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2024-10-27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精选7篇)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篇1

0前言

绿色建筑, 也被称作生态建筑或者可持续发展建筑, 真正的绿色建筑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对房屋立面、屋顶进行绿化又或建造屋顶花园, 而是指能在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的建筑。绿色建筑在为它的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环保健康、运行能耗低的居住和经营活动空间的基础上, 能同时在它的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即“四节一环保”) , 实现建筑最大限度的资源节约。传统建筑业大多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对于这一时期的我国建筑业以及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 随着这一运动的逐步发展, 绿色发展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到20世纪80年代末,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发展模式。建筑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绿色建筑学”的概念。我国关于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 约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2001年, 我国开始逐步探索、研究并开始推广绿色建筑。同年, 我国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定并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要点及技术导则》。在此基础上, 基于我国建筑业发展特点, 众多科研、设计专家研究讨论了国际上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后, 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而后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第二版) [1]。

多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截至2015年12月, 全国已评出4 071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总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 其中设计标识3 859项, 建筑面积为4.44亿m2;运行标识212项, 建筑面积0.28亿m2[2]。现今, 我国的绿色建筑总体数量较少、位置分布分散, 并且根据地域性呈现不均衡分布, 各省市发展情况均有差异。总体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 (如广东、上海) 数量较多, 而如甘肃、青海和宁夏等西部地区数量较少、发展较慢, 总体上南方发展又较北方快。但近年来, 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 以及对生态建设的重视, 绿色建筑的发展呈现稳步加快现象,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从绿色标识项目的数量和面积上来看, 2008年至2010年阶段, 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数量及面积的增长速度较缓慢, 2011年至2015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

2 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

2.1 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价值

20世纪60年代, 逐渐兴起的节能建筑以及利用太阳能的建筑, 可以算作是绿色建筑的发展雏形。但是不同于一般的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更致力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的节能拥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通过一系列方法, 比如:绿色建筑可以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条件下, 对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条件加以利用, 降低对于室内照明的要求, 同时减少空调的使用;利用新型的复合墙体, 配合多层窗、墙面及屋面保温材料等建筑围护体系节能方式, 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 降低运行期的能耗;更新设备, 采用绿色高效的新型设备为建筑的供能系统提供支持等方法, 同时为开发商与居住者双方带来经济效益。

在居住者方面, 绿色建筑能有效地减少照明、保温等多方面的费用。简单来说, 如果选择绿色建筑居住, 可以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照明费用、空调费用、采暖费用等。在开发商方面, 在建造中, 通过对于绿色建筑建造新技术的使用, 可以在某些方面降低建造成本。同时由于绿色建筑对购买者的吸引力提高, 开发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屋价格, 来获取经济效益。

2.2 绿色建筑的节材经济价值

目前, 我国传统的建筑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高、循环利用率低的行业,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约55 kg/m2, 这一数据较发达国家高出约10%~25%;而单位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为221.5 kg/m3, 比发达国家多出80 kg。2010年我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平均仅为8%[3]。

绿色建筑通过采用新型、高强度、高性能建筑材料;提高建筑产品生产工艺;开发新型设备降低消耗, 提高生产率;在建筑中采用轻型钢结构体系等方法有效地节约材料, 降低造价, 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 绿色建筑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2.3 绿色建筑的生态保护经济价值

绿色建筑在它的全寿命周期中, 尤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 利用各种新型技术及有效的管控措施, 最大可能地降低了建筑物的碳排放。这在当今国际的碳排放交易中, 可以为我国取得基于CO2减排经济效益的增长。

与此同时, 通过对废弃物加以利用, 进行资源回收, 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 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是, 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能为我国带来外部性经济效益。这部分经济效益不体现在具体的某人或某组织上, 但是却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

3 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效益研究

3.1 概述

多年来, 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多集中于建筑技术及国家政策方面的研究, 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以及建造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的研究较少。随着绿色建筑的逐步推广, 这一部分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较传统非绿色建筑多投入的增量成本与建造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效益, 这两点已经成为了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之处。

3.2 国外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

2003年, 吉斯等研究者对位于美国加州的33栋绿色建筑物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关注于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与成本效益情况的研究。该项研究的结果证明, 建筑物若要达到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标准的“基本认证”, 需比非绿色建筑多投入约1.84%的成本;若要达到“金认证”等级, 则需付出约为2%~5%的额外成本。2004年, 美国联邦总务办事处 (GSA) 对LEED认证成本进行了调查, 结论指出, 美国的新建或改建建筑为了达到LEED认证, 需付出的额外成本约为:0 (基本认证) ~8% (金认证) [4]。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近年来, 研究者们对于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开始了更多的研究。米勒等研究者在2009年通过对500位绿色建筑的使用者进行访问调查得出结论: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使用者的生产力提高。菲尔斯特和麦卡利斯特在对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数据进行分析后, 得到这样的研究结果:相对于一般的建筑, 绿色建筑拥有更低的房屋空置率, 并且其平均租金要高于非绿色建筑的租金水平。

3.3 国内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

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方面, 我国的研究相较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减排的政策下, 这一问题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现阶段对绿色建筑产品的增量成本的研究, 多是在参考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3.3.1 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现存的问题

大众一直对于绿色建筑存在诸多误解, 比如:绿色建筑是使用了很多新型技术的高端建筑产品, 建造成本以及购买成本都会非常大。造成大众此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的绿色建筑试点运行的多为高档的地产项目, 开发商将其作为卖点, 大肆宣传“高档的绿色建筑”这一概念, 使得大众对于“绿色”和“贵”产生了强制联想。这是导致大众对绿色建筑并不买账的现状的原因之一。

2) 对增量成本具体如何该界定存在误解。个别购房者在计算购买绿色建筑产品的增量成本时, 由于对增量成本定义不清, 误将昂贵的装饰费也算在其中, 而这部分费用其实与绿色建筑产品本身并没有关系。因此, 导致购房者产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较高的误解[5]。

事实上, 对2008~2015年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增量成本的资料进行统计, 发现各星级的绿色住宅项目与公共建筑项目的平均增量成本如表1所示。

元/m2

这一数据相较于2010年统计的一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在60元/m2左右;二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平均在120元/m2;三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平均在300元/m2左右[6], 已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增量成本降低了约一半以上, 证明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不是十分高昂, 并且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化发展, 增量成本存在大幅降低的可能性。

我国传统建筑在经济效益分析考虑时, 主要关注的是财务方面的分析, 考虑现金收益。一般是利用一个相对合适的折现率, 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然后通过对比成本与未来现金收益的折现值, 来评估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例如工程经济学中财务净现值 (NPV) 的计算方法:

式中, ic为设定的折现率;CI1为财务各年现金流入量, CO1为财务各年的现金流出量;n为计算时间。

但是, 这种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没有全面考虑到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全部收益, 并没有真实地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与财务可行性。在计算收益时, 由于没有将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效果纳入计算, 才会产生绿色建筑较传统建筑而言, 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小的假象, 使得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发商不愿意选择绿色建筑项目, 这也是造成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

3.3.2 改善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发展现状的建议

1) 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要。在制定绿色建筑方案时, 应前期调查居民支付意愿与购房要求。抓住购房者对于房屋的需求点, 以相应的产品特色使他们产生对于绿色建筑的购房意愿, 绿色建筑产品才能达到较好的效益。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效益的提高来改善成本效益状况。

2) 控制增量成本合理范围。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 开发商和物业管理机构应对增量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较缺乏的就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 开发商不能只关注前期成本, 还应有效地控制在运营期的成本效益 (如运营期物业成本等) 。并且, 在售房时, 可以向业主展示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评价结果, 利用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低耗能等优势来吸引业主, 打消他们对于高成本的顾虑, 从而改善绿色建筑以往市场认可度低的状况, 让业主更乐于选择绿色建筑产品。

3) 建立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机制。绿色建筑不仅能为开发商和业主双方带来利益, 更重要的是带来的全社会外部效益。因此, 为加快推广绿色建筑, 应当由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比如:建立新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制度, 利用较优惠的税收比率或者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的资金贷款优惠政策来刺激市场, 建立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的特殊补贴等, 以改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状况, 从而鼓励绿色建筑发展。

4 结论

建筑业是我国现今阶段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力巨大。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举措, 可以帮助建筑业转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也就意味着绿色建筑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 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发展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并且改变以往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高成本的错误印象, 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意义重大。[ID:003471]

参考文献

[1]刘春江.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2]宋凌, 张川, 李宏军.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筑科技, 2016, 15 (5) :13-15.

[3]张建国, 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 2012, 34 (12) :21-22

[4]叶祖达, 梁俊强, 李宏军, 等.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1, 2 (4) :28.

[5]马素贞, 孙大明, 邵文晞.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 2010, 26 (6) :91-92

[6]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2 (15) :195-198.

[7]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 2012, 21 (9) :264.

[8]杨文.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探索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9]张良.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与管控办法[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2013.

[10]段胜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法[D].重庆:重庆大学, 2007.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篇2

绿色建筑面临着来自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双重挑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绿色建筑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2]性问题。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代人在道德上的责任和承诺, 然而, 在推行绿色建筑时, 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需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抑制外部非经济型。要使人们觉得, 绿色建筑不仅对后人有利, 对自己眼前的利益来说也是值得权衡的。然而, 在传统的成本价值评价体系下, 由于政策导向不明确、价格信号不一致、市场信息不充分、风险因素不确定, 决策者很难下决心投资绿色建筑。在这方面影响绿色建筑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有:

1.1 初始成本的增加

英国的工料测量师普遍认为, 绿色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到10%。如此高的初始成本增加值往往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1.2 建筑产品价值的降低

例如, 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绿色建筑方案会使房屋的使用面积减少15%左右。此外, 采用绿色设计方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户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价值。

1.3 设计人员收入的减少

传统的设计取费办法一般是以工程总造价为基数计算设计费, 总造价越高, 设计费越高。例如, 暖通空调工程师的设计费是以设备总价为基础来计取的。采用绿色设计方案固然会减少能耗、降低设备总造价, 但同时也会影响空调工程师的收入。

以上分析表明, 在传统的成本价值体系下, 实施绿色建筑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因而很难成为投资方的首要选择。为保证绿色建筑的顺利实施, 必须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在这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 生命周期成本与新的成本观

生命周期成本[3]的概念和方法要求在评价建筑物的经济性能时, 要考虑建筑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 即从项目的构思、策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修建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绿色建筑一般都是初投资大而运行和维护费用较低的特点, 生命周期成本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经济性能, 因而有助于形成新的成本观, 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实施十分有利。

目前, 生命周期成本法在理论和技术上已日趋成熟。1999年在瑞典进行的调查中, 有66%的调查对象程度不同地应用了生命周期成本法, 但对该方法的运用主要局限在暖通统调系统和机电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和安装。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 暖通空调系统和机电设备在建筑物造价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例如, 在瑞典, 建筑物的运行费和维修费要占其40年生命周期总费用的55%, 因此, 很有必要用生命周期成本法进行分析。第二, 相对于建筑物的其他组成部分而言, 有关暖通空调系统和机电设备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比较方便, 因此, 在这方面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建设市场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成本观, 因而对生命周期成本的态度也不同。例如:房地产投资开发商总把短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对他们而言, 绿色建筑、节能和环保往往只是一种销售手段。业主兼住户不仅关心项目的初投资, 而且十分注重建筑物的环保、节能效果和运行、维护费用。显然, 后者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积极性要比前者高的多。第三, 立场决定态度, 要想改变态度, 关键在于改变立场。近年来, 工业发达国家建筑交易制度的变革导致了建设市场中利益格局的改变。例如, 英国政府在1992年提出私人融资方式概念, 私人投资者对建设项目拥有25年以上的经营权。许多公共建设项目均采取此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大规模动员私人投资、缩短工期、减少交易费用, 而且改变了投资者的成本观, 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都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进行经济性能评价。

3. 环境评估、绿色标签与新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要求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 环境评估绿色标签制度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建立环境评估体系是推行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前提。影响较大的环境评估体系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订的L E E 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能源与环境设计导则) , 英国建筑研究机构 (BRE,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制订的BREEAM (BR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BRE环境评估方法) , 加拿大的BEPAC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 r i t e r i a, 建筑环境性能评估标准) 。B R E还把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绿色评估领域, 开发了软件E N V E S T (Environmental Estimator, 环境评估师) 。日本的评估系统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建筑环境效能综合评估系统) 也借鉴了价值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环境评估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标准化和全球化的。为了满足建筑环境评估的新要求, 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4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理事会的组织协调下, 从1996年起, 开始了一项名为“绿色建筑挑战”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出第二代建筑环境评价体系GBTOOL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其从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室内环境质量、耐久性、营建与运行过程、周边环境因素等6个方面对建筑物进行评估, 指标体系共分为4个层次, 由120多项指标构成, 基本上涵盖了建筑环境评估的各个方面。“绿色建筑挑战”的第一个两年计划于1998年春季完成, GBTOOL已在34座建筑物的评价中得到实际应用和验证,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 “绿色建筑挑战”正在进行第三个两年计划, 已有24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参与了这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推动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实施, 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评估达到“绿色”标准的建筑物可以取得绿色标签和生态标签, 这是业主或开发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条件。

4. 一体化设计和新的方法论

长期以来, 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被分解为若干阶段:由建筑师提出建筑方案, 然后由土木工程师和其他专业工程师分别完成结构设计和水、暖、电的系统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广泛应用, 建筑设计领域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 以至于造成各专业之间的隔阂。一体化设计是在现有的成本约束条件下进行绿色设计的合乎逻辑的途径, 它要求与项目有关的各类人员, 包括建筑师、土木工程师、暖通工程师, 甚至包括承包商和物业管理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设计过程。

一体化设计方式有助于打破各专业之间的隔阂, 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绿色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一体化设计使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阶段就能够充分交换意见, 共享信息, 从而增加采用“绿色”方案的可能性, 同时可以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而造成的初投资的增加值。加拿大通过C2000计划的实施, 在这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满足加拿大国家能源规范的前提下, 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至少可以降低25%。北欧国家的建筑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较早地开发出交互式的一体化设计软件。美国能源部和芬兰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芬兰VERA项目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开发出适应范围更广的软件工具, 从技术上支持和保证一体化设计方法的推广。

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绿色标签和一体化设计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的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日本在这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 在神奈川市的一座综合楼的建设中, 以CASBEE评估系统为中心, 综合运用生命周期成本和一体化设计, 使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建材、风力发电、屋顶绿化等先进技术得以顺利实施, 最终使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50%。在川崎市一座大型写字楼建设中, 新的成本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建筑师、业主和承包商共同组成生态委员会, 下设环境管理资源循环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三个分委员会, 完善的组织和激励措施保证了绿色建筑方案的实施, 使该建筑的能量消耗减少32%, 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8%。

5. 思考和建议

建筑业的“绿色化”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经济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实施绿色建筑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困难, 更主要的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环境法规就会失去其权威性而得不到严格遵守, 先进技术就会失去其市场价值而得不到有效应用, 即使得到应用, 也只能停留在示范阶段而得不到推广。因此, 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是加快建筑业“绿色化”进程的重要前提。

建筑业的“绿色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新的成本价值体系的构建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环境管理体系由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组织管理大纲、内部评估和外部审计等部分组成, 为建筑业的“绿色化”提供了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框架。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为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标准, 我国当年就等同采用了其中的5个标准并将其转化为中国国家标准。1999年7月, 国家建筑研究与文献理事会公布了《可持续建筑21世纪议程》, 该议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世界各国制定自己的议程或纲领提供一个框架。我国建筑业应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 尽快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成本价值体系。

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与绿色标签以及一体化设计等措施有利于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抑制外部非经济性, 克服传统的成本价值体系的弊端, 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其有助于人们形成新的成本价值观, 一体化设计方式可以为绿色设计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这些方法的操作性很强, 而且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已相当成熟, 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些方法可以在我国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进行试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这样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由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编写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就借鉴了LEED的经验。然而,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 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因而各个国家建筑业的“绿色化”进程不应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而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当前, 工业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工作重点已从新建筑物的建设转移到原有建筑物的维修和改造,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我国的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 建筑业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程度当然不能与工业发达国家同日而语, 再加上我国的建设市场不成熟、有关法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不强, 因此, 我国建筑业的“绿色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 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为导向的, 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 因此, 在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中,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绿色建筑要求从全局而不是局部考虑问题, 要求从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 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各国文化的差别。国际上在绿色建筑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毫无例外都是众多国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以便赶上世界先进潮流, 同时, 也为世界建筑业的“绿色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可持续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这实际上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均衡。实施可持续建筑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 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本文从实施绿色建筑[1]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学挑战出发, 论述了重新构建绿色建筑成本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简要介绍工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发展趋势, 并结合我国教案主页的实际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绿色标签,一体化设计,新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建筑的概念是Charlse Kiber博士199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首届国际可持续建筑大会上提出:“采取有效利用资源和基于生态学的原则, 以建立一种健康的建筑环境”.与可持续建筑的概念相比, 绿色建筑的概念侧重于微观层面, 着眼于单个建筑物, 强调通过提高每一个建筑物的环境性能来实现整个建筑业的“绿色化”.由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比较具体、易于理解和把握, 因此, 近年来业内人士常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研究和讨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所谓的经济的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着其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 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附带地”产生一些影响, 这些影响并不由它们的制造者本人承担, 而是由“外部”, 即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来承担.

论司法成本与法律效益的博弈 篇3

一、法律效益的内涵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教授卢云在《法学基础理论》一书中提到“效益”时, 指出“‘效益’有两层含义, 一是人类活动的有效性, 即人类活动的效率;二是人类活动的有益性, 即人类活动达到有价值的结果”。本文从以上角度出发, 对法律效益的概念及其构成予以一定的阐述。法律效益是指法律从文本进入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及其调整社会实际生活产生的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这一概念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一) 法律效益的有效性

法律效益内在地蕴含着法律从文本进入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即法律的有效性, 这是法律效益的形式要素。法律是法治社会调整社会关系, 缔造文明的社会秩序, 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最重要的统治工具。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文本如果无法进入社会实际生活或者调整社会关系的力度和范围非常有限, 那么法律就只能是纸上空谈, 法律效益更是无从谈起。所以, 这一要素也是衡量法律效益的前提条件。

法律的有效性具体来说会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权威性, 即从形式上要求法律体系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 法律实施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严格遵循程序要求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二是社会可接受性, 即从实体上要求法律本身表达的国家意志必须以社会基本价值共识为基础, 符合当前社会最低的道德要求, 能够为每个社会成员所接受。

(二) 法律效益的有益性

法律调整社会实际生活产生的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 即法律效益的有益性。这是法律效益的实质要素, 其最本质的体现就在于法律调整社会实际生活所形成的法律效果与社会经济结构内蕴的应然意义上的法权要求之间的契合程度。在这里, 法律效益的有益性取决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法律调整社会实际生活所形成的法律效果, 表现为法律实效, 属于实然范畴, 是我们着力研究的部分;二是社会经济结构内蕴的法权要求是最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 并与社会一道变化发展的应然意义上的范畴。统治阶级创制的法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无限接近, 却永远不可能真实地等价于这一法权要求, 二者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法律是相对静止的, 而社会经济结构内蕴的法权要求是与社会一样处于绝对的运动状态中。

法律的有效性和有益性密切相关, 共同构成法律效益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有效性在形式上促进有益性得以更好地发挥, 而有益性在实质上有助于法律的社会可接受性, 进而保证法律的有效性。

二、司法成本的内涵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司法是一种向社会提供“正义”产品的活动。这一活动在普遍意义上必须受到收益—成本 (投入—产出) 原则的支配, 表明“对公平的要求决不能独立于这种要求所应付出的代价”。这里的“成本”或者“代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司法成本,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 它是指国家为行使和维护司法权所进行的投入。美国分析法学家波斯纳认为司法成本仅指经济成本, 并将其划分为直接成本 (作出判决的成本) 和错误成本 (错误判决的成本) 。本文以经济分析方法为视角, 基本上采纳了波斯纳的观点, 并对其具体内容做了进一步修正。

(一) 司法的直接成本

所谓的直接成本就是司法机关做出一份判决所产生的成本, 具体又包括公共成本 (司法系统运行的经费、司法工作人员的薪金等) 、私人成本 (聘请律师的费用、鉴定费等) 和其他成本 (主要是指程序运行的时间成本、司法人员及当事人的精神压力等) 。这一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任何案件处理都必需的, 只有部分成本可以考虑予以压缩, 比如时间成本、律师费用等等。

(二) 司法的错误成本

错误成本, 又称为间接成本, 是指做出一份不尽合理乃至错误的判决所带来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成本, 即败诉方不服判决而提起上诉、抗诉甚至通过上访的渠道寻求救济或者进行私力救济, 导致纠纷继续存在而之前为作出判决的成本付诸东流;二是道德成本, 即败诉方服从判决, 纠纷本身得以解决, 做到了息讼止争, 但是给社会大众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价值理念, 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比经济损害大得多。任何一种错误成本都是非必需的, 都是司法人员应该尽量予以避免的。

此外, 现实司法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权力寻租成本往往与司法腐败、错误成本相联系, 使正常存在的风险成本扭曲放大, 这与法律制度不完善、司法队伍素质不高, 甚至与几千年法律传统文化都有莫大关联。鉴于这一问题过于复杂, 我们在本文暂不做讨论。

三、司法成本与法律效益的逻辑关系

从上文对法律效益的阐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效益的好坏与法律实效休戚相关。法律实效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被遵守和适用、被遵守和适用的程度以及遵守和适用法律规范所产生的法律效果。而法律效果的好坏受制于取得单位收益所付出的法律成本。因此, 欲实现良好的法律效益, 必须尽可能地降低法律成本, 这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就是追求司法成本的最小化, 即追求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总额的最小化。

同时, 我们也应该明白任何只做单方面追求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追求直接成本最小化, 就是在司法领域贯彻多快好省的“大跃进”路线, 片面追求高效率必然会导致错误成本高居不下;如果我们只追求错误成本最小化, 就不符合当今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效率的要求, 也与“迟到的正义非正义”的法谚背道而驰, 而直接成本也必然会在追求绝对正义的过程中升高。因而,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尽量避免发生错误成本的前提下, 兼顾性的压缩直接成本, 以最小的直接成本做出判决并保证零错误成本的存在。如此, 才能在司法领域保证法律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如何做好司法工作, 使法律适用更加效益化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刻的认识司法成本与法律效益的辩证关系。笔者通过对二者内涵的分析, 认为欲提高法律效益必须合理压缩司法工作中的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篇4

一、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 成本核算可以说是整个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的基础与核心, 无论是对于企业、投资者或是对于整个经济社会而言, 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都是极其突出的。

1. 在企业的产品定价中, 成本核算为其提供了必要依据。

一个企业的产品在销售前对价格制定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利润、市场的潜力等因素, 针对产品的本身成本进行合理核算, 确保所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有效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产品的成本核算不够精确、不够合理, 会向企业的决策层提供错误的成本信息, 严重的影响企业及相关参与人员的整体利益。

2. 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强有力保障。

财务收入扣除成本费用所得到的即是企业的经营成果, 财务收入核算相对容易, 但成本核算工作技术强、工作量大, 要想准确无误进行核算实属不易。而且成本核算的误差对企业利润数据获取的精准性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有效的成本核算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各方参与者甚至整个国家的税收利益的实现。

3. 精准的企业成本核算能够为企业经济的效益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

如果在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中, 成本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核算, 那么对于整个企业产品, 成本分析工作便成了最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另外, 科学的成本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 以便适时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避免公司利益受损,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活力。

二、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成本核算范围太窄。

从当前我们企业经济状况来看, 国内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往往对成本核算较为重视, 但生产前后的核算工作却十分松散。就整个企业流程来讲, 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一系列环节都是确保企业正常可持续运转的链条, 缺一不可。因此, 随着生产经营模式的不断现代化, 产品生产过程得以有效缩短, 随之而来的也是企业的重视度下降, 产品生产制造成本明显下降。尤其是一些成本核算仍停留在传统方式中的一些国有企业, 它们的成本核算仍以生产制造过程的耗费为基本重心, 这种传统的核算模式已无法与现代化成本管理相匹配。

2. 成本核算对象不够规范。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 要确保企业在未来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针对销售产品费用消耗进行合理计量, 其前提必须明确成本核算的作业对象。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能够确保产品费用消耗与成产收益之间形成良好的比例关系。然而现阶段成本核算对象的不规范问题在部分企业中表现得仍然突出, 以至于部分企业无法针对生产产品的能源消耗以及资源消耗进行可靠性的计量, 最终导致产品生产所实现的效益无法得到准确估量。

3. 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方法太单一。

据调查,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采用分步法和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 很少有企业采用分批法进行成本核算。正常情况下, 分步法和品种法适用于重复性高、单一且大量的产品生产中, 在现代化生产方式下, 市场已经由生产导向型转变成消费导向型, 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生产模式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在这种模式下分批计算成本法更为适宜。

4. 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出于对企业经济管理成本的控制而忽视了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 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方面尤为明显, 不少地方存在“一家亲”的现象, 导致企业的成本核算无法有效展开。

三、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管理途径

1.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

在现代的经济形势下, 一个工业性质的企业, 只有企业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成本控制有了足够的重视, 才可以使成本核算的工作在企业顺利全面展开。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财务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成本核算和控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只进行简单的算账、报账, 对支出的成本详细计算, 对自身成本不进行认真核算;只重视产品售后的核算, 不重视产品售出前和售出中的控制;只依靠会计人员的数据报表, 不关注市场的发展动态。这样就导致他们对成本核算方法改进的忽视, 让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越来越差。因此, 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成本意识, 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保证企业利益的实现。

2. 建立一套规范的、科学的、全面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完整全面的成本核算制度是企业成本核算能够顺利执行的重要保证。例如, 江苏一家化工企业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成本核算要求没有清晰的认识, 对成本费用的考核指标没有科学依据, 从而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所以, 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 进一步把成本核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让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者、投资者和其他相关的利益者了解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 对成本核算科学管理以后将对他们产生怎样的益处, 为他们进一步投资、工作提供完整、有价值的辅助参考资料。

3. 明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 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的损耗做到详细的了解, 然后制定相关措施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损耗。但是在我国现有的企业中, 存在着对这些具体的生产过程没有具体了解的各方面问题。上海一家机械企业对自己企业生产中的现实情况不了解, 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没有根据生产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而选用了根本不适合企业的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 让企业白白损失了几千万元的经济损失。所以, 企业要明确成本核算对象, 然后选择一个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精确核算。

4. 做好企业细节管理和企业日常管理的细节部分, 保证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产品成本可以说是固定客观存在的, 但是随着产品投入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消耗、损失都是不确定的, 这就要求企业注意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保证所计算出的成本核算数据及时、详实、可靠。

总而言之, 成本核算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真实准确的成本核算是推进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步伐的动力。然而, 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 一个企业应当首先明确成本核算在整个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 对成本核算中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加以重视并完善, 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完整的体系, 保证企业能够在准确的成本核算的控制下完成降低成本、节约能源、保证企业经济利益, 为企业的健康茁壮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在企业运作过程中, 成本核算是控制企业运行成本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和核算以及对企业成本数据进行准确的计量和统计, 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核算,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涛, 董纪昌.国立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框架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02) .

[2]王京芳, 薛小荣.成本意识与成本管理[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1997 (01) .

[3]李彩玲.企业成本核算方式方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1 (14) .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篇5

Ansari等 (2007) 观察到很少有人研究目标成本法中如何决定目标回报率。目标回报率在过往文献中用得最多的是目标销售利润率 (ROS) 。目标成本法是在产品层面对成本加以控制, Hartman (2000) 和Shrieves (2001) 在理论上阐明了EVA可以从公司层面分解到产品层面, 以考核产品的经济增加值, 因此经济增加值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成为可能。企业运用EVA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和决策的主要业绩评价手段, 可以为企业战略落实到具体的经营实践提供财务的计量指导。在目标成本法系统中引入资本成本, 并将企业的经济增加价值落实到产品层面可以更好地、更具体的评价企业成本降低的战略。另外, EVA融入到目标成本法中, 可以在产品层面直接管理营运资本效率, 将成本降低的范畴扩大, 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 满足股东利益。而传统的目标成本法, 由于资本成本不包括在目标成本法体系中, 我们作出的资本投入决策可能是次优决策。

本文探索了成本管理和业绩管理的结合。Ansari等 (2007) 认为目标成本法和业绩管理系统 (如平衡计分卡) 都是从顾客和股东出发, 通过改善组织流程以满足他们的需要。Dodd和Johns (1999) 认为企业采用EVA可能导致企业忽略业绩评价中顾客因素。我们认为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能使顾客和股东的利益达到统一。

1 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首先在日本的20 世纪60 年代使用, 大约到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在文献中提到 (Feil等, 2004) 。1994 年日本会计学会发表了题为《目标成本法研究的课题》的报告草案。该报告草案作出了极具发展观的定义:“目标成本法是指, 在产品的策划、开发中, 根据用户需求设定相应的目标, 希冀同时达成这些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由于产品的复杂性以及国际间激烈的竞争而带来的成本压力, 是企业采用目标成本法的主要原因, 当然其他的原因可能包括成本披露和解析, 持续改进, 改善与供应商的交流, 改善设计, 成本责任等 (Ellram, 2006) 。因此目标成本法不仅仅是一个成本控制工具, 同时也是涉及多学科的, 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过程。

传统的目标成本法就其计量特性可用下式表达:

产品目标成本 (产品允许成本) =产品预期目标售价-产品目标净利润

对于目标成本法, 大量的文献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主要包括使用市场信息确定产品预期价格;确定和满足顾客需求的方法;以及目标成本法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案例。但很少有文献讨论将目标成本法与公司业绩管理相联系。

Ansari等 (2007) 将目标成本法描绘成一种用于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 并具有市场导向的工具。产品的目标成本是以预期的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达到, 预期的销售价格作为确定产品目标成本的起点, 因而反映了成本企划过程是市场导向的。

产品的目标利润不应只局限在产品的目标净利润, 目标利润取决于企业的利润计划, 其应包括企业的资本利润, 在资本投资决策时应包含在产品收益中。因此, 只有在目标成本法中融入EVA才能使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一致。

2 目标收益

目标成本法模型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目标利润的确定, 这关系到目标允许成本的确定。Kato (1993) 发现日本的公司目标利润由企业的中期利润计划决定, 而利润计划一般要考虑金融市场需要的回报率, 他还发现产品的利润与公司的中长期利润目标一致。企业内部经营单位为达到目标成本, 如果不考虑资本成本, 可能导致营运资产的上升和现金流的弱化, 实际上是在转移成本。由于资本是可以选择使用的, 资本回报要超过资本成本, 同时评价资本报酬也是加强企业在资本预算过程中的约束。EVA起源于经济利润, 奉行的是会计利润只有弥补了股东权益资本成本后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这种做法将经理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 可以促使经理人尽可能站在股东立场进行决策 (池国华等, 2013) 。因此, 企业内部使用EVA可以强调更有效率地使用营运资产, 提高企业的价值。

我国2013 年实施的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 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的基本指标为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该暂行办法规定的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计算公式: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 (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 × (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目标成本法定位于产品, 因此需将公司层面的目标利润 (目标EVA) 分解到产品层面的目标利润, 这对于是否投资某一产品具有决定作用。产品的目标利润可以用产品的销售回报率 (ROS) , 资产回报率 (ROA) , 权益回报率 (ROE) , 剩余收益 (RI) 和EVA等方法评价。这些方法在计量投资的资本及其相关的资本成本时存在差异。ROS和ROA不是十分理想的方法, 因为它们不包括用于制造产品的资本的成本, 另外, 投资报酬率本身也存在许多技术缺陷。Stern Stewart认为RI是一个扭曲的财务回报指标, 因为它基于非现金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数据, 低估了经营所需的真实成本。为克服这些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Stern Stewart公司于20 世纪90 年代建议采用EVA, 但采用EVA需调整净营业利润以及资本的数据, 该公司推出的模型包括164 个调整项目, 但同时它也声明一般公司仅需调整其中的10 个左右。

经济增加值从理论上说优于其他评价指标, 真正反映公司的经济利润, 但在实践中实施是困难的 (CIMA, 2004) 。每个公司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EVA调整的程度和种类。

3 EVA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

目标成本法是满足顾客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确定准备生产的新产品以及重新设计的产品所需资源, 必须考虑该产品取得的目标利润应与其占用的资产水平相联系, 即利润是否对产品占用的资产给予足够的回报。

目标成本法融入EVA可以体现来自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压力, 既对顾客价值负责又对股东价值负责。用目标EVA代替目标利润计算产品的允许成本, 改变了传统的目标成本法中目标利润用会计净利润的做法, 也就意味着将资本成本, 例如研究开发成本资本化的资本成本, 都加以考虑。传统的目标成本法更关注通过组件的重新设计和流程再造降低产品的材料成本, 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等。EVA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使我们还可以通过降低产品制造过程中资本的使用成本来进一步降低成本, 增加产品的价值。那种虽可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但会增加产品资金成本的投入必须慎重决策并评估。将资本成本融入到目标成本法中将增加目标成本法的有效性, 但这并不影响以顾客为中心的顾客价值导向, 因为这种模式还是以销售价格为起点。

4 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具体实践

①当产品层面的目标成本法融合EVA, 我们必须确定多少资本用于该产品并相应编制该产品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当企业涉及多品种时, 我们必须在产品层面分配各品种产品共享的成本费用、共享的资产。另外, 当企业各种产品的风险差异较大时, 需要采用不同的资本成本率计算个别EVA。Mills等 (1996) 发现71%的公司采用简单的处理, 即对公司所有经营单位采用统一的资本成本率。我们认为对各品种产品在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基础上赋予不同的权重可能更好。

②强调多学科的成本管理团队。目标成本企划团队是一个跨职能的团队, 包括销售和市场人员, 研发人员, 采购人员, 质量控制人员, 设计工程师, 一线工人, 管理会计师, 和财务人员。团队的责任包括产品增值管理和资本资产管理。产品资本资产的改变直接影响资本成本, 并计入到产品允许成本中。例如, 由于设计更改需要购买新的资产, 那么团队就要重新计算制造成本, 并计算对产品EVA的影响。管理会计师和财务人员不仅对资本成本负责还应对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负责。研发人员不仅要关注产品制造成本, 还要关注如研发软件的成本, 因为这些都涉及到EVA。

③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成本法、持续改进成本法、属性 (功能) 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可以一并整合进成本管理系统, 这些方法相互融通、相互支撑。

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成本法、持续改进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强调成本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导向和产品的持续开发和改进。产品投产前后以致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由于环境变化, 以及坚持顾客价值为上和持续的成本降低, 长期的运用目标成本法和再设计是必要的。在产品的寿命周期内, 成本管理团队需不断分析当时的市场状况和顾客需求, 包括当时市场的环境, 竞争对手的战略, 预计的需求, 市场份额和价格可能的波动, 及时调整产品的目标允许成本。产品层面的EVA应纳入企业的战略经营计划, 并在计划循环中稳步上升。因此企业应制定产品的财务计划, 一般包括5 年的各种折旧及其他的摊销, 预测的销售数量, 目标利润的变化, 资本投资的数量等。

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与属性 (功能) 成本法。充分了解顾客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要求以及他们愿为这些功能质量付出的价格 (Kee和Matherly, 2006) 。这就是日本公司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 概念→最初设计→设计开发→再设计的指导思想, 同时体现顾客价值的导向。最终的市场和功能分析的信息确保了产品目标价格一定以顾客的功能评价为基础, 确定顾客需求, 同时提供一个估计的允许成本供目标成本的详细分解。企业工程师设计或重新设计产品和它的零部件以满足期望的质量, 成本和功能, 这一过程可能是多次的循环, 直到达到满足顾客需求和成本要求。当然企业也可通过更换供应商, 变更零部件或改变装配方法减低制造成本。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拓展了潜在的成本降低视野, 因为它考虑了资本成本。这就需要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 如果需要更多的资本资源, 那么财务和管理会计师就应该重新评价资本成本, 评估对EVA的影响。

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团队还应考虑通过生产过程的改善降低成本的机会。对现存成本计量系统的改善, 需要用作业成本法。产品层次的相关资本的定义, 理论上可用作业成本法解决这个问题 (Kaplan和Cooper, 1998) 。但像场地成本, 原材料储存成本和应收应付账款占比就可以简化为用产量分配。像无形资产中资本化的品牌价值, 每种产品应占用多少实难分配, 是否可以以每种产品预计的销售额为基础?Francis和Minchington (2002) 认为企业确定产品层次的资本占用可能是困难和任意的, 但用作业成本法可能会更加符合实际。EVA的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 (ABC) 的结合, 可以更好的反映产品层面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由于投产后的产品成本的约80%已经确定, 成本降低面临严峻挑战, 必须挖掘持续降低产品成本的控制手段方法, 如再设计, 供应链管理。企业制定准确的销售预测和物质资源计划可以使存货水平达到最佳状态, 改善EVA。组织间成本管理可以使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充分合作, 共同设立成本降低的目标, 既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又可能降低存货储存成本, 提高存货周转率是降低资金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为了降低材料价格的风险以达到目标成本, 可能采用预付款锁定未来价格, 带来的资金成本需计入EVA。

5 总结

目标成本法的允许成本由销售价格引导, 并作为基础。功能分析以价值工程为手段, 分析产品的子功能以满足顾客需求, 同时达到允许的产品制造成本。由于功能分析是以顾客愿意付出的功能价格为出发点确定产品各功能, 因此, 目标成本法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目标成本法强调设计, 强调产品生命周期范围内的产品及工艺的再设计降低成本。目标成本团队是夸职能团队, 团队成员是多学科的构成。目标成本法系统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要不断考虑各种成本的变化和EVA的变化。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随着产品销售价格、销售量, 开发/再开发成本, 材料价格, 人工价格, 竞争对手价格等的改变, 动态调整产品的允许成本。结合企业的战略, 将企业的EVA概念分解到产品层面。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可将企业价值创造的目标与企业产品管理充分相结合。

将EVA作为目标成本法的财务回报, 需要重新定义产品目标成本使其包含资本成本。这突破了传统的目标成本降低途径, 考虑了降低有关资本成本, 如产品的营运资本成本。EVA目标成本法须将EVA的计算推行到产品层面, 需要产品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但这在分配相关期间费用和营运资产的资本方面可能有会计操作上的困难。虽然Kaplan和Cooper (1998) 提出利用作业成本法将EVA推进到产品层面, 但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可能太复杂和昂贵。

在目标成本法中使用EVA作为利润的评价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中股东价值为导向的管理, 它融合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工具, 如生命周期成本, 持续改进, 功能属性成本, 作业成本法等, 进一步加强了产品利润管理。融合EVA的目标成本法将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整合进同一个业绩评价系统。融入EVA的目标成本法既是成本降低的工具又是战略利润管理系统, 它既能体现顾客价值, 又能将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和利润创造结合起来。

摘要:传统的目标成本法系统使用的目标利润一般采用净利润或销售净利率, 本文认为采用产品经济增加值 (EVA) 作为目标收益, 即将EVA融入到目标成本法体系中, 可在管理控制系统中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业绩评价的目的, 实现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一致。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篇6

1 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现行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1) 忽视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物质流和价值流循环周转的特点, 不能满足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企业物质流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方式。在此种生产方式下, 企业的物质流和价值流采取循环的方式, 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节能环保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1]。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物质流可分为三种:小循环物质流、中循环物质流和大循环物质流。由于物质的流动伴随着价值的流动, 物质流也是一种价值流。从毛建素等建立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物质循环流动下的价值流分析图中可以看出, 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价值流循环划分为小循环价值流、中循环价值流和大循环价值流[2,3]。

我国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在计算产品的成本时, 废弃物再利用价值并未作为成本发生额的抵减数。此种做法未考虑循环经济中废弃物再利用逆向价值流中“价值”流出本价值流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实际情况;同时, 生产中所发生的处置废弃物的环保等费用也未作为成本因素考虑, 而是计入管理费用, 也未按照价值流循环的实际来进行成本核算。此种成本计算方法不能满足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核算的需要。

(2) 没有准确计量资源的内部损失, 成本信息失真。

目前, 我国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在核算产品成本时不单独计算废弃物成本, 实际上是将废弃物成本全部计入合格品成本之中;而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再资源化, 需要单独计算废弃物的成本和再利用价值。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满足此方面的要求, 很难衡量废弃物的再利用价值, 也不能准确计量资源的内部损失。再有, 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将废弃物重新投入使用, 废弃物再利用价值理应从成本中减除, 但现行成本核算却将废弃物成本全部计入合格品成本之中, 这无疑增大了产品成本, 导致成本核算不实, 成本信息失真。

因此, 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 改革我国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以实现成本核算方法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2 循环经济下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的创新

笔者在研究国内外有关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理论, 对现行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以生产阶段价值流循环和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依次计算各价值流成本和价值流循环内废弃物的成本。资源价值流成本的具体计算分为两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 将某流程所发生的资源费用按资源动因向各价值流分配, 先计算首个价值流成本, 然后采用逐步结转方式依此结转资源价值[4], 最后计算出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当期末企业所生产产品全部完工时, 此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即可作为完工产品成本;如期末有未完工的在产品, 需将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再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如此得到的成本信息可满足企业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需要。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i表示i流程的成本;Cspi-1表示i流程的上一流程所产半成品转入的成本;Cai表示i流程的作业成本 (即本流程新发生的支出) , 包括该流程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Vri表示i流程的废弃物价值;Cei表示i流程处理废弃物发生的成本。

第二步, 在计算价值流成本的基础上, 将价值流成本按作业动因向价值流内合格品和废弃物进行分配, 计算出各价值流内半成品 (或在制品) 成本和废弃物成本, 从而达到单独计算废弃物成本的目的。本步骤得到的成本信息可满足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和控制的需要。

3 循环经济下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的应用

运用上述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时, 应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才能保证成本核算有序地开展。下面以某钢铁公司为例来说明运用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的基本流程。

3.1 某公司案例

江苏省某钢铁企业生产某种特种钢产品, 客户对产品的晶粒度、硬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 产品生产需要经过冶炼、锻造、轧钢、热处理和磨床加工等生产环节。该企业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如:可以使用从废品收购者回收来的废钢作为生产原料, 这样比从厂家购进生产材料可以节约材料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在生产中也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重视了对废弃物的再利用, 将加工中产生的钢渣及其他不合格钢条、钢棒等进行回炉再利用, 这样既节约了资源, 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属于流程制造企业, 适合采用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进行成本核算。该公司的生产流程及价值流如图1所示。

3.2 成本核算流程

3.2.1 设置成本中心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 按照作业流来确定价值流, 将各价值流设置为成本中心。借鉴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设置成本中心的原理, 使设置的成本中心只有一个成本动因, 以便使不同流向上的价值流中各项费用能够准确分配, 从而正确核算各价值流成本。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 可以建立冶炼、锻造、轧钢、热处理和磨床加工五个价值流中心 (如图1) , 将这些价值流中心设置为成本中心, 同时将它们也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从图1可以看出, 该产品生产过程形成了四个小循环价值流和一个中循环价值流。

3.2.2 成本中心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对各成本中心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 并按照资源消耗与各价值流产出量的关系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其中直接费用直接归集到各成本核算对象, 间接费用应按其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或作业动因) 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方法如下:

(1) 资源费用在各价值流之间的分配。企业五个价值流中心都要耗电, 企业车间每月电费是间接费用, 电费可采用用电量作为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价值流成本之中;冶炼、锻造、轧钢三个工序要耗煤, 燃煤费用可采用煤炭的耗用量作为资源动因分配至相应的这三个价值流中心。

(2) 价值流成本在产品和废弃物之间的分配。以锻造价值流中心为例:首先, 设置“锻造价值流中心成本计算单”。然后, 根据领料单的记录, 原材料费用直接计入各规格型号产品中;计件工资直接归集到各规格产品中;分配至本价值流中心的电、煤等能源费用, 计入本价值流中心所设“能源成本”项目中;分配到该价值流中心的其他费用, 计入制造费用之中。将上述各项费用小计, 加上本流程废弃物处置费用, 减去本流程废弃物再利用价值, 即可计算出锻造价值流中心成本。最后, 将各成本项目的费用按产品的重量在本流程合格品和废弃物之间进行分配, 就可以计算出本流程合格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

(3) 采取逐步分项结转方式依次计算各价值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第一个价值流———冶炼价值流的费用归集和分配完毕后, 按照价值流的先后顺序, 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方法依次计算出其他各价值流成本, 同时也计算各价值流所产合格品和废弃物成本, 直至计算出磨床加工中心的价值流成本, 此成本可作为该特种钢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 满足对外编报财务报表对成本信息的需要;然后将该价值流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在完工的合格品和废弃物之间分配, 最后计算出合格品成本和该价值流废弃物成本, 将生产阶段五个价值流中心的废弃物成本汇总, 即可计算出废弃物总成本。

3.3 实施的效果

该企业以前采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 间接费用采用工时比例或工资比例等单一标准来分配, 未按照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致使费用分摊不合理, 产品成本核算不准确, 既影响了企业经营成果的计算, 也影响了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此外, 企业在成本核算时, 将废弃物成本全部计入合格品成本, 也影响了成本核算的正确性。采用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之后, 克服了以前方法的不足, 企业的成本信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产品成本核算数据准确了, 从而可以正确地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企业内部责任制的顺利实施, 也保证了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4 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点分析

(1) 考虑了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物质流和价值流循环周转的特点, 能满足循环经济下企业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以生产阶段价值流循环和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充分考虑了循环经济下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物质流入、流出和循环利用及资源价值的流入、流出和循环周转的特点, 可对各价值流成本及价值流循环中的产品成本进行全面计量, 厘清了价值流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能取得相对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 并能使成本信息满足企业对内、对外两方面的需要。

(2) 能单独计量资源的内部损耗, 为分析生产中的废弃物损耗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信息。

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 将企业投入生产的原材料、能源、间接费等全部资源, 根据生产中有效利用和废弃损耗的情况, 分别按形成合格品还是废弃物从实物量与金额两个方面加以计量[5], 从而可单独计算废弃物的成本;同时, 在成本计算中也没有将废弃物成本全部包括在合格品成本中, 而是将废弃物的再利用价值从合格品成本中扣减, 从而使得成本计算符合循环经济下资源循环利用的实际, 成本计算结果更趋准确。此外, 通过取得废弃物损耗方面的资料, 可全面分析物料、能源及其他资源的损耗情况, 寻找资源损失的源头, 便于找到降低或减少损失的措施, 从而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段宁, 乔琦, 孙启宏, 等.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20-35

[2]陆钟武.物质流分析的跟踪观察法[J].中国工程科学, 2006 (1) :18-24

[3]毛建素, 陆钟武.物质循环流动与价值流动[J].材料与冶金学报, 2003 (6) :157-160

[4]肖序, 金友良.论资源价值流会计的构建——以流程制造企业循环经济为例[J].财经研究, 2008 (10) :122-131

司法价值与经济成本 篇7

一、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现状

(一)经济型酒店概况

我国经济型酒店开端的标志是上海锦江之星品牌的创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形成了三大类别:一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二是如家、锦江之星等全国性品牌,三是莫泰、七天类型的区域性品牌。本文从市场规模、价格状况以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进行调查。

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型酒店占酒店总量70%以上,形成了成熟的酒店业态;而我国经济型酒店兴起时间较短,还处于新兴业态,统计局2012年数据显示,全国住宿客房数共计357.3万间,其中属于星级酒店的仅有约21万间,其余374万间由经济连锁酒店、小旅馆、中低档宾馆及招待所等构成。而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前三强也在不断扩大规模,以期能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经济酒店处于新兴业态,不同城市消费者接受度及消费能力的不同,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济酒店价格在不同区域、不同品牌,甚至在同一区域处于不同位置的房间价格都有区别。而各经济型酒店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所采取的不同营销手段使得价格差异较为显著。但从整个产业成长来看,这种价格差异属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成熟的经济型酒店资源配置绩效很高,净利润率更是高达40%-60%。但在价格、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以及成本费用等方面还有诸多待改进之处,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仍有待提高。

(二)经济型酒店实施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经济型酒店的自有优势使其成为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品种,受到众多投资商的青睐。许多经济型酒店通过控制人工成本来提高利润空间,将服务自动化,客房打扫外包,降低员工与客房比例,不断扩大非人工服务范围并同时完善人工服务细节,既让客人满意又能保证酒店低成本运营两部分。酒店成本大致可分为前期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前期建造成本需要考虑酒店选址、建造费用、酒店设施配备三方面;运营成本则需要控制管理成本、人工成本、采购成本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想要保持活力,必须有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一是因为成本控制能够使企业具有更大的低价竞争优势;二是能够保证酒店拥有更充足的流动资金,成本控制减少了酒店各环节的成本,节省的资金可用于员工培训、增加福利或者尝试推出酒店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增强酒店竞争力。

(三)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全局观。常常以初期经营成本预估长期经营成本,例如降低初期投入成本,选取的材料质量难以保证,后期不得不频繁维修甚至更换。二是产业形象不清晰,价格跨度大。我国对经济型酒店界定标准一般是价位在200元左右,但实际上不同区域酒店价格差异很大,使消费者难以形成标准的价格预期,对经济型酒店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三是行业发展不规范,管理水平偏低。我国经济型酒店大多是由原来的低星级酒店改造而来,并且采取自营或承包方式经营,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导致酒店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较差,运营成本高。四是缺少能与国外酒店抗衡的品牌。

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问题的成因如下:一是投资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论证,没有明确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理念,投资回报率低。二是缺乏专业的行业管理。国内经济型酒店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酒店只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三是专业化人才短缺。经济型酒店相对于星级酒店组织结构简单,对员工的要求更高,而实际上能够身兼多职的复合型人才寥寥无几。四是品牌意识薄弱,未形成规模优势。我国经济型酒店没有形成影响力巨大的品牌,仅有的锦江之星、如家等品牌也只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

二、基于价值链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控制方法

(一)价值链的基本构成

价值链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价值链的基本构成如图1。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活动包括各种内部作业活动,由图1可以看出,企业各项价值活动都参与创造利润,利润的数额等于价值链上各项作业活动创造的总价值与消耗的总成本的差额。进一步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可以将其分为核心的基本活动和必要的辅助活动,基本活动覆盖了生产经营、市场影响及服务、内外部后勤和服务。辅助活动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如基础管理、人员管理和技术研发等。

(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受到企业自身价值链的影响,还会受供应商和买方价值链的影响,甚至有时还应考虑够供应商和买方的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在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对自身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的分析,来挖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分析的重要内容。产业价值链是指某一产业从原材料的开发到形成最终产品所消耗的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每个企业都是产业价值链中作业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们互为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在战略成本管理视角之下,往往将企业置于其所属的产业价值链中,了解企业与其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建立战略联盟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企业通过将自身与产业价值链进行对比,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识别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作业活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价值作业进行分析开发,推进各个作业活动的优化以及相互协调,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权衡取舍各项价值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了解竞争优势,确立核心业务非常关键,企业通过对内部价值链的分析识别企业的价值活动,确认其分布状态以及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将价值活动的成本和贡献的价值相比较,分析其合理性和贡献率,尽量降低非增值作业的发生率,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及对企业的威胁,并与企业进行比较,从而识别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据此制定更加有利的竞争策略。

综上所述,价值链分析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确认并分解企业价值链上的各项作业活动,明确各项活动的贡献;识别企业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联系;根据企业各项活动的贡献及联系,优化企业的价值链。

三、基于价值链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控制

(一)经济型酒店的战略环境分析

在将价值链分析应用于经济型酒店之前,有必要对酒店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

针对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环境分析,可以采用PEST分析方法,主要分析其外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环境良好,国内政治稳定、居民收入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针对产业分析,本文采用波特五力分析方法,建立酒店的五力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潜在对手指一些比较知名的酒店集团,这些集团将经济型酒店市场带入了新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经济型酒店在面对这些酒店集团时,竞争优势较弱。目前替代产品的威胁不大,经济型酒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替代品较少。在买方方面,选择面越来越广、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全面,使得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不断增强,买方会对酒店在价格和质量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酒店业的供应商集中程度较高,在讨价还价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我国经济型酒店处于起步阶段,内部优势在于电子信息平台的应用、不断增强的竞争意识,但是内部环境也存在较多问题,如管理不严、人力资源的缺乏、竞争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劣势。

(二)经济型酒店的价值链分析

通过对战略环境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来识别竞争优势,获取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1)经济型酒店产业的价值链分析。经济型酒店是服务的供应商,同时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费者,是整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产业价值链分析,利用供应商和买方的价值链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经济型酒店的产业价值链如图3。通过分析上下游价值链,可以识别出在产业价值链中可以利用的节点。从上游价值链来看,酒店类企业的建设需要大量设备,经营过程要消耗大量资源,二者之和接近总成本的一半,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从下游价值链来看,酒店应注意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来源、酒店入住率等,通过对客户方面因素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服务和定价策略。

(2)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个作业活动消耗的成本和创造的价值都不同,进行价值链分析可以识别其中的非增值和增值活动,从而优化企业价值链。经济型酒店自身的价值链如图4。通过对经济型酒店自身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确定酒店其各项作业活动所产生的效益,根据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调整酒店的价值链,如将非增值活动进行外包、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可以节省酒店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起更有优势的价值链,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星级酒店以及其他经济型酒店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包括了解竞争对手的客房价格、入住率以及服务等信息,同时还可以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及其大客户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改进,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包括定价、促销等策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经济型酒店可以根据产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优化自身价值链,如将某些作业活动外包、与上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策略,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摘要:近年来,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集团的关注,尤其是经济型酒店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成本领先为核心的经济型酒店必须在成本管理方面不断探索。本文基于价值链理论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力求为改善我国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状况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聂晶:《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财会月刊》2006年第7期。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篇:高中数学建模研究下一篇:交际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