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经济价值

2024-10-14

外语经济价值(通用6篇)

外语经济价值 篇1

随着世界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导, 以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外语语言水平作为影响国民综合素质、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一个显性因素已当仁不让地成为衡量各国教育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测评指标。影响外语语言水平高与低的因素比较错综复杂, 如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各级各类学校外语教学实践、社会、家庭、学生的关注度等等。其中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近几年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研究主题、方法与维度都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基于外语教育政策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客观事实, 就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维度而言, 按照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专家白瑞安和刘易斯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价值、内容、过程。其中, 价值问题具有特殊的核心地位,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年代。其研究主题和方法, 根据郝成淼的研究, “20年来,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已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国外外语教育与政策、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中外外语教育政策比较、外语教育政策过程等研究主题, 但不同主题之间在成果数量与质量方面差别很大, 在诸如中外外语教育政策比较、港澳台外语教育政策等一些重要主题的研究方面非常不够, 今后需要加大力度。”本文欲从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分析入手, 探讨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和走向。

外语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的要素、内涵和特征属于教育政策、公共政策的价值研究范畴。在社会生活领域, 完整的现实性的价值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要素:主体及其需要、客体及其属性、价值关系的构成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来自于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离不开客体, 客体懒以依存的外部世界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境遇场, 具有满足人需要的属性;价值也离不开主体, 没有人的主观需求, 任何客体都变成没有价值的存在, 反言之, 只有和主体的需要联系起来, 客体才拥有价值的属性;价值最终产生于人们实践的过程, 价值主体和客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相互统一, 从而建立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 即价值关系。就外语教育政策而言, 其价值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外语教育政策决策主体、外语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和外语教育政策利益主体。外语教育决策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教育机构和官员, 以及外语教育咨询机构、教育组织和个人;外语教育执行主体主要是政府教育机构和外语教育组织;外语教育政策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追求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教育组织———追求群体利益、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外语教育政策客体除了一般公共政策客体所包括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 和目标团体这些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 因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侧重强调政策活动作为中介和工具满足人们教育需要和利益的意义, 外语教育政策的客体还包括解决社会问题, 满足目标团体教育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政策实践活动。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关系因利益主体的不同、主体需要和诉求的多样而呈现多元化特征。

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关系的多元化使得外语教育价值研究作为对教育政策及其活动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主要解决譬如“期望什么”、“喜好什么”、“为什么期望”、“谁来制定政策、由谁来负责这套教育系统的运行”、“谁出钱, 出多少, 为什么付钱”、“资源如何分配, 为什么这样分配”、“利益如何实现, 实现的程度”这类涉及到教育政策背后的期望、教育政策环境的利与弊、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国家权力和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分配、利益分配的价值原则等问题。哲学意义上, 教育政策价值揭示了教育政策主体同教育政策客体之间的一种需要与满足的逻辑关系, 体现了各教育主体间在权力主导、利益分配、期望达成上的角逐较量。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内涵是通过外语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设立、教学模式和各种课内外外语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外语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等具体步骤来揭示这种政策主体和政策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教育政策作为调整关系的一种手段, 所调整的价值关系的性质决定政策价值的内容。外语教育政策从国际形式和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反映教育权力的分配和调整时表现出教育政策的政治价值;涉及外语教学中教育资源的配置时表现了外语教育政策的经济价值;为了加强外语教育管理、规范外语教育活动的外语教育政策表现了其教育价值和人的发展价值;调整国家、社会群体、学校、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政策则表现了其社会价值。外语教育政策的所有这些价值最终是要通过外语教育政策的内容和执行过程得以体现的。

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的基本特征是其价值选择性。外语教育政策中对做什么、不做什么、鼓励什么或禁止什么, 从国家政策层面、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规定, 实质上就是政策制定者基于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主体需求、权力制衡和利益分配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是一种集体选择或政府选择, 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在自身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它蕴涵着政策制定者对于政策的期望或价值追求, 体现了政策系统的某种价值偏好, 表达了外语教育政策追求的目的与价值。其次, 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具有“非历史性”的特征。教育政策等公共政策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取、制定的权宜之计。从历史研究视角, 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对另一个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不具有可比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尽相同, 甚至有时是截然相反的。例如中国1953年取消英语专业, 施行俄语一刀切的外语教育政策就是时代的特定产物, 因为政策“决策者的决策顺序是首先满足社会现实需要, 其次满足学理需要, 最后满足政策群的横向和纵向一致性的要求。”相反, 国际间外语教育政策的共时研究因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研究价值。第三, 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的另一个特征表现为教育政策价值的合法性, 也称之为合目的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合法性是对其价值选择是否是对社会范围内的教育利益进行了合理分配, 是否能使利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和满足的一种检验和评价。外语教育政策的合法性特征本质上是外语教育政策价值选择的合目的性, 价值选择符合主体的需要、利益诉求、价值理想的政策抉择。不合法、不合目的的外语教育政策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例如加拿大在其英国殖民统治和建国初期, 曾采取强硬的同化政策。这一治国理念反映在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中, 集中表现在对法语的压制和同化。但这种极端的盎格鲁化的语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无法满足社会现实需要, 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自1949年建国以来,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不断根据我国不同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社会经济需要的不同特点进行着调整和改变。全球化时代, 在国际主流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观照下研究影响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价值取向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外语教育价值理念从“内生化”向“全球本土化”的转变。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不仅要有政策内生化的战略考虑, 还要符合本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实际现状, 关注全球化对语言学习者从语言知识的“输入”到语言能力的“输出”转变的强调。要以国际先进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为参照, 以增强国民综合素质, 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其次, 外语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依据外语《教学大纲》所描述不同层次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单词量、语法点、阅读速度等外语语言知识的离散性量化规定组织编写外语教材、出试卷、统计学生的通过率、评价学习者外语水平。这种传统把学习者外语语言综合能力用相互独立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划分, 使我国外语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耗时低效”的泥潭。我国应借鉴《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用“能做什么” (can-dostatements) 对外语语言能力进行定性整体描述的评价理念, 从战略高度指导全国的外语教学不应仅从词汇量、语法规则等分散的语言知识技能来衡量学习者的外语语言能力, 更应衡量学习者在一定语境下使用外语的综合能力。

全球化时代,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伴随着外语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需要加快进行优化调整, 这不仅关系着能否培养和储备适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的合格外语人才, 也关系到我国外语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下去。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应该秉承动态、开放的原则, 在加快转变价值理念的前提下, 从加强外语教师教师培训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外语教育考试评价体系两方面入手, 切实推进新世纪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4) :6-13

[2]沈骑.当代东亚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战略特征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9) 64-68

[3]Welles, E.Foreign Language Enrollments in United State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all 2002[J].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Bulletin, 2004 (35)

外语经济价值 篇2

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培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简称经贸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并创造性的开展学术创新、科技发明和创业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经贸学院教师对本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经贸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立经贸创新基金(简称创新基金)并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条 创新基金的来源:

1.广外大经贸学院(含历史上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经济系)学习(含各种层次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研究生进修班、干部进修班以及插班生等)和工作过的海内外校友、校友亲属、校友所在单位、各地广外大(含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校友会、各年级(或班)同学会以及本院师生员工的自愿捐赠。

2.海内外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的自愿捐赠。

3.基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的利息及按国家规定所允许的投资收入。4.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条 设立创新基金遵循的原则是:鼓励创新、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资助项目遵循的程序是:自由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第四条 创新基金将委托广外大财务处进行帐务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和审计制度。

第五条 经贸学院将成立创新基金领导小组,创新基金领导小组由经贸校友会理事会、经贸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捐赠人等相关人员组成,承担如下工作和职责:

1.进行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发动和初审工作。2.组织创新基金评审专家组进行评议及评审。3.负责立项计划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检查评估。4.对创新项目进行总结,制订新的规划和实施方案。5.定期公开基金的收支账目,接受资助者的监督。

第六条 创新基金捐赠人可根据需要,向创新基金领导小组提出资助项目的冠名申请,由创新基金领导小组负责审批。

第二章 资助范围与申报条件

第七条 创新基金重点资助经贸学院师生开展的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科研活动、能体现经贸特色、具备实施条件的创业活动以及创新教学活动。具体资助范围为:

1.学术研究项目以及与专业学习研究相关的竞赛活动。2.科学发明创造活动。

3.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以及与创业有关的竞赛活动。4.与学生科研和创业有关的讲座、培训、对外交流活动。5.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训练等教学活动。6.师生开展的其他有价值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活动。第八条 凡我院教职工、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均可申请资助。对于学生申请人,要求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创新与创业意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学术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对于教职工申请人,要求热心于创新教学科研活动,有较强的创新教学科研能力或者组织能力。

第九条 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项目小组。项目小组中可以有不超过1/3的其他院(校)师生。

第十条 按时完成项目的人员或研究小组成员在项目完成后可以再次申请,但未完成项目的所有人员不得再次申请。

第三章 申报与评审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中旬,特殊情况可不受此时间限制。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及评审程序:

1.申请人须填写《经贸学院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简称《申请书》),并一式三份(含电子文档一份)。

2.创新基金评审专家组对申请项目按本办法要求进行评审筛选,对拟立项资助的项目提出具体意见,并经院创新基金领导小组组长批准,由学院公布立项项目,并下达立项通知。第十三条 项目立项遵循以下原则:

1.可行性原则:对于科研项目,应从经贸学院师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知识的综合应用,充分考虑利用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科研资源、科研条件,在一定时间和经费允许范围内能够较好的完成;对于创业项目,应从社会的需求、师生的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出发,能够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在短时间内创造社会效应和社会价值。

2.创新性原则:以我院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经济学学科的研究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新兴的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创业实践等内容作为选题主要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

3.实用性与教育性原则:引导、帮助师生面向社会、承担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参加实践、指导实践。充分调动师生学习和参与自主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综合的实践创新能力。

第十四条 创新基金评审专家组主要就如下方面对师生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和评价,确定能否立项和资助:

1.科研选题或者创业计划的目的、意义和设计思路是否明确。2.科研项目的设计思路在思维上的创新性、合理性与目标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创业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3.解决问题的核心理论、关键手段、研究条件等是否符合师生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创业计划的内容、开展的条件等是否符合法律、师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

4.研究计划和创业计划的创新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 经费与使用

第十五条 对于立项的属于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额度为:

(一)一般立项资助额度分为三等:

A类:1500元; B类:1000元; C类:500元;

(二)重大项目的立项资助额度由创新基金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对于立项的属于创业创新项目的资助额度,由创新基金领导小组根据创业项目的初始资金需求给予相应资助。

第十六条 资助经费按项目一次核定,经费由创新基金领导小组专人负责管理,项目负责人应做到节约开支、专款专用、保证不挪作他用。第十七条 创新项目获资助后,申请人应立即着手实施相关科研和创业活动。在资金落实后半年内,课题研究、创业计划或者相关活动仍无实质性进展的,若无特殊原因将取消该项资助计划,追回资助经费。第十八条 创新基金开支的范围:

1.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收集文献资料和处理数据所需的资料费、打印费等。

2.进行项目调研、项目实施、组织参与相关竞赛、培训与交流所必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

3.创业计划启动时所必需的人员工资、场地租金、初期商品货款等前期费用。

4.所有正当开支需有学校财务许可的发票。

第五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九条 申请人在接到批准项目立项的通知后,应在10天内与经贸创新基金领导小组签订《经贸学院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合同书》,并核拨项目资助经费。不按时签订合同者按自动放弃处理。

第二十条 项目经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应按项目申请书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启动相关工作和活动,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第二十一条 项目启动时间从学院正式公布之日算起,完成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

第二十二条 各项目应在启动后的6个月内向创新基金领导小组递交《经贸学院创新基金项目中期进度报告书》,对不按时递交中期进度报告书者或无明显进展的项目,将停止资助。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按合同规定时间提交《经贸学院创新基金项目结项报告书》、研究论文、成果实物或其他证明文件和成果资料(包括创业实体的财务报告、创业实体的经营报告、调研报告、论文、活动成果、照片等)。

第二十四条 创新基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专家对已完成的创新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和评审,通过验收视为结项。其中,优秀学术作品将优先推荐到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以及学术创新竞赛与评比。优秀的创业实体将推荐参加各种创业竞赛与评比。师生组织的优秀创新活动将推荐参加各种层次的优秀校园文化评比活动。对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经贸校友会以及经贸学院将视情况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受创新基金资助、公开发表的论文必须注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必须有参加该项目的本院教师(学生)署名,若本院教师(学生)为主要执笔者,本院教师(学生)应为第一作者。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8年11月1日起试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创新基金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件:创新基金领导小组的组织架构

从产业经济角度解析外语培训业 篇3

产业本质和发展趋势

1.产业本质

教育产业——提升人力资本。培训泛指“为达到一种或者某一类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要的有关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训练 ”,是侧重于满足人们的素质、技能、文化兴趣以及某一方而需要的教育形式。培训的特点在于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训练周期比较短,通常是数周或者数月。外语培训业是在学校正规教育外的一种补充,一般是非学历教育,主要以留学、应试、提高工作技能等为学习目的。外语培训机构是指社会组织、个人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面向社会举办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的办学组织。

2.产业特征

类型划分很细;个人效用差异很大,即同样的课程,不同的人收获不同;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消费盲目性较大;买卖不在同一时间空间进行;知识产权和商誉对赢利起到重要作用。

3.产业发展趋势

高端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经理级客户开始寻求外语培训。他们的需求一般较为高端,主要集中在交际、谈判、商务等方面,且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个性化。随着外语的普及,很多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外语知识,但是可能在口语、写作等方面缺乏经验等,这需要有针对性的服务,为个人能力进行总体评估,并做出合适的个性化服务,全面提升外语能力。

多元化。英语独揽一面的情况已经出现颓势,小语种的兴起为外语培训业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小语种的学习又往往与个人兴趣、提升素质、增加就业筹码等有关,这部分培训项目往往出现多元化的需求趋势。

特色化。在外语培训机构已经很多的情况下,推出特色化的培训项目非常重要。比如针对喜爱哈利波特的少儿,可以推出哈利波特英语朗读班。根据时代发展设定发展方向和特色,紧跟潮流,才能抢占更大的市场蛋糕。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外语培训业促进经济增长

无论从个人的还是从社会的层次看,教育程度与收入都是高度相关的。目前,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建立跨国公司等与国际接轨的事务增多,外语成为重要的挑选人才的准绳。

外语教育需要资金投入。由于外语培训属于非正规教育,私人支出较难统计,但是通过各种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外语培训的价格不菲,是很多家庭重要的预算项目。所以外语培训作为一种行业,增加了国民收入,成为促进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外语培训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从事咨询、教学、教务等服务项目,吸纳了劳动力,促进就业。

2.经济增长促进外语培训

由于就业人群对外语培训的需求弹性较大,在现在就业形势较严峻的情况下,外语培训业的前景很好。随GDP的增加,人均收入相应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更多的钱可以用来进行个人规划,提升个人知识水平。所以,外语培训业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不断扩张市场。

产业的市场结构

目前,外语培训业中既存在大型的连锁培训机构,如新东方、环球雅思等,也有本地的小型培训机构。以重庆为例,分留学外语、英语四、六级和考研、实用外语三个培训项目。在三个项目中,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前四家培训机构并不固定。假设三个项目的市场份额是相同的,加总之后,重庆新东方占市场份额的27%,川外占14%,剩下的就只是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整体来说,像新东方等拥有较好声誉的培训机构更容易占有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基本是竞争环境,不存在能够控制价格的寡头企业。

其一,竞争焦点是师资的竞争。其二,竞争产品是培训项目的无差异性。重庆市外语培训市场的调查资料显示,从人数和规模上进行分类,重庆市四、六级英语培训、考研英语培训占整个英语培训市场的70% 左右,TOEFL、IELTS、BEC、GRE等国外考试培训占15%左右,中学生英语培训占10%左右,其它英语培训占5%左右。全国性民营连锁培训机构主要集中在四六级英语培训、考研英语培训、国外考试培训等方面。以英语四、六级培训为例,在今年春季招生中 重庆新东方招生人数超过2000人 ,恩波、导航在重庆开设的英语四、六级培训班,招生数量也在1000人左右。一些知名度不高的英语培训机构招生人数大多在100人左右。粗略估计,重庆新东方、重庆恩波重庆导航这三家知名的英语培训机构招生人数占据近70% 的市场份额。其三,竞争策略,即特色化课程出现,大众培训课程的价格竞争开始,宣传和招生模式雷同。其四,竞争结果,即有特色人性化的服务可以使得培训机构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外语培训业未来将会走向寡头垄断。第一,由于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商誉在吸引消费者等方面更重要,而大型培训机构有更好的声誉,可以引进优质的师资,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第二,大型机构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提供多样的服务,有特色、人性化,消费者的选择更多;第三,目前外语培训业的毛利润是30%-40%,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进入这个行业,只有做出品牌和规模才能得到利润。随着竞争的激烈,外语培训的利润会越来越低,规模经济才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小企业自然就或被吞并或破产。

产业的赢利模式

我们可以知道,外语培训主要的赢利点在课程设置和营销方面。生活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更受到欢迎,即使学习的内容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下,有新鲜感的课程更受吹捧。例如,以哈利波特为卖点的少年学习课程比普通的刻板学习课程参与学生更多。在课程设置中,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本或者更优良的硬件,而是优秀的创意。其次,营销方面也是赢利的重头戏。营销最需要的是创意,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学习;然后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来巩固自己公司在外语培训市场的影响,进而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后,营销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商誉上。课程内容的好坏,通过学员口口相传,进而影响到未来的营销策划。

课堂教学方面,由于需要付给老师较多的薪酬,还要租赁场地等,并不是赢利重点。

由此可见,外语培训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创新和规模。新东方的“大愚”系列是很成功的营销模式,通过书籍的方式,介绍了新东方的新兴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吸引了使用过这套书并感兴趣的学生进入新东方学校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在课程设置和营销模式上创新,不能扩大规模的机构,将最终退出外语培训市场。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波特五力模型

1.新的竞争对手入侵

之前提到外语培训业的毛利润达到30%-40%,导致了很多小企业不断涌入外语培训业。这样的小机构,只能在低端市场造成影响,对中高端市场和已经颇具规模的机构没有威胁。低端市场可能由于小机构过多,而导致恶性价格战。

2.替代品的威胁

外语培训,作为教育产业的一环,基本不存在替代品,但是外语作为一种技能,可能在社会外语人才饱和的时候被一些技术技能替代。比如,平面设计。从现阶段来看,很难说有替代品的威胁,所以外语培训业具有相当的活力。

3.买方议价能力

买方议价能力较弱。学员在外语培训市场中处于弱势的买方地位,一般来说,学员都是先付钱后学习,虽然可以选择免费试听一节课,但往往并不能体现出课程的整体水平,即使之后课程不满意,也不能选择退钱。同时,买方在选择课程时,由于通常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购买,往往都是卖方直接提供课程和价格,在选择的时候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筛选,不能主动与卖方谈价格,较为不利。

4.卖方议价能力

卖方议价能力主要对“采购”师资起作用。对于有一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在选择教师的时候将会起主要的作用,议价能力较强。因为教师考虑到有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学生,能够有较好的利润保证,即使机构压低薪酬,也是可以接受的,影响了投入的成本。同时,在场地、设施等方面,大型机构由于存在规模效应,议价能力也较强。

5.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现在不存在能够控制价格的寡头企业,所以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是较为激烈的。这样导致了价格的下降,尤其是在竞争最强的寒暑假期间,大幅度的促销随处可见,即使是新东方、环球雅思这种连锁培训机构,也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打起价格战。在现存的竞争情况下,价格将会是最好的竞争方法。总体来说,外语培训业的竞争力很强。

国家发展外语培训业的意见

1.规范化

要建立一个强势的培训品牌 ,把顾客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顾客利益。培训机构首先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注重诚信;其次是注重市场需求,不断改变课程以适应社会变化。

2.品牌化

导入质量认证 ISO9000标准化体系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培训机构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并将其融入教学,使培训机构所塑造的培训品牌因有内涵丰富、发展空间无限的文化作基础而具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是培训机构打造培训品牌必须考虑的问题。

3.个性化

外语培训是面向人的培训,这要求培训机构要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创新教育培训模式;不断推出最新的培训内容和最先进的培训方式;不断提供优质培训名品和精品来作为维持培训品牌强盛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培训机构要对人进行多方面综合素质技能的培养,适应现代人选择培训的初衷。

4.产业化

外语培训业现在的产业链非常短,只专注在外语培训方面。因此,需要延长外语培训业的产业链,把教师培训、留学咨询等服务行业都包容进来,使整个外语培训业形成完善的产业结构,增加附加值。

外语经济学研究什么? 篇4

中国GDP超过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更是中国经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重要标志。这其中, 涉外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并且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12.61%提高到2001年的44.72%, 2003年达到60.37%, 2004年上升到69.80%, 2007年仍然接近70%。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 中国的经济活动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活动没有什么区别, 但问题在于西方国家的涉外经济活动没有包含外语因素, 而中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等诸多原因不仅包含外语因素而且更是不可或缺, 这就决定我们应该研究外语因素。

二、什么是外语经济学

提出外语经济学, 自然应该提出外语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即研究什么?为说明其研究什么, 我们引述三段话:第一段话:庞加莱说过:“人们不能互相理解, 因为他们不讲同一种语言, 并且还有人们不懂的语言 (Benacerraf﹠Putman, 1983, 中译本, 102) ”。第二段话:亚当·斯密早就明确指出, 人的交易是需要语言的, “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一只狗与另一只狗进行公平的、有意识的骨头交易 (鲁宾斯坦, 2004, 中译本, 178) ”。第三段话:“一个只懂汉语的中国人与一个只懂法语的法国人也不能进行交易, 借助语言互换也未必能实现合理的交易。”

这三段话揭示这样的事实:一是人们互相理解需要讲同一种语言, 但人类不止一种语言;二是人类具有并使用语言才能够交易, 狗与狗之间不能交易是因为没有语言;三是两个人有语言但没有同一种语言也不能交易, 要实现交易需要解决语言互换问题, 要实现合理的交易就需要恰当的语言互换。因此, 这三个问题必然能够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 要实现语言互换需要掌握另一门语言;

2. 不同的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相同的极少, 不同的占大部分或绝大部分, 说明语言与语言之间有固有差异;

3. 语言与语言之间互换差异一般会产生新生差异;

4. 外语人的“本质”及其能力能够消除固有差异和新生差异;

5. 外语资源的合理配置会直接影响交易。

由此可见, 外语经济学的研究涉及三个方面:语言即语言与语言的差异、外语人的“本质”和能力、外语资源合理配置。外语经济学是把广义的外语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量研究中国 (或包括发展中国家) 有限的外语资源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运用的学问 (张德富, 2009) , 把广义的外语作为构成经济的一个因素来研究, 是研究外语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是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作用之大小以及如何使其最大化。基于这样的研究内涵, 我们可以认为:外语经济学不是语言经济学, 也不是语言学, 也不是翻译学, 更不是应用语言学。

三、语言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而产生、演变和发展的, 语言一直是适应着人类的。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一般动物成为人, 人之所以能够构成人类的社会, 人之所以能够有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 是因为具有语言并且使用语言, 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可自从有了人类或者人类自从有了语言, 人类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中会产生并逐步形成道德的、法律的、信仰的规范和制度的、组织的、习俗的社会机制以及市场秩序的、商业惯例的、制度规则的经济制序 (以下简称规范、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序) 以及不同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 所有这些都蕴含在语言之中并且通过言语活动为其存在和进化, 反过来又借助其语言进行界定、进行表述、进行约束。语言似乎成为人类生存、交易和发展的特有媒介和主要维度, 人类的一切活动似乎都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或工具进行实施和完成 (韦森, 引自鲁宾斯坦, 2004, 中译本, 215-221) 。反过来讲, 语言一直为人类的生存、进化、交流和发展服务。可以认为, 没有人类就没有语言,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 这是人类世界中一对赖以生存和赖以发展的“东西”。从原始角度看, 人类的本能需要催生语言,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又激发人类的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抑制着人类的需要, 人类的本能需要+客观限制逐步形成人类的理性, 人类的理性 (即自我约束) 与语言似乎具有某种“自然性”、“意识性”以及“回应性”。这是一种自然与必然的联系,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语言, 这是人类的本能需求也是客观需求。

人类相互作用中的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就是语言 (鲁宾斯坦, 2004, 6) 。“语言是我们思考和交流时所呼吸的空气, 常常不为人注意。它使得人类的认知成为可能, 而且, 与此同时, 通常以不可见的却非常真实的方式对人类认知进行着约束 (同上, 125) ”。在人类社会里, 人类出于自身的需求, 需要交流或交易, 既然要交流或交易就需要同一种语言。如果是操有非同一种语言的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交流或交易则需要把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 同时需要把以语言为载体而存在的一方、两方甚至多方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系统的约束以及相应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纳入语言的互换之中, 并遵循以语言形成的无形机制, 寻求共同点, 从而实现交流或交易, 而且力求使交流或交易达到公平。如此看来, 人类离开了语言以及语言的互换则无法进行交流或交易。语言能够表达事实。否则, 语言就不是语言了。但语言只能接近表达事实, 却很难完全表达事实。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同样能够表达事实, 但也同样只能接近表达事实, 却也同样很难完全表达事实。

四、外语经济学研究什么

1. 研究语言与语言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生成、存在并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其历史原因、所处地理位置、客观条件、人口数量、周边环境以及内部秩序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既承载着人类共同的“东西”, 更承载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系统的约束以及蕴含其中又藏于其外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 以自己语言的形式来实现并证明这些存在, 而且该民族的所有生活形式和生存形式均存在于自己语言的载体上并以自己语言的“外壳”求得其存在与完善。这说明, 一种具体的语言与另一种具体的语言所承载的“东西”是有区别的, 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推断出, 两者之间不仅在词汇、语言特征以及语法结构等形式上有所不同, 而且在讨论、研究、描述以及理论再现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类型、结构、演化和变迁以及社会生活秩序机制等内涵方面更是有差异。

这里, 我们以汉族和法兰西民族为例, 我们汉族具有并使用汉语, 法兰西民族具有并使用法语, 汉语与法语彼此有许多差异。差异之一是构成与形体不同, 汉语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 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 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 词的次序很严格, 不能随便更动。这一特点与法语等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不同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意义和声音是语言的两个属性。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记录汉语的工具--汉字和其它古老的文字一样, 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汉字与其它古老的文字不同的是, 那些古老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 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 有的甚至不可读, 被外来文字取代。惟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 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 代表着世界文字的这一重要发展方向。它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形体与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构词方法通常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二是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 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这同法语的情况迥然不同, 法语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三是就形体的特点而言, 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两个维度的空间为汉字构件的结合提供了许多区别的因素, 这与法语这种拼音文字由字母线性排列而结合是不一样的 (张岱年等, 2004, 111-116) 。差异之二是承载的文化不同, 汉语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主体文化的诞生。汉语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之一, 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载体。它以自身特殊的文化形式, 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它记录了中国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代码。如果没有汉语汉字, 中国文化不可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淀和发展。其文化的发展变化直接记载在各个时代的词汇中。汉语和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己的习俗、习惯、道德、观念、规范、制度、思想意识等。而某一外语记录的是某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化, 是某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代码, 承载着某一民族或国家的规范和社会机制以及思想意识等。差异之三是承载的信息不同, 汉字除了作为汉语的记录工具以外, 其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所承载的信息主要是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信息, 与汉字所记录的内容不是一回事 (同上) 。这主要是因为汉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并发展成为表意文字的缘故。这一特点是法语等表音文字所没有的。同时, 我们知道, 汉字在某一时代某一领域词汇的密度反映了该领域与文化核心的密切程度, 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这一领域的认识程度, 设词密度高就说明了对这一领域的分析度高。其各类词的密度又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每类词的密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同上) 。

对比分析汉语与法语使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 “在任何语言中, 人们交谈时所用的词语的语义都非常灵活且有时会超出说出的话的字面或话语意义, 甚至意义完全相反 (鲁宾斯坦, 2004, 196) ”, 貌似相等的形式存在的差异, 实质导致内涵与外延等的巨大差异;同时, 语言具有民族性, 它会折射一个民族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因此, 语言与语言互换的核心在于解决它们彼此之间的非等同性以及形体、内涵与外延等差异。

2. 研究外语人的“本质”

索绪尔认为, 语言与心理有关联, 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集体心里的表征;语言与人种有关联, 语言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或文明史“彼此融合, 相辅相成”, “在很大程度上, 是语言创造了民族”;语言与地理有关联, “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多样性, 即国家与国家之间, 甚至地区与地区之间显而易见的语言差异” (《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 陈思和等, 2005, 114-117) 。按照索绪尔的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 在一种语言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语言自然而言地蕴含着本民族的逐步形成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几乎所有的约束以及所承载的本民族的文化以及信息;而语言不仅影响甚至造就这个民族。因此, 无论是这个民族的个体还是群体, 其语言必然彰显业已形成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几乎所有的约束以及其承载的本民族的文化, 语言必然或隐或现反映这个民族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这就是一个民族个体或群体的本质。一个民族的个体或群体有自己的本质, 而另一个民族个体或群体也同样有其自己的本质。虽然是人类, 但本质与本质并不相同, 本质是不能体现或不能完全体现在语言上, 或者说语言是本质的载体但不能有形地体现本质。这就等于告诉我们, 一个民族的语言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被互换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

人类的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具有某种先天的适应“基因”, 在特有的语言环境下比较容易学会和掌握语言本身以及其内涵和外延, 尤其能够自然熟悉语言所承载的其大脑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民族的语言能力, 而且其外在语言媒介能够自然与大脑的本民族语言能力“天然地融为一体”, 同时在本民族语言的根本性的作用下在头脑中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理性、思维定式、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

要实现语言互换直至完美语言互换, 不仅需要学习并掌握另一种语言, 而且同样熟悉其内涵和外延, 尤其能够熟悉其所承载的另一个民族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几乎所有的约束、文化以及理性、思维定式、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在语言互换过程中, 必然涉及并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用固有的思维对另一种语言进行互换, 还是用另一个民族的思维对语言进行互换;二是出现文化和基本理念碰撞时如何实现理性、公平和正义?三是是否在了解并掌握他国或别的民族的思维定式、人生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同时掌握好本国或本民族的思维定式、人生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分寸和尺度。所有这些已不是简单的语言互换而是人在所有“约束”下的“本质”, 即涉及双方交流或交易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在本民族固有本质下, 了解、熟悉并掌握并融合另一个民族的本质, 外语人才能够实现语言互换直至恰如其分的语言互换。

3. 研究外语人的能力

我们在前面已经证明, “一个只懂汉语的中国人与一个只懂法语的法国人也不能进行交易, 借助语言互换也未必实现合理的交易。”为了实现交易, 需要聘请一位懂汉语也懂法语的人或一位懂法语也懂汉语的人, 在他的工作下, 才能开始实现他们之间的交易。即便懂汉语也懂法语也未必能够实现交易或合理的交易, 因为即使外语人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很丰富, 如果他所掌握的法语相关信息是有限的, 那么, 他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也不会比法语相关信息更丰富;而且, 即使他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很丰富, 如果他所掌握的法语相关信息也同样丰富, 那么, 他所使用的本民族语言也未见得与法语相关信息一样丰富;最后, 即使他所拥有的本民族语言不很丰富, 如果他所掌握的法语相关信息是丰富的, 那么, 他所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未必没有法语相关信息丰富。由于语言的不同、其承载的文化不同以及承载的信息的不同, 再加上语言无法显现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等等因素, 汉语与法语只有在两种语言“完全”相同时, 一个词才对应一个词、一句话才对应一句话、一个语段才对应一个语段。不然的话, 一个词与一个词、一句话与一句话、一个语段与一个语段的内涵与外延等就永远不会像一个天平上两边质量完全相等的两个砝码。假定聘请一位懂汉语也懂法语的人的话, 如果仅仅是懂得法语的几个单词或几句话, 对这项交易恐怕于事无补, 甚至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那么, 人们聘请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外语能力才能进行交易并确保实现交易直至合理的交易呢?

“外语”不是中国涉外经济的“幕后推手” (所以, 不是所谓的语言经济学问题, 也不是所谓的语言翻译问题) , 而是“直接参与者”甚至是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因此,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 外语人需要本民族的语言, 更需要外语, 但这只是具备了语言与语言互换的最基本的条件。而实现语言与语言的互换或恰如其分的互换往往受到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和在互换过程中或然出现的新生差异的双重制约, 冲破这些制约一是需要上面已经阐述的外语人的“本质”;二是需要外语人的能力, 即:消除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的能力和避免在互换过程中或然出现的新生差异的能力, 后者在于:一方面尽可能体现原有语言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中会产生并逐步形成道德的、法律的、信仰的规范和制度的、组织的、习俗的社会机制以及市场秩序的、商业惯例的、制度规则的经济制序等内涵, 另一方面尽可能体现原有语言蕴含其中又游离之外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这样,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 才能保证语言与语言真正实现恰如其分的互换。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 由外语人掌握的语言、外语人的“本质”和外语人的能力构成的外语因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作用与涉外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成正比, 它的作用越大涉外经济的效果也就越大;反之, 它的作用越小涉外经济的效果也就越小。

五、结语

如果我们中国与外国开展并实现经济交往, 我们就需要外语。懂汉语也懂外语的人或懂外语也懂汉语的人的工作及其作用在与外国的经济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们的存在和工作, 经济交往肯定无法进行, 甚至无法实现其目的。懂汉语的人也懂外语, 但他们的外语一般很难能够达到与其汉语一样的水平, 这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懂汉语的人虽然也懂外语, 但他们对外国的所有约束、文化以及理性、思维、人生、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等能够熟悉并掌握到与中华民族所有约束等一样的程度, 这是蕴含在语言之中又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如果我们中国与外国开展并实现经济交往, 只有懂汉语的人而没有懂外语的人, 需要聘任新员工或对原有员工进行外语培训, 这是外语人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涉外经济领域里, 人们往往或几乎从来没有把母语列入成本, 自然也就没有涉及其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等问题。然而, 外语在中国涉外经济领域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 不单纯是语言与语言的互换问题, 而是把外语转换成既体现其内涵与外延又体现所蕴含的规范、社会机制和经济制序等几乎所有约束等的语言, 还要根据经济规模的大小和重要程度的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外语人, 对外语人同时要求具备如同母语思维的“本质”、转化为行为的外语能力。外语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其功能, 需要语言互换;语言互换后才能够满足经济活动中自然语言的功能;语言互换后可能等值也可能不等值;语言互换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价值高低, 效用大小, 费用多少和效益好坏。所以忽略中国涉外经济中的外语这个因素显然是不科学的, 回避外语这个因素同样对我国的涉外经济运行和发展也是不利的。

摘要:语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媒介, 但世界并不使用同一种语言。我国涉外经济活动不仅使用汉语尤其使用外语, 外语因此成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因素。这一因素包括语言、外语人的“本质”及其能力, 语言与语言有固有差异, 语言与语言互换一般会产生新生差异。外语经济学研究在于如何使人的本质及其能力有利于消除固有差异、避免新生差异, 实现语言与语言之间恰如其分的互换, 使外语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外语,汉语,差异,经济活动,外语经济学

参考文献

[1]贝纳赛拉夫、普特南, 《数学哲学》[M], 朱水林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2]鲁宾斯坦, 《经济学与语言》[M], 钱勇等译,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涂纪亮,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语言哲学》[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4]张岱年等,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德富, 《外语经济学形成背景及研究意义》[J], 理论界, 2010

[6]景玉琴,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J], 经济学家, 2007

[7]张德富, 《关于外语经济学研究路径及其研究方法的探讨》[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9

外语经济价值 篇5

关键词: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不断深入,中国受到国际化一体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深远。2011年我国将“中原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郑州航空港区的繁荣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加快了郑州经济国际化的建设,凸显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一、创新型外语人才概述

创新型外语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知识的人才。高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一方面需要加强语音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语言实际的使用能力进行培养,尤其是对通过英语处理涉外事务及日常活动的能力进行培养。基于此,创新型外语人才知识点具有创新精神,并且具有创新技能与语言能力,对外语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的人才。创新型外语人才可以在从事的工作和学习中,基于目的通过知识、信息,对新颖独特的具备社会与个人价值的理论进行创新,从而使得任务能够顺利实现。

二、区域经济下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2.1航空港区经济发展动态

随着我国宏观战略的不断调整,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迅猛。河南省充分发挥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优势,利用自身区域经济特点,对具有特色的“中原经济区”进行打造,在2012年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批的全国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无疑极大推动河南经济的发展,使得河南省工业、农业以及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得到促进。郑州是中国陆通交通的枢纽,航空港建设滞后,实现空路与陆路的无缝对接,交通立体发展使得郑州乃至河南省制造业以及高端服务于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下外语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航空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2.2区域经济下河南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众所周知,高校是外语人才重要输出基地,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英语专业是每个高校都设立的专业。按照2015年麦克斯发布的就业调查显示,本科就业中外语专业属于黄牌专业第三名,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失业性,其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比较低。

然而,外语专业又是河南省对于毕业生需求比较高的专业之一,基于有关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外语人才指的是具有外语知识、营销知识、国际商务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表明郑州航空港区域经济发展着,外语人才需求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脱节问题。

三、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第一,对高职外语课堂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积极探索,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性思维指的是具有创新特征的思维,其特点是敏捷性、批判性、探索性、独创性以及多向性等,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缺乏创新思维,无疑不会形成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高职外语教学基于普通外语教学方式,学生对教材与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欠缺。基于此,为了改善单一教学模式,要转变“满堂灌”方式的外语教学模式,基于创新理念,在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得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对学生语言实际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手段,传授知识采用多方面的方式,比如对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利用,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直观,学生容易接受。将传统枯燥的外语学习环境进行概述,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进行培养。

第二,对高职外语课堂教学进行拓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高职学生创新的重要表现是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给予重视,同时,要较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重视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实际能力的培养。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处理,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第三,对高职外语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课程的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课程设置作为载体,能够使得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等得到实现。基于此,优化课程设置,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经济下,基于市场为导向,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对泛泛了解的课程比如文学鉴赏等课时进行缩减或取消,使得课时得到节约,增加针对行业的专业课程,使得人才培养实用性得到凸显。比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可以对国家贸易与实务等课程进行开设。基于社会需求对课程进行设置,从而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本专业知识技能最大程度的掌握。

第四,对教材建设进行强化,选择合适教材。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材,当前信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外语人才培养的效果直接受到教材内容陈旧与形式落后的影响。基于此,为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补充,使得教材内容和时代、生活、社会、学生紧密联系,从而使得教材的实用性以及针对性的得到保障。对高职学生而言,针对其英语基础以及就业意向,对教材进行改革,使得教材内容一方面能够满足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另外一方面能够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一体化的深入,郑州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和国际交流的加剧,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紧抓当前航空港发展的有利时机,基于科学发展观对高职外语教学进行指导,积极创新,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促进航空港区以及河南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万生.深化高职外语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实用外语人才[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27

[2] 王 霞.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20):68-69

外语经济价值 篇6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校园出现了肤色不一、语言各异的国际学生的身影。他们来自世界各地, 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 其中大多数能够熟练使用英语, 这极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与语言的丰富性。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 这种变化为学校的外语教学, 特别是英语教学提供了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外语课程的重要保证, [1]41资源开发能力也越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尺。[2]课程资源一般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以资源的功能特点为标准, 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比如知识与技能、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活动方式与方法、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但不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如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环境以及课程主体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具体到语言教学, 外语课程资源则包括外语材料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 其中的外语教学材料可归为素材性资源, 支持系统与教学环境则归为条件性资源。交换生作为人的存在, 可以协助外语教师构建丰富多彩的外语教学材料和语言环境, 他们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文化经历、情感体验均可转变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素材与条件的资源功能划分为外语教学过程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外语学习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而学会外语则需要一定的语言素材和条件。对此, 王初明有一段精辟的描述, 其核心意思是:外语是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 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 通过长期大量的语言接触学会的。[3]这一外语学习过程观融合了语言学习的素材与条件等资源要素, 为我们开发交换生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一条宏观思路。也就是说, 通过具体的开发策略与方法, 可以借助于交换生来设计更丰富的交际活动, 建构更加真实的外语使用情境, 创设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拓宽外语素材的来源及其语料真实性和文化丰富性, 从而充分发挥交换生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功能与条件功能。据此可以认为, 交换生作为不同国家学校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和参与者, 其在外语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

二、交换生外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策略”一词有宏观、微观两个理解视角。宏观的策略指实现目标的方案、计划、方针, 微观的策略则指具体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技艺。因此, 对交换生资源开发策略的探讨主要应涉及两个方面:1.宏观的总体思路和原则;2.宏观策略指导下具体的开发方法。总体的思路、原则相对稳定, 具有理念导向作用;具体做法则可多种多样, 只要符合总体的原则, 能够产生积极的效用, 均可根据教学需求放手取用。宏观开发策略就是:积极利用交换生来创设真实交际需求与情境, 构建积极的外语学习体验, 提供真实、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 从而优化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 提高教学的实效。

在宏观策略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将交换生融入外语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体验来提升教学的实效。由于具体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交换生的构成呈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 设计具体的开发策略需要外语教师对现实条件进行全面审慎的考量。下文笔者以江苏南部某重点高中为例, 描述该校在英语课程中开发交换生资源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以供参考。

(一) 交换生资源概况与开发思路

交换生项目在该校已经开展了近8年, 交换生数量从原来的2名逐年上升到2011至2012学年的15名。2013至2014学年交换生数量维持在15名, 其中12名以英语为母语,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 其余的来自法、意、泰等国, 也基本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将在该校学习10个月, 寄住在该校学生家里。除了参加固定时段的中文课程, 他们被编入高一年级常规教学班级随班就读, 每个班级均拥有一名以英语为母语者。对于交换生资源的开发主要从两个维度考虑:1. 开发主体:学校、教师、学生;2.开发时空:课堂内、课堂外。两个维度相互交叉, 构成不同的开发领域, 如学校组织交换生在课外开展英语角活动, 教师安排交换生进行口语微格教学活动等。不同活动的展开需要全面考虑课程条件, 具体操作时以实用、有效、简便为原则。

(二) 交换生资源开发活动举例

在实用、有效、简便的原则下, 英语教师组织具体的活动来发挥交换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下面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使用过的且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

1.课外讲座

邀请交换生围绕某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讲座, 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言输入和话题知识。在组织时需要注意话题的选定、前期的宣传、会场的安排、后期的效果跟踪。该校曾以圣诞节为契机, 邀请欧美的交换生就圣诞节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进行一次面向全校的讲座活动。这次讲座一方面旨在创设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 加强文化理解, 另一方面则针对当下国内西方节日流行、过度商业化的弊病, 通过西方学生现身说法, 还原圣诞节团聚、感恩、奉献等本真元素。前期组织学生进行海报设计, 做好讲座宣传;交换生根据该校学生的语言水平合作编辑了一本介绍圣诞节的英文小册子, 图文并茂;讲座开始前发放讲座提纲;讲座过程中安排提问、互动、竞猜、歌唱等环节;讲座结束时, 通知学生在教学楼布告栏相应区域写下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未来工作的改进。讲座类活动特别适合西方文化展演。该校英语组的教师也经常以西方重大的传统节日为契机, 组织习俗介绍和文化体验活动, 激发学生对外语文化和外语学习的兴趣。

2.英语角

英语角是比较常见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 但该类活动的实效却颇受人怀疑。当然, 好的活动需要细心策划和精心组织, 交换生的参与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开展该类活动时, 组织者通常会: (1) 选定一个固定的活动教室; (2) 每次由一定数量的交换生与该校学生合作组织; (3) 预先告知讨论话题, 如环境污染、独生子女政策、禁烟问题等, 以便学生有所准备; (4) 选定一名交换生做主旨发言; (5) 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 划分派别、限定时间, 将交换生指派到不同的小组, 每组、每派选出若干人展示本组观点和参加辩论, 组织者最后给予评论; (6) 自由讨论; (7) 给出下次活动时间与话题, 发放补充的材料, 其中含有难词难句的注解。

3.英语演讲俱乐部

沟通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其中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显重要。该校的英语演讲俱乐部由数名师生和交换生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运转, 通过培训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演说能力、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俱乐部的活动一般依据领导小组集体设计的教学大纲展开, 内容涉及英语演讲文体知识、演讲稿的特点和撰写方法、非语言要素的作用、常用的演讲技巧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时间限制, 活动主要由交换生和英语教师用英语主持, 依托优秀英语演讲范例的聆听、阅读、分析和模仿, 来进行演讲知识与技能的学与练。同时辅以命题作文, 学生独立撰写演讲稿, 交换生帮助修改润色;每次活动选定一名中国学生、一名交换生分别进行演讲展示, 授课教师或学生则给予评价和指正。从参与面角度看, 英语演讲俱乐部更适合于语言能力较强、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了保证实效, 演讲俱乐部的成员不宜过多。

4.参与课堂教学

让交换生参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日常化的资源开发方式, 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该校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 (1) 词汇、课文领读与示范; (2) 小组活动时穿插于各组提供语言上的帮助; (3) 提供口头、笔头表达任务成品的范本, 供学生比照、参考; (4) 帮助澄清、更正教材教辅中的错误; (5) 对课文中的西方文化现象进行资源的补充和讲解; (6) 发挥交换生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7) 在争议性话题的探讨中凸现东西方学生思维的差异, 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8) 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这些角色类似于助教, 但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设计, 避免低效和形式主义。

5.项目学习小组

在学生学习方式不断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要“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 发现语言规律, 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不断调整情感态度,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1]4。多种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设置了项目板块 (Project) , 旨在通过实际的语言使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于项目主要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 教师很难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通过让交换生参与项目学习, 形成项目小组, 学生的学习动力、责任心可以有较大提升, 项目完成中的问题通常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该校某个项目学习小组曾完成一个名为“Helmet, the protector of thehead”的项目。他们通过资料搜寻和整理, 设计了一份提倡骑车时佩戴好头盔的公益宣传小册子, 内容涉及头盔构造与功能, 世界范围内因未佩戴头盔而导致的伤亡情况以及认真佩戴头盔的倡议书。由于交换生的参与和帮助, 他们能够收集到较多的相关英文资料;因为他们需要到高一其他班级进行宣讲, 在这样一个输出任务的驱动下, 小组成员通力合作, 认真对语言材料进行阅读、整合, 设计宣传手册, 准备讲演文稿。该项目小组的活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整个过程中, 交际目的明确, 任务清晰, 语言素材丰富, 有大量意义协商的机会, 学生能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随着校园中交换生数量的不断增长, 外语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特质来促进本校学生的外语学习。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考察, 交换生群体有着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功能, 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外语学习过程。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发挥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钟启泉.“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 :7-9.

上一篇:水环境因子下一篇: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