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2024-10-29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精选9篇)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篇1

社区矫正, 作为一种相对于监禁矫正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从试点到全国各地普遍实施已经有10个年头, 在此期间, 它有效地促进了对罪犯的改造, 同时也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但是, 它同时作为一种“新事物”,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目前主要集中在经费投入不足, 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不够及矫正工作人员的非专业化,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而目前学者大多只从制度层面上对此进行理论分析, 而很少结合实际的实施效益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所以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对社区矫正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并希望由此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社区矫正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概述

所谓社区矫正, 也叫社区矫治, 是指将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继续监禁的罪犯放到社区内, 由专门的政府机构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法定的期限内, 矫正这些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他们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经济决策方法, 常用于政府部门为了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从而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具体而言, 社区矫正成本是指国家和社会力量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对罪犯的刑罚和矫正目的而对每个罪犯实际投入各种资源的总量。社区矫正效益是指通过对罪犯执行刑罚而产生的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所以, 通过比较两者的成本和效益, 从而评估社区矫正项目的价值。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 是一种需要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产品, 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同时, 政府作为“理性人”,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 也会面临着如何将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问题, 而成本——效益理论就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工具。一般而言, 在有约束条件的限制下, 实现最优化的供求点应该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水平。所以, 社区矫正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国家对此的投资原则应当是:最后一笔实施社区矫正的花费所得到的边际效益恰好等于为支出此项开支的运作所需缴纳的税金。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 说明供过于求, 成本投入过剩, 矫正措施干预过度, 应予以减少;如果边际成本低于边际效益, 说明最佳效益尚未实现, 立法执法的投入不足, 应该扩大成本的投入, 如图所示。

注:边际成本曲线MSC表示, 随着犯罪的减少, 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逐渐增加。而边际效益曲线MSB表示, 随着犯罪的减少, 所得到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D点表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均衡点。

二、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的成本——效益对比

如果将刑罚的投入看做成本, 刑罚的成果看做效益, 那么, 刑罚每年改造的效率=每年的成果÷每年的收入=总成果÷年限÷每年投入 (E=G÷Y÷C) 。监狱矫正和社区矫正最明显的产出都是将罪犯改造为一个“新的生命力”, 将之设为总成果G。而由于监狱和社区矫正对罪犯的改造力度不同, 其改造成功的年限也就不同, 分别设为Y监和Y社。那么监狱和社区矫正的改造效率为E监和E社, 每年的改造投入为C监和C社。所以E监=G÷C监÷Y监, E社=G÷C社÷Y社。所以, 为了对比监禁矫正和社区矫正的改造效率, 我们构造的模型为:

E监/E社= (C社/C监) · (Y社/Y监)

如果E监/E社>1, 说明监狱的效率高, 应当选择监狱作为执行方式;如果E监/E社<1, 说明社区矫正的效率高, 应当选择社区矫正作为执行方式。

1.监禁矫正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监禁矫正模式下, 成本可以具体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 (1) 监狱折旧费用, 如固定资产的投入折旧; (2) 监狱运作的费用, 主要有狱政设施投入、罪犯改造经费投入、罪犯生活费投入、罪犯劳动所必需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的投入及其他专项经费投入等; (3) 政府人工费用, 主要有监狱工作人员的报酬、培训等费用。第二部分为间接成本, 它包括: (1) 管理成本, 它是由监禁矫正中政府对其内部行刑部门的利益进行协调而产生的成本; (2) 不确定成本, 罪犯长期与社会隔绝产生心理障带来各种社会问题所付出的成本; (3) 行刑的错误成本, 对罪犯的刑罚执行错误所付出的成本, 既包括对犯罪人的物质赔偿, 也包括因行刑错误导致的公众对国家司法的不信任。行刑的错误成本也有高低之分, 较重刑罚的错误成本要高于较轻刑罚的错误成本。

监禁矫正的刑罚收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威慑犯罪;通过对已然犯罪分子进行处罚, 从而威慑将要犯罪的人。 (2) 惩罚犯罪;通过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从而对他所实施的犯罪进行有效的惩罚。 (3) 改造犯罪;通过在监禁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改造计划从而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4) 剥夺罪犯的权利。当一个罪犯判刑之后, 他就不可能对监狱外的其他人进行犯罪。

2.社区矫正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社区矫正模式下, 我们把对罪犯矫正的成本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直接成本, 主要包括: (1) 办公成本, 即社区工作者购置办公用房及设备的费用; (2) 政府委托费, 政府委托专业的社会工作社团对罪犯进行帮教和服务工作的费用; (3) 政府人工费, 司法行政机关人员费用;第二部分为间接成本, 主要包括志愿者投入、社区捐赠。

社区矫正的刑罚收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 罪犯免受监禁矫正环境的消极影响, 并利用社区和社会的资源开展有关的改造活动, 形成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改造。其次, 社区矫正并没有切断犯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这样既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创造价值, 也能摆脱“监狱人”的标签, 更好的融入社会。

根据上面对监禁矫正和社区矫正所需的各成本与效益的具体项目分类, 我们从政府角度分析来看, C社的成本相对于C监而言, 减少了监狱的折旧费用和运作费用等政府的财政支出。据学者的有关统计, 社区矫正一般花费不会超过监禁费用的20%。所以C社/C监≈0.15。而对于两者的改造年限而言, 一般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监禁刑三年以下的罪犯, 社区矫正的时间是介于0~5年之间, 所以社区矫正需要更长的改造年限, 但大体相差不大, 所以大致可以将Y监/Y社比值设定为在1~2之间。根据前面构造的模型, 可以得到E监/E社的值大体在0.15到0.3左右, 是小于1的, 也就是说社区矫正从政府角度而言是一种比监狱矫正更具有效率的刑罚执行方式。这个只是大概的一个估算, 西方国家由于实施社区矫正形式的非监禁刑时间已经比较长, 所以由他们的实证研究看, 社区矫正的成本也是较监禁矫正的成本更低 (见表1)

三、对中国目前实施的社区矫正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社区矫正相对监禁矫正具有更高的效率, 那么中国引进社区矫正就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实施它也就成为了必然。但是社区矫正毕竟是一种“舶来品”, 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推行也就需要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10年的实践, 中国社区矫正的现状如何?是否符合经济学的最优化的考量呢?

1.对投入社区矫正的成本进行分析

社区矫正的有效实施, 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直接成本投入。 (1) 办公成本, 即社区工作者购置办公用房及设备的费用; (2) 政府委托费, 政府委托专业的社会工作社团对罪犯进行帮教和服务工作的费用; (3) 政府人工费, 也就是司法行政机关人员费用;还包括社会志愿者、社区捐赠等间接成本。

首先, 从办公成本与政府人工费用来看;它是实施社区矫正的基本保障, 包括基本设施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招聘。目前, 各省市社区矫正组织构成一般都是采取成立以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 在司法行政机关下设办公室, 具体工作职能由基层工作管理部门或者监狱、劳教、刑释解教人员管理部门承担的方式。所以最终的工作落实在基层司法所, 而司法所的办公经费都是来源于地方财政, 财政投入多, 社区矫正工作落实的就好, 财政投入少, 各项工作只能疲于应对。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 因为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只有1人, 多的也只有2~4人, 办公用房简陋不堪, 大多数还没有配备微机等基本的办公设施, 同时他们还需承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十几项其他工作, 所以无暇顾及社区矫正工作。

其次, 从委托社会工作社团对罪犯的帮教和服务工作的成本来看。这是政府为了弥补“政府失灵”, 而采用的将公共产品由完全垄断转为与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的一种提供方式。这个方面中国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上海的做法是从公安、监狱系统选派的干警和向社会招聘的人员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北京的做法是“政法委统一领导, 司法局组织实施, 政法各部门协作配合, 司法所具体执行”, 专业矫正人员包括司法所干部和抽调的监狱干警和社会志愿者。天津的做法是司法局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实施, 监狱局向各区派驻1~2名监狱警察协助司法局开展工作。各街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站, 成员由责任民警、居委会治保主任、群众代表等组成。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的社区矫正服务仍然主要是由政府垄断提供, 虽然在后期也建立了如“北京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等社会组织, 但是毕竟是少数, 而且它的性质也还是隶属于政府, 行政化色彩浓厚, 独立性不强, 根本不能发挥与政府共同投入资源, 共同承担风险, 共同分享收益的职能, 也就不能节省政府的相关成本。

最后, 从社会投入的成本来看。社区矫正投入的直接成本大部分是由政府财政来解决, 还有一部分间接成本是需要社会志愿者以及社区捐赠来实现。社会志愿者是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 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 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的人员等。有学者做过一个关于对社区矫正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 其中只有13.7%比较了解, 而68.3%的人听说过但不了解, 17.4%的人没有听说过。所以目前存在的状况是只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而广大公众对于社区矫正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够, 同时因为“重刑思想”根深蒂固, 以及对服刑人员危险性的担忧也让他们对社区矫正服务漠不关心。

所以, 由前面各项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如表2的总结。中国目前社区矫正的各项成本投入都严重不足, 而且存在地区不均衡的现象。

2.对社区矫正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

刑罚执行方式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个是惩罚改造犯罪人, 一个是预防犯罪。但是, 不论是监禁矫正还是社区矫正, 体现矫正效益的直观方式都是再犯率的降低与否。

目前, 社区矫正, 是由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专业社工以及社区志愿者组成多元化的工作主体, 通过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分级, 并制定“一对一”的帮扶计划, 从而帮助解决他们在就业、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使之得到更好的改造并适应社会。根据上海市社区矫正办公室的统计, 2004年, 上海市社区矫正对象期满后一年内重新犯罪率为0.67%, 2005年为0.70%:而根据上海市连续七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监狱矫正对象刑满释放后一年内的重犯率平均为3.2%。

所以, 由前面的相关表述及图表显示, 我国目前在社区矫正的效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使得再犯罪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四、中国社区矫正实现最优化的几点策略

在将中国社区矫正实施的现状与实现最优化模型结合进行分析, 发现中国目前所处的状态应该是在D点左边, 也就是边际效益高于边际成本, 成本投入不足, 效益不明显。所以, 为了实现社区矫正的最优化目标, 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大成本的投入。

一方面, 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的投入。社区矫正可以节省成本, 但是并不代表就不需要成本。要改善现状, 就需要改变由地方财政自筹资金方式, 改为由中央财政提供社区矫正专项经费, 保障社区矫正的基本物质需要和专业人员的培养, 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额外的经费补助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要结合高科技的发展, 提高社区矫正相关设备的配备, 比如手机定位系统随时了解矫正对象的行踪, 减轻矫正主体的工作。

另一方面, 要加大社会成本的投入。社会成本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加大社会服务组织等第三部门的投入, 一个是提高志愿者的参与度。对于社会组织的投入, 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服务组织等是具有行政隶属性与无竞争性, 从而造成无效率性。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就需要建立更多的社工组织参与改造罪犯的工作之中, 或者采用吸引已有的社团组织参与竞标的方式, 来产生激励机制, 制造工作压力, 从而提高社工组织的服务质量, 增强组织本身的生命力。而对于志愿者的参与, 加大宣传力度是主要方式。比如社区矫正的相关执法主体可以主动与各大高校建立联系, 比如可以采用设立实习基地, 暑期实践基地等方式, 招募一些在校社会学、心里学、法学相关学科的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区矫正的工作之中。同时, 在服刑人员社区内也可以联合居委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让大家都参与其中, 让服刑人员感受周围对他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张凯, 姚宏科.社区矫正分析[J].中国刑事法, 2009, (9) .

[2]刘江华.试论我国监狱罪犯矫正成本及效益[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2) .

[3]冯玉军.论法律均衡[J].西北师大学报, 2000, (4) .

[4]王志红.社区矫正之效益分析——基于经济学成本——效益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9, (18) .

[5]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6]孙辉.罪犯的监狱矫正与社区矫正模式比较——以上海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 2007, (7) .

[7]胡虎林.社区矫正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8]汤肃天.社区矫正与矫正质量的提高[J].当代法学, 2004, (4) .

[9]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篇2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会计人员对相关会计活动进行记录、计量、报告、分析等来产生企业会计信息,这其中企业成本会计信息是重要内容,成本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统一。正是在日常的成本会计信息管理中,会计人员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会计制度要求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各项成本要素进行计量,并定期产生会计报告,整理分析相应的成本信息,以此为企业管理层、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一、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构成分析

成本会计信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成本,通过企业成本分析研究企业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一般来讲,企业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成本会计信息中,其成本的构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要素:

1.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企业的成本会计信息源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相关会计活动中会计要素的收集、汇总、记录、计量、确认以及报告、分析等相关流程步骤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最终将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转化为成本会计信息,这个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产生相应的信息生成成本。这其中就需要会计人员人力费用、相应的办公设施及办公软件等来作为物力支撑,产生成本。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于会计报表的审计活动所产生的审计费等也属于成本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的会计处理,其相应的会计生成成本会更高些,总的来讲,这些会计信息生成成本都具有可计量性的特点。

2.会计信息传递成本。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产生的,但同时会计成本信息的使用者往往是企业管理层、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成本会计信息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传递,才能真正实现为他们科学合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会计信息的传递过程就是会计报告的披露过程,这其中需要相关财务软件、人工传递等费用成本,产生期间待摊费用或者人工费用,这些都属于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构成要素。

3.管理机会成本。企业的会计报告按照信息使用者不同区分为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后者主要是为企业管理层服务的,属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它一般是根据企业管理层的信息需要来设定会计计量的方法和模式,相关会计信息因为不需要对外发布,管理层可以根据主观意愿来解释相应的成本信息,对于公认会计原则不需要完全符合。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定位,企业管理层可以依据主观意愿来解释相应会计信息,这就会造成管理者选择其中某一解释方式时形成管理的机会成本。同时,企业一般设置相应预算对企业成本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实际会计数值与预算会计信息之间的比较分析,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措施,促进企业目标实现。正是在管理层计划管理过程中,出于对相关计量方法和模式的主观选择,可能会对管理产生不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这就会造成企业管理中的机会成本,这也属于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构成因素。

4.其他相关成本因素。当前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例如企业在管理经营中可能会面临诉讼、谈判、信息技术培训等相关活动,这些都需要企业为之付出成本代价,通过诉讼成本来为企业生产管理铺平道路,通过谈判成本来降低企业成本,获得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培训费用来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等,这些费用成本的产生都增多了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效益构成分析

效益分析是企业成本会计分析中的另外一个方面,一般来讲,效益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成本的降低。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可以直接提升企业利润,增强企业效益。降低企业成本主要有下面方式,一是在不改变原先的技术手段、经济规模以及相应的产品质量等情况下,通过积极实施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组织企业生产以及降低企业日常消耗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企业成本降低的目的。

2.积极改变原有的成本发生基础。企业成本要素之间的管理联关系构成了企业成本发生的基础,因此基于对相关基础的分析研究改变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产品工艺及以产品流程等诸多方面有效改善成本发生基础。

3.提高企业利润。一般情况下,降低成本对于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还需要通过积极增加企业的利润。通过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数量、价格、市场份额等一系列指标来扩大企业利润水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4.在企业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通过积极运用企业成本会计信息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成本会计的重要应用,通过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有效管理企业薄弱环节,解决约束瓶颈,实现企业顺利发展。

犯罪成本的法律经济分析 篇3

一、有关于犯罪成本的法律经济考察基点

犯罪本身是一种理性的行为, 因为在犯罪实施之前犯罪人势必要经过各种牟利成本的考量之后再进行实施。我们在衡量犯罪行为的发生基点时, 除了对于犯罪行为的牟利成本, 还取决于犯罪人对于利益的偏好, 另外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因政策原因而造就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其中主要包含司法机关对不同罪行的支出、惩罚、上学、就业以及培训机会。基于此, 我们对付犯罪行为的主要策略就是提高犯罪人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成本, 而使得犯罪行为的获利与成本之间的差值减少。

我们对于犯罪成本的定义为, 国家或者社会因为犯罪人的犯罪行为, 以及因犯罪行为而必须支出的其他支出项目的综合。因此, 犯罪的成本不单是因为犯罪行为本身造成的损失以及因为犯罪行为造成人身伤害的医疗损失, 另外与因为犯罪行为而造成的一些长期的、间接的损失和支出。这其中还包括因为预防犯罪行为再次的发生而所必须要指出的必要开销和司法部门、刑事部门对罪犯实施抓捕、审讯和关押的过程中所必须要支出的费用。有关于犯罪行为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成本。直接的成本主要指的是犯罪人因为其犯罪行为的成功而必须要付出的物力以及财力, 我们也称直接成本为因为犯罪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比如:作案工具、作案需要付出的时间以及作案必需的经费;间接的成本主要是指的犯罪人因为犯罪人因为其犯罪行为而可能受到的法律惩罚以及道德惩罚以及因为公众对犯罪人的道德否定和违法犯罪行为而带来的犯罪人未来收入机会减少而带来的收益损失。

二、关于犯罪的成本与收益的法律经济分析

美国法学家Richard Allen Posner从“理性人”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他认为“犯罪的实施是因为犯罪人对于收益的评估超过了预期的成本, 其成本支出主要包括为实施犯罪行为而必要的支出, 如进行凶器的购置等, 犯罪的刑事处罚和犯罪实践的机会成本。而其获得的收益来自于其对于犯罪行为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满足。

(一) 与犯罪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犯罪人在实行犯罪前对其犯罪成本进行必要评估, 而犯罪行为则是犯罪人对犯罪的风险、与收益和犯罪的成本估算之后做出的选择。而犯罪人的偏好往往具有特殊性, 犯罪的主体所在的犯罪市场是一个隐形的市场, 犯罪的行为的实施存在着巨大的道德和法律上的制约。任何的一种犯罪都是以侵害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为基础使自己获得利益。犯罪的中心点就是“利益”, 这也是犯罪发生的经济根源, 同时也是经过对于收益和成本的理性计算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从微观的经济理论来看, 犯罪市场跟其他的竞争市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在市场达到均衡以后, 边际犯罪分子的收益便无法对犯罪的成本进行弥补。以盗窃罪来作为范例做以下分析:假如盗贼能够盗的东西价值为R元, 其因为犯罪行为的支出也就是净成本为C元, 此时盗贼回去的利润:P=R-C元。如果P>0, 也就是说R>C, 窃贼在盗窃中可以获得收益, 那么就有人会进入盗窃市场, 而那些潜在的盗贼就会因为盗窃的获利比现在从事职业的获利更多而进入盗窃市场。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窃贼以后, 窃贼能够盗窃到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少, 盗窃的边际收益也随之降低, 窃贼从事盗窃活动的每小时盗窃总额自然也会下降。

(二) 犯罪行为风险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犯罪是一种重要的产业或者活动”, 犯罪人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是经过理性选择的, 他们从事犯罪的相关活动之前对于犯罪的利益的是都进行了综合的评估, 并且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的一种放弃合法行为而从事的一种为牟取利益而作出的风险决策。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 犯罪分为为了回避因合法手段获利所产生和需要支付的必要成本而采取的行为。由于在合法交易的前提下, 这种交易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而这个高额的成本也就成了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主要推动因素。

(三) 犯罪行为惩罚成本的最佳制裁分析

在对于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是, 假如社会的法律结构已经给定了, 就是说需要在已经给定的刑法结构条件之下, 对犯罪的行为和因犯罪获取的利润最大进行分析。这样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对犯罪行为进行经济学角度的确认, 并且可以将对于犯罪市场分析纳入到一般经济学的框架当中去。

我们通常用惩罚以及概率的组合产生出犯罪的制裁水平, 这其中惩罚成本和执法成本必须要计算在内。我们对于执法成本的性质相对更清楚, 主要包括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等国家机关的相关支出。而惩罚成本我们却并不熟悉, 具体说来由于经济学的惩罚的程度和惩罚的成本是成正比的, 当我们将高概率的小惩罚移向低概率的大惩罚时, 惩罚成本的递增与执法成本的递减之间会在某一个点上达到一个最优的惩罚的组合, 我们称之为最佳制裁。

三、成本收益分析对犯罪预防的启示

(一) 从犯罪的预期效益来看

增大犯罪的成本以及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可以起到减少犯罪人犯罪收益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对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健全并且及时地对于制度的漏洞进行堵塞修补, 从而使犯罪人的犯罪空间最终消失, 从而可以起到降低犯罪的预期收益的作用。另外公安机关的侦查部门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于提高公安侦查人员的抓捕机会和提升破案率乃至威慑犯罪行为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 从犯罪人进行犯罪决策的依据看

犯罪人在对犯罪的风险, 收益以及成本等众多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权衡之后才会做出犯罪行为, 因此我们通常认定犯罪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时可以采用加大犯罪的成本和犯罪的风险从而使得减少潜在的犯罪人成为可能。当犯罪获取的收益小于犯罪行为的付出时, 潜在的罪犯很可能会实施犯罪行为;反之潜在的罪犯则不会选择实施犯罪行为。因此遏制犯罪的有效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对犯罪的成本进行提高。

(三) 从犯罪的刑罚惩罚成本看

刑事惩罚的成本是所有的犯罪预期成本中最高也是最主要的一项成本, 刑事惩罚成本值的大小对犯罪预防公式中的双方力量的对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要努力对犯罪的刑事惩罚成本进行加大, 并且对于犯罪行为要保持着适度的惩罚严厉性。努力对刑罚的体系进行完善, 推行轻罪轻刑的政策, 反对重刑主义的行为, 努力对资格刑进行完善并适时增加罚金刑。积极对于惩罚的及时性以及犯罪查处的及时性进行提高, 这也是对于犯罪人的主观风险感受提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推行刑罚越及时, 犯罪与惩罚之间的时间距离自然会缩短, 而其中与惩罚和罪犯之间存在的某种必然的因果信息也就会迅速传达到潜在的犯罪人, 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抑制犯罪心理, 使其能够更加正确的对犯罪的惩罚率进行准确的评估, 而最终这种评估很可能会使得最终放弃犯罪, 从而降低犯罪的可能性。

(四) 要加强道德建设

预防犯罪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加强教育, 让更多的人树立起”取之有道, 用之有方“的金钱观念, 这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人们的趋利动机, 加深人们对于合法取财观念的认识, 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公平、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如果全社会形成一种依靠道德和诚信来影响人们的一切生活时, 道德的力量就可以成功地遏制潜在的罪犯对于某些犯罪人在风险选择上面的力量。

在进行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分析时, 首先要考虑到犯罪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特征以及其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因素, 然后从犯罪行为的成本以及收益的相关理论两个方面来对于犯罪的成本进行分析。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细致分析发现关于犯罪成本的实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从犯罪人的角度来讲, 希望用最小的犯罪成本去争取最大的犯罪收益;从犯罪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角度来讲我们则可以采取一些好的办法来提高犯罪的相关成本, 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罪犯的收益率。

摘要:文章以法律经济学为基础, 通过对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收益和成本理论、惩罚成本理论、利润最大化理论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利用, 以新的理性犯罪人的角度作为主要出发点, 来对预防犯罪的制裁方案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以求达到在法律经济学的视野当中来对于价值目标来进行公平与效率的合理框定。

关键词:犯罪,成本效益,法律经济分析

参考文献

[1][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63.

[2]胡卫星.论法律效率[J].中国法学, 1992, (3) .

[3]李祖军.诉讼效益论[J].法学评论, 2000.

[4] (美) 波斯纳, 苏力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292;286.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不断上涨的自来水价格面前,供水企业依旧继续亏损,而居民却因水价涨幅过高过快而颇多怨言,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多年。水价是否合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水业市场化后的企业投资收益,是政府、企业、公众关心的焦点。鉴于管网供水的自然垄断性,如何在消费者承受力和企业效益之间寻求合理的水价也一直是国际性难题,世界水业市场也不乏民营化后因水价过高而被迫终止合同的先例。影响自来水价格的重要因素是水

价成本核算办法。

《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中的利润,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在北京水价格调整听证会上,申请单位的报告、水价格调整的原因和背景都是关于自来水公司的制水成本费用和企业经营亏损情况下提出的,自来水公司申请涨价的主要理由就是制水成本费用增加、设备折旧费用增加,水资源紧缺,企业亏损,但是企业经营成本费用如何界定?对此制水成本费用的财务信息的不真实性,不完整性以及成本费用的核算在于企业掌握,而不由政府监管,与规制,这就是不对称信息问题。如何有效的核算制水企业的制水成本费用,对于水价格的制定非常关键。

1、设备折旧费,改造费用可计入水价。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规定供水成本包括运行费、大修费、折旧费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费的其他费用。为了减低老化供水管网对自来水的污染,一些输水金属管道,相当部分未做内防腐,导致管道内壁结垢、腐蚀穿孔,漏水严重,使供水企业漏损率居高不下,供水企业在将老化和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效率,使供水企业漏损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加快与国际接轨、实现自来水直接饮用,保障饮水水质,全面提高自来水水质,避免输水管网二次污染导致水质不符合标准,将供水企业把管网改造的投资费用计入自来水价格成本。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供水企业管网改造的投资费用,进入自来水价格成本是合情合理的,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而闲置资产折旧和投资失误问题。

由于前期盲目规划,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供水设施能力供大于求的现象,有50%以上的大中型城市供水设施能力的供需比例大于1.5,超过80%的大中型城市的供需比例大于1,许多城市固定资产的折旧成为最大一笔成本。这些大量闲置的资产的折旧是否应该均摊入制水成本?错误投资是否也应得到同样的利润回报?构成水价成本的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管网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已有的自来水管网,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集中在1991年前,那时国家对水和水价的管理完全依照计划经济来运作;一部分是由自来水集团铺建、但国家给予行政补贴;一部分是近两年来自来水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完全由自来水集团自己铺建的。而国家投资建设和国家行政补贴建设的管网不应计算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企业固定资产不清晰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设备折旧费的真实性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水资源紧缺,水资源费的调整根本不能成为上调供水价格的理由。为了改善本市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的严重局面,国务院已决定修建南水北调工程,从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引水,调长江水北上,解决北京市及各沿线省、市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资金需要从自来水销售价格中筹集。

水资源费是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门用于我市的水资源建设

资金及南水北调资金。

现行征收标准为每立方米水0.60元,上缴市财政。水资源费是按自来水取水量征收,由自来水集团缴纳。由于自来水行业在产、供、销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水量损失,造成自来水取水量与售水量之间的产销差率,这部分的差额只能由自来水企业承担,减少了企业利润。水资源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制水成本费用纳入制水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是我们企业机制延续旧有模式在运行的实证,曾对北京市水价作过专项研究的中国农科院姜文来博士认为:我们过去的水价忽略了水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它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因此,在制定水价是应考虑水资源价值,而不应该只计算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折旧、维修等

等。1998年,他在论文《水资源价值模型研究》中运用数学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价值进行了模拟计算。我的看法:水资源是一种人人都享受的自然资源,国家征收的水资源费是为国家宏观自然资源调配所制定的水资源费,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筹集公用事业建设资金一种形式,应采取独立的征收方式,与水价格收费分开。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宏观资源调配管理工程,水资源的价格调整牵动的水价格上涨,为南水北调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是站不住脚跟的依据。南水北调工程,水务市场可资本运作,政府可低息贷款,企业可发行债券,由多渠道筹融资完全可建设到位,南水北调的水资源要在几年后才进北京,几年以后用水价格如何解释当前的水价格呢。水资源的匮乏,解决缺水的问题,不是无休止的涨价就能解决的,公共领域定价原则是成本加微利。如果不从制水企业那里解决根本问题,水价就是无休止的涨下去,呈几何级数的倍增,北京的水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3、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者预期的节水初衷是否有望实现,节水是否正在成为北京市民的自觉行动,拧紧每一个水龙头,这是政府调整水价的初衷。事实上,能否增强了北京市民的节水意识。有关方面要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据国家建设部的调查表明,当水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2.5%时,人们才会考虑节约用水;达到5%时,才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达到10%时,人们会考虑水的重复利用。水是北京的紧缺资源,不管水价涨不涨,水费的合理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有多少,都应该节水,这是市民的觉悟问题,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取决于公众的参与和行为的改变,只有当公民都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后果和节水的目的及重大意义时,才能达到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者预期的节水初衷。价格杠杆虽然可以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但也有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水价提高而形成节水

意识。

节水靠科学技术的管理方式方法,必要的高科技设施和严谨的法规约束。要加大社区落后节水设施的改造,加快推广先进的节水器具,有待于供水的全面技术改造革新,尽管水价调整,但浪费水,窃水现象仍然存在。调整后的北京居民用水综合水价处于高水平。在各大城市中遥遥领先。水价的上涨是否带来负面的作用,我们谁也不能预测。除了用水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需求量,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节水意识。因此,加快建立节水型水价机制,从水资源收费、城市供水价格、水费计价方式等七个方面改革现行水价体制。

4、尽管水价调整增加了用水大户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否企业不会直接将新增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是采取节能降耗等方式消化水价上涨带来的减利因素不可推测。水价上涨目前未影响到饮品零售价格,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丁广学表示,近期不会对啤酒、纯净水的价格进行调整。顺义一家果汁生产厂商也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水价上调对果汁饮料成本的影响有多大,公司尚未做出调整产品价格的决定。以生产桶装水享誉京城的雀巢中国,目前也没有调整桶装水价格,每桶纯净水仍旧是14元,每桶矿泉

水依然是16元。

水价调整势必对洗车、洗浴等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现在还没考虑提高洗车价格,洗浴业用水由原来的11.2元、31.2元、61.2元三档统一调整为61.50元,洗车业用水由21.20元调整为41.50元。目前,多数洗浴、洗车企业仍维持原有价格不变,对于洗车业的水价的调整,涨价幅度过高,将导致这一行业的很多企业难以生存,必然为此行业寻找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来水存在的“跑、冒、滴、漏”问题所存续的生存空间。近几年水价提价之后,用水大户,用水价高的行业用水量骤然减少,每次自来水调价之后,自来水的销售量都有所下降,平均下降的幅度在5%左右。同时,有一些洗车业、洗染店、洗浴业及游泳馆已经做好了调价准备。水价上涨后,洗衣价格将全面上调,调价幅度达10%以上,新的价目表已经印好,将在近日公布。

5、自2003年1月20日,本市调整自来水销售价格以来,本市的自来水供应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原水水质的恶化带来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上的变化,如自来水供水成本的增加、售水量减少及售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影响,致使本市的自来水价格已不适应当前的供水情况,调整水价非常必要。作为供水企业向政府以及市民申请上涨水价是依据不足,理由不充分。市自来水集团在调价申请中称,集团公司目前已将自来水成本的上升控制在最低限度,使2003年自来水企业利润达到盈亏平衡的水平。

但是,企业压缩成本费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是无限的,如果不通过调整自来水价格对成本上涨进行补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难以维持,必定出现亏损的局面。价格成本应依据同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经营者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标准成本费用的会计数据进行核算。“在没有形成供水企业间的竞争机制之前,如果没有行业横向的、科学的专业分析,就不能核定合理的成本。”对于许多企业以客观条件不同等理由来否认横向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傅涛)依靠科学系统分析和专家经验相结合完全可以建立权威的专业分析系统。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效益将更多地决定于管理的绩效考核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局限于企业自己的纵向比较,以原有不合理的净资产利润率来核定现有水价是有背于市场原则的。

6、我们国家一直对供水行业的政策是“保本微利”,如果按照其提出的水价方案涨价后有可能就是暴利了。为此这就是上市公司和各种投资基金追逐的对象。即公用行业一经开放便会衍生潜在的高额利润。“企业压缩成本费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是无限的,”是自我对于企业经营亏损的悖论,企业高层管理理念陈腐,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机制缺乏活力,管理缺陷导致成本不合理上涨,通过不合理涨价让市民付“烂账”,是导致制水企业经营性亏损的重要原因,也是根

本的原因。

但是这种经营性亏损不能靠水价格的上涨使国家公民受损,我市的水务行业是在国有企业采取政企合一垄断方式经营,造成许多管理问题。水价上涨并未带来市场机制的相应完善。我国水务市场机制的建立刚刚开始,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企业管理人员,改变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如何对于现在的国有企业进入经济市场领域生存、竞争、发展是十分紧迫的国有企业现实问题,为此我提出自然垄断市场范畴中的水务企业转型,是我们制水企业当务之急,并非耸人听闻。在调研中我认为: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是制水企业,供水企业,以及水务市场的特许经营,规范水务市场竞争,完善及监管水务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7、阶梯式水价的利弊。今年是水价“五年改革方案”的开始,城市水价究竟如何调整,在我们国家各个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用水、经营服

务用水、特种行业用水价格均上调。

2007年年底争取推行阶梯式水价。抄表到户是实行阶梯水价的前提,为切实加快抄表到户的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规定,供水企业应制订计量系统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增加的改造、运营和维护费用,可计入供水价格,在推行抄表到户中所发生的费用,在下次调价中再予以考虑,原已改造过的用户所出费用,其处理办法专题研究。低收入家庭每月减免5立方米水费,调整水价格也是节水的需要。水价是怎样制定的,北京市发改委提交给2004年听证会的《北京市调整水价并实行阶梯式水价初步方案》。所谓“阶梯式水价”,是在核定居民及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基本用量的基础上,对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超量累进加价。据悉,近年来,国内水资源紧张的银川、大连、深圳等城市已先后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办法。

而美国、日本、以色列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等地实行得更早。听证会提供了两个“阶梯式水价”版本,第一个版本以三口之家来定量,第二个版本以四口之家来定量,两个版本里又分别有1:2:5和1:3:5两套价差方案。详细的水量阶梯和水价计算方法见附表。例如:以四口之家的版本和1:3:5的价差计算,如果这家每月用水量为12立方米,则在水价上涨前后的水费相差31.8元。据了解,阶梯式计量水价可分为三级:级差分别为1:1.5:2,第一级水量基数按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12立方米以下(含12立方米)按基本水价计收水费;第二级水量基数,按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20立方米(含20立方米),12~20立方米部分按基本水价的1.5倍计收水费;第三级水量基数,按市场价格满足特殊需要的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20立方米以上,20立方米以上部分按基本水价的2倍计收水费。阶梯式水价—即所谓的水费“累进加价制度”,按人定量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但从目前北京市情况看,1、目前全市居民用户尚没有全部做到一户一表,另外,人户分离、一户多房等也带来了各种技术难题。

2、按人定量难度较大,不易操作。主要问题是人口变动情况难以掌握,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问题,房屋出租带来的人口频繁变动问题等等。为缓解水资源的短缺与水价低廉的矛盾,引进“阶梯水价”是个好思路,但从观念上认同到操作上推进,还需要政府做很多准备工作。政府与供水企业之间是一种公务委托关系,供水企业当然没有权利得到水费加价后的收益;在联合投资和任务民营化的模式中,供水企业及其投资方则有权(按照投资比例)享受因制水经营产生的收益。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水资源的产权归属。水资源性质上属于公共财产,加价收益也应当属于公共财产所有权人。上述两个理由都不是绝对的,需要与其他经济、政治、社会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确定水费加价的收益分配标准。

8、物价部门提出:水价实行的是成本定价法。所谓成本定价法就是依据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的成本,再加一定的企业赢利来定价的方法。其中自来水和污水处理成本计算,是从取水、输送进水厂、水厂生产、管网输送、排水、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成本的加权平均,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成本及计算方法。也就是说,目前的水价是由水务企业的成本决定的。构成水价成本的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管网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已有的自来水管网,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集中在1991年前,那时国家对水和水价的管理完全依照计划经济来运作;一部分是由自来水集团铺建、但国家给予行政补贴;一部分是近两年来自来水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完全由自来水集团自己铺建的。而国家投资建设和国家行政补贴建设的管网不应计算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在企业固定资产不清晰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成本的真实性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从事公用事业的企业的赢利水平有限制,其所说中水务限制在6%以内的“保本微利”状态。但这一规定必然使水务企业要在成本计算上寻求企业补偿。关于水价制订过程中,可能存在企业转移亏损成本的问题,一些原有“政企不分”体制下显现亏损的水厂、污水处理厂,的确将“扭亏”、“脱困”的目标寄托在水价上调上,这意味着他们希望把自己亏损的负担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水价上涨是应该的,但水价成本是怎么计算的?

构成水价成本的各个环节具体是多少?既然搞听证会制度,这些信息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供水企业合理成本的核定问题。《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听证会形式只能用于缓解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不可能指望几个外行通过短暂的会议就能科学地核定制水成本。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曾指出,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只有来自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给行业和企业一个合理的成本,为此2002年12月建设部已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我们知道成本累积系统上,计价方法有三种,即实际成本、正常成本、标准成本。当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时,产品成本的三要素皆采用实际费用发生数,此情形较常发生于公司的业务量少且产品种类单纯之时。相对地,当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法时,产品成本的三要素皆采用标准数,即标准单价〈预估费用率〉乘上标准投入量。由此在不确定制水企业成本如何构成的模糊状态下,阶梯式水价的方案,只能是亡羊补牢。近年来我国供水价格不断调整、供水企业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的现象较为普遍,2001年原国家计委、建设部组织了城市供水价格全国统一审价工作,从审价情况看,供水企业由于自然垄断原因,企业缺乏成本约束,人员膨胀与超前发展较为严重,这是供水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因此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将水价形成机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发展水源交易市场,开放水务市场,用招投标的方式将城市水务交由专业公司管理,政府只对公司的水质、服务、价格调整进行监督和审查,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确定水资源费为用水人指标的用水成本控制水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的热点问题,凡是能形成世纪热点的问题就一定会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和发展机遇。水有其自然属性,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水又有其经济和社会属性,不仅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靠水,同时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据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办公室、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等部门历时一年完成的《北京市用水调研与需水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每年共用水资源四十亿四千八百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八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九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工业用水。农村用水十九亿四千五百万立方米,河湖环境用水二千九百万立方米;河道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三亿立方米。从用水人我们得知:1949年以前,北京市用水(自来水)人口仅63万;现在,北京市民用水普及率达100%;与1949年相比,北京市总用水量增长了40倍,其中城市自来水售水量增长85倍;北京市住户每人每天用水量由过去的60-70升已上升到现在的100-110升;1992年,北京居民用水量15084万立方米,1998年达到23362立方米,6年间增长54%;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比例已占到全市用水量的37%左右,并正以每年4.4%的速度递增。

目前,北京的用水人口已超过1400万,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难以调节。面对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长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强城市供水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那么在水资源总量固定、水资源权属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水资源就是水的使用权问题。长期以来水行业的特征导致的自然垄断性、资本的高沉淀性、投资的低回报性、以及由于政府价格管制造成的低需求弹性。低水价政策不能马上调整到位,而用水人的水指标在自然人类生活中不会减少的,制定用水定额时,并不能简单地用总用水量除以总人口数。因为,北京市区流动人口很多,这部分人的用水量难以把

握。

城市供水行业的价格透明度,价格的听证,价格的制定,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实施,在实际制定城市用水价格之中,我们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用水人指标,制水业人工指标的成本控制,即成本结构的组成,不妨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本市自来水价格由两部分构成:自来水水价和水资源费。自来水水费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利润、税费、制水成本;水资源费是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据市政府有关部门介绍:水资源费专门用于本市的水资源建设及南水北调资金,由自来水集团向自来水用户征收并全额上缴。2003年自来水集团共上缴水资源费37361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2.98%.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1)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2)餐饮、旅店售水量10953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19.84%;(3)工商、事业售水量1936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35.07%;(4)洗浴业售水量167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3%;(5)洗车、纯净水售水量1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2%;(6)中水售水量11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2%;(7)农赔水售水量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1%.可以看出:居民用水量是售水量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并且,从近三年的售水量趋势分析,总的售水量每年以5%的比例下降,而居民用水量以3%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作为服务人口800万的制水行业自来水集团公司,我们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则人均用水人指标24591万立方米/800万人=30.78万立方米。2004年1至6月份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27743万立方米,则2003年全年人均用水人指标27743万立方米/800万人=34.67万立方米。2004年上半年实际人均用水人指标比2003用水增长3.89%.同时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2003年自来水集团工资及附加8597万元、管理费用6652万元、财务费用3246万元。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中工资及附加3482万元、管理费用3394万元、财务费用2312万元。则2003年全年人均制水人成本指标8597万元+6652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21.95元/人。2004年1至6月份3482万元+3394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11.48元/人,占2003年全年的52%.通过两项指标的对比不难我们看到,制水人的成本指标在不增加的基础上,用水人的指标增加是导致供水企业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集团供水的成本核算,财务分析不在于通常企业的财务分析,即:原水费是用于购买水库水和地下水所支出的费用,其比率无法控制。折旧费比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自来水集团用于新建供水设施、管网发展和开发新水源建设的投入资金较大

带来的。

人均用水人指标的增长导致制水业的成本增加,实现销售水量的增加导致税收的增加,由此带来的多供水多亏损,这种企业是在不取得企业市场化经营效益的基础上,为用水居民提供了福利,为稳定国家政治环境,为政府社会排忧解难。由此,我们一直解释的政策性亏损是否在供水企业中要正确定位。我们企业的战略定位是否错觉。是否是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企业是否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此产生疑虑。在由建设部近日召开的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24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对于在未来几年,要将北京的人口增速控制在1.5%之内,规划将考虑城市对人口的接纳程度。是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综合评判城

市发展规模的。

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1400万,但每天滞留在北京的人口达到1700万,根据资源情况来判断目标人口数目,北京自来水集团公司市区共有水厂11座,全市年供水量近6亿立方米,供水管线总长度达6330公里,供水服务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00多万,市区用水普及率达100%.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水源分为两大类,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其中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第五水厂、第七水厂的水源分布在永定河平原的中上部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第八水厂水源在潮白河冲洪积平原的中部。目前,集团公司有水源井、补压井260余眼,地下水供水能力90万立方米/日。地表水水源主要以密云水库为主。采用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有田村山净水厂、长辛店水厂、城子水厂、第九水厂,地表水的供水能力为175万立方米/日。另外,供应中水的第六水厂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一级水为原水,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日。在水资源方面,按照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北京也只能支持1700万人口。而且北京人口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针对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我们用水人成本指标的制定,制水人成本指标的控制,并对其分解用水人指标进行考核,统筹考虑。结合全市各单位的用水定额必须重新核定,确定企业计划用水指标基础上,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节水力度。附:

1、2003年自来水集团成本费用情况2003年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55201万吨,销售收入162604万元,销售税费18234万元,成本费用107009万元,上交水资源费37361万元,实现销售利润为零(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0)。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成本构成数额(万元)所占成本费用比率(%)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2741525.620.50 辅助材料22972.150.04 折旧费3991537.300.72 动力费96399.010.17 工资及附加85978.030.16 制造费用92488.640.17 管理费用66526.220.12 财务费用32463.030.06 合计1070091001.94 2、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情况销售收入82331万元,销售税费12058万元,成本费用53492万元,上交水资源费19990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4.28%),销售利润亏损3209万元(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3209)。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成本构成数额(万元)所占成本费用比率(%)

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1293724.190.47 辅助材料6841.280.2

折旧费2168140.530.78 动力费49369.230.18 工资及附加34826.510.13 制造费用40667.600.15 管理费用33946.340.12 财务费用23124.320.08 合计534921001.93 由于城市供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流动资金投资额较小,因此规模经营效益的特点十分突出。按照目前供水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计算,人工成本超过总成本20%以上企业,其赢利空间很小;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的企业,企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如果以日供水一万立方米配备十个人这一较先进的标准计算,日供水五万立方米以下的供水公司,在目前的平均水价基础上提高价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和体现经营的规模优势。这些经营困难比较大的企业只能靠制度创新优势来解决。这些供水企业可以全部放开,国家不参股也不控股。使出资人和经营者统一起来,减少政府决策机构,只有企业经营机构;实行机动灵活人事制度,以便减少管理费用。但是政府要规制企业的经营行为,同供水企业签定严密的经营合同,明确规定自来水水价和制水成本,供水水量及供水水质等要求,保留政府对供水特许经营权的最终裁定权。对有规模经营效益而目前水价暂时不能调整到位的供水企业,在水价到位之前可以考虑销售税费,水资源费的优惠政策,或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也可以考虑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方式,无偿使用市政划拨土地,或者另行安排经营性土地给予补偿。土地是城市建设中有限的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

风险导向审计成本经济学分析 篇5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成本,经济学分析

一、风险导向审计发展与审计成本

(一)风险导向审计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是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而来。1983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审计准则公告第47号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充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将重要性原则与审计风险模型一同运用,降低审计风险。有研究将以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20世纪90年代,职业界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计划进行分析以及分析性程序的应用,并辅以内部控制测试和更广泛的审计证据收集。2003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审计风险准则,于2004年12月15日后正式施行,强调注册会计师应执行风险评估,把重点集中在财务报表出现错报的高风险领域,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联系起来。近年来,IAASB主要致力于实现一套高质量的国际审计准则的目标,不断改进国际审计准则的质量,对国际审计准则作出了重大修订。风险导向审计能使审计师提供更高程度的保证,从而减少各利益相关者的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成本研究现状关于审计成本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包括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控制框架、控制对策等,研究视角有基于价值链、成本效益、质量控制和信息化的视角,研究方法多采用描述性、探索性方法结合简单量化方法。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成本问题,现有学术文献非常少,通过中国知网检索“风险导向审计”和“成本”仅有5篇文献。其中,殷翔龙对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成本进行了探析;郝玉贵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探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定价模型问题;方霞研究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权衡问题;郭丹华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视角对审计成本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从上述分析来看,关于审计成本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成本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审计实务方面,都有待加强深化。

二、审计风险模型解析

(一)基本模型风险导向审计即指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审计风险(AR)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MMR)和检查风险(DR),即:AR=MMR×DR。审计风险模型表示了风险要素间的定量关系。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

(二)审计风险四象限图实务中,审计风险水平通常以“高”、“中”、“低”进行定性描述。按照重大错报风险(MMR)和检查风险(DR)水平,审计风险模型可以用四象限图进行形象的描述,如图1所示。第Ⅰ象限表示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高,注册会计师检查风险设定为高,审计风险水平高。第Ⅱ象限表示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高,注册会计师检查风险设定为低,审计风险为中等水平。第Ⅲ象限表示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注册会计师检查风险设定为高,审计风险为中等水平。第Ⅳ象限表示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设定为低,审计风险水平低。

(三)审计等风险曲线审计等风险曲线是在审计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某一既定审计风险水平下所有可能的风险要素组合。等风险曲线表示在这条曲线上各点风险要素———重大错报风险(MMR)和检查风险(DR)的各种组合比例,每一种组合比例的审计风险都是相等的。图2绘出了两条审计 等风险曲 线 ,AR1、AR2分别为8% 、16% 。在MMR-DR空间内,存在无数条审计等风险曲线。审计等风险曲线向左下到原点0的区域表示审计风险水平,越靠近原点O,代表越低水平的审计风险;相应的,审计等风险曲线右上方区域为对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区域,区域越大,保证水平越高。

三、风险导向审计成本分析

(一)成本构成及特点与审计风险相对应,审计成本包括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成本(EC)、为控制检查风险而发生的检查成本(DC)以及审计人在期望审计风险下愿意接受的风险损失(RC)。总的审计成本AC可以表示为:AC=EC+DC+RC。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的成本结构体现出不同的特点:(1)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确定重点风险领域,风险评估成本相对较高。但是,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于财务报表审计而存在,随着评估成本的持续增加,边际效益递减。(2)检查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当风险评估合理、准确地缩小了检查的范围和重点,检查成本低;当风险主要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质量;如在审计程序中发现了问题,重新评估和追加的必要审计程序将带来检查成本的增加。(3)风险损失成本相对可控。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控制为基础,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构合理设计、有效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既保证效率又可使风险损失成本相对可控。

(二)审计成本模式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在于评价客户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项目,从而使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使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因而,审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倾斜,通过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高风险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可容忍错报(TM)来体现,可容忍错报的金额越大,配置在该领域的审计资源越少,审计成本(AC)相应较低;反之亦然。图3中(-x1,x1)、(-x2,x2)、(-x3,x3)分别表示可容忍错报的区间,对应的审计成本分别为AC1、AC2、AC3。随着可容忍错报区间的缩小,需要配置的审计资源增加,该领域的审计成本提高,即:AC1>AC2>AC3。进一步考虑审计风险水平的增量变动因素,对审计成本进行求导,即:d AC(AR)<0。这意味着,审计成本是审计风险水平的减函数。并且,审计风险水平的增加可以带来更多的审计成本节约。换言之,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随着风险水平的降低,所需要的审计成本将大幅增加。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篇6

1 评估缘由探悉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准备阶段 (1978~1984) ,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启动与试点阶段 (1985~1991) 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全面展开与蓬勃发展阶段 (1992~) 。从1999年起, 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各高校在扩招后, 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于是2004年10月, 教育部建立了每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 旨在“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然而高校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由于目前的高校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了交易费用过高, 这是高校扩招不适应对高校“生产”的要求而造成的。

2 评估现状分析

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看, 行政评估法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作为考核主体, 直接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等诸方面进行评估, 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做法是, 教育部通过制定一定的评估指标体系, 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设备、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以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从成本角度来看, 行政评估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衡量成本, 以及评估过程中学校的接待成本等;二是学校迎接评估的准备成本, 这是行政评估成本的主要部分, 具体包括: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成本、召开动员大会的成本、召开各种现场会和观摩会的成本、学校组织的自评自查成本等“管理成本”, 以及为迎接评估消耗的电脑、打字机、纸张等办公用品的“材料成本”, 此外, 还包括教职工忙于“迎评”的机会成本 (为了应付评估而占用的闲暇、学习时间等机会成本) 。

从评估的效果来看, 在现行体制下, 高等教育的行政评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行政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市场化,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 这种行政评估机制的效率却又非常低下, 并且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3 高校评估效能 (关于成本与效益的深层次分析)

3.1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启发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 利用交易费用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他认为, 企业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把交易费用转移到了企业内部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给人们看待现实经济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把高校看作替代个人自学高等教育知识的企业来看, 高校的目前的低效率问题是不是可以从高校的交易费用偏高来找到解释呢。

3.2 高校的交易费用问题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指“度量、界定产权的费用, 发现交易对象和交交易价格的费用, 讨价还价的费用, 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 执行交易的费用, 监督违约并对之制裁的费用, 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华裔学者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 包括信息成本淡判成本, 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 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 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也就是说, 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高校交易费用是指高校交易内、外部各种交易活动所花费的费用支出。包括高校各内部组织和高校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摩擦费用, 获取信息的费用及高校组织管理的费用。高校办学费用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率和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 通过研究高校交易费用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其办学效率的高低。

3.3 高校交易费用偏高的原因分析

3.3.1 高校产权制度不明晰

要彻底改变行政评估机制的缺陷, 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高校的产权制度, 通过市场评估机制来实现优胜劣汰。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 弥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 在产权制度改革前提下, 发挥市场的力量, 由独立的社会评级机构对高校进行评级, 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有资产由于没有人格化的自然所有者, 即产权所有者缺失, 各级政府只是它的直接代理者。在这种产权制度下, 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有点像公司中的董事会, 大学校长类似与企业经理人。大学校长在拥有的权利和责任方面极为不对等, 也就是责任大于权利, 致使大学校长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不敢大胆创新, 唯恐责任重大。

3.3.2 高校交易费用较大

高校交易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薪酬和管理费用。其中教师的薪酬在扩招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的规模效应而出现相对降低的情况, 但管理费用可能反而会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扩招后高校的管理层级仍然众多, 学校与这些管理部门的往来费用较高, 比如说:本科评估对于很多高校来说, 无疑是增加了学校的交易费用, 虽然本科评估本身的目标视好的。很多校长都深深感到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而是将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应付各种繁锁的事务上, 管理的机会成本高。此外, 高校扩招后纷纷兴建新校区, 以容纳新增生源, 基建投入带来的金融费用和交通费用也使高校的管理费用大大增加。

4 解决意见

所谓路径依赖, 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正如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指出的:“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 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就会增强这一进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意味着原有制度的重要性, 人们对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 原有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也可能沿袭原来的错误路径发展, 从而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 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4.1 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 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制度本身不是设计的结果, 而是内生和发展的, 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准备、相关利益者的博弈能力等对制度变迁带有根本制约性的因素的影响”。这就意味着, 我们在注重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同时, 也要注重培育高等教育评估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尤其要强调高等教育评估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高等院校的自主地位。只有这样, 评估机构才能借助其专业性的评估获得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各方的认可, 促进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最终实现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和谐发展。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 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4.2 确立较高层次的高校评估法规与条例

我国与高校评估直接相关的法规条例, 目前只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这是目前规范我国高等学校评估行为的重要法规, 但同时也是一种最低层次的行政法规, 这个法规从颁布之后基本上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 并且与当前的高教改革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如强调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对社会评估重视不够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法规升格的过程中来予以解决。此外, 我国高校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校升格扩大的现象与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 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 也不利于高校办出特色;由于教师精力投人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高校教学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很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都达不到国家要求, 基本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我国高校评估政策不健全或不完善有关。

4.3 将鉴定结果与政府拨款挂钩, 实行绩效拨款

对于高校评估结果的处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都将其与国家的政策保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 俄罗斯高校若不通过国家鉴定, 就无法获得国家的预算拨款与法律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所以, 尽管为进行鉴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但高校仍然积极申请鉴定。由此可见, 俄罗斯高校鉴定的结果是政府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它意味着政府只是为那些通过鉴定的高校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如果高校能证明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它们就具备了获得政府资助的资格, 我国的教学评估也应当将鉴定结果与政府拨款挂钩, 实行绩效拨款。

参考文献

[1]花长友.高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1, 6.

[2]韩晓燕, 张彦通, 李汉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3]刘成.高校本科评估背后的新制度经济学问题分析[J].新西部, 2006, 24.

[4]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0, 1.

[5]潘燕.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6.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要点分析 篇7

现如今, 我国有不少的建筑企业,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普遍影响,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为使企业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长足发展, 并且使其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结合自身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及管理的水平势在必行。首先企业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高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模式, 对以往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标准认真整改, 用全新的方法和理念看待企业现状, 从而更改管理方式。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长, 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相应的制度进行调整, 以确保每一件工作都能够认真的落实和完成。

1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综述

建筑企业想要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中长足发展, 就要对企业的经济成本进行管理, 明确经济成本的概念对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企业实施经济成本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产品的价格还能节约劳务成本的支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体系中应由多个部分组成, 其中主要包括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规划制度、建筑经济成本经济预期构想以及成本控制政策等, 另外还应该包括成本的计算和成本剖析的重要目标。由于在当前建筑施工中, 其操作流程太过于复杂, 并且所涉及到的领域太广,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收益。所以在当前经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 制订出合适的管理体制, 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 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流程。

2 现状问题分析

2.1 企业成本管理思想落后

西方国家建筑施工企业的起步较早, 而我国则相对较晚, 因此施工企业在管理方式及方法上都无法赶超西方国家。因此, 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及解决措施正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都将降低成本看作是换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并且在成本分析及管理上缺少一定的综合性管理实践经验, 从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 这主要在于企业对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实践经验造成的, 并且在我国经济成本管理落后的思想根深蒂固, 很难动摇。

2.2 不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的部分建筑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或者其成本管理制度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及需求不相符。项目工程的开展中, 责任及权利划分还处于较为混乱的阶段, 责任划分还不够明确。企业缺少相应的奖罚制度,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企业成本的管理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造成阻碍。

2.3 粗放式管理

我国建筑企业由于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 在多数建筑企业中, 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 并且在企业成本管理还保留原有的粗放式,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没有以发展眼光看待管理问题, 只对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爱不释手。同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相关的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 并且在人才的应用方面做得不得当, 对优秀人才的引入程度不够, 或者人才专业素质还达不到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 只能对一些相对简单的项目进行管理, 信息数据的整合水平有限, 并且对企业成本的管理工作也不够细致深入, 导致企业对成本控制缺乏系统性。

3 措施要点

3.1 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责任意识

在对企业监理的过程中, 也要对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监督与管理。在企业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大多数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没有达到企业管理的要求, 并且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确实上岗资格, 未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员对其工作的业务及内容认知程度不够, 核算能力较差, 不能够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应的工作。对于这些人员, 企业必须加强对其进行培训, 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都能得到快速的提升。另外, 还要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员工自身提高工作效率。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数据的变化和产生进行整理和登记, 将信息的核算结果上报有关部门[1]。

3.2 对工程项目做好成本核算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在经济成本管理的工作中, 成本核算是重中之重, 成本核算是经济成本管理后续工作得以进行的重要依据。成本核算是保证成本分享点考核、成本管理控制以及成本计划等诸多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 因此做好成本核算是经济成本管理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成本核算部门需要对将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的进行调动, 并且不断的对其内在的发展力进行挖掘,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让相关的管理人员意识到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还要对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激励他们通过考核, 竞争上岗, 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经济成本管理体制, 做好监督与管理的工作。

3.3 对施工材料做好把关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会消耗大量施工材料, 因此对施工材料的成本管理是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点。为能够对建筑经济成本有效的管理, 首先要做好详细的材料采购方案, 并且对施工材料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2]。 (1) 在施工材料采购之前, 要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方案, 并且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仔细的核算。 (2) 在施工材料的使用过程中, 尽量避免浪费材料及偷工减料。 (3) 为防止出现施工材料积压浪费的现象出现, 在采购前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核算, 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把关, 做好材料的使用登记。

3.4 监督企业严格履行合同, 对成本进行预控

所谓监理企业, 是指甲、乙双方履行合同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做好成本预算是监理企业顺利开展的前提, 预算项目的评估成本及相关的编程都应在合同中完整的体现。在施工过程中, 要对合同中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且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 结合实际的情况对相关机械进行配备, 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3]。

3.5 要重视施工队的选择, 保证施工效率

经济成本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如果选择的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及管理能力都非常的低, 会使建筑工程的进度及工作效率被拖延, 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 在对施工队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 并且在选择的过程中, 要对施工企业进行详细的筛选和优化, 并且将先进的招标管理制度体制引入进来, 并将其不断的完善, 并且根据考核的效果对企业的效益进行评估, 最后签订招标合同。将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才应用到财务以及管理和生产的各个方面, 并且成立分控小组。在进行招标时, 首先要对企业的资格及信誉进行仔细的核对, 并且做好标书的检验工作, 反复衡量价格, 从而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施工队, 以公正与公开为原则开展招标[4]。在质量上, 企业必须要严格把关, 在劳资管理中, 企业要做出一套完整的统筹规划, 并且对质量进行定期检查, 并对成本核算管理结果进行汇报, 对设立的劳务相关标准按照层次进行划分, 并将项目合同之外的计划、变更、支出进行限制。材料费在建筑工程的成本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因此施工材料的采购工作事关重大, 对保证工程建筑质量, 按照施工标准来对施工进行计划实施[5]。

4 结论

当前建筑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 并且有很多的施工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建筑行业中已经遥遥领先。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技的发展, 建筑企业的发展思想则更加注重科学, 摒弃了以资本为主的传统发展思想。在我国当前建筑市场中,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也在随着不断提高, 并且我国的建筑企业还根据自身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更新, 构建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 对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淼.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要点分析[J].广东科技, 2014, 10:35+29.

[2]李清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要点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9:250~251.

[3]曾维冬.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要点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7:95.

[4]郭向龙.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与分析[J].山西建筑, 2012, 19:256~258.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篇8

一、资金成本内涵及性质

1.资金成本内涵

资金成本主要是指各企业筹集及使用资金中必须支付的各类型资金成本。筹资及用资两部分内容贯穿经济行为始终, 其成本支出对象为企业发展投资项目, 与筹资报酬相应对。资金成本是指资金应用过后的税后代价, 是企业定期内所应用的定量资金及筹集到的资金总数对比比例, 常以相对数表示。

2.资金成本本性质

资金成本与用资费用之间具有相对相关性。一般情况而言, 各筹资者在筹集相应的资金成本基础上还要额外赋予供资者一定的资金报酬, 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供资者在将资金的使用权借渡于筹资者时自身要担任一定的资金风险, 故而需获取一定的风险价值。该类风险的产生与资金的使用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筹资者对资金的使用时间越长则其用资费用越高。筹资成本在资金筹集过程中直接一次性支付, 因此用资费用则决定着资金成本的高低。

资金成本在产生期间主要是指筹资者向供资者支付的一定资金费用, 在这一过程中, 资金的使用权及拥有权相对分离。当资金所有者拥有定量的短期或长期空闲资金时, 便可通过中介将自身拥有的空闲资金使用权转让于近期急需资金使用的筹资者, 而在这一过程中, 供资者由于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于筹资者, 因此在此期间便要向筹资者收取一定的资金收益报酬, 而对于筹资者而言, 使用供资者资金便要付出一定的资金代价, 在这一过程中便会产生资金成本。

企业资金成本在原有成本基础上增加投资风险价值便属企业资金成本。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项目投资, 企业在项目投资之前便需拥有一定的资金使用权才能实现相应投资, 投资具有一定风险性, 导致资金投入或无法实现收益。因此企业在此时便应考虑一定的投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风险评估时, 虽无法实现投资风险的准确预估, 但可对投资方案及投资项目产生一定的有效评价因素, 在不考虑资金风险的基础上, 占用资金常具风险, 故而企业资金成本主要由无风险利率、资金时间价值及风险价值构成。

二、资金成本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作用

1.企业资金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

(1) 企业资金成本可为企业资金来源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

企业在资金筹集前, 首先应对财务风险、资金期限及限制条件等因素进行相关考虑, 该类因素的考虑与分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筹资经济效益。

资金成本在企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在国际上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国际上将资金成本作为财务项目之一将其列入财务标准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活跃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筹资渠道逐渐趋于多元化及丰富性。但在此过程中, 由于市场利益及行业规定情况下, 企业无论通过何种渠道筹集资金均需对此付出相应的资金代价, 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主要包含债券、代办费用及银行操作手续费等, 因此只要存在经济筹资便一定存在资金成本。企业在实现资金筹集过程中较常应用的手段便是通过发行股票实现资金筹集, 在此过程中普通股、优先股以及债券投资等投资成本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优先股的成本略低于普通股但高于债券投资, 企业债券发行时, 其利息要于税前完成支付而部分利息则由国家担负, 长期借款筹资利息于税前支付完毕且其利率相对于债券利率较低, 因此可有效减少企业的利息负担费用。

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 为了降低自身的经济支出及经济成本,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通常会对目标资金予以结构系统分析并对资金成本高低进行计算, 从而在各资金来源渠道中选择合适的项目资金及资金筹集方案, 市场环境相统一的情况下, 企业选择单一筹资渠道则可对单项资金成本予以计算后实现合理渠道选择, 若采取融资手段则需对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进行计算后实现组合资金成本对比, 因此, 在此过程中, 企业资金成本的产生有利于企业实现筹资决策。

(2) 资金成本可实现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确定

企业通常在实现筹资决策时, 需要对最佳资本结构予以确定, 且在实现筹资后期的追加筹资中也应对其最佳结构实现继续保持。企业在进行最佳资本结构确定时, 通常具有相对较多的影响因素, 但在各因素之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企业资金成本及财务风险, 因此资金成本在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作为其重要确定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3) 企业资金成本可实现企业筹资总额的基本确定

企业在实现筹资决策时, 往往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结构分析, 从而针对项目具体需要应用的资金进行合理筹资总额计算。企业筹资总额数量增加到相应程度则边际资金成本也会随着其实现相应改变, 因此企业在实现项目资金筹集时, 应对筹资总额及边际资金成本临界点予以分析研究, 并对各种资金筹集方案予以比较, 从而作出计算出合理的资金筹集总额, 避免企业难以承受过量资金成本现象发生。

2.企业资金成本在企业投资活动及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在获取项目投资资金时会产生一定的资金成本, 而在进行资金投放时则会产生相对的资金效益。资金成本的付出具有一定的经济功利性, 其目的则是实现投资相关效益的增长且其所得效益在完成补偿资金后还有定量剩余。企业在进行投资方案选择时, 需要针对企业现状及项目发展前景, 实现项目方案的经济性, 从而最终实现对相关投资资金的合理分配。企业筹资的前提若直接针对某项目投资开展, 则该项目的投资收益则必须大于筹资机会成本, 若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无法实现直接效果计量, 企业则通常会选择相对较低的资金成本筹资方案, 减少筹资风险,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投资过程中, 只有保证投资的收益率高于投资项目的最低报酬率, 企业才可为该项目实现资金筹集并予以投资, 反之则反, 故而企业资金成本对于企业投资方案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在实现投资与筹资决策时, 二者之间具有相应相关性, 二者的分析角度不同则显示其具有不同的因果关系, 若于资金运用而言, 则首先需要筹集资金后才可实现项目投资, 但于决策程序而言, 只有存在可行项目需要投资, 才可实现资金筹集, 因此筹资的目的便是为了实现企业投资, 企业投资及筹资决策的相关性便是资金成本, 企业若存在可投资相关项目, 便要以最佳资本结构为基础实现对项目资金的合理筹集, 此时企业在进行筹资方案选择时, 需要保证边际资金成本及企业投资决策假设成本相统一, 二者具有紧密相关性, 互相影响。

3.企业资金成本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企业在实现业绩评价时, 其中最重要的相关影响因素便是企业资金成本。企业实际盈余主要包含税后净利润及全部资金成本扣除后所剩余的相关利益。若企业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 则表明企业在此项目投资中未获得投资利益, 但筹资者在对供资者予以资金回报时, 必须加入自身的投资利润, 因此若资金成本高于利润率, 便会严重打击相关筹资者的投资信心, 因此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企业应保证资金成本的合理性, 减少企业资金占用, 从而提升企业的合理利润。

三、企业合理控制资金成本的途径

首先企业可针对企业相关项目投资所用资金总数, 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 合理制定筹资总量, 在不影响投资的基础上合理降低筹资总量, 针对企业资金周转速率及市场环境合理进行项目筹资, 有计划的进行资金分配及应用, 同时企业还可对自身现有资金予以合理操作, 通过购买货币基金及相关理财产品实现效益增长;其次企业还可在投资与决策过程中, 合理购置资产, 尽量减少相关无用资产的堆积, 对非经营及经营资产予以合理分析, 减少不良资产产生,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企业基础资金的工作管理, 加强资金项目管理, 实现资金高效应用及运作, 降低资金成本的产生;最后, 企业还可尽量实现筹资风险及最大利益的平衡相关性, 确定最佳资金结构, 利用财务这一基础经济形式实现对企业资金筹集的相关约束, 减少资金使用成本及筹资成本, 同时企业还应重视对长短期资金的比例控制, 在不影响企业正常投资的基础之上实现对筹资数额的确定, 控制长期借入资金成本, 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增长率, 实现企业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现代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实现企业良好发展的内部相关因素便包含企业资金成本项目管理。企业资金成本是企业在财务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它可为企业资金来源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 实现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及筹资总额的确定, 有利于企业投资活动及决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因此各企业应及时加强企业资金成本管理与控制, 节约占用资金成本,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摘要: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及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长, 因此企业若要在行业中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便要实现企业内部的良好管控。企业资金成本管理控制是企业经济利益增长及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对资金成本内涵进行分析, 后在资金成本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实现对资金成本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探究, 不断促进各企业良好发展。

关键词:经济活动,资金成本,作用

参考文献

[1]修小圆.房地产行业经营活动营运资金需求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谢建宏.基于风险控制的企业集团资金安全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3]王阳.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3.

[4]孙笑.基于财务决策视角的企业内在价值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5]王晓玲.资金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07:155-156.

执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篇9

绿色建筑, 也被称作生态建筑或者可持续发展建筑, 真正的绿色建筑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对房屋立面、屋顶进行绿化又或建造屋顶花园, 而是指能在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的建筑。绿色建筑在为它的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环保健康、运行能耗低的居住和经营活动空间的基础上, 能同时在它的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即“四节一环保”) , 实现建筑最大限度的资源节约。传统建筑业大多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对于这一时期的我国建筑业以及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 随着这一运动的逐步发展, 绿色发展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到20世纪80年代末,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发展模式。建筑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绿色建筑学”的概念。我国关于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 约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2001年, 我国开始逐步探索、研究并开始推广绿色建筑。同年, 我国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定并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要点及技术导则》。在此基础上, 基于我国建筑业发展特点, 众多科研、设计专家研究讨论了国际上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后, 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而后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第二版) [1]。

多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截至2015年12月, 全国已评出4 071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总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 其中设计标识3 859项, 建筑面积为4.44亿m2;运行标识212项, 建筑面积0.28亿m2[2]。现今, 我国的绿色建筑总体数量较少、位置分布分散, 并且根据地域性呈现不均衡分布, 各省市发展情况均有差异。总体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 (如广东、上海) 数量较多, 而如甘肃、青海和宁夏等西部地区数量较少、发展较慢, 总体上南方发展又较北方快。但近年来, 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 以及对生态建设的重视, 绿色建筑的发展呈现稳步加快现象,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从绿色标识项目的数量和面积上来看, 2008年至2010年阶段, 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数量及面积的增长速度较缓慢, 2011年至2015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

2 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

2.1 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价值

20世纪60年代, 逐渐兴起的节能建筑以及利用太阳能的建筑, 可以算作是绿色建筑的发展雏形。但是不同于一般的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更致力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的节能拥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通过一系列方法, 比如:绿色建筑可以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条件下, 对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条件加以利用, 降低对于室内照明的要求, 同时减少空调的使用;利用新型的复合墙体, 配合多层窗、墙面及屋面保温材料等建筑围护体系节能方式, 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 降低运行期的能耗;更新设备, 采用绿色高效的新型设备为建筑的供能系统提供支持等方法, 同时为开发商与居住者双方带来经济效益。

在居住者方面, 绿色建筑能有效地减少照明、保温等多方面的费用。简单来说, 如果选择绿色建筑居住, 可以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照明费用、空调费用、采暖费用等。在开发商方面, 在建造中, 通过对于绿色建筑建造新技术的使用, 可以在某些方面降低建造成本。同时由于绿色建筑对购买者的吸引力提高, 开发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屋价格, 来获取经济效益。

2.2 绿色建筑的节材经济价值

目前, 我国传统的建筑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高、循环利用率低的行业,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约55 kg/m2, 这一数据较发达国家高出约10%~25%;而单位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为221.5 kg/m3, 比发达国家多出80 kg。2010年我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平均仅为8%[3]。

绿色建筑通过采用新型、高强度、高性能建筑材料;提高建筑产品生产工艺;开发新型设备降低消耗, 提高生产率;在建筑中采用轻型钢结构体系等方法有效地节约材料, 降低造价, 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 绿色建筑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2.3 绿色建筑的生态保护经济价值

绿色建筑在它的全寿命周期中, 尤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 利用各种新型技术及有效的管控措施, 最大可能地降低了建筑物的碳排放。这在当今国际的碳排放交易中, 可以为我国取得基于CO2减排经济效益的增长。

与此同时, 通过对废弃物加以利用, 进行资源回收, 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 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是, 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能为我国带来外部性经济效益。这部分经济效益不体现在具体的某人或某组织上, 但是却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

3 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效益研究

3.1 概述

多年来, 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多集中于建筑技术及国家政策方面的研究, 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以及建造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的研究较少。随着绿色建筑的逐步推广, 这一部分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较传统非绿色建筑多投入的增量成本与建造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效益, 这两点已经成为了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之处。

3.2 国外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

2003年, 吉斯等研究者对位于美国加州的33栋绿色建筑物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关注于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与成本效益情况的研究。该项研究的结果证明, 建筑物若要达到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标准的“基本认证”, 需比非绿色建筑多投入约1.84%的成本;若要达到“金认证”等级, 则需付出约为2%~5%的额外成本。2004年, 美国联邦总务办事处 (GSA) 对LEED认证成本进行了调查, 结论指出, 美国的新建或改建建筑为了达到LEED认证, 需付出的额外成本约为:0 (基本认证) ~8% (金认证) [4]。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近年来, 研究者们对于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开始了更多的研究。米勒等研究者在2009年通过对500位绿色建筑的使用者进行访问调查得出结论: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使用者的生产力提高。菲尔斯特和麦卡利斯特在对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数据进行分析后, 得到这样的研究结果:相对于一般的建筑, 绿色建筑拥有更低的房屋空置率, 并且其平均租金要高于非绿色建筑的租金水平。

3.3 国内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

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方面, 我国的研究相较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减排的政策下, 这一问题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现阶段对绿色建筑产品的增量成本的研究, 多是在参考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3.3.1 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现存的问题

大众一直对于绿色建筑存在诸多误解, 比如:绿色建筑是使用了很多新型技术的高端建筑产品, 建造成本以及购买成本都会非常大。造成大众此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的绿色建筑试点运行的多为高档的地产项目, 开发商将其作为卖点, 大肆宣传“高档的绿色建筑”这一概念, 使得大众对于“绿色”和“贵”产生了强制联想。这是导致大众对绿色建筑并不买账的现状的原因之一。

2) 对增量成本具体如何该界定存在误解。个别购房者在计算购买绿色建筑产品的增量成本时, 由于对增量成本定义不清, 误将昂贵的装饰费也算在其中, 而这部分费用其实与绿色建筑产品本身并没有关系。因此, 导致购房者产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较高的误解[5]。

事实上, 对2008~2015年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增量成本的资料进行统计, 发现各星级的绿色住宅项目与公共建筑项目的平均增量成本如表1所示。

元/m2

这一数据相较于2010年统计的一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在60元/m2左右;二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平均在120元/m2;三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平均在300元/m2左右[6], 已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增量成本降低了约一半以上, 证明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不是十分高昂, 并且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化发展, 增量成本存在大幅降低的可能性。

我国传统建筑在经济效益分析考虑时, 主要关注的是财务方面的分析, 考虑现金收益。一般是利用一个相对合适的折现率, 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然后通过对比成本与未来现金收益的折现值, 来评估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例如工程经济学中财务净现值 (NPV) 的计算方法:

式中, ic为设定的折现率;CI1为财务各年现金流入量, CO1为财务各年的现金流出量;n为计算时间。

但是, 这种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没有全面考虑到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全部收益, 并没有真实地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与财务可行性。在计算收益时, 由于没有将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效果纳入计算, 才会产生绿色建筑较传统建筑而言, 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小的假象, 使得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发商不愿意选择绿色建筑项目, 这也是造成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

3.3.2 改善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发展现状的建议

1) 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要。在制定绿色建筑方案时, 应前期调查居民支付意愿与购房要求。抓住购房者对于房屋的需求点, 以相应的产品特色使他们产生对于绿色建筑的购房意愿, 绿色建筑产品才能达到较好的效益。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效益的提高来改善成本效益状况。

2) 控制增量成本合理范围。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 开发商和物业管理机构应对增量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较缺乏的就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 开发商不能只关注前期成本, 还应有效地控制在运营期的成本效益 (如运营期物业成本等) 。并且, 在售房时, 可以向业主展示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评价结果, 利用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低耗能等优势来吸引业主, 打消他们对于高成本的顾虑, 从而改善绿色建筑以往市场认可度低的状况, 让业主更乐于选择绿色建筑产品。

3) 建立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机制。绿色建筑不仅能为开发商和业主双方带来利益, 更重要的是带来的全社会外部效益。因此, 为加快推广绿色建筑, 应当由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比如:建立新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制度, 利用较优惠的税收比率或者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的资金贷款优惠政策来刺激市场, 建立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的特殊补贴等, 以改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状况, 从而鼓励绿色建筑发展。

4 结论

建筑业是我国现今阶段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力巨大。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举措, 可以帮助建筑业转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也就意味着绿色建筑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 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发展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并且改变以往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高成本的错误印象, 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意义重大。[ID:003471]

参考文献

[1]刘春江.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2]宋凌, 张川, 李宏军.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筑科技, 2016, 15 (5) :13-15.

[3]张建国, 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 2012, 34 (12) :21-22

[4]叶祖达, 梁俊强, 李宏军, 等.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1, 2 (4) :28.

[5]马素贞, 孙大明, 邵文晞.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 2010, 26 (6) :91-92

[6]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2 (15) :195-198.

[7]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 2012, 21 (9) :264.

[8]杨文.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探索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9]张良.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与管控办法[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小混凝土下一篇:测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