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

2024-07-03

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精选7篇)

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 篇1

关键词:信用资源,有效供给,经济学

一、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信用资源供求模型

假设授信方根据守信方的前期表现来选择是否授信, 则这种结果取决于受信方在市场上的表现而形成的信誉价值。如果前期表现较差, 授信方选择不授信, 即信用资源的供给为0;双方无法从该资源的有效供给中获益, 社会收益也为0;如果受信方前期表现足以抵御未来违约的可能, 授信方选择授信, 双方都可以从信用资源的供给中获益, 社会收益大于0。而受信方此时有两种选择:继续坚守信用和放弃坚守信用。如果继续坚守, 则信用资源供给的结果给双方都带来收益, 一方的收益源于取得货币资金的使用权, 另一方的收益源于获得利息收入, 则双方的收益均为1;如果放弃坚守信用, 可以获得2个单位的眼前收益 (不用偿付本金的受益和未支付的利息收益) , 但是前期的良好表现遭到单次不良行为的影响, 从而影响以后的融资可能及成本, 而此时授信方将损失本金和利息收入, 损失总额为2个单位。从短期分析, 如果这样的信用资源的供给只进行一次, 也即, 此次的行为不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坚守的收益等于0, 则受信方的最优选择是放弃坚守信用, 即此时受信方可得2个单位的短期收益, 而基于受信方的可能选择, 授信方要极小化自己的风险, 则会选择不授信。于是双方处于均衡时的选择为 (不授信—违约) 。在这样的均衡条件下, 信用资源的供给为0;从长期来分析, 如果这样的信用资源的供给是无限次反复的, 不断重复的合作使得市场主体前期的行为表现有价值, 也即会对未来的合作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不同的成本, 那么这些收益的大小体现为前期不同选择的机会成本, 坚守的收益不再为0, 而是大于0 。当这种收益大于违约带来的最大收益2时, 坚守信用反而是理性选择, 而授信方可能的选择是授信, 于是双方处于均衡时的选择为 (授信—守约) , 结果是双赢, 信用资源的供给有效, 而且有进一步促进的内在动力。

结论:这种分析认为, 只有建立重复的博弈过程, 那么对于受信方而言才存在良好的信誉价值与最优选择之间的大小比较。也就是说只有信用主体顾及长远的利益, 有保持良好信誉的激励, 才能形成重复的博弈过程, 也能保证信用资源的有效供给。所以, 就要强调行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证这种博弈过程的重复性, 也即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信誉价值的存在而带来的价值大于违约的收益。当信息充分, 不守信用的企业将会被剔除, 而良好的信用成为企业能够获得优势的源泉之一, 信用资源的有效供给依赖于市场及信息, 然而, 现实中, 信誉好的企业与信誉不好的企业同时存在, 市场的选择并没有净化竞争环境, 违约、违规依然存在, 成为在信用市场推进中的巨大障碍, 也使得违约的企业依然有投机的可能性和机会主义的空间, 显然, 结论难以验证现实合, 说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及其基于建立良好信誉资产的理性选择, 在现实当中不是普遍的。

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模型

当信息是不对称时, 只能根据受信方的信用记录作出判断。而市场中的信用记录只显示为信誉高和信誉低两种。信誉高, 则违约率低, 信誉低, 则违约率高。授信方的判断只能是建立在该企业所属类型的概率的确定。假定, 该企业属于信誉高的可能为P, 则信誉低的可能为1﹣P。信誉高, 则守约时双方的收益均为1 (分析同上) ;而该企业违约时, 授信方的收益为-2 (失去的是交易收益与本金两者的总和) , 而该企业将失去良好的市场信誉, 对于一个强调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 失去了以后长期通过这种博弈获益的机会, 这种损失的价值大于违约的收益。如果受信企业属于信誉度低的企业, 在依然存在信用授予的假定前提下, 守约时授信方的收益为1, 而企业此时局部地改变了信誉度不高的前提, 即守约的收益也大于该企业因为信誉度低而带来的损失 (不被授信) 。而违约时, 授信方的收益为-2, 而该企业在不强调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不存在由于高信誉度带来信誉度价值的问题, 所以, 违约将会带来收益。

所以, 信誉好的企业, 受信收益大于违约价值, 最优选择是守约, 信誉好的企业违约的成本大, 所以最优选择依然是守约;信誉较差的企业, 受信收益小于违约收益, 最优选择是违约, 信誉差的企业违约的成本较小 (在得到授信的情况下) , 所以最优选择是继续违约。此时, 授信方的选择取决于它的期望收益。

三、依据企业所属类型的概率判断, 授信方的期望收益分析

P×1+ (1﹣P) × (-2) =3P-2。当3P-2>0时, 授信方的最优选择为授信。当3P-2<0时, 授信方的最优选择为不授信。而当3P-2=0, 授信方的任何选择都是理性的。因此, 存在三种均衡状态:①当3P-2<0时, 授信方将不授信, (0, 0) 成为稳定的均衡状态;②当3P-2>0时, (授信, 守约) 和 (授信, 不守约) 同时存在, 如果企业的守约收益大于违约收益时, 均衡解为前一种均衡 (1, 1) ;如果企业的守约收益小于违约收益时, 均衡解为后一种均衡 (-2, 1) ;③当3P-2=0时, 三个均衡都存在。而 (授信, 不守约) 不是一个稳定状态, 只有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这类均衡状态偶尔地存在, 但是市场长期治理的效果一定会剔除这种状态, 这一均衡也将难以持续。所以, 在不断重复的博弈过程中, 只存在两个稳定的均衡: (授信, 守约) 和 (不授信, 不守约) 。

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 篇2

摘要:矿产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经济转型的严峻形势。本文以大冶市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资源枯竭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大冶市应该选择复合式的经济转型模式。在转型过程中应注重承接高梯度地区转移产业,重点发展关联度较大的优势产业,延伸采掘业产业链,发展以冶金为主的接续产业和以非金属为主的替代产业,以及建设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8WOT模型;经济转型

目前我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中有2/3已经进入衰退期,440座矿山倒闭,1/4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2008年3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12个重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大冶市名列其中。随着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出台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得到基本解决的目标,确立了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长效机制。

一、大冶市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现状

大冶市是以矿业为主的经济,2005年和2006年工业产值分别占GDP总量的40.6%,43.6%,其中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2006年85.09%上升到2007年的90%,轻工业发展滞后,呈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特别是采掘、冶金、化工、钢铁等重工业过度发展的不合理产业格局。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性决定其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刚性,一旦资源枯竭而又没有及时转型,将直接影响大冶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冶市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主体矿产如铁矿,铜矿和煤矿保有储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分别只有28.6%,27.4%,25.6%。按此保有量计算,大冶铁矿只能开采5至10年,铜矿和煤矿只能开采3至5年;大冶市主体矿区铜碌山露天开采已经停止,进入地下开采阶段,年限大约还有20年。大型国有企业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六座附属矿山有4座已经闭坑,2座进入残采阶段,其自产铜矿还不能满足自身生产能力的l/5,铁矿产量也由20世纪70年代的500-600吨降到目前的几十吨,由于企业机器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也进一步加速了资源枯竭。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一些资源相关企业利润降低或者面临破产,矿业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它是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相关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优势分析

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大冶市是武汉城市圈内仅有的5个县域重点开发区之一,与黄石市共同构成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也是圈内经济核心增长极;与武汉市江夏区毗邻,位于一小时快速交通圈内,是铁路交通枢纽,交通方便快捷。大冶市可利用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腹地作用,与圈内城市实现资源自由流动,获得经济发展机遇。同时,武汉城市圈建设首次将周边八大城市的发展与武汉市相融合,圈内城市对国家政策、地方法规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这是大冶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资源型城市所也有的独特优势。两大优势使大冶与圈内其他地区相比,在接受武汉城市圈辐射作用,分享城市圈积聚效应,融入城市圈更加有利。

2.劣势分析

粗放的资源开采方式产生大量废石废水,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很大程度的污染,形成大面积的废石排放厂,遗留的露天开采大坑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全市有80多处塌陷区,滑坡泥石流区30多处,地质灾害频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市域12条主要港渠中10条不同程度污染;主要矿区170家大小尾砂库中25家存在重大隐患。经过长期开采,部分矿区千疮百孔,矿山裸露,破坏严重,地质恢复投入大,难度高。这些会加大产业结构转型中环境治理资金投入。

3.机遇分析

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对大冶市经济转型有重大促进作用。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大冶市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延长资源开发年限有重大意义,“环境友好型”建设将有利于大冶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恢复。

国家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程的政策,给大冶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很多政策支持,例如在保障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财玫援助,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有利于解决矿区的负外部性问题,有利于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通过加大补贴和支付转移力度,有利于矿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4.挑战分析

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存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面I临重新定位的难题。一方面,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在探索阶段,经济发展缓慢,而周边城市仍然保持原有发展速度,如果资源型城市不能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很有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塌陷区,失去在城市群中原有经济功能和经济地位,从而被边缘化。云南东川市就是一个经济塌陷区的例子,东川市资源枯竭后经济逐渐衰落,失去在原有城市群中的经济地位,最终撤市改区。

三、大冶市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替模式和复合模式。

1.产业延伸模式,即在原有资源采掘业基础上,一方面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下游产业,另一方面向产业链高端延伸进行产业升级,形成相关产业。

2.产业更替模式,即通过利用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吸引外来投资的方式,直接在资源型城市引进不依赖原有资源产业的新兴产业,并逐渐取代原有产业。

3.复合模式,即转型初期表现为产业延伸模式,城市主导产业逐步被资源型下游产业替代,随着资源向高深加工方向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兴产业逐渐取代原来的资源采掘业和初加工业。

根据以上分析,大冶市应该选择复合模式来谋求经济转型。一方面,大冶市主体矿产虽然面临枯竭,但其非金属矿产仍然比较丰富,且开发成本也具有一定优势,可以继续充分加以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通过引进新型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现产业更替,推动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四、对大冶市经济转型的几点建议

1.承接高梯度地区转移产业,重点发展关联度较大的优势产业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主导产业再造过程,大冶市应该在综合考虑区域优势,内部需求,市场前景与外部关联原则下精心选择关联度较大的产业来谋求发展。大冶市应该充分发挥距离武汉市近,交通便利的优越条件,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产业链条,尽享圈内产业积聚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创新优势;吸收武汉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为圈内城市提供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同时又可以吸收资金,技术,人才,实现人力物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并利用圈内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區产业转移为契机,承接圈内钢铁、汽配、机电等优势产业,与黄石市共建武汉城市圈内三大钢铁产业基地之一。

2.延伸采掘业产业链,发展以冶金为主的接续产业和以非金属为主的替代产业

改变以往粗放型单一的生产方式,延长产业链,向开采一粗炼一精炼一型材一制品的高深加工化发展,提高附加值,逐步摆脱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在发展接替产业方面,冶金业以新冶特钢、华鑫钢铁等为主,重点发展无缝钢管,不锈钢,精密铸件等延伸加工产品;建材产业以华祥水泥,尖峰水泥,正明铝材为主,重点发展新兴干法水泥和新型建材。在发展替代产业方面,非金属矿产业是大冶市经济转型最具一定阶段性的替代产业,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作为当前新的替代产业重点发展。

3.建设良好投资环境,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县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篇3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总面积2507.1平方公里,总人口62.1万人,辖21个乡镇(办事处),地理坐标北纬26°30′29″~27°07′25″,东经113°20′55″~113°55′23″。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茶陵充分发挥自身在交通区位、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在全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幅员辽阔。全县土地总面积250711.13公顷,其中农用地216708.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44%;建设用地12472.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7%;未利用地2153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9%。人口较多。全县户籍人口62.1万人,常住人口57.8万人,城区居住人口7.8万人。矿藏丰富。已探明矿种26种,其中金属矿11种,非金属矿15种;除湖口镇外,其余乡镇(办事处)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随着

“3211”交通大格局的基本形成,我县“一城五区”县城框架、“一区五园”工业布局正在加紧实施和完善,全县城区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土地规划面积14.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核心园区规划面积8.46平方公里,城区人均居住面积39平方米/人,城市道路总长63公里,奏响了“建成湘赣边境中心县”的宏伟序曲。现根据本人对全县国土资源工作运行情况的理解,特提出以下报告:

一、运行情况

(一)土地审批情况。

受国家严控建设用地报批指标宏观政策影响,我县2014年批回用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2014年,省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仅为33公顷,通过协调争取,计划用地指标追加到75公顷;县下达我局的用地报批任务为2000亩(133公顷);全县“圈内”需求用地项目共56宗,总用地面积324.5673公顷,为省下达计划指标(追加指标后)的4.33倍,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需求293.2128公顷。截止目前,我县批回建设用地11宗,面积40.89公顷,与上年同期下降近2个百分点;上报建设用地项目3宗,面积23.685公顷(含近期向省厅争取的米江风光带只转不征项目用地13.6291公顷,不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节省资金300万元)。今年省厅下达给我县的7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现已使用34.279公顷,剩余40.721公顷。

(二)土地供应情况。

今年县下达我局的土地纯收益任务为3.8亿,预计可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含报批费用、征地拆迁成本等)4.9亿元。截止6月底,共招拍挂成交供应土地10宗,面积7.94公顷,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1251万元,纯收益8398万元,占县下达任务的23 %。7月份我局已将财富中心、慧科生态园、云阳矿业、工业园区5个工业项目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土地出让总价款预计可超过个2亿。根据“土地出让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的市场规律,下阶段我局还计划将仙人湾旅游设施配套用地、湘东书画院、小哈佛、朝阳街加压加气站、84仓库剩余土地等7宗用地供应市场,土地招拍挂总价款预计可超过1.5亿元,加上朝阳街项目承诺在8月份再缴纳欠款3000万元,土地出让收入将超过1.8亿元。综上所述,如果以上宗地能顺利挂牌成交、朝阳街项目承诺缴纳款项能及时到位,土地出让收入预计为4.9亿元。

(三)耕地保护情况。

市人民政府下达我县的耕地保有量为38667公顷,基本农田保有量为33018公顷。根据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确定我县耕地总量为39515.29公顷,占总保有量的102%,基本农田面积33018.33公顷,占总保有量的100%。2013年来,我县实施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7个,计划新增耕地3058.37亩,预计在归还已借用市国土资源局3114.67亩耕地占补指标后,还将倒欠市局耕地占补指标56.30亩。

(四)土地储备情况。

2014年,土地储备计划总规模为467.2公顷,已入库地块114.06公顷,占计划任务的24.4%;拟入库地块353.13公顷,占计划任务的75.6%;今年计划向银行融资1.4亿元(城投公司拟以我局储备中心的名义融资1亿元,融资手续正在办理中)。该融资资金到位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城市建设的提速。

(五)执法监察情况。

2013年来,我局共开展土地、矿产巡查1265次,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237起;单独组织或参加县政府组织的拆违行动59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1193.4平方米,其中耕地5510.1平方米;配合全县矿山领域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39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980余人次,炸毁封闭非法井硐506个,捣毁设备69套,拆毁厂棚205个,配合经信局停电、断电25家企业;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43起,结案41起,收缴罚款623386元,其中土地资源违法案件立案21起,结案21起,罚款213127元;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立案22起,结案20起,罚款410259元。上述工作对维护我县正常的土地、矿产开发利用秩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六)征地拆迁情况。

2014年,全县共上报土地征收项目6个,面积795.6435亩;实施土地征收项目9个,面积706亩,其中新征项目7个,面积518亩,续征项目2个,面积188亩;预征项目3个,征收面积912.063亩。已组织用地报批的6个征地拆迁项目,需征收土地面积795.6435亩,需支付补偿款3809万元,安置农业人口1083人。新开征的7个用地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征地2个,征地面积

92.6亩,支付征地补偿款436万元。湘赣汽贸城、东环线公路、朝阳西路等3个县重点建设预征地项目,需征地总面积为912.063亩,需拆迁房屋及附属设施93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20258.08平方米;现已完成征地面积511.2078亩,已签订房屋拆迁协议

50户,拆迁建筑面积12330.63

平方米,支付征地拆迁补偿款3187.3082万元。

二、形势分析

(一)用地供需矛盾加大。

严控建设用地指标是今年用地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周边县市早两年已进行了土地储备,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的压力。近两年,我县充分利用“三高一铁”建设、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等机遇,每年批回用地约为2000亩,但仍供不应求。全县用地需求呈“井喷”状态。因长期受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县土地储备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已出现了“库中无粮”的状况。2014年,根据中央领导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示精神,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管理的新政策,受此影响,省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省直管县,明确要求:县计划用地指标一次性下达,不再追加,市县之间不能相互调剂,同时运行建设用地远程报卷系统,用地指标使用完毕,该系统则自行关闭,以此严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此举从源头上杜绝了市、县向上争取追加指标、调剂指标的行为。6月上旬,我县通过协调争取,使省下达计划指标由原来的33公顷追加到75公顷,虽然可用指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较之往年的实际批回量和今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的2000亩(约133公顷)目标任务仍相距甚远,用地指标不足将进一步激化用地供需矛盾。

(二)土地出让市场乏力。

年初以来,全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始终没有起色,在并无政策明显压制的背景下,传统热销期却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并被判断为“拐点”。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台救市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就我县而言,房地产消费主要以居住为主,而非以投资为主,农村村民及部分城镇居民倾向于建厢房居住。透过上半年的房产交易总量和土地出让收益来看,市场对经营性用地的需求“刚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近三年的经营性用地供应量过大。近三年,我县商住开发用地供应22宗,面积为59.9公顷,建筑面积约有167.73万平方米(按110平方米计约有1.47万套商品住房),近20处地产几乎同期开盘、集中释放,市场呈现短期饱和状态,新增需求不旺;二是违法违规建设楼盘对市场形成冲击。受利益驱动,我县出现多起违法违规建造、销售自建楼盘的情况,这类不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小产权”性质楼盘,不仅给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冲击,也将给今后的土地、房产发证留下隐患;三是大中城市房价调整导致部分百姓对购房持观望态度,加上信贷政策持续收紧,我县个别房地产企业为促销甚至出现恶意竞争的情况。基于以上原因,市场对经营性用地入市的反映可能不会太乐观,确保完成“入库土地纯收益3.8亿元”的目标任务面临较大压力。

(三)耕地占补保障不足。

耕地占补平衡是建设用地报批、储备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近期,国土资源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第61号令,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持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补对等的原则,占耕地补耕地,占水田补水田。耕地保护的高要求,使得我县耕地占补平衡既要面临节流的压力,又要面临开源的压力,还要面临耕地开垦经费预算不足的压力。一是县财政为我县2013年实施的7个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预算费用为1200万元,实际需求约为2400万元,缺口1200万元;二是随着国家占优补优、占补对等政策的出台,我县拟开垦水田1000亩,概算经费约1300万元,上述两项工作的资金缺口达

2500万元。如果县财政不能及时追加预算外资金予以补充,我县将无法按时归还向市借用的耕地指标,同时,也不能保障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及时报批。

(四)征地拆迁存在困难。

目前,我县征地拆迁工作除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推进缓慢等方面困难外,最主要还是来源于安置困难和园区征地不规范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置困难。在农村,被安置对象普遍以“集中安置、异地安置不便于生产生活”为由,要求自主安置,这给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带来了压力。据统计,我县仅重点工程建设就产生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户132户,面积为12559平方米。在城镇,被安置对象普遍要求安置到城区繁华地段,对政府确定的安置点不满意,并普遍有多安排宅基地、多补偿征地拆迁款的要求,这又给征地拆迁成本增加了压力。另一方面是园区征地不规范。土地征收一般法定程序是“三公告两听证一登记”,而后进行补偿,而茶陵县经济开发区现行征地程序是只有前期预征、登记补偿。这种程序错位、内容缺失的不规范做法,导致了未按程序征地、未按标准补偿、未征先用、未批先供等情况的发生,侵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形成了社会维稳隐患,增加了相关领导被问责的风险。(园区征地模式:先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或经济开发区经营开发公司为主体,在土地征收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前,与土地所有者一次性签订征地协议;2012年以前按县政府特批的补偿标准执行,2012年后按签订征地协议的征地标准执行。用地落实到具体项目、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后,没有按照《土地管理法》、《湖南省征地程序暂行规定》、《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征地程序实施征地;没有依法履行“两公告、一听证”的法律程序;没有按批准的征地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甚至有些项目直接进行了挂牌出让。)

(五)执法监察压力空前。

今年受国家国土资源管理新政策影响,包括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在内的执法监察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是卫片执法权下放。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卫片执法职权下放,明确各省人民政府为执法主体,具体承担卫片执法、问责职责,国土资源部负责监督检查各省政府国土资源卫片执法情况,杜绝了以往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联合应对检查、规避追责风险的行为。二是卫片执法范围扩大。国家将农村村民建房、廉租房、安置房等民生、公益项目用地的违法行为计入违法比例进行责任追究,加上卫片执法检查技术不断进步、卫片图像越来越清晰,对于县人民政府及其国土部门是一种严峻考验和挑战。三是问责对象改变。对于达到问责条件的市县,往年是由省国土资源厅对市县分管领导进行问责,今年改由省人民政府对市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四是乡镇主体责任缺位。由于国土资源利益分配权的削弱,导致乡镇村组不能有效履行自身在国土资源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习惯性认为国土资源保护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对农村村民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不管不顾;有的为支持招商引资、工程项目建设变相主导了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有的为获取税收对矿山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是我县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违规总量仍然较大的重要原因。

三、工作建议

(一)用地保障方面。

一是合理安排项目用地。通过协调争取,我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追加到目前的75公顷,但相对于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用地指标仍严重不足。建议县政府依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确定上报项目,优先保障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用地。二是注重盘活存量土地。对包括园区闲置土地在内的存量土地进行盘活利用是促进土地高效利用、缓解建设用地报批压力的有效途径。对此,国务院2009年9月26日发布的《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予以了明确规定。建议县政府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指导干预,可采用加压盘活、置换盘活、回购盘活等不同方式,增加企业报批用地、闲置土地的风险成本,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优先保障开发资金。耕地开发是充盈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首选途径。2014年,我县为支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对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所需经费实行了预算安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占补指标等耕地占补项目,耕地占补项目等耕地开发资金”的矛盾。但由于经费预算总量不足、财政评审时间较长等原因,客观上仍给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鉴于今年用地报批工作的严峻形势,建议县委、县政府督促县财政加快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审进度,优先、足额追加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预算外经费;制定出台明确、合理的项目评审标准,避免出现“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而无地可用”的情况。

(二)土地出让方面。

一是科学有序供应土地。有序安排土地供应是确保土地市场稳定的前体。建议县政府对土地出让供应严格实行规划计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时序、结构、方式等要素条件,确保土地供应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以此遏制囤地、圈地行为,减少土地闲置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严格实行“净地”出让。“净地”出让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出让合同风险和社会维稳压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实行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出让前,应处理好土地的产权、补偿、安置等经济法律关系。我县在过往的土地出让交易过程中,个别出让宗地曾出现过“矛盾未协调好,就先行挂牌出让”的情况,给后来的税费催缴、社会维稳等工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建议县政府在土地出让工作中严格依照国家“净地”出让相关规定,实施“净地”出让。这样既可减少矛盾,又规避风险。三是合理认定收入任务。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土地出让收入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出让”、“征收”环节工作,“支出”环节工作主要由财政负责。建议县政府将通过国土平台“招拍挂”实现的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纳入国土收入任务,不应剔除园区用地、工业用地出让收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费用。这既可以真实地反映本部门土地出让收入状况,又可以有效规避国家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问责风险。四是做活储备融资平台。茶陵县土地储备中心是我局下属单位,其主要职责有制定并组织实施土地储备计划、做好收购土地投放市场的前期开发配套工作、核算土地收购及开发成本、筹集土地储备资金等,具有合法的土地储备、融资主体资格。因各种原因该中心暂未按照上级要求实质性开展业务。建议县政府拨付土地储备资金及时进行经营性用地的报批,土地储备中心组织实施县内国有资产的土地处置、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等业务工作,解决我县土地储备“库中无粮”的问题。

(三)耕地保护方面。

对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前移关口,延伸控违拆违管理。县控违拆违执法大队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早发现、早处置、严厉快速打击的职能优点,牵头负责对我县县城核心区范围内“两违”行为的查处打击工作,为维护县城核心区及周边区域良好的土地开发利用秩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建议参照此模式,在各乡镇成立“两违”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控违拆违执法中队,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负责各乡镇辖区内国土资源的巡查、监督、违法行为查处、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等相关工作,将控违拆违关口向乡镇前移,将土地、规划管理向基层延伸。二是突出重点,明确乡镇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建议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国土责任机制的通知》(茶政办发〔2011〕89号)、《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办事处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责任及责任、权、利关系,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督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用利益导向、奖惩机制促进耕地保护责任的有效落实。三是齐抓共管,形成部门联动合力。建立健全执法监察部门联动机制,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案件移交等为主手段,促进纪检、公安、检察、法院、国土、林业、城管等部门及各乡镇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努力解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手段单一、力量偏软的问题。建议对国土资源部门已形成案卷资料但缺乏强制执行力的违法案件,在报告县政府后移交到县控违拆违执法大队进行快速处理。

国土部第61号令摘要及相关情况

5月22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部第61号令,发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这是中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九章38条,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规定》针对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借鉴和吸收地方成功经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进行了归纳和提升。具体内容摘要如下: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

《规定》强调国家通过,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

二是进一步强调布局优化。

《规定》根据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三是强化标准控制作用。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规定》提出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强调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明确,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五是突出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

《规定》总结近年来土地整治领域多项改革经验,从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两方面提炼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做法。对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整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 篇4

1.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来确定工作的职责,以及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称为()。

A.工作任务 B.工作分析 C.职业 D.职责

2.工作分析的起点是()。

A.确定工作分析的目的 B.确定工作分析的方法 C.调查工作相关的背景信息

D.运用工作分析技术收集工作相关信息

3.关于工作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在员工职业生涯中没有作用

B.工作分析的成果文件可以为员工培训提供信息支持和指导

C.工作分析应以工作评价为基础 D.工作分析为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直接支持

4.下列不属于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的是()。

A.优化工作流程 B.人力资源规划 C.工作评价 D.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5.建立薪酬体系要以()为基础。

A.绩效管理 B.工作评价 C.人力资源规划 D.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6.唯一适用于各类工作的工作分析方法是()。

A.观察法 B.工作实践法 C.访谈法 D.工作日志法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通用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是()。

A.访谈法 B.文献分析法 C.关键事件法 D.工作日志法

8.目前在国内企业中运用最广泛、最成熟并且最有效的工作分析方法是()。

A.访谈法 B.问卷法 C.工作日志法 D.文献分析法

9.某工作分析方法要求任职者在一段时间内实时记录自己每天发生的工作,按工作发生的时间记录下自己工作的实际内容,形成某一工作职位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工作活动的全景描述。该方法称之为()。

A.工作日志法 B.观察法 C.工作实践法 D.主题专家会议法

10.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这种工作分析方法称为()。

A.问卷法 B.文献分析法 C.访谈法 D.工作实践法

11.下列选项中属于以工作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的是()。

A.临界特质分析系统 B.关键事件法 C.工作要素法 D.能力要求法

12.工作分析的实施主体中,具有节省成本,但是工作分析结果可能不专业,影响信度的实施主体是()。

A.企业内各部门 B.公司管理高层 C.企业内人力资源部门 D.咨询机构

13.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作为工作分析的实施主体,其缺点是()。

A.实施人员经验不足 B.结果不专业,影响信度

C.缺乏说服力和公证性 D.耗费资金,且对企业不了解

14.()是将任务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重新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安排。

A.工作设计 B.工作分析 C.工作描述 D.工作规范

15.工作设计的内容不包括()。

A.工作权限 B.工作关系 C.工作变革 D.工作中的协作

16.关于工作设计的原理人际关系理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核心是必须处理好人—机矛盾

C.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D.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17.在工作特征模型中,下列例子属于技能多样性高的是()。

A.小型汽车修理厂的所有者 B.个体裁缝店的裁缝 C.超市的收银员 D.推销员

18.工作丰富化的缺点是()。

A.不能认识到员工在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性 B.不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

C.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 D.成本和事故率较高

19.强调找到一种使效率最大化同时最简单的方式来对工作进行组合的工作设计方法是()。

A.生物型工作设计方法 B.机械型工作设计方法

C.直觉运动型工作设计方法 D.激励型工作设计方法

20.生物型工作设计方法关注的是()。

A.效率的最大化 B.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局限 C.对机器和技术的设计 D.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1.下列关于工作丰富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横向水平增加工作任务的数目 B.关注提高工作的挑战性、意义性和完整性等方面

C.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满意度和生产率 D.必须依赖管理人员来控制

22.一般来说,每个员工在同一工作岗位上连续待()年以上,又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就可以考虑工作轮换。

A.2 B.3 C.4 D.523.工作轮换的缺点不包括()。

A.训练员工的成本增加 B.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C.员工在转换工作的初期效率较低 D.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24.下列工作设计方法特别适合于扁平化和网络化组织结构的是()。

A.自主性工作团队 B.工作丰富化 C.工作生活质量 D.工作扩大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工作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有()。

A.进行人员招聘 B.优化工作设计 C.优化组织结构 D.树立职业化意识 E.改进工作方法

2.以人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包括()。

A.职位分析问卷法 B.管理职位分析问卷法 C.工作要素法 D.能力要求法 E.关键事件法

3.在临界特质分析系统中,下列选项属于能力特质的有()。

A.身体特质 B.智力特质 C.学识特质 D.社交特质 E.动机特质

4.工作分析实施主体有()。

A.企业最高管理层 B.企业智囊机构 C.企业内人力资源部门 D.企业内各部门 E.咨询机构

5.选择标杆职位可以参考的标准有()。

A.职位的代表性 B.职位的关键程度 C.职位内容变化的频率和程度 D.职位的工作内容

E.职位任职者的绩效

6.下列关于职位说明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职位说明书包括两部分,即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

B.工作描述是对有关工作特性方面的信息所进行的书面描述

C.工作描述是对人的要求 D.工作规范界定了工作对任职者的要求

E.工作规范可以作为招聘甄选的依据

7.工作设计的原理主要包括()。

A.科学管理原理 B.工效学原理 C.组织管理原理 D.人际关系理论 E.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8.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有()。

A.处理好人——机矛盾是其核心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D.尽量减少动作和时间上的浪费,以提高生产率

E.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9.下列属于工作特征模型包含的核心维度的是()。

A.技能多样性 B.自主性 C.反馈性 D.任务的完整性 E.任务的复杂性

10.工作设计的方法可以分为()。

A.机械型工作设计法 B.人际关系型工作设计法 C.生物型工作设计法和直觉运动型工作设计法

D.激励型工作设计法 E.社会技术系统

11.工作轮换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A.对于过于敏感或有高度机密性的职位,不适合经常调动

B.为了公司的发展,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进行强制性的工作轮换

C.工作轮换必须有序进行,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

D.明确哪些职位之间互相轮换 E.注意工作轮换的时间间隔

12.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对()员工具有更好的效果。

A.不将生存和安全作为首要需求的人员 B.能从事高水平工作的人员

C.有工作导向型文化背景的人员 D.富于自我表现和开拓精神的人员 E.中年员工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分析的概念。工作分析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工作的职责,以及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参见教材P9

42.【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工作分析的起点是确定工作分析的目的。参见教材P9

53.【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工作分析在员工职业生涯中具有作用。工作评价应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工作分析为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间接支持。所以选项ACD错误。参见教材P95

4.【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选项A是工作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参见教材P94-95

5.【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建立薪酬体系要以工作评价为基础。参见教材P95

6.【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访谈法。访谈法是目前国内企业运用最广泛、最成熟、最有效的工作分析方法,是唯一适用于各类工作的方法。参见教材P96

7.【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通用的工作分析方法。选项C属于现代的工作分析方法。参见教材P96

8.【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分析方法中的访谈法。访谈法是目前在国内企业中运用最广泛、最成熟并且最有效的工作分析方法。参见教材P96

9.【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分析方法中的工作日志法。参见教材P96

10.【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献分析法的含义。参见教材P96

11.【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以工作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选项ACD属于以人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参见教材P97

12.【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分析的实施主体。企业内各部门的优点在于非常熟悉本部门工作且节省成本;缺点在于工作分析结果可能不专业,影响信度。参见教材P98

13.【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外部咨询机构作为工作分析的实施主体,其缺点在于耗费资金,且对企业不了解,企业需要花费时间与其进行沟通。参见教材P98

14.【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工作设计是将任务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重新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安排。参见教材P99

15.【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设计的内容。工作设计的内容包括工作活动、工作责任、工作中的协作、工作方法、工作权限、工作关系等。参见教材P99

16.【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共有三点,即选项ACD。选项B属于工效学原理的内容。参见教材P99-100

17.【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特征模型中的五个核心维度。选项B属于任务完整性高的例子,选项C属于工作自主性低的例子,选项D属于工作自主性高的例子。参见教材P100

18.【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工作丰富化的缺点是成本和事故率都较高,还必须依赖管理人员来控制。参见教材P10

219.【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机械型工作设计方法。参见教材P102

20.【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生物型工作设计方法关注的是对机器和技术的设计。参见教材P102

21.【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丰富化的相关内容。选项A属于工作扩大化的内容。参见教材P102

2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轮换的内容。一般来说,每个员工在同一工作岗位上连续待5年以上,又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就可考虑工作轮换。参见教材P10

323.【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工作轮换的优点有是可以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参见教材P103

24.【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自主性工作团队特别适合于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参见教材P103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选项A属于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参见教材P9

42.【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选项BE是以工作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参见教材P96

3.【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临界特质分为能力特质和态度特质两大类。选项ABC属于能力特质,选项DE属于态度特质。参见教材P97

4.【正确答案】:C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分析的实施主体。实施主体大致有三种选择:企业内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各部门、咨询机构。参见教材P98

5.【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分析实施技巧的相关内容。选择标杆职位可以参考的标准有:职位的代表性、职位的关键程度、职位的内容变化的频率和程度以及职位任职者的绩效。参见教材P98

6.【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工作规范是对人的要求,所以选项C错误。参见教材P98-99

7.【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设计的原理。工作设计的原理主要包括科学管理原理、工效学原理、人际关系原理和工作特征模型理论。参见教材P99-100

8.【正确答案】:BCE 【答案解析】: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有三,即选项BCE。参见教材P99-100

9.【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工作特征模型包含五个核心维度,即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反馈性。参见教材P100

10.【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设计的方法。工作设计的原理之一是人际关系理论,而工作设计方法不包括选项B。参见教材P10

211.【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工作轮换的原则。工作轮换应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的意愿,不能进行强制性的工作轮换。所以选项B不选。参见教材P102-10

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 篇5

【笔记整理】2018年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难点分析:人员招聘的原则

2018年经济师考试预计在11月份,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师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人员招聘的原则【木工科技(目公科计)】

1.目标原则

企业招聘人员的原因一般有 以下几种:新公司成立;现有职位因种种原因发生空缺;公司业务不断扩大;调整不合理的职工队伍。总之,人员配置工作要以提高组织效率、提高组织竞争力、促 进组织发展为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多招了还是少招了人,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公开公正原则

招聘信息、招聘 方法应公之于众。一方面可吸引大批应聘者,有利于招到一流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人员招聘工作置于公开监督之下,以防止不正之风。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对应聘 者应当一视同仁,坚持贯彻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为组织选出优秀人才,提供可靠、及时的人力保障,同时又可激励其他人员积极向上,树立良好 的企业形象。

3.科学性原则

人力资源的有效招聘体现于对所招聘人员未来工作绩效的准确预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坚持科学原 则,遵循科学道理,制订一套科学而实用的操作程序。人员招聘管理中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每一项测试必须有自身的标准程序,而每一次进 行同一项测试时都必须遵循这些程序。二是可比性。不同应聘者的测试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否则无从选择。三是客观性。能够真实地反映被测者的情况,不受评分者 的主观判断或偏见影响。

4.计划原则

人员招聘必须坚持计划性原则,必须制订人员招聘计划来指导具体的招聘工作。

四、人员招聘中的主要技术性方法

为了确保人员招聘原则的实现,在招聘工作中必须掌握和遵循一定的技术方法。

(1)掌握获取和比较人力资源信息的方法。要了解符合录用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如大专院校或人才市场),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如哪些媒体或渠道)可有效而低成本地接触这些来源。

(2)掌握各种招聘所需的人事测量技术。应熟悉招聘中的各种人事测量手段及其技术特点和要求。

(3)掌握招聘各环节的技术标准。每一个招聘环节往往都涉及一些特殊的技术标准,如标准程序甲标准用语,标准条件(环境、场地)等,必须清楚这些技术要求,才能有效而可靠地实施招聘。

五、影响招聘活动的因素(内部、外部因素)

在现实中,招聘活动的实施受到组织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招聘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对这些因素有所了解。

(一)外部因素

(1)外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对招聘活动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当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时,企业吸引人员比较困难;当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大 于需求时、企业吸引人员就会比较容易。在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时,一般要针对具体的职务层次或职位类别进行,例如,日前技术工人的市场比较紧 张、企业招聘这种人员就比较困难。往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国家的法律法规。由于法律法规的本质是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事情,因 此,在一般意义上,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对企业的招聘活动具有限制作用,往往规定了企业招聘活动的外部边界。例如,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企业的招聘信息中不能 涉及性别、种族和年龄等内容,除非证明这些信息是职位所必需的。

(3)竞争对手。在招聘过程中,应聘者往往是对多家企业进行比较后才作出加人组织的决定,所以、如果企业的招聘政策相形于竞争对手而言具有比较优势,将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促进招聘的效果。

(二)内部因素

(1)企业的自身形象。一般来说,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越好,越有利于招聘活动。良好的企业形象会对应聘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引起他们对企业空缺职位的兴 趣,从而有助于提高招聘的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自身的“雇主品牌”.将其作为人才争夺战当中的重要工具。例如,中华英才网于2002年发起了针对 国内大学生就业群体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活动,2006年评选出的青岛海尔等企业往往都是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的首选。中华英才网总结提出的‘“最佳 雇主CPC模型”认为最佳雇主的形象取决于组织对员工现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方面提供的价值承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持续发展潜力及企业文化等软性工作环境三个 方面的内容。

(2)企业的招聘预算。招聘活动必须支出一定的成本,因此,企业的招聘预算对招聘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充足的招聘资金可以使企 业选择更多的招聘方法,扩大招聘的范围,如可以花大量的费用来进行广告宣传,选择的媒体也可以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反之,有限的招聘资金会使企业进行招聘时 的选择大大减少,对招聘效果产生不利的结果。

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 篇6

1高校应在经济视角下看待人力资源管理

当代的管理学家们把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的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关系,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组织目标。

如果要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就一定要做到理性。只有理性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发掘事情之间的关联,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现实中做到事情的合理处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但是如何在人员管理中发挥理性就需要经济学来帮忙。现阶段的很多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体现出了太多的人情和非理性的东西,这无疑就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很简单的例子,一位很有才但不擅交际的人和一位善于交际但才能一般的人谁的发展潜力更大呢? 从我们国人的角度来看,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后者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现实中其实也是这样的,那些只重人情不重学术的教师往往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是从学校的角度上看,这样的事情是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也无法发挥出人才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所以现阶段理性地用经济学角度去对待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是对高校发展的重视,对提升高校实力的有效保证。在高校对人力资源的使用就能很明显地反映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多的高校内,学校不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养,很多老师水平一般,讲课毫无特色,照本宣科、索然无味。这种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造成了课程质量的下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2. 1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高校里,教师资源是第一资源。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和高校的综合竞争力。高校一定要重视教师这一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而不是把大量的钱花在新校区的建设和各种无聊的会议上。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一定要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对学校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地计划和管理,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有效益、有秩序地进行。对待教学上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使用上制订科学的计划安排。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思想、心理、行为等进行恰当的诱导、协调和控制,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潜力,让每个老师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提升平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才能, 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贡献和教学质量。

在学生素质不断下降的今天,老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地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老师们教不出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成不了优秀的老师。在这个时候高校必须要对专业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教师的招聘、干部的任免、职工的激励上面作出有意义的尝试并且在实践中应用。

2. 2创新激励机制,合理利用边际递减规律

何谓边际递减? 做一个简单的比喻: 当你十分渴的时候面前有很多杯水,你喝下了第一杯时,不怎么渴了但是还想喝第二杯; 第二杯喝下的时候你口渴的程度就减少了,相应的对于第三杯的渴望值就变小; 第三杯时就不想喝了。就是这种道理,人们通常在满足需要之后渴望值就不断减小。所以就要求高校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这个原理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利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设置岗位机构,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追求人才的最大使用效率。

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把这种原理应用在教师的奖励制度上。比如第一年你得奖了,就给一千元的奖励; 第二年时又得奖了,就给两千元的奖励; 第三年时,连续得了就给四千元的奖励,把连续得奖和奖金的基数增长联系到一起,不断满足教师们对奖励的饥饿感,使他们作出最大的努力,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 3据木桶定律,培训 “短板”的教师,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

经济学上有木桶原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木桶想要装满水的话,就必须要保证每条木板是整齐和完好的,如果其中的一块木板有缺口,那么木桶是无法盛满水的。这个道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是一样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要注意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不能只重视一部分。

一所高校师资的整体水平不是取决于学校少数的优秀教师,而是在于整个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在高校的教育上很多都是只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对那些教学能力差,学术水平不高的教师重视不够。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实际的资源分配上存在着论资排辈的情况,真正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却资源短缺。这就要求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多注意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同等发展的机会。

2. 4鲶鱼效应

挪威人发现了鲶鱼效应,这种效应也被经济学中广泛地利用。在沙丁鱼中放入一条鲶鱼成功地让沙丁鱼感受到了危险,产生了紧迫感,提高了沙丁鱼的存活率。鲶鱼效应是激活员工队伍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学校要适当地引入一些鲶鱼性的教师,这些教师会对原来的体制产生强烈的冲击,打破平静,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刺激其他教师,使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鲶鱼效应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们淡弱的忧患意识和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并且使他们明白如果没有优秀的表现就会被淘汰。

2. 5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个体、组织或者是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马太效应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就比如说,牛顿和一位默默无名的研究者在同一天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是对于普通的公众来说,人们更愿意相信牛顿而不是那个默默无名者。

高校里有很多教师在某一方面作出了很大成就,学校对他作出了非常高的奖励和肯定。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荣誉可能会让他们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满足成就、不思进取,甚至是恃才自傲。这种现象就是马太效应的负面作用了,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论

人力资源的管理在高校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新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发挥出高校教师资源的潜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摘要:现阶段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它能让人们充分去利用身边的资源,以最小代价求得最大的收获。因此,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就能够更合理地去配置人力资源使用,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和内涵。同时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去,对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的最大化都有着积极作用。

矿产资源经济学分析 篇7

关键词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增长;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15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23

“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前者认为,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快;后者认为,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比相对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虽然两种假说在学界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但在当今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我国是否存在“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如果不存在,什么因素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本文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两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新兴古典模型并进行超边际分析,对提出的命题进行实证检验,为政策工具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高度关注。Malthus T R[1] 认为过快增加的剩余人口会消耗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打破经济增长的正常秩序,降低人均消费水平。Solow[2]认为,资本一定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单位产出就越少。Krugman[3]将D—S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国际贸易中,预见人口规模越大,均衡的消费品种类越多,生产率越高,每种产品的成本越低,人均真实收入就越高。Easterlin[4]发现没有合理的数据显示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自Gelb[5]首先提出资源诅咒以来,学术界关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Wright,Czelusta[6]认为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统计学选择性误差问题。Lederman,Maloney[7]认为,资源诅咒的结论缺乏稳定性,部分指标的筛选缺少相关性,另外,限于数据的制约,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所依据的跨国数据难以准确描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Alexeev,Conrad[8]用人均资源占用率来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结果表明,在长期,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

在国内,学界对于是否存在资源诅咒,并没有达成一致。徐康宁、王剑[9],胡援成、肖德勇[10]等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个层面上资源诅咒存在。方颖、纪衎、赵扬 [11]转换了自然资源丰裕度的衡量指标,发现在城市数据层面资源诅咒并不成立,不过资源丰裕的城市对省内其余城市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

我们认为,关于“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学界之所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依据和检验技术两个层面。在理论分析层面,现有文献大多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研究重点放置于资源分配,而忽略了组织结构。在实证检验层面,现有文献一方面各自独立地对“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进行检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仅注意搜寻经济增长的一般要素,而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真正支撑点和动力源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分工演化,运用新兴古典全局均衡分析方法,将资源分配和组织结构融为一体,综合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系统阐述了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资源诅咒”和“人口规模”等命题均是伪命题,交易效率才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动力。只有通过交易效率的传导作用,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才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2 构建模型与超边际决策

王智新等: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2.1 产品和资源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12]

经济系统有M个事前相同的消费者—生产者,包括两种产品x,y。该经济系统的决策问题可以表示为:

摘要 虽然在学界“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但在当今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紧迫。我国是否存在“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本文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得出以下结论:两种假说在中国根本不存在;无论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状况如何,不同地区均可通过交易效率传导机制实现经济增长。具体来说,不同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的地区可以积极探索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大幅改善交易效率,诱导不同类型的社会实验和组织创新,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这些结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界存在的争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政策层面上,由于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仅是经济增长的两种要素,交易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所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分工深化和提高交易效率。

关键词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增长;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15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23

“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前者认为,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快;后者认为,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比相对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虽然两种假说在学界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但在当今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我国是否存在“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如果不存在,什么因素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本文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两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新兴古典模型并进行超边际分析,对提出的命题进行实证检验,为政策工具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高度关注。Malthus T R[1] 认为过快增加的剩余人口会消耗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打破经济增长的正常秩序,降低人均消费水平。Solow[2]认为,资本一定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單位产出就越少。Krugman[3]将D—S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国际贸易中,预见人口规模越大,均衡的消费品种类越多,生产率越高,每种产品的成本越低,人均真实收入就越高。Easterlin[4]发现没有合理的数据显示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自Gelb[5]首先提出资源诅咒以来,学术界关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Wright,Czelusta[6]认为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统计学选择性误差问题。Lederman,Maloney[7]认为,资源诅咒的结论缺乏稳定性,部分指标的筛选缺少相关性,另外,限于数据的制约,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所依据的跨国数据难以准确描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Alexeev,Conrad[8]用人均资源占用率来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结果表明,在长期,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

在国内,学界对于是否存在资源诅咒,并没有达成一致。徐康宁、王剑[9],胡援成、肖德勇[10]等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个层面上资源诅咒存在。方颖、纪衎、赵扬 [11]转换了自然资源丰裕度的衡量指标,发现在城市数据层面资源诅咒并不成立,不过资源丰裕的城市对省内其余城市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

我们认为,关于“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学界之所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依据和检验技术两个层面。在理论分析层面,现有文献大多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研究重点放置于资源分配,而忽略了组织结构。在实证检验层面,现有文献一方面各自独立地对“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进行检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仅注意搜寻经济增长的一般要素,而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真正支撑点和动力源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分工演化,运用新兴古典全局均衡分析方法,将资源分配和组织结构融为一体,综合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系统阐述了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资源诅咒”和“人口规模”等命题均是伪命题,交易效率才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动力。只有通过交易效率的传导作用,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才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2 构建模型与超边际决策

王智新等: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2.1 产品和资源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12]

经济系统有M个事前相同的消费者—生产者,包括两种产品x,y。该经济系统的决策问题可以表示为:

式(1)代表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其中x,xd,y,yd分别是最终产品x的自给量、需求量和产品y的自给量、需求量。式(2)代表最终产品xx的生产函数,其中,xs代表最终产品的供给量,rx代表生产最终产品x所用的初始资源,lx代表生产产品x的劳动和专业化水平,α,β分别是rx,lx的弹性系数。式(3)与式(2)相似。式(4)是每个人的时间约束,式(5)是每个人的初始资源约束,其中r0对每个人均相同,既是每个人拥有的初始资源量又是人均资源拥有量。式(6)表示资源约束。其中r0是每个人拥有的初始资源量,也即资源禀赋,rx是生产产品x所消耗的资源,ry是生产产品y所消耗的资源。

2.2 新兴古典模型一般结构和超边际全面比较静态均衡:不存在固定费用 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情况下,根据个人最优决策的库恩—塔克定理可得,个人绝不购进和自给或出售同一种产品;个人至多出售一种产品。由此,可以考虑到建立不同的生产和交易组织结构的可能性,该经济系统具有两种结构:自给自足结构PN和完全分工结构CN。其中,字母N代表不存在固定费用。分别建立两种结构的最优决策模型,利用效用均衡条件和供求平衡条件,可以得到个人效用函数,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两种结构的人均真实收入:不存在固定费用

将结构PN和CN的人均真实收入进行比较,产生新兴古典全部均衡的比较静态结果,即当0

2.3 产品和资源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12]

(6)

其中,a代表每种生产活动中固定的资源费用,b代表每种生产中的固定学费用和其他固定费用。其他与产品和资源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相同,不再累述。

2.4 新兴古典模型一般结构和超边际全面比较静态均衡:存在固定费用 在存在固定费用的情况下,根据个人最优决策的库恩—塔克定理,结合Yang[12]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两个结构的个人效用函数,具体结果见表2。

将结构PY和CY的人均真实收入进行比较,产生新兴古典全部均衡的比较静态结果,即当0

(11)

从式(9)、(10)、(11)中可以看到,UPN、UCN均与资源禀赋r0、交易效率k呈正向关系,而与人口规模M呈反向关系。结构达到均衡时的交易效率与资源禀赋r0、人口规模M无任何关系,仅与生产条件参数呈反向关系。

由此,可以推出

命题一:在满足一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生产产品不存在任何劳动固定费用(学习、培训等费用)和资源固定费用(运输、加工等费用)时,对于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分工水平来说,降低资源禀赋,扩大人口规模,是毫无作用的。不断增加生产条件参数,降低均衡交易效率阀值,提高经济活动分工水平,引导一种较低层级的均衡结构向较高层级的均衡结构更快地跃迁,实现经济增长。

分别对UPY、UCY、k″求导,可得

(14)

从式(12)、(13)、(14)中可以看到,UPY、UCY均与资源禀赋r0呈正向关系,与资源固定费用a、学习固定费用b呈反向关系,而与人口规模M无任何关系。结构达到均衡时的交易效率与资源禀赋r0呈正向关系,与学习和资源固定费用呈反向关系,与人口规模M无任何关系。

由此,可以推出

命题二:在满足一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在生产产品存在劳动固定费用和资源固定费用时,不断降低固定费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提高了交易效率阀值;不断降低资源禀赋,虽可降低交易效率阀值,却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不难发现,人口规模在提高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中作用非常微妙。在无固定成本中,尽管降低人口规模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其变动对提高分工水平没有任何影响;在有固定成本中,人口规模对提高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无任何影响。推动经济结构变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交易效率,而不是人口规模。

因此,可以推出

命题三: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人均真实收入)不是Malthus T R[1] 、Solow [2]等宣称的消极影响,而是Yang,Shi [13] 论述的中性影响。

同时,资源禀赋在提高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中作用值得思考。在无固定成本中,降低资源禀赋,无作用于分工水平的提高,但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有固定成本中,提高资源禀赋,增加了均衡交易效率阀值,减缓了经济结构实现快速跃迁的步伐。

由此,可以推出

命题四: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是相对固定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线性的、间接的,必须通过交易效率实现作用传导。即使资源丰裕,但没能改善资源产业政策设计,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扩大国内市场容量,就有可能减弱社会分工潜力,降低交易效率,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容易出现“资源诅咒”。反之,如果积极进行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大幅度改善交易效率,诱导不同类型的社会实验和组织创新,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上命题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其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英国为例,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在人口规模方面,饥荒和瘟疫的不断泛滥,导致英国人口规模长期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1701—1751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规模仅增长5%,其中18 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40年代以前年均增长率只有0.25%,人口规模低于同时期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国家,这种状况直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才有好转[14];在资源禀赋方面,由于生活资料需求加速、造船工业快速发展、制造业能耗迅速增加、圈地沼泽地排水造田等原因,英国在18世纪末森林覆盖率仅有5%—10%[15]。面对人口规模过少和资源禀赋(木材)羸弱的困境,英国大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通过《垄断法》,保护发明者的知识产权和实际收益,提高议会对皇权的制衡能力,增加对居民私有财产尤其是土地私有产权的保障力度,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政府信用债券化,各种金融业务、中介组织和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伦敦证券市场形成并逐步完善成熟,有效地改进了专业发明人与社会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易效率,最终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并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4 实证检验

为检验以上命题的正确性,考虑如下的计量模型:

(15)

其中,下标i代表地区,本文按照《中国统计年鉴》,选取全国三十一个单元,t代表时间,本文选取1997—2010年,GDP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c0为常数项,Popu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人口规模。Carb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煤炭基础储量,一方面是由于煤炭是比较基础和普遍的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由于我国是从2003年开始对各地区主要矿产基础储备进行统计,为了保持数据的连贯性,采用一阶差分的方法来计算1997—2002年各地区的煤炭基础储量。Tran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交易效率,用公路里程和人口规模的比重来代替。本文接受Sachs、Warner[10—11]等的建议,在回归模型中增加了开放程度虚拟变量Dopnit,用以表示第i地区第t年份是否是开放的地区。如果地区i是沿海城市,則Dopni取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uit为随机扰动项。与时序、截面模型相比,面板模型综合利用合成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反映研究对象在实践和截面单元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征,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

本文选取某地区某年的人口数量绝对值来反映人口规模,避免因指标换算带来的信息流失问题。Alexeev,Conrad[23]认为,在研究资源诅咒问题时,人均指标应该是比较好的度量指标。本文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一方面没有资料显示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倾向于得到错误的结论,另一方面是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为了更准确反映各地自然资源的状况,本文选取煤炭基础储量作为各地区自然资源丰裕度的度量。各地区运输线路包括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和公路里程等,但并不是各地都具备前两者,而公路里程则是一种常见的运输方式,具有普遍性、便利性和基础性等特征。为了测量交易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模型中加入了交易效率指标,用公路里程和人口规模的比重来代替。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1997—2010年我国31个地区的相关变量,数据全部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表3利用31个地区1997—2010年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最小二乘法,检验了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当各地区的GDP仅与人口规模回归时,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水平的系数为2.983,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当各地区GDP仅与资源禀赋回归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水平的系数为—5.519,但也不显著。当各地区GDP与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回归时,回归系数依次是2.968、—2.301,但在统计上同样不显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各地区GDP与交易效率指标回归时,在统计上显著为正,回归系数是1.282,表明经济增长与交易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加入了开放程度虚拟变量以后,我们仍然发现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为检验交易效率的传导效应,考虑如下的计量模型:

(16)

与第一个计量模型相比,我们将Tranit设定为因变量,同时在回归中增加了虚拟变量Dit,其中D1,it表示一个地区i是否为资源丰裕的虚拟变量,如果第i地区第t年的煤炭基础储备排名前十,我们认为该地区是资源丰裕的地区,样本中这些地区的D1皆取值为1,其余地区取值为0。D2,it表示一个地区i是否为人口众多的虚拟变量,如果第i地区第t年的人口数量排名前十,我们认为该地区人口众多,样本中这些地区的D2皆取值为1,其余地区取值为0。我们试图通过虚拟变量Di的设置反映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对交易效率的传导效应。

表3 “资源诅咒”和“人口规模”假说的检验结果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D1、D2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意味着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可能存在交易效率传导机制。在不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D1、D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3 28371、1 52773。在加入开放程度虚拟变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变量后,D2的估计系数变得不显著了,但D1的估计系数是3 118.01,在统计上仍然非常显著。

5 结 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储备不足且不均,“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是否存在,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的研究课题。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在中国根本不存在。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推导出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的结论。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事实加以佐证,最后建立了一个面板数据模型,同样得到了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学界一直存在的争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依据和检验技术存在缺陷。在理论分析层面,现有文献大多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忽略了组织结构。在检验技术层面,现有文献既忽略了“人口規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之间的联系,又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真正的支撑点和动力源。

其次,无论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状况如何,不同地区均可能通过交易效率传导机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生产活动中是否存在固定的资源费用和学习费用,本文分别建立两种类型的新兴古典模型,通过超边际全面比较静态分析和边际分析,形成了全局均衡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交易效率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要素,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通过交易效率的传导机制实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以来,在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经济增长支撑点和动力源的争论。本文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种争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最后,政策设计层面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分工深化和提高交易效率。本文结论显示,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仅是经济增长的两种要素,交易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因此,我国政府政策设计层面应该更加趋向于如何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取消地区保护主义的壁垒,尽量扩大市场容量,不断进行社会实验和组织创新,加快制度变革进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分工深化,不断改善交易效率,降低均衡交易效率阀值,引导一种较低层级的均衡结构向较高层级的均衡结构更快的跃迁,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lthus T R.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98:28—36.

[2]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3]Krugman P R. 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J]. NBER Working Papers 033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1979.

[4]Easterlin R A. Effects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67:369.

[5]Gelb A. An Oil Windfall: Blessing or Curse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6]Wright G, Czelusta J. Resource—based Growth: Past and Present[J]. In Daniel L,William F M. Natural Resources: Neither Curse nor Destiny[M]. The World Bank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 C. & Palo Alto,2007.

[7]Lederman D, Maloney W F. In Search of the Missing Resource Curse [R].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4766, The World Bank, 2008.

[8]Alexeev M, Conrad R. The Elusive Curse of Oil[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3) :586—598.

[9]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78—89.[Xu Kangning,Wang Jia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Linkage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6,(1):78—89.]

[10]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21—30.[Hu Yuancheng, Xiao Dey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shold and Natural Resources Curse:based on Inter—provincial Level Panel Data of Empirical Research[J].Management world, 2007, (4): 21—30.]

[11]方颖,纪衎,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11,(4):144—160.[Fang Ying, Ji Kan, ZhaoYang. Whether China Exists “Resource Curse” [J]. The World Economy, 2011, (4): 144—160.]

[1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3—354.[Yang Xiaokai. Economics Principle [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1998:343—354.]

[13]Yang X K, Shi Heling.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2):392—398.

[14]Deane P, Coll W A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M]. London,1964:231—242.

[15]Williams W. The Earth as Transformed by Human Ac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81.

Empiric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cale,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WANG Zhixin1,2 LIANG Cui3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China;

2. Finance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0,China;

3.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0,China)

Abstract Although “population scale” hypothesis and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have yet to be admitted in academia,it is especially urgent to have another look at the roles that population size and resources endowment play in economic growth at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crisis and resources crisis today. Are there “population scale” hypothesis and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in China? By building and analyzing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models, we draw conclusions that two hypotheses do not exist in China, and it is possible for different districts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by transaction efficien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no matter how population scale and resource endowment are. Specifically,different districts which have different population size or resources endowment situation can create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mote the economy fast growth by actively exploring system reform, improving the level of labor division, improving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greatly, and inducting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experiments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s. To some extent, the conclusions clarify some debates in the academia, an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In the policy level, as the population scale and resource endowment are two elemen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is the supporting point and power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panding the market size, deepening the labor division and promoting transaction efficiency.

上一篇:骆驼山追忆优美散文下一篇:祭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