性格和情绪特 点、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结合孩

子自身优势进行教育。比如一个小班的幼儿对自己 的名字不太敏感,总是忘记哪个 是自己的杯子,但当老师告诉他 杯子是在第几排倒数第几个的时 候他却能很快地找到,可见这个 孩子对数字异常敏感。有的孩子 在周岁便能全神贯注地聆听乐 曲,并对音乐的情感有所感觉,就 表明这个孩子有音乐天赋;有的 孩子节奏感强、身体灵活,喜欢随 着音乐跳动,那么这个孩子很可 能有舞蹈的特长„„当孩子表现 出了某方面的天赋或者对某个领 域特别的喜爱,家长就要因势利 导,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发展平台,以便于孩子能在正确的领域取得 较大的成就。

(四)家庭教育中游戏的参与 十分必要 幼儿园教育比较重视游戏,但亲子游戏却是需要家庭教育来 完成。这就需要家长认识到游戏 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 主动的组织游戏,并给予幼儿正 确的指导和干预。幼儿园由于要考虑到环境的 整洁和孩子的安全,有时无法让 孩子玩尽兴。家庭教育中需要注 意让所有玩具物尽其用,允许孩 子自由存放。家长尽量成为孩子 游戏的玩伴,教给孩子玩具的正 确使用方法,并及时了解孩子的 想法,让孩子对玩具保持浓厚的 兴趣,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创新思 维,一件玩具想出多种玩法。与孩子一起游戏不仅可以促 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孩子丰富社会经 验,使孩子更加自信和快乐,在游

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篇3

感恩教育应是我们幼儿教育关注的一部分。本文幼儿感恩教育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研究。研究最后指出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幼儿感恩 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个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感谢生活,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感恩是一种思想境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社会责任。对感恩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对幼儿感恩的研究则更晚。感恩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之一,对幼儿的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幼儿感恩的内涵

《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口。”《现代汉语词典》说:“恩惠:给予他人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概言之,感恩是指个体对自然、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因素的积极认知和感激之情,并提供相应回报的行为。它既是一种积极认知,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更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行为。

幼儿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将感恩教育内容与幼儿进行对话,使幼儿拥有感恩的意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感恩行为的对话活动。

二、研究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其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的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的发展,为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有的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幼儿园角度对幼儿感恩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识恩、知恩、报恩、施恩。以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了幼儿感恩的培养。

三、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

在对幼儿感恩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研究者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1]在幼儿园中幼儿表现出的感恩相对家庭有所提高,但是仅表现为对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等礼貌行为。在人际关系上,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2],在接受帮助后有部分幼儿知道说“谢谢”,其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幼儿普遍缺乏感恩的心态。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杜文婷(2009)探讨了幼儿感恩教育缺失家庭方面的原因是:家庭教育襁褓式理念、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和网络的冲击等。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幼儿最先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地方,父母对幼儿的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汇成人生长河,家庭本是幼儿最早感受到爱,也应是最早懂得感恩的地方,然而父母的家庭本位的价值观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植入到家庭成员的语言和行为中,悄悄地“潜入”到幼儿的头脑里,而形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爱而凝固成父母事事包办,孩子遇事言听计从,毫无感恩之心最终形成唯我独尊的冷漠态度。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并没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长辈对幼儿的溺爱,父母忽略对幼儿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认为对孩子的付出天经地义无需感恩。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接触最频繁,关系最亲密的对象,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唯有树立父母正确的儿童观,父母通过与幼儿对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幼儿园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的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幼儿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智力的学习课程,在传授知识时以“问题——答案”逻辑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在“奖励——惩罚”强化模式下让幼儿学习知识的各种各样隐形规则。幼儿园竭尽全力开发各种各样智育课程,而德育课程却以理想的观念来引导幼儿,却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这种停留在口头说教的感恩教育方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从而使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犹如小鸟虽从天空飞过,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3.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使幼儿从小就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而从未接触过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1.家长的言传身教。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同时,父母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2.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心中,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向他人感恩,对幼儿为班集体做出的工作也应该表示感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感恩类的幼儿图画故事书和儿歌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采用移情训练法可以使幼儿与文本中的人物更好的产生共鸣,真正理解人物的感恩情感。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还应时时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3.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在正确引导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家园合作可使家长和教师很好的交流幼儿德育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策略,可使家长和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幼儿感恩教育的各项活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四、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冷点

(一)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

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事实描述阶段,其实验研究相对还很薄弱,所以其理论相对较少,起步也较晚。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是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等在2001年提出,他们详细论述了感恩的亲社会本性,提出感恩具有三种特殊的亲社会功能或道德功能,即道德计量功能、道德激发功能及道德强化功能。[3]费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于1998年提出了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思维行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感恩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4]张晶(2010)提出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情感德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综上,笔者发现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均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引进而来,幼儿感恩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

陈志琼(2004)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赵晓芳(2006)提出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二是情感层次,三是实践层次。其中情感层次连接认知和实践层次,在感恩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如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一样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和相应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把幼儿感恩教育看成是一种通过教育措施是可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期望的最高水平,对幼儿感恩的培养并不会受到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五、结论

幼儿感恩这一理念自古就有,然而将其作为一种培养理念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却是近几年的事。幼儿感恩教育虽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

研究现状是从幼儿感恩的表现状况进行的描述分析,并未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内在机制的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推理分析,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并未对幼儿感恩年龄的发展阶段进行任何研究,使用的发展理论和中小学及成人感恩发展阶段一致。研究方法单一,多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其设计方式多基于定量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月芬.学前幼儿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2] 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

[3]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 杨小青.学会感恩:一种提升幸福感的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探源 篇4

一、过分溺爱,娇惯放纵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爱是亲子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自然的。但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养成任性等不良习惯,以致于影响个性的发展。所以,父母之爱需要理智而有分寸,要讲究慈爱,并注意爱的方式,千万不可溺爱。

二、百般伺候,难以“忍受”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本是情理所在,无可厚非。但不少家长对孩子不放心、不松手,总是越俎代庖,事事都为孩子代劳。例如,当孩子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还是不让孩子去干,妈妈穿衣,洗脸,爸爸装书包,削铅笔;当孩子能整理自己的房间时,妈妈嫌他笨手笨脚,磨磨蹭蹭,就替孩子叠被子、扫地、整理书桌,如此等等。日久天长,孩子体验不到自我服务、生活自理的乐趣,慢慢也就自己不动手做,总想依靠父母。

三、过度营养,浪费“伤身”

家长注意孩子饮食中的营养是对的,因为这是孩子成长所需。但过多的或超出身体需要的营养,不但在经济上是浪费,而且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极为不利。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肉、奶、蛋等营养品不断,使孩子吃成了小胖墩,殊不知,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四、过多干涉,限制过死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常带着高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每一件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创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孩子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害”,但更多时候是家长怕出“危险”,什么事都加以限制,这不仅禁锢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且束缚了其个性发展,从而使孩子的创造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五、过多抱怨,满腹牢骚

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慈爱的母亲整日怨声不绝,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总抱怨孩子贪玩,整日唠唠叨叨。殊不知,这些话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过度教育,其他全忘

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的成绩出类拔萃,一味重视知识的灌输,让孩子学这学那,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智力“超常”现象,并挤掉了孩子的休息和游戏的时间。如假期里,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家长还要送孩子去学钢琴、英语、美术、书法等等,搞得孩子疲惫不堪,甚至于产生厌学的念头,结果适得其反。

七、期望过高,“目标”至上

有些家长以自己的愿望代替孩子的愿望,过早地给孩子定下奋斗目标。作为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期望、赞扬和赏识,能让孩子产生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促使其成长。若不根据孩子的天赋或素质以及环境等客观因素期望过高,并施加压力,孩子虽经努力还是达不到目标的话,就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最后失去信心,从而打击他们的上进心,也难以获得其本来应有的成就感。

八、不善言笑,生活枯燥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板着面孔,缺少幽默感和诙谐感,生活中体现不出天伦之乐,缺乏温馨的气氛。还有的父母每天沉醉于麻将中,对孩子的一切不屑一顾,至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更无从谈起。作为家长要多想一想怎样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调剂好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一玩,给孩子创造交流的条件,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到生活的充实。

幼儿家庭教育 篇5

实验第一阶段

研究员每次从班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的智力拼图任务,由于第一阶段的任务比较简单,所有孩子都能完成。测试完成后,研究员会把分数告诉孩子,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研究员把参加实验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半的孩子得到的是表扬他们的话,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另一半孩子得到的是鼓励他们的话,如“你刚才很专注,用心,看得出你很努力,加油!”

实验第二阶段

随后,孩子们开始参加第二轮的挑战,这一轮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拼图任务。结果发现,上一轮被夸奖“聪明、很棒”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难度较小的拼图任务,而被鼓励“努力、专注”的孩子,则大部分都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实验第三阶段

所有孩子参加相同难度的测试,这次拼图任务是初一年级学生的水平考题,因此基本所有的学生都无法完成测试。

实验第四阶段

幼儿家庭教育初探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习惯;能力;健康身心;培养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孩子成长最具有影响力的第一环境,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幼儿园无法比及的。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科学,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了改善幼儿的教养环境,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教育观。为此,本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孩子终身受益。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开心心上幼儿园”“玩具大家玩”“我会看图书”“整理物品”“爱护图书”“我是小主人”等活动,鼓励幼儿能积极回答问题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形象的进行表演。久而久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生活习惯的培养教育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的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通过“不挑食身体棒”“起床了”“系鞋带”“多种多样的蔬菜”等活动。让幼儿做到生活有规律,能按时睡眠、起床,会自己吃饭,不挑食、不偏食、能安静进餐。饭前便后会正确洗手,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整理,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幼儿的生活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劳动能力的培养教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当今社会新科技迅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优越,家长们把重点放在了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却忽略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意识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依赖性过强。其实,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劳动最光荣”“我来帮帮你”“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爱劳动的孩子人人爱”“勤快人和懒惰人”等活动,让幼儿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及鞋子,学自己整理床铺叠被。再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知道懒惰不好,会生病,会变得让人不喜欢,懂得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好吃懒做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四、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品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是一切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抓好幼儿期品德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主题活动:“长颈鹿打招呼”“给妈妈送甜蜜”“我与同伴一起玩”“有朋友真好”“笑比哭好”“爱心手语”“爱惜粮食”“小甜心与小苦恼”“爱心奉献”等,让幼儿知道要尊敬长辈,乐意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做到不随便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团结友爱等等。幼儿还知道了帮助别人做事,会使自己和别人很快乐。

五、健康的身心教育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的健康教育理念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故事、儿歌或图画为载体,生动诠释健康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并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巩固和锻炼。培养幼儿健康心理受很多因素影响,心理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家长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难以控制,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各成员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使家庭充满温暖。通过开展“我小时候”“哭哭脸和笑笑脸”“微笑的魅力”“我高兴、我快乐”等活动。让幼儿有爱心,性格开朗、活泼,乐意交往、融于集体,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感恩。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们把课堂上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实践相结合,把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幼儿的健康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生活中得到提高。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7

一、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

幼儿时期是人性格逐渐形成的初期,也是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延伸、扩展和提高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父母永恒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特殊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安全,有利于健康性格的形成。现在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样不利于幼儿健康性格的形成。

二、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环境的质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谐的家庭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很多帮助。父母互敬互爱、生活协调,不仅有利于幼儿个性陶冶,而且对幼儿教育会事半功倍。反之,紧张的家庭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而且会对幼儿性格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幼儿身上倾注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对幼儿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热爱大自然,父母只有学会懂得幼儿、理解幼儿,才能走进幼儿心里。首先,父母要有一颗童心,要懂得换位思考。其次,父母要给幼儿提供适合他的教育环境,这个环境不但要安全、温暖、有阳光、有新鲜空气,而且要能让幼儿张扬个性。父母不但要满足幼儿的情感意愿,而且要满足幼儿的操作、运动愿望。父母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幼儿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前提下,尊重幼儿,维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幼儿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幼儿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幼儿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父母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学会倾听,认真对待幼儿的每一个要求,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作出回答;每天都应抽出时间来陪幼儿,常带幼儿去他们感兴趣的地方玩耍,让他们独立思考,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经常为幼儿朗读一些通俗易懂的美文,培养幼儿从小爱书的好习惯,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启发他们创编故事,选择话题与幼儿开展讨论;不要在幼儿犯错时嘲讽挖苦,切忌辱骂体罚;不要对幼儿的失败表示瞧不起,而要及时地安慰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理解和尊重,是沟通父母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父母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幼儿,把幼儿看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遇事要多与幼儿商量,要和幼儿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幼儿不是放任幼儿,父母应善于引导和教育。

四、寓教于乐,寓学于玩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而有的父母却不懂或不尊重幼儿的天性,既不让幼儿玩,又不教幼儿玩,把幼儿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父母应该正确地对待幼儿的玩,并善于把幼儿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比如:秋天来了,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父母可以带幼儿一起去公园里观察树叶的变化,然后捡几片形状不同的树叶带回家,引导幼儿在玩树叶的时候,先按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再让孩子玩树叶印画、树叶贴画。幼儿在活动中兴趣会很高,会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如果幼儿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父母应成为幼儿的好楷模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仅是幼儿的偶像,而且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父母的影子。所以父母希望幼儿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的人格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父母思想修养高、作风民主,幼儿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幼儿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幼儿家庭英语教育综述 篇8

1. 准确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

在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之初就应当对幼儿数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有部分教师认为, 在每天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对幼儿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无论是在心理发展还是在身 体发展方面, 幼儿与成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尽管幼儿教师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但是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往往依赖于成人的思考角度. 幼儿教师要想随时掌握幼儿的所思所想, 就应当与幼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交谈,倾听幼儿的心声. 幼儿教师唯有通过对幼儿的了解, 才能够掌握幼儿的相关信息,对幼儿喜爱的或者是排斥的教学活动形式,幼儿成长中体现出的长处与短处等. 在对幼儿发展水平有所了解与掌握之后,教师才能够依据教学活动的目标与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具有新颖性与合理性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 具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合理选择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育的目标通常分为总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与年龄目标. 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幼儿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的智力. 单元目标则是依据教学活动具体情况来设定,并且每一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有其所特有的教学目标. 年龄目标则是按照幼儿的班级与年龄特点设定的目标.

首先,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活动目标之前,应对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有所了解. 在数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牢记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都应体现出总目标.具体说来,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相关内容,在每个活动设计中都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其次,教师在了解幼儿数学教育单元目标与年龄阶段目标的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应包括的目标.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将单元目标与年龄阶段的目标作为参考的依据,依据单元目标与年龄阶段的目标确定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 在设计时应考虑将具体的活动目标置于什么位置, 教学活动阶段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些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仔细地考量. 最后, 教师应依据具体目标选择所应当包含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时,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分成三步:(1)指导幼儿理解“6以内的加减”的含义;(2)培养幼儿正确地、熟练地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3)熟练掌握加法交换规律. 依据此教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展开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 设计合理的数学教育活动 ,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补充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基本设计完成后,还应当考虑活动设计的合理性. 因此, 教师除了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外,还应当考虑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通常情况下,小班数学教学活动以20min~25min为宜,中班和大班数学教学活动则以半小时为宜.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是否难点设计得太多,难点过多就会超出所预定的时间;活动设计的难点过少则会达不到预定的时间,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同时,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考虑在内. 对于安排幼儿操作这一环节是否应加入其中,需要教师谨慎地思考. 依据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在探究活动方面,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幼儿的操作性,则难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当然,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考虑活动的开展能否依据幼儿的身心水平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将幼儿的特长体现出来.对于设计活动不当的地方应进行必要的修改.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展开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依据幼儿成长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开展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数学教育活动看似简单,但在数学教育活动开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却不简单.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安排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就如何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对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互补研究 篇9

幼儿的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对幼儿园教育的补充, 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只有重视并完善幼儿的家庭教育, 才能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有序开展;同样, 只有幼儿学校教育的同步灌输, 才会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奠定完善的理论基础。

1、幼儿园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范本

因为幼儿的家庭教育都是在各自的家庭展开, 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幼儿家庭教育存在封闭性、片面性的弊端, 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相比较而言, 幼儿学校教育拥有一定的教育指向性, 教育目的明确, 教育方法也相对比较科学, 学生能够接受到完备的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熏陶。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感到有心无力, 甚至束手无策, 于是便有了打孩子骂孩子的现象。其实这都源于家长家庭教育的概念不清, 违背了基本的教育方法, 不能从科学的角度给与孩子正确的指导。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结合学校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妥善进行,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幼儿园教育制约家庭教育发展模式

身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它也是基于我国幼少儿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程度而制定出的具体教育方针, 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需求。因此, 大多数家长在制定家庭教育的政策方法时, 都会沿袭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和方针, 还原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来进行幼儿的家庭教育, 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束缚, 这就显示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二、幼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巧妙融合

1、及时做到幼儿园与家庭二者的互通

沟通是建立学校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必要纽带, 增强互相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播教育方法, 促进学生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正是要抓住这一契机, 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互通有无, 用真诚的态度得到家长的理解与信任, 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 进行电话沟通, 或是借助于网络的沟通途径都能很好地帮助其建立联系, 也可在校园活动时邀请家长参与, 融洽师生与家长的关系, 加强交流合作意识, 从而在幼儿教育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 形成有效的教育合作方式。亲子活动的广泛开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丰富了周末生活的同时, 更能加强师生、家长的联络, 使幼儿学校教育的内容更加生活化, 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2、积极参与是促进幼儿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 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互助的重要体现。作为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家庭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对幼儿园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家庭教育的鞭策, 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 家长委员会的成立, 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作为委员会成员, 推选出委员长, 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幼儿每学期的学习内容、发展方向, 教师每学期的教学大纲, 甚至学校每学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 都可以由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分析、讨论, 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每年学期末, 可以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期末的学生考评, 使考评过程更加透明化,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 促进了二者的紧密融合。而家长们对学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会被幼儿园管理者接受, 并积极改进, 为幼儿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出适当调整。

3、在融合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二者的互补

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有序进行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家长群体中不乏人才的出现, 挖掘这部分人才, 并用之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 能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一般而言, 家长的优质资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即家长的职业优势资源, 家长的独特个性资源和家长的家庭优势资源。所谓家长的职业优势资源, 是指家长不同的职业特征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社会, 了解社会需求, 同时也能为幼儿园工作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而所谓家长的个性资源, 则是指家长不同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影响幼儿的个性形成, 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 并发展这一认识, 形成优势资源。同时家长的个性资源也促进了幼儿园工作的鲜明独特的个性形成。比如, 亲子活动中, 个性爽朗的爸爸能够给孩子亲切、新鲜、充满活力的示范作用;而相对严肃的爸爸则会使孩子放不开, 不能充分体会到亲子活动的乐趣。甚至可以邀请家长认为某科的临时任课老师, 既有新鲜感, 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其中男性老师更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男性老师不同于以往女教师温柔的教学手法, 而是柔中带刚, 增添了教学活力, 使学生乐在其中;至于家庭优势资源, 它对孩子健康心理特征的形成意义重大。完善的家庭环境资源, 可以给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家庭学习环境, 形成乐学向上的家庭学习氛围, 对于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影响深远。孩子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园和学习天地,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大有裨益。综上所述,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融合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在此前提下进行幼儿的学校教育, 并将二者紧密联系, 保证交流与合作, 适当进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延伸, 是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形成家园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4、建立互助型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模式

幼儿园管理工作应将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包涵其中, 这也是形成二者互帮互助的有效途径。上文中提到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 会感到束手无策, 不知从何处下手, 也不知从何处改善, 特别是面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 家长只能拳头相向。究其原因, 是家长对教育的误解, 对教育方式的不清, 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 而幼儿园工作者则可以从这一方面下手, 比如创设“家长课堂”, 鼓励家长参与课程讲授, 了解幼儿教育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方法, 以更好更高效的途径实现幼儿家庭教育的高时效。以周末的亲子活动为契机, 搭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又可以及时反馈家长信息, 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这一过程中, 幼儿园的教学特色,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 管理者的教育理念, 都在无时无刻传递给家长, 指导着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孩子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更好地帮助幼儿完善自我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个核心, 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二者联系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 应向家长积极地传播自身的教育理念, 宣传优秀的教育传统, 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的开展。只有做到二者的互补互助,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解玉真.“互动式”家教指导模式——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 .

家庭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关键 篇10

未来社会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则是人的性格特征的竞争,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以后成熟性格特征的好坏。我们的孩子能否在明天的较量中取胜,取决于今天的教育。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人一降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第一眼看到的社会中的人是父母,最先受到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由于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直接,因此家长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对于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又十分独特的。近年一些研究证明,特别是在幼儿期,幼儿的性格特征还没有定型,但这是他们未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幼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便是父母,幼儿期是一个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逐步向独立自主过渡的阶段,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谈举止,性格行为及教育方式对孩子事事、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且孩子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更大。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十分巨大,环境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婴幼儿时期被剥夺或忽视给予智力刺激的儿童,将很难达到他们原来应达到的水平。家庭实施早期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不失时机的给儿童充分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使儿童不虚度智力发展的最宝贵的关键期,充分发挥其潜能,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往往拒绝孩子的提问,家长们这样做实际上忽视了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轻视了质疑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孩子学习的机会。我认为家长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质疑,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正确给予回答,多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多给孩子添加一些常识性知识,增加他们的精神食粮。教育子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得好,将为社会增添有用的人才。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的一种教育手段,用表扬来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他进步,孩子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但一味地赞扬,甚至连孩子的缺点也赞赏,津津乐道,就会造成孩子自以为是,养成只能听赞扬话,不能听批评话的习惯,产生了盲目的“自我优越”的心理。这样一个从小听不得一句不中听的话的孩子,将如何面对未来并不平坦的人生道路。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于孩子的优点要大力肯定,给予赞扬鼓励,但对孩子的缺点也应不断指出,并经常有意识地受些“吃批评”的锻炼,让他分清是非,不滋生骄傲情绪,形成谦和的性格特征。

美国家庭教育医疗专家马尔霍利博士说:孩子们需要的是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信心和自我价值。他认为每个小孩都需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诸如想象的时间、与其他儿童玩耍或独处的时间、参加没有家长监督或安排活动时间等,正是在这些并非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孩子们才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内心,开始探索自己的潜力,实施自己的创造力。马尔霍利博士还强调,有一件事家长不能做,就是不要鼓励孩子参加他注定要失败的某种活动,家长们应听取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帮助孩子做出决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有时不妨让他受点冷落和冷遇,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得到一些磨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给他鼓励,激励孩子去克服,但不动手帮他解决。当孩子遇到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时,父母该以乐观的情绪感染他,设法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他逐渐学会乐观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怕困难”,并去“解决困难”。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有健壮的身体、出色的智慧,还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完美的人格,有远大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和爱美的情趣。

家庭如何进行幼儿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性格教育;智力教育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所受教育的好坏是父母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更是从孩子未出世就开始进行各种的胎教教育,孩子出世之后的各种教育那就更加重视了。

幼儿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都可以说是幼儿教育。狭义上讲,幼儿教育则是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教育主要适用于年龄在3-6岁的幼儿,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和发展的重要且特殊的阶段。人的年龄在3-6岁,对人来说是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会接触极大的词汇量,使其拥有词汇量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语言的飞速发展;孩子的智力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孩子的个性也随之逐渐形成。

幼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学校教育两个部分。家庭教育主要是幼儿父母对孩子的启蒙式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久的人,所以,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里起着十分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教养行为影响孩子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会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幼儿。幼儿会学着模仿父母,从而逐渐地去适应人类社会,渐渐地掌握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幼儿园学校教育主要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在专业正规的幼儿园机构会接受到专业的、符合孩子年龄阶段需要的知识,同时也会受到系统、科学的培训,他们会跟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认识、体验和学习集体生活,这点对孩子成长来说很重要。然而,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处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以亲子之间浓郁的血缘之情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是任何机构和组织都无法比拟的。

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人养成习惯、塑造个性和品质的开始,对人生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很重要。幼儿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体、性格和智力。在幼儿阶段,最要看中幼儿身体方面的教育。好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然后当前许多父母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孩子身体教育。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很多都是体弱多病,动不动就是往医院跑,如果孩子连最基本的健康身体都没有,那么如何再去要求孩子拥有超长的智力呢?父母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到首位,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幼儿时期的孩子,效仿能力极强,而父母则是他们效仿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不注意个人卫生、心理的健康,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受影响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在这要提到一点,幼儿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现在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代名词——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幼小的孩子在家,他们或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或是自己独自成长,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孤僻、自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性格方面,幼儿时期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环境对幼儿进行性格教育,当然,父母自身的影响也很重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健康、积极、乐观和独立的性格,这样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为孩子塑造良好性格打下基础。在智力方面,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很重视,孩子不仅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智力培养,还在专门的机构如幼儿园接受正规、系统的智力培训。但当前很多父母在孩子智力开发上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孩子掌握一种或多种艺术就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孩子是被动的在学习,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是指孩子思维的拓宽、视野的开阔,孩子应该更多的接触大自然,多去思考问题,探索未知的东西,保持无线的好奇心,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能力。

幼儿教育过程中有些注意事项需要父母和幼儿园引起重视。第一,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威信,不恩能够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更不能养成孩子一条件换条件的坏习惯;第二,父母不要过分的保护孩子,孩子能力确实无法达到的事情父母可以帮着做,但当孩子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父母要大胆的放孩子去做,父母只要在旁边进行必要的指导和保护就好;第三,孩子虽然宝贝,但当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还是有必要送孩子去,毕竟幼儿园里的老师们都是专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会接受到更为正规、专业的学习,同时,还在还可以学习到团队、集体生活的能力;第四,针对当前社会频频出现的幼儿园老师虐打孩子事件、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一方面可以制定法律法规,从法律方面规范幼儿园用人机制、教育教学方式,关闭一些未经单位批准的私人幼儿园,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园教学公开透明化,受家长、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共同监督。

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每个家庭所关心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父母、家庭和社会,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和正确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9(06).

[2]唐淑,冯晓霞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化敏.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J].早期教育.2003(05).

[4]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岳丽岫.幼儿教育应使儿童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家庭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发展 篇12

一、幼儿性格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性格开始形成的时期, 家长对幼儿性格结构的诸方面都应重视, 抓紧幼儿期性格的培养, 这对孩子一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与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性格跟人的成才与否、学习、生活、事业成就, 跟人际交往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重视幼儿性格的培养。

二、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因素

(一)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 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 不同类型的教养态度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些不良的教养态度会造成幼儿异常性格的形成。

理想型的教养方式即爱而不娇, 严厉而慈爱, 父母与孩子的态度可以交融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 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 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独立活动的能力, 而且善于与同伴相处。

(二) 家庭对幼儿个性形成的影响

心理学家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形成的时期, 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 这些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 学前期的重要性正在这里。可以肯定个性的初步形成是在学前期, 也就是3-6岁的幼儿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 在社交活动中的目的性和独立性增强, 凡事要求自己做, 并逐步按照父母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 自我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仅能把自我和客体分开, 而且能够初步独立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还能逐步透过外部行为表现评价内心评价品质。

由此可见, 家庭气氛对孩子个性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为了下一代, 我们的家庭应朝着民主和谐, 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唯此, 家庭才可称为孩子温馨生长的摇篮, 也才成为体现新时期精神文明的窗口。

三、培养幼儿健全个性的途径

(一) 如何培养幼儿的个性

当今的社会, 是竞争的社会, 人所表现出的各种品质对其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过得幸福, 就要从小培养他良好的个性品质。一个人的学习和成就, 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发展程度, 而且还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如:爱好、兴趣、情感、恒心、进取心、自信心、自制力和事业心等。因此, 要抓好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对孩子独立的要求应该珍惜和保护, 应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 家长只在旁做一些帮助和鼓励, 并逐步对他提高要求, 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困难让他去克服, 使他学会努力去克服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困难, 坚持进行某项活动或完成一定的任务, 这样, 可以培养他的意志和性格。在培养孩子个性品质过程中父母不仅应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塑造, 还必须以身作则, 尽可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善于协调孩子心理, 满足其正当愿望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孩子的好奇心是强的, 好奇心是探究的大前提, 是创造的主要特征, 它往往和需要、兴趣结伴而行, 为了更好地生活, 人们对美产生了好奇。有了美的需要, 于是产生了对大自然或文字艺术的兴趣。只有对事物好奇并产生兴趣, 才能在司空见惯的交杂事物中独具慧眼, 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同时, 心理由此而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认识得到了培养。

(三) 激发幼儿创造性想象,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创造性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根源, 幼儿在启发引导下, 创造性想象已经显现出来, 他们想象动物的语言, 想象地下情形, 这幼稚天真的想象, 却正是有所开拓创新的前提, 也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家长, 不能用成人或常规的标准来限制他们, 把强烈的好奇心, 浓厚的兴趣, 大胆的想象斥责为胡思乱想。相反,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大胆假设, 大胆联想, 通过文学艺术活动, 让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去解释, 然后发挥创造性的去表达。

父母是幼儿最直接的抚养者和第一任教师, 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同时, 要注意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 做到对孩子既爱护又严格教育, 既宽容又不放任, 在树立家长的教育责任心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技巧, 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个性的作用是巨大的。家庭成员的关系, 父母的文化修养、性格特征, 特别是父母对幼儿教养的态度, 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 生活方式等都会在幼儿个性形成上打下最初的、深刻的烙印, 直接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为此, 必须重视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远见.父母的革命[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2.

[2]郑惠连.成才三步曲[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12.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

[4]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出版产业经济下一篇:透明的有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