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实验教学

2024-09-26

有机实验教学(精选12篇)

有机实验教学 篇1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和药学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有机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借鉴其他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体会,探讨和分析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科学体系,为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1 重视实验前的预习

有机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和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验教师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实验预习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明白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每次实验开始之前应该逐个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对于没有预习的学生不允许其进入实验室,并且要求其补写预习报告。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所用的装置和仪器设备、试剂的类别和主要参数、反应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实验的预期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将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前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进一步加深理解,做到凡进实验室就必有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误操作带来的仪器设备损坏和危险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有机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注重基本常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对整个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来说非常重要,实验教师在第一节实验课上就要向学生讲解有机化学实验室的规则、规范化操作守则、实验课的纪律和要求等。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试剂的毒性,认识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有机试剂,掌握水银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处理方法,教会学生使用实验室内的通风设备和消防设施,进行必要的防火、防电、防水、防中毒、防腐蚀、防爆炸、防割伤、防烫伤的安全教育[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加强基本操作的规范化训练

有机化学实验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一般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制备实验、性质验证实验等,其中基本操作实验是重中之重,所有的合成和制备实验都是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加强基础实验的规范化训练十分必要。

在第一学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针对每个基本操作开设了专门的实验[3],如:常压蒸馏、回流、分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萃取、重结晶等。这些实验中会用到大量的玻璃仪器,有些是以前在无机实验中不曾接触过的,如:圆底烧瓶、三颈瓶、蒸馏头、克氏蒸馏头、直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尾接管、真空尾接管、温度计套管、二通阀、刺形分馏柱等。每次实验之前,主讲教师首先应使学生了解这些仪器装置的名称、基本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等,并对相应实验中仪器的组装顺序、方法等进行详细地讲解和示范,强调该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如蒸馏中温度计的放置位置、整个装置要保持与大气相通等。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在主讲教师的基础上,配备了一名专职实验辅导教师,逐个检查实验装置的安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美观化的操作。

4 培养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实现绿色化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所用的试剂常常具有挥发性,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形成“三废”,给环境和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有机化学实验所造成的污染进行规范化地处理与防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4]。

我们在实验室中分类放置专门的回收瓶,用于回收实验所产生的废酸、废碱、固体反应产物、液体反应产物等,对于一些无毒、低毒的空试剂瓶,如无水乙醇等可回收用以配置溶液,并将有机实验中常用的玻璃仪器放置于一个塑料篮内,为每个篮子做好编号每组一套,每次实验之前由学生签字领取,实验结束后清洗干净上交,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玻璃仪器的损耗率。

我们还借鉴其他院校的实践经验,尝试推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半微型化和连续化[4],在选择和安排实验上注重前后实验的连续性,如先进行了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合成的乙酰苯胺又可作为重结晶实验的粗物质进行提纯;在一些性质验证实验中以点滴板代替试管,减少试剂的滴加量,观察到现象即可;在一些合成制备实验中,使用微量或半微量玻璃仪器,减少药品用量,适当缩短反应时间,或是用无毒、低毒的反应物替代毒性较大的反应物来进行实验,既得到了反应产物,又降低了污染和消耗,实现了绿色化教学。

5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多媒体技术

我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三个专业,其教学大纲和实验课时数各不相同,针对各个专业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适宜不同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大纲和教材,对原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压缩了验证性实验的课时数,增加了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面的研究性实验内容。例如我们开设了“菠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和“辣椒中辣椒色素的提取”实验,并应用了纸色谱、柱色谱、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鉴定;通过“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使学生学习掌握了索氏提取器的使用方法;在“桔皮中提取挥发油”的实验中,进一步练习了水蒸气蒸馏操作,并结合GC-MS测定了挥发油的成分,从而使学生在熟悉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将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提纯及波谱分析等联成一体,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还在传统讲授实验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为实验室添置了多媒体设备,并将教师制作的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通过下载观看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过程进行实验预习或课后温习,对于一些污染较大、毒性较强、实验条件有限的实验,更适宜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来进行实验教学[4]。

6 建立合理的实验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考察,因此实验成绩的考核标准应该全面、客观,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我们建立了系统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5],整个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

(1)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学生平时的上课纪律、出勤状况、实验操作习惯、实验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值日打扫卫生情况等几方面综合考察。

主讲教师每次实验开始之前要先考勤,查看有无旷课、迟到现象,并检查批阅实验预习报告,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等给出实验预习成绩;实验过程中,采取逐个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查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正确,以及有无打闹、聊天、不动手、抄袭数据等态度不端现象;实验结束后,主讲教师要检查实验台面卫生情况,在实验数据记录本上签字确认方可,并及时批改实验报告。每个实验结束后,由主讲教师给出一个综合成绩,分为A(100分)、A-(95分)、B(90分)、B-(85分)、C(80分)、D(70分)、E(60分)几个档次,期末时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为最终的平时成绩。

(2)实验技能操作成绩(占50%)。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安排一次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为四块,即:①实验预习(10分),以考试前检查预习报告的形式进行;②实验过程(50分),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仪器安装是否正确美观、基本操作是否规范等,具体细化到实验的每个操作步骤;③实验结果(30分),主要考核实验原始数据有无涂改编造、实验结果的好坏、产率的高低、产品的质量、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④实验态度(1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待实验的认真程度、仪器有无损坏、产品有无正确回收、实验室卫生状况等。

(3)实验笔试成绩(占30%)。

安排在每学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结束之后,总分100分,以闭卷答题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本学期已做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验注意事项、部分实验装置图的绘制以及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解释等。

学期末,最终的有机化学实验成绩是由这三部分成绩折算得出的,这种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 结 语

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该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熙璞,蒋林斌,赖刚.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3):130-132.

[2]舒燕,王晓丹,史春越,等.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浅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82-83.

[3]王清廉,沈凤嘉.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宁静恒,李和平.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广东化工,2009,36(6):220-221.

[5]罗伟强,刁开盛,卢家利,等.学分制下有机化学实验室定量考核方法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4):41-43.

有机实验教学 篇2

会员交流资料

高考所考查的重要实验---“烃”的相关实验

一、制取甲烷:原理: 装置图:

说明: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甲烷。其中NaOH的作用不是碱性,而是提供氢原子取代醋酸钠中的羧基钠。有水不利于该反应的发生,碱石灰中的CaO起吸水作用。反应装置用固体混合物加热制气装置。

二、制取乙烯:原理: 装置图:

说明:酒精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3混合。浓硫酸起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

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多个副反应,如

装置图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文章

会员交流资料

注意事项:

1、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以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用块状而不用粉末状的CaC2,原因是可以减小反应速率。

2、制取乙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这是因为在制取乙炔时,电石和水反应非常激烈,使用启普发生器难以控制反应;反应中要放出大量的热量,容易使启普发生器发生破碎;反应中产生糊状的氢氧化钙,它能夹带未反应的碳化钙进入发生器底部,易堵塞球形漏斗和底部间的空隙,使发生器失去作用。

3、因反应激烈,且产生泡沫,为防止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应在导气管口附近塞入少量棉花。

4、因电石中含有少量硫化钙(CaS)、砷化钙(Ca3As2)、磷化钙(Ca3P2)等杂质,跟水作用时生成H2S〔CaS+2H2O=Ca(OH)2+H2S↑〕、AsH3、PH3等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因而制得的乙炔具有恶臭气味。把混有上述气体的乙炔气体通过装有CuSO4溶液或NaOH溶液的洗气瓶,可除去上述具有恶臭的气体。

四、制取硝基苯:

装置图:

注意事项:

1.加入浓硫酸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催化剂作用,另一个是吸水作用。2.加热温度不能超过60℃,否则就有一部分二硝基苯生成。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文章

会员交流资料

3.所用硝酸必须是浓的,否则硝化反应不会发生。浓硝酸是过量的,因为反应有水生成。

4.硝基苯是无色的,由于含有少量二硝基苯等杂质而显黄色。若要除去硝基苯中的杂质,可以用移液管把硝基苯转移到盛有5%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里洗涤,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然后再用蒸馏水洗,最后,在洗过的硝基苯里加一小块无水氯化钙,放在水浴上加热到透明为止。

五、制取溴苯:

装置图:

注意事项:

1、溴苯最后是留在反应装置中。一般溴过量,溴苯会混有有溴。分离方法:将反应后液体倒入水中,加NaOH溶液,生成NaBr溶于水,在上层,溴苯在下层,用分液漏斗分离。

2、因为苯易挥发,所以制取装置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上插长导管,目的是导气、冷凝、回流。

3、收集装置是盛水的烧杯,长导管另一端不插入水里(防止HBr引起倒吸),溴溶于水。

4、为防止导管中进入溴蒸汽,可将导管插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进行洗气。

六、石油的蒸馏实验 装置图:

注意事项:①蒸馏瓶要干燥,装入原油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 ;②蒸馏瓶内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③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蒸馏瓶的支管口下缘处;④从冷凝管下端进水口通入冷水,从上端出水口流出,利用逆流原理,冷凝效率高。

七、石蜡催化裂化实验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文章

会员交流资料

反应原理:石蜡(含C20~C30的烃)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裂化,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饱和烃与不饱和烃。例如:

其中C11H22、C11H24、C6H12、C5H12、等液态烃是汽油的成分,C3H8、C3H6、C2H6、C2H4、CH4等气态烃是裂化气的成分。

装置图:

主要操作:可用图的装置进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在A试管中放入5g石蜡、3g硅酸铝,加热试管A,待石蜡熔化后继续加热6~7min,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过B试管时有少量凝结为液体;气体通过C、D试管时,会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逐渐褪色;在尖嘴管口E处放出的气体可点燃。实验结束后检验B试管中的液体,会闻到一股汽油味;在B试管所得裂化液体中,加入少量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颜色会褪去。

八、煤的干馏

装置图: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文章

会员交流资料

煤经过干馏能生产出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等。

焦炉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甲烷,其中混有很少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乙烯、氮气和其它气体。

高温干馏所得的煤焦油是含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其中有几百种物质)。煤焦油可以通过分馏的方法使其中的重要成分分离出来。在170℃以下蒸馏出来的馏出物里主要含苯、甲苯、二甲苯和其它苯的同系物。从170~230℃蒸馏出来的馏出物里主要含有酚类和萘。加热到230℃以上还可以得到许多更复杂的芳香族化合物如蒽。煤焦油在分馏后剩下的稠厚的黑色物质是沥青。

有机实验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药物化学、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有机化学实验在大学基础实验课程中的教学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才来源于教育,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应兼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等,将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把握。但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实验内容相对固定、教学模式死板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能依照教师教授的方法去模仿、验证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提出一些改进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

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认为实验只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有机化学基础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没有所谓的创新性, 致使学生实验过程照搬硬套, 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实验报告照抄教材,对做过的实验记忆不牢, 认识不深。

另外,不同地区间教学水平的差距导致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在语言、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有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希望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技术;有学生会感觉内容过多,学习起来很吃力。

2.学生课前不注重预习

实验需要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了然于胸才能顺利进行。如果课前没有预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意外情况,比如加错试剂或忘记加某个试剂,遗漏实验步骤,用错实验仪器等,从而导致实验失败。另外,预习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实验书上的描述用语比较简略,通常一段内容里会包含几个甚至更多具体的操作步骤。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只将书上的内容照抄一遍,导致实验时遗漏步骤或前后弄混操作步骤的情况经常出现。

3.“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

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步骤模仿操作。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可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在较短时间内将实验做完,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比较小,教师也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只要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不能达到有机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也不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以板书形式列出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影响教学效果。

二、针对现存问题,探索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引导学生认识和重视实验课,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每次实验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列举一些身边发生的事例来说明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另外,调整部分有机实验内容,增加更具实用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比如药物制备、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等实验,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实验是非常“有用”的。另外,针对不同区域学生间的差异,掌握实验进度,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以人为本。

2.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环节

安排学生在实验前先查出所用试剂及产物的性质,并完成预习报告,了解实验步骤和实验装置,对所用试剂的性质和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进行预先估计,找到实验成功的关键步骤。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此外,一学期找一两次机会抽选学生讲解实验流程。

3.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方式。教师在讲解实验时,只对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关键点重点讲授,而不对具体的操作步骤花过多时间讲解,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思考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比如在“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如何进行无水操作?反应结束后为什么要加入醋酸调节pH值?如何对产品进行分离提纯?学生通过思考可以知道:无水操作需要对试剂、仪器进行干燥预处理,实验过程需加干燥管防止空气水分进入反应系统;在反应体系中是碱性环境,反应结束实际得到的是乙酰乙酸乙酯的钠盐,需要加入酸生产乙酰乙酸乙酯;由于乙酰乙酸乙酯在常压下沸点为181℃,常压蒸馏加热会导致其分解,故需要减压蒸馏提纯。这样的教学模式,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加深其对实验原理的思考。

4.丰富教学模式

可将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与幻灯播放形式相结合,用动画形式展示仪器装置的搭建、模拟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等,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验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将新的教学理念、方式引入实验教学中,比如“慕课”“翻转课堂”等,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为实验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三、结论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尚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何树华,张淑琼.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6):148-150.

[2]解正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27-128.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措施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化工、医药、生物、材料、环境等与化学密切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观察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1], 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为以后专业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由于有机实验课是考查课, 不考试, 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认为可以瞎混。实际上有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有机理论的产生都是以大量实验事实为基础的[2]。因此, 针对课程重要性与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这一特点, 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思考,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1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1 应试教育导致的偏见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升学考试, 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而忽略了上学是要学技术、长能力、学习如何谋生的。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 大部分的中学都砍掉了本来应该开设的实验课, 导致学生从中学起就养成了不动手只动眼的习惯。甚至是有些学生认为有机实验有毒, 会伤身体, 上课不肯动手。

1.2 陈旧的实验教学观让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是以理论为先导的, 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演绎化的问题。具体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开设实验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 甚至是一些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也已经有所了解[3]。这就阻碍了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不能积极参与其中。杨振宇教授曾对此有过精辟分析:“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从已经了解了的、抽象的原则开始, 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门学科学好。但是,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 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1.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主要是由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和单步合成实验三部分组成。在实验教学中三部分相互分割, 这样学生操作精度不够、效率低, 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往往是前面练习过的基本操作, 到后面合成实验要用时, 学生已经忘记了。并且目前开设的多为基础性实验, 几乎没有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开放性实验, 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让学生产生误解学这些没有用。

另外, 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存在于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于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将每个实验细节完全交代清楚, 学生依赖心理增长使得学生忘记了要自己思考解决问题[5]。即使是很小的一个问题也要跑过来问老师怎么办, 而不是先自己思考或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比如, 在制备1-溴丁烷的过程中有红棕色出现, 大多数同学的解决办法是重新做或者跑去问知道教师要怎么办。没有人会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2 具体解决的办法

2.1 从新生入学开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首先, 在新生入学的欢迎会上就要告诉他们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出色的实验操作对于以后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 在平时教学及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2 改革目前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观中,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实验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手段, 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 强调实验结果, 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阻碍了学生智力的积极参与, 同时也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教学应该是: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 让学生在实验室先“试试看”, 由实验悟出原理。使实验成为探究新理论、新方法的实践过程, 再由学生带着自己悟出的原理进入教材。

另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勇于挑战权威, 敢于提出与经典方案不同的实验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发学生产生联想, 刺激学生的思维反应, 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3.1 调整教学内容

将以往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合, 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主, 将实验大纲中要求的基本操作融合到制备实验中进行反复训练, 用性质检测所制备产品的纯度。例如:在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中, 以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为主要目的, 同时练习分水器的使用、分液、萃取、干燥、蒸馏等一系列基本操作, 并用阿贝折射仪对所得产品进行纯度测定。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所用学时数, 而且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 使实验内容充实、连贯,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3.2 适当开设与绿色化学相关的教学内容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 它要求充分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在无毒原料、催化剂、溶剂等条件下, 获得环境友好的产物[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意引入新理论, 使学生对其有一定认识。比如:将乙酸正丁酯制备过程中所用催化剂浓硫酸改成可回收的固体硫酸, 使学生对绿色化学概念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4 建立实验成绩考评体系

有机化学实验课的考核在实验教学中占着重要一环, 也是检查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同时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7]。有的学生是为了成绩来做实验的, 课前不预习, 看一步做一步, 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也有的学生边做实验边写实验报告, 实验做完报告也写好了, 整个过程注意力就没在实验上。因此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 我们建立了一套严格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将实验成绩的考评分为三个部分。

2.4.1 平时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5%, 主要包括:出勤、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等, 每次满分100分。

2.4.2 实验结果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教师根据具体实验结果情况进行打分。

2.4.3 实验报告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5%, 教师根据实验报告书写情况进行打分。

2.5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实验前老师非常详尽的讲述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步骤、注意事项, 有时还写到黑板上。学生就按照老师讲的按部就班做就可以了, 这样学生就是一部复制机器, 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认为, 有机实验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和提问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实验中教师来回巡视, 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 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即使纠正。

3 结语

高等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 因此其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还是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 与教学观念的更新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勇于面对挑战, 集思广益, 建立新型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李济澜.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广东化工, 2012, 38 (14) :206-207.

[2]吴莉, 张富青, 傅晶, 等.建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3) :17-18.

[3]陈玉华, 赵德建.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7 (2) :51-55.

[4]班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 2010, 38 (10) :208-219.

[5]展军颜, 崔建国, 范建春, 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J].广州化工, 2013, 41 (4) :208-211.

[6]王晓红, 郝臣.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4) :85-131.

[7]尹彦冰, 苏国强.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1) :85-87.

化学有机实验题 篇5

1.(14分)

Ⅰ:“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的作用是:①

;②;

(2)现拟分离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流程图。完成下列空白:

试剂: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分离方法: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物质名称:A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Ⅱ:已知卤代烃(R-X)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得到醇(R-OH),如:CH3CH2-X+H2O

CH3CH2-OH+HR,现有如下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1的条件为

__________,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2)写出反应3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写出苹果酸

①和乙醇完全酯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实验室用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有关物质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化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沸点/℃

溶解度g/l00g水

正丁醇

0.80

118.0

冰醋酸

1.045

118.1

互溶

乙酸正丁酯

116

0.882

126.1

0.7

操作如下:

①在50mL三颈烧瓶中投入几粒沸石,将18.5

mL正丁醇和13.4

mL冰醋酸(过量),3~4滴浓硫酸按一定顺序均匀混合,安装分水器(作用:实验过程中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温度计及回流冷凝管。

②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水洗,10%

Na2CO3洗,再水洗,最后转移至锥形瓶并干燥。

③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加入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馏分,得15.1

g乙酸正丁酯。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任意一种正丁醇同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①向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的药品是:。

(4)步骤②中,用

10%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步操作的目的是。

(5)步骤③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18℃开始收集馏分,产率偏,(填“高”或“低”)原因是。

(6)该实验生成的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

3.(16分)下图所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仪器、铁架台、铁夹等均未画出)。图中A试管盛有无水乙醇(沸点为78℃),B处为螺旋状的细铜丝,C处为无水硫酸铜粉末,干燥管D中盛有碱石灰,E为新制的氢氧化铜,F为氧气的发生装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或区域)有(填仪器或区域的代号A~F)___(4分)。

(2)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2分)。

(3)C处应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2分),D处使用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E处应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F处可以添加的固体药品是

______________(2分)。

(4)若本实验中拿去F装置(包括其上附的单孔塞和导管),同时将A试管处原来的双孔塞换成单孔塞用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其它操作不变,则发现C处无明显变化,而E处除了依然有上述(3)中所出现的现象之外,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由此推断此时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Ⅰ(1)催化剂;吸水剂;(2)饱和碳酸钠溶液;硫酸;分液;蒸馏;乙酸乙酯;乙酸钠、碳酸钠的混合物。

Ⅱ(1)光照;

;(2)2+O22+2H2O

Ⅲ.①HOOCCH(OH)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OH)CH2COOCH2CH3+2H2O

②HOOCCH(OH)CH2COOH+2Na2CO3→2NaHCO3+NaOOCCH(OH)CH2COONa

【解析】

试题分析:Ⅰ(1)在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①催化剂,②是催化剂;(2)在制取的乙酸乙酯中含有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由于乙醇及容易溶于水,而乙酸与Na2CO3发生反应产生容易溶于水的乙酸钠,而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也不能与Na2CO3发生反应,因此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经分液,得到的A是乙酸乙酯,B是含有乙醇的乙酸钠溶液;由于乙醇沸点低,容易气化,通过蒸馏分离得到E是乙醇,C是乙酸钠、碳酸钠的混合溶液,然后利用酸性硫酸>醋酸,而且难挥发,向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利用乙酸的沸点低,硫酸钠是离子化合物,沸点高的性质,蒸馏分离得到乙酸。所以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试剂b是硫酸;分离方法:①是分液;③是蒸馏;物质名称:A是乙酸乙酯;物质B是乙酸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Ⅱ:与Cl2在光照时发生取代反应形成X:1-Cl环戊烷;X与NaOH的水溶液在加热时发生取代反应形成Y:;Y

在Cu存在时加热发生氧化反应形成。(1)反应1的条件为光照;X的结构简式为;(2)反应3的方程式是2+O22+2H2O;Ⅲ.①苹果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羧基脱去羟基,醇脱氢羟基H原子,因此苹果酸与乙醇完全酯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OOCCH(OH)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OH)CH2COOCH2CH3+2H2O;②苹果酸含有羧基,可以和Na2CO3溶液反应,由于Na2CO3溶液过量,所以反应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OOCCH(OH)CH2COOH+2Na2CO3→2NaHCO3+NaOOCCH(OH)CH2COONa。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反应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的知识。

2.(1)CH3CH2CH(OH)CH3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分);

(2)CH3COOH+CH3CH2CH2CH2OHCH3COOCH2CH2CH2CH3+H2O(2分)

(3)正丁醇,浓硫酸,冰醋酸(2分);

(4)除去酯中混有的乙酸和正丁醇(2分)

(5)高(1分);会收集到少量未反应的冰醋酸和正丁醇(2分)

(6)65%(或65.1%)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写出任意一种正丁醇同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CH3CH2CH(OH)CH3,(CH3)2CH-CH2OH、(CH3)3C-OH。(2)仪器A中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CH2CH2OHCH3COOCH2CH2CH2CH3+H2O。(3)步骤①向三颈烧瓶中先加入正丁醇,然后再浓硫酸,待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4)步骤②中,用

10%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步操作的目的是反应消耗乙酸,溶解正丁醇,降低制备的到的乙酸正丁酯的溶解度。(5)步骤③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18℃开始收集馏分,由于乙酸的沸点是118.1℃,正丁醇沸点是118.0℃,会使收集的物质中含有乙酸,将其当作酯,因此产率偏高。(6)15.1

g乙酸正丁酯的物质的量是n(乙酸正丁酯)=

15.1

g÷116g/mol=0.13mol,18.5

mL正丁醇的物质的量是n(正丁醇)=

(18.5

mL×0.80g/ml)

÷74g/mol=0.2mol;由于乙酸过量,所以该实验生成的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0.13mol÷0.2mol)

×100%=65%。

考点:考查有机物制备操作、反应方程式、物质产率的计算的知识。

3.(1)ABEF

(2)

(3)C处: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D处:吸收水份以防止对后续反应的干扰,E处:产生砖红色沉淀,F处: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4)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实验流程和反应原理分析F装置是加热制氧气;A装置需要加热得到乙醇蒸气;B装置为乙醇的催化氧化需要加热;D装置中乙醛通入氢氧化铜溶液需要加热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答案为ABEF;(2)B处的反应是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3)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被氧气氧化为乙醛和水,C处: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碱石灰是吸收水蒸气,D处:吸收水份以防止对后续反应的干扰;E处是乙醛通入新制氢氧化铜中加热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F处是实验是制氧气,试剂加在大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生成氧气:实验室制氧气的试剂是: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4)去掉制氧气的装置后,E装置中仍然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有乙醛生成,无水硫酸铜不变色说明无水生成,但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说明有氢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篇6

一、阅读的选材与指导

并非所有的阅读都具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旁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阅读选材。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后所要实现的目标,提倡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样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终实现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在第一阶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将文字、内容、中心思想连成一线,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在第二阶段,教师着重要求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方式,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与写作方法,最终让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手法来进行相应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就有效地完成了从情感到内容、从内容到文字的升华。为了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来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总结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样就有效地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素材的积累

教师在进行作文检查时发现,许多学生的文章都较为空洞且缺乏情感,这都是由学生缺少写作素材造成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心理解与体会,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方法。在阅读时,学生对文章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词都要懂得其含义,并且记录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遇到精美的文章与语段时要将其摘抄下来,通过反复地阅读成为自己写作时可供参考的材料。对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及文章的特点都要记录和研究,找到文章的切入点,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摘抄语段,这样,学生分享了别人积累的素材,自己又会有更多的收获。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学生每天坚持积累、学习与总结,最终才会获得成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阅读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相互借鉴与创新

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主要存在着相互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加以借鉴,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思考与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在此基础上,激励自己不断地写作,进而要求自己阅读更多的文章。就这样在阅读与写作、写作与阅读的不断循环中来充实自己,使二者互相促进。初中语文的每篇文章以及课外的许多文章都是学生们进行写作的参考素材。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其每一部分、每一要素(文章题目、中心思想、开头部分、结尾部分、文章结构、语段与语句之间的衔接、思维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值得我们借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文章的精彩部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独具匠心、独特新颖的文章。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发现了主人公在父母的强迫下,不得已向好朋友万芳要回了自己送给她的木雕,之后心情变得无比的失落。这时,学生就会感悟到正是这样的内心情感变化,从侧面表现出了主人公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与理解,也表现出小朋友之间真挚单纯的友谊。并且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分析文章中主人公的复杂心态变化,进而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完成《当同桌要抄袭我的考试试卷》的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挣扎过程,要有创新,想象力要丰富。在写作时,学生都借鉴了《羚羊木雕》中的写作手法,并且在许多方面进行创新,最终都符合了写作的要求,成功地完成了写作。

有机实验教学 篇7

有机化学的课堂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几个问题, 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如何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感兴趣? 如何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我想到, 在进行有机化学的教育的同时将其化学发展史介绍给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有进一步地理解和应用。

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18世纪到19世纪中页的“萌芽”时期的有机化学。在这个时间段, 化学家们主要成就是分离并制备了许多有机化合物, 并建立了一些分析方法, 对有机化合物的组成进行定量分析, 以求得化合物的实验式。1805年, 德国人塞尔杜纳从鸦片中提取了吗啡, 法国科学家舍弗勒尔制得了丁酸、戊酸、己酸以及不纯净的油酸。这些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成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制备的雏形。而在1781年, 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次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碳氧分析。他将有机化合物燃烧, 测定所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量, 从而推算出其中的碳和氢的量。他的这种分析方法为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 就是19世纪中页到20世纪初期的“经典”有机化学时期。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帕在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研究了多种有机化合物之后, 两人在1857年同时独立的得出如下两个重要的结论, 也就是有机分子结构的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碳原子是四价的。凯库勒认为每一种原子都有一定的“结合力”, 他把这种结合力叫做价。由于在所有的已知化合物中, 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原子结合, 所以被选作了价的单位。他们除碳是四价的之外, 还注意到碳的四价是等同的。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是通过键结合而成的。二是碳原子可以互相结合, 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 还可以双键或者三键结合。库帕首先用一条短线表示键, 用这种容易理解的形式表达结构式。1865年, 凯库勒为苯确定了一个单双键交替的六个碳原子的平面环状结构。根据上述的基本原则, 已经可以解决多年来未解决的分子中各原子结合的问题, 也阐明了同分异构现象, 从而为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就是关于凯库勒的分子结构理论和确定苯环平面结构的故事。凯库勒在1890年纪念苯的结构式问世25周年的大会上回忆说:“如果大家听到在我头脑中产生的极为轻率的联想是怎样形成这一有关概念的经过, 一定会感到有趣的。在我当年侨居伦敦期间, 曾有一度住在议会下院附近的克拉帕姆路。我常常去找住在这个城市另一端的一位朋友———谬拉, 一起度过夜晚时间。我们海阔天空的谈论各种问题, 其中大部分话题是关于化学的。一个晴朗的夏日夜晚, 喧嚣的城市已经沉睡了的时候, 我才乘最后的一班公共马车返回。我照例坐在车上, 不一会便陷入了沉思。这时, 我眼前浮现出原子在旋转。平时原子总是在我脑海中不停地运动着, 但未看出是什么模样。而这个夜晚小原子总是时而结合成对, 时而大原子拥抱两个小原子, 大原子一会儿捉住三个或四个小原子, 一会儿又似乎全部形成旋涡状而跳起华尔兹舞来。我还看见大原子排着队, 处于链的另一端的小原子被牵着走。那正是我的恩师—化学大师考普在他的著作《分子世界》中, 以他那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世界。而这些我都是在他之前看到的。当马车乘服务员喊了一声: ‘克拉帕姆路到了’的时候, 才使我从幻想中惊醒。我回到寓所之后, 为了把这个幻影记下来, 至少耗费了这个晚上的一个时辰, 我的结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关于苯式理论的起源也是同样的。当我住在比利时的格恩, 我的书房面向狭窄的胡同, 一点阳光也透不进来, 这对于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 没有什么不方便。一天夜晚, 我执笔写着《化学教程》, 但是, 思维总是不时的转向别的问题, 写得很不顺利。于是, 我把椅子转向壁炉打起盹来。这时候, 在我的眼前又出现了一群原子旋转起来, 其中小原子群跟在后面。曾经体验过这种幻影的我, 对此敏感起来, 立即从中分辨出种种不同形状, 不同大小的形象以及多次浓密集结的长列。而这些像一群蛇一样, 互相缠绕, 边旋转边运动。除此以外, 我还看见仿佛其中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 似乎在嘲弄我, 开始旋转起来。我想被电击一样猛醒起来。这一次, 我又为这一假说忙了剩余的夜晚。”这个故事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首先, 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勤于思考, 只有多思考, 多动脑才会对问题有一些想法和见地, 这样才会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才会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其次, 它能够活跃学生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学习其中的抽象科研方法, 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受用无穷的。

最后, 就是从20世纪至今的“现代”有机化学时期。1916年, 德国物理学家柯塞尔和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价键电子理论。他们认为: 原子价可以分为电价和共价。电价是靠正负离子的静电引力而成, 共价是由两个原子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原子得失电子或共有电子, 外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的结构时最稳定。之后, 美国化学家兰米尔发展了路易斯的理论, 提出共用电子可由1个原子单方面提供的新观点, 后来被称为配位键。1923年, 路易斯首创用电子式直观简洁的表示一些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称为路易斯式, 一直沿用至今。

化学史的介绍,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增长见识和智慧, 更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科学发展的艰难, 以此激励学生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 并激发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所以, 化学教学时适当地引入化学史对课堂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摘要:讲述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史, 总结了在平时课堂教学时通过讲述化学史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证明, 将化学史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且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化学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潘华英, 叶国华.有机化学 (第一版) [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浅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篇8

一、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 实验教学内容

现今, 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实验, 即已知实验结果的情况下, 对实验本身的一种验证, 这样的实验有利亦有弊:利在于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弊端在于, 有小部分学生会因为知道结果后, 不进行实验操作, 事后编造实验结果以求蒙混过关, 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还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而且验证性实验在给定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材料的情况下, 使得实验缺少了一定的创造性。

我们可以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拓展实验内容, 增加设计性实验, 给学生安排一个实验题目,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查找相关文献, 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等, 经教师检查, 若实验方案可行, 便提供所需实验仪器、设备。或者在原有实验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设计另一种实验方法, 然后教师提供实验器材, 学生在安全可行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 实验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发展, 网络与多媒体成为教学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 (除个别情况需要板书外) , 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尤其在化学实验这一方面, 对于一些易燃易爆的实验, 或者一些存在安全不定因素的实验, 课堂中不方便操作, 但是又要让学生从感官上有认知, 可以通过一些实验短片, 让学生了解到这样的实验是怎么操作的, 操作过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等, 还可以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用各种图片、FLASH等刺激学生感官神经,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传统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乏味, 视觉疲劳, 而且单单是文字的叙述不足以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现象, 可以丰富学生思维,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 让学生准备下次实验的内容, 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做成PPT, 在下次实验课时为其他学生讲解, 老师则从旁指导点评。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便可以不断完善巩固自己的知识, 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 丰富自己的经验。

还可以设置一个公共邮箱, 让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到这个公共邮箱中, 由老师或者其他学生给予作答。教师还可通过这个邮箱布置下次实验的内容, 学生下载后可以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以便实验时能够安全、规范地操作。

二、实验方式的改革

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教育水平不一, 有些地区为了提高升学率, 理论课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很多学校在高中都没开实验课,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 因此他们认为实验不重要, 认为实验课只是理论课的附属品, 没把实验可当作一门课程来认真对待。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首先, 加强实验前的预习, 让学生都能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等, 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来做实验, 并通过实验来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 加强实验指导工作,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学生的每一个操作, 及时纠正其不规范的实验操作,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让他们找出答案, 增加学生的印象, 增强学生做实验的兴趣。第三, 实施开放型实验教学。传统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 其缺陷是: (1) 实验课时限定, 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大差异,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2) 仪器设备数量的限制, 往往两人或多人一组, 学生没有充分操作机会, 个别学生逐渐养成依赖心理, 变成了看别人操作; (3) 由于教学安排相对集中, 实验班级多, 往往会造成仪器设备在一定时间内, 长时间超负荷运转, 得不到正常的休整及维护, 而在其余时段的仪器设备闲置, 又得不到充分利用; (4) 由于班级的增多, 工作时间的限制, 往往造成排课时间的冲突。

而开放型实验教学能解决以上问题。原因有三: (1) 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资源进行实践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在实验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环境, 以及选择、创造、表现和提高的机会, 以适应不同水平和能力学生的个性要求,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3) 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实验的机会。同时, 开放型实验室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培养综合能力。 (1)

但开放型实验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指导力量严重不足。

2.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增多, 增加了设备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

3.开放实验室的经费不足。

4.开放实验室的超额工作量如何付酬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实验教学中多加注意, 着手解决。

注释

11 陈宁宁, 林善法, 郑育华.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C].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7.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 篇9

1 推广启发式教学

温总理曾经指出:“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在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表面上看,这种程式化的讲课模式很严格、很规范。但是,这种以老师为主体的讲课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 学生只是依照实验教材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教师的演示进行实验, 整个过程中进行思考的部分不多, 而对于实验过程中所运用的实验原理、步骤安排、实验处理技巧是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甚少主动考虑, 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提问, 学生被动地回答, 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采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就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

针对这种情况, 可考虑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发问,那种简单的提问,由学生机械地回答,起不到好的启发作用;问题是教师通过严谨的分析,深刻揭示所讲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其透析出来的思路对学生也有好的启发作用。因而,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模式,从实验的目的、反应装置及处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来提问,设置那种能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溴已烷的制备实验中,在开始上课时,提问学生一卤代烷制备的反应方程式。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并加以验证所学的有机化学理论,也让学生明白有机合成是合成功能有机分子的有效途径。通过观察反应方程式,让学生知道这是个可逆反应,提问学生:采用什么措施,可使可逆反应顺利完成?为什么采用蒸馏的装置而不是先用回流进行反应后再把产品蒸馏出来?让学生回忆可逆反应完成的条件,理解在溴乙烷的生成中,加入过量的乙醇及在反应过程中采用蒸馏的方法使产物离开反应体系的原因。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实验前已经查阅产物溴乙烷的物理常数,其沸点为38.4 ℃,为低沸点液体,设置问题:对于低沸点物质,为了防止其挥发,可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接收瓶和使其冷却的水浴中装冰水的原因了。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学习了以结构上相对应的醇为原料制备一卤代烷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并学习低沸点蒸馏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意识到通过一个简单的制备实验的学习,不仅仅学会如何制备一卤代烷,还学会低沸点物质蒸馏的注意事项。学生就可以在以后具体的实验中灵活选择与应用这些实验技术, 这既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开展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的应用比较广泛,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某一个议题进行准备,然后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这种模式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思维, 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例如: 在实验前, 提前一周让学生预习实验,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实验目的和反应中原料及产物的物理常数,弄清楚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关键环节。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对实验进行大胆的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集体进行探讨,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点评,提出合适的实验改进方案。实验中, 可以采取分组实验,一组采用原始实验方案,另一组采用改进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对比来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实验后, 集中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和问题。最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得到正确的结论,且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只需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适时的给予指导,实验便能顺利完成。在溴乙烷的制备实验中,经过学生讨论,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1)通过采用磁力搅拌代替人工振摇, 使整个回流反应平稳、搅拌均匀、无HBr泄漏、无溴化钠结块; (2)采用油浴加热的方法使反应温度容易控制, 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不仅提高了产率,还减少了HBr和Br2逸出造成室内污染。不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树立学生的绿色意识。

3 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确定学习目的,要对学习有兴趣。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即使学生了解实验实验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但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失误,出现问题就找老师解决,习惯于依赖老师,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法, 多建立能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研究的机制, 以使实验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验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本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标记出不懂的地方。在实验前讲解时,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在讲台讲解他对本次实验的理解,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台下的老师和学生提问,经过集体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忽略的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及时提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和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预测实验结果。学生增强了自我造血的能力,不但能顺利地完成目前的学习任务,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受益匪浅的。

4 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发现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就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虽然在实验前的讲解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但是,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还会出现很多小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来,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室内巡回,对基本操作严格要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集中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由此产生一种积极进取、努力攻克难题的心理状态,而不是退缩放弃。这种向上的积极心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正丁醚的制备”实验中,在反应开始后,反应液只在反应瓶口处冷凝回流,很多同学只是静静的等待,有些学生还觉得这样没什么问题,不影响反应的进行。还有一些同学采取了升高温度的方法,可是温度升的太高,虽然分水器上面的冷凝管回流了,但是反应液已经变黑了,结果是副产物增加甚至是没有产物。这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分水器上面的冷凝管不回流,还能实现分水器的作用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解决呢?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就可以发现,反应体系中的气体都被空气冷凝下来了,自然就想到给分水器穿一件“羽绒服”,这样就可以使冷凝管处有回流了。还有学生会思考可以升高电热套的温度,但是要缓慢升温,避免反应体系温度过高导致产率过低。通过保温和缓慢升温的方法解决了实验问题,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问题,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粗产物正丁醚通过蒸馏的方法进一步提纯,学生一般会用直形冷凝管,通水冷却气体。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一下冷凝管的种类及使用条件,接着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正丁醚的沸点是多少?蒸馏时需要哪种冷凝管?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能让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反过来有意识地去指导有机实验,为学生以后进行更高的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的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摘要: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化学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着眼点,针对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燕敏,崔建国,朱汝葵,等.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1,38(7):209-210.

[2]饶晓蓓,王孝华.大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0,38(6):261-262.

[3]崔学桂,,张树永,李建平,等.培养学生创新、综合思维能力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的中心任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20-124.

[4]王春玲,孙尔康.大学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27-30.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有机化学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是针对化学、化工、环境科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它是对有机化学理论课的辅助和补充。学生上好有机化学实验课,可以加深他们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1]。为了上好有机化学实验课,我们采取以下方式:

1 将多媒体引人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实验的讲授时使用PPT, 这样可以避免写一些化学方程式等板书,而节约了时间;二是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一些错误的做法,看一下后果是什么,这样更形象,更生动,使学生印象深刻。三是把一些基本操作如玻璃工操作、蒸馏、重结晶、回流、萃取、减压蒸馏等教师亲自操作后拍成录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下随时观看,便于他们对基本操作的掌握。

2 在教学中适当引人双语教学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教育部文件中强调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2]。我们虽然没有开设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课,但作为教师先选读有机化学实验英文原版教材,从而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双语教学,如常用的仪器,基本操作等用中英2种语言介绍,这样逐渐积累为以后开设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双语教学做准备。

3 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往传统式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3.1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即PBL( problem-based learing)的教学方法。无问不成学,问则疑,疑则学[3]。首先,针对每个实验,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每个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关键环节,让学生有的放矢。其次,在学生做实验前的讲解中,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现场回答。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对学生单独提出问题,启发其思考。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在实验报告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实验讲义上的问题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以解答,教师在批改报告时给以补充。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实施。比如在学生进行蒸馏或回流等操作时,教师可以就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创造科研氛围,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3.3 探究式教学

对个别同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中发现的不同现象给以重视,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实验课后,通过查有机化学理论书以及上网查资料等给以解释,探索研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

4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有机实验的成绩是平时成绩(70%)+笔试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只是老师根据印象给分,现在我们把平时成绩细化:分为预习报告(10%)+实验操作(30%)+产品(10%)+纪律(10%)+卫生(10%)+实验报告(30%),这样能更准确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在考试成绩中我们除了笔试外增加了实验操作的考核:让学生现场操作蒸馏、萃取、回流等基本操作,这样能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将多媒体引人教学中、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方式以及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四种方式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解正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27-128.

[2]万福贤,姜林,尹洪宗,等.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66-169.

语言教学与商务知识有机结合 篇11

【关键词】语言教学;商务知识;有机结合

语言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教师是外在因素,学生是内在因素。语言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再教什么,而讲究的是学生在做什么。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涉外商务的全能人才。

一、语言教学中单独的商务知识培训

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商务知识,就必须在每一章节开始前由语言教师进行商务知识补充,在这样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果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用母语版本的商务书籍让学生当做阅读工具。《剑桥商务英语》第七节中讲到的信用证为例,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实际情况中的应用是严重不足的。教师可以借鉴一些国际贸易中实用的教材进行补充。这些在安排教学大纲时应留下充足的时间。

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它们本身有各自的规律,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可是又相互排斥,相辅相成。脱离了商务,语言教学失去了它本身的功能,而失去了语言教学的商务,其前途一片黑暗。这样就对教学者提出严峻的考验。

二、语言教学是商务知识的基础

语言水平如何,是学校商务英语的基本表现。对外贸易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言。如果要进行商务商谈,商谈人员对商务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但对英语运用比较生疏。那么这样的商业谈判是不可能胜利的。例如,中国代表在与阿拉伯代表进行沟通协商时,如果中方用熟悉商务知识,而英语知识比较薄弱的代表进行谈判,那么此谈判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只能被迫停止。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英语的词义、结构以及发音标准。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商务实战中发挥出色的水平。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环境中使用的英语,是在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时,对商品的数量、名称、质量、价格等问题进行谈判和商讨时必须使用的,并且一直到双方都同意交易为止。在整个商讨环节中,语言只是充当了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中心内容就是交易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谈判和商讨,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商品的详细资料和所使用的商务知识,从而赚到更大的贸易利润。

三、商务知识是语言教学的拓展

商务知识是语言教学的拓展,语言教学课程的实施是英语语言文学更靠近了经济社会,这是培养英语人才的重大变革。最早我国培养的英语人才是以基础英语和文学欣赏为核心培训出来的。这些学生走到社会以后,可以进行普通英语交流,能够看懂英美文学作品,但是这样的人才真正的应用到金融、法律、科技等领域中,从事英语工作,会感到所学英语难以学以致用,必须从头开始再学,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以前学习的英语是基础英语。然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专业化的实战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一上岗就要从事专业的英语工作,因此,现在的英语专业学生要想一毕业后就学以致用,就要求其在学校把商务知识先学习牢固。

可是一个只懂得日常英语,而没有商务知识的人在整个商谈过程中有多大的作用呢?就是理解对方的意思,对本身的利益又能维护多少呢?语言上的长处没有办法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因此,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剑桥商务英语》一书中就完全体现出,因为这本书每一章节都有关于专业的商务知识,可见商务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四、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相互渗透

学习英语和商务知识课程,可以将它们逐渐融合,这样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经贸英语课程时,没有按教育原理(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英语课程和商务知识的课程同时开通,它们没有交集,直接接受英语非常专业的教材进行学习,这样就形成了对专业学习望而生畏,失去兴趣。后果是没有掌握知识。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尽量选择中英文编写的商务知识课程,来实现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相互渗透的目的。因为进行了教材筛选,使一些课程避免了重复学习,避免了厌烦心理的产生。通过将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之间的整合,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了商务知识,通过学习商务知识学习了英语。这样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当今发达的社会,学习英语已成为必然,学习商务知识也是当今的趋势。社会需要语言水平较高、商务技能强的人才。只有充分掌握商务知识,提高商务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商务英语型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曼琳.高职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英语+商务知识逐步结合三步走[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15(3): 172-173.

有机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篇12

一、把握时代脉博, 及时补充教学信息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瞬息万变的, 新情况、新事物总在不断出现, 教材的更新换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及时为教育内容赋予新的意义, 使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例如, 教学“折扣”一课, 课本上只呈现了一道普通的打折题目, 然而近几年, 随着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商家们又想出了许多新的打折方法, 这些都没有及时地写进课本。教学前, 笔者特地收集了一些关于商品打折的广告, 把它们改编成例题, 及时补充进教材, 供学生研究。问题一:“全场名牌运动服1~5折出售。”1~5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商家真的会把所有商品按1折出售吗?问题二:“买100送50, 多买多送。”买100送50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打5折吗?通过研究, 学生认为商家只会把几件商品按1折出售, 绝大多数商品都会按5折出售。买100送50, 并不等于打5折, 因为只有满100时才送50, 买99元的商品, 商家是不会送的;同样, 买199元的商品商家也只会送50, 并且这个50不是现金, 而是购物券, 逼着你再次购物。通过补充信息学生懂得了, 商家始终是精明的, 消费者购物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被所谓的“惊喜价”“跳楼价”等标语迷惑了双眼。

二、补充数学背景资料, 丰富数学的文化积淀

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 给数学增添一些文化的气息, 让学生特别喜欢。如教学“比的意义”, 笔者对这一平淡的内容进行了背景资料的采掘:早在100多年前, 德国心理学家弗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 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给与会的朋友展示了五个大小各异的长方形, 尺寸分别是5×8、9×10、12×27、8×13、21×34, 并要求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 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5×8、8×13、21×34这三个长方形。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 使学生更乐于接近数学。

三、补充习题, 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上一篇:具体方法与建议下一篇: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