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角度(通用12篇)
经济学角度 篇1
骗子
有一天, 住在泰山脚下的蜗牛爸爸、蜗牛妈妈和蜗牛儿子一家到泰山顶上野餐, 他们带了一大堆的零食和罐头。花了10 年时间, 一家子终于爬到山顶, 正准备打开罐头吃饭时, 发现没有带开罐头的刀子。蜗牛儿子说:“我回去拿吧。”蜗牛爸爸很开心:“乖儿子, 快去吧, 我跟你妈妈等你回来一起开饭。”小蜗牛说:“一定等我回来, 可不许食言啊。”
20 年过去了, 小蜗牛还没有回来, 已经饿得不行的蜗牛妈妈说:“老伴儿, 我饿得不行啦, 要不我们先开饭吧?”蜗牛爸爸说:“再等等, 我们答应儿子了。”又过了5 年, 小蜗牛还是没有回来, 蜗牛夫妇决定先吃其他的零食。这时, 小蜗牛突然从树后爬出来大声训斥:“我就知道你们会偷吃!你们骗我回去拿刀子, 我等了25 年, 终于被我逮到了, 我最恨骗子了!”
经济学启示
商家都喜欢将顾客当成傻子, 会在一些顾客不经常注意的细节偷工减料, 毕竟发现的几率很小。很多促销的广告经常设置陷阱, 比如他们经常会说买一送一, 如果你买一件上衣, 可能赠送你的是一双袜子。我曾遇到更为坑爹的事, 买了一套冬衣, 送了我一支唇彩, 当时我问店员, 难道买一送一不分男女都是唇彩么?得到的答案是:都送唇彩。以前我经常去那家服装店买衣服, 后来每次路过他们家店, 只专门进去看看还有什么坑爹的活动, 就是不买。我最痛恨的就是骗子, 可是很多商家就是鼠目寸光, 他们难道不知道骗人一次, 就会失去更多的交易机会么?
无论是个人, 还是企业, 抑或是一个国家, 信用是立身之本。中国有句俗语:一诺千金。生意人为了开拓市场, 往往只顾眼前, 讲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短时间内可能达成交易, 但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承诺, 包括谎言。一个企业的信用是客户在交易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评价, 客户对商品和服务满意, 自然对企业信用评价高, 会认为企业信用很好, 倾向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家一定要明白, 信用与客户的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定不能欺骗客户, 要了解客户的意愿、满足客户的意愿, 从而使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意或者有一个好的印象, 从而对企业信用做出较高的评价。
假手
小汪上学时很喜欢跳舞, 工作后经常出入舞厅, 女孩子们都觉得他不务正业。有一次骑自行车, 小汪的右手臂摔断截肢了, 痛不欲生。后来, 朋友们都劝小汪装一个假手, 可是假手没办法跳舞啊。小汪为了跳舞整天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终于习惯了假手, 在同学聚会时总算可以跳跳交谊舞了。
有一次, 小汪他们公司开年会, 宴请公司客户, 答谢晚宴结束后, 公司组织的舞会开始了。小汪直奔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客户而去, 跳着跳着, 小汪搭在舞伴腰间的假手开始不听使唤, 不停地往下滑。舞伴一下子将小汪推开:“大庭广众之下, 你可别乱来。”小汪连忙解释:“对不起对不起, 我这手臂是人造的。”舞伴忍不住突然笑了“:我听过很多借口, 你这个是最好的。”
经济学启示
拒绝总是令人很尴尬, 拒绝的最高境界是勾引。客户是广告商的生命, 没有客户就意味着公司要破产, 可是现在遍地都是广告商, 僧多粥少, 买方市场的挑剔、竞争对手的凶悍、市场的不规范导致广告商的日子相当艰难, 所以他们对客户的各种拒绝早已是司空见惯。一个优秀的广告商, 一定会先做好自己的广告, 将自己的品牌、形象给打出来, 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如果你想成为一家4A广告公司, 那么在客户拒绝你之前, 你一定要学会拒绝客户, 有时候, 拒绝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客户。
任何一个企业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比如广告商拒绝了那些劣质品质、暴利一时的产品, 看上去是得罪一时的客户失去了眼前利益, 但你一定要明白, 金钱可以铸造金字招牌, 也可以毁掉一块百年招牌。拒绝的借口是一门艺术, 很多人在拒绝的时候会说:“对不起, 没预算了。”其实这是很愚蠢的, 当然这一招也很有效。不过, 最好的拒绝方式是幽默、委婉、迂回的, 让对方减少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表现出人格的独特性, 不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被动, 为今后的合作留一条生路。
求婚
小韩很有钱, 就是一直找不到一位如意的姑娘。有一次参加晚宴, 小韩看到一个美女, 立即走到美女面前说:“嫁给我吧, 我是富豪。”美女白了小韩一眼走了。小韩很不甘心, 继续在宴会上溜达, 不久又看上一个姑娘, 他走上前对姑娘说:“嫁给我吧, 我是富豪。”姑娘很礼貌地将男朋友介绍给他:“你们可以谈生意。”
小韩郁闷地回家了, 他一遍又一遍地反思, 难道现在的女孩真的不喜欢有钱人?又一次宴会上, 小韩又发现了一个心动的姑娘。他走上前跟姑娘说:“嫁给我吧, 我是富豪。”姑娘正在犹豫, 突然冒出一家伙:“嫁给我吧, 我比他有钱。”姑娘跟那家伙走了。正在沮丧时, 小韩又看到一个清纯的美女, 刚表白完, 美女的朋友突然说:“你这个死骗子, 你跟那么多人求过婚, 这次终于让我逮住你了。”
经济学启示
销售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科学。现实中很多人拥有非常先进的产品, 可他们就是不知道怎么销售。有钱的富豪求婚是要讲究技术的, 直接跟美女说嫁给我吧, 美女一定不会同意, 因为太唐突了。直销是可以节省中间成本, 可是现在人们对直销很抗拒, 白眼是轻的, 遇到泼辣的女人, 可能就是一个大耳刮子。面对客户之前, 销售者需要提前进行详细地调查, 掌握客户更多的情报才能更好地进行接触, 往往直销的失败源于对市场的调查不充分, 在不了解客户的情况下, 贸然给人推销产品, 会让客户很难接受, 就容易出现上述段子那样的悲剧。
市场调查对于销售来说至关重要, 有目的、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的信息和资料, 分析市场情况, 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正确的资料。调查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对市场环境、市场状况、销售可能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竞争者的产品、产品价格、销售渠道等进行详细调查, 可以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 细分客户。一个产品的好坏是由客户的满意度来衡量的, 所以, 无论是在生产还是销售的过程中, 商家一定要将诚信放在第一位, 确保客户的利益, 否则失去的不仅是客户, 更是企业的生命。
(摘自《段子里的经济学》, 江西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角度 篇2
2011-2-11 9:25 赵达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方法的不断进步。本文通过针对当前银行存在主要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讨论。尤其针对信用风险和资本的防范。最后阐述了对监管者和商业银行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货币理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业的特质
(一)银行业是一种风险性产业,银行的风险具有行业传导性
金融产业与一般性产业不同。在一般产业中,一家公司的倒闭,除了老板受损失外,最多只影响到几家相关的公司;而金融机构则不同,一家银行倒闭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这种传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不能象对其它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它所有有着表面相似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挤兑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严重了。
(二)银行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金融企业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1)金融企业的生存基础——存款,来源于广大社会公众。公众进入银行存款储蓄时,与银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变成银行的债权人,银行则成为债务人向广大储户负债;
(2)银行把客户的钱贷给企业和个人,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则变成债权人,广大客户向银行负债。在这两对关系中,金融企业面对的是社会公众,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行为、经营战略、经营成败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关系到储户的债权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债务条件(即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贷款)。对前者,银行经营的诚实性和谨慎性是保障储户利益的关键,对后者银行信贷条件的公开性和平等性是保障客户享受平等待遇的关键。
二、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自然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电子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律、国家政策、政治、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2003年初,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 1月 1目,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近些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无数据显示的除外),除农业银行外,均达到了银监会的要求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没有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严重漏缺,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这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信誉差,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巴塞尔协议》把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这类业务(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资产,也称或有负债)的风险转换系数定为 100%,可见其风险是很大的。因此,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把帐外、表外及或有资产加以考虑。
4、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 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利率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素质风险。对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跟得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二是避免职业道德风险,提高职业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犯罪。
四、金融业的启示
信用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斯蒂格利茨等所指出的那样,“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关键是可贷资金的供求……理解银行行为的关键在于了解银行化解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银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如何随着经济环境和政府监管的变化而变化”。从货币经济学对不对称信息市场和信贷市场作用机制的强调中,中国银行业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
1、对监管者的启示金融监管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对金融机构实行管理、监督、约束、检查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基于金融业的特质,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是不足以防止金融风险的。
由于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开创性研究,斯蒂格利茨等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尤为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讲,信息不对称可能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目前正在着力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为了防止信贷发放过度而引起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中国全面实施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但是此举极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结果: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针对的只是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在逆向激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减少贷款发放,增加对政府债券等的持有,这将导致经济中信贷可得性的下降,从而引起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加大,最后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乃至资产组合的风险上升。
2、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对于信贷风险,从技术层面上看,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其次,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建立客户违约概率统计模型,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最后,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并引进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 成熟的工具软件。当然,从机制上看,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斯蒂格利茨等提出的资产组合方法——目前,“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风险限额管理”作为一项先进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西方国家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电信业转型 篇3
电信行业这些年来一直广受关注。它是一个高成长、高风险的行业,投资规模大,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经营模式的转变也非常快。所以,电信企业必须注意怎么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中国企业,特别是大的国有电信集团,其转型的最根本的一个标准就是企业所有的决策和经营活动都应当围绕公司的价值这个目标来运作。电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很多口号,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等等都不是目标而只是手段。我们之所以尊重客户,为客户着想,为员工着想,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公司的价值,为股东带来价值。这有点像红军2万5千里长征,长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夺取政权采取的措施而已。
电信企业一直在转型,包括体制、技术服务方法、管理手段的转型等等。你在现代的商业社会里从事某一行业,转型不转型,一取决于自己,二又不取决于自己,因为整个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信企业转型的基本判断是,价值是惟一的目标,所有转型都必须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价值的提升。价值是指一个企业可以创造持续、长远的利润,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实际上,价值的高低直接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为要有比较高的价值,必须有长远、可持续的创造利润、现金流的能力。
中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普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中国电信行业也面临着国外非常强烈的竞争,电信企业相互恶性竞争的情况也相当白热化,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好通信企业的关系?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兔子当年偷懒被乌龟超过了,如果兔子一直拼命跑的话,乌龟怎么办?在同一个行业里面,别人比我资产雄厚,有更多资源,技术比我领先,品牌比我有优势,人才也有更多的积累,后发的企业怎样才能跑到强大的竞争对手前面去?如果你跟对手采取同一个模式,别人只要不打盹,你永远跑不到别人前面,所以可以尝试走一条不同的道路。
关于战略转型,尤其是搞资本运作收购兼并或多元化扩张,GE的模式相当受人敬仰。GE是全世界搞多元化最成功的企业,它采取的是决策矩阵模式。
在这个矩阵的参考点中,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讲的是一个公司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没有竞争能力,根据这个企业的业务实力,把它在具体的业务领域的竞争能力分成强、中、弱三个档次。
纵向,所谓行业吸引力,是谈一个行业的吸引力、可盈利能力增长性如何。电信行业很大,可以细分成很多行业,其行业吸引力可以分解成大、中、小。早年做BP机的行业吸引力很大,现在再做BP机,行业吸引力非常小了,要想赚钱是很难的了。
如果行业吸引力大,而且,你在这个领域有相当的竞争能力,一般来说,你在这个行业里就能占据领导地位。反过来,行业吸引力很小,你在这领域里面没太强的实力,这个行业就不要进入,或采取回收投资及时退出的战略。
实际上,国际上大企业扩张时也有一些收缩的例子。前一段时间IBM的PC出售给联想引起很大轰动。为什么IBM要卖掉PC?用矩阵分析的道理很简单。现在制造PC盈利能力和增长前景没有十年前那么好,PC制造业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行业,这个行业对IBM来讲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IBM在PC业务领域里面临竞争非常激烈的形势。
怎么处理好转型与风险管理预期成败的关系?例如一根火柴只值一分钱,但这根火柴可以毁掉整个大厦。管理战略决策中的一个失误,可以毁掉整个企业。不管多大的企业,其实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医生要治好一个病人很难,但要治死一个病人非常容易。这种情况在通信行业里非常普遍。通信业在IT行业中是风险最高的,在这个行业里面,投资规模非常庞大,往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所以,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要。怎样可持续发展?先活着最重要。
有时我们希望追求跳跃型发展,但如果不能相应控制风险,你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永远无法挽回的。100次成功常常比不上1次失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比如你打了100次胜仗,最后却是战败国,日本就是这样,前面所有的胜仗都付之东流。德隆一度是很多民营企业学习效仿的楷模和榜样,世界通信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企业,但德隆和世界通信都把一批高管送进了监狱,其股东更是血本无归。
在瞬息万变的通信行业,用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这句歌词描写企业的生存环境,特别是IT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恰当的。变化快意味着必须要创新,但投资也意味着必然要面临风险,所以怎么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要创造价值,企业必须持续盈利,创造现金流,而且要有成长。怎样可持续发展,对于很多通信企业来说,在目前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你必须要创新,第二你又要控制风险。
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物流 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经济学,投资,经济区
一、我国现代物流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 截至1999年8月底, 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 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我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 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 另一方面, 也迫切希望我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 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 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 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企业及其产品也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 面对这一必然趋势, 同样需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都比较重视, 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 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 “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等传统观念, 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 使得我国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 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 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至20%, 最高为32%, 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 我国要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必须加强物流管理, 发展现代物流业。
我国是一个大国, 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 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 而人口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 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 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 “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 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 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 因此,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入WTO, 开放分销服务业, 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创造了相应的机遇, 促使国内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一步消除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壁垒, 加快分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这一改革与调整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现代分销网络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同时, 为生产领域的开放所带动, 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现代物流业也必然迅速发展。
二、现代物流在当代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经济学家魏杰提出:“国际上,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 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认为, 未来社会, “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 “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吴邦国副总理指出,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对我国物流业进行调查后写了一个《中国物流市场白皮书》, 认为物流业“将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
物流业越发展, 物流成本越低, 物流总成本在GDP的比例就越低, 物流业水平的高低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物流专家罗伯特·德兰雷在《2000年美国年度物流状况报告》中指出, 1999年美国的物流成本为9210亿美元, 而当年美国GDP为92600亿美元, 物流成本在GDP中比重为9.9% (1998年为10.6%, 1990年为11.4%, 1980年为15.7%) 。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般为10%左右。我国的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 世界银行估计为18% (有的资料讲16.7%) , 笔者认为可能要达到20%。2000年我国GDP为8.9万亿, 按15%计算为13350亿, 按20%计算为17800亿, 可挖的潜力很大。如果我们能在20年的时间里, 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物流成本降到10%左右, 将是我国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轨的一个重大胜利。
(二)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1992年,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流通资本总量为10096.37亿元, 周转速度年平均为1.65次;到1999年, 流动资金占用猛增到31042.81亿元, 而周转速度降为年平均1.20次。国有商业企业1999年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也只有2.3次。而日本制造业的年周转速度为7.5-8次, 非制造业 (包括批发与零售业) 为15-8次。跨国连锁集团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年周转次数为20-30次。这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 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库存过大, 依然是为库存而采购而不是按订单而采购。由于没有实行即时配送, 无法做到无库存或少库存, 原材料库存期普遍超过30天, 从而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 并使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30-40%左右。这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 商品库存周期过长, 占销售总额的比例过高。我国工业产成品在工业企业库存一般达到45天, 在商业企业达到35天。库存商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6年达到6.8%。而美国1997年汽车、电子产品和零售企业商品的周转时间仅为12天, 1990-1998年, 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额的1.3-1.5%。发达国家库存商品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发展中国家为5%。我国都远远落后于这些指标。
第三, 许多企业有自己的车队, 自己的仓库, 投入很大, 成本很高, 但实际效益很低。据统计, 目前我国自货自运车辆占社会运输的70%, 货运空载率达到37%左右, 运输平均时速只有50公里左右。仓库大量闲置, 有的年久失修, 商品损耗率大。
以上说明, 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体系必须打破, 代之以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大部分物流活动应当从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分离出来, 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
(三)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作了大量投入, 已达1.5万亿。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落后, 仍然不适应物流需要。截至2000年, 我国运输网络密度分别为1344.48公里/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 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19.6%和15.8%;德国的9%和15.8%;印度的24.9%和48.3%;巴西的71.3%和8.8%。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 加上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 江河治理不到位, 使我国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 加上管理粗放, 造成我国物流运输与仓储等效率与效益低下。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 每年因包装造成损失150亿元, 因装卸、运输造成损失500亿元, 因保管不善损失30亿元。
(四) 低运行成本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改变
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说明, 在我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 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 比重最大。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 物流业的突出作为是其对普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
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 主要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 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 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 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 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对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一方面, 从交易的全过程看,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 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 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 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 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 从交易主体行为看,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 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 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 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五) 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 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 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又增加了税收, 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 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 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 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 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 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 流通人力资本高, 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 交通与信息发达, 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 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 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 所以在此意义上讲, 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属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提出的“极化区域”。现代物流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 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外资, 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 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 有利于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三、物流变化对经济区的影响
以能源、原材料的物品数量平衡为基础, 以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轴心, 区域内自给自足体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时代型”经济区转向以各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 与其他区域的分工关系、物流状况为轴心的较为现实的“市场经济型”经济区。
但是, 这种经济区间的专业分工关系还不够发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 实际研究表明, 各地区争先恐后对相同的行业进行投资, 使得产业结构雷同。
各经济区均加强了吸引外资的势头。吸引外资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正比关系。达到高增长的地区是吸引外资成功的区域, 也是外资所要求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学到了这个事实的各地方 (政府) 为了完备吸引外资的条件, 大力开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后, 随着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备, 将促进经济区内部的市场统一和经济区间的分工关系的完善。
综上所述, 物流对许多人来讲很生疏, 好像十分神秘, 但实际上, 物流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国家离不开物流, 市场离不开物流, 企业离不开物流, 个人离不开物流。当然要发展物流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差20-30年, 我们只要狠下决心, 一定能实现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 1981.
[2]、贝恩.产业组织[M].商务印书馆, 1983.
[3]、谢康.世界信息经济与国家知识优势[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4]、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M].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1.
用经济学角度探讨北京雾霾问题 篇5
用经济学角度探讨北京雾霾问题
北京连日来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溯源、反思、问责„„多角度讨论之后,“如何防治”逐渐成为探讨的焦点,“行动起来”亦逐渐成为各方的共识。其中,“以经济手段推进环境治理”又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
环境治理成本谁买单?
“同呼吸”,但并未“共命运”。
污染会切实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空气是每个人都无差别共享的,但利益却是被个体所获取了。
经济学家叶檀认为,雾霾是高污染GDP的代价,损失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利益则被汽车厂、石油厂、水泥厂、木材厂和煤电厂等企业拿走。如果没有税收、环境交易等方面的正确激励制度,污染GDP狂欢还将继续。“污染折价的时代已经到来。”叶檀说。
多位经济学界人士抱持相同的逻辑和观点——资源性企业必须缴纳高额的环境税与资源税,以弥补所带来的环境损失。
和所有公共工程一样,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依照逻辑,这部分成本应由前述“利益获取者”们承担。
以经济杠杆来推动环境治理,成为被广泛讨论的课题,也被认为是“预计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手段。
“经济手段是遏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性措施,应当在有关资源产品价格中纳入环境成本,建立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原全国人大环资委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这方面至少已有两个成功案例。
骆建华介绍说,2004年开始实行的脱硫电价政策,以及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点、近10年来全面推行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政策是近年最成功的两个案例。这两项政策调动了企业脱硫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兴建污水处理厂的进程,极大地刺激了脱硫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对“十一五”期间国家顺利完成SO、COD减排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拨动经济杠杆?
“未来应借鉴上述两项政策的成功经验,环境政策更多地着眼于经济手段,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调节作用,加快推动污染治理成本内部化进程,逐步建立环境价格形成机制。”骆建华说。
骆建华称,环境商会近期已将相关建议提交给国务院有关部门。比如:推行污染减排的综合电价政策。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1.5分/千瓦时脱硫电价政策,2011年国家发改委
张雯雯41230075 王淑欣41230066 马一嘉4123
又出台0.8分/千瓦时脱硝电价政策。考虑到中国城市PM10和PM2.5污染严重的现状,并考虑电价政策的公平性,环境商会建议尽快出台0.2分/kW?h除尘电价政策,并进一步调整脱硫脱硝电价政策,依据脱硫脱硝成本核算,将高硫煤脱硫电价调整至1.8分/千瓦时,低硫煤脱硫电价调整至1.1分/千瓦时,脱硝电价调整至1.0分/千瓦时等,使电价补贴与污染治理成本相符。
在环境税制改革方面,环境商会也建议开征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工业COD三个税种,税率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均为2元/千克,COD为3元/千克。
环境税,也被称为生态税、绿色税。它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2011年12月,财政部同意适时开征环境税。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环境税费制度和生态税费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今后应逐步完善环境和生态税费制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首席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国平表示。
据了解,目前,西方国家不仅普遍建立了环境税制,而且环境税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环境政策中的主要手段。
“最佳手段”未必能一步到位
即使环境税被广泛认为是推进环境治理的最佳手段,但这个“最佳手段”未必能一步到位、发挥作用。
纵观世界范围内环境税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数个阶段和数十年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环境税主要体现为“补偿成本”的收费。主要基于“污染者负担”的原则,要求排污者承担排污行为的成本。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环境税种类日益细化、增多(如二氧化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均在这个时期出现),功能上综合考虑了引导和财政功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环境税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环境税制改革。
而在我国,可以说目前甚至连“补偿成本”原则都未能全面覆盖。
“目前的阶段不是推行绿色税收最佳时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采访时表示,当前经济总体处于下行,企业承受的负担较重,政府也在强调结构性减税,这种情况下推出会遇到很多障碍,即便推行的初衷很好,是绿色低碳发展,张雯雯41230075 王淑欣41230066 马一嘉4123
但站在每一个利益主体角度去看待,对企业而言也是增加负担。因此,绿色税收应选在企业承受力较强、经济增长处于上行的阶段推出,效果才会更好。
“新型税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需要实践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也表示,任何一个好的理念或制度,其实施都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相关社会群体适应。
经济学角度 篇6
【关键字】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不公平;产业化
一、教育政策概述
(一)教育政策的定义
教育政策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深远而重大影响的潮流。教育政策既从宏观上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又从微观上影响具体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社会和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二)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
构成价值关系的要素有三种:主体的需要、客体的属性和价值关系。作为社会系统与政治系统的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价值要素主要包括:教育政策价值主体、教育政策价值客体与教育政策价值关系。
1、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
教育政策价值主体是指教育政策活动中的“行动者-政府、教育组织和个人。在教育政策领域,具体表现为三类教育政策价值主体:一是教育政策决策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二是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主要是相应的政府机构和教育组织。三是教育政策利益主体:包括政府—追求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教育组织—追求群体利益、个人—追求个人利益。
2、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
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是指教育政策实践活动。只有在完整的、具体的教育政策实践活动中教育政策价值主体的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利益才会实现。从价值层面上,决策过程是价值确认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决策过程的结果即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蕴涵着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政策实施过程则是实现价值的过程,现实地满足教育政策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3、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价值关系
在教育政策问题形成和解决教育政策问题的过程中 教育政策价值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教育政策需要调节的基本价值关系。在教育政策活动中,政策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主体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方式构成了众多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
二、教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教育是一项具有外部影响的公共事业而且根据对外部影响的定义,教育具有强烈的外部经济性。简单说就是,某项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从事这项活动的个人或组织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教育的外部经济性是指从教育这项事业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此外 各种形式的外部影响的存在还会造成完全竞争下的资源配置脱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也就是一系列教育问题或事件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教育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存在的原因。
其次,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事业,教育还具备经济学中所描述的公共物品的特性。高等教育之所以被称为准公共物品,是因为高等教育存在收费问题,其具备了一定的消费竞争性和排他性。其中竞争性是指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了。排他性是指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
三、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经济学的供需问题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今天,教育活动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服务,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商品,有着其自身的价格曲线和供求函数。
(1)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2)需求
一種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按照高等教育服务的供求规律来办,特别是招生政策和收费政策。招生政策要考虑的是有效供给,收费政策要考虑的则是有效需求。只有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才会产生均衡价格供给和需求才会均衡。所以,大量的受教育需求涌向普通高等教育。那么究竟应该确定多少招生人数就要考虑公认的现有高校的承受能力,具体说就是每个高校的最佳接待能力。
四、高等教育政策的建议
(一)高等教育可以市场化但不可以产业化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主义性质要求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致使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悬殊,已经影响到受教育的公平。为此,在高等教育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公平。其次才应该是效率问题。我们不能允许让一部分人先受教育起来而忽视广大农村和贫困的中西部的受教育问题。
其次,产业化摆脱了“看得见的手的控制,易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极端。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指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和市场导向与市场交换的运作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也就是说通过产业的市场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坚持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加强政府的职能和监督
随着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竞争机制、效益观念、企业化经营方式、考虑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等市场因素在教育改革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虽然市场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变迁潮流,其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表现、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私人投资办学等方面确实表明我国确实在鼓励高等教育办学的多样化。国家和政府已经放弃了其作为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允许非国家部门进入长期由政府包办的高等教育领域与高等院校一起共同承担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责任,只不过我国政府控制的重点还是公立大学。虽然国家和政府已经放权,但是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还是要在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对高等院校的监督丝毫不能放松,特别是对高校收费制度和长远规划、发展战略的监督和总体把握。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高等教育
[2]刘刚 《教育与商品经济关系初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3]贺保月《论高等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 南都学坛
[4]海峰 《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 高等教育研究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信用问题 篇7
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 信用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从世界著名的大公司美国的“安达信”造假丑闻到中国的“银广夏”造假事件、亿安科技炒作, 再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 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信用问题的严重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 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用问题日益突出, 合同违约、债务拖欠、虚假账表、黑幕资金、操纵招投标等等信用缺失现象出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信用缺失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良性运转。据有关经济学家测算, 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信用问题减少大约两个百分点。信用缺失后果严重, 它增加了交易成本, 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严重阻碍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甚至可能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解释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信息经济学认为, 现实中市场的参与者的信息一般是不对称的。在经济主体的交际和交易中, 特别是在一次性博弈中, 参与者可能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失信行为, 导致信用风险。在多次重复博弈中, 参与者为了维护长远的合作关系和长远利益的实现, 将有可能致力于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信用形象。
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能够守信, 即每个经济主体都能够诚实地公开自身的信息, 那么在交易中就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相反, 如果隐藏自身的真实信息能带来额外的收益, “不讲信用”就会成为经济主体的最优选择, 从而加重社会的非对称信息状况。为了保证契约得到履行, 经济主体间必然要采取尽可能的手段了解对方的信息状况, 造成交易成本的上升和经济效率的降低。以银行信贷关系为例:
假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公司存在两种类型:经营状况良好、信用评级好的公司 (G) 和经营状况较差、信用评级差的公司 (B) , 再设G型公司的贷款风险为βg, 而B公司的贷款风险为βb, 有
βg<βb,
且两公司的风险不同, βg的概率为pg, βg的概率为pg, 每一时期影响公司风险大小的外界因素是随机的。公司很清楚自己的类型, 而银行并不知道, 只能通过某种渠道获得公司的信息, 依此判断公司G的风险概率为qg, 公司B的风险概率为qb, 设qg
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显示出风险偏好, 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显示出风险规避。当企业或个人面临盈利前景时, 将会表现出风险厌恶偏好;但是, 当企业或个人面临亏损的前景时, 将会表现为风险偏好投资的, 这加大了它隐瞒自己真实信息向银行贷款投资有风险的项目的可能性, 更有可能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中, 严重恶化了市场的信用环境。
三、现实中人们的“非理性”的判断行为和决策行为
传统经济学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判断行为和决策行为的诸多分析, 都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现实经济活动中, 交易主体的行为决策并非完全理性, 如受到个人前期结果的影响、受到周围人行为的影响, 依赖于思维定势作出直观推断而造成的偏差等等, 作出“非理性”的判断行为和决策行为。行为经济学作为实用的经济学, 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进而弥补了主流经济学中关于人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等等假设的不足。
1. 前期决策结果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展望理论认为: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到后期对风险的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 还可以平滑后期的损失;而前期损失将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 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如果失信者在前期收益经常大于成本, 会助长其失信偏好, 不断重复失信行为。如股市中的“黑幕”, 就是因为违规者造假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 且每次违规后所受到的处罚很轻, 甚至钻了空子逃脱惩罚。所以, 股市上存在不少职业人士, 从事违规造假工作。股市中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 其实在初期可能只是小规模的造假失信行为, 但因屡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励, 以致愈演愈烈, 演化成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违法案件。相反, 如果我们的有关监管部门监管严格, 做到伸手必捉, 严惩不贷, 失信者就会被强化为风险厌恶者, 失信行为就会受到抑制。
2. 周围人的影响———从众行为。
行为经济学中的从众行为, 是指市场主体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大多数参与者的行为趋于一致的现象。在经济活动中, 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信用选择行为, 当别人选择失信而获得利益, 并且看到失信成本远低于失信效益, 这样就在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企业或个人产生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行为, 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 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 后果更严重, 会更加恶化市场的信用环境。
之所以产生这种从众行为, 主要是由于目前我们对失信者惩罚力度太小。失信者之所以敢“以身试法”, 在于他们觉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可能远大于失信成本, 即使违法, 所受到的惩处也不重。正是存在这种侥幸心理, 使得交易主体在作决策时, 是非完全理性的。此外, 监督成本过高, 违规成本、诉讼收益过低, 这些都诱使众多行为人选择失信, 失信案例层出不穷, 致使社会信用普遍较差。
3. 直观推断的偏差。
人们通常而言, 是不会去准确运用经济学和概率论等知识, 全面地分析问题和作出判断的。因此, 人们决策通常依赖于思维定势作出直观推断, 而这些直观推断通常是存在系统性误差的。
一个基本的误差来自人们经常性地使用小数定律, 即将小样本均值的统计分布等同于大样本均值得分布, 这显然违反了概率论中经典的大数定律, 但人们通常受个人活动范围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 无法得到较全面的信息, 观察到了一个或几个特殊情况, 便以偏概全, 导致了这样的错误判断经常发生。这一观点有助于解释许多金融市场上的一些反常现象。例如, 股价的过度波动可能是投资者对一系列利好消息的过度反应所造成的等等。
4. 机会主义。
“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 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也就是有投机的倾向。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 确信的判断可能限制他人的机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所以经济参与个体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来防范机会主义的危害。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用博弈论中提出的“囚徒困境”加以解释。假设甲、乙两个企业签订合同进行交易, 但双方并不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 双方的策略只有守信和失信两种选择。则甲、乙的决策选择如下表:
由于双方缺乏完全的了解, 无法确信双方的交易是否能够长期保持下去, 也不可能猜透对方的选择。这样, 对双方而言, 选择失信是时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如果彼此知道对方的信用历史, 知道对方的违约概率, 交易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如果双方都知道对方不会违约, 甲、乙双方都会自觉选择守信策略, 最后都将获得6万的收益。这时才是这个博弈总体效用达到最大化。如果把这个微观的例子放大成整个社会经济, 也就是说, 人们有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选择不守诚信, 但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 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我们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用经济环境, 人人守诚信, 社会资源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使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上面提及的几种“非理性”行为现象都是人们在现实经济中经常见到的。行为经济学认为, 人是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决策的。所谓有限理性是一个人在复杂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中, 不能获得关于环境现在和将来变化的全部信息。在这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可能导致一方违约, 从而造成另一方发生损失。所以,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在市场经济下, 规避风险、严守信用、确保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契约关系的如期履行, 是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
四、有关信用问题治理的建议
第一, 我们应该参照欧美等征信发达国家的经验, 健全法律体系以保障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管理信用法律体系, 应明确各相关法规细则, 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和对监管者的保护力度。行为经济学有实验表明, 社会的法律制度越是完善有效, 合同双方的失信成本也就越高, 法律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就越大, 经济参与人会自觉选择守信策略。
第二, 建设征信体系, 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完善和发展个人信用等级评估办法。信用信息应包括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正面信息用来记录个人良好的信用行为, 负面信息用来记录个人不良信用行为。而且要进一步将征信数据开放化。
第三,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有了完善的管理信用法律体系, 还要有有效的执法配合才能起作用。在我国, 现在仍有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
信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道德问题。全社会要以“诚信”的态度来进行“诚信”道德教育, 树立“讲信用为荣, 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这样才能形成“信用度高是一种财富”的理念和共识。改善信用环境, 人人在经济活动中“守信用, 讲诚信”, 既给经济发展创立了良好环境, 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叶蜀君.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3].[美]安德鲁·马斯·克莱尔, [美]迈克尔·D·温斯顿, 杰里·R·格林著, 刘文忻, 李绍荣主译.微观经济学.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1
[4].艾洪德, 范南.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信用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阮德信.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求是, 2006 (9)
[6].郑毅.有关信用风险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当代商业, 2009 (36)
[7].蔡伟.信用以及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7
[8].袁慎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2006.6
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学术腐败的主体 篇8
一、学术腐败主体的范畴超越了腐败主体的范畴
学术腐败已经超越了腐败本身的范畴, 主要体现在学术腐败的主体已经从“公共部门”延伸到了“公共部门之外”。
1. 腐败主体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一词原意是指有机物的腐烂、败坏和变质。古人指斥官场中的不洁行为, 多用“贪”或“污”来表述。到了现代, 对腐败有多种解释: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尼尔认为, “腐败是为私人、家庭成员或私人小圈子获取金钱、身份而背离公共角色的规范职责的行为, 或违反那些旨在防止滥用私人影响以谋取私利的规则的行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认为,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各种观点对腐败的定义显得不尽相同, 但都无独有偶的涉及到公共权力。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不妨可以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运用公共权力的主体看成是有着利己心的随时随地都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如果用经济学中委托人—代理人模式来分析腐败, 那么, 腐败主体就是代理人, 而委托人是广大民众。换句话说, 腐败中的代理人是特指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包括受其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和人员, 因为只有他们, 才可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运用公共权力来实现私人目的。
2. 学术腐败主体的经济学分析。
在国内, 对于“学术腐败”的界说不尽一致, 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郑良勤教授就认为, 学术腐败是指学界中一些集体和个人为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 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表现。也有的学者如中国海洋大学的鞠德峰教授认为, “学术腐败就是发生在学术活动领域中的败坏堕落现象, 其实质是学术工作者为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 滥用学术工作职权、违反学术规范从而败坏学术道德的行为和现象”。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学术腐败是一种不规范的或者说是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这些行为的主体发现:学术腐败的主体应该是“学界的一些集体和个人”, 比如学者鞠德峰对学术腐败的主体用了“学术工作者”的说法, 其他学者也大多用了“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等来表明学术腐败的主体即学界工作者。因此, 学术腐败的主体不仅仅指可以运用公共权力的人, 更不仅仅指的是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而更宽泛的指的是“学术工作者”。这里的“学术工作者”这一“理性经济人”与作为腐败主体的“理性经济人”是不同的, 学术腐败的主体除了是有“公共权力”可以运用的人, 还包括一般的没有“公共权力”可支配的普通学术工作者。显然, 学术腐败的主体超越了腐败的主体, 只有当学术腐败的主体运用了公共权力我们才可以用经济学中委托人—代理人模式来分析, 如果没有运用公共权力, 如抄袭和剽窃, 我们只能将其看做一个“理性经济人”。
二、学术腐败是其主体博弈的结果
不管学术腐败者是否运用了权力进行腐败, 总归他还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其思想的支配, 而且是权衡了利弊后做出的行为。就像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无赖假定”[1]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有局限的智灵”假说[2]都突出强调了政治人物同普通人一样受人性弱点的局限一样, 学术工作者也会受到人性弱点的影响, 他们不管有无公共权力可用, 一旦有必要和可能, 他们就会不顾善的价值性趋求而滑向恶的事实性追求导致学术腐败。
那么, 学术工作者是怎样受到人性弱点的影响, 权衡利弊后而滑向恶的事实性追求选择学术腐败的呢?
学术腐败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们在实施学术腐败行为之前有一个决策过程。当他们经过权衡, 判断自己学术腐败得到的好处可能超过为之付出的代价时, 他就会搞学术腐败, 反之, 则不学术腐败。
显然, 这里就有一个学术腐败的成本问题。学术腐败成本主要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指的主要是学术腐败的直接投入, 隐性成本由多种因素决定, 包括被查处的概率, 法律成本, 经济成本, 精神成本 (精神和名誉损失) 和未来收益损失等。按照这种分析, 如果学术腐败收益减去道德代价, 再减去可能被察觉而遭受到的处罚之和, 大于工资收入与道德心理满足之和, 那么, 他将会学术腐败。也就是说, 如果从事学术腐败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 学术工作者就可能会从事学术腐败。当潜在的收益足够大时, 则“铤而走险”, 这是产生学术腐败的主要诱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学术腐败者作出学术腐败行为有一个决策的过程, 这个决策行为也就是博弈行为, 学术腐败是学术工作者博弈后的选择。
三、把学术腐败遏制在博弈的过程中
从学术腐败是博弈的结果这一论点出发, 我们必须制定出一定的规则, 使学术工作者在博弈的过程中, 通过充分决策, 最终做出不腐败的行为。
1. 提高学术腐败主体的道德 (精神) 成本。
学术腐败者要么在事发前惶惶不安、终日提心吊胆, 要么事发后如丧考妣、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当中, 纵然通过学术腐败带来奢华的物质生活, 却无法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所以, 无论是否被依法惩处, 丧失道德是学术工作者选择学术腐败所必须支付的成本。由此, 我们要提高学术腐败的道德成本, 让学术工作者在学术腐败行为发生之前的博弈的过程中选择放弃学术腐败。而道德成本具有很大的弹性, 道德成本的大小, 往往取决于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 我们必须在学界、在学术工作者中长抓不懈的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 尤其要对其进行学风教育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通过各种教育, 在学界坚持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声明与回避的原则, 形成“道德、诚实、公开、公正”的良好学术风气, 形成人人崇学敬学、人人痛恨学术腐败的良好学术氛围, 让学术腐败分子犹如过街老鼠, 人人唾弃, 身败名裂。
2. 提高学术腐败主体的经济成本。
不管学术腐败者是否有公共权力可运用,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就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中大多包含了经济利益。有权力的学术工作者可能利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 比如某学术委员会委员, 某杂志编辑的“受贿”行为即属此。而没有权力的学术工作者可能通过抄袭、剽窃发表学术成果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知名度而最终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比如获奖、晋职等。现阶段, 提高学术腐败的经济成本, 让学术腐败分子“血本无归”, 是预防学术腐败滋生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加大对学术腐败分子的经济制裁力度, 一经发现, 除了必收缴其直接所有的非法所得———如评审员“受贿”所得, 还要撤销因学术腐败所获得的间接利益———如因剽窃成果而获奖或晋职所得, 而且还应处以经济惩罚, 并且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失的, 还应向其追究经济赔偿, 让每一个学术腐败者在牟取蝇头小利时都要冒着付出巨额代价的极大风险。使他们像吴官正同志提出的那样, “经济上倾家荡产, 思想上追悔莫及”[3]。只有这样, 学术腐败主体这个“理性经济人”才会在行为发生之前的博弈过程中放弃腐败的念想。
3. 提高学术腐败主体的法律成本。
我们对学术腐败在法律方面的惩处还不够。首先表现在法律法规的欠缺上。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学术腐败处罚的法律, 而且司法机关也很少介入学术腐败的调查处理, 所以, 作为人大代表的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汪春兰就曾建议加快出台惩治学术腐败法。其次表现在惩治的力度上。我们即使发现了学术腐败, 作出的惩罚也是微不足道的:要么批评, 要么要求写检查, 但很少有对其作出法律上的制裁的。
所以, 我们应该尽快出台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 而且要加大惩处力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一经查实学术腐败, 除了在诚信办公网站上公布其身份信息和不能在惩罚期间申报项目外, 还会有被开除公职甚至判刑的处罚。美国的艾里克·波赫尔曼就因在3篇论文中造假曾被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地方法庭判处在美国联邦监狱服刑一年零一天[4]。因此, 在美国学术腐败的法律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我们也有一些程序处罚学术腐败, 而且这些程序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和完善的, 但由于我们还没有专门的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 一些规定还不完善, 比如, 按教育部的规定, 学术腐败由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处理, 把惩处权交给“自己的人”, 学术腐败往往被包庇, 这往往会导致惩处在学校内部就终止了, 一般到不了司法机关这一步。
国家必须尽快地立法来杜绝、惩处学术腐败。不仅要开除造假者, 还要让他们承担民事责任, 更严重的造假者则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使造假的成本和风险大大地提高, 使造假者有所畏惧, 这是从法律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有这样, 学术工作者才会在行为发生之前的权衡的过程中选择不学术腐败[5]。
摘要:学术腐败与腐败的区别之一是它的主体不仅包括了有公共权力可支配的人, 而且还包括无公共权力可运用的人。学术工作者之所以发生学术腐败的行为, 是因为其通过权衡利弊, 认为学术腐败收益比不腐败的收益更大或者说大得多。我们必须提高学术腐败主体的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 把学术腐败扼杀在其主体博弈的过程中。
关键词:学术腐败,主体,理性经济人,博弈,成本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埃尔金.新宪政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27-28.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31.
[3]吴官正.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J].求是, 2006, (18) :10-14.
[4]张田勘.美国人如何查处学术造假[N].羊城晚报, 2010-07-21 (B4) .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预算准确性 篇9
一、 委托代理理论———预算编制准确性的分析
从企业的管理层来说, 制定预算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施企业全面预算, 使企业能稳定发展, 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要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作用, 基本的要求是全面预算准确、有效。 但是,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和预算编制人员来说, 由于不是各项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和执行者, 在具体的信息获取上存在缺陷, 造成信息不对称, 可能导致预算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符合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 造成预算的编制困境。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 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成为代理人, 另一方成为委托人。在委托—代理理论下:一个参与人 (成为委托人) 想使另一个参与人 (成为代理人) 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 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 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 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 因而最多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 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 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在预算管理中, 信息不对称是指下级管理者拥有与预算相关的信息而上级管理者不拥有, 由于管理层、预算编制机构和责任中心之间实际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产生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委托代理模型。管理层、预算编制机构和责任中心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中, 1管理层对责任中心的考核; 2管理层要求预算机构编制预算并进行审批; 3预算机构受托编制预算;4责任中心反馈信息;5预算编制机构向管理层汇报预算。
在实际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负责编制预算的机构如全面预算委员会往往都由企业的管理层所担任, 使得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层和预算编制机构表现出利益的趋同性。因此, 在预算编制的博弈中, 可以将图1 简化为:
图中, 1管理层通过预算编制来实现企业目标;2责任中心执行预算, 并接受绩效考核。
因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是按照 “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 这样就给了预算执行机构讨价还价和暗箱操作的空间。在这一博弈中, 预算编制机构与预算执行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冲突。预算执行机构的人员, 永远希望预算标准越低越好, 他们可以轻易达到标准; 而预算编制机构则相反, 总是希望在原有的标准上越接近同行业的先进标准越好。 这样往往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这是预算编制不准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责任中心来说,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主要有以下因素需要考虑:
1. 为了确保自身绩效的完成, 他们会倾向于报告保守性的、 能使将来的经营业绩看起来更佳的预算数据, 即所谓“预算松弛”。 预算松弛会使预算列支的成本费用高于责任中心所知的实际需要。
2. 防止出现 “ 鞭打快牛” 的现象。“鞭打快牛” 是指在涉及激励机制时, 委托人总是希望评价标准尽可能客观一些, 因为评价标准越客观, 对代理人的努力水平的推断就越准确, 激励机制越强。 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将同一代理人过去的业绩作为标准, 因为过去的业绩包含着有用的信息量。 问题是, 过去的业绩与代理人的主观努力有关。代理人越努力, 好业绩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标准”就越高。当代理人预测到他的努力将提高“标准”时, 他努力的积极性也就下降。 对于责任中心来说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 给自身绩效的完成带来困难, 这种趋向会导致责任中心进行逆向选择。
3.责任中心需要预防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存在不确定性, 预算编制也是一样。在预算编制时, 作为被考核的责任中心, 基于风险的考虑, 都会偏向采用相对较宽松的预算标准。
4.道德风险。 编制预算所需的大多数信息是由那些业绩要受到预算考核的人员提供的。 如果这些人员为了得到较好的业绩评价标准而有意提供虚假的预算数据, 预算本身的效用就降低了。而在实际操作中, 预算编制机构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充分的, 这种倾向无法避免。
二、 博弈分析———预算准确性的考核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 预算的监督和考核是保证预算正确执行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的准确性, 管理层、 责任中心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监督博弈。在这个博弈中, 管理层的纯战略选择是监督考核或不监督考核, 责任中心的纯战略选择是选择虚报预算, 或不虚报预算。
表中, A是通过监督考核可以实现管理层的期望目标利润;C是监督考核成本;F是预算未完成的罚款。
我们用x代表管理层检查的概率, y代表责任中心提供虚假预算的概率。 给定y, 管理层选择检查 (x=1) 和不检查 (x=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P (1, y) = (A-C+F) ×y+ (A-C) × (1-y) =y×F+A-C
P (0, y) =0×y+A× (1-y) =A× (1-y)
解P (1, y) =P (0, y) , 得到X=A/ (A+F) , 同理可得Y=C/ (A+F) 。
最后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X=A/ (A+F) , Y=C/ (A+F) , 即管理层以A/ (A+F) 的概率检查, 责任中心以C/ (A+F) 的概率选择虚报预算。 如果将X通过数学变形, 实际上X=A/ (A+F) =1/ (1+F/A) , 可以看出, 预算考核的概率有个最低限度, 而且显然0<X<100%, 低于这个限度, 责任中心就会以更高比例选择虚报预算。 从公式分析, 这个底线取决于预算考核罚款F/A的倍数。 如果F=0, 则X=0;如果F=A, 则X=50%。 由此可见, 通过对虚报预算的重罚, 预算准确性的比例就会上升。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要解决预算准确性这一问题, 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加强全面预算的组织协调。准确的预算, 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预测、协调及控制作用, 使企业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但是, 由于企业编制预算的期间为年度, 其预期通常与年度财务目标相联系, 缺乏对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中、长期目标的衔接。 尤其是企业预算编制偏重于生产经营预算, 对专项决策预算 (如投资计划决策) 有所忽视, 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能充分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 加强预算的基础工作。 在全面预算的管理上, 预算编制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 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方法运用较少, 更多的基于常识而非专门知识, 主观判断较多。 提高全面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两级核算制度, 合理利用ERP系统, 生产和消耗计量工作要做到车间、班组, 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完整。 对于管理费用则需进行明细分项, 根据归口管理的原则, 制定不同部门负责各项费用的预算编制、指标分解和实施控制。
(三) 把 “余地”留在明处。 通过采取分项目设置不可预见费的办法, 解决某些预算项目由于基础资料掌握不全或预算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的预算不准确问题, 从而降低预算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根据预算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预算编制的难度确定不可预见费的多少。同时, 每个预算项目是否需要不可预见费、 不可预见费留多少, 都必须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
(四) 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使企业的全体员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预算管理的过程, 将全面预算的理念贯彻给每位员工。 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的制定, 并且使他们得到重视, 预算才易于被员工接受, 预算管理准确性工作的推进才有可靠的基础。 S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推广和应用, 对于预算准确性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加以剖析。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预算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2.
[2] .郎永建.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三方博弈[J].企业经济, 2005, (8) .
从经济学角度探析邻避效应 篇10
关键词:邻避效应,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经济补偿机制
一、引言
我国, 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 仅2009年就在北京、上海、江苏、广州、深圳等地发生了多起反对垃圾焚烧项目的群体性冲突事件, 2011年8月大连PX事件、2012年四川什邡钼铜矿事件更是引起了国内人民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因不满居住环境受影响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层出不穷, 城市发展过程偏重经济发展, 忽视了生态发展, 引起公民心理抵触, 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及公民心理的冲突, 有悖生态城市和谐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性。
城市是人类的家园, 城市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邻避效应”的产生有其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因素,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邻避”造成的社会冲突严重威胁着城市化的发展, 如何合理的解决“邻避问题”, 使“邻避设施”“非邻避化”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邻避效应的基本内涵
(一) 邻避效应的定义
邻避效应 (Not-In-My-Back-Yard, “NIMBY”, 译作“邻避”) 本是环境学术语, 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不利后果, 而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垃圾场、殡仪馆, 核能电厂、火葬场等带来外部负公共性的邻避设施, 不但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心理、荣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造成社会生态的不和谐, 而且它所体现的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 更会造成公民心理上的不平衡, 受到民众排斥, 造成公民心态的不和谐, 由此滋生“不要盖在我家后院”情结, 若处理不当, 会激发民怨甚至导致抗争活动, 这一现象称之为邻避效应。
(二) 邻避效应的经济学本质
“邻避效应”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在邻避效应中, 界定和明晰人们反对的对象 (即“邻避设施”) 至关重要。邻避效应的本质体现在邻避设施的本质:公益和私益冲突。邻避设施是指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福祉, 但是会产生一定负外部效应而导致居民都不希望建在自己家附近的设施。
三、产生邻避效应的经济学原因
从经济层面来看, 在邻避性公共设施设置的情况下, 设施服务所覆盖的个体的经济效用都会因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而增加, 但设施负外部性的空间集中化特征带来的不对称的收益成本结构, 会使邻近设施的个体觉得他们是在为其他多数个体的经济效用增加负责, 而与同样享受该项设施服务的其他人比较起来, 自己经济效用的增加显然低于其他个体。个体的自利性与经济效用高低不同, 形成邻避性设施负外部性引发利益冲突的经济基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根本原因是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
邻避设施之所以遭到城市居民的强烈的反对, 最根本原因是其具有负外部效应。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较为明显, 且影响范围是一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邻避设施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有可能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不良效应, 遭到人们的日渐反对, 同时给社区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些非环境方面的负外部性也成为人们反对邻避设施的原因之一。
(二) 邻避设施公共性的偏离
首先, 邻避设施作为城市发展中必备的基础设施, 其公益性十分明显。邻避设施包括的种类很多, 诸如发电厂、发射塔、变电站、垃圾掩埋场、医院、核辐射项目、高速公路、地铁、火葬焚烧场、停车场、光线遮挡物等。这些设施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 可以为整个城市的民众生活带来福利或满足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 它的存在应最大限度的体现公共性, 但其直接或潜在的污染性、危险性、以及带给居民的主观上不舒适或忌讳的情绪由设施附近居民承担, 体现了利益结构的不均衡性, 偏离了公共设施公共性的价值属性。
(三) 成本——收益不对称性
邻避设施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是有益的, 但是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和成本需要设施附近的一小部分居民承担, 具有成本——收益的不对称分布的特点。设施服务功能带来的利益由广大市民共享, 但生产或运营成本也会外部化, 外部化的成本往往转嫁给设施周边的民众。这种不对称的成本——收益分配结构必然会引发利益冲突, 从而导致周边居民抗争、产生“邻避”困境。
(四) 经济补偿制度不完善
经济补偿因素被认定为邻避效应中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及重要的研究内容。经济补偿因素主要是基于经济人假设, 即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邻避效应中, 经济补偿因素对邻避效应的影响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毕竟人类并不完全是经济人, 在社会活动中同样表现出了互惠利他等非自利性偏好, 就我国而言, 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完善的经济补偿制度。
四、解决邻避效应的经济学方法
(一) 建立回馈补偿机制
在邻避性设施产生邻避效应过程中, 经济诱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回馈补偿就是基于经济诱因, 用金钱或其他实物的方式作为周边居民损失的补偿, 以降低居民的抗争的方式。回馈补偿一般分为金钱和实物或其它补偿两类: (1) 金钱补偿, 是为邻避设施周边居民直接给付金钱或提供有关赋税的减免, 但这种方式涉及受损失居民及其程度界定的问题, 容易引发新的争议, 同时这种方式也较容易被看作贿赂而引起反效果。 (2) 实物补偿, 即以实物回馈的方式对邻避设施附近的居民进行补偿, 例如兴建公园、游泳池、游乐设施等受民众青睐的公共设施供其使用。从回馈补偿方式来看, 以提供正外部性大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方式较好。
(二) 提高居民的风险认知, 加强风险保障
风险认知是影响民众支持度的核心因素之一, 其背后原因是民众对于安全保障技术和运营主体的信任度低。风险保障是基于设施潜在负面环境影响的考虑, 通过为居民提供应对可能损害的保险性措施, 达到减轻居民预期恐惧与不安弱化反抗动机的目的。例如, 实行环保标准与安全保证, 邻避设施若能符合环保标准与安全保证, 在设置时不仅使政府有依据可依, 同时在设置时减少民众的担忧与疑虑;进行环境监测, 为了使各种设施的兴建或运营过程达到环保标准及履行安全保证, 政府应派员定期监测其过程, 而社区居民也可委托专业团体或环保团体进行不定期监测, 提供必要信息, 免除民众心理上的恐惧;环保协定, 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和民众签订具有时效行的环保协定, 明确邻避性设施设置后提供的安全保证、环保标准、损害赔偿及违约处罚等。此外, 在社会心理方面, 还可通过邻避性设施建设成功典型案例的示范与宣传, 来减轻社区居民心理上的恐惧, 并提高其接受的意愿。
(三) 进一步完善经济补偿机制
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成本——效益”的不对称分布, 设施的建设使大多数人获益, 但其成本却需要少数人来承担。但是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总要有“志愿者”来承担, 所以, 邻避设施的兴建者只有给予周边居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才能使负外部性内部化甚至消弭负面效应, 邻避设施的兴建就会较为顺利。因此, 在解决“邻避设施”建设和“邻避冲突”这一问题中, 合理的补偿是关键。例如:对距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一定范围内的居民, 免收、少收城市生活垃圾排污费, 以补偿其外部性成本;对于一定距离以上的居民增收交通运输附加费与处置环境成本。建立经济补偿机制有利于避免邻避效应, 对于政府建设邻避设施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 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决策过程的机制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邻避性设施也是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在编制此类规划时应采取一种建立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更加灵活、互动的规划建设模式, 减少转嫁于周边居民的外部成本, 从而改变居民的反对态度。公众包括民众、政府官员和规划编制人员, 通过各自观点的表达与了解促成矛盾化解。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遭到民众的剧烈反对, 则可以继续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化, 直至方案实施完工。而如果发现规划方案面临的冲突性很高, 就应对方案进行调整, 从成因也即利益冲突着手谋求解决之道, 提供一些可以缓解矛盾冲突的途经包括选址、设计等技术等层面措施。
参考文献
[1]汤汇浩.邻避效应:公益性项目的补偿机制与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7) .111-114.
[2]吴艳玲.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6) .
[3]陈澄.邻避现象与解决方法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
从数字经济角度看 篇11
金融经济与数字经济,同是与符号打交道,具有虚拟化特征,但在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上,方向却相反:前者关系日益迂回,日益疏离;后者关系日益直接,日益趋近。站在数字经济立场反思这场金融危机,也许会得出这样一个不同于传统立场的独特判断:信息市场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数字经济将成为金融经济的有力竞争者。
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
如果高度概括眼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可以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或者说,货币是多的,信息是少的。
货币是假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货币市场(含金融市场)没有真实反映实体市场,没有优化配置实体资源,背离了真实世界。第二层含义是,货币市场占用的交易费用,相对于它节省的交易费用,多到不合理的程度。
如果把实体市场视为委托人,货币市场视为代理人,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代理人背离委托人,手段背离目的,自我膨胀,发生异化。这是典型的工业病,是传统工业化局限的大暴露。
按照正常情况,实体市场“委托”货币市场,通过货币形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应该是:代理市场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不应超过委托市场自己配置资源时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也就是说,有金融市场,应该比没有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消耗的交易费用少。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货币市场,在帮助实体市场配置资源时,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手段(如衍生金融工具),这些手段开始父生子,子生孙,无限繁衍,到后来背离了目标的初衷,最后“忘记”了自身作为工具的身份,把手段的利益当作了目的的利益,实体市场这个委托人,反而成了华尔街发财致富的手段。不是华尔街为真实世界服务,而成了真实世界为华尔街服务。华尔街賺的钱,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费用,当这种交易费用远远超过华尔街提供的服务所给真实世界节省的交易费用时,危机爆发了。
所谓的假,就是指异化。就是对于目的来说,手段变假了,变得不真实了,也就是说,不再以真实符合目的作为手段的本份了。
信息是真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从两房贷款开始,来自真实世界的供求信息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衍生工具的复杂化为转移。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真实世界的信息,又是不透明的,因此真实的信息又是少的。
真实信息少,只是现象。本质是没有形成真实信息的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形成信息配置资源的统一市场。信息被掌握在了少数利益集团手中。真实信息一旦产业化,将对利益集团不利。格林斯潘相信金融利益集团会以市场自发调节达到均衡为行为目标,但实际是华尔街只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
货币市场的竞争者正在出现
中间人无限膨胀,是王业社会不可克眼的局限。仅在中间人内部调控,不能解决中间人体制自身造成的问题。如果考虑到中间人已形成利益集团,要维护既得利益,情况就更是如此。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反映了工业化不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和美国国家利益集团为代表的中间人势力恶性膨胀,代表了全球性的工业病。
根本性的问题是货币市场本身存在合理性受到了挑战。当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用信息直接配置资源的方式,与货币配置资源的方式相竞争。
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正在发展成为独立于货币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信息市场。在电子商务形成的信息市场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匹配供求,撮合交易,实现了不通过一般等价物的、直接基于使用价值和具体价值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全球化公司和跨国公司配置资源的时候,首先依靠的,不是上市公司在股市上获得的经常是扭曲过时的价格信号,而是直接利用供应链和社会网络,进行复杂系统条件下一对一的实吋货物和服务的信息匹配。只有需要进行宏观判断和长期判断时,才会优先考虑货币市场的信号。一个集团企业的老板,如果在下午3点前,就可以把公司当天所有的资源变化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搞清楚,他为什么还要绕弯到华尔街去求证该怎么进行响应市场的决策呢?
我们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如果信息是假的怎么办?可以援引第一条,“信息是真的”来解决。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用信息配置资源时,任何一条具体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但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与货币市场相比,谁更加真实——更符合真实世界——呢?
当我们说信息是真的时,意思并不是指每一条信息必定是真实的,而是指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比货币市场更加接近真实世界;是指信息的机制。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货币市场要经过一般等价物的迂回,不仅流通速度慢,而且会造成系统性的信号失真;而信息市场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条件下,可以进行高速复杂的信息匹配。另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更低。因此信息市场在总体上来说,可以比货币市场更有效地配置实体资源。
货币市场与信息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一般等价的迂回调节,后者是个性化的直接调节,这也反映了两种虚拟经济的本质不同。
两化融合下虚拟经济的新选择
下一步怎么走,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出路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且要强化虚拟经济,我们建议走两种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一味模仿美国先金融经济后数字经济的路子。
经济学角度 篇12
菜场售价可达批发价的近3倍。“大白菜一块五, 萝卜一块二, 土豆二块五, 今年的菜价太贵了”。5月初, 在下兴国社区桥北菜场早市, 居民张某拎着袋子在市场转悠半天, 也没有想好到底要买什么菜。家住市场附近的一位大妈也抱怨说, 她家原来一个月的菜钱现在也只够半个月。
有业内人士认为, 今年南方大旱, 影响了蔬菜生长的速度和质量, 一些本该在目前大量上市的冷棚和蔬菜推迟了上市期。但笔者调查发现, 蔬菜价格居高不下, 除了天气异常影响等因素外, 更多是流通环节的因素。
蔬菜从地头到餐桌, 一般的途径是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市场——农贸市场, 早市, 社区蔬菜供应点, 超市蔬菜供应点等五个环节, 每个环节层层加价, 推动菜价居高不下。通过走访调查, 让市民吃上合理价位的蔬菜, 最主要的措施是减少蔬菜运输的中间环节。比如, 超市应该加强“农超对接”, 和蔬菜产地签订协议, 直接从田间地头把新鲜蔬菜运到超市。另外, 多在小区增设便民菜店, 直接从一级批发市场进货, 可省去中间环节以降低成本。
二、生产环节, 生产规模小, 经营分散, 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
菜篮子价格信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有完整记录的64种蔬菜中, 62.6%的蔬菜出现不同程度涨价, 19.5%的蔬菜价格不同程度涨价, 涨幅在100%以上。除此之外, 绿豆, 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离奇上涨, 更让民众感受到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
蔬菜价格居高不下, 除了流通环节的问题外, 一些生产环节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当下许多城市, 包括县城在内, 过去“菜园子”早已盖上了高楼大厦;而远郊的农民, 有的仍种粮, 有的想种菜, 却不会“大面积种菜”, 可以说“菜园子面积少”是当下蔬菜“供不应求”的原因之一。以大理为例,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逐步消失, 菜地变高楼, 蔬菜的生产者变消费者, 这也是当下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
笔者认为, 国内农产品利益分配失衡只是问题的表面, 而实质上则是农产品生产规模小, 经营分散, 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弱势地位的整体折射。在蔬菜的产销链条中, 菜农获得的地头收购价不足零售价的40%, 批发价则为零售价的一半左右。与批发商, 零售商相比, 菜农的利润本来就小, 但市场风险却最大。因为一旦某种蔬菜供过于求, 批发和零售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维持利润水平, 但蔬菜种植成本是基本固定的, 收购价降低就必然使菜农收益受损。菜贱伤农, 现在菜贵了, 农民的利润仍是最低, 利润风险仍是最大。针对这种情况, 地方政府应出台“补贴政策”, 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菜农”行列, 改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弱势处境。
三、产销模式——“农超对接”可省掉中间环节, 实现三方共赢
在下关的各大超市, 如美好家园, 大兴量贩, 四方街超市等, 早晨刚刚开门, 就有些市民涌入店内, 抢购萝卜, 白菜, 苦瓜, 黄瓜, 西红柿等新鲜蔬菜。笔者观察, 这里的多数蔬菜价格低于农贸市场早市二三成。对于超市的低菜价, 主要是超市的集中采购直接压低了蔬菜的进货成本。据查, 超市与周边的几个蔬菜种植基地合作, 包括萝卜, 白菜, 苦瓜, 黄瓜, 西红柿等常见蔬菜都从种植基地内直接采购, 从而保证以最低成本购入蔬菜, 最终结果是既让蔬菜种植户受惠, 也让市民买到了更低的蔬菜。而一般菜场中的菜贩进货, 很大程度要依赖于蔬菜批发市场, 因此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 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 美国达到80%以上, 而我国只有15%左右。
“农超对接”省掉中间环节,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货架大大提升了流通速度。通过“农超对接”, 农户增收, 渠道“减肥”, 消费者也受益, 可以实现三方共赢。
“农超对接”另一个好处是市场需要什么, 农民就生产什么, 可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 解决农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产生的难卖, 贱卖问题。与传统的农产品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不同, 在“农超对接”模式中, 超市指导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 质量有保障, 容易形成市场自有品牌。而农产品要实现与超市的对接, 必须在质量安全, 品种规格等方面达到超市的标准。这就迫使农户和合作社走标准化, 规模化, 产业化的路子, 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在大理范围内, 乳制品, 蛋制品 (鸭鸣江) , 挖色的小, 以及宾川的桔子等都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品牌。这一过程, 正是农业生产方式嬗变的过程。
通过对大理州的农户调查, 资料显示, 约有66%的农户认为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稳定。希望通过合同收购的农户比例达到35%, 希望企业收购的农户比例为了加强27%。而在“农超对接”中, 超市直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契约, 形成稳固的供销关系;超市将销售信息反馈到生产环节, 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 有效降低市场风险。鉴于此, 各地政府应该尽可能的为“农超对接”模式创造条件, 促成这一模式在中国的晋及。其次, 各地政府应尽可能地动用一切传媒工具, 将市场的多种菜价, 特别是“高价菜”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菜农, 请他们尽可能地搞“直销”, 扩大菜农的获利空间, 刺激菜农根据信息调整生产。
摘要:据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监测, 蔬菜均价在5月中旬达到高点, 之后连续回落。5月中旬----6月份, 蔬菜降幅达到19.6%, 但与同期相比仍处高位, 市民感到生活压力加大。笔者通过对大理蔬菜涨价原因进行实地调查, 发现除了自然天气等因素外, 流通环节层层加价是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焦必方主编:《农村和农业经济学》, 格致出版社, 2009年6月。
[2]黄思铭等编著:《可持续发展期的评判》,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
[4]张培刚、张建华著:《发展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董志勇主编:《新农村中的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
[6]大理市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0年。
[7]宋雪莲:《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以刘厂镇为例》, 大理学院学报, 2009, (07) 。
[8]郑有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政策突破》, 教学与研究, 2006 (1) 。
【经济学角度】推荐阅读:
产业经济角度10-2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06-06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10-01
从市场经济角度重新理解学习型组织05-22
高考《经济生活》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2014年版)07-07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09-27
经济学05-11
经济投资工程经济07-10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