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角度

2024-10-26

产业经济角度(精选12篇)

产业经济角度 篇1

世界各国由于文化背景、分类标准、经济发展、文化需求的不同,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影视业、 娱乐业、旅游业、艺术产品等等。

中国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与我国动画片的数量、质量、 体制机制及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性, 同时动画产业的发展又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只要动画产业发展良好势必会给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跨越式发展,还可以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所以,动画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

(一)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美国称文化产业为版权产业,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影视业、印刷与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和娱乐业等多个领域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处于领导地位。[1](P89)

美国是一个不设防的国家,美国人的观念总是处于一种激进的变革之中,各种观念和文化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零星碎影。美国又是一个文化的大杂烩国家,各国文化都可以在美国融合成新的美国文化,而后又可以被美国影视作品稍加处理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美国的影视作品可以在世界各国占有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发布的《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业:2012年报告》:2012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增加值为16980.7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1.25%。其中版权产业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版权相关产品出口额为1420亿美元,仅次于军工产业,远远超过同时期航空航天、农业、食品、药品等其他行业。

美国的影视业和娱乐业在世界范围内有着绝对的优势。美国的影视公司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影片数量、 质量更是高于一般国家,因此票房收入高达全球的60% 以上。美国很重视对于文化产业链的多方发展。就动画片而言,美国瞄准的是国际市场,本着为世界观众制作动画片的理念来创作,这就使他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开阔的视野。美国动画片的取材相当广泛,《阿拉丁》取材于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白雪公主》选自德国童话,《花木兰》选取是中国的民间故事及《木兰辞》, 《功夫熊猫》更是把中国特有的“功夫”和“熊猫”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功夫熊猫》在2008年上映,随后被中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在北美票房2.5亿, 在中国上映三周累计票房超过1.35亿,更是国内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2]美国动画产业链的经营之道大致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会高成本投入、高科技运用、 明星加盟,中期是动画片的外包加工和出版发行,后期就是一些外延产品的开发,最出名的就是迪士尼乐园, 每年都可以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创下高额收入。动画产业的良好发展是美国版权业持续高速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传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下滑趋势,他们把目光逐渐投向文化市场。日本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使它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报告显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2011年日本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0.3万亿日元(约合8804.2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的14.99%,1995年至2011年日本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5.8%。[1](P92)

说起日本的文化产业就不能忽略掉日本的动漫业,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更使得日本的动漫业占据世界动漫的三分之一左右。 日本是一个特别爱看漫画的国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这说明日本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漫画市场,这就解决了日本动画片的题材来源问题。将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漫画改编成动画片,加上电视的叙事技巧和电脑绚烂的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漫画的故事性和冲击力。

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被称为“日本动漫大师”, 他创作的《铁臂阿童木》把日本的动画带向了世界。另一个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获奖无数, 他把日本的动画片提到一个可以和美国的迪士尼、梦工厂相媲美的高度。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主题融合其中,不仅得到全球人产生共鸣,更是受到全世界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动画片不仅世界各地的少年儿童钟爱,许多成年人也喜欢的原因。宫崎骏在2001年创作的《千与千寻》,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304亿日元的本土票房收入。里面的河神那么肮脏,浑身充满垃圾, 最后却是千寻这个小女孩净化了他。这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江河的污染;而要千寻去净化他,也是说明人类所造成的结果,需要人类自己来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的问题,表现环境问题的影视作品很多,相比美国的一系列灾难片,日本动画片的形式更能被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儿童更好的接受和理解。 日本的其他文化产业,如游戏软件、旅游文化、电影业等, 最近几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而动画产业是其文化产业中的龙头老大,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和美国日本相比有很大差距,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开发度不够的新型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十年前,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 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多于3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教娱乐等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会一路上扬,这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和空间。[3]文化产业日后的跨越式发展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中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形成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那样独具特色的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地球村”的形成,国家之间的距离被拉进,文化方面也存在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同时也产生了“文化侵蚀”现象,弱势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威胁, 就像中国的动画业由于创作人才严重不足,产量甚少, 技术相对落后,这就为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占领中国动画市场提供了大好机会。长期以往,中国少年也不可避免的会接受一些美国或日本的文化熏陶,影响青少年的审美,甚至出现对美国和日本的认同高于本国文化的现象,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就动画片这一方面而言,中国动画片的早期发展曾无比辉煌,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说明中国的动画片是相当有实力的。早在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 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两部水墨动画获得极大成功,当年的《哪吒闹海》曾被英国公司购买了十五年的世界发行权。“中国学派”足以看到外国动画专家对中国动画的高度认同。 自文革后,中国的电视电影一直呈持续发展态势,而动画片的创作停滞不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很多制作人对于动画片认识不足,“小儿科”、“利润少”等, 一部分创作人员转向电视电影的制作。

中国的经典动画角色:孙悟空、黑猫警长、葫芦娃、 哪吒、海尔兄弟、舒克和贝塔等等都是中国的经典动画片的代表。但是由于思想方面的原因、管理体制的落后、 技术制作的粗糙、营销机制的不完善等等一系列原因, 没有形成像美国迪士尼乐园那样的产业链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最近几年,电视上出现两部具有影响力的动画作品: 《喜洋洋与灰太狼》和《熊出没》,不仅在质量上有所提高还注重衍生品的开发。《熊出没》在2012年初首次亮相央视,其更是一度创下3.85的收视率,其动画衍生品的销售节节攀升。2012年9月1日,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正式与北京华图宏阳图书有限公司签订独家授权协议,《熊出没》、《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系列动画片由北京华图宏阳图书有限公司印制纸质图书出版物。截至2013年1月底,已出版5套相关图书。2014年1月17影片《熊出没之夺宝奇兵》是熊出没第一部贺岁电影同时也是国内首部3D动画大电影,更是创下接近3亿的电影票房。《熊出没之雪岭熊风》是《熊出没》 的第二部大电影,于2015年1月30日上映。《熊出没》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取得了优秀的销售成绩。早在国内发行启动之前,该片就已经收获了来自俄罗斯、意大利、 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订单,已经出口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强动漫有关负责人介绍,《熊出没》的国际市场表现,是中国动画“走出去”的一个缩影,已经发行至美国、意大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数量超过十万分钟。业内人士认为,从电视动画片到动画电影的品牌延伸,已经成为国产动画电影赢得市场、 确立品牌及发展动画产业的重要途径。[4]《熊出没之夺宝奇兵》取得的巨大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合家欢”市场的开拓,“老少通吃”。从这个意义上说,《熊出没之夺宝奇兵》的成功为国产影片走出低幼定位、拓宽潜在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所以,中国的动画产业是有能力再现辉煌的。

二、中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可以从动画产业方面加大力度。就中国的影视作品角度来看,动画片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毕竟中国的动画片仅在国内就有接近4亿的少年儿童, 这是巨大的动画片及其形象相关产品的消费群体。中国动画片从一开始就努力在流动的影像背后透出深刻的民族性,民族文化内涵与风格形式(剪纸、木偶、水墨等) 的运用使中国有着独特的话语表达系统。中国动画业的发展首先要开拓市场、加大投资、扩展企业规模,还应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国际合作,提高国产动画片的质量, 同时着力开发外延产品。就像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技术及外延片外最重要的是有着强大的民族文化背景作支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创造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的是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无论是产品的生产还是宣传,都必须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曾经批判孔子,而很多国外的学者来中国,一定要去看曲阜,凡是与孔子有关的东西,他们就感兴趣。现在曲阜成了中国第一旅游品牌,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一旦中国的文化产业纳入了正轨,就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积累十分深厚,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本。和动画片的发展一样,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可以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产业经济角度 篇2

刘金典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小,人们常常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毕淑敏《提醒幸福》

什么是幸福?我觉得幸福就是一种使人觉得满足的一种感受,一种心理体验。幸福对于视财如命的葛朗台来说拥有无尽的财富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对于忧国忧民的杜甫来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最大的幸福。对于放浪不羁的李白来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他最大的幸福。而对于现实中的我。我觉得只要正视事物的两面充分享受现时一切美好的东西。充实大学的生活某部位得到什么而大喜,也不为失去什么而悲伤不已。我只愿积极的乐观的走过我有意义的充实的大学生活,这就是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幸福。

萨缪尔森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幸福公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这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人的幸福的程度。首先他把事物对人的有用性给人的满足程度量化处理,例如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给人的满足程度是五个效用单位,看一场3D科幻电影给人的满足程度是十个效用单位。那么一个人实现了这两反面的欲望的话,那他的满足程度就是十五个效用单位。另外,我们可以总结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在欲望既定的条件下,效用越大越幸福。效用既定的情况下,欲望越小越幸福。如果一个人的欲望无限制的膨胀,什么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都想据为己有的话,他会觉得自己目前拥有的还是太少了。也就是说他的欲望趋向于无限大,那么他的幸福程度也就相当的小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那些贪官们是绝对不幸福的,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机前往甚至是上亿元的人民币,他们还是觉得太少了。他们的欲望也就趋向于无限大,他们的幸福程度也就可能趋向于零了。当然我说上面这些意味着可以抹杀人的欲望。我也反对那些禁欲主义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的话,那何来的幸福感呢。所以幸福还是个和主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然我们可以克制我们的欲望,我们可以以道家的基本思想为行为准则,不让各种不必要的欲望疯狂的膨胀和蔓延。这样我们才能够从生活中的得到更强的幸福感。而现在我们可以推断一下道家和儒家那个幸福感更强的问题。儒家强调向外求,他们追求的是“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目标大而空。所以用幸福公式来验证儒家的幸福程度时。我想儒家因为追求的目标太难实现而会相当苦闷。道家是向内求,即强调修炼自身,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宁静致远。我觉得道家的幸福程度还是会比儒家的高些吧。但儒家也有那种向内求的贤者。例如颜回,一瓢饮,一箪食,一壶浆,居于陋巷而不改其乐。这说明他又达到了另一个较高的境界。

既然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而给我们带来幸福感,那么就要面临需求层次的问题。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解决了一个人的需要的分类,并且他把需求层次划分成几个层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随着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提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安全感,归属感以及受到他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在物质方面的欲望得到满足是低层次的,因此给人的满足程度也就较小。而精神方面的需求满足会给人很大的满足程度。因此我们可以把幸福公式做一些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既然我们有两方面的欲望,那么也就产生两个方面的效用,即精神层次的效用和物质层次的效用。马斯洛还提及了高峰体验。就是那种投入到自己所做的有意义的事中二玩我的状态。这就是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它所产生的效用会是无限大。而物质层次的效用总会受到各种限制而十分有限,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是很容易就得到满足的。不可能说一个人一天吃十顿饭。也不可能说一下穿一百件衣服。这就是说物质层次的效用是一个常数。并且每个人都相差不多。那么更重要的就是精神方面的满足。根据假设的新的幸福公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很富有却没有幸福和快乐了。以为他虽然可以在物质的需求当中获得比别人相对多的满足,但是他可能在精神方面没能得到满足。所以他还是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例如有个和谐的家庭关系,我最怀念的就是和家人一起看春晚是的情景。或者是有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得到众人的尊重。或者是把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那么这对于一个人精神方面的满足是很有帮助的。精神的需要得到满足,也就使一个人更感受到幸福。

再结合我自己,我觉得我现在很幸福,因为我觉得在精神层次上的效用还是比较大的。我比较喜欢回家,因为我和爸爸妈妈可以说是朋友,和他们交谈时十分轻松。他们十分开明。因此我觉得我有一个比较幸福的家庭。其次爱我的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得到了追求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值得拥有。

从经济学角度看文化产业体系改革 篇3

摘要: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体系改革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前进。本文重点围绕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产业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并相应地提出了文化体系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文化产业;市场经济;改革

1 文化和文化产业化

1.1 文化

现代的学术理论研究中,对于“文化”的定义阐述具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之分。“文化”在广义上的定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及精神文明的总称,并重点指代精神文明。而从狭义上来看,“文化”特指包含社会主观意识形态等内容的认知,涉及领域众多,包括思想道德、艺术、文学、宗教、哲学、政治、科学技术、风俗等。

1.2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化形成的前提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系列产品实现商品化。一旦进入商品制造和流通阶段,无论是无形状态还是有形状态,文化商品都首先具备独特的属性,包含长期劳动过程的积累,同时凝聚制造者的艺术灵感。文化商品与其他在经济市场环境中存在的其他商品都是类同的,他们必然结合了具体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从而创造了商品的社会流通属性,也创造了商品的必然价值。既包含体力劳动影响下的使用价值,也包含脑力劳动影响下的价值。文化商品的创造者们通过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从而获得了必要的劳动补偿和报酬,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构建与发展。

2 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产业提升经济发展魅力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无论是哪种工作领域的人们都开始认识到文化作为精神化的社会财富。企业从最初的盲目寻找发展模型追求规模扩张和经济利益,到现在积极构建自有企业文化,定位市场角色。这正是文化的力量在其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无法忽视文化这样的软实力,帮助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帮助企业牢牢抓准当前和未来的市场发展动向,把握机遇,立志创新走文化兴企之路。成熟的文化产业包涵文化内容、技术力量、公共服务、运行资本四项最为核心的要素,他们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内容激励着社会不同形态的物质需求,技术力量左右着实体经济的产业发展形态,运行资本的规模和具体分配决定着当前市场的发展规模,而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项目则成为了决定企业创造事业的成败关键。通过文化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发展更加灵活,在机遇与挑战中寻求最佳定位,展现自己茁壮成长的魅力。

2.2 文化推动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文化商品的制造和流通,大多数的文化商品都属于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文化服务机构的设立,也可能仅仅是作为面向大众群体的非盈利性组织,意在丰富大众的日常生活内容。当然,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产物,文化又具有经济产业的本质属性,对于积极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而言,企业能够正常通过产品的投入和产出过程进行必要的核算和循环,从而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所赋予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并且在不断的融合中影响着社会发展众多领域。现阶段,人们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和必要的项目规划加强对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积极探讨对当前文化产业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与革新,是实现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3 文化体系改革的具体策略

3.1 文化体系的改革首先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

(1)律法政策。国家和区域都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条例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改革,通过法律更为规范和强制的形式,确定文化产业框架与基本制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法,构建必要的文化体系改革基础。

(2)财政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都应该确保经济5000年的文化历史在新时代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又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跨越,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并获得来自于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收益。国家应该从财政政策上持续加大开设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区域性财政自理,强调对财政扶持政策的创新。利用经济发展的相关原理,探索现代金融工具运用于传统财政手段的新模式,实现在经济市场运行中盘活财政资金,缓解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在资金上的融资难题和周转困局。

(3)税收政策。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补给,因此带来的科技税收比例也在相应增加。应该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中关于科技创新面的税收政策,既要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又要灵活全面地控制科技成果实现文化转变的税收增值。在文化产业中,微漫产业、数字电视等新兴事物应该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才能更好地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必要地提升国民经济汇总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公益性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减轻负担,推动公益建设。而涉及国家战略的相关文化产业,要积极重视,在税收政策上也应该立项专收,在支持战略性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同时带动外围产业发展。

(4)人才政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注入和培养。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积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培养基础资源,合理控制人才培养规模和形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宏观面的调控,还是微观面的实践,都要推动人才培养达到产业发展的标准。对于本土人才要积极培养,对于未来人才的引进和吸纳,也要在政策上有所重视,构筑引进基金,妥善解决人才交流和引进中的困难问题,尽可能实现对于高级人才的引进,确保文化产业体系改革中的技术把关和落实保障。

3.2 区域文化产业应建立城市群落中心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域经济而言,能够提供必要的精神文明服务,实现在艺术文化的氛围下的信息获取,并提供必要的娱乐休闲,城市的发展既需要经济指标的增长,也需要城市精神的强化。城市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改革能够影响当地的市场经济、科技发展、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发展。对于全面发展地域经济的各区域而言,应该确保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相互统一协调。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必要吻合消费全球化的背景,应该积极建立以城市群落中的中心地带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在这样的产业形成和带动下,必然能够融合更多的资源和条件实现文化振兴。

3.3 产业改革离不开深化广播影视文化工作

文化产业中,广播影视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更为贴近。既帮助民众休闲娱乐,又能够获取足够的外界信息,成为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文化产业体系改革过程中,也要不断从几方面来深化广播影视文化工作。首先就是抓准品牌,呈现精品战略。广播影视节目应该算是推广较为成功的文化商品,只有突出更符合国家发展特征、彰显民族魅力的精品节目才能有利于广播影视的文化发展。其次,重视文化惠民,健全公共服务。应该加大对能够为民众带来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和场所的建设投资,提高文化设施的建设规模,举办加深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联欢。第三,建立更为有效的文化演艺联盟,带动整体的演艺品牌发展。完善各种演艺文化的票务系统。

4 结语

文化产业体系改革,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在体系改革中不断立足实际,创新开拓。同时要不断推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借助文化影响扩大在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刘奕.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效应与政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3).

经济新闻的角度选择艺术 篇4

一、从群众的角度落笔, 采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记得当时老百姓对传媒的各种经济新闻格外关注。有些外出赶集的农民把新华社播发的关于允许开放集市贸易的文章绑在扁担上, 如果有人不让他们出卖自己的农副产品, 割什么“资本主义尾巴”, 他们就会把这些报道拿出来跟他们讲理。现在我们的媒体每天都要刊发不少的经济新闻, 但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却不多。作为新闻从业人员, 我们有责任捅破改革措施同群众利益之间隔着的一层“窗户纸”, “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的呼声和愿望, 提供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

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是有强烈的选择性的, 比如银行利率的调整、物价起落的报道、再就业信息的发布、住房制度的改革等都能受到受众的重视和欢迎, 但对改革进程中的有些措施则不那么关心。这并不是这些措施不关人民群众的痛痒, 其实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问题是我们的经济报道不善于揭示这一本质。比如说我们写农村的变化, 还满足于前几年那样写粮满仓、猪满圈、建新房、买新车等等, 就远远不够了, 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他们的心境, 把握人心所向、人心所盼、人心所思、人心所恶。对当前的农村政策, 他们是怎么看待其中的得失;对农村未来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怎么想的;对农村基层干部状况, 他们是怎么分析的。如果经济报道能从这些方面选择角度, 就能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不但群众爱看, 各级领导也会感兴趣。

从群众角度去写, 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而且有助于克服报道公式化、枯燥、干涩的毛病。2003年6月1日, 是南海伏季休渔开始的第一天, 粤港两地的电视台各报道了一条新闻, 同一题材的两条新闻采写的角度就完全不同。香港某电视台选取的是这个角度:记者来到海边的渔家, 渔民告诉记者, 伏季休渔一休要2个月, 收入减少了, 生活支出却不能少, 生活没有了着落, 他们决定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贴息贷款问题。而广东某电视台是这样报道的, 记者来到渔政部门, 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伏季休渔是国家的法令, 任何人不得违反禁令, 作为行政主管部门, 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偷捕者。同一题材两位记者选择了不同的角度, 前者用平民的视角, 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报道伏季休渔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体现人文关怀,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后者单纯站在政府的角度, 对民情漠不关心, 这样太硬的新闻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 也很难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因此从群众的角度下笔, 更能使政府新出台的一些经济政策深入人心。1993年5月, 新华社两名记者在湖南省衡南县采访时发现, 这个县一次印制的27万张“农民负担卡”, 真正发到农民手里的还不到40%, 大部分发到乡镇一级就卡了壳。于是他们撰写了《农民负担卡为何发不下去》的报道, 详细披露了这一严重违反国家政策的事实, 尖锐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新华社发通稿后, 被《光明日报》等12家省级以上大报相继采用, 读者反响十分强烈, 农民们看到报纸为他们说了话, 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都奔走相告。此后, 河南、山东等省发生的类似情况, 新华社分别以《怪哉:猪头税当人头税收》、《农民办张结婚证, 竟被收费千余元》为题一一曝光, 使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新闻不但有助于体现经济报道着眼于实践, “敢为人民鼓与呼”的传统, 而且有力地提高了经济报道的威信。

事实上, 对中央的每一项决策, 老百姓、社会各群体都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相应的反应, 既有积极的, 又有消极的。在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 以及重大经济措施, 包括一些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时, 我们的经济新闻要着力于从群众的角度, 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事实的报道, 提示出这些政策和措施, 会给老百姓带来些什么利益, 老百姓又需要如何抓住机遇,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积极参与开发建设。这样, 老百姓就会感到这些政策措施不再与己无关, 而是密切相关。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 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说到底, 是我国亿万人民亲自参与的一项伟大社会实践。记者要广泛深入地接触群众, 在群众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发现群众的首创精神, 在群众的首创精神中选择与群众利益相关、心理相关、认识相关的报道角度, 写出的报道就会合着群众的脉搏, 富有生活深度和思想深度。《羊城晚报》曾根据新华社的一条长电讯稿精编成一条消息《提醒记者……》, 则是一篇思想性强、影响力大的社会经济新闻。消息的内容是:辽宁大窑港湾的一批工人对来采访四个泊位竣工庆典报道的记者说, 写竣工剪彩的报道时, 不要都是“当官儿的名单一大串, 没咱工人的份”, 下工地“不要就爱跟着领导跑”, “工人见不到记者的影”, “搞好大中型企业关键是工人”, “不给工人鼓励, 政策再好也难见实效”。这篇从群众角度采写的报道, 写了事、写了人, 更写出了人的思想, 写出了工人自己的心里话, 也写出了许多读者想说而未说出的话, 说明了办好企业不能忘记工人阶级的道理。由此看出, 记者只有号准群众的脉搏, 摸透群众的需要, 从受众的眼光审视报道客体, 选择报道角度, 才有坚实的基础, 写出来的报道才有影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从市场的角度出发, 采写出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

市场同老百姓息息相关, 老百姓也离不开市场, 经济新闻要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组织报道的指导思想。记者要主动地去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研究读者最为关心的热点, 进而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从市场角度采写的经济新闻, 可以给政府的宏观决策、企业的经营行为、消费者的资金投向等方面以启示, 帮助他们从千变万化的经济领域中捕捉规律性的东西。西方传媒的采访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华尔街日报》有记者600人, 除一部分在世界各地当驻站记者外, 跑政府部门的记者仅十几个人, 其余均在各编辑部跑市场报道。这种“少数记者跑部门, 多数记者跑市场”的采访方式, 在西方传媒中屡见不鲜, 这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位从事西方经济报道研究的学者曾写道: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寒暑表。市场又酷似一面镜子, 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 高层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社会消费者都要按市场的指挥棒运作。这样重要的地方, 作为经济记者, 又怎能不深入进去采访呢?

市场经济要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要通过市场。市场连接着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新闻源的这种变化, 要求我们把新闻的立足点及时地移向市场, 把采访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基层。1987年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的苍山“蒜苔事件”, 是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中矛盾的集中体现。后来, 苍山县把教训变为财富, 围绕市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做了不少创造性的工作。记者在苍山实地调查发现苍山的变迁, 关键还是百万人民市场意识的觉醒, 大流通带动了大农业, 苍山被誉为山东的“南菜园”。为了进一步追踪苍山农民南下闯荡市场的脚印, 1991年, 记者到上海、浙江等农贸市场跟踪采访, 从全国大流通领域审视苍山局部的经验, 透过当年由于流通不畅引发蒜苔事件, 如今蔬菜却能渡江过海, 走向全国, 记者相继发表了《南菜园为何四季长青》、《走出山东方知市场无边》等探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战略性转变的思辨性新闻。1992年, 在惊涛骇浪中不断走向成熟的苍山农民, “把菜篮子挎到国际市场”去竞争, 在日本东京蔬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苍山的路子对其他地方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闻作为上层建筑最敏感的一部分, 作为传播这场变革的媒体, 自然更应该顺其潮流, 与之适应, 为其服务。同时把经济新闻的立足点放在市场上, 正确地反映和引导市场, 适应这种变化, 经济新闻也应该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决定新闻价值的取向。

多年来, 许多记者习惯于跑领导机关、跑政府部门、跑各种会议来获取新闻线索, 不作深入采访, 不少生产、经济性报道成了正面表扬性的“黑板报”。这样的稿件往往大同小异, 毫无新意, 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经常深入到市场中去把握群众的脉搏, 把群众的情绪当作新闻市场的第一信号。湘潭电视台主创的经济新闻专题《抓大莫凑大》曾获湖南省广播电视奖一等奖, 角度选择就别具一格。该文没有过分关注作为湖南省七大企业集团之一的湖南湘潭电线电缆集团企业负责人如何贪污腐败导致企业破产的新闻角度, 而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反思这个大集团破产的原因。因为它的组建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搞“拉郎配”, 把原本分布在湖南省衡阳、娄底、湘潭三地的四家企业捆绑凑大, 这一行政行为有违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规律。这篇报道抓住事物发展变化中带方向性、苗头性的新闻事实作为宣传报道角度, 既触及了现实中的热点、难点、疑点, 又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主流和发展趋势,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三、从大局角度出发, 增强宏观经济新闻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彰显新闻报道的独特性

经济报道本身有其特殊规律, 但不同经济现象相关性很强, 会连带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而社会问题又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当前经济报道较难把握, 关键就在如何把握好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其核心就是要求牢牢树立社会稳定的意识, 在看待一些经济现象时, 必须有注重社会的观点和讲政治的观点, 概括说就是大局观。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指出, 经济新闻始终是我们报道的重点, 要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把握基调, 按照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重点宣传中央“双防”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成效;二是宣传亮点, 强调我们的经济在健康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虽遇到问题, 但没有伤及基本面;三是引导热点, 特别是对股市、粮价、房价、汇市等普遍关注的问题;四是分析难点, 统筹国内经济和世界的互动, 分析当前的不确定因素, 探讨如何确保经济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紧紧抓住“大局观”这个关键词, 用好用活高端资源, 以事明理、以小见大, 通过微观反映宏观, 体现经济大局与社会大局观, 往往是成功的探索。2007年, 猪肉、食用油和蔬菜价格走高, 市民对此反映强烈。CPI的涨跌, 很多人说是猪肉惹的祸, 但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为何会成为这轮农产品通胀的源头?2008年两会期间, 新华社记者采写了一组物价报道的稿件受到好评。《代表餐桌话涨价:一头猪不能承受的税费之重》、《重庆市生猪税费标准及实际征收表》、《“一头猪”的民生经济学———人大代表细算生猪利益账》。稿件以“一头猪”作为一个小切口, 通过一头猪的养殖全过程, 将围绕它的各种收费、利益链条等算了几本明白账, 使人们明白价格上涨背后蕴藏的深刻学问。稿件讲述养殖户的忧虑和困难, 反映中国物价变动和走向趋势, 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问题。由人大代表来算这笔经济账, 通过他们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 拉近了人大会议和老百姓的距离。

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记者采写新闻的眼光和手法, 即采写新闻的视角应从追逐经济发展的大效益、大场面、大意义等, 转换到关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改变过去一味从政府部门角度去采写经济新闻的做法, 并深入挖掘新闻背后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记忆犹深的是2004年的“江苏铁本”事件, 当时的大背景是国家针对金融、土地、项目审批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宏观调控来控制投资过热。按照一般的思维, 这最多是个违规占地的典型, 无非就是占地规模更大些, 农民补偿更低些。报道中, 新华社记者没有过多关注“铁本事件”造成多少人流离失所上, 而是探讨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这一事件的特殊性, 就在于铁本项目的上马是连闯“红线”, 在土地审批、银行贷款等四个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稿件最终是将本是经济行为的铁本事件, 放在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 通过“以小见大”实现其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找到其中的典型性也就抓住了“七寸”。事实证明, 中央三令五申对钢铁等行业投资过热的预警是及时和正确的, 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有效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 “江苏铁本”事件的警示效应的确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陈芳.宏观经济报道的民生视角[J].中国记者, 2008, (12) .

产业经济角度 篇5

在“十二五”期间,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应从跨区域经济合作与市场潜力提升的侧重点考虑大连社会经济活动的战略定位和政策选择。因为包括临港、临海产业繁荣的城市经济力和市场潜力的提升,和港口、保税港区等与全国和世界顺畅联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两大经济基础。

一.大连城市经济力的提升机制与优化方向

1.在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方面,在大连外向型经济比重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应注意广泛开辟国内市场,拉长已有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特别是要优化临港产业结构,注意打造一个提高海运适箱量和货源的临港制造业结构,包括对石化产业、口岸机械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转口加工贸易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经济潜能的基础:一是提升大连的技术进步水平,争创城市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二是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本地消费规模增大和结构细化来吸引外地的消费力,从而增强大连的经济增长动力基础。

2.在提升东亚航运中心的建设水平方面,核心是提升海港竞争潜力。

这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依托于大连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形成与港口紧密联系的产业连锁关系和社会经济联系以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之外,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和提升港口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这主要是通过建立大连海港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提升大连港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其综合环境和腹地经济发展成果形成区域性的物质集聚流,在运输市场上具备综合竞争实力形成长线条和网络状的物流经济体系;二是要提升海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高水平的现代化软服务系统。同时,还应注意提升空港的竞争潜力。大连机场航空运输近几年已经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客运方面增长速度更快。为此,应注意开发航空货运市场,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航空货运企业的联合,积极推动大连航空运输市场的发展。

3.在提升城市融资潜力方面,应把金融经济力输出作为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

区域金融经济力的竞争潜力就是区域金融体系的竞争优势,它表现为该区域所拥有的金融资源数量、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获得的便利性;金融产业的整体及局部效率和发展潜力;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金融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相关的外部金融环境。即区域在金融资源吸纳、配置过程中的突出优势。大连应紧密依托于本地输出输出产业的发展从上述金融竞争力上加强建设,通过金融功能的强化提升城市总体经济力从而为航运中心发展创造条件。在航运中心功能建设的本身融资上,应适应港航企业发展的资本投资大、折旧期限长、投资回报率稳定等特点,创造条件促使航运企业上市,以解决其投资资金超过其积累的问题。航运中心建设不仅要从技术功能上考虑港口功能的大型化、深水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更要从其社会经济功能上考虑其运作和管理模式的资本化、市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4.在提升外向型经济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以增强城市吸引力方面,第一要关注海空两港和口岸集疏运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设施的建设潜力;第二应在设施上保证保税港区潜力的提升。应考虑扩大大窑湾保税港区面积,有条件地、分批分期地扩大大连保税港区的开发;实现税区内作业单一化,促进保税港区各项功能良性发展,拓展保税区效用的辐射范围,使其真正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大连对外开放、打造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实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对东三省及内蒙东部的辐射作用,更有力地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与竞争。

二.大连在东北亚地区的市场潜力地位及提升途径

城市市场潜力的含义是相对于城市外部区域的购买力而表现的该中心城市的供应能力和吸引力。

根据市场潜力,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就需要GDP的提升潜力和由交通成本所决定的市场引力。这就不单纯是港口的吞吐能力问题,而是城市整体经济力的发展水平和整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问题。

在环渤海和黄海周边的10个港口中心城市中,大连属于市场潜力高于GDP排名的城市,即拥有良好区位条件和广阔市场潜能,但目前经济力不是很高;这既与上海、天津类的经济发展能力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力和辐射力都很大的区域性极位城市不同,也与宁波类的总量经济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却不是很高,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城市集聚力还有待于改善的城市不同。

城市为周边地区展现的市场潜力,由高到低的排位是: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烟台、宁波、仁川、秦皇岛、日照、营口;而需要区外市场机会,由低到高的排名是:上海、天津、仁川、营口、青岛、大连、宁波、烟台、秦皇岛、日照。可见大连市场潜力较大,存在大量吸收外地资源的市场机会,但是目前捕捉区外市场机会相对不足。

大连城市市场潜力综合表现有三:一是集聚力。由城市规模经济和城市边际收益集中反映。数据表明,大连市“十一五”期间处于规模经济区间,城市边际收益处于不断上升阶段,集聚经济效应明显;二是城市辐射力。大连在十个港口中心城市中,经济影响力中等偏上,在现有的圈域下,辐射力首先应向东北和内蒙东部地区扩散,进而向渤海、黄海地区扩散;三是中介力。包括城市物流,资金流,劳动力、人才和人口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和生活主体流动的媒介力量。大连客货运输量、社会资金拥有量、劳务流动量均为省内第一,这种流动量推升了大连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递次程度。

根据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的这些经济特点,应取的经济发展方向是:第一,大连属于市场潜力高、但目前GDP相对不算高的经济中心城市,故城市经济力增长对大连的市场潜力发挥,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具有关键性推动作用。因此,大连城市经济增长要依靠国民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港口基础设施及物流服务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第二,大连属于争取外部经济因素和利用外部商务机会不足的城市,港口功能低于经济功能。故主动寻求外部经济因素和港口商务机会,应是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策略。要鼓励本地商人同外部(内地、东北亚乃至全世界)建立更广泛的经济和商务联系;航运部门要坚持走出去战略方针,建立东北地区、全国性、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环流物流和商流框架,全方位地把握港口发展的商务机会。

第三,大连属于本地消费力较弱、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GDP的外向型经济城市,这使大连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不足。因而广泛开拓国内市场和提高本地消费,应是建设航运中心的重要地方性政策。要持续提高本地居民消费和加快对周边地区及腹地的经济扩散,逐步形成以大连为核心的国内和东北亚地区的产业连锁和经济脉络。

三.跨区域经济合作与提升市场潜力的政策对策

1.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在产业结构上,要从大力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着眼,积极鼓励技术进步,重新选择和确定产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要全面分析大连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状态及其转换,根据产业的高收入弹性、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高产业关联系数来确定主导产业;根据增加值比重的占优比例来确定支柱产业;根据资源稀缺度和国家需要来确定战略产业;根据孱弱的供给能力来确定瓶颈产业。在产业组织政策上,要从提升生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着眼,鼓励区域中的企业利用本区内各方面的资源、品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势互补,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关联经济、分工经济等外部性经济收益。以形成合理的区域内分工专业化、跨行政区的企业集团组织、体现比较优势的企业群和产业基地上制定政策,推进共同目标的技术协作和经济贸易合作,逐步形成产业网络、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共同体。

2.经济空间规划合作政策。区域经济作用力依赖于连接各城市硬件和软件的网络系统的健全和完善程度。网络系统包括交通、通讯、供能、商流等基础设施。大连应在辽宁沿海已经规划的五个点的重心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把各点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功能区整合起来,使辽宁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务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等设施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3.市场开发整合政策。应制定和实施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鼓励多种形式的签约活动,形成区域性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特别是要发展区域性的资本市场,为区内的企业重组、结构转换提供重要的经济条件。在国家市场结构和市场参数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和行为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效率,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合作。

4.资源环境政策。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所面对的东北亚地区,共同点表现在海洋资源的共同特色,即在面海、向海和弄海的开发战略中,大连应与五点一线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统一的海洋资源开发政策。要在国家海洋局和省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细化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和利用政策,使各经济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实施合作。

从交易费用角度研究网络经济 篇6

摘要:网络技术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经济的内容、方式和组织机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而开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它通过全球互联网络(Internet)加快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交易费用;网络经济;边际费用

在网络经济下,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的战略由求大求全转向求新求快。电子商务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中小企业可与某个大型企业结盟,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战略联盟,也可利用网络,组成虚拟企业,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规模影响将弱化。

1交易费用与企业生存环境

交易费用是价格机制运行所必然产生的成本,它“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市场不确定性意味着,有关价格、质量、品种、交易伙伴以及供求双方可能的搭配情况是难以预见清楚的,这使得交易的难度增大,正因为市场的透明度较差,因而产生并增加了交易的费用,例如交易双方为了尽量使自己免受或少受未来市场变化的不利影响,会尽可能地了解价格变动的趋势,这就增加了谈判和达成合同的费用。

当通过一个组织,让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生产要素,并能够以比市场外购更低的成本来实现同样的交易时,企业就产生了。即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节省部分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是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以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了部分的市场交易成本。简言之,企业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可能只为了减少交易数量,而把规模无限地扩大。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存在着技术上以及内部协调管理的成本,产生许多效率损失。其中信息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上的各种缺陷,致使所传递的信息损失、失真、迟滞或扭曲,从而增加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2网络经济挑战“交易成本”理论

网络经济则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当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极大的“互补效应”。对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交易方式及交易成本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企业生存环境。

网络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在网上的传送十分迅速、便捷,时空差距不再是网络世界的障碍,网络极大地降低了时空成本。在传统环境下,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局限,因此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收集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很难针对用户的特别需要提供定制服务或个性化服务,很难面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广泛采集用户信息,可以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可以低成本地为更多的消费者服务。

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简化市场交易过程,消解市场中介组织,可以低成本地进行精确的统计与分析。传统经济环境中,许多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做精确细致的统计分析,因此许多结论或对未来的期望都是十分不准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的经济行为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经济行为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并能借此作出总结,预测未来以及作出较为精确的决策,最后,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交易效率的低下,减少信息不对称意味减少用于搜寻信息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意味着社会运行成本的降低和社会净剩余的增加。总之,网络具有大幅度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

3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即企业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但这种替代是有成本的,企业内部亦同时存在着组织生产、协调管理等等的内部交易费用,因此存在一个企业效率边界的确定问题,当企业内部用于组织生产及协调管理等的边际费用恰好等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费用时(MR=MC),企业即达到了其最佳的规模,也即是企业的规模边界,这种分析方法是以成本为中心的,即各种要素(资本、人力、资源)在产品中的比例随着总产出的扩大而减少。工业时代追求的标准是企业规模。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生存方式,它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提供给企业一个崭新的生存环境,使得不仅是大企业能突破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的约束向更大规模发展,也使中小企业摆脱了市场中面临的许多不利因素,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来建立的国际联系,来开拓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才能开拓的国内、国际市场,来进行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发展,许多商品逐步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状态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变,使企业结构出现了专业化、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中小企业发展热潮,据统计,2000年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000万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企业规模出现了集中与分散、大型与小型“双向协同”发展的趋势,企业的战略由求大求全转向求新求快。

网络经济使规模影响弱化

(1)电子商务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

面对电子商务,大企业与小企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知名度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大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广泛的市场影响来提高知名度,反过来企业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电子商务使规模差距的竞争已变得微不足道,中小企业可与大企业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发布电子公告,进行商品宣传,平等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开展经营活动。积极主动地将产品信息推向主要的分销商和消费者,而将市场动态、生产计划、R&D;信息

推向战略伙伴,这样,企业无论大小,都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依靠自己的信息体系,与其他企业分工协作,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在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将其他非核心技术业务“外包”出去。中小企业也可成为某个大型企业的“外包”企业,从而与大型企业结盟,得到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机遇。在一个合理的分工框架之下,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效率,风险分摊,降低成本,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实现“大而全”,必然要依赖中小企业,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中小企业也可以依靠自己的信息体系,通过Intranet和Extranet及在其上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同时才也可与其他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在工业经济下企业注重独立性,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则必须加强与同行的联系与合作,即是合作伙伴关系,又是竞争对手关系。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构建“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基于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网络经济下创新和知识将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

在工业经济下,企业追求的是规格单一的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并利用庞大的销售队伍在尽可能多的市场上把生产出的产品推销出去,而网络经济下,消费者被认为是企业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企业按他们的需求组织生产、提供服务,大规模单一生产形式将逐渐转化为小规模多品种生产形式。同时一个企业除固定资本和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因素外,创新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将成为企业(特别是IT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小企业可以选择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取得竞争优势。

(4)虚拟企业趋向“无界”经济

虚拟企业可以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的实质是,通过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来延伸企业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保证和加速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

虚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划分已不明显,逐渐趋向“无界”经济,虚拟企业的功能和效果远远超过原来单独企业的机动性和竞争性,它不必像工业经济下的企业那样,大而全,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某个企业的优势,而是来源于各个相关企业多种不同的生产能力、功能特长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是一种整体上的优势,是取决于能否将参与的企业最适合的部分紧密无缝地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产业经济角度 篇7

在当前的经济、文化、政治背景下,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与发展活力。作为文化、经济与技术交融产生的结果,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产权与创造力, 是一种具有低消耗性、强外部性、高渗透性以及高附加值的产业, 同时也是推动我国软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解放以及社会创造力开发的有效手段, 所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运行质量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为第三产业,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劳动力以及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中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逐步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工业具有过大依赖的情况。另外, 当前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知识化经济时代, 技术、知识以及文化等因素所具有的重要性十分明显, 而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的是越来越多的资源由原来的低效率区流动到高效率区, 而传统产业则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结构作出了优化, 并且能够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 从经济消费视角看, 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是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 在此过程中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消耗量较少,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是高产出低消耗的绿色产业, 这种产业本身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和要求。由此可见, 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高整合型、高附加值以及知识密集型决定了它对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二) 推动传统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众多部门, 其中不仅有文化消费产业, 还有生产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其持续发展必须由已有产业投入和支持作为支撑, 而其本身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正是由这一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智力成果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用产业渗透的形式来改造和影响传统产业。从这两方面来看, 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具有双向投入产出的关系, 并且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所产生的意义要超过传统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对传统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是因为其主体是创意产品, 如销售模式、生产工艺、题材构思、创意设计等, 这些创意产品通过向传统产业营销、经营管理、品牌打造等工作的渗透能够使传统产业价值链发生改变, 从而让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提高。

(三) 推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效率的提高。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 同时也是产业实体, 它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 一是由自身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的, 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需求增长、工业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都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动因, 在许多国家中, 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体系内的地位都得到了持续提升并且受到了广泛重视, 它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了能够具体且直观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因素。

综上所述,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可以计量的直接贡献, 这种贡献主要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对就业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额度;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产生影响来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推动作用。事实上,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贡献并不明显, 这很容易让社会轻视甚至忽略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十分明显, 文化创业产业产品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同时它对文化观念的重塑、改变等能够对文化资本形成产生影响, 并且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内容的技术和知识本身就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元素, 所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争取政府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发展, 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扶持, 行业的稳定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打造, 更离不开政府长远的战略支持和坚持。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所以我国各地政府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支持态度。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证明,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 不仅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同时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 如纽约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获得政府资金扶持, 同时还可以得到摩根大通银行基金会以及洛克菲勒基金会等财团的帮助, 这一点的启示在于政府在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应当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扶持氛围, 通过对社会资金进行引导来让社会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中;在政策支持方面, 政府政策能够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企业虽然大多为中小企业, 但是其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特点, 其技术以及知识的密集性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所以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 推动产业集聚并引导领军式企业的创建。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创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但是在实践中却具有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即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虽然集聚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 但是由于缺乏凝聚力和合作并且发展模式和发展内容没有形成合力,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整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从政府对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角度来看, 一是应当继续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来为整体效果的发挥奠定基础;二是应当对具有一定实力的中心企业进行引导来继续推进其发展, 同时以中心企业为核心来对产业布局、企业合作模式、创意产品结构等作出优化, 通过引导领军式企业的发展来促进产业凝聚力的提高。

(三) 创意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

创意专业人才是推动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包含的创新价值决定了人才是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元素。从发达国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来看, 政府部门或者企业本身经常会推出培训创意人才的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能够获得具有较强创新思维的人才, 这些人才通过对先进技术以及手段的运用能够设计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作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和创意, 这些内容来自于创意人才的智慧和知识, 而人才智慧和知识的挖掘则需要经过教育与培训。在强调创意产业上由策划人才、创意人才等直接创造文化创意的同时, 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重视与文化创意产业链下由工作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等直接服务者的培训工作, 这部分人才是确保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效益、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以及惠及社会与人民的关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层次的提升, 以新模式和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高速发展,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论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基础上,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角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慧颖, 陈本昌, 徐海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 .大卫·赫斯蒙德夫著, 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从经济学角度看段子 篇8

有一天, 住在泰山脚下的蜗牛爸爸、蜗牛妈妈和蜗牛儿子一家到泰山顶上野餐, 他们带了一大堆的零食和罐头。花了10 年时间, 一家子终于爬到山顶, 正准备打开罐头吃饭时, 发现没有带开罐头的刀子。蜗牛儿子说:“我回去拿吧。”蜗牛爸爸很开心:“乖儿子, 快去吧, 我跟你妈妈等你回来一起开饭。”小蜗牛说:“一定等我回来, 可不许食言啊。”

20 年过去了, 小蜗牛还没有回来, 已经饿得不行的蜗牛妈妈说:“老伴儿, 我饿得不行啦, 要不我们先开饭吧?”蜗牛爸爸说:“再等等, 我们答应儿子了。”又过了5 年, 小蜗牛还是没有回来, 蜗牛夫妇决定先吃其他的零食。这时, 小蜗牛突然从树后爬出来大声训斥:“我就知道你们会偷吃!你们骗我回去拿刀子, 我等了25 年, 终于被我逮到了, 我最恨骗子了!”

经济学启示

商家都喜欢将顾客当成傻子, 会在一些顾客不经常注意的细节偷工减料, 毕竟发现的几率很小。很多促销的广告经常设置陷阱, 比如他们经常会说买一送一, 如果你买一件上衣, 可能赠送你的是一双袜子。我曾遇到更为坑爹的事, 买了一套冬衣, 送了我一支唇彩, 当时我问店员, 难道买一送一不分男女都是唇彩么?得到的答案是:都送唇彩。以前我经常去那家服装店买衣服, 后来每次路过他们家店, 只专门进去看看还有什么坑爹的活动, 就是不买。我最痛恨的就是骗子, 可是很多商家就是鼠目寸光, 他们难道不知道骗人一次, 就会失去更多的交易机会么?

无论是个人, 还是企业, 抑或是一个国家, 信用是立身之本。中国有句俗语:一诺千金。生意人为了开拓市场, 往往只顾眼前, 讲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短时间内可能达成交易, 但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承诺, 包括谎言。一个企业的信用是客户在交易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评价, 客户对商品和服务满意, 自然对企业信用评价高, 会认为企业信用很好, 倾向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家一定要明白, 信用与客户的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定不能欺骗客户, 要了解客户的意愿、满足客户的意愿, 从而使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意或者有一个好的印象, 从而对企业信用做出较高的评价。

假手

小汪上学时很喜欢跳舞, 工作后经常出入舞厅, 女孩子们都觉得他不务正业。有一次骑自行车, 小汪的右手臂摔断截肢了, 痛不欲生。后来, 朋友们都劝小汪装一个假手, 可是假手没办法跳舞啊。小汪为了跳舞整天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终于习惯了假手, 在同学聚会时总算可以跳跳交谊舞了。

有一次, 小汪他们公司开年会, 宴请公司客户, 答谢晚宴结束后, 公司组织的舞会开始了。小汪直奔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客户而去, 跳着跳着, 小汪搭在舞伴腰间的假手开始不听使唤, 不停地往下滑。舞伴一下子将小汪推开:“大庭广众之下, 你可别乱来。”小汪连忙解释:“对不起对不起, 我这手臂是人造的。”舞伴忍不住突然笑了“:我听过很多借口, 你这个是最好的。”

经济学启示

拒绝总是令人很尴尬, 拒绝的最高境界是勾引。客户是广告商的生命, 没有客户就意味着公司要破产, 可是现在遍地都是广告商, 僧多粥少, 买方市场的挑剔、竞争对手的凶悍、市场的不规范导致广告商的日子相当艰难, 所以他们对客户的各种拒绝早已是司空见惯。一个优秀的广告商, 一定会先做好自己的广告, 将自己的品牌、形象给打出来, 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如果你想成为一家4A广告公司, 那么在客户拒绝你之前, 你一定要学会拒绝客户, 有时候, 拒绝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客户。

任何一个企业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比如广告商拒绝了那些劣质品质、暴利一时的产品, 看上去是得罪一时的客户失去了眼前利益, 但你一定要明白, 金钱可以铸造金字招牌, 也可以毁掉一块百年招牌。拒绝的借口是一门艺术, 很多人在拒绝的时候会说:“对不起, 没预算了。”其实这是很愚蠢的, 当然这一招也很有效。不过, 最好的拒绝方式是幽默、委婉、迂回的, 让对方减少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表现出人格的独特性, 不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被动, 为今后的合作留一条生路。

求婚

小韩很有钱, 就是一直找不到一位如意的姑娘。有一次参加晚宴, 小韩看到一个美女, 立即走到美女面前说:“嫁给我吧, 我是富豪。”美女白了小韩一眼走了。小韩很不甘心, 继续在宴会上溜达, 不久又看上一个姑娘, 他走上前对姑娘说:“嫁给我吧, 我是富豪。”姑娘很礼貌地将男朋友介绍给他:“你们可以谈生意。”

小韩郁闷地回家了, 他一遍又一遍地反思, 难道现在的女孩真的不喜欢有钱人?又一次宴会上, 小韩又发现了一个心动的姑娘。他走上前跟姑娘说:“嫁给我吧, 我是富豪。”姑娘正在犹豫, 突然冒出一家伙:“嫁给我吧, 我比他有钱。”姑娘跟那家伙走了。正在沮丧时, 小韩又看到一个清纯的美女, 刚表白完, 美女的朋友突然说:“你这个死骗子, 你跟那么多人求过婚, 这次终于让我逮住你了。”

经济学启示

销售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科学。现实中很多人拥有非常先进的产品, 可他们就是不知道怎么销售。有钱的富豪求婚是要讲究技术的, 直接跟美女说嫁给我吧, 美女一定不会同意, 因为太唐突了。直销是可以节省中间成本, 可是现在人们对直销很抗拒, 白眼是轻的, 遇到泼辣的女人, 可能就是一个大耳刮子。面对客户之前, 销售者需要提前进行详细地调查, 掌握客户更多的情报才能更好地进行接触, 往往直销的失败源于对市场的调查不充分, 在不了解客户的情况下, 贸然给人推销产品, 会让客户很难接受, 就容易出现上述段子那样的悲剧。

市场调查对于销售来说至关重要, 有目的、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的信息和资料, 分析市场情况, 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正确的资料。调查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对市场环境、市场状况、销售可能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竞争者的产品、产品价格、销售渠道等进行详细调查, 可以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 细分客户。一个产品的好坏是由客户的满意度来衡量的, 所以, 无论是在生产还是销售的过程中, 商家一定要将诚信放在第一位, 确保客户的利益, 否则失去的不仅是客户, 更是企业的生命。

基于经济角度解析现代建筑管理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 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施工周期比较长, 影响工程管理的因素比较多, 给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现代建筑管理的经济性可以保证工程的造价, 是衡量管理方式的重要标准。

1 现代建筑管理的现状

目前, 我国建筑管理处在一个无规则、无限制的状态, 建筑管理机构杂乱、管理人员不具备责任感、建筑的质量不达标等都会导致重复建设, 浪费社会资源, 给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程质量不达标

技术的好坏决定工程质量的好坏, 好的技术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质量, 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投资, 所使用的施工设备比较落后, 这也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施工所使用的材料不符合规定, 例如钢筋的质量低、混凝土的标号低等, 虽然可以节约开支, 但是会降低建筑的质量。

1.2 缺乏管理制度

目前, 我国建筑管理上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管理制度的缺乏, 健全建筑管理工作需要有相关的项目管理机构, 针对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 推进建筑管理工作的运作。虽然我国已经在建筑管理上进行了改进, 但是仍然会发生安全事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管理工作没做到位。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化的训练, 很多人都不具备安全意识, 建筑企业为了降低费用, 减少了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的安全性。

2 实施现代建筑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 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的管理工作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建筑业在资源配置中一定要起到确定、优化、成型的枢纽作用, 建筑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目前, 建筑业已经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 建筑行业主要就是和投资建设相互配合, 最终完成国家规定的建筑任务, 建筑业只是一种配属队伍。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到完善, 建筑业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特性, 不再属于政府或者某个行业, 而是利用自身具有的专业技术、管理方式和投资商之间建立的一种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建筑业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了工程造价, 并减少了投资周期。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众所周知, 建筑业就是把固定资产转变为生产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 建筑业在服务业、制造业、资本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参与能力, 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 是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建筑业是整合资源并形成生产能力的关键, 建筑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关系着我国人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3 现代建筑管理策略

3.1 现代建筑管理所遵循的经济性原则

要把减少能源作为现代建筑管理的根本, 把降低成本作为现代建筑管理的目标。控制材料和设备的成本, 对材料采购的价格进行控制, 建立团队, 进行材料的投标工作, 寻找到适合的材料提供商, 尽量把服务工作交给提供商, 从而达到从材料上降低成本的目的,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在运输材料的时候, 一定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对工程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分析, 合理地购进材料, 不仅可以很好地对材料进行管理和使用, 还可以对资金和资源进行调配, 有利于减少浪费。改变传统的用人理念, 建立一支高效率的队伍, 不同的部门分配不同的管理人员, 对部门内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项目部的组建, 也要进行相关人员的配置, 降低人员的使用, 从人力资源分配上降低成本。企业的操作人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人工成本。既要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专业化队伍, 还要具备专业的素质, 这样才能满足质量和施工进度的要求, 最终创造出最大的利益。专业队伍的人员选择要由工程的责任人和总施工管理部门负责, 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最后, 要合理分配办公用品, 提高工作效率。

3.2 提高现代建筑管理的科技水平

在进行现代化建筑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提高现代化建筑管理的科技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 从而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现代建筑管理工作不是单向性的, 其贯穿整个建筑工作的全过程。要做好现代建筑管理工作, 必须把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 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现代建筑的管理工作需要有高质量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合理的利用计算机是协助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现在网络技术十分发达, 在进行现代化建筑管理工作的时候, 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建筑管理。

3.3 对施工所需的材料进行控制

建筑企业要对市场的行情进行密切的关注, 从多地进行调研, 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价格, 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选取质量好、信誉高并且具有品牌效应的供应商。选取材料的技术人员应该十分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能, 检查设备和材料的外观、结构、质地、规格和型号和说明书是否统一, 带回施工场地后不可以直接用于施工, 要由材料和设备的保管人员对其进行具有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检测, 经过检测没有问题后方可用于施工。随时掌握市场行情的变化, 满足建筑工程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

3.4 加强对施工阶段的控制

实施建设项目就是把原材料、设备和半成品等按照设计图纸变成实体的过程, 是建设项目实现应用价值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所投入的资金是最集中的。现代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影响因素多、价格波动大的特点, 所以企业要重视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严格把握和参与设计的变更及方案的调整, 避免出现预算超出过多的现象。工程建设项目要做好工程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工作, 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 尽量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施工前, 降低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变更建筑设计时, 要有工程造价专业人员一起参加, 通过比较分析后, 确定变更方案, 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 确定所用材料的价格和材料的用量。要想控制工程的造价, 首先要进行材料控制,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 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比例较大。在施工时, 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 根据设计中规定控制材料用量, 确定材料的价格, 从而控制工程的造价。施工所需材料的供应渠道很多, 材料的种类也很复杂, 因此材料采购员和工程造价员要关注材料市场的行情, 跟随工程的进度深入现场和市场, 随时掌握材料信息和工程进度, 对采购进行合理的调整, 减少材料和设备成本。在工程造价结算时, 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依据。企业要提高控制造价的意识, 分解承包风险。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比较长, 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 而且还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这些都会使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投标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因此一定要做好工程计量、现场签证、工程索赔、造价控制和支付工程进度款的工作。

3.5 进行建筑管理工作的创新

要根据以上几点进行现代建筑的管理工作, 还要对其进行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内容, 管理内容要符合现代化建筑企业所需要的管理制度, 内容不可太过单一, 要创建多元化的管理内容, 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严格的要求, 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活力,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要建立一个健全、高素质、高技术的管理队伍, 有效提升企业的硬件实力, 改变陈旧的建设理念, 运用现代化的科技进行企业的管理工作, 将企业中的各部门结合到一起, 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基于经济的角度加强现代建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建筑管理不仅包括建筑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 还包括管理工作的经济性, 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 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 从而提高现代建筑的管理水平。

摘要:工程管理是控制工程的主要环节, 在现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控制因素, 现在我国现代建筑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经济角度对现代建筑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济角度,现代建筑,建筑管理

参考文献

[1]辛国臣.论如何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3) :370.

[2]安学刚.现代建筑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 2013 (4) :308.

[3]叶绍如.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对管理的探讨[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11) :107.

[4]徐长满.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对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0) :109.

从经济角度谈动物疫病防控 篇10

一、动物疫病的危害性

动物疫病严重阻碍了我国畜牧业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安全优势转化的进程, 给我国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优势产业, 重大动物疫情的暴发, 造成动物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及由此所造成的饲料、人工、药物浪费等间接损失巨大, 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动物疫病严重影响了我国畜产品的出口, 对畜产品的消费安全构成威胁。各国为防止疫病的传入, 保护本国人民和动植物免受侵害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越来越严格。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安全, 禁止或限制一些贸易国家畜产品出口到本国。尤其是近年来, 疯牛病、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或地区暴发, 给各畜产品出口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动物疫病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扩大出口的瓶颈。由于动物疫病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肉类产品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优势, 出口潜力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畜产品出口时常常被退货、销毁甚至封关, 开拓国际市场十分困难, 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基本丧失。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市场竞争力不强, 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 抵御风险能力弱, 致使动物疫情暴发的风险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畜禽饲养量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 畜产品特别是活畜流通规模也变得十分庞大, 活畜交易和跨区域活畜调运十分频繁。但在流通环节的防疫监管任务中存在不少漏洞, 且执行很不规范, 致使流通环节成为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散户防疫意识淡薄。散养方式大多生产设施差, 畜禽养殖环境恶劣, 疫病容易滋生。养殖户普遍缺乏积极防疫的意识, 即使是规模饲养场也存在防疫措施不到位、动物福利观念淡薄等问题。

另外, 动物疫病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目前人类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性疾病中, 有70%以上可传染给人类, 人畜共患病主要是通过患病动物直接感染给人或者经过蚊、蝇等生物媒介等而感染给人类, 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动物疫病暴发对经济的影响

动物疫病的经济影响是对其消灭或控制决策的主要依据, 运用经济学方法为决策过程提供依据是动物卫生经济学的主要目标。

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危害非常严重, 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的损失, 影响国民的正常生活和对外贸易, 而且还能给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目前进入国际市场也日益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机, 疫病流行受到增长的贸易、走私以及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条件之下易感程度提高的严重影响。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使我国的家禽饲养业遭受很大的冲击, 饲料、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家禽养殖区一旦出现疫情, 按照扑杀规定, 周围3公里内的家禽全部扑杀, 直接导致疫区疫期生产停滞。产品外运受阻, 因担心禽流感疫情扩散, 造成大型种禽生产企业孵化的鸡苗无人问津, 由于担心疫情对生产的不利影响, 大多数种禽场不得不将大量的种蛋低价处理, 或销毁, 经济损失惨重。

禽类加工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影响较大, 原料供应紧张、备货停发待库, 部分饲料加工企业家禽饲料严重积压, 饲料价格下跌。在家禽产品价格不断下跌的同时, 家禽养殖成本也较以前有较大增加。为了预防禽流感, 家禽养殖户提高了药物、消毒费用, 而同时由于家禽产品销售困难, 又提高了单位生产成本。

动物疫病对经济造成影响的同时, 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 对我国家禽业特别是肉禽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疫病, 从事养鸡业的农民收入大幅降低、公众对畜产品消费信心降低, 有一部分公众对禽肉的消费心存疑虑。在各类家禽饲养、加工企业中雇用了大量的农民工, 由于停工给从业人员造成的收入损失也非常巨大。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对养禽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各级地方政府采取有关扶持政策和措施, 帮助家禽养殖户发展非家禽产业, 尽可能挽回农户经济损失, 但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公共开支。

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

通过动物疾病防控经济学研究, 虽然我国的重大动物疫病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但这可以为我国政府制定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通过认真分析我国的动物防疫现状, 制定畜牧业扶持政策等提供较强的经济学支持。

我国控制禽流感采用扑杀与疫苗免疫相结合。采取的策略本着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做到及早发现和诊断、快速处理疫情、及时隔离病畜 (禽) 、封锁疫区、扑杀病畜 (禽) , 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防治禽流感为例, 采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防治技术措施, 制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从经济上出发, 防控措施的优化的基本目的是使防控的成本最小或收益最大。疫病防控的成本和收益的差值就是防控措施的净收益, 要通过防控措施的实施, 使该动物疫病的暴发率变小。即加强禽流感的基础免疫工作, 确保免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以家禽散养为主、免疫基础较差的地区, 提高免疫覆盖率;在基础免疫水平很高的地区, 加强疫区封锁, 探索在威胁区仅实施扑杀而不实施强制免疫的技术措施。

摘要: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一直比较严峻。通过对动物疾病防控进行经济分析, 可以为我国政府优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通过不断增加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投入, 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 能够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能力, 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关键词:经济,动物,免疫,防控

参考文献

从另一角度判断香港经济增长前景 篇11

分析经济增长的框架

在过去30年,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退,不少分析师因而得出难以期冀劳动力投入支撑复苏的观点。然而,据我们的计算,在美国爆发次按危机后,劳动人口增加为本港经济复苏带来重要支持。本港劳动人口参与率自2011年以来便显著攀升。本港劳动人口参与率在不足三年间上升了超过2个百分点。换言之,因为更多市民积极寻找工作,充实了社会人力资源。据我们的估算,在2010年至2013年间,本港近半的经济增长动力源自丰沛的劳动力投入。

回顾1980年代,资本累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至1990年代,资本累积的速度显著加快,其对年均经济增长之贡献达1.7个百分点。踏入21世纪,本地资本累积的速度却又再度减慢。事实上,这发展趋势符合传统经济理论的预测。在本港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虽然不足,但碍于制度有待完善,资本累积速度受到限制。至1990年代,本地服务业发展达至临界规模,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得以提高,继而吸引资金流入。至经济发展后期,由于本港及其他亚洲地区的资金供应较为充裕,资本回报下滑,致使投资者另觅投资对象,直接令资本累积速度减慢。

此外,我们亦注意到,踏入21世纪后与建筑相关的投资大幅冷却。不过,考虑到其间港府大幅调整房屋政策,包括在2002年宣布取消定期卖地及停建公营房屋,这测算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诚然,本港经济增长并非悉数源自要素投入。科技创新亦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值得鼓舞的是,相比起19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及科网泡沫爆破时期,美国次按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于本港在吸受、应用及传播领先科技的影响相对较轻。

但总体而言,本港此轮经济复苏更依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非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在2010年至2013年间,人力资本及生产力提升合总每年对本港经济贡献了1.9个百分点的增长,远低于2000年至2009年间每年3.4个百分点的增长贡献。同期,来自劳动力及资本投入扩张的贡献却提高至2.1个百分点,高于2000年至2009年间年均贡献约0.9个百分点。

中期经济增长前景判断

本港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变化,同时带出经济增长是否具可持续性的疑问。毕竟,若要素持续投入的同时,生产力未见显著提升,生产要素的边际回报随之递减,整体经济增长率则将可避免出现放缓。换言之,生产力提升对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存在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本港未来五年经济增长可达何许水平?笔者试对四大主要生产元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一分析。

人力资本累积料难以完全抵消人口老化之影响。自2010年以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年均整体贡献(包括劳动力投入及人力资本提升)为2.2个百分点。我们认为此趋势能否持续存在疑问。今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受两大负面因素所限:其一,不利的人口结构;其二,劳动人口参与率继续攀升的空间有限。根据政府提供的人口预测,在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变幅将急速下滑。

同时,人力资本累积需时,短期内难望出现重大转变,人力资本提升料难以完全抵消人口老化之影响。我们估计劳动力对今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难及以往。

资本深化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在2000年至2010年间,亚洲各国在资本累积速度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倘参考过往发展的经验,当服务业持续发展,而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相应下降,此消彼长,社会中对实物投资的需求自然减少。

在香港,资本累积速度同样出现下滑,但背后的原因却有所不同。本港资本累积速度之所以骤然下降,很大程度受当时本地房屋政策调整之影响。自2010年以来,港府房屋政策重心已转往解决房屋供应不足的问题。目前港府已推出多项措施,旨在增加可供住宅发展的土地供应。由于与建筑相关的投资占本港总投资量近四成,这可望直接带动资本深化,并透过引导住宅及商铺租金回到较合理水平,刺激其他固定资产投资。诚然,在次按危机后,本港资本累积速度已稍有改善,我们相信这改善趋势将可在未来数年维持下来。

生产力尚有提升空间。有别于其他因素,科技发展的进程一般难以预测。事实上,在传统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内,全要素生产力只是扣除其他要素投入后的余数,而未能对其变化做出解释。

有鉴于此,我们另建计量模型,以美国生产力增长及香港与美国收入比率为变量,预测本港全要素生产力之变化。我们的模型显示在未来五年,单是生产力提升便可推高本港经济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发展仍可对促进本港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其他启示

综合各项因素,我们预期未来五年本港经济增长率将低于过去平均增幅。假若我们的预期得以实现,本港经济将在2015年至2020年间,每年平均增长3.3%,低于2010年至2013年年均4%的增速。下文将点出经济环境改变带来的若干启示:

产业经济角度 篇12

民族品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民族品牌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范畴。当代经济学把民族品牌以及把相应地经济价值问题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考虑范围之内, 也就表明了经济学对拥有民族品牌以及其经济价值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绝大部分关于品牌经济价值研究的理论预设就是人类社会的同质性。这些研究关注的是品牌能带来多大的经济价值, 能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而并没有真正关心在多样性、多民族文化背景的社会条件下, 如何拥有发展成长于不同民族文化氛围下民族品牌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对待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 通常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强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纳入思考的范围, 这样一来被思考成经济和文化发达社会的发展模式往往会被当做其它社会发展的模式来对待。其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和文化发达社会的品牌将成为世界品牌, 具有普遍性, 而经济和文化非发达社会的民族品牌被视为“传统的”、缺乏经济价值、局限性的, 因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难以发挥民族性价值, 即其品牌的经济价值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极大的体现出来。并且在涉及到民族品牌时, 又往往总是重视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相关联的社会效益。这种局面的形成, 并不是由于民族品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真的已经丧失社会效益的可能, 其中深层次的究竟还是在于经济和文化发达社会的品牌在文化上往往也取得了霸主地位, 因而也倾向于无视多民族共同体以及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事实。在真正关注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在研究正以运用自身民族文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非发达社会发展的时候, 需要以跨越传统经济学的藩篱去探索潜藏在经济制度之下深层动因以及决定这些动因的系统的视野, 这些应该成为重新审视民族品牌与其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石。

2 民族品牌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的关系

品牌的概念是指企业及其产品的牌号, 包括商标、厂商名称额服务标志等。品牌是商品外在质量和内在品质的体现。民族品牌属于品牌概念中的一种。何谓民族品牌, 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民族品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其中, 具体是指创建并发展于民族和文化环境氛围中的企业及其产品的牌号。

民族文化, 具体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 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主品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各个民族品牌创立之初, 都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基石与发展之上。不难发现在所有民族品牌的核心中, 民族文化是品牌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共同作用产生民族品牌。民族经济, 简单的说就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狭义方面主要是指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广义上主要是指一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民族经济。民族企业与其品牌是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 民族品牌表现整个民族的核心竞争能力, 是民族经济的精华。同时, 民族经济日益发展壮大为民族品牌提供竞争与展现的平台, 为创造世界品牌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其表现有两个方面:首先, 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促进民族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需求;同时也促使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的竞争, 加强民族品牌的竞争力。其次, 民族经济实力的加强, 增强本土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信心, 同时也增强对整个民族产业的信心。

总结对民族品牌、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分析, 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品牌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程度, 而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壮大则不断推动民族品牌往前发展。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3 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

(1)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看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看, 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发展。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体现。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将企业精神、营销理念、生产理念、品牌文化、品牌传播、产品外观设计、商标、顾客服务、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等一并纳入了品牌价值研究的范畴。如何从劳动价值角度审视品牌的经济价值问题, 如何创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品牌经济价值理论, 九十年代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的崛起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更大的挑战。

(2) 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

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民族品牌的本质就是, 在民族发展过程中, 民族企业创建并发展于民族和文化环境氛围中, 并创造出民族品牌。民族品牌的概念, 使我们最终会面对隐藏于这个概念内涵中的什么是品牌的经济价值的问题。经济价值理论的多样化, 使得品牌的经济价值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更应关注的是民族文化问题, 经济价值增长是其出发点。从人类社会并不同质的角度来理解经济价值就必须看到经济价值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从民族品牌的角度看, 要使其价值增长, 民族文化就必须成为资本, 而要使民族文化转化为资本, 就必须要有物质文化、精神文以及制度文化的保证。可以明确的是, 所有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都是与特定时空的文化相关的。理论问题最终都应归结在实践上来。对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的充分认识和拓展的尝试, 其目的就是为使人们在进行各种经济交往的同时, 也能看到这种交往之下的文化交往的存在。经济交往的直接表现之一是商品的流通, 从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角度看, 商品的价值的大小与商品中包含的品牌价值的大小具有重要的关系, , 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既然也就是文化的交流, 那么首先遇到的就并不是抽象的品牌价值大小的问题, 而是能否首先承认并接受对方文化的问题, 进而才是对对方的文化系统中包含的民族品牌的承认和接受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 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的各种民族文化资本化运用的行为的意义, 通过各种具体的积极的经济参与行为, 使自身文化在这种叫交往中逐步为主流社会所接受。而且也只有在跻身于主流社会的条件下, 经济和文化非发达社会中的那些民族品牌才能为社会中的人们带来现实的利益, 才能获得具体现实的生存空间。而另一方面, 如果考虑到现存的分布于不同的地理条件、生存条件和历史背景中的各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相当的合理性的话, 各种地方性民族品牌如果在强势文化当中根本无法找到价值实现的机会, 那么, 这些民族品牌的快速丢失也就是难免的, 直接的危害是拥有这些民族品牌的民族因民族品牌贬值而更加难于实现发展的目的。从更大的范围以及较为长远的情况看, 这些民族品牌既然也是人类民族品牌的一部分, 那么, 这些民族品牌的丢失也就是整个人类的严重损失。

中国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匮乏。这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缺少民族文化或者民族品牌, 而在于对民族文化与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紧密度研究少以及对民族品牌的开发与研究程度太浅。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的情况来看, 重视民族品牌, 使得民族品牌成为一种巨大的无形资本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摘要:民族品牌对现代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论重视民族品牌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民族品牌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 得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是存在于特定文化条件下, 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研究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必须在重视民族品牌的重要性的同时, 更加关注民族品牌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经济人类学,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施琳.经济人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翀炜.民族文化资本化论纲[J].云南大学学报, 2004.

[3]马翀炜, 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特拉唑嗪下一篇:计量标准考核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