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案例分析技巧

2024-10-15

城管执法案例分析技巧(共8篇)

城管执法案例分析技巧 篇1

言:言谈举止文明。在现场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与当事人的第一接触是语言接触,语言的表达方式,反映了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俗话说,一句话惹人笑,一句话惹人跳。执法中执法人员的语言技巧首先就对整个执法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又分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亦称动作语言)。口头语言表达要注重文明、规范;肢体语言表达要谦和稳健。文明规范的口头语言,谦和稳健的肢体语言是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尊重他人又不失风度的一种表现,是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取得当事人理解配合和获得周围市民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语言的文明规范,主要是要尊称当事人,如一般称“同志”,而忌称“喂”,称“老伯伯”“老妈妈”,忌称“老头”“老太”,称“小姐”“女士”,忌称“女人”。了解询问案情,要“请”字在先,获得配合要表示谢意。特别要禁忌有伤当事人自尊和感情的语言,在口头语言表达中,要注意使用普通话,避免宁波方言被外地来甬人士的误解;要尽量使用规范的法律术语表达问题,避免他人产生歧意;声音要宏亮而不应凶狠。如我们在执法活动中经常用到“依法对你进行处罚”,忌用“叫你坏分”;称“责令整改” 忌用“搞定”;“减轻处罚”,忌用“意思意思”等等。肢体语言要注意严肃而不粗暴,温和而不失风度,特别禁忌讲话时用手指指向当事人。如果我们在执法活动中注意了文明规范的语言就为有效地进行执法打下了基础。

平:平等心态待人。在现场执法活动中,我们与当事人虽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执法者与被处罚者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当事人有高人一等的关系。以平等的心态善待当事人是城市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执法者的态度应严肃,而切忌粗暴蛮横。严肃的态度可以让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威慑,而粗暴蛮横的态度则易引起当事人的反感,抗拒心理从而引发口角、激化矛盾,造成不明真相群众的围观起哄。不仅对执法工作带来不利,而且影响队伍形象。良好的外在形象是执法人员内在素质的体现。执法人员应当善于用高素质的人格魅力为执法活动创造条件。

心:耐心细心办事。在现场执法活动中,我们的执法对象无论在文化层次、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性格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有的当事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工作容易接受和理解;有的当事人却对执法活动不易接受和理解;更有的当事人家有下岗、经济困难等各类特殊情况,对人员的执法活动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所以,执法人员在现场执法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分辨、说明。要善于从当事人的争辩、陈述中分析当事人的心理想法,了解当事人发生违章违法活动是否具有特殊原因,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处理,并从善解人意的角度出发给当事人以答疑;对有些当事人对相关法规不理解的要反复细心的说明解释,特别对当事人有激烈情绪火气大的时候,执法人员更要冷静、耐心。冷静的态度,耐心的听讲,细致的分析是避免矛盾激化,保证执法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方法。

正:公平公正办案。在现场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对各类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结果要把握适当,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牢牢掌握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必须得到改正这一原则,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果断作出处理,以保证执法效果的实现,在执法活动中忌滥用权力,忌处罚随意性,对各种原因逃离现场的忌“追”。

防:防范伤害发生。在现场执法活动中,针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暴力抗拒执法,对执法人员人身侵害事件屡有发生的情况,执法人员平时就要树立防侵害意识,要加强自身防范。执法人员之间要注意协防,要对执法现场的各类情况能早发现、早控制,对各类占道无证设摊人员情绪反应要敏感。防范主要是要加强对刀、油、火、开水等危险物品的防范,采取“一扣”“二贴”措施。所谓一扣,即对水果摊、西瓜摊有刀具的当事人执法时应先看清刀具位置,予以先行暂扣。二贴,即对有油锅,开水锅的当事人执法时,要贴近当事人身边进行调查,贴近当事人侧面进行说话,忌隔着油锅、开水锅与当事人面对面进行交谈,要善于把当事人引离危险源地进行执法。防伤害于未然,从而保证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

城管执法案例分析技巧 篇2

(1) 街头小商贩需要生存, 由于缺乏技能, 街头商贩生意是他们的生活收入来源。街头小商贩主要由进城流动农民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在城市中流动的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没有专业技术, 没有资金作为资本, 不能从事大的商业活动或寻求其他的谋生途径。为了生存, 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不需要过多投入, 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行业, 街头卖水果、饮食、拉客、卖小商品等流动的生意成为许多进城农民和下岗人员的谋生手段。应该说许多小商贩的生意是许多家庭糊口和生存的本钱, 除此之外, 他们无法谋求其他的生存方式, 如果把所有的街头小商贩都取缔, 政府又不能帮助他们寻找其他谋生出路, 那么许多小商贩甚至会变成难民乞丐, 流离失所, 无法生存。

(2) 街头小商贩的生意在解决一些人生活收入来源的同时对周边城市的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街头小商贩的生意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由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和贫困人员就业渠道的匮乏, 街头小商贩生意是许多家庭谋取生存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小商贩生意也给附近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许多小商贩的商品和服务经济实惠, 方便快捷, 适合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消费和生活需要。街头小商贩生意的存在具有一定正当性和合理性。但事物往往是具有两面性的, 从另一方面看, 街头小商贩的生意具有非法性, 需要治理和整顿。首先, 一些小商贩的商品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 其出售的假冒伪劣商品和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 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一些小商贩采用缺斤短两的不公平手段欺骗消费者, 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其次, 小商贩生意给城市的形象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影响了卫生、环境、交通、安全, 一些商贩乱丢垃圾, 制造噪声, 堵塞交通, 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不便。

(3) 在城管执法中, 街头小商贩和城管执法人员的冲突时有发生。上述问题的存在, 需要对街头商贩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管理。于是, 在全国各个城市都成立了市容管理部门负责对小商贩的管理工作。但城管人员在执法时和街头小商贩之间存在着许多摩擦和矛盾, 一方面, 小商贩对市容管理工作的不理解和不满, 对城管工作的排斥、抵制甚至是反抗, 称呼城管人员为“黑狗子”;另一方面, 城管执法人员对小商贩也颇有意见, 认为小商贩大都素质低下, 是“无赖刁民”。暴力执法和抗法的事件时有发生, 商贩和执法人员都有被殴打致残疾和死亡事件的发生。两者之间如冤家对头, 关系难以理顺, 产生了社会危机, 成为一时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2 街头小商贩和城管执法人员经常产生矛盾摩擦和暴力冲突的根源分析

2.1 城管执法不能完全体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 难以取得小商贩的信服

市场经济是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经济, 是保障个体的私人权利和鼓励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经济, 它强调对个体利益的保护。但个体利益发展的前提是不能损害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否则没有安全、有序、自由、和谐的生活秩序, 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就会遭受损失。早在18世纪, 在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中, 就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作为其学说的两个重要范畴, 他认为个人利益不能违背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 主张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小商贩要吃饭和生活, 要养家和糊口, 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生活收入的唯一来源, 但因他们沿街摆摊造成市容的脏乱差, 确实又影响了周边的环境, 危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城管执法是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的目的出现的, 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并没有起到为社会服务、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中国历来重视国家权威, 过去国家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公益供给的职能, 但在履行这个职能时, 往往是有缺陷的。政府的官员是由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具有各种利益需求的“社会人”组成的, 个别官员追逐私利的本性使政府在维护社会公益时有时候会发生偏差。首先, 政府在立法时可能会不能完全贯彻法治理念, 受“法律工具主义” 、“法律实用主义” 、“权力扩张法律化” 等理念的影响, 颁布出权力本位较浓的法规;其次, 政府官员在执法时可能出现腐败、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公正执法等现象。有些城市的市容管理条例并未经过市民的广泛讨论, 单向度为政府的政绩工程服务, 不考虑实际情况, 对商贩实行打压式清理, 这样的法律未真正体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另外, 由于个别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下, 有些执法人员甚至是来自雇用的社会闲散人员, 导致滥用职权、暴力执法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滥罚款等问题的出现, 导致小商贩对城管执法的不满和愤慨, 加之一些人偏执地认为自己是受压迫的对象, 充满对政府的敌对情绪, 有暴力的过激行为也在所难免。

2.2 城管权力独大, 忽视小商贩的合理诉求

中国是个具有浓重封建传统的国家, 受家族主义、血缘等级、义理人情等因素的制约, 官员在履行政务时往往把民众看成治理的对象, 有时甚至带有“统治阶级”的思想, 带有独断专权的严重倾向。在社会治理中缺乏“以民为本”、“公民参与”、“权利自由”的精神, 缺少社会主体自我管理、民主参与、对话商谈的制度安排。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一方面, 城管人员在执法时往往带有权力至上的色彩, 视商贩为治理的对象, 没有从小商贩的生存和生活的角度出发, 听取和考虑其合理的诉求, 以自己的意志执法, 具有暴力执法的倾向, 造成商贩的不满和情绪对立;另一方面, 小商贩缺乏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和权利安排, 只能和城管采取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们有的采取了“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 和城管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有的则抱着“耍赖皮”的心理和态度与之抗衡, 更有甚者采用血腥暴力来对抗城管执法。双方之间宛若敌我之间的矛盾, 是冤家对头, 充满仇恨。

3 消解小商贩和市容管理之间的矛盾

3.1 建立市容管理的民主化制度

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由、平等和权利的经济, 因此, 多元利益和权利诉求日益增长, 民主法治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根本目标。在这种时代发展进程中, 不可能通过减少多样性或压制冲突而谋求通向一致的道路, 而是要对冲突进行合理控制来使市民认同、利益整合、社会和谐和理性规则秩序。

真正化解商贩和城管的危机, 实现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 必须建立多元互动的民主化制度。在市容管理中要注意引入商贩共同参与市容管理的自治制度, 如成立协会, 共同制定规章, 组织培训, 促进就业, 参加学习讨论等, 不能仅仅把商贩看做是治理的对象, 是被动的执法目标, 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树立其自我管理的责任意识, 建立由政府主持的, 多方参与的, 解决商贩生存和市容管理为主题的民主治理制度。实现城管执法由“统治” 到“民主治理”的制度性转变。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和城市市容管理作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议题来讨论解决。在市容管理中树立“人本精神”, 注意对商贩的“人文关怀”, 在市容管理的同时, 注意商贩的就业和素质提高的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部分人的生存问题, 也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化解了危机, 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3.2 使行政执法和民主治理有机联系起来

要想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进行调节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从而克服国家和社会的各自局限性, 进而保护私权、推进宪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就必须有一个既独立于国家又独立于社会的“领域”的存在。这个领域在保护私人权利的同时, 又为独立私人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找到新的解决途径, 还可以消除国家权力的不当滥用, 从而实现相对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个领域的社团组织和媒介机制作为公民讨论公共事务的论坛, 提供了公民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合法保障, 可以同政府机构沟通, 传达公民的声音。真正化解小商贩和城管之间的危机, 就必须积极发挥能共同表达双方意见的空间, 使彼此的意见能得以交换和交流, 如可以利用社团传达心声, 参加集体会议讨论, 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的媒介功能, 使双方平等地表达意见, 共同协商和谈判, 共同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3.3 建立解决小商贩就业的渠道

许多小商贩由于文化水平低和缺乏其他的生存技能, 很难寻找到其他的就业渠道, 为了生计, 他们不得不违反市容管理的有关规定, 视城管的执法而不顾, 这也是街头商贩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治理洪水的根本方法是疏导, 而不是去围堵, 彻底根除小商贩带来的混乱和脏差, 就要为他们的生存问题寻找出路。否则, 为了生存问题, 人们总要冒着违法犯罪的危险去铤而走险。市容管理应紧密联系贫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一并考虑, 因为许多小商贩恰恰是贫困人群, 属于弱势群体, 许多人家庭生活很困难, 是需要关怀和照顾的对象, 一味地排挤和打压他们, 只会造成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仇视和反抗, 对城管的执法也不会是配合, 加之一些城管人员的粗暴行为, 更引起小商贩的极端愤慨, 以暴制暴的行为难免发生。国家通过增加一些培训学习和提供就业渠道的方法来提高一些小商贩的技术水平和生存技能, 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马长山.法治的社会维度与现代性视界[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8:47.

浅析城管执法法理分析 篇3

关键词:城管;暴力执法;职务行为;个人行为

一、城管行政主体资格辨析

依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国务院及國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决定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这是“城管”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产生的法律依据。然而严格地说,《行政处罚法》并未明确授权给城管,而且宪法和法律依据相关的法规也未明确授权城管为行政机关,进一步说“城管”甚至只是一个代表性的称谓而非法定的名称,甚至各地对于“城管”的称呼都不统一,由此看来“城管”远非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机关。但是,城管却事实上行使着行政权力,管理行政事务,成为了一种行政执法实践在全国各地实行,这就使城管虽然缺乏法律授予的明确的行政主体资格,但成为了事实上的行政主体,并在司法活动中得到认可,成为行政诉讼之被告。[1]

城管作为“先天不足”而实践出来的行政机关,其作出的执法行为也理应纳入行政法及其相关法律进行规范和限制,明确其权限和责任,以分清哪些是职务行为,哪些不属于职务行为,然而城管本身主体资格就存疑的前提下,其法律上的权责规定更是缺乏、城管执法方式的“暧昧不清”,造成了如今城管执法之乱象和困境,因而有城管“打人”属于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之争论。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城管执法过程中“打人”属于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不能一概而论,依据“法不授权即越权”来说“打人”不是法律授权给城管的执法方式,一般来说应属个人行为,但是不排除有执行职务过程中伤人的现象发生,下文将详细展开,此处不赘述。

二、城管暴力执法的法理分析

有论指出城管暴力执法从法理上看是人性的冲突导致的不法,城管以管理者自居,认为自己具有法律授予之权力,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乃至抗法的行为理所应当享有施行“强制措施”的权力,乃至侵犯相对人的人身权利也在所不惜,于是就出现了“暴力”现象。笔者认为,城管暴力行为是人性的冲突或者利益的冲突,实质上是也并非“城管”这一群体和摊贩的冲突,本质是民众不同利益需求的冲突,城管恰好处于冲突交汇点上,加之有“暴力”现象这样激化矛盾的现象发生,使“城管”被推上了这一矛盾的风口浪尖,真正问题的根源被公众所忽略。

宏观上来说,从法的价值看,城管打人实际上是自由价值与秩序价值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说是个人追求基本生存保障和发展的自由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之间的矛盾,这是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另外,例如摊贩乱摆摊档或者影响沿街卫生、堵塞交通的行为,本质上也侵害了他人的自由(通行自由、沿街住户出行或者良好住宿卫生环境的自由),这里也涉及了同一位阶价值的冲突。一般来说自由大于秩序,同时行政执法过程中还应遵循比例原则[2],因此城管维护正常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本无可厚非,虽然执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依据,但是事实上如果能正当合理履行了职责,是职务行为,而“暴力”无疑超出了维护秩序之必要,违反了比例原则,过度侵害了自由甚至侵害了公民生命和健康权利。恰恰是自由与秩序价值之保护的平衡点难以把握,再加上各地实际情况乃至个人情况均不相同,城管执法的尺度及方式一直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更难见诸法律条文之上,然而,笔者认为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适用或者遵循价值位阶原则,同时具体行为时应当考量是否超过了必要性,是否遵循了比例原则。

三、城管“暴力”执法行为之性质辨析

对于城管的“暴力”行为属于何种性质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城管“暴力执法”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因其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使职务发生的行为;有人认为是属于城管队员个人行为,因为“法无授权即违法”,“暴力”手段显然不是法律授权城管执法的方式,承认其是职务行为无疑将暴力执法合法化,相似的还有论提出执法者既已被赋予“城管”这一角色,应该作为“法律工具”并指出法律已为其划定了一个“圈”,“工具”在“圈外”的行为显然应归为个人行为[3];还有论指出城管“暴力执法”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4]。

笔者认为以上说法各有道理也存在各自缺陷:

(1)认为城管“暴力执法”均属职务行为,除“打人”不是法律授权的执法方式而不能归入职务行为这一理由外,笔者参看相关案例后发现,不少案例是小贩见城管到来之后撤离后,甚至是小贩并未被城管队员“抓现行”的情况下遭到围殴,这里不存在抗法甚至在配合执法的情况下遭到殴打,难说是城管在执行职务行为,并不在城管执行城市综合管理之职务的范畴。

(2)认为城管“暴力执法”一概属于个人行为而非职务行为存在国家或者政府机关推脱责任之嫌,执法机关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是无法回避的现象,即职务行为也存在非法行为,这里并不是将暴力行为合法化,而恰恰是确认违法之后,接受司法制裁,以此达到法律规制权力的目的,实现依法行政,这与公权力的法定性并不矛盾;而且城管执法过程中遇暴力抗法之时,双方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乃至互殴行为的情形亦不少见,这种情况下过失导致行政相对人受伤甚至死亡的,归于个人行为显然不合理。

(3)认为城管“暴力执法”是行政事实行为割裂了城管执法过程的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因果联系。如城管主观上是意图使行政相对人撤离区域,维护治安和秩序,但是意外情况下可能与相对人发生类似推搡等相对过激的肢体冲突行为,这里显然是在行使职务行为,此行为具有法律上之目的性。

笔者认为,对于城管“暴力执法”行为应该区别对待以认定其属于职务行为或个人行为,以明确责任承担方式,对于“暴力执法”界定也应当广义理解:不仅包括单方面殴打,还包括围殴;不仅包括故意殴打行政相对人,还包括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情况下过失致伤或致死行为;不仅包括在执法现场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冲突的行为,也包括执法相邻阶段,如小贩撤离以及小贩未经营(有案例小贩甚至在家中遭到恐吓或者被城管队员侵入住宅“执法”)的阶段;除此之外还应参照刑法上的主观形态认定行为之故意或者过失的要件引入分析“暴力执法”性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情况讨论:

nlc202309040631

(1)对于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对行政相对人实施暴力行为即以“执法”为目的的暴力执法,过程中出现殴打行政相对人或者在遇到暴力抗法或者双方互有交锋、互殴的情况下,致使行政相对人伤亡的,属于城管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造成的失职后果,应当认定为职务行为,并且构成了行政違法,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暴力执法应当是以“执法”为目的,主观上并非直接追求造成相对人伤亡(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的情形),而是为了执行职务“暴力”。在承担责任上也应当区分过失和间接故意的情形,前者只有在重大过失并且造成严重后果(致相对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情况下,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同时考虑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以及具体城管队员或者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而后者则应该一律考虑国家赔偿责任和对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2)对于暴力执法不是以“执法”为目的,如城管队员故意“找茬”(或者以执法为由收取保护费)等不是以正当城市管理执法为出发点或者假借执法掩盖其报复伤害相对人的情况下,即直接故意并且就是为了伤害行政相对人的,这与纯属施行暴力无异,应当认定其为个人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和追究其刑事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以上两种分类“暴力”均出现在执法过程中,区别在于城管“打人”是目的还是手段,不能因为一概认为职务行为就是合法行为,两者并不等同,例如法官在履行裁判职责的时候枉法裁判,法官确实在履行其职务,但由于不依法办事违反法律而认定为违法行为,类似的城管实行职务行为中为了强制执行而出现过当,“暴力”即是违法行为,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机关承担赔偿责任。其二,有论认为国家赔偿在司法实践中诟病甚多,如耗时长、认定程序复杂及赔偿数目不理想等,导致救济效果不佳[5]。客观上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建立时间不长,相关制度有待完善,但是这不能成为回避适用国家赔偿制度的理由,解决的途径应是简化司法认定程序,同时完善国家赔偿制度,设置一些倾向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如参照民事诉讼法的先予执行、一定条件下免费律师援护制度等,加强外部监督,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对于城管在执法之相邻接的阶段实施的“暴力”行为,如小贩撤离或者配合执法包括执法结束之后(如带回单位处理过程中殴打相对人),不应认定为执法行为,更非职务行为,而是纯属暴力伤害相对人的个人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和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结语

城管“暴力”行为是客观存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之社会现象,其根源在于若是群体的生存保障,如果对于该弱势群体民生问题解决不了,城管将有执不完的法,生存自由和秩序价值的矛盾也难以缓和解决,城管执法终将难以承受这样的重责,甚至可能异化为腐败和暴力的温床,使城市管理问题解决进程南辕北辙。同时这也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进程中课题之一,从法治角度来说,城管本身作为行政主体资格瑕疵,行使行政权力方式乱象丛生,容易滋生侵犯公民权利的土壤,也是源于立法规范的“暧昧不明”。因此,笔者认为,长期目标应是探索建立规范城市执法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短期内城管执法应当借鉴刑法上所说的谦抑性原则,加强外部监督,对于一些强制性措施或者对于行政相对人人身或者财产影响较大的限制措施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核方可执行,可以考虑由公安机关介入监督或者执行。“打人”也应当在规章中或者城管内部规范中严格排除,执法过程公开透明并规定制裁措施,让城管在“阳光”下执法。

参考文献:

[1]范雪.城管打人的性质辨析.经济与法,2011年第9期.

[2]卓泽渊.《法理学》.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3]陈芳.城管打人行为的法理分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

[4]唐梅玲.城管打人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法制博览,2012年11期第258页.

[5]范雪.城管打人的性质辨析.经济与法,2011年第9期.

作者简介:

朱力克(1990~),男,汉,籍贯:广西玉林人,四川大学法学院,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城管执法案例分析技巧 篇4

关于黄山市城管执法局(市市容局)2010年度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情况分析的报告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有力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亲民、文明、服务、和谐”为理念,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以提高案件质量和执法效能为重点,扎实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有力推进了依法行政进程,全年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保持了建局15年来无经复议撤销案件,无败诉、赔偿案件的记录,且无一起野蛮执法行为的发生。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受到省依法行政考评组和市政府依法行政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先后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授予 “2008-2009年度全省建设监察(执法)优秀队伍”,省爱卫会

授予“全省卫生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授予“黄山市第九届文明单位” 荣誉称号,被市政府评为“2008—2010年度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

一、行政许可情况分析

2010年,全市共受理市容行政许可事项841件,其中我局共受理市容行政许可事项318件(建筑垃圾处臵核准96件,城市户外广告、霓虹灯设臵222件),实际按时办结318件,办结率100%,行政许可收费3095931.00元。

(一)呈现特点

1.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所有审批项目及收费全部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容窗口,所有进入中心的审批项目100%在中心受理、收费、送达。做为首批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局领导始终高度重视窗口建设,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窗口工作,组织相关业务骨干讨论《市容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方案》,完善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程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除定期到窗口检查指导工作外,每月还到窗口值班两个工作日以上,现场了解行政许可申请人对我局行政审批工作的要求,及时解决窗口在行政审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领导重视下,窗口软硬件建设得到加强,选派了三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入驻窗口,配齐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实现了窗口工作的提速增效。严格落实“一个窗口对外、一个中心审批、一个口子收费、一站式服务”四个一要求,加强窗口规范建设。

2.制度健全完善。做为重点推进开展“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的窗口单位,我局从完善制度入手,建立了领导窗口值班制度、首席代表制度、首问负责制度、窗口办件反馈管理制度、行政审批办件内部运转制度等11项行政审批制度并认真执行,规范受理、呈批、审批、文书制作、送达、反馈、效果评估等各环节,使市容窗口真正成为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

3.创新力度加大。积极在窗口开展“创三优”活动,紧密结合市行政服务中心“亮身份、树形象、创先进、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查摆问题、积极整改、创新提升。一是审批提速。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主动对接相关申请人(单位),认真听取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见和建议,提前办结率达81%。二是上门服务。根据市政府根据《关于统一征收管理基本建设项目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性收费的通知》要求,全面贯彻“一表清”制度。在《城市户外广告、霓虹灯设臵》项目审批中,针对部分门楼店招申请人(单位)主动申请意识不强、施工时间要求紧等情况,审批工作人员改坐批为上门办理,积极提供提醒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经常主动上门服务,现场勘查,现场办件,既方便了申请人,又提高了办件效率,受到办事群众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问题

1.文书规范制作质量尚待提高。少数行政许可案卷文书字迹不工整、表述不规范;个别案卷还存在漏填页码、许可文书漏盖公章等现象,影响了许可法律文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2.广告并联审批机制尚未建立。伴随城市快速发展,广告已成为凸显商业价值、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市容元素,大型广告设臵行政许可申请呈迅猛递增趋势。因设臵申请涉及规划、交通、园林、消防等多个部门单位,应建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一门送达”的大型户外广告并联审批机制,方能提高审批效能,但此项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型户外广告审批绿色通道尚未形成。

3.个别审批项目尚为空白。比如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审批项目没有申请人申请,反映日常监管尚存在薄弱环节。应加强宣传教育和申报引导,通过许可规范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布局、拆除、迁移和补建新建工作。

二、行政处罚情况分析

2010年,全市城管系统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264件,其中我局共办理各类行政处罚案件950件(适用简易程序案件790件,适用一般程序案件160件),同比上年增加136%。实现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绿化、市政、环境保护、工商和公安交通七个方面违法行为查办全覆盖。

(一)呈现特点

1.规范办案整体推进。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为重点,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即精细化管理工程、执法质量提升工程、执法效能提升工程、规范执法保障工程;开展全市城管队伍“五统一”工作,即统一全市城管系统制式法律文书、统一全市城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统一推行说理

式行政处罚文书、统一组织全市城管执法队伍培训、统一全市城管执法服装和标志,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处罚行为,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效能,树立了执法队伍良好形象。我局行政处罚案卷质量受到省政府法制办和市政府依法行政考评组的充分肯定。

2.柔性执法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理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既促进了理性实施行政处罚,又维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开展恳谈式执法,在执法中做到“六先一后”,即敬礼在先、尊称在先、亮证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说服教育在先、讲清处罚依据在先、处罚决定在后。对弱势群体实行“有情执法、首违不罚”。建立违法行为人诚信档案,对第一次轻微违法行为暂不予处罚,而以劝导教育为主,违法行为人签署“承诺书”记入文字档案。对再次违法的当事人依法实施处罚,“先礼后兵”的柔性执法模式受到当事人肯定和理解,提高了案件执行效率,2010年处罚案件自动履行率同比上年提高30%。

3.市容处罚居高不下。从案件类型分析,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行政处罚案件所占比例高达80%,尤以出店经营、占道堆放、乱扔乱倒生活垃圾(污水)、建筑垃圾违章处臵、渣土抛撒和流动摊点等方面案件居多,且少数违法当事人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充分反映了市容管理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市容案件具有案发频率高、易反复和动态性强的特点,折射出市民整体文明素质尚待提升,暴露出市容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薄弱地段和薄弱时段。

(二)存在问题

1.办案能力有待加强。少数执法人员独立办案能力不强,办理复杂案件的底气不足。案卷的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证据意识不强,在询问笔录中反映出问话技巧缺失,询问不够全面、具体,内容表述不够规范、准确,不能抓住定案的关键要素,证据的关联性有待加强。

2.文书规范制作水平尚待提高。少数案卷案由存在表述不准确、行政处罚文书送达方式不准确等问题;个别案卷卷内法律文书有装订错页或未编页码等现象。

3.少数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城管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执法部门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但一些公民知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意刁难、抗拒、阻碍执法工作,增加了执法办案的难度。

三、改进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工作建议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城市管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开制度、继续推行行政处罚案件内部审核把关制度。加强城管队员的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和作风建设,推进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努力将城管队伍建设成为“城市管理秩序的维护者、城市文明执法的执行者、社会公众信得过的服务者”。

2.完善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处罚案件、行政许可案件承办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行政案卷评查制度,完善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监督、过错问责配套制度,积极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城管监督平台,不断推进和完善行政

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降低执法风险,真正做到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规范化、执法结果公开化。

3.提高市容审批效能。加强市容窗口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变坐等审批为上门服务审批。充分调研、制定大型户外广告并联审批方案,建立并联审批机制,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中心城区广告提档升级与便利当事人设臵广告的双赢。

4.创新执法理念和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坚持服务管理、文明执法,总结恳谈式执法、说理式处罚、首违不罚等人性化执法经验,积极探索行政奖励、行政指导、行政示范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运用。切实加强城管法制宣传,扎实开展城管法律“七进”活动,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增强市民城管法制意识,不断改善执法环境,推进和谐城管建设。

二〇一一年三月四日

主题词:行政执法 2010年度 案件分析 报告 抄送:市政府法制办。黄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11年3月4日印发

城管执法案例分析技巧 篇5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演进,城市人口剧增的今天,城管执法机构在城市美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城管人员这个被人们熟知的执法者在其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流动小商贩这种经营模式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形象,城市执法者与小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常常导致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通过“城管与小商贩”冲突映射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相对人的矛盾,进而探讨城管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其根源,并从中寻求解决措施。关键词:城管执法、矛盾冲突、现实困境、对策 一:城管与小商贩:

《印度媒体》认为城管的主要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①。如今常见的城管,是指综合执法权改革下产生的城市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部门,其名称以及组织也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叫综合执法局,有的地方称为城管监察支队。

小商贩指的是: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欠缺一定的职业技能,又无支付高昂固定商铺的能力,故只能从事诸如摆地摊、卖杂货、擦皮鞋、用小推车买早点等技术含量很低的职业,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人。

2009年5月16日,沈阳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两名,重伤一人;2012年1月9日,广州城管殴打刘武秀夫妇,致受害人左手无名指骨折;2013年7月17日,湖南莲塘村瓜农两口子卖西瓜,丈夫被临武城管暴力执法打死。等等一系列事件都活生生地证明了“城管与小商贩”冲突的不断升温。与小商贩“打交道”成为城管的“家常便饭”,躲避城管的追赶似乎也变成小商贩的本能反应。应当注意的是。城管与小商贩的问题仅是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相对人问题的冰山一角,但它也反应出城管执法的现实困境。二:城管执法的困境及其原因:

城管执法,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行政处罚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它把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分割出来,以履行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完全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任务②。

城管执法实行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了较高评价。但是,管理执法仍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城管执法因多是针对执法相对人的违章违法行为,执法手段以处罚为主,这直接损害了执法相对人的利益,因而他们抗法甚至是暴力抗法,公众处于同情弱者的心理,也对城管执法不部门不满;另一方面,城管执法部门面对执法相对人的抗法甚至暴力抗法,有时又不得不野蛮执法。因此,在我国城管执法领域出现了执法“失灵”。追本溯源,城管执法陷入执法“失灵”困境的原因在于:

1直接原因:城管执法主体不文明执法行为。

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M-6YO7KlOMbFl_8eHU4bjXOH2jgxYykHPmpYvNeBjOZuOtp7AaiOzaFTdU6kbYq ②李亚丹.浅析城管与小商贩冲突的根源及解决之道[A].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10年

不文明的执法现象主要在于执行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作风粗暴,滥用职权,随意罚款。有些往往采取过激行为,甚至无视法律法规对执法相对人进行不正规的体罚、打压。这严重损害了城管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激发了城管执法主体与相对人的矛盾。

2客观原因:城管执法的工作性质及环境。

城管执法的工作性质及现实环境决定了城管执法不可避免地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一方面作为执法方的政府部门确实有权利和责任对城市管理中的违章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和处罚;另一方面作为执法的相对人确实有许多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从事违法行为,其从事的工作都是市民日常生活中非常需要的。正是如此,城管执法很容易不被理解,再加上城管执法相对人的来源,社会背景,文化程度各方面错综复杂,也就决定了执法的难度。正如毛寿龙先生所言:小商小贩保住了“饭碗”,城管人员就会丢了“饭碗”,反过来城管队员端稳了“饭碗”,小商贩的生存就面临着困难③。

3重要原因:法律依据不足

一方面,执法相对人缺乏基本的法制意识与理念,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谋生,而其谋生手段不可能是违法行为,通常也没有意识到其行为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 另一方面,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专门法规,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仅仅是《行政处罚法》中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城管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明显不足,从而使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进而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更是直接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城管执法的对策:

1完善执法体制,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体系,(1)通过立法明确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依据,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转变执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2)统一执法部门的名称、执法标志和服装,使城管执法队伍统一化、正规化、规范化;

(3)建立健全管制法问责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从而使各地城管执法机关明确其职责以及违反法定职责而应承担的法律之人,做到真正权责统一,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依法治市的顺利推进。2城管执法人员应当:

(1)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2)强加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技巧。执法过程要言谈举止温明明,心态平和,尊重他人,执法方式要以教育劝导为主

(3)加强考核监督,建立奖惩机制,实行内部定期考核,奖罚分明,以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3改善城管执法环境:

目前公民对于城管执法工作主要持不理解、冷漠、甚至指责的态度。要推动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城市的环境秩序,需要靠广东市民的积极参与(1)小商贩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城管执法过程中积极配合,避免出现为了维护自己违法的行为而伤害彼此的行为,提高对城管工作职责的认识,③舒胜祥.城管与小贩的“饭碗之争”[EB/OL].2006-08-23 尽量做到如果事情能够用沟通来解决,就不动手动拳头。(2)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管执法宣传,比如设立城管执法宣传栏,让广大市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城管执法工作的职责和根本目的,慢慢改变公民把城管执法人员视为欺压老百姓的打砸抢土匪的观念,(3)建立与媒体互动宣传机制,树立良好的城管形象。应当与媒体建立长期的宣传互动,普及城管知识,即使报道城管信息动态,宣传城管事迹,从而树立良好的城管形象。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行政立法,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城管执法方式的创新、城管执法制度的健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我们的也应该看到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如城管与商贩之博弈困境,城管执法的困境严重制约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深刻剖析了导致困境的多种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随着新时代的进步和全社会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城管执法工作一定能突破重围,迎来更加规范标准专业的美好明天。参考文献:

城管执法工作汇报 篇6

我向常委会报告城管局近期执法工作情况,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XX县城市管理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以市容市貌管理、城区规划管理为主线,坚持“五+二”、“白+黑”、“雨+晴”一线工作法,规范管理、求实创新,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

面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力求执法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求发展,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有了较大起色。

一、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提升执法队伍新形象

近年来,XX县城市管理局始终把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执法严、作风硬、效率高”的执法队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执法队伍建设上,针对建局时间短、新生力量较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以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为总抓手,首先狠抓了教育培训。坚持周一为集体学习日,月初为集中培训日,季末为考核测试日。同时,还坚持进行军事化培训,做到训练标准军队化、着装举止军人化。其次,狠抓了作风纪律整顿。定期组织全体队员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查不足,摆问题,提升严谨、务实、高效的工作水平,自觉遵纪守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第三,制定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了《XX县城市管理局十条禁令》、《XX县城市管理局日常管理制度》、《XX县城市管理局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办法》、《XX县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项制度和规定。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用纪律约束人。

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教育,大大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城区市容市貌和规划建设管理,全面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

近年来,XX县城市管理局本着“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切实加强了城区市容市貌和规划建设治理。

一是全面落实了城区街道定人定岗定位责任制,对城中街、兴华路、青年路、隅首街、金茂商街等重点路段实行重点管理,根据《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杜绝店外经营、流动摊点、车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物料占压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确保市容整洁、卫生有序;全面实行了“三包”、“五定”责任制,即大队包片、中队包线、队员包路段,日常管理定岗、定责、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力争使城市容貌达到无缝隙、无空档,全覆盖、全天候管理。方法上做到了“四结合”,即错时上班与正常上班相结合,定岗管理与机动管理相结合,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徒步巡逻与车辆巡逻相结合,执法人员与环卫人员相结合。同时,实行错时值班制度和晚间值勤制度和12319投诉受理制度,逐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近期,共清理流动摊点1652处,取缔移动灯箱268个,店外经营2600余处,清理野广告2580处,城区墙体粉刷26800米。

二是充分发挥女子市容管理执法中队的作用,加强城区巡逻的力度,实行错时制值勤模式,杜绝管理上的空档现象,从严治理市容市貌。为扮靓城市,今年以来,义务刷洗城区护栏3次以来,累计长度15千米。

三是实行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共发放明白纸8000余份,发放致经营户的一封信2000余份,增强了市民城市化意识,提高市民素质,自觉接受城市管理,为我县城市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

四是户外广告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区主次干道提升改造工程的完成,沿街户外广告整治势在必行。XX县城市管理局根据我县城区主次干道的户外广告设置现状,本着符合实际、统一尺寸、标准、样式的要求,在借鉴市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城区户外广告设置审核的实施意见》。严格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和管理,控制过街横幅、落地灯箱等低档次广告的设置,杜绝铁皮广告和墙体商业广告的制作,鼓励和引导城区沿街门面设置高档次、高品位、统一规格的门头牌匾,积极发展电子扫描等高、新、大、优的户外广告和亮化光源,增强广告艺术和文化内涵。确保主要道路两侧容貌整洁、美观、畅通,营造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重点抓好兴华路、菏商路两条样版街工程,打造亮化两条标准街。近期共规范门头牌匾185个,清理废旧广告262个、不规范广告120个。

人性化的城管执法 篇7

一、我国城市管理的基本现状

1. 城管素质有待提高, 暴力执法、滥用职权现象较严重。

现在中国整体情况是:城管人员很多, 但是城管总体的素质确实不高, 这就使得在执法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执法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基本上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在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的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的目的;第二类是很多城管执法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 在执法中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比较多。尤其是在影响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 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

2. 摊贩反复违规、抵法抗法、城管执法困难重重。

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由于当代社会人口流动速度加快, 城市人口动态性强, 人口构成日益复杂, 经济利益是这部分人群所追逐的根本出发点。所涉及到管理人群文化水平和素质不高、成分较为复杂, 尤其是流动的小商小贩。有些流动小商小贩采取各种措施, 逃避和抗拒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街头摆摊的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无业市民和农民等为基本生计而从事经营的摊点商贩, 这些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 并且他们无法保证所经营产品及服务质量。食品中毒、污染环境、阻碍交通、打架斗殴等事件屡屡发生, 给市民生活、工作产生极大的威胁和危害。并且在城管执法过程中, 总是出现“即赶即走、即走即来”反复违规的怪象。

3. 部门执法混乱、市政缺失、保障措施严重不足。

影响城市管理和发展的因素很多, 其中尤为严重的是, 城市管理部门中不同等级的行政机关或同级行政机关的不同部门之间责任与权利划分不明确, 以致于遇事不能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 致使事情无法快速得到解决, 导致执法效率低、执法质量不高。在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大幅度增长的经济总量、加快增大城市规模与逐步完善城市现代化功能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这使得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顾及规划的合理性、建设质量的保证率, 以致于城市绿化、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的匹配严重滞后, 最终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也影响城市管理的质量。同时, 也极度缺乏对管理人群的救济途径, 在这些被管理者中绝大多数是生活均无保障的低收入者, 当他们所做的行当被禁止时就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唯一的谋生手段, 而没收商品、罚款等行为势必会导致直接经济危机乃至整个家庭的生存, 当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时, 不管何等高素质的人都会采取冲动不理性的行为, 这才有可能出现集体暴力抗法的恶劣现象。

二、人性化城管执法

1. 建立城管综合服务站, 相关部门配合现场办公。

城管综合服务站可以设置在城市市区各繁华路段、小摊聚集处和交通要道, 能够发挥管理城市、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 可以改变以往城管执法人员工作方式, 实现屯兵街头、主动为路边摊贩解决困难的新型合成服务模式, 责任到人, 分街区到人, 充分调动城管执法人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保证服务水平、食品安全、不妨碍交通、不扰民的情况下, 工商、民政、卫生、食品安检等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在城管综合服务站, 现场为路边摊贩提供合法的经营手续, 路边摊贩可以免费到城管综合服务站登记营业。市政部门增大路边简单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证路边摊点的美观和安全, 将小摊做成一种“道路文化”。综合警务服务站增加巡逻盘查力度, 整个市区、街道形成了一张流动着的网, 尽可能把食品安全、妨碍交通、严重扰民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提高了城管人员对市容市貌的管控力, 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帮助他们找到合法、适合的谋生方式, 增加城市的和谐度。

2. 树立城管执法新风, 加强对城管队伍自身的素质培训与教育。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 必须对自身队伍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提高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时的标准要严格, 并且本着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招募, 让城市管理者队伍真正成为素质高、技术过硬的集体。与此同时, 要推行“人性化”“亲民型”的管理执法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决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不盲目执法, 要充分尊重当事人, 给予其人文关怀, 并切实维护其合法利益, 使被管理者自愿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将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行为出发点, 将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认同和支持的基础上, 执法要做到严格、规范、秉公、文明。

浅议城管执法冲突 篇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城市管理职能的扩张。城市综合执法队伍应运而生,然而,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依据、执法理念、执法方法、以及执法队伍自身素质因素,加上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商贩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机制,在政治上缺乏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话语权,导致城管执法冲突不断,“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现象严重。

关键词:城管执法;执法冲突;小商贩

中图分类号:D922.2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67-01

十七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政治口号,把扩大人民民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社会和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目前我国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理念,执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城管与小商贩的情绪对立、矛盾尖锐、冲突不断,社会和谐受到严峻挑战。

1城管执法冲突的原因分析

①部分城管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执法手段粗暴是冲突引起的直接原因。城管执法队伍庞大,人员来源良莠不齐,有些地方人手不够,大量招收编外的“协管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原因,执法手段单一,以暴制暴是其思维逻辑。每天都有城管人员掀摊子、砸店铺、没收经营工具等事件见诸报端。

②城管与小商贩“饭碗”冲突是重要原因。城市中的小商贩,其主要来源于城市中的下岗失业者,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一些老弱病残的无业人员,摆小摊成为其主要的生存和谋生之道。城管执法者其主要职能是城市市容卫生管理,以管理小商贩为其主要谋生之道。他们之间是“饭碗”的博弈。

③法与理的冲突是根本原因。依法治市、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微笑执法等手段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城管与小商贩的冲突依然存在。这涉及到法与理的冲突问题,体现在城市的治理理念和立法理念上。在城管执法中存在问题,根本上在于行政立法上。作为城市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不能与法的精神实质相违背,而应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产与生活权利,任何人不得随便剥夺公民的生存权力,即民生问题。

④小商贩的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目前我国在立法上缺乏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小商贩的权益关注,缺乏相应的利益申诉渠道,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政治上缺乏他们的声音。由于城市小商贩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参政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法律的意识等,但是,制度安排的缺失导致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小商贩只能通过暴力抗法的手段来表达他们对制度的不满,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以流血以及生命来换取其基本的生存资源。

2城管执法冲突的出路

①城市管理理念、立法思想的转变。城市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把保障人的生存权放在首位,为弱势群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化解城管执法的暴力化难题,必须首先从管理理念、价值导向上入手。在立法上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生存利益。把民生问题作为城市治理的关键,抛弃传统的政绩观,把扩大就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的政绩标准来评价。

②城管执法观念之转变。首先做到“权力”观念向“权利”观念的转变。把公共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公民权利得到必要的保障。执法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权利。其次是做到处罚观念向服务观念的转变。当前城市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行政处罚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把小商贩作为被动的被管理者,然而,作为城市中的小商贩,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其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严厉的处罚只能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逆反心理更强,无疑加大管理的成本。

③城管执法目标考核制度的改变。有些地方片面追求执法高效率,给每个城管队员下死任务,完不成就要受惩罚。城管队员为完成某种指标或项目,不得不采取“强制性措施”。导致部分执法队员为了饭碗不得不采取暴力执法的方式。因此必须取消这些非人性化的考核指标,必须根据城市管理的职能,确定合适可行的考核指标,从而消除城管队员执法过程中的心理顾虑。

④建立小商贩权益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小商贩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城市规划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其预留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将公众对城管执法的满意度细化为若干指标作为评价相关管理者政绩的重要标准,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等等。从而真正做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实现民利。

上一篇:卫计办工作总结下一篇:寄住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