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土壤

2024-07-27

肥沃土壤(精选4篇)

肥沃土壤 篇1

一直以来,学生都惧怕作文,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学生常常为“写什么”而冥思苦想,伤透脑筋;其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能正确运用写作方法,或条理紊乱,或言语不清,学生无法享受到习作带来的愉悦体验,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日记”为突破口,在日积月累中感知、内化、运用写作方法,形成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教学效益。

一、“写什么”—强化对生活的关注,为学生的写作积淀素材

1. 在观察生活中发掘亮点资源

学生的写作素材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沉入生活,用心体悟,才能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人情冷暖中探寻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可以说,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积累,就没有真切鲜活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借助日记平台,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寻素材的素养。

如学生身处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他们的视野会更加真切开阔,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只要学生对这些自然现象稍加关注,就一定能够为自己的日记积攒丰富的人生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其实只要以写作的视角加以审视,就能够为其习作素材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关注者,还要做学生生活的指导者,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生活,为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 在选择范作中提供榜样示范

尽管日记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初步尝试写日记时,还不懂得如何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很多日记内容不是逛街就是吃饭,有的甚至同一素材多次利用。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优秀日记素材中选择范作,引导学生借助这样的素材与资源扩展自己的思路。

例如,在一次日记批阅中,教师选择了《“打”爸爸》《老师的拥抱》《我是义卖小高手》等日记在班上作为范本朗读。这三篇日记的涉及面分别包括家庭生活、课堂学习、体验活动等方面。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三篇日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现实生活中自己可以选择的素材内容,拓展学生认知思路。

3. 在提炼反思中强化学生理性深度

学生写出来的日记常常重点不够突出,肤浅且缺乏思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生活事件或者现象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甄别人性美丑,弘扬良好风气,增添社会正能量。

例如,在生活事件的描述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具体翔实地呈现事件,还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日记不仅有感性的体验,还有理性的认知,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获取理性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怎么写”—强化对技巧的运用,为学生的写作历练方法

习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1. 在言语斟酌中提升语言表达准确性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比喻成“怀孕”的过程,先在阅读教学中体悟积累写作方法,促进语感发展。而在遇到相应的场景时,运用生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感受过程中选用对应的方法和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在语言实践中展现并历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果说阅读教学或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是积累阶段,学生的日记写作就是对其语言积累的有效历练。而在这样的历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通畅、准确与生动,尤其要关注在习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借助日记的平台加以引导与规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2. 在链接课文中关注写作方法适切性

在语文教学中,绝对不能将阅读与习作人为地割裂开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用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中对文本语言形式、习作方法的体悟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积累的写作方法,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练习,失去了趁热打铁的良好效应。而日记就为学生将写作实践融入实际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展示与历练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我给江主席献花》时,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了两种写作方法:其一,按照“献花前、献花时、献花后”的线索设置文本结构;其二,紧扣人物的细节展现人物特点。而在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即要求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以“我给某某做某事”为范式进行素材的搜寻,学生则纷纷罗列了诸如“我给爸爸煎蛋”“我给运动员做采访”“我给奶奶洗脚”等不同的故事。教师则顺势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写法进行日记创作。

在这样的过程中,日记的写作就不再是散乱无章且缺乏针对性的放任过程了,而与阅读教学尤其是教材内容有了相应的联系。

总而言之,学生对日记的写作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对日记写作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跟踪性关注,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肥沃土壤 篇2

: 1.3

肥 沃 的 土 壤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2、科学知识: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土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一根木棒、一张白纸、铲子等 课时安排:2 课 时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盆长期生长在贫瘠土壤里的花让学生观察后,问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汇报并说出各种原因,其中有的学生说出了是土壤没有养分的原因。

教师:就势的导出课题,对就是土壤没有养分的原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肥 沃 的 土 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活动一: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及落叶下土壤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及落叶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各有什么不同? 学生户外活动,仔细观察。

捡一些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回班级

2、活动二: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1)组织学生观察含有落叶的土样讨论并交流:干落叶是什么颜色?湿落叶是什么颜色?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小组读图、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植物尸体。

(2)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含有落叶的土样讨论并交流:土壤里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各种各样的虫子及虫子的尸体。那么表层土的养分来自哪里呢?

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物尸体。

(3)指导学生读书了解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4)深刻理解的腐殖质的作用。

教师拿出两盆吊蓝花:一盆长得好,一盆长得坏,让学生看到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初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三)拓展延伸:

(1)思考:腐殖质的作用这么大,你怎样用本课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给土壤增加肥力呢?

学生讨论回答。

(2)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回家收集有关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的资料,(为下节课作个肥料袋做准备)多看一些走进科学的电视节目。提醒学生坚持写观察记录。总结全文学生读一边课文。

《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土壤的保护》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探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简单的事情做起。

设计思路:

本着教材的编排,积极倡导学生去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有关土壤的知识,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设计实验,使学生明白“喷洒农药、抛撒垃圾”造成土壤退化;“开窑烧砖、修筑梯田”造成土壤结构被破坏,营养元素亏缺;“开山毁林、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是对土壤的极度破坏,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

3、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感激土壤;

2、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查阅资料和实验证明的基础上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人类不良行为对土壤的破坏,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难点:

1、学生能够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2、能对某些行为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教学准备:

1、布置并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准备课件资料。

2、洗涤剂、土壤、试管、酸碱度试纸。

3、农药、小喷壶、几种土壤、动物。

4、泥土、草皮、水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谁愿意来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吗?(学生交流。)

2、教师简要小结,揭示课题。

二、欣赏课文插图,自我总结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1、欣赏课文12页的插图。

2、用自己的话说说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

3、简要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三、畅所欲言,感知土壤的重要性。

1、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3、全班根据准备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4、填写课本65页的活动记录表。

5.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评析】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土壤的重要性,感受土壤母亲的伟大,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与下面破坏土壤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触动学生心灵,让他们把热爱土壤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心灵深处。

四、对比实验,感知森林、植物对土壤的重要。

1、课件出示课本13页上方的两幅图。

同学们,请来看看这两幅图,请将每幅图的内容用四个字说明。(草丰林茂、寸草难生)

2、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

3、对比模拟实验:有植被土壤和无植被土壤 ⑴、现在我们来做个对比实验。

⑵、教师提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冲过的痕迹。

⑶、学生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5、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被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五、预测活动,深化对土壤母亲的感激之情。

1、课件出示:

⑴、你知道吗?目前全球平均约有5-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荒漠化。⑵、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⑶、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2、请大家想一想,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⑵、交流预测结果。

3.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评析】本环节教学不限于书本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尽情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破坏土壤的一些情况,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将是怎样的情景?”以此让学生感受人类这样无止境地破坏土壤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再加上洪水及沙尘暴等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土壤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顺理成章地引出下一部分的教学。

4、提问:现在,你想对土壤母亲说什么?(学生说出最想对土壤母亲说的话。)

(老师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精彩的发言,然后回放给学生听。)

5、阅读赞美土壤的小诗,将对土壤的感激之情深化。(课件出示小诗)《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6、谈话: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评析】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打开他们心灵的窗口,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同学充分交流,并用写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现在虽然不能对破坏土壤的行为和决策作出改变,但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家庭,影响社会,让大家共同来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六、是非判断。

1、过度谈话:“土壤妈妈,我们的家。”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壤妈妈的呢?

2、课件出示课本第14页的图,判断是非。

⑴、请同学们看这六幅图,你能说说人们的这些做法是对还是错呢? ⑵、学生看图,小组讨论。

⑶、学生汇报自己的是非判断结果。

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2013-05-20 09:44:51)转载▼

高新第二小学小学 执教: 李国利

教学目标:

1、认识果实和种子,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明确种子是果实的一部分。

2、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教学重点:

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和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

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萝卜1个、土豆1个、每两个学生1个花生、湿黄豆、湿蚕豆种子、放大镜、镊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分辨果实,初步了解果实与种子的关系

1、多媒体出示各种水果和蔬菜

西红柿、苹果、花生、猕猴桃、土豆、萝卜、菜椒、柠檬、香蕉、茄子、莲藕、黄瓜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研究果实和种子,请看大屏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水果和蔬菜,你能分辨出哪些不是果实吗,为什么?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我们常说“开花结果”,这个“果”就是果实。

3、了解果实的特征

引导:有些同学可能还是觉得不够理解到底如何来分辨果实的,老师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来了解一下果实到底有怎样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果实的特征

小结:我们知道植物开了花结的果叫果实,还知道了植物的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板书:果实 果皮)

种子

4、教师示范操作验证:

师:正是因为果实里面都有种子,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萝卜和土豆,切开后,里面有种子吗?(没有)

小结:对啊,因为萝卜、土豆和莲藕的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们都不是果实。

5、补充说明:有些果实比如香蕉、无子葡萄、无子西瓜、猕猴桃等,它们的种子退化了,不容易找到,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6、观察果实的构成

师:大家看,苹果外面这一层是什么?我们吃的是什么?种子在哪里?花生外面的壳是什么?那我们吃的是什么?

7、了解果实的分类 师:苹果长得又大红又漂亮,花生葵花子却长得灰乎乎又瘦小,可它们都是什么?(果实)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分分类呢?其实植物学家早就将果实分为两类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播放视频:果实的分类

小结:果实可以分为肉果和干果两类。(补充板书:肉果、干果)

二、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果实的构成和种类,果实除了可供我们食用之外,它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种子)大多数植物的一生,都是由果实中的种子开始的,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种子。(教师指板书)

2、提出问题

师:你想了解关于种子的哪些知识呢?谁来说一说?学生提出问题。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研究种子兴致很高,老师很欣赏大家这种好学好问的精神。但这么多问题咱们不能在这节课上全部解决,所以让我们选取一些这节课上可研究的问题,老师建议先来研究一下种子的内部构造好吗?

3、进行预测:

师:一个小小的种子能够成长为形态各异的植物,那么这个蚕豆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吗?

学生发表观点。

4、解剖实验并观察记录

引导:同学们都很聪明,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但科学要尊重事实,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呢?老师为每对同桌提供了一个蚕豆种子,一把镊子和一个放大镜,让大家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好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大屏幕出示实验提示:(1)用镊子轻轻挑开一个口子,用手剥下外面的皮,再把它掰成两半;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3)用水彩笔把你看到的完整地画在实验记录单上。

教师提示:同桌两人相互配合,共同解剖,协作画图。

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选择一些图贴上黑板

5、认识种子各部分名称

选取其中一张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操作得很认真,这幅图是谁画的?你能告诉大家你解剖开蚕豆种子看到了什么吗?

学生回答。

引导:大家看到的蚕豆种子的这些部分都叫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

播放视频:种子各部分名称

指出:我们剥下的蚕豆壳叫种皮,白白嫩嫩的两片是子叶,露出的尖尖的是胚。

(板书:种皮 子叶 胚)

师:别看这小小尖尖的胚,将来能发育成长为一株植物呢!而两片肥厚白嫩的子叶都是为胚提供养料的。

6、多种种子验证内部构造

提问:其他的种子是否都是同样的构造呢?请同桌两人每位同学自由选取桌上的一种种子,黄豆种子或者花生种子,剖开观察种皮、子叶和胚分别在哪里。

学生实验并汇报。师:发现花生里面有什么?它的胚长在哪里?黄豆里面有什么呢?

7、小结

提问:我们刚才解剖了三种植物种子,发现种子都包括几部分?

指名回答。得出: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都包括种皮、子叶和胚。

8、让我们种植遗嘱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他们产生种子 种植一株凤仙花的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老师现场演示。

四、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哪些知识? 果实的构成和分类、种子的构成。

2、师:其实有关果实和种子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观察,去发现,老师想留个问题给大家课后思考并实验:一颗种子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萌发呢?希望大家自己动脑设计好实验方案并且亲手载下一颗种子,下节课上一起交流你们的发现。

五、课后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从而使

2、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能通过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

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是区分直根和须根。

课前学案(略)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的根

(一)了解根的分类

1、对比观察:植物都是有根的,植物的根是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我们首先来研究植物的根。请从你的植物中找出菠菜和葱,观察它们的根,根有什么不同?(直根、须根)

2、汇报交流:根有什么不同?(直根、须根)

3、小结:像菠菜的根是直的,这是主根,主根周围有比它细小的根,这样的根叫直根。像葱的根呈须须状,没有明显的主根,这样的根叫须根。

直根 须根 4、分组、实践:请同学们把带来的植物放在桌上,根据它们根的样子,把它们分两类。

5、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6、师:胡萝卜分哪类呢?它的根比较特殊,叫贮藏根,是植物根的变形,叫变态根。因植物生长环境和其自身基因的变化而使根发生变形,如萝卜、甘薯、地瓜、甜菜、土豆。

7、看课件:变态根

8、小结:植物的根分两类:直根和须根。变态根只是根的变形,或是直根的变形,或是须根的变形。

(二)认识根的作用

1、看课件图片和实物:观察植物发达的根系。

2、分组实践: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数一数,有多少根?量一量最长的根有多长?

3、汇报交流

4、分组讨论:植物的根特别发达,那植物发达的根有什么作用?

5、汇报交流

6、小结: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吸收水、养料 固定植株

7、你们查书或者查网络,了解到:

(1)一棵只生长一年的苹果树苗有多少条侧根: 38000条侧根

(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的根可深入土中多少米以上: 20米以上

(3)香蕉的根系可向四周生长直径达多少米: 30米 它们的根系如此发达,是为了什么? 为了固根,吸收水和养料

二、认识植物的茎

(一)了解植物茎的形态

1、师:可见植物的生长,根起了巨大的作用。还要告诉大家,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它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现在我们来研究茎。

2、看课件图片,分组讨论:观察牵牛花、杉树、爬山虎、西瓜的茎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

4、小结:(1)像牵牛花的茎细长而柔弱,不能直立生长,只能缠绕在别的物体上向上生长,叫缠绕茎。如菜豆、何首乌

(2)像杉树的茎自己直立向上生长,使植物稳固挺立,叫直立茎,如杨、柳、梧桐

(3)像爬山虎的茎细长而柔弱,既不能直立生长,又不能缠绕在别的物体上,而是靠吸盘吸在别的物体上,或靠卷须卷在别的物体上向上生长,叫攀缘茎。如葡萄、常春藤(4)像西瓜的茎既不能直立,又不能缠绕,也不能攀缘,而是贴在地面上生长,叫匍匐茎。如草莓、红薯

牵牛花 缠绕茎

杉树 直立茎

爬山虎 攀缘茎

西瓜 匍匐茎

5、分组实践:找一找,你带来的菜中有没有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没有也没关系,想一想,在平时生活中见过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吗?说一说。(兔子苗、何首乌、菜豆;玉兰;葡萄、常春藤; 草莓、红薯)

6、汇报交流: 说说你知道的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的植物。

7、师:同学们产生了疑问:土豆是什么茎呢?土豆是茎的变形,我们叫它变态茎。还有哪些是变态茎?

8、看课件:变态茎

9、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植物的茎分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四类。变态茎是植物茎的变形。

(二)认识植物茎的作用

1、看课件,观察实验:观察放在红水中的白菊花的茎和叶,它们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红?

2、汇报交流

3、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运输水)(养料)(食物)

4、植物茎有什么作用呢?(运输水和养料、食物、把植物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

5、小结:茎的作用有二:运输水和养料与“食物”、连成一体。

连成一体、运输水和养料与“食物”

三、教学总结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根和茎的形态和作用,对植物的根和茎有了更多的认识。

2、到现在仍然没理解的问题,有吗?若有,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为学生作文提供肥沃土壤 篇3

现在,学生作文主要以新材料作文为主,这种作文训练与考查手段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材料的不同解读,学生可以写出体裁不同、观点各异、精彩纷呈的作文来。学生可以写自己最擅长的体裁的文章,但是命题初衷并未预期实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缺少创新,学生作文大都以议论文为主,其他体裁的作文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学生作文还存在许多问题:审题不清、观点不明、论据不力、论证方法单一、语言缺少逻辑口语化、结构杂乱等诸多问题。就其中一个方面,就已构成了作文的致命伤,更何况一篇作文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几个方面。

而新课标对学生书面表达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发展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综上所述,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和水平与新课标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达不到课标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应付高考作文时就捉襟见肘了。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积累运用能力。

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对于学生作文,在了解学生作文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理清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作文无方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写作方法,“文无定法”并非不要方法。二、作文浅显没有深度,折射出我们大多数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的水平较低。三、作文言之无物。充分暴露了学生语文积累的贫乏。找到学生作文的病因,我们才可以对症医之,才可以医治得法,治之有效。才可以有的放矢,射中标的,使作文指导更有目标、更有头绪、更有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给学生作文方法和技巧的主阵地在课堂,拓展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提升学生作文的思想水平的大后方是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根据这个理念,我们可以把作文指导分为三大块:力求使学生作文达到“言之有法,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有法有序主要在课堂进行,言之有物主要在课外拓展延伸。因此,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一、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学生作文的范文,精读精讲,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

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无论是传统篇目,还是新选篇目;无论是古文,还是今文,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无一不是精品,篇篇珠玑,既具思想教育的人文性,又具指导写作的工具性。从文章立意、行文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来看,对学生的作文指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宋代散文家苏洵的《六国论》,就是一篇规范的政论性议论文。教学本文时,笔者就把这篇文章作为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典型范例,尤其是本文提出论点的方法、全文论证的思路、文章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等更可以让学生在作文时借鉴学习。文章在开头提出论点,并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阐释论点,归纳出两个分论点,然后分别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使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恰到好处,论据充分,论证有力,逻辑严密,见解深刻,分析鞭辟入里,最后归纳总结全文: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讽喻当朝。整篇文章纵横捭阖,大气磅礴。教师在教学本文时不仅要关注思想内容,而且注重写作指导,教师能精心指导,学生能深入领会。对学生写作定会大有裨益。长此以往,可使学生作文言之有法。

二、多途径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学生的认识水平决定一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度。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章的立意和观点的对错与高下,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三观”教育,学校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而且应该占主导地位,尤其是文学、史学、哲学的教育和熏陶,对灵魂的塑造,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社会即人生,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注人生百态,分析背景原因。指导学生借助电视、网络、雜志等媒体,了解社会热点,体味百味人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才可以让学生积淀生活阅历,才可以在作文中提出正确的新颖的立意和观点来。这样的文章才更贴近生活,更有时代气息,更接地气。

三、指导并鼓励学生加强语文积累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作文也是学生语文积累的显示器,学生积累的多少决定着学生作文是否能言之有物。因此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和途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教材中去积累,积累语汇,积累素材。譬如教材中的屈原遭流放而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而著《史记》、文天祥颠沛流离而赋《指南录》、鲁迅为疗救民族病痛而《呐喊》《彷徨》等,都可以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其次,鼓励学生大量背诵名家名篇,在作文时或模仿,或摘抄,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第三,鼓励学生养成处处留心时时留心的良好习惯,生活中处处时时都有语文知识,要善于发现,勤于记录。最后,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经典,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都会对学生写作有很大帮助。

可以相信,通过这样的作文指导,学生作文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肥沃土壤 篇4

教学目标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土壤的相关特点,但是缺乏系统性的掌握。重点难点

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观察样本、提高认识

1.学生分组观察土壤样本,讨论有什么发现? 2.汇报交流

3.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

4.学生提出问题。

5.学生猜测。

活动2【活动】

二、探究活动 1.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学生汇报。(2)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3)学生阅读: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2.学生结合课本P10插图,了解做肥料袋的方法。学生阅读注意提醒:(1)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2)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3)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4)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3.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活动3【活动】

三、探究活动

1.学生阅读: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2.阅读P11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用。3.学生汇报。4.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5.给学生观察P9图,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活动4【活动】

四、拓展

上一篇:丙酮酸激酶M2下一篇: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