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

2024-10-14

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共6篇)

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 篇1

一、系统建设思路

为实现以设备寿命周期为主线的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依托现有系统, 打造设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精细的设备基础管理和过程管控, 持续完善并改进设备使用管理、维修管理和改进改造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落实设备操作保养维护管理过程的有效执行, 提高设备运行的有效性, 增强设备保障的可靠性, 突出设备管理的经济性。并通过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设备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实现设备保障对卷烟生产加工精细化的有效支撑。

二、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对设备寿命周期的精细化管控, 提高设备的有效性、可靠性、经济性, 追求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 实现设备保障对卷烟生产加工精细化的有效支撑, 实现设备管理的流程化、精细化、集成化、扁平化。

三、系统主要功能

1. 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基础, 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以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基础, 实现从设备的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等前期管理开始, 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情况与设备的移动、调动、封存、借用等设备中期管理, 直至设备报废或者变更的整个寿命周期的管理。以规范化的运作为前提, 重组长沙卷烟厂设备管理流程, 改良设备管理操作。在设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运作的基础上, 积累设备管理经验, 并以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技术的使用, 持续优化设备管理流程, 并最大程度控制设备运行与维护费用。

通过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构建适合于长沙卷烟厂的综合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管理设备整个寿命周期中的全部信息, 为烟厂的管理层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设备管理活动的依据。

2. 以设备信息资源整合为契机, 提高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正在走向数据信息与管理业务的整合与集成, 以便解决多个异构系统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因此, 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也需要考虑业务系统横向与纵向的整合与集成。

设备综合管理整合与集成主要以各个业务系统相关设备管理的界面集成与设备数据的信息整合, 以设备管理贯穿全厂的信息流, 同时与整个全寿命周期进行联动, 通过设备的整合与集成, 满足全厂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职责的要求, 强化设备基础的管理, 以此来帮助长沙卷烟厂提高设备精细化的管理水平。

设备综合管理与企业的设备工程系统、MES系统、备件系统、能源信息管理系统、计量系统、NC系统、SPC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实现最大程度地应用界面集成, 同时以界面集成来梳理与优化设备管理流程。借助界面整合的成果, 对全厂的设备资源数据进行梳理与整理, 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 获取分散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 构建一套设备管理基础标准库, 并通过管理需求对设备进行分析, 支撑管理层与应用层的统计分析与查询。

3. 以设备绩效管理为基础, 提高设备管理的保障能力

以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为基础, 采集和处理设备管理数据, 综合地对设备基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进行量化评价。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库与评价方法, 实现指标数据的收集、汇总、核算和综合展现, 形成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完整体系。

通过对长沙卷烟厂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的核算、汇总、发布、指标比对, 明确设备管理水平定位, 认识差距, 分析原因, 寻找办法, 制订措施, 改进提高, 从而形成提升设备管理绩效的良性循环。通过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重点评价指标的调整, 有针对性地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持续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将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作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加强设备管理创新, 持续提升设备管理绩效。

通过量化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实施, 综合反映设备的运行性能、设备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 从而提高全厂设备管理的保障能力。

四、

设备综合管理系统架构 (图1)

五、设备综合管理实施的主要内容

1. 基础管理

通过对系统的应用及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案例库、经验库的建设, 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 有效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 规范设备资产的管理, 做好了固定资产管理、设备档案管理, 同时加强计量器具的检定、校验, 保证计量器具的有效性。基础管理主要包括:档案管理、资产管理、计量器具检定和校验、备件分类管理、备件定额管理、技能培训等内容。

2. 过程控制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与管理纠偏体系, 及时发现问题, 实时处理, 实现设备运行统计分析管理规范化。过程控制主要包括:设备运行分析、设备维持费用管理、设备管理绩效评价。

设备运行分析:对主要生产设备、物流设备、动力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月度、季度、年度不同周期, 各车间要按不同周期对本部门所管辖的设备维护、修理、典型故障和设备维持费用进行定期分析, 提交分析报告。设备管理部门对全厂设备运行维护、维持费用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编制分析报告。通过月度沟通会、质量设备例会、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通报。

设备维持费用管理:对卷接、包装和制丝设备的维持费用, 如委外费用、零备件费用进行管理和监控。加强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比历史数据, 掌握设备历年的维持费用。针对历史费用数据, 结合设备状况, 开展维持费用预算。向行业标杆看齐, 不断优化设备维持费用, 并根据设备的役龄状况, 保持合理的设备维持费用。

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对国家局发布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评价, 包括设备效能类、运行状态类、维持费用类、质量类、原料消耗类、辅料消耗类、设备新度类等七大类指标。建立指标库, 将上述七类指标进行分解, 落实到机种、机台。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如MES系统, 将设备指标纳入到指标树管理, 通过系统采集原始数据, 建立各项指标的管理台账, 分月、季、年度进行统计。同时要按不同周期对设备绩效指标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 使用管理

通过规范全员设备操作保养、维修的规范管理, 细化设备过程控制标准, 确保设备维护、操作、点检、保养、润滑等执行的准确无误, 有效预防设备风险, 确保设备运行稳定、状态完好、功能和精度控制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其中包括设备规范化操作、自主维护、设备点检、设备润滑。

设备规范化操作:切实贯彻人机不可分的原则, 梳理、识别、固化设备操作流程、方法, 建立设备操作技术标准和规范库, 强化操作规范培训、执行, 实现全过程操作规范化。

自主维护:包括设备日保养 (接班保养、就餐保养、过程保养、停台保养、日停机保养) 、周期保养 (周末保养、轮保保养、集中放假保养、项修保养) 、固化保养管理模式、对固化的保养项目进行精细保养。

通过信息系统, 对自主维护、设备点检、设备润滑技术加以规范提炼、规范执行、执行环节跟踪评价和规范持续改进四个环节实现PDCA闭环控制, 并对自主维护、设备点检、设备润滑执行全过程进行实时管理和预报警处理。

4. 维修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与管理纠偏体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实现设备运行统计分析管理规范化。其中包括预防维护、故障 (现场) 维修、改善维修。

(1) 预防维护。

通过信息系统, 实施预防维修PDCA循环控制, 实现对预防维修信息收集、计划下达、计划实施、实施评价全过程控制。根据设备特性, 结合现场故障、质量等问题产生的规律, 不断完善和改进设备预防维修规范, 提炼、归纳预防维修经验、方法, 建立设备预防自主维护技术规范库, 逐步实现专业化、模块化、参数化的预防自主维护。

(2) 故障 (现场) 维修。

对所有生产主设备的故障维修进行规范管理, 利用设备故障维修案例库, 缩短员工维修时间, 为故障维修提供技术保障。所有生产主设备的故障维修进行规范管理。加强知识传播, 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缩短故障维修时间。开展设备故障维修技能竞赛, 推动技术人员提升技能。利用设备故障维修案例库, 缩短员工维修时间, 为故障维修提供技术保障。

(3) 改善维修。

通过维修提高设备针对产品生产的工艺控制、产品质量、设备保证能力等。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统计分析、图形分析, 展现一段时间内的设备运行情况、故障发生情况、维修情况等, 发现设备趋势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和维修, 提高设备保障能力。

5. 改进改造

(1) 新技术应用。

通过各种平台加强对卷烟设备新技术的关注、消化和研究, 提高新技术消化能力。建立新技术难题消化评价机制, 对企业新技术消化情况进行过程评价, 及时跟进消化成果。提炼、归纳新技术消化成果和经验, 编制新设备技术资料。

(2) 技术改进。

整理相应记录, 记录实施效果, 组织专业人员对申报和实施的项目进行评定, 可以充分集合企业资源, 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和探索。

(3) 案例库建设。

对卷接、包装、制丝等生产主设备进行案例库建设, 开展知识管理。规范案例整理格式, 对各种设备的修理、维护案例进行总结、提炼, 形成典型案例, 将典型案例录入相关信息系统, 以便操作与维修人员随时查阅。组织操作、维修人员不定期学习案例, 交流经验, 提高技能。

六、设备精细化管理的效益

长沙卷烟厂通过对设备精细化的管理, 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稳步提升, 2010年设备指标完成如下:设备事故为零, 质量检测器完好率100%, (A级) 计量器具抽检合格率99%, 安全联锁完好率100%。运行效率:卷接机种92%, 包装机种86%, 制丝故障停机时间1.4h/万箱, 单位产量维持费用≤14元/万支 (不含大修费用) 。

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 篇2

(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平能化集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融入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为统领,把“五精”管理理论导入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体系目标

以“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为统领,以“五精”管理为依托,建立规范、科学、精细、量化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构建党建工作自动化信息交流、考核评价系统平台,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融合。

二、体系构成(一)职责愿景系统

1、工作职责

明确工作职责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基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平能化集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明确党委、总支、支部、党群部门、岗位党员工作职责。

2、愿景目标

总支、支部、党群部门、岗位党员,围绕矿党委工作目标和

1工作重点,结合本单位、部门实际,层层建立愿景,明确工作目标。

(二)工作流程系统

健全工作流程是工作职责能否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充实完善我矿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中,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特色工作和党群部门工作流程,对党建工作流程再细化、再规范、再设计。

1、党的自身建设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流程。

2、党群部门日常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纪检工作流程、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工会工作流程、职工教育工作流程、共青团工作流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流程、平安建设工作流程、人民武装工作流程、信访稳定工作流程、计生工作流程、离退休职工工作等其它业务部门工作流程。

3、特色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创建“五好”党组织工作流程、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考核工作流程、开展“好班子、好搭档、好助手”工作流程、执行力建设工作流程、党员岗位创新工作流程、党员安全岗工作流程、评选心目中一矿人工作流程、“四员一站”工作流程等。

(三)考核评价系统

构建综合考核评价系统是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考核评价在“五好”党组织考评系统基础上,分为职能部

门具体业务考核、战线领导评价和职工群众评价三个层次。

1、职能部门具体业务考核。以“五好”党组织创建为内容进行月度动态考核,将“五好”党组织的内容进行分解量化,在考核中重业绩、重效果、重创新。

2、战线领导整体工作评价。各战线领导每月对所管辖单位的整体工作进行优劣排序。

3、职工群众评价。政工科室季度(动态)组织职工代表(一个生产班次)对各支部整体工作进行评价。

三、考核评价网络平台

建立党建工作自动化信息交流、考核评价系统平台,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党建工作资源共享,公开透明,全员管理。

1、网内任何一个端口均可随时登陆系统平台,浏览查询系统中所涉及的信息内容。(如:职责愿景、工作流程、考评办法、考评标准、考评结果等内容)

2、各部门考核打分均在网络系统平台上进行,系统自动生成考核结果。

3、考核系统设置等级权限,子系统管理员修改完善系统信息则由母系统管理员授权后方可操作。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规范有序运行,矿成立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组 长:程同军

成员:李永生杜玉民桓广申杜国燕刘彦昌

张竹有李西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组干科。

办公室主任:张竹有(兼)

成 员:由各战线负责人、各总支书记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五、具体要求

1、明确目标,提高认识。坚持融入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方针,把党建管理融入到企业行政管理中,充分发挥企业党建在企业管理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

2、理念创新,精细管理。要把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与“五精”管理理论结合,争创全国“五精”示范矿。

3、细化标准,量化考核。在工作考核评价系统中,坚持重点工作和日常重点工作量化考核的原则,减少随意性、定性考核,扩大定量考核和动态考核。

附件:

1、一矿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考核办法。(试行)

2、一矿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考核细则。(试行)

3、一矿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考核竞赛赛区划分。

4、战线领导整体工作评价排序表。

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 篇3

目前, 我国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属于不统一、各具特色的“零散”模式, 会计核算管理处于粗线条管理阶段。这种模式的形成有其相应的背景,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仅有15余年发展历史。由于行业的年轻性, 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规范的地方。证券公司的业务运作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会计核算业务, 在实务界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模式。相同的业务, 其核算不尽相同。虽然券商统一遵循《金融企业制度》, 但在具体操作上差别却很大。各证券公司设置的会计科目、账簿、核算方式、方法、使用的软件等均有所差异, 业务流程等更是千差万别。不仅在不同的证券公司之间存在着差异, 同一证券公司系统内也存在着差异。显现出会计核算的不统一、不规范、各具特色的“零散模式”。这种核算模式不仅降低了数据的可比性, 也增加了数据采集、管理成本, 增加了监管成本。既不利于内部规范管理, 更不便于外部审计监管。由于会计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混乱, 会计监管效率的低下, 使证券公司内部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现象, 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很大损失。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向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基于上述情况, 研究探讨我国证券公司会计核算模式, 进而建立、执行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是加强对券商监管、实践精细化管理及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统一会计核算模式的含义

“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是针对目前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零散模式而言。目前, 会计理论界及会计实务界尚没有“统一会计核算模式”的提法。笔者认为, 统一会计核算模式就是在现有核算模式的基础上, 为规范证券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 以及加强对证券公司会计监管的需要, 而建立的有别于其他金融企业的、专门适用于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行业标准规范。这种行业标准要求所有的证券公司在进行相同业务的会计处理时, 设立相同的会计科目, 统一凭证摘要、统一原始凭证的粘贴、统一业务流程顺序及凭证编号, 即建立统一的模式凭证, 并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通过建立统一的模式凭证, 达到各券商之间、同一券商系统内会计核算的一致性。统一会计核算模式适用于券商具有共性、通用性的业务, 强调各券商相同的业务会计处理相同。通过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 建立起统一的模式凭证、统一的财务核算体系、科学合理的财务核算流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实现券商有效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保证券商信息的可比性, 数据采集的便捷性。既便于系统内核算管理, 又便于外部的监管, 提高监管的效率。

三、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的意义

1.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是实践证券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依赖规则, 规则需要具体化、标准化、数据化, 只有格式化的规则才可以训练, 训练提升素质才是改进和完善管理的必由之路。这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无论从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还是资本市场发展、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需要, 都要求证券业、特别是券商走精细化管理之路。而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正是适应证券业、券商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模式如同行业标准, 是券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的操作标准。建立、执行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是有效地实践证券业精细化管理、完善证券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是加强行业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的需要

目前, 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券商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审计查账来行使监管职能的。聘请有证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查账。由于各券商会计核算千差万别、不统一、不规范, 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各不相同, 给审计查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增加了相应的成本。注册会计师每接手一家证券公司、一家营业部首先要熟悉一段时间, 熟悉软件, 熟悉账套、核算体系, 这样既影响效率, 又影响工作心情, 既费时又费力。虽然都是相同的业务, 但由于核算方面细小的差异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诸多不便, 不利于行业的管理。同时, 监管部门对券商管理很难达到实时监控程度。监管效率低, 成本高。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 大大提高审计查账的效率。同时, 降低监管成本。可以达到监管部门足不出户, 便可通过联网得到所需要的各种主要数据, 便于对券商的外部监管。

3.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是加强券商内部规范管理的需要

目前, 我国的证券公司多为全国性的集团公司, 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总部需要对各分支机构进行监控管理。这种监控管理通常是通过内部管理报表、内部审计来完成的。由于各分支机构核算上的差异, 以及使用的会计软件的差异, 使得内部审计难以顺利进行。这样影响了工作效率, 而且不便于总部数据的汇总、管理。使得总部对分支机构较难控制, 增加了内部管理的难度。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可以进一步加强系统内部的管理, 便于总部及时调阅、汇总相关数据, 对各分支机构的情况随时进行监控, 更好地了解系统内个体、总体情况, 能够达到时时监控的程度。

四、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 业务依据。证券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共性。证券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即证券经纪业务 (代理客户买卖证券业务) 、证券承销业务 (代理发行证券业务) 和自营业务 (自行买卖证券业务) ,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其他业务。至于各证券公司能够从事上述业务中的哪些业务, 根据其设立时注册资金的多少、公司的类型及其他相关条件由相关部门认定。比如, 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上述三大业务, 而经纪类证券公司只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即代理买卖业务, 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证券营业部的业务。各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不外乎上述几种, 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管理, 可以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来核算管理。

其次, 制度依据。目前, 我国证券公司会计核算主要遵循《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此制度于2003年出台, 2004年1月1日起在证券公司范围内执行。此制度是经多年经验总结、多次修订而成。至此, 我国证券公司会计核算沿用的相关制度其建设的历史如下表。

从券商会计核算遵循的制度建设历史看, 近些年做了三次较大改动。每一次变动, 对证券公司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更加完善。通过近几年的制度建设, 证券公司会计、审计、年度披露等基本制度已具雏形。这为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打下了制度基础。

再次, 计算机网络发展为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提供了技术设备保障。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券商核算, 便于获取数据, 管理部门随时监控、掌握券商业务开展状况。要达到上述目标, 需要有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保障。而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发展为建立统一会计核算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罗立.精细化管理Ⅴ[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张展.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们共和国财政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 篇4

一、铜川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

铜川财政在强化收入组织、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以及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特别是“两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财政管理坚持以预算、执行、监督为主线, 以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 在推进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乡财乡用区 (县) 监管、基层财政规范化建设、目标综合考核、信息化建设等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建立了一套细化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 确保依法理财与依法行政

近年来, 铜川市新建以及修改完善财政管理制度50多项, 公布财政系统行政执法依据60多项, 切实保障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编辑出版了《铜川市财政局依法理财制度汇编》, 涵盖了财政权限和职能范围内制定的各项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社会民生事业、农业综合开发等14大类、150多项财政业务方面的规章制度, 为规范财政管理与财政执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编辑出版了《铜川市财政工作运行过程》, 进一步完善了对财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规范了财政权力运行, 把各项财政财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规范财政执法行为, 切实提高了依法理财水平和能力, 基本构筑起“用制度管钱、按制度办事”的管理机制。

(二) 积极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 初步建立了综合预算体系

以全口径预算管理为目标, 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一是全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同市国资监管部门研究制定了市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 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范围, 强化国有资本营运的过程监控, 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进一步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进一步细化了政府性基金预算编报体系, 在综合考虑政策变化的基础上, 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三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险有关政策, 结合铜川实际, 试编社会保障预算。

同时, 把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 针对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特点, 分门别类地采取针对性的细化措施, 围绕税源、费源、利源 (国资收益) 、资源 (煤炭、建材资源等) 、外源 (上级补助资金) 五大收入渠道, 细化财政收入组织编制。为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公信度, 规范了部门支出定额标准, 修订完善了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和24类通用办公设备配备标准, 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积极探索、建立起了一套收支项目详尽、定额科学合理的预算收支编制体系。在总结部门预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信息平台, 建立了规范统一的部门预算编审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 对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专户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 统筹安排, 实行预算内资金安排不足的由预算外资金弥补, 使单位收入与支出在部门预算中得到全面反映。

(三) 全面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一是逐步建立财政收入科学预测机制, 加强与市发改委等部门的联系与信息沟通, 实现了对全市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跟踪研究分析, 为科学预测税收变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对预算编制实行动态化管理, 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铜川市从2011年起, 对市级部门预算编制选取9个试点单位实行动态化管理试点, 实行随时编报, 随时审核, 并实行预算公开。三是实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建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加强对资产预算审核, 实现对市级部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等环节的动态监管,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产的使用效益。

(四) 不断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硬化了预算约束

针对财政资金运行的所有重要环节, 通过财政信息平台和内控信息系统对收入组织、预算安排、指标下达、审核拨付进行全过程、制度化控制。一是收入预算执行管理得到加强。根据各类税源和非税源基础信息分布情况, 充分利用财税库银联网信息平台, 率先建成了省内首个“财税联网信息系统”, 并结合工商、房管等信息, 实现了财政、税务、统计、工商、房管、人民银行等机构的即时、基础信息的共享, 互通各类信息、强化数据比对、监控征管质量, 强化税费征管, 堵塞了漏洞。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2007年, 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启动试点, 25家预算单位的预算内资金上线运行, 截至2009年, 在试点的基础上, 按照“指标管理, 预算总控, 资金集中, 统一调度”管理方式, 预算外资金、社保基金、其他财政专户资金、单位往来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 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所有预算单位的全覆盖, 节支率达31.4%, 资金沉淀率14.5%, 财政资金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资金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三是专项资金管理更加科学。2010年初对市级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整合, 将市本级62个财政专户按照资金性质及是否具备独立的会计核算制度为依据进行整合, 整合后开设非税收入归集账户、社保基金归集账户、财政专项资金归集账户、支农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账户等, 财政专户较前减少52个, 多头开户、人情账户从根本上得到杜绝, 财政专户开设进一步规范。整合后的财政专户按照资金性质设置计算机账套, 并根据每个资金性质的管理要求启用不同辅助核算要素进行会计核算, 账务更加明晰、核算更加规范、查询更加方便、情况反映更加全面, 也为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奠定了基础, 财政专项资金账套由前49套, 精简到7套。在不改变专户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前提下, 对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实行“指标管理, 预算总控, 资金集中, 统一调度”, 对商业银行按考核量化打分所占比重进行存款分配,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结余资金管理更加有效。2010年出台了市级财政预算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对当年预算已经安排资金但因各种因素未能如期实施的项目和历年结转未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 及时调整资金用于急需项目。每年定期开展结余资金清理工作, 清理的资金全部统筹用于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五是控管约束更加有力。依托财政系统应用支撑平台, 规定市级部门预算一经批复, 原则上不得调整, 确需追加预算的, 须经人大批准。并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资金信息纳入了实时监控范围, 促进了事权部门进一步规范用财行为, 预算执行进度更加均衡。

(五)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 创新了监督机制

近年来, 铜川市财政坚持预防与服务并举, 整合监督资源, 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和小金库专项治理, 加大会计执法检查。2008年以来, 全市各级财政监督机构共检查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187户, 发现并处理违规单位26户, 查出各类违规资金4970万元, 追缴财政446万元, 纠正违规资金2816万元。大力推行绩效预算, 财政绩效评价改革全面启动。

(六) 积极推进财政“两基”建设, 初步实现了财政规范化管理

加强财政基础管理, 财政投入方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支农资金、教育资金整合方案率先实施, 产业发展类资金整合全面启动。“乡财县管”和“村账乡管”全面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取得突破;全面启动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制定出台了《铜川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财政奖补度点工作方案》, 印制了《铜川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政策指南》、试点工作流程和申报程序, 出台了全市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全市194个村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配套资金。

(七)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理财能力明显提高

在财政队伍管理上, 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和干部任用工作。利用“人才兴财”大讲座这一平台, 邀请中、省、市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轮训和培训财政干部, 以强化干部业务素质为重点, 以提升干部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服务态度, 增强理财能力为目标, 建立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将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真正实现用机制选人、用人。

二、建立地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因素

铜川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建立地方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的难点在县区, 重点在基层和基础管理。区县财政受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制约、财政自给率低下问题, 以及预算编制管理绩效、政府采购预算、项目支出滚动预算、重大债务投资的委派监督机制建设、信息公开中预算和决算的公开程度、信息系统建设运营维护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 仍制约着地方财政建立有效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

(一) 区县预算编制管理受财力制约还不够精细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在支出预算编制管理科学精细, 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又要体现分配过程的公正合理。目前, 铜川市一部分区县随着基数增长, 保工资、保运转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大经济基础投入等资金需求越来越大, 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 财政困难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一部分区县预算基本能保障基本支出需要, 但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由于受财力限制很难列入。由于支出定额很低, 使得个别部门预算虚编项目来争取经费弥补正常开支, 形成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混同使用, 一方面盲目申请项目, 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有限的资金却不能发挥其效率。区县的预算编制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没有实施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 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大部分区县预算执行约束软化

据调查, 目前, 县级预算执行信息系统还存在漏洞, 稳定性不强、信息发布不统一。预算监控系统的监控规则还不够统一、明确、实际。非税收入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相互衔接还不到位。大部分区县的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财政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亟待培训提高。

(三) 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还不够

县区在部门预算推进过程中, 各相关预算单位对部门预算精细化科学化改革认识不够到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单位版操作不熟练, 操作水平亟待提高;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信息公开和操作流程方面急需规范。

(四)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模糊

调研中发现, 一是区县对各单位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资料保存不规范, 原始资料大量缺失, 使得政府债务难以统计和把握;二是受地方财力所限,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债机制难以从根本上建立;三是各相关债务单位财务人员水平有限, 难以正确填报债务管理系统单位版。

(五) 信息系统建设运营维护成本较高

调研中县区普遍反映, 信息化建设财政部门过于被动, 区县财政认为运营成本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太大。

(六) 基层财政制度、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有待加强

据调查, 区县财政局30-40岁年龄阶段的业务骨干人员占全系统比重24%, 40岁以上的占50%以上, 干部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同时, 具有会计经济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全局系统总人数的30%左右, 专业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三、建立地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路与建议

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科学化是精细化的前提和基础, 精细化是在科学化的指导下, 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 把科学化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落实到人员岗位, 体现集约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建立地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就铜川而言,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 继续完善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制度约束体系

继续建立健全支出责任制度、预算公开责任制度、政务督察制度、信息化建设有关制度等, 在制度建设上突出机制创新, 强化权力内部制约和监督, 完善内部会审制度, 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办法, 保障财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强化制度约束, 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

(二) 预算编制要进一步突出科学规范和精细

俗话说,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预算就是财政管理的“粮草”。因此, 努力探索建立科学精细的预算编审机制, 完善编审程序, 是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 编制财政综合预算。科学制定预算收入预测指标体系和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并对外公开。要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 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细化到“项”级科目, 并落实到具体执行项目, 便于检查监督。对专项重点支出跟踪管理。重点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办法和支出绩效评价, 编制绩效财政预算。要加强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 盘活部门沉淀资金, 提高结余资金使用效率。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 加强部门资产精细化管理。

(三) 硬化预算约束

当前, 预算执行要不断扩大税收收入电子纳税范围。实现纳税信息部门间共享, 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加强国库资金调度, 采取措施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 同时, 强化支出管理约束, 有保有压, 建成预算支出执行通报机制, 建立地方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的科学运行机制。要改进超收收入使用,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市以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 对各区县财政的收入规模、收入结构、增收重点等开展调研, 按照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在强化市级政府调节地区发展差距和财力差异的同时, 兼顾调动区县培植财源、增加收入积极性。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每年从新增财力中适当安排一部分资金纳入对县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逐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 逐步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占转移支付的比重, 建立县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配套政策, 不断提高基层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整合。特别是深入推进教育资金板块整合, 将归口多个部门管理的教育专项资金整合在一个平台, 统一规划, 捆绑使用;积极推进区县域支农资金整合。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目的, 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类别整合, 统筹使用, 实施结构性减税 (费) 政策, 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投入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预算执行中积极探索其他专项资金整合办法, 挖掘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继续完善绩效评价工作制度体系。形成财政重点评价与部门日常自评的工作相结合的机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逐步建立项目绩效目标指标体系, 对经济发展类、社会事业发展类、公共服务类财政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目标申报制度。研究落实绩效评价与挖掘预算管理实效的有效衔接制度, 实现绩效评价成本的充分利用。

(四) 进一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资本经营预算范围;建立财政预决算公开机制, 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三公”经费公开制度、重点支出要按“项”即科目公开等。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 积极拓展预算公开内容和公开范围, 把社会公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财政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 增强政府预算的通俗性、易读性, 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推进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 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建立健全适应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需要、涵盖整个财政预算执行管理业务、内部严密控制、实时监控分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管理体系。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改革, 盘活存量资产, 努力实现资产管理工作新的突破。积极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 扩大政府采购实施范围和规模, 逐步将城建支出、市政支出、绿化美化支出、公用事业支出等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 强化执行过程的监管。推进各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衔接, 努力实现综合成效最大化。

(五)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坚持“适度举债, 合理负债, 优化结构, 规范管理, 防范风险”的原则, 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和担保承诺行为, 坚决制止以财政性收入等违规担保承诺等。建立政府债务规模控制机制, 优化债务结构, 对融资平台实行分类管理, 建立和完善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发挥好债务资金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

(六)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

首先, 要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和协调机制, 强化内部考核。将内部监督检查作为工作的重点予以推进, 提升内部监督的层次和效率。要针对内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归纳分析深层次原因, 提出相应改进管理措施和建议。其次, 要贯彻“大监督”工作理念, 积极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外部协调工作机制, 实现信息互通, 检查结果共享。第三, 改进和创新监督检查方法。采取整合项目集中检查、试点检查集中推开以及交叉检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积极开展部门预算监督, 逐步前移监督“关口”, 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加强对资金运行过程的监督, 实现财政监督由“纠错型”向“预防型”转变。第四, 坚持内部财政检查机构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相结合, 逐步扩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评审的覆盖面,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中“先评审、后编制”的工作机制, 从源头上合理确定项目投资预算。完善和规范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批工作中的“先评审、后审批”机制, 合理确定工程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建立健全“先评审、后招标”的评审工作机制, 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的评审监督。第五, 建立社会监督网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公开监督的范围、项目和内容, 方便社会监督, 建立财政管理的社会监督体系。

(七) 进一步推进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财政建设

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 篇5

一、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精细管理体系形成的背景

为实现“十一五”期间规划目标,胜利油田提出了“三大调整,两大接替”战略,低渗透油田调整即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预计到2010年,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产量将达到375万吨,力争突破400万吨,随着低渗油田不断大规模有计划开发,也给油藏保护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油藏保护技术管理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低渗透油田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最终采收率,不但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油率的当务之急,也是确保低渗透油田增产上的有力保障。

二、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精细管理体系的内涵

建立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精细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油田对于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提升采油院敏感油藏所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建立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精细管理体系,就是将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应用的全过程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用来指导科研人员方案设计、技术服务、质量把关等工作,从而改变以往粗放、凌乱的管理模式,保证低渗透油藏保护项目运行顺畅和高效[2]。

三、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精细管理体系的实施

采油院敏感油藏所根据低渗透油藏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加强精细化管理,以管理手段的提升提高油藏保护技术研究的系统性及针对性,加大成熟技术在油田的推广力度和规模,加大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难点问题的技术攻关,为油田开发提供坚实的保障。系统模型(见图1)。

针对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中各个管理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以系统工程为主线,配套应用正交试验法、目标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法和网络计划法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从而保证工程达到预期效果(见图2)。

(一)技术保障系统的建立

1. 方案设计的精细管理

方案设计是低渗透油藏保护质量形成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方案设计一旦完成,油藏保护的固有效果也就随之确定。方案设计的一个微小差错,在工程实施时往往成倍放大,并引起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搞好方案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确保方案设计的质量和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1)明确方案设计目标。方案设计初期,应根椐油藏保护现场实际需要的技术类型,明确方案设计最终的对油藏保护水平的需求。

低渗透油田与常规油田相比对油藏保护技术具有更高要求,原因在于低渗油田有如下特点:1)油层物性差,孔喉小,非均质性强;2)储层或多或少含有以酸敏、水敏为主的敏感矿物;3)地层水具有一定的矿化度,若注入水不配伍容易结垢。而这些特点决定了低渗透油藏的保护措施优化具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在方案设计初期,对所针对的低渗透油藏概况及本区块曾经使用过的各种油藏保护方式不适应性有深切的了解。

(2)做好调研,准确掌握各项油藏保护技术特点。油藏保护方案设计中将用到各种油藏保护技术,准确了解这些技术的用途、特点是保证油藏保护方案可行性的前提。通过对各种油藏保护技术的优胜劣汰,保证方案设计的质量。比如针对低渗透油藏伤害有多种油藏保护技术备选,仅是注水引起的油藏伤害,又可以分为水敏伤害、速敏伤害、酸敏伤害、碱敏伤害、盐敏伤害等[3],怎样在方案设计中进行取舍和组合运用,需要每一位方案设计相关人员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应用设计实践经验。

(3)确定方案设计的工作程序和设计进度,明确划分研制阶段,并在每阶段之间建立评审点。同时,应确定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组织和技术接口以及所需的各种资源,做好各人员的互相协作。针对每项开发和设计活动单独编制质量计划。

(4)方案验证过程进行早期预防,为确保开发设计质量,防止和识别设计工作中的偏差和错误,应充分使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报警。

1)设计评审。为及早发现、防止和弥补设计本身的缺陷,在流程设计过程各阶段决策点上,组织专家对方案设计及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评审。可达到以下目的:及早发现和补救设计中的问题,防止将设计缺陷带到项目运行中去影响油藏保护效果。

2)设计验证。在设计的适当阶段,应开展设计验证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下方法:

将设计与已证实的前期同用途方案设计进行比较;进行试验和验证,一般同时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验证;尤其是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初次运用,在大型项目实施前,都需要进行同种生产环境下的室内小型试验或者现场中型试验验证。

3)故障分析。为了防止产生影响油藏保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故障,方案设计过程中,应对可能产生的故障及其潜在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

4)价值工程。价值工程有利于设计人员树立良好的成本效益观念,节约社会资源。价值工程技术可避免方案设计人员只着眼于追求高的性能指标,而对成本关心较少。

5)确立基准。把目前油藏保护行业公认的领先的技术作为自已方案设计的基准。通过与基准在性能、成本、质量可靠性等到全方位的比较,通过不断的改进,达到低渗透油藏保护设计的最优化。

2. 低渗透油藏保护处理药剂优选

加强对油藏保护处理剂的优选和评价,特别针对低渗透油藏适用的防膨剂、防乳化剂、防垢剂等药剂进行评价和优选。做到使用前进行药剂适用性论证、小型实验、药剂成分含量检测;使用过程中保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投加适当浓度处理剂。

3. 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

对于进入油藏保护领域的新技术,制定新技术试验及应用规范化管理办法。在新技术进入现场大型应用前,应用试验结果加以验证,对其工业化可行性作充分论证。避免借试验推销不成熟产品的现象,防止重复试验,多头试验,避免不成熟的技术进入油田引起不必要的巨大损失。

(二)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

1. 组织协调部门的工作和职责

为了保证运行顺畅和高效性,保证各项制度和规则的顺利实施,设立油藏保护技术管理机构,实行各方面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机构设置如下:油藏保护项目管理机构、项目可行性评价机构;项目工程设计机构、项目现场实施机构、项目检验考核机构。

2. 制定油藏保护技术管理的相关规则

为确保油藏保护项目的有序开展、高效运作,强化过程指导与管理,解决油藏保护技术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专门制定了《油藏保护技术管理规范》以此进一步规范油藏保护项目管理,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作为油藏保护技术的有机组成在技术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3. 形成月度例会、旬度分析的管理体制

执行项目运行月度例、旬度分析制度,对上个月的工程进展,现场实施问题以及下月打算等工作进行通报,同时配合项目阶段总结、运行经验交流旬度分析,切实保证了工程的运行质量,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运行,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资金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 资金管理

为保证油藏保护项目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由油藏保护项目管理机构掌控资金,整体考虑。

2. 低渗透油藏保护质量管理

油藏保护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项目总的统筹安排并对项目质量进行总体部署和监督。项目可行性评价机构负责项目运行前的室内及现场小试评价,确保针对目的区块的可行,方可向项目管理机构提交可行性报告。项目工程设计机构负责项目设计的质量。项目现场实施机构负责项目应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发现项目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恢复工艺运行,对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上级项目管理部门,并进行项目调整。项目检验考核机构跟踪项目实施过程及实施后油藏保护效果,并对检验考核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时向项目管理机构反馈。

3. 保障技术服务质量

为了保障技术服务的质量,必须提升技术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油藏保护技术项目的实施均由经验丰富、技术精良的技术人员组成。为了使技术服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技术,项目组还组织编写了技术汇编,并多次组织技术培训,从技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技术指标、使用条件、注意事项等全面进行培训学习。真正做到技术精,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分析解决,确保技术服务优质、高效。

人员的技能素质这一基本要求得到提升后,严格按照工序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技术服务质量进行控制。技术服务人员首先熟悉油藏保护方案设计,了解该低渗透区块油藏原始状况,依据实施工艺和工序,负责联系相关甲方整理项目实施的场地、调用车辆,与甲方一同进行项目运行,按照项目运行需求向甲方进行技术交底,提出管理维护注意事项。在现场实施过程中,如现有流程设计不适应现场要求时,负责提出设计变更要求,递交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方案变更。技术服务人员要负责记录运行过程各项油藏参数,编写运行总结报告。

四、效果评价及监督系统

低渗透油藏保护管理的效果评价及监督系统主要分为内部评价监督和外部评价监督两个部分。及时准确的效果评价和监督利于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应用的良性循环,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找到解决方案,以免引起更大的损失,甚至在通过异常的油藏处理数据不断优化更新油藏保护技术,推动油藏保护项目的发展。

内部评价监督主要由技术实施方内部实施,外部评价监督主要由甲方负责。效果评价及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油藏保护技术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技术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油藏保护设备的运转情况;油藏保护处理剂的质量;技术、工艺的应用效果。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如下: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

低渗透油藏保护效果分析广泛应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找到了低渗透油田油藏保护许多项目运行的优势和不足。

五、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1)2008年利用低渗透油藏保护精细管理方法完成了河口、现河、桩西、临盘、东辛等油田多个区块157口井的油藏保护投产技术服务,参入胜利油田分公司新技术推广项目一项、先导技术项目一项。防止了油层伤害的发生,实现了低渗透油藏开发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低渗透油藏保护精细管理方法的实施,尤其是技术服务培训、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使职工的业务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心、积极性普遍增强,队伍执行力、凝聚力显著提高。

实践证明“低渗透油藏保护精细管理体系”是一套适用于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保护技术实施的科学、实用的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谢丛姣,陈生泽.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以张天渠油田为例[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4):29-34.

[2]张玉森.精细管理是油田经济效益的增长点[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22):64-65.

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 篇6

关键词:产品,创新体系,建立,细化

完善和优化现有电信产品创新体系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才能创新以及怎样创新的问题。

产品创新体系方面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客户需求的准确及时获取, 二是对客户需求如何准确及时实现。这样就需要建立客户需求收集体制, 以激发创新的源泉, 同时还要求完善后的产品创新体系具有周期短、效率高、全程可管控的基本特点, 保证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能够落地实施。“信息化”在创新体系方面的实现为电信产品创新路线指明了方向。

1 电信产品创新体系现状

1.1 电信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电信运营商 (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 2006年与国际14家标杆通信企业的对标报告中, 在创新能力方面采用了新业务收入比重、研发投入占企业收入比重、新增自主专利数量、获得创新奖项、每年重点新产品推出数量、员工培训时间等六项指标, 与AT&T、Verizon、France Telecom、Vodafone、NTT DoCoMo、Telefonica、Deutsche Telecom、Sprint&Nextel、Telecome Italia、Singtel、BT、SKT、KDDI、Bharti等标杆通信企业进行对比, 排名都比较靠后。而中国电信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 创新能力和国际标杆通信企业有着很大的差距。

1.2 电信产品创新体系现状及诊断

目前关于电信产品开发步骤较完整, 流程的相关规定也相对清晰, 但是存在流程细节不完善和执行无效的情况。如在对主流程需求收集、产品筛选、产品开发、产品试点、产品推广进行梳理时存在图1显示的问题。

在创新流程诊断中, 不同部门的不同岗位的员工会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归纳出困惑, 通过对现有电信产品创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表象, 这些问题的诊断以及其将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相应的应对措施作了分析, 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2 电信产品创新体系的建立和细化

2.1 电信产品创新体系视图

产品创新体系是在市场和客户需求为驱动力的前提下, 各部门进行协调工作的一系列流程。而保障这些部门有力配合, 资源充分利用, 流程顺利进行是整个组织的制度, 包括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设置, 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高效的项目管理等。

2.2 电信产品创新流程细化

针对湖北电信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重新优化了湖北电信新产品开发的流程, 优化后的开发流程主要从客户需求出发, 更加注重各部门间的协调, 也更强调效率。优化后的产品开发流程见图3。

2.2.1 需求筛选

(1) 收集整理新产品构思。产品构思分为两种:一种是客户群部门根据市场竞争和客户反馈提出产品创新需求, 另外一种是产品开发部门基于技术发展趋势或我省已有产品的开发、推广趋势提出的产品创新建议。根据产品创新需求的性质可分为新产品创新需求和产品改进需求两类。

新产品构思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

集团公司:从集团的工作通报、经营分析等方面收集信息;

竞争对手:从竞争对手网站、营业厅的宣传单张、促销活动、杂志、报纸等渠道收集信息, 或从客户经理和社区经理在拜访客户时从客户那得到反馈;

兄弟省份:从与兄弟省份的工作交流中获取重要信息;

国外运营商:从通信网站、期刊上了解国外运营商的产品、营销方式

合作伙伴:定期组织SP研讨会, 行业交流会;

市场调研:通过走访客户或进行行业研究挖掘客户需求;

员工思路:员工创新思路是新产品构思的重要源泉。

(2) 新产品思路初步筛选。由于提出的产品开发项目建议较多, 但同时受时间、人力、资金各项资源的约束, 不可能所有的项目都同时进行开发, 因此须确定各个开发项目的优先次序, 对于优先次序较高的项目, 作为重点首先进行开发。确定产品开发的优先次序, 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但最终取决于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产品利润高低以及市场竞争的需要, 所以主要考虑5个方面的因素:

市场需求的紧迫程度:对于用户已经表现出较高需求偏好, 而且消费习惯可以迅速形成的产品, 其市场需求的紧迫程度就越高, 需要优先考虑进行开发。

竞争需要的紧迫程度:对能够有效抑制竞争对手市场侵蚀、促进客户保持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产品, 或者能够争夺对方市场的产品, 优先考虑进行开发。

产品开发的成本:对于不需要投入资金对网络、后台支撑和管理系统进行建设的产品, 或者只需要少量投资进行升级的产品, 优先考虑进行开发。

产品开发的难度:对于技术开发难度不大, 开发管理工作较为容易协调, 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开发工作的产品, 优先考虑进行开发。

产品的盈利能力:对于能够快速占领市场, 获取可观收入, 并且对运营维护成本增加不大的产品, 优先考虑进行开发。

(3) 产品思路分类。经过筛选的新产品思路, 按其业务类别、拟开发时间、开发难度、优先级别等作出分类, 形成新产品思路分类库, 并形成新产品开发年度滚动计划。需要由合作伙伴来开发的产品进入投标流程;属于公司规划产品和标准化的成熟产品, 直接进入开发实施流程;能够由公司开发的非标准化产品则进入立项审批流程。

2.2.2 立项审批

(1) 明确产品需求。对经过初步筛选的新产品构思进行市场调研, 结合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和产品管理具体要求编写《新产品业务需求书》。需求书既要对产品需求进行分析, 明确产品的背景、业务机遇、业务环境、目标市场、用户群;还要明确业务定义:如业务功能、业务描述。

(2) 产品开发预评估。在产品开发之前, 由市场经营部牵头对各客户群部门递交的产品需求书进行预评估。

(3) 审批立项。由市场经营部向产品委员会提交《产品需求说明书》和《产品开发预评估报告》, 经由产品委员会审核后确定是否立项。由市场经营部牵头需求提出部门编写《项目建议书》交由产品委员会审批。项目建议书需包括市场分析、业务介绍、业务特点、目标客户群、业务功能、业务流程、业务营销方案、营销目标、投资效益分析以及项目计划等内容。审批通过后, 市场经营部下发《项目任务书》, 成立项目小组。一般来说, 项目责任部门为需求提出部门, 项目经理由项目责任部门指定。

2.2.3 产品开发

(1) 制定和实施开发计划。项目小组制定项目开发整体计划。整体计划包括技术方案确定、合同签订、工程建设方案确定和实施、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制定、计费结算规则和流程的制定、客户服务流程的制定、维护流程的制定、新产品业务技术测试、新产品技术业务培训等内容。

项目组需划分项目实施阶段, 制定各阶段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确定关键控制点、里程碑和各阶段工作成果。项目经理确认后交所在市场经营部审核, 并报产品委员会审批。新产品开发整体计划的实施应纳入相关单位、部门和项目小组成员的月和年度工作绩效考核项目。

(2) 业务开通准备。在开发完成前, 项目组制定出业务受理流程、业务宣传文样、售后服务流程和维护流程, 保证下一步人员培训和业务推广顺利进行。项目组制定好流程后, 交由市场经营部审核。

(3) 产品开发初步验收。项目经理应组织项目小组成员对产品进行初步验收, 并对相关技术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能保证业务推向市场前对开发中未考虑到的问题进行再开发, 也保证了业务推广时能迅速准确向用户推介产品。

2.2.4 产品试点

(1) 制定和实施试点方案。项目组负责制定新业务试点方案, 确定试点对象、试点时间、进度安排等, 并提交市场经营部进行审核, 并上报产品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后, 市场经营部向试点局和相关支撑部门下发试点通知, 并同时下发业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推广方案。

试点对象要根据新产品的特性进行选择, 在湖北电信内部要特别注意地区之间的差异, 尽量避免由于地区差异导致试点结果的偏差。

(2) 综合分析试点结果。项目组负责监测试点情况、分析试点结果, 并将试点结果提交给相关部门。

(3) 产品改进和交付。项目组应根据试点分析结果进行新产品改进。项目小组应最终落实改进工作。新产品试点周期一般为1-3个月。

项目经理在新产品试点结束后15天内, 召开项目小组会议, 确认各项开发工作已经完成, 项目组成员在《新产品开发完成确认书》上签字。项目经理审核签字后将《新产品开发完成确认书》交市场经营部审核, 再提交产品委员会审批, 确认是否进行市场推广。

2.2.5 优化推广

(1) 推广审批与执行。项目组在新产品试点同时制订新产品的营销推广计划书, 包括新产品介绍、市场分析、营销目标、产品资费、宣传文档及宣传方案、促销方案等内容。

市场经营部新业务开发管理人员接到《新产品开发完成确认书》后, 将营销推广方案和推广前准备情况报市场经营部审核, 并经产品委员会签批后成文下发。

(2) 正式推广。在新产品推广前期 (一般3—6个月) 每月需要定期向市场经营部提交专题情况汇报, 包括业务量、业务收入、系统维护、客户服务、客户意见、竞争对手反映等内容。市场经营部根据专题情况汇报的内容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新产品做出必要调整。

(3) 跟踪评估。产品试商用后, 市场经营部负责对新产品开发项目进行评估。对新产品开发项目评估从市场、质量、效益、发展和落实等方面进行评估。新产品开发项目评估报告市场经营部负责编写。

上一篇:外语经济价值下一篇:应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