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减法思维教学(通用5篇)
语文减法思维教学 篇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何种角色进行合理操作, 这个问题目前仍没得以真正的解决。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切身体会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零零碎碎地问”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应设法将学生“托”起来, 推向课堂大舞台, 让他们真正成为主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做好教学活动中的“加减法”。
一、减少教师活动量
为了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减少教师的活动量, 给学生的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1. 精讲
传统的语文课堂, 教师总习惯于一讲到底, 但实践表明, 教师如此辛苦地付出与所得到的“回报”永远是不能成正比的。因此, 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教师不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组织教学,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2. 巧问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也是语文教学及研究的核心。正确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 但若教师总是琐碎发问, 学生断续回答, 很多时候, 一篇课文美好的境界就全被搅坏了。久而久之, 又如何谈得上披文入境、充分感悟、提高认识、形成能力呢?我认为问得多不如问得巧:问, 要直指向重点;问, 要重在启智;问, 要有助于读书。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围绕“‘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怎样的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三个问题自读课文, 理清课文脉络, 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性阅读。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这样的提问直指重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 从而不由自主地体会文中主人公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 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3. 妙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精细的备课流程, 只能使课堂教学围着教案团团转,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更累, 因此, 我们要尽量让教学预案设计成板块模式, 让教案活起来, 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本学期, 我听了杨明珠老师教授的《鸟岛》一课。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到鸟岛的鸟多以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此时, 你最想干什么?问题一出, 同学们跃跃欲试。其中, 一个学生说道:“我最想捉一只鸟带回家。”这一回答显然与本课主旨相背离, 但杨老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案“朗读感悟‘鸟多’这一重点段落后引导学生背诵,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游客多’, 从而激发学生去爱鸟、护鸟”, 于是对这一突发情况含糊而过, 最后导致当堂课未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更累。因此, 我认为教师不应囿于教案去框死学生思维, 而应当充分地备好教案、提前预设, 让教案“活”起来, 从而让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绽放光彩。
二、增加学生活动量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中主动获取新知识。
1. 增设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是要留有充分合理的学习空间, 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读”“练”内容时, 切忌滥、碎、浅, 应设计有一定的思维弹性、内容宽泛、答案不划一的问题, 让学生自读自悟, 切实解放学生的头脑。
2. 增加各种活动量
(1) 增加读书活动量。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各种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应是让他们潜心读书, 边读边思。于读书中生疑, 在读书中求解;于读书中品味, 在读书中生情。读还可以和表演结合起来。
(2) 增加讨论活动量。经过充分的自学与阅读, 学生都急于将自学时的“发现和见解”表达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给他们这份“自由”, 让他们“自白”, 以至争议, 求得甚解。美国学者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写到:“在提供学习范围的前提下, 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因此, 我选择了“小组协作、讨论学习”的课堂学习形式, 让认识在进一步讨论中得以深化。减少了繁琐的提问, 增加了训练频率, 激活了参与热情;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广收信息, 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 还提高了交往能力。在整个教学中, 学生把自主探索的问题带进了课堂, 又在同学的合作学习中解决了问题, 真正将讨论引向了深入。如此一来, 课堂上会经常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样的课堂真如一首激情澎湃的乐曲。
站在时代和未来的角度审视当今教育, 我们感觉到一种潜在的冲击和挑战。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天空, 让学生在减轻课业负担后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 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让我们为谱这样一曲课堂教学的新乐章而努力吧!
语文减法思维教学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分角色读、想象、批画、讨论、练习说话等)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鹿的减法》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造桥,每天坚持从太阳升起忙到月亮出来,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指导书写2个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默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四)教材课型:精讲课
课时:第二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课件,小鹿、獐子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发散思维,悟情明理。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出示字卡“减”认识吗?能组什么词?我们什么时候做减法呢?
2、有一只小鹿也很会做减法,他就在我们的18课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
3、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随机指导“鹿”和“减”字的笔顺)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文中的一个生字“减”,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谈话交流后,引出课题,请学生与老师一起写课题,强调笔顺,这样开课,简单明快,不拖泥带水,又渗透了汉字基本笔顺的知识)
(二)认读生词
1、开火车认读、齐读
减法石桥汗淋淋劝说抹汗剩下功流逝坚持
2、认读到“功”字,会组词吗?生:成功。
知道“成功”的反义词吗?
3、认读到“坚持”,随机用“坚持”练习说句话。
(在认读生词的环节,加入组词、说反义词、练习造句这样的训练,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潜移默化的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示范朗读,整体感知
1有一位阿姨,看到同学们表现这么好,很想给同学们朗读课文,你们愿意听吗?请同学们认真听,学习阿姨是怎样朗读课文的!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3请同学们也像阿姨这样,正确流利的把课文朗读一遍吧!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听朗读录音,给学生做出示范,起到正音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鹿家住河边,要到对岸去,需要绕很远的路到水浅的地方过河。
(老师在黑板上用彩笔画出小河、小鹿家,贴小鹿的头像。)
生:獐子家住在半山腰,要下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老师画大山、獐子家、贴獐子头像)
生:他们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
师相机说,一年的时间是多少天呢?(365天)那么久,所以他们都——退却了。
(将所述内容用简笔画的方式进行板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小鹿造桥、獐子铺路的原因。既简单又省时,比反复枯燥的讲解要巧妙的多。)
2、虽然时间很久,非常辛苦,可有一天,小鹿终于下定决心要造桥了,小鹿最后成功了没?(生:成功了。)
3、小鹿是怎样成功的?请同学们默读2-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的答案。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边读书边用笔勾画的学习习惯。)
生:“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的浑身汗淋淋的。”
师:小鹿的一天是这样渡过的呀!下面请大家结合图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下小鹿这一天都忙些什么呀,怎么会这么累啊?(课件打出课文插图)
生:小鹿要去森林砍树。
生:小鹿要锯木头、钉钉子。
…………
师:小鹿砍树累不累?砍的树还要从森林背回来,小鹿累不累?忙这忙那累不累?——累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一生读,师评价:“这只小鹿有点累,出了点汗。”谁再来读?
一生读,师评价:“这只小鹿真是累坏了,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4、课件打出句子,学生有感情朗读
一天过去了,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的浑身汗淋淋的。一百天过去了,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
5、照样子,补充句子。(课件出示)
小鹿累的浑身汗淋淋的。
累的。
6、小鹿这样辛苦,这样累,他的伙伴獐子来劝他了,我们来小组合作分角色读2-8自然段。
7、指名分角色读2-8自然段。
8、请同学们来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你知道小鹿是怎样想的吗?
生:小鹿想,我要天天干活,我的桥就能造好。
生:我干一天,就少一天。
师相机总结小鹿的想法。
9、就这样,小鹿坚持造桥,整整干了365天,大家想像一下,在这365天,小鹿都会遇到哪些麻烦呢?
生:小鹿刚造好的.桥,不结实,塌了,小鹿又重新造桥。
生:小鹿上山砍树时,不小心摔伤了。
生:小鹿累的生病了。
…………
10、小鹿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坚持了多少天?(365天)终于造好了桥,让我们一起用朗读为小鹿表示祝贺好吗?齐读第8自然段。
11、小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獐子呢?
12、指名读第9自然段。
13、大家想一想,小鹿为什么会成功?獐子为什么会失败?
生:小鹿坚持做一件事。
生:小鹿不怕苦、不怕累。
………(师板书:成功、坚持到底)
生:獐子不坚持
生:獐子怕苦怕累
………(师板书:失败、怕苦怕累)
(本环节设计了两处想象,一处是边观察插图边想象,小鹿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的浑身汗淋淋的,他都忙些什么。另一处是,小鹿坚持了365天,想像一下,在这365天,小鹿都会遇到什么麻烦呢?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此同时,通过想象,从中理解小鹿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最后成功的品质。)
(五)拓展延伸
假如小鹿和獐子现在来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设计想象说话目的在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此同时也是对文章中心的一个升华。)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五、教学反思
《小鹿的减法》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学生较感兴趣。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多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例如,想象小鹿一天会干些什么,学生在想象、语言描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小鹿的辛苦,与此同时,再指导“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的浑身汗淋淋的”的朗读就容易的多!在突破难点时,我再一次请学生想象小鹿是怎样想的?小鹿在造桥时遇到了哪些麻烦?通过想象。从中明白小鹿只要下定决心,就会坚持到底。在结尾处,请同学们对小鹿和獐子说些话,再想象说话的同时,也是对文章中心的一个升华。
2、始终贯穿一个“读”字,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书。如:默读、齐读、自由读、品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发散思维,悟情明理。
3、将所述内容用简笔画的方式进行板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小鹿造桥、獐子铺路的原因。既简单又省时,比反复枯燥的讲解要巧妙的多。
本节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还不够丰富、到位,不能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准确的做出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激励性评价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18小鹿的减法
(小鹿家的简笔画及小鹿的图片)(獐子家的简笔画及獐子的图片)
造桥——成功——坚持到底铺路——失败——半途而废
浅谈如何给语文教学目标做减法 篇3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行为,比照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节课40分钟,毕竟时间有限,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多个教学目标,面面俱到,让学生全方面地掌握课文内容,往往是老师讲得很累,学生的头脑塞得很满,消化不了,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古人治学的一句要诀,反映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效率的客观规律。因此,适当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做减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将结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浅谈我不成熟的做法。
一、把握目标的重点,训练到位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这一单元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细致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这一自然段是教会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后,学会记录事物的一个很好的学习例子。
片段一:
一位老师在执教第三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出示文字)读了这段文字,你找到爬山虎的脚了吗?
生1:在茎上。(师:把句子说完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没错,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但它具体长在这一条长长的茎上的什么地方呢?再仔细读一下。
生2:长叶子的地方。
生3:不是,是长叶柄的地方。
师:再请你读得仔细些,这些爬山虎的脚到底在什么地方?
生4:是茎上的反面。
生5:长叶子的反面。
师:已经很接近了,差不多了。再仔细地读一下。
生6: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老师长出一口气,可是,时间却已经过去好久了。)
我想这位老师的初衷是引导学生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颜色、样子等方面,让学生学会仔细读这段话,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但是仅仅通过这样的反复读,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是阅读教学中比较低的能力。
片段二: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段话,请一名学生介绍他读到的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让全班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在当堂训练本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学生动笔不久就感到为难了,反复看课本上的语句,从而摸索出“什么是茎”“什么是反面”“什么是叶柄”“什么是枝状的”“什么是触角”。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后,学习还要继续,不能让学生的知识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懂得学会描绘身边的事物才是本课学习的目标。接着,我采摘了我校教学楼外迁藤类植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再把他们看到的事物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
把“观察”落实到语言文字,从用词的准确性可以看出作者的仔细,从模仿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来记录周围的事物,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课文的语言文字是一个例子,迁移课文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让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学生学有所得。
二、整合目标的重点,合理取舍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多样化,三个维度在具体文本的落实中就可能产生多个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地讲解显然无法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目标的整合,在一个课时、一个单元,甚至是整本书中,合理分布教学的训练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如《猫》的第二课时,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拟定以下几个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这些目标,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把1、2、3整合为一个重点目标:“学习作者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可以把品味猫的描写作为重点,在“品”的过程中,必然要朗读,猫的鲜明性格就生动起来了;必然要抓重点句,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就能感悟出来;必然会品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出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表达出他的喜爱之情。这样教,“牵一发动全身”,重点突出,主线分明,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读与写有机结合,学生将终生受益。
三、巧设目标的重点,螺旋上升
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需要吃透年段目标,立足单元目标,理清本课的训练目标,编织知识网络,有梯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
以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例子,本单元选编了三篇课文《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学本单元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还需要教会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使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面对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如何取舍?教什么?我将结合学生学完本单元后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反思。
《长城》的教学目标可以设为:了解作者描写长城的高大坚固,学习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把搜集长城的资料、故事等作为材料,迁移运用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既整合搜集的资料,也落实了语言的运用。《颐和园》的教学目标可以设为:学习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通过读——悟——迁的方法,选择记叙学校的景物进行迁移训练,读写结合,教会学生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秦兵马俑》的教学目标可以设为:学会运用说明和想象的表达方法介绍兵马俑,出示多个兵马俑的图片,进行描述和想象的训练。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各有侧重点,凸显了每个文本的特点,针对了单元的整体意识而设计,也逐步落实了年段的要求,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整体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需要智慧。要上出一堂好课,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给教学目标做减法,学生就会有所得。短短的一周学习,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继续努力在教学中钻研。
语文减法思维教学 篇4
小学初入学的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园游戏型教学到课堂型教学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 便会形成怎样习惯。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不可忽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学习或生活的重要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有所感悟, 培养语感, 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因此, 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 他们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 一开始就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在借助拼音读物朗读时注意强调一个“准”字, 要求学生发音准, 不念错, 不任意添字、丢字;每一个字的发音要响亮、清楚, 要注意不可唱读。还让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的习惯。朗读还得根据课文的思想感情, 读准课文的语调。
(1) 养成“多读法”习惯。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独立的阅读的机会。特别是对口语表达吃力的学生, 要创设多讲普通话的氛围。多运用、多锻炼, 形成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就阐明了“多读”的道理。
(2) 养成“互读法”习惯。通过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你读我听, 我读你听的读书活动, 使读、听有机结合, 创设有效的课堂阅读环境,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 养成“比读法”习惯。在阅读之后, 有意识的让孩子们以讲故事的方式与大家交流, 而不是看过之后就忘了。如:演讲、朗诵、故事会等形式, 在同学之间开展读书竞赛。激发阅读兴趣, 形成“好读书, 读好书”的阅读氛围。
(4) 养成“评读法”习惯。即学生、老师读后互评价的活动。有利于帮学生总结经验, 纠正不足, 肯定成绩, 同时也会起到激励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正确的写字习惯—加减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界专家指出:写好汉字, 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 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写字, 他们的可塑性大,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训练:
(1) 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教各种基本笔画时, 尽可能先进行示范指导, 并手把手辅导学生写好每种笔画。还要善于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整字各个偏旁的比例大小, 书写位置和结构组合规律。从而纠正学生写字时的很多不良习惯。
(2) 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 学生边背写字歌诀 (头正、身直、肩放平, 臂张、胸开、足踏稳, 笔尖斜向左前方, 三指拿笔留一寸) , 边调整姿势, 做好心理准备, 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书写。
(3) 教师鼓励安抚。书写时, 教师不断巡视。对写字能力强的或因自信心不足而写不好字的孩子及时用赞赏的语气给予表扬与鼓励, 教师鼓励安抚。书写时, 教师不断巡视。对写字能力强的或因自信心不足而写不好字的孩子及时用赞赏的语气给予表扬与鼓励:“看这位小朋友的写字姿势多漂亮!”“啊, 今天那位小朋友的进步真大呀!老师相信你的字会越写越好的。”然后再将他们的作业展示出来, 让大家一起欣赏。对那些做事急躁, 动不动就用橡皮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教师则轻抚他们的头, 温和轻声地提醒他们不要急躁。
李瑞环同志指出:“教孩子们写好规范汉字, 促进素质教育是崇高的事业┉┉”。不少教师也深有感触地认为:写字的功效已经超出了写字本身, 实际上这就是写字经过内化成为素质提升的重要标志, 也是我们养成良好写字习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连加
刚入学的新生稚气且富于幻想, 童言无忌的他们敢于异想天开。这时是培养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的最好起步阶段, 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辩、敢探索。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亲切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去怀疑, 不能盲从教师和教材。允许在课堂中插话,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让课堂真正成为孕育想象力的摇篮。
(1) 逐渐训练刚入学的儿童习惯在教室里上课。但根据学生自身特点, 最初每堂课的时间不宜过长, 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不感到疲劳, 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2)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开学初汉语拼音的教学常常会让学生与教师都感觉枯燥, 既然孩子们把字母都学会了, 就可用多种多样的积极活动方式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或者在学生感到累时, 变换作业形式。
(3) 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的情感, 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 在读这本书时形成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
车库文化和减法思维散文 篇5
前几年,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乔布斯的苹果和其它伟大的硅谷公司——比如惠普、亚马逊、谷歌时,一个词总是涌现出来,那就是“车库文化”,它形容的是硅谷人的创新、创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以及唯有努力才能有收货的信念。这实在是一个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词。
然而,仅仅过去不到十年,“车库文化”这一个词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变成了一个贬义的,甚至危害社会的词。当然,它未见诸报端、头条端、公众号端、百度端等,这几端正是造成这个现象的最大推手,没有人会傻到揭露自己的危害。
没错,此时的“车库文化”,形容的是日常被大量无用信息填充的人类的集体文化。
一个公共的车库,是任何车都可以随意开进来,也可以随意开出去,并且不会留下任何一点特别记忆的场所。这就像现代人类的大脑,日常被各种无用的信息填充,信息填进来又跑出去,到最后,大脑对它留下不了任何印象。所以,完全可以把现代人类的.大脑看成一个车库,各种信息就是各式各样的汽车,就算你是宝马、法拉利,对于车库来说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用处。车库就是车库,不改造永远都是车库。
当然,人类的大脑在几年之前并不是车库。那时的它应该是一个工厂,能装进去并消化很多有用的东西,当然也能生产处很多有用的东西。只是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找人”的“信息流”技术发展的太快了,让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太过便捷,这就导致了人们的大脑对于生产信息的能动性极大的降低,久而久之,大脑这个机器生锈、腐化,运转不动,也不肯运转。稍一搜索,答案就来,甚至不用搜索,信息就主动的过来,费力思索、费力记忆就变得没有了任何作用。
也许你的脑子现在就秀逗着,因此并不能听懂我在说什么。那么就用心想一想,你的记忆力是否比之前下降了很多,是否背诵一个东西需要很久很久。不要以为是因为年龄的增大而导致的记忆力衰退,几年的时光不能让你的脑子变成像老头一样。真相其实是,因为过于先进、过于便捷的信息流技术下的记忆力的自然衰退。
当然,单纯的记忆力衰退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及随着记忆力的衰退而对信息流的愈来愈深的依赖。
记忆力衰退是“车库文化”的其中一点危害,另一点危害可能会更严重一点,那就是思维的降级。
思维指的是人脑对事物的概括和反应,它是认识一个事物本质的高级思考过程。思维的降级指的就是人脑对于事物的概括和反应能力的退步,以及对于所要认识的事物的不思考。
思维的降级是最大的危害,因为它会使人类集体的大脑思维方式退化,退化后的思维若想重新进化升级就不会再是几年的时间所能达到的,尤其是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集体退化之后。
我并不是一个反技术者,相反,作为一个狂热的技术派,我认为技术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我却并不认为改变世界一定是要以人类大脑的退化为代价。如果让用技术做产品,我就会做一个有着“减法”思维的产品。
为什么是“减法”思维?
当今的信息环境中,一个人怎么能更有效率?怎么能学会更有价值的东西?很简单,做“减法”。即学会剔除无用信息,放下信息包袱,删除冗余信息。只享受当下的一点信息,并从这一点信息出发,深入思考,深入学习,如此才能真正的掌握一门知识,也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率的扩展至其它相关信息。这就是“减法”思维及其作用,也是对抗“车库文化”最大的武器。
一个人如果能掌握“减法”思维,并从中思索出更深刻的东西,那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技术,如果能实现“减法”思维,并改变“车库文化”,那这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技术。希望自己能学会“减法”思维,也希望自己能用“减法”思维做出好的产品。
★ 《激素调节》教案
★ 《调节愤怒》教案设计
★ 神经调节教案
★ 调节情绪说课稿
★ 人类的宇宙思维还很不够散文
【语文减法思维教学】推荐阅读:
减法教学设计05-17
向量减法教学设计06-15
退位减法教学案例10-10
5以内减法教学反思11-05
《1―5的减法》教学反思05-24
20退位减法教学设计08-02
《6、7的减法》教学反思09-02
15加减法教学策略10-07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8-11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