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减法教学设计

2024-06-15

向量减法教学设计(共16篇)

向量减法教学设计 篇1

§2.2.2 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向量减法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的减法就是转化为加法来进行,掌握相反向量.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能熟练地掌握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向量的差向量.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对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思路1.(问题导入)上节课,我们定义了向量的加法概念,并给出了求作和向量的两种方法.由向量的加法运算自然联想到向量的减法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2.(直接导入)数的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减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数的减法运算是数的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数的减法定义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因此定义数的减法运算,必须先引进一个相反数的概念.类似地,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可定义为向量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可类比数的减法运算,我们定义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应引进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又该如何定义?

二、新课导学

【探究1】相反向量

一个质点,先由A点作直线移动到B点,于是得到一个向量→AB,再由B点按相反方向移动到A点又得到一个向量→BA,如此移动的实际效果,等于没有移动,因此,→AB+→BA=0,这个等式就建议我们把向量→BA定→的负向量,并记作→→,于是我们有 义为向量ABBA=-AB新知1:与向量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记作-a,并且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于是,-(-a)=a.性质:①-(-a)=a;

②任一向量与它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 a+(-a)=(-a)+a=0 ③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则有 a=-b,b=-a,a+b=0.练习1:判断下列各命题的真假(1)─→AA+─→AA+…+──→AA与──→AA是一对相反向量; 1223n﹣1n

n1(2)─→A1A2+─→A2A3+…+──→Ai﹣1Ai与──→AiAi+1+───→Ai+1Ai+2+──→AnA1是一对相反向量;(3)a=-a的充要条件是a=0;(4)─→AA+─→AA+──→AA的相反向量仍是它本身.1223n1解:(1)真命题.∵─→A1A2+─→A2A3+…+──→An﹣1An=─→A1An,而──→AnA1与─→A1An长度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命题(1)是真命题.(2)真命题.∵─→AA+─→AA+…+──→AA=─→AA,而──→AA+───→AA+──→AA=─→AA,由于─→AA与122

3i﹣1i

1i

ii+

1i+1i+

2n1

i1

1i─→AiA1是一对相反向量,所以命题(2)是真命题.(3)真命题.∵当a≠0时,a≠-a;而当a=0时,a=-a,故命题(3)是真命题.(4)真命题.∵─→AA+─→AA+──→AA=0,∴─→AA+─→AA+──→AA的相反向量仍是它本身.1223

n1

n1【探究2】向量减法

如图,设向量AB=b,AC=a,则AD=-b,由向量减法的定义,知AE=a+(-b)=a-b.

又b+BC=a,所以BC=a-b. 由此,我们得到a-b的作图方法.

如图2,已知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则BA=aOB=b,-b,即a-b可以表示为从b的终点指向a的终点的向量,这是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

新知2:(1)向量减法的定义:a-b=a+(-b),即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向量a加上b的相反向量,叫做a与b的差,即a-b=a+(-b),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向量的减法.

(2)向量的减法运算也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这也正是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所在,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说明:①还可以这样定义:两个向量a与b的差,是这样一个向量x,它适合于等式x+b=a,并记作x=a-b,并称a为被减向量,b为减向量,而x称为差向量.

②向量减法可以转化为向量加法,如图b与a-b首尾相接,根据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有b+(a-b)=a,即a-b=→CB. ③向量减法的实质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利用相反向量的意义,-→AB=→BA,就可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在用三角形法则作向量减法时,只要记住“连接两向量终点,箭头指向被减数”即可.

→=a,→→=a+b,BD→=b-a, DB→④以向量ABAD=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为AC=a-b,这一结论在以后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探究3】关于向量差的模的不等式

如果我们回忆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那么就可以知道,对于两向量a及b为边作成的平行四边

→=a+b,BA→=a-b,利用图中的三角形OAB,形中,其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与b的和及差,如图所示,有OC并注意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于是当a与b不共线时,有|a-b|>||a|-|b||,与向量和的模的不等式类似.

对于两任意两向量a与b差的长度不大小两向量长度之和,且又不小于两向量长度差的绝对值,即

||a|-|b||≤|a-b|≤|a|+|b| 证明:由||a|-|b||≤|a+b|≤|a|+|b|知,||a|-|b||≤|a+(-b)|≤|a|+|-b|,亦即 ||a|-|b||≤|a-b|≤|a|+|b|.说明:在不等式||a|-|b||≤|a-b|≤|a|+|b|中,①当且仅当a、b同向或a、b中至少一个为0时,左边等号成立; ②当且仅当a、b反向或a、b中至少一个为0时,右边等号成立; ③当且仅当a、b中至少一个为0时,左右两边的等号同时成立.上述①、②及③三个结论在有关问题的求解中是十分有用的.新知3:||a|-|b||≤|a-b|≤|a|+|b| 例1 如图,已知向量a、b、c、d,求作向量a-b,c-d.

分析:根据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需要选点平移作出两个同起点的向量.

作法:如图3(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OB=b,OC=c,OD=d.则BA=a-b,DC=c-d. 变式训练:在ABCD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B=DC 答案:C 例2 如图4,B.AD+AB=AC C.AB-AD=BD

D.AD+BC=0 ABCD中,AB=a,AD=b,你能用a、b表示向量AC、DB吗? 解: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知道AC=a+b,同样,由向量的减法,知DB=AB-AD=a-b. 变式训练

1.已知一点O到ABCD的3个顶点A、B、C的向量分别是a、b、c,则向量OD等于()A.a+b+c

B.a-b+c C.a+b-c

D.a-b-c 解析:如图5,点O到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A、B、C的向量分别是a、b、c,结合图形有OD=OA+AD=OA+BC=OA+OC-OB=a-b+c.故选B.

2.若AC=a+b,DB=a-b.

①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与a-b垂直? ②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a-b|?

③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平分a与b所夹的角? ④a+b与a-b可能是相等向量吗?

解析:如图6,用向量构建平行四边形,其中向量AC、DB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AC=a+b,DB=AB-AD=a-b.由此问题就可转换为:

①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互相垂直?(|a|=|b|)②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相等?(a、b互相垂直)③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平分内角?(a、b相等)④a+b与a-b可能是相等向量吗?(不可能,因为对角线方向不同例3 化简→AB-→AC+→BD-→CD.

解:原式=→CB+→BD-→CD=→CD-→CD=0 变式训练:8.如图所示,DCDEAFBCFE=________.答案:→AB →=8,|AC|→=5,则|BC|→的取值范围是()例4 若|AB|A.[3,8]

B.(3,8)

C.[3,13]

D.(3,13)

→、AC→同向时,|→解析: ∵→BC=→AC-→AB,当ABBC|=8-5=3;当→AB、→AC反向时,|→BC|=8+5=13;当→AB、→不平行时,3<|BC|→<13,总上3≤|→ACBCBC|≤13,故选C.

变式训练:向量a.b满足|a|=8,|b|=12,则|a+b|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20

三、总结提升

1.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在理解向量减法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并能加以适当的应用.2.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式子内容是:两个向量相减,则表示两个向量起点的字母必须相同(否则无法相减),这样两个向量的差向量是以减向量的终点的字母为起点,以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字母为终点.四、课后作业

课本第91页习题2.2A组第4、6、7、8题 1.已知|AB|=6,|CD|=9,求|AB-CD|的取值范围.答案:[3,15] 2.已知:A.B.C是不共线的三点,O是△ABC内的一点,若→OA+→OB+→OC=0,求证:点O是△ABC的重心. →+OC)→,2.证明:如图,∵→OA+→OB+→OC=0,∴→OA=-(OB→+OC→,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OA是与OB以OB、OC为相邻两边作BOCD,则→OD=→OB+→OC,→,∴A、O、D三点共线. ∴→OD=-OA

→=EC→,OE→=ED→,在□BOCD中,设BC交OD于点E,则BE

→=2|→故AE是△ABC的边BC的中线,且|OA|OE|,∴点O是△ABC的重心.

向量减法教学设计 篇2

例1.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联考调研测试二)

平面内两个非零向量α, β, 满足|β|=1, 且α与β-α的夹角为135°, 求|α|的取值范围。

点评:如果这道题目只是单纯地利用代数的方法进行运算, 问题的解决将会比较困难。如果我们利用减法的三角形法则来表示α, β, β-α, 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题中的代数量就全部可以通过三角形的边、角等几何量来表示, 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转换解三角形的问题。

例2. (2013年高考湖南文科卷) 已知a, b是单位向量, a-b=0, 若c满足|c-a-b|=1, 求|c|的最大值。

∴弧AMB所对的圆心角为270°

∴弧AMB所对的圆周角∠C=135°

点评:这道题目的难点在于 (1) O为ΔABC的外心这一个条件怎么用? (2) 以5, 12, 13为长度的三条边所构成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那么怎么样可以用好这个隐藏的几何条件?这两个难点都与“几何性质”相关。在这个时候如果可以运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将三个向量的代数关系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几何描述, 就可以很好地将“外心”以及直角三角形的几何性质性质用好, 从而顺利地将问题解决。

“10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61-25=

6 1

- 2 5

1.计算61-25,先算个位,个位上的1个(一)减5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10)个一减5个一等于(5)个一,5个一加个位上的(1)个一等于(6)个一,在(个)位上写(6)。

2.再算十位上还剩5个(十)减2个(十)等于(3)个十,在(十)位上写(3)。

二、复习

很快说出下面各数的个位和十位各表示什么?

25 36 51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旧知,激活数的组成和数的意义,并把它迁移类推到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来。

三、探究新知

1.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件呈现小组交流要求:(1)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2)再说一说笔算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

3.全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师生互动活动过程:(1)先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再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算更不容易出错?为什么?(理清算理算法)①计算51-36,先算个位,个位上的1个(一)减6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10)个一减6个一等于(4)个一,4个一加个位上的(1)个一等于(5)个一,在(个)位上写(5)。②再算十位上还剩4个(十)减3个(十)等于(1)个十,在(十)位上写(1)。

四、练一练

跟进小练习笔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52-45= 73-36= 71-27=

五、全课小结

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六、课后检测

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91-27=

9 1

- 2 7

1.计算91-27,先算个位,个位上的1个(一)减7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10)个一减7个一等于(3)个一,3个一加个位上的(1)个一等于(4)个一,在(个)位上写(4)。

减法教学设计 篇4

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左手拿了几枝铅笔老师右手拿了几枝铅笔两只手合在一块儿是几枝铅笔

[评析]:通过谈话式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直观演示的教具,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思考加法问题。如有的学生用点数法,有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直接得出了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设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在一起是5枝铅笔呢请你们分小组商量商量。

汇报: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表示的(可能他们的办法很多,有摆铅笔的、有摆小棒的、也有摆圆片的、还有把算式写出来的。)

评价:小朋友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分别以小朋友的名字来命名。)让学生评议哪一种方法最合理明确:3+2=5。(板书到黑板上)。

理解:小朋友,符号“+”的名字叫加号,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通过同桌讨论明确是“合在一起”的意思。)

加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把“3”和“2”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3+2=5”,它读作3加2等于5。(学生跟着读两遍)

2、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用多媒体演示课本摆一摆中的3幅图,请小朋友们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同桌之间交换检查并相互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对学生合理的方法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通过从学生摆小棒、摆圆片,写算式的活动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策略的多样化。教师的恰当点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建模的培养。通过学生摆小棒对5以内加法的直观认识到直接抽象出算式2+3=5。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加法打下了基础。

三、巩固深化

学生继续完成课本第22页的试一试练习。

第一幅图:停车场有3辆汽车,又开过来1辆,应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答第二幅图: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过来1只,应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答

[评析]:这两幅动态画面可以启智学生的思维,学生理解如有困难,教师引导时可不拘一格,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确每幅图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孩子们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完成题目。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其次,通过教师由静态向动态的思维的训练,对启智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动态画面的感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观察大屏幕,练一练2题。

仔细观察每一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列出相关的算式吗

2、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盘中的苹果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3、让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再结合图意说出从图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让学生举出一个生活中用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

[评析]: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所选取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生活图景,学生喜闻乐见,勤于思考,易于激趣;从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幅图,通过教师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逐一演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既关注了学生学习水平,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练习4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都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学习数学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学会了什么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可以说给老师听听,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评析]: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既对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又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轻松与快乐,体验到成功和幸福。

减法验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

教具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昨天小明和妈妈拿200元钱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花了183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学生说师板书:200-183=17(元)2 0 0 1 7师:我们看小明说什么?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引出课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学生可能回答如下:

(1):用200-17,看得数是不是183。(2):用17+183,看得数是不是200。

2、教师引导学生看书或屏幕,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减法的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想到的?

3、师生一起归纳(屏幕显示验算方法)

1)减数+差=被减数 减法的验算有两种:○

2)被减数-差=减数 ○

4、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

师:进行减法验算时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下面我们看看小精灵给我们的建议.(课件播放)

注意: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算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表格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59-136= 408-57=

3、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吧。

4、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 37

1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鹿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6

《小鹿的减法》教学设计

三台县乐安小学 兰晓红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科会认会写的生字词。学习将句子说具体。

2、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默读及边默读边思考、勾画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要坚定信心,不退却,乐观向上的坚强意志。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默读的好习惯。

2、练习说句子,将句子说具体。教学难点:

理解“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鹿和獐子,他们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意思的童话故事,叫„„(学生答《小鹿的减法》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伸出食指跟着老师书写课题。

3、再读一次。

4、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童话故事。

二、复习巩固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会认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学生齐读。坚持 坚定 流逝 汗淋淋 成功 獐子 减法 抹汗 开始 剩下 退却 方便 浑身 劝说 造桥 得

读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剩、逝、持、得的读音。

三、整体感知。理解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师:孩子们,小鹿和獐子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呢?咱们打开书,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课文主要讲了()造桥,()铺路,()成功,()失败的故事。

2、读后,抽生回答。

3、提问:小鹿为什么要造桥?獐子为什么要铺路呢?找出书中的句子,画上“-”,再读一读吧。(抽生回答)

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它们都退却了?(学生回答)

问:一年是多少天?(板书:365天)可见这造桥、铺路是件怎样的事情啊?(困难)是呀,时间太长了,要坚持下去太难了,小鹿和獐子都不想干了,就像书上说的那样,都退却了。

四、抓住重点,品味重点。

师:是呀,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呢。难道小鹿和獐子就不造桥,不铺路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默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想:獐子和小鹿分别是怎么做的呢?(在默读前做要求:不发出声,可用手指着,用心细细的默读)

2、提问:小鹿和獐子是怎么做的呢?(小鹿开始造桥了。獐子没有行动。)

3、小鹿是怎样造桥的呢?从课文中找到并用“——”划出来。

4、抽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全班齐读。

5、指导看图。问:看,小鹿他忙什么呀?他用锯子做什么?(板书)用锤做什么?(板书)

6、师:小鹿造桥得做这么多的事情,那他累吗?累得怎么样?那请你读出一只又忙又累的小鹿来吧。(抽生读)

7、全班读。

8、练习说句子。孩子们,你们平时做什么事情也是累得浑身汗淋淋的呢?

(1)练习说: 累得。

(2)看图练习说: 笑得。

(3)汗淋淋:()()()()

9、看到小鹿这么辛苦,作为小鹿的朋友,会怎样劝它?(1)你会怎么劝?

(2)獐子会怎么劝?它们一共有几次对话?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上“——”,感悟其含义。

分角色阅读对话。

(1)找到对话部分,同桌分角色练习读。

(2)全班分男女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鼓励加上动作和表情。

10、理解“小鹿是怎么做减法的”

问:小鹿怎样才算成功?(造好桥)小鹿要造好这座桥,得三百六十五天。他造一天桥,就少了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了一步,再造一天,就又减去一天,他又向成功靠近了一步。就这样,一天一天坚持造桥,看,离成功也越来越近了。(师边说边板书)

11、师:小鹿就这样一天一天坚持造桥,结果怎么样?(抽生说,板书:成功)

12、提问:读到这,你想对小鹿说什么呢?

13、提问:獐子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你想对一事无成的獐子说些什么呢?

14、出示名 言:

(1)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3)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4)有志者,事竟成。

(5)胜利的果实即使只有一步之遥,躺着不动,永远也得不到。

15、用“坚持”说一句话。

五、内化情感。

1、齐读课文。

师:孩子们,拿起书来,咱们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一次课文。

2、总结谈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一定会获得成功。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阅读《滴水穿石》的故事,用一段文字记录下你的感受。

2、寻找身边的小鹿和獐子,夸一夸或劝一劝。

七、板书设计

小鹿的减法(童话故事)

小鹿

造桥

成功(坚持不懈)獐子

铺路

巧做“加减法”,优化计算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51

在很多数学课上,一些教师对计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照本宣科,一些教师又过分重视,哗众取宠,如此种种,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水平良莠不齐。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巧做“加减法”,该加的加,该减的减。

一、“加”一些铺垫,“减”一些情境

在计算课上,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常常采取情境引入的教学方法,殊不知,在情境创设因素的干扰下,很容易喧宾夺主,使学生忘了计算的初衷。因此,教师要根据计算教学的需要,减少一些情境的创设,加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铺垫。

如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认知的起点出发,铺路搭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知的学习上来。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减去了情境的创设,先让学生回顾了一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并且列举了少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在学生口述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顺势引导:“如果是三位数、四位数……这种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呢?请大家想一想、做一做,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减少一些情境创设,加上一些课前铺垫。这样教学,既节省大量的时间,又使学生真正有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

二、“加”一些优化,“减”一些多样

算法多样化本是课程标准极力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但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样化,在课堂上一直刨根问底地追问“还有吗?”“谁还有特别的算法?”等,使学生摸不准解题的方向。因此,教师要适当减少一些算法多样的追问,加一些算法优化的教学。

如教学“9加几”时,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养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的习惯,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有学生说自己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来做的;有学生说自己是用“凑十法“来做的。该问题的回答本应到此为止,可是有些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追问:“再想一想,还有其他算法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万般无奈,不得已又把9分成1和8、2和7、3和6……虽然算法多样化了,但是计算时更麻烦了。可见,只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最常用的“凑十法”就行了,贪多只会嚼不烂。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虽然算法多样是值得提倡的,是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但是教师要注重度的把握,因需而用,适当减少一些多样化,增加一些算法优化的分量,如此一来,才可以使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加”一些思考,“减”一些重复

在计算课上,让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安排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去做,在这种题海战术中,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练习设计方面,教师不妨减去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多让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如教学“运算律”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位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安排了大量的练习内容:(1)背诵运算律,会默写;(2)熟记11~19同一个数相乘时积的得数是多少;(3)关于乘法交换律、分配律的习题各20道。教师本以为,在这样全面练习的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定会得到全面提升,其实不然。因为在这茫茫题海中,学生完全是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计算质量自然难以得到提升。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教师要减少一些机械重复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为主,尤其是当学生计算错误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静下心来反思计算过程,自己找出问题所在。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就要适当减少一些题海训练,只有学生思考多一点、深一点,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学生才会对数学有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加减法的地方还有许多,教师要养成经常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不断对计算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减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减法的验算。教材的处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提出问题,再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节课学生可以先自主探索验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65元钱,爸爸付200元钱,阿姨找给爸爸35元。

生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9

1、重点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突出算理,重视方法。计算题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离开了算理,算法则会变成空中楼阁。算法是归宿,这节课,算理不可少,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写竖式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写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提醒学生写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语文教学中的“加减法” 篇10

首先,要做好“减法”。具体来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减少教师任务和要求。语文教学要去掉不合理的负担,坚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做到“四个好”:字要写好,话要说好,书要读好,文要做好。一堂课要相对单一集中,否则,学生反而会食多不烂,消化不好。二是要减少教学环节和手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确保每个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有利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不必程式化讲授新课,不必都从解题、介绍时代背景、范读开始,环节能少则少,教学手段能简单则简单,能用形象语言就不必再用图片或课件。三是要减少教师板书和讲解时间。语文学习,不是靠教师讲懂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的。我们不能以讲代学生读,以讲代学生练。但也不是说教师不讲,而是要求教师讲在点子上,即讲在重点、难点,学生疑点,语言文字训练点上。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炼、干净利索,以增加学生读和练的时间。提问要少而精,不要改原来的“满堂灌”成“满堂问”。以问促读,让学生积极思考,带动学生主动读书,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板书很重要,教师板书应力求精美形象、简明扼要,不板书的就不要板书。如有些图表虽重要,但是太多,最好不要画,不要浪费课堂宝贵时间,浪费学生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

其次,是做好教学的“加法”。一是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时间。学生课内预习、复习和思考问题,教师应当以班上中等学生水平为依据,让大部分学生有充裕的思考和自学时间,让他们充分体会认知进程,决不能因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二是增加学生阅读、背诵和复述时间。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是读的训练。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花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去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确、读流利,精确的段落、篇章,更要让学生读熟、背诵,要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感受、领悟、吸收和积累语言。三是增加练习时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多观察,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听、说、读、写四个“轮子”一起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的技巧和技能,另外,还要在课堂上保留适当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各种书面作业。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 篇11

1、成功目标(学习要高效,目标不可少)

①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②探索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

2、成功自学(目标已明确,高效来自学)

自学教材第21~22页,完成下列内容

(1)通过21页的小云朵里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列式吗?

(2)观察课本22页“探究”的内容,你能从中有什么新发现?请同学们换几个数再试一试。

(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

(4)通过自学课本第22页例4,你认为有理数减法计算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5)大数减小数结果是数,小数减大数结果是

数,两个相等的数相减差是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3、成功合作(小组面对面,交流更方便)

自学课本后,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核对(1)(2)(3)(4)(5)题,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相信你们会学有所获。

4、成功量学(收获有多少,量学见分晓)

(1)列式计算

①比3℃低20℃的温度是多少?

②比-10℃低31.5℃的温度是多少?

(2)计算(过程要完整)

①0-(-52)②(+2)-(-8)③(4/3)-(4/3)④(4.6)-7.8

二、成功展示(展示风采,相信自己)

1、学生展示自学部分(可分组回答)

2、学生展示量学部分(可黑板展示)

三、成功测学(冲刺检测,相信我最棒!)

1、基础题:比-2小1的数是。

2、计算:

①|-3|-7?? ②7.3-(-6.8)? ③(-2.5)-0.5? ④0-(-2012)

3、综合题: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如果两个数的差是正数,那么这个数都是正数;②两个数的差不一定小于这两个数的和;③两个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④零减去任何数都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A、1? B、2? C、3 D、4四、成功思学

万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35-8=63-4=26-7=

42-5=43-6=32-9=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79-37=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向量的加法”学案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掌握向量加法的定义及法则,了解向量加法的两个运算律;熟练运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的和。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对向量加法法则形成的理解;学习难点:对向量加法法则实质性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课本第74页至第76页,根据下面的网络图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探究

1.如图1,乘飞机从上海A地到台北C地,过去要绕道香港B地,再到台北C地,走了很多冤枉路,现在可以直接从上海A地飞往台北C地。

①两种航行方式的路程是不是一样的?

②若从位移这个意义上来说,两种航行方式的效果是不是一样的?

③你能否用物理中矢量的知识说明这个问题?

2.什么是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加法法则是什么?

3.如图2,a、b是两个非零向量,请分别作出它们的和a+b。

4.在图2中的各种情况下,你能否求出 b+a?a+b与b+a是否相等?

5.如图3,现有a、b、c三个向量,请作出它们的和,并根据图像判断(a+b)+c与a +(b+c)是否相等。

以上两个问题能推广到一般情况吗?

三、数学应用

2.已知一艘轮船从A港沿东偏北30°方向行驶了40海里,到达B处,再由B处沿正北方向行驶了40海里到达C处,求此时轮船与A港的相对位置。

3.在小船过河时,小船沿垂直河岸方向的速度为v1=3.46 km/h,河水流动的速度 v2=2.0 km/h,试求小船过河实际航行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四、应用拓展

五、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这节课涉及的主要思想方法是什么?

六、知识链接(略)

七、课后作业(略)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6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体会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意义;

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小黑板展示: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13.4600

2、你会算吗?

5.4+0.3

2.5—1.4

6.4+2.8

4.5-1.7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迅速完成上面的题目。

引出课题:当进行多位小数加法运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当进行多位小数减法运算时,某小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又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多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1、小黑板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要知道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24.83+51.6

教师: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教师:这个算式应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同学们经过探讨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巡视观察。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 ﹦76.43

24.83

+51.6

76.4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

教师总结: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板书: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2、自主学习例2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1)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2)怎样才能把数位对齐?(3)百分位上怎样减?

师生共同笔算该题,教师板书:

51.6-24.83 ﹦26.77

51.60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26.77元。

学生完成算一算。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总结:板书: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进行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的注意事项。

三、课堂活动:

1、完成数学医院。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2、作业:教科书P109页1-4题

四、课堂总结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上册31页~32页“加、减法估算”。

教材分析:

“100以内加、减法估算”是估算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呈现了“判断妈妈要买3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的情境,提供了两种估算策略,并提出 “还可以怎样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做一做”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素材,强化对估算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的训练。课后的3道习题,在巩固估算方法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估算采取的策略可以很灵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及“乘除法的估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1年级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有关“多一些”“少一些”的估计的初步渗透,但是在本课时教学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口算和笔算,不仅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且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当面对现实的估算问题时,学生首先就会调用精确计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近似数”,同时还未形成“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的认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互动交流初步学会用“估十”“凑十”等最基本的方法估数,增强数感;能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不同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问题,激发有效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灵活选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欲望,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功能。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用“估十”和“凑十”的方法估数,能说明估算过程,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生动、具体的购物情境,通过与录像中的小朋友比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便捷性。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估算的欲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灵活选用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估算的欲望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星期天,王阿姨领着女儿和邻居的两个小朋友一起去逛超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好吗?(播放课件。)

2.设置比赛情境,产生认知差异。

师:咱们也和这3位小朋友一起思考,比一比谁能先解决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孩子们,我用100元钱买这3样生活用品够不够?)

教师说明比赛要求,学生试着解决问题。

(1)老师说“开始”,大家就按屏幕上出示的具体价格开始计算。

(2)当老师说“停”的时候,所有人必须停止并坐好。

(课件出示价格及小朋友快速判断的画面。)

3.引发思考,激发探究新知欲望。

师: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结合现实情境,初步培养估算意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从第一次设计中的“猜测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到第二次设计中的“猜测鞋子的价格”,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这两次的设计既浪费时间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经过实践反思,我将此环节改为具体的购物情境,通过与录像中的小朋友比赛,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便捷性,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估算的欲望,为学习估算方法作铺垫。】

二、互动交流――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化

1.体验 “估十”的方法。

(1)倾听录像中小朋友的方法。

(2)引导学生复述“估十”的方法,教师适时进行板书。

(3)引出课题:她用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估算的方法。(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引导学生尝试用“估十”的方法独立进行估算。

【设计意图:在几次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自己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此环节改为“倾听录像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体验“估十”的方法,初步明确:估算其实就是把问题中的数估成是与其比较接近的并且算起来很容易的数,然后再快速地算出来。】

2.体验算法多样化。

(1)明确:估算的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快速地算出来就可以。

(2)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估算。

预设:学生可能用“连减”、“加减混合”、“尾数凑十”等多种方法估算。教师应及时评价。

(3)小结:我们在用估算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关键是要把题中的数估成能使自己计算起来变得容易的数,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首先使学生明确:估算的方法有很多种。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主动去探究、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实践证明:有了前面的体验,学生能想到多种估算方法:估数时不但可以把数估成是与其比较接近的整十数,还可以估成是各位相加得十的数;估数之后不但可以用连加的方法,还可以采用连减、加减混合等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

三、巩固练习

过渡: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有时并不须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基础练习。(课件出示31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发现本题与以前解决的问题的不同。

(2)明确:求“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思考过程。

2.对比练习。(课件出示32的第3题。)

小亮每天都要写大字,昨天写了29个,今天要写42个。

(1)两天大约写了()个?

(2)两天写了()个?

引导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交流:哪个问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哪个问题须要算出精确值?

口算解决问题。

3.提升练习。(课件出示“购物搭配”。)

(1)先想一想有几种买法,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导汇报不同搭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3)拓展:本题中用90元买49元的上衣和42元裤子够吗?

【设计意图: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把练习设计进行了调整,将练习题3修改为先估“两天大约写了()个”,再算“两天写了()个”。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估算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先估一估,再去计算出精确的得数的思想。

同时,增加了“购物搭配”的习题,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购物问题,使他们了解:有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估算时要“大估”,初步培养学生灵活选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须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其中有的须要计算出准确的得数,也有的不须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进行简单的估算也能作出判断。所以,今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动脑筋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作者单位:七台河市新风小学)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策略探究 篇16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思维以及基础逻辑思想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方法,更应该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一种运算能力,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本文就将针对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与分析,以期为相关小学数学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故而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一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加减法教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得小学生从内心萌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如“现在需要对整个羊村的羊进行食物发放。假如懒羊羊有10块糖,美羊羊有8块糖,那么大家想一想谁的糖比较多呢?那么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现在他们谁的糖更多呢?”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将会更有兴趣进行计算,也可以按照题目要求列出简单的式子:10-8=2,则可以得出懒羊羊的糖比美羊羊的糖多了2块,所以懒羊羊的糖数较多。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列式为:10-1=9;8+1=9,9=9。所以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他们两个的糖数就会一样多。这样的探讨与思考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同时也更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加减法的兴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有趣起来。

二、创设合理的情景帮助学生激发热情

创设适当的情景,也将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因为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所以对于枯燥的数学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情景创设则可以使得小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创设成文具用品店,然后教师自身作为商家,由学生扮演顾客,来到店铺中购买一些文具。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一支钢笔的价钱为10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为5元,现在你们的手里有20元,请问我应该找回你们多少钱。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掌握较为深入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其不断拓展思路:如果剩下的钱再让你们买其他东西,算数本5角,铅笔1元,橡皮1元,请问可以买哪些东西?或者有几种买法?通过这样的形式不断让学生思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加减法进行运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

三、引导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以锻炼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操作之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加之一些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动手才能获得更为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探索,最终通过实践获得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计算11+14等于多少时,许多学生只能按照传统的计算方式,列式计算。其实不然,这个数据还不算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比如数学小棒,然后摆一摆,算一算,再通过计算对在这个数据进行验证。这样的方法,可以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也可以帮助其深入理解加减法知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也绝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在生活中,学生与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者交水电费,刷公交卡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学习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有用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并且对这些内容加以利用,学生必然会在潜意识里树立起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将会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内共同探讨,彼此交流,可以使得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升。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基础性学习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小学生的加减法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小学生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让图表说话教案jin下一篇: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监理总结