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分析(精选12篇)
工业经济分析 篇1
1. 统计分析主要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 对统计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统计分析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统计学理论研究逐步加深。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应分析等, 其核心是进行总体参数估计的修正与统计推断, 具体表现为不同的统计方法, 其中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是目前工业经济分析中应用较多的。
1.1 主成分分析及其应用
主成分分析的依据为数学降维方法, 在分析过程中要求用新变量来替代旧变量, 新变量之间不存在干涉行为, 可以进行独立的分布统计, 其实质就是用少数的无关变量来将多数的相关变量取而代之, 该方法就叫做主成分分析, 用公式表示就是:其中表示第一主成分, 表示第二主成分, 根据具体的分析对象便会出现个主成分, 表达式表示不同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影响和重复部分。
主成分分析的优势在于全部是用具体数据进行表达的, 不需要提前进行外部环境的预设, 这样就可以保障不会出现设定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不会对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尽量多选择变量, 这与最终的准确度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 在分析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变量的选择, 这里的变量指能够将一个相关变量群所取代的综合变量, 在综合变量减少的情况下, 就会使分析过程中的干扰也相应的降低, 这样更有利于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从该方法的自身优势中我们可以看出,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变量较多, 且不同变量影响较大时, 在具体的统计过程中有效利用了协方差矩阵, 并确定矩阵中影响程度最深的成分, 将其设为新的主成分, 这样就可以尽量的缩减分析变量, 最终在逐级计算的基础上, 逐渐进行变量的简化, 再突出主要矛盾, 得到结果。该方法有效避免了变量的重复计算, 并对每一个变量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考虑, 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分析结果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分析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1.2 聚类分析及应用
聚类分析借助了于统计方法及统计变量分布来归纳总结类似变量的理论, 从而尽量减少系统变量。该方法不仅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有效利用了数据挖掘、机器模拟识别等其他分析领域知识, 其基本要领是在分析中将具相似程度较大的变量分在相同的集合中, 但是不同的集合则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其分析方法主要是先先图标、后数据, 较之于传统的统计方法, 该方法的直观性效果更佳明显。在进行聚类分析时, 第一步需要在分析对象中选择变量, 第二步是找出全部与这些变量相关的因素, 并以这些因素为评定不同变量类似程度的标准评价不同变量, 最后对全部变量进行矩阵分析。
聚类分析作为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包含了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图表聚类法、模糊聚类法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聚类方法适应于不同情况下的统计分析, 这也决定了它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如企业在进行评价时一般都会选择系统聚类法, 而汇报性分析则主要应用的是图表聚类法。
2. 在工业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工业经济分析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出现了更多未知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预测, 而多元统计分析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已知变量分布来对未知变量分布进行推测,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所以其理论也更多的受到了社会认可。当多元统计分析的对象存在差异时, 应用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将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工业经济统计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选择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宁夏和甘肃六个地区的工业经济情况为变量, 对其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得到以上六个地区的相关性绝对值, 即河北3、天津2、北京1, 内蒙古8、宁夏7、甘肃6, 以此为依据列出初始矩阵, 经过聚类矩阵分析之后, 我们发现河北和天津最为相似, 天津和北京最为相似, 内蒙古和宁夏最为接近, 宁夏和甘肃最为接近, 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变量合并工作, 并缩减相应矩阵变量, 最终得出分析结果, 绘制聚类分析图。
接下来再对上述六个城市的采矿业、皮毛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工业经济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 从最终的分析结果来看, 六个城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区域辐射性, 也就是说围绕某一工业经济发达地区, 在其周围将出现一个逐层递减的辐射圈, 但是整体来看六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将两种分析方式进行对比, 我们发现聚类分析主要侧重于对不同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能够帮助决策者从整体上对不同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宏观把控;而主成分分析则选择的变量则更加准确和全面, 能够更加直观的对不同地区工业经济具体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在对地区经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尽管在侧重点有所差异, 但是都符合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
结论
综上所述, 统计分析方法在工业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元统计分析作为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经济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拓展。通过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分析方式应用于不同地区具体的工业经济分析当中, 我们发现两种分析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但是其分析结果都与地区的实际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相一致,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黄丽丽.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D].中南大学, 2012.
[3]周全.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D].长江大学, 2012.
工业经济分析 篇2
——市1—5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经委的大力指导下,通过成立企业帮扶工作组,开展“224”帮扶工程,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定期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全市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调结构、促增长、保稳定取得初步成效。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六个主要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增速企稳回升。1-5月份,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0.27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2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8.76亿元,增长5.9%;3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9.52亿元,增长6.8%;4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9.79亿元,增长11.7%;5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14.7%;预计6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同比增长15%;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0.5亿元,同比增长13%。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逐月回暖、总体向好的态势。
二是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1-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原煤产量3185万吨,增长15.3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6.6%,完成发电量175亿千瓦时,增长2.92%。煤、电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87.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
三是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在发展煤、电、化的同时,进一步壮大装备制造业,积极打造我市第四大支柱产业,安徽煤机装备制造(淮南)基地内舜立机械、长壁煤机、凯盛重工、中矿国际新集化机、万泰电子等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预计1-5月份,可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5%。县区经济进一步加快,全市5区1县和1个实验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2%。其中:潘集区、谢家集区、毛集实验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3%),分别增长33.2%、22.9%、20%。
四是工业用电量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总用电量19.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91%,其中大工业用电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76%,增长较为明显。根据用电量反映出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后劲。
五是技术改造投资稳步增长。1-5月份,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2.98亿元,同比增长28.46%。煤炭行业技改投资增速较快,制造业强势增长。煤炭行业完成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50.11%,占全市总投资的69.74%,拉动全市投资29.9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投资8.85亿元,同比增长187.09%,占全市总投资的26.83%,拉动全市投资22.5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完成7.32亿元,同比增长590.66%;机械行业完成0.66亿元,同比增长281.52%,增势强劲。
六是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2009年我市列入省“百千工程” 的31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进展情况良好。1-5月份,10个5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11.36亿元;21个1亿元--5亿元项目累计完成1.54亿元。矿业集团张集西风井工程、潘一东区改扩建项目、国投新集新集一矿安全工程、平圩发电公司#1汽轮机组改造项目、淮化股份有限公司流化床甲醇制丙稀(fmtp)中试装置项目、新集石油化机大型成套选煤机械设备生产线项目、长壁机械日产万吨大运距超重型高性能井下运输机械项目等有序推进。
二、存在问题比较突出,“三个下降”影响深远
一是电力机组负荷率下降。1—5月份,在凤台电厂新增两台机组的情况下,全市发电量完成175亿千瓦时,仅增长2.92%。全市主力电厂平均发电利用小时数为2155小时,比去年同期2458小时下降12.3%。电力行业是我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也非常明显。
二是产品价格下降。特别化工产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较大,如浓硝酸今年前4个月平均价格是1551元/吨,1-5月份平均价格是1580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824元/吨;尿素前4个月均价是1767元/吨,1-5月份均价是1756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00元/吨,对我市化工企业效益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是现金流量下降。全市重点监测的40户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及产存品存货占用资金较多。
1—4月份,累计应收帐款余额25.9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比前3个月20.52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增加5.43亿元,增长26.5%。其中:平圩一电应收账款1.99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7.7%;平圩二电应收账款2.44亿元,占总额的9.4%;洛河电厂应收账款4亿元,占总额的15.4%,就是说,电力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另外,淮化集团应收账款0.77亿元,占总额的约3%;凯盛重工应收账款0.75亿元,占总额的2.9%;长壁煤机应收账款0.75亿元,占总额的2.9%。
产存品存货16.8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6.3%,比前3个月10.31亿元产成品存货增加6.53亿元,增长63.3%。其中
:因电力企业与供电公司结转问题形成2.3亿元、占总额13.7%的产成品存货,另外,淮化集团产成品库存0.1亿元,占总额的0.6%;凯盛重工产成品存货0.30亿元,占总额的1.8%;长壁煤机产成品存货0.23亿元,占总额的1.4%;舜岳水泥产成品存货0.22亿元,占总额的1.3%;发强玻璃产成品存货0.31亿元,占总额的1.8%。
此外,我市还存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园区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成本升高,产品销售受阻等问题,需要逐步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千方百计保增长、保企业。抓好企业帮扶,进一步加强按月、按季调度和分析,及时协调处理一些重大问题,对“224”帮扶工程涉及的20户骨干企业和40户中小企业开展进一步摸排,采取“一企一策”进行帮扶。加强运行监测预测和调度分析,加快建立覆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直报体系。针对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组织召开装备制造基地内企业的产品推介会,邀请重点煤炭企业参加,对装备制造业采掘、支护、电控、防爆等产品,向煤炭企业进行重点推介,在同质同价条件下,优先购买基地内企业产品。
(二)千方百计抓项目、抓投资。围绕今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的目标任务,保持较高强度的项目在建规模,按当年投产、在建等进行分类,分工负责,确保165个开工项目和22个新入库项目顺利推进,早投产、早建设、早见效。集中力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长壁煤机项目、淮化集团的年产21万吨尿素改造项目、舜岳水泥120万吨/年水泥粉磨站项目、新光神光纤的射频连接器稳相电缆组件产业化项目、淮河化工树脂锚杆生产车间技术改造项目等建设,力争淮化老系统改造项目上半年投产。加快《淮南市工业项目管理办法》出台。
(三)千方百计搭平台、促招商。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产投公司的运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盘活存量,引进战略投资者。抓好产业转型,根据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形成的《淮南市七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初稿征求修改意见,尽快出台。抓好合淮工业对接,加快签订加强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主动发挥淮南煤电优势、合肥市制造业优势,联手打造合淮工业走廊,布点重化工业项目,打造直供电试点的示范区。
7月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篇3
一、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小幅回落
2016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较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2%,比上月加快0.02个百分点。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纷纷回落。2016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16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1%,增速比1—6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20603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2016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2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比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7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97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增速比6月份回落1.0个百分点。
(二)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继续向好
分三大门类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降幅比6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和7.4%,增速分别比6月份加快0.2个和3.4个百分点。
7月份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较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较6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高于整个工业6.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增速较6月份加快1.9个百分点,高于整个工业4.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加快。
(三)中部地区工业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工业降幅最大
分地区看,7月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与上月持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6%和6.6%,增速较6月份分别回落0.1个和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7%,降幅较6月份收窄0.4个百分点。
(四)工业企业利润加快增长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235.9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6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钢铁、有色行业利润继续回升,1—7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23.2%。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一)全球工业经济形势总体判断
当前世界工业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工业增长分化。美国和日本工业生产持续下降,日本PMI连续五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欧元区工业生产小幅增长且失业率创2012年2月以来的新低。新兴经济体工业持续放缓;南非和印度工业小幅回升,巴西和俄罗斯工业增速均为负增长,巴西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下且PPI仍处于12%以上的高位。
(二)主要经济体分析
1、美国工业生产降幅收窄,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上
(1)工业生产降幅收窄。2016年6月份和7月份美国工业总体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分别增长-0.7%和-0.5%,但较2016年前几个月(同比增速在-1.3%左右),降幅明显收窄。7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5.9%,较6月份提高了0.5个百分点。(2)PMI仍位于荣枯线以上。7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52.6,较6月份下降了0.6。(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7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4.9%,维持6月份水平不变。(4)通胀回升放缓。7月份PPI重新出现同比负增长态势,通胀压力回升放缓。(5)贸易逆差有所扩大。6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为445.1亿美元,较上月提高35.5亿美元。
2、欧元区工业生产复苏缓慢,PPI持续负增长
(1)工业生产缓慢复苏。2016年7月份,欧元区19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为104.2,同比增长0.4%,较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5%,比第一季度下降了0.4个百分点。(2)PMI有所下降。7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下降了0.8。(3)失业率维持较低水平。6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1%,与5月份持平,为2012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回落。6月份,欧元区19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1%,比5月份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已连续35个月负增长。(5)贸易顺差继续缩小。6月份,欧元区19国贸易顺差(季调)为234.2亿欧元,较5月份减少11.8亿欧元,其中出口总额(季调)为1787.8亿欧元,较上月提高111.5亿欧元,进口金额(季调)为1495.3亿欧元,较上月提高67.2亿欧元。
3、日本工业产出降幅收窄,PMI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产出降幅收窄。2016年6月份,日本制造业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继续呈现负值状态,为-1.6%,降幅较5月份收窄0.6百分点。6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为95.6,较上月提高1.4个百分点。(2)PMI仍位于荣枯线以下。7月份,日本制造业PMI为49.3,比6月份提高0.8,自2016年3月份以来持续在荣枯线下。(3)失业率略微下降。6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1%,比5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4)PPI仍持续下降。7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9%,连续第16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出现顺差。6月份,日本贸易顺差为69.3百亿日元,改变5月份的贸易逆差状况。
4、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通胀压力依然不减
(1)工业生产降幅收窄。2016年6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8%,较上月收窄2.8个百分点,自2014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28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仍在荣枯线以下。7月份PMI为46.0,比6月份提高2.8。(3)就业水平有些许下降。6月份,巴西就业水平指数(季调)为109.2,较上月下降了0.3。(4)通胀压力依然不减。5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2.5%,较4月份增速提高了0.8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提高。7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45.8亿美元,比上月提高6.0亿美元,其中进口比上月减少10.2亿美元,出口减少4.1亿美元。
5、南非工业生产回升,失业率处于高位
(1)制造业生产复苏状况有所好转。2016年6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为109.9,同比增长4.3%,同比增速较上月提高了0.5个百分点。(2)PMI有所下降。7月份南非PMI为52.5,较6月份下降了1.2。(3)PPI增速持续上升。6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4)失业率处于高位。第二季度南非失业率为26.6%,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水平有所提高。6月份南非贸易顺差为125.3亿兰特,其中出口金额和进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7.0%和9.7%。
6、印度工业生产小幅上升,PPI增速明显提高
(1)工业生产小幅上升。6月份印度工业同比增长2.1%,较5月份提高了1.0个百分点。(2)PMI略有回升。7月份,印度制造业PMI为51.8,比上月提高了0.1。(3)PPI增速明显提高。7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增长3.6%,较6月份又提高了1.9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减少。7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77.6亿美元,较上月减少3.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16.9亿美元,比上月减少了8.8亿美元,进口额为294.5亿美元,比上月下降12.4亿美元。
7、俄罗斯工业增速再度转负,PMI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复苏动力不足。2016年7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0.3%,在经历了3个月的同比正增长后再度进入负增长状态。(2)PMI位于荣枯线下。7月份,俄罗斯制造业PMI为49.5,较上月下降0.6。(3)PPI增速继续减缓。7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收窄了0.6个百分点。(4)失业率有所下降。7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3%,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5)贸易顺差小幅提高。6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81.1亿美元,较上月提高5.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较上月提高21.3亿美元,进口额较上月提高15.5亿美元。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一)2016年7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持续小幅下行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6年7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出现下行趋势。多数指标维持在正常区间,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6.0%,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发电量、货运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旧维持在正常区间,部分指标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0.1个百分点,降至荣枯线之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持续下滑,而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双双落入偏冷区间;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依旧处在偏冷区间,但降幅缩小。货币政策积极稳健, M1-M0连续11个月落入偏暖区间,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
(二)2016年8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微弱上调可能性增加
工业经济分析 篇4
樊行健教授的这一系列丛书被纳入了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代财务研究”之中,是由其及其博士生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的,包括《财务经济分析论纲》、《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三本著作。分析这三本著作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财务经济分析论纲》比喻成这一系列丛书的核心和基石,在系列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那么《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就是这一系列的两翼和深化,在系列中起到支撑衬托的作用。
《财务经济分析论纲》是樊行健教授多年来对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深入思考的心血结晶,是其多年来对财务经济学科潜心研究的集大成作品。在这一本书中,樊行健教授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研究成果,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在联系,将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财务经济分析新学科。
《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是樊行健教授与其2003级博士研究生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他们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试图通过对各个国家财务经济分析的概念与模式、目标与信息、组织与程序、方法与技术、内容与指标等进行比较与述评,了解财务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获得财务分析学科完善有益的启示,客观上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作了进一步的注解与阐述。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证》是樊行健教授与其2004级博士研究生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他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试图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务内容框架的搭建,探讨上市公司与一般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共同特征与区别之处,达到深化现行财务经济分析广度与深度的目的,以适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一课题成果的形成实际上是体现了财务经济分析基本原理在上市公司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限于篇幅,无法对这三本著作一一做深入点评,在此以系列丛书中奠基之作——《财务经济分析论纲》为代表,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财务分析的本质内涵辨析①:财务经济分析概念的创新
财务分析的概念究竟如何界定?财务分析是否等同于财务报表分析或者财务报告分析?如果不是,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区别?这不仅是财务分析学科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一般意义而言,人们并不在意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及财务报告分析的区别,如目前出版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名就是这样五花八门,说明上述概念的本质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仔细斟酌,它们又有所区别: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显然,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区别是清楚的,因此,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是明确的。但是,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和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区别财务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复杂性。可见,对财务分析概念进行辨析是财务分析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樊行健教授通过回顾我国财务分析学科的发展历程,比较财务分析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的异同,融合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概念,使人们对于财务分析的本质内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追本溯源,我国的财务分析学科发展最早源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程,这一课程是沿袭前苏联财务分析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一模式也可称之为东方财务分析模式。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曾经是我国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由于其传统的理论与实务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分析方法单调的弊病,因此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取消论”和“替代论”。这两种观点都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作为折中,许多高等院校在暂停开设经济活动分析课程的同时,大都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取而代之。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美国,传播于西方,因此可称之为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问题在于,财务报表分析就是财务分析的全部吗?
在樊行健教授看来,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报表分析,无论是东方财务分析模式还是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都是各有利弊,不能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这两门课程或者其分别反映的两种分析模式存在相互弥补的特性,完全可以实现相互融合。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包括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三部分(这里的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展开分析)。它所代表的东方财务分析模式的优点是“内容全面,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展开分析”;其缺点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离,是一种重点不突出的板块式结构”。财务报表分析所代表的西方财务分析模式是以财务报表及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以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成果分析为主要内容,其优点是“突出了财务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其不足之处是“没有与生产经营过程相联系,不能对财务指标做因素分析”。因此,这两种模式是完全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的。
基于此,樊行健教授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一全新概念。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实质上则是变板块式结构为渗透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重要地位。为了突出以财务分析为中心,并体现财务活动与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樊行健教授将两者合并称为财务经济分析,并指出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的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报表分析,都无法反映财务分析的本质与全部内涵;无论是东方财务分析模式还是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都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财务经济分析”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其理论意义在于探讨财务分析学科内容与方法上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吸收了经济活动分析的长处,又发展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既反映了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融合,又促进东方财务分析模式与西方财务分析模式的协调。
二、财务分析的学科地位界定: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创立
关于财务分析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将其划归会计学,有人将其划为财务管理,还有人将其划为金融学、统计学等。财务分析之所以定位较难是因为它是一个与上述学科都相关的一个边缘性学科,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财务分析应该外在于上述学科而独立存在。樊行健教授根据学科发展的沿革,指出经济活动分析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学科存在区别,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否则难以建立本学科的理论框架。樊行健教授认为财务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存在根本区别。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本质内涵,其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诸因素影响下的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谓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集中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本身好坏的任务直接由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完成,而揭示财务状况好坏的原因则由财务经济分析来进行。因此财务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强调的并不是财务活动本身,而是各种因素(主要是生产经营因素)影响财务活动形成过程及其结果。
作为一名财务分析理论研究者,我是认同将财务分析学科作为一门独立性、边缘性的学科的。这一判断还可以从研究财务分析学科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得出。实际上,在研究会计学与财务学等学科的关系中,涉及到会计学的发展如何满足关财务学科发展的信息需求;财务学科发展如何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毕竟会计学并不是单纯满足某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需要分析与转换而成为信息需求者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复杂性也不能要求会计学者完全或直接掌握其会计信息的需求。对相关学科决策需求的分析,转换为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会计学发展所需要的。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信息转换中,财务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学科或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标准的会计信息分析转换为决策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财务分析又根据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所需求的信息,分析转换为会计应该提供的信息。可见,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发展中,发挥的是中介的作用。这说明财务分析学科具有独立性、综合性与边缘性特征。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随着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的扩大、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樊行健教授在著作中还指出,由于经济活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都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具有深刻的渊源和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交融结合起来的财务经济分析应该同时属于会计学和财务学两个学科体系。这是符合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财务经济分析的现实情况的。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框架建立: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整合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有自身的内容框架体系。这是学科的核心所在。樊行健教授在其著作中对财务经济分析这一新学科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探讨。樊行健教授指出财务经济分析内容框架可以分为原理、实务和拓展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原理主要介绍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财务经济分析的实务主要是指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与方法;拓展实际上是针对财务分析中特殊业务或特殊情况所进行的分析,如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财务分析和基于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
从财务经济分析的本质内涵出发,由于财务经济分析是对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整合,因此在探讨其实务部分的内容框架时,需要将上述两门课程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在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三大部分内容,但实质上是变原来的板块结构为现在的渗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地讲,财务经济分析实务内容框架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扬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应该“展其二者之长,去其二者之短”。财务经济分析突出财务分析,强调对财务报表和财务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无疑从研究深度对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了挖掘;与此同时,财务经济分析要求联系生产经营指标和经济活动过程展开分析,并要求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因素分析,实际上是从研究广度上对财务分析进行了拓宽。
遵循这一思路,樊行健教授的财务经济分析实务的内容框架大致如下: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分析依据;其次进行的是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成果分析,前者着重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后者通过利润表分析表明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而要分析影响财务状况及其结果变动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单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以上对外对内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应形成财务经济分析的综合评价部分,即充分运用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活动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体现财务经济分析的整体性。可见,樊行健教授所建立的财务经济分析内容框架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将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没有简单的拼凑和叠加。
财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财务分析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演变而来,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财务分析的理论、实践及学科建设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财务分析始终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任何一个方向、专业或学科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人们的不懈努力。樊行健教授的新著为财务分析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应当指出,财务分析学科或专业方向的建立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关于是否需要用财务经济分析这一概念取代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能否包含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财务分析实务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融合为一体,还是将为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服务的财务分析和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财务分析分开,财务分析学科应归属于会计学科、财务学科还是其他学科等等,这些都需要热衷于财务分析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对财务分析概念进行辨析是财务分析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篇5
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大发展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着力点,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培育壮大高科技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现就月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月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今年月完成工业总产值约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约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完成工业总产值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约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今年
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总额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因去年统计不全)同比增长
%。今年
月贸易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去年同期
万美元,同比下降
%,其中进口
月
万美元,去年同期
万美元,同比下降
%,其中出口 月
万美元,去年同期
万美元,同比下降
%。
二、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稀土矿冶产值税金增幅较大。充分利用今年第一季度天晴的大好时机,紧抓稀土分离和铁矿开采深加工的生产,随着稀 土、铁矿市场行情价格的回升,今年
月实现稀土产值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二是铁矿石瓷土开采加工产值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三是机械铸造电子产业今年
月实现工业产值约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现代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篇6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 生产要素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列举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种种误区,在此基础上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作了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壞。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
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量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占用和人力、知识要素的投人;不仅要考虑生产的直接成果有多少,而且要考虑环境费用对产出结果的抵减数量;不仅要考虑时间的节约,而且要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而且要考虑人类后代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现有的经济学中关于经济效益的解释,是我们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做出新认识的科学基础。经济效率在经济学家看来,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使用社会资源,必然要发生占用和消耗,这就是一种“投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必然要有劳动成果,它反映的就是一种“产出”。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如:厂房、设备、原材料,自然的财富资源,如:土地、空气、森林、地下矿产等,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也就是要求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由此看来,不论是谁都是希望能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和占用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产品,而对“消耗”、“占用”、“产品”、“需要”的理解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经济效益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应当是指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条件下,工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工业劳动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自然财富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成果是指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产品。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篇7
关键词:工业企业,主成份分析,经济指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工业产业迅猛发展, 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贡献着重要的力量。而地区工业企业的经济状况又关乎着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分析决策。因此, 工业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就尤为重要。但是, 现有的官方数据指标项目繁多, 给后续分析带来困难。本文则针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简化, 为进一步研究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做好数据工作。
1 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大省河北省为例, 以该省2013年全年11个月度数据为样本, 对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分省月度数据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的全部52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2 主成份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主成份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或矩阵数据分析, 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把相关的变量变为若干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变量。[1]
若某研究对象有两项指标ζ1和ζ2, 从总体ζ (ζ1, ζ2) 中抽取了N个样品, 它们散布在椭圆平面内 (见图1) , 指标ζ1与ζ2有相关性。η1和η2分别是椭圆的长轴和短轴, η1⊥η2, 故η1与η2互不相关。其中η1是点ζ (ζ1, ζ2) 在长轴上的投影坐标, η2是该点在短轴上的投影坐标。从图1可以看出点的N个观测值的波动大部分可以归结为η1轴上投影点的波动, 而η2轴上投影点的波动较小。若η1作为一个综台指标, 则η1可较好地反映出N个观测值的变化情况, η2的作用次要。综合指标η1称为主成份, 找出主成份的工作称为主成份分析[2]。
可见, 主成份分析即选择恰当的投影方向, 将高维空间的点投影到低维空间上, 且使低维空间上的投影尽可能多地保存原空间的信息, 就是要使低维空间上投影的方差尽可能地大[3]。
3 应用主成份分析法分析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1 数据处理
对所选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解释的总方差 (见表1) 和成分矩阵 (见表2) 。
3.2 结果分析
由主成份分析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原变量的方差在新变量中的集中度很高, 根据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实际状况和主成份分析的要求, 本文取前4个主成份来反映原来的52个变量, 其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6.008%, 表明四个主成份在96.008%的程度上反应了地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状况。可以认为, 这四个主成份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原变量的变化所代表的工业企业经济指标情况。
4 结论
主成份分析法结果表明, 地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四类:支出类指标, 存货状况类指标, 亏损类指标和流动资产类指标。四种新指标反映的情况与原所有指标反映的情况相近程度达96.008%, 可以大大减少后续工作量。主成份分析法是分析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其分析结果对分析地区工业企业经济状况做出合理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54-60.
[2]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 1989:291-302.
[3]王学仁, 王松桂.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270-272.
[4]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91-302.
工业经济分析 篇8
10月,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 比2009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 比9月减缓0.2个百分点。1—10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 比2009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 比前3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轻工业生产基本平稳, 重工业生产略有回落。10月, 轻工业 (规模以上, 下同) 增加值同比增长12.9%, 比9月回落0.1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13.2%, 比9月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 轻、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7.1%, 轻工业增速与前3季度持平, 重工业回落0.4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生产回落速度快于全部工业。10月, 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比9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回落速度高于全部工业0.2个百分点。其中,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6.4%和4.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分别增长13.3%和6.9%。1—10月, 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 低于全部工业增速1.8个百分点, 比前3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东、中部地区增速回落, 西部增速加快。10月, 东、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和15.8%, 比9月回落0.6和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4%, 比9月加快1.8个百分点。全国9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20%。主要工业大省中, 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河南和辽宁分别增长14.3%、12.5%、15.5%、15.1%、12.6%和16.4%。1—10月, 东、中、西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8.7%和15.6%。
工业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10月,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3 490亿元, 同比增长26.9%, 比2008年同期增长9.1%;其中10月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1.6%。另据海关统计, 1—10月我国外贸出口额12 706亿美元, 同比增长32.7%, 比2008年同期增长5.5%;其中10月同比增长22.9%, 环比下降6.2%。
工业投资增长平稳。1—10月, 完成工业投资76 745亿元, 其中制造业投资58 52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5.7%, 增速同比分别回落4.2和1.8个百分点, 比前3季度均加快0.3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10月, 6大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27 079亿元, 同比增长14% (10月增长11.5%) , 增速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 比前3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增长27.5%、13.6%, 比前3季度回落3.2和0.6个百分点;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分别增长37.2%和1.6%, 比前3季度加快0.2和1.3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分别增长10%、6.4%, 比前3季度加快3.4和0.1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有所扩大。10月,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5%, 涨幅比9月扩大0.7个百分点, 其中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分别上涨5.8%和2.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1%, 比9月扩大1个百分点, 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8.9%, 比9月扩大0.6个百分点。1—10月,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5.5%, 涨幅与前3季度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9.6%, 比前3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基本正常。10月, 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97.8%, 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比9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7.7%和97.9%, 均比9月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 产销率为97.8%,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有关统计数据除有注明外, 进出口数据为海关统计数据, 其余均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
工业利润继续回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10月, 全国24个省份[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8 380亿元, 同比增长51.6%, 增幅比1—9月回落1.9个百分点。从总体运行趋势看, 2010年以来工业利润累计增幅高位回落, 2季度以后回落趋稳, 3季度利润增幅已从1季度的102.6%、2季度的54.3%回落到28.5%;9、10两月利润增幅由8月的31.6%逐步回升到37.1%、38.7%。10月当月实现利润3 443亿元, 增幅比9月提高1.6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继续回升销售利润率有所回升。1—10月, 24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达到6.26%, 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1季度为5.97%, 2季度上升到6.43%, 3季度为6.12% (8月回升到6.19%, 9、10两个月分别为6.32%和6.43%) 。10月当月销售利润率同比回升0.11个百分点。
当月绝大多数行业利润增幅提高。1—10月, 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 其中17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平均水平 (51.6%) , 4个行业利润增幅在1倍以上。10月, 37个行业利润增幅比9月有不同程度提高, 当月仅其他采矿业和橡胶制品业利润同比呈现负增长。
主要原材料行业利润增速回落。1—10月,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0.1%和95.5%;10月,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增长4.8% (9月为下降5.9%)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增长34.3% (比9月回落7.2个百分点)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6.9%、13.9%和45.5%;当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70%和48.2% (比9月回落9.4个和8.9个百分点) , 橡胶制品业实现利润下降9.4% (降幅比9月扩大1.2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8.2%, 其中10月增长7倍。
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1—10月,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4%和53.7%, 其中10月增长41.2%和38.4% (通用设备制造业比9月提高7.3个百分点, 专用设备制造业回落19.6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7.4%, 其中10月增长19.5% (比9月回落11.8个百分点) 。
纺织行业效益状况较好, 轻工行业利润增速稳步提高。1—10月, 纺织业和服装鞋帽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1.7%和30.5%, 其中10月增长49.9%和30.8% (纺织业比9月提高3.4个百分点, 服装鞋帽制造业回落11.3个百分点) 。食品和饮料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3.7%, 其中10月增长54.2%和29.1% (比9月提高33.2个和0.5个百分点) ;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4.1%、43.5%和40.2%, 其中10月增长8.4%、23.9%和50.1% (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比9月回落6.2个和28.9个百分点, 塑料制品业提高7.8个百分点) 。
电子制造业保持较高利润增幅, 但增势有所放缓。1—10月,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4.7%, 其中1季度增长2.28倍, 2季度增长1.03倍, 3季度增长35.5%, 9、10两月分别增长39.3%和33%。
[1]指除内蒙古、湖南、广东、海南、重庆、云南、西藏以外的24个地区。
消费品工业运行情况
10月, 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 比2009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 比9月回落0.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2.2%, 比9月加快1.1个百分点。1—10月, 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 比2009年同期加快5.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2.1%, 比2008年同期增长13.6%。
轻工:10月, 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 比9月回落0.8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5.1%, 比9月加快0.9个百分点。1—10月, 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长16.6%, 比2009年同期加快6.3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长24.6%, 比2008年同期增长14%。
食品生产平稳增长。10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 与9月持平;食品、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11.7%和13.1%, 比9月回落1.8和1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小麦粉增长16.2%;饮料酒和软饮料分别增长5.9%和11.7%, 肉类和乳制品分别增长18.1%和12.6%。
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受上半年西南地区干旱灾情影响, 广西、云南等省粮食产量减少。10月成品糖产量15.8万t, 同比增长5.3%。5月以来糖价持续上涨, 10月29日产、销区价格分别达到7 250元/t和7 600元/t, 比9月上涨1 350元/t和1 520元/t。
家电产销增长平稳。在重点监测的12种家用电器产品中, 10月有3种产品增速超过20%, 家用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8%、42.2%和15.2%。1—10月, 家用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产量分别增长28.4%、40.5%和30.1%。据商务部统计, 10月, 家电下乡产品销售698万台, 实现销售额16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81%和1.23倍, 销售额居前3名的产品是彩色电视50.1亿元、冰箱49.7亿元、热水器17亿元;1—10月, 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5 951万台, 实现销售额1 32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9倍。截至11月4日,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新家电销售2 672万台, 销售额突破1 000亿元。
造纸生产保持增长, 纸浆进口价格继续回落。10月, 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同比增长6.5%。当月纸浆进口均价为788美元/t, 增长42%, 环比下降5.6%。
纺织:10月, 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 比9月回落0.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长16.2%, 比9月加快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纱、布、服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5%、23.3%和17.7%, 化纤增长13.9%。1—10月, 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 比2009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4%, 比2008年同期增长10.1%;纱、布、服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5.5%、18.2%和18.7%, 化纤增长14.1%。
国内棉花、棉纱价格持续大幅上涨。10月, 国内棉花价格指数 (328级) 价格为26 760元/t, 比9月上涨4 076元/t, 涨幅达18%, 同比上涨90.8%。钱清市场纯棉纱价格为34 500元/t, 比9月上涨3 375元/t, 涨幅达10.8%, 同比上涨76.9%。聚酯切片、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价格分别比9月末上涨725元/t、650元/t和700元/t。
医药:10月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 比9月加快0.2个百分点。1—10月, 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 比2009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化学药品原药产量179万t, 增长19.1%;中成药160万t, 增长23.1%。
烟草:10月烟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 比9月加快5.4个百分点。1—10月, 烟草行业增加值增长12.3%, 比2009年同期加快4.6个百分点;生产卷烟20 218亿支, 增长3.8%。
原材料工业运行情况
10月, 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 比2009年同期回落11.1个百分点, 比9月回落0.4个百分点。1—10月, 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长13.6%, 比2009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 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5个百分点。
冶金:10月, 冶金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 比9月回落0.9个百分点。粗钢产量5 030万t, 同比下降3.8%, 日均产量162万t (环比增长1.4%) , 比1—10月日均产量低11万t。1—10月, 冶金行业增加值增长14.6%, 比2009年同期加快5.5个百分点;粗钢产量达到5.25亿t, 增长10.7%。
钢铁进出口保持低位。10月, 出口钢材286万t, 同比增长5.5%, 出口钢坯1万t;进口钢材114万t, 下降23%, 进口钢坯6万t;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约178万t。1—10月, 累计钢材3 680万t, 增长99.8%;进口钢材1 363万t, 下降8.2%;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约2 430万t (2009年同期为净进口39万t) 。
铁矿石进口量有所减少, 矿粉价格继续上涨。10月, 进口铁矿石4 572万t, 同比增长0.8%, 比9月下降13.1%, 月度平均价格为148美元/t, 比9月提高5美元, 同比增长73.2%。1—10月, 进口铁矿砂50 330万t, 同比下降2.2%。10月29日, 青岛港成分为63.5%的印度铁精矿粉价格为1 155元/t, 与9月持平。
钢材价格小幅波动, 11月上旬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普遍上涨。10月末, 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21.3, 比9月末上涨2.4点。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 月末6.5 mm普线、0.5 mm冷轧薄板价格分别为4 340元/t和5 633/t元, 比9月末下降20元和17元;16mm螺纹钢、10 mm中厚板和0.5 mm热轧薄板价格分别为4 301元/t、4 632元/t和4 957元/t, 比9月末上涨2元、17元和25元。11月8日, 线材和螺纹钢价格分别为4 566元/t和4 470元/t, 比10月末上涨183元和188元;热轧板和中厚板价格分别为4 434元/t和4 504元/t, 比10月末上涨124元和100元。
钢材社会库存有所下降。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 10月末全国主要城市钢材库存1 459万t, 环比下降1.3%。其中, 螺纹钢、线材库存分别为506万t和127万t, 环比下降7.6%和1.1%;中板、热轧板、冷轧板库存分别为153万t、152万t和521万t, 环比增长6.9%、5.2%和1.3%。11月12日, 钢材库存回落至1 361万t, 比10月8日下降12.1%, 但与2009年末相比, 仍增加129万t。
有色:10月, 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 比9月回落3.2个百分点。10种有色金属产量263万t, 增长2.8%;日均产量8.48万t, 环比下降3.6%;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分别为40万t和121万t, 同比下降0.2%和5.4%。1—10月, 有色行业增加值增长14.1%, 比2009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10种有色金属产量2 617万t, 增长21.2%, 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2.5%和27.6%;氧化铝产量增长28.1%。
铜进口量有所回落, 氧化铝进口量回升。10月, 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27.4万t, 同比增长3.8%, 环比下降25.8%;进口未锻造铝及铝材7.1万t, 同比下降17.9% (2009年同期基数较高) , 环比增长7.5%;进口氧化铝45万t, 同比增长9.8%, 环比增长45.2%。1—10月, 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未锻造铝及铝材和氧化铝分别为360万t、79.6万t和363万t, 同比下降1%、61.8%和19.5%。
主要有色金属价格继续上涨。10月, 国内市场铜、铝现货月度平均价分别为62 707元/t和16 068元/t, 比9月上涨3 095元和728元。期货方面, 本月有色金属价格月中冲高月末回调, 10月26日达到2008年以来的高位。10月29日, 上海市场铜、铝、锌3个月期货价格分别为62 460元/t、16 565元/t和19 560元/t, 比9月末上涨1 870元/t、560元/t和1515元/t。
建材:10月, 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 比9月加快1.2个百分点。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统计, 当月水泥产量1.69亿t, 同比增长9.3%;平板玻璃产量5 446万重量箱, 增长7.1%。1—10月, 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长19.6%;水泥产量15.1亿t, 增长13.7%;平板玻璃产量5.5亿重量箱, 增长16.7%。
受限产等因素影响, 水泥价格继续快速上涨, 平板玻璃价格小幅上升。据建材工业联合会统计, 10月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337元/t, 比9月上涨16元/t;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81.8元/重量箱, 比9月上涨1.4元/重量箱。10月末, 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 114万t, 增长28.4%;平板玻璃库存1 536万重量箱, 下降1.9%。
化工:10月, 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 比2009年同期回落13.5个百分点, 比9月加快0.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乙烯、烧碱产量分别增长31.9%和2.2%, 纯碱产量下降7.8%, 农药、化肥产量分别增长26.9%和7.1%。1—10月, 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 比2009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乙烯、烧碱和纯碱产量分别增长36.3%、14.2%和6.8%;农药、化肥产量分别增长21%和4.6%。
主要化工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在中国化工网监测的68种化工产品中, 10月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的有58种, 占85.3%;呈现下跌态势的有3种, 占4.4%;维持平稳的有7种, 占10.3%。据石油化工联合会统计, 10月, 主要化工产品变化大, 如纯碱、尿素受节能限产影响价格快速攀升, 丙烯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上涨, 天然橡胶受气候和市场需求影响价格持续走高。
装备工业运行情况
10月, 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 比2009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 比9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8.8%、17%、16.3%和16.6%, 比9月回落1.4、2.1、1.9和1.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4%, 比9月加快2个百分点。1—10月, 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 比2009年同期加快9.4个百分点, 快于全部工业5.3个百分点。
出口保持良好回升态势。10月, 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6.3%, 比9月回落5.1个百分点。1—10月, 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2%, 比2008年同期增长9.1%。另据海关统计, 1—10月, 机电产品出口7 504亿美元, 同比增长32.9%。
多数投资类产品生产基本平稳。10月, 挖掘机、装载机和压实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9%、50.3%和23%;水泥、炼油及化工专用设备产量分别增长38.7%和18.3%;金属成形机床同比下降10%;金属切削机床增长43.5%。1—10月, 挖掘机、装载机、压实机械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5.5%、51.2%和59.4%;水泥、炼油及化工专用设备产量分别增长52.2%和33.1%;金属成形机床、金属切削机床分别增长25.6%和33.2%。
汽车产销两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10月, 全国汽车产量、销量均为154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22.5%和25.5%, 环比下降3.3%和1.2%。1—10月, 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 462万辆和1 468万辆, 同比增长34.5%和34.8%, 分别比2009年全年高出83.3万辆和103万辆。1.6 L及以下乘用车销量回升。10月, 销售1.6 L及以下乘用车84.1万辆, 环比增长2.2%, 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9.9%, 比9月增长2个百分点, 市场份额已连续3个月出现回升态势。
企业库存保持稳定。10月末, 汽车库存54.2万辆, 比月初增长0.3万辆;其中乘用车库存34.6万辆, 商用车库存19.6万辆。前10个月汽车库存水平一直在50万~60万辆的正常区间波动。
另据商务部统计, 10月, 全国共办理以旧换新补贴车辆3.8万辆, 环比增长5.6%, 日均办理补贴车辆比9月增长30.6%。1—10月, 全国共办理以旧换新补贴车辆近28.4万辆, 发放补贴资金40亿元, 拉动新车消费326亿元, 月均受理补贴车辆约为2009年同期的7.5倍。
船舶工业生产形势好转。1—10月, 全国造船完工量5 080万载重t, 同比增长58.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5 462万载重t, 是2009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2.9倍。截至10月底, 手持船舶订单量19 366万载重t, 比2009年底上升2.9%。
工业经济分析 篇9
一、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
近20年来, 我国经济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增长也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第一个周期GDP和工业生产增速从1992年的14.2%和21.2%的高位回落, 1999年回落到7.6%和8.5%的谷底, 历时7年。上升期从1999年的谷底到2007年14.2%和14.9%的峰值, 历时8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经济增长经历了快速回落、快速回升、平缓回落三个阶段, 呈反弹快而短, 回落慢而长的特征, 目前经济增长正运行于第二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见图1) 。
从周期性波动的时间来看, 这一轮周期性回落的时间只有4年, 与上一轮周期性回落的7年时间相比还显得不够。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受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刺激, GDP和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升, 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再度回落。尽管这种回落有宏观层面主动调控的因素, 但经济周期性回落, 调整时间不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为1-3季度数据。
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来看, 上一轮周期性回落遭遇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区域性的, 当时我国经济外向度也不高, 且危机的原因相对简单,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而这一轮周期性回落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世界性的, 危机的传导链条错综复杂, 不仅重创全球金融体系, 而且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体制性的缺陷, 危机已由急性爆发转为慢性衰退, 加之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受欧美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较以往更大, 这一轮经济的周期性回落或将经历更长的时间。
二、经济增长中期放缓的态势逐渐显现
上一轮周期从2000-2007年长达8年的上升期, 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我国经济加快并深化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经济增长出口导向驱动效应显著。我国经济的外贸出口依存度 (货物出口总额/GDP) 由入世前的20.1%, 迅速上升到2006年最高时的35.9%, 短短5年提高15.8个百分点。而入世前10年外贸出口依存度仅提高2.5个百分点。
二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和90年代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工作的推进, 焕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建立了以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国有企业为核心, 以垄断性行业的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 以竞争性行业的国有参股企业为补充的产权多元化、经营组织形态多样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国有企业体系。经济增长逐渐由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增量拉动为主, 转变为各种经济类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增长模式。
三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和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1998年实施住房制度改革至2007年经济增速见顶,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6倍, 年均增长24%, 增幅比房改前10年平均高11.2个百分点。房改和入世的双重效应推动了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全国汽车产量由入世前的200多万辆逼近到2000万辆大关, 汽车产量由入世前的世界第八位, 到目前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 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0年的3.5%上升到2010年的23.5%。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从2000年的0.5辆上升到2010年的13.1辆, 汽车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10%以上。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GDP年均增长9.9%, 近10年来年均增长10.5%。虽然城镇化进程还远未结束, 产业结构升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潜力还很大, 但中期来看, 继续保持这样高的增速在资源、能源、环境、劳动力等诸多要素成本上付出的代价过大, 适当休整, 充电加油, 对于避免可能的被动停滞, 迎接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是有利的。
从上述上一轮周期长达8年上升期的三大动力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更为严峻。
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后, 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加剧。外贸出口依存度已由2006年的峰值35.9%, 逐步回落到2010年的26.7%, 表明以出口导向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是城镇化、住房商品化带动的重化工业化进程已到了转折点。重工业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57.2%、2000年的60.2%, 大幅上升到2010年的71.4%。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起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但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 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已由1995年的1∶1.339变化为2010年的1∶2.492。资源、能源、环境、土地等约束日益强化, 已经难以支撑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 工业经济继续在高增长基础上解决结构失衡和资源环境等约束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焕发出的活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减弱。由于目前的国有企业多集中在垄断性行业, 在行政审批、市场管制、信贷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争夺各种资源的现象逐渐加剧。经过30多年的改革, 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已相对较为充分, 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国有控股成分仍占有绝对地位, 导致银行信贷仍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 金融业改革滞后, 民间金融发展政策扶持不够, 抑制了经济增长和小微企业的活力。
三、以调结构为重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长期以来, 在政策导向和学术领域, 有一种主流观点, 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 才能解决民生、就业和发展等问题,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各级政府的实际执行中, 逐渐变成了“唯速度论”, 追求一快遮百丑, 不能容忍经济增长速度的正常回落, 患上了“失速恐惧症”。
过去10年, 我们习惯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时代, 由于各种要素禀赋约束的全面强化, 近几年我们不得不面临经济增速适度回落, 通胀继续施压的困难时期, 在压通胀和保增长之间的政策回旋余地缩小。如果政策取向上继续坚持原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则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能源和土地, 承受更多的环境压力, 增发更多的货币, 忍受更大的通胀压力, 而且这些代价最终都将由全民来买单。
适当的退, 是为了更好的进。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表明, 几次大的结构调整都是在经济减速期完成的, 未来的政策取向既要应对2012年的经济增长放缓, 更要着眼于未来5年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局。
(一) 立足实体经济, 引导资金投向
近几年来, 在经济增长减速和信贷超常增长的共同作用下, 大量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资重点转向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信托投资等更高回报的投资, 实体经济的“去实业化”现象明显加剧。前车之鉴,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正是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的结果, 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弥漫投机心理, 不稳定因素增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要破除垄断, 通过行政体制改革, 为各种经济类型企业松绑, 保护实体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激发企业家精神, 使企业能够实现实业创富。二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动摇, 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状况, 逐步改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预期和投资者的回报预期, 进一步促使房地产价格向合理水平回归, 使有限的信贷总量向实体经济回流。
(二) 加快金融业改革, 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制造业除少数领域外, 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不相适应的是, 金融业的改革明显滞后, 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利率管制, 广大储户长期处于负回报状态, 银行业通过低成本资金发展壮大, 社会财富逐渐向金融业集中, 实业投资信心受挫。二是金融管制, 金融业资源难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配置, 国有企业比重过高, 小微企业信贷无门, 资金体外循环加剧, 导致企业资金长期呈结构性短缺状态。必须加快金融业改革, 减少管制和审批, 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 推动金融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三)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制造业总值接近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 工业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 不再明显上升,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 工业结构升级加快。因此, 未来几年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 应抓住这一机遇, 牺牲暂时的经济高增长, 把结构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东部地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逐步调整和减少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力度, 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工人队伍的实质性转化。
(四) 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贸易摩擦也明显加剧, 必须考虑而且也有能力考虑走出去, 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的问题了。2010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突破了680亿美元, 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比例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18, 上升到2010年的1∶2, 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 位居全球第五, 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投资大国, “中国资本”正跃居为全球投资领域引人瞩目的力量。
当前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依存度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依存度均较高, 我国经济安全和稳定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要加快国内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而且要利用好人民币升值的契机, 加快我国产业界向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转移, 到国外直接设厂和投资矿业, 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改善贸易环境, 推进资源纵深。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篇10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多家机构预测, 全球2010年经济增长大致在3.2~3.9%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 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0.8%, 预计2010年将增长3.9%;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2.3%, 预计2010年增长5.8%;欧元区、美国、日本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3.9%、-2.5%和-5.3%, 预计2010年分别增长1%、2.7%和1.7%;预计2010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将比先进经济体高出近4个百分点, 其中发展中亚洲为8.4%, 中国10%, 印度7.7%, 东盟五国为4.7%, 中东为4.7%。近几年, 我国对印度、巴西、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出口比重逐年上升,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快速恢复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世界经济实现全面复苏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复苏将经历缓慢复杂曲折的过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 就业形势未见好转, 消费不振, 产能利用率较低,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震荡走高。潜在金融风险仍未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新的科技革命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冲击较大。
从国内看宏观环境适度宽松。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万亿元, 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7%左右, 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 将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 增加品种和型号, 扩大补贴范围;进一步完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 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按7.5%征收。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和市场预期的指标均在稳步回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高增幅 (今年1~2月分别达到26.6%和17.9%) , 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 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 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工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因素:一是资源环境制约。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 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超过50%) , 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6%、38%和70%,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大。我国已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 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 技术含量低, 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 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滞后, 工业发展尚未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布局分散, 产业集中度低, 钢铁、水泥、电解铝、铜冶炼、焦炭等一些重要行业中落后产能仍占很大比重, 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存在无序建设倾向。四是体制机制性障碍。部分地区过分注重数量增长, 忽视发展质量。资本、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扭曲严重, 资源过度投入、浪费严重。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面临着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二、主要行业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今年工业发展环境总体上要好于去年, 但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今年工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左右, 出口交货值增长8%左右。包括技术改造在内的工业投资增长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按进度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
主要行业运行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下:
(一) 原材料工业
投资是拉动原材料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9年,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2%左右的原材料工业增速达到12%, 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今年1~2月增速达到20.7%, 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 (增速仅为3.1%) 。预计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 2010年原材料工业增速会相应有所减缓, 全年增速将回落到11%左右。原材料工业面临最大两个问题:一是产能严重过剩和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 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均存在类似问题;二是能源资源约束, 随着煤电油运供需形势紧张, 对原材料工业生产将造成极大影响。
钢铁行业
2009年, 全国粗钢产量5.68亿吨, 同比增长12.9%;全年日均产钢156万吨。今年1~2月, 全国粗钢产量1.03亿吨, 同比增长25.4%, 日均产钢174.4万吨, 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粗钢产量比上年增长10%左右。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2009年,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 吨钢综合能耗619千克标准煤, 耗新水4.4吨, 烟粉尘1.1千克, 比上年分别下降1.7%、12.8%和10.7%。
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09年, 国内前五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28.6%上升到29.1%,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09年, 我国钢铁产能已超过7亿吨, 当年国内市场粗钢表面消费量为5.65亿吨, 其中约有3000万吨进入社会库存, 实际消费不到5.3亿吨。产能仍在盲目扩张, 2009年钢铁行业固定投资增速保持在20%左右。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2009年, 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113万吨, 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691万吨。还有约1亿吨炼铁和1129万吨炼钢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 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运行要素约束加剧。国内铁矿石需求连年增加, 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2009年已接近70%, 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 进口量已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75%, 用大量进口铁矿石来支撑钢铁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2009年, 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在3亿吨以上, 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0%以上, 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14%, 要完成政府提出的约束性目标, 钢铁行业任务艰巨。
有色金属行业在需求拉动下, 产能加快释放。2009年,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650万吨, 同比增长5.2%, 其中, 一季度日均产量5.98万吨, 二、三、四季度分别回升到6.95万吨、7.87万吨和8.55万吨, 比一季度分别增长16.2%、31.6%和43%;全年电解铜产量414万吨, 比上年增长9.1%, 电解铝产量1297万吨, 下降1.5%, 日均产量分别为1.13万吨和3.55万吨。今年1~2月,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78万吨, 同比增长39.4%, 日均产量8.11万吨, 仍然保持高位;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2%和45.6%, 日均产量分别达到1.19万吨和4.36万吨, 预计2010年电解铜、电解铝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和10%左右。
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能耗指标明显降低。2009年, 全行业生产增长14.1%, 能源消耗下降2%。吨铝直流电耗13118千瓦时, 同比降低136千瓦时;吨粗铅冶炼综合能耗459千克标准煤, 同比降低14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综合能耗657千克标准煤, 同比降低14千克标准煤。全年淘汰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30万吨, 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25万吨。
稳步推进兼并重组, 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国内电解铝企业平均产能达到19.5万吨/年, 其中规模在50万吨/年以上电解铝企业达到15家, 合计产能占总产能的55%, 较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投资增幅虽有所回落, 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 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5%, 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但一些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应, 扩张规模冲动不减。电解铝产能已由2008年的1800万吨扩张到2000万吨, 在建还有200多万吨。
价格大幅攀升, 能否保持持久具有不确定性。2009年12月份, 国内市场铜、铝价格分别达到5.57万元/吨和1.58万元/吨, 比2008年末分别上涨107%和45%, 到今年2月份, 国内市场铜、铝价格分别回升到5.53万元/吨和1.61万元/吨。
建材行业
2009年, 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 比上年增长16%;平板玻璃产量5.8亿重量箱, 下降1.7%, 主要是普通玻璃大幅下降。今年1~2月, 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为1.99亿吨和9911万重量箱, 同比分别增长26.5%和12.7%。预计2010年水泥产量接近18亿吨, 平板玻璃产量超过6亿重量箱。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比例历史性地突破70%大关。2009年,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上年增长23.8%, 立窑及其他工艺水泥孰料产量则下降6.1%, 新型干法比重达到72.5%, 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
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09年, 年生产能力在300万吨以上水泥企业 (集团) 达到49家, 在1000万吨以上达到18家, 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49.3%和37.6%, 比上年各提高5个百分点。已出现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
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面临严重过剩。水泥产能已达19.6亿吨, 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400条, 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平板玻璃产能已达6.4亿吨, 不少地方、企业仍在热衷上项目、扩规模。
淘汰落后任务艰巨。2009年, 淘汰落后水泥孰料产能7416万吨, 落后平板玻璃产能600万重量箱。还有2.5亿吨水泥、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 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石化行业
2009年, 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1%, 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5.9%, 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原油产量达到1.89亿吨, 下降3.1%;天然气产量852亿立方米, 增长6.1%;硫酸产量5960万吨, 增长16.9%;纯碱产量1938万吨, 增长3%;烧碱产量1832万吨, 下降1.1%;乙烯产量1066万吨, 增长8%;化肥 (折纯) 产量6600万吨, 增长9.8%。今年1~2月, 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 其中化学工业增长27.3%, 预计全年分别增长12%和17%左右, 原油产量接近2亿吨, 乙烯、化肥产量分别在1300万吨和6700万吨左右。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严格控制炼油乙烯项目新布点。建成新疆独山子、福建炼化和天津石化3套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装置以及广东南海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装置, 为2011年底前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中科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程。
淘汰落后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 淘汰落后电石产能46万吨, 落后焦炭产能1809万吨, 淘汰了占行业总数5%左右的低水平的氮肥和磷肥企业, 彻底停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度农药品种的生产使用。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盲目扩张势头不减。目前, 我国电石产能约2200万吨, 产量只有1500万吨, 产能利用率只有68%;焦炭产能约4.4亿吨, 产量只有3.45亿吨, 产能闲置近亿吨;甲醇产能约2300万吨, 产量只有1130万吨, 产能闲置过半。据行业协会统计, 在建的电石、焦炭和甲醇产能还有约700万吨、3000万吨和860万吨。此外, 部分无机盐、无机碱、化肥、农药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 装备工业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给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09年,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8.9%的装备制造业 (含汽车、船舶) 增速达到13.8%, 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今年1~2月, 在汽车生产拉动下,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1%, 增速居各行业之首。
随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各项政策措施到位, 包括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投资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汽车产销仍将产销两旺, 但增速在去年下半年较高基数上会有较大幅度回落。预计2010年装备制造业增速在13%左右。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的带动下, 新产品开发趋于活跃。2009年, 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4.2%, 高于全行业总产值增幅6.8个百分点。机床行业结构优化和省级趋势明显, 2009年重点联系机床生产企业金属加工、切割和成形机床产值数控化率同比分别提高3.4、3.3和4.5个百分点, 金属切割和数控金属切割机床产品平均单价同比分别提高22%和9%。
装备自主化取得重要进展。70万千瓦水电机组技术参数世界领先, 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可靠性接近进口同类机组水平, 风力发电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全面采用国产技术的百万吨级大型PTA装置建成投产, 百万吨乙烯所需三种主要压缩机研制成功, 日产5000万吨干法水泥成套装备实施100%国产化。时速250公里高速动车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 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开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我国钢铁工业从高炉、焦炉、烧结到炼钢、冷轧装备, 全部实现国产化。
汽车工业
在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作用下, 汽车行业产销两旺。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09年, 生产汽车1379万辆, 销售汽车1364万辆, 比上年分别增长48.2%和46.1%;其中生产乘用车1038万辆, 增长54.1%。我国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今年1~2月, 累计生产汽车282万辆, 销售汽车288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92.4%和83.9%, 继续保持较高产销水平, 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500万辆, 比上年增长10%左右。
政策助推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 1.6升及以下轿车和微型客车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6.8%和83.8%, 成为带动汽车市场增长的主力;全年销售1.6升以下排量乘用车1033万辆, 市场份额达到70%, 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有效支持了节能减排工作。自主品牌成绩突出。2009年, 销售自主品牌乘用车458万辆, 占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44.3%, 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自主品牌轿车222万辆, 占轿车市场份额的29.7%, 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积极推进。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和推动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技术政策。
船舶工业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影响, 在国际航运和新船市场持续低迷等极为不利的形势下, 2009年我国船舶工业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运行态势, 全年造船完工量达到4243万载重吨, 比上年增长47%, 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2008年的29.5%上升到34.8%, 稳居世界第二位。在出口买方信贷等政策支持下, 2009年我国造船企业新接订单达2600万载重吨, 占全球新船订单的61.6%。今年1~2月, 造船完工量达到918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1.68倍;新接订单达572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7.67倍, 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上海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等相继建成投产, 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 造船基础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隐忧显现。我国造船产能已达到6600万载重吨, 由于新接订单主要集中在少数骨干企业, 已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面临订单不足产能放空问题。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大部分企业主要生产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等常规船型,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不足 (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到10%) , 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总装技术以及核心配套设备仍主要依靠国外。
(三) 消费品工业
在国内消费支撑和出口回升的形势下, 消费品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2009年,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4%的消费品工业增速达到10.8%, 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 今年1~2月达到15.9%。2010年, 消费品工业能否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主要取决于出口能否实现回升向好。在全球经济回暖的情况下, 预计今年出口形势要好于去年, 生产增速有望达到11%左右。
提高出口退税率, 减缓了轻纺等产品出口大幅下滑趋势。2009年, 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4.1%, 其中轻工、纺织行业分别下降5.4%和3%。消费品出口经历了从2008年11月份到去年9月份连续11个月的萎缩, 其中上半年各月出口交货值基本回落到2007年同期水平。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回升, 外贸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进入下半年脱离2007年运行轨道放量回升, 到10月份以后回升态势趋于稳定, 11月、12月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5.9%和12.1%。今年1~2月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5%, 预计全年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幅在10%以上。
纺织行业
2009年,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 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纱产量2394万吨, 布产量740亿米, 化学纤维2730万吨, 比上年分别增长12.7%、4.2%和13%。今年1~2月, 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纱、布、化纤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6%、51.2%和17.1%, 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0.7个、56.2个和13.2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9年, 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为39.3%, 销售情况要明显好于越南、印度等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为78.6%, 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去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份以后, 国际订单明显增多, 企业出口快速恢复。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 我国自主生产的纺机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 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差别化率提高到40%, 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淘汰化纤行业落后产能137万吨, 淘汰无锡、苏州、常州等环太湖地区半数以上落后印染设备。
控制产能和淘汰落后任务艰巨。我国纤维加工量已接近全球加工总量的50%, 近几年来产能扩张迅速,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明显, 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竞争对手快速成长等因素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同时, 落后产能还占相当比重, 与先进产能争市场、抢资源, 妨碍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提高。
轻工行业
2009年, 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 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今年1~2月, 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效果明显。2009年, 家用电冰箱、洗衣机产量分别达到5931万台和4936万台, 比上年分别增长24.7%和13%;房间空调器产量8078万台, 虽然下降1.9%, 但8月份以后增速连续保持27%以上。今年1~2月, 重点监测的12种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同比均保持了一定增幅, 其中家用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8%、27.7%和47.5%。
出口降幅逐月缩小, 在美欧日等主要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据海关统计, 2009年, 我国轻工产品出口比上年下降10.2%, 降幅明显小于全国外贸出口整体降幅, 比1~2月和前8个月分别收窄4.9个和3个百分点, 食品饮料、家具、家电邓重点出口行业下降幅度均比年初和上半年有较大幅度减缓。
产业转移加快, 但面临不少问题。目前, 我国东部地区轻工业产值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 受能源、资源、环境和用工等因素的制约, 东部地区部分轻工行业发展难度越来越大, 而中西部地区则具有相对优势。家电、皮革、陶瓷和发酵等传统产业已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 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都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但从总体上看,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 产业转移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产业配套性差, 如何把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和科学规划。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艰巨。轻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的50%, 废水排放量占28%, 污染排放量较大的食品、造纸和皮革等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09年, 共淘汰落后的造纸产能50万吨、酒精产能36万吨、味精3.5万吨, 仍有200万吨造纸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 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淘汰年加工能力在3万标张以下制革生产线难度也很大。
(四) 电子工业
由于外贸依存度高, 电子制造业在工业各大门类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明显。2009年,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的电子工业增速为5.3%, 低于全部工业5.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5.5%, 降幅小于全部工业4.6个百分点。今年1~2月, 电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3%, 出口交货值增长27.8%, 生产和出口已开始稳步回升。可望今年出口形势会继续有所好转, 全年电子制造业生产增速可达10%左右。
努力克服外需大幅萎缩不利影响, 重点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有所增加。2009年, 我国手机产量6.19亿部, 彩电产量9899万台, 微型计算机产量1.82亿台, 比上年分别增长10.7%、9.6%和33.3%, 分别占全球出货量的50%、48%和60% (比上年分别约提高8个、4个和14个百分点) 。今年1~2月, 手机、彩电、微型计算机产量分别达到1.08亿部、1801万台和3197万台, 同比分别增长29.7%、68.6%和41.3%。
内资企业发展加快。2009年, 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7.6%, 占行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4%提高到26.7%;投资同比增长49.5%, 占行业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63.5%。
行业整合取得突破。CEC入主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企业台湾冠捷科技, 成为第一大股东;深圳比亚迪收购宁波中纬积体, 将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国内大的IC封装企业江苏长电科技间接收购新加坡APS公司, 掌握了叠层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 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强。由于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基础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彩电、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下游整机产品的需求增长难以带动这些上游产业同步回升。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着力解决核心技术缺失和配套能力不强等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战略任务。2010年, 要在巩固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 要把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不断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 继续扩大内需, 着力提高消费的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改善供给结构, 引导促进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刺激近期消费向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转变, 注意从短期政策向长期政策过渡。加快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着力加快产品创新, 培育消费热点。鼓励支持企业适应城乡消费升级需求, 生产适销对路、能引导消费的产品。
(二) 抓住重点难点, 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要在巩固工业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使工业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针对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行业准入管理,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改善政策环境, 减轻重组成本,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 加强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三) 落实政策措施, 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 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基金, 加快建立国家和各地区再担保机构, 完善财政风险补贴机制等, 切实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支持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服务体系建设。
(四) 加大支持力度, 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制定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不断提高研发能力, 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实现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链接。
(五) 积极推进改革, 着力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
工业经济分析 篇11
【关键词】工业经济;影响因素;协整分析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1)外向经济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2)制度变迁及政府行为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3)传统要素(劳动力、技术进步等)对工业经济增长作用研究。综合来看,尽管学术界在理论上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判别及其影响等方面取得不少共识,但在具体分析时仍存在许多差异,如在工业经济增长模型的选择和检验方面,不同的指标及模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本文拟选取劳动、资本、能源及科技进步作为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四因素,建立工业经济增长与上述影响因素关系的多变量协整模型,进行南通工业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考察南通工业经济增长与劳动、资本、能源消费、科技进步四影响因素之间协整关系,本文首先择取自1978~2009年间的南通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及其指数、工业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发电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相关数据均来自各年《南通统计年鉴》);其次将南通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调整;最后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从而完成对各数据的预处理工作。
一般地,在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时,只有在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后,才可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如前所述,各经济变量数据在经过价格指数化处理后,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取其对数。南通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工业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发电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之对数值分别记为lngy、lnlab、lncap、lnny、lnkj。然后分别使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滞后期选取原则是采用降阶搜索法,在保证残差不相关前提下,采用AIC与SC准则,两者最小时的滞后长度为滞后期。对于回归中是否包括常数项和线性趋势项的处理方法,一般地,在回归中首先包含常数项和线性趋势项,如果参数检验显著,应在回归模型中包含,否则应排除之。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通过检验可知,lngy、lnlab、lncap、lnny、lnkj均为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上为平稳序列。满足变量协整的条件,即lngy、lnlab、lncap、lnny、lnkj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表1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ADF(c,t,k)中的c为截距项,t为趋势项,k为滞后阶;*、**、***分别为检测值在10%、5%、1%水平上显著。
二、协整分析及检验
(一)协整检验
协整分析是用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关系中长期均衡参数估计的技术。目前最常用的协整分析方法是Engle-Granger(EG)两步法和Johnsen和Juselius(JJ)的极大似然法。一般地,对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应采用Johnsen检验法(即JJ检验法)。因使用JJ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故采用AIC准则和S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阶数,经采用降阶搜索法依次验证,发现当P=1时AIC和SC值最小,故可确定滞后期为1。在滞后期确定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見表2)。
表2 Johnsen协整检验结果
*、**、***分别为检测值在10%、5%、1%水平上显著。
由(表2所示)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序列lngy、lnlab、lncap、lnny、lnkj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在研究的5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系统迟早能将新息变化带来的冲击加以吸收,使系统维持在一个均衡的状态下运行,协整方程为:
ln= 0.284390ln lab + 0.0337830ln cap0.067468lnkj
0.099368ln ny+9.889550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增长0.33个百分点;劳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28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投资和南通工业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关系,投资对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劳动力、科技投入、能源消费与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负向关系,与理论上不是很一致,这可能是与当前此三因素对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影响力弱有关。
(二)VAR模型估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在滞后1阶的情况下,对VAR(1)模型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VAR(1)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VAR(1)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5个回归函数的可决系数分别达到0.9704、0.9692、0.9466、0.9942、0.9932,这足以说明5个回归函数的拟合程度很好。
表3VAR(1)模型的估计结果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Grange(1987)定理证明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必然联系。只在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即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在协整理论上的VEC模型既能反映不同经济序列间长期信息,又能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是长短期结合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模型,(如表4所示),VEM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满足自相关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正态性检验要求。当以lngy为因变量时,误差修正系数为-0.17701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每年实际的南通工业总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7%被修正。以lngy为因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还反映:lnlab的短期变动对lngy存在正向影响,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增加0.01%;而lnkj的的短期变动对lngy存在反向影响,科技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7%;lncap的短期变动对lngy无影响。
表4VEC模型整体效果检验及△lngy误差修正系数
(四)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关联的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如表5所示)显示的是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方差分解情况,可以看出能源消费(lnny)和科技投入(lnkj)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影响一直较弱。劳动力(lnlab)和资本投资额(lncap)则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且构成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其中资本投资额(lncap)影响最大。
表5lngy序列的方差分解
(五)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具体地,其反映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为充分描述短期内的动态效应,本文采用累积脉冲响应形式。从图1来看,劳动力(lnlab)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有正向影响,即会导致南通工业产值逐渐增加,最后在第9期以后稳定在0.18左右。这说明劳动力(lnlab)对南通工业产值有长期的正效应,这与协整方程得到的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不一致;资本投资额(ncap)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亦有正向影响,但较劳动力(lnlab)的影响更大,其导致南通工业产值在第4期前增长迅速,然后增长趋缓,至第8期后稳定于0.30附近。这亦反映出资本投资额(ncap)对南通工业产值有长期的正效应;当科技投入(lnkj)出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时,它在1~3期内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影响经历了先负后正的过程,第4期到达峰值00.004附近,然后缓慢趋于0值,但这也与长期协整关系的结果稍有不同;能源消费(lnny)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有负向影响。其导致南通工业产值第2期到达峰值-0.007附近,然后缓慢趋于0值。总之,可看出上述四因素中,劳动力(lnlab)和资本投资额(ncap)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影响较大;科技投入(lnkj)和能源消费(lnny)的影响很小,这与前面方差分析中的结论一致。
图1 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脉冲响应图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序列lngy、lnlab、lncap、lnny、lnkj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处分别对序列lngy、lnlab、lncap、lnny、lnkj的差分序列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选取滞后1~6阶。使用Eviews6.0软件将存在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的回归结果整理(如表6所示)。
表6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注: *、**、***分别为检测值在10%、5%、1%水平上显著。
根据(表3所示)可知:(1)当滞后期为1阶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上,△lncap是△lng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短期内资本投资对南通工业产值有促进作用。(2)当滞后期为3、4阶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上,△lngy 是△lnkj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中期内,南通工业产值增长对科技投入的提高有促进作用。(3)当滞后期为3阶时,在5%的显著水平上,△lngy是△lnlab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中期内,南通工业产值增长对劳动力投入的提高有促进作用。(4)当滞后期为1、6阶时,△lnny是△lnlap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短期及长期内,南通能源消费的提高对南通地区劳动力增长有促进作用。(5)当滞后期为2、3阶时,△lnkj是△lnn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短中期内,科技投入的增加对南通能源消费的提高有促进作用。(6)当滞后期为1~6阶时,△lngy不是△lnny的格兰杰原因,△lnny 也不是△lng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南通工业产值的提高对南通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同时南通能源消费增长对南通工业产值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
四、结论与研究启示
(1)南通工业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投入、資本投资、能源消费及科技投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资本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增长0.33个百分点;劳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28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投资和南通工业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投资对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劳动力、科技投入、能源消费与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负向关系,与理论上不是很一致,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寻。
(2)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反映出,劳动力投入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工业产值存在正向影响,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增加0.01%;而科技投入的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工业产值存在反向影响,科技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7%;资本投入的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工业产值无影响。此外,误差修正系数为-0.17701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每年实际的南通工业总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7%被修正。
(3)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和科技投入对南通工业产值的影响一直较弱。而劳动力和资本投资额则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且构成对南通工业产值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其中资本投资的影响最大。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对南通工业产值有长期的正效应,这与协整方程得到的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不一致;资本投资对南通工业产值亦有长期的正效应,且较劳动力的影响更大;科技投入的正向冲击在1~3期内对南通工业产值的影响经历了先负后正,然后缓慢趋于0值。这也与长期协整关系的结果稍有不同;能源消费正向冲击,对南通工业产值有负向影响,导致南通工业产值第2期到达峰值-0.007附近,然后缓慢趋于0值。总之,可以看出上述四因素中,劳动力和资本投资对南通工业产值的影响较大,而科技投入和能源消费的影响很小,这与方差分析中的结论一致。
(4)本文研究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表现在影响南通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选择方面,仅限于劳动力、资本、能源和科技四因素,此外还可考虑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工业结构等的变动对南通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能先针对这些因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后再择优选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或可提高;其次在科技投入和能源消费的指标数据选择方面,用各类科技人员总数来表示科技投入和用年发电量来表示能源消费显然说服力不够充分;最后在模型的选择方面,仅限于南通工业经济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协整分析,如能开展基于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各因素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分析的结果可能更有说服力。
参 考 文 献
[1]严忠.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协整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2]苏辉.南通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及推进对策[J].企业导报.2010(24)
[3]苏辉.南通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消费导刊.2009(22)
[4]苏辉.南通经济开放度评析[J].企业导报.2009(22)
注:本文系2010年度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南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2010BNT0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工业经济分析 篇12
2016年前3季度, GDP同比实际增速为6.7%, 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速为6%, 一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增加值增速大于GDP增速的态势 (见图1) 。与工业经济增长落后于总体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工业经济对总体经济的贡献率的下降, 2016年前3季度,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2.81%, 而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3.42%。这一方面彰显了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现实, 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正遭遇着较大的困难。
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 稳定发展的工业经济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当前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然而工业经济对总体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 如果工业经济未能保持稳定运行而是持续下滑, 将会经由产业链传导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 进而影响总体经济的稳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工业生产都面临较为严峻的转型压力, 我国工业行业的顺利转型升级不仅是目前“稳增长”的关键, 也是确保我国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关键。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总体面临较大的压力, 从数据来看, 自2012年以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实际增速从两位数跌至个位数, 呈现持续下滑态势, 但是, 从近期数据表现来看, 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15年起至今维持在6%左右的底部稳定地波动运行。从大类行业分类来看, 2016年前3季度, 工业的3个大类子行业——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实际增速分别为-0.4%、6.9%和4.3%。除采矿业外, 其他两个子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都在2016年呈现前低后高的总体态势。采矿业增加值增速在2016年持续下滑, 2016年下半年更是出现负增长, 这一状况与当前我国经济总体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的进程密切相关[1], 也是“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在工业行业进展的直接体现。事实上, 近年来,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一直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工作重点, 国务院在2013年10月15日制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其中指出, 要“积极有效地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在2016年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简称发改委) 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发布会上, 更是明确指出, 要“以煤炭、钢铁等行业为重点”, “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突破”。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10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明, 截至9月底, 我国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 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 2016年全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国采矿业增加值在2016年会出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由此可见, 工业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而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是我国总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石。为此, 本文基于细分工业行业的数据, 从“去产能”和“去库存”两个方面详细剖析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进展, 及其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关联, 力图为准确判断当前我国工业运行态势、有效出台工业经济调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二、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产能进程
“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所谓产能的“过剩”, 指的是潜在供应能力相对于有效需求而言的过剩, 或者说有效需求相对于潜在的供应能力而言的不足。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工业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根据司尔亚司数据信息有限公司数据库中显示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产品产能数据和产量数据计算得到, 2014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能利用率及其动态变化如图2和表1所示, 2014年这些主要工业产品平均产能利用率75.56%, 比2011年的78.74%下降3.18个百分点。而根据2013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2012年底, 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 比我们利用统计局数据计算的结果还要低***。
由于产能过剩反映的是供给和需求失衡, 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共同下手来解决:一方面降低潜在供应能力, 另一方面增加有效需求。由于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可获得的公开数据较少, 因此较难从相关数据近期的动态变化直接来看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产能的进程。但是, 由于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关系, 行业去产能进程间接体现在行业的产成品、价格和利润等重要指标中, 为此, 我们对工业行业特别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产能过剩行业, 通过其行业经济指标变动来分析其去产能进程,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工业行业产成品持续下降, 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产成品大幅下降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数据有着较长的历史记录, 如图3所示, 自1996年以来经历了几轮周期性的变动, 最近的这一轮变动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8月, 我国工业产成品期末同比增速高达28.54%, 随后,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开始大幅快速下跌至2009年8月的-0.76%。此后, 受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 工业产成品恢复了增长并于2011年10月达到24.17%的较高增速。当经济刺激政策的短期冲击逐步减弱, 经济系统又恢复了其自身缓慢趋于平衡的结构调整进度, 产成品增速逐步下降至2013年8月的5.73%, 随后又在经济政策的作用下逐步回升至2014年8月的15.58%。此后开始了持续下跌, 自2016年4月开始, 产成品增速转为负增长。这是自1996年以来, 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导致2009年8月产成品负增长外, 首次持续的负增长, 截至2016年8月, 工业产成品期末同比增速已持续24个月下跌。自2016年开始, 产成品期末值均已明显低于上年同期值 (见图4) 。
从产成品期末值占比最高的前10个工业行业来看, 如图5所示, 其产成品变动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均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 跌幅较大的行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16年以来, 多数行业产成品增速出现企稳甚至回升, 例如2016年8月, 汽车制造业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2.3%、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5%。但是, 受到化解产能过剩政策推进的影响, 部分产能过剩重点行业的产成品增速持续大幅下跌, 例如2016年8月,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为-13.1%, 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0.7%、-12.5%、-8.6%、-14.6%和-9.9%。因此, 不论是从总体而言, 还是从产成品期末值占比高的行业来看, 产成品同比增速都是负增长, 而且产成品期末值占比高的行业负增长速度更高, 这显示出从供给的角度来看, 去产能效应正在显现。
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触底回升, 主要工业品价格回暖
价格信号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重要的表征指标, 其变动可以看出市场上相对供需关系的变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简称PPI) 主要用于衡量工业的产出品价格, 可以作为衡量去产能进程的指标。随着去产能的逐步推进, 供给相对需求过剩的局面将得到缓解, 工业行业的产出品价格将有所回升。从数据来看, 如图6所示, PPI当月同比数据自2012年3月开始负增长以来至2016年9月首次转正为100.1, 累计54个月负增长。2016年以来, PPI同比跌幅收窄开始回升, 而从PPI环比数据来看, 2016年3—5月和7—9月, PPI环比均呈现正增长, 这充分说明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已经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意味着从需要的角度来看, 对工业行业的产能需求在提高, 同样显示出去产能取得初步成效。
从细分工业行业的工业PPI来看, 自总体工业PPI2012年3月转为负值至2016年9月首次转正的54个月的负PPI的时间里, 如图7所示, 下跌幅度最大的包括石油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 进入2016年以来, 随着工业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的深化, 这些工业行业的PPI都不同程度地回升, 甚至转负为正。工业细分行业PPI的这一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工业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3. 工业盈利状况好转, 收入、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亏损面下降
另一个能够间接衡量工业行业去产能进展的指标是工业行业的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营状况。随着工业行业去产能的推进, 工业行业特别是产能过剩重点行业的盈利状况将有所改善, 这主要是由于去产能后改善了行业产品的供需关系, 因此能够更好地实现行业的正常经营。数据表明, 如图8所示, 当前仍处于去产能进程中的工业行业 (行业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负增长速度较大) 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在2016年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例如, 2016年1—8月,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5.3%和3.3%, 均实现正增长。从这些行业的利润来看 (见图9) ,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采掘业相比下游的加工制造业而言, 2016年利润状况仍然持续下滑, 但此前产能过剩严重的下游加工制造业在2016年均实现明显的利润增长, 这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链的传导效应, 另一方面也说明上游采掘业的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从亏损面数据 (亏损企业个数/总企业个数) 来看, 2016年8月, 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外, 其他5个行业均实现亏损面的同比下降。这些数据都反映出工业行业盈利状况随着去产能进程的深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三、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库存进程
对于“去库存”, 存货反映了工业企业的库存状况, 存货指标的变动直接体现了企业去库存的状况。除此之外, 工业购进价格指数也可以反映企业对原材料方面库存的需求。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库存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 工业总体去库存暂告一段落, 库存增速触底回升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资金占用期末数据中可以看到 (见图10) , 存货期末同比增速自2010年11月份到达高点30.9%之后, 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 受此影响, 存货资金占用期末值增长放缓。存货期末同比增速在2015年12月首次转正为负, 表明工业行业在微观企业层面去库存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而2016年8月, 存货期末同比增速转负为正, 为0.1%, 这说明工业行业总体的去库存进程已经基本结束。如图11所示, 即使在考虑存货增速变动的季节性效应后, 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 存货增速也已经出现触底回升的态势。
2. 行业库存变化分化显著, 产能过剩行业库存明显下降
从细分工业行业的存货数据来看,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1个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期末数据, 如表2所示, 相比于2012年2月而言, 当前存货占总工业行业存货比重最高的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从2012年2月占比7.21%提高至9.08%, 而与“去产能、去库存”关系密切的行业, 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存货占比从2012年2月的10.13%大幅下降至2016年8月的6.44%。
从具体行业存货期末数据来看, 大部分行业都表现为库存增速下降甚至库存负增长, 如图12所示, 2016年1—8月库存平均增速降幅最大的行业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平均库存增速为-16.91%, 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平均库存增速为-13.81%, 这充分体现了钢铁行业“去产能、去库存”的进展。但是, 在总体工业行业“去库存”的大环境下, 也有部分工业行业表现出“增库存”, 最典型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该行业当前库存占比最高, 2016年1—8月平均库存增速为2.74%, 其库存变动如图13所示, 可以看到, 尽管该行业自2011年以来经历了去库存过程, 但是目前该进程已基本结束。
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触底回升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用于衡量工业的投入品价格, 其变动可以反映出企业备料的意愿, 也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去库存的进程。从图14可以看出, 2016年以来,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尽管仍然保持负增长, 但已呈现明显的触底回升态势, 2016年9月为99.4, 相比2015年底提高6.2个百分点。从分类别指标来看, 2016年9月, 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农副产品类和纺织原料类均已摆脱负增长, 分别为101.8、100.3、100和100.1, 相比2015年底分别提高15.4、12.3、2.8和1.7个百分点, 而其他类别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 例如, 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在2016年9月比2015年底提高9.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的提高说明企业的备料意愿提升, 也间接说明工业企业去库存已基本结束。
四、从“去产能、去库存”看工业经济增长及政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也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因此, 价格指标的变动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去产能、去库存”的效果一方面通过价格指标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也通过价格作用于工业经济增长。
鉴于统计数据发布规则的调整, 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相关价格仅有工业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前者主要用于衡量工业的产出品价格, 后者用于衡量工业的投入品价格。从历史数据来看 (见图15) , 这两者之间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而这两者的相对变化与工业经济增长也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如图16所示, 当工业增长放缓时,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相对于PPI也会下降, 反之亦然, 且购进价格指数相对于PPI而言有着更大的波动;当购进价格指数变动到高于PPI时, 也即图16中相对价格上穿0线时, 往往意味着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出现峰顶;当购进价格指数变动到低于PPI时, 即图16中相对价格下穿0线时, 往往意味着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谷底。从目前价格指数的走势来看, 2016年均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 但购进价格指数仍然低于PPI, 且相对价格变动较小,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前工业经济增长将持续在目前的低位徘徊。
从细分类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来看, 如图17所示, 越接近产业链起点的产品出厂价格波动越大, 生产资料中的采掘品价格的波动性明显高于其他, 而越接近产业链终端的产品出厂价格波动越小, 特别是生活资料中的耐用消费品, 波动性明显较低。但总体看来, 不同类别的工业PPI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领先-滞后关系, 和工业增加值之间也表现为较为一致的变动。从历史数据来看, 当工业PPI出现明显的止跌回升态势时, 特别是产业链起点的采掘品、原材料出厂价格指数的回升, 往往表明工业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取得较大的进展, 而这也意味着工业经济的触底回升。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对价格的变动与工业产出之间的关系来看, 如图18所示, 当生产资料的工业PPI变动到高于生活资料时 (即上穿0线) , 就意味着工业生产的复苏。
综上可知, 随着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和工业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的推进, 我国工业行业价格触底回升, 工业行业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触底企稳的态势。展望未来, 考虑到当前工业行业去库存周期已经转为增库存周期, 因此, 未来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 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基本稳定或者小幅回升。但是,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在政策调控时需要全盘把握, 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
从数据分析来看,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工业行业价格已经出现触底回升, 特别是与工业经济增速密切相关的工业行业相对价格指标已经出现明显好转, 这说明我国工业经济已经基本见底企稳。但是,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外需依然不振, 我国工业经济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工业经济增长很难出现明显反弹, 将持续在低位波动调整。
2. 工业经济的政策调控需要具有全局观和大局观
短视和片面的经济政策将会成为诱发经济系统不稳定的导火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经济主体的行为反馈, 进一步放大经济政策的影响, 导致经济出现剧烈波动。事实上, 经济系统是一个有着自发的内在平衡机制的系统, 政府政策需要尊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贵在不扰, 尽量从源头而非末端枝节着力解决问题。
3. 积极推进“去杠杆、补短板”任务
伴随工业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进程的深入, 我国工业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尽管工业经济已经触底并出现一定程度回暖, 但筑底回升的动力尚不足, 工业经济增长持续在底部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恰恰是“去杠杆、补短板”这两大任务积极推进的最好时机。当前我国工业行业总体杠杆率仍然较高, 表现在财务负担特别是利息负担较重, 这影响了工业企业利润再投资的积极性, 也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构成压力。
参考文献
【工业经济分析】推荐阅读:
月度工业经济分析11-11
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09-26
11月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11-22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调查分析01-14
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05-29
张应镇工业经济形势分析07-21
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11-10
2024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08-29
1-11月经济运行分析(预计-工业)10-24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