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

2024-08-20

经济学分析(共11篇)

经济学分析 篇1

1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之争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有关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争论,而且至今仍未结束。这种争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尼尔和约翰·穆勒,他们只主张实证经济学,排斥规范经济学。大卫·休谟提出“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即认为不能从实证分析中推导出规范分析,严格区分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帕累托主张实证分析,认为“帕累托最优”属于实证经济学范畴,与规范经济学毫无关系。尼格尔认为经济学中存在着实证分析,但实证分析在原则上不应该受规范分析的束缚。缪尔达尔主张将规范分析作为实证分析的前提条件,规范分析是为了更好的实证分析。罗宾逊夫人主张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萨谬尔森认为经济分析中处处离不开规范分析。海尔布伦纳认为没有规范分析也就没有实证分析,并且规范分析无处不在。

2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法就是在观察到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抽象法通过分析推理对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行客观的指示,对有关现象将来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由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论是客观的,就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主要有小样本的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的计量分析两种方法。

(1)案例研究。新制度经济学主要采用这种方法。例如,科斯运用案例研究为主的实证分析来说明制度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运用了“某工厂的烟尘给邻近的财产所有者带来的有害影响”、“走失的牛损失邻近土地谷物”、“斯特奇斯诉布里奇曼”案、“库克诉福布斯”案、“布赖恩特诉勒菲弗”案、“巴斯诉格雷戈”案等多个案例,从中发现了“科斯定理”。诺思等人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制度研究时,更多地依赖个案的分析,从中推断出一种制度的共性和特性。这与马克思的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案例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且易于处理,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通过个案的连续性展示达到大样本检验的效果。现实经济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许多因素是难以量化的。比如,制度不仅包括正式制度(法律、法规等),还包括非正式制度(习惯、文化等),到目前为止,非正式制度还不能完全用数量关系精确计量。新古典经济学为了做到“易于处理”而不得不假定制度是外生的,或制度不影响经济绩效,导致其理论“缺乏现实性”。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内生的,不同的产权结构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不同,但由于制度本身的复杂性,要做到“既真实又易于处理”地解释制度对经济的重要作用,采取案例研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通过现实中的一个个案例,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和逻辑演绎,用所得的知识对真实的经济世界进行解释,并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目前理论界已经开始用案例研究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张曙光主编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就是一个例证。

(2)计量分析方法。近几年来,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已经在经济学中运用十分广泛,这从近两年入选的经济学年会论文和核心期刊刊登的文章可以看出来。计量经济学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1)发现理论,即用表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各种模型,拟合最好的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则是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即理论。(2)检验理论,即按照某种经济理论去建立模型,然后用表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如果拟合很好,则这种经济理论得到了检验。(3)经济预测。将已经发生过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代入拟合得最好的理论模型,找出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通过预测可以了解到事物发展的方向。(4)政策选择。计量经济学模型揭示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经济目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很方便的看出不同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目标影响的大小,以此来选择使目标最优的政策或政策组合。

我们研究经济问题时所采用的“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也都属于计量分析方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资源最优配置的学科。“成本———收益”分析法是经济学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作为“理性人”,采取一项行动之前首先会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只有在成本小于收益时,人们才会采取某项行动。诺思将“经济人”作为某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的基点,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动力都源于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变迁才会发生。但是,当历史事实证明此时并不一定发生变迁时,就要转向意识形态、历史特征、权力等制度的影响,转向个人的有限理性。科斯第一次将边际方法用于分析制度,认为对于选择市场还是企业、用法律诉讼还是私下协商来解决纠纷等制度安排,取决于边际交易成本;当两者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就出现了制度均衡。契约经济学认为,一项最优的契约安排的选择取决于边际契约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威廉姆森认为,当一种组织的内部边际交易成本与外部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组织就实现了均衡。西方经济学认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此时企业也就达到了一种均衡状态。

3 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法即根据一定价值判断,提出行为标准,作为决策的依据,并制定出相应的行为政策。这种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其它学科都需要科学评判的标准。规范分析法给经济运行所指的方向是积极的,对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都离不开规范分析,具体表现为:(1)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规范的、先进的文化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反之,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经济建设。(2)制度建设的需要。任何制度都必须是规范的。无论是国家制度还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则,如果没有做到规范,很多人就会钻法律的空子,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导致原有的制度安排无效率。规范的制度有利于良好秩序的形成,能够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人们积极性的提高又有利于制度的建设。(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价值观是非优劣选择的核心应追求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需要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只有多元化的价值观都规范到一元价值观———追求和谐上来时,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4)“以人为本”的时代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及其需要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人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有的人却把嫖赌等恶行作为需求,这就需要在满足人们的需要之前先规范分析,鼓励积极的精神需求,抑制消极的需求,防止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

4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各有利弊。实证分析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系统化,逻辑推理过程直观精确,能够得出客观规律,但忽略了价值判断,没有人本主义思想,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也不考虑运行结果是否可取。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考虑结果的可取性,并制定要达到社会目标所应采取的政策,但无法使理论精确表述。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应当结合,互相补充,不能只简单地推崇其中的任何一个,也没有必要分清(其实也根本分不清)到底谁会是经济学的最终立场,只能说在某一阶段或某个学派是规范分析为主还是以实证分析为主。早期西方经济学主张从规范角度分析经济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在写论文时既离不开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选题和论文最后的对策往往采用规范分析方法,中间论证部分一般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以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摘要:首先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争论;然后较详细地介绍了实证分析的两种方法:小样本的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的计量分析。规范分析是对事物的定性描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各有利弊。经济学应将两者结合,不能只推崇其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简单地说谁会是经济学的最终立场。

关键词: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2]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李增刚:《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3)。

[4]傅耀、颜鹏飞:《西方经学方法论的演变和最新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3(2)。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张海峰:《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色》[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郑志刚:《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与交易成本范式》[J];《南开经济研究》2002(6)。

经济学分析 篇2

材料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烟草托拉斯通过掠夺性定价来逼迫它的竞争对手以低价将公司卖给它。烟草托拉斯就顺利收购了无法与其竞争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简述掠夺性定价的含义特征后果

答:含义: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特征:降价是暂时的实际的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

后果:是对市场结构的竞争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许多行业中的巨人都采用加成定价法。一般是整整一年内不发生变化。分析加成定价法的步骤和优势

答:加成定价法通常有以下两个步骤:首先,厂商要估计每单位产量的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会随产量的水平而变化,所以厂商的估算应建立在所设定的标准产量水平上,通常是生产能力的75%-80%;然后,厂商在估算的平均成本上加成,这个加成指厂商事先确定的目标回报率r。

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优点:首先,它计算公式很简单,用起来很方便,它所需要的信息比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定价法少;其次,成本加成法有利于价格稳定,这是厂商所需要的,因为变动价格会花费一定的成本,而且可能引发竞争者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反应;最后,成本加成定价能为价格变动提供正当理由,想要提高价格的企业可以把成本增加作为自已的理由。

材料三: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

问题:横向兼并的含义及横向兼并的福利分析

答:横向兼并(水平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

横向兼并的福利分析:一方面,横向并购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横向并购形成卖方集中,增加了卖方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也会导致福利损失。

材料四:美国宝洁公司成功运用广告塑造了较高的进入壁垒。拥有了大批忠实的消费者。问题:解释产品差异化的概念分别说明宝洁公司和海尔公司的差异化策略

答: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给提供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材料五:案例: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标准(钱纳里)

问题:1.分析我国近10年来产值结构的变化,判断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那个阶段

2.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3.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作出分析评价

答:从产值结构来看,从1998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现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从17.6%下降到11.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趋势缓慢,只上升了1.4%,且有一定的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3.2%,在03年达到峰值,然后又缓慢下降。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从49.8%下降到42.6%;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先是下降,然后略有上升,变化趋势不大;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6.7%上升到32.2%;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的水平,和国际标准比较,可以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存在偏差:第一产业已经大大低于国际标准;第二产业产值比值却远远大于标准值,超过16%;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也远远小于标准值,少了10%。总体来说,第二产业的比重还偏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偏低,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较滞后。

在劳动力构成结构上也有偏差: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远远大于标准值,接近20%;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小于标准值,少了8%;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远远低于标准值,少了11%。说明我国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次产业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如果将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分析,则可以得到下表:

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极低且呈下降趋势,而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逐步上升且较高;说明我国的农业还非常滞后,需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不断下降,这和标准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但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是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值的2倍。这说明我国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值比重偏高,而吸纳的劳动力还偏低。因此,和国际趋势比较起来,还需要降低工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就要国家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的产业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

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上升,这和标准产业结构揭示的规律相违背,且高于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值,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和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和吸纳的劳动力都在50%以上相比较,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材料七:美国的美洲航空公司曾被指控采用掠夺性定价来驱逐企图进入其达拉斯/福斯沃斯航线的其他航空公司。美分析掠夺性定价的含义特征后果

答:含义: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特征:降价是暂时的实际的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

后果是对市场结构的竞争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材料八:百事可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很好地利用了劝说性广告。问题:广告的类型及为什么百事可乐采用劝说型广告?以及广告与进入壁垒的关系

答:广告的类型:广告可以分为信息性广告和劝说性广告。

为什么:通常掩盖信息(除了产品的存在外传播很少的信息),创造不真实的差异化。其目的是使消费者对产品有良好的感觉。通常认为,经验商品的生产者更有可能使用劝说性广告。由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只有在消费以后才知道,因此,厂商试图通过广告影响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形成产品主观上的差异。劝说性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位厂商通过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主观差异,创造了稳定忠诚的品牌偏好。在位厂商只需维护这种信誉即可,而新进入厂商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则需花费大量的广告费用,且很难从在位厂商那里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品牌的经济学分析 篇3

关键词:品牌 经济学 分析

The brand economic analysis

He Moli

Abstract:The brand,day by day becomes the noun which the consumer and the business loves to talk about and pursues holds.That,must establish the brand,the brand meant regarding the consumer and the business any,how analyzes the economical effect and the result which the brand brings,is this article research content.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theory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the gambling analysis and the economical theory of utility,finally obtain,regarding the highgrade merchandise expense,the consumer rather chooses the brand;But the business chooses the brand,is beneficial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also brings a greater income to the manufacturer.

Keywords:BrandEconomic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78-03

新世纪以来,中国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商品市场出现全面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凸显出来,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54种,占25.7%;供过于求的有446种,占74.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①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之间的有形营销威力大大减弱。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占优势,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金融危机侵袭,国外品牌将进一步打入国内市场,商品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如何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对于每一个国内企业都是一种挑战。而品牌能够带给企业许多价值,如获得持续而稳定的高收益和高利润,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不确定性,赢得积极的、正面的口碑效应,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击,有利于低风险地进行品牌延伸,激发员工的品牌热情和责任,等等。因此,品牌近年来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讨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所以,对于品牌的分析,尤其是其经济方面的理解十分重要。

1.品牌简介

品牌在发达国家早已盛行。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共有名牌商品8.5万种,而其中90%以上的名牌所有权归属于工业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我国品牌能位居世界名牌为数不多,甚至是凤毛麟角。

1.1 品牌的含义。

到底什么是品牌呢?著名学者Philip Kotler的表述为:“品牌是卖者所提供的实体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标记、图案或者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区别开来。” 还有人认为:品牌是指企业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培养消费者的忠诚,用于市场竞争,而为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确定的名称、图案、文字、象征、设计或其相互协调的组合。总之,品牌是一符合概念,它由品牌名称、品牌联想、品牌标志、品牌色彩、品牌包装及商标要素构成。品牌名称,指语言中可用语言称呼的部分;品牌标志,是指品牌中可以被辨认但不能用语言称呼的部分,包括符号、图案或专门设计的颜色、字体等;商标,当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后,企业享有使用这个品牌名称或品牌标志的专用权,其他企业不得仿效使用。商标是一法律名词,是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1.1.1 品牌对于消费者的意义。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①产品的来源;②可以降低风险;③降低寻找成本;④质量象征;⑤地位象征。

若不存在品牌,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前就要搜集信息,多方比较,花费大量资源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品牌对企业的价值理念和产品信息等进行集中表达,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消费者对代表特定信息束的品牌产生认知,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求,在提供相同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品牌中选择,而不必逐一对比各种产品,这就缩短了购买时间,降低了搜寻成本,节约了交易费用。

1.1.2 品牌对于企业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品牌意味着:①较高的忠诚度;②不易受竞争对手营销的攻击;③不易受营销危机的攻击;④可以扩大营销空间;⑤拥有更多的品牌延伸的机会;⑥可能的许可经营机会;⑦增强营销传播效果;⑧更多的贸易合作和支持;⑨消费者对降低价格更有弹性;⑩消费者对增加价格更无弹性。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其核心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通常我们习惯把品牌看作是市场的概念,实际上它是资本的概念,因为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使企业的业绩成百倍增长。一个品牌的真正拥有者是这一品牌的忠实消费者,真正的品牌资产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这种“忠诚”是无形的。没有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介入、信赖和忠诚,品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品牌表达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具有相同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具有“锁定”效应。一方面,品牌使他们对产品反复购买并形成习惯,成为忠实用户;另一方面,利用品牌的信誉和名气吸引使用同类产品的其他用户,使其成为忠诚顾客。也就是说,品牌不但可以巩固已有的消费者群体,还可以扩展出潜在的消费者群体,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1.2 市场失灵使得品牌塑造成为必然。

这里主要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消费者对一个产品了解的信息很有限,而生产者对其了解很多。两者差别越大,信息就越不对称。像“旧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导致的逆选择(“柠檬”原则)一样,商品市场上也会出现逆选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或市场运行的低效率,使得市场参与者不得不借助其它方式(非价格竞争手段)来提高市场效率,使由于非对称信息而瘫痪的市场能够重新运转起来,而塑造品牌作为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市场信号。品牌,尤其是名牌,能传递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等等方面的市场信号。而信息不对称程度决定品牌价值大小,对于那些使用前不能凭借手感、口感等其他方法确定质量,使用后才知道质量好坏的商品,人们更需要品牌。

2.品牌的经济学分析

2.1 从消费者角度看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

2.1.1 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的供求分析。

在经济学看来,两种外观、质地、性能等等完全相同的产品,因品牌不同,而成为两种不同的产品。品牌包含了有关产品的综合信息,包括质量、可靠性、售后服务的水平等等。这些信息具有价值,不仅是因为“好”的信息,而是因为其可信。以品牌为标准,没有品牌并不意味着产品一定“坏”,却没有办法保证品牌所保证的质量、可靠性和售后服务水平,尽管品牌产品偶尔也会出现质量问题,比如“三鹿”事件,但在所有商品中这样的时间还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品牌的价值,来源于人们对信息成本的节约。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检测、试用、或者出现问题后索赔的方式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但这样做要花费成本的。如果这些成本高于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间的价格差额,选择品牌显然是值得的。在竞争性市场中,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显然存在价值差。假定非品牌产品在品质等方面和品牌产品完全一样的,但人们并不知道有关品质的消息,这个价格差恰好是在生产成本决定的价格基础上,由边际信息成本和对产品的边际效应的均衡决定的,见图2-1。

假定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在外观、质地和性能上完全相同,它们的成本也一样,因此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也相同。在不考虑信息成本的情况下,两者的价格Pp也一样。然而信息是有成本的,且信息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在缺少充分的信息确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时,产品有可能是一种质地较差的廉价货,人们对它的评价D′较低,且成本S′也较低,且价格Pi也较低。人们有可能用价格Pp购买只值Pi的产品。为了避免这一损失,人们愿意支付信息成本,直到信息的边际成本IC加上由生产成本决定的价格Pp等于产品的边际效应为止。由这一点决定的价格为Pt。如果品牌给出这所有的信息,只要品牌的价格略低于信息成本,这里即Pt-Pp,人们就愿接受。于是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的差价就约等于Pt-Pp。

2.1.2 消费者行为分析。

“品牌厂商”制造市场信号的成本,最终将打入商品价格而由消费者承担。从消费者角度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确定市场上商品的具体质量。然而,他们知道品牌商品的质量高于非品牌商品的质量,尽管并不是每件品牌商品都是高质量产品,但消费者购买非品牌产品遇到低质量产品的概率,要大大高于购买品牌产品遇到低质量产品的概率。并且购买低质量产品的效用损失可能高于品牌商品与非品牌商品的市场价格之差所带来的效用损失。由于市场产品质量保持离散,且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选择地位,消费者搜寻高质量产品的成本通常是非常高的。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自然愿意选择高价格的品牌产品。下面,我们用数学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市场上有两种质量不同的产品,其中一半产品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300单位效用的高质量产品,另一半为只能给消费者带来200单位效用的低质量产品,同时假定消费者每进行一次探询损失的效用为10单位(消费者事先不知道这种商品的质量如何)。

表2-1 探询品牌的效应分析

探寻次数获得300单位效用的概率获得200单位效用的概率所得效用的期望探寻损失的效用节约效用

10.50.525010——

20.750.252751015

30.8750.125287.5102.5

40.93750.0625293.75103.75

由此可见,随着探询次数的增加,消费者获得高质量产品的概率在不断增加,其可获得的名义效用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探询而损失的效用(信息成本)会导致其实际效用减少(名义效用=实际效用+探询损失效用)。对于上图,其实际效用最大化为:

Umax=300*(1-0.5n)+200*0.5n+10=300*[1-0.5n-1]+200*0.5n-1+10*(n-1)

解得:n=3.321928,将n值代入,求得 Umax =256.78

因此,只要品牌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于256.78单位的效率,消费者就会选择品牌。而事实上,消费者往往注重的只是买普通商品(非品牌商品)需要花费的信息成本,而不去关心信息成本的具体值是多少,所以品牌商品的价格虽然较普通商品偏高,消费者仍会选择品牌商品(当然,这是对高端市场而言,对于低端市场,由于其相对寻找成本较低,且并不十分看中品牌,其仍会选择普通商品),从而给品牌生产商也带来利润。

2.2 从生产者角度看品牌的必要性。

2.2.1 品牌效应中的博弈分析。

有时企业塑造品牌不仅仅由公司主观因素决定,通常在客观上,其他公司塑造品牌也迫使企业塑造自己的品牌,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品牌效应的建立不仅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需要,也受同行业其它企业行为影响。

假设有两个企业生产两种商品,其中甲企业生产A产品,乙企业生产B产品,A与B属于相互替代商品,而且A、B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水平相当。在漫长的谈判之后双方一致同意不打造品牌,以使双方均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利润。达成协议后,双方都要考虑是守约还是违约。图1-2表示双方利润如何取决于他们选择的战略:

如图所示,如果两企业均不塑造品牌,则双方均可获益60;若二者只有一方塑造品牌,则塑造品牌方将获利90,另一方则获利30;若双方均决定塑造品牌,则双方各获益50。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存在优势战略,就本例而言,甲乙两企业的优势战略均为塑造品牌。

由于现实中生产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商不仅仅有两个,所以只要是有塑造能力的生产商,都会选择塑造品牌,因为这样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

2.2.2 品牌效应可以给生产者带来更大的收益——品牌效应的供求分析。

如图2-3,假设在未塑造品牌前的供求曲线方程为:

DD:q=80-20p

SS:q=20p

解方程组得:p=2,q=40

即供求平衡点为p=2,q=40。此时生产者剩余为△OAE,其面积为1/2*40*2=40。

此后,企业决定塑造品牌,这一过程中必然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价格上升,由此引发供求曲线移动。生产成本提高,SS向上移动,DD不移动,但由于品牌效应,会使更多的消费者不惜花高价购买品牌商品,从而使DD向右移动至D′D′,此时新的均衡点为E′。则新的供求曲线方程为:

D′D′:q=140-20P

S′S′:q=20p-20

解得:p′=4,q′=60

此时,生产者剩余为△O′A′E′,其面积为1/2*60*3=90。

显然,塑造品牌给生产者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2.2.3 品牌的成本分析。品牌产品的价格高于非品牌产品,将未来要出售的所有该品牌产品高于非品牌产品的价格加总,求其净现值,即将其资本化,就是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价值。

品牌既然是一种资产,就有与其他资产相似之处,即第一要对其投资,第二要使用。从投资角度看,已经完成的“生产”品牌的所有投入,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无关,因此对品牌的投资具有某种固定费用的性质;从使用角度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品牌资产覆盖了企业所有产品,即企业所有产品都“使用”品牌资产。与企业所有其他资产相比,如一个工厂的设备,或一个产品的设计,品牌资产的覆盖面最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品牌具有最大的经济规模性。与品牌相比,所有其它投入都可以近似的视为变动费用,如在已经拥有的品牌中再加上一个新的产品品种。我们可以将企业的成本函数近似的堪称如下的形式:

C=T+Bx(1)

其中,C为总成本,T为对品牌的所有投入,B为变动费用,亦即边际成本,我们假定其为一个不变的常数,x为产量,是变量。平均成本AC为总成本C除以产量x。即:

AC=C/x=T/x+B(2)

显然,随着x的增长,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性。应该指出,由于在品牌的经济规模之下,有几种技术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所谓平均成本的单位也可以不同。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产品;高一点,是一个工厂;再高一个层次,则是一种品牌。相应的,边际成本也可以按着几个不同的单位核算。即增加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工厂的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品牌的边际成本。

然而从投资的性质看,品牌作为一种资产又有与其他许多固定资产很不相同。一般作为固定费用的投资,多是一次性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如一个年产50万辆汽车的工厂,或是1000万千瓦的发电站,只有其设备作为一个整体投资完成后,才能发挥资产的作用。但对品牌的投资则不然。理论上讲,对品牌的投资具有无限可分性。即任何一个微小的投资都可以增加品牌的价值。如一个售后维修工的一次高质量的服务,就能为其就业的企业的品牌增砖添瓦。而且在不同的价值水平上,品牌资产都可以发挥其作用,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3.结论

“品牌”问题将是中国企业在未来长期面临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国内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品牌塑造之路,并且初具成效。并且,也有一些中国的品牌,如海尔、联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只是我国品牌与世界品牌在经营观念、品牌价值、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市场全球化程度上,仍有很大差距。规模化、集团化、多样化、国际化是我国创立品牌的必由之路。

选择品牌经营,就是把企业推向了前台,面对消费者的评价与监督,去实现所有对市场的诺言;选择品牌经营,企业制度及开发模式等方面要持久创新,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通过市场研究、项目运作和市场销售的集成化管理,从而赢得企业的长久发展。

本文的结论是:

①考虑到当今商品的激烈竟争、卖方市场的形成、有形营销威力的大大减弱,品牌塑造成为必然;

②品牌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有关品牌的经济分析,不仅要关注品牌产品的成本,还要关注价格和价值,即品牌的溢价;

③从消费者角度而言,高档商品的消费,会优先选择品牌;从商家角度而言,品牌有益于市场竞争,带给企业经济效应;

④因此,一个企业的品牌战略,应该以有关品牌的经济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博弈论、供求分析和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工具,考虑当前的市场情形,科学分析和制定。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 newsid=895994

参考文献

[1] 宋品、孔文.论品牌意识与品牌运营,财经问题研究,2001(12):67~70

[2] 薛云建、刘爱兰.外企品牌营销策略,企业研究,2001(7):43~45

[3] 高志丹.用科学的质量观营造品牌,市场营销,2001(1):24~26

[4] 马永生.品牌关系管理——营销理论的新发展,财经研究,2001(12):44~49

[5] 张世贤.略论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南开管理评论,2000(1):20~23

[6] 葛晨霞.品牌的经济学分析与品牌管理,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46~48

婚姻的经济学分析 篇4

一、婚姻中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 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讲是稀缺的, 因此,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 实现利益最大化。婚姻中同样存在稀缺的资源, 有的人贫穷, 金钱对于他来讲是稀缺的;有的人生活缺乏乐趣, 幽默和风趣对于他而言是稀缺的;有的人缺乏政治资源, 政治对于他来说是稀缺的。因此, 人们在婚姻选择中, 满足自己的稀缺资源是经济理性人满足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有的人家境贫寒, 在婚姻中, 财富应该是首先考虑必须要满足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其实司马相如之所以选择卓文君,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司马相如家徒四壁而卓文君家族富甲一方。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司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 接近新寡的卓文君以《凤求凰》一曲挑动其心弦, 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满足自己稀缺的资源 (金钱) 。

有的人非常寂寞, 生活缺乏乐趣, 因此, 他 (她) 选择的婚姻对象应该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有的人缺乏政治资源, 政治前途一片暗淡, 因此, 他 (她) 选择的结婚对象应该是拥有政治权力的异性。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蒋介石看中的是宋美龄家族显赫的政治地位, 更深层的原因是, 宋美龄是孙大元帅的小姨子, 加上孔、宋的财力和在国外的影响, 对蒋介石的政治前途有用, 所以蒋打算娶宋美龄为妻。蒋介石追求宋美龄历时5年之久, 最后终于迈向了婚姻的殿堂。

二、婚姻的性质

用经济学眼光看, 婚姻是一种交易。为什么婚姻是一种交易?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交易的主体。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造就了男女的生理差异, 因此, 男性与女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男女之间的需求。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费品, 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费品。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 拥有自身的产权。婚姻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 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 所付出的不是货币, 而是他 (她) 们自己。

2. 交易的客体。

如果把每个男女看作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企业, 那么, 交易的内容应该是对方的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人人心中有杆秤, 爱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 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 如果我们把择偶标准中各因素适当归类, 会发现有三个主要条件: (1) 身体条件, 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 (2) 社会条件, 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 (3) 物质条件, 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

3. 交易的过程。

婚姻是一种交易, 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首先要选择你的目标市场, 如果你是一位男士, 你是喜欢娇小玲珑型、端庄型还是古灵精怪型, 那么你的目标市场就应该有准确的定位, 比如说古灵精怪型, 那么你应该在这种类型中选择。其次, 在正式交往后, 你应该了解对方对你的一些基本要求能否满足;同时你的要求对方能否满足, 这就是考察对方需求阶段。再次, 双方认同结婚的基本条件, 这就基本迈向了婚姻的殿堂。最后, 一纸婚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签订的交换契约。

三、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结婚的目的就是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因此, 婚姻与爱情是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的。

1. 婚姻与爱情需要支付的成本。

恋爱婚姻中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成本。比如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体力成本、精力成本。爱情中追求对方, 需要花时间, 需要花金钱, 需要花体力和精力, 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二是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你为了追求对方, 必然要放弃做别的事情, 必须放弃对另一个目标的追逐, 这些都是机会成本。

2. 结婚的收益。

选择结婚和选择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权衡后的一种理性选择。结婚的收益, 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获得性的满足, 使性生活稳定化和安全化; (2) 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实现协同效应。婚姻中男女的结合, 可以实现男女互补, 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比如, 住房和家具, 一个人生活用一套, 两个人生活也是用一套, 这样可以节约资源。同时由于双方共同承担住房成本, 成本可以减少一半。 (3) 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优势, 比如男主外女主内。 (4) 互相提供信用, 提高投资的收益。比如夫妻双方一方支持另一方做生意, 不需要抵押物或者质押物, 不需要担保, 也无需信用协议。 (5) 相互照顾进而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 (6) 分享家庭商品增值。婚姻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 具有逐渐积累增值的特点, 在时间的推移下, 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 比如情感的寄托、知识的交融和调女弄子的天伦之乐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作家庭商品的增值。

四、婚姻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 交易是存在风险的, 婚姻是一场交易, 婚姻也存在着风险。婚姻存在风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指人们在消费同一种商品时, 其效用随着消费单位数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减。一个饥饿的人吃包子, 第一个效用最高, 第二个效用较低, 第三个效用更低, 如果继续吃下去, 就会感觉恶心呕吐, 产生负效用。如果我们把这条规律运用到婚姻与爱情上进行分析, 爱情的满意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初次牵手、初次接吻和偷尝禁果的滋味一辈子难以忘怀, 然而时间越久, 拉着对方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 味同嚼蜡。

2. 信息不对称原理。

婚姻产生风险还可以用信息不对称原理来解释。信息不对称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二手车市场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车主总是比买者更了解车况, 在对车况不太了解的情况下, 吃亏的总是买主。男女在恋爱的过程中, 双方既是车主, 又是买主, 他们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极力彰显自己的优点, 掩饰自己的缺点。可一旦婚姻交易成功, 进入到制度框架的约束之内, 双方的缺点就会慢慢暴露出来。

3. 婚姻是一场股票投资。

在婚姻中, 夫妻双方可以看作以自身作为成本, 以对方为股票进行投资。在股市中, 没有只涨不落的股票, 在婚姻过程中, 所投资的股票可能会涨, 也可能会跌, 可能会割肉 (离婚) , 也可能会配送股 (即孩子) 。若是对方家底殷实, 资产过百万上千万, 可谓是一只优质的蓝筹股。只是“股市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对方一失足成千古恨, 濒临破产, 那么蓝筹股也变成了垃圾股。又或者对方资历平平, 家境也不宽裕, 后来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成就了上千万的身家, 声名显赫, 那么他的太太等于觅到了一匹股市“黑马”。

富豪婚姻的经济学分析 篇5

富人的婚姻和普通人并无太大不同,但因为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他们更能代表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的现实缩影。

「我离过两次婚,」周成建笑了笑,继而说道,「婚姻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与对错无关。」

2011年4月中旬,我到上海采访这位「服装首富」,他比我想象的要随和一些,聊他小时候因「投机倒把」而使父亲受到连累的事,聊美邦转型中的阵痛和他把一位高管送进监狱的事,甚至聊到他的家庭,他都很认真地一一回答。

我不是「狗仔队」,而是一位财经记者,我这样做,只是想从更立体的层面了解面前的这个人。一位中国商人在生意场上可以阳奉阴违,但在提到他的家人的时候,几乎都是真情流露。

周成建给我说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婚姻逻辑。他说,中国商人们的婚姻,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甚至亦步亦趋的。

比方说,那些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们,他们的婚姻大都是父母包办的——媒人牵线,或许见了一面就订婚了,就算提出一些要求,也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

譬如,陈红华当年和后来成为「钢铁首富」的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相亲之前,唯一的要求是对方是共产党员;你看,即使到了21世纪已经过了10余年的现在,沈文荣仍然常常强调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他甚至觉得「民营企业家」一词带有贬义。

这一代人当中也有不少离过婚的。最突出的一个群体,莫过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一次把「爱情」法定为中国人婚姻的基础,离婚的知青越来越多——不仅有与农村配偶离婚的知青,有的「双知青」夫妇也分手了。这种基于年代特征的婚姻往事,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不管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后来成了企业家或别的什么「家」。

而那些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家们的择偶观,就与沈文荣们不一样了。他们大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结婚,这个年代,「下海」是时髦词,私营经济正野蛮生长,年轻的中国商人们摆脱了改革开放前思维上的桎梏,更加注重物质的丰富甚至个体的自由。于是,在他们找结婚对象时,「志同道合」成为一个关键诉求。

什么样的情形叫做「志同道合」呢?同学、师兄妹或校友是一种类型,譬如黄宏生与林卫平、马云与张瑛、段永平与张昕,分别对应这三种情形;事业伙伴是第二种类型,最典型的代表则是「首富先生」黄光裕和妻子杜鹃,当年任北京中行信贷业务员的杜鹃,在嫁给黄光裕后并没有马上加盟国美,而是在三年后——这三年间,杜鹃为解决黄光裕跑马圈地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种代表类型则是机缘邂逅、互相吸引者,比如潘石屹和张欣、李国庆与俞渝等,他们是20世纪90年代「海龟与土鳖」式闪婚夫妻中的代表。

再往后,进入21世纪才结婚的中国商人们,他们的婚姻画卷又有新特点了。他们仍然要找「志同道合」者,但是,对黄光裕和杜鹃那种生意伙伴式的婚姻之艳羡开始减弱,他们开始更多地注重对方和自己在精神上的交流,至少主导婚姻的那一方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

——回到周成建,那天采访结束,他说:「时代变化太快了,我没那么大的胸怀(从一而终)。」这句话让我觉得他够坦诚,不过,他还是担心我对他结过三次婚产生某种联想,于是随即向我补充道:「我现在的太太在生意上给我很大的启发,同时她也很懂得生活,我觉得现在自己很幸福。」

2010年年初的时候,我听一位广东的朋友说,当年的「中国女首富」,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正为大儿子刘晋嵩物色媳妇。

刘晋嵩生于1982年,是张茵和她前夫生的,原本不姓刘,在张茵和现在的丈夫刘名中结合后,才改姓刘。刘晋嵩在美国留学期间只要一回国探亲,就被张茵安排到玖龙「实习」,毕业后即被要求加入玖龙,2009年成为执行董事。你看,他的路,似乎是张茵给设计的。现在轮到婚姻了,就算是一名思想观念西化的「海龟」,也可能难违父母之命啊。当然张茵是不承认这一点的,2010年「两会」期间我问她关于给儿子「相亲」的事,她虽然否认了,但眼神里露出一丝不自然。

当然,并不能说子女继承家业或婚姻遵父母之命就一定是坏事。如刘晋嵩来说,在母亲张茵眼中,他从小就比较「乖」,也认为接班是天经地义的。这对家族企业来说,绝对是福音。

改革开放之后,本土富人阶层才开始涌现,等他们孩子将近长大成人并开始成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富二代」时,最早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

富二代中多有青年才俊,但青年才俊绝不只是富二代。相反,就算看起来再开明的企业家,当他们的子女恋爱及谈婚论嫁时,他们所给出的「参考意见」,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子女的婚姻。当然,也有口味相同的两代人,譬如俏江南董事长张兰和儿子汪小菲。

此处,我所谓的「青年才俊」,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是,他们的恋爱和婚姻必须具有百分百的自主权。譬如李兆会(山西最大民营钢企掌门人)、江南春(分众传媒创始人)、姚明(NBA球星、商人)。

李兆会与一般意义上的富二代有所不同,原因是他的父亲2003年年初被人枪杀了,彼时他不到22岁,还在澳大利亚留学,噩耗传来后只得中断学业,回家奔丧,不久后执掌海鑫钢铁。李兆会的爷爷奶奶还健在,六叔李文杰任海鑫总裁,但这不等于说他的董事长一职是虚职,也不代表他会沿着父亲原先的产业发展思路走下去,恰恰相反,他掌舵海鑫几年,助其壮大成为一艘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于一体的「巨舰」。我在山西采访时,李文杰酒后说,他从心底佩服自己的这位侄子。

李兆会的个人能力赢得了家族的充分信任,他的婚姻自然也是自己做主了。

再来说江南春。江南春最近一年的演讲中,说得最频繁的两个词就是「70后」、「80后」。他是1973年生人,靠个人努力创办分众传媒,并在美国挂牌上市。事业大起大落,以及结婚生子,使他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商人。与江南春同龄的陈天桥、丁磊、马化腾等人,是中国商界大多数青年才俊的代表。江南春的妻子是凤凰台的主播陈玉佳,他们俩在36岁本命年时结为连理,一个是广告业,一个是传媒业。他们更注重事业的相互支持与提携。

陈天桥的情形与之类似。他原本有可能成为上海市最年轻的区长秘书,但他「弃政从商」,于上世纪90年代末离开政府部门进入一家证券公司,不到一年后离开,创办盛大。但就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雒芊芊,他们从恋爱到结婚,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雒芊芊是陈天桥的创业伙伴兼贤内助,现在仍是盛大的董事。

从不同类型的青年才俊的婚姻中来看商业的变迁,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没有人不想在生活中痛痛快快地狠狠爱一次,但现实总有很多沟壑。他们的跨越之道告诉我们,一个在恋爱和婚姻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且又负责任的商人,才有可能把企业也经营得有条理、有声色。反之亦然。

全球20位拥有10亿美元的白手起家的女富豪里,有11人来自中国,其中6人排在前10名——这是2010年10月中旬胡润提供的一组数字。

这6位女富豪分别是张茵、吴亚军、陈丽华、秀丽·好肯(原名戴秀丽,现随夫姓)、朱林瑶和张欣。她们执掌的企业分别是玖龙纸业、龙湖地产、富华国际、人和商业、华宝国际和SOHO中国,其中除了张欣任SOHO中国CEO外,其他5位,均可以视为「女主外,男主内」的案例。

在前5人当中,丈夫在家族企业中任职的只有1例——张茵的丈夫刘名中任玖龙纸业副董事长;吴亚军的丈夫蔡奎,和朱林瑶的丈夫林国文,曾分别在龙湖地产和华宝国际任职,但后来均告「隐退」;陈丽华的丈夫是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自始至终未在富华国际任职;秀丽·好肯的丈夫安东尼·好肯是英国一位教师,也从未在人和商业任职,即使戴秀丽现在也只是在人和商业任非执行董事一职,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是她的弟弟戴永革。

nlc202309030936

在中国商业文化当中,如果夫妻两人都在家族企业中任职,且是通常情况下丈夫任董事长,妻子任CEO或CFO的情形,那么妻子的出色表现无论对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形象而言都是加分行为;但是,如果是妻子任董事长,丈夫任CEO或CFO的情形,丈夫的出色表现虽然一样让企业受益良多,但他并不宜向外界展示或张扬太多。

有四对夫妻档可圈可点,两对是上文提到过的张茵和刘名中夫妇、吴亚军和蔡奎夫妇,另外两对是俞渝和李国庆夫妇、周晓光和虞云新夫妇。他们的发家之地分别是东莞、重庆、北京和义乌——在地图上正好是东南西北,能够画个圈了。他们都在或曾在家庭企业中任职,且女人大都为「一把手」。

这四个案例适合于上述「定律」。刘名中是张茵的好搭档,虽然是玖龙纸业副董事长,但鲜少走到过前台。玖龙纸业于2008年陷入「血汗门事件」时,张茵出来开发布会,刘名中也出现了,但他几乎没有发言;而玖龙纸业一位员工告诉我,在公司年底的「联欢晚会」上,张茵和刘名中都会讲话,但刘名中总是寥寥数语。

相比之下,吴亚军和蔡奎性格都比较强势——他们当年开始创业时,并非创办一家「夫妻店」,而是各创各的业,最后吴亚军这边机遇好、发展迅速,蔡奎才加入进来。他们后来在经营龙湖地产时,虽然分工相对明确,一个管战略战术,一个管日常经营,但是摩擦常有,加上吴亚军从一开始就认为应当「去家族化」的想法,最后蔡奎辞去此前在龙湖地产的职务。

后两对夫妻则是另外两种蛮有趣的情形,俞渝和李国庆是同是当当网「联合总裁」,这在中国企业家中恐怕也甚为少见。尽管我们知道俞渝对资本市场更为熟悉,而李国庆对图书及日常经营更为专注,但他们二人的性格实在太像了,都是精于算计、从不认输、有着钻牛角尖精神的完美主义者。他们之间曾经矛盾不断,但后来对外宣称一切得以调解,找到了生活的平衡术。但2010年当当市上市后李国庆和所谓的「大摩女」对骂事件,掀开了他们俩尴尬关系的一角。

周晓光和虞云新的情形与张茵和刘名中的情形比较相似,都是男人更懂得谦让和包容。不同之处在于,虞云新虽然名义上是新光集团副董事长,但由于饰品和房地产是新光集团的左右手,周晓光负责饰品,他负责房地产业务,实际上两人都是「一把手」。2010年他们拍下了「义乌第一高楼」超级项目地块,准备在地产业务上大干一场。只是虞云新懂得,他必须避免受到镁光灯的聚焦,有的时候他甚至主动把一些成绩安在任义乌市唯一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周晓光身上。

赘述这么多,只为表达「女主外,男主内」的夫妻档中,男人的角色扮演艺术问题。不过,应该为中国女企业家们多喝一声彩。女人在承受压力、抢占和利用资源等方面,整体要逊色于男人,但她们能够突破樊篱,成为成功的女企业家,值得敬畏。

如果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解释恋爱、婚姻、家庭,或许可以这样说,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对方需求、沟通商品交换条件和签订契约的过程。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论去看待企业家的婚姻,其实颇有趣味,特别是不同的人生际遇与不同的择偶偏好其实也隐隐体现出了这些企业家不同的治理、发展企业的理念和个人印记。

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夫妇二人是校友的不在少数。譬如马云与张瑛(杭州师范学院),郭广昌与谈剑(前妻,复旦大学)、段永平与刘昕(中国人民大学)、黄宏生与林卫平(华南理工大学)等夫妇。除了段永平南下创业时刘昕仍在校读书时,其他几位女人都是与男人一起创业,譬如张瑛是阿里巴巴创业团队「十八罗汉」之一,谈剑是复星初创时「五剑客」成员,林卫平则支持黄宏生辞去公职到香港创办创维.

2004年年底,创业五年的马云劝妻子张瑛从阿里巴巴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位子退下,回归相夫教子的生活。张瑛在「阿里系」的人缘不错,就这样离开,不少人甚为不解,马云说:「外人看到阿里巴巴CEO的夫人在公司任职时,会以不一样的眼光看你。」

我们看下张瑛隐退的时点:2001年到2003年是阿里巴巴最为艰难的三年,马云担心人心涣散,在公司开展起「延安整风运动」等运动,「通过运动,把和我们没有共同价值观和使命感的人统统开除出公司。」2004年9月, 阿巴巴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马云称这次调整主要是希望阿里巴巴向更专业的方向迈进。

对于张瑛的「归隐」,与其赞扬马云当时「去家族化」的英明,不如说这是他经历过「十八罗汉」草莽创业阶段后,开始对管理的重新思考。他一直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缺乏安全感使得他愈战愈勇,当然也助长了他强势的脾性。

步步高电子创始人段永平和妻子刘昕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师兄妹。刘昕是知名的摄影师, 1998年,刘昕从美国回国探亲时与段永平闪电结合。

彼时的段永平是在东莞一间「世界工厂」里埋头苦干的实业家,给人的印象是言语不多,缺乏情调。双方约定,段永平将步步高推上一个新台阶后,到美国和妻子会合并长居美国。段永平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是一个走一步看三步的人。在赴美之前,他就一直在思考:自己到美国后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现在众所周知的是,他后来选择了股票投资,且独树一帜,现被称为「中国巴菲特」;但是要知道,段永平做步步高「甩手掌柜」之前,是没有碰过股票的。

2002年后的刘昕,变化大了起来。之前天马行空的刘昕不见了,有的只是一个温柔贤惠、相夫教子的刘昕。这个时候的刘昕,懂得「舍」与「得」之间的平衡,正如段永平在投资股票上的权衡和拿捏。

英国经济学家理查·莱亚德所著的《不幸福的经济学》里说,有七大因素在交叉糅合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家庭关系、财务状况、工作、社区和朋友、健康、个人自由,以及个人价值观。

校友夫妇,因为信任基础牢固,相比其他类型的婚姻主体,更容易做到志同道合,在发生摩擦或冲突时,也相对容易调和。上述案例中可圈可点的是,谈剑与郭广昌离婚后并没有离开复星。她现在的身份是复星集团监事长、星之健身俱乐部董事长。星之健身俱乐部隶属于复星旗下的体育产业部,2001年即成立,旗下还有投资管理和文化传播等子公司。离异后仍默契有加,而且还是这家中国最大民企之一的「监事长」,这的确是中国商业史中少有的婚变样本。

江南春是分众传媒创始人,2009年,即其36岁本命年的7月,在台中市与凤凰卫视主持人陈玉佳结为夫妻;陈是台中人,彼时已有4个月的身孕。这一年底,她生下一子。

有人说婚姻对江南春改变较大——先前那个雄心勃勃、停不下脚步的创业者不见了,双休日关掉手机只陪妻儿成为如今江南春最惬意的事情。如果不是事业遭遇大俯冲,江南春很难开始认真反思分众的商业模式和自己的性格缺陷;而如果没有陈玉佳的出现,江南春的反思就不会那么深刻,相反可能蜻蜓点水,匆匆展开反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南春从来都是个幸运儿。

这年头儿,诗人——特别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诗人如果有些张扬,往往会被人贴上「寒酸」的标签,而资本雄厚者呢,往往常以缅怀自己当年的诗人生活,或抑或扬当下的生存状态,江南春便是一例。2010年,他有一次对媒体记者说,如果自己还保留有当年的纯真,今天也许会是个很棒的诗人,「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一样写诗是我的一个梦,」他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在一个花园里,轻轻松松写着小诗。」

有一项或曾经有一项特殊的个人爱好,是能够为自己的人格魅力或企业形象加分的,特别是对生于20世纪70年代及之前的中国商人们来说,这项个人爱好能够有效地帮着褪去身上的一些草莽气——不管这草莽气是自己真的带有的,还是仅存在于公众意识当中。代表人物如写诗的江南春和黄怒波,玩摄影的罗红和杜厦,热衷国学的茅忠群和梁冬等。

「爱上女主播」算是一种爱好吗?这问题既八卦又严肃。 2009年8月,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吴迪的撰稿人文章,标题是《成功男人有女主播情结?》。作者开篇引用了一位海龟男的经典语录:「我这样的,即使找不到凤凰卫视的,怎么也应该找个央视N台的吧。」

这话够雷人,但很率性。众所周知的商人和女主播结合的例子,除江南春与陈玉佳外,还有吴征(阳光媒体和红岩资本创始人)与杨澜(《杨澜访谈录》主持人),丁健(亚信科技创始人之一、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与许戈辉(凤凰卫视主持人),王梓木(华泰保险董事长)与敬一丹(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等。

上述四对案例中,除了1985年结合的王梓木和敬一丹均是第一次走进婚姻殿堂外(之前他们同时分别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外,其他三对,均是费了一番周折后才走到一起,并被人贴上郎才女貌等标签的。

吴征和知名女主持杨澜的公众熟悉度更高一些。他们结合前,分别有过一次婚姻。杨澜与前夫的婚姻仅维持了一年左右,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与吴征相识,她后来给吴征生了一儿一女;丁健与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结合之前,也曾有过一次婚姻,他们的结合极为低调,有意避开公众视线,许戈辉后来为丁健生下一女。

女主播往往被认为是「知性美女」的代表群体之一。「爱上女主播」在中国财经界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最近几年另一个路人皆知的例子,是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与央视主持人刘芳菲的恋情,王益后来踉跄落马,一审被判死缓。刘芳菲在法庭作证时称自己和王益一度谈婚论嫁,只是「因王益家人反对」,造成两人无法成婚。

把王益列入自己的行列或许会让江南春觉得有些「晦气」,但就像江南春有着诗歌情结一样,王益有着浓烈的音乐情结——曾创作大型交响乐《神州颂》。独特的个人爱好,殊途同归,都为他们征服女主播增添了筹码。

自主

选择

夫妻档

择偶偏好

校友夫妇

爱上女主播

(东方愚,财经作家,新作《荷尔蒙经济学:中国企业家择偶与婚姻的秘密》已于近日出版)

“绿色保险”经济学分析 篇6

关键词:绿色保险,经济学,分析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保险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204129)

原标题:两型社会建设中“绿色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月30日

当前, 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 其“绿色保险”为处理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绿色保险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形象称呼, 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 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绿色保险不仅对企业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人员、财产的损失提供保障, 而且能起到分散环境风险和治理环境风险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绿色保险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防治污染, 已被发达国家实践证明, 是帮助企业实现由“污染末端治理”向“污染全过程控制”转变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绿色保险的供需分析

一方面由于绿色保险是一种新险种, 我国保险公司缺乏历史统计数据可用, 因此在厘定适合我国企业绿色保险产品费率时会缺乏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标准, 保险公司在勘查、定损与责任认定上存在困难, 灾害损失风险难以精确把握, 也影响到绿色保险的费率厘定和产品开发。此外, 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来承保, 需要大量的环境污染侵权事实作为基础, 来确定每个企业污染风险的等级。风险单位数量愈多, 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 但目前企业参保比例太低, 保险人不可能精确地预测危险, 不可能很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这些都影响了保险公司提供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弹性, 市场机制没有足够的激励促使保险人提供丰富的保险产品。

从企业参保情况来看, 采取完全自愿的投保方式, 企业投保绿色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在实际生活中, 环境污染事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很不完善, 责任追究主要依靠行政处罚, 而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额度有限。在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企业责任事故发生后可以少赔、迟赔甚至不赔, 企业自然缺乏购买责任保险的意愿;二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有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不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有的企业认为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自己也能应对;而有的企业出于企业减少支出的考虑, 也不愿主动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即便发生了污染事故, 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 会“埋单”, 有政府兜底, 企业没必要去投保;三是保险责任范围窄, 保险费率过高, 而赔付率过低。保险责任范围窄, 对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转移得太少, 只把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民事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 而将常见的累积性环境污染事故排除在外, 造成环境责任保险可适用的救济场合有限。而其费率又较其他险种要高出几倍, 赔付率远低于国外保险业的赔付率。高费率会压制企业参保的兴趣, 低赔付率会使企业丧失投保信心, 必然会影响企业投保积极性。

正如上述绿色保险市场供求分析, 绿色保险市场呈现出供求无激励, 交易无动力的“冷淡格局”。除此之外, 环境污染及保险市场的特殊性, 也会造成市场失灵。

二、绿色保险的市场失灵分析

一是绿色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品驱逐良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保险市场上, 由于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的信息, 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保险公司根据全体投保人的平均风险水平厘定费率, 那么费率对于低风险的投保人来说是高的, 也就可能出现污染风险高、风险管理能力弱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保险来转嫁损失、转移风险, 而污染风险低、风险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由于保费厘定过高而退出或推迟需求。由于参加投保意愿强的多是风险高的企业, 低风险的企业不愿投保, 保险公司没有足够数量的保险标的, 分散行为人责任风险的能力会降低。

二是绿色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保险单持有人拥有保险后改变其行为所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加大会对社会或者第三方造成损害。企业投保环境责任保险后, 在合同有效期内,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投保人恶意图谋保险赔偿金而故意诱发保险事故的发生。比如, 企业故意增加排污量加大对环境污染, 从而对环境和受害人造成损失, 获取保险公司赔偿, 给保险经营带来了很大风险。

三是环境污染及绿色保险的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看, 环境污染问题属于负外部性, 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损害或者额外成本而没有相应补偿。在环境产权没有明晰的情况下, 当环境责任问题出现时, 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迫使肇事企业为公众责任权益买单, 完全依靠市场所带给保险合同双方的利益驱动明显不足。类似的, 绿色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 企业购买保险后可减轻环境侵权人的经济负担, 又能最大限度弥补受害人的损失, 政府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即可享受绿色保险带来的好处, 因此企业购买绿色保险对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随之出现。

根据经济学的知识, 市场失灵时是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的, 因此还需要借助法律及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综上, 尽管绿色保险在运行中遇到种种困难及问题, 但在实践中渐行渐远。近几年, 部分地区通过试点逐步探索非强制保险的经验, 保险公司也在条款完善、贴近客户需求以及科学合理厘定费率等方面做了较多尝试和努力, 未来绿色保险制度一定会日趋完善, 通过绿色保险进而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卢爱珍.我国发展绿色保险的经济学分析.新疆财经, 2008.6.

[2]周运涛.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停滞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7.

权力腐败经济学分析 篇7

1 腐败的经济学基础

资源的稀缺性和理性的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假设前提。腐败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恰是此假设的体现:权利作为一种资源, 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因而具有稀缺性;而腐败的当事人具有权衡利失而做出腐败行为的能力, 因而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和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决定了稀缺资源的价值, 当面对巨大收益的诱惑时, 掌握权利的人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腐败欲望。帕累托认为, 经济人总是在比较其边际效用,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就可能以所掌控的稀缺资源为代价, 利用法律制度、政策的漏洞, 徇私舞弊。官员在做出腐败决定前, 为了得到最大利益, 也必定会衡量收益和成本关系。当其认为腐败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 其便会实施腐败行为。

1.1 腐败成本构成分析

腐败的成本主要体现在被揭发接受法律制裁后这一阶段。主要有限制人身自由, 没收腐败所得并罚款, 个人名誉的丧失等。可把这一制裁作为制裁成本K1。当然, 腐败者被发现后, 其的各种正常的工资和政府提供的各种保障也被剔除, 应该作为K2。另外, 腐败被揭露又与社会法制的健全和监督, 社会舆论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而可以把其作为腐败的成本构成因素, 可把这一过程作为腐败被发现的成本, 用概率P表示。那么, 腐败的成本C可表示为:C= (K1+K2) P。

1.2 腐败的收益分析

腐败的收益往往是多方面的。最为显著的是腐败作为寻租现象提供的租金M1。显然租金越大, 腐败者的收益越大。当然, 收益还体现在对腐败者个人的效用上。有些腐败者是因为个人家庭的经济困难、个人为满足某些欲望等一些因素而导致的, 而这一效用的满足过程也可以作为其收益, 这种收益为M2。另外, 倘若腐败行为侥幸逃脱, 其仍然享有其固有的工资和社会保障, 此时也应该作为一种收益M3。这些收益都是建立在腐败未被发现的基础上的, 假设用结果分析, 腐败一经发现, 其收益便不复存在, 那么, 腐败收益Q可表示为:Q= (M1+M2+M3) (1-P) 。

1.3 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是决定可能腐败行为是否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当成本小于收益, 经济行为发生;当成本大于收益, 则不发生。腐败行为与其相类似。

当Q>C时, 即腐败提供的租金越大, 腐败行为为腐败者预期效用越大, 法制舆论监察越低, 那么腐败行为越容易发生。

当Q≦C时, 即腐败者认为预期收益小于等于其所承受的风险, 那么, 腐败行为便不会发生。

2 成本收益分析的治腐之策

由成本收益分析可知, 治理腐败, 可以提高腐败成本, 降低腐败收益。从成本和收益的构成看, 加大法律的监督和舆论的揭露力度, 加大腐败的惩治力度, 降低腐败者对腐败行为的效用, 加大腐败者劳动报酬的比重等, 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1) 通过提高被揭发的概率P来提高腐败的成本。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 提高法律效率。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纪检部门的反腐能力, 提高有关执法部门腐败案件的侦破率, 通过侦破率给腐败者增加腐败成本, 使腐败者预期效用降低。并完善高效的反腐机构, 赋予其独立侦查权、逮捕权、起诉权, 使其有较强的独立性。这种措施一方面可以使一些欲腐败者因感到随时可能被发现并受到惩罚, “成本”太高, 风险太大而放弃腐败;另一方面, 又能使我国因反腐机构重叠而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降低下来, 从而使同样的付出获得更多更好的反腐效果。同时, 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手段, 鼓励检举和曝光。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广告牌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 曝光腐败案件, 增加可能腐败者的心理负担, 让其在心理上有附加成本的感觉, 从而增加腐败的成本。

(2) 增加对腐败者的惩罚力度来增加腐败的制裁成本K1。加大处罚力度, 对在法律中不利于打击腐败行为的条文要进行修改, 对法律规定明确的, 则要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能使惩罚因人而异。尤其要增加经济处罚力度, 不仅要全额追缴非法所得, 而且要处以沉重的罚金, 对无法支付罚金者则以加重刑罚来补偿, 决不能让腐败者在经济有利可得。对腐败者要公开审判、公开披露, 要努力营造反对腐败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些举措来增加腐败主体的各种代价, 使其因腐败成本太高望而却步。腐败成本是衡量惩治腐败力度的重要尺度, 对腐败行为惩处力度最终表现在腐败成本的高低上。

(3)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可以适当提高固有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作为激励, 由于C= (K1+K2) P, 这样便加大了K2的比重, 即合法收入比重增加, 可以促使欲腐败者对成本更加敏感。薪俸过低容易导致腐败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共识, 丰厚的薪金收入和完善的保障措施可以促使廉洁。一些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国家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中状态, 大幅提高薪金还有一些难度, 并且还可能拉大贫富差距, 导致分配不均。但是, 我国可以针对个别人的经济困难进行特别的扶助,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经济困难, 有针对的合理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使那些因为经济困难而走向腐败的几率降低。

(4) 加强思想教育, 改变对腐败的认知, 降低因满足个人主观效用而附加的收益。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结果。树立崇高的道德准则、排斥腐败的正确认识观, 对促进廉洁行政和反腐败运动的开展有着积极意义。职业道德准则的强化会减少代理人因自利动机进行腐败行为的几率, 改变民众对腐败的认知。当前, 请吃、行贿、受贿在中国社会交际中盛行, 不转变这一腐朽观念, 减低腐败发生几率便无从谈起。应破除旧有的重视人在社会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树立重视制度、程序的新观念。

任何腐败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经济利益的权衡及腐败者自身对效用的追逐。通过对腐败的从经济学生的成本收益分析, 可以粗略的发现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与腐败发生的关系, 进而可以运用提高腐败成本和降低腐败收益这一原理, 施以具体的方法, 来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十八届四中全会中, 党中央强调了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 对腐败也逐渐加大了打击力度, 这些都加重了腐败成本, 对腐败现象的减少有了一定的效果。然而, 腐败现象的发生掺杂着许多经济学的理论, 对腐败要从不同理论研究, 逐步建立和完善反腐机制。

摘要:腐败是社会的毒瘤。遏制腐败有利于社会成本的降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腐败主要取决于腐败者对腐败成本和腐败收益的权衡。当腐败收益远远大于腐败成本时, 腐败就会滋生蔓延;腐败收益等于或小于腐败成本时, 腐败现象就会得到遏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 制定出增加腐败成本和降低腐败收益的方法, 让腐败者在腐败上“无利可图”, 进而减少腐败现象。

关键词:腐败成本,腐败收益,成本收益分析,反腐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向.腐败成本分析及其治理[J].理论月刊, 2007, (5) :79-81.

外包的经济学分析 篇8

一、企业在“自营”与“外包”之间的选择

对企业来说, 是选择自制还是选择外包, 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选择外包?

第一方面的回答, 其实就是传统的企业理论, 著名的是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他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关于生产活动的组织安排, 当然这些活动可以放在企业范围 (边界) 以内, 也可以放在边界以外。一项业务放在企业内部, 是因为内部的成本比市场交易成本要低, 放在企业外部则是因为内部成本太高, 什么样的规模才是合理的?科斯认为只要再进行一次交易时, 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相等时就可以了。所以这一问题的探讨归结于分析成本方面的情况, 是自制成本高还是外包的成本高?由于将处于比较劣势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 所以外包能给企业带来成本上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而利润上是有回报的。

但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比如大量的国际外包, 会使本国一些劳动者失去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企业的性质也日益成为资本密集型, 而非劳动密集的企业, 我国也正面临这样的问题。

同样, 发达国家常常争论:是否本国的就业受到了影响, 企业所有者利润的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趋于资本密集型) 所带来的好处, 是否能抵消本国劳动者失业所带来的福利损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这个问题还更值得考虑, 因为产业结构升级,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与本国大量劳动人口的就业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权衡的问题。

国内的研究, 比如:徐毅、张二震 (2008) 等人, 分析了外包对我国生产率的影响, 结论是外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 属于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对我国的就业没有负面的影响, 原因是生产的规模效应超过了对就业的替代效应。

道理虽然比较简单, 但实践中还要注意两个细节:外包->生产率提高, 但就业下降, 所以一定要有定量的分析, 做出明确地判断;按照国际贸易中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发展将会提高一国在密集要素产业方面产品的生产, 发展中国家搞外包会因此变成资本密集型吗?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理解产品的不同部分是可以在不同国家生产的, 而产品的不同组成部分, 同样关系到要素密集度的。比如发达国家搞外包, 多是将劳动密集型, 劳动成本高的部分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搞外包, 则多是将资本密集型的环节外包给发达国家, 虽然发展中国家也生产电脑、电器, 但其核心元件可以看作是外包给发达国家的, 相对来讲, 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所以外包最后表现为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外包, 而发达国家越来越集中于资本密集型的外包。

二、外包属不属于自由贸易

这是一个引起争论的话题: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 其观点是反对工作职位以外包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原因并非是反对自由贸易, 而是认为外包不能算做自由贸易。理由是:单边自由贸易是有害的, 外包使得发达国家在流失工作机会的同时, 并没有公平的待遇, 实际上常常相当于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特定的职位, 而如果职位的转移是因为市场操纵和补贴, 自由贸易的良性循环就会被打破。

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自由贸易的基础是巨大的比较优势差异, 即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公平贸易的情况, 也改变不了自由贸易发生的基础。即使实施完全的单边自由贸易, 发达国家也不是没有好处, 尽管没有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但是他却可以享受他国低廉产品, 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放开市场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三、外包与分工思想、供应链、价值链的关系

外包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一些工序或生产环节外包出去, 由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来提供, 本身就体现了传统而古老的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济思想。所以如果说外包是新事物, 其实也只是说它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形式而已。

那么外包与价值链是什么关系?比如原先老农卖菜, 从地里面把菜拔出来洗干净, 然后拿到城里面来卖, 卖价很低, 所以这种经济形式其实是不发达的表现, 总体大家都过得很穷。但是, 经济发达以后的国家, 却形成了这种现象:老农把菜卖给菜贩子 (到村里收购) , 菜贩子再卖给城里边的蔬菜批发市场, 或者卖给村里边新修的蔬菜加工工厂, 最后这些蔬菜再进入超市, 经过良好的包装, 或者可能经过几次再加工, 最后卖给消费者。还是那点东西, 但把供应链、价值链拉长, 形成了较长的价值增值链条, 使更多的人就业, 创造了更多的收入, 而经济规模也更加扩大。所以, 外包正促成了延长价值链这一过程, 从这方面来讲, 推动外包业务的发展, 对世界各国来讲还是有好处的。

四、外包指数的计算方法

外包指数公式为:, 意思是某中间产品在全部中间投入品中的比重来自于外国的比例。当然, 计算这一指数需要借助投入产出表, 具体计算可通过Excel来进行。

计算外包指数,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问题, 比如可以考察某种行业或某类要素, 随时间推移其外包程度的变化, 当然还可以对国与国之间的情况做出比较。限于篇幅, 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读者可根据兴趣做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徐 毅 张二震: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08

[2]刘 南: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管理工程学报, 2007

房价反弹的经济学分析 篇9

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是商品的供求定律。首先讨论需求曲线。需求由收入与物价决定, 收入对需求有正的影响, 收入增加会引致需求上升;物价对需求有负的影响, 价格上涨会引起需求下降。但这种需求理论主要适用于普通消费品, 并不适用于房地产。在房地产市场上, 当价格上升时, 因为有更多的人想要成为有房者, 于是需求也上升;反之, 在房价下跌时, 买房的人反而减少, 住房供给的存量也上升。这两种情形在实际当中的情况, 前者正如近几年中国的房市;而后者则正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情形。可见房产市场的通则是追涨杀跌, 这与普通商品市场截然不同。

房地产市场交易者的行为为何与普通商品市场大相径庭?这是因为交易者的买卖动机不同。在普通商品市场上, 买方的行为主要由价格和商品的效用决定, 买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卖方作为价格的接受者, 没有价格的影响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选择。市场均衡的供求量单纯由价格来调节。在房地产市场上均衡的需求量, 虽然也受价格与收入的影响, 但主要由预期决定。虽然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住性需求、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与投机性需求等不同类型的需求, 但其共性是房价上涨的预期决定着不同需求类型的共同买入行为。因此, 要研究住房的需求, 需要用预期理论, 包括成本与收益的预期。否则, 根据前述需求定律的假定, 目前我国房价收入比早已居世界前列, 存在房地产泡沫。但悖论之处在于, 既然房价太高, 居民收入总水平又没跟上, 为何房价还在上涨, 还有那么多的人要买房?答案是预期。简单的相关分析可以证实, 在任何一国或地区的房产市场上预期都与房价正相关, 房价上涨的预期驱使购房者竞相入市, 要么是为规避购房成本进一步上升的风险, 要么是增加持有房屋的未来上涨预期收益。因此, 房地产需求曲线的形态不是向右下方倾斜, 而是向右上方倾斜。在预期乐观时, 价格越高需求越强, 反之则反是。

那么, 关乎房价走向的未来预期又将如何决定?这取决于购房的经济收益率, 即房价减去购房成本再减去经济成本之差。其中, 购房成本为买房支付的会计成本或实际成本, 表示购房所支付的实际货币金额;经济成本是指购房的机会成本, 指同一笔资金不用于买房而作其他投资选择所能实现的价值, 比如, 100万元不买房而去买股票所获得的股票投资收益, 就是100万元买房的经济成本。一项投资的经济收益率不小于零, 意味着该项投资至少不会比投资于其他项目的回报低。因此, 只要即期的购房经济收益率不小于零, 房价的未来预期就会继续看涨或持平, 这时, 从全社会资金流向的角度看, 房地产就会继续得到社会资金的青睐或驻足。在此条件下, 如果政府调控的着力点无法营造一个社会资金可以获得更佳收益的其他场所, 立意再好的政策最终都不太可能真正收到明显成效。由于限购、限价对市场发出的信号是房价还会大幅上涨的预期, 因此政府越是加大调控的力度房价报复性上涨的反弹力度就越强。就目前中国的现实看, 低端制造业的资金由于外需的下滑而急需向行业外转移, 股票市场正在经历一次结构性的长波调整, 债券及其他投资市场狭小, 存款收益为负值, 在这种情况下, 强行调控房价必然直接堵塞大量资金的投资通路, 不但难以收到预期的宏观经济调节效果, 而且容易造成社会资金的大量闲置或外流, 降低稀缺资本的利用效率。

其次, 供给曲线的决定。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房地产供给基本由市场力量自发调节, 其形状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与之不同, 在我国土地属国家和集体所有, 无论城市土地还是乡村集体用地至少在法律上都受到国家严格的限制, 因此开发商增加产出的决定受到政府外生干预, 例如管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市场的住房供给。极端情形下会使供给曲线完全失去弹性。换言之, 在中国住房的供给由外生变量决定, 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供给曲线近似于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如此, 需求的增加只能带来房价的上升。而房价的上涨则可带来开发商的捂盘, 因为拿地困难, 开发商进行连续的开发不易, 往往要借助一次性的交易, 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供给曲线位置的决定如何反映调控的影响?供给既然由外生决定, 政府调控方向与力度的大小便决定着市场的供给总量与结构, 这样供给曲线的位置平移的幅度大小便是各项政策影响之代数和。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房屋供给的不同类型。房地产属于异质产品, 不同类型房屋的供给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对象, 不同类型的房屋不可相互替代, 因此不同类型房屋的供给曲线无法叠加, 例如, 普通商品房就不能与社会保障房直接相加。原因是土地空间利用的排他性, 一块同样的土地用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政策房, 就建不了商品房。这样在供给曲线的位置上, 廉租房的增加并不会扩大商品房的供给, 反而因为挤占了商品房用地, 而减少或抑制了商品房的可能供给。因此, 如果我国房价调控的目标对象是商品房, 那大量政策房的建设不但起不到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反而会抬升商品房房价;反过来, 商品房的上涨拉高建筑材料等成本又会影响到非商品房的建房成本, 其结果是共损的。

限价也包括限购, 因为限购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价格, 实际也是限价, 因此可以一并作限价讨论。限价的前提是必须事先确定合理的房价水平。但合理的房价只能由市场决定。因为任何价格都是交易完成后的结果, 无法事前确定, 所以市场不可模拟, 价格无法预知。计划经济被证伪的关键就在政府定价与实际脱节不能及时反映供求的变化。况且, 价格调节是一个动态过程, 供求模型的变量特性是否具有收敛的性质, 决定着价格水平的远期位置是发散还是趋同, 只是在后一情形价格水平的变化才可能从初始位置趋向一个预期的均衡。而此类动态均衡模型除了学术探讨之外, 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实践上的意义。迄今为止, 世界金融史上历史最为悠久、历时已近120年的标准普尔指数, 即便是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 华尔街金融机构预测近乎正确的几率也并未超过抛硬币定输赢的几率。因此, 不能认为政府可以比市场更聪明, 可以政府行为替代市场的逻辑。虽然可以通过政府制定并监督游戏规则的执行来调节经济中间相关的秩序, 但要指望政府通过价格的制定来解决市场定价问题既不现实也缺乏严谨经济理论分析的支持。

再是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区域性市场,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地段的房屋具有差别甚大的价格, 即使在同一城市同一地段不同的位置和朝向都具有不同的价格, 这种价格差异背后体现的是级差地租的内在要求, 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不同房屋的不同收益率。这意味着, 统一楼价调控难以适应各地区千差万别的房价情况, 调控很难落到实处。

最后, 高房价的问题。房价过高并非市场解决不了定价问题, 而是房价的最终决定权在政府不在市场。基本的事实是, 我国房地产开发用地, 城市规划由各级政府机构审批, 各种相关税费的征收标准, 货币发行, 资金价格、存贷款利率、贷款政策也在政府手里, 房价构成的主要成分与主要环节都由政府决定, 影响房价的宏微观经济变量基本上都是政府控制, 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 房价高低的确可以是政府说了算。所以房价高调控难问题不在市场定价失灵而在市场化不足,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管得太多, 使市场无法自主地实现自身的定价功能。怎样才能真正把房价调下来?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政府主动退出市场, 把定价权回归市场, 把各种资源的配置权交还给各个市场主体, 只有通过真正的市场定价才能充分体现稀缺土地资源的价值, 也才能有效地抑制土地投机和地方政府对国有、集体土地的挥霍和浪费。

雾霾的经济学分析 篇10

关键词 雾霾 能源消费结构 工业化

雾霾是近年来显著影响城市和区域的一种空气污染现象,直接表现为大气中的可入肺颗粒物含量严重超标,PM2.5是造成城市雾霾的“元凶”。 2013年以来,中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2013 年 1 月 13 日 10 时35 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1 月 28 日,中国气象局对霾预警信号标准进行修订,首次将 PM2.5 作为发布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 雾霾天气里,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受到影响,出行安全受到威胁,各大医院就诊心血管、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大幅增加,住院病号稳增不减,商场中的口罩和空气净化器成了最热销的产品。 雾霾天气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寻求其原因并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雾霾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一种能见度较低的天气状况。雾是指因水汽凝结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其本身不构成大气污染。 霾一般呈黄色或灰色,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导致水平能见度大于1公里但小于10公里的空气混浊现象。 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直径小于 2.5 微米的可吸入颗粒——PM2.5。

形成雾霾天气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 又有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的持续积累。 由于城市大气气压较低、风速较慢,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在低空中不断聚集无法扩散,较高的空气湿度使雾滴与细颗粒物结合形成较大的混合颗粒,过密的区位布局导致城市间的污染互相传导,推进污染形成。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废气的排放、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发展中建筑扬尘而综合引致的。

1.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来,“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自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天然气和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两者所占比重已由 1990 年 7.2%上升到 13%,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依然没有改变。 2011 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4.8 亿吨,其中煤炭和石油两者所占比重到达 87%。 这种以低热值的化石燃料为主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能源结构特征,其负外部性对环境影响较大。2011 年,由于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约为 1 864.4 万吨,烟尘为 603.2 万吨,粉尘 448.7 万吨。 同时,由于中国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煤炭工业整体技术欠发达,能源利用率低,部分能源以颗粒污染物的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构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2.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工业,2011 年总产值为 18.8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26%,占 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39.86% 。“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水泥等 20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车、冶金等重点行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工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与环境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工业废气构成了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迅速增加,大体上呈指数趋势上升。 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由 1999 年的 12.68 亿吨增加到2010 年的 51.91 亿吨,年均增长 13.67%,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可比价)2.52 个百分点。 2011 年,中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 70%,排放的二氧化碳为 61.9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总量为 0.59 亿吨。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和重型装备制造占工业总比重达 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 60%以上。由于环保控制不利,“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

3.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和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也是造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 2011年 6 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 2.17 亿辆,车辆的急增使道路出现拥挤,行车速度降慢,当车速低于 20 km/h 或缓慢行进时,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明显增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5 226.8 万吨,其中氮氧化物 599.4 万吨,颗粒物 59.8 万吨,碳氢化合物487.2 万吨,一氧化碳 4 080.4 万吨。 汽车尾气的污染,不仅是造成城市雾霾的重要推手之一,其中主要颗粒物多为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4.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扬尘。城镇化建设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中立交桥穿梭、高楼林立、建筑工地上塔吊和脚手架相映衬的景象应接不暇,搅拌机、渣土车马达轰鸣。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建筑工地扬尘导致 PM2.5 的大量产生。 2011 年中国房地产业投入为 1 088.13 亿元,房屋建筑面积达 85.2 亿平方米,建筑业增加值为 2.207 万亿元。然而,很多施工单位环境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施工现场没有严格有效的管理,使得建筑施工扬尘大范围飘散,空气水平能见度降低,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二、雾霾的社会经济效应

雾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约为 GDP的1.2%。由于空气混浊,能见度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比平时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城市交通受阻、航班延误、停开的现象屡见不鲜,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产业更是损失巨大。2013年 1 月 29 日,北京、青岛、杭州等机场航班受到严重影响,天津、山东、河北、湖南、湖北省市约 30 余条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通行受阻。 对于农户来说,连续的雾霾天气使农作物生长减慢,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户利益受损。 同时,雾霾治理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环保部公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八个重点工程项目,涉及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黄标车淘汰、油气回收、扬尘综合整治等方面,总投资需求约 3 500 亿元。 然而,因为空气环境污染,人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呼吸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慢性病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以往癌症患者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如今提前了十五至二十年,青壮年没有健康的体魄工作,将导致社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成本加重,这方面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

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给某些领域带来了机遇。 严重的空气污染,催生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的热卖。 2013年仅 1 月 11、12 日两天,全国口罩网购订单超过 2.3 万笔,合计近 50 万只口罩,其中北京地区最为突出。 伴随着公众对于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重视程度的提高,空气过滤产品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同时,空气质量监检测设备和环保产业也开始兴起,在资本市场上,PM2.5 的相关概念股开始被市场关注。 然而,“雾霾经济”的微小利润无法与环境污染的重大损失相比,先污染后治理的措施断不可取。

三、治理雾霾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全面规划,科学发展,切实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以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这些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完善相关法规,加强政府监管。积极扶持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内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物排放,淘汰一些技术落后、能耗物耗高、严重污染环境且无市场前景的产业,大力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各地政府依法对各区域的工业废气、废物排放以及建筑扬尘排放进行监管,制定规章,严格奖惩。 20 世纪,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大气污染现象。 1956 年英国发生大雾后,国家立即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采取关闭部分市内发电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烟囱高度进行强制性规划、加强污染处罚力度等措施,大雾天气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理。 美国在20 世纪 70 年代借助于排放权交易机制,三十年间减排了约47.6%的二氧化硫。 在中国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出,要专门针对雾霾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修改立法,并表明了他的看法:“政府若下决心,治霾不超十年效果明显。”

3.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促进能源体系多元化。煤炭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国能源结构的主体地位,想要在短时期内改变这一格局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应根据中国能源结构的实际情况,加大科技创新,逐步降低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的消耗比例,促进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2011 年全国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7 659.54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9.6%。 全国煤层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1 421.74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27.5%。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具有“以气代油”、“以气代煤”的良好资源基础。 同时,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 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 2 200 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源,共计约10亿千瓦。 大力开发以风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核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作为解决中国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根据“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体系改造的方向,逐渐优化能源结构,在保证对环境污染最小化的标准下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双赢的局面。

4.改变工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重化工业总体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过密”的工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区环境污染的隐患。 优化中国工业布局,加强地区间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建立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固增长”的同时,注重中国重点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坚持“远近结合、内外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完善相应政策措施,改善体制机制,在传统产业中注入创新元素,促进其转型升级,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支柱产业。 对于大中型企业要保持其原有优势,增强内在增长动力,将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中小型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帮助其克服困难,使中小企业突破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将企业做精做专,努力将中国的产业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快速发展。

5.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由于中国城市公交系统不完善,市民的出行受到限制,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公交系统进行多方面的资源配置,完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减少市区部分车流量,使交通环境保持顺畅。 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料的品质和燃烧的效果,改进燃料品质、提高燃烧效率、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汽车,控制汽车排放污染。 同时,由于汽车的自净化能力会随着汽车使用时间变长和行驶里程的增加而降低,有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车辆准入制度和监控体系,明确规定达标车型核查及机动车的市场准入工作,严控超标排放机动车上路。 多举并行,最大程度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6.控制、降低建筑工地扬尘。对于建筑工地施工的扬尘,各地政府应规范、细化相应的标准和法规,依法对施工企业进行约束,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对施工过程和施工现场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应提倡清洁生产,积极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建筑工地周围应设置遮挡围墙,防止有害气体的流出,施工现场内应进行定期洒水以降低扬尘,对于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用相关材料进行覆盖处理,覆盖剂的选择应根据污染最小化原则,禁止在施工场地内焚烧。施工场所内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拆除工地围墙等其他临时设施,并将四周环境清理干净整洁。

参考文献

[1]中国各年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统计数据.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产业振兴与转型升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4]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耿国彪.“十面霾伏”谁来拯救我们的天空[J].绿色中国,2013,(2).

[6]邓志茹,范德成.中国能源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6).

网络的经济学特征分析 篇11

网络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规律。工业经济和网络经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 一种是社会化的迂回经济, 一种是社会化的直接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的全部经济学, 都是建立在迂回路径上, 大量的耗费物成本, 而不可能出现零成本的低物耗现象, 这必然要对传统经济进行修正, 由新的网络经济所代替。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着整个信息技术的结构,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信息交流和商业运作的模式, 以网络为主体的网络经纪时代即将到来临。

1 网络经济为生产要素报酬递增规律

工业经济学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而网络经济则是边际报酬递增规律。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 具有有形要素不具备的特征:即共享性、可重复性和可组合使用。在生产过程中, 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共享性, 表现在—种知识是可以被许多人使用, 无论增加或转让给多少人使用, 原来拥有的人都不因此失去知识, 越是先进的知识技术, 越被更多的人使用, 其产生的价值越大。

知识的可重复使用, 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时, 可反复运用, 而没有追加额外资本投入, 没有物质消耗。主要消耗的是研究开发费用和人工成本, 投入使用后的连续投入费用为零, 报酬递减规律不再起作用。在重复使用中, 以网络为载体的知识可被共享和改进, 将获得更多的投入报酬, 表现为报酬具有递增性。

2 网络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在工业经济中, 财富的直接载体的资本是物质, 因此获得财富, 就必须占有各种物质资源。虽然财富从根本上说是人造成的, 但不占有能创造财富的生产资料要想创造财富是侈谈

在网络经济中, 创造财富的首先是知识, 而知识存在于人脑中, 因此, 掌握了知识的人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物资是不能自己增值的, 而人脑中的知识是可以不断增值的, 人的社会价值大大提高了。

马克思早就指出, 生产力中人是第一因素, 但是, 只有到了网络经济时代, 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 人才不仅是观念上而且在物质现实上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第一因素”。

网络经济的智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使用的生产体系中采用了计算机这类智力工具, 智力工具的基础是可以延伸人脑的功能或突破人脑的生理极限, 只要有支出智力的场合, 就可以借助电脑等工具。在网络经济时代, 需要支出的是大量脑力而不是体力。工业经济中采用的主要是延伸体力的工具, 当人的脑力超过负荷极限时, 体力工具的效用就不能真正发挥。

另一个表现就是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 依靠不断改进的知识和技术来取得, 而不是依靠大量占有有形物。工业经济运用知识的方式, 一般需将知识外化为实物的形式即机械设备, 再由体力劳动者操作这些设备。知识的体现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在网络经济中, 人的作用和知识的作用却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的, 体现为价值, 其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3 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

网络经济的基础是无所不在的计算机为主体的网络, 经济活动通过网络可以延伸到地球的任何角落, 地理距离所造成的空间障碍不复存在。任何一个企业通过网络, 都可以共享全球资源, 都能与消费者沟通, 企业的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 这与以市场分割为地域性经济, 形成鲜明对照。所以, 在未来的网络经济中企业的经营具有全球性特征这就是美国提出“网络新政”的缘由。网络经济的全球性, 将形成新的经济格局的“游戏规则”。网络经济的全球性, 使得国民经济的概念将越来越模糊。

4 网络经济是“虚拟化”经济

实际可虚拟化操作是指, 当以快速、廉价和及时传送信息方式来处理经济事务时, 就可在实物真正运行之前先进行精密安排。比如, 一个顾客要求购买一个产品, 在工业经济中, 是先将这个产品生产出来, 再与这个顾客进行交易, 即首先要有实物存在, 如果这个产品没有投产前就向顾客销售, 这就是实物的虚拟化, 这可以在网上订货, 建立虚拟社区、虚拟城市, 虚拟银行等等。虚拟化操作的最大好处是利用信息作为实物的“替身”, 先消耗的信息, 只要信息的消耗是廉价的, 就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在工业经济中, 企业是实的, 产品也必须是实在的, 顾客也要有与实物对应的货币。

在网络经济中, 信息的使用与处理费用很低, 信息的沟通, 无须增加买卖双方的支出。所有经济要素和生产过程都可以“虚拟”。

5 网络经济的企业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

在新的数字化经济中, 知识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往往和创新相结合, 网络化的经济要求权力分散。在完成总体目标时, 需要每个人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在工业经济中, 是命令或强迫性的管理办法, 要求高度集中。统—指挥, 在实现目标中, 要求标准化、规范化。

网络经济使生产方式, 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是非标准, 人性化、分散的管理, 即量子化 (比特) 管理形式跳跃性和波动性占重要地位这就要求经营者要采用新的经营管理办法, 去管理网络化的公司。

6 网络经济是“速度”经济

首先, 因特网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使企业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效益。由于因特网的渐趋完善, 商业流通中间渠道的功能逐渐减弱乃至衰退, 商业活动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其次, 速度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企业顺应市场作出反应的时间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 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进入市场的时机”, 而是进入市场的速度, 产品生命周期短, 生产与经营的速度成为主流。体现的特点:是知识积累速度日益加快, 近30年来全世界所创造的知识, 相当于人类在此以前5000年文明所创造的知识总和, 真可称为“知识大爆炸”。

客户主导成为这一时代新的规则, 在因特网环境下, 信息的急剧膨胀和获取信息的快捷性, 使客户的行为特点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获取大量的信息, 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因而变得越来越没有足够的耐性和容易满足。这种情况导致企业要以客户为主导, 通过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市场更加细分化, 格局时常变动, 必须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而工业经济是“生产者主导”经济。

综上所述, 网络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的经济学特征, 网络已极大的影响着经济活动, 通过对网络经济的研究, 必将极大的丰富经济学理论, 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琪.网络贸易[M].长春出版社, 2000.

[2]陈湛匀.改变世界的网络经济[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表里不一下一篇:煤炭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